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考研中医综合考试大纲原文

2017年考研中医综合考试大纲原文
2017年考研中医综合考试大纲原文

2017年考研中医综合考试大纲原文

Ⅰ考试性质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的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基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医学部分重点考查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病症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症进行分析与判断;运用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

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立法、遣药处方、针灸治疗;综合运用医学人文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和医学研究中常见的伦理法规等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约13%中医诊断学约13%中药学约13%方剂学约13%

中医内科学约28%针灸学约14%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6%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第1—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第37—81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B型题第82—105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

X型题第106—165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阴阳的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三)藏象

1.藏象的概念

2.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3.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及区别。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5.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六腑的生理功能。

6.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

7.五脏与志、液、体、窍、时的关系。

8.脏腑之间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四)气、血、津液

(四)精气血津液

1.精

(1)人体之精的概念。

(2)人体之精的生成。

(3)人体之精的功能。

2.气

(1)气的基本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4)气机、气化的概念。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机”的概念及气的升降出入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

(5)气的升降出入及其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

(6)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气的分布与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韵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

3.血

(1)血的概念及生成。

(2)血的生成。

(3)血的功能

(4)血的运行。

4.津液

(1)津液的概念。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脾、肺、肾及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3)津液的功能。

5.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精和气的关系:精气互生互化。

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2)精和血的关系:精血互生互化。

(3)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4)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5)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五)经络

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循环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属络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4.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5.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及生理功能。

6.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六)体质

1.体质的概念。

2.体质学说的应用。

(七)病因与发病

1.病因

(1)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2)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的共同特点。

含义,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外感与内生“五邪”之区别

(3)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邪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征。

(4)疠气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淤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2.发病机制

(1)邪正与发病。

邪气和正气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中的关系

(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3)发病的类型。

(八)病机

1.病机的概念及其层次。

2.邪正盛衰病机

(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邪去正不复。

3.阴阳失调病机

(1)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2)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气血失常病机

(1)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

(2)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

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出血;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等场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5.津液代谢失常病机

(1)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

(2)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内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6.内生“五邪”病机

(1)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

(2)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等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7.经络病机

(1)经络病机的概念。

(2)经络病机的内容: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络气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现。

8.脏腑病机

(1)脏腑病机的概念、脏腑病机学说的形成及沿革。

(2)五脏的明阳气血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阴心血的失调,肺气的失调、肺阴的失调,脾阳脾气的失调、脾阴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肝阴肝血的失调,肾的精气不足、肾的阴阳失调等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3)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奇恒之腑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九)防治原则

1.预防

(1)未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2.治则

(1)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2)治病求本的含义及意义。

(3)正治与反治的含义及其适应范围。

(4)标和本的含义,治标与治本的运用方法及其适应范围:急则冶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5)扶正与祛邪的基本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

(6)调整阴阳:调整阴阳的概念和原则,损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补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等法则的含义及应用。

(7)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8)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9)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二、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诊法(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症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

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1.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2.望色:常色、病色的概念、特征及临床意义,五色的临床意义(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3.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4.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头面、五官、颈项:头面、五官及颈项(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躯体与四肢:颈项、胸胁、腹、腰背部(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皮肤:常见(全身)皮肤色泽、形态的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变化及斑疹、白(疒咅)、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排出物:痰、涎、涕、呕吐物、大、小便的颜色、质地、量的异常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0.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常见食指络脉的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11.望舌:舌诊的原理与临床意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质(舌神、舌色、舌形、舌态、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质和舌苔的综合分析(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

1.听声音:音哑与失音、语声重浊、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謇、喘、哮、气短、咳嗽、呕吐、呃逆、暖气、太息、喷嚏及肠鸣的特征与临床意义(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和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

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1.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与家族史。

2.问寒热:寒、热的含义(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及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与临床意义。

3.问汗

表证辨汗:表征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特征与临床意义,里证无汗的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心胸汗、半身汗、手足心汗及阴汗的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4.问疼痛

问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重痛、酸痛、闷痛、绞痛、空痛、隐痛、重痛、痠痛、窜痛、固定痛、掣痛的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问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和周身疼痛的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表现)。

5.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及乏力的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6.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痛、目眩、目昏和雀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7.问睡眠:不寐与多寐的概念、表现类型与临床意义(不寐与多寐的概念、表现类型与临床意义)。

8.问饮食与口味

口渴与饮水:口不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等的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多食易饥、饥不欲食及偏嗜食物等的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口味:口淡、口苦、口甜、口酸、口咸、口涩和口黏腻的表现特征与临床意义。

9.问二便

大便:便次、便质及排便感异常的表现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小便:尿次、尿量(小便尿量、尿次)及排尿感异常的表现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10.问妇女

月经:月经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带下:带下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11.问男子:阳痿、阳强、遗精、早泄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12.问小儿:出生前后情况,预防接种史,传染病史,发病原因。

