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观后感

《莫扎特》观后感
《莫扎特》观后感

上帝的宠儿——莫扎特

从小到大,一直很喜欢流行音乐。音乐总能带给人无尽的精神享受,透过音乐,能亲身感受到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愫,它往往给人身体舒缓的同时,传递给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不可言喻,难以形容的。流行音乐就是有这样的魅力。然而,我发现古典音乐也能给人心灵上一种震撼,这种震撼甚至超过流行音乐所带给人的快感。本学期有幸选择了《影视文学专题》,并精心赏析了影片《莫扎特》。选择《莫扎特》为题材,一来是因为我喜欢音乐并且深受莫扎特对音乐追求的崇高精神的影响。二则,该影片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上帝为什么会选择莫扎特作为他的宠儿而不选择萨里艾利。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伟大音乐家莫扎特的生平简介: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3岁起显露音乐才能,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作曲,6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8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写了第1部歌剧。他仅仅活了36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1。

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透过萨里艾利的视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疯狂天才。一位是纯洁、真挚、善良、桀骜不驯的莫扎特——他被誉为上帝的宠儿。另一位是阴冷、伪善的宫庭音乐家萨里艾利——一个站在上帝对面的人2。不能说萨里艾利是一位庸才,他的音乐才华绝对不是等闲之辈可以相提并论的,不然他怎么能够被皇室赏识,并且得到凡人梦寐以求的权势与地位。他非常想出名,利用他的社会地位,他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令他的音乐在同时代引起轰动,可能流芳百世,只因为他那不庸俗的音乐,更因为他所在的职位。身为皇室的首席音乐大师,萨里艾利的音乐会不好吗?老百姓或许会这么想,萨里艾利本身当然也是这么想的,直到他遇到了莫扎特。莫扎特的音乐彻底地击败了萨里艾利。“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根本超越理解,完全没有任何修正,他只是写出脑中的音乐,一页接着一页,就好像在听写一样,而又是前所未有的悦耳,换了一个音符就不完美,换了一个音节,结构就会瓦解,这是上帝的天籁,我透过音符所构架的铁笼看到最纯粹的美。”这是影片中萨里艾利内心的真实独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3萨里艾利对莫扎特产生了无边无际的嫉妒,他认为上帝选择了莫扎特作为他的宠儿是非常不公平的。萨里艾利曾因为对音乐热爱和对名利的崇拜而信仰上帝,然而仅仅是因为嫉

妒使他选择了与上帝为敌,变成了魔鬼。为什么上帝会选择莫扎特作为他的宠儿而不选择萨里艾利,为什么上帝会把音乐最高境界所具备的素质赋予莫扎特而不赋予萨里艾利呢?在我看来,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一:莫扎特与萨里艾利对音乐的态度不同

影片中莫扎特的形象是不完美的,他童心未泯,单纯至极,常常发出常人不可理解甚至在旁人看来有点神经质的狂笑。从表面上看,不具备音乐家所应当具备的高雅体统,体面大方的素质。他还有一个不好的特点,自大轻浮,在任何人,任何事情面前表现出一个涉世未深,童心未泯,永远也长不大的充满好奇心的小孩子的一面。相反,萨里艾利成熟稳重。身为御用音乐师表现出来的是他的高雅大方,遵守礼仪,举止得体。然而,我们知道,莫扎特虽然骄傲轻浮,漠视一切,他不把主教大人放在眼里,也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他坚持己见,只管伸不能屈。但是,对于他最挚爱的音乐,视为珍宝。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在莫扎特看来,他活着的意义一定是永无止境地对音乐最高境界的探索与追求。反观萨里艾利,他真的是那么热爱音乐吗?没错,为了音乐,他曾经努力过。并且经过努力,他得到了皇室的赏识,获得了权势,形成了自己在音乐界的地位。然而,当获得权势与地位的他似乎不再追求音乐,比起音乐,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势,如何向外界推广自己的音乐,最终获得人们的赞誉。此时的他,财富,荣誉,权势,社会地位已经超过了音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换位思考,如果莫扎特和萨里艾利身份调换,我想莫扎特肯定恨不得把自己的位置拱手相让给具有非凡音乐才华的人,同时,肯定的是,制造更多的机会给他人甚至拜他人为师。这才是对音乐真正的挚爱。然而,萨里艾利没有这样做。莫扎特的才华不仅没有促进他对音乐地追求,反而深深地使他萌生怨恨,他恨不得杀了莫扎特。所以,我们可以明确的理解:上帝没有把最精华的音乐素质赋予萨里艾利是有原因的!

二:凡人与天才的区别

观看影片,我们不禁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疑问:凡人和天才到底有什么区别?也许,凡人会被外在因素困扰以至于悲伤地发现自己的江郎才尽,甚至为了留下才华的尾巴而不择手段。就像萨里艾利。反观之天才,他们只是不停地发挥自己的才华,永不停止。在一个天才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我们永远无法在自己身上看到的东西。4我认为,这就是上帝选择莫扎特作为他的宠儿的最重要的原因:上帝重视人的心灵追求!萨里艾利重视权力,地位,名望,财富这些外在的,物质的,而忽视精神上的。莫扎特——一位永远对音乐保持狂热的积极态度,他重视的是音乐所带给人的精神上的享受以及音乐

给予人心灵无限的抚慰与启示。但是,我们要明白,我们都是上帝的孩子,上帝是公平的,他不会让我们遭受太多磨难的。就像莫扎特,在他的肉体太痛苦的时候,上帝召唤他的孩子回家了。那么,当我们痛苦的时候,我们要相信我们能够做得更多,时间还没有到呢5。

影片《莫扎特》给予我深邃的启示:莫扎特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心无旁骛,不被浮躁的社会情绪所干扰的心无旁骛,心无旁骛才是成功的最基本品质。《圣经》上说:“只因你来自尘土,就要回归尘土。”肉体虽然终有被解散的一刻,但由生命辐射出的艺术信息却可以永存6。而我们的天才莫扎特,用他不死的音乐印证着这一切。

