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高应力下的资源开采与地下工程_香山会议第175次综述_赵生才

深部高应力下的资源开采与地下工程_香山会议第175次综述_赵生才
深部高应力下的资源开采与地下工程_香山会议第175次综述_赵生才

第17卷第2期2002年4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 I N E ARTH SCIE NCES

V ol.17 N o.2

Apr.,2002

文章编号:100128166(2002)022*******

深部高应力下的资源开采与地下工程①

———香山会议第175次综述

关 键 词:深部开采;地下资源;理论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X75 文献标识码:B

随着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的日益增长和矿山工程技术体系的进步和完善,资源开采不断地在向深部发展。然而用浅部开采条件下的地质作用特征和矿压显现规律来推断深部开采地质状况,无疑远远不够且蕴含着极大的风险。因此,对深部高应力条件下的资源开采与地下工程进行统一的、三维的、系统的多元研究,以揭示其中的一系列基本科学问题,构筑我国在深部高应力条件下资源开采的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地下工程技术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香山科学会议于2001年11月5日至7日在北京香山召开了以“深部高应力下的资源开采与地下工程”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175次学术讨论会。

谢和平教授(中国矿业大学)、钱鸣高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古德生院士(中南大学)被聘为本次会议执行主席。

1 矿山采掘业现状与深部资源开采的发展趋势

深部开采和地下工程是未来发展必然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国外开采超千米深的金属矿山有80多座,其中南非最多。南非绝大多数金矿的开采水平都在1000m以下。其中,Anglog old有限公司的西部深水平金矿,采矿深度达3700m;West Driefovten 金矿,矿体赋存地下600m,并一直延伸至6000m 以下。印度的科拉尔(K olar)金矿区,已有3座金矿采深超2400m,其中钱皮恩里夫金矿共开拓112个阶段,总深3260m。俄罗斯的克里沃罗格铁矿区,已有捷尔任斯基、基洛夫、共产国际等8座矿山采准深度达910m,开拓深度到1570m,将来要达到2000~2500m。另外,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的一些有色金属矿山采深亦超过1000m。

我国已探明的煤炭资源量占世界总量的11.1%,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需保证煤炭的高产稳产。我国煤炭资源埋深在1000m以下的为29500万亿吨,占煤炭资源总量的53%。目前煤矿开采深度以每年8~12m的速度增加,东部矿井正以每10年100~250m的速度发展,预计在未来20年很多煤矿将进入到1000m到1500m的深度。在我国,一批金属矿山近年也已进入深部开采,例如红透山铜矿目前开采已进入900~1100m深度;冬瓜山铜矿现已建成2条超1000m竖井来进行深部开采;弓长岭铁矿设计开拓深度750m,距地表达1000m;夹皮沟金矿二道沟坑口矿体延深至1050 m;湘西金矿开拓38个中段,垂深超过850m。此外,还有寿王坟铜矿、凡口铅锌矿、金川镍矿、乳山金矿等许多矿山都将进行深部开采。

深井开采势在必行,已是国际矿业的重要研究领域。国外深井开采研究起步较早,最早观察到岩爆是在1900年的印度科拉尔金矿。美国大西洋(Atlantic)矿,1906年5月26日发生了一次较大的岩爆,当时估计的地震强度达到了里氏3.6级。美国密西根工业大学存有一份Lake Superior铜矿发生岩爆的报告(1939年出版)。南非金矿赋存较深,早在1908年就成立了专门委员会研究深井岩爆问题。加拿大于1928年在安大略(Ontario)矿首次出现岩爆,M orris on于1942年完成了一份研究报告,至今仍被视为这方面的经典岩爆研讨报告。

20世纪80年代以来,深井开采的事故越来越严重。以南非为例,在南非深部金矿的开采中,由于地震等事件诱发的岩爆、岩石冒落,使南非的采矿工业成为最危险的工业之一。一些有深井开采矿山的

① 收稿日期:20022012181

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波兰等,政府、工业部门和研究机构密切配合,集中人力和财力紧密结合深部开采相关技术开展基础问题的研究。南非政府、大学与工业部门密切配合,从1998年7月开始启动了一个“Deep Mine”的研究计划,耗资约合1380万美元,旨在解决3000~5000m深度的金矿安全、经济开采所需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已在南非金矿深井开采技术上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加拿大联邦和省政府及采矿工业部门合作开展了为期10年的两个深井研究计划。在微震与岩爆的统计预测方面的计算机模型研究,以及针对岩爆潜在区的支护体系和岩爆危险评估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美国爱大荷(Idaho)大学、密西根工业大学及西南研究院就此展开了深井开采研究,并与美国国防部合作,就岩爆引发的地震信号和天然地震或化爆与核爆信号的差异与辩别进行了研究。西澳大利亚大学在深井开采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工作。

我国抚顺胜利矿于1933年最早发现岩爆,到目前为止已有20多个矿井有过发生岩爆的记录。我国的相关研究开展较晚,尚面临诸多问题。

2 深部资源开采与地下工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会议执行主席谢和平教授作了题为“深部高应力下的资源开采与地下工程———机遇与挑战”的主题综述报告,以大量实例介绍了当前国内外深部资源开采与地下工程的现状和面临的科学问题。深部资源开采面临哪些严重的挑战?谢和平介绍说,首先表现在深部开采必然诱发出一系列工程灾害:①巷道变形速度快、巷道围岩变形范围大;巷道持续变形、流变成为深部巷道变形的主要特征;②采场矿压显现剧烈,采场失稳,易发生破坏性的冲击地压;

③金属矿和煤矿相关的统计资料表明,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岩爆的发生次数及强度会随之上升,巷道中岩爆危险性增加;④瓦斯高度聚积、诱发严重的安全事故;⑤深部开采条件下,岩层温度将达到摄氏几十度的高温,作业环境恶化,如俄罗斯千米平均地温为30~40℃,个别达52℃,印度某金矿3000m时地温达70℃;⑥矿山深部开采诱发突水的几率增大,突水事故趋于严重;⑦井筒破裂加剧;⑧煤自燃发火、矿井火灾及瓦斯爆炸加剧。此外,深部开采对地表环境也往往造成严重损害。

在分析和探讨目前和今后必然面临的许多科学技术的重大问题时,他指出深部岩石所处的环境可概括为“三高”,即高围压、高温度和高孔隙压力,并具有极强的时间效应,这样的环境下,岩石的力学性质与浅部岩石的力学性质有很大的不同。强调深部开采中主要在3个方面面临科学问题:①岩石力学基础科学问题;②重大灾害机理、预测和控制的科学问题;③深部开采的理论与关键技术。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思敬院士做了“高地应力与深部矿山开采的工程地质力学问题探讨”的评述报告。他从地应力的时效性、地应力的深部变化和预测、深采工程灾害和安全对策探讨、重大地质工程安全的方法论等方面深入讨论了工程地质力学发展中的最新进展和新的科学理念。测量得到的应力是否是全应力?现在测得的应力将来会有何种变化?他认为,这两个问题仍需认真对待,强调要关注并最终解决“地应力时间预测模式”和“地应力释放的时间预测模式”两大难题。

