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地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地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地理学复习资料

1环境的含义:环境地理学上,环境是指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因素(物质和能量)和条件(地质、地貌、水、土壤、生物等)的综合。

2环境的分类:

①按环境的空间结构分类:居室环境、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

②按环境的介质类别分类:大气环境、水环境、岩石—土壤环境、社会环境(客观的物质因素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因素)

3环境问题: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4环境问题的分类:按成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问题,指各种自然力引起的自然灾害(火山喷发、干旱)。

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指人为作用引起的各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如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5环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任务。

研究对象:以区域人类—环境系统为对象,研究某一区域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与发展、组织与结构、调节与控制以及改造与利用的科学,具有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双重性。

内容:着重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环境质量的区域差异、环境的历史发展、演化与预测、环境污染物质的发生、分布、迁移、转化和自净规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等。

任务:目的是要认识地理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演变规律,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趋利避害,是地理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

6大气的结构:平流层臭氧的保护作用;对流层天气现象变化多端;等详细知识点。

7大气污染:人类的生产活动及自然过程改变大气圈中某些原有成分以及向大气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恶化大气质量,影响原来有利的生态平衡体系,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农业生产,以及对建筑物和设备财产造成损害的现象。

8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分类:(1)按污染物的来源: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2)按污染物的存在形式:固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或流动污染源(3)按污染物排放方式:点源、线源、面源(4)按污染物的排放时间:连续源、间断源、瞬间源。

9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活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分类:(1)按物理状态分为:气体状态污染物、固体颗粒状态污染物(2)按形成过程分为: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10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

一、气象因子

(一)风和湍流

1风向决定着大气污染物的移动方向,即污染区域。污染区总在污染源的下风向。风速决定地面大气污染物的稀释速度。

2湍流是一种由大小不一的湍涡组成的极其复杂、不规则的流体运动。湍流具有极强的扩散能力,风速越大,湍流越强,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就越快,污染物的浓度就越低。风和湍流是决定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因素,其他一切气象因素都是通过风和湍流的作用来影响扩散稀释的。

3大气扩散:受大气湍流作用,污染物进入大气候,在大气中逐渐分散稀释,得到充分混合的现象。

(二)逆温层P36

逆温层的存在,导致上升污染物气流不能穿过逆温层而聚集在它的下面。则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三)大气稳定度P37

大气稳定度影响到大气湍流,最终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稀释。

(四)降水

降水净化大气作用主要有两方面:1许多污染物颗粒充当降水凝结核,然后随降水降落到地面;2雨滴在下降过程中,碰撞、捕获了一部分颗粒污染物。

二、下垫面因子44

1山区地形的影响:山脉的阻滞作用,对风速也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封闭的山谷盆地,因四周群山的屏障影响,往往是静风、小风,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2山谷风:在山风与谷风的转换期,风向不稳定,这时若有大量污染物进入谷中,由于风向的摆动,污染物不易扩散,在谷中停留时间很长,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3水陆界面的影响—海陆风

建在海边地区的工厂所排放的污染物必须考虑海陆风的影响,因为有可能出现在夜间随海陆风吹到海面上的污染物,在白天又随海风吹回来,或者进入海陆风局地环流中,使污染物不能充分的稀释扩散而造成严重的污染。

4城市热岛环流:是由城乡温度差异引起的局地风。这种风在市区汇合就会产生上升气流。因此,若城市周围有较多产生污染物的工厂,就会使污染物在夜间向市中心输送,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夜间城市上空有逆温层存在时。

三、其他因素

污染物的性质和成分;污染源的几何形状和排放方式;源强与烟囱高度。

11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对人体呼吸道、食物与饮水、皮肤的毛孔造成危害;如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作用。

12大气污染引起的全球环境问题

(1)酸雨:PH<5.6包括雨、雪、霜、雾等各种降水形式。

成因:大气中形成酸雨的物质:S 、N 、Cl 、C的化合物;物质来源:天然的、人为排放的酸性物质。

对策:使用低硫燃料;改进燃烧装置;烟道气脱硫脱氮;控制汽车尾气排放;使用其他清洁资源。

(2)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变薄变弱,臭氧平均含量减少。

原因:氟氯烃类物质的排放

控制途径:禁止生产和使用CFCs,研制和生产无公害的CFCs代用品。(1985年《维也纳公约》)

