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 F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 F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 F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F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F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5.(1)A2(2)F1(3)N6[2015·安徽卷]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9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图9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35.(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图知识的掌握。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①地形地势,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②海陆状况,河流由陆地流向海洋(外流河);③干支流夹角判断,一般而言,干支流之间的夹角<90°,为锐角;④河流宽度,河流上游河道窄,河流下游河道宽;⑤沉积颗粒物大小,河流上游沉积颗粒物较大,河流下游沉积颗粒物较小;⑥还可以从河流流量变化、横剖面、工业布局等方面判断。本题可以从干支流的夹角确定干流。第(2)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湿地形成条件的掌握。湿地形成、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而地貌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地表水的状况。从地貌条件来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表有多条径流汇集,地下有隔水层或冻土,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使地表常年处于过湿状态形成湿地;从气候条件来看,降水较为丰沛地区易形成湿地,但降水少、有大量冰雪融水、气温较低且蒸发微弱的地区,因原有水分便于保存,也易形成湿地。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措施的掌握。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应从法律、管理、宣传教育等角度分析。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强管理,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保护地表植被,保护天鹅栖息地;等等。

1.F1、F2、M2 2.K2[2015·北京卷] 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据此,回答1~2

题。

1.太白山(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1.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由于材料中明确指出“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故太白山的北麓应为温带季风气候,对应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可知山的中腰部位的水热状况比较好,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多,故B项错误;稀树草原分布于干旱季节较长的热带地区,而树木大稀大矮处应为高山灌木,故D项错误。当地植被随海拔变化形成垂直地带变化,故在山中腰处形成针叶林带,因此选C项。

2.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由于狼基本处于当地食物链的顶端,过度猎狼有可能会导致当地的植食动物增加,植被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过度猎狼会使狼的数量减少,还会使狼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以上属于破坏了物种之间的公平,即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故本题选①④,即选D项。

8.F19.F1、L4[2015·天津卷] 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8~9题。

8.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8.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湖泊面积减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艾比湖是咸水湖,湖水减少,湖泊的自净能力减弱。湖水减少,湖水的含盐量增加,湖中鱼类密度减小,湖水蒸发总量减小。

9.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

B.退耕还草,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

9.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防止湖泊萎缩的措施。退耕还草、保护水源,能够增加区域的降水量,增加入湖水量,避免出现湖泊萎缩现象。修建水库、调节径流,注入湖泊的水量将有所减少,会加剧湖泊萎缩。水产养殖会使湖水水质变差。种植芦苇可以改善水质,但不能起到防止湖泊萎缩的作用。

1.K1 2.F1[2015·浙江卷] 浙江古代盛产青瓷,其中越窑生产的青瓷(越瓷)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地区等。古代越瓷贸易船主要以风力和洋流为动力,晴夜观星定向,一般出航半年内到达非洲。图1为越瓷外销西南航线示意图。完成1~2题。

图1

1.与陆路运输相比,越瓷西南方向贸易选择海运方式可( )

①缩短路程②增加运量③减少货物破损④增强贸易灵活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差异。从图中可以看出陆路运输距离更近,海运距离较远;与陆路运输相比,海运运量较大,同时海运避免了陆路运输的颠簸,可以减少瓷器的破损;与海运相比,陆路运输方便、灵活,贸易灵活性更强。

2.在输出越瓷的贸易航程中,船上的人可能会在( )

A.甲处夜观北极星定向

B.乙处借船右后方来风作动力

C.丙处见到河水的暴涨

D.丁处眺望到大片茂盛的草地

2.B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方向判读、季风环流、河流的补给类型及气候判读等知识。甲处位于赤道附近,赤道附近北极星仰角较低,且易受地平线附近物体的遮挡,北极星不容易被发现;航行过程中主要借助风力和洋流,此时向西航行,北印度洋应盛行东北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乙处东北风主要来自船的右后方;此时应为北半球冬季,丙处河流为枯水期,不会见到河水暴涨;丁处位于索马里半岛附近海域,索马里半岛沿岸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因此从丁处不会眺望到大片茂盛的草地。

15.M116.F117.L5[2015·海南卷] 图5示意某湖泊位置。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流域大规模开垦。据此完成15~17题。

图5

15.据图中信息判断,该湖泊( )