3 高应力下深部资源开采与地下工程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本次会议旨在以“高应力下深部资源开采与地下工程”为核心目标,从三维、系统、多元的研究思路出发,紧紧围绕会议的4个中心议题,深入探讨深部开采中岩石的力学特性与行为,深部岩层复杂构造和诱发工程灾害源点的精细探测理论与技术,深部矿山开采中的支护理论和灾害预防技术,高应力下岩层固、液、气相耦合作用及动力灾害发生机理、过程及防治措施等问题,以把握我国深部资源开采和地下工程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抓住可能的发展机会。

会议针对以下4个关键科学技术领域进行了学术交流:①深部岩层强度、结构及深部开发过程中上覆岩层运动破坏规律;②深部开采与工程中复杂构成及应力应变探测原理和方法;③采场和地下工程稳定性的动力学特征和动态信息设计理念;④岩层固、液、气相耦合及动力灾害发生机理、过程和防治措施。

中国矿业大学钱鸣高院士做了题为“深部采动岩体中的关键层错动对冲击地压和突水等灾害的影响”的评述报告。在探讨关键层的定义与判别时,他着重指出:深部高应力来自两个方面:①原岩应力绝对升高;②开挖应力与原岩应力叠加,更易集中,称其为采动应力集中。他指出,采动岩体中的关键层理论是解开岩体运动全过程的一种科学方法和途径,必须深入研究“采动岩体中的关键层运动对深部

692 地球科学进展 第17卷

资源开采的影响。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研究院勾精为教授做了“深部复杂构造地震成像及应力探测原理”的评述报告。他通过几个较为成功的实例探讨了精确确定深部小断层的三维地震偏移方法,介绍了地震成像技术的应用进展和发展前景,指出该方法可为探测深部复杂构造提供较为可靠的技术手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何满潮教授在题为“深部巷道围岩动力学特征及其动态设计原则”的评述报告中指出,岩爆是世界范围内煤矿及岩石工程遇到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是目前国际深部采矿工程和岩石工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认为目前最适合用于深部围岩稳定支护的是关键部位耦合支护理论。古德生院士在题为“金属矿床深部开采中的科学问题”的评述报告中,强调应当关注金属矿床深部开采中可能面临的以下科学问题:①深井高应力矿岩的岩爆控制;②深井高应力矿岩的碎裂诱变;③深井开采中的高温环境与控制。④深井采矿模式与采矿系统优化;⑤深井低品位矿床无废开采技术。古德生强调深井开采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复杂工程,也是关系到未来10~30年矿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工程,希望引起国家的重视。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张玉卓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蔡美峰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张瑞新教授、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冯夏庭研究员、东北大学唐春安教授、中南大学李夕兵教授等还分别做了题为“深部资源开发造成的上部岩层移动与破坏规律”、

“原位地应力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深部资源开发的虚拟现实技术”、“地下工程中的几个关键岩石力学问题”、

“深部开采中的岩爆问题”以及“深井坚硬矿岩开采中高应力的灾害控制与碎裂诱变”的专题报告。

4 未雨绸缪及早动手加强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在评述报告和专题发言的框架基础上,会议执行主席主持并组织与会专家学者对深部资源开采和地下工程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重大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科学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取得重要共识。

411 从国情及未来发展出发,我国必须审时度势,未雨绸缪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国民经济高速持续发展时期,依靠国外的能源保障和矿产资源的持续供应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深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必然的世界性的发展趋势,而且将成为21世纪我国最经济、最有效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保障措施。要改变原有以向自然索取为唯一目标陈旧思维定势,建立索取资源、保护环境、防治灾害、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创新性地加强并及早开展基础科学问题、技术方法应用的多方位研究。

412 几个关键词的初步界定,若干问题取得共识关于深部的定义:有专家提出以岩爆发生频率明显增加来界定,也有专家认为应以围岩达到岩石的强度来界定。但深部开采中的煤矿与金属矿有明显的差异和不同,根据目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目前的客观实际,大多数专家认为中国的深部资源开采的深度可界定为:煤矿800~1500m,金矿与有色金属矿1000~2000m。

关于深部与浅部的区别:专家一致认为是“三高与时间效应”,即深部岩体处于地应力高、温度高、渗透压高以及较强的时间效应。由于“三高与时间效应”,使深部岩体的组织结构、基本行为特征和工程响应均发生根本性变化,也是导致深部开采中灾变事故出现多发性和突发性的根本原因所在。深部岩体处于多场、多相耦合作用之下,地下水、瓦斯、温度均会对岩体的基本性质和工作响应带来很大影响。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深部开采本身的理论和技术绝不能局限于目前的理念和技术水平,应当有超前的思维,应发展新的开采技术,引发开采技术的革命,由此对新技术的原理和理论进行广泛的探索。

413 重视基础理论深入研究涉及的具体科学问题以下若干理念、观点和思路受到特别的关注: 41311 应重视深部采动覆岩变形—破断—运动—稳定全过程描述

固体力学理论现在还只能描述固体材料或结构破坏前的力学行为,深部开采为固体力学创新研究领域提供了动力和机遇。采矿工程与土木工程的最大区别是“破”与“不破”。采矿工程中的岩石力学不仅要研究岩体的破坏,还要研究岩体是如何“破碎”的,并要控制其破碎的块度。

41312 采动覆岩中的关键层运动与采动应力场高度集中及灾害机理

深部采动应力场的高度集中现象严格区别于浅部,深部采动应力高度集中是工程技术难题和灾害的根源。影响采动应力场分布的因素有3个:开挖形状与大小、岩层力学特性、岩层结构与运动———关键层作用。有学者认为,深部关键层的活动规律及

792

第2期 赵生才:深部高应力下的资源开采与地下工程

关键层运动对采动应力场的影响,对采动覆岩裂隙场的影响,对地表沉陷特别是状态移动规律的影响需要深入研究。关键层理论描述采动覆岩的运动代表着一种哲学思想和概念。

4.3.3 深部开采覆岩运动规律、控制及环境保护

深部开采岩层移动破坏研究的思路应包括机理、模型、参数、工程应用。必须加强深部高围压下上覆岩层的侧向移动及其对地表移动盆地形态的影响、安全开采深度、上覆岩层移动与破坏控制技术等重要课题的研究。应重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深部采矿场变形破坏的时间效应问题。我国每年由于煤炭开采引起的地面破坏为2万hm2,重视开展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的研究。

4.3.4 深部岩层的强度及强度理论

与会者谈到,深部与浅部岩石的差别是“致密”,以及温度效应下的流变问题。我们要认识以下问题:现有的实验设备能否适合研究深部问题,深部测量现有的测试手段是否可靠,深部开采对传统理论会提出哪些批判;需要分析和理解深部开采中关于岩层强度、破坏及理论问题;岩层强度及理论等的再认识应归结为深部力学环境变化的原因;从采场围岩的破坏机理看,真正的围岩破坏还是一种加载破坏,三维状态下的岩爆还是一种脆性破坏。