《莫扎特传》观后感

《莫扎特传》观后感 看完《莫扎特传》,我心情伤感中带着激动,这是一部莫扎特的传记电影,更是一个音乐巨匠在人间被摧残的记录,又是一类人的缩影,他不是一个人,他是那么多英雄的化身,他们让人类的生活充满趣味和色彩,却又让凡人们感到惊惶失措,他们的才华和性格造就了他们的成就,同时也让他们陷入轮回般的天才折翅的故事中。 这部电影是生活在维也纳一位御曲大师萨列里的回忆录,如泰坦尼克号一样,影片采用了回忆的手法。十八世纪后期,维也纳作为当时的欧洲文化艺术中心,一位作曲家如果能征服维也纳也就能政府整个欧洲,征服全世界。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年仅26岁的莫扎特谢绝别了萨尔茨堡大主教的挽留,只身来到维也纳,其绝世才华立即惊动了整个奥地利宫廷,也引起了宫廷首席乐师萨列里的嫉妒。萨列里心胸狭隘,为人自负,自诩是维也纳音乐界第一人。莫扎特的才华既令他惊叹,也使他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萨列里由嫉转恨,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毁灭掉这个强大而可怕的“对手”。莫扎特的音乐造诣自然天成,超凡脱俗,然而在生活中却是不懂谦虚,行为恣肆。在萨列里的挑唆之下,保守、刻板的维也纳主流音乐界视他为“异端”,处处为他设坎施绊,使得莫扎特的作品无法在剧院上演,莫扎特也因此没有音乐家教,生活日渐困窘。莫扎特的父亲突然去世使莫扎特悲痛万分,他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身体一落千丈。萨列里知道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他戴上莫扎特父亲生前用过的“阴阳面具”,敲开莫扎特的家门,以信使的身份,要他谱写一篇《安魂曲》。莫扎特在恐惧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夜以继日地工作。《安魂曲》写成了,他自己也终于油枯灯尽,气绝身亡,死时年仅35岁。萨列里的阴谋得逞之后,自感莫扎特的冤魂日夜索命不休,最后精神失常,被送进疯人院。时光流逝,曾经炫赫一时的萨列里渐渐被人遗忘,莫扎特的作品却成为人类音乐殿堂里的瑰宝,在世间永远传唱…… 本片没有过分去列举莫扎特的成就,而是表现这他的性格和生活,我们看到了一个顽皮、单纯、桀骜不逊、恃才放旷的莫扎特,你可以将任何形容一个人天才而又不通人情世故的词儿放这个大男孩身上。他少年成才,让很多尚未见其真人的人都以为这是个那种出场会风度翩翩乃至笼罩神秘光芒的人物,就如萨列里起初想象的一般,可是实际上这是个和女友在高贵场合不得体的打闹、在一帮矜持的大人物面前不得体的咧嘴怪笑的孩子,但是就是这个看起来有些粗俗的孩子,创造了美妙的音乐,用片中他自己的话来说,“我这人可能很粗俗,但是我的音乐不粗俗”。我们不能简单否定萨列里们的成就,他们在当时的歌剧领域同样名作颇多,但是莫扎特是这样一个人,他以惊人的才华,带着更惊人的生活态度和姿态,创造了一系列出色,但是同时具有爆炸性的作品,他刺激着很多同道中人的神经,无论从价值观还是从利益层面。而对于谦虚之类的劝告,他从不在乎,他直率的批评着他眼中的平庸作品,同时他又直率的向他人表达他的尊敬,当这个不知阴谋诡计为何物的人走进宫廷,走入上流社会,同时又与很多规矩格格不入时,我们就已经可以预料他前路将何其凶险。 单纯的人,往往以单纯的心去揣测他人,所以莫扎特到死都很尊敬萨列里,在他眼中,这是个值得尊敬的前辈和同僚,当他遇到困难时,总是首先去找萨列里帮忙。而实际上,萨列里却是个复杂的人,他心底里比他那些更保守的同僚们更认可莫扎特的才华,却又更对之嫉妒和痛恨,一次次的,他面对莫扎特的求助,口头承诺,暗地使坏,甚至派女佣前往莫扎特家中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更甚的莫过于他扮作黑衣人,从精神上摧残当时生活上已经陷入困顿,身体上已经无比虚弱的莫扎特,为了那《安魂曲》,莫扎特一边写“庸俗的”作品过活,一般带着已经严重透支的体力写一部将要从精神上折磨他的作品,一部关于死亡的作品,一部最终为他“安魂”的作品。他最终凄惨的死去,到死还带着单纯的心灵,这是个内心纯净的天使,他不上天堂,谁上天堂?尽管被埋葬于破乱的墓场,但是他的音乐和精神以高贵的姿态继续流传,几十年后,萨列里的作品渐渐被人遗忘,莫扎特却成为永恒,

《莫扎特传》中学生必看经典励志影片

《莫扎特传》中学生必看经典励志影片 导读:《莫扎特传》是由米洛斯·福尔曼导演,汤姆·休斯克、F·莫里·亚伯拉罕主演的一部传记片。 该片主要讲述音乐家沃尔夫岗·阿巴迪斯·莫扎特的一生。电影于1984年9月上映,1985年获第5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八项大奖。 剧情介绍 本片讲述了伟大的音乐天才沃尔夫冈.安娜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一生。影片采用倒叙手法,由安东尼奥.萨莉爱丽(Antonio Salieri)讲述。他是一位宫廷乐师、莫扎特的天才使他既羡慕又震惊,心理上发生了变态,决定除掉莫扎特。音乐在全片中具有叙述和点出主题的作用,将莫扎特的音乐和他的生平事件串连在一起,刻划了莫扎特与萨莉爱丽在音乐上的冲突。 1782年,年仅26岁的莫扎特来到维也纳,其绝世才华立即倾倒了整个奥地利宫廷,同时也引起了宫廷首席乐师萨利爱丽的嫉妒。萨利爱丽 为人自负,自诩为维也纳音乐界第一人。莫扎特的才华既令他惊叹,也使他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心胸狭窄的萨利爱丽 由嫉转恨,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毁灭掉这个强大而可怕的“对手”。 莫扎特的音乐造诣超尘脱凡,在生活中却是个不修边幅,行为恣肆的人。在萨利爱丽

的挑唆之下,保守、刻板的维也纳主流音乐界视他为“异端”,处处为他设坎施绊。莫扎特的乐谱遭到大量删改,作品无法在剧院上演,生活日渐困窘。 莫扎特的父亲突然去世,这使莫扎特悲痛万分,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身体一落千丈。萨莉爱丽知道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他戴上莫扎特父亲生前用过的假面道具,敲开莫扎特的家门,要他谱写一篇《安魂曲》。莫扎特在恐惧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夜以继日地工作。《安魂曲》写成了,他自己也终于油枯灯尽,气绝身亡,死时年仅35岁。 萨莉爱丽的阴谋得逞之后,自感莫扎特的冤魂日夜索命不休,最后精神失常,被送进疯人院。时光流逝,曾经烜赫一时的萨莉爱丽渐渐被人遗忘,莫扎特的作品却成为人类音乐殿堂里的瑰宝,在世间永远传唱。 上文是关于《莫扎特传》中学生必看经典励志影片,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莫扎特传观后感

