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应解决的几个根本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应解决的几个根本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应解决的几个根本问题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应解决的几个根本问题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要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目前必须解决几个根本问题。

一、改革考试制度

自从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高考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指挥棒,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通过考试择优升级入学、检测教学质量、评估教学状况这本无可非议。但由于传统的人才观念影响,人们普遍把高考与考生的荣辱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样也就把升学率作为评估教师和学校好差优劣的唯一标准。高考在人们心目中份量如此之重,自然而然就成了教育教学的杠杆,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学校就怎么教,高考对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可谓大焉。这种导向如稍有偏差,将会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不仅直接作用于高中教学,而且也波及到整个基础教育。

而我们的高考制度恰恰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语文高考,其弊端则更为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过于注重语文知识的考查,而忽视了语文能力的检测,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

(2)一张考卷定成绩,考试形式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

(3)大量采用标准化试题,忽视了汉字的多义性、模糊性,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也无法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

(4)考试内容过碎、过难、过偏,即使是专门从事语言文字研究的大学教授也很难考出高分。

高考存在的这些弊端,长期以来,给语文教学造成了严重误导,使语文教学背离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具体表现在:

(1)语文教学过于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这些语文知识,许多是概念性的名词术语,它既不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没有指导语言实践的作用,只能用于应付考试;

(2)只注重字、词、句、篇的分析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认识水平的提高、观察思维能力培养、情感美感的熏陶、行为习惯养成;

(3)语言文字训练,割裂了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只注重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而忽视了听话、说话训练,从而影响了语文训练的整体效果;

(4)为了片面追求考试成绩,教师常常人为地增加作业训练量,大量的机械重复的书面练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阅读课外书籍、观察体验周围的世界;

(5)课文分析不能从整体把握,肢解词句,割裂情感,断章取义,字词句训练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语文课上成语法修辞课,使本应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阅读课变得索然无味;

(6)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和机械训练的机器,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钱梦龙先生曾慨叹说:“现在语文课内教的一些东西,对提高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基本上不起作用。”因为“当前不少教师处处注意与考试对口,而现在某些颇为风行的试题模式又不能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因此,学生在语文课上花了大量时间学到的东西,除了用于对付考试外,实际上都是些基本无用的‘应试语文’。”(见《人民教育》1997年第2期《飞红点翠写春光——访特级教师钱梦龙》)考试制度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施语文素质教育,首先要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制度一日不改,语文教学的各项改革只能是无源之水,没有生命,语文素质教育也只能是半途而废。

当然要建立完善的考试制度和相应的一套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艰巨的工程,需要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并进行必要的实验。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要符合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遵循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体现语文素质教育的教育。具体操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语文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听说、说话能力的考查;

(2)在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学生的思想品德、认识水平、情感和美感以及知识积累等;

(3)试题的解答要能反映学生思维的过程,尽量减少或取消判断选择题;使学生能拓宽思路,多向思维;

(4)考试范围应以《语文教学大纲》为准,试题不宜过偏、过难;

(5)考试形式多样化,语文考试除笔试外,应该增加试;

(6)要减少平时考试次数,每次考试都要力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平时成绩可以通过一定方法加以量化,作为升级或高考的附加分或参考分;

(7)平时考查可用等级制度代替百分制,重在鼓励,减轻学生学习语文的精神压力。

二、认清语文学科的性质

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是正确地提出语文教学任务、正确选择各种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语文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一直在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就以《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来说,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已经达到相当深刻的程度。那么为什么语文教学质量仍然难以提高,甚至到了遭受新闻媒体、各界人士大加声讨的地步呢?我认为除了其它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严重脱离理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违背的恰恰正是我们理论上已经认识了,而且经过实践证明为正确的客观规律。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工具性和思想性的辩证统一,就是小学语文的基本属性”。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是说语文学科是一种工具,它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学习的工具,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这个工具。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是说语言文字不论是字词、还是句,都反映一定的思想,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想是统一不可分的,学生学习语文,既能学习语言,又必然能同时获得语言所反映的思想内容。

那么,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对我们语文教学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首先帮助我们明确语文教学的任务。根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的性质特点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

(1)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2)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认识水平,熏陶学生情感美感;

(5)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模糊了对语文性质的认识,教学任务的提出不是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而是根据应考的需要,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剖析,而忽视了学生语感的训练,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认识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学生情感美感的熏陶。

其次提供了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语文是一种工具,也和其它工具一样,它必须由学生反复操练自行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语文课堂要挤出更多的时间、提供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解决学习重点、难点、疑点,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应该是以学生的语文训练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为主。

语文又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运用我们的母语来进行交际、学习、思维的工具,语文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习语文也就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要注意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和运用语言。

语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字、词、句都有一定的思想内容,特别是一篇篇课文,更是作者情感活动、思维活动的结果。因此在语文教学时,应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从语言的整体上来训练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观念、美学趣味,而不是脱离蕴含丰富思想内容的具体语言环境去推敲字句、分析结构、研究语法修辞,要把语言文字训练与课文思想内容的整体感知紧密地结合起来。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没有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采用的是一套应付考试的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目前,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当务之急,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和理论运用,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教与学的关系;

