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论语》选读

一、课程标准关于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的教学目标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连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关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

把《(论语>选读》的l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主要考虑到三点原因:一是教学时间只有36课时,二是学生的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基础尚浅.三是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经验有待积累。为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规定10课为教读课文,5课为自读课文。自读课文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自学,建议不作为各类考试涉及的依据。5课自读课文分别为“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三、对于选修课教学和课型的建议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该部分是对“教学要求”的具体体化,同时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作了提示。

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应该说,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探索各种能够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型。根据平时文言文教学的习惯,遵循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借鉴各地选修课教学的成功经验,我们对《(论语)选读》的课型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1.教师串讲课型:以文言文传统教读方法为主,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进行思想文化的评析和探究。

2.主题讲座课型:规定一个文化主题(话题),以课文选段为材料,以教师讲座为主要形式,阐发课文内容,探讨该话题的文化意义。

3.读书报告课型:在学生写作读后感的基础上,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交流阅读心得,评价阅读效果。

4.评点交流课型:学习中国传统阅读方法。用圈点批注的形式,标示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质疑、阐发、联想和评价。可以采用作业张贴、投影呈现、上台讲述等方式进行。

5.课题报告课型: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采用小论文的体裁,以个体或小组合作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成果以文章形式进行交流展示。

6.作业练习课型:结合课文后面“文言练习”的题目,教师拟制相关练习题,以课外作业或者当堂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并注重讲评。

六种课型,只是相对的分类,并不是不变的规定。教师在教读过程中完全而且应该有所侧重,有所兼容,有所选择,有所创造。六种课型,只是几种课型开发的思路,并不是教读中只有而且只能有这六种课型。而且无论采用什么课型教读,都必须达到“教学要求”中的“基本要求”。

《<论语>选读》一共36课时,教读时间30课时,复习时间6课时。每课教读时间平均3课时,具体到某一课的教读时间由教师灵活把握。

四、对于课程评价的建议

1.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重视每一课的学习要求达成的质量,结果评价可以采用小论文写作或者传统卷面考试。

2.主要评价学生对论著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把握,也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提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行评价。

3.评价学生是否认真研读经典原著,能否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学习。注意考查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

4.评价应兼顾学生在参加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等活动中的表现。

5.对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所写的读书心得或小论文进行展示、比较,做出总体评价。

一为政以德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建议】

词语理解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课文意思,除参阅课文注解外,教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要古今参照,使学生明白其意义,熟悉其用

法。l6.1章可以涉及孔于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内涵进行阐发,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教学要求”中“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分条让学生学习掌握,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理。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

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所以于统治者而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需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对于课文后面的解读题目,可以作为师生讨论的话题,讨论的思路可以参阅教师用书。

【写作】

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以法治国。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

重?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宇的短文,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课时安排】3课时

二克己复礼

【教学目标】

1.理解“礼”和“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对3.1章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句,杨伯峻和南怀瑾都认为应该理解成“这样都可以狠心做出来,那么什么事情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教师可参阅《论语译注》、《论语别裁》。

16.2章的“十世”、“五世”、“三世”具体例证可参阅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考证。l3.3章中“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的翻译应该加上“你怎么能乱说呢”,语意方能完整。“正名”是一个重要概念,古来说法歧出,教师可适当参阅各种说法。1.2章的“弟”应该讲作“悌”,指的是弟弟对兄长的正确态度。2.8章的“色难”也是一个重要短语,历代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理解关系到对该章基本观点的理解,建议参阅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说法。

《论语》中的礼是个人的礼,也是社会秩序的礼。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其要恢复的自然是周礼。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所以孔子强调“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也就可以叫做忠了。所以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

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政权已下移,已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他要用“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社会的混乱是由“名”、“实”混乱引起的。解决“名”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治国之指导思想的问题,所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该课每一章大致可以归纳出基本观点,譬如12.1章的“克己”,3.14章的“崇古”,3.1章的“秩序”,16.2章的“道”,l3.3章的“正名”,1.2章和2.8章的“孝悌”,17.21章的“报恩”,

3.3章的“仁”等观点。对该课的主题阐发,应该在学生对每一章的基本观点有所领悟的基础上进行。

【写作】

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什么矛盾?请联系社会实际,谈谈看法,不少于200字。

【课时安排】3课时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学目标】

1.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建议】

这一课教学要抓住叙事要素,从行为细节、对话语气中想像当时的社会现实、孔子的精神和心态。重点抓住前四章教读。成子弑简公,孔子已经告老还乡,但他仍然沐浴而朝,而且在投告无门的情况下尚不放弃。l4.21章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了解当时的背景和报告的艰难,体会孔子“卫道”的精神。