莫扎特传观后感 篇一:莫扎特传观后感 莫扎特传讲述了平庸的萨利埃里,因对上帝的使者——莫扎特的嫉妒而进行的报复。优良的家庭背景令莫扎特的天赋很小就被发掘了出来,在萨利埃里还在玩躲猫猫的时候他便有荣幸为陛下演奏。萨利埃里热爱音乐与名利,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他当上了宫廷乐师,他一直以为只要自己够用心就能比下莫扎特,然而最终他绝望的体会到莫扎特犹如上帝的使者,传达上帝声音的使者。他恨为什么要选一个风流荒诞的人而不选择一直努力着的自己。最终他便在嫉妒心的驱使下对莫扎特进行了报复,凭借着自己的权力,他让才华横溢却不谙世事的莫扎特的戏剧无人赏识,他断掉莫扎特的经济来源,他使莫扎特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之后萨利埃里因此而精神失常,进入了疯人院。若干年后,莫扎特的音乐作品被广为流传,人人皆知;而萨利埃里的作品却渐渐被人淡忘。萨利埃里是众多的平庸者中的一员,无论他多么努力,始终是无法超越一个天才的,他只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代表着平庸者对天才的排斥。这是人性的邪恶的一面,嫉妒之心。平庸者在天才的光辉下显得是多么的渺小,平庸者不甘,因此天才在那个社会中注定是要被扼杀的。然后平庸者就像几十年后萨利埃里,他的作品无人知晓,而天才却依然站得高高的,他依然被人们称颂。这,是平庸者的悲哀,庸人始终是庸人。 沃尔夫冈·阿玛迪亚斯·莫扎特,阿玛迪亚斯,意思为上

帝所钟爱的人,莫扎特是上帝的使者,他拥有无人能及的音乐才华。在音乐上拥有无限才华的他却不谙世事,年少轻狂,因此也断送了自己的仕途,为陛下所不喜,因此他的坎坷也有他自己的一部分原因。 莫扎特的坎坷遭遇反应了人性的光辉——莫扎特的妻子,她与她的母亲便是一个对比,原本她的母亲看好莫扎特的才华,最后一看到莫扎特,父亲逝世,穷困潦倒便将女儿从莫扎特身边带走。而他的妻子,康斯坦斯,却又再次回到了莫扎特的身边,在莫扎特死去的时候继续回到了他的身边。从中可以看出康斯坦斯是真的爱莫扎特的,超越了物质的阻碍。 但是这个悲剧更多的是反应社会的阴暗的一面: 他的歌剧毋庸置疑是完美的,这从萨利埃里可以反应出来,虽然他一心报复莫扎特,却听了每一场莫扎特创作的歌剧,他被它们深深的震撼,他感动于每一个美妙的音符。然后却没有几个人来欣赏,这样的歌剧竟然演出了几场就告终。这貌似是一个人人都热衷于音乐,人人都喜欢欣赏音乐的社会,但是有几个能懂得?一场歌剧的好坏取决于陛下的的反应,一个呵欠就代表这场歌剧不怎么样。从陛下到平民,没有几个懂得什么是好音乐,究竟是莫扎特还是萨利埃里才能当的起“最接触的音乐家”这个殊荣。 从他幼小他便已经开始蒙难,追求名利富贵的父亲用他 的音乐天赋为皇室演奏来获取陛下的宠爱,同时却也扼杀了莫扎

《莫扎特传》观后感

《莫扎特传》观后感 《莫扎特传》观后感1 今天我看了《莫扎特传》这部电影。 电影主要讲述了,莫扎特与御用作曲家萨列里之间发生的故事,以及莫扎特从在人们的视线中出现到去世所发生的事情。 莫扎特在面对皇室贵族及官员的驱逐鄙视下从不放弃作曲,而是愈挫愈坚。在他指挥曲子的时候,来看的人很多,莫扎特指挥得也很有激情,可是表演结束后,鼓掌的却寥寥无几;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曲子,却在没有皇帝的允许下被音乐学院的院长撕掉了;因为官员们嫉妒莫扎特的才能,所以背着皇帝拒绝莫扎特加入音乐家协会,对他置之不理。面对如此多的挫折,他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更佳大量更加努力地作曲,最终获得了皇帝的信任。我很佩服他这种意志坚定的.精神。在看到莫扎特只听了皇帝很不熟练的弹了一遍萨列里刚刚新作的曲子,就能够就能够背着弹下来并且还灵机一动改了一下曲子,巧妙地把曲子变得非常完美时。我很崇拜莫扎特那种超人的才华。再看到他为了写作,晚上连别人劝他,他都不肯去睡觉。他这种勤奋,为了职业可以废寝忘食的精神我很感动。 看完了电影,我受益匪浅,尤其是我在这部电影里学到了巴赫结尾的弹法。我很佩服莫扎特敢于用自己的作品去改变皇帝的规定的勇气,佩服他惊人的才华,佩服他的勤奋。我觉得我在练琴的时候缺的就是这种勤奋的精神,光顾想着玩,这回看了这部电影,我一定要像莫扎特学习,用我的才华和勤奋,铸就我的精彩人生! 《莫扎特传》观后感2 当他死的那一刻我知道所有的伪装都是虚假的承诺。

那么瘦弱的身体躺在那个狭小的棺材里。他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都已经不再重要。安魂曲不知道是否让他的灵魂得以安息。但他那一首首熟悉的宛若天籁般的旋律,却始终提醒我们有他这样一位音乐天才,曾经多么真实的存在过。 他的歌剧我们没有来得及观赏,但是他的曲调却得以流传。嫉妒他的才华的人,是多么卑微的在羡慕着他。萨列里,这个不知道在外人看来是他的朋友还是敌人的人,就是那其中的一个,莫扎特死了,而萨列里却永远活在了自己良心不安中。我们都知道,莫扎特最后死了,死了,在他苦苦哀求想休息一下的时候他永远的休息了。不再受精神的折磨不再受贫困带来的窘迫。 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在尝试着世间最残酷的折磨。天才,我们姑且以为他是天才的时候,他没有骄傲,虽然他一直坚持着自己所拥有的音乐天赋是最完美的。但是他还是在努力的为了他的音乐谱写最后的辉煌。他没有停止梦想的追逐,他不会因为使他成功的也会使他致命的音乐而停止。 莫扎特用尽一生在谱写华章,用他那单薄的血肉之躯诠释对音乐的理解。他和命运的抗争他失败了,他和音乐的战斗却大获全胜。在音乐的世界里,所有的音乐家都知道有那么一位自己想去超越的天才,天才就是莫扎特。他的音乐造诣,所有的人只敢用“天才”两个字来给他定义。 星星陨落了,却再也不会有一个可以和他媲美的冉冉升起。但他一直在那里,只因他不死的旋律。