(2)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3)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美学教育的关系;

(4)语文学习与提高认识、发展智力的关系;

(5)发展智力因素与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6)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三、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教育教学的高质量,首先来自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要实施语文素质教育,那只能是一句空话。而从我国目前整个语文教师队伍来看,有不少问题值得充分重视。

职业道德方面:虽然我们大部分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工作兢兢业业,能为人师表,但也还有不少教师把教书育人这一天底下最为光辉的职业等同于其它一般职业,缺少对教育事业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工作马虎,不注意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对学生缺乏爱心,对学生行为习惯难以起到表率作用。

思想观念方面:要实施语文素质教育,首先教师要更新思想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而有不少教师,只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对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特别是21世纪的语文教学缺乏认识和思考。不看书,不看报,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习惯于用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愿改革,不思进取。

文化修养方面:目前,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的主力军,不少学校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占全校教师的60%以上。而这批参与教学改革的青年教师几乎是应试教育强化出来的产品,在文化修养方面普遍存在先天性不足,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各种文化现象,以及当今世界各类科学文化知识了解不够、研究不够,就是对古今中外名著能熟读背诵的也是寥寥无几。

专业知识方面:1987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文化专业知识考试,结果中小学各门综合及格率仅分别占27%和22%.虽然近几年来,通过各种渠道的进修学习,大部分教师获得了学历和资格证书,但由于种种因素,各地成人函授教育质量普遍较低。据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研究机构调查,目前约占教师总数一半已相当学历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基础仍很薄,学历与学力不统一。

教学教研方面:我们有不少教师,对教学业务缺少钻研精神,过于依赖现成的教学参考书,不肯花功夫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不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注意吸取别人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教学缺乏时代性、灵活性、创造性。很多语文教师没有发表过学术文章,平时不去阅读专业书刊,知识陈旧,知识面狭窄,对课文理解缺少真知灼见,激发不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兴趣。

现在要实施语文素质教育,迫切需要从整体上全面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提高语文教师素质无非两个途径,一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学习、检查督促;一是语文教师自身学习进修、思考钻研。更为重要的是后者,每一位语文教师应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教师辛苦,语文教师更辛苦。备教一篇课文需要查找众多资料,需要大量知识储备。批改一篇作文,字斟句酌、劳心伤神,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语文教师这一职业决定了他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更要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而语文教师又是无尚光荣的,他的教育对象是天真可爱的孩子,他可以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成长为全面发展的21世纪的新人。我们的工作是塑造人灵魂的工作,我们的事业关系

到社会的发展、国家强盛的事业。我们只要自觉而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满腔热情地去热爱学生,热爱事业、热爱知识、热爱生活。就会对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充满荣誉感、责任感和事业心。

(2)自觉更新思想观念。社会在不断进步,科学在不断发展。要教好语文,首先我们的思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对新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新的体制对学生的语文素质有什么要求,这些问题都需要语文教师通过“思想”并作出回答。思想观念的更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3)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自古而今,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有深厚坚实的文化基础。语文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文化,我们如果对普通科学知识、社会生活知识知之甚少,又怎么能去教好语文呢?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博览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圈”,这样我们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语文教学才能充满活力。

(4)加强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打铁需自身硬”,要训练学生语文基本功,首先自己基本功要扎实,要传授给学生知识,首先自己知识要丰富,我们单凭原来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教研能力,一方面要多看书报,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另一方面要争取机会参加进修培训,参观学习、学校交流等活动。教学参考书以及别人的教学经验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但不能机械模仿,简单照搬,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必须要有教者自己的思想和教法,才能教出特色、教出成绩。

(5)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语文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交流情感、树立信心、锻炼意志、培养自我意识的心理活动。教师情感丰富、尊重学生,可以营造一个和谐和温馨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如坐春风、身心愉悦,心智和理智都得到发展。语文教师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努力战胜自己的消极心理,以真情的抒发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用自己的智慧、意志、信念以及自我意识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四、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我们今天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因为非智力因素决定着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程度,它对智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以至将来成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新人都会产生极大影响。从历史看,在中外许多教育家所提出的目标中,都把非智力因素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如明确的动机、坚强的意志、进取的态度、广泛的兴趣,良好的情感等。我们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我们实施语文素质教育,非得把发展学生智力因素当成重要工作来抓。

据我们调查了解,现在许多中小学生对现实社会和未来世界没有明晰的、正确的认识,缺少生存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认识不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不感兴趣,厌学情绪较浓。学习遇到困难或稍受挫折便心灰意冷,丧失信心。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社会原因:随着改革开放、国民大开,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拜金主义、享乐思想,无疑对不谙世事的中小学生也产生了

不良影响,使他们对世界、对人生产生错误认识,目光短浅,看不到未来世界发展的形势,当然也就认识不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其次家庭原因:现在中小学,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过于依赖父母,很少受过生活磨难,这也就使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许多家长常常采用哄、求、逼的方式来督促子女学习,使这些学生产生了认识上的错误,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而不是为了自己、为了社会。