18.5章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接舆的风歌含义。理解孔子主动寻求对话的态度,要通过反复诵读进而体会孔子内心的苍凉。18.6章要抓住对话使学生理解隐者对社会现状和孔子作为的看法。18.7章相当于一篇微型小说,要让学生领会丈人对子路的态度和子路的感叹。

对孔子和隐士的评价,应该辩证地来看。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与他们交流,“欲与之言”。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都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这种忧郁是一样的,只是做法两样。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还是一种从政的强烈自信。这种力求用世的态度,比一般“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态度更为积极。

【写作】

根据课文材料加以想像扩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小小说。

【课时安排】3课时

五仁者爱人

【教学目标】

1.理解“仁”的丰富内涵。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时要从各个角度阐释孔子的“仁爱”思想。譬如1.6章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学文倒是其次的事。4.15章讲到的“忠恕”,乃是待人的基本原则。6.30章提醒在实践“仁爱”时不妨从小处着手等。这些都涉及“忠恕”、“仁爱”的基本内涵。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可从对管仲这个人物的分析人手(可补充介绍管仲的事迹),进而理解孔子关于“仁”的丰富的含义。孔子“仁”的标准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是拘于小信。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为仁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

可以引用一些外围材料,引导学生认清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根本点在于维护君君臣臣的等级关系和父父子子的宗族血缘关系,而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

与儒家强调的宗法等级制度有了根本的差别,所以孔子提出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是不一样的。

【写作】

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上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六君子之风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建议】

要提醒学生关注文中一些文言特殊现象,如:“孙以出之”的“孙”通“逊”,“知者乐水”的“知”通“智”;“耻恶衣恶食者”的“耻”是意动用法,“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饭”和“枕”用作动词,“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等句都是介词宾语前置。在文意理解上,12.8章是难点,要多让学生研习讨论。

源自本课的成语不少,它们承载着古老的文化,并且流传至今。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可以让学生找出并造句,以带动文本研读,并激发学生对《论语》的热爱。有些成语的意义后来发生了变化,可通过讨论、辨析引起学生的注意。

本课7.16、7.19两章孔子自道的文字,为我们传神地塑造了一个安贫乐道、可敬又可爱的夫子形象。可以让学生揣摩孔子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以感受夫子的高尚情怀和乐观精神,从而形象地理解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内涵。

原文非常简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会,深入讨论原文的内涵,将原文具体化。如从7.6章看,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可以让学生讨论本章对当前素质教育的启示.以深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可以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生动地理解《论语》在今天的应用。如可让学生以“市场经济

时代的义利观”为题,展开讨论。

【写作】

本课内容是儒家关于君子自身修养的语录。假如让你选择其中某一章或某些句子,做成条幅以赠人或自勉,你将选取什么内容?请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章,阐述选取的理由。

【课时安排】3课时

八周而不比

【教学目标】

1.理解儒家的人际交往观。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建设】

在疏通文意环节中,要辨析“周”、“比”、“党”等词义的异同,弄清“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中“友”的用法。课后练习四宜在疏通文句过程中适时分别插入完成。在文意理解上,2.10章、4.7章是难点,要多让学生研习讨论。

人际交往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际交往经验和体会,深入讨论原文的内涵,将原文具体化,并从《论语》中汲取人生智慧,用先哲具有警醒意义的话来反思自己的言行,鞭策自己走向成熟。可以先让学生概述孔子关于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并朗读相关章句。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章句旁边写评注或随感,与同学交流分享。为了深入阐发本课文化内涵,理解孔子的人际交往观,还可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结合实际,你认为“周而不比”应该有哪些表现?

2.不是说“仁者爱人”吗?可是,孔子却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也就是说仁者不仅能爱人,还能恨人。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3.老子说“报怨以德”,而孔子不同意这种做法.主张“以直报怨”,这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之道?

4.孔子认为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有人说,这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也有人说,这其实是一种对朋友不负责任的态度。你认为呢?

