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技》中的“几”的读音说起

从《口技》中的“几”的读音说起
从《口技》中的“几”的读音说起

从《口技》中“几”的读音说起

苏祠中学周德华

摘要:“几”在古代是同音而不同形的两个字,即“几”和“幾”。“几”在作为本字、象形字时,读jī((机)音。当它用作“幾”的简化字(替代字)时,属会意字,此时它也读jī(机)音。但若它在句中含有询问的意思和语气时,那么它的读音就不能再读jī(机),而应是jǐ(己)了。

关键词:几;本字;幾;会意字;简化字

“未几,夫鼾声起”。这是清代林嗣环《口技》中的句子。其中的“几”字,有把它读作jī(机),亦有把它读作jǐ(己)的。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的“几”共出现12次,其中类似这种难辨其音义的地方约有5处。那么这些“几”具体进入特定的语境后,到底怎样读好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确实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那么怎样去区分辨别掌握其读音的规律特点及理解其特殊含义呢?下面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几”有同音不同形的两个字

1.“几”的本字是个象形字,其形象“∩”。

它是古时人们用来陈放东西或倚靠休息的短而小的长桌子。大致与现在的“茶几”相似。如“窗明几净”。这个成语中的“几”用的就是本字。“几”用作本字,此时它属于象形字。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道:“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此句中的“几”用的就是本字。

2.与“几”,同音不同形的另一个字“幾”

“幾”在古代是个会意字。从幺幺(yāu),微。从戍,兵守。在古代,它与“几”是形义不同的、同时并存在两个字,有“细微”、“很小”之意。《易·系辞下》中说:“幾者,动之微。”“君子见幾而作,不俟终日。”《说文》,亦说:“幾者,微也,殆也。”这几例中的“幾”在古代就是与“几”同音而不同形的另一个字,并含有“细微”或“小”、“少”之意。

3.“几”是“幾”的简化字。

“几”和“幾”在古代是形义不同的两个字,可在现代“几”却是“幾”的简化字。“几”在古代读jī(机),“幾”在古代读jī(机)或jǐ(己)音。由于它们有同音的一面,所以在文字简化中,文字改革委员会便采用以结构简单的同音字“几”来代替结构复杂的“幾”字。在书写上“几”和“幾”两字规定一律写成“几”。于是它们两者之间便由原来各自独立的关系关成了现代的简化与被简化关系。“几”便成了“幾”的简化字。

二、“几”作本字时读jī(机)

“几”作本字时是象形字、名词、读jī(机)音,意思上指“矮而小的长桌子,并可用来陈放东西”。如“茶几”、“琴几”、“案几”。这几例中的“几”,用的就是这个意思,属于本字。《史记·吴王濞列传》道:“(中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这两例中的“几”用的也是本字名词,读jī(机)音。“几”无论出现在什么地方,只要用作本字象形字,并指“矮而小的长桌子,可陈放东西”这一意义时,此时它的读音是jī(机)。

三、“几”用作“幾”的简化字,含有“将近、接近”、“几乎”、“差点儿、差不多”之意时,读jī(机)

如“歼灭敌人,几三千。”此例中的“几”便有“将近、接近”之意,此时它的读音是jī(机),属简化字。柳宗元《捕蛇者说》中道:“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文天祥《指南录后序》道:“坐桂分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首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道:“几败而公事”。林嗣环《口技》道:“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几例中的“几”也是简化字(替代字),含有“几乎、差点儿”之意,读音为jī(机)。总之,“几”在文中只要用作简化字,含有“几乎”、“差点”、“将近、接近”之意时,它的读音是jī(机)音。

此外,“几”含有“很少”、“很小”之意时,亦属简化字,读jī(机)意。

《孟子·尽心上》道:“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杨万里《明发白沙滩闻布谷有感》道:“借令字堪字,识字亦几希。”这两例中的“几”含有“很少”、“很小”之意,属简化字,读jī(机)音。《指南录后序》道:“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此。”句中的“几”亦具有这一特点和用法,读jī(机)音。有时“几”若含有“大概”、“概率”之意时,亦属简化字,读jī(机)音。总之,“几”进入具体句子中,凡具有上述用法和特点,用作简化字时,它的读音是jī(机)。