第三是学校原因:某些学校为了促动学生学习,每次考试都要排名次、比分数,学生精神压力太大。一些教师思想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活动单调枯燥,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往往只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注意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师生间缺少感情勾通。第四是教材原因:语文教材虽然经过反复修订,但许多课文内容离我们这个时代太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学生缺少感性认识,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有些课文思想性太强,而艺术性、趣味性不足,学生学习时感到空洞无味。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除了净化社会环境外,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明确学习目的是推动学生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的内在动力,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志、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每一个语言教师的重要任务。一方面,教师要结合社会生活、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从小要牢记家长的期望、社会的希望以及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学习,懂得从小学习知识和本领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形成间接的、远景性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每学期,每一节课前,要让学生知道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这个目标要是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并能作学习效果的检查,从而使学生形成直接的、更为现实的学习动机。

2、培养学生的情感。

情感不仅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学习有着直接作用,良好的情感可以成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要培养学生的情感,首先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讲课时要有感情,该婉转时婉转,该激昂时激昂,该愤怒时愤怒,该哀伤时哀伤,教师的情感可以直接感染和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注意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是非观,使学生对事物的好坏、美丑、善恶进行正确的鉴别和评价,从而养成良好的情感。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来自学习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我们在教材选编时应该考虑学生这一接受心理特点。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在尝试实践中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平时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知识的丰富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发现和引导,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在学生身上出现的有益身心发展的兴趣,同时对那些不良的有消极作用的兴趣要及时正确引导。

4、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乃至将来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教育,无非从各方各面给学生好的影响,使学生在修养品德、锻炼思想、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加强健康,各方各面养成好的习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始终要树立“教学是教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揭示语文学习有规律的东西,让学生在反复操练中达到自动化程度。当然学生在学习中也会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教者要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

5、锻炼学生的意志。

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是不稳定的。要使学生具有长期的稳定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要明确学习目的,另一方面就是锻炼学习的意志。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许多名人、英雄不怕困难,努力奋斗的事迹,教育学生要勇敢地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布置作业时,要注意保证一定的难度深度,要让学生必须经过一定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解决。平时要鼓励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让学生定期检查和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自我锻炼中增强意志。

6、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的重要心理因素。学生有了自信心,才能建立起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去努力实行自己的学习目标,使学习收到良好效果。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就要让学生不时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可以把学生学习的总目标,合理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经过短期努力即能实现的子目标,学生实现了一个子目标以后就会满怀信心地去迎接下一个子目标。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学习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考察学生,不要只看到学生一时的考试成绩,而要全面地、发展地看待学生的进步。多纵比,少横比,多鼓励,少指责。

非智力因素对语文学习具有重大意义,而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这就要求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要做到耐心、细致,对每一个学生要充满爱心和希望。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除了以上首先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以外,还有其它一些问题。总之,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意义重大,任务也极其艰巨,它不可能由语文教学界内部全部承包,它必须要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我想,我们只要能站在世界的高度,站在时代的高度,上下内外统一认识,通力合作,语文素质教育一定能取得重大成就。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中的深层渗透

阅读教学中的深层渗透 摘要: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内涵往往得不到重视和挖掘。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存在着一些不可取的现象。教学的内容只剩下更多的花架子却无实质的深层渗透。因此需要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多方面的深层渗透。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层渗透,即多做阅读与作文的双向渗透,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课堂中的自学意识。 关键词:阅读双向渗透个性化自主品读 阅读是什么?传统阅读理论把阅读当作认知过程,阅读以获取知识为最终旨归;阅读教学是什么?传统阅读教学认为是一个认识过程,学生的阅读活动就是去寻找文本“说了什么”。可见,不管是传统的阅读理论还是教学实践,都以知识的客观性作为认识论基础。这样的阅读教学指向的是认识的客体对象,这一点从传递知识的角度来说有其积极作用和意义,但知识本位的阅读观,却在不同程度上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建构性。现代哲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等把阅读当作一个“理解”的过程,赋予阅读活动以本体论地位,阅读教学中的“理解”不但是一种思维理论,还成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现代教育哲学从价值论的角度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学生建构意义的过程。人文研究视野的扩展和丰富,对阅读教学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和意义。[1] 在实际的教学中,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推广,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渐渐被人们忽视甚至被抛弃,而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内涵往往得不到重视。就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来看,存在一些不可取的现象。这么一来,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只剩下更多的花架子却无实质的深层渗透。可是,缺少深层内容的渗透,它的生命力是短暂的,甚至可能是昙花一现。因此需要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多方面的深层渗透。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多重弊病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形式主义由来以久,上世纪50年代初,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娜在我国北师大工作期间,曾对课文《红领巾》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到最后发展成为为鼎盛一时的“《红领巾》教学法”,并在很长的时间内,这种阅读教学方法成为当时语文教学的唯一方法。到了中国的八十年代,一些语文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并提炼出许多实用性较强的方法,如于漪的“情感教学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为当时的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鲜空气,但在经过一系列的推广后,又常常容易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怪圈中。自从新课标推行以来,一大堆的新理念扑面而来,有许多教师反而无所适从,常常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未能更好地理解它的内涵。于是,在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了相当多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这又难免会出现了为践行“新方法”而用“新方法”的形式主义倾向。 多媒体的过度使用,反而有可能会对语文阅读教学造成损害。在很多老师看来,要上好一堂示范课,应该尽可能多地运用多媒体,它的功能最大化。于是乎,一大堆的美图,一系列的动画,让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目不暇接,完全没时间去品味文本的深层内容。事实上,这是课件对阅读教学的统治。它的过度滥