为使学生加深对孔子交往观的理解,并赋予它时代特点,可让学生围绕“交友”话题,每人拟五条思想火花互相交流。

【写作】

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即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为结交朋友的目的。你能结合我们时代的特点和生活的实际,赋予这句话新的内涵吗?请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3课时

十一诲人不倦

【教学目标】

1.领悟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源自本课的成语;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疏通文意时,要辨析“文学”、“异闻”在文中的意义;3.8章比较复杂,要多让学生研习讨论;补充注释“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要引导学生辨析、理解“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的句式特点。“其斯之谓与”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宾语前置形式,其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绘事后素”是“绘事后于素”的省略。

本课涉及孔子关于教育的一些重要的原则和方法,学生对此有体验,有感触,也一定会有想法。可以让学生研读文本,思考并概括章句中蕴涵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最好是让学生联系当前教育现状和自己的学习实际,参与问题探讨,从而领会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及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如:

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2.哪些章句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育原则?本课中有典型案例,

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3.“有教无类”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论语》是语录体,上下文没有联系,历来对它的诠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课前查阅《论语》相关内容,并上网搜寻有关资料,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后“文言练习”第四、五两题,涉及古代文化中的称谓问题,情况复杂,难度过大,故不作统一要求。对于古代文化知识,我们主张随文理解,不要求系统掌握。

【写作】

“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是孔子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其影响十分深远,至今仍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请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文章,就其中的一条进行评说。

【课时安排】3课时

十二高山仰止

【教学目标】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源自本课的成语。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建议】

7.11、19.23、19.24章是本课文意疏通的难点,要多让学生研习讨论。1l.l3章可补充注释:(1)訚(yín)訚,和颜悦色的样子。(2)侃侃,形容说话理直气壮。(3)得死,当时俗语,谓得善终。(4)然,语气词.用法同“焉”。

本课章句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人物语言情感十分强烈。建议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从诵读人手,揣摩人物语气,品味人物思想情感,从而感受孔子渊博的学问、美丽的人格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关系。

9.11、I9.23和l9.24三章中,颜渊和子贡都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及的。颜渊还谈到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子贡非常敬重孔子,他不能容忍别人对孔子的贬损。两人的话语中都充满了对老师的无限崇敬之情。

本课中孔子的话生活化、口语化,多处采用叠句形式,极富感染力.处处表现出浓烈的爱生之情。孔子看到学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情不自禁说道:“归与!归与!”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子路非常刚强,但有勇无谋,孔子唯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话里是老师深深的忧虑和牵挂。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说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话语中充满痛苦和无奈。颜渊死了,孔子哭喊:“噫!天丧予!

天丧予!”“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叠句和反问形式表现出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写作】

结合孔子师生之间的关系和你对师生关系的理解,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为题。

写一篇演讲时间为2—3分钟的演讲稿。

【课时安排】3课时

十三沂水春风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教学风格,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本课在疏通文句上。个别地方会有困难.可重点分析以下语句:(1)毋吾以也——否定句宾语前置旬.又有成分省略,还原为“毋以吾(年长)(而不言)也”。(2)不吾知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3)则何以哉——疑问句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可译为“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以,为,做的意思。(4)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可译为“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用。

学习本课主要把握两方面内容.一是从“问志”——“言志”——“评志”的过程,来感受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二是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来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具体而言.可以从讨论以下问题入手,来把握文本内涵:

1.用原文语句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2.曾皙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有何才能,胜任何职,而是描绘了一幅暮春郊游图。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于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但是孔子为何对曾哲的回答由衷地赞同,“吾与点也”?孔于的“志”又是什么呢?

3.结合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并说说从这场围绕“言志”而展开的教学活动中,可感受到孔子怎样的教学风格。

曾皙描绘的暮春郊游图,色调明丽.情绪欢快,生趣盎然,令人神往。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驰骋想像,口头描述具体情景,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有助于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孔子为何要“与点”?这是学生很难理解的问题。应该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发表不同见解。教师要适时补充必要的背景资科。

【写作】

以“夫子何哂由”为题,写一篇探究性文章;或联系实际,以“我看‘其言不让’”为题,写一篇评论性文章。不少于200字。

【课时安排】3课时

十四中庸之道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建议】

疏通文字,410、13 21、1 12三章有一定难度,要多让学生研习讨论。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中庸之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要正确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相关链接”,教师也可以作必要的解释。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从分析具体形象的材料人手。可让学生从《论语》中找出体现中庸之道的例子,进行讨论分析,从而阐释中庸之道的内涵。例如本课ll.l6章和l3.21章就是对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的思想。再如第六课7.38章:“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于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学习本课,还应该让学生辨析中庸之道与折中主义的区别,讨论中庸之道在今天的作用。要求结合实际,大至和谐社会,小至日常生活。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也应该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探讨,以加深理解。