4.3.5 深部岩层的构造及构造应力场

有学者认为,深部采矿可称为“地质工程”。地质工程的对象包含两个层面:地质体的结构和地质体中的应力场。完整岩体中的地应力场比较好测,目前破碎岩体中的应力场还无法测定。

414 地下工程的勘查、开发和保护,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迫切应用需求的重大领域

冯夏庭、杨春和等介绍了国内目前军工、能源、废料处理等地下岩土工程方面的社会需求以及研发状况。还有学者介绍了德国大型地学计划中“地下经济:地下空间的勘测、利用和保护”重大项目的研究内容,涉及地下管道的工程地质勘测、隧道建设与掘进的工程地质勘测、深部钻探的稳定性安全、为扩大地热能源的供给潜力、利用裂缝—孔隙岩石储体的可行性、二氧化碳的地下储存、地下储存和堆放的危险性估计以及地下热水资源利用等诸多方面,展示了一个极为活跃的科学技术前沿领域。

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与会专家提出了一系列科学问题,3位执行主席将这些问题最后概括为如下5个方面:

(1)深部岩体高应力场和地质构造精细探测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深部地质构造与岩体结构

?深部原岩应力与采动高应力场

(2)深部的岩体力学特性和工程响应。

?深部岩体力学特性与时效特征

?高应力下岩爆机理、预测及控制

?破断与裂隙岩体非线性、大变形力学行为

?高应力岩石破碎诱导机理

(3)深部采动与开挖控制及环境效应。

?深部采动矿压显现及上覆岩层移动规律与控制

?深部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与保护

?高应力下巷道围岩失稳机理及控制

(4)深部多相介质、多场耦合作用及其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治。

?高温、高压下矿岩固—液—气相互耦合作用

?高应力与高渗透压下矿山突水机理与防治

?低渗透性、高空隙压瓦斯运移规律及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和预测

(5)深部资源开采及地下工程开挖新技术探索。

谢和平、钱鸣高和古德生三位执行主席强调,深井开采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复杂工程,也是关系到未来矿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工程,希望引起国家的重视。建议通过组织全国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创造一个能保证1000m以下深度安全、高效、经济开采矿产资源的技术和人力资源平台,为未来10~30年开采深部矿产资源提供技术保障。

(中国科学院香山会议办公室 赵生才供稿)

892 地球科学进展 第17卷

社区会议简报范文

社区会议简报范文 导语:以下是带来的社区会议简报,欢迎阅读。 为进一步推进XX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和网格信息员绩效考核 工作,合力创建“无毒”、“无邪教”示范点,筑牢社会治安维稳工作底线。X月X日下午,XX街道党工委书记XX率队到XX街道社区网格管理中心开展了社区网格管理暨网格信息员绩效考核的调研活动,并召开了座谈会,会议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XX主持,出席会议的还有党工委副书记XX、组织部部长XX,街道组织部、综治办、集体办、后勤服务中心等相关负责人以及XX街道社区网格管理中心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 会上,XX街道社区网格管理中心主要负责人刘文勇汇报了XX 街道社区网格管理中心的运作情况和网格信息员绩效考核的实施情 况以及取得的成绩,报告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汇报后,街道领导对XX街道社区网格管理中心的网格化管理和网格信息员的绩效考核工作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接下来,各参会人员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网格信息员队伍的管理、更科学调整网格、网格信息员空缺、保障执法车辆等问题纷纷提出意见和建议。国强副书记强调各综管站站长要提高责任心,动员网格信息员在平时工作中要多观察、多研判,发现重点人员、涉毒、涉邪教人员或组织及时上报,筑牢我街道创建市“无毒”和创建区“无邪教”示范点基础。

最后,XX书记指出街道社区网格管理中心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结合街道中心工作,对街道社区网格管理中心接下来的工作进行了重要的部署,一是研判人口结构。积极研判人口结构,动态流动情况,为优化人口结构、行业动态,就业形势提供详实的数据;二是合理调 划网格。结合区相关工作要求,对辖区网格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区办沟通,建议按出租屋的数量来进行调划,同时,社区网格管理中心可先行对网格进行调整;三是岗位职能定位。进一步加强网格信息员队 伍的整合,定位网格信息员的“四大”工作职能;四是抓好业务培训。由街道社区网格管理中心做方案,组织部、综治办、计生办统筹,对网格信息员进行全员全方位的业务培训。五是积极工作创新。社区网格管理中心把推进居住人员信息自主申报工作作为第一位工作来抓; 计生办可借鉴此项工作来进一步开展计生信息采集工作;六是完善考 核制度。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多调研、多总结提炼,更进一步推动绩效考核工作;七是加强后勤保障。与后勤服务中心协调好,保障房 屋租赁执法用车;八是强化队伍建设。加强队伍思想教育,增强队伍 履职能力,保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依法行政,廉洁自律,积极向上。 9月20日,梧桐苑社区召开居民代表会议。近50名社区居民 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 会上,社区领导对社区开展的各项工作做了总结,回顾了社区 在综合治理、环境卫生、道德宣传、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希望每位代表积极参与并在群众中做好宣传,并配合做好居民资料收集工作,为社区工作尽一份力量。会后,居民代表结合实际情况,纷纷发表看

香山会议第510次-合成生物学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合成生物学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香山科学会议第510次学术讨论会综述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的物质基础,是大自然和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的珍贵宝藏,几千年的积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药物基础保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量不断增大,加之对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认识不足,使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面临巨大的压力。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逐渐得以解析,通过挖掘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相关元件,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对植物中现有的、天然的生物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实现药用植物的定向遗传育种,通过培育高产目标活性成分的药用植物,能有效降低中药制剂生产过程的提取成本并缓解对药用植物资源的压力。同时,利用生物系统整合优化在微生物体内重建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成模块,可以实现珍稀活性成分的异源高效合成,为单一成分中药以及中药提取物生产提供原料,缓解其对中医临床用药以及中药资源的压力。2014年11月11~12日,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主题为“合成生物学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第510次学术讨论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研究员、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所陈晓亚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杨胜利研究员、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张学礼研究员担任

会议执行主席。来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4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1)药用植物次生代谢途径及其调控研究;(2)合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思路;(3)合成生物学在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生产中的应用等中心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黄璐琦研究员作了题为“合成生物学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主题评述报告,结合正在开展的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认真阐述了中药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药资源事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他指出“供不应求”是导致目前中药原料市场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压力,急需要采取相关措施予以改善。随后从种源、种群、种植、新药资源开发及生物技术五个方面介绍了目前为保障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所做的相关工作。报告针对合成生物学在中药资源活性成分合成中的应用,介绍了国内外科学家在青蒿素、紫杉醇、丹参酮等生物合成途径中的最新进展,以及发展中药资源合成生物学研究的关键环节。最后,黄璐琦研究员探讨了中药资源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未来的方向是中药材饮片以“道地”为基础的定点栽培、中成药工业原料以“有效成分”为目标的定向培育以及合成生物学“不种而获”的协同发展。 一、药用植物次生代谢途径及其调控研究