中小学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模板

中小学素质教育论文参考 一、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简析 各地出现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热,一方面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正在不断深入,受到了广大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同,另一方面说明了校内外一体化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社会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发掘,为学生成长拓展了空间。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 1.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提出若干年,但是真正得到实施是在近十年。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载体得到充分重视,许多学校将其与其他学科教学工作同计划、同布置、同安排、同落实,成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发展的重要课程,是现行教育教学体系外的有效补充。 2.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在课堂内、校园内,学生虽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能力素质发展也卓有成效,但是受制于时间空间及条件的限制,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锻炼,尤其是心理素质、思想情感、协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力不从心。开展课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在这些方面取长补短,尤其是利用专业基地、专业场所、专业机构对学生进行训练,能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3.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课外生活的丰富内容。从目前各中小学开展实践活动状况看,学生参与热情之高始料未及,他们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获得了放松,在课外得到了发展的广阔空间,参与的兴趣不断提高,有利于身心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课外最为丰富的内容。 4.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小学生在学业方面得到了有效满足,教师还要将目光转向学生身心发展,尤其是当代独生子女群体缺乏的坚韧品质、顽强意志及团结包容心态,课堂教学中难以全面渗透。借助于专业基地、专业团队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可以在思想上、品德上、情感上受到熏陶,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对于心智发展尚不完全的小学生及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有价值。 二、夯实工作要点,保证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卓有成效 当前,绝大多数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活动,都是和教育部门专业的素质教育基地联合,借助于丰富的设备场地条件、活动器材及专业的指导队伍,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效果非常明显。工作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浅谈中学语文课的素质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课的素质教育 发表时间:2013-07-05T10:38:45.17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5月供稿作者:赵兵学 [导读]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除了思想观念要跟上外,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 赵兵学河北省宁晋县曹伍疃中学 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已势在必行。只有真正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们的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关键词:中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全面冲击应试教育之际,身处第一线的教师决不能盲目趋从,决不能美其名曰搞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对知识的讲述,忽略了学生成绩的提高,更不能放弃课堂这块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绝不是一对矛盾的概念,课堂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搭建了坚实的平台,比如在教学中坚持抓课前3-5分钟演讲、作文教学、课堂教学的鼓励性评价等,定能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综合提高,也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审美情趣,陶冶了学生的个人情操,更能大大地提高学习兴趣。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 “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然而应试教育的误区就在于,一方面,施教者未能完全明白这一点,只强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教学方法,是满堂灌、一家言,久而久之,学生只是接收器、盲从者,谈不上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施教者缺乏“全体”意识,注意的只是几个学习尖子。围绕尖子施教,针对好生发问,冷落了其它学生。这种做法,大大挫伤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一改应试教育的弊端,做到如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同志所讲的那样: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创设和谐的氛围,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使学生在愉悦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二、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语文素质训练。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基于此,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着重从听、说、读、写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并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良好环境。让会说者更会说,并以说带动其他;让会写的越写越好,并促进其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谐发展。 听话能力的训练。这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训练。在听话训练过程中,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况,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训练:听准字音、听懂意义、听记结合、听测结合、听时能快速分析综合,听后能深入联想品评等。通过训练,有的学生不仅能听懂别人说话的意思,而且还能听出其“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 说话能力的训练。说的作用是很大的。如:它可以唤起听者的注意,促使听者去思考;可以流露说话者的主观感情、趣味;还可以闲话聊天、交流友情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是从说准字音、把握语调、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等方面,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讲演来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有时还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从看图作文、课文复述、故事简介、口头作文等即兴发言,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阅读能力的训练。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训练。首先是预习性阅读(这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基本程序),如:标出自然段、阅读全文、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除障碍、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写作线索等。其次是思考性阅读(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阅读要求),如:阅读说明文时,考虑本文属于哪种类型的说明文、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文说明语言上有何特点。其中有些问题,是在熟练掌握相关语文知识后才能解决的,如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等。 写作能力的训练。写作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活动,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为使学生能进入“苦中有乐”的写作实践的最佳境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写作知识讲座。我每周拿出两节课(课内或课外)的时间,一节用于学生阅读书报,以扩大信息量;另一节用于我讲授写作知识。结合现行教材,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我从语句通顺、标点符号、文章结构、前后照应、点明中心、炼句修改等方面教给学生以写作方法,力争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写出一篇中心明确、过程清楚、语言流畅的文章。针对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我又紧扣课文,让他们自行总结出“初中生作文常用技巧”这一心得笔记。学生取之于书,用之于作文,深感受益非浅。通过讲座,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写作文的要领,一些为写不出作文而叫苦的学生也开始提起了笔。其次,作文强化训练。作文指导使学生掌握了作文技巧。接下来,就是作文强化实战练习。我经常采用“即景写作”、“记叙文接龙”、“自由命题作文”、“互命题作文”、“作文快速训练”、“精美文仿写”等不同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写作强化训练。力求寓规范化的训练于新颖、活泼的形式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带劲地写起来。 三、强化中学语文课素质综合教育 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湖南省某市一个中学,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转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许学生,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经过两年,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循。这个奇迹的出现,用该校校长话来讲,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除了思想观念要跟上外,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已势在必行。只有真正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们的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初中语文教学目的确定 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直接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 1.