【写作】

从人类历史上看,由于文化(哲学、宗教、价值观)的不同引起的冲突和战争并不少见,进入21世纪以来,虽未发生世界性的大战,但局部地区的战争仍然不断,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文化问题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发生冲突和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化解这种因文化上的原因而引起的冲突甚至战争,也许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是一条非常有意义的原则。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已经10年多了。我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标下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笔者从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市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还不容乐观,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树立教学新理念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当前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树立教学新理念。 (一)温习新课标。 国家教育部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取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新成果,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准绳,它的颁布使学科教学的许多问题明确起来了。例如,1、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3、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观念。课标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4、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5、对各学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6、提出了新的教学评价理念。总之,这次的课程标准不仅指明了语文教学和改革的方向,还有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潜心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及其相关教育理论,在学习中亲近新课标,把握它的精要。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 (二)牢固树立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是由教育理念决定的。学习语文新课标,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语文课程资源”这是语文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它回答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只有正确把握这些基本理念的内涵,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因此,各校必须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做到《语文课程标准》人手一册,定时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促进理念向行为转化。 二、把握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教学改革与教材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还必须认真学习“新教材”(这里是指人教版实验教材),把握新教材特点,探索新教法。 (一)把握教材新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修订的新教材,它全面、准确地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努力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改变教学方式,使教材有利于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教材内容的修订方面,主要有:(1)大量更新课文。增加了课文的篇数、丰富了课文内容、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2)重点训练项目作了适当调整;(3)课后的思考练习作了较大修改。减少了题量、思考练习,突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4)作文练习作了较大修改。一方面是丰富了作文训练的形式,既有写实作文,又有想象作文,还安排了一些常见应用文的练习;一方面是在训练要求上尽量为学生

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新教材解读

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新教材解读 高中语文新教材解读 佚名 下面围绕几个具体问题对新教材做出解读: 编写体例 现在高中《语文》分为必修、选修,必修是两册,所有的学生都要选的,选择性必修是三册,理论上可以自主选择,实际上大多数学生都要学。老师们可以灵活安排教材课程,必修安排在高一,选择性可以安排在高二,也可以灵活处理。 新教材由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两条线来组成单元,人文主题的设计充分考虑到新时代高中生人格和精神成长的需要,其涉及面比较宽,但是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理想信念,二是文化自信,三是责任担当。学习任务群则是另外一条线,每一个单元都有若干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 必修教材每册8个单元,一共16个单元,覆盖了7个任务群,选择性必修每册4个单元,一共12个单元,覆盖了9个任务群,它组织单元的形式有两类,一类是以课文为主的,另外一类专题性的语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文。以课文学习为主的单元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第一,单元导引主要交代主题,选择课文的意图和主要的教学目标。 第二,课文,有的是两篇、三篇作为一课,有的是一篇作为一课。 第三,每一课都有个简短的学习提示,学习提示主要是设定学习的情景,引发兴趣,提示学习方法。 第四,每个单元后面都有学习任务,到了高二选修,叫单元研习任务。一般设计三到四个活动,其中一个活动是主题活动,另外两个活动是进行思考、探究和交流;还有一个活动是指向写作,每个单元结构上有四个活动。在这基础上还增加了古诗词的诵读,安排在必修上下两册。 这是基本的体例结构。 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代表着一个全新的学习理念,是一个很重要的创新。面对这个新事物,多数老师感觉是很亲切的,但是也可能会有一些游移,有些焦虑和陌生感。学习任务,其实是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经验的提升,是对语文核心素养观念探索的一种新的形式。学习任务群也是一种单元教学,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听说读写相结合。 那么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有什么学理根据呢,为什么教材要以它来作为单元来教学呢? 旧教材是以单篇教学和课时来作为基本的教学单位,即一篇文章,主要以老师的讲述为主,听说读写的训练分布到各个教学环节。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每一课都学得比较精细,知识点、能力点很突出;但缺点是分析、讲解、刷题练习太多,学生自主性学习太少、读书太少;所以语文课经常因其随意而受到批评。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是以任务来整合一个单元的教学,破除它的统整性,突破完全靠单篇教学的模式,以学生的自主语文实践为主,作为一学期的主要学习方式。 通过学习任务群搞清某个单元或者某个课主要围绕学会哪些基本知识,哪些关键的能力,有哪些干货,有利于克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特别是改变以往老师讲述灌输,学生做题为主的做法,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带着问题去学习,拓展阅读量,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探索和创造。 如何用好学习任务群的教学,需要做几步工作。首先,要明确单元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单元导引、学习导示、案例学习任务要求老师自己去了解分析,归纳、设计,然后把单元学

