(精品)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和政策

(精品)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和政策
(精品)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和政策

精品

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和政策

吴易风

一、市场经济定义及其特征

(一)市场经济定义

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归纳起来,这些定义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定义1:市场经济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通过市场供给和需求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

定义2: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供给和需求配置资源的经济。

定义1和定义2的根本区别在于市场经济是否要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

西方大多数经常家家持第一种定义,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经济是完

全对立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和哈耶克是持第一种定义的早期代表。例如,米塞斯在1920年发表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计算》一文中说:“如果没有企业家(包括股票持有者)对利润、地主对地租、资本

家对利息和劳动者对工资的追求,那么整个市场机制就不可能成功地运转。”他的结论是:“问题仍然是

二者必居其一,要么是社会主义,要么是市场经济。”此后,西方经济学家很多都追随米塞斯。直至今天,

大多数西方学者仍然坚持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观点。最近的例子是,北欧经济学家伊萨克森、汉

米尔顿和吉尔法松在合著的《理解市场经济》一书中说:“没有所有权,就没有资本家;没有资本家,就

没有资本主义;没有资本主主久没有市场经济。”此书很快被译成俄文等文字在前苏联东欧国家出版,并

产生了很大影响。

西方少数经济学家持第二种定义,认为市场经济既可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相结合,又可以同社会主义

公有制相结合。波兰经济学家兰格是持第二种定义的早期代表。他在1936年发表的,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在计划经济下模拟市场经济的运行可以更有效地配

置资源。此后,西方经济学界有一些人追随兰格,研究市场社会主义。直至今天,西方仍然有一些经济学

家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最近的例子是,瑞典经济学家克拉斯·埃克隆德在

《瑞典经济——现代混合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概念并非取决

于市场经济的程度,而是由所有制状况所决定。”他提出:私人所有制同市场经济相结合是“私人资本主

义”,集体所有制同市场经济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个例子是,美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多

恩布什和施马伦西在《经济学》一书中提出,所有制的主要形式是私有制和国有制,资源配置斩主要方法

是市场和中央计划。两种所有制形式和两种资源配置方法进行组合,形成4种不同的经济:(1)私有制和市场配置资源方法的结合,形成市场资本主义;(2)私有制和计划的结合,形成计划资本主义;(3)国有制和市场的结合,形成市场社会主义;(4)国有制和计划的结合,形成计划社会主义。

在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定义1的持有者人数众多,呼声很大;定义2的持有者人数较少,呼声较弱。

(二)市场经济的特征

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的特征做出了不同的论述,这些同他们所持的市场经济的不同定义不关。

持市场经济定义1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私有制是市场经济的首要特征。此外,市场经济还有一系列

其他特征。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杜和克洛认为,“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制,由利润动

机引导生产经营的私人积极性,以及家庭关于支出决策和储蓄决策的选择自由。”又例如,美国经济不家

汤普逊认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个人选择自由,竞争,利润

动机,以及市场需求和供给条件所决定的价格。”

精品文档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如此重要,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就成为必然。最早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已出现。当时的主要理论为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从而使国家致富。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对怎样能够做到多输出少进口,晚期的重商主义与早期的观点有所不同。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出超,主张控制商品进口和货币外流。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则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入超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但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限制进口,对贸易的研究是很有局限的。 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并被自由贸易的思想取代。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基本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在其着名的《国富论》中,斯密从个人之间的交换推论到国家之间的交换。他认为,既然每个人只生产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人擅长生产的东西比自己什么都生产合算,那么各国间的分工和交换也应该是同样合算的。因此,他认为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一国都能获得利益。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名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也对自由贸易的好处作了说明。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不再局限于怎样进行贸易,而开始对贸易产生的原因与结果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进行分析。从古典的斯密、李嘉图,到20世纪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俄林(Bertil Ohlin),到当代的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琼斯(Renold Jones)、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等,许多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在各个方面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进行分析论证。方法越来越精细,手段越来越严密,国际贸易理论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并得到不断发展。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基础是微观经济学。可以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生产要素和技术知识一方面作为某种特殊商品有其本身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作为要素投入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起着重要