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这方面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二是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高估或低估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目标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目标内容茫然不知所措,加重学生思想负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标要求过低,所教内容学生低年级已经理解并掌握,到了高年级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要求,学生强打精神,磨来磨去,教学效益低,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对教材没有进行深挖、吃透、灵活组织,导致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要么面面俱到,突现不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这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过多让教师在45分钟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要么目标确立过低,课堂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下,一节课学生没有学到多少实用的东西。 3.教学目标不能体现语文本体性。由此导致教学过程中只是热闹的解读文本内容,忽视了语文本体,将语文课上得像生物课、科学课、地理课、历史课甚至建筑课、数学课等等,就是不像语文课。用洪镇涛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我们语文老师个个都是学雷锋的模范”。 那么,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合理明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呢?笔者觉得应当注意下面几点: 1.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深入地了解学生实际,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切实可行,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该根据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结合学生阶段特点和认知能力,照顾学生的认知差异,不能确立过高于或过低于学生实际的目标。例如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新课标作了明确要求,重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浅显文言文的过程,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册文字浅显的传统精品篇目,如《论语十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可以让学生整篇背下来,至于《山寺》《童趣》,难度较大,可以鼓励程度好的学生背,大部分学生读熟即可。另外,文言语法方面,例如词法、句法等文言知识,新课程照顾到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初中阶段不要求过多涉及,学生知其然即可,只要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即可,教师不能像对高中学生那样对词法、句法作过高要求。当然,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一定要落实到位。 2.确立教学目标应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一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不可以面面俱到,过于宽泛,要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例如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一课,教学要求一课时,虽然文章很短,只有81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所谓一字千金。从思想内容上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高洁孤岸的节操、不慕名利的人生追求;从表现手法上看,文章使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借陋室来表明自己志向;从语言上来看,第一,含蓄精炼,短小精悍,富有表现力;第二,骈散结合,一韵到底,平易流畅,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第三,运用多种修辞格,除了骈文的排比对偶之外,还运用了比兴、借代、反问、互文、引用等多种修辞格;从构思方面看,新颖别致,反向立意,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比兴开头,引出陋室,类比作结,突出陋室;从文言知识上看,名词动用、一词多义、倒装句式、实词虚词,不可谓不典型。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要想让学生掌握众多的内容,根本不可能。要想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教学时间,只能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所以,必须结合学段特点和文本特点,筛选出教学内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其中一两点作为教学重点。 3.要突出语文本体性。在确定目标时要结合文本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品味欣赏语言和评价语言的能力,重视学习语言,重视语言训练,突出语文本体。文本中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素质教育中的作文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中的作文教学理念 内容摘要: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是十分明确的,但如何使那些目标变成现实,还有待对作文教学观念本身的理性思考。本文从四个层面提出了中学作文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的思维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素质,培养学生的颖悟能力,注重教学手段的革新。 关键词:语文学科 素质教育 作文教学 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等的学习、表达、交流都需要使用这个工具。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语文教学担负着重要的任务:除了教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学会阅读外,更重要的还是要教学生正确地运用语言,学会写作。因此,在写作中学会学习,在写作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应当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作文不仅反映出作文者的素质状况,而且反映出语文教学的状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素质教育的状况。要使作文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就必须在作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中寻找结合点。着眼于素质教育,正确地把握两者的关系,就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关注学生的思维素质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教育家西奥多·W·海伯说:“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写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条规律,其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纽约大学坤斯学院的唐纳德·姆奎德和罗伯特·爱特温在《写作中的思考》一书中说:“过去大家认为思维是一种内在的准备活动,而写作是一种外在的语言表达,这自然是不错的。但事实上,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总有一定的语言形式,这就涉及到思维与口头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问题了。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考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 用不着过多的引用,思维与语言的这种密切关系已经十分清楚了。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教育的观念存在两个偏差:一是片面重视智育,过分重视知识灌输的考试分数,甚至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二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方面的教育各据一线,彼此不搭界。其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把学生引导并束缚到被动学习、被动思考的轨道上,造成了教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考什么,考得怎样就获得怎么样的评价的呆板局面。 我们知道:思维素质是包括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综合素质中的素质。是否关注学生思维素质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界线。说应试教育不管学生的思维多少有些不公平,只是由于它所关注的重点不是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而是构建适应考试需要的被动思维方式。由应试教育训练出来的被动思维方式,年复一年地消蚀着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和创造力,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固然要以丰富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构成作为基本的前提,但决不是单向度的知识灌输和单一的分数导引所能凑效的。它所包括的两个主要方面——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思维的方式影响着思维的能力,思维能力反作用于思维方式。而作文教学能否在这两个方面使学生受益,关键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学科与教学(一)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学科与教学(一) 内容提要 本文从对一系列基础概念的重新界定入手,以实证和归纳的方法,对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化进行了探讨,阐述了素质教育观念下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指出了正在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教学 目录 内容提要 关键词 章节目录 第一章 1.1引言 1.2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研究的方法 1.4研究的范围和限制 第二章 2.1素质教育与语文学科 2.2教材的解构与建构 2.3阅读课程的整体优化 2.4写作课的设计与方法 2.5语文教学的评估 2.6课程对师生的要求 结语 结论及评价和建议 表格目录 表1能力培养表 表2期末考试标准表 参考文献目录 第一章 引言 毋庸置疑,语文教学在任何时代和国家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当今,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而作为私立职业技术学校,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开始就处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之外:二者一拍即合,使潜在成为可能,于是语文教学的素质化成为学校视野中的中心问题。 首先,澄清一个基本概念:教育。 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曾口诛学校教育的无用,甚至认为学校教育是创造力的扼杀者;但教育首先是社会的教育,而社会总要求其成员相互一致和普遍的认同,显然,这二者都无益于创造。换言之,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当然,现代教育要求人性化,重视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人的发展,即要求将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存在。那么,对于一个生命存在来说,谁将对其个性与特长的发展负首要责任呢?只能是其自己。这才是对生命个体及其权力的尊重。 面对社会化与人性化的双重变奏,教育的责任在于交给那些乐于接受的学生发展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与方法;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自己选择发展方向并且是发展自己适应社会的过程。在此基础之上,下文将探讨语文学科与教学。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学之我见

