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的高尔基染色法(protocol)

神经元的高尔基染色法(protocol)
神经元的高尔基染色法(protocol)

神经元的高尔基染色方法(protocol)

针对神经元的Golgi-Cox染色方案和处理

制作人:T racey Wheeler(George Mason Univesity)

1.配置高尔基溶液(1L容量)

A溶液:5%重铬酸钾溶液——重铬酸钾5g+蒸馏水200ml(最好在通风的情况下,用玻璃棒在烧杯中搅拌均匀)。

B溶液:5%升汞——升汞10g+蒸馏水200ml(最好在通风的条件下,用玻璃棒在烧杯中不断搅拌,适合加热直至溶解。

C溶液:5%铬酸钾溶液——铬酸钾8g+蒸馏水160ml(最好在通风情况下,用玻璃棒在烧杯中搅拌均匀)。

将A溶液和B溶液倒入500ml烧杯中搅拌均匀,C溶液倒入1000ml烧杯中,用400ml 蒸馏水稀释,在不断搅拌中缓慢将A、B混合溶液倒入C溶液中,保存在带有棉花塞子的玻璃瓶中熟化5天(黑暗中)。

备注:根据下面的比率以及需要配置溶液的量加以配置

5体积的5%重铬酸钾

5体积的5%升汞

4体积的5%铬酸钾

10体积的蒸馏水加入C溶液中

2.将高尔基同业转入小玻璃瓶中

用塑料吸管从大玻璃瓶中吸取高尔基溶液(尽量避免吸入红色沉淀物)放入小玻璃瓶中,大约为整瓶体积的3/4(剩下的容积足够容纳一只动物大脑)。

3.用盐水注射技术处死动物

动物麻醉后,绑在空饲养盒子上(可以让血流入盒子中),打开胸腔暴露心脏,将0.9% 盐水60ml注入右侧心室底部(即动物的左心室),剪开左侧,心室底部(即动物的右心室),缓慢注入盐水,直至左侧的心室的血液全部消除(可能需要注射三次),断头取脑,放入配置好的高尔基溶液中,在黑暗中储存14天,2天后更换新鲜高尔基溶液。

4.将脑组织转入蔗糖溶液中

蔗糖溶液:300g蔗糖+1000ml蒸馏水(用玻璃棒在烧杯中不断搅拌,适当加热直至溶解),然后放入冰箱中冷藏(一旦变冷即可使用)

倒掉高尔基溶液,将脑组织在滤纸上轻轻吸干,用蒸馏水冲洗广口瓶,放入3/4蔗糖溶液(有足够空间容纳脑组织),然后将脑组织放入广口瓶中(脑组织会漂浮起来),放入冰箱储存。脑组织一旦下沉,就可以准备切片。

5.使用振动切片机切片

将刀片在二甲苯中浸泡5min去除油脂后(在通风条件下),取出擦干。配制6%的蔗糖溶液(蔗糖6g+100ml蒸馏水),在室温和低于室温下保存。将6%蔗糖溶液倒入振动切片机的储存室直至刀片被覆盖。将脑组织(直到整个大脑的1/2)用强力胶固定在振动切片机的平台上(需要5~7min或更长时间,以确保组织在切片上被粘牢)。然后将粘有脑组织的平台插入储存室。将切片机的速度和幅度均调至中点(可根据不同的仪器和安全要求进行操作),在200μm或需要的厚度处切片(超过400μm的切片分析有困难)。用小画笔将切片移动到明胶化的玻璃片上。用石蜡膜覆盖组织。玻片比较平的一面用吸水海绵覆盖,石蜡膜一侧也用吸水海绵覆盖,用手掌轻轻压,尽量不要移动位置(目的是将组织切片压在玻片的明胶上,在染色过程中能够粘附在玻片上),取掉海绵纸将玻片在湿润的环境中。

6. 染色

配置新鲜的溶液(足够覆盖所有玻片)

蒸馏水(3体积)

氨水(1体积,在通风环境下)

柯达固定液(1体积,在通风条件下,黑暗中)

50%乙醇(1体积)

70%乙醇(1体积)

95%乙醇(1体积)

100%乙醇(3体积)

CXA溶液(1体积)

柯达固定液:将所有成分放在烧杯中,按顺序混合(避光)

加1010ml蒸馏水,加251ml柯达固定液A,加28ml柯达固定液B,加2020ml蒸馏水。(可根据需要每次配1/2或1/3)

