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苏科版物理第一轮复习《力和运动》

2011年中考苏科版物理第一轮复习《力和运动》
2011年中考苏科版物理第一轮复习《力和运动》

第十章力与运动

【知识点梳理】

(一)、物体浮沉及应用

1、物体的浮沉条件:

(1)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它受到的和的大小关系:

a. 下沉:F浮 G物ρ排ρ物

b. 悬浮:F浮 G物ρ排ρ物(悬浮是物体可以浸没在液体内任一

位置而静止或缓慢移动,以前医用利用其测定血液的密度)

c. 上浮:F浮 G物ρ排ρ物(浮沉条件中的ρ物指的是实心物体密

度,如果物体是空心的是该物体的平均密度)

(2)漂浮:上浮:F浮 G物ρ排ρ物(漂浮是物体的部分露出液面)2、浮沉条件的应用:

(1)通过改变物体的或可以实现上浮或下沉。a.轮船采用的方法增大可利用的浮力,从而使船能漂浮在水面上;b.潜水艇:潜水艇是通过改变的方法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c.气球和飞艇:都是利用改变来改变浮力来工作的。

(2)利用浮沉条件测物体的密度:

a.测密度大于水且不溶于水的固体,可以只用弹簧测力计即可完成任务,主要操作: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其重力G,则它的质量为G/g;○2用弹簧测力计吊住物体使其慢慢到水中,用称得法算出浮力,再用阿基米德原理算出V排,即等于V物;

○3计算物体的密度ρ物= ;

b.测量能漂在水面上的物体,可以只用量筒(杯),也可用柱状容器和刻度尺亦行:○1在量筒(杯)中装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2将物体放入量筒(杯)使其在水面上,读出示数V2;○3再把物体到水中,读出量筒的示数V3;○4

计算物体的密度ρ物= 。(利用浮沉条件测固体密度,根据学生情况,考虑是否补充)

(二)、二力平衡

1、物体在几个力作用下,如果处于或状态,则这几个力称为平衡力。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作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大小、方向且作用在直线上。(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3、与平衡力的区别: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满足相等,相反,作用在直线上,但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不同)的物体上,而一对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同一/不同)物体上。

4、如图,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受到力和力的作

用,电灯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状态,这两个力的关系

是;从空中匀速降落的飞船,受到力和

力作用,这两个力的关系是。

(三)、力和运动的关系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作用时,总保持状态或状态。(不受外力作用可以延伸为受平衡力,即合外力为零,其是否保持静止还是匀速直线运动,看其初始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1)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保持或状态;(3)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运动状态改变:指的是速度的大小或方向改变,如物体由快变慢、由慢变快曲线运动等)

3、惯性:(1)物体具有保持的性质叫惯性;

(2)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物体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

物体的有关;(物体的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其是否受力、运动

状态、位置等其它因素无关,只与质量有关,质量大惯性大,运动状态改变难,

反之运动状态改变容易)

4、如图,当用手指迅速弹击塑料板时:你看到的现象

是;实验说明。

5、如图(a)所示,木块与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的运动状态

发生变化时,木块的状态如图(b)所示,把木块换成盛水的烧杯,重复上述过程,烧杯中水面的状态如(c)(d)所示由(a)(c)可知小车做、运动;(c)(d)状态可知小车做或运动。由上述结论利用了木块和水都具有的性质。举出日常生活中利用这个性质防止个性质的事例各一例:

利用:;防止:。

【典例分析】

考点一:浮沉条件的探究

要点:活动的器材、探究的步骤、根据探究数据分析得出探究结论

例1、某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来做“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相应正确的内容。

(1)他们首先探究物体下沉条件,过程如下:

A.将螺母放入塑料瓶中,旋紧瓶盖,浸没水中松手后,观察小瓶;

B.取出小瓶,;

C.将小瓶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如右1图,测出其重力 N;

D.将小瓶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右2图,测小瓶受到的

浮力为 N;

E.分析比较数据得出物体下沉的条件是。

(2)他们接着探究物体上浮条件,过程如下:

A.取出小瓶,;

B.擦干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瓶的重力;

C.将小瓶浸没在水中松手后,观察小瓶上浮,在小瓶露出水面前,它受到的浮力

为 N;你的依据是;

D.分析比较得出物体上浮的条件是。

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和物体受到的浮力孰大孰小,实验(1)中将螺母放入瓶中先保证其下沉,再取出后要擦干再测出其重力(否则对后面的浮力计算有影响),然后再使其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用称重法算出重力,比较两者大小;第(2)问中螺母取出后小瓶的重力发生了变化,但其体积并末变化,所以浮力与第(1)问中的浮力相等。

解答:(1)小瓶是否下沉擦干外面的水 2.4 0.6 浮力小于重力

(2)拿出其中的螺母,并拧紧瓶盖 0.6N 小瓶排开水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浮力大于重力

考点二:通过比较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大小来判断物体沉浮

要点:1.物体重力和浮力的计算 2.分析受力情况的改变

例2、把重5N,体积为0.6dm3的物体投入水中,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上浮,F浮=6N

B.物体悬浮,F浮=5N

C.物体漂浮,F浮=5N

D.物体沉在水底,F浮=6N

分析:判断浸入液体里物体静止后的状态,实际上就是比较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本题中物体的重力为5N,在计算浮力时,因为事前并不知道静止后V排到底是多大,可以先假设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利用阿基米德原理F浮=ρgV排算出浮力为6N,由此可以看出F浮>G,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将上浮,最后漂浮在水面上,浮力等于重力。

解答:C

例3、某课外活动小组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将重为100g的物体放入盛满水的盆中,有90g水溢出,则()

A.物块会浮在水面上

B.物块会悬浮在水中

C.物块会沉入盆底

D.不能据此判断出物块的沉浮

分析:物体放入盛满水的盆中,溢出90克的水,由排液法可知物体的浮力等于 90克水的重力0.9N,而物体的重力为1N,重力大于浮力,则物体会沉入水底。

解答:C

例4、如图所示,一铅块用细线挂在一个充气的小气球的下面,把它放

入水中某处恰好静止,如果慢慢注入一些水,则铅块和小气球()

A、仍能静止

B、向下运动

C、向上运动

D、静止、向上或向下运动都有可能

分析:加水后气球后铅块的重力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由于水的深度变深,液体内部的压强变大,气球的体积变小,排开的水变少,整个物体受到的浮力变小,则物体的浮力小于重力,铅块和小球向下运动。

解答:B

考点三:通过比较物体的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物体的沉浮

要点:1.物体与液体密度的确定 2.分析密度的变化

例5、为了支援四川灾后重建,海外华人华侨捐赠的物资将陆续运抵我国。若一艘满载赈灾物资的货轮从海上进入长江后,轮船所受的浮力()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D.无法确定

分析:海水的密度要比河水的密度大,船从海上进入内河长江时,因为水的密度变小,船的吃水要变深一些,但不会改变其还是漂浮的状态,所以无论在大海中,还是在长江中浮力都等于其重力。

解答:A

例6、如图所示,一个实心质量均匀的小球置于水中恰能悬浮,沿虚线切成大、小两部分,

则()

A.小的部分上浮,大的部分下沉 B.小的部分下沉,大的部分上浮

C.两部分都仍然保持悬浮

D.物质密度未知,不能判断

分析:因为小球是实心的质量均匀,它悬浮在水中,说明小球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又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不随质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大、小两部分密度仍与水的密度相等,故它们都还能悬浮在水中。