香山科学会议发言稿

桥梁核心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文/吕建鸣 0 前言 桥梁工程的灵魂是设计,而设计的关键技术是桥梁结构分析,桥梁结构分析要依赖于核心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评价国家桥梁技术水平,桥梁核心软件的自主化程度是一个很主要的指标。 我国桥梁设计工作者近30年来开发使用过多款桥梁分析软件,包括: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的GQJS、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的GQJZ和QJX、中交二院武汉金思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JSL-BrgCal、北京市政设计总院的BRGFEP、上海同豪公司的桥梁博士、中铁大桥设计院PRBP、上海慧加软件有限公司的WISEPLUS、西南交大的BSAS、广东刘桂生开发的3D-BSA、北京市市政专业设计院的AUST等,还有石洞、肖汝成、李国平、孙广华、沈锐利等编制的桥梁分析软件。国内桥梁人做了不少桥梁核心软件的开发工作,目前能查得到的,在工程上用过的近20个。但时至今日国内各大桥梁设计单位主要用的并不是我们自己开发的桥梁核心软件,而是国外软件公司开发桥梁分析软件,如:韩国Midas 和美国TDV软件等。 现在国内一些大牌桥梁设计公司在国外做项目,理直气壮地告诉当地业主和当地技术主管部门的技术人员:我们是用Midas、TDV做的设计计算。其实外国技术人员并不会因为你采用了Midas、TDV就认为你技术水平高。丹麦科威公司,日本长大公司等桥梁设计大牌公司,对外宣传都是说采用自己公司的桥梁核心软件。这些桥梁设计公司的软件可能界面不如Midas、TDV,但是他们一直引以为自豪,毕竟人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桥梁核心软件。 中国要想成为桥梁强国,要想让国外桥梁人敬佩你仰慕你,中国的桥梁人就应该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上过得硬的桥梁核心软件。否则,世界各国桥梁人会认为中国有钱、有项目,就是没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 本人从事桥梁软件应用开发多年,每次提起桥梁核心软件的开发应用都感到很心疼。其实我们自己开发的桥梁核心软件计算功能并不比国外软件差。中国是混凝土桥梁大国,在混凝土收缩徐变计算问题上,我们比国外桥梁软件更胜一筹。

表面残余应力测试方法

表面残余应力测试方法 由于X射线的穿透深度极浅,对于钛合金仅为5μm,所以X射线法是一种二维平面残余应力测试方法。现在暂定选择钛靶,它与钛合金的晶面匹配较好。(110)晶面 一、试样的表面处理 X射线法测定的是试件的表面应力,所以试件的表面状况对测量结果也有很大的影响。试件表面不应有油污、氧化皮或锈蚀等;测试点附近不应被碰、擦、刮伤等。 (1)一般可以使用有机溶剂(汽油)洗去表面的油泥和脏污。 (2)去除氧化皮可以使用稀盐酸等化学试剂(根据试样选择合适浓度,如Q235钢用10%的硝酸酒精溶液浸蚀5min)。 (3)然后依据测试目的和测试点表面实际情况,正确进行下一步的表面处理。如果测量的是切削、磨削、喷丸、光整、化铣、激光冲击等工艺之后的表面应力,以及其它表面处理后引起的表面残余应力,则绝不应破坏原有表面不能进行任何处理,因上述处理会引起应力分布的变化,达不到测量的目的。必须小心保护待测试样的原始表面,也不能进行任何磕碰、加工、电化学或化学腐蚀等影响表面应力的操作。对于粗糙的表面层,因凸出部分释放应力,影响应力的准确测量,故对表面粗糙的试样,应用砂纸磨平,再用电解抛光去除加工层,然后才能测定。 (5)若被测件的表面过于粗糙,将使测得的应力值偏低。为了提高试件的表面光洁度,又不产生附加产力,比较好的办法是电解抛光法。该法还可用于去除表面加工层或进行试件表层剥除。 (6)若单纯为了进行表层剥除,亦可以用更为简单的化学腐蚀法,较好的腐蚀剂是浓度为40%的(90%H202+10%HF)的水溶液。但化学腐蚀后的表面光洁度不如电解抛光。为此可在每次腐蚀前用金相砂纸打磨试件表面,但必须注意打磨的影响层在以后的腐蚀过程中应全部除去。 二、确定测量材料的物相,选定衍射晶面。 被测量的衍射线的选择从所研究的材料的衍射线谱中选择哪一条(hkl)面干涉线以及相应地使用什么波长的X射线是应力测定时首先要决定的。当然事先要知道现有仪器提供的前提条件:一是仪器配置了哪几种靶材的x射线管,它决定了有哪几个波长的辐射可以选用;二是测角仪的2θ范围。一般选用尽可能高的衍射角,使得⊿θ的增大可以准确测得。 在一定的应力状态下具有一定数值的晶格应变εφ,ψ对布拉格角θ0值越大的线条造成的衍射线角位移d(2θ)φ.ψ必也越大,因此测量的准确度越高。同时,在调整衍射仪时不可避免的机械调节误差对高角线条的角位置2θ的影响相对地也比较小。正因为如此X射线应力测定通常在2θ>90°的背反射区进行,并尽量选择多重性因子较高的衔射线。举例来说,对铁基材料常选用Cr靶的Ka线,α—Fe的(211)晶面的衍射线。 若已知X射线管阳极材料和Ka线波长,利用布拉格方程可计算出各条衍射线的2θ值,从中选择出高角线条。可以从《材料中残余应力的X射线衍射分析和作用》的附录中查得常用重要的金属材料和部分陶瓷材料在Cu,Co,Fe,Cr四种Kal线照射下的高角度衍射线。由于非立方晶系材料受波长较短的X射线照射时出现较多的衍射线,因此最好选择那些弧立的、不与其它线条有叠合的高角衍射线作为测量对象。

残余应力检测方法概述

第1 页 共 2页 残余应力检测方法概述 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残余应力检测方法种类十分繁多,为便于分类,人们往往根据测试过程中被测样品的破坏与否将测试方法分为:应力松弛法(样品将被破坏)和无损检测法(样品不被破坏)两类。以下我们简单归纳了现阶段较为常用的一些残余应力检测方法。 一、常见的残余应力检测方法: 1. 应力松弛法 (1) 盲孔法 该方法最早由Mather 于1934年提出,其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孔附近的应变变化,用弹性力学来分析小孔位置的应力,孔的位置和尺寸会影响最终的应力数值。由于这类设备操作起来非常简单,近年来被广泛使用。 (2) 切条法 Ralakoutsky 在1888年提出了采用该方法测量材料的残余应力。在使用这种方法时需要沿特定方向将试件切出一条,然后通过测量试件切割位置的应变来计算残余应力。 (3) 剥层法 该方法是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去除试件的 一层并测量其去除后的曲率,根据测定的试件表面曲率变化就能计算出残余应力。该方法常用于形状简单的试件,且测试过程快捷。 2. 无损检测方法 (1) X 射线衍射法 X 射线方法是根据测量试件的晶体面间距变化来确定试件的应变,进而通过弹性力学方程推导计算得到残余应力,目前最被广泛使用的是Machearauch 于1961提出的sin2ψ方法。日本最早研制成功了基于该方法的X 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为该方法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中子衍射法。 中子衍射方法的原理和X 射线方法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根据材料的晶体面间距变化来求得应变,并根据弹性力学方程计算残余应力。但中子散射能量更高,可以穿透的深度更大,当然中子衍射的成本也是最昂贵的。 (3) 超声波法。 该方法的物理和实验依据是S.Oka 于1940年发现的声双折射现象,通过测定声折射所导致的声速和频谱变化反推出作用在试件上的应力。试件的晶体颗粒及取向会影响数据的准确度,尽管超声波方法也属无损检测方法,但其仍需进一步完善。 二、最新的残余应力检测方法 cos α方法早在1978年就由S.Taira 等人提出, 但真正应用于残余应力测试设备中还是近几年的事情。日本Pulstec 公司于2012年研制出了世界上首款基于cos α方法的X 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图1是设备图片(型号:μ-x360n )。