CXA溶液:1000ml氯仿+1000ml二甲苯+1000ml乙醇(可根据需要每次配1/2或1/3,必要的话揭掉玻片上的石蜡膜,将玻片放入玻璃托盘通过以下环节染色

⑴用蒸馏水冲洗1min

⑵氢氧化铵溶液中浸泡30min(黑暗中)

⑶用蒸馏水冲洗1min

⑷柯达固定液浸泡30min(黑暗中)

⑸用蒸馏水冲洗1min(只要在水中就可以开灯)

⑹用50%乙醇脱水1min

⑺用70%乙醇脱水1min

⑻用95%乙醇脱水1min

⑼用100%乙醇脱水5min

⑽用100%乙醇脱水5min

⑾用100%乙醇脱水5min

⑿在CXA溶液中放置15min(在通风条件下,玻片保存在CXA溶液中,当盖片时,依次取出玻片)

备注:经常换手套,在CXA溶液中手套易破裂

7.用中性树胶盖玻片,然后晾干

如果可能所有的玻片都应该在通风环境下盖片,玻片应该在通风情况下平放保存24h,依次从CXA溶液中取出玻片,用玻璃滴管在组织上滴两滴中性树胶(切片很快就变干,不要提前从CXA溶液中取出玻片,在空气中的时间不要超过20秒)。将盖玻片在切片上,尽量避免产生气泡。

备注:中性树胶太少组织会变干,太多会使盖玻片滑动。

将玻片放在吸水纸上(通常在鼠笼中使用白色的托盘衬垫),让玻片平放24h,然后玻片放在盒中保存(盒一定要打开)6个月才能进行分析。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原理 ●G+细胞壁的网状结构致密,交联度高,用乙醇处理后,发生脱水作用,肽聚糖层孔径缩小,透性降低,故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紫色。 ●G-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含较多类脂质,故用乙醇处理后,类脂质被溶解,细胞壁孔径变大,通透性增加,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细胞被脱色,经沙黄复染呈红色。 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碱性)→碘液媒染→乙醇(丙酮)脱色→番红复染(碱性)

◆◆◆原理: 当用结晶紫初染后,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初染剂的兰紫色,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碘复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当用脱色剂处理时,两类细菌的脱色效果是不同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有舦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含量低,用酒精脱色时细胞壁脱水,使舦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保留初染剂的兰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则不同,由于其细胞壁舦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较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酒精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比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红色。 ◆◆实验步骤: 1、制片 涂片——干燥——固定 2、初染 滴加结晶紫染色1——2分钟,水洗; 3、媒染 用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1分钟; 4、脱色 滴加95%酒精脱色,25-30秒,立即水洗; 5、复染 用番红液复染约2分钟,水洗; 6、镜检 干燥后,用油镜观察。 细菌: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能进行无性二分裂繁殖,其形态和结构相对稳定。一般体积微小,通常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其测量单位用微米表示。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

1.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 机理:G+、G-主要由其CW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对乙醇的通透性,抗脱色能力的差异。主要有肽聚糖的厚度和结构所决定。 G+的CW: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低。乙醇脱色时CW脱水,孔径减少,透性降低,不易脱色,呈初染得蓝紫色。 G-的CW:肽聚糖层薄,脂质含量高。乙醇脱色时,类脂被乙醇溶解,透性升高,细胞被复染显红色。 步骤:①涂片: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水,用接种环挑取菌体均匀涂布于水中。 ②固定:将玻片靠近酒精灯火焰,蒸干水分,但不要烤焦。 ③初染:用碱性颜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 ④媒染: 以碘液媒染1min,水洗,吸干水分。(细胞内形成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增强相互作用) ⑤脱色(关键步骤):以95%的乙醇脱色30s,应适当振荡均匀,是乙醇脱色完全。 ⑥水洗,吸干。 ⑦复染:??(第2张)复染30s,水洗吸干。 ⑧干燥镜检。 2、用渗透皮层膨胀学说解说芽孢耐热机制。 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