解答:C

考点四:浮沉条件的应用

要点:物体与液体密度关系、浮力与重力关系的综合运用

例7、一装有水的杯中漂浮有一塑料块,如图所示。沿杯壁缓慢加入酒精并进行搅拌,使塑料块下沉。在此过程中塑料块受到的浮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可船是图7中的()(已知它们的密度关系是ρ水>ρ塑料>ρ酒精)

分析:在水中混入酒精后,混合液的密度比水小,比酒精大,谁的量多,混合液密度就与之接近,又由ρ水>ρ塑料>ρ酒精可知,随着酒精的慢慢加入,混合液的密度变小,但仍大于塑料块的密度,则塑料块虽向下移动可还是漂浮状态,则浮力仍等于重力,如果酒精的量再多,塑料块会下沉,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总体浮力变化趋势是:先不变后慢慢变小。

解答:D

例8、物理课上老师布置任务:谁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小红和小华都领到一块相同质

量的橡皮泥,小红将橡皮泥做成船状,能浮在水面上中,小华将橡皮泥捏在空心球,橡皮泥沉入水底。比较以上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橡皮泥船漂浮时受到的浮力比它受到的重力大

B.橡皮泥球沉底时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C.小红的橡皮泥船的浮力比小华的橡皮泥船受到的浮力大

D.小红的橡皮泥船的排开水的体积比小华的橡皮泥船排开水的体积小

分析:根据浮沉条件:漂浮时重力等于浮力,沉底时浮力小于重力,确定A、B错误,由于小红的橡皮泥船浮力大于重力,小华的橡皮泥球浮力小于重力,又两块橡皮泥质量相等,由此可知:小红的橡皮泥船受到的浮力大,排开的水就多。

解答:C

考点五:平衡力的判断

要点:1.平衡力的条件: 2、平衡力与力的相互作用区别:

例9、周杰伦的《青花瓷》同学们耳目能详,好奇的李明利用假日到

博物馆了解元青花的相关知识,在展柜中他见到了制作精美的元青花瓷

盘,于是他用照相机拍了下来(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瓷盘对桌面的压力和瓷盘所受的重力

B、瓷盘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瓷盘的支持力

C、桌子的重力和桌子对瓷盘的支持力

D、瓷盘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瓷盘的支持力

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同体、等值、反向、共线”,看这两个力是否是平衡力,首先看它们力的作用点是否在同一物体上,如果不是一切免谈,如:瓷盘对桌面的压力作用在桌面上,瓷盘受到的重力作用点在瓷盘上,它们不可能是平衡力,而瓷盘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瓷盘的支持力,它们作用点也不在同一物体上,但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称为力的相互作用。

解答:C

例10、171“海口”舰在驶往亚丁湾执行任务时,171舰的动力系统带动

螺旋桨推动军舰前行,螺旋桨向后划水的力和水向前推螺旋桨的力,它们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因此()

A、它们是一对平衡力

B、它们是力的相互作用

C、它们的作用效果可以相互抵消

D、以上说法全是错误的

分析:螺旋桨向后划水的同时水同时向前推螺旋桨,这两个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但是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属于力的相互作用,所以它们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故三个说法全部错误。

解答:D

例11、“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图A、B、C、D分别是用照相机拍摄(每0.1s拍摄一次)的小球在四种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照片,其中受到平衡力作用的

是()

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的作用,除了可以利用平衡力的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进行分析以外,还可以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如果物体是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则物体受平衡务,由上在的频闪照片A做曲线运动,B做减速运动,C做加速运动,D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D受平平衡力。

解答:D

考点六:二力平衡的应用

要点:根据已知力求另一个力

例12、重为2×104N的小轿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以12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已知该轿车与路面的摩擦阻力为2000N,则轿车发动面牵引力的大小为()

A、2×104N

B、1.8×104N

C、2000N

D、2.2×104N

分析: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重力和路面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发动机牵引力和路面给汽车的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解答:2000N

例13、小华站在匀速上升的观光电梯内,电梯对小华的支持力为F1,当电梯匀速下降时,电梯对小华的支持力为F2,则F1和F2的大小关系为()

A、F1>F2

B、F1

C、F1=F2

D、无法确定

分析:当电梯匀速上升时,小华随电梯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电梯对小华的支持力和小华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即F1=G,电匀速下降时,小华受的仍然是平衡力,F2=G,小华的重力没有发生变化,所以F1=F2。

解答:C

考点七:牛顿第一定律

要点: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牛顿第一定律

3.力和运动的关系

例14、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如毛巾、棉布、木板等),让小车自斜面

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三次实验现象如下图所示,比较小车沿水平面运动的距离。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请你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后回答:

(1)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应使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 (选填“相等”或“不等”),即小车应从斜面上的处释放。

(2)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摩擦力最大的是第次,这说明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有关。

(3)从实验中看出:小车在上运动的最远,在运动的最近。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即小车不受摩擦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_ __运动。

(4)第(3)问中的结论用的物理方法与下面哪一个实验用到的物理方法相同()

A、学习抽象的电流时,将电流与水流进行比较,帮助同学建立电流的概念

B、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的实验

C、探究电磁铁的磁性时,用吸引大头针的数量来显示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D、研究声音的传播时,用抽气机慢慢抽气时,感觉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推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分析: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目的是要总结:运动与力的关系。根据阻力越小,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越远,推知在不受外力时,物体将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可在具体操作时只能是使阻力越来越小,没有条件使阻力为零,最终是根据现象进行科学的推理而得出的结论,所以本题用到的物理方法是初中物理中不常用的:科学推理法,第(4)问中其它的物理方法分别为类比法学习电流、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转换法显示磁性强弱。解答:(1)速度相等同一高度(2)第一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木板毛巾匀速直线运动(4)D

例15、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小明说:“如果我们不去推原来静止的小车,它就不会运动;小车运动后,如果不继续推它,它就会停下来。所以,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小华说:“风吹树动,风停树静。如果没有风吹的作用,树就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则小明和小华的观点()

A、小明正确

B、小华正确

C、都正确

D、都不正确

分析:用力推车未动,车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车受到平衡力,即推力等于地面给车的摩擦

力;车动撤去外力,车慢慢停下来是由于摩擦阻力作用,如果没有摩擦阻力,车会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外力来维持,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如受外力后,物体可能静止变为运动、或运动变为静止、或做曲线运动等等。

解答:D

例15、2010年1月11日,二炮部队在西部某地利用“HQ-9A”防空导

弹进行中段反导试验,试验取得预期效果,外交部发言人声明:此次试验

不针对任何国家,不产生废弃物影响太空安全,如图是导弹发射时的场景,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导弹点火后加速上升,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B、导弹起飞后发动机向后喷高温气体,气体向前推动导弹,说明力的作用是互的

C、导弹起飞后,战斗部的机械能变大

D、假设导弹起飞后某个时刻,一切外力全部消失(包括运动力),导弹将会慢慢停下来分析:导弹点火后,在火箭发动机的作用下,速度越来越快,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是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A正确;发动机向后喷气,气向前推导弹,好比向后划水,水向前推人一样,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正确;起飞初的导弹做的是加速上升,所以战斗部的重力势能变大、动能也变大,机械能固然变大,C正确;而如果一切外力消失,因为导弹已是运动的,它就将做匀速直线运动,不会停止,D错误。

解答:D

考点八:惯性现象

要点:1、惯性 2、解释惯性现象

例16、解释下列现象:

(1)骑上自行车在水平路面上蹬几下后,不再蹬踏板时,自行车仍会自进,这是为什么?

(2)子弹从枪膛射出来后,受到火药的推力作用吗?能继续向前飞行是为什么?