(精品)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和政策

精品 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和政策 吴易风 一、市场经济定义及其特征 (一)市场经济定义 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归纳起来,这些定义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定义1:市场经济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通过市场供给和需求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 定义2: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供给和需求配置资源的经济。 定义1和定义2的根本区别在于市场经济是否要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 西方大多数经常家家持第一种定义,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经济是完 全对立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和哈耶克是持第一种定义的早期代表。例如,米塞斯在1920年发表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计算》一文中说:“如果没有企业家(包括股票持有者)对利润、地主对地租、资本 家对利息和劳动者对工资的追求,那么整个市场机制就不可能成功地运转。”他的结论是:“问题仍然是 二者必居其一,要么是社会主义,要么是市场经济。”此后,西方经济学家很多都追随米塞斯。直至今天, 大多数西方学者仍然坚持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观点。最近的例子是,北欧经济学家伊萨克森、汉 米尔顿和吉尔法松在合著的《理解市场经济》一书中说:“没有所有权,就没有资本家;没有资本家,就 没有资本主义;没有资本主主久没有市场经济。”此书很快被译成俄文等文字在前苏联东欧国家出版,并 产生了很大影响。 西方少数经济学家持第二种定义,认为市场经济既可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相结合,又可以同社会主义 公有制相结合。波兰经济学家兰格是持第二种定义的早期代表。他在1936年发表的,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在计划经济下模拟市场经济的运行可以更有效地配 置资源。此后,西方经济学界有一些人追随兰格,研究市场社会主义。直至今天,西方仍然有一些经济学 家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最近的例子是,瑞典经济学家克拉斯·埃克隆德在 《瑞典经济——现代混合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概念并非取决 于市场经济的程度,而是由所有制状况所决定。”他提出:私人所有制同市场经济相结合是“私人资本主 义”,集体所有制同市场经济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个例子是,美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多 恩布什和施马伦西在《经济学》一书中提出,所有制的主要形式是私有制和国有制,资源配置斩主要方法 是市场和中央计划。两种所有制形式和两种资源配置方法进行组合,形成4种不同的经济:(1)私有制和市场配置资源方法的结合,形成市场资本主义;(2)私有制和计划的结合,形成计划资本主义;(3)国有制和市场的结合,形成市场社会主义;(4)国有制和计划的结合,形成计划社会主义。 在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定义1的持有者人数众多,呼声很大;定义2的持有者人数较少,呼声较弱。 (二)市场经济的特征 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的特征做出了不同的论述,这些同他们所持的市场经济的不同定义不关。 持市场经济定义1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私有制是市场经济的首要特征。此外,市场经济还有一系列 其他特征。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杜和克洛认为,“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制,由利润动 机引导生产经营的私人积极性,以及家庭关于支出决策和储蓄决策的选择自由。”又例如,美国经济不家 汤普逊认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个人选择自由,竞争,利润 动机,以及市场需求和供给条件所决定的价格。” 精品文档

西方经济学界几种流行的消费理论

答:消费理论是经济学中,在研究简单的国民收入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理论,即:在货币市场上利率和产品市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决定原理。主要认为,在不考虑货币市场条件下,国民收入可以通过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来进行调节,并实现均衡。通常在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时,常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来完成。而社会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考虑货币市场情况下,消费需求主要受国民收入影响。 1、西方经济学界几种流行的消费理论: 1)凯恩思的绝对收入理论,其主要理论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居民现期的、绝对的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也就是边际消费倾向且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 2)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其主要观点为:消费并非取决于现期的绝对收入,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3)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其主要观点为:人们是根据其预期寿命来安排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例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根据他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居民消费主要受制于该家庭在其整个生命期间内所获得的总收入。 4)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一个人的收入可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正常的收入,暂时性收入是不稳定的、意外的收入。消费者的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函数。以上的消费理论认为消费

