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

地震
地震

名词解释

1.时距曲线:表示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传播时

间t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的曲线。

2.惠更斯原理: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做是新的震源,而这

些小震源发出的子波波前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前面。

3.同相轴:地震记录上各道振动相位相同的波峰或波谷的连线称为

同相轴。

4.均方根速度:在一定条件下,把不是双曲线关系的时距曲线方程

简化为双曲线关系时引入的速度。

5.动校正:动校正就是把炮检距不同的各道上来自同一界面、同一

反射波到达时间,校正为共中心点的回声时间。

6.地震构造图:地震构造图是一种以地震资料为依据,用等深线(或

等时线)及其他地质符号表示地下某一层面起伏形态的一种平面图件。

7.正常时差:炮检距为x时的旅行时与零炮检距时的旅行时之差。

8.波阻抗: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作用于某个面积上的压力与单

位时间内垂直通过此面积的质点流量之比,称为波阻抗。

9.视速度:沿某一观测方向(通常是地面测线)确定的速度称为视

速度。

10.反射系数:反射波的振幅与入射波的振幅之比,叫做反射截面的

反射系数。

11.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线,法线和反射线在同一界

面内。

12.分辨率:指识别出多于一个地震反射的能力。

13.垂直分辨率:指通过比较地震子波延续时间△t和垂直通过底层的

双程时间△ζ表示垂向分辨能力。

14.水平分辨率:指利用地震资料,在横向上能分辨地质体的最小宽

度或范围。

15.费马原理:地震波沿射线的旅行时与沿其它任何路径的旅行时相

比最小,亦是波沿旅行时最小路径传播。

16.射线平面:由入射线、反射线和法线组成的平面叫射线平面。

17.透射定律:入射线、透射线位于法线两侧,入射线、透射线和法

线在同一射线平面内;入射角的正弦和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入射波的速度和透射波的速度之比。

18.波前:某一时刻t,空间中所有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成曲面,该曲

面称为某一时刻t的波前面,简称波前。

19.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叫横波。

20.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叫纵波。

21.地震组合法:利用干扰波和有效波在传播方向上的不同而提出压

制干扰的组合方法。

22.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

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之差称为剩余时差。

选择题

2、叠加速度转化为均方根速度必须进行(C)

A动校正B静校正C倾角校正D相位校正

3、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如果在某一时刻把空间中所有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成曲面,这个曲面就称为该时刻的(C)

A基准面B反射面C波前面D波尾面

4、关于地震波的类型,错误的说法是(D)

A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同的波叫纵波

B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叫横波

C沿自由表面传播的波叫瑞利波

D纵波,横波和瑞利波都属于面波

5、地震勘探中产生反射波的条件是弹性分界面上下存在(D)

A速度差B密度差C压力差D波阻抗差

6、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B)就是有效波

A多次波B反射波C折射波D投射波

7、用于计算动校正量的速度称为(B)

A平均速度B叠加速度C均方根速度D层速度8、连续介质地震波射线为(B)

A直线B曲射线C双曲线D抛物线

9、共反射点道集记录中,把每一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减去它的正常时差这就叫做(A)

A动校正B静校正C相位校正D倾角校正

10、由炮点传播到地面再到界面再到检波点这样的波称为(C)

A绕射波B微曲(层间)多次波C虚反射波D全称多次波

填空题

1.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弹性分界面上下地层的波阻抗差的

大小。

2.地震波速度一般随地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速度垂直梯

度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3.地震勘探的分辨率一般可分为垂向分辨率和横向分

辨率。

4.地震所产生的震动是以弹性波的形式传播出来的,这种波称

为地震波。地震波通过岩体在介质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体波包括横波和纵波。体波经过折射、反射而沿地面附近传播的波称为面波,它是体波形成的次生波。

5.进行时深转换采用的速度为平均速度,研究地层物性参数变

化需采用层速度。

6.地震测线的布设有两个要求:一是测线应为直线,二

是测线应该垂直构造走向。

7.地震勘探整个工作主要包括地震资料采集、地震数据处理

和地震资料解释三个阶段。

8.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通过检波器将机械振动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9.地震勘探中,炮点和接收点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被称为观测系统。

10.地震勘探分反射波地震法、透射波地震法和折射波地震法三种,而地震法主要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其他两法用的较少。

11.地震组合法分为检波器组合和震源组合。

12.在地震勘探中,产生折射的条件是界面下部介质波速大于上部介质波速,且波的入射角等于临界角。

13.在速度谱上拾取的速度是叠加速度,在时—深转换尺上读取的速度是平均速度。

14.利用地震波振幅变化与反射界面波阻抗的联系来进行“直接”找油气的方法技术就是所谓的技术。15.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振动检波器把地表的振动转换成电信号,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记录在磁带上的,这就成为数字磁带地震记录。