分析: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如何理解“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主要是两种可能:原来是静止的它就要保持静止,原来是运动的要保持运动。如骑自行车蹬几下后不再蹬,使车前进和力已消失,但车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仍会前进,但最终会停下是由于地面的摩擦力作用,与惯性无关,子弹道理与其一样。

解答:略

例17、如图所示,乘客从一定高度自由释放一个小球,当车匀速

直线运动时,球落在点;当汽车突然启动时,球会落点;

要球落在B点,汽车在做运动。

分析:本题虽是一道常规题,但是一般同学很容易做错,当汽车匀速运动时,小球脱手后在水平面方向仍然与汽车保持相同的运动状态,在实验者看到,球始终处于手的正下方,即落在B点,如果车突然启动,球保持原来静止,而车变快,球会落在C点,要球落在B点,则须做减速运动方可。

解答:B C 减速运动

例18、小刚同学放学回家的路上,脚被石块绊了一下,身子向前跌倒(图甲);过了一会不小心脚又踩到一块西瓜皮,身子向后摔倒(图乙),对这两种情景,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二者脚的运动状态改变,而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B、二者上身的运动状态改变,而脚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C、前者上身的运动状态改变,而脚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后者脚的运动状态改变,而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D、前者脚的运动状态改变,而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前者上身的运动

状态改变,而脚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分析:人正常行走时,整个身体运动状态基本一致,甲同学绊上石头,脚随之停止运动,上半身因为惯性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人则向前倒,好像汽车突然刹车,车中的人向前倾一样;乙同学踩上西瓜皮,由于西瓜皮摩擦力小,脚突然变快,上半身保持原来状态,则上半身运动慢于下半身,则人向后倒。总之两者都是上半身运动状态变有变,而下半身运动变化造成的。

解答:A

考点九:惯性的防护与应用

要点:认知惯性的利与弊并加以利用

例19、“十次车祸九次快,还有喝酒和超载”,汽车在水平公路行驶过程中,超速、超载容易引发交通事故,以下说法正大正确的是()

A、汽车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小

B、汽车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汽车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D、汽车的质量越大,势能越大

分析:惯性是物体的本质属性,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状态等都无关,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前,质量越大,惯性越大,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困难,质量小惯性小,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容易,在早期空战中,没有加油机的情形下,战斗机飞往战区,要带副油箱,到达战区进前战斗前,要将副油箱抛掉,减轻质量,增加战斗中的灵活性。

解答:B

例20、下列现象中是利用惯性的是()

A、汽车上的安全带和安全气囊

B、高速公路上的行驶要保持一定距离

C、公交车转弯时,驾驶员提醒:车辆转弯,请抓好扶手

D、汽车进站过程中,提前一段距离就关闭发动机,以节约能源

分析:汽车上的安全带和安全气囊是为了防止前方发生突发事件而紧急刹车,驾乘人员因为惯性而撞向前方的方向盘或其它物体;高速行驶时,保持车距,也是为了防止前方有情况,如果距离太小,后面车辆由于惯性而发生追尾;车辆拐弯时,因为惯性为会向一侧倒,所以要抓紧扶手;只有汽车进站,提前关闭发动机,利用惯性滑行,能节约能源。

解答:D

【能力提升】

1、“094型”潜艇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潜艇,当它从深海中上浮而未露出水面的过程中,它受到海水的:()

A.压强减小,浮力不变

B.压强和浮力都不变

C.压强减小,浮力减小

D.压强增大,浮力增大

2、两手分别拿着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大石块浸没在水中。同时松手,小木块上浮.大石块下沉,所受浮力较大的物体是()

A、小木块

B、大石块

C、一样大

D、无法确定

3、如右图所示,一木块下面用细线系一铝块,把它放入水中某处恰好处

于静止状态,如果往杯中缓慢注入一些水,则木块及铝块()

A、向上运动

B、仍然静止

C、向下运动

D、向上、静止、向下运动都有可能

4、鱼鳔是鱼体内可以涨缩的气囊,是鱼类的浮沉器官,鱼鳔主要是通过改变下列哪一个因素来实现浮沉的()

A.鱼的重力

B.鱼的质量

C.鱼受到的压强

D.鱼排开水的体积

5、金属箔是由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的。小红取一片金属箔做成中空的筒,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发现它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她再将此金属箔揉成团放入水中,金属箔沉入水底。比较前后两种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箔漂浮时受到的重力比它沉底时受到的重力小

B.金属箔漂浮时受到的浮力比它沉底时受到的浮力大

C.金属箔沉底时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D.金属箔沉底时排开水的体积与它漂浮时排开水的体积相等

6、小明到中东的死海旅游,躺在水面上看书,如图所示,他突发奇想:假如有一天地球对所有的物体的引力明显增大,人还能在同样的环境中发生如此惬意的事情吗?通过认真思考,他作出了下列几种猜测,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A.人的质量明显增大,人将沉入海里

B.人的质量明显增大,人仍能浮在死海中看书

C.人的重力将明显增大,人将沉入海里

D.人受到的重力将明显增大,人仍能浮在死海中看书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静止在水平公路上的汽车受到重力和汽车对路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B、在空中飞行的足球受重力和运动员踢它的力作用

C、夏天,我们在游泳时,向后划水人向前进,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人推桌子,桌子没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8、2008年5月26日7时50分15秒,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进人火星大气层向火星北极地区降落,打开降落伞后,“凤凰号”竖直下落的速度在15s内从1450km/h降至400km/h,此过程中,降落伞和探测器受到的火星大气阻力F1和火星引力F2之间的关系是

A. F1 >F2

B. F1 =F2

C. F1

D.无法判断

9、如图9所示,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每隔一定时间在纸带上打下一个点)与一木块左端相连,木块在弹簧测力计作用下沿水平桌面(纸面)向右运动时,就能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图10中①和②是打点计时器先后打出的两条纸带,与其对应的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F2,木块运动的速度分别为v1、v2,那么()

A.F1>F2,v1>v2 B.F1=F2,v1<v2

C.F1=F2 ,v1>v2 D.F1>F2,v1>v2

10、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经历了漫长而又激烈的争论过程.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其核心含义是( )

A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 .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

C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D .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

11、牛顿第一定律指出,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下图所示的四

个物体中,惯性最大的是( )

12、北京奥运,举世瞩目,下列有关奥运项目比赛的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

A .射到球门框架上的足球被反弹

B .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要助跑一段距离

C .射击比赛中子弹离开枪膛后继续向前运动

D .百米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时不能马上停下

13、惯性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利有弊,下面四种现象有弊的是( )

A .锤头松了,把锤柄在地面上撞击几下,锤头就紧紧的套在锤柄上

B .汽车刹车时,站在车内的人向前倾倒

C .往锅炉内添煤时,不用把铲子送进炉灶内,煤就随着铲子运动的方向进入灶内

D .拍打衣服可以去掉衣服上的尘土

14、2008年奥运盛会即将在北京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

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 .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 .用力向后划水,皮划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 .百米冲刺后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

15、下图为小华拉着放有一盛水器具的小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的瞬间所发生的现象,对

此现象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图甲、乙所示的现象都是在小车突然停止时发生

B .图甲、乙所示的现象都是在小车突然启动时发生

A .运动的小朋友

B .缓慢进站的磁悬浮列车 D .漂浮的氢气球

C .飞奔的猎豹

C.图甲所示的现象是在小车突然停止或在运动中突然加速时发生

D.图乙所示的现象是在小车突然停止或在运动中突然减速时发生

16、人类发射的探测哭器已飞出了太阳系,如果探测器所受外力突然全部消失,那么探测器将()