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2-07-11T09:54:59.967Z 来源:《新校园》学习版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艾美丽 [导读] 素质教育是一种对于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各方面整体素质的教育。 艾美丽(大城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廊坊065900) 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对于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各方面整体素质的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语文教学改革是建立在对学科的认识以及教育方式的理解之上的,更是对于教学本质的重新解读和重新定位。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教学 一、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教育岗位工作者,素质教育这个词似乎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但是,何谓素质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和要求似乎并不是每一个教育者都轻车熟路的。 素质这个词,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的含义。狭义上讲,素质是一个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概念,泛指“遗传素质”。根据《辞海》里的解释,素质是“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也就是说在此所强调的是素质的先天性,也就是“后天发展的主题可能性”。从广义上来说,素质还包括我们所言的教育学含义。素质在此泛指整个主体的现实性,亦即在先天和后天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中包括并且特别重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部分。素质教育是一种对于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各方面整体素质的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语文教学改革是建立在对学科的认识以及教育方式的理解之上的,更是对于教学本质的重新解读和重新定位。 二、对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学策略的思考 1.对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学目标的理解 教学策略的制定一般以教学过程的某个主要构成因素为中心,建立框架,将其他相关要素有机地依附于这个中心,形成一类相对完整的教学策略。作为一名经历了应试教育的老教师,对于如何制定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育策略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所实施的策略是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那么素质教育下我们需要实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大学时期,笔者很喜欢英国著名作家伯特兰·罗素的巨作《自由之路》。“规格化是罪恶之源。教育当局将孩子们看作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将孩子们看做实现社会宏伟计划的材料。工厂中未来的‘手’或者战争中的‘刺刀’等等。只有当一个人感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个体,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个性,而不仅仅是拼版玩具的零件或团队中的士兵或一个国家的公民时,他才有教育别人的资格。在每一个社会问题中,尤其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这段伟人关于教育学的论述给笔者很深的启发,我们所倡导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种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而应该向启发、启迪的方式转变,实现每一个学生的人生价值。 2.对素质教育中教师作用的思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于教师作用的理解与追求。教育者追求自我素养的提升和知识水平的完善,也正是对于职业理想的尊敬。1993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明确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义务。然而,作为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教师,笔者认为要真正改变旧的教育体制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教师角色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影响。要顺利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离不开教师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全面激活,教师应该由一个教育的忠实执行者向教育教学创造者转变。 “教师是园丁。”这是一个关于教师的经典隐喻。值得肯定的是教师确实应该给予学生田园式的宽松环境,重视学生成长历程,注意学生发展过程的个性差异。但笔者认为这其中也反映着旧的教育体制弊端。教师是园丁,这也就不可避免地体现着教育模式的固定化与人为的强制性。素质教育下的师生关系不仅仅包括教学内容上强行的授受关系,更包括人格上的民族平等以及社会道德的相互促进。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创新、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三、对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学考核制度的思考 追溯到科举考试的出现,应试教育在我国具有根深蒂固的历史,参加考试也一直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如今,素质教育的提出需要我们提出新的学生评价体系,如何将学生平时表现与学习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我们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这也是我们实现素质教育的一大瓶颈。 在广泛阅读了当今各位学者对于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见解之后,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两条教学过程中实施的策略。 1.根据不同教学策略制定评价计划 教学活动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语文学习更加是一个动态环节,而非单一的教与学。所以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我们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策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这就建立在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刻把握和理解上,从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去锻炼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而提升整体的素质修养。例如,对于大多数同学比较苦恼的文言文以及古诗学习,可以采取表演、朗诵、扩写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生动、形象的课堂来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引导学习的目的。 2.将日常评价与考试评价有机结合 一直为教育界所反思的应试教育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得到解决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教学体制改革离不开教学评价的先进化提升。将考试测评与学生日常学习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机制是我们面临的趋势所在。而这又是建立在日常教学过程评价的完善合理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细化平日教学活动的评价机制,建立统一、完善的标准,才能够有效实现素质教育下考核的公平合理化。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台湾高中国文现行教科书研究 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职专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学口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中学生语文听力素质的培养及测量研究 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反思 试论研究性阅读 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结构 职业中专语文教师素质研究 不同阅读能力中学生语篇阅读中的推理加工(博士) 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