四、“几”用作简化字,作来询问时间,含有“多少”、“什么”之意时,读jǐ(己)音

《古诗十九首》道:“河汉清且浅,相许复几许?”韩愈《桃源图》诗道:“当时万事比见,不知几许犹流传。”这两列中的“几”是简化字,有“多少”之意,读jǐ(己)。《指南录后序》道:“予之及于者不知其几也。”蒲松龄《狼》道:“而顷刻两毙,禽曾之变诈几何哉?”《为学》道:“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这几例中的“几”都是“幾”的简化字,有“多少”之意,读jǐ(己)音。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煜《虞美人》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例中的“几”是简化字,含有“多少”、“什么”之意,读jǐ(己)音。徐珂《冯婉贞》道:“未几,敌兵果舁炮至。”蒲松龄《促织》道:“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这两例中的“几”便具有这一特点和用法,读jǐ(己)音。

此外,“几”用来询问数目,含有“不多、少数”之意时,是简化字,此时读jǐ(己)音。

如“画几秆竹子,添几件衣服。”冰心《小桔灯》道:“去年山下医学院有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了。”又道:“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桔子。”这几个例中的“几”便具有这一特点和用法,属简化字,亦读jǐ(己)音。

综观上述,“几”在古代确实是同音而不同形意的两个字,而不是一个字。“几”在用作本字象形字时,读jī(机)音;当它用作“幾”的简化字(即替代字)时,属会意字,读jǐ(己)音。可见,《口技》中“未几,夫鼾声起”一句中的“几”亦应读jǐ(己)音了。因它在句中不仅有“多、多久”之意,而且在句中用作的是简化字。总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或学习、工作中,无论它出现在什么地方,其读音,用法怎样变化,只要我们注意掌握它的特定语境中的规律特点,也是极易区分辨别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口技》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20.口技 第一部分 1、《口技》的作者是朝的,这篇文章节选自朝编选的笔记小说。 2、课文对声音的描述可谓惟妙惟肖: ⑴描述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惊醒之后,各种声音有。 ⑵描述突遭大火时“百千齐作”的声音有。 3、课文中有三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动作: ⑴在口技人摹拟四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听众表现出全神贯注并听得细致入微的样子: ⑵在表演者摹拟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的情形时,听众的神情动作的变化是: ⑶在表演者摹拟火灾时,听众“如临其境”,其表现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京中有善口技者(善:) ⑵会宾客大宴(会:) ⑶施八尺屏障(施:) ⑷众宾团坐(团:) ⑸妇拍而呜之(呜:) ⑹奋袖出臂(奋:) ⑺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几:) 5、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有何作用? 6、文中总领全文,集中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的一个词是。 7、下列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B、善:京中有善口技者择其善者而从之 C、毕:众妙毕备群响毕绝 D、坐:满坐寂然口技人坐屏障中 8、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B、本文既可以当作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C、听众的反应烘托了口技表演之善,属正面描写。 D、文章结尾处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9、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时间词语: 表示突然发生: 表示同时发生: 表示相继发生: 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10、翻译下列句子: ⑴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⑵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⑶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第二部分: (一)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教科版八年级《第三章声》单元测试题2(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请把正确选项前面的字母代号写在各题后的括号里。 1.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生了变化2.下列四个句子:(1)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2)引吭高歌;(3)她是唱高音的;(4)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 A.(1)(2) B.(2)(4) C.(1)(3) D.(3)(4) 3.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利用回声可以测海底的深度D.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的快 4.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在图1给出的城市道路交通标志中,表示“禁止鸣笛”的是() A B C D 6.正在拉二胡的一位同学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这样做的目的是()A.使二胡发出不同的音调B.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 C.为了获得更大的响度D.阻止琴弦振动发音 8.图2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 音的( ) A.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单元测试卷答案