A.湖面少风浪

B.北部湖水较南部浅

C.冬季不结冰

D.湖水多被用于灌溉

15.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图的判读及湖泊的水文特征。结合经纬度及湖泊形状可以判断该湖泊为里海。图中信息无法判断湖泊风浪的大小,A项错误;图中湖泊南部地区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故湖水较深,湖泊北部地区等高线稀疏,且有河流注入,泥沙沉积,故湖水较浅,B项正确;湖泊北部地区纬度较高,含盐度较低,冬季结冰,C项错误;该湖泊为咸水湖,湖水不能用于农业灌溉,D项错误。

16.在该湖泊①②③④四湖区中,最适宜淡水鱼生长的湖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6.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湖泊的水文特征差异。图中湖泊北部地区有伏尔加河等陆地淡水注入,湖水含盐度较低,最适宜淡水鱼生长,而中部和南部地区湖水含盐度较高,不适合淡水鱼生长。

17. 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水位下降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A.流域年降水量减少

B.流域年蒸发量增大

C.入湖河水量减少

D.出湖河水量增大

17.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流域的综合开发。湖泊周围地区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流域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且年际变化较小,故A、B项错误;20世纪30—50年代,由于人类大量引用入湖的河水进行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使湖泊水位下降加剧,C项正确;图中湖泊为内流湖,没有流出的河流,故D项错误。

[2015·福建漳浦三中调研]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图K13-1,回答1~3题。

图K13-1

1.下列有关图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分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2.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

3.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

①土壤肥力下降②土壤盐渍化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下降⑤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

1.C 2.A 3.D [解析] 第1题,修建水库一方面使库区土壤水分增多,为植被生长提供更多水分,植被覆盖率增加,进一步导致蒸腾作用加强,使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会使水面增大,导致库区蒸发量增大,水库周围降水增多。第2题,该图反映了水文条件(修建水库)的变化影响到了土壤、植被、气候(或者降水)等地理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3题,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可以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大坝修建之后,大坝下游径流趋缓,大坝下游河流挟带的泥沙减少,三角洲面积有减小的趋势;同时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河口附近饵料减少、水文条件改变,渔业产量下降。

[2015·浙江衢州五校期中联考]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引起一系列的变化。读图K13-2,回答4~5题。

图K13-2

4.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 )

A.植被破坏 B.气候变化

C.人口数量增多 D.围湖造田

5.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

A.综合性特征 B.整体性特征

C.区域性特征 D.差异性特征

4.A 5.B [解析] 第4题,根据甲引起的各种问题,可以推断甲是植被破坏;气候变化也可能会引起河流径流量变率减小;人口增加,与河流径流量变率增大、土壤肥力下降无因果关系;围湖造田,与土壤肥力下降无关。第5题,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即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可能会引发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2015·湖南浏阳、醴陵、攸县三校联考] 图K13-3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6~7题。

图K13-3

6.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图中起关键作用的箭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原因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6.A 7.B [解析] 第6题,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的不同,表现在其汛期长短、流量大小、有无结冰期等很多方面,而这些多是由气候决定的。第7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主要跟当地水文条件有关。

[2015·山西忻州一中月考] 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图K13-4,回答8~9题。

图K13-4

8.图中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9.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8.B 9.C [解析] 第8题,根据图示信息及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可知,青藏高原地势高,导致气温低,进而形成冻土和冰川,故①对应气温低。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故其太阳辐射强,故②对应空气稀薄,③对应太阳辐射强。

第9题,青藏高原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应较薄;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2015·河南顶级名校入学定位考试] 红树林是一种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读非洲红树林分布图(图L-3),回答9~10题。

图L-3

9.红树林在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缺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光照

C.距海远近 D.洋流

10.下列不属于红树林的生态效益的是( )

A.固岸护堤 B.调蓄洪水

C.防风消浪 D.净化海水

9.D 10.B [解析] 第9题,南回归线附近的非洲大陆西岸地区有本格拉寒流,寒流起到降温降湿的作用,不适合红树林的生长。第10题,红树林是一种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植被密度较大,高度较高,可以防风消浪、净化海水;它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可以固岸护堤,不可能调蓄洪水。

F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3.F224.M1[2015·安徽卷] 图4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完成23~24题。

图4

23.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 )

A.荒漠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3.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定位和对世界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的掌握。根据图示

中海陆轮廓特点,结合图中文字“地中海”的信息,很容易得出为“荒漠带”,所以A项正确。

24.图示地区有世界重要的海上交通贸易通道。该通道便捷地连接了( )

