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陕西省长武县职业教育中心

梁艳颖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

2、学科:语文

3、课时:一课时

4、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2).教师: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二、教学课题

《我为什而活着》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职业模块工科类)第一单元第二课内容。

三、教材分析: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的思想随笔,作者在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了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目标有三个: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然后逐一阐明理由。追求爱情,因为爱情可以带来狂喜,可以解除孤寂,可以使人看到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追求知识,因为知识可以了解人类心灵,可以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可以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威力。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全文短小精练,层次分明,充满理性的力量,饱含人文的激情,字里行间透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的方法来整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体悟作者思考生命价值所表现出的崇高品质和博大胸怀。

【教学难点】:

三种激情间的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能力有所差别,特别是对于人生思索这类重大哲学课题更是难以理解,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比较简单的,应该简略处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探究学习的方法。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感情,在探究中揣摩作者的人生观。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场调查:你为何而活着?

从古至今,人们曾千百次地追问自己:我究竟为什么而活着?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匆匆过客;有人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呢?(学生各抒己见)

(二)了解作者(教师讲解)

伯特兰·罗素生平简介及相关著作_文化_腾讯网

(三)理清思路(分小组朗读课文)

[课文朗诵]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mp3 - 课文录音

1.思考: 文章的结构是怎么样设置的?(教师点拨)

总—分—总

2. 理清文章的情节:(分组讨论学习)

第一自然段:坦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感情。”

第二自然段:说明追求爱情的三点理由

第三自然段:说明追求知识的理由。

第四自然段:阐述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五自然段:总结:人是值得活的,愿意再活一次。

(四)整体感知

1、对爱情的渴望。

①.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

②.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分组讨论)

明确:

③.补充资料介绍罗素对爱情的追求和在爱情中的遭遇。

(检查预

渴望爱情

的原因? 爱情能带来狂喜

爱情能摆脱孤寂

爱情能看见天堂的缩影 爱情的纯洁、美好、超凡脱俗

习)

观看下面几组图片,谈谈你的爱情观?(个别提问)

【百度图片】搜索

百度图片搜索_牛郎与织女图片的搜索结果

【百度图片】搜索

百度图片搜索_罗密欧与朱丽叶图片的搜索结果

2、对知识的追求。(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全班集体讨论)

①.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明确:

追求知识的具体内涵? 这些知识分为几大类?

②.补充资料介绍罗素的学习经历。(检查预习)

- 一生追求爱情、知识与和平的哲学家伯兰特·罗素

(设计意图:结合罗素的学习经历,引导学生热爱知识,热爱读书。)第二组:知识之花

看看这些图片告诉我们怎样的一个信息?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什么呢?(个别提问)

【百度图片】搜索

百度图片搜索_火箭升空图片的搜索结果

【百度图片】搜索

百度图片搜索_宇宙星空图片的搜索结果

【百度图片】搜索

百度图片搜索_战斗机图片的搜索结果

3、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①.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②.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同桌两人互相讨论)

明确:

③.补充资料介绍罗素的社会经历和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检查预习)

罗素 - 科学思想 - 百科全书 - 价值中国网

第三组:悲悯之花

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在灾难面前涌现了一幕又一幕令人感动的画面,在这些画面中使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这些画面体现了人们什么样的精神?(自由发言)

百度图片搜索_汶川地震图片的搜索结果

④.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和同情苦难这三种激情,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老师点评。)明确: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的所有智慧和力量奉献给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他直接参与救弱扶困,但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他曾受迫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

(五)品味语言(学生畅所欲言,不必强求一致)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

望的边缘。

2、……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明确: 1、“像飓风一样”说明激情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

的是人生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

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形象的

比喻中,使的文章的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2、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其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象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象再也没有其他的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表现出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

(六)拓展讨论

从罗素的为人及他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中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以及自己的责任感和道德心中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这篇文章对自己的启示。

师生一起谈谈古今中外名人的生存观及相关名言警句(学生畅谈,教师引导和点拨。)

古今中外名人的生存观及相关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考人生追求和人生态度的问题。)

(七)小结

莫里哀曾说:“一个人应当为活着而吃饭,而不是为吃饭而活着。”我们活着应爱惜和珍惜自己的生命,但同时,还有我们的情感和人生的追求以及我们身上所承载的责任和义务。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够树立崇高的理想,走上自强之路,实现自我价值。

(八)作业:

1、课后反复朗读这篇文章,背诵一些你喜欢的语句,督促勉励自己。

2、 学完这则思想随笔,对你有什么启发?将想法写下来。 板书:

(九)教学反思:

1.课堂中出现了几位同学同时起立表述自己想法的好现象,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2. 我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心情急切,出现了以提示的方式不断打断学生的发言,这一点应当改正。因为打断学生发言,容易使学生思路断线,打击学生发言热情。我要等待学生把话说完,并去理解同学的发言,即使同学回答有错,也要“耐心”等待。

(十)教师情况

渴望

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