失水的核心才赋予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3、引起微生物培养过程中PH变化的几种可能反应,并说明如何能够维持微培PH稳定。 答:培养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被分解利用,代谢产物的形成与积累,会导致PH变化。 (第2张中的图) 还与培养基的C/N比有关,C/N高,经培养基后PH显著下降,C/N 低,经培养基后PH明显上升。 PH调节:①加入缓冲剂--------常用:一氢二氢磷酸盐,K2HPO4 呈碱性,KH2PO4 酸性,只在一定的PH范围内调节(6.4--7.2) ②大量产酸的菌株,加CaCO3调节,CaCO3难溶于水,不会使培养液的PH过度增加,但可不断中和微生物产的酸。 ③培养液中存在天然的缓冲系统,如AA,肽,Pr均属两性电解质,也起缓冲的作用。 ④过酸:治标------加NaOH、Na2CO3中和,治本-----加适量氮源:NaNO3、Pr、NH3·H2O;增加通风量。 ⑤过碱:治标-----H2SO4、HCl中和,治本----加适量碳源:G类,脂类;减小通风量。 3、抗生素法和菌丝过滤法为何能浓缩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抗生素法(青霉素法):适用于细菌。原理:青霉素抑制肽聚糖链间的交联,组织了合成完整的CW,野生型B处于正常生长繁殖,所以对青霉素敏感,可被抑制或杀死;营缺B在基本培养基上休眠状态

(推荐)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一,过程 1 .涂片 将培养的不同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l 一2 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 .染色 ( 1 )初染加草酸铰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 2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 3 )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 %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 一30 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 4 )复染用番红液染1 一2 分钟,水洗。 ( 5 )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6 ) 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 )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 一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青霉素作用机制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你的结果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德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你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溶菌酶与青霉素对细菌细胞壁的作用 溶菌酶作用机制: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种黏

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 详细阐叙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 浏览次数:174次悬赏分:0 |解决时间:2011-5-25 17:44 |提问者:肖箫 2011shaw 最佳答案 革兰氏染色 一、目的:在细胞发放之前,利用标准的革兰氏染色法对即将发放的细胞悬液进行检测,判断细胞悬液中是否含有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 二、原理: 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三、实验用品准备: 灭菌玻片、10-100ul移液器、10-100ul灭菌移液吸头、100ul-1000ul移液器、100ul-1000ul移液吸头、接种环、酒精灯、打火机、革兰氏染色液、吸水纸、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计时器 四、操作: 1 涂片:取灭过菌的载玻片于实验台上,用移液枪吸取10ul待检样品滴在载玻片的中央,用烧红冷却后的接种环将液滴涂布成一均匀的薄层,涂布面不宜过大。 2 干燥:将标本面向上,手持载玻片一端的两侧,小心地在酒精灯上高处微微加热,使水分蒸发,但切勿紧靠火焰或加热时间过长,以防标本烤枯而变形。 3 固定:固定常常利用高温,手持载玻片的一端,标本向上,在酒精灯火焰处尽快的来回通过2-3次,共约2-3秒种,并不时以载玻片背面加热触及皮肤,不觉过烫为宜(不超过60℃),放置待冷后,进行染色。 4 初染:在涂片薄膜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1-2滴,使染色液覆盖涂片,染色约 1min。 5 水洗:斜置载玻片,在自来水龙头下用小股水流冲洗,直至洗下的水呈无色为止。 6 媒染:用100-1000ul移液枪吸取约300ul碘液滴在涂片薄膜上,使染色液覆盖涂片,染色约1min。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

1.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 机理:G+、G-主要由其CW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对乙醇的通透性,抗脱色能力的差异。主要有肽聚糖的厚度和结构所决定。 G+的CW: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低。乙醇脱色时CW脱水,孔径减少,透性降低,不易脱色,呈初染得蓝紫色。 G-的CW:肽聚糖层薄,脂质含量高。乙醇脱色时,类脂被乙醇溶解,透性升高,细胞被复染显红色。 步骤:①涂片: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水,用接种环挑取菌体均匀涂布于水中。 ②固定:将玻片靠近酒精灯火焰,蒸干水分,但不要烤焦。 ③初染:用碱性颜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 ④媒染: 以碘液媒染1min,水洗,吸干水分。(细胞内形成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增强相互作用) ⑤脱色(关键步骤):以95%的乙醇脱色30s,应适当振荡均匀,是乙醇脱色完全。 ⑥水洗,吸干。 ⑦复染:??(第2张)复染30s,水洗吸干。 ⑧干燥镜检。 2、用渗透皮层膨胀学说解说芽孢耐热机制。 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