16.地震勘探中产生反射波的条件是弹性分界面上下存在(波阻抗差异)。

17.作为地震勘探系统工程最终环节的地震资料解释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构造)解释,(地震岩性)解释和(地震地层)解释。

18.一般情况下,在岩石性质和地质年代相同的情况下,地震波的速度随岩石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19.分界面上的反射子波到达地面被接受时,其振幅大小取决于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的绝对值),极性正负取决于(反射系数的正负),到达时间取决于反射界面的(深度和波速)。P166

20.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就形成波,地震波就是一种(弹性波)。

21.二维观测系统确定后,改变炮点间隔,会使(覆盖次数)发生变化。

22.三维地震勘探工作中沿构造走向布置的观测测线称为(联络测线),垂直于构造走向的测线称为(主测线)。

23.请用中文写出以下英文缩写术语的意思:CMP(共反射面元或共中心点),CDP(共深度点),CRP(共反射点),NMO(正常时差校正或动校正),DMO(倾角时差校正)。

24.几何地震学的观点认为:地震波是沿(旅行时最小)路径在介质中传播,传播过程中将遵循(费马)原理。

25.例举出地震记录中常见的五种干扰波(面波,声波干扰,浅层折射波,侧面波,多次波,次生干扰)等。

26.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两类。

27.一个谐振动是由(振幅),(频率)和(相位)三个量确定的,改变其中的任一量,振动波形成都会发生变化。

28.地震波从爆炸点向上传播,然后又在风化层底面或地面向下反射的能量称为(虚反射)。

29.垂直入射地震反射系数公式为:(R=(p2V2-p1V1)/(p2V2+p1V1))

30.在等t0平面图上,等值线越密说明地层倾角越(大)。

简答

1、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异表现在那些方面?分别用什么方法突出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

(1)传播方向上的差异,用组合法

(2)频率上的差异,用频率滤波。

(3)视速度方面的差异,用二维滤波。

(4)剩余时差的差异,用水平叠加。

2、在地震剖面上识别断层的主要识别标志。

(1)反射波同相轴中断。

(2)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然变化,在地层的下降盘地层变厚,而上升盘地层变薄甚至消失。

(3)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4)反射标准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等。

(5)特殊波的出现。

3、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处理后的各种反射地震剖面,结合地质、钻探、测井及其它物探资料,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理论和地质规律,把地震剖面转化为地质剖面,进一步研究区域的构造发育史、盆地的发育演化史、沉积史和油气运移聚集史,做出油气资源评价,在有利的构造和地层岩性圈闭上提供钻探井位。

4、对地震资料进行地质解释时,选取标准层通常遵循的规则或条件是什么?

(1)反射标准层必须是分布范围广、标志突出、容易辨认、分布稳定、地层层位较明确的反射层。

(2)反射标准层具有明显的地震特征。

(3)反射标准层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基本特征。

5、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1)相干数据体浏览

(2)层位标定

(3)层位追踪,也叫波的对比

(4)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

(5)成图速度分析

(6)构造成图

(7)构造分析

6、试比较地震勘探中组合法和多次覆盖法的异同。

7.形成地震反射波必要条件是什么?

界面波阻抗差不为零

8.什么是组合检波,它在地震勘探中的作用是什么?组合检波就是将分布在一定范围内的多个检波器连接起来,将其接受到的地震信号叠加在一起作为一道地震信号记录下来。

作用: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在传播方向上的差异来压制干扰波,它是在一点激发、多道接受、每道一个检波器这一最基本的地震野外工作方法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一种压制干扰波的有效措施。

9.低速带对地震波有哪些影响?

低速带的弹性很差,对地震波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低速带中波的传播速度低且不稳定,是地面各点观测时间延长,因此对经过低速带而返回地表的反射信号的旅行时产生极大的

影响,并发生相对畸变。

10.什么叫地震勘探的垂直分辨率?如何提高地震勘探的垂直分辨率?

垂直分辨率指在纵向上能分辨岩层的最小厚度。

11.什么地质条件下容易产生地震绕射波,用什么方法可以清除它?