2013—2014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卷答案 第一单元 一、1.C 2.B 3.①精巧②从容③果然④清澈如洗 4.①比喻,拟人②比喻,反问③排比 5. B 6.C 7.A 8.略。 二、9.对比的写法。点出石榴树非同寻常的品格,总领全文。 10.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11.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12.写石榴由骨朵到花的演变。 13.略(提示:可从语言表达方面去谈) 14.交待了我喜欢石榴的原因和对石榴的向往。 三、(一)15. 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16. 老羚羊以身体支撑年轻羚羊飞跃山洞。 17. 动物在危急之时的举动令人肃然起敬。 18. 保护野生动物……善待我们自己;议论 19. 老羚羊以死亡做桥石墩搭起生命桥和众羚羊逃生时井然有序。 20. 比喻,拟人,设问,排比。(举例略) 21.略 (二)22.扔摘扔抛 23. “那朵花”说明花只有一朵,而前面写的是还各摘了一朵花。 24. 对比手法,表现了对这种破坏优雅,秀丽环境的行为的强烈谴责。 25.略 26. 略四、作文。(略) 第二单元 一、1. C 2.A.结—接 B.题-提 C.贻—怡 D.妄—忘 3. ①心理描写②神态描写③语言描写 4. B 5. A 6.林黛玉贾宝玉 7.②④①③ 8.D 二、9.因为这些书都是宣传“反上”内容的书,在当时看来,这些内容的书是该禁止的。(意近即可) 10. 先生让我们读的一些经书 11. 叛逆 12. 毛泽东接受了这些小说中的选择精神,学会了对旧社会的不满与反抗。 13. 略 三、(一)14.一个礼物是指教练的爱心------足球,另一个礼物指小男孩的爱心或报恩之心-------为教练挖圣诞树坑和一个足球天才。 15.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随意摆放的一只水桶里。 16. 表现在教练的爱,妈妈的爱,我的爱。 17.贝利是个挑战自我的人。18.理解:天才的造就需爱心。包括他人的爱心,提拔,以及慧眼识英雄或被造就者的爱心、感恩热情(略)。 (二)19.D (“打量”突出寻找的仔细,照应写作内容,其他词语无此作用) 20.示例:还是不要让她知道这事最好。(答出大意即可) 21.比喻。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直写农妇的普通,使下文所表现出的主旨——母爱更突出,更强烈,更让人震撼。 22.是全文中最让人动容的一句,它集中书写了母爱的伟大——无私、忘我,照应了文章标题,使文章主旨更突出。23.B (提示:本文写作主旨单一,即赞扬母爱;写第七段,是从侧面反映母爱的伟大与动人,照应主旨。) 四、作文。(略) 第三单元 一、1、B 2、A 3、狮,狼,虎,马,驴,牛,羊,鸡,鸭。 4. 米妮清洗了桌子上的许多杯子 5. C 6. A 7. 略 8、以上顺口溜内容表现月亮的变化。后半个月月亮变化的规律是:廿三廿四月半边,廿五廿六峨眉月,廿七廿八一根线,廿九三十不见面。 二、课内阅读。 9. B 10. 非常自私;充满爱心 11. 悄悄轻轻托 12. “孩子们,这是你们的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与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与答案 (一)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④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其始折旋疾徐()乃四顾胆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椎鼓径进……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贼②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③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④而还,一郡并获全。注:①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义士。②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③委:丢下。④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 1、在下面语句中加上一个逗号,将其断开。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2、翻译下面语句。 吾今死矣,子速去!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匈奴“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都城。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距离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诽谤 C.愿王察之:观察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结束 2.翻译句子。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

口技练习题

《口技》总复习 一、文学常识 《口技》的作者是朝的, 字, 这篇文章选自朝编的小说,以叙写故事为中心。 二、通假字 满坐寂然()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三、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 施八尺屏障() 众宾团坐()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其夫呓语() 妇抚儿乳() 众妙毕备() 宾客意少舒()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虽人有百手() 不能名其一处也()

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曳屋许许声() ②词类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 妇抚儿乳() 宾客意少舒() 不能名其一处() 会宾客大宴.() 侧目.() ③古今异义 会宾客大宴()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虽人有百手()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宾客意少舒(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少。) ④一词多义

1.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绝: 1.以为妙绝(副词,极) 2.群响毕绝(动词,消失) 妙: 1.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2.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 指: 1.手有百指(名词,指头) 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指明) 作: 1.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 2.百千齐作(动词,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间: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 2.遂于外人间隔(动词,间断) 是: 1.当是时(介词,这) 2.问今是何时(判断动词) 坐: 1.满坐寂然(名词,通“座”) 2.众宾团坐(动词,坐)

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姓名 一、积累运用( 4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簇拥(cù)附和(hè)阔绰(chuò)腼腆(tiǎn) B、后襟(jin)羼水(chàn)俯瞰(kàn)避讳(huì) C、攥拳(zuàn)桑梓(zi )星宿(xiù)作揖(jī) D、侥幸(jiǎo)打折腿(she)恐吓(hè) 商酌(zhuo) 2、下面词语中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栩栩如生无精打采B、纹丝不动意想天开 C、死心塌地面面相觑D、五彩斑斓扣人心弦 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尽管计算机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 B、扬州茱萸湾公园成立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一些遭伤害的野生动物又栩栩如生了。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我国首位航天员成功送入浩瀚的太空并安全返回,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空前绝后的成就。 D.从风格看,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各有千秋。 4.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 3分) A.着眼于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确实实现了繁荣经济、活跃经济、拉动经济的初衷。B.今天,团中央青工部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青年职工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活动。 C.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长鲍遂献透露,应对公民起名中越来越多的冷僻字和重名等问题,公安部正在研究起草《姓名条例》,以立法手段来解决身份证制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D.把管理干部的一些规章制度和干部的思想道德公布出来,让广大群众监督,就可以达到以昭昭之理扬正气、以严峻之法惩腐败。 5、《水浒传》中有一个人物,原来是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只因踢得一脚好球,受到皇帝的赏识,没到半年时间,直抬举他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他把持朝政、无恶不作,这个人是( )。( 3 分) A.高俅B.蔡京C.高衙内 D. 王进 6、默写。(30分)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2),乃凝于神。 (3),小桥流水人家,。 (4)俱怀逸兴壮思飞,。 二、阅读 (一)口技(节选)