香山科学会议:重大工程及地质灾害中的颗粒物理与力学问题

458:重大工程及地质灾害中的颗粒物理与力学问题 重大工程及地质灾害中的颗粒物理与力学问题 ——香山科学会议第458次学术讨论会综述 颗粒物质是指离散态物质体系,是与连续态物质(固体、流体)相区别的另一大类物质形态,呈现出的非线性力响应、结构异质化等特性,和由无序到有序、流动到堵塞等结构与动力学相变过程,是凝聚态物理的学科生长点。颗粒体系的力学现象比普通固体或流体的复杂,涉及准静态变形、变形局部化以及破坏、流变等,是力学研究的前沿。2010年底发布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预计到2020年的十年间,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将列为能源替代战略的优先领域加以大力发展,重大工程遇到的技术难题,急需科学认识。2008年汶川震区山体表面碎散,在今后长达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里,易于频发大规律泥石流,其碎散的物质组成和运动特征都与以前泥石流规律有本质不同,出乎我们现有经验判断,严重影响我国西南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聚集物理、力学和工程等领域的科研人员,深入讨论重大工程及地质灾害的若干关键技术及理论基础,凝练颗粒物质物理与力学今后5~10年的前沿科学问题,拓展我国颗粒物质物理与力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2013年4月26日~28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以“重大工程及地质灾害中的颗粒物理与力学问题”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458次学术讨论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郑晓静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于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厚美瑛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崔鹏研究员担任执行主席,40多位多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学者应邀出席此次会议。厚美瑛研究员和崔鹏研究员分别以“颗粒物质的相转变研究”和“山地灾害:未来研究思考”为题作了主题评述报告,郑晓静教授以“散体物质多尺度力学行为的若干研究”为题作了会议总述报告。会议设立了四个中心议题:(1) 颗

香山会议第509次-生物大分子修饰及其功能的化学干预

生物大分子修饰及其功能的化学干预 ——香山科学会议第509次学术讨论会综述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一系列生命组学研究蓬勃发展,这为生物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并发现了很多新的生物学问题。然而,利用传统的生物学方法和技术研究这些科学问题显得困难重重。为应对这一挑战,发展高效、普适的研究工具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基于化学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和干预手段脱颖而出,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关键方法和有效工具,并在以往的信号转导等生物功能发现和研究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这些受生物学问题“启发”的化学思想和工具的提出,也促进了化学自身的创新活动,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发展。 生命体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法仅由“中心法则”解释,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的化学修饰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并对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进展迅速,并促进了生命科学本身的发展(如表观遗传学的兴起)。然而,以往和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发现新的修饰类型,对大多数生物大分子修饰的功能则不甚了解,对这些修饰的时空变化(动态修饰)与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仍处于空白。借助外源小分子化合物干预和操纵生物大分子的动态修饰过程,对于认识表观遗传修饰的生理病理作用具有重要价值,也可能为疾病的治疗带来巨大潜力。因此,生物大分子的化学修饰及动态调控是当前化学与生物学交叉领域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领域最活跃的前沿问题之一,化学

干预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手段。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化学生物学(Chemical Biology)将在这一方向的研究中扮演关键角色。 化学生物学从发展到现在仅有20多年历史,其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模式,形成了以科学问题为中心、多学科合作融合的一种新的研究模式。近年来,化学更为广泛地融入到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在研究生命复杂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对生物大分子的化学修饰及其功能研究和化学干预中显示了强大的潜力。 为了进一步凝练我国化学生物学未来的学科发展方向,交流化学生物学,尤其是针对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的化学干预研究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培养化学生物学中青年人才队伍,并为我国下一步在化学与生物学交叉领域制定重大研究计划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人才支持,以“生物大分子修饰及其功能的化学干预”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509次学术讨论会于2014年10月30~31日在北京召开。北京大学张礼和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何川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陈国强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涛研究员担任执行主席,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43名学者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化学生物学国际前沿、生物大分子的化学修饰与功能、小分子化合物动态调控生物大分子修饰和推动化学生物学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四个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张礼和教授以“我国的化学生物学学科发展战略”为题做了主题评述报告。他首先回顾了化学生物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背景,列举了化学生物学

科研工作简报

科研工作简报 科研处2008年第1期2008年3月 ☆ 目录 ?2007年度各级各类项目申报立项情况汇总 ?圆满完成科研成果奖励工作,教师科研成果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我校开展教师科研工作量考核工作 ?我校参加珠海市第三届社科普及周和广东省首届社科普及周活动?校本部领导到分校洽谈科研协作工作 ?校本部与分校领导、专家学者参加珠海市科技奖励大会暨产学研 合作工作会议 ?2007年11月7日科研基金管理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 ?2008年1月10日科研基金管理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 ?2008年2月22日科研基金管理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

?2007年度各级各类项目申报立项情况汇总 一、各级各类项目申报情况 1. 2007年,科研处发布了多项国家、省、市级项目申报通知,校外纵向项目申报数量较去年有所增长,其中,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含软科学项目)3项,首次申报广东省自然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高校思政课题6项,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2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3项,珠海市科技项目(含软科学项目)7项。 2. 2007年,分校启动了07-08学年科研基金项目、2007年度党建与管理研究项目申报工作。在07-08学年科研基金项目申报过程中,教师申报109项,学生申报186项,课题申报量较往年有大幅度增长,我校师生科研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各级各类项目立项情况 1. 2007年,我校校外项目立项实现了新的突破,获得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获得珠海市科技项目2项,珠海市发改委项目3项;获得广东省高校思政项目3项,成为省内独立学院中获批项目最多的高校;获得校外横向项目5项,资助经费总计80余万元。 2.科研处组织开展了07-08学年科研项目立项评审工作,经专家独立评审,学科专家组评议,科研基金管理委员会审核,确定资助教师项目63项,其中,重点项目11项,一般项目25项,青年项目23项,资助经费总计64.4万元;“学校立项奖助”学生项目60项,奖助经费总计7.4万元;“学校立项学院资助”学生项目47项,资助经费总计3.802万元。 分校2007年度党建与管理研究项目共立项11项,资助经费总计3.05万元。 ?圆满完成科研成果奖励工作,教师科研成果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我校教师科研成果不断增多,成果数量和层次不断提高,为进一步激励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科研处组织开展分校科研成果奖励,并将我校教师的科研成果推广出去,在省市范围获得肯定和奖励。