A、沿原路返回地球

B、静止在原地不动

C、沿原方向做减速运动

D、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17、“远望三号”航天测量船满载时的排水量为25000t,当它满载

漂浮在海面上时,受到的浮力是 N;到达预定海域后,工作人

员想了解当地海域的水情,将一个物体的质量为2kg,体积为3×10-3m3

仪器浸没在水中,该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N,松手后它将(上浮/下沉/悬浮)。(当地海水密度为1.1×103kg/m3,g取10N/kg)

18、将鸡蛋放入水中,要使鸡蛋上浮的方法有;潜水艇

是通过改变来实现自身的沉浮的;如图是“浮沉子”,将小

瓶的瓶口向下,使其漂浮在瓶内的水面上,塑料瓶口密封后,用力挤压瓶的

侧面,你将看到的现象是;松手后,又将看到的现象

是。

19、在探究“物体的上浮或下沉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同学们将新鲜萝卜浸没

在水中松手后,萝卜都上浮直至漂浮在水面上,如图所示.为了使漂浮的萝

卜沉下去,小明将一根铁钉全部插入萝卜中,小华也用同样的铁钉,但只将

其一半插入到萝卜中,再次将萝卜浸没水中松手,结果两只萝卜均沉入水

底.从物体受力的角度来看,他们在萝卜中插入铁钉是为了改变重力的大小,

从而使浮力 (大于/等于/小于)重力;从他们探究的方法来看, (小明/小华)的方法更合理,理由是。20、制作课上,刘星用一个30克的橡皮泥做成一个实验心的小鸭子,他将它放在水中发现小鸭子并不能在水面上游,王华想了个办法:做成了一个小船,再放入水中,“泥船”漂在了水面上,他是利用方法来增大浮力的,此时“泥船”所受的浮力为 N,排开水的体积为 m3。

21、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在各处形成了大大小

小的堰塞湖,党中央国务院集中力量排除各地的险情,图中是挖土机被米-26

重型运输直升机空中吊运至最大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的坝顶。直升机用钢丝绳

吊着1.2×105N的挖土机,当挖土机静止吊在空中时钢丝绳对挖土机的拉力_______1.2×105N,当直升机吊着挖土机以lm/s的速度匀速上升2min30s时,钢丝绳对挖土机的拉力做功_______J。然后飞机带着推土机水平飞往唐家山,在平飞2500m后,飞龙直升机对推土机

的拉力做功 J。

22、科学实验用氢气球和下面吊篮及里面仪器总重为100N,受到空气

的浮力为120N,若氢气球匀速上升时,则空气的阻力为 N;若要使氢

气球以原来的速度匀速下降,则需要在吊篮内再加上 N的物体。

23、栋梁同学在时代超市购物时,用10N的力推着购物小车在水平地面匀速

运动,这时小车所受的地面摩擦阻力是 N,当他发现前方有一小孩时,

马上用15N的力向后拉小车,小车在减速的过程中,车受的摩擦阻力为 N,

在超市二楼帮妈妈买好副食品后,推着小车沿自动扶梯上三楼生活用品区,他

发现小车在扶梯上不要推也不向下滑,经仔细研究后,发现小车车轮和楼梯的表面都很特别,如右图,车轮和扶梯上都有凹槽,这样做是为了。

24、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又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2N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A、B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B受到的摩擦力是 N,木块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是 N;若将A、B紧靠着放在

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2推A使它人一起匀

速运动,如图乙所示,则推力F2= N。

25、千古神话“嫦娥奔月”正在成为中国航天的现实。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卫星在太空多次通过喷射燃气实现变轨(改变运行高度、运行方向),这实际上是运用了物理学中

____________的原理。在绕月飞行的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物,“嫦娥一号”卫星是

_________(选填“静止”或“运动”)的。当其完成设定任务时,地面将发一个指令关闭其发动机,指令是通过传给“嫦娥一号”的,当他坠往月球时,受到(平衡力/非平衡力)作用,最终撞毁在月球上。

26、冬天大雪天气中,高速公速上的追尾事故频发,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汽车在紧急刹车时,由于汽车具有,总要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另一方面,当路面结冰时,轮胎与地面的,汽车在紧急刹车后滑行的距离比路面没有冰雪时的距离要长。为了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请给过路司机提出一条合理建议:答:。

27、郑重同学通过实验研究物

体受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他在

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2N 的钩

码。钩码的运动情况与测力计的

读数记录如下表:

(1)由1、2,钩码在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 钩码重力;(大于/

小于/等于); 由3、6钩码在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时,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 (大

于/小于/等于)重力;由4、5钩码在加速向下或减速向上时,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 (大于/小于/等于)重力;

(2)郑重又想,如果我站在体重计上,从站立到迅速蹲下的整个过程中可看到先加速向下,然后减速向下,最后静止,据表(1)中的数据可知体重计的示数变化是 。

A 、一直减小,最后等于体重

B 、一直增大,最后等于体重

C 、先减小后增大,最后等于体重

D 、先增大后减小,最后等于体重

28、小明和小华利用如图17

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物体的

浮沉条件,他们探究活动的过

程如下:

(1)探究蜡块的上浮条件

○1测量蜡块的重力

小明设计的方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蜡块的重力。

小华设计的方案:用天平测出蜡块的质量,求出重力。

你支持 (小明/小华)的方案,理由是 。 ○2测量蜡块受到的浮力。

小明在量筒中放入适量的水,把蜡块放在水中浮在水面时,测出蜡块排开水的体积,用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浮力。你认为上述操作用存在的问题是 。 ○3通过比较蜡块的重力和受到的浮力,可知物体上浮的条件。

(2)探究石块下沉的条件

○1测量石块的重力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的重力

○2测量石块受到的浮力

小明利用量筒测出石块浸没水中排开水的体积,用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浮力

小华依据另一种原理,采用不同的方法也测出了石块受到的浮力,其方法是: .

○3通过比较蜡块的重力和受到的浮力,可知物体下沉的条件。

能力提升答案

1、A

2、B

3、B

4、D

5、B

6、D

7、C

8、A

9、B 10、

C 11、B 12、A 13、B 14、

D 15、D 16、D

17、2.5x108 33 上浮

18、向水中加入适量食盐自身的重力小瓶向下运动小瓶向上运动

19、小于小明小明将铁钉全部插入水中,没有改变排开水的休积,萝卜的浮力变有变

20、增加排开水的体积 0.3 N 3.0x10-5 m3

21、等于 1.8x 107J 0

22、20N 40N

23、10 10 增大摩擦力

24、0 12 12

2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运动电磁波非平衡力

26、惯性摩擦力减小减速慢行、保持车距、不超载等只要合理均可

27、等于大于小于 C

28、(1)小华因为蜡块的质量只有9克,重力不到0.01N,而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2)蜡块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体积小于浸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的重力,再将石块浸没在水中测出拉力,利用F浮=G-F算出浮力

苏科版中考物理公式完整版

t s v = 2012年物理中考复习---物理公式 1、速度公式: 公式变形: 求路程vt s = 求时间 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分正倒;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靠近焦点)像远像变大。 3、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 = mg ( G —重力(N) m ——质量 ( kg) 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g=9.8N/kg ;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4、密度公式: V m = ρ 变形公式:m=ρV V =m/ρ 5、浮力公式: ① F 浮=G – F (称重法)