文言文精细阅读之口技

文言文精细阅读之《口技》 一、文章内容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本文的作者是林嗣环,清代人。 3、《虞初新志》是清代人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三、语音 呓(yi)语叱(chì) 齁(hōu) 中间(jiàn)力拉崩到之声曳(yè)屋许许(hǔ)声 几(jī)欲先走 四、通假字 1、满坐寂然坐通座 五、古今异义词 1、两股战战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2、虽人有百手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3、稍稍正坐。稍稍:古义:渐渐地,慢慢地今义:稍微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古义:当中夹杂今义:当中 六、词类活用 1、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2、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3、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 七、一词多义 1、坐:(1)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2)通“座”,座位(满坐寂然)(3)犯罪(何坐?坐盗) 2、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毕:(1)尽(毕力平险)(2)全部(群响毕绝) 4、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014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口技》练习题

《4。5口技》练习题 【课内四基达标】 一、选择题 1。下列加黑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齁(hōu)曳(zhuài)屋呓(yì)语 B。絮絮(xù)不止夫叱(chí)犬儿深巷大吠(fěi) C.几(jǐ)欲先走撤屏(píng)视之大啼(tí) D.许许(hú)声宾客意少(shǎo)舒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 2。选出与“众宾团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项( ) A.口技人坐屏障中 B.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C。满坐寂然 D.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本文在词语运用上最大的特点是( ) A。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B。具体、形象地选取拟声词。 C。大量、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D。首尾呼应,结构井然有序。 4.选出下列加黑的字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①众妙毕备( ) A.毕业典礼 B.毕业精力 C.丑态毕露 ②宾客意少舒( ) A.心情舒畅B。动作舒缓C。舒筋活血 ③不能名其一处( ) A.莫可名状B。至理名言C。有名无实 二、简答题。 《口技》一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式,试一一指出并加以说明。 三、语段阅读。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呼呼风声;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下列加黑词的含义。 ①中间②曳屋 ③两股④名其一处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 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 文: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口技》测试题及答案

《口技》复习检测题 (满分100分) (一)(26分)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4)(8分) (1)会宾客大宴()(2)施八尺屏障() (3)众宾团坐()(4)但闻屏障中() 2、翻译句子(3*2)(6分) (1)京中有善口技者。 (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3、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是____________,作者是通过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描写来体现的。(2*3)(6分) 4、“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体现了观众怎样的心情?(6分) (二)(29分)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4)(8分) (1)深巷中犬吠()(2)妇抚儿乳() (3)众妙毕备()(4)妇抚儿乳() 6、做个小翻译,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3*2)(6分)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7.“众妙毕备”一语中的“毕”字和下列词语中的“毕”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毕业典礼B.毕生精力C.丑态毕露 8、选文第1段描写口技人表演的声响,其顺序是什么?(8分) 9.“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了听众听表演的哪些内心感受?(4分) (三)(37分)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暴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初中语文《口技》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口技》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口技》练习及答案 【语言积累】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是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2俄而百千人大呼,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千齐作。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说出下列各句中“坐”的含义。 1满坐寂然《口技》____________2到则披草而坐《始得西山宴游记》 3但坐观罗敷《陌上桑》_________4这座大楼是坐北朝南的 __________ 3、说出下列各句中“于是”的含义。 1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__________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___ 3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______________ 4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_________________ 5大家一鼓励,我于是恢复了信心___________

4、“不能名其一处也”中的“名”是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在这里是“说出”的意思,你知道文言文中还有哪些词类活用现象吗,并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理解】 5、翻译文言文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信”和“达”,也就是准确和通顺。说说你对下列各句的理解。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一则材料,用第二人称作主语,写出晏子的弦外之音。