A.北美东岸与西欧

B.东亚与南亚

C.北美东岸与西岸

D.西欧与南亚

24.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定位和对世界地理的了解。该通道为沟通印度洋和大西洋的通道,所以联系了西欧和南亚,因此D项正确。

1.F1、F2、M2 2.K2[2015·北京卷] 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据此,回答1~2题。

1.太白山(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1.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由于材料中明确指出“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故太白山的北麓应为温带季风气候,对应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可知山的中腰部位的水热状况比较好,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多,故B项错误;稀树草原分布于干旱季节较长的热带地区,而树木大稀大矮处应为高山灌木,故D项错误。当地植被随海拔变化形成垂直地带变化,故在山中腰处形成针叶林带,因此选C项。

2.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由于狼基本处于当地食物链的顶端,过度猎狼有可能会导致当地的植食动物增加,植被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过度猎狼会使狼的数量减少,还会使狼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以上属于破坏了物种之间的公平,即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故本题选①④,即选D项。

3.F2[2015·广东卷] 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3.A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文献表述的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导致的太阳辐射分布不均,正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热量基础。B项是山麓到山顶的垂直

地带性分异;C项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D项是因水源差异引起的非地带性分异。

9.F210.F2[2015·山东卷] 图4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9~10题。

图4

9.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

9.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定位。由图可知,该山地北坡自然带多为草原带、荒漠带,因此降水较少;同时结合该山地海拔可知,其最有可能为昆仑山。

10.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10.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随着海拔的变化,降水产生差异,因此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发生变化。

F2[2015·天津卷] 读图3,回答第5题。

图3 澳大利亚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

5.结合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

A.水系的分布特征

B.地形的东西差异

C.热带荒漠的分布

D.矿产的分布特点

5.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澳大利亚地理要素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回归线附近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降水较少,炎热干燥,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地表景观表现为热带荒漠,因此热带荒漠的分布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水系的分布特征、地形的东西差异、

矿产的分布特点没有体现出地带性分布规律。

3.C4 4.F2[2015·浙江卷] 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图2为北纬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完成3~4题。

图2

3.图3为北纬30°附近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统计图。与甲、乙两地相对应的是( )

图3

A.甲—①,乙—②

B.甲—②,乙—④

C.甲—③,乙—①

D.甲—④,乙—③

3.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的景观为沙漠中的绿洲,乙地的景观为高原山地。由于甲、乙两地都位于30°N附近,故可判断甲地为热带沙漠气候,与图④对应;乙地为高原山地气候,夏季气候温和,与图③对应。

4.甲、乙两地自然景观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距海远近

C.洋流性质 D.海拔高度

4.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甲、乙两地自然景观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乙地海拔较高,形成了特殊的高原山地气候。

7.F28.H2[2015·江苏卷] 图4 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回答7~8题。

图4

7.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7.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自然带分布的掌握情况。从客家人南迁的路线可以看出,其开始时经过温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落叶阔叶林,之后经过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常绿阔叶林,最后到达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热带雨林。

8.客家人选择土楼这种独特房屋形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安全防御 B.节约耕地

C.防雨保温 D.就地取材

8.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从古代客家人的迁移路线可以看出其迁移主要是战争因素导致的,据此推知客家人看重的主要是土楼的安全防御功能。

15.F216.F2[2015·江苏卷] 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图8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图8

15.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15.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林线分布的因素。甲地与其他地区相比,因受非地带性因素(地形)及西南季风影响,其水热条件较其他地区的好,林线高于其他地区的。

16.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16.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森林分布的因素。乙地地处东北纬度较高地区,气温较低,河谷和平原湿地分布较广,所以森林只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地区。

[2015·辽宁东北育才中学模拟] 图K14-1为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以及山地由山麓向山顶自然带的地域分异示意图(大致位于45°N)。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图K14-1

1.阔叶林带在大陆西岸的分布纬度与在大陆东岸的分布纬度相比,在大陆西岸的分布纬度较________,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 )

A.高地形 B.高洋流

C.低地形 D.低洋流

2.甲处深居内陆,没有形成荒漠景观,却形成了草原景观,主要原因是( )