是影响国民经济均衡的重要因素,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收入具有多种形式,不同的收入形式对消费的影响有所侧重。 2、我国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采取合理的消费政策,为此,必须借鉴西方经济学者对消费理论。 1)依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可以通过理顺收入分配机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因为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函数关系,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比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由此,对国民经济中的消费扩大贡献比高收入者更大。同理,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比较高,应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现金购买能力。 2)依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应加快建立社会保障新制度,树立消费者信心,引导消费者的支出预期。因为人们是依据其预期寿命来安排消费与储蓄的比例,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则消费的比例会越高,从而刺激现期的消费,反之则减少,我国的国企改革、医疗改革和住房改革加剧了我国这几年的储蓄额增加,消费减少,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依据以上的理论,还可以采取鼓励性的消费政策,拓展新的消费领域增加消费品的品种,刺激消费;加大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第六章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

第六章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 本章的学习重点: 1、贸易差额论的理论与政策。 2、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的异同点。 3、穆勒的相互需求论与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的异同点。

第一节贸易差额论 一、历史背景 贸易差额论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出现的国际贸易理论。 这一时期的商业资本不断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为了扩大产品销路,商业资本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于是便出现了反映这种商业资本向外扩张要求的理论,即重商主义,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实行外贸扩张。

二、理论思想 (一)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贸易差额论是以重商主义的财富观为基础的。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代表财富,一国是否富裕,主要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金银数量。国家一切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的目的都应是为了获取金银。 (二)保持外贸顺差是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认为增加一国的金银拥有量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开采金银矿藏;二是通过对外贸易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内。 贸易差额论认为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是对外贸易。 内贸不能增加一国的金银总量。 只有通过对外贸易并保持顺差,才会使外国的金银流入国内。.

(三)贸易差额论的两个阶段 1、早期的贸易差额论 早期的贸易差额论者非常片面地解释和实施“外贸顺差”政策,极力主张通过国家严厉的行政手段来增加金银财富。严格控制外国工业品和奢侈品的流入,金银一旦流入国内就绝对不允许再流出,违者处以重罚。 早期贸易差额论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任何交易都不允许出现逆差,以此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 2、晚期的贸易差额论 认为外贸保持总体顺差就可以。 他们与早期贸易差额论者的一个明显区别是不反对把金银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在对外贸易中只要始终坚持多卖少买的方针,金银就会以外贸顺差的形式流入国内,就能达到保持本国货币收入不断增长的目的。.

西方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1.简述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P1-2) 答:当代西方经济学把稀缺资源的配置作为研究对象。经济社会面临着如何利用稀缺资源来最大化地满足无限需要的问题。也可以表述为个人或组织如何相互作用来决定社会现有资源的使用,即如何进行经济决策。将其归结为经济社会的三个基本问题:⑴生产什么、生产多少⑵如何生产⑶为谁生产 2.简述恩格尔定律及其意义。(P30) 答: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对德国劳动者生活状况的调查统计,提出了一个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恩格尔定律:对于一个家庭或国家,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概念来表述,即富裕程度越高,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基于恩格尔定律的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在收入(或总支出)中的比重)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家庭的富裕程度。 五、论述题 试论供求是如何达到均衡的以及“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答: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就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调整着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1.产品市场:⑴消费者在追求最大效用的过程中,由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最终将使其用有限的收入在商品中进行选择获得最大效用。⑵生产者在追求最大利润的过程中,同样由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能以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从而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获得最大利润。⑶需求和供给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产品市场的均衡。这时,消费者最大地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厂商获得了最大的利润。 2.要素市场:⑴厂商根据边际产品的价值等于边际要素成本的原则来使用生产要素。据此,可以得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要素需求曲线。⑵要素供给者根据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等于“保留自用”的边际效用原则决定要素供给量,据此可以得到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要素供给曲线。⑶要素供给曲线与要素需求曲线共同决定了均衡的要素价格与要素使用量。 3.一般均衡理论。依据一定的假定条件,完全竞争市场存在一般均衡,此时,所有的产品或者生产要素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状态。 4.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理论提供了判断福利水平的托标准。所有人都没有了在不影响他人的条件下改进福利的可能。 所以,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人们在追求自己的私人目的的时候,会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着人们实现增进社会福利的目的。 六、案例分析题(P30) 答:恩格尔定律认为: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据此定义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知识梳理

专题三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错误!