残余应力测试

2.测试方法 目前常用的残余应力测试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盲孔法,二是X射线衍射法,三是磁弹性法。 盲孔法需在工件表面测量部位钻φ1.5~2mm深2mm的小孔(粘贴专用应变花),通过测读释放应变确定残余应力的大小,所测应力为孔深范围内的平均应力,同一测点无法重复测量比较; X射线衍射法可以做到无损测试,但由于X射线穿透力有限,一般只能测出几个微米范围内平均应力; 磁弹性法是近几年发展较快应用比较成熟的一种残余应力测试方法,具有方便、无损、快速、准确的特点。 对采用盲孔法和X射线衍射法检测残余应力,施工强度大,测量精度难以保证。尤其盲孔法不能对同一位置进行重复性测量,测量数据的符合性差。因此,三峡发电机组转子圆盘支架焊缝残余应力的测试采用了磁弹法技术。 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 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可以分为有损和无损两大类。 有损测试方法就是应力释放法,也可以称为机械的方法;无损方法就是物理的方法。 机械方法目前用得最多的是钻孔法(盲孔法),其次还有针对一定对象的环芯法。 物理方法中用得最多的是X射线衍射法,其他主要物理方法还有中子衍射法、磁性 法和超声法。 X射线衍射法依据X射线衍射原理,即布拉格定律。布拉格定律把宏观上可以准确测 定的衍射角同材料中的晶面间距建立确定的关系。材料中的应力所对应的弹性应变必然表征 为晶面间距的相对变化。当材料中有应力σ存在时,其晶面间距d 必然随晶面与应力相对 取向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按照布拉格定律,衍射角2θ也会相应改变。因此有可能通过测量 衍射角2θ随晶面取向不同而发生的变化来求得应力σ。从这里可以看出X射线衍射法测定 应力的原理是成熟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国内外,测量方法的研究深入而广泛,测 试技术和设备已经比较完善,不但可以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可且可以应用到各种实际工件, 包括大型工件的现场测量。

科技工作简报

天津科技大学 科技工作简报 第22期 科技处2019年4月30日 目录 科技要闻 ◆我校获2018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校科研项目获科技部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 作重点专项”正式立项资助 ◆我校召开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政策专题培训会 平台建设 ◆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顺利召开 ◆“中国轻工业高盐水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获批 科技成果 ◆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农林科学国际权威杂志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发表封面论文 ◆造纸学院在国际权威期刊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连续 发表封面文章 ◆造纸学院在高分子科学领域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发 表封面文章 ◆造纸学院发表在农林科学顶级期刊文章入选ESI全球热点论文 ◆化工与材料学院在国际权威期刊ACS Catalysi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媒体报道 ◆《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我校生物工程学院真刀真枪搞科研

科技要闻 我校获2018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月10日上午,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天津礼堂隆重召开,会议宣读《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颁布2018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的决定》,我校获批2018年天津市科技奖4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这是我校连续第四年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校《微生物多糖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项目获得2018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由刘浩教授团队、贾士儒教授团队等联合完成,针对我国微生物多糖产业菌种性能低、发酵水平低、产品品质低及制造装备落后等关键问题进行攻关,突破了4项核心技术,研究成果已在国内8家企业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推动了微生物多糖行业进步。 化工与材料学院姜涛教授主持完成的《双功能给电子体气相聚乙烯催化剂的研究及工业应用》项目、邓天龙教授主持完成的《相变储能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机械工程学院张峻霞教授主持完成的《智能仿生主动式助行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批2018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重大科研成果的培育建设工作,在科技奖励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我校还荣获省部级及社会科技奖8项,其中获批天津市专利金奖2项,获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

香山科学会议简报文档

2020 香山科学会议简报文档 MODEL TEXT

香山科学会议简报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意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香山科学会议简报(一) 与会专家首先听取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周孝信院士作的题为“未来电网和电网技术的发展前景”的主题评述报告,并对一些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专家们首先对我国2050年预计人均年用电量8000千瓦时这个指标开展热烈讨论。华北电力大学刘吉臻教授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生活习惯和消费观点,采用一种更加节能环保的生活模式,人均用电量应当控制下来,从而远小于这个数值。武汉大学孙元章教授、湖南大学曹一家教授附议这个观点。另外一些专家认为这个指标是合理的,甚至还可以更高一点。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郭剑波教授指出,根据多年的电力规划经验,我国“补课式”消费会促使人均用电量大幅度提高,甚至不用到2050年就会突破8000千瓦时。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李柏青教授、中科院电工所肖立业研究员附议这个观点。 大家一致认为,人均用电量指标应联合社会科学专家和电力专家进行深入研究。第二个热点问题是关于煤电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比例。中科院电工所严陆光院士认为,40%的煤电比例可行性不高,风电、光电、核电的未来发展可能比预期要缓慢,因此煤电

比例应该考虑为50%甚至60%更实际。第三个热点是关于输电规模问题。华北电力大学崔翔教授概算指出,7.1亿千瓦的输电容量,按现有输电技术来估算,需要100多条输电通道,但资源环境的限制使得建设如此多的输电通道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有一个调整发展规模、改变发展模式和寻求新技术革命的过程。 一、未来电网模式和电力系统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汤涌教授在题为“未来中国电网模式的分析与展望”的中心议题评述报告中指出,影响电网发展模式的主要因素包括电力流格局和电网技术两个方面。他提出了我国未来电网的发展模式,给出了20xx年的电网场景,以及20xx~2030年、2030~2050年的电网发展模式预测。 郭剑波教授在题为“超/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系统”的报告中分析了我国电力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未来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的科学问题并建议开展合理的电源结构配比及前瞻性的送/受端电网规划研究工作;研究超大规模交直流混联电网深入的机理研究和分析方法;研究跨大区、强交互影响、分层分区、安全可靠、协调优化控制。肖立业研究员在题为“构建统一的新能源电网”的报告中指出,可再生能源具有时间、空间、资源、源—荷互补特性,未来电网的变革态势是从交流模式到直流模式。他提出了我国未来多层次直流环形电网的构想。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汤广福研究员在题为“多端直流输电和直流电网技术”的报告中指出,基于现代直流输电技术的多端直流输电和直流电网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