A.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B.夏季多对流雨

C.夏季有高山冰雪融水

D.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1.B 2.C [解析] 第1题,据图例可知,图中阔叶林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在亚欧大陆西岸,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下发育的植被,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其分布的纬度偏高;在亚欧大陆东岸它是温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植被,受千岛寒流的影响,其分布的纬度偏低。所以受洋流影响,阔叶林带在大陆西岸比在大陆东岸的分布纬度偏高。第2题,图示区域大致位于45°N,属于西风带,甲处虽深居内陆,但是山地海拔高,对西风具有抬升作用,在一定海拔高度降水较多。夏季高山冰雪融水较多,使这里形成了草原景观。

[2015·江西南昌调研] 图K14-2为六种主要植被类型对应的水热条件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

图K14-2

3.图中,②—③—荒漠所代表的地域分异不可能出现在( )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南极洲

4.造成地表植被按图中①—②—⑤发生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差异 B.海陆位置差异

C.海拔高度差异 D.坡向差异

5.撒哈拉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太阳辐射、下垫面 B.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C.洋流性质、地势起伏 D.地表径流、土壤性质

3.D 4.A 5.B [解析] 第3题,南极洲大部分是冰雪覆盖的大陆,受极地高压控制,降水很少,没有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第4题,根据气温和降水情况可知,①②⑤植被类型对应的气候依次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或草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主要是

以热量为基础发生变化的,所以造成地表植被按图中①—②—⑤发生更替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差异。第5题,撒哈拉沙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信风带影响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深居内陆、距海洋远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海陆位置。

[2015·湖北荆门龙泉中学月考] 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距离赤道300多千米。据此并结合图K14-3,回答6~7题。

图K14-3

6.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

A.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

B.热带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

C.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

D.热带草原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

7.乞力马扎罗山的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坡均高于北坡,而雪线高度南坡却低于北坡,其原因主要是( )

A.南坡是迎风坡,降水较多

B.南坡坡度较缓,积雪较多

C.南坡距赤道较远,气候干旱

D.南坡是阴坡,气温较低

6.B 7.A [解析] 第6题,乞力马扎罗山地处非洲赤道附近的南半球,南坡是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①是热带雨林带;北坡是背风坡,基带是热带草原带,②的海拔较高,形成常绿阔叶林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水分减少,依次出现③落叶阔叶林带、④针叶林带。第7题,乞力马扎罗山地处非洲赤道附近的南半球,南坡是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水分条件好,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坡均高于北坡;而雪线分布的高低与降水多少呈负相关,降水多,积雪量大,雪线较低。

[2015·菏泽联考] 图K14-4是秦岭东段南坡某山峰垂直带谱分布图。读图完成8~9题。

图K14-4

8.导致图中Ⅰ和Ⅱ自然带不同的直接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9.根据图中信息,推断Ⅲ自然带最有可能是( )

A.荒漠带 B.草原带

C.针叶林带 D.冰雪带

8.B 9.C [解析] 第8题,图中Ⅰ和Ⅱ自然带都在温暖地带,两者热量差异不明显,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个是半干旱性、一个是半湿润性,故导致两自然带不同的直接因素是水分。第9题,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与自然带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海拔升高,相当于纬度增高,故Ⅲ自然带最有可能是生长在较高纬度、蒸腾作用较弱的针叶林带。

[2015·重庆一中月考] 图K31-2为沿23°26′S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0~12题。

图K31-2

10.与图中⑤地气候形成无关的是( )

A.地形 B.东南信风

C.暖流 D.东北信风

11.下列有关图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⑤地位于②地的正东方向

B.该剖面线穿过的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

C.④地所在国家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其北部的平原地区

D.甲、乙、丙三海域依次为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12.图中剖面线没有穿过的板块是( )

A.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

10.D 11B 12.A [解析] 第10题,根据“23°26′S”可知,该剖面位于南半球,再根据图中经度可知,⑤地为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其成因是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东北信风位于北半球。第11题,读图可知,②地和⑤地都为东经,则⑤地位于②地的正西方向;该剖面线经过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穿过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④地位于巴西,该国人口集中分布在该国东南沿海地区;甲海域为太平洋,乙海域为大西洋,丙海域为印度洋。第12题,亚欧板块主要位于北半球,该剖面线是沿南回归线所作的,故没有经过亚欧板块。

[2015·南昌一中、十中、铁一中三校联考] 某学生2014年暑期前往图K34-3所示区域旅游考察,读图回答13~14题。

图K34-3

13.图中河流①②③依次是( )