(3)全球变暖:全球温度上升趋势明显,平均每年上升约6摄氏度;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4cm;全球气温的变化不呈直进式,而是呈现冷暖交替的波动。

原因:CO2 CH4 N20 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对策:调整能源结构;增加绿化;控制人口;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促进全球合作。

13环境标准:为治理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健康,对环境保护中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14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技术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工业;(2)控制污染源:改善燃料结构,开发新能源;改革生产工艺,对废气进行治理;区域集中供暖供热;高烟囱排烟;交通运输工具废气的治理等。(3)绿化造林(4)栽培抗污染作物(5)加强大气质量管理

15水资源:指在当今世界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下,地球上人类可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水体和水量。

16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引起水质恶化使水体的水质和底泥的理化性质、生物指标及生物群落组成发生了变化,从而降低、改变或失去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17水体污染源:指向水体排入污染物或对水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也包括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

18水体污染的水质指标

(1)物理性指标:感官性指标:温度、色度、嗅味、浑浊度等;其他:固体含量、导电率等。(2)化学性指标:一般指标:PH值、碱度、硬度、离子、一般有机物等;毒理学指标:重金属、氰化物、农药等;氧平衡指标: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等。(3)生物性指标:细菌指数、大肠杆菌数、各种病原微生物等

19水体自净:指受污染的水体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的过程。物理、化学、生物自净过程。

20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单元(或要素)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

21影响水体自净的主要因素:水清要素、污染物的性质和浓度、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环境介质条件。

22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沉淀—溶解作用;氧化还原作用;吸附作用;络合作用;某些重金属的甲基化作用。

23水体富营养化:水体接纳过量的氨、磷等营养物质,使藻类以及其他水生生物异常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发生变化,造成水质恶化,加速水体老化,从而使水生生态系统和水功能受到影响和破坏。

特征: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水体中藻类的种类减少,个体迅速增加。

危害:影响水厂供水,增加治水成本;影响水产养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旅游业的影响;使湖泊死之,水体消失。

防治对策:控制营养物质来源,减少氮、磷的输入量;建立水体及其流域的良性生态平衡;综合治理如引水冲污、底泥疏浚、生物治理等。

24水环境污染防治与管理

防治对策:(1)建立生态观念,保护水环境(开发新水源,减少耗水量,产业结构调整,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2)制定法律、标准及划分功能区。加强水环境法制建设,制定水质标准、制定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划分功能区等)

管理措施:(1)建立管理机构,制定水保政策、法规、标准和制度;(2)编制各种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总体规划;(3)实行用水收费和排污收费制度。

25污水处理技术:

基本方法:分离处理、转化处理、稀释处理

污染处理技术:物理法处理、化学法、生物法

26土壤污染:人类活动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土壤的生态平衡破坏,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随之下降,并产生一定的环境效应,最终将危及人体健康,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7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

根据土壤污染发生的途径分:水体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农业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综合污染型。

28土壤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物污染源

29土壤污染物质:输入土壤环境中的足以影响土壤环境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生物学质量,有害于人体健康的那些物质。

有机污染物:化学农药、除草剂;重金属污染物:铜铅、镉、汞等;放射性物质;化学肥料;致癌的微生物。

30土壤净化及途径

指在自然要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途径:物理自净、化学和物理化学自净、生物化学自净。

31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与转化:

农药随空气和水体迁移;农药的降解(光化学降解、化学降解、生物降解);农药的吸附(物理吸附、物理化学吸附)

32土壤退化:一切导致土壤生产力下降、土壤功能和属性衰退的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33土壤污染的防治

(1)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放;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2)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自净能力(3)污染土壤的修复:排土、客土改良;生物改良措施;施加抑制剂;改变耕作制度。

34固体废物:简称废物,指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半固体物质。

危害:(1)对水体的污染:直接倾入江河湖泊;随地面径流进入江河湖泊;粉状和尘粉状固废随风飘入地面水体中;在降水中淋溶进入地下水。(2)对大气的污染:尘粒随风进入大气;堆放时,有害气体释放;燃烧时,有害气体释放。(3)对土壤和生物的污染:杀伤土壤里微生物和动物,破坏土壤生态平衡,影响农作物生长(4)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病原体和有害物质,经大气、水体、生物为媒介传播和扩散,危害人体健康(5)其他危害如浪费土地资源,可能发生塌方、滑坡和泥石流、垃圾爆炸等。