香山科学会议第481_485和S20次学术讨论会简述

2014·4·C hina Basic S cience 22 香山科学会议第481—485和S20次 学术讨论会简述 收稿日期:2014-6-7修回日期:2014- 7-82013年12月10日至2014年3月28日,香山科学会议陆续召开了主题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突破口” 、“天文考古与中国古代文明” 、“地球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我国脑科学研究发展战略研究” 、“特提斯构造带演化与资源能源效应” 、“可持续发展能源化工的科学基础:绿色碳科学与绿色氢科学” 的第481、482、483、S20、484、485次学术讨论会。 中图分类号:N27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9-2412(2014)04-0022-07DOI :10.3969/j.issn.1009-2412.2014.04.003 一、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突破口 当前我国健康形势严峻,面临婴儿出生缺陷快速上升、 成人慢病井喷、老龄残疾化严重等众多挑战。特别是慢病确诊者已达2.6亿人,慢病已经占到我国总疾病死亡的85%, 导致的疾病经济负担已占总量的70%。慢病井喷已经成为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 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也对卫生、人口及国防安全造成潜在威胁。近几十年的统计数据表明, 当代主流生物学和医学对于遏制并攻克以心血管和癌症为代表的慢病表现得无能为力,因为慢病是复杂性疾病。因此 ,“以疾病治疗为中心” 的当代西方医学模式需要突破。这一模式忽略了人自身所拥有的十分强大的主动性,过度依靠指标化检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NIH 出巨资推动当代生命科学快速发展,其结果是极大推高了药物研发成本, 使社会医疗负担出现飙升。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也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中。到2002年,美国的医疗费用占GDP 达到17%,但还有4200万人(约占美国人口的16%)没有医疗保险,成为美国政府的一大政治问题。我国的社会医疗负担亦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2005年前12年间疾病造成的经济负担增加了6.5倍。分析表明, 如果医疗投入格局不变,全民医保后,“看病贵”这一民生忧虑还会持续加重。这不但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而且将有引发社会安定问题之隐忧。 发展健康服务业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选择。国务院于2013年10月14日印发 《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 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何使健康服务真正成为国民健康的有效保障?需要找到科学技术的突破口! 2013年12月10—12日,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召开了以“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突破口”为主题的第481次学术讨论会。俞梦孙研究员、萧培根研究员和佘振苏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70多名专家学者和部门代表出席此次会议,包括:廖万清、李大鹏、于起峰、付小兵、殷瑞钰等七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以及来自系统工程、卫生管理学、信息科学、民族医学、 军事医学、临床医学、工程哲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学者和相关企业、协会的行业相关专家学者。与会专家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效实施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讨论,一致认为,实施健康系统工程是健康中国战略的突破口,一致建议国家高度重视健康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开发。与会专家提出:健康系统工程是一项以人体生命科学为基础,以信息科学为支撑, 充分调动全民健康意识和自主能动性,有效协调“健康管理、健康护理和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的健康保障工程体系。健康系统工程是与新时代健康产业革命相伴随的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对于提升国家实力和国民自信心,具有“两弹一星计划”般的重大意义。 俞梦孙研究员在题为“以国民健康系统工程为支撑,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突破”的主题评述报告中指出,以诊病、治病为核心的疾病医学模式是造成高昂医疗开支的主要根源。他结合数十年航空医学工程研究和实践,基于系统科学原理和现代生命科学新

科技工作简报

科技工作简报 科技产业处2015年第6期(总第三十三期) 2015年8月、9月 一、科研项目 (一)纵向项目 1. 学校组织省科技厅“2016年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 8月,我校组织了省科技厅“2016年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共申报项目56项。具 单位电 信实训 中心 管 理 机 电 计算机计算 中心 建 设 勘 测 理 学 能 动 水 环 土 木 外 语 其 它 到款经费 (万元) 6 3 2 8 2 1 5 4 3 5 8 5 2 2 9月,我校组织了省委、省科技厅2015年度吉林省重大科技项目研发人才团队的申报工作。该项工作预计于10月末结束。 3. 学校组织2015年度首批吉林省高校产学研引导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 9月,我校组织了2015年度首批吉林省高校产学研引导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电信学院刘望来老师的项目“变压器中性点智能接地装置的研制和推广”参与了此次申报。 4. 学校获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2项 我校勘测学院杨扬老师的项目“海侵事件和火山热液对碳酸盐岩成因及古环境演化的制约”和计算机学院赵健老师的项目“面向构建过程的范畴学习模型及其适应性机制研究”获得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 5. 学校有6项省科技厅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8月,省科技厅对我校2012年立项的青年科研基金项目进行了集中验收,共验收项目6项。 序号项目名称单位 1 基于空间桁架模型理论的桩基厚承台优化设计研究土木 2 多Agent协调控制机理及其在电力系统安全预警中的应用研究电信 3 微压气升循环流生物反应器降解有机物的试验研究水环 4 基于驾驶员心理视距的山区公路交通事故模型研究机电 5 长春市伊通河滨水区人居空间改造策略的研究建设 6 基于真空热管技术在太阳能斯特林小引擎中的应用与研究理学 8-9月,新签订合同5项,月到款经费总额为14.56万元。具体到款经费情况如下: 单位水环建设勘测实训中心 到款经费(万元) 4.36 0.2 5 5 二、科研平台

残余应力检测方法

关于构件的残余应力检测(盲孔法检测) 一、前言 (1)应力概念 通常讲,一个物体,在没有外力和外力矩作用、温度达到平衡、相变已经终止的条件下,其内部仍然存在并自身保持平衡的应力叫做内应力。 按照德国学者马赫劳赫提出的分类方法,内应力分为三类: 第Ⅰ类内应力是存在于材料的较大区域(很多晶粒)内,并在整个物体各个截面保持平衡的内应力。当一个物体的第Ⅰ类内应力平衡和内力矩平衡被破坏时,物体会产生宏观的尺寸变化。 第Ⅱ类内应力是存在于较小范围(一个晶粒或晶粒内部的区域)的内应力。 第Ⅲ类内应力是存在于极小范围(几个原子间距)的内应力。 在工程上通常所说的残余应力就是第Ⅰ类内应力。到目前为止,第Ⅰ类内应力的测量技术最为完善,它们对材料性能和构件质量的影响也研究得最为透彻。除了这样的分类方法以外,工程界也习惯于按产生残余应力的工艺过程来归类和命名,例如铸造应力、焊接应力、热处理应力、磨削应力、喷丸应力等等,而且一般指的都是第Ⅰ类内应力。 (2)应力作用 机械零部件和大型机械构件中的残余应力对其疲劳强度、抗应力腐蚀能力、尺寸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适当的、分布合理的残余压应力可能成为提高疲劳强度、提高抗应力腐蚀能力,从而延长零件和构件使用寿命的因素;而不适当的残余应力则会降低疲劳强度,产生应力腐蚀,失去尺寸精度,甚至导致变形、开裂等早期失效事故。 (3)应力的产生 在机械制造中,各种工艺过程往往都会产生残余应力。但是,如果从本质上讲,产生残余应力的原因可以归结为: 1.不均匀的塑性变形; 2.不均匀的温度变化; 3.不均匀的相变 (4)应力的调整 针对工件的具体服役条件,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消除或降低对其使用性能不利的残余拉应力,有时还可以引入有益的残余压应力分布,这就是残余应力的调整问题。 通常调整残余应力的方法有: ①自然时效 把构件置于室外,经气候、温度的反复变化,在反复温度应力作用下,使残余应力松弛、尺寸精度获得稳定。一般认为,经过一年自然时效的工件,残余应力仅下降2%~10%,但工件的松弛刚度得到了较大地提高,因而工件的尺寸稳定性很好。但由于时效时间过长,一般不采用。 ②热时效 热时效是传统的时效方法,利用热处理中的退火技术,将工件加热到500~650℃进行较长时间的保温后再缓慢冷却至室温。在热作用下通过原子扩散及塑性变形使内应力消除。从理论上讲采用热时效,只要退火温度和时间适宜,应力