浙江省杭州市 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名句名篇默写。(只选做3小题,其中④⑤必须选一句)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③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 古》) ④苏轼在《赤壁赋》第二段中,模拟屈原的骚体形式,以“______,______”抒发 诗人对天各一方的“美人”的情思。 ⑤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抒发自己老当益壮,仍不忘为国效力的 句子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5.0分)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A. 丰腴.( yú)纨绔.( kù)白炽.( zhì)灯跌宕.起伏( dàng ) B. 作揖.(yī)慰藉.( jí)黑魆.(xū)魆铩.羽而归(shā) C. 譬.( pì)如倩.( qiàn )影盥.( guàn )洗室蹑.( niè)手蹑脚 D. 泅.( qiú)水拓.( tuò)印乱哄哄.(hōng)讪.(shān)讪一笑 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目前乐视的危机是资金链危机,而不是一个骗局被曝光.从支持企业发展的角 度讲,我们不防给乐视一个相对宽容的舆论环境 B. 在一段摆拍的视频中,“小马云”被一旁的人们嬉笑着摆弄得不知所措,俨然 是一个道具,一个玩偶 C. 孩子的失踪,让6个原本平凡而圆满的家庭分崩离析.有人结束了自己的事业, 全心寻子,生活拮据;有老人含恨离世,父母只盼孩子回来,能给老人上一柱香 D. 这幢小屋既然得以幸存,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光辉的照耀或是某位神明的庇护, 才能历经苍桑,而未跟别的楼舍同遭厄运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是当年的权威给予李谷一艺术创新的包容,脍炙人口的《乡恋》就不会 有登上大雅之堂 ....的机会 B. 这几年法治最大的进步是,社会群体学会了置疑 ..,学会了将任何一条生命的消失与自己的生命作关联 C. 美国在韩国部署的“萨德”反导系统,严重损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本地区有关 国家的战略安全利益,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的努力背道而驰 .... D. 走在西栅大街上,就能看见大师展览;吃着定胜糕时,后面排队的就是国内外 的戏剧大腕,这是不是为你的文艺生活又画上了浓墨重彩 ....的一笔呢?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再次提醒公众人物:有名有钱别太任性!从艺当知感恩,做 人当知敬畏;名气伴随担当,别因自我放纵,遗憾终身 B. 近年来,北非地区冲突加剧,越来越多的难民纷纷涌入欧洲,一些组织估计难 民和非法移民总数甚至接近1万人左右 C. 经过建设者十余年的苦战,舟山跨海大桥在建成通车后,舟山本岛及附近小岛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

浅谈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1

浅谈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 新课标的颁布,似一股东风,吹皱了语文教学的一池春水,似一片阳光,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语文的本色。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已经在全省使用,它让我们呼吸到了新鲜空气。同过去的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单元”被“专题”取代,教材编排重视实践和“对话”,关注体验和探索,并且留有空间,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随着改革的深入,江苏新高考方案已经初步确定(目前待批),语文分值增加到160分,选文科考生增加到200分。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语文正在迅速“变脸”,给人全新的感觉。高中母语教学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课程、教材、高考改革的大潮面前,一部分教师一时还无法适应变化,产生了诸多困惑甚至消极情绪,“穿新鞋走老路”,不少课堂仍然“涛声依旧”;一部分教师则不能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把握不住课改节奏,课改浮躁过火,出现了“泡沫化”倾向。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新教材的特点进行教学,要在实践中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和着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节拍前行,让语文走上“回家的路”。 一、构建全新理念,提升教学品位。 语文教学关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人生发展,关乎国民的人文素养和精神根基,关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伟大复兴。余秋雨曾说:“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人类在精神层面上的代代递交。”语文教学承担着丰盈学生情感和构建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语文教学改革是阻挡不住的历史潮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改实践。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需要崭新的理念。理念武装我们的思想,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语文新课程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面向全体与尊重个体差异的统一,立足课堂与走向生活的统一,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语文新教材突出了人文性、开放性、生活化和