35固体废物综合防治的原则:减量化(最优先)、资源化、无害化。

36土壤资源化:即废物的在循环利用,回收能源和资源,有“资源化”“再生”“回收利用”等提法。

意义:经济意义:回收废物中有用成分,提供工业生产的原材料。

环境意义:减少废物排放及减轻对环境的危害;节约资源和能源,缓解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

37危险废物:是一类对环境影响极为恶劣的废弃物,一般具有毒性、反应性、腐蚀性、易燃性和易爆性废物。

《巴塞尔公约》提出控制危险废物的对策。

38环境质量评价: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与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类型:(1)按时间要素分为:环境质量回顾性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质量影响评价。(2)按地域范围分为:局地的环境质量评价、区域的、全球的。(3)按评价要素分为:单环境要素评价、环境综合评价。

39污染源评价方法:等标污染指数:是指所排放的某种污染物超过该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的倍数,也称污染物的超标倍数。Nij=Cij/C0J 等标污染负荷:是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表示。Pij=Qij*Cij/C0ij

污染负荷比:是指某种污染物或某个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在总的等标污染负荷中所占的比重,是确定某种污染物或某个污染源对环境污染贡献顺序的特征量。

40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是指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实施后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

重要性及意义: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强化环境管理;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41环境规划:是人类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目的: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用:指导各项环境保护活动的进行,可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可以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能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制定原则: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三同步”和“三统一”的原则;坚持以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举的原则;坚持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为核心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保障环境安全的原则。

42自然资源:是指人类从自然环境条件中摄取并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自然组成部分。

43生物多样性的利用与保护

物种灭绝及其产生的原因:生境消失、过度开发、物种引进、捕食控制。

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提高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平、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对环境多样性的压力;实行就地保护;实行异地保护;开展保护珍稀和濒危物种的科学研究。

44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机的发展。

含义:鼓励经济增长(手段);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基本原则: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由来:(1)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寂静的春天》。1962年,蕾切尔.卡逊,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呼吁生态环境的保护。(2)“一股清醒剂,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增长的极限》。1929年,提出“零增长”,悲观派的代表作。(3)全球觉醒,人类对环境的正式挑战——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2年6月5日,联合国第一次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4)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我们的未来》。1984世界环境与发展协会,发表了《我们的未来》,总结了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5)重要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了“环境与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提出可持续发展原则,明确可持续发展内容。

45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其基本特征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

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46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防治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目标要求:(1)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2)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及消费过程,减少工业生产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内容:清洁的原料、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 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 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 4.城镇体系研究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3)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汲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接受并应用。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三结构一网络”的一般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 5.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贯彻“以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地理学家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个别城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上。 6.城市空间结构研究: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

城市地理网上复习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p20 2、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p21 3、过度城市化: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p44 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的过程。p80 4、景观型城市化: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p58 职能型城市化: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5、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为集中型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称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p57 6、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p58 消极型城市化: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 7、外延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称为飞地型城市化。p57 8、B/N: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 。p98 9、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p109 10、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叫做首位城市。p123 首位度:一国的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叫做首位度。p124 11、结节点:城市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集中场所,通过各种运输通讯网络,使物质、人口、信息不断地从各地向城市流动,这种过程类似光线的聚焦作用,而城市就是各种网络中的聚焦点,或称结节点。

城市地理学期末试卷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卷 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①中心地理论的提出者是() A卡斯特尔斯B廖什C克里斯泰勒D戈特曼②城市近域推进演化模型中第四时期首位城市体系的表现是() A绝对集中B相对集中C相对分散D绝对分散③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之一有() A区域差异变大B大都市化趋势明显C经济发展不平衡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④霍伊特提出的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是()A普查法B残差法C区位商法D 正常城市法⑤城市基本活动引起的一种放大机制称作()A加数效应B除数效应C乘数效应D减数效应⑥以下不是中国城市职能分类特色的是() A理论基础B资料矩阵C方法论D多变量分析法⑦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中K=4体系依据()原则A行政原则B市场原则C交通原则D最优原则 ⑧以下不属于城市空间分布类型阶段的是()A离散阶段B极化阶段C扩散阶段D聚合阶段⑨下列不属于城市土地特征的是() A自然特征B经济特征C法律特征D社会特征⑩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不包括() A多层次商业中心B带状商业网点C市场化商业区D专门化商业区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