大学科研工作会议简报

大学2016年科研工作会议简报 【一】大学2016年科研工作会议 近日,西南民族大学召开2016年科研工作会议,校领导边境、曾明、吉克跃林、王永、王永正、恩佳,校长助理李耿年出席会议,各学院院长、分党委书记、分管科研工作副院长,各职能部门、教辅单位主要负责人,2016年度国家级项目主持人,科研人员代表,教学科研核心业务考核单位科研秘书,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代表24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回顾了近三年学校科研工作情况,分析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解读了国家最新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介绍了学校财务工作中关于改进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建立健全等工作;向与会科研人员征求学校拟出台和修订科研管理文件的和建议。 校长曾明、副校长王永在会上讲话,优秀科研人员代表在会上交流了从事科研工作的认识和体会。曾明强调,学校科研工作在经过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后,已进入了转型时期,广大科研工作人员要认清形势、明确目标、主动整合和利用好创新资源,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掌握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不断增强学校科研创新工作的影响力,努力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王永表示,召开科研工作会旨在让大家更好地认识当前学校科研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常态,了解学校推进科研工作的新政策和新途径;同时,通过分析研判学校科研工作面临的任务和困难,让广大科研工作者找准定位、明确思路、乘势而上,形成合力,更好的推动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二】大学2016年科研工作会议简报 12月14日下午,大庆师范学院在百湖大讲堂召开2016年教学与科研工作会议。学校总督学以上领导、各院(部)、教务处、教学评价中心、科研处、发展规划处、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全体人员,其他单位、部门副科级以上领导、教师代表5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副校长乔志和作了题为《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实现学校转型发展》的工作。报告对2014—2015学年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对2016—2018学年重点教学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一是强化教学科研基本建设;二是深化教学综合改革;三是强化管理,做好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评建工作。 机电工程学院和教师教育学院分别以《教育部——中兴集团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331”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和《产学研用相结合,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零距离》为题与大家分享了本单位在转型发展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教师刘晓华分享了她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体会和感悟。

香山科学会议简报.doc

香山科学会议简报 香山科学会议简报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香山科学会议简报(一) 与会专家首先听取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周孝信院士作的题为"未来电网和电网技术的发展前景"的主题评述报告,并对一些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专家们首先对我国2050年预计人均年用电量8000千瓦时这个指标开展热烈讨论。华北电力大学刘吉臻教授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生活习惯和消费观点,采用一种更加节能环保的生活模式,人均用电量应当控制下来,从而远小于这个数值。武汉大学孙元章教授、湖南大学曹一家教授附议这个观点。另外一些专家认为这个指标是合理的,甚至还可以更高一点。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郭剑波教授指出,根据多年的电力规划经验,我国"补课式"消费会促使人均用电量大幅度提高,甚至不用到2050年就会突破8000千瓦时。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李柏青教授、中科院电工所肖立业研究员附议这个观点。 大家一致认为,人均用电量指标应联合社会科学专家和电力专家进行深入研究。第二个热点问题是关于煤电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比例。中科院电工所严陆光院士认为,40%的煤电比例可行性不高,风电、光电、核电的未来发展可能比预期要缓慢,因此煤电比例应该考虑为50%甚至60%更实际。第三个热点是关于输电规模问题。华北电力大学崔翔教授概算指出,7.1亿千瓦的输电容量,按现有输电技术

来估算,需要100多条输电通道,但资源环境的限制使得建设如此多的输电通道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有一个调整发展规模、改变发展模式和寻求新技术革命的过程。 一、未来电网模式和电力系统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汤涌教授在题为"未来中国电网模式的分析与展望"的中心议题评述报告中指出,影响电网发展模式的主要因素包括电力流格局和电网技术两个方面。他提出了我国未来电网的发展模式,给出了20xx年的电网场景,以及20xx~2030年、2030~2050年的电网发展模式预测。 郭剑波教授在题为"超/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系统"的报告中分析了我国电力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未来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的科学问题并建议开展合理的电源结构配比及前瞻性的送/受端电网规划研究工作;研究超大规模交直流混联电网深入的机理研究和分析方法;研究跨大区、强交互影响、分层分区、安全可靠、协调优化控制。肖立业研究员在题为"构建统一的新能源电网"的报告中指出,可再生能源具有时间、空间、资源、源—荷互补特性,未来电网的变革态势是从交流模式到直流模式。他提出了我国未来多层次直流环形电网的构想。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汤广福研究员在题为"多端直流输电和直流电网技术"的报告中指出,基于现代直流输电技术的多端直流输电和直流电网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 讨论中,严陆光教授指出,直流电网的概念是不够准确的,直流输电网可行但直流配网是否可行要研究。汤涌教授提出要结合需

香山会议

关于印发“CQC家电签约实验室工作会议”会议纪要的 通知 各家电实验室: CQC家电签约实验室工作会议于2004年10月31日在北京香山召开,现将会议纪要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测试报告中常见的问题、“测试报告有关测试描述的要求”、CB测试、CQC标志认证测试上报资料的要求,以会议纪要附件形式发出。 2.《型式试验报告照片的基本要求》、《关键零部件变更试验项目》以作业指导书形式发出。 3.多功能器具检测收费问题,经讨论已达成共识,其原则是:多功能器具检测可能涉及多个标准,主检测标准测试后,其它标准中的重复检测项目不再检测,只作不同的检测项目。 4.关于扩展、变更测试报告的编号问题,由二处负责协调,用其它方式解决。 5.其它需要上级领导解决的问题,由二处将会议讨论情况向认监委汇报,力争早日解决。

各实验室对本次会议通过的文件,应组织相关人员学习、讨论、落实,对于存在的问题应认真整改。在执行中若有问题,请及时向二处通告(E-mail:xiajj@https://www.360docs.net/doc/0716953394.html,/hedd@https://www.360docs.net/doc/0716953394.html,)。 产品二处 二OO四年十一月八日

会议纪要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认证二处召集的CQC家电签约实验室工作会议于2004年10月31日在北京香山召开。有11个签约实验室的3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见附件一)。会议由产品二处处长夏建军主持,产品二处全体工作人员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上二处首先向各实验室通报了近一年来测试报告中常见的问题(见附件二),《测试报告中有关测试描述的要求》(见附件三),和《CB测试、CQC标志认证测试上报资料的要求》(见附件四)。希望实验室与以关注整改。 其次二处就向会议提出的三个文件《型式试验报告照片的基本要求》、《测试报告中有关测试描述的要求》和《关键零部件变更试验项目》进行了说明。 会议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积极、热烈的讨论达成共识。会议要求二处尽快对上述文件进行修订、整理、以适当的形式发布统一实施。 在会议上还对大家关注的问题,如:履盖型号送样问题、扩展、变更测试报告的编号问题、ODM转报告及送样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