失水的核心才赋予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3、引起微生物培养过程中PH变化的几种可能反应,并说明如何能够维持微培PH稳定。 答:培养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被分解利用,代谢产物的形成与积累,会导致PH变化。 (第2张中的图) 还与培养基的C/N比有关,C/N高,经培养基后PH显著下降,C/N 低,经培养基后PH明显上升。 PH调节:①加入缓冲剂--------常用:一氢二氢磷酸盐,K2HPO4 呈碱性,KH2PO4 酸性,只在一定的PH范围内调节(6.4--7.2) ②大量产酸的菌株,加CaCO3调节,CaCO3难溶于水,不会使培养液的PH过度增加,但可不断中和微生物产的酸。 ③培养液中存在天然的缓冲系统,如AA,肽,Pr均属两性电解质,也起缓冲的作用。 ④过酸:治标------加NaOH、Na2CO3中和,治本-----加适量氮源:NaNO3、Pr、NH3·H2O;增加通风量。 ⑤过碱:治标-----H2SO4、HCl中和,治本----加适量碳源:G类,脂类;减小通风量。 3、抗生素法和菌丝过滤法为何能浓缩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抗生素法(青霉素法):适用于细菌。原理:青霉素抑制肽聚糖链间的交联,组织了合成完整的CW,野生型B处于正常生长繁殖,所以对青霉素敏感,可被抑制或杀死;营缺B在基本培养基上休眠状态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一,过程 1 .涂片将培养的不同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l 一 2 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 .染色 ( 1 )初染加草酸铰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 2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 3 )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 %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 一30 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 4 )复染用番红液染1 一2 分钟,水洗。 ( 5 )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 6 ) 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 Gram stain )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 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 一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 (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青霉素作用机制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你的结果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德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你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溶菌酶与青霉素对细菌细胞壁的作用 溶菌酶作用机制: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种黏 多糖的碱性酶,只要通过破坏细胞壁中的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之间的B-1,4糖苷键,使细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解成可溶性糖肽,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流出而使细菌溶解,溶菌酶还可以和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结合,与DNA RNA脱辅基蛋白形成复盐,使病毒失活,因此该酶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等作用 判断细菌有无鞭毛的方法 电镜观察,鞭毛染色,半固体穿刺培养,菌落形态观察 描述细菌与古细菌在细胞膜上的主要化学区别 在革兰氏阴性菌的表层,有由肽葡聚糖形成的细胞壁,在壁的外面,又有由蛋白质、磷脂质、脂多糖形成的膜层,与里面的细胞质膜相对应,特称此层为细菌外膜。夕卜膜比细胞质膜的磷脂质含量低,但脂多糖的含量则比较高。夕卜膜的蛋白质与细胞质膜不同,主要部分为数种蛋白质所构成。其主要蛋白质的部分与特异的内面的肽葡聚糖以共价键结合。脂多糖存在于外膜的最外层。在

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三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 一、目的要求 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剂(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 agent)和复染液(counterstain)。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iodine)是常用的媒染剂。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ethanol)。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从而将细胞区分成G+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是番红。 三、器材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草酸铵结晶紫,番红水溶液,碘液,95%乙醇,载玻片,显微镜等。 四、操作步骤 1.涂片将培养24小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1~2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染色 (1)初染加草酸铵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2)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3)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30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4)复染用番红液染1~2分钟,水洗。 (5)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6)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五、实验报告 1.结果 在你所作的革兰氏染色制片中,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染成何色?它们是革兰

革兰氏染色的一般步骤

革兰氏染色的一般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染色后细菌 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 革兰氏染色属复染法,即将标本固定后,先用结晶紫染色1分钟后水洗,然后加革兰碘 液媒染一分钟后用酒精脱色,再用稀释石炭酸复红复染。染色后除可以看到细菌形态外,还 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不被酒精脱色而保留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G+)。被酒精脱色复染成红色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ˉ)。 革兰氏染色原理尚不肯定,可能与细菌所带核糖核酸、细菌壁结构通透性、等电点等因 素有关。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色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等 属革兰氏染色阳性菌。百日咳杆菌、大肠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杆菌、 痢疾杆菌、霍乱弧菌、沙门菌、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淋病双球菌等均属革兰氏阴性菌。所 以根据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性质,可以缩小鉴定范围,有利于进一步分离鉴定,以对疾病做出 诊断。又由于各种抗生素的抗菌谱不同,革兰氏染色尚可做为选用抗生素的参考。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 1)涂片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纯化水冲洗。 4)加碘液覆盖涂面染1分钟。 5)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3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 7)番红染色液(稀)染10秒钟后,纯化水冲洗。干燥,镜检。 染色的结果,革兰氏正反应菌体都呈紫色,负反应菌体都呈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精编版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 原理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一,过程 1.涂片 将培养的不同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l一2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染色 (1)初染加草酸铰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2)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3)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一30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4)复染用番红液染1一2分钟,水洗。 (5)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6)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Gram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一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青霉素作用机制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你的结果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德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你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溶菌酶与青霉素对细菌细胞壁的作用 溶菌酶作用机制: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种黏 多糖的碱性酶,只要通过破坏细胞壁中的N- 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之间的B- 1,4糖苷键,使细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解成 可溶性糖肽,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流出而 使细菌溶解,溶菌酶还可以和带负电荷的病 毒蛋白直接结合,与DNA,RNA,脱辅基蛋白 形成复盐,使病毒失活,因此该酶具有抗菌 消炎,抗病毒等作用