考点1罗斯福新政 【重难点突破】 一、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措施 1.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危机,暴露出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什么缺陷?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生产缩减和失业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无论经济繁荣或衰退,政府都不应当积极干预经济活动,“看不见的手”即市场会自动地把经济导向稳定状态。但是,这只“看不见的手”在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中似乎没有起什么作用。 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缺陷在这场危机中充分暴露出来,其缺陷即:只强调给予个和企业最大限度的放任自由,主张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不干涉政策,也就是只强调市场对资源和经济的调节作用,而反对政策对经济的干预。 2.罗斯福为什么要实施新政? 美国经济危机严重,一半以上的全国性银行已经破产或者终止提款,整个国家的金融活动处于瘫痪状态。为了挽救濒于绝境的美国经济,罗斯福实施新政。 3.罗斯福推行新政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主要措施是什么? (1)罗斯福推行新政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33年3月开始,主要任务是实现调整与复兴;第二阶段,自1935年5月开始,主要任务是进行改革。 (2)罗斯福的新政的主要措施

(二)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罗斯福新政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新政的显著特点:通过法律形式,将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及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固定下来。 2.罗斯福新政有哪些影响? 罗斯福新政到底“新”在什么地方? (1)新的理论和政策。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都是从19世纪延续下来的放任自由的传统经济政策。它倡导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国家不干预经济事务,主要依靠市场进行调节。但在各国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生产部门必须密切协同配合。自由主义只能导致无序的、盲目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凯恩斯是英国经济学家,他倡导政府要干预经济事务,把经济发展纳入到有序的轨道中,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罗斯福新政就是对凯恩斯主义进行的大规模实践。 (2)新的特点。即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3)新的起点。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具体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典例精讲· (2016·徐州模拟)材料一随着“新政”的实施,美国1935年农民的现金收入从1932年的40亿美元上升到近70亿美元;1936年的工业生产调整指数由1932年的58上升到了121,工商业企业倒闭数目减少至1932年的三分之一。银行业也渡过难关,国民收入和公司利润增加一半以上;失业率大幅下降,至少使600万人有了工作。 材料二“新政”的实施带来了国库每年60亿——70亿美元的亏空,并且仍有七百多万人失业,14%的人口靠救济过活。从1937年下半年起,美国经济又走向了衰退。1937年10月29日,美国股市爆发了“黑色星期二”,股价下跌比1929年爆发“黑色星期四”后最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需求供给习题

第一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本章重难点包括: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需求(供给)的基本概念;比较静态分析;需求的价格弹性定义、种类及与销售收入的关系;其他弹性概念(供给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蛛网模型。 一、经济学基本概念 经济学是探讨人类社会如何经济地利用自然、社会资源以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欲望的科学。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决策者是理性的和经济资源是稀缺的这两个假设基础上的。 既有限又有多种用途的资源称为相对稀缺资源,或简称为稀缺资源. 二、需求(供给)基本概念 1、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一种商品的需求量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商品的需求量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 需求的变动是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2、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种商品的数量。一种商品的供给量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的变动是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3、均衡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被称为市场出清状态。 三、比较静态分析 经济模型的变量分为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内生变量指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是经济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参数指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往往被看成是外生变量。 静态分析指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数值求解内生变量数值的分析方法。比较静态分析指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的分析方法。

