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后脉岩组合的岩石成因——对岩石圈拆沉作用

造山后脉岩组合的岩石成因——对岩石圈拆沉作用
造山后脉岩组合的岩石成因——对岩石圈拆沉作用

鲁教版地理必修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②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③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④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⑤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课本插图和多媒体演示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②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②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①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③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讲授过程】: 情景创设 地球上地貌各种各样,千奇百怪,读第一节P27的四幅图,看看分别属于什么地貌类型?大家还知道有哪些地貌类型? 归纳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提问: 1、阅P26图,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结合2-1-1图) 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 一、岩石圈 快速阅读一、二两部分内容,试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8)

地球岩石圈 板块构造及其划分(8) 胡经国 二、岩石圈、软流圈与板块边界 ㈠、岩石圈与软流圈 1、岩石圈与软流圈概述 1926年,地质学家古登堡提出,在地下100千米、200千米深处存在较软低速层。20世纪50、60年代,证实地幔低速层的存在。在地幔低速层,高频横波强烈衰减,表明这里物质较热、较轻、较软,具有一定的塑性,这就是所谓的软流圈或软流圈的上部。软流圈以上的地球表层,称为岩石圈。 在地球内部,温度、压力随深度增大而增高。在地球上层温度增高快,在一个合适的深度,形成了塑性的软流圈。再往下,压力的增高效应超过了温度的增高效应,以下的地幔重新变得十分刚硬。 地震横波能通过地幔。软流圈也是固体。在长时间(数万年、数十万年或更长)压力作用下,软流圈物质可以发生缓慢蠕动,表现出某种流体状态。 2、岩石圈 ⑴、岩石圈的范围 岩石圈包括刚性地壳和由橄榄岩组成的部分上地幔。莫霍面仅仅是地壳与地幔的化学成分的界面,它位于岩石圈内。 ⑵、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的差异 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的物理性质和厚度存在差异。 ①、厚度差异及其原因 大陆岩石圈厚度大,约为150~180公里左右,在古老地盾之下可厚达200公里。大洋岩石圈厚度一般为60~80公里。在大洋中脊下面,由于软流圈物质上升,因而其洋底岩石圈厚度不过数公里。大洋岩石圈的厚度通常随地壳年龄增大而增大。 岩石圈厚度与地温梯度有关。高热流地区岩石圈厚度小;低热流地区岩石圈厚度大。 在高热流的洋中脊轴部,热的软流圈物质向上涌升,形成低密度的“异常地幔”。灸热的局部熔融的异常地幔一直上升到地壳底部。洋中脊轴部岩石圈厚度不到10公里。自洋中脊向两侧,热流值逐渐降低,岩石圈厚度随之增大。大洋岩石圈平均厚度为50~60公里。最老洋底的岩石圈厚度接近100公里。 ②、对流的地幔推动岩石圈底部 1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②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③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④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⑤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课本插图和多媒体演示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②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②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①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③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讲授过程】: 情景创设 地球上地貌各种各样,千奇百怪,读第一节P27的四幅图,看看分别属于什么地貌类型?大家还知道有哪些地貌类型? 归纳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提问: 1、阅P26图,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结合2-1-1图) 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 一、岩石圈 快速阅读一、二两部分内容,试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 仔细阅读该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试用资料说明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差异? 2、阅读P30知识窗,了解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及地壳的元素组成?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3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教案湘教版必修一.doc

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 人类活动与地表 形态的关系 1.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综合思维) 3.树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以我国村落为例) 地区 规模 分布、形态 人口 北方平原区 较大 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 较小 相对分散,多呈带状分布 较少 2.(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我国交通线路分布的差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 (3)地形的影响:在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建设限制较少。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络状。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较多。为了减缓道路坡度,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4)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 ①依据: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②表现?????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5)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限制不断降低。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高中地理-岩石圈

高三复习学案6 专题6 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 【最新考纲】 1.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2.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基本知识】 考点一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1.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 思维拓展三大类 岩石的形成、特点和用途 类型形成特点用途 岩浆岩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 下,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 凝固而成的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 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 业生产的原料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 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 的有流纹或气孔 代码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①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 ②岩浆岩、变质岩和 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③岩浆岩、沉积岩和 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④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岩浆