革兰氏染色基本原理及方法

革兰氏染色 一、目的:在细胞发放之前,利用标准的革兰氏染色法对即将发放的细胞悬液进行检测,判 断细胞悬液中是否含有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 二、原理: 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三、实验用品准备: 灭菌玻片、10-100ul移液器、10-100ul灭菌移液吸头、100ul-1000ul移液器、 100ul-1000ul移液吸头、接种环、酒精灯、打火机、革兰氏染色液、吸水纸、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计时器 四、操作: 1 涂片:取灭过菌的载玻片于实验台上,用移液枪吸取10ul待检样品滴在载玻片的中央, 用烧红冷却后的接种环将液滴涂布成一均匀的薄层,涂布面不宜过大。 2 干燥:将标本面向上,手持载玻片一端的两侧,小心地在酒精灯上高处微微加热,使水 分蒸发,但切勿紧靠火焰或加热时间过长,以防标本烤枯而变形。 3 固定:固定常常利用高温,手持载玻片的一端,标本向上,在酒精灯火焰处尽快的来回 通过2-3次,共约2-3秒种,并不时以载玻片背面加热触及皮肤,不觉过烫为 宜(不超过60℃),放置待冷后,进行染色。 4 初染:在涂片薄膜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1-2滴,使染色液覆盖涂片,染色约1min。 5 水洗:斜置载玻片,在自来水龙头下用小股水流冲洗,直至洗下的水呈无色为止。 6 媒染:用100-1000ul移液枪吸取约300ul碘液滴在涂片薄膜上,使染色液覆盖涂片, 染色约1min。 7 水洗:斜置载玻片,在自来水龙头下用小股水流冲洗,直至洗下的水呈无色为止。 8 脱色:斜置载玻片,滴加95%乙醇脱色,至流出的乙醇不现紫色为止,大约需时20-30S, 随即水洗。 9 复染:在涂片薄膜上滴加沙黄染液1-2滴,使染色液覆盖涂片,染色约1min。 10 水洗:斜置载玻片,在自来水龙头下用小股水流冲洗,直至洗下的水呈无色为止。

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 二、实验目的: 1、学习并初步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2、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3、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三、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是1884年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 Gram氏创立的,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染色步骤分为四个部分: 1、初染:加入碱性染料结晶紫固定细菌图片; 2、媒染:加入碘液,碘与结晶紫形成一种不溶于水的复合物; 3、脱色:利用有机溶剂乙醇或丙酮进行脱色; 4、复染:复红配成碳酸复红作为复染剂。 成分占细胞壁干重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肽聚糖含量很高(50~90)含量很低(~10) 磷壁酸含量较高(<50)无 类脂质一般无(<2)含量较高(~20) 蛋白质无含量较高G-和G+细胞壁的比较: 1、阳性(G+)菌细胞壁特点:细胞壁厚,只有一层,主要由肽聚糖构成,肽聚糖含量高,结构紧密,脂类含量低。当乙醇脱色时,细胞壁肽聚糖层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壁内,复染后仍显紫色(如芽孢杆菌)。 2、阴性(G-)菌细胞壁特点:细胞壁薄,由两层构成,内壁层和外壁层,细胞壁中脂类中脂类物质含量较高,肽聚糖含量较低,网状结构交联程度低,乙醇脱色时溶解了脂类物质,通透性增强,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被乙醇抽提出来,因此,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被脱色,当复染时,脱掉紫色的细胞的细胞壁又着上红色(例如大肠杆菌)。 四、实验器材: 1、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溶液和试剂:革兰氏染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碘液、95%乙醇、番红复染液、水。 3、仪器及其他用品:酒精灯、载玻片、显微镜、接种环、试管架、滤纸、滴管。 五、实验步骤: 1、取一个载玻片,将其洗净并沿一个方向擦拭干净,直至液体不再其上收缩为止;将接种环整平,用灼烧过的接种环在混匀的菌种中取菌,按常规方法图片,应涂大,不宜过厚。 2、打开酒精灯,用火焰固定,不宜烤得太狠,否则菌种呈假阳性。 3、轻旋结晶紫染液滴管,将其旋出,滴加1滴草酸铵结晶紫染液覆盖涂菌部位(轻晃使其完全覆盖),染色40s。 4、染色完成后倾去染液,水洗至流出水为无色。 5、将玻片上残留水用滤纸吸去,待其干燥。 6、在涂菌部位滴加碘液,覆盖1min。 7、媒染完成后,倾去碘液,水洗至流出水无色。 8、将玻片上残留水用滤纸吸去,待其干燥。 9、将载玻片放在白色笔记本上,用滴管滴加95%乙醇脱色,脱色30~40s,不宜脱色太狠,否则菌种呈假阴性。 10、脱色完成后立即用水洗去乙醇。