⑴断层棱点、地层尖灭点、不整合面上的突起点

⑵共反射点叠加、频率滤波

12.从反射波和折射波形成的机制分析,折射波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①下方介质的波速大于上覆介质的波速

②入射角以临界角入射

13.试述纵波与横波的传播特点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在纵波传播的路径上,形成一系列的膨胀带和压缩带,且由近而远、胀缩相间的交替向外传播。

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它由近及远,质点交错横向振动向外传播。其中,横波中的SV波质点的横向振动发生在波传播方向的垂直平面内;SH波质点的横

向振动发生在波传播方向的水平平面内。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13)强制性条文 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3.1.1 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 3.3.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地段,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3.4.1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3.5.2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3.7.1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3.7.4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估计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3.9.1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 3.9.2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普通砖和多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 低于Mb7.5。 2混凝土结构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 芯区,不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它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 2) 抗震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 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 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且钢筋 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 3钢结构的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 2) 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 3) 钢材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3.9.4 在施工中,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替代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最新国家地震应急预案

最新国家地震应急预案 地震虽然是天灾,但只要有充分的准备和预防措施,就能将损失降至最低,查字典范文大全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地震应急预案范文的相关材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依法科学统一、有力有序有效地实施地震应急,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发生地震及火山灾害和国外发生造成重大影响地震及火山灾害的应对工作。 1.4 工作原则 抗震救灾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军地联动,分级负责、属地为主,资源共享、快速反应的工作原则。地震灾害发生后,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立即自动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开展前期处置工作。省级人民政府是应对本行政区域特别重大、重大地震灾害的主体。视省级人民政府地震应急的需求,国家地震应急给予必要的协调和支持。 2 组织体系 2.1 国家抗震救灾指挥机构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地震局承担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日常工作。 必要时,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在地震灾区成立现场指挥机构,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2.2 地方抗震救灾指挥机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地方有关部门和单位、当地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组织等,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3 响应机制 3.1 地震灾害分级 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占地震发生地省(区、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地震,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2)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7.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3)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较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4)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3.2 分级响应 根据地震灾害分级情况,将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Ⅰ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Ⅱ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情况,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应对较大地震灾害,启动Ⅲ级响应。在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灾区需求,协助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响应。在灾区所在省、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灾区需求,协助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结构设计】地震作用与结构周期联系分析

地震作用与结构周期联系分析 从地震影响系数与结构周期的关系及底部剪力法来看,结构周期越长,在结构产生的地震作用就越小;但从振型分解法可只取前面数个振型来计算地震作用及振型是按结构周期从大到小排列来看,似乎给人的感觉又是结构周期越长,在结构产生的地震作用就越大.你如何看待? 重申一下反应谱意义,反应谱是具有不同动力特性的结构对一个地震动过程的动力最大反应的结果,反应谱曲线不反映具体的结构特性,只反映地震动特性(地震动过程不同成分频率含量的相对关系),是地震动特性与结构动力反应的“桥梁”. 由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可计算单自由度体系水平地震作用:F=mSa(T),然而实际地震动无法预知,可谓千奇百怪,为了便于设计规范给出了加速度设计反应谱,该谱为地震系数(地震烈度与地面地震动加速度关系)与动力放大系数(结构最大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之比,正规化的反应谱)的乘积值,在特定的结构阻尼比下,依据场地、震中距将地震动分类,计算动力放大系数取平均后平滑处理即得设计反应谱. 底部剪力法是简化算法,针对地震反应可用第一振型(呈线性倒三角形)表征的结构,即地震影响系数与振型参与系数(其中的水平相对位移可用质点高度代替)假定只有一个,可对应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中的第一振型.当两结构的基本周期不一致时,在“总质量一致”的条件下,周期大者地震影响系

数有减小的趋势(不一定减小,取决于基本周期大小),总水平地震剪力有减少的趋势,而各层处的水平地震作用不一定减小,除非结构满足“层高一致、质量分布一致”的条件.综上,底部剪力法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两结构在总质量一致的条件下,周期大者总地震作用近似有减小的趋势(不一定减小,取决于基本周期范围),严格来讲未必,实际上规范的0.85与层质量、层高有关系. 相对于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反应精度较高,将多自由度体系解耦为广义单自由度体系,实质上是按结构的振型将地震作用进行分解,求解分解地震作用下单位质量的反应,然后再依据振型规则将反应叠加为结构总反应.每一振型对应于一个振型周期,由于低振型>高振型,前振型周期所对应的地震影响系数(反应谱值)有减小的趋势,但每一振型下的各层的地震作用还与振型参与系数(反映了本振型在单位质量地震作用中所占的分量)、各层对应的振型向量值(取决于结构质量与刚度的分布)并不是所有层均是第一振型下值大)及本层质量有关.结构的总地震反应(注意是所有质点地震反应的代数和)以低阶振型反应为主,高阶振型反应对结构总地震反应的贡献较小,这一点毋庸置疑,振型各层地震作用具有方向性,总地震反应代数相加,低阶振型与0线交点要少于高阶振型,即同一结构下低阶总地震反应要大于高阶,即使反应谱值小,而各层地震作用则不一定,取决于质量与刚度的分布.