(五)切诊

1.脉象形成的原理,诊脉的临床意义(部位和方法)。

2.脉诊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

3.脉象要素,正常脉象的特征及生理变异。

4.28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主病)。

5相似脉的鉴别,常见相兼脉的主病,真脏脉的概念、特征和临床意义。

5.相兼脉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6.诊妇人脉与小儿脉,脉症的顺逆与从舍,脉诊的临床意义。

7.按胸胁、脘腹、肌肤、手足、腧穴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六)八纲辨证

1.阴阳

(1)阴证和阳证的概念与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阴虚证和阳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与证候分析。

(3)亡阴证和亡阳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表里

(1)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表里同病、表里出入的表现类型及机理分析(临床表现)。

(3)表里出入的概念、临床表现和临床意义。

3.寒热

(1)寒证和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寒热转化、寒热错杂、寒热真假的表现类型(临床表现)及机理分析(病理机制)。

(3)寒热错杂的类型和临床表现。

(4)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临床表现、病理机制及其鉴别。

4.虚实

(1)虚证和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虚实转化、虚实错杂、虚实真假的表现类型(临床表现)及机理分析(病理机制)。

(3)虚证夹杂的类型和临床表现。

(4)假实真虚、假虚真实的临床表现、病理机制及其鉴别。

(七)病因辨证

1.病因辨证的概念、分类及临床意义。

2.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淫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侯分析。

风淫证候、寒淫证候、暑淫证候、湿淫证候、燥淫证候、火淫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证侯分析,疫疠证候的概念及特点。

3.情志内伤证候的表现。

4.劳伤、食积、虫积、外伤所致证候的表现。

(八)气血津液辨证

1.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分类及临床意义。

1.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和气逆证、气闭证的概念、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概念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3.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和气随血脱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4.津液不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5.痰证、饮证、水停证、内湿证的概念、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6.阳水、阴水的致病原因、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7.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九)脏腑辨证

1.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方法、运用范围及意义。

1.心与小肠病的病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阻暴脱证、心脉痹阻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

证、小肠实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肺与大肠病的病证: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束(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痰湿阻肺证(寒痰阻肺证)、大肠湿热证、肠燥津亏证、大肠虚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3.脾与胃病的病证: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胃阴虚证、胃气虚证、胃阳虚证、寒滞胃脘证、胃火炽盛证、食滞胃脘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4.肝与胆病的病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阻)上亢证、肝风内动证、肝胆湿热证、寒滞肝脉证、胆郁痰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5.肾与膀胱病的病证:肾精不足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肾气不固证、肾虚水泛证、肾不纳气证、膀胱湿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6.脏腑兼证的概念: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肝血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肝火犯肺证、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脾肾阳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十)其他辨证方法

1.六经辨证:六经辨证的概念,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与证侯分析,六经病证的传变形式。

2.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与证侯分析,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形式。

3.三焦辨证:三焦辨证的概念,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与证侯分析,三焦病证的传变形式。

4.经络辨证的概念,十二经脉病证和奇经八脉病证的基本特点。

三、中药学

1.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中药、中药学、本草的概念,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历代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作。

2.道地药材的概念与意义、中药产地与药效的关系,研究道地药材的方法及目的;适时采集中药的目的与方法,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主要方法。

3.中药药性、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的概念,确定依据,所代表药性的作用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中药毒性的概念、中药中毒的原因,以及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4.中药配伍的概念、目的与方法,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证候用药禁忌、服药时饮食禁忌的概念及内容,中药剂量的概念及确定中药剂量的依据,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及服药的时间与方法(及根据病情、剂型不同的服用方法)。

5.按功效分类各类药物的含义(临床常用各类(按功效分类)药物的概念)、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证、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6.下列临床常用中药的(下列临床常用250味重点中药药用部位的来源)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1)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叶、生姜、防风、荆芥、香薷、羌活、白芷、细辛、苍耳子,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蔓荆子。

(2)清热药: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芦根、夏枯草、决明子,黄芩、黄

2017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含标准答案(完整)

2017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含标准答案(完整) A型题(1-81题) 1.《素问·疏五过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其影响因素是B A.体质因素 B.社会环境因素 C.地理差异因素 D.季节因素 2.与“阳胜则阴病”,病理变化相关的是B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互藏 D.相互转化 3.心火亢盛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根据五行理论应选择的治则是C A.抑强 B.扶弱 C.泻子 D.补母 答案:C泻子。心为肝之子,子病导致母病,病因在子,因而泻其子。 4.根据《素问》,女子“面始焦,发始堕,面始白”与哪条经脉有关C 5.A.太阴脉衰 B.少阴脉衰 C. 阳明脉衰 D.少阳脉衰 6.“治痰先治气”的理论依据是C A.气能生津 B.气能载津 C.气能行津 D. 气能摄津 7.在奇经八脉中,与精冷不育证最密切相关的是B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8.依据《素问·刺志论》,能够导致气虚身热的原因是D 9.A.伤风