?廖什的需求圆锥理论提出()越远,()越高,货物的实际价格(),结果对该货物的需求也就();?城市空间分布发展与演变的阶段性是()、()、()、(); ?学术界一般把城市规模分布分为()、()、();?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空间扩散的三种基本类型()、()、();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 ⒈大都市带⒉城市群⒊城市职能⒋首位城市⒌城镇体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空间相互作用的分类; 五、论述题(14分) 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a.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b.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c.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d.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e.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均可以找到城乡之间的差异。2、我国城市按其所在区域地形分类有10中类型 地形类型例子 滨海城市 三角洲平原城市长三角、珠三角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华北平原外侧沿燕山南麓 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城市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平原中腹的城市 高原上的城市蒙古高原上 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 中山谷地城市南平、十堰、攀枝花 高山谷地城市拉萨 4、城市化含义: a.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b.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c.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 d.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5、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以及以此为依据,城市化类型划分。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称之为假城市化。 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也称为逆城市化。 6、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城市是人类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期,而这一前提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前提:第一产业生产力是否有余力; 第二前提:农业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即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7、城市化的机制 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革命造成了城市的大量发展;韦伯认为,人口在城市中的日益集中是经济增长和差异化发展的自然规律;由于农业生产中的机器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使被替换下来的农业工人为寻求就业而流向城市;“经济发展,或孤立的社会与经济团体的结合,需要一部分人口在商业城市中集中。同样地,作为乡村经济向世界经济转变的工业社会生长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市场的扩大促使制造业集中”。因此,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生产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日本地理学家国松久弥认为,现代城市化过程就是第二和第三产业集聚行为所进行的过程。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因此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8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为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2.0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推荐文档

1..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2.城市更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在不同的时期,其称谓也有所不同,如从最初的城市重建(urban contribution)、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到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等。 “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 的问题。1950~1960年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强化位于城市良好区位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通过吸引诸如金融保险业、大型商业设施、高级写字楼等高营业额和高税收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1970年代以来,随着郊区化的深入,人口、产业的不断外流造成市中心出现衰退,因此这一时期城市更新更多地表现为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造内城,以重新恢复和振兴市中心。 3.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 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4.智能图 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印象,包括:结点、路径、边界、区域、标志 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有哪些方法。 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正常城市、最小需要量法 2.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含义: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武汉大学城市地理学 重点整理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动向,热点内容,新型城镇化) (1)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2)主要研究内容:①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④城市问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⑤新方法、新技术和新领域。 第三章 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特殊性: 决定城市职能,规模特殊性 类型: (1)大中小位置(宏观,中观,微观) (2)中心(几何),重心(人口,开发)位置,邻接门户(河口港)位置 (3)城市沿交通线形成的区位类型:河运(早期)铁路,公路,海运,空运 中国城市分布特点: (1)平原,丘陵地区多,山地高原少 (2)集中在亚热带和暖湿带地区 (3)资源指向分布明显(煤,战略资源) (4)交通指向分布为主 中国已经成熟的城市群: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 正在形成态势,哈尔滨,山东半岛,中原,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关中,海峡两岸 武汉地理条件:中部六省唯一副省级城市,辐射力覆盖整个中国版图,经济交通,战略腹地经济来源,京广长江交点,人口容量,粮食水配给,吸纳交融特征,水系划分为三镇,气候降雨,空间分布,地域交通信息。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纬度,降水,蒸发,地形)