5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位移和内力计算

第五章 横向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位移和内力 5.1横向框架自振周期的计算 结构自震周期采用经验公式: 552.08.159.22035.022.0035.022.03 1=?+=?+=B H T s 5.2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的计算. 本办公楼楼的高度不超过40m ,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变形以剪切变形为主,故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用。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为: kN 39485) 8259482825066(85.085.0eq =+?+?==∑i G G 兰州市,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 ,多遇地震下 08.0max =α。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二类场地,场地特征周期为0.35s 053 .008 .01)55 .0035( )( 9 .0max 2g 1=??==αηαγT T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kN 213839485 053.0eq 1Ek =?==G F α 因为:s 53.01=T >s 49.035.04.14.1g =?=T ,所以应考虑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又因为:s 35.0g =T ≤0.35s ,故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为: 1142.007 .055.008.007.008.016=+?=+=T δ 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为: kN 24221381142.0Ek 66=?==?F F δ 各质点横向水平地震作用按下式计算:

()6Ek 6 1 1δ-= ∑=F H G H G F j j j i i i (=i 1,2, (6) 地震作用下各楼层水平地震层间剪力为: ∑==n i j j i F V (i =1,2, (6) 各质点的横向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见表12。 表5—1 楼层地震剪力计算表 图5-1水平地震作用分布图 图5-2楼层地震剪力剪力分布图

地震教学设计(新、选)

《地震的避难方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知道面对自然灾害时的避难方法。 2.学会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避难方法,懂得如何自救和互救。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调查、模拟活动等方式,体验自然灾害的危害,学会自然灾害来临时的自救和互救方法,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灾害来临时的安全保护意识,体验灾害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救护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避难方法。 2.面对自然灾害如何自救和互救。 (二)教学难点 面对自然灾害如何自救和互救。 ●教学方法 讨论法、引导法、模拟活动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电子白板 (二)素材准备 收集近期有关地震的消息,视频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是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自然灾害看似离我们很远,一旦发生破坏性很大,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平时要多了解和掌握一些自救和互救的方法,当灾害来临时,就能够逃生。同时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如果发生地震,你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震中的避难方法。 复习回顾 1.地震灾害 2.地震预兆 地震歌谣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咬; 冬眠蛇儿早出洞,鸽子惊飞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家家户户细留心,分析识别防范好;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无雨泉水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建立观察网,异常快报告。 注意:目前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利用地震仪器是可以预测的,所以大家不要听信任何地震谣言,地震预报必须通过各级政府发布地震预报消息。地震灾害的破坏性很大,我们要了解一些地震前的预兆,可以提早预防。 我们了解了地震前的预兆,那么当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避难呢? 阅读教材P.80的图片。 提问图片中分别展示了错误的和正确的避难方法,那么,为什么不正确?正确的避难方法应该怎样? 学生讨论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小结避震要点:遇到地震时,一定要镇静,并就地躲避,震后要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 提问在不同场所如何进行地震避险? 学生讨论分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小结地震来临时,要根据不同的场所,选择有效的避险方法自救。(1)在学校如何避震: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