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 破坏,形成碎屑物质,被搬 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的 岩石 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 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 煤、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 要的能源 变质岩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 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 发生改变而成的岩石 片理构造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 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1)已形成的各种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可能形成沉积岩。沉积物必须经过埋藏和成岩作用,才能变成坚硬的沉积岩。 (2)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三大类岩石都可能重熔再生成为岩浆。 (3)已形成的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可能形成变质岩,其形成的条件是:原先形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 3.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环境。 【例1.】科罗拉多大峡谷是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从谷底向上,在沿岩壁出露的各期岩系中,多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大峡谷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科罗拉多大峡谷岩壁的岩石从成因来看多属于( )

2015上海高三地理第三讲岩石与地貌归纳

第三讲岩石与地貌 专题5 板块运动 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读“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了解某地区位于哪个板块内或板块交界处) 岩石圈:由岩石构成的地球的坚硬的外壳。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2、板块在软流层之上滑动,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对流。 3、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活跃地带。因此,地震火山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思考:澳大利亚大陆为何地震较少?) 4、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大地貌的成因,如大西洋、喜马拉雅山等 板块运动特点形成地貌 板块张裂的地区←||→(生长边界)大洋板块张裂海洋大陆板块张裂裂谷 板块碰撞的地区→||←(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巨大山脉 张裂区(生长边界) 海上:海洋、海岭(大西洋) 陆上:裂谷、断层(东非大裂谷) 相撞挤压区(消亡边界)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交界处: 海洋:岛弧(太平洋西部的岛弧链—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就是太平洋板 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的) 陆上:海岸山脉(北美洲落基山脉南美洲安第斯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交界处: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就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的) 5、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规律:海底岩石年龄从海岭到两侧由新到老对称分布(观察地图册“海底岩石年龄分布图,分析原因) 6、在“震源和震中示意图”写出地震要素名称: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 7、地震发生时,人们先觉察到的是地面上下颠簸,接着而来的是左右、前后摇晃,原因是因为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 8、震级表示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地震烈度表示地震的破坏程度。震级每升高一级,相应的能量就增加 约30倍(思考:震级相差三级,能量相差多少倍?)。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同一次地震所影响的地 区有多个烈度。 9、影响烈度的主要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的抗震性能、救援等。 10、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在“世界地震、火山分布”图上找到地震带分布,掌握主要地震国位于哪个地震带上,思考:为何我国地震灾害频繁?)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 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月球、火星、金星也有火山活动。 分类:①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②死火山: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地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包含泥沙、石块以到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22014届高考地理重要知识点经典试题分类(word版有答案)--岩石圈与地形2详解

岩石圈与地形20121207 一选择题 (一)下图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时发现的 树桩年龄特征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1.根据树桩年龄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沿④一①为树干向阳面生长快 B.靠P一侧枝叶茂密,水分较多 C.靠P一侧为阴面,生长快、长青苔 D.靠P一侧光合作用强烈 2.若此图为等高线示意图,甲地与乙地相比,下列关系成立的是( D ) A.降水:甲>乙B.气温:甲<乙 C.海拨:甲<乙D.坡度:甲<乙 (二)读下页“沿南回归线所作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左图),读图回答8~10题: 3.在六大板块的范围内,图中占了( C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4.大西洋中脊是( C ) A.海底岩石的消亡处 B.海底岩石年龄最老的地方 C.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D.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5.智利地震位于( C ) A.a附近 B.b附近 C.c附近 D.d附近 c a d b (三)不同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下图表示岩石圈物质循环。 6.图中①~④分别代表的作用是 A A.熔融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冷凝作用