B.伤寒 C.伤湿 D.伤暑 10.下列选项中,属于三焦功能失司的病理变化是C A.水谷精微输布障碍 B.水谷受纳腐熟障碍 C.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D.糟粕传化排泄障碍 11.温热病过程中,邪热里结,阴液大伤,应选用的治则是D 12.A.治本 B.治标 C.先治标后治本 D.标本兼治 13.症见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者属于B A.神乱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4.动脉与紧脉均可见于B A.寒证 B.痛证 C.惊恐 D.宿食 15.促、结、代脉的共同特征是A A.脉来时止 B.脉来迟缓 C.脉来数急 D.脉来无力 13、呼吸微弱,手撒身软,汗出不止,二便失禁,舌淡白,脉微欲绝,所属的证候是D A气陷 B亡阳 C气逆 D气脱 14.症见咳嗽痰黄,发热,微恶风寒,苔薄黄,脉浮数者,宜诊断为D A.风寒犯表证 B.痰热壅肺证 C.风热犯表证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

解表药1、??? 辛温解表药: 麻黄:草质茎。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干燥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茎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脾胃气滞) 生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胃寒呕 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荆芥:干燥地上。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根。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之润剂,治风 之通药” 羌活:根茎及根。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根。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细辛:全草。辛温,有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少阴头痛)(汤1-3,散0.5 -1)藁本:根茎及根。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颠顶疼痛) 苍耳子:果实。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 夷: 辛温。归肺胃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包煎) 葱 白: 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通乳,乳房胀痛)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地上,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后下)牛蒡子:成熟果实。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惊风,破伤 风) 桑 叶: 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 花:花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成熟果实。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根,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 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退热截疟) 升麻:根茎。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葛根: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淡豆豉:辛苦凉,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2017年西医综合考研部分真题解析

2017年西医综合考研部分真题解析 作者:凯程陆老师,有问题找我 今天我做几方面的事情,第一分析一下考试形势,今年更名为临床医学考察能力以后,在题型和考试方式有什么变化说一下。另外一下分析一下今年考试形势和复试形势。这也是2017年的同学最关注的内容,今年仍然是考试改革给大家带来许多困惑,最后花一点时间做一点真题解析。希望通过解析给大家一点直观的感觉。 首先开始今天的课程。 第一部分,今年考试的形势,今年咱们知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硕,分很多分支,最大一派叫联考西医综合。基础比较高,难度并没有非常大。有些同学认为比较简单。 第二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叫做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这门课程,这门课程从今年整体学员反馈来看并没有说考试有多么变态、多么的特别的难。目前多数的学员反应来看还是比较正常的。说明我们考试的难度还是延续了下来。并没有出现非常非常大的难度的提升。当然这也是命题以后,包括命题人、命题中心都要兼顾的东西。不可能出现特别大难度的变化。 所以我个人的感觉今年试题难度基本上延续了以前的难度,并没有很大的变化。 考前由180道题变成了165道题。另外新增了一部分纯内容叫做医学人文精神。从同学们目前反馈来看相对来说不是特别难,还是比较简单的。考前老师给大家说的考人文占6%的分数,也比把6%给了内外科要幸福。考试中情况是这样的,这部分有很多人之常情的道理,很多凭临床常识就可以做选择。 第三方面老师在考前给大家说过很多很多次了,病例题比例在上升。另外一个是病例题出题形式有几道,包括后面会给大家解析,老师主要说外科病理,有一道题争议比较多,是典型的临床题,题干描述是非常临床的。套路不是按书上的字写的,而是真正拿一个临床病例做出来这道题。这道题出来以后对我们理解和判断产生了很大的挑战。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考试方式上的变化。希望2018年考试的同学要注意。 后面我们会再说。 这个是对于考试形式的分析。 另外我们再说一下今年报考和复试情况。报考,今年考研人数总人数201万,历年来最高的一年了。 为什么会这么多人?去年170多万人,医学考生没有权威数字发布过,但是医学应该是大的科目,非常大的科目,一般来说有20万左右。在这样情况下为什么人数出现了激增呢?我觉得从我在临床中、工作中的感受来看,唯一的原因是就业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尤其医学这门课程又是一个学历非常重要的学科,所以导致了人数今年出现了非常大的增长。导致了

【Selected】2018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doc

2018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 一、A型题:1~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37~81题,每小题2分,共90分,合计1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001.下列属于金元时期滋阴派观点的是(A) A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B.阴常有余,阳常不足 C.独阳不生,孤阴不长 D.阳在外,阴之守也 002.阴阳互损体现了什么阴阳关系?(B) A.相互转化 B.阴阳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制约 003.依据疾病的传变规律,肝火犯肺属于(D) A.母病传子 B.子病传母 C.相乘传变 D.相侮传变 004.肝主疏泄最基本的机能是(C) A.调畅情志 B.促进消化 C.调畅气机

D.疏通经络 005.气的推动作用减弱会出现的是(A) A.早衰 B.畏寒 C.自汗 D.出血 006.按照子午流注运行规律,上接手少阳经的是(C) A.手少阴经 B.足少阴经 C.手厥阴经 D.足太阴经 007.下列选项中,体现风性善行的的是(B) A.眩晕震颤 B.痛无定处 C.手足抽搐 D.角弓反张 008.五气过极与六郁气滞均可化生(D) A.痰浊 B.湿热 C.燥热 D.内火 009.“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出自(B) A.《内经》 B.《难经》