《莫扎特》观后感

上帝的宠儿——莫扎特 从小到大,一直很喜欢流行音乐。音乐总能带给人无尽的精神享受,透过音乐,能亲身感受到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愫,它往往给人身体舒缓的同时,传递给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不可言喻,难以形容的。流行音乐就是有这样的魅力。然而,我发现古典音乐也能给人心灵上一种震撼,这种震撼甚至超过流行音乐所带给人的快感。本学期有幸选择了《影视文学专题》,并精心赏析了影片《莫扎特》。选择《莫扎特》为题材,一来是因为我喜欢音乐并且深受莫扎特对音乐追求的崇高精神的影响。二则,该影片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上帝为什么会选择莫扎特作为他的宠儿而不选择萨里艾利。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伟大音乐家莫扎特的生平简介: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3岁起显露音乐才能,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作曲,6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8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写了第1部歌剧。他仅仅活了36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1。 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透过萨里艾利的视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疯狂天才。一位是纯洁、真挚、善良、桀骜不驯的莫扎特——他被誉为上帝的宠儿。另一位是阴冷、伪善的宫庭音乐家萨里艾利——一个站在上帝对面的人2。不能说萨里艾利是一位庸才,他的音乐才华绝对不是等闲之辈可以相提并论的,不然他怎么能够被皇室赏识,并且得到凡人梦寐以求的权势与地位。他非常想出名,利用他的社会地位,他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令他的音乐在同时代引起轰动,可能流芳百世,只因为他那不庸俗的音乐,更因为他所在的职位。身为皇室的首席音乐大师,萨里艾利的音乐会不好吗?老百姓或许会这么想,萨里艾利本身当然也是这么想的,直到他遇到了莫扎特。莫扎特的音乐彻底地击败了萨里艾利。“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根本超越理解,完全没有任何修正,他只是写出脑中的音乐,一页接着一页,就好像在听写一样,而又是前所未有的悦耳,换了一个音符就不完美,换了一个音节,结构就会瓦解,这是上帝的天籁,我透过音符所构架的铁笼看到最纯粹的美。”这是影片中萨里艾利内心的真实独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3萨里艾利对莫扎特产生了无边无际的嫉妒,他认为上帝选择了莫扎特作为他的宠儿是非常不公平的。萨里艾利曾因为对音乐热爱和对名利的崇拜而信仰上帝,然而仅仅是因为嫉

《莫扎特传》观后感讲课讲稿

在音乐鉴赏课上,我们看了《莫扎特传》这部电影,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部电影介绍了天才莫扎特的不平凡的一生,首先让我来介绍一下这位天才的传奇的人生经历,他4 岁学钢琴,5 岁作曲,6 岁全欧洲巡演,12 岁时便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部歌剧。可就这样一个天才,命途却多是坎坷,35 岁就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留下了500 多部被世人所称颂的作品。然而,莫扎特的一生却也是凄惨的,他的一生都是穷困潦倒的。有个传说,说莫扎特在冬天抱着凳子跳舞来暖和自己的身体。也许就是生活太过艰难,莫扎特只活了35 岁就离开人世了。 《莫扎特传》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这位大音乐家的故事。影片一开始便伴随着急促、充满焦躁与不安的旋律把我们带入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这一切似乎就在预示着悲剧的到来。一个面目丑陋的老头----萨列里,只能选择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无法忍受的痛苦与折磨,他的痛苦是因为他亲手害死一个真正的天才,为自己的罪孽而深悔不已。然而梦想一生都会受上帝宠爱的自己,在苟且偷生中目睹莫扎特的作品为世人所称颂流传时候,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却被人们渐渐的遗忘,这无疑对他来说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片子是以与莫扎特同时代的奥地利皇帝的御用音乐家萨列里为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的。当时,在维也纳,萨列里的地位很高,因此也很自负。可当萨列里目睹莫扎特的表演,特别是莫扎特听了一遍奥皇演奏由萨列里作曲的欢迎小品后,就流畅地复奏并以其中的乐句为主旋律随意地展开各种风格的变奏,让萨列里大为惊讶。在天才面前,他觉得上帝对他太不公。为了生活,莫扎特的夫人背地里拿着莫扎特写的乐谱去找萨列里,希望他能帮她的丈夫谋个差事。当萨列里得知莫扎特漂亮干净的手稿就是原稿而非誊清稿时,他认为莫扎特是在上帝面前听写下来的。莫扎特在音乐上的天分使萨列里越来越不舒服,发狂似的嫉妒心终于使他下决心要毁掉莫扎特。萨列里收买女佣去莫扎特家做线人,了解莫扎特的一举一动。又在奥皇面前说出莫扎特的秘密,目的就是要看到莫扎特出丑和难堪。可是内心充满明媚春光的莫扎特却总是让人不忍去伤害他。后来,萨列里抓住莫扎特生活窘困的软肋,化装成蒙面黑衣人到莫扎特家约稿,许以重金要莫扎特创作一部《安魂曲》。在生存压力面前,莫扎特无奈接受了这个预订。但莫扎特有一种预感,觉得是在为自己写《安魂曲》。最后,也许莫扎特自己预感到时光不多了,他让萨列里在自己面前也听写了一回,由他口授,萨列里记录,通宵未眠,完成了著名的《安魂曲》。当清晨的阳光射入屋子,天才死去,而嫉妒天才的人疯掉。这就是电影的结局。 莫扎特少年成才,让很多尚未见其真人的人都以为这是个那种出场会风度翩翩乃至笼罩神秘光芒的人物,就如萨列里起初想象的一般,可是实际上这是个和女友在高贵场合不得体的打闹,在一帮矜持的大人物面前不得体的咧嘴怪笑的孩子, 但是就是这个看起来有些粗俗的孩子,创造了美妙的音乐,用片中他自己的话来说,"我这人可能很粗俗,但是我的音乐不粗俗".我们不能简单否定萨列里们的成就,他们在当时的歌剧领域同样名作颇多,但是莫扎特是这样一个人,他以惊人的才华,带着更惊人的生活态度和姿态,创造了一系列出色,但是同时具有爆炸性的作品,他刺激着很多同道中人的神经,无论从价值观还是从利益层面. 而对于谦虚之类的劝告,他从不在乎,他直率的批评着他眼中的平庸作品,同时他又直率的向他人表达他的尊敬,当这个不知阴谋诡计为何物的人走进宫廷,走入上流社会,同时又与很多规矩格格不入时,我们就已经可以预料他前路将何其凶险. 单纯的人,往往以单纯的心去揣测他人,所以莫扎特到死都很尊敬萨列里, 在他眼中,这是个值得尊敬的前辈和同僚,当他遇到困难时,总是首先去找萨列里帮忙.而实际上,萨列里却是个复杂的人,他心底里比他那些更保守的同僚们更认可莫扎特的才华, 却又更对之嫉妒和痛恨, 一次次的, 他面对莫扎特的求助, 口头