B .冷凝作用、熔融作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 C .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熔融作用、冷凝作用 D .熔融作用、外力作用、冷凝作用、变质作用 7.上图中表示大理岩形成过程的数码代号是 C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四)甲图中是上海豫园名石“玉玲珑”,乙图中是台湾东北海岸“野柳公 园”中最著名的海岸怪石“女王头”。 8.“玉玲珑”由石灰岩组成,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的成因是 C A .风力侵蚀作用 B .岩浆喷出作用 C .流水侵蚀作用 D .岩浆侵入作用 11.在中国,石灰岩形成的地貌广布的地形区是 D C .内蒙古高原 D .云贵高原 9.下列岩石中,与石灰岩成因类似的是 A A .石英砂岩 B .板岩 C .花岗岩 D .大理岩 10.形成“女王头”独特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A A .海水侵蚀、风化作用 B .风力侵蚀、流水侵蚀 C .化学溶蚀、风力侵蚀 D .地壳运动、风化作用 (五)读图2中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6-8题。 11.上述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是………………( D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2.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的成因,与岩石的性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是…( A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3.甲、丙、丁三种地貌景观典型分布的地区依次是……………………………( B ) A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新西兰北岛 B .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夏威夷群岛 C .云贵高原、黄土高原、亚平宁半岛 D .云贵高原、山东半岛、台湾岛 (六)地貌对人类经济建设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对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城市发展和旅游的影响最为显著。 甲 乙 图2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1.识记: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2.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3.应用: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地貌的形成;学会分析不同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影响。 第1讲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分层 (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虚线M:________,实线N:________。 (2)分层 名称特征界面 A层 __ __ 连续圈层,平均厚度约____千米 a__________ b古登堡界面 B层 _ ___ 厚度约2 800千米,上部存在 c____________,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C+D层地核分C外核、D内核 2. 岩石圈 (1)构成:地壳与__________以上的地幔部分。图中字母____。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巧学速记地壳“厚薄”歌 大地厚,海洋薄——海陆差异;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 A .①为地壳 B .②为岩石圈 C .③为软流层 D .④为下地幔 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 .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 .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 .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 .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3.某地地下30KM 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的飞鸟和池塘里的游鱼,都会感觉到( )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P 波,上下颠簸 D 、S 波,左右摇晃 4.关于地壳和岩石圈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就是整个地壳 B.岩石圈为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 C.地壳和上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合成岩石圈 D.地壳为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 类型 形成 常见岩石 A________岩 侵入岩 岩浆侵入______________冷 凝形成 花岗岩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 _____ ____ B________岩 地表岩石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经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形成 ________、砂岩、页岩 C________岩 高温高压下原有岩石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 ________、板岩、片麻岩 2. 地质作用????? a 表示 b + c 表示外力作用 d 表示 e 表示 3.循环意义 (1)形成地球上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 (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______________;

高三地理总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总结

岩石圈教案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主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结果: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水平运动→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主要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不同地区主导的外力 ①干旱地区:风力作用(侵蚀→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搬运→移动沙丘) ②湿润地区:流水作用 ③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山下堆积→冰碛湖) ④海岸地区:海浪作用(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重熔再生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 (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 ·褶皱山 (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向斜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石油)场所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场所 ·断块山 (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火山 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人类活动对各圈层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各圈层的影响地球是一个特殊的物理化学系统,它和别的太阳系其他行星不同,不但有生物圈和生命的长期作用,有液态水圈和氮-氧形成的大气圈,还有与固体地圈的板块运动。从而决定了地球系特有的物质运动与元素行为特征。因而,这一系列的特征使得这颗特别的星球变得更加神秘而与众不同——因为开始有了人类的出现,生存与发展。 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如果细分,地球总共可以分为八个圈层。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居于中心地位的智慧圈中,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对其他六个圈层干扰强度和广度业已远远超过了他们各自的自然振荡值。人类活动干扰大自然能力和规模空前增长,使地表覆被、土地利用类型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量多面广的污染物干扰了原有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引发了一系列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肆虐、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森林及湿地萎缩、灾害频发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危机。一切皆源于人类的无序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种种人类生态环境问题,而环境质量演变有无不受制于人文过程以及生态破环境与地球系统的变化,继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现实或潜在的威胁。 一.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 大气圈是地球表面由各种气体、水汽和多种悬浮物及其他杂质组成的复杂的流体系统,是生命活动长期参与作用的结果。大气的存在状况直接关系着人类以及各种生物的存在和发展。 大气圈各组成分之间的精细平衡是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破坏这种平衡也就是破坏了人类和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工业化以来,人类大量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填海造田,新建水库等工程也对大气圈造成了破坏,是人类面临重大的大气环境问题。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增加了全球大气的污染,影响了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能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减弱了入射的太阳辐射数量,从而导致气温的降低。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交通和生活上各种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据计算,从1860-197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增加了10%。二氧化碳能透过太阳的短波辐射,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所以,它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大气的“温室效应”的强弱与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密切的关系。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效应”的作用也增强,低层大气-对流层的温度将升高。到2009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达400ppm。据此计算,全球大气的平均温度将升高近l℃,到2040年,将升高约2℃。燃料燃烧后排出的烟尘微粒和自然植被被人类破坏后为大风所刮起的尘埃,以及其它人为原因所造成的尘埃,增加了大气中的烟尘、微粒的数量。其中有许多半径小于2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悬浮在大气中,犹如一把阳伞遮住了阳光,减弱了太阳辐射,导致地面气温降低。同时,大气中的烟尘微粒又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凝结核,创造了降水形成的有利条件,增多了降水的机会。降水的增加,对地面的气温也起到了冷却作用。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油排入