A.怒江、澜沧江、金沙江

B.澜沧江、金沙江、怒江

C.黄河、金沙江、澜沧江

D.金沙江、澜沧江、怒江

14.照片中的景观分布在P地河谷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

B.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

C.背风坡产生焚风效应,气候干热

D.纬度较低,蒸发旺盛,气候干旱

13.A 14C [解析] 第13题,据图中陆地轮廓可知,该地区位于云南省,结合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其流向可知河流①②③依次是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第14题,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和西南风。图中P地河谷的东侧有大较呈南北走向的山脉,因而P地位于东南风的背风坡;图中P地河谷的西侧也有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脉,因而P地位于西南风的背风坡;季风越过山脉,海拔降低,气温升高,产生焚风效应,气候干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 高一地理 主备人:李海初审人:先中乾复审人:龙学军执行时间:2016 年12 月1 日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 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 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 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 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 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 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 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 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 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 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 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

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 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进行着相互作用;理解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认识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及其成因、影响,理解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联系第二单元所介绍的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明确相伴进行的能量交换;以圈层作用和地球上的碳循环为案例,分析具体过程,明确实际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尝试运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维护自然界中的碳平衡,防御全球变暖。【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结构整体感知】 【学法指导】 1、从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入手认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回忆前面已学过的大气环流、水循环以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明确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实现的,最后通过分析厄尔尼诺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所引起的环境效应来印证这一基本 结论。 2、联系海洋与大气、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传输来理解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尤其是生物循环过程中的能量交换。 3、结合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迁移和运动理解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过程和结果,明确碳循环、氮循环等都超越了圈层界线,是圈层相互作用的纽带和体现。【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组成地理环境的几大要素,那么它们之间存在着哪些内在的联系呢?这也是我们这一节的开头就给出的问题,呈现读图3-2-1,说明先不讨论答案,而请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最后再作回答。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讲解)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复习建议 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掌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了解世界某些区域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清单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作用 1.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____、土壤、____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____共同构成的一个____。 2.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____等过程。 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1)改变____成分;(2)制约____的化学成分及状态;(3)参与____岩的形成、风化,促进____的形成。 4.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1)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____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____作用;(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____和____的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____的能力。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___的演化过程:(1)各地理要素每时每刻都在____;(2)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____的,一个要素的演化____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要素的____会导致其他____及整个____状态的改变。 三、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形成基础是____。 (2)分异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____变化的方向,由____到____作有规律的更替。 (3)表现:a.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____带、____带、____带.b.中纬度地区受____影响,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自然带不同。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形成基础是____。 (2)分异规律:平行于____方向延伸,垂直于____方向更替。 (3)表现:____地区表现极为明显,从沿海向内陆植被呈现出森林带、____、____的有规律变化。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形成基础是____。 (2)分异规律:自然景观随____的变化呈现出____分布规律。 (3)表现:山麓与____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____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 4.非地带性规律

(完整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平和一中地理教研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举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4.分析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物循环过程的分析,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现象。 4.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投影】: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在汉代时,曾是草肥水美、山青水秀的景色,今天千沟万壑、水土流失相当严重的地表形态。 思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如何演变来的? 讲授新课: 自然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主要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各个地理要素之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如:生物循环过程中,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板书)1、地理各要素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投影:生物循环示意图及能量流动示意图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示意图,分析生物循环的特点,总结出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

高考地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角度训练] 角度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017·东北三省三校二模)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主要湖泊水位变化与降水、气温的关系。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青藏高原主要湖泊水位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湖泊水位变化与年平均温度大致呈正相关 B.全球变暖是导致湖泊水位变化的直接原因 C.湖泊水位变化与年平均降水量大致呈正相关 D.湖泊水位变化与高原、山地冰雪融水无关 [解析]年均温持续上升,湖泊水位先增后减,因此A选项错误;全球变暖可以导致青藏高原冰雪融化加剧,增加湖泊水的来源,并对湖泊水位造成影响,但不是湖泊水位变化的直接原因,因此B、D选项错误;正确答案为C选项。 [答案] C 2.青藏高原主要湖泊水位的变化,会导致近期内() A.青藏高原冰川面积缩小B.青藏高原气候趋于干旱 C.东部江河上游水量减少D.青藏高原水循环受影响 [解析]青藏高原冰川面积缩小、青藏高原气候趋于干旱、东部