莫扎特传

一个音乐天才的一生 ————观《莫扎特传》有感看完这部电影我深信一个好的音乐家的音乐是有灵魂流淌出来的,透过音符所构架的藩篱是真正的最纯粹的美,如此的令人沉醉,甚至超越理解,但也许这就是天才的特质,他是被上帝所怜爱的人,这是上天的天籁,是上帝在世间的代言人。 我相信天才的内心一定是纯净的,不掺杂任何杂质,想的是好的情感如何的正确的演绎流露出来,,他们相信有生命力鲜活的东西,或者说只相信美得东西,如果不是那又怎么会在国家歌剧中选择妓女题材,但是如此杂乱混沌的现实生活怎么不去打扰一个纯净的世界。也许天才的生活需要不修边幅,任由激情迸发,性情是自由挥洒的,正所谓没有心灵的牢笼。他不会被神权或阶级所束缚,也许不可思议才是他们生活中的常态。现在才明白真正的艺术都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是生命的延续,有血有肉有灵魂。这些可贵的激情啊,尽情的演绎吧,尽情的用生命挥洒吧,因为这是最真实最神圣的光芒。 我只是觉得,萨列里很可怜,直到暮年还依旧或在虚无的荣光里。其实她也是追求艺术的人,只不过走进了嫉妒与邪恶,在他娓娓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他是充满渴望的,想永垂不朽,这本不是错,毕竟每个人都想卓越。他有欲望却没有相应的才华,也许是上天要他明白宽恕的意义。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名利.金钱.地位,可是还是否记得越要得到什么就越要淡忘什么,将自己完全投入到务实的工作中心无旁骛,否则得到的只是更多的彷徨,折磨与痛苦,也是庸人自扰。其实那是对真正艺术的玷污,令人痛恨。 现在想想其实很多艺术作品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它没有那么奇异,高深,只是我们都没有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它,它是在我的主观世界里变得平淡无奇了,当萨列里第一次看到莫扎特的曲子时,也是很惊讶,本以为一个富有盛名的大音乐家会有多么奇异的作品,看到时他也惊愕了,开始竟然是那么的简单,可是后面的发展却依次的深厚起来,其实越是简单东西越是有其可探性。因为这些都是朴实生活的呈现。 以前也会听一些西方的音乐,可是那更多的是在考量它的节奏好听与否等等,现在更多的是在一件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来体会,它的产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一件作品的问世原来有着这么曲折的路程。或者天才是不是生命中的每样东西都是艺术着得,又或者这本来就是在天才身上与生俱来的。 通过这个影片切身更了解了一个天才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这是对以后其他的艺术感受会有很大的帮助的,或者说是对生活有很深的指导意义。莫扎特的一生是多舛的,磨砺无尽,叵测无尽,但却留下了如此神圣的著作和精神,我相信被感染的人会不断地被这种精神所鼓舞。也许铭记和尊仰是对他的最好礼物。 09523651芦丹丹 新闻学院播音四班

莫扎特传观后感

音乐的天才,成功的悲剧 影片叙述了莫扎特与维也纳宫廷乐队意大利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利埃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莫扎特最终英年早逝,而萨利埃里则在晚年趋于平庸、泯然众人。影片《莫扎特传》中,大量运用了交响曲,协奏曲等,涵盖了莫扎特的多数作品。电影没有生搬硬套,而是结合了剧情的发展,选取最适合的音乐,通过音乐推动电影情节发展创造了极佳的声乐环境,对电影的内容表达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影片的开场,使用了莫扎特最知名的歌剧之一《唐璜》的序曲作为影片的开场音乐,并伴以影片中的重要人物萨利埃里满怀愧疚的高声呼喊:“莫扎特!莫扎特!”。直截了当的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关于天才的故事。随后,随着萨利埃里的回忆,第一次,我们看到这位天才的真实面目。当时莫扎特正在与未婚妻玩闹,打断他们的是莫扎特的《第10号管乐小夜曲》第二章。与莫扎特的初次见面,依然让当时的宫廷御用作曲师萨利埃里萌生嫉妒。在随后莫扎特改动萨利埃里为他创作的欢迎曲后,矛盾升级。 莫扎热可贵的地方在于,他不仅有举世无双的才华,还有对音乐毫无杂念的热忱,向往自由的不羁的心灵,因为自信而不愿拘泥王室贵族制约的傲气。这也意味着莫扎特将陷入经济上的困境,父亲的到来,《唐璜》前奏响起。父亲一身黑衣装扮出现在楼梯间,两声重重的和弦想起,让人心中为之一颤,包括后来,每次萨利埃里装扮成的黑衣人来催促莫扎特完成曲谱,都有《唐璜》前奏和弦响起,仿佛预示了莫扎特的悲剧陨落。 萨利埃里开始用自己手中的权利阻挠莫扎特的创作与演出,煽动一群跟他一样平庸却又不甘的人形成了一股反对势力。莫扎特经历种种挫折之后,终于以自己的音乐征服了奥地利的皇室们,继而《费加罗的婚礼》得以上演。懂音乐的萨利埃里面对莫扎特的闪耀的才华,既嫉妒又佩服,面对莫扎特的音乐只能是让自己的失败更悲苦。 在《费加罗的婚礼》获得成功之后,莫扎特兴高采烈回到家,却听到父亲去世的噩耗。随后,响起了歌剧《唐璜》前奏,画面转到莫扎特指挥歌剧《唐璜》。这是莫扎特三大歌剧代表作中最黑暗的一部,一个男中音和两个男低音的对唱交织出灵魂的震颤。这个段落是莫扎特作品中绝无仅有的黑暗之光。武士一出场,阴森压抑的气氛立即笼罩了一切,歌剧从喜剧瞬时变成了正剧。莫扎特往日的放

莫扎特及其作品简析

莫扎特及其作品简析 曾磊20141387036 数学与统计学院 经老师推荐,我看了《莫扎特传》这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从而更加亲近地接触到这位历史上极负盛誉的音乐家,在惊叹他那过人的天赋和才华的同时,我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他的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我们总是喜欢叫他神童和天才,然而我们却没有看到他的勤奋,他曾与歌剧《唐璜》的乐队指挥库查尔兹一起散步时说过:“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研究过许多次。”所以,我们应该坚信:天才出自勤奋,要想成功,必须付出巨大努力!莫扎特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当然结局也是十分悲惨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举动无疑是极其大胆和勇敢的,因为这意味着艰辛饥饿甚至死亡,然而正是他这种不畏强权,追求自由,崇尚心灵解放的勇敢精神,又为他赢得世人更多的敬重。他曾在给父亲的信中写到:“不能再受这些了,心灵使人高尚起来,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继承来的公爵要正直的多。我准备牺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对于我,对于你都应该是最珍贵的。” 莫扎特一生作品丰富,他的代表作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安魂曲》等。影片的开头就是以《唐璜》为背景音乐,《唐璜》是莫扎特的一部歌剧作品,初演于1787年,受到广泛欢迎,这部作品是根据拜伦的同名诗体小说改编而来的,虽然貌似喜剧,实则悲剧色彩浓郁,是古典主义歌剧的代表作。歌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但它主要还是以音乐为载体来组织剧情,表现情节的。《唐璜》在艺术风格上有着诸多新颖之处:声部的创新;人物也更具有鲜活性;还有人文性的凸显,他的歌剧中流露出一种对人性不可思议的深刻理解,他始终坚持赋予角色人性化的信条;充斥戏剧性,莫扎特自称这部歌剧为欢快的戏剧,他强调这是内容深刻的音乐悲剧与喜歌剧的统一体。 接着是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又称《第13号小夜曲》,其最早为弦乐合奏,后被改编为弦乐五重奏和弦乐四重奏,尤以弦乐四重奏最为流行。G大调弦乐小夜曲原有五个乐章,后因第二乐章失传,所以现存只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4/4拍,是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2排,浪漫的抒情曲,本章旋律恬静,充满了绵绵情思。第三乐章小快板,G大调,3/4拍,小步舞曲,这一章的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青春活力。第四章回旋曲,G大调,快板4/4拍。这