《正确小卷》2020总复习质检卷【专题1-7】【试卷】第5单元 岩石圈与地貌

《正确小卷》2020 总复习质检卷第五单元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2 道小题,每小题2 分,共44 分)【满分:100 分】 A.向斜成谷 B.断裂下陷 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 10.图中由①至②的地形剖面图以及水下水流运动方向最可能的是() 位于新疆北端的五彩滩,地处我国额尔齐斯河北岸的一二级阶地上,海拔480 米,岩层以红色、土红色、浅黄和浅绿色砂岩、泥岩及砂砾岩组成,五彩缤纷,状如彩色古堡、怪兽等,造型 奇特。右图图1 为五彩滩的景观图,图2 为该地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 中甲、乙、丙、丁、戊为三大类岩石和岩浆),读图,回答1~2题。 1.五彩滩的岩石属于图2 中的() A.甲 B.丙 C.丁 D.戊 2.推测新疆五彩滩的形成过程是() A.地壳运动—外力侵蚀—外力沉积 B.外力侵蚀—外力沉积—地壳运动 C.地壳运动—外力侵蚀—外力沉积 D.外力沉积—地壳运动—外力侵蚀 湖北省十堰市谭山镇鱼塘河村“流鱼洞”位于丹江支流滔河岸边,属于石灰岩地貌,每年从惊蛰到清明期间都会流出鱼来。2014 年“流鱼洞”下游100 米处修建了水电站,洞崖流鱼从此成为历史。据此完成3~5 题。 3.下列地貌景观与“流鱼洞”地貌成因相似的是() A B C D 4.“流鱼洞”流鱼期间,() A.华北平原麦浪滚滚收割忙 B.北京香山红叶五彩斑斓 C.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梅时节家家雨 D.湖北潭山镇油菜花开遍地金 5.专家科考发现,“流鱼洞”的鱼一般秋季进洞,春季出洞。影响鱼类进出“流鱼洞”的主要原因是() A.气压变化 B.水温变化 C.降水变化 D.水位变化 当地时间2019 年10 月18 日,墨西哥波波卡特佩特火山喷发,火山灰直冲云霄。波波卡特佩特火山海拔超过5 400 米,位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东南约90公里处,是较活跃的火山之一。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和“墨西哥位置图”,回答6~8 题。 6.火山喷发的物质来自上左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7.波波卡特佩特火山活跃喷发的原因是其() A.位于板块消亡边界 B.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C.位于板块的内部 D.大陆板块向东运动 8.波波卡特佩特火山喷发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①山顶地区冰雪大面积融化,形成洪涝灾害②火山喷发后影响当地的航空运输 ③当地昼夜温差变大④火山口附近形成了厚厚的花岗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蛇曲之美,既有温婉轻柔,也有恢宏磅礴。如图表示绕旋在内蒙古草原间的河流弯曲景象,我们称之为“蛇曲”。蛇曲进一步发育,就会形成牛轭湖,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多呈弯月形。下图左图为某地区蛇曲图,右图为牛轭湖,据此完成9~11 题。9.造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岩石圈与非再生资源