口技练习题及标准答案--译文-文学常识-文章理解.doc

一、疏通文意 京中有善( )口技者。会( )宾客大宴( ),于厅事( )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 ),无敢哗( )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其夫呓语( )。既而( )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 )啼,妇拍儿( )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 )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 )齐发,众妙( )毕( )备。满坐( )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微笑,默叹,以为妙( )绝( )。 未几( ),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 )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 )少( )舒(),稍稍( )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 )力拉崩倒( )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又夹百千求救声,曳( )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不能指( )其一端(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 )其一处也。于是(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奋:),两股( )战战( ),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 )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此书是____代__________编选的_______小说。本文作者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顺治年间进士。 三、字词句积累 (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无敢哗者() 犬吠()呓语( ) xùxù不止()夫叱大儿() hōu声() 几()欲先走中间( )力拉崩()倒yè( )屋许许()声意少()舒?(二)、一词多义?1、善:京中有善口技者()王曰:“善哉”()2、乳: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3、绝:以为妙绝()群响毕绝( )4、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 5、意:宾客意少舒( )醉翁之意不在酒( )目似瞑,意暇甚() 6、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名之者谁() 7、坐:口技人坐屏障中()满坐寂然()8、妙:以为妙绝()众妙毕备( ) (三)、古今异义词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 3、两股战战 4、几欲先走 5、虽人有百手? 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四)、词类活用? 1、会宾客大宴?2、京中有善口技者?3、 不能名其一处也 4、众妙毕备 (五)、通假字:满坐寂然 (六)重点句子翻译?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7、不能名其一处也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短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 (教师)

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一)《书林纪事》文征明习字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 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 1

《口技》《武技》阅读练习

(二)《口技》《武技》对比阅读(8分) (甲)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林嗣环《口技》(乙)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①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②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③归,月余始愈。 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蒲松龄《武技》注:①罔,无。②蹶仆,跌倒。③舁,共同用手抬。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不能名其一处也名:②有薄技,请以相授以: ③馆之客舍馆:④然以其文弱故,易之易: 11.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3分) 12.在为学、行事、成才等方面,你从两文身怀技艺者身上获得了怎样的教益?(3分) 参考答案: 10.答案:①说出②把③安排居住④轻视 评分:每小题 0.5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作用:宾客反应和一年后憨师所说为侧面描写,鲜明突出地表现两文中人物技艺的精湛、武功的高强,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②脉络清晰,张弛有致。作用:无论以口技所演绎的故事的发展为序,展现表演的疾徐转接及宾客反应,还是以李超经历为线索铺设悬念,都使行文起伏跌宕,摇曳多姿,都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评分:答对一点得3 分,写法1分,作用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①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深厚的功力、深邃的造诣,靠勤学苦练获得。没有汗水心血的浇灌,技艺之花不会灿烂绽放。②持恒不懈,滴水穿石。锤炼口技、武功,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滴水穿石,绳锯木断,既要积聚力量于专一目标,又要坚持始终。③进无止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满必会固步自封,也就不会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评分:答对一点得 2 分,答对两点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口技练习题

一、词语解释 1.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施: 2.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止: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少: 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走: 5.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 6.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 王曰:“善.”善: 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 7.众.宾团坐众: 众.妙毕备众: 此教我先威众.耳众: 泯然众.人矣众: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 百千齐作.作: 9.名.之者谁名: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名: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名: 10.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 1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当: 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当: 当.奖率三军当: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当: 12.下列加点词语与“会宾客大宴”的“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B.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又以钜鹿之战、……垓下之会.为最 D.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13、下列加点词语与“于厅事之东北角”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卒见使于一鼠 C.苛政猛于虎 D.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二、句子解释 1.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3.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三、内容理解 1.课文以为顺序,分别记叙了口技艺人演出前的准备,表演时;以及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全文紧扣“”字,依次描写了、和三个情景,表现口技艺人的(后四空用四个字概括)。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机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色,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最能直接口技艺人高超技艺的语句有 (2)侧面烘托口技艺人表演技艺高超的句子有 ① ② ③ 3.联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全文从三个方面突出了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 ①②③ (2)文中有两处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的气氛,它们分别是: 第一处: 第二处: (3)文中宾客们的心情变化历程是: 由到;由到 4.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口技艺人演出前的准备状态。 B.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惊醒的情形。 C.第四段写宾客因大伙惊慌欲逃的情形。 D.第五段写口技艺人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5、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课文首尾呼应,强调道具的简单,表明口技艺人技艺的精妙。 B.课文的第一段是为下文写口技的精彩表演作渲染和铺垫。 C.全文结构动静相间,有“动——静——动——静——动”的变化。 D.课文结尾演出和文章都戛然而止,令人遐想,有余音绕梁之效。 四.常识填空 1.《口技》选自《》,该书是朝(人名)编选的笔记小说。实战演练 1.本篇《口技》,作者是清朝的(人名),在我们学过的教材中与其选自同一本书的课文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和用法。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3.下列关于课文第四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深夜起火的原因和人们救火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