小学生遇到地震和重大灾害时如何自护自救

小学生遇到地震和重大灾害时如何自护自救 一、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我们正在教室上课应该怎样避震?(10分)答: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蹲到课桌下。地震一停,秩序撤离。二、在学校遇见突发事件,学生如何安全疏散,避免踩踏事件的发生?(10分)答:要听从现场老师的指挥,做到不慌乱,情绪稳定。当发现前面有人突然摔倒时,要马上停止脚步,同时大声呼救;若被推倒,应设法靠墙,身体踡成球状,双手颈后紧扣,尽量露出口鼻,呼吸通畅。三、面对火灾时我们该如何逃生自救?(10分)答:要披上浸湿的衣物、被褥等向安全出口方向冲出去。穿过浓烟逃生时,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四、在道路上行走时应注意什么?(10分)答:1.走路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须靠路边行走。2.横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3.遵守交通信号,红灯停,绿灯行。4.不跨越交通隔离设施。5.不在汽车临近时或车辆前后横穿马路。6.不在马路上追逐猛跑、嬉戏、打闹,看书。 7.夜间步行要穿戴浅颜色的衣帽和在有路灯的地方横过马路。五、中小学生游泳四不要。(10分)答:1、没有家长带领,小孩子不能偷偷地结伴去游泳;2、不能去不知水情、地方很偏僻的小河、池塘里游泳。3、先活动活动身体,用水淋湿身体的各个部分,不能马上下水;4、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能嬉戏玩闹。(10分)六、未成年人发现有人溺水,应该选择哪种方法救人?(10分)答:尽量不要下水营救,应大声呼救请成人过来营救,第二要用救生器材或当时可以利用的竹竿、绳索等物件营救。家长安全知识问卷:一、如果家用电器着火是否可用水灭火?我们应该教孩子怎么办?(10分)答:家用电器着火不能用水灭火。首先立刻切断电源,拉闸要带上绝缘手套。扑救火灾时,要关闭门窗,防止风吹助燃。要立即用干燥的棉被盖住火苗。火扑灭后,及时打开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4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大部署,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制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围绕大地震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重大地质灾害快速识别与风险防控、极端气象监测预警及风险防范、重大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评估与综合防范等5项重点任务开展科研攻关和应用示范,为提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社会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面向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重大地震灾害、重大地质灾害、极端气象灾害、重大水旱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与防范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在成灾理论、关键技术、仪器装备、应用示范、技术及风险信息服务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并完善从全球到区域、单灾种和多灾种相结合的多尺度分层次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科技支撑能力,推动关键技术、信息服务、仪器装备的标准化、 —1—

产品化和产业化,建立一批高水平科研基地和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安全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2019年拟部署27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概算约5亿元。结合中央财经工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要求,本年度重点围绕大地震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重大地质灾害快速识别与风险防控、极端气象监测预警及风险防范、重大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部署有关研究方向。 项目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为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有关应急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对于典型市场导向且明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1以上。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类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4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6家;其他类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及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区开展。 本专项2019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2—

地震等级与设防烈度的关系

地震等级与设防烈度的关系 每次地震发生,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问题。有时候,有些媒体也会在这里犯一些错误,被大家诟病为「不专业」。当然,这些东西也挺复杂的,媒体搞混了也正常。 一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级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级是7.9。 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发明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如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比如说,有些国内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 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 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 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 log 的关系。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 1000 倍。 简单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 二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比如说,1976 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北京为6度,石家庄为5度。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响越大,越远离震中受影响越小。 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靶子,震中就是靶心10环,外边一点9环,再靠外8环。同样的地震,震中烈度可能是9度,往外50公里可能降低到8度,再往外150公里可能降低到7度。由于地形地质的不同,所以烈度的分布并不是个完美的同心圆,只是大致上遵循着越靠近震中越大的规律。 烈度的大小与地震震级相关,但并没有明确的数值关系,而是因为其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简单说,烈度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参数,跟震源深浅、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试 第1章绪论 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的程度。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 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 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 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50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63.2%; 中震,10%;大震是罕遇的地震,2%。 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 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他们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5.试讨论结构延性与结构抗震的内在联系。 延性设计:通过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与强度,使结构构件在强烈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仍具有较大的延性,从而可以通过塑性变形吸收更多地震输入能量,使结构物至少保证至少“坏而不倒”。延性越好,抗震越好.在设计中,可以通过构造措施和耗能手段来增强结构与构件的延性,提高抗震性能。 第2章场地与地基 1、场地土的固有周期和地震动的卓越周期有何区别和联系? 由于地震动的周期成分很多,而仅与场地固有周期T接近的周期成分被较大的放大,因此场地固有周期T也将是地面运动的主要周期,称之为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2、为什么地基的抗震承载力大于静承载力? 地震作用下只考虑地基土的弹性变形而不考虑永久变形。地震作用仅是附加于原有静荷载上

地震应急预案范文

地震应急预案范文 导语:不要在地震时眼看生命危险来临却不知所措,学习一些防震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是地震应急预案范文。欢迎阅读及参考!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依法科学统一、有力有序有效地实施地震应急,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发生地震及火山灾害和国外发生造成重大影响地震及火山灾害的应对工作。 1.4工作原则 抗震救灾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军地联动,分级负责、属地为主,资源共享、快速反应的工作原则。地震灾害发生后,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立即自动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开展前期处置工作。省级人民政府是应对本行政区域特别重大、重大地震灾害的主体。视省级人民政府地震应急的需求,国家地震应急给予必要的协调和支持。

2、组织体系 2.1国家抗震救灾指挥机构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地震局承担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日常工作。 必要时,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在地震灾区成立现场指挥机构,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2.2地方抗震救灾指挥机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地方有关部门和单位、当地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组织等,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3、响应机制 3.1地震灾害分级 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占地震发生地省(区、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地震,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2)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地震烈度和地震等级有什么关系