西方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什么基本经济问题引起的,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答: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性问题引起的,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概念。稀缺性是指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所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欲望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资源与人们的欲望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稀缺性。 由稀缺而产生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如何将稀缺性的、竞争性的和生产性的资源在现在和将来、在生产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做出选择,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这是关于稀缺资源配置问题。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这就是说,在可供选择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劳务中,生产哪些种和生产的数量是多少?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用于某一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太多,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必然会减少。社会是以怎样的次序和什么样的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第二,如何生产?即应用何种技术来生产物品?是用蒸汽还是用水力或原子能发电?多用劳动少用资本和土地,还是恰恰相反?生产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怎样区别一种生产方法是高效率的还是低效率的?第三,为谁生产?即社会总产品以何种尺度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和家庭?谁得什么得多少?为什么穷人仅有一点点,而富人拥有的太多? 这种分配是公平的吗? 由稀缺性而引起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能否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在资源、需要和技术的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和劳务?这是关于经济效率问题。“经济”这一词的最初含义就是效率、节约和避免浪费。作为一门研究经济的学问,经济学研究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同样的满足,或以同样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满足。如果社会能以更便宜的方法生产,这意味着这个社会将生产更多的产品和劳务,从而得到更大的满足。 西方经济学认为,稀缺性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一直困扰人类的一个难题,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每个经济社会都面临很多经济问题,但西方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不论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如何,也不论它处在什么历史年代——的经济问题都导源于一个基本的经济事实或矛盾,即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满足需要的资源的稀缺性。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基本矛盾,因此便产生了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产生了研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从根本上说,经济学是与稀缺性进行斗争的一门学问。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并没有摆脱稀缺性,这是事实。但是,稀缺性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吗?第一,事实上,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潜在的自然资源是无限的。自然资源的稀缺实际上反映了人还没有充分利用无限的自然资源,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人还不具备利用无限资源的充分知识。第二,不能把人类历史的特定时期(商品经济)的特定阶级(资产阶级)的欲壑难填的贪婪之心当作既定存在的事实,或者当作自然的合理的现象,而以各种手段刺激或助长其无限膨胀。人的需要不仅仅是个生理的范畴,还具有社会的内容。道德、理想追求、教育、文化素质等因素都会影响和制约人的需要。因此,解决资源稀缺性与人的欲望无限性矛盾的关键在人本身,在于人的智慧、能力的解放。 2.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西方经济学根据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研究构成整个经济制度的各个经济决策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这些单个单元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由于这些决策是市场上或通过市场进行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及其变动对各个单位的经济决策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的价格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D ) A 、李嘉图B、赫克歇尔C、里昂惕夫D、亚当.斯密 2、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 A ) A、国际贸易 B、对外贸易 C、多国贸易 D、双边贸易 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 B ) A、欧元表示 B、美元表示 C、本国货币表示 D、日元表示 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 A ) A、FOB计价 B 、CIF计价C、CFR计价D、EXW计价 5、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贸易额为( B ) A、3.3万亿美元 B、1.6万亿美元 C、1.7万亿美元 D、1.5万亿美元 6、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 A ) A、对外贸易量 B、对外贸易额 C 、对外贸易依存度D、对外贸易值 7、以货物通过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的是( C ) A、无形商品贸易 B、过境贸易 C、总贸易体系 D、国境贸易 8、在专门贸易体系中,作为进出口统计标准的是( A ) A、海关结关 B 、货物通过国境C、交纳税费D、订立合同 9、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香港某公司,该香港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现象对香港而言称为( C ) A、间接进口 B、间接出口 C、转口贸易 D、易货贸易 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 D ) A、国际收支逆差 B、国际收支顺差 C、对外贸易逆差 D、对外贸易顺差 11、200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GDP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系数约为( D ) A、2% B、4% C、10% D 、20% 二、多选题

2018届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高三政治经济学常识专题三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导学案(无答案

专题三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4课时) 第2课时凯恩斯革命 【学习任务】理解凯恩斯革命的内容和影响,把握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基础梳理 一、凯恩斯革命的内容 1.凯恩斯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大心理规律。由于这些规律的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______________的问题,最终导致资本主义__________的爆发,造成工人失业。 2.凯恩斯主张采取______________,通过扩大__________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 二、凯恩斯革命的影响 1.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了________________的理论体系,它的发表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______________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凯恩斯提出的各种________的政策主张,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1.凯恩斯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__________的直接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_发展的必然产物。 2.凯恩斯从人的“____________”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以此为据,提出________的措施。 3.凯恩斯经济学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联系,又适应了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的需要,其目的在于维护__________________。 4.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________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5.凯恩斯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其作用是__________的。 要点强调 第 1 页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课后习题(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圣才出品】