C.《中藏经》 D.《伤寒论》 010.症见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呼吸微弱者,属于(D) A.假神 B.神乱 C.少神 D.失神 011.濡脉和弱脉的共同特征是(A) A.脉形细脉势软 B.脉位沉脉势软 C.脉位沉脉形细 D.脉形细脉率快 012.以下选项中,属于斑秃常见原因的是(D) A.气阴两虚 B.气血两虚 C.血燥化热 D.血虚受风 013.患者心烦失眠,面红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数,辨证为(C) A.肝阳上亢证 B.肝火上炎证 C.心火亢盛证 D.心阴虚证 014.脉弦细数的证是(B) A.肝火上炎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汇总

解表药 1、辛温解表药: 麻黄:草质茎。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 寒表实证) 桂枝:干燥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茎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脾胃气滞) 生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胃寒呕 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荆芥:干燥地上。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根。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药” 羌活:根茎及根。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根。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细辛:全草。辛温,有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少阴头痛)(汤1-3,散0.5-1) 藁本:根茎及根。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颠顶疼痛) 苍耳子:果实。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包煎) 葱白: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通乳,乳房胀痛)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地上,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后下) 牛蒡子:成熟果实。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惊风,破伤风) 桑叶: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花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成熟果实。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根,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退热截疟) 升麻:根茎。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葛根: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辛苦凉,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含水硫酸钙。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敛疮生肌, 收湿,止血。(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生,汤15-60克) 知母:根茎。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芦根:鲜、干根茎。甘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栝楼根,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成熟果实,苦寒,归心肺肝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焦:凉血止血(肝胆湿热、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考研中医综合中药学(开窍药)-试卷1-1

考研中医综合中药学(开窍药)-试卷1-1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开窍药的归经是 A.心√ B.肝 C.肾 D.脾 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心藏神,主神明,心窍开通而神明有主,神志清醒,思维敏捷。若心窍被阻、清窍被蒙,则神明内闭,神识昏迷,不省人事,治疗则须用辛香开通心窍之品。本类药味辛、其气芳香,善于走窜,皆人心经,具有通关开窍、启闭回苏、醒脑复神的作用。 2.麝香的药用部位是 A.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雌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B.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雌体口腔的干燥分泌物 C.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D.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雌体口腔的干燥分泌物 麝香是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雄麝上颌犬齿发达,露出唇外,向下微曲,俗称“獠牙”,脐部有香腺囊,囊内包含香。雌麝上颌犬齿小不外露,无香腺囊。 3.下列哪些不是麝香的功效 A.开窍醒神 B.活血通经 C.化湿和胃√ D.消肿止痛 麝香的功效是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4.治疗闭证神昏,无论寒闭、热闭,均可配伍使用的药物是 A.牛黄 B.麝香√ C.石菖蒲 D.苏合香 麝香辛温,气极香,走窜之性甚烈,有很强的开窍通闭、避秽化浊作用,为醒神回苏要药,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闭证神昏,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 5.下列哪些不是麝香的主治病症 A.疮疡肿毒 B.心腹暴痛 C.胞衣不下 D.水火烫伤√ 麝香的功效是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主要用于治疗:(1)闭证神昏;(2)疮疡肿毒,瘰疬痰核,咽喉肿痛;(3)血瘀经闭,瘸瘕,心腹暴痛,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4)难产,死胎,胞衣不下。 6.下列关于麝香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麝香为醒神回苏要药 B.麝香为治心腹暴痛之佳品 C.麝香为伤科要药 D.麝香为五官科常用药√ 麝香有很强的开窍通闭、避秽化浊作用,为醒神回苏要药,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闭证神昏;麝香还能活血通经,开心脉,祛瘀滞,为治心腹暴痛之佳品;同时麝香为伤科要药,善于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治跌扑肿痛、骨折扭挫,不论内服、外用均有良效。冰片为五官科常用药。

307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我校招收中医学专业的硕 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招生考试 科目。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 中医药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学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 生质量。二、考查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医内科 学三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 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 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 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 忆的有关中医学基础理论、常用 1.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 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 念和基本原理。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 发展及诊治的 2. 机制,并对不同的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学 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 3. 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三、考 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分钟。分,考试时间为180 本试卷满分为300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分中医基础理论 100 100分方剂学分中医内科学 100 (四)试卷题型结构 1 10% 占1.名词解释30% 占2.填空题35% 占3.单选题25% 占4.问答题四、考查内容中医基础理论第一部分 绪论(一)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 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1) 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 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 (2) 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精气、阴阳五行(二) 精气学说 1.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1)

2018年考研西医综合真题(附答案)