第七章人类与岩石圈 第一节岩石圈与自然资源 一、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 岩石圈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最下面的一个圈层,又是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最外层。 众所周知,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公里。地球物理学研究揭示,从地心向外,可以分下几个圈层。 1.固态内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呈固态,温度达4000—4500℃。内核的半径约1225公里。 2.液态外核:厚约2250公里,温度约3000—4000℃,据推测,由液态铁组成,其中可能含镍约10%,并有大约15%较轻的元素,如硫、硅、氧、钾和氢等存在。 3.地幔,位于地核与地壳之间的构造层,厚约2860公里,主要由橄榄岩类组成,即富含铁、镁的硅酸盐岩石,与其上的地壳成分不同。 根据地震波速在400和670公里深度上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可将地幔分为三部分: ①上地幔,地壳以下至400公里深度。地慢的顶部和地壳刚性较好、温度较低,这部分称为岩石圈,其厚度不甚均匀,海洋下较薄,洋中脊最新部分仅6-8公里,最老部分约100公里。大陆上较厚,约100-400公里。岩石圈以下温度较高而刚性较弱,能缓慢变形,这部分称为软流层; ②过渡层,深度在400-670公里之间; ③下地幔:深度在670-2891公里。 4.地壳:包裹着整个地球内部的薄壳。质量只占全球的0.2%。 厚度不均匀:大洋壳极薄,仅2—11公里(包括海水),平均约7公里,主要由镁铁质火成岩,即玄武岩和辉长岩组成,上覆极薄的深海沉积物;陆壳较厚,约15—80公里,平均35公里,由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因此其成分不均匀。地壳与地幔之间地震波和传导速度有突然的变化,这个界面称为莫霍面。 地壳就其厚度而言仅及地球半径的0.5%,形象地说,像一只苹果的外皮那样薄薄的一层。 二、自然资源及其分类 1.自然资源: 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条件的总称。 2.分类 ⑴非再生资源(不可更新资源):矿物和各种化石燃料; ⑵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生物、水、土壤等在较短时期内能够再生的资源;以及取之不尽的资源,比如太阳能和风能等。 矿石燃料一旦被燃烧使用之后即永远失去其有用的形式;而矿物却永远不会因被使用而消失,因此能源最为重要,它被使用之后既不能再生也不能再循环。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廉价的能源,现有高品位的任何矿床即使耗竭也不足为虑,可以消耗更多的能量从低品位矿床乃至普通岩石中去提取金属。 三、非再生资源生产周期理论 从绝对意义上讲,地球上的矿物资源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有足够的手段,就

201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详解

2016年高三一轮复习学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考点提示】 1.岩石圈的组成、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对地表的影响;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考点知识整合】 知识点1: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从地心到地表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软流层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有何不同? 知识点2: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浆岩怎么形成的?花岗岩和玄武岩有何不同? (2)沉积岩怎么形成的?有哪两个典型特征? (3)变质岩怎么形成的? (4)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知识点3:板块构造学说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

A B C D E F 。 (2)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①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处: ②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处: ③板块的张裂处: 思考:①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是: 。 ②安第斯山脉的成因是: 。 ③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 ④红海的面积不断扩大原因是: 。 (3)板块的边界有哪两种类型? 知识点4: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3)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总结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 ②断层与地貌 断层 断层线:常发育成 ; 断层面:常发育成 (华山北坡) 两侧岩块 相对上升:常形成 ,例如: 相对下降:常形成 ,例如:

总结:如何判断断层? ③应用:、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修建隧道宜选择构造;在 盆地中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 【巩固练习】 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保护区”是世界著名的岩球地质公园,其实不是大理岩,而是花岗岩。图a为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石球景观图,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a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b中( ) A.甲 B.乙 C.丙 D.丁 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阅读某地区地质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经历过的主要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岩浆侵入-褶皱运动-侵蚀搬运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褶皱运动 C.固结成岩-褶皱运动-岩浆侵入-侵蚀搬运 D.褶皱运动-岩浆侵入-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4.图中显示抗风化侵蚀能力最强的地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1.1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学案(含答案)