第2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一、简答题 1.下列事件对x商品的需求有何影响? (1)x商品的生产厂商投入大量资金做广告宣传。 (2)生产x商品的工人的工资增加了。 (3)y商品是x商品的替代品,y商品的价格下降了。 (4)消费者的收入增加了。 答:(1)生产厂商投入资金做广告宣传,会传递更多该商品的有关信息给消费者,从而导致消费者对x商品的需求上升,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2)生产x商品的工人工资增加,会导致x商品的供给下降,但不会影响需求。 (3)由于y商品是x商品的替代品,交叉价格弹性为正,所以当y商品价格下降时,对y商品的需求将增多,从而对x商品的需求将减少。 (4)消费者收入增加,如果x商品是正常品,则消费者对x商品的需求将增加,需求曲线右移;如果x商品是劣等品,则消费者对x商品的需求将下降。 2.下列事件对棉花供给有何影响? (1)气候恶劣导致棉花歉收。 (2)种植棉花所需的化肥的价格上升。 (3)政府对种植棉花的农户实施优惠政策。 (4)棉花价格上升。

答:(1)气候恶劣导致棉花歉收,将使得棉花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左移。 (2)化肥可以视为种植棉花投入的原材料,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且商品价格不变时,棉花商品的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左移。 (3)政府对棉花种植农户的优惠政策相当于降低了棉花的生产成本,棉花的供给将上升,供给曲线右移。 (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称为供给量的变动。它在图上反映为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因此,棉花价格上升,将导致厂商对棉花的供给量上升,但是只是在原有供给曲线上变动,而供给曲线并没有发生移动。 3.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 d=50-5P,供给函数为Q s=-10+5P。 (1)求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需求函数变为Q d=60-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 s=-5+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和(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与区别。 (5)利用(1)、(2)和(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解:(1)已知在均衡价格水平上供给等于需求,将需求函数Q d=50-5P和供给函数Q s=-10+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50-5P=-10+5P。 解得:P e=6。 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需求函数Q d=50-5P,解得均衡数量:Q e=20。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6,Q e=20。几何图形如图2-1所示。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目1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两部门经济是指()。 选择一项: A. 厂商与外贸 B. 家庭与厂商 C. 家庭与政府 D. 厂商与政府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家庭与厂商 题目2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的分析方法是()。 选择一项: A. 最优分析 B. 规范分析 C. 边际分析 D. 实证分析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规范分析 题目3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对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的方法是()。选择一项: A. 结构分析 B. 存量分析 C. 流量分析 D. 总量分析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总量分析 题目4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以下属于存量的是()。 选择一项: A. 2001年我国第五次普查人口时我国大陆人口是12.6亿 B. 每年的出口量 C. 某一时期的钢产量 D. 某人2001年共存款5万元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2001年我国第五次普查人口时我国大陆人口是12.6亿

题目5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以下属于流量的是()。 选择一项: A. 某人2001年共得工资5万元 B. 2001年我国第五次普查人口时我国大陆人口是12.6亿 C. 某人在2001年底存款5万元 D. 6月31日的钢材库存量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某人2001年共得工资5万元 题目6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决定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均衡是商品或要素的()。 选择一项: A. 以上三项 B. 供给量 C. 价格 D. 需求量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价格 题目7

第1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练习题

第一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贸易差额论的提出学派是() A.重工主义学派B.重农主义学派C.古典学派D.重商主义学派 2.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 B.贸易差额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3.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应追求() A.顺差 B.平衡C.逆差 D.收支相抵 4.提出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贸易差额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5.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 A.发展本国工业B.发展本国航运业 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 6.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建立的基础是通过批判()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7.欧洲资本积累时期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8.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谟 9.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李斯特 D.大卫·李嘉图 10.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要素禀赋差异B.相互需求强度差异C.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D.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11.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 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D.比较优势 12.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则()A.乙国进口小麦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D.甲国出口小麦 13.依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某国在某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则该产品( ) A.机会成本高 B.劳动生产率低C.单位劳动投入少 D.边际成本递增 14.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李斯特 15.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 16.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 D.商品价格差异 17.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所依据的理论是() A.绝对优势理论B.相互需求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D.要素禀赋理论 18.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 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 19.法国生产单位酒所需劳动力比英国少40人,生产单位毛呢比英国少10人,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B.法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C.英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D.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21.如果甲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8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乙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之比较_张嘉昕