革兰氏染色原理

一、染色原理与方法 (1)染色原理 由于微生物细胞含有大量水分,机体是无色透明的,与周围背景没有明显的反差,必须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的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 微生物中细菌、致病菌是很小的生物体,必须通过染色的方法,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清楚,并且还可以通过染色的方法鉴别革兰氏染色特性,以及是否长有鞭毛、周毛、荚膜和芽孢等。 (2)染色方法 ①简单染色法 简单染色法又叫作普通染色法,只用一种染料使细菌染上颜色,观察细菌的形态。 ②复染色法 用两种或多种染料染细菌,目的是为了鉴别不同性质的细菌,所以又叫鉴别染色法。主要的复染色法有革兰氏染色法和抗酸性染色法。 (3)革兰氏染色法 ①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 a m创立。 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 染色反应呈红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 细菌对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步骤 涂片→干燥→固定→初染→水洗→媒染→水洗→脱色→水洗→复染→水洗→干燥→观察 A)取培养物分别做涂片、干燥、固定,方法均与简单染色的相同; B)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 i n后水洗; C)加碘液媒染1mi n后水洗; D)斜置载玻片,滴加95%乙醇脱色,至流出的乙醇不现紫色为止,大约需时20~30s,随即水洗;

E)用蕃红染液复染30s,水洗; F)用吸水纸吸掉水滴,待标本片干后置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 察,发现目的物后用油镜观察,注意细菌细胞的颜色。 二、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 1.试剂影响。这是我们首先应该确保的,我们使用的试剂必须是有效的。实验室应当建立有效的试剂管理程序,从试剂的验收到存放、使用、过期后的废弃处理都应有严格规定,确保我们使用的试剂是有效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也是我们试验成功最基础的一环。 2.染色菌的选择。菌龄对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影响是十分大的。我们染色过程中选择的菌应该是处于活跃生长期,这样的细菌活性强,生理特征明显,所以染色的结果准确度高,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误差。培养时间较长的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老化,甚至有部分菌在染色之前就已经死亡或者自行溶解了,造成细胞壁通透性增加,就会呈现出假阴性。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金葡是典型的革兰氏阳性菌,有人曾经统计过培养至不同时间的金葡的革兰氏染色结果,结果表明,在金葡活跃期的22h-26h之间,染色结果的准确率基本可以达到100%,而超过26h之后,准确率就开始下降,培养至36h时,准确率大概会下降30%左右。所以我们在染色时,一定要选择处于活跃期、活性较强的菌落,在检测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在国标要求的时间段内进行染色试验,不能提前或者延后。 3.涂菌的状态。在染色最初的涂布中,在挑取菌体后应该在无菌水上涂成薄薄的菌膜。而在涂布过程中,若是菌体堆积,也会极大影响染色结果的准确性。菌落堆积过多,往往菌体之间变得毫无缝隙,而其细胞壁的成分影响造成了脱色的情况不佳,容易产生假阳性的结果。同时,在初染、媒染及复染的过程中,应将染液覆盖整个菌膜,避免一部分菌染色而另一部分菌没有染色。因此在涂片过程一定要将菌膜涂得少而均匀,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4.媒染时间。媒染时间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染色结果有很大影响。由于媒染时间过长,结晶紫在碘液长时间作用下过分牢固结合在菌体细胞壁上,影响了酒精的脱色效果,从而会导致这种假阳性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一,过程 1 .涂片 将培养的不同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l 一2 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 .染色 ( 1 )初染加草酸铰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 2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 3 )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 %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 一30 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 4 )复染用番红液染1 一2 分钟,水洗。 ( 5 )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 6 ) 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 )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 一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 一、目的要求 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 +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剂(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 agent)和复染液(counterstain)。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iodine)是常用的媒染剂。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ethanol)。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从而将细胞区分成G 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是番红。 三、器材 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革兰氏染色液,载玻片,显微镜等。 四、操作步骤 1.涂片将培养14—16小时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培养24小时的大肠杆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1—2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染色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目的: 1.学习并初步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2.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 Gram氏创立的,而后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作了某些改进。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的基本步骤是:先用初染剂结晶紫进行染色,再用碘液媒染,然后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最后用复染剂(如番红)复染。经此方法染色后,细胞保留初染剂蓝紫色的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如果细胞中初染剂被脱色剂洗脱而使细菌染上复染剂的颜色(红色),该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是由这两类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不同决定的。实际上,当用结晶紫初染后,象简单染色法一样,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初染剂的蓝紫色。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一碘的复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当用脱色剂处理时,两类细菌的脱色效果是不同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质含量低,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细胞壁脱水、使肽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保留初染剂的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不同,由于其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乙醇(或丙酮)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比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红色。 实验器材: 1.菌种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约24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约24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12~20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 2.染色剂革兰氏染色液。 3. 仪器或其它用具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接种环,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甲苯),擦镜纸,生理盐水。 实验内容: 1.制片 取菌种培养物常规涂片、干燥、固定。 *要用活跃生长期的幼培养物作革兰氏染色;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火焰固定不宜过热(以玻片不烫手为宜)。 2.初染