2018年考研西医综合真题及答案 1. 在维持机体稳态的调节中,负反馈控制特点是 A. 迅速 B.有被动 C.有预见性 D.有可能失误 答案:B 2. 神经细胞在静息时,电压门控钠通道对Na+通透的门控状态是 A.激活通道和失活通道都开放 B.激活通道和失活通道都关闭 C.激活通道开放失活通道关闭 D.激活通道关闭失活通道开放 答案:D 3.在生理止血过程中,与识别损伤部位有关的血小板生理特征是 A.血小板粘附 B.血小板聚集 C.血小板释放 D.血小板吸附 答案:A 4.引起窦房结P 细胞动作电位0 期去极化的主要离子是 A.INa B.lk C.lca-L D.lca-T 答案:C 5.能使功能余气量增加的呼吸系统病是 A.肺炎 B.矽肺 C.肺水肿 D.支气管哮喘 答案:D 6.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刺激呼吸运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中枢化学感受器反应较快 B.外周化学感受器较易适应 C.刺激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效应等同 D.一定水平的二氧化碳分压对呼吸运动是必需的 答案:D 7.促胃液素延缓胃排空的原因是 A.抑制迷走迷走反射 B.抑制壁内神经从反射 C.增强幽门括约肌收缩 D.增强肠胃反射 答案:C 8.大肠内细菌利用简单物质合成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和d B.维生素b 和k

C.维生素c 和e D.维生素pp 和叶酸 答案:B 9.测得某人的基础状态下的耗氧量为14L/h,体表面积1.5 平方米,其BMR 约 A.150 B.167 C.177 D.186 答案:C 10.实验发现较难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物质是 A.带正电荷的古旋糖酐分子 B.带负电荷的右旋糖酐分子 C.电中性的右旋糖酐分子 D.带负电荷的无机离子 答案:B 11.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内,不属于醛固酮诱导蛋白的物质是 A.管腔膜上的钠通道 B.管腔膜上的水孔蛋白 C.基底侧膜上的钠泵 D.线粒体中合成ATP 的酶 答案:B 12.与眼视近物所作的调节无关的反射活动是 A.双眼会聚 B.晶状体变凸 C.瞳孔对光反射 D.瞳孔调节反射 答案:C 13.能阻碍突触前膜释放地质而影响突出传递的物质是 A.a-银环蛇毒 B.有机磷酸酯 C.肉毒梭菌毒素 D.三环类抗抑郁药 答案:C 14.甲状腺素作用的靶细胞而产生生物效应的收徒属于 A.核受体 B.G 蛋白偶联受体 C.酪氨酸激酶受体 D.离子通道型受体 答案:A 15.1’25 二羟维生素D3 对钙磷代谢的影响 A.升钙升磷 B.升钙降磷 C.升磷降钙 D.都降

中医考研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考试大纲(2012年版) Ⅰ.考试性质 中医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30题 中医诊断学30题 中药学30题 方剂学30题 中医内科学35题 针灸学25题

2017 中医综合考研真题

一、A 型题( A.体质因素 B.社会环境因素 C.地理差异因素 D.季节因素 2.与“阳胜则阴病”,病理变化相关的是 B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互藏 D.相互转化 3.心火亢盛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根据五行理论应选择的治则是 C A.抑强 B.扶弱 C.泻子 D.补母 答案:C 泻子。心为肝之子,子病导致母病,病因在子,因而泻其子。 4.根据《素问》,女子“面始焦,发始堕,面始白”与哪条经脉有关 C A.太阴脉衰 B.少阴脉衰 C.阳明脉衰 D.少阳脉衰 5.“治痰先治气”的理论依据是 C A.气能生津 B.气能载津 C.气能行津 D.气能摄津 6.在奇经八脉中,与精冷不育证最密切相关的是 B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7.依据《素问·刺志论》,能够导致气虚身热的原因是 D A.伤风 B.伤寒 C.伤湿 D.伤暑 8.下列选项中,属于三焦功能失司的病理变化是 C A.水谷精微输布障碍 B.水谷受纳腐熟障碍 C.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D.糟粕传化排泄障碍

9.温热病过程中,邪热里结,阴液大伤,应选用的治则是 D A.治本 B.治标 C.先治标后治本 D.标本兼治 10.症见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者属于 B A.神乱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1.动脉与紧脉均可见于 B A.寒证 B.痛证 C.惊恐 D.宿食 12.促、结、代脉的共同特征是 A A.脉来时止 B.脉来迟缓 C.脉来数急 D.脉来无力 13、呼吸微弱,手撒身软,汗出不止,二便失禁,舌淡白,脉微欲绝,所属的证候是 D A 气陷 B 亡阳 C 气逆 D 气脱 14.症见咳嗽痰黄,发热,微恶风寒,苔薄黄,脉浮数者,宜诊断为 D A.风寒犯表证 B.痰热壅肺证 C.风热犯表证 D.风热犯肺证 15.症见纳呆,脘腹坠胀,大便溏稀,神疲乏力,证属 C A 胃气虚 B 脾气虚 C 脾虚气陷 D 脾阳虚 16.症见神疲乏力,肌衄,舌淡,证属 D A 气滞血瘀 B 气虚血瘀 C 气血两虚 D 气不摄血 17.下列选项中,属太阴病证辨证依据的是 D A 四肢厥冷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重点中药精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重点中药 中药学是中医综合很重要的一门学科,但是还是需要考生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背诵记忆的,但是也要按照重点来记忆,下文给大家列举了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麻黄一一喘家圣药, 本品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可宣通肺气以平喘止咳,凡肺气壅遏而致肺 宣降之咳喘证,无论寒、热、痰、饮,有无表证皆可配伍应用,为宣肺平喘之良药。 桔梗——舟楫之剂, 本品辛散苦泄,性平和,善上行,专走肺经,为肺经气分之要药。善开宣肺气、化痰宽胸而治咳嗽痰多,无论外感内伤、属寒属热均可应用。 此外,取其开宣肺气之壅滞而通二便,用治癃闭、便秘。取其性主上行,载药上行之功,在清泄肺热的方药中,加入桔梗,以引药上行。 附子一一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本品辛甘大热,为纯阳燥烈之品,有毒力猛,入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作用,为回阳救逆第一药,主治亡阳证。 茯苓——痰饮要药, 茯苓善健脾而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故可治疗痰饮之目眩心悸及饮停于胃而呕吐者。 牛膝一一下行、通补,