2013年5月学术交流May ,2013总第230期第5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230No.5 [收稿日期] 2013-02-2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2JJD790028);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 [作者简介]张嘉昕(1981-),男,吉林长春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经济思想史研究。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与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之比较 张嘉昕,田佳琪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长春130012) [摘要]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运行的模式, 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实践的新发展,这也 是中国模式的经济理论依据。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存在某些 契合,但也存在本质差异:是否付诸实践、理论渊源不同;社会历史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不同;市场 条件和具体任务不同。在国际视野下,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社会主义;公平与效率;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13;F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0-8284(2013)05-0108-0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运行环节。本文将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一概述,并在此基础上,与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比较研究,力图从中西方探讨市场与社会主义相结合问题这一新的国际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一新探讨。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实现依据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出现并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运行模式,在中国首次深入地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模式,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与完善。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经济理论的创新,也颠覆了西方主流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碑。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战略是一项前无古人之工 程,需要创新的理论来指导。因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之初,邓小平开宗明义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 是。”[1]143当改革开放战略进入21世纪时,江泽民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供了厚重的哲学理念。该理论在论述“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主要强调了“先 进性”和“中国特色”两点。当我们在新世纪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面对市场经济成为世界最主要的经济体制以及我国所取得成绩,必须进一步坚定不移地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加快发展生产力,这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并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西方经济学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2、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4、引致需求由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所引发的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被称为引致需求。 5、消费函数通常,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不及收入增加的快,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为:C=C(Y)。 6、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为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二、简答题 1、需求变动的含义是什么?简要说明需求变动的诸因素。需求变动是由非价格因素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也就是说在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动而引起的需求量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 2.简述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并指出其发挥作用的条件。乘数理论在凯恩斯就业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凯恩斯认定,由于消费需求不足而造成的总需求不足,主要靠投资来弥补;在私人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尤其要靠政府增加公共工程投资支出来解决,在这里,说明增加投资或政府支出会使收入和就业若干倍的增加的理论就是乘数理论。 条件:一是社会中过剩生产能力的大小;二是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三是货币供给量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四是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购买进口货物,否则GDP增加会受到限制。 3.简述西方宏观的财政政策及财政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财政政策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策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财政政策通过变动政府的收支,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作用,进而达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财政政策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的总需求不足时,失业增加,政府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等措施刺激总需求。反之,当总需求过高时,出现通货膨胀,政府则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三、论述题 1.分析说明需求的价格弹性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管理的意义。 答:商品的需求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 我们知道,厂商的销售收入等于商品的价格乘以商品的销售量。在此假定厂商的商品销售量等于市场上对其商品的需

国内经济理论与西方市场的对比

国内经济理论与西方市场的对比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思想渊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改革开放伊始便确立的一个重要理论,才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能够始终符合实际。这一命题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中首次提出。此后,1982年和1986年,在党的文件中两次再度提到了这一命题。邓小平于1987年提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52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出系统论述,并据此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党的基本路线,标志着这一理论的形成。党的十四大强调,它是今后长期内政策制定的基本依据。江泽民则在十五大报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一节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便是要持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0XX年,胡锦涛先后于中央党校6?25讲话及十七大报告中始终强调了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是经济体制改革最基本的现实依据,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正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才使我们党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立论前提。市场经济必须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目标相矛盾。以上两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引入市场经济的否定,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经典社会主义作家达成的少有共识。应对这一观点的双重挑战,必须对市场经济重新“定性”。邓小平于1979年首次指出,市场经济并非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1992年的南方讲话特别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此后,江泽民通过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综合运用宏观调控的计划手段的现实,指出“不能把有计划只看成是社会主义独具的特征”,并进一步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可见,“中性”论与“手段”论,认识到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将它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