《摇滚莫扎特》观后感

《摇滚莫扎特》观后感 《摇滚莫扎特》观后感 我很难跟别人解释我为什么会喜欢莫扎特。这是很复杂的事情,我并不是一个古典音乐的爱好者,甚至对古典音乐说不上很 了解。从我开始学长笛开始,我就只能说接触过西方的古典乐。 当时我被逼着练巴赫、比才、莫扎特的曲子,莫扎特的音乐里有 一种纯粹的快乐,让我看着繁复的音符反复地练着双吐也不会觉 得烦躁,我就开始关注这个人了。我上了初中,遇到一位很有品 位也很有激情的老师,给我推荐了《Amadeus》电影。《Amadeus》聚焦的是人与环境的矛盾,莫扎特的天真洋溢与周围宫廷的僵化 刻板形成了冲突,他的陨落是时代的悲哀也是命中注定。 相比之下的法语版的《摇滚莫扎特》呈现的更多注重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构建,毕竟音乐剧的表现形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容易刻画。那么法扎给我呈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莫扎特呢?是一个绝对不会被 上流社会所认同的莫扎特:风流、放荡、不知进退分寸、有些幼 稚的孩子。是的,是一个孩子气的莫扎特,他的父亲给予了他对 音乐的热爱,这结合着他热爱自由的天性,和那种充满了爱意才 能有的、发现和热爱一切美的事物的眼睛,整体造就了天才莫扎特。甚至那种风流浪荡其实也可以视为他对女性身上的美的特质 的追求,乐而不淫(字面义);他那种不懂进退也更像一种天性未驯而不是轻浮桀骜。他永远像个孩子,新奇的眼光注视着世界,

像是有给不完的爱去给予世间,就如同他心中流淌的音乐。 但是若仅此而已,他在我眼中也不过是个有着音乐天赋的孩 子而已,而孩子是最经不起成长的。成长——挫折、失去、背叛;这些会逐渐夺走孩子眼里的光,会让他们晨星般闪耀的双眼逐渐 暗淡;会让孩子们学会不甘、嫉妒、怨恨;让光芒被掩,让宝石 蒙尘,让白纸受污,让一颗颗对真善美渴望而热爱的心灵逐渐封闭,失去感知,然后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可是莫扎特没有。他在曼海姆的求职被拒绝,他在巴黎被世 人当做小丑,他失去他的母亲,他发现他一直苦苦思念的心上人 只是为了利用他的才华给自己铺路;他经历了这一连串的打击以后,他说什么呢?他说“我讨厌这些人……但我决不会屈服,我 会一直坚持,坚持到达我的音乐,直到你的心里!”紧跟着是抒 情唱段《我在玫瑰中沉睡》,这首歌定型了我对莫扎特的印象。 他在象征着音乐、艺术的“玫瑰”中栖息了自己的灵魂,不屈服 的火焰在玫瑰丛中永远燃烧。他不会屈服,他不会允许俗世的尘 埃沾染他的灵魂、束缚他的自由。扭曲、冰冷、失望?不,这不 是他。他是神,是天才,是永远清澈、坚定、热爱美和自由的音 乐化身。 这里就不得不说说萨列里这个角色。萨列里一开始的角色作用,我认为是作为一个莫扎特的凡尘对应,去反衬莫扎特的神性。他听得懂莫扎特的音乐,他是莫扎特的知己,他听得懂一个作品 的伟大。可他毕竟是一个凡人,他没有莫扎特奔放流淌的自由音

莫扎特观后感

《莫扎特传》观后感 这是一部采取倒叙手法的影片,它是以萨列里的视角讲述的。他是一位宫廷乐师,莫扎特的天才表现让他既羡慕又震惊,因此心理发生了变态,并且决定出去莫扎特。这部电影是以宫廷作曲家萨列里的自杀开始,以他的视角,通过他向神父和上帝忏悔来回顾三十年前他利用各种阴谋手段害死莫扎特的过程。 电影的一开始,是在疯人院里,一位年轻的神父在倾听着一位自杀未遂的宫廷音乐家萨列里讲述着他深埋在内心三十多年之久的秘密。萨列里是维也纳当时非常有名的的宫廷御用音乐师,他伸手奥地利皇帝的宠爱。那时已在欧洲声明雀跃的莫扎特也来到了维也纳,他听过莫扎特演奏后,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音乐,同时也感到了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因为这位天才音乐家的才华受到了皇帝的赏识,皇帝让他留在皇宫,为他的乐队指挥演奏。因此,萨列里很嫉妒,他认为上帝对他不公,对于莫扎特这样生活上极为轻浮放荡的人,上帝为什么要赋予他最好的音乐天赋,这与他(莫扎特)是极为不相配的。因此在嫉妒心的驱使下,他想出了陷害莫扎特的计谋。一方面他在莫扎特面前表示自己对他的音乐是多么的欣赏,然而在另一方面他在皇帝大臣面前面前进行挑拨,大臣们思维僵化,所以很快宫廷大臣们便都对莫扎特极为苛刻,莫扎特在宫中的日子也便得极为约束,他的歌剧被删改,只因触犯了宫中所谓的禁令,同时萨列里有在经济上为难莫扎特,因为他从中作梗,莫扎特那些精美绝伦的的歌剧很少上演,以致很少有人看到。因此,他与宫廷的关系越来越僵,不仅如此,萨列里还监视莫扎特的一举一动,并派人偷走莫扎特的乐谱,想从中查找出可以陷害莫扎特的内容。除此之外,宫廷中的大臣时不时的挑他的毛病。面对这些困境,莫扎特感觉到了对命运的一种无力感。莫扎特的父亲死后,他极度的悲痛,萨列里抓住这个机会化装成蒙面黑衣人到莫扎特家约稿,许以重金要莫扎特创作一部《安魂曲》,威逼他在短时间内完成。在生存压力面前,莫扎特无奈接受了这个预订。但莫扎特有一种预感,觉得是在为自己写《安魂曲》。最后,也许莫扎特自己预感到时光不多了,他让