2.1.1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 的组成与物质循环学案(含答案) 第一节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时课时11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学习目标 1.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 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相互转化过程。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能画出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地球内部圈层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虚线M横波S,实线N纵波P。 2分层界面地下深度千米波速变化莫霍界面17平均该面以下,纵.横波速都明显加快古登堡界面2900在这里,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岩石圈1构成地壳与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2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判断1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厚度相同。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类型形成常见岩石A岩浆岩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凝形成花岗岩喷出岩岩浆

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玄武岩B沉积岩地表岩石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石灰岩.砂岩.页岩C变质岩高温.高压作用下,原有岩石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大理岩.板岩.片麻岩2地质作用a表示上升冷却凝固bc表示外力作用d表示变质作用e表示重熔再生3循环意义1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判断1花岗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吗2变质岩中含有化石。 探究点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材料一科拉超深钻孔是苏联于1970年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所进行的一项科学钻探工作,到1983年,该井的钻探深度已经达到了12000米,之后的10年共计进度262米,钻探工作终止于1994年,官方理由因“经费不足”停止钻进,至今保持世界最深钻井纪录。科拉超深钻孔发现地下有高含量黄金.钻石等地层,并发现大量氢沉积物,这些氢沉积物的量非常大,以至于从该洞挖出的泥浆都与氢沉积物一起“沸腾”起来。这个深度似乎很深,但与地心在我们脚下6371千米相比,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仍主要来自于对地震波的研究。 材料二 下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3.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前新知识导学】 (一)地球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 2.圈层结构:、、 (二)、岩石圈 1.结构组成:包括的全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2.物质组成: (1)岩浆岩成因: 代表岩石:喷出岩:如;侵入岩:如 成因: (2)沉积岩特征:、 代表岩石:、、 (3)变质岩成因: 代表岩石: 【品尝成功】岩石圈是指() 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C.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 D.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3.物质循环 (1)过程:地球内部的上升冷却形成; 地表岩石在一系列作用下,形成; 已经生成的岩石在的条件下,发生作用; 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又形成新的。

【做一做】填写图中个字母代表的岩石类型 a. b. c. d. 【品尝成功】 请写出左图各字母代表的含义 A B C D (2)意义: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 ②改变地表的,塑造千姿百态的 ③实现交换和传输,改变地表的 【做一做】阅读知识窗,在下图中标出六大板块名称

【重点探究】 1.地壳在大陆的厚度与在大洋的厚度有何不同? 2.岩石圈和地壳的概念一样吗? [总结交流]: 请根据你的理解,绘一幅地球 内部圏层结构示意图,图中表 示出地壳、地幔、地核、软流 层、岩石圈、地球的内部圈层 构造: 28—29页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图并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讨论: 1. 岩浆岩是如何形成的,按成因可分为哪两类?如何区分两类岩石? 请尝试用简图表示出来。 2。沉积岩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沉积岩能很好的反映历史,岩层和化石则是记录地球的书页和文字? 3.变质岩是在什么作用下形成的?主要的变质岩有哪些?分别由哪些岩石变质而成?

地理知识点梳理-岩石与地貌

2018合格考知识点梳理--岩石与地貌 教学目标: 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2.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矿物、岩石的概念。 3.掌握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转化过程。 4.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5.了解主要地貌类型(黄土地貌和喀斯特地貌) 知识详解: 一、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的含义 整个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每一个单元为一个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边界比较活跃。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欧亚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未定板块边界。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概念: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引起地面的震动现象,大部分地震和地质构造有关,称为构造地震,地震 是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 弱程度。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地震要素:震源(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震中(震源相对应有地面上的点)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多倍。 分类: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称破坏性地震。 我国:大部分省区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唐山地震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主要地震区有: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 青藏高源和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的区别: 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