2020浙江高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背篇目内容精对版

2020浙江高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背篇目 整理者:渡过你的河 必修一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劝学》(战国)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师说》(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赤壁赋》(北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 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导读:[摘要]新课标实行前的高中语文教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具有思想性、时代性和可接受性等几个方面的优点,在当时具有不可否认的先进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加上编写者和学习者之间所存在的理解和审美方面的差异,教材客观存在的诸如选文内容比较陈旧、编排方式较为呆板、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等不足就逐渐暴露出来,再也不能满足教学和学习的需要了。而新课标实行以后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之上对传统高中语文教材作了改进并有所创新,无论从思想上、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处处体现了一个“新”字,更利于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新课标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教材分析;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122(2006)03-0105-03 当今世界各国的国力之争完全在于人才之争。因而,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则是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社会的发展要求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无论哪个层次、哪种类型、哪种规格的人才,都必须具备起码的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语言能力的合格是人才合格的最基本条件,而要培养具有一定的语言素质的人才就必定要发展语文教育事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重要地位,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加强并巩固了其重要地位。改革语文教育使之更好地

适应新时期对提高人民素质的要求,也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对新课标实行前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回顾 (一)对选材标准的回顾 1963年5月《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课文必须是范文,要求文质兼美,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足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入选的文章,一般应该是素有定评的,脍炙人口的,特别是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效果良好的。”1978年3月《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语文要选取文质兼美的文章,必须思想内容好,语文文字好,适合教学。”1986年12月《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课文要选取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1992年6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课文要文质兼美。语言文字要合乎规范。课文要难易适度,适合教学,应该是经过一定的努力,教师能教好,学生学得了的,题材和体裁应该丰富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000年3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要体现教学目的,适合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从历年大纲对语文教材选材的要求来看,不同时代的语文教材的编写有不同的特征。 (二)对新课标实行前高中语文教材的评价 1.内容和形式上的可取之处 从以上大纲或课程标准来看,课文的选编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

浅谈高中语文新教材特点及教学处理

浅谈高中语文新教材特点及教学处理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标实验教材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课堂教学该如何去达到这一目的要求呢?下面就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为例,就语文新教材特点和语文课堂教学处理以陈管见。 一、二00四年版新教材编排特点 为了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理念,推进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而编写了现行的新教材。 教材还是分必修(5册)和选修(16册)两大部分。在必修的五册书里,每册书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阅读鉴赏部分分四个单元,单元前面有学习重点及要求;每个单元4篇文章,所选文章都是名篇和贴近现实生活的文章,4篇文章中又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课文后面设有“研讨与练习”,练习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另外还有相关的知识连接,科学有效地训练学生阅读鉴赏。表达交流部分,分五个单元,每单元训练一个重点,每个训练重点由“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等内容组成,正确引导学生写作。梳理探究部分,设置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重点内容,主要是介绍基础知识、文化演变等内容,并设计了课外延伸训练,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名著导读部分,每册安排两部名著,由“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等组成,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样的编排,正确地处理好了以下几种关系:一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关系,二是学科逻辑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关系,三是接受性学习与个性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四是学科的独立性与多元性、关联性的关系,五是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发达地区与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关系,展现了新教材适应实效功能。目的是使中学语文教育更加适合时代要求和更加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8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