地震烈度和地震等级有什么关系 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地震有强有弱,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计算出来,它的单位是“级”。震级的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地震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每相差2级,其能量就相差1000倍。 一个里氏8.5级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大约相当一个二滩电站连续发电近6年的发电量的总和。1995年1月2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的震级为7.2级,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1000颗二次大战是投向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由此可见,大地震释放出的能量是十分惊人的。一般认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的8.9级地震。 对浅源地震而言,一般说来,震级在3级左右的地震就能被人感觉到,震级在4.7级以上地震就可能造成破坏,震级在6级以上就可能造成较大破坏,7级以上就可能造成严重破坏。 全世界每年用地震仪可以测出大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隔几秒钟就有一次,其中3级以上的大约只有5万次,仅占1%,中强震和强震就更少了;全世界7级以上大震每年平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地震每年平均仅一次。

地震作用与结构周期之间联系思考

地震作用与结构周期之间联系思考 从地震影响系数与结构周期的关系及底部剪力法来看,结构周期越长,在结构产生的地震作用就越小;但从振型分解法可只取前面数个振型来计算地震作用及振型是按结构周期从大到小排列来看,似乎给人的感觉又是结构周期越长,在结构产生的地震作用就越大.你如何看待? 重申一下反应谱意义,反应谱是具有不同动力特性的结构对一个地震动过程的动力最大反应的结果,反应谱曲线不反映具体的结构特性,只反映地震动特性(地震动过程不同成分频率含量的相对关系),是地震动特性与结构动力反应的“桥梁”. 由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可计算单自由度体系水平地震作用:F=mSa(T),然而实际地震动无法预知,可谓千奇百怪,为了便于设计规范给出了加速度设计反应谱,该谱为地震系数(地震烈度与地面地震动加速度关系)与动力放大系数(结构最大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之比,正规化的反应谱)的乘积值,在特定的结构阻尼比下,依据场地、震中距将地震动分类,计算动力放大系数取平均后平滑处理即得设计反应谱. 底部剪力法是简化算法,针对地震反应可用第一振型(呈线性倒三角形)表征的结构,即地震影响系数与振型参与系数(其中的水平相对位移可用质点高度代替)假定只有一个,可对应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中的第一振型.当两结构的基本周期不一致时,在“总质量一致”的条件下,周期大者地震影响系

数有减小的趋势(不一定减小,取决于基本周期大小),总水平地震剪力有减少的趋势,而各层处的水平地震作用不一定减小,除非结构满足“层高一致、质量分布一致”的条件.综上,底部剪力法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两结构在总质量一致的条件下,周期大者总地震作用近似有减小的趋势(不一定减小,取决于基本周期范围),严格来讲未必,实际上规范的0.85与层质量、层高有关系. 相对于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反应精度较高,将多自由度体系解耦为广义单自由度体系,实质上是按结构的振型将地震作用进行分解,求解分解地震作用下单位质量的反应,然后再依据振型规则将反应叠加为结构总反应.每一振型对应于一个振型周期,由于低振型>高振型,前振型周期所对应的地震影响系数(反应谱值)有减小的趋势,但每一振型下的各层的地震作用还与振型参与系数(反映了本振型在单位质量地震作用中所占的分量)、各层对应的振型向量值(取决于结构质量与刚度的分布)并不是所有层均是第一振型下值大)及本层质量有关.结构的总地震反应(注意是所有质点地震反应的代数和)以低阶振型反应为主,高阶振型反应对结构总地震反应的贡献较小,这一点毋庸置疑,振型各层地震作用具有方向性,总地震反应代数相加,低阶振型与0线交点要少于高阶振型,即同一结构下低阶总地震反应要大于高阶,即使反应谱值小,而各层地震作用则不一定,取决于质量与刚度的分布.

地震逃生技能技巧

地震逃生技能技巧 地震虽然目前是人类无法避免和控制的,但只要掌握一些技巧,也是可以从灾难中将伤害降到最低的。地震虽然目前是人类无法避免和控制的,但只要掌握一些技巧,也是可以从灾难中将伤害降到最低的。地震虽然目前是人类无法避免和控制的,但只要掌握一些技巧,也是可以从灾难中将伤害降到最低的。 1.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这是首先应顾及的是您自己与家人的人身安全。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本人补充一点:如果高楼层,请不要要躲在任何桌子、床铺底下,如果你那样做,那么,你的伤亡率也许会高达98% ,而要以桌、床高度更低的姿势,蹲在桌子、床铺的旁边。建筑物天花板因强震倒塌时,会将桌、床等家俱压毁,人如果在下面,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人以较低的姿势躲在家俱旁,家俱可以随倒塌物的一部分压力,让躲在旁边的人获得生存空间。开车时遇地震,也要赶快离开车子。很多在地震时丧命的人,都是在车内被活活压死的;在两车之间的人,却豪发无伤。 2大地震时,也会有不能依赖消防车来灭火的情形。因此,我们每个人关火、灭火的这种努力,是能否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 从平时就养成即便是小的地震也关火的习惯吧。为了不使火灾酿成大祸,家里人自不用说,左邻右舍之间互相帮助,厉行早期灭火是极为重要的地震的时候,关火的机会有三次