(完整版)实验三细菌革兰氏染色法-2017

实验三细菌革兰氏染色法 【目的要求】 了解革兰氏染色原理;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基本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G+)和革兰氏阴性(G-)两种类型,细菌对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染色的主要步骤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和复染。首先利用草酸铵结晶紫初染,所有细菌都会着上结晶紫的蓝紫色。然后利用卢戈氏碘液作为媒染剂处理,由于碘与结晶紫形成碘-结晶紫复合物,增强了染料在菌体中的滞留能力。之后用95%乙醇作为脱色剂进行处理时,两种细菌的脱色效果不同。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高,壁厚且脂质含量低,肽聚糖本身并不结合染料,但其所具有的网孔结构可以滞留碘-结晶紫复合物,现在一般认为乙醇处理可以使肽聚糖网孔收缩而使碘-结晶紫复合物滞留在细胞壁,菌体保持原有的蓝紫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低,交联度低,壁薄且脂质含量高,乙醇处理时脂质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加,原先滞留在细胞壁中的碘-结晶紫复合物容易被洗脱下来,菌体变为无色。而在最后用复染步骤(染色剂为番红),染色后变为复染剂颜色(红)。 【实验器材】 1. 革兰氏染色液: ①草酸铵结晶紫 甲液:结晶紫(2 g)、乙醇(95%)(20 mL); 乙液:草酸铵(0.8 g)、蒸馏水(0.8 mL); 将甲、乙两液混合,静置48h后使用,该染液稳定,在不透气的棕色瓶中可存储数月。 ②卢戈氏碘液 碘(1 g);碘化钾(2 g);蒸馏水(300 mL) 先将KI溶于少量(3-5 mL)蒸馏水中,再放入碘,待碘全溶后,加水至300 mL。此液稳定,可在不透气的棕色瓶中保存数月。 ③脱色液:95%乙醇 ④复染液:即2.5%蕃红(沙黄)水溶液。 沙黄(2.5 g);95%的酒精(10 mL);蒸馏水(90 mL)