S F ② F 浮=G 排=m 排g (阿基米德原理法) F 浮=ρ水gV 排 V 排=V 浸 V 露=V 物---V 浸 ③ F 浮=G (平衡法) ④ F 浮= F 下-F 上 (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压力差法) 6、固体压强公式: p = 7、液体压强公式: p =ρgh 8、 杠杆的平衡条件:F 1L 1=F 2L 2: F 1——动力(N )L 1——动力臂 (m ) F 2——阻力(N ) L 2——阻力臂 (m ) 力臂的画法:1、找支点。2、画力的作用线。3、作做垂线段 G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N m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质量 kg 提示:[当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时] 物理量 单位 p ——压强 Pa ;N/m 2 ρ——液体密度 kg/m 3 h ——深度 m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面积单位换算: 1 cm 2 =10--4m 2 1 mm 2 =10--6m 2 注意:深度是指液体内部某一点到自由液面的 物理量 单位 p ——压强 Pa ;N/m 2 F ——压力 N S ——受力面积 m 2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ρ ——密度 kg/m 3 V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m 3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G ——物体的重力 N

苏科版物理中考复习(知识梳理)

第1课时声现象 一、中考要点: 声音的产生及传播、乐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二、要点演练: 1.声音是由物体的而产生的,以形式来传播的,而 且声音在固体、液体和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填“相同”或“不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 (填“能”或“不能”)传声。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这说明:声波具有。 3.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声音悠扬、悦耳,听到时感觉非常舒服,这种 声音称为乐音。乐音通常有____ _、___ ___、___ ___三个特性。 ①音调:指,与有关。 ②响度:指,与有关。 ③音色:音色不同,声音的不同。 4.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 __的物理量,单位是___ ___,符号是___ __。 5.指出下列各种声音现象,反映了声音的哪些特征: (1)“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__大; (2)“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__高; (3)“悦耳动听”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__好。 6.人们用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人耳刚好能听到的声音 为 dB, dB以上的噪声将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害。 7.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在处减弱,在过程 中减弱,在处减弱。有关部门规定在城市市区内禁鸣 喇叭,其目的是在处减弱噪声。 8.人们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 频率范围是从___ ___Hz到____ __Hz。人们把_____ _____的 声音叫做超声波,超声波具有好、等特点,可用 于测距、、、等。把_________ ___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4.3 欧姆定律 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问题: 1、需要的实验器材? 2、实验电路图? 3、怎样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性? 4、本活动的探究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同桌相互 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学生上黑板进行活动探究 1、连接电路 2、进行实验 3、收集数据 引导学生 合理猜 想,引出 探究课题 培养学生 进本的实 验操作能 力,学会 用控制变 量法探究 问题 学会交流

刚才几位同学都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探究,并进行了科学地分析。下面就请大家来交流一下自己组的探究结果。 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PPTflash动画展示该实验过程,进一步理清实验思路、过程以及探究时注意的细节问题 活动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学生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发现电 压变大为原来的两倍时,电 流也变为原来的两倍;电压 变大为原来的三倍时,电流 也变为原来的三倍。 即:电阻一定时,电流与 电压成正比。 认真观看的同时思考滑动 变阻器在本探究中的作用 实验 次序 电压 U/V 电流 I/A ① ② ③ 激发学生 交流的欲 望 学会分析 数据、归 纳结论 进一步掌 握电流与 电压的关 系

课堂 小结 1.回顾本课探究过程 2.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3.本节课学会了哪些研究方法? 同桌或邻桌间相互交流后, 点名回答 进一步掌握新知 课堂 练习 PPT 展示练习 学生分组练习 巩固新知 作业布置 作业:课本“www ”习题 独立完成 进一步落实新知 教学反思: 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主要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但由于本节课容量大、时间紧,学生素质较低时,教师不能一味放手,要注意适当引导。利用PPTflash 动画演示及实物投影显示学生归纳的结论,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板书,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显得比较宽裕,是本课圆满完成的关键之一。

最新苏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总结

物理实验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 实验1: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音叉和水、音叉和乒乓球、讲话、击带纸屑的鼓……)易错点: 1.结论:发生的物体在振动(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实验方法:转化放大法。 实验2: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双音叉和乒乓球、晾衣架用细线悬挂并把线的末端在手指上缠绕后插入耳朵、在水中摇铃……) 易错点: 1.实验方法:转化放大法。 实验3:真空不能传声(玻璃钟罩抽气) 1.现象:手机铃声逐渐减小,最后几乎听不见。 2.实验方法:理想推理法。 3.结论:实验现象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从而推断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4:声音的响度和振幅的关系、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拨钢尺、击鼓、拨木梳、电动机打纸片、吹水杯、敲水杯……) 易错点: 拨钢尺: 1.实验步骤: 将一根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先后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使它振动,比较两次声音响的的大小。再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先后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使它振动,比较两次声音音调的高低。 2.结论: 同一声源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3.实验方法:控制变量。 实验5:不同琴弦声音的三要素。(材料、松紧、长度、横截面积) 实验6: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易错点: 1.实验原理:同响度(听不见)比距离。 现象解释:蝴蝶飞听不见等:声源振动频率小于20赫兹,不在人耳可听范围内。 第二章:物态变化 关于物态变化的现象解释:点名物态变化的名称即可。

实验1: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表面积、空气流速、温度) 易错点: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结论: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水的表面积越大,蒸发速度越快。 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的温度越高,蒸发速度越快。 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空气流速有关,水的表面空气流速越大,蒸发速度越快。 3.典型错误:未控制水的质量变量。 理由:水的质量不一样,未控制变量,无法比较蒸发快慢。 实验2:水沸腾 易错点: 1.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时间过长的原因是:加热的水的质量过大或水的初温太低或未加盖。 2.实验中观察:水的状态和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3.停止加热后降温快慢不同的原因:水的质量不同。 4.最终温度相同的原因:环境温度相同,都为xx度。 5.蒸馏净水的现象:集水的容器中有水出现,冷却物温度升高(或温度计示数升高)。 6.加盖的作用:加快水的沸腾,减少加热时间;防止水蒸气在温度计上液化影响读数。 7.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 8.结论: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且持续吸热。 9.加热后烧瓶倒置,在底部浇冷水或敷冷湿毛巾,水重新沸腾。 10.解释:浇冷水后烧瓶内水蒸气遇冷液化,使瓶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从而重新沸腾。 实验3:冰、蜡烛的融化、凝固。 易错点: 1.水浴加热的好处:若不水浴则固体受热不均,即使受热,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也不准确。水浴可是固 体受热均匀。 2.实验中观察:物质的状态和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3.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 实验4:模拟雨的形成 易错点: 1.步骤:在烧瓶中注入适量水,用酒精灯加热,在瓶口上方倾斜地放置一个加了冰块的金属盘。 2.冰块的作用:加快水蒸气的液化。 3.现象:烧瓶口有“白雾”出现,金属盘底部出现小水珠。 4.解释:锥形瓶中的水沸腾其化成水蒸汽,在瓶口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雾;在金属盘底部遇冷 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雨滴”。 实验5:碘的升华和凝华 易错点: 1.现象:碘粒减少,碘锤内充满紫红色碘蒸气;停止加热并滴加水后,紫色碘蒸气逐渐凝华为固体小 颗粒,且上端的颗粒比下端多。 2.加冷水的作用:加快碘的凝华。 实验6:比较水、盐水的凝固点(即熔点) 易错点:

苏科版初中物理新版教材解析文档

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2011年版) 特色与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苏科版)在实验区使用已10年,它在推进物理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和好评。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精神,顺应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修订后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对该套教教科书进行了全面修订。目前,八年级教科书已通过教育部审查,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使用。 为了帮助老师们研究、分析、处理和使用好这套教材,我想谈一谈修订后教材的特色和教学建议。 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精神和课程标准的理念,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 2.保持并强化教材特色,着力改善教材的薄弱环节。 3.关注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提高教材的适宜性。 修订教材主要特色如下: 一、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编写教材中,我们不遗余力地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学生喜欢物理,热爱科学。无论是在序言、各章节,还是在课外作业中,我们都极力关注让学生有兴奋感和充实感。 1.关注利用随手取材的实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堵住耳孔能听到敲击金属衣 架发出的声音吗?透过玻璃水杯 能看到什么现象?从不同角度观 察水杯中的小鱼,能看到什么现 象?等等,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感 到意外、惊奇,从而产生探究的欲 望。 图1. 修订方案P4图

2.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积极思维。教材利用卡通人物的对话,或引入探究的问题,或陈述不同的观点,或暴露学生常见的错误认识,以促进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探究的动机。如图所示的卡通画,用小华唱《青藏高原》歌曲的情景,自然引入探究音调的课题;以一幅人落水的漫画引入折射现象的课题。 图2,“音调”的引入 3.初中学生常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学习内容过于抽象,为此,对于教材中一些重、难点,我们关注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例如,先“初识光的折射现象”,再“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先“初识透镜”,再“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先“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再学习“速度”;先“体验液体压强的存在”,再“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等。由此较好化解了学习的难点,使学生树立信心。

苏教版初中物理公式汇总

苏教版初中物理公式汇总 一、 声现象,光现象 S=Vt (路程等于速度乘时间) 注: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108m/s 。 二、 密度(单位:g/cm 3、kg/m 3等) ρ=v m (密度等于质量厨艺体积) 注:ρ水=1g/cm 3=1×103kg/m 3 三、压强(单位:帕斯卡Pa ) 基础公式: P=S F (压强等于压力除以接触面积) 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液gh (ρ液为液体密度,g 为重力系数,h 为距离液面高度) 气体压强:一个标准大气压约为1×105Pa 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四、浮力 F 浮=ρ液gV 排(ρ液为液体密度,g 为重力系数,V 排为固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或排除部分液体的体积) F 浮=F 下-F 上(F 下为物体在液体中下表面收到的压力,F 上为物体在液体中上表面收到的压力) 五、简单机械和做功 1、杠杆:F 动L 动=F 阻L 阻(F 动为动力,L 动为动力臂,F 阻为阻力,L 阻为阻力臂) 注:动力臂指的是支点到力方向上的距离,阻力臂指的是支点到阻力方向上的距离。 2、功(单位焦耳J ) W=FS (功等于力乘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3、功率(单位瓦特W ) P=t W (表示做功的快慢)

六、比热容: 单位J/(kg ·℃) C=Q (1千克物质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 七、热值:(单位J/kg 或J/m 3) 固体或者液体的热值:q=m Q (每千克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 气体的热值:q= V Q (单位体积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 八、欧姆定律 R=I U (电器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之比等于电器的电阻值) 注:电阻值与电阻丝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与电压、电流无关。 九、电功及电功率 电功: W=IUt 电功率:P=t W =IU (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 变形公式:①P=IU=I ·(I ·R)=I 2R ②P=IU=R U ·U=R U 2

苏科版2017初中物理课本插图汇编

八上物理课本插图 1.如图所示,透过烧瓶壁(烧瓶壁厚度忽略)看烧瓶内水中的金鱼比实际要大一些,是因为 光由进入 时,发生了折 射,烧瓶壁和内部的水 相当于 一个。 2.如图所示,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文字,则看到的 “文字”将会【】A.不变 B.变大 C.高度不变,但变宽了 D.宽度不变,但变高了 3.如图所示,将一个回形针用细线拴着,固定于桌面,当手拿一个条形磁铁在回形针上方时,看到回形针被吸起并静止在空中,磁铁对回形针的作用是通过发生的,这一现象包含的物理知识是(写出一点即可),若分别将一块玻璃板、硬纸板、铁片、铜片横着穿过磁铁和回形针之间时,能使回形针下落的是。 4.如图所示,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入盛水的烧杯中会沉入水底,是因为鸡蛋的平均密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的密度,若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会慢慢的上浮最终漂浮在水面上,在鸡蛋未露出水面前,所受的浮力大小,从刚露出水面至漂浮的过程中,浮力大小。 5.如图所示,向一个盛满水的杯子里轻轻地放入若干个回形针,会看到水面逐渐向上凸起而不流出,这是因为。 6.如图所示把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用铅笔敲打衣架时,能听到清脆的响声,这说明。 7.如图所示,在水中摇动小铃铛,能听到铃声,这说明。 8.如图所示,将一部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向这部手机打电话时,看到了荧光屏亮了,同时听到了手机的铃声,若用抽气机把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的过程中,听到铃声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说明,整个过程中看到手机荧光屏一直亮着,这说明。 9.如图所示,用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冲击声波,再用椭球型凹面镜使声波经反射后集中到胆结石上,就能使结石粉碎,这里包含的物理知识有(1) ;(2)凹面镜对声波也具有作用。 10.如图所示,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摇晃,这说明。 第1题图 第4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5题图第6题图第8题图 第7题图

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苏科版初中物理实验大汇总:实验方法归纳

实验方法归纳

1.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 2.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 3.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4.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5.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6.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7.研究物体的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8.研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长度材料横截面积的关系。 9.研究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导体电阻的关系。 10.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导体中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11.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1.用温度时间图像理解融化、凝固、沸腾现象。 2.电流、电压、图像理解欧姆定律I=U/R、电功率P=UI。 3.正比、反比函数图象巩固密度ρ=m/V、重力G=mg、速度v=s/t、杠杆平衡F1L1=F2L2 4.压强p=F/S p=ρg h 浮力F=ρ 液gV 排功热量Q=cm(t2-t1)等公式。 1.利用乒乓球的弹跳将音叉的振动放大;利用轻小物体的跳动或振动来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用温度计测温度是利用内部液体热胀冷缩改变的体积来反映温度高低。 3.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化成测拉力的大小。 4.通过研究扩散现象认识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运动。

5.判断有无电流课通过观察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来确定。 6.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可以通过观察小磁针是否转动来判断磁场是否存在。 7.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时,用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的数目来确定。 8.研究电阻与电热的关系时,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或比较,可通过转换为可看见的现象(气体的膨胀、火柴的点燃等的不同)来推导出那个电阻放热多。 1.研究真空中能否传声。 2.研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 3.“在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这一重要结论也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得出来的。 1.在电路中若干个电阻可以等效为一个合适的电阻,反之亦可;如等效电路、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都利用了等效的思维方法。 2.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根等效另一根的像。 3.用加热时间来替代物体吸收的热量。 4.用自行车轮测量跑道的长度,跑道较长,无法直接测量,用滚轮法处理:轮子的周长乘以圈数即为跑道的周长。 1.研究电流时类比水流。 2.用“水压”类比“电压”。 3.用抽水机类比电源。 4.研究做功快慢时与运动快慢进行类比等。 5.用弹簧连接的小球类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苏科版中考物理冲刺押题训练(2014教师版):专题十二 电功率