地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地球环境与人的关系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环境根据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形成和转化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不为人类的主观需求而改变其客观属性,也不为人类的有目的活动而改变自己发展的过程。因此,在环境有限地自循环过程中,人类无限制地资源开采和环境破坏无疑打破了这一平衡。不管是在现有环境中谋求发展,还是抛弃旧的寻求新的环境,人类究竟能走多远? 从生物性来看,在与地球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如今这种形式。 1.人类与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地球各圈层,尤其是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30亿年前,大气圈中氧浓度只有现在的千分之一,原始的生命为了躲避紫外线致命的伤害,只能存在于水下10m深处。到距今6亿年时,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百分之一,出现了臭氧的保护,生命开始出现在水面上,成为生命史的第一个关键浓度。到4亿多年前,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十分之一,臭氧的浓度进一步增加,生命才能从海洋登上陆地, 这是生命史上的第二个关键浓度。可以看见,氧浓度对生命的出现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下层大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1%,这是亿万年来生物圈进化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还没有观测到大气氧浓度变化。然而,作为大气微量组分的一些气体浓度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CO2和O3等气体浓度的变化。20~30亿年以前,大气圈中CO2的浓度很高,约为今天CO2浓度的10倍。到16亿年前,随着含氧大气圈的形成,大气CO2的浓度逐渐下降到今天的水平。一定浓度CO2的存在,对地表温度的调节至为重要。因为CO2和某些气体具有能让太阳辐射中的短波辐射通过而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从而使地表增温的效应,即所谓“温室效应”,此类气体称为“温室气体”。若无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有关计算推断地球的年平均温度应为-18℃,而不是现在的13~15℃。就是说,天然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温度上升了31~33℃。综上所述,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2.人类与水圈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它包括江河湖海中一切淡水、咸水、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以及南北两极冰帽和各大陆高山冰川中的冰,还包括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和水滴。大气中的水是全球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地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颗智慧星球,水是一个关键因素。各种生命起源的假说都少不了水这一要素。如今地球表面的70%以上覆盖着水,大多数生物体内水的含量也达2/3以上。研究还发现,人体血液的矿化度为9g/L,与30亿年前的海水是相同的。静脉点滴用的生理盐水为浓度为0.9%的NaCl溶液,与原始海水一致。这似乎在告诉我们,现代人的身体内仍然流动着几十亿年前的海洋水。在自然界的植物体内,水分含量更高,有些甚至高达95%。这一切都充分表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进化都离不开水。 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时时处处与水紧密联系,从生活、娱乐到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无一不体现出水的重要性。 3.人类与土壤圈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供植物生长与繁殖的疏松表层。除了江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有土壤存在。即使在岩石出露或流沙覆盖的地方,也可能有原始土壤和风沙土的发育。因此,各种土壤在地球表面形成一个断续分布的圈层,覆盖于岩石圈之上,其厚度由几厘米至几米不等。在炎热湿润的

3-1 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3-1 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内、外力作用 与地表形态变化 一、选择题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B.③ C.④D.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Ⅰ——①B.Ⅱ——③ C.Ⅲ——⑤D.⑥——Ⅰ 解析图中的地质作用分别为①沉积作用、②重熔再生、③上升冷却凝固、④高温高压、⑤变质作用、⑥风化、侵蚀、搬运作用。昆仑玉、大理岩同属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的。生物化石出现在沉积岩中,是沉积作用形成的。 答案 1.D 2.A 下图为某地岩层及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单位:米),读图完成3~4题。 3.该地地质构造及地表形态是()。 A.背斜,山脊B.向斜,山脊 C.背斜,山谷D.向斜,山谷

4.形成该地地表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运动B.火山地震 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 解析第3题,该处岩层两翼老,中间新,是向斜;等高线向高值处凸出,判断该地地表形态是山谷。第4题,该地地表形态属于“向斜成谷”,主要是受地壳运动的影响而形成的。 答案 3.D 4.A 读右图,完成5-6题。 5.图中所示的变化过程最有可能的是 A.沉积岩的形成过程B.岩浆的形成过程 C.变质岩的形成过程D.土壤的形成过程 6.图中abc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可信的一组是 A.a—砂岩b—砾岩c—板岩 B.a—沉积物b—沉积岩c—新岩浆 C.a—有机质b—风化壳c—岩石 D.a—石灰岩b—大理岩c——岩浆 解析第5题,该图表示了两种岩石接触的地方形成新的岩石,因此该图最有可能是变质岩的形成过程。第6题,石灰岩与岩浆接触的地方受热变成大理岩。 答案5.C 6.D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B.③①④ C.④②①D.④①③ 8.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A.风蚀现象显著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