观《莫扎特传》有感

观《莫扎特传》有感 刚一开始看,电影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这开头充满了悬念和诡异。整个电影就是萨利埃里的会议,以他为线索,通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莫扎特。我觉得挺多电影运用这样的手法,例如《返老还童》。 萨利埃里的回忆开始了,我比较留意到的是少年时期的他对莫扎特的羡慕、憧憬,这可能是他不被允许学习音乐而引起的。而当他父亲死的时候,我并有感觉到他的悲伤,而是感觉到他的欣喜——他可以学习音乐了。我认为这是一个伏笔,为后来他的自私自利的行为埋下的伏笔,这是在暗示观众萨利埃里真正的性格。 萨利埃里经历了一段很美好的时间,这段时间他对莫扎特由原来的羡慕、憧憬变成了嫉妒——因为他没有像莫扎特一样的天赋。但这也并没什么,因为他不曾与莫扎特会面。 直到他遇到莫扎特,那个玩闹的、荒唐的莫扎特,那个惊采绝艳的莫扎特。嫉妒和不屑开始在萨利埃里的心理扎根。 国王接见了莫扎特,命莫扎特写歌剧。莫扎特的才华越来越使得萨利埃里嫉妒。萨利埃里的心理是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并不是突然就变得很丧心病狂的。当莫扎特的夫人史坦丝求他帮助莫扎特时,他要挟史坦丝晚上过来。但做了这件事后,他马上赶到了后悔,他向上帝祷告。他希望史坦丝不要来。但最终,史坦丝来了,他赶走了她,却迎来了恶魔,焚烧了上帝。就此,双面人萨利埃里出现了。 萨利埃里开始设计莫扎特,莫扎特的年轻、幼稚、任性把他推向

了死亡的深渊。在上流人士面前,他诋毁莫扎特;在莫扎特面前,他称赞他的作品。一步一步将莫扎特引入低俗的音乐,为一点金钱而奔波。 莫扎特父亲的死让萨利埃里看到了机会,此时他的心理已经完全变态了:莫扎特死了,他最好的朋友萨利埃里为他创作安魂曲,多么情深意重! 在心理的创伤和生理的疾病的折磨下,他的生命力被萨利埃里一点一点的透支。最后,他累死了,但悲哀的是,他相信萨利埃里是好人,是他的朋友。在他死后,萨利埃里开始疯狂了,他认为是他害死了莫扎特,最终进了疯人院。全剧也就结束了。 但我觉得开头萨利埃里与牧师对话是就暗示了结局:宫廷御用作曲家显赫一时,但是后来没人听过他的音乐;年纪轻轻就去世的莫扎特却永久流传。

莫扎特传赏析

莫扎特传赏析 《莫扎特传》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这位大音乐家的故事。影片一开始便伴随着急促、充满焦躁与不安的旋律把我们带入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这一切似乎就在预示着悲剧的到来。一个面目丑陋的老头----萨列里,只能选择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无法忍受的痛苦与折磨,他的痛苦是因为他亲手害死一个真正的天才,为自己的罪孽而深悔不已。然而梦想一生都会受上帝宠爱的自己,在苟且偷生中目睹莫扎特的作品为世人所称颂流传时候,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却被人们渐渐的遗忘,这无疑对他来说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片子是以与莫扎特同时代的奥地利皇帝的御用音乐家萨列里为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的。当时,在维也纳,萨列里的地位很高,因此也很自负。可当萨列里目睹莫扎特的表演,特别是莫扎特听了一遍奥皇演奏由萨列里作曲的欢迎小品后,就流畅地复奏并以其中的乐句为主旋律随意地展开各种风格的变奏,让萨列里大为惊讶。在天才面前,他觉得上帝对他太不公。为了生活,莫扎特的夫人背地里拿着莫扎特写的乐谱去找萨列里,希望他能帮她的丈夫谋个差事。当萨列里得知莫扎特漂亮干净的手稿就是原稿而非复清稿时,他认为莫扎特是在上帝面前听写下来的。莫扎特在音乐上的天分使萨列里越来越不舒服,发狂似的嫉妒心终于使他下决心要毁掉莫扎特。萨列里收买女佣去莫扎特家做线人,了解莫扎特的一举一动。又在奥皇面前说出莫扎特的秘密,目的就是要看到莫扎特出丑和难堪。可是内心充满明媚春光的莫扎特,却总是让人不忍去伤害他。后来,萨列里抓住莫扎特生活窘困的软肋,化装成蒙面黑衣人到莫扎特家约稿,许以重金要莫扎特创作一部《安魂曲》。在生存压力面前,莫扎特无奈接受了这个预订。但莫扎特有一种预感,觉得是在为自己写《安魂曲》。最后,也许莫扎特自己预感到时光不多了,他让萨列里在自己面前也听写了一回,由他口授,萨列里记录,通宵未眠,完成了著名的《安魂曲》。当清晨的阳光射入屋子,天才死去,而嫉妒天才的人疯掉。这就是电影的结局。 不得不说,对于一个从小就登台演出,在鲜花和赞美中长大的莫扎特来说,生活和交际方面的无知与幼稚真是让人匪夷所思,他的笑声中都透着“肆无忌惮”、“狂放不羁”,让人很难去接受,就像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童。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天真与纯洁他才能创作出那么自由完美的音乐。影片中有个片段令人印象非常深刻,莫扎特趴在球桌上一边把玩桌球一边创作音乐,而且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莫扎特在钢琴上作曲的画面,学过作曲的人都知道,作曲是一定离不开钢琴的,导演这样做就是为了向我们展示莫扎特惊人的才华。在现实中莫扎特的妻子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评价莫扎特:“他作曲就像在写信”。电影里他自己也自信的指着头说:“一

观音乐电影《莫扎特传》有感800字

观音乐电影《莫扎特传》有感800字 人们总是向上帝祈祷得到一些恩赐,比如天才,比如优雅,但总是会惊奇的发现自己所祈祷的居然在另一个人身上得到了体现,便只能够埋怨上帝的不公了。电影以宫廷作曲家萨列里的叙述为线索,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绘莫扎特的一生。这个角度无疑是高明的,嫉妒的眼光总是带有别样的感情色彩,有仇恨,也有羡慕。影片中莫扎特的第一次出场就是不同寻常的,与未婚妻在公共场合打闹表现了他的不羁,而故意倒着讲话则表现出了他的聪慧。对于这一切,萨列里的态度都是不屑的,而当莫扎特一触碰到音乐,萨列里的态度又截然不同了,是佩服,甚至是仰慕了。然而他对莫扎特的仇恨又是理所当然的,这不仅仅是抢走了自己的风光,更是抢走了自己的爱情的仇恨。而他对他的仰慕,也是无穷的,甚至于发出了“这世上只有我懂莫扎特的音乐”的感慨。莫扎特不是谦虚的,因为谦虚这个词并不适用于天才,谦虚只会埋没他们的才华,而不谦虚的人,尤其是天才,又是不幸的,这会引起许多不够有才华的人的嫉妒。天才不是早死就是疯了,莫扎特是属于前者的,这或许就是天才带给他最大的不幸吧!莫扎特的死,或许对于萨列里来说是无罪的,没有萨列里,就不会有《安魂曲》的诞生,这或许也就是萨列里为莫扎特唯一的“帮助”了吧!在德国一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家歌剧院的门上,写了这么一段话:巴赫带给我们神明的絮叨莫扎特带给我们天堂的欢笑贝多芬带给我们生命的火焰但上帝赐予人类音乐让我们不用言语也能向他祈祷完美的人不会存在,萨列里是,莫扎特也是。完美不会永恒,就像莫扎特的音乐,只会带给人瞬间的享受,创作它的人,总是早早的长眠于地下。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莫扎特传》观后感作文