7页 1.关于安全用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孔插座比两孔插座多的那个孔是用来跟地线连接的 B.家庭电路中发生触电事故,通常是人体直接或间接跟火线接触造成的 C.一旦发生触电事故应首先断开开关,切断电源 D.家庭电路中空气开关跳闸一定是发生了短路 答案: D 解析:家庭电路中发生触电事故通常是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火线造成的,为了安全,大功率用电器的金属外壳要接地,一旦发生触电事故,首先要断开开关,切断电源.家庭电路中空气开关跳闸是电路中电流过大造成的,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电路中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一个是发生了短路故障. 2.小明家中的电能表如图所示,从表盘信息可知,小明家接入的用电器总功率不能超过 ____W.当家里只有微波炉工作时,电能表在1min内转60转,则微波炉消耗的电能为____J. 答案:2.2200 6×104 解析:小明家接入用电器的总功率最大为:P=UI=220V×10A=2200W;电能表上标有"3600r/kW·h"表示每消耗1kW·h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过3600转,故电能表的转盘转过1转消耗的电能为13600kW·h,转60转消耗的电能为13600k W·h×60=160kW·h=160×3.6×106J=6×104J,故微波炉消耗的电能为6×104J. 3.我国供生活用的是交变电流,周期是0.02s,频率是____Hz,电压是220V,这个电压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经验表明只有不高于____V 的电压对人身才是安全的.如图所示是一个计量用户消耗电能的单相电能表,它的示数为____kW·h.

答案: 50 36 586.6 解析:频率f=1/T=1/0.02s=50Hz 4.一台"220V 1000W"的电热水器,正常工作10min消耗的电能是____J;如果它的电源线比标准的细,则它的电阻比标准电源线的电阻大,产生的热量____. 答案:4.6×105 多 5.PTC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陶瓷材料,它的发热效率较高,PTC有一个人为设定的温度.当它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其电阻值会随它的温度升高而变小;当它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其电阻值随它的温度升高而变大.如图甲所示的陶瓷电热水壶就使用了这种材料.它的工作电路如图乙所示,R0 是定值电阻,其阻值不受温度的影响.Rt是PTC的电阻,它的电阻值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丙所示.该电热水壶在Rt设定温度状态工作时,电路消耗的总功率1100W. (1)R0 的阻值为多少? (2)当Rt的温度为130℃时,电路中Rt的实际功率为多少?

(完整版)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一、杠杆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可以是任意形状的,不一定是直的)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方向判断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支点、动力、阻力作用点都在杠杆上 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 1L 1= F 2L 2) 省力杠杆(费距离):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费力杠杆(省距离):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举例) 二、滑轮——绕轴能转动的轮子——杠杆的变形。 定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等臂杠杆(动阻力相等,可改变动力的方向) 动滑轮:轴的位置随被拉的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支点在一侧的不等臂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使用时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可以改变动力方向)。 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两种绳子绕法 用滑轮组起吊重物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物体,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几。 F=(G+G 动)/n n 是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 三、功——无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 功(机械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做功的两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公式:W=FS 单位:J ) 四、功率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公式: P=W/t P=FV 单位:W 五、机械效率(实验) 1 2 L 1 L 2 F 1 F 2 l 2 l 1 O F 1 F 2 O l1 l2

苏科版物理中考复习(知识梳理)..

苏科版物理中考复习(知识梳理)..

第1课时声现象 1.声音是由物体的而产生的,以形式来传播 的,而且声音在固体、液体和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填“相 同”或“不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 (填“能”或“不能”)传声。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 时,可以看到烛焰在,这说明:声波具 有。 3.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声音悠扬、悦耳,听到时感觉非常舒服, 这种声音称为乐音。乐音通常有____ _、___ ___、___ ___三个特性。 ①音调:指,与有关。 ②响度:指,与有关。 ③音色:音色不同,声音的不同。 4.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 __的物理量,单位是___ ___,符号是___ __。 5.指出下列各种声音现象,反映了声音的哪些特征: (1)“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__大; (2)“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__高; (3)“悦耳动听”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__好。 6.人们用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人耳刚好能听到的 声音为 dB, dB以上的噪声将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害。 7.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在处减弱,在过 程中减弱,在处减弱。有关部门规定在城市市区内禁 鸣喇叭,其目的是在处减弱噪声。 8.人们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 声音频率范围是从___ ___Hz到____ __Hz。人们把_____ _____ 的声音叫做超声波,超声波具有好、等特点,可 用于测距、、、等。把_________ ___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2020年苏科版中考物理实验(探究型)专题04-液化与汽化探究(一)练习

实验04-液化与汽化探究(一) 1、(18-泸州)小明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图甲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_____; (2)纠正错误后,小明同学观察到水沸腾时水中气泡体积在上升过程中_____(选填“由大变小”或“由小变大”); (3)某同学绘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该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_____℃。 2、(2019·襄阳)小明同学在“探究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水沸腾时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当时的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在加热到第8min 时小明将酒精灯撤走,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仍为98℃,但沸腾却停止了,上述现象说明 。 3、(2019·烟台)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甲、乙两组同学分别使用A 、B 两套装置(如图甲)来完成实验。 (1)分析评估A 、B 两套实验装置。 (2)在实验中观察到如图乙a 、b 所示的两种情景,你认为哪一种是水沸腾时的情景? A a b 甲 乙

(3)实验中你还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 4、(17-聊城)布探究“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 (1)安装实验器利时,应按照_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了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______,水的沸点为_______℃,出现这一结果的原闲可能是该处大气压_______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5、(2019·淮安)如图所示,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1)组装器材,应先固定图甲中的部件_________ (选填“A”或“B”)。 (2)图乙是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则水的沸点是______ ℃;沸腾过程中,水继续吸热,温度_______ 。(3)沸腾时观察到水中产生气泡的情形是图丙中的_______ (选填“A”或“B”)图。 (4)实验通过_______ 的方式增加水的内能,要缩短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可行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 6、(2019·南京)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按规范要求,调节铁圈2的高度时,(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2)当水温升到92℃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分析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新苏科版中考物理复习提纲

初三物理总复习提纲( 九年级上 )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其五要素: 支点:杠杆绕着其的点,用字母O表示;动力:使杠杆的力,用字母F1表示; 阻力: 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动力臂:从支点到的垂直距离,用字母L1表示;阻力臂:从支点到的垂直距离,用字母L2表示;2.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我们就说处于平衡状态。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做三次实验是为了寻找杠杆平衡的普遍规律。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当时,使用杠杆是费力的,下列提供的杠杆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只填序号 ),使用费力杠杆的优点是。属于省力杠 杆。属于等臂杠杆的是。 ( A )撬棒 ( B )抽水机手柄 ( C )独轮车( D )钢丝钳 ( E )开汽水的起子 ( F )镊子 ( G )理发剪刀 ( H )道钉撬 ( I )缝纫机踏板 ( J )天平( K )钓鱼杆( L )定滑轮( M )铡刀( N )剪铁皮的剪刀( O )筷子 3.省力杠杆一定是动力臂_____阻力臂的杠杆,当动力臂为阻力臂的5倍时,杠杆平衡后动力是阻力的_____倍,杠杆转动时动力移动距离是阻力作用点移动距离的_____倍 4.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杠杆,使用定滑轮不省,但可以改 变,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杠杆,使用动滑轮可 以,但不能改变。 5.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叫,使用它吊重物时,既能,又可以改变,若不计动滑轮自重及摩擦,动滑轮由几股绳子承担,所用的力就是,若吊起动滑轮的绳子的股数为n,物重为G,则所用的力F可写成公 式。 6.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一是物体要受到,二是物体要在上通过一定 的。公式:W=Fs。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 J 7.功率是表示的物理量,物体在所做的功叫功率,公式为。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用符号表示。其他单位之间换算关系为:1kW=103W 1MW=106W 某机器的功率为1.25KW,则表 示 。 8.在物理学中将功与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其表达式为。因为摩擦、机械自重不可避免,所以功总是存在的,因此,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总 是 100%。 9.一个滑轮组经改进后提高了机械效率,用它将同一物体匀速提升同样的高度,改进后与改进前相比较,所做的有用功,额外功,总 功 ( 变大/变小/不变 ) 10.从探究斜面实验我们知道:利用斜面提升重物可以省,但不能省。利用其他机械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省力的机械费,省距离的费。设想生产一种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 ( 可能/不可能 )的 11.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 测量器材: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必要器材 )向上拉绳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匀速拉动 测量量:钩码的重G、钩码提升的高度h、绳子自由端拉力F、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完整word版)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完整word版)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亲爱的读者: 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