最新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其在细菌分类方面的作用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其在细菌分类方面的作用 染色技术 由于微生物细胞含有大量水分(一般在80-90%以上),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与水溶液的差别不大,与周围背景没有明显的明暗差。所以,除了观察活体微生物细胞的运动性和直接计算菌数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必须经过染色后,才能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但是,任何一项技术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染色后的微生物标本是死的,在染色过程中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均会发生一些变化,不能完全代表其生活细胞的真实情况,染色观察时必须注意。 本节包括四部分: 一、染色的基本原理 二、染料的种类和选择 三、制片和染色的基本程序 四、染色方法 一、染色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借助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作用而进行的。物理因素如细胞及细胞物质对染料的毛细现象、渗透、吸附作用等。化学因素则是根据细胞物质和染料的不同性质而发生地各种化学反应。酸性物质对于碱性染料较易吸附,且吸附作用稳固;同样,碱性物质对酸性染料较易于吸附。如酸性物质细胞核对于碱性染料就有化学亲和力,易于吸附。但是,要使酸性物质染上酸性材料,必须把它们的物理形式加以改变(如改变pH值),才利于吸附作用的发生。相反,碱性物质(如细胞质)通常仅能染上酸性染料,若把它们变为适宜的物理形式,也同样能与碱性染料发生吸附作用。 细菌的等电点较低,pH值大约在2—5之间,故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菌体蛋白质电离后带阴电荷;而碱性染料电离时染料离子带阳电。因此,带阴电的细菌常和带阳电的碱性染料进行结合。所以,在细菌学上常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 影响染色的其它因素,还有菌体细胞的构造和其外膜的通透性,如细胞膜的通透性、膜孔的大小和细胞结构完整与否,在染色上都起一定作用。此外,培养基的组成、菌令、染色液中的电介质含量和pH、温度、药物的作用等,也都能影响细菌的染色。 二、染料的种类和选择 染料分为天然染料和人工染料两种。天然染料有胭脂虫红、地衣素、石蕊和苏木素等,它们多从植物体中提取得到,其成分复杂,有些至今还未搞清楚。目前主要采用人工染料,也称煤焦油染料,多从煤焦油中提取获得,是苯的衍生物。多数染料为带色的有机酸或碱类,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中。为使它们易溶于水,通常制成盐类。 染料可按其电离后染料离子所带电荷的性质,分为酸性染料、碱性染料、中性(复合)染料和单纯染料四大类。 1、酸性染料 这类染料电离后染料离子带负电,如伊红、刚果红、藻红、苯胺黑、苦味酸和酸性复红等,可与碱性物质结合成盐。当培养基因糖类分解产酸使pH值下降时,细菌所带的正电荷增加,这时选择酸性染料,易被染色。 2、碱性染料 这类染料电离后染料离子带正电,可与酸性物质结合成盐。微生物实验室一般常用的碱性染料有美兰、甲基紫、结晶紫、碱性复红、中性红、孔雀绿和蕃红等,在一般的情况下,细菌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3、中性(复合)染料

微生物学实验原理及思考题答案

微生物学实验原理及思考题答案.txt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就算是一坨屎,也有遇见屎壳郎的那天。所以你大可不必为今天的自己有太多担忧。油镜便于观察的原理是什么? 用油镜观察时在油镜与载玻片之间加入了和玻璃折射率相近的香柏油,使进入透镜的光线增多,视野亮度增强,使物象明亮清晰。 1.细调节器每旋转一周使镜筒上升或下降. 一。培养基的配制 原理:微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有一定的营养需要,培养基即人工培养物,为其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营养的基质。培养基配制好以后必须经过灭菌方能用于分离培养微生物实验。一次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是微生物实验室中最基本的操作,通过本次实验学习微生物实验室中常用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和灭菌方法。 1.称药品的钥匙不要混用 称完药品应及时盖紧瓶盖,因为某些成分如蛋白胨极易吸水潮解 调PH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回调。 配制培养基应注意哪些问题? 要选定合适的培养基;培养基成分要称量准确;PH要适宜;灭菌要严格。 培养基配制完成后为什么要立即灭菌?已灭菌的培养基如何进行无菌检查? 防止细菌污染培养基 一旦细菌污染了培养基,由于培养基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细菌会段时间内大量产生 这样子就会跟培养物争夺营养物质,另一方面,细菌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致使培养物死亡。放在37℃的恒温箱中一两天后,培养基上没有生长任何微生物的就可以使用(若有微生物则是以菌落出现的肉眼可以看见) 二。细菌的单染色技术 原理:单染色法师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 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所以常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碱性染料并不是碱,和其他染料一样是一种盐,电离时染料离子带正电,易于带负电荷的细菌结合而使细菌着色。 制备染色标本时的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菌龄的细菌;固定时避免火焰直接烘烤破坏细菌形态;染色时间要适宜;水洗时水不能直接冲在涂片处。 制片为什么要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 油和水之间会分层,油就不能与标本接触还有光会发生折射等等原因,这样不利于油镜观察三。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 原理: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紫色不被脱去,为G+,有的可被脱去,为G-. 1.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乙醇脱色。脱色过度,阳性细菌被染成阴性细菌,脱色不足,阴性细菌被染成阳性细菌 涂片务必均匀,切忌过厚,以免脱色不彻底造成假阳性 要用活跃生长期的适龄菌,老龄菌因体内核算减少或菌体死亡,会使阳性菌被染成阴性菌,故不建议使用。 为什么革兰氏染色所用细菌的菌龄一般不超过24h? 若菌龄太老,由于菌体死亡或自溶常使革兰氏阳性菌转呈阴性反应,关键在于细胞壁的通透性的改变,使结晶紫染液可以脱色透出。 当你对一株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怎样才能保证你的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