《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Real Estate Economics 课程编号:08075105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学时数:48 学分数:3 执笔者:段国兵审核人: 修订日期:2009年6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分析和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环境规划等,并且能够结合区域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和优势判断。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概论(2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概念解析,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城市规划发展中的区域规划观念建立与运用,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理解“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的观念,了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变化,熟悉城市规划理论与区域规划发展的关系,掌握城市规划设计中区域观的内涵。 【教学重点】城市规划理论与区域规划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区域规划思想与方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第二章:区域与区域规划(4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的概念;区域科学;区域分析的概念、内容和方法;区域研究的意义、内容和特征;区域规划的概念、发展、特点和类型,区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区域规划的内容和任务。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区域和区域规划的概念,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理解区域科学和区域研究发展以及区域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熟悉区域分析的内容和区域规划的内容,了解区域规划的类别和任务。 【教学重点】区域与区域规划的概念、区域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难点】区域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区域规划的类别、内容。 第三章:区域发展理论(8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发展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分析,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战略决策和战略模式;区域经济空间发展理论: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圈层结构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倒“U”字理论和生产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AB)2008.1.15

2005级《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 (2008年1月16日) 一、名词解释(任选4个,每题5分,共20分) 1、新城市主义 2、城镇体系 3.、邻里 4.基本经济活动 5.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二、简答题(任选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2、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异同; 3、美国郊区化的发生与发展的机制 三、论述题(50分,每题25分) 1、结合案例,说明分析CBD的演变过程与发展机制; 2、论述西方国家内城衰退的原因与市区重建的措施,并说明中国城市是否 会出现内城衰退并解释原因?

2005级《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 (2008年1月16日) 答案 一、名词解释(任选4个,每题5分,共20分) 1、新城市主义 针对北美传统的城市蔓延所出现的问题:低密度的居住郊区化、超宽的道路、建筑红线和大型的地块、依赖小汽车的交通、社会的单一、经济的隔离、非持续的环境等,新城市主义提出 在城市区域层面上应发展大运量的公共交通,通过交通节点来组织社区,减少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控制城市蔓延;在居住区层面上应以密度合理的邻里社区作为基本单元,在社区内部综合各种服务功能,构建适合步行的空间尺度,形成生活氛围浓厚的邻里关系;应该完善街道、公共空间和私人场所的设计,创造富于特色的城市景观效果。 2、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3.、邻里 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个人交往的大部分内容在邻里内进行,这种交往只需要步行即可完成,比需要交通工具才能完成的交往要频繁得多,其形式以面对面接触为主。 4.基本经济活动 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展的主要动力。 离心型的基本活动:城市生产的工业产品或城市发行的书刊报纸运到城市以外销售; 向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外地人到这个城市来旅游、购物、求学或接受医疗等。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

(完整word版)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1.城市的概念。 狭义: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地方成为镇(城镇)。市和镇的总称为市镇。 广义:城市代表城镇居民合称。(本书为广义)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城镇标准)。 ①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 ③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 等方面存在差异。 第二节城市地域 1.城市的三种不同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①行政地域:法律规定的,有大于实体地域,有小于实体地域。 ②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 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③功能地域:城乡分界模糊后而建立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2.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 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3.中心地: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4.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划分问题 ①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 ②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若干个 城市行政地域。 5.城市功能地域的相关概念。 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 临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后确认为标准都市区(MSA),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组成。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的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就业机会,人口集中)。 ②大都市带:由许多个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 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切的交互作用(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郊区,都市区之间)(4)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留交 互作用和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与对外口岸之间有便利交通走廊(5)经济发达,城乡联系密切。 ④城市群指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2007.1.5

2004级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 (2007年1月8日) 姓名学号分数 予学士学位。”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城市性质2.城市更新 3. 城镇体系 4.智能图 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有哪些方法。 2.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3.公式P i=P1r-q是城市规模分布的一般化模式,说明q值的不同取值,公式所表示的城市体系分布的特点。 4.边缘城市及其特点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2、请分析美国郊区化的过程及发生机制;若从美国郊区化的含义来看中国, 请问中国的大城市目前是否出现了郊区化,并论述理由。

