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我们的道德

拿什么拯救你我们的道德

“人心不古”缘于道德观的更替
所谓人心不古,这一说法并非当代人发明的,其言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时代。孔子崇尚周礼。于是就说‘人心不古,礼崩乐坏’,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不同时代道德观的更替。而在当今社会,问题也是如此。
中国有句古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说的就是古代国人因为对信仰的敬畏而自我约束的道德观。而现代性所带来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信仰的缺失,随着自然科学的普及,人们没有了敬畏之心,不再相信神明护佑好人,不再相信作恶会下地狱。加之随着通信的发展,世界已由熟人社会转化为陌生人社会,违背道德的行为往往不会付出代价。
这就给当代道德提出了一个难题。每一个公民都是自由的,但社会要有一个统一的目标。我们如何去重新建构新的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体系。在传统道德观已经不能适用的情况下,人类如何以个体、群体的形式去建立一个好的社会。这就要求向着理性化、科学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
道德发挥作用首先要将其制度化
新的道德体系要产生社会效应,第一步是要将其制度化,法制化。举一个例子,如果法律规定对做好事的人应当予以保护,就比如美国、日本、德国等西方国家制定的《好撒玛利亚人法》,这项法律鼓励人们对处于危难中的他人进行救助,对在救助过程中产生的责任予以免责,而对于见死不救将要追责。在戴安娜王妃车祸事件中,所有未第一时间报警的记者都被调查追责。
如果法律中明确包含这样的道德诉求,那么或许彭宇案小悦悦事件也就不会发生。所以当我们面对肇事逃逸、二次碾压等一系列恶劣的事件时,不仅仅要拷问当事人的道德问题,更要想到我们的制度是不是出了问题?是不是我们的法律给生命明码标价,我们的法律让热心人吃亏,让冷漠者得益而造成了这样的结果?这其中的法律精神、立法原则都值得深深思考。
道德教育不能悬浮于生活的上空
制度是道德体系产生社会效应的第一步,但其本身却是空的躯壳,赋予其灵魂的是公民的集体人格。其长期而广泛的效应,需要靠公民道德的根基来支撑,而这种道德根基需要培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也一直想要文明起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被国家多次提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也从未间断。然而,为什么收效却不容乐观呢?为什么时至今日我们的社会面临着羞耻感缺失,价值观颠覆,规则被潜规则所取代

等诸多道德问题呢。
这说明我们的道德教育是有缺陷的。我们的道德宣传往往高不可攀,道德宣判则是罪不可赦。都脱离了生活的实际,缺少的恰恰是大部分人真正处于的中间层面。对于正常人生活中遇到的道德情境,我们缺乏教育。比如药家鑫事件,我们的学校是否有对年轻人宣传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样的概念?是否有一种日常的心理咨询,伦理咨询。结合情景的道德教育?这才是最有效的,也是拯救所谓国人道德滑坡的主要途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