第一次机会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的小的晃动之时在感知小的晃动的瞬间,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关火1,关闭正在使用的取暖炉、煤气炉等。 第二次机会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在发生大的晃动时去关火,放在煤气炉、取暖炉上面的水壶等滑落下来,那是很危险的。大的晃动停息后,再一次呼喊:“关火!关火1,并去关火。第三次机会在着火之后即便发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钟之内,还是可以扑灭的。为了能够迅速灭火,请将灭火器、消防水桶经常放置在离用火场所较近的地方。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4.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如何逃脱的方法,准备好梯子、绳索等。 5.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 在1987年日本宫城县海底地震时,由于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的倒塌,曾经造成过多人死伤。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躲避。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此

工程结构抗震题目及答案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地震波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其中体波包括纵波(P)波和横(S)波,而面波分为瑞雷波和洛夫波,对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2、场地类别根据等效剪切波波速和场地覆土层厚度共划分为IV类。3.我国采用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和三水准设防、二阶段设计的基本思想,指导抗震设计规范的确定。其中三水准设防的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4、在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对于T1>1.4T g时,在结构顶部附加ΔF n,其目的是考虑高振型的影响。 5、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建筑物的类型和高度采用不同的 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6、地震系数k表示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动力系数 是单质点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的比值。 7、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中,根据统计和地震资料分析,对于各振型所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可近似地采用平方和开平方的组合方法来确定。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地震烈度: 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2、抗震设防烈度: 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应按国家规定权限审批或颁发的文件(图件)执行。 3、反应谱: 地震动反应谱是指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一定的地震动作用和阻尼比下,最大地震反应与结构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 4、重力荷载代表值: 结构抗震设计时的基本代表值,是结构自重(永久荷载)和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 5 强柱弱梁: 结构设计时希望梁先于柱发生破坏,塑性铰先发生在梁端,而不是在柱端。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地基液化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地震时饱和粉土和砂土颗粒在振动结构趋于压密,颗粒间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加,当其上升至与土颗粒所受正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土颗粒间因摩擦产生的抗剪能力消失,土颗粒像液体一样处于悬浮状态,形成液化现象。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土质的地质年代、土的密实度和黏粒含量、土层埋深和地下水位深度、地震烈度和持续时间 2.简述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二)历次重大地震中的钢结构

第2节历次重大地震中的钢结构 在本节中重点介绍一下美国北岭地震和日本阪神地震中钢结构的震害特点及其原因分析,以及,对以后钢结构的抗震设计有什么启示。 2.1美国北岭地震和日本阪神地震中的钢结构震害 2.1.1日本阪神地震简介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每年有感地震约1~2千次,8级以上地震每15年一次,7~8级地震每1~2年一次,6~7级地震每年15次左右。日本地震遍及全境,发生在日本及其周围地区的地震约占全世界地震的l0%。 1995年1月17日清晨5时46分在日本关西近畿地区兵库县发生了自1923年以来在高度人口密集地区最大一次地震。造成本次地震的起因为关西明石海峡地壳断层活动所致。震级M=6.8,震度为6度,约相当于我国烈度表10度。震源在距神户市南部20km的谈路岛的正下方20km处。地震持续时间约为20秒左右。 根据地震观测记录结果,最大加速度约为813gal,最大速度约为90kine,卓越周期约为0.5~0.8s。 本次地震主要表现为竖向地震。地表的道路、绿地、港口码头普遍开裂,裂缝宽度为10cm~50cm。地基下沉l0cm~100cm,个别地基下沉达2m左右。液化现象十分严重,喷砂、冒水,人工填海地基与原有地基严重脱离,最大脱开距离达2m左右。神户地区地下土质大部分为砂质粉土,厚度约为20~30m,再往下则为一般风化岩及中风化岩。 地震中有5400多人死亡,3万多人受伤,30多万人无家可归。大地震引起火灾、停电、停煤气,切断了高速公路、电气火车、地下电车以及新干线;使码头破坏停运,港口瘫痪,只有航空港正常运行。地震造成的经挤损失估计在l000亿美元以上,约占日本国GDP(国内年生产总值)的2%。损失十分惨重。建筑物的损失(包括造成人员伤亡)占了56%。 本次地震烈度分布情况如下面的震度分布图见图2-1所示。 图2-1 日本阪神地震烈度分布图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的关系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的关系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其中8