《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 (2007年1月8日) 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2.城市更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在不同的时期,其称谓也有所不同,如从最初的城市重建(urban contribution)、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到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等。 “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的问题。1950~1960年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强化位于城市良好区位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通过吸引诸如金融保险业、大型商业设施、高级写字楼等高营业额和高税收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1970年代以来,随着郊区化的深入,人口、产业的不断外流造成市中心出现衰退,因此这一时期城市更新更多地表现为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造内城,以重新恢复和振兴市中心。 3.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4.智能图 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印象,包括:结点、路径、边界、区域、标志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2.城市更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在不同的时期,其称谓也有所不同,如从最初的城市重建(urban contribution)、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到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等。 “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的问题。1950~1960年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强化位于城市良好区位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通过吸引诸如金融保险业、大型商业设施、高级写字楼等高营业额和高税收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1970年代以来,随着郊区化的深入,人口、产业的不断外流造成市中心出现衰退,因此这一时期城市更新更多地表现为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造内城,以重新恢复和振兴市中心。 3.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4.智能图 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印象,包括:结点、路径、边界、区域、标志 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有哪些方法。 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正常城市、最小需要量法 2.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含义: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城市化I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Ⅱ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城市地理学/Urban Geography 课程编码:07442609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3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学时数:54 学分数:3 先修课程:人文地理 考核方式:考查制订单位:广州大学理学院地理系 制订日期:2003年审核者:夏丽华 执笔者:李文翎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城市既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又是一种区域现象,因此,城市地理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重要的任务在于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在学习和研究西方城市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和分析我国城市发生与发展的独特特点,揭示与预测我国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从而提高对城市问题的认识以及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讨论、课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城市地理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规划研究的基础,还是区域信息研究的落脚点。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教学参考书: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 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 周一星著,《城市地理学》,商务出版社,1995年。 阎小培等,《地理·区域·城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第二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四节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第二节城乡界线的划分和大都市带的出现 第三节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

人口与城市地理学试卷(后附答案)

人口与城市地理学 答卷注意事项: 1、学生必须用蓝色(或黑色)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直接在试题卷上答题。 2、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字迹要清楚、工整,不宜过大,以防试卷不够使用。 4、本卷共6 大题,总分为10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人口地理学是研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 、 、 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2、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即 、 。 3、城市地理学:是指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下、 、 、 的科学。 4、人口 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 、 、 三个过程。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人口容量 2、民俗 3、城市 4、逆城市化 5、中央商务区(CBD ) 6、人种 三、简答(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2、简述大都市带的形成原因 3、简析自然环境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4、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出现了哪些新的特征?试简析其产生原因。

5、简述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6、简述民族的形成及其特征。

四、读图填写(每题3分,共6分) 1、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如图所示,其中各阶段分别为: 1) 2) 3) 4) 5) 2、读右图某城市平面图,在1-4各区域内,根据工业区位的选择因素,综合考虑,分别填入化学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微电子工业: ① ② ③ ④

五、综合题(第1题12分,第2题14分,共26分) 1、读某历史名城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该城区布局形式属 式,城市地域结构呈 式,老城区 布局的主要 区位因素是 和 ;新城区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2)在老城区中,①和③哪个形成较早?简述理由。 (3)综合分析,将图中①~④各处的土地利用方式 填入下表适当位置,并简要说明理由。 ○ 1 ○ 2 ○ 3 ○ 4

城市地理学整理57961知识讲解

城市地理学 乾乾乾er哥 第一章:绪论 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答: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研究对象)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五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主要内容)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认识世界的任务和改造世界的任务。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学科关系? 答: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综述) 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 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 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答: ①1920年以前(萌芽时期):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命运。尚未形成有系统的研究

最新整理城市规划师考试相关书籍:城市地理学二(2)

城市规划师考试相关书籍:城市地理学二(2) 地理科学的提出,也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由于地理学处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地位,被推到解决当代重大全球性的自然与社会问题的前沿。由于传统地理学的不完善与知识结构的局限,“参与”意识淡薄,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发挥科学潜力。环顾当今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问题错综复杂,严重威胁地球表层与生命支持系统的自我维持,单一的学科已不能解决如此综合而复杂的问题。地理科学的提出,这种大科学体系的理论,有助于反映协调人地关系的本质要求,即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问题。 地理学家历来关注地理环境的持续发展。苏联地理学家 B.阿努钦(ДмитрийНиколаевичАнучин)在《地理环境中社会与自然关系以及地理 学的哲学问题》(1975)中指出:“决定地理环境持续发 展的正是生产发展规律和地球上自然综合体演变规律的作用。”然而,这并未引起地理学界足够的重视,而重新提出并引起全球性反响的是生态学。美国生态学会1991年提出生态学认知(e c o l o g i c a l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观念,