江河上游水量减少等三个选项内容与湖泊水位变化是并列关系,非因果递进关系,故错误。湖泊水量的变化会影响到局部地区的小气候,会对湖面水分蒸发、水汽输送等环节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水循环,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答案] D 角度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 3.(2017·山东济南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疆罗布泊水量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0年以后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材料二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简述罗布泊面积缩小直至干涸的原因。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解析]第(1)题,根据湖岸线的变化可判断A地到B地的地势变化。第(2)题,罗布泊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增加、生产发展对水的过度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第(3)题,随着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4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4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原因;明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规律性及整体性,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及学生讨论、探究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探索:

(出示阅读材料)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景观发生了变化。 (学生思考)(1)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 (2)这一事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师归纳)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称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出示案例加强学生的理解) 案例1:

案例2: 案例3: (教师小结)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2)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学生活动)尝试动手画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链图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教学案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教学案例 高一地理 宋华冰 余干中学教学硬件设施比较完善,有一个多媒体大礼堂,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能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讲这节课的时候,这个学期快结束了,有些同学对课堂教学形式有些厌倦,其次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我决定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 1.导入:引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涵义(课前让学生先进行预习) 师:请大家看课本相关内容,思考: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哪些? 生:拿起课本边看,边回忆回答 教师整理归纳,投影仪上出现相应文字: 师:归纳总结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义: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大气、水、生物、岩石、土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或系统),这各特性叫做整体性。 2.案例过程实录 师:请大家说出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大部分学生开始讨论,还有一部分同学没多大反应) 生: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师:(对)如果用下列图表示,应该非常清楚。(切换下一个课件) 地理环境要素 大气 水 岩石 生物 土壤 水循环 地壳的物质循环 生物循环 物质运动和 能量交换 整体 (系统) 地貌 大气循环

生: 非常直观……(学生专注看图) (接下来我依次给出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层合水循环、大气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合生物循环的彩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其的印象) 生:(学生全部聚精会神看团) 师:那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生:(声音稀疏)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此外,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师:(对)下面我们就以具体的例子来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体的表现。 师:我们先看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总体特征,有同学知道么? 生:我国西北地区深居我国内陆地区,离海洋远,海洋湿气不能到达,所以其气候非常干旱…… 师:回答的非常正确。 (接下来我放出一副中国地形彩图,标出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通过这个图,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 生:这么远啊!果真是气候比较恶劣(学生比较激动) 师:可能大家对这个图还是比较抽象,下面大家看些在这个地区的河流、植物合地表形态是不是符合干旱的特点。 (我依次给出塔里木河,胡杨林,戈壁荒滩的彩图) 生:哇……(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叽叽喳喳的讨论) 师:所以,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发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 师:我们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局部必须是合=和整体保持一致性,那么,如果其中的某个局部发生了变化,其对整体的影响是否存在呢? 生:肯定有! 师: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我把我国东北森林20世纪前和20世纪后的林种结构变化以及因此产生的环境问题用图片展示给学生看) 生:(看的非常仔细) 师:从这些图中我们可以发现 寒温带 针叶林 温带针 阔混交林 改善生 态环境 净化空气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补充土壤有机质 北部 南部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从容说课 要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要先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复杂性。教学中可通过一段录像来引出这一问题,选取的地区应具有典型性和鲜明性(如西双版纳或内蒙古草原),引导学生分析景观录像中各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就是地理要素间不是简单的汇集,而是各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通过教材P93活动,以生物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要素通过与其他的要素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从而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在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之后,又从三个方面诠释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能把地理要素彼此割裂开来,而应充分认识到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统筹考虑,避免不合理的利用给生态带来不良的后果。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知识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小编准备了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差异性 一、自然带 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

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低纬地区: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过渡高纬地区:自然带由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过渡(2)由沿海向内陆的干湿度地带性在大陆中纬度表现明显 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部受西风控制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季风影响降水量较多水分趋于减少降水较多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3)垂直地带性(重点--理解背诵,学会应用) 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 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中低纬度高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同一自然带向海拔高处倾斜的一坡为阳坡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gzdl]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再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同一演化过程.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投影图片】泰宁金湖景区风光、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学生讨论】图片上反映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无相互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这些要素,他们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吗?(不是)那么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举例说明图中地理要素间如何相互联系? 【教师小结】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气候→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 气候→水文:降水丰富,河流众多; 植被→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 水文→地貌:流水的侵蚀使黄土高原的地表变得千沟万壑.