本品苦甘酸平,入肝、肾经。性善下行,功善活血通经,常治妇科经产诸疾及跌打 伤痛。制用则善补肝肾强筋骨,为治肾虚腰痛及久痹腰膝酸痛无力之常品。能引火 (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每治气火上逆之吐血、衄血、头痛眩晕,或阴虚火旺之喉痹、齿痛、口疮。此外,本品还能引诸药下行”。故临床用药欲其下行者,常用本 品作引经药。能利尿通淋,用于淋证,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肉桂引火归源 本品辛甘热归肾、脾、心经。善补命门之火,益阳消阴,并能引火归源,为治命们火衰及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 麝香一一开窍要药, 本品辛温气极香,主入心经,走窜之性甚烈,有极强的开窍通闭醒神之效,最宜闭证神昏,为醒神回苏要药。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 香附——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本品辛甘微苦,芳香性平。主归肝经。善能散肝气之郁,性平而无寒热之偏,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故为疏肝理气解郁之要药。凡肝郁气滞之证,无论寒热虚实均可使用。 又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肝为藏血之脏,气为血之帅,肝气调和则血行通畅,故本 品又为调经止痛之主药。凡肝气郁滞之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以及胎产诸病,均持为要药。故李时珍称之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艾叶——虚寒性科病证 本品苦燥辛散,芳香温热,入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之功。善治虚寒性出血证,尤宜于崩漏、胎漏下血。又能暖气血而温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有温经散寒止痛作 用。用治脾胃虚寒之腹痛及妇女宫寒腹痛、经行腹痛。且有散寒调经止痛,止血安胎作用。对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所致月经不调、痛经、宫冷不孕及胎漏下血、胎动不安,可配阿胶,用胶艾汤为基本方化裁治疗。

考研中医综合大纲详解:中药学

考研中医综合大纲详解:中药学 一、中药学考查目标 中药学理论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中药学考点解析 1.中药、中药学、本草的概念,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历代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作。 2.道地药材的概念、产地与药效的关系,研究道地药材的方法及目的;适时采集中药的目的,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主要方法。 3.中药药性、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所代表药性的作用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中药毒性的概念、中药中毒的原因,以及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4.中药配伍的概念、目的与方法,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证候禁忌、服药时饮食禁忌的概念及内容,中药剂量的概念及确定中药剂量的依据,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及根据病情、剂型不同的服用方法。 5.临床常用各类(按功效分类)药物的概念、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证、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6.下列临床常用250味重点中药药用部位的来源、药性、功效、主治病证、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1)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防风、荆芥、香薷、羌活、白芷、细辛、苍耳子,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蔓荆子。 (2)清热药: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芦根、夏枯草、决明子,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白鲜皮,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蚤休、土茯苓、熊胆,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青蒿、地骨皮、白薇。 (3)泻下药:大黄、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牵牛子、大戟和芫花。 (4)祛风湿药:独活、木瓜、威灵仙,秦艽、防己、蕲蛇,桑寄生、五加皮。 (5)化湿药:苍术、厚朴、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 (6)利水渗湿药:茯苓、薏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木通、通草、滑石、石韦、瞿麦、萆薢,茵陈蒿、金钱草、虎杖。 (7)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花椒、丁香、高良姜。 (8)理气药:橘皮、青皮、枳实、枳壳、木香、香附、乌药、沉香、檀香、川楝子、薤白。 (9)消食药:山楂、莱菔子、鸡内金。 (10)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雷丸。 (11)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槐花、白茅根、苎麻根,白芨、仙鹤草,三七、茜草、蒲黄,艾叶。 (12)活血化瘀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鸡血藤、牛膝、王不留行,血竭、土鳖虫、马钱子,三棱、莪术、水蛭、斑蝥、穿山甲。 (13)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旋覆花、白前,浙贝母、川贝