鼓励研究人员创造性地解决当代全球性问题,提出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圈的创议(S B I)”,确定了全球变化(G l o b a l c h a n g e)、生物多样性(B i o l o g i c a l D i v e r-s i t y)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S u s t a i n a b l e e c o l o g i c a l S y s t e m s)三个应优先研究的领域。其中有大量地理科学研究领域的问题。 地理科学的力量首先在于正确认识自身。现代地理学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在限制持续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日益深重的当今世界,如果不冲破传统地理学的自我桎梏,不能将知识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用于全球持续发展,那么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地理学科本身的建设,都将是一次无法挽救的历史性失误,也不能释放这门学科所蕴蓄的力量。 现代地理学发展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体系。西欧学者将地理学分为通论地理学(部门地理学)和专 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两部分,通论地理学中分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苏联学者长期将地理学区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大分支;一些欧美学者则将地理学区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大部分。这些传统的分类方法显然未能包容地理

城市地理学试题

一、1、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的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的空间组织,即 空间组织和的空间组织。 3、我国城市规划法所称的城市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和。 4、美国国情普查局规定,全国的城镇人口由居住在的人口和城市化地区以 外的人以上“地方”的全部人口组成。 5、城市化地区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 人口和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国的的概念。 6、大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 心具有高度的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作为基本单元。 7、以美国为例,从城市的景观地域出发,美国全国可以分成和;从 城市的职能地域出发,全美国分为和。 8、城市的经济活动按服务对象可划分为和;以基本活动部分占优势的经济部门叫;以非基本活动部分占优势的经济部门叫; 9、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有、和过渡类型。 10、城市空间分布是动态的,具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可分为离散阶段、、和。 11、我国的城镇人口统计标准规定:城镇人口由市人口和镇人口两部分组成;市人口是指设区 的市所辖的和不设区的市所辖的;镇人口是指不设区的市所辖的和县辖镇的人口。 二、1、城市首位律 2、位序-规模法则 3、生长极理论 4、城市金字塔 5、核心---边缘模式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3、影响城市经济活动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 4、从城市地理学的角度,对比分析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5、城市规模分布类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关系 6、我国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四、一、我国城镇地域概念和城镇统计口径混乱,城镇的行政辖区和城镇实体范围严重脱节,该问题的根源是简单的用城镇的行政界线代替城乡的实体界限,这影响到我国的城市研究和决策。在不更动现有行政地域划分体系的前提下,你认为应如何解决这一困境? 二、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省际差异对比分析的指标主要有哪些?依据这些指标可将我国的省区城市规模分布划分为哪几种类型?这些类型的特点各是什么? 三、已故地理学者孙盘寿先生的“西南三省城镇的职能类型”是我国区域性城镇职能分类研究中最早且比较深入系统的一个例子。分类的对象包括四川、贵州、云南三省22个城市和515个非农业人口 2000人以上的镇(包括部分乡村中心)。试述孙盘寿先生划分“西南三省城镇的职能类型”时采用的方法步骤。 一、1、形成发展、组合分布、空间结构 2、区域的城市、城市内部 3、直辖市、市、镇 4、城市化地区、2 500 5、实体、城镇、乡村、城市建成区 6、城市功能地域、社会经济一体化、县 7、城镇、乡村、都市区、非都市区 8、基本活动部分、非基本活动部分、基本部门、非基本部门 9、首位分布、位序-规模分布 10、极化阶段、扩散阶段、成熟阶段 11、区人口、街道人口、居民委员会人口、居民委员会 二、1、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即首位度,是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符合首位分布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即为城市首位律。 2、位序- 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把一个城市体系中的每个城市按位序和规模落到双对数坐标图上时,呈一条直线,可以此来考察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现状、并预测发展趋势。 3、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生长极是否存在决定于有无发动型工业。一组发动型工业聚集在地理空间上的某一地区,则该地区透过极化和扩散过程,形成生长极,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和快速的经济发展。 4、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2分)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2分)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1分) 5、以核心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