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模式·个性·文学性 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 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初中语文教材体系研究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探索 论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运用解读学原理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 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 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新课标形势下高中阅读教学新模式系统的构建 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 论“超文本”阅读教学 试论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 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实施之比较分析 论诗歌的“超文本”教学 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走入意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 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 论宋词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探索 人文精神:诗歌的价值体认与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

浅谈初中数学素质教育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素质教育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素质教育论文 澄迈三中何永富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的,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学生为宗旨。素质教育改革下的数学教学已不再仅仅关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而更加注重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把素质教育渗透于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教师应根据初中数学的教学规律对教学不断总结思考、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一、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多设计趣味性较强、与生活接近的内容。课改下的新教材非常注重新的知识来源,知识更趋于直观、有趣,使学生入门便能产生兴趣,这

样学生思维随兴趣应用而生,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如在一些复习题中列出各种银行标志找出属于对称图形的有哪些,既可以掌握一些数学内容,也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在新课改下进一步研究新教材,认真探求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心理特征,科学地驾驶课堂,真正地落实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预习、复习、课后作业也注意让学生多观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优化的教学内容与表现形式提高了学生兴趣,给教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身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

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强化实施素质教育

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强化实施素质教育 发表时间:2013-03-13T09:46:49.090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邢海潮 [导读] 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 河北省大名县实验学校邢海潮 056900 【摘要】: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探讨学生素质在语文学科教学的“导、学”机制的渗透是很有必要的。【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 一、首先,语文学科的教学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为己任的。 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有目的有系统地给予学生有关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指导,即根据教材,不但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让学生掌握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的因素,使学生的听、说、读、写、想的能力都得到全面的训练,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欲望,真正会学、会探究、会从事有关语文的思维和实践,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自我发展。 其次,语文学科的特质决定了它担负起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的任务。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审美理想、审美视野和艺术品格,创作中都对自然与生活的美质进行一番独到的选择和刻意的加工,创造出超现实和自然的艺术美,学生常能从发现和体验自己日常生活中没有的或忽略了美的事物,并为之感动和兴奋,受之震憾和启迪,有的甚至出现创造艺术美的冲动,这无疑是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天然结合,是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 再次,语文学科的特质使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得以潜移默化的进行。 语文教材收辑的文章均是典范的文章,不仅以情感人,而且以理服人,文道结合。教材中的文章大都凝聚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和真知灼见,体现着作者的理想指向。另外,许多作者的生平轶事,文章对广阔社会生活(历史的、现实的)的艺术再现,更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爱国主义与奉献、坚韧、求实、自强不息精神教育的好材料。教学中,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基本训练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显然,思想品德、人格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既是天然和谐的,也潜移默化的。 二、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与学必须和谐。即必须遵循教师善教和学生会学乐学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的原则。 1、教师善于启发诱导是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 语文学科教学,教师的讲解引导作用异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在教材内容特点上、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媒体运用上,在课堂教学结构上都必须有通盘考虑,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学了,有了成功感,自然也就乐学了。 2、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乐学的保证,也是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 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但每一课的新知识却不及数理学科明显,一些知识还是循环的,容易导致学生兴趣滑坡。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一方面可以从课文中发扬其蕴含着的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如课文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风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闻轶事,等等;另一方面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作者的创作谈,有关课文的争议、评论,甚至课文中某些词句用法的优劣比较,或浓度训练改变行文构思等。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力最常用的方法是设计能让学生多维思考的问题。特别是提出能让学生显示思维活动过程的述理性、扩散性的问题,一般有“你是怎样思考的?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满足是与非的判断问题或简单的复述、陈述性问题。例如,认知课文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上的“写了什么?作者想表现什么?”分析作者写作思路和艺术表现的作者写作思路和艺术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写的?”探究设疑上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不这样写会怎么样?”发现性总结思考的“作品的成功或不足在何处”依据是什么?联系发散性的“这类文体与其他文体特征异同如何?阅读欣赏或写作该类文体时如何把握?”——当然,不同的体裁作品有不同的审美角度和不同思考方向,教师创设问题,必须切合文意文理,从而逐渐形成学生自身对作品的审美认识,以培养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导与学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三、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会学的根本,是具有科学思维素质的表现。 课堂教学时教师会教善教,其实就是善于展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思维过程。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会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方式思考问题,具有探究性、发现性和敏感设疑、探究原因、寻求规律的思维方式,使思维过程科学化,思路畅通活跃,学生才会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大多是形象思维(人物塑造、情节构思、语言运用等)和逻辑思维(层次结构、中心思想表现等)相结合的典范文章。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中对课文作有关的思考会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或否定,这不能不说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是会思维会学习的表现。 总而言之,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素质教育的渗透会激活学科的教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因素、审美能力、道德人格上更是有特殊的功能。