2018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3.00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从懵.(mēng)懂的幼儿到朝气蓬勃的少年,从踌躇满志的青年到成熟的中年,最后步入两鬓.(bìng)斑白的老年:有序变化是生命亘古不变的主题。 B.虽然语言系统有自我净化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分层过滤,淘尽渣滓.(zǐ),淬.(cuì)炼真金,但是当下网络语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仍不容小觑。 C.江上一个个漩涡,似乎在仰首倾听清晨雁鸣;那些雉堞.(dié)、战车。均已废驰;鸟鸣声穿过山风烟霭,落满了山峦;遍野麦浪,渐成燎.(liáo)原之势。 D.对于那些枉顾道德与法律铤而走险的电商平台,有关部门必须给予相应的惩.(chěng)罚,否则难以制止种种薅.(hāo)顾客羊毛的恶劣行为。 2.(5.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第55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中国插画展现场的观众络绎不绝 ....,显示出各界对中国插画现状与发展的关切。【甲】什么是插画?插画就是出版物中的插图:一本书如果以插画为主,以文字为辅,就被称为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一本优秀的绘本,可以让不认字的孩子“读”出其中蕴含的深意。【乙】在各色画笔下,蝴蜂、花朵,叶子、大树等跃然纸上,孩子可以对色彩、实物进行认知学习。在学校里阅读的绘本,父母在家里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 如此一来,孩子在幼儿园抑或在家里,都拥有一个语言互通的环境。【丙】“绘本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但绘本的发展还需加快步 伐。”书展上多家出版社的负责人都持类似观点。当然,关于 ..绘本创作者,需要 1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论语》选读 一、课程标准关于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的教学目标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连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关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 把《(论语>选读》的l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主要考虑到三点原因:一是教学时间只有36课时,二是学生的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基础尚浅.三是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经验有待积累。为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规定10课为教读课文,5课为自读课文。自读课文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自学,建议不作为各类考试涉及的依据。5课自读课文分别为“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三、对于选修课教学和课型的建议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该部分是对“教学要求”的具体体化,同时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作了提示。 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应该说,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探索各种能够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型。根据平时文言文教学的习惯,遵循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借鉴各地选修课教学的成功经验,我们对《(论语)选读》的课型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1.教师串讲课型:以文言文传统教读方法为主,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进行思想文化的评析和探究。 2.主题讲座课型:规定一个文化主题(话题),以课文选段为材料,以教师讲座为主要形式,阐发课文内容,探讨该话题的文化意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新课标中的思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新课标中的思考 摘要:面对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针对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但认识 理解事物的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怎样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供课堂教学效果,是小学语文教师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措施 新课标倡导的是学生在开放、自主的环境下进行探究式的学习等富有时代特 征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之前“填鸭式”的教学观念,更新 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之前单一的、主观的教学模式变为较为灵活的、客观的模式,并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策略,灵活地使用 教材,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力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求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方式虽然都发生了变化,合作、探 究性学习等教学方式也逐渐应用到课堂中,但认真观察可知,某些课堂为了符合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大多带着表演的形式在教学,其本质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 学方式,课堂的有效性得不到显著的提高。 以下我就自己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求谈谈。 1.创设教学情景。小学生因为其年龄等特点,认识理解事物的能力较差,但 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尽量创设教学情景,让小学生在 情景教学中掌握知识,以提高学习效率。在创设教学情景中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 体来教学,多媒体能再现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 就会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学 习的快乐。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说明教师在课堂中,应发 挥学生主体地位,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 与到课堂中,自觉有意识地进行学习。要想达到此目标,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个 性特点,合理安排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并寻找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渐渐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放松自己,积极思考, 多提问,多与其他学生及教师交流,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课堂教学 的有效性。经研究表明,课堂的有效性越高,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特点 1.人文内涵的突出。将新课标下的语文与其它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不 难看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更加突出的是人文内涵,强调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 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努力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智慧。语文课中有大量带有个人 情感色彩的和比较主观的色彩的内容,因此语文课中提倡的是师生平等,教师必 须尊重学生的情感与创新。 2.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突出。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已经具备了较为基础的语 言心理机制,这有利于小学生熟悉我国民族文化背景,在此有利的条件下,教师 也相应地为小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掌握 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的突出,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育唯独扩展的突出。新课程下要求的语文能力是在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 高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出发的。课程目标较之前更具备包容性、可操作性、前瞻性,

(完整word版)浙江高中语文学考模拟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共18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觊觎./余.悸踟.蹰/蜘.蛛侠诧.异/姹.紫嫣红 B.糗.事/狐臭.肢.体/栀.子花压轴./敝帚.自珍 C.花瓣./辨.别毡.帽/套头衫.栅.栏/姗.姗来迟 D.遒.劲/泅.水枫.杨/打前锋.飘缈./渺.无人烟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大剧院五彩霓虹灯闪烁,倒影在一池碧水中,营造出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 B.梁博摘取了“中国好声音”年度桂冠,召示着每一个爱好音乐的年轻人,只有怀揣梦想,才有成功的一天。 C.设置网页背景音乐并不能,只要进入音乐下载页面,复制链接地址后就可以了,这个办法屡试不爽。 D.对学术抄袭这类操行失范现象习以为常,比学术抄袭本身更可怕,我们要以法治理,使学术届保持纯洁。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贵阳父母寻找失踪孩子的消息通过微博广为,很快就有数千网友转发和评论。 ②网络售药的有一定难度,有关部门提醒公众切勿通过网络购买非法销售的药品。 ③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但是,我们究竟有多少人能够地为他们着想呢?A.传颂监管身临其境B.穿播监管设身处地 C.传颂监督设身处地D.传播监督身临其境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学生们参与“金点子”活动的热情之高、想象之奇、创意之新真是不堪设想 ....,大大出乎老师的意料。 B.不少网民认为,尽管网络无疆,然而言行有界,因此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净化网络环境 势在必行 ....。 C.文艺创作切忌远离观众孤芳自赏 ....,音乐剧《妈妈咪呀》就因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而获得了成功。 D.某项调查显示,82%的被调查者认为今年的公务员考试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公务员热”仍在持续。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国发射的“天宫一号”带上天的服装就有好几套,可让多人多天穿着和更换的需要。B.体育运动的目的是身心都要健康,至于能不能在比赛中得金牌,那是锦上添花的事情。C.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展现了一幅宏大厚重的历史画卷,成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的一份厚礼。 D.由于史蒂夫·乔布斯的才华和激情,使他在数字音乐、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领域都作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6、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关于“自由”,我想了很多,如果没有地心引力,我们就可以。但是如果真的拜托了地心引力,我们恐怕也到不了哪里去。:自己打着转儿,再绕着地球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必修模块) 高一地理(下) 必修《地理Ⅱ》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一、课标内容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5.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本章建议用7课时完成,课时分配如下表: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2课时,第四节2课时。 2.教学方法 (略)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课标内容 1.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 二、教学要求 4 .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课时分配 本章建议用5课时完成,课时分配如下: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1课时,第三节1课时,第四节2课时。 2.教学方法 (略) 必修《地理Ⅲ》 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课标内容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5.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6.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1.1 认识大洲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钱氏宗亲学校段任春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必然趋势。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的课,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角色要转变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对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做笔记,两者都成了书本的奴隶。 作为语文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逐渐转变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努力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艺术的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角色从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努力转变角色,怀着一颗平常心,带着微笑走进课堂,由过去的“统治主宰者”“支配者”“直接知识传授者”“主讲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领者,与学生真诚面对,和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温馨、静谧、安详的环境,真正让学生去自主参与,做学习的主人。 二、课堂教学重心要转移 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学习方式。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所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仅此而己,实际上是把“主体”虚拟化、抽象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而常见的语文教学却是匆忙地将具体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这正是杜威坚决反对的把“学生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