2017年西医综合考研真题解析

2017年西医综合考研真题解析 作者:凯程陆老师,有问题找我 今天我做几方面的事情,第一分析一下考试形势,今年更名为临床医学考察能力以后,在题型和考试方式有什么变化说一下。另外一下分析一下今年考试形势和复试形势。这也是2017年的同学最关注的内容,今年仍然是考试改革给大家带来许多困惑,最后花一点时间做一点真题解析。希望通过解析给大家一点直观的感觉。 首先开始今天的课程。 第一部分,今年考试的形势,今年咱们知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硕,分很多分支,最大一派叫联考西医综合。基础比较高,难度并没有非常大。有些同学认为比较简单。 第二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叫做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这门课程,这门课程从今年整体学员反馈来看并没有说考试有多么变态、多么的特别的难。目前多数的学员反应来看还是比较正常的。说明我们考试的难度还是延续了下来。并没有出现非常非常大的难度的提升。当然这也是命题以后,包括命题人、命题中心都要兼顾的东西。不可能出现特别大难度的变化。 所以我个人的感觉今年试题难度基本上延续了以前的难度,并没有很大的变化。 考前由180道题变成了165道题。另外新增了一部分纯内容叫做医学人文精神。从同学们目前反馈来看相对来说不是特别难,还是比较简单的。考前老师给大家说的考人文占6%的分数,也比把6%给了内外科要幸福。考试中情况是这样的,这部分有很多人之常情的道理,很多凭临床常识就可以做选择。 第三方面老师在考前给大家说过很多很多次了,病例题比例在上升。另外一个是病例题出题形式有几道,包括后面会给大家解析,老师主要说外科病理,有一道题争议比较多,是典型的临床题,题干描述是非常临床的。套路不是按书上的字写的,而是真正拿一个临床病例做出来这道题。这道题出来以后对我们理解和判断产生了很大的挑战。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考试方式上的变化。希望2018年考试的同学要注意。 后面我们会再说。 这个是对于考试形式的分析。 另外我们再说一下今年报考和复试情况。报考,今年考研人数总人数201万,历年来最高的一年了。 为什么会这么多人?去年170多万人,医学考生没有权威数字发布过,但是医学应该是大的科目,非常大的科目,一般来说有20万左右。在这样情况下为什么人数出现了激增呢?我觉得从我在临床中、工作中的感受来看,唯一的原因是就业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尤其医学

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全180题

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科目试题 一、A型题:1~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首先提出“六合者从火化”观点的专家 A、朱丹溪 B、张元素 C、李泉 D、刘完素 2. 阴损及阳经俱损的理论依据 A、阴阳转化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应 D、阴阳消长 3. 下列各项中,属于五行相侮的是 A、真气不足,则制己所不胜 B、其气有余,则制己所胜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亦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4. “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的生理基础 A、肺朝百脉的功能正常 B、肝的阴血充足 C、肾的精气充盛 D、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 5. 根据《素问调经理论》所述,神不足则 A、容易悲伤 B、喜哭不休 C、思虑不详 D、容易恐惧 6. 治疗血虚证配伍补气药,其理论依据是: A 血能载气 B 气能生血 C 气能行血 D 气能摄血 7. 在津液代谢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肾之蒸腾气化 B、肺之通调水道 C、脾之运化水 D、小肠之分清泌浊 8. 任络脉是经络的分支,其中最大的是 A、孙络 B、浮络 C、经别 D、别络 9.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六瑶致病特点的是 A、传染性 B、季节性 C、地域性 D、相兼性 10. 根据情志致病的理论,可导致二便失禁,遗精滑泄的是 A、思虑过度 B、愤思不已 C、恐惧过度 D、悲伤至极 11. 易发生内燥病态的脏腑是 A、脾、胃、大肠 B、肺、胃、大肠 C、肝肾、小肠 D、肺肾、小肠 12. 根据《灵枢经脉》足太阴经的经气逆乱可导致

考研307中医综合大纲

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30题 中医诊断学30题 中药学30题 方剂学30题 中医内科学35题

辽宁省2017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

辽宁省2017年考研西医综合试题 本卷共分为2大题6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20分,80分及格。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60分。) 1、肉芽肿性炎的特点是 A.纤维母细胞、毛细血管、局部组织增生B.疏松组织内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C.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D.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结节状增生 2、细胞水肿时,细胞浆内的细小颗粒是 A.脱落之核糖体B.扩张之高尔基体C.扩张之溶酶体D.肿胀之线粒体和内质网 3、真核生物中RNA聚合酶I催化转录后可生成的是 A.tRNA B.mRNA C.snRNA D.18S-rRNA 4、关于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__ A.呼吸系统只有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 B.主支气管及其在肺内的分支称为呼吸道 C.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 D.肺由肺泡组成 E.喉、气管、支气管为下呼吸道 5、下述哪个不是高分化鳞癌的镜下特征 A.癌脐形成B.有细胞间桥存在C.角化珠形成D.有癌巢形成6、男,35岁,下腹部损伤后不能排尿。查体:下腹部有轻度肌紧张和弥散压痛,无包块。为除外膀胱破裂,最简便的方法是 A.导尿试验B.腹腔穿刺C.膀胱镜D.膀胱穿刺 7、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咳黏痰的病理基础是 A.呼吸上皮细胞变性B.黏膜腺体增生和黏液腺化生C.呼吸上皮细胞鳞化D.呼吸上皮细胞坏死 8、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氨基酸活化的专一性取决于 A.密码子B.mRNA C.核蛋白体D.氨基酸-tRNA合成酶 9、动脉内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因素是 A.血管内血流缓慢B.血流轴流消失C.内皮细胞损伤D.血小板增加 10、以下血清学肿瘤标志物中,对诊断肝癌有意义的是 A.CEA B.CA19-9 C.PSA D.AFP 11、女性,15岁,1型糖尿病患者,近期开始普通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良好。但近来胰岛素注射部位出现肿胀、发红、发痒,下列关于这些皮肤病变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1周后多半会自行消退B.代表了一种变态反应,常伴有胰岛素耐药性C.反映了人体对胰岛素的变态反应D.转用人胰岛素可能有效 12、DNA 链中,指导合成RNA的那条链称作 A.编码链B.有意义链C.非编码链D.模板链