《莫扎特传》观后感作文 向大家推荐一部影片,《莫扎特传》,该片讲述了天才莫扎特的一生。莫扎特六岁开始作曲,八岁写下第一首交响曲,十一岁写下第一首清唱剧,十二岁写下第一部歌剧,十四岁指挥了该歌剧的十二场演出。本片于1985年获得十一项奥斯卡提名,最终获得八个奖项,并且获得了最具价值影片奖。无论是情节,还是编剧,无论哪个方面,都是最完美的电影。 第一次听到莫扎特先生的作品是某次夜里开车的时候,某个广播电台,一个专门播放经典音乐的节目,流畅的山路驾驶感受和优美的旋律就这样不可思议地融合在一起。然后我就忘乎所以地寻找关于这首曲子的一切,后来才知道,那是《Die Zauberflte魔笛》,那是莫扎特,那是连我这样粗俗不堪的半文盲都觉得优美动听的旋律。 真的,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和歌剧,和西方古典音乐会产生什么交集。我一直以为只有两只蝴蝶和冲动的惩罚,只有庞龙和刀郎才是属于我的音乐,只有丁香花才是我的天籁。就好像我总是觉得蹲在街头吃的北京饭店的大雪条,小时候淌着口水舔的冷狗和人头比冷气店里的哈根达斯好吃一样,毕竟,那是童年的味道。可忽然间,我听到了莫扎特,听到了魔笛;于是歌剧和古典音乐就这样穿越到了我那再也找不到冷狗和人头的生活中。 我依然还是在听周杰伦,依然还是听那些什么榜上的流行歌曲。但偶尔那么一刻,我会把《Für Elise致爱丽丝>>,会把《Piano Sonata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K331,3.Alla turca》这样的钢琴曲一遍又一遍地播放;会一次又一次地聆听《Die Zauberflte-Der Holle Rache魔笛》,还有那无法忘怀的《Swan Lake-Scene (Act 1)天鹅湖》.我的音乐就是这么复杂,我甚至还会听梵唱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很怪吧。 写着写着就漂移-跑题依然是我的风格,那些怀疑我的文章是转来的人可以放心,绝对原创。 看了《莫扎特传》,才知道什么叫做天才。才知道最了解你的人,其实是你的对手。

传记电影《莫扎特传》的叙事方式

2012年第·7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32期 Jul2012 [摘要]电影《莫扎特传》由著名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拍摄,是传记电影中的经典之作。其以一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叙事方式巧妙地将天才莫扎特的一生冷峻、客观地向观众展现。文章将从人物安 排、叙事视角、冲突设置、叙述线索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传记电影《莫扎特传》的叙事方式。 [关键词]电影;人物安排;叙事视角;冲突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7-0200-02 传记电影《莫扎特传》的叙事方式 马晓宇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伍尔夫·阿曼达斯·莫扎特是18世纪欧洲最富盛名 的音乐家,虽然他的一生仅仅持续了短短的35年,但他的作品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家和所有喜爱音乐的人们。同样,莫扎特短短的一生就像是其所写的一幕幕歌剧,丰富多彩、耐人寻味。传记电影在众多电影类型中并不占据主流地位。但传记电影又是低产量、高质量的代表,几乎每一部传记电影都是一部经典佳作。以奥斯卡为例,《莫扎特传》、《甘地传》、《国王的演讲》等传记电影的纷纷获奖就充分说明传记电影是电影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莫扎特传》采用倒叙的方式,以莫扎特名字Amadeus(在拉丁语中是“上帝的宠儿”的意思)的深层含义为探讨。以独特的叙事视角,通过宫廷乐师萨列里的回忆,用强烈的戏剧冲突将莫扎特的一生展现,并留给观众对“上帝的宠儿”这一命题的思考。文章将具体分析传记电影《莫扎特传》的叙事方式。 一、人物安排 一般来说,传记电影中主人公的表现方式是开门见山式的。如果要描写谁,就直接从所描写的主人公入手,将其生平事迹再现,有时会加之些许符合情理的虚构。然而,电影《莫扎特传》的人物安排却不是这样,电影安排了一个几乎与描写者(莫扎特)同等重要的角色即叙述者萨列里。导演通过安排莫扎特与萨列里这两个具有对比性的人物,将一段远去的历史与人物再现。莫扎特,替神谱写乐曲的孩子,他在音乐上是成熟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是不拘小节、放荡不羁的,心智远没有他在音乐上成熟。萨列里,渴望替神谱写赞歌却没被赋予超凡的音乐天赋,其内心的复杂程度远超过莫扎特,对于莫扎特即崇拜又嫉妒,终在妒火的燃烧下扭曲了心灵,一步步将莫扎特推向地狱的深渊。 因此在电影中,莫扎特和萨列里自然而然地在观众眼中就产生了对比,萨列里是莫扎特的对手却也是莫扎特的知己。正如纷纷人世所展现的一般规律一样,人生的变化无常往往体现在其不可思议的必然上,也许最了解自己的人,不是自己的朋友、亲人,而是自己的敌人。所以,电影中最了解莫扎特的人就是他的对手萨列里。只有萨列里才能看懂莫扎特所写下的上帝之音,也只有萨列里才了解莫扎特的弱点所在。影片中,莫扎特的天才和命运,都是通过萨列里的视点来展现的,正是因为萨列里的权威性和他的敌对的立场,使得莫扎特的才华特征和他的命运显得格外逼真、动人且具有说服力。莫扎特悲惨的一生由其对手平静的叙述或许是再好不过的安排。这样,导演所展现的就不仅是一个关于“妒才”的故事,他所体现的是上天究竟该如何分配人类的才能,是对于众生平等这一观点的追问,谁才是“上帝的宠儿”的思考。 当然,除了萨列里外,另一个“别有用心”的人物安排就是莫扎特父亲的出场。老莫扎特的出现无疑推动了影片情节的发展。正是因为老莫扎特的死亡,才会引起莫扎特对于父亲的愧疚与怀念,也正是因为对于父亲的爱,莫扎特才会被萨列里利用最终油灯枯竭、耗尽生命,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一部永