部编教材教----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建议

部编教材教----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建议 导读: 2019年10月18日,温儒敏先生在第十届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上发表讲话,就语文统编教材的使用和语文教师业务提升问题与参会人员进行了交流。 减轻使用统编教材带来的压力 统编教材改动比较大,老师们拿到新教材,看到许多课文是新的,体例和教法是新的,改革的力度大,担心跟不上,用起来困难。这可以理解。但也要看到,这套教材的“新”,并非以革命的姿态把以前的教材教法全部颠覆,它是“守正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革新,是那种大家经过努力就跟得上的“创新”。所以不必焦虑,要以积极而又正常的心态来使用教材。 特别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改革的幅度大,推开使用的步子应当稳一点。不能指望新教材一用,教学就来个天翻地覆。使用新教材,采用新教法,这是时代要求,大家对语文教学都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嘛,要借新教材的使用去改进教学。但也不必把以往的语文教学说得一无是处,那并不符合事实,别把语文老师弄得“灰头土脸”。其实我们就是那样一步步走过来的,要尊重历史,有所继承,有所扬弃,有所发展。 使用新教材,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立足于各自的学情,根据自己所在地区、学校或者班级的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去逐步调整、改进与更新。新教材的使用能否让我们的教学更上层楼,关键是教师,老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必须跟上,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而这需要时间,不可能靠几次培训就解决问题。 使用新教材,我不赞成一哄而起搞“运动”,不赞成形式主义,不赞成“一刀切”。办学条件好的,改革步子可以大一点,条件差的,也可以分步实施,创造条件去改,能改一寸是一寸。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之后老师才拿到教材,时间这么紧张,现在对新教材还来不及熟悉和消化。应当容许先尝试采用新方式教一两个单元,积累了经验后,再把新教法推开。全国那么大,地区差异也大,办学的条件不同,要给学校和老师一定的选择权。 使用新教材,不只是教学方法要变化和适应,最主要的还是教学观念要更新。要理解新教材“新”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变化,有什么学理支持。建议大家备课时,认真研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新教材对照着读,以加深对教材编写理念和设计意图的理解。因为新的高中语文教材是按照高中语文新课标编写的,如果说有创新,那是新课标要求之下的“新”;如果说新教材存在某些缺失,可能是课标的精神“转化”为教材内容的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新的初中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主要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但也显然接受了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某些新理念。所以初中和小学老师也有必要研读一下高中新课标。把新教材和新课标对照研究,才知道教材哪些方面发生变化和创新,这些变化、创新是源于哪些理论、政策的要求。这样,我们对于如何用好新教材,站位就会高一些,而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现在全国的中小学老师都在着手研究如何实施新教材提出的那些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这种研究和讨论是必要的,有些问题和困扰的解决会有一个过程。我想讲几点意见,澄清一些误解,让新教材使用和教学改革更加切实可行。 如何理解“学习任务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