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推荐

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推荐 《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剂学》的第5版教材(必备): 根本不用看其他的版本,出题人出题的依据只是第5版教材,所以也不要指望出题者会兼顾到学校使用不同的教材而出5.6.7版教材公有的知识点。 《中医方剂学》的第5版教材(必备): 根本不用看其他的版本,出题人出题的依据只是第5版教材,所以也不要指望出题者会兼顾到学校使用不同的教材而出5.6.7版教材公有的知识点。方剂的配伍记忆方法因人而异,不要轻易变换。如果采用方歌推荐教材上的方歌,如果采用趣味歌决记忆推荐上海中医药出版社的《趣味方剂手册》。 《中医针灸学》以第7版教材(必备) 这个版本的教材完美涵盖了新大纲所有内容。特殊腧穴的记忆一定要用歌决系统记忆,事半功倍!针灸缺乏模拟题,手头能用的模拟题不是太难(针灸专业)就是严重超纲,或者不是按照7版教材编写。 推荐大家使用那本北中医编写的、天价的《复习全书》中的针灸模拟题部分。特别是后面将近250道模拟题非常有价值。(个人感觉) 《中医诊断学》的第5版或者第6版教材:考纲总体上以第5版为主,但最近几年也涉及到第6版的内容。 《中医中药学》:以第7版教材为主(必备)。归经这一部分主要参看以前版本。 还有就是第5版教材是绿色封面,1983年左右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为什么1983年版的书到现在还在不断印刷?(1995年是6版,2001年是7版)其中缘由得靠自己琢磨。 必备真题。其实这种书哪本都一样,只要题目收得全就可以。所有题目的答案建议都去教材上找,找不到就是教材版本问题。一定要看《大纲》上的试题解答,并核对答案,因为现在的真题书的答案错误真的很多! 可选参考书(可选)。 《中医120分》跨越篇,形式不错,可惜和教材比系统性、全面性相差太远,而且错误也太多了。

2017年考研西医综合真题及答案(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试题 一、A型题:1~11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葡萄糖分子进入小肠上皮刷状缘时是()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原发性主动转运 D.继发性主动转运 2.下列关于骨骼肌收缩耦联叙述正确的是() A.纵管将电兴奋传入肌细胞深部 B.肌膜和横管膜L型钙通道激活 C.终池内Ca2+逆浓度差进入胞质 D.Ca2+与肌动蛋白钙结合亚基结合 3.生理止血过程中促进血小板不可逆聚集的原因() A.内皮受损,PGI2生成减少 B.ADP和TXA2生成 C.内皮受损,内皮下胶原聚集 D.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 4.与心室肌相比,窦房结细胞的生理电活动特点有() A.0期去极化速度快 B.静息电位绝对值小 C.0期能被河豚毒素阻断 D.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慢 5.一个心动周期中,主动脉瓣开始关闭的瞬间是()

A.等容收缩期初 B.等容舒张期初 C.快速射血期初 D.快速充盈期初 6.肺换气过程是指() A.外界环境中的O2进入肺泡 B.肺泡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C.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D.肺泡内气体不断更新的过程 7.下列能使气道平滑肌舒张的化学因素是() A.组胺 B.PGF2α C.乙酰胆碱 D.去甲肾上腺素 8.关于肠吸收脂肪叙述,正确的是() A.吸收后与胆盐结合成混合微胶粒 B.长链脂肪酸在上皮细胞重新合成甘油三酯 C.胆盐随胆固醇进入上皮细胞 D.中、短链脂肪酸通过淋巴管吸收 9.关于食物氧热价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食物氧热价分为生物热价和物理热价 B.蛋白质的氧热价随耗氧量改变而改变 C.指食物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 D.指1克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10.正常人摄入K+增多,肾排K+也增多的原因是() A.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K+增多 B.近球小管重吸收K+减少 C.醛固酮分泌减少 D.肾小球滤过率增强

307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中医综合是为我校招收中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考查目标 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三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学基础理论、常用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 100分 方剂学 100分 中医内科学 10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占10% 2.填空题占30% 3.单选题占35% 4.问答题占25% 四、考查内容 第一部分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