九年级物理基础知识点汇总以及初中物理公式汇总 第十章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知识归纳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 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 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 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η=W有/W总x100% 7.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P=w/t。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知识归纳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苏教版中考物理实验题型归类分析

中考物理实验题型归类分析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总结和思索得来的.因此,中考物理试题中实验题就成了热点问题,分数比例较大,而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忽视物理实验的复习,或不知道怎样复习,不知道中考哪几个方面考核,失分较多,影响了考试成绩.为了帮助同学们有目的搞好实验复习,仅就部分省、市中考实验题归纳为以下几个类型,供复习时参考. 一、数据处理型 例1.测定牛奶的密度 (1)某同学做“测定牛奶密度的实验”. ①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测量盛有牛奶的玻璃杯的质量,测得它们的总质量为138.0克; ②把玻璃杯中的一部分牛奶倒进量筒里,量筒 中牛奶的体积如图1(1)所示; ③把玻璃杯和杯中剩下的牛奶放在托盘天平 上称量,当天平恢复平衡时,托盘上三个砝码的质量,游码的位置如图1(2)所示. 把步骤①、②、③中测得数据填入下表中求出牛奶的密度. 二、仪器使用型 2.图2中,甲图是伏安法测未知电阻R x 的电路图,乙图是电流表、电压表的实物示意图.电源是两节干电池,待测电阻估计约为10欧姆,请回答下面问题: (1)开始实验时,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应置于滑动变阻器的_____端. (2)电压表应选用“+”接线柱和表示量程为______伏特的负接线柱;电流表应选用“+”接线柱和表示量程为______安培的负接线柱. 三、找错型 3.某同学做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用了两节干电池,带测电阻阻值约为10欧,连结了图3所示的实物电路,简要写出图3中的三处错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科版中考物理试卷新版

苏科版中考物理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 (共12题;共12分) 1. (1分) (2016八上·西城期末) 下列有关图中所示的情景,表述正确的是() A . 天坛的回音壁是利用声音的反射,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声音加强 B . 传统的自行车尾灯是将照射来的光反射回去,达到安全警示的作用 C . 石油气主要是利用降低气体温度的方法,液化后被储存在钢瓶内 D . 验钞机能够发出红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出荧光 2. (1分)下列现象属于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是() A . 老师利用语言传授知识 B . 盲人通过手摸识别盲文 C . 邮寄贺卡表达节日祝福

D . 用手机联系远方的亲友 3. (1分)(2011·梧州) 下列做法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是() A . 更换灯泡时,先断开开关 B . 家用电器金属外壳不接地 C . 用湿布擦正在发光的白炽灯 D . 发现有人触电时,直接用手把触电者拉开 4. (1分)(2019·通辽) 关于光现象及其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站在河边会发现自己的倒影,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B . 用手机照相时,镜头相当于凹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 C . 大雨过后,看到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D . 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方,需要戴凹透镜矫正 5. (1分)(2016·姜堰模拟) 下面所列的各种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 . 煤炭 B . 太阳能 C . 核能 D . 石油 6. (1分) (2019九上·白云期末) 下列装置中是电动机工作原理的是() A . B .

苏科初中物理八上《3.5 光的反射》word教案 (1)

第2节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知道人之所以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原因。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通过实验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通过身边的事例和实验现象,能区分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教学重点 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氦氖激光器、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投影片。 学生用:手电筒(玻璃上有1~2 mm缝隙的黑纸)、白纸、小平面镜、大头针、量角器、钢笔、图钉、刻度尺、透明胶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 二、新课教学 1.光反射的规律 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实验1: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实验2: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教师结合图4.2-4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 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1)按照教科书图4.2-2,让从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图4.2-3),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 (4)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路的可逆性 实验3:把入射光线沿原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实验4: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或灯光。 问:为什么镜子反射的光很强,白纸反射的光很弱呢?我们来研究这两种情况。 教师: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时的情况如下图: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镜面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而其余方向无反射光。 演示:把几根大头针垂直插入硬纸条中表示“法线”,把硬纸条任意弯折后“法线”不再平行。(图略) 强调:漫反射也遵守反射定律。 漫反射向各个方向反射光,所以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 教师分析实例:同学们看不到黑板反光部分的字,这是因为黑板上的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光线强度比粉笔字漫反射的光线强。怎样避免这种情况?让“反光”部分粗糙,这样就可以发生漫反射,减弱反光部分来的反射光,同学们就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粉笔字反射来的光,也就是能看清楚字了。 三、课堂小结 1.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

2019届中考物理-电学实验专题复习--苏科版

2019届中考物理 电学实验专题复习 苏科版 (一)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参阅九上P79) 考查内容: 1、电阻大小的显示方法; 2、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实验步骤设计; 3、结论表达。 注:实验结论的表述是重点 [示例]小芳同学在探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做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①: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②: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猜想③: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 供她选择的导体如下表所示: 她画出了如右图甲所示的电路图(M 、N 之间为导体),并正确连接了电路.请完成下列填空(只填序号): (1)要验证猜想①,小芳同学应选择的两段导体是____________; (2)要验证猜想②,小芳同学应选择的两段导体是____________; (3)要验证猜想③,小芳同学应选择的两段导体是____________; (4)电路中,电流表与小灯泡均可用于显示电流大小,你认为,两者中,选用________ 效果更好.在电路中接入小灯泡还可以起到防止________的作用. (5)有同学提出,要探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老师向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废灯泡的灯芯 (图14-2乙),请用这个灯芯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 ①在图14-2乙中补全电路图. 序号 材料 长度/m 横截面积/mm 2 A 镍铬合金 B 锰铜 1 C 锰铜 D 锰铜 甲 乙

②说明操作、判断的方法和可能的结果. (二)探究欧姆定律(参阅九上P89) 考查内容: 1、选择器材(量程),连接电路图; 2、控制变量法的运用、操作的特殊要求、电表读数; 3、实验数据的处理,如画成图像或图像分析; 4、实验结论的表达。 注:滑动变阻器的作用、调节的方法、结论表述是重点 [示例]如图所示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电路图。 (1)由于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探究某一因素变化对电流 的影响时,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即采用了 法。 (2)实验探究分两步进行:a.保持________不变,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b.保持_______ 不变,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3)某步骤的实验中,第一次是把15Ω的电阻接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 电压表的示数为 ,读取电流表示数;再把15Ω的电阻换成10Ω的电阻,继续进行实验…… a )请你在下图中连接第一次实验所需的电路; b )当把15Ω的电阻换成10Ω的电阻后,闭合开关,电压表的示数将________;按照你连接的电路,详细叙述你接下来的操作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探究过程中,滑动变阻器所起的作用有: 15Ω 10Ω 5Ω C P D B A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