【引入新课】根据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地理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过渡】整体性就是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特征,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承转】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这些地理要素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1、水循环 水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生物循环(重点讲解:生物循环中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小组讨论】案例1中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提示: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影响).并结合示意图,绘制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简图.在此基础上思考生物循环如何改造了三大圈层,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承转】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教师小结】能量流动形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环 境 物质循环过程: 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 了有机界和无机界,改造了自然地理环境. 【投影小结】 【学生思考】图5.2,树如何自养? 【教师小结】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这就是

(整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试题

1.澳大利亚东北部近海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大堡礁。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在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了地球环境具有(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性 C.独特性 D.表现复杂性 【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导致全球变暖进而影响珊瑚的生存环境,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A 右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2~3题。

2.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3.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解析】第2题,松花江和珠江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所以影响其水文特征的因素是气候。第3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流水侵蚀而成的。 【答案】 2.A 3.B 4.下图所示是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图中小圆圈表示特定时间内该种群的个体数)。由图可知( )

A.绵羊的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B.绵羊的数量不可能与该岛屿的环境形成一种平衡 C.在自然状态下绵羊种群的数量最后基本稳定,证明了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D.绵羊种群的数量变化和该岛屿的地理环境互不相干 【解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可以使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达到平衡状态。在自然状态下,最终绵羊的数量基本稳定,这也是地理环境平衡功能的体现。 【答案】 C 5.阅读我国某地区的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________地区,该地区气候的最突出特征是________。该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 (2)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一般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其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沼泽众多,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解析】根据图中的“三面环山、平原中开”、“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色暗的肥沃土壤”等信息,可判断该地为我国的东北地区;东北河流一年一般有两次汛期。沼泽就是地表积

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理环境中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浅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动物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贫乏。以上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环,一个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它要素因受其影响,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如人类在沙漠地区引水灌溉,改变水这个要素,就会使其它因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沙漠中的`绿洲。 又如,在赤道两侧,一般是热带雨林地区,但在赤道两侧的安第斯山脉和东非高原,由于地形这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其它要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也发生变化。安第斯山脉地理环境呈垂直分布,而东非高原则属热带草原景观。另外,地理环境各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如赤道两侧低平地区,由于全年高温多雨,因而生长茂密的热带雨林,地面发育着砖红壤,森林内生活着多种动物,在这里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是原因,茂密的热带雨林等是结果。但在某些热带雨林地区,由于人为的滥伐,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反过来也会影响气候、土壤、动物等,使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显然,在这里植被的变化是原因,其它要素的变化却成了结果。 其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如北美洲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而北美洲却以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1.(2011年高考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 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3.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2011年高考四川卷)表1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4-6题。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 30度附近

5.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6.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2010海南卷)图6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A.较暖、较湿B.较凉、较湿 C.较凉、较干 D.较暖、较干 8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A.干冷北风 B.干热南风 C.上升气流D.下沉气流 9该山可能位于 A.四川 B.新疆 C.安徽 D.山西 (2010天津卷)读图3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 10据各自然带在图3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D.O→b所处纬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一、典例引领 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 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 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 落。如图为澳大利亚大陆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 的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影响澳大利亚大陆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①纬度②降水③地形④洋流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④ 2.红树林目前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红树林大量被破坏将( ) A.吸引鱼群聚集B.加快泥沙淤积速度 C.导致水体富营养化D.加剧海岸侵蚀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区域红树林物种数量最多,这是因为北部纬度低、热量充足;同时,东部沿海数量多于西部沿海数量,是因为东部受沿岸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第2题,红树林主要起防海浪侵袭、防台(飓)风、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遭破坏后会引起鱼群分散,加剧海岸侵蚀,减缓泥沙淤积速度。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剩造成的,与红树林被破坏无关。 答案:1.B 2.D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乌鲁木齐到吐鲁番地形略图。