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中国地震烈度表(简要) 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Ⅵ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Ⅶ度;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Ⅷ度;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Ⅹ度;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ⅩⅡ度;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震级与烈度统计对应关系: 震中烈度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XⅡ 震级:1.92.53.13.74.34.95.56.16.77.37.98.5

(整理)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和侧移计算.

6 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和侧移计算 6.1刚度比计算 刚度比是指结构竖向不同楼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为限制结构竖向布置的不规则性,避免结构刚度沿竖向突变,形成薄弱层。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4.2条规定: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3.5.2条规定:对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计的比值不宜小于0.7,且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计算刚度比时,要假设楼板在平面内刚度无限大,即刚性楼板假定。 7.0939.0/1136076/10669082 11 >== = ∑∑mm N mm N D D γ,满足规范要求; ()8.0939.0/113607611360761136076/1066908334 321 2>=++?=++=∑∑∑∑mm N mm N D D D D γ,满 足规范要求。 依据上述计算结果可知:刚度比满足要求,所以无竖向突变,无薄弱层,结构竖向规则,故可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将上述不同情况下同层框架柱侧移刚度相加,框架各层层间侧移刚度∑i D ,见表6-4。 表5-4框架各层层间侧移刚度 楼层 1层 2层 3层 4层 5层 6层 突出屋面层 ∑i D 1066908 1136076 1136076 1136076 1136076 1136076 258396 6.2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侧移计算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附录C 中第C.0.2条可知:对于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剪力墙结构,其基本周期可按公式6-1计算。 T T T μψ7.11= (6-1) 式中:1T ——框架的基本自振周期; T μ——计算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结构顶点假想位移,单位为m ; T ψ——基本自振周期考虑非承重砖墙影响的折减系数。

地震总结

盛庄小学防地震应急演练活动总结 校园 是人员最集中场所之一,一旦发生地震等重大突发性灾害,极易造成重大伤亡。为使大家了解防震、疏散等应急避险知识,提高全校师生在密集场所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掌握地震来临时最有效的逃生方法,今天上午举行了全校师生地震逃生演练。演练中,教师沉着镇定、恪尽职守,学生临危不惧、戮力同心,师生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演练因此十分成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演练活动组织到位为了确保演练活动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政教一班子、各班班主任等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部署演练工作。会上,学校领导要求全体教师首先从思想上要引起重视,增强安全意识,在学生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抓住这次演练机会,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学校领导还着重强调,对于这样的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保障措施一定要到位,以确保这次演练活动顺利进行。 二、筹划缜密,演练方案安全可行在方案中就演练的时间、路线、内容、对象都作了具体的说明。对这次演练的具体操作程序、疏散要求与注意事项作了一一讲解。为了确保演练活动按方案顺利进行,进一步明确疏散集合地点、疏散顺序和注意事项。要求班主任教育学生,听到宣布后,全校师生必须服从指挥,听从命令,立即快速、安全进行疏散,不能再收拾物品;不得拥挤、推搡,抢先下

楼,不得重返教室,更不得喧哗、开玩笑;如发现有人摔倒,应将其扶起,帮助一起逃离危险地。要求各司其职,到达规定的位置,完成各自的任务。 三、井然有序,演练效果呈现良好。总指挥通过广播下达命令:“全体师生请注意,现在发生地震,请大家不要慌,一切听从老师的指挥,马上有秩序地撤离。”在场教师指导学生有秩序地迅速撤离。到达目的地,各班主任马上清点人数,向校长汇报。演练指挥小组坐阵统筹,驾驭全局。这次活动全部学生 从教室撤离到操场只用了*分*秒,演练按预案进行,整个演练过程既紧张、激烈,又有条不紊。这次演练活动是对我校《防地震应急预案》的又一次检验,不仅再次落实了我校应付自然灾害事件的防范措施,而且也提高了我校实际应对和处置实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增进师生之间的患难真情,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整个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 四、不足之处: 1、防震工作的学生思想还有明显的不足认识例如个别的同学在思想上没有高度的重视与切实的执行预案的方针和政策,在安全撤离过程中出现喧哗、开玩笑等显现。 2、防震撤离在路线上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应当走楼与楼之间空旷地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