为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上的优越性,在教学方法与学科素质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联系上作广泛的、立体的探讨,以求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摘要:语文是一门应用广泛,接近生活,内容丰富的学科,然而,深受应试教 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 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 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要充分展示语 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本文就素质教育下的初中语 文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因文解道,因道悟文,一篇课文的教 学点或许有很多,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既互相区别又彼此联系,若将这三者有机地综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复述、概括、背诵等,就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应该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突出语文本体性。课堂教学目标不 能过于宽泛,要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要想面面俱到,平 均分配教学时间,只能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所以,必须结合学段特点和文 本特点,筛选出教学内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教学重点。在确定目标时 要结合文本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品味欣赏语言的能力,重视语言学习和训练,突 出语文本体。文本中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点到为止。 二、激发兴趣,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与各种感官 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 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因此,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营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从而培养学生 学习语文的兴趣,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来上,使学生学到独立获取知识的 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只有帮助学生明确学 习目标,才能在教学中尽量减少教与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才能帮助学生提高逻 辑思维能力。 三、加大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首先,加大学生阅读量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需要广博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大量自由的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今中 外的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社会、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这些依靠自由阅读积 淀在心灵深处的知识比老师在课堂上生硬灌输的知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具 有更大的支持作用。 其次,大量的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人生视野。学生因年龄的关系,对于人生 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大量的阅读反映人间百态的文学名著可以深化学生对社会现 实的认识,大量阅读中外名家的传记作品可以增加学生对人生历程的体验……总之,这一切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丰富都有极大的益处。大量阅读还可以让学生学到丰 富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由此可见,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会有知识的储备和 力量的积蓄,也不会有出色的语文素养。 四、优化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采取的是“选文”的编写方式,无非是例子而已。优化教学内容必须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当今语文阅读的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网络环境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阅读不再停留于纸张的读物,而是更多的从网络获取海量的信息,有声有色的资源。网络化阅读是学生以网络环境为平台,从获取体验到传递情感、观念、价值观到反馈、再认知的过程,最终达到以获取体验,与人交流精神、思想感情的阅读目的。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充分体现主体作用,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关键词:网络化阅读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网络环境 体验 知识改变命运,网络创造人生。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素质的标志,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在网络环境下突破了传统的模式,以课堂精读,主题研读、名著选读、选择性泛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 网络化阅读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①“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 网络化阅读正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得以实践,学生通过网络环境收集丰富生动的阅读材料,在阅读、感受的过程中自觉的去体验,阅读的过程同样也是主动构建的过程,是对阅读的对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通过体验之后,即时性地在网络环境的平台上与其他人交流,对已有的理解、体验进行再加工,以获得新的理解过程。 网络化阅读是学生以网络环境为平台,从网络的海量信息,形式丰富多样的资源中获取情感体验,在这个平台上传递体验、观念、价值观,相互启发思考,共同探究得到反馈,再认知,从阅读交流中反观自己,从而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网络环境不再是单纯的因特网,还包括整个班级的局域网(天空教室),双网齐下支持网络环境的平台。 在网络环境下阅读的材料也不局限于文本,“读”的载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读”的形式是文本阅读,即书本阅读,这一种读的形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改变,它在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在知识骤增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纯文本的阅读材料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以 ②“超文本”及③“超媒体”的形式的应用性阅读显得更为重要。阅读的范围扩大到了一切可以感受的材料,图片、漫画、包括学生喜闻乐见的

试论初中语文素质教育模式创新初探的论文

试论初中语文素质教育模式创新初探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思考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语文是一门应用广泛,接近生活,内容丰富的学科,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要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本文立足探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 一、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因文解道,因道悟文,一篇课文的教学点或许有很多,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既互相区别又彼此联系,若将这三者有机地综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复述、概括、背诵等,就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应该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突出语文本体性。课堂教学目标不能过于宽泛,要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要想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教学时间,只能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所以,必须结合学段特点和文本特点,筛选出教学内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教学重点。在确定目标时要结合文本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品味欣赏语言的能力,重视语言学习和训练,突出语文本体。文本中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点到为止。 二、激发兴趣,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与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因此,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营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来上,使学生学到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只有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才能在教学中尽量减少教与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才能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加大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首先,加大学生阅读量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需要广博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大量自由的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社会、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这些依靠自由阅读积淀在心灵深处的知识比老师在课堂上生硬灌输的知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具有更大的支持作用。 其次,大量的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人生视野。学生因年龄的关系,对于人生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大量的阅读反映人间百态的文学名著可以深化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大量阅读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