材料二博格达峰北邻准噶尔盆地,南隔达坂城谷地与吐鲁番盆地遥遥相望,处于荒漠包围之中。博格达峰垂直分异景观十分明显,由上至下为冰雪带—高山草甸草原—森林带—山地草原—荒漠带,野生物种资源丰富。 (1)根据材料分析博格达峰野生物种丰富的原因。 (2)达坂城至吐鲁番附近一段被称为“30里风区”,简述“30里风区”多大风的原因。 (3)从整体性角度分析图中山脉对附近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解析:(1)由材料“处于荒漠包围之中”可知,博格达峰人类活动少,生物保护较好;由材料“博格达峰垂直分异景观十分明显,由上至下为冰雪带—高山草甸草原—森林带—山地草原—荒漠带”可知,该山垂直差异显著,野生物种资源丰富;博格达峰海拔高,山地降水较多,有冰雪带,夏秋季节冰雪融水多,水源丰富。(2)风力大小与地形、当地气候、植被有关;达坂城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当地距冬季风源地近,植被稀少;结合图中地形,铁路在此经过两山之间的山口,受“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大;达坂城到吐鲁番海拔不断降低,地势高差大,顺着地势下滑风力增大;吐鲁番盆地以沙漠、戈壁为主,比热容小,季节变化形成巨大的气压梯度必然导致强烈大风。(3)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结合图文材料回答即可。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习题及答案

第一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基础题组 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下图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受阻 2.有关人类活动作用于⑤及可能的后果是( ) A.人工增雨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B.建设水电站后容易加剧洪涝灾害 C.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 D.北京冬季燃煤取暖导致河流污染 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海洋“生物泵”作用的影响可能是( )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 4.材料中体现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是( )

A.循环功能 B.转化功能 C.生产功能 D.平衡功能 下图是我国土壤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2018河北保定模拟演练)据图可知黑垆土主要分布在(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6.(2018河北保定模拟演练)青藏高原东南部形成红黄壤的原因是( ) A.海拔高,热量充足 B.较低纬度谷地,水热充足 C.海拔低,光照充足 D.河流谷地,水源条件好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图Ⅰ示意研究区范围,图Ⅱ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间年NPP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图Ⅰ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而进行着相互作用; 理解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 认识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及其成因、影响,理解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联系第二单元所介绍的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明确相伴进行的能量交换; 以圈层作用和地球上的碳循环为案例,分析具体过程,明确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尝试运用联系的观

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维护自然界中的碳平衡,防御全球变暖。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 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 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结构整体感知】 【学法指导】 1、从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入手认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回忆前面已学过的大气环流、水循环以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明确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实现的,最后通过分析厄尔尼诺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所引起的环境效应来印证这一基本结论。 2、联系海洋与大气、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传输来理解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尤其是生物循环过程中的能量交换。 3、结合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如光合作用、呼吸作

用过程中的物质迁移和运动理解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过程和结果,明确碳循环、氮循环等都超越了圈层界线,是圈层相互作用的纽带和体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组成地理环境的几大要素,那么它们之间存在着哪些内在的联系呢? 这也是我们这一节的开头就给出的问题,呈现读图 3-2-1,说明先不讨论答案,而请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最后再作回答。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 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 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 环境的发展变化。 读图:P64图3-2-2“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可让学生展开讨论,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 间的相互关系。 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 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 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潮湿、空气

人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2.明确影响地理环境分异的因素 3.掌握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差异性形成的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自学差异性的理论,培养学生自学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环境差异性的分析,让学生建立事物差异是普遍的哲学观点 2.通过环境差异性的学习,让学生建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学习重点: 1.了解环境差异性不同尺度的分类 2.理解环境差异形成过程 3.知道不同自然带的分布状况 4.理解自然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5.了解主要的非地带性因素及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典型案例 学习难点: 1.理解不同区域环境特征形成的内在联系 2.知道自然带分异的地带性规律 学习方法: 对比分析法、展示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点过程与方法课后记一、地域差异 (一)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但差异是更普遍的 (二)不同空间尺度差异性的分类 1.大尺度的分异规律(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温度带的分异和海陆的分异规律 2.小尺度的分异规律(陆地自然环境的分异) (1)地带性分异规律 (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二、地带性分异规律 (一)自然带的分布 1.概念: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表现:其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二)平衡功能 1.概念: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表现:藏羚羊的数量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基本恒定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一)同步演化 1.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过程为例说明看书第一部分 内容,总结出环 境的组成要素 以及其中存在 的三大物质循 环(简单说明大 气循环) 本课内 容就知 识点而 言,难度 不大,但 关键是 让学建 立一种 总体性 的思想, 以及如 何把握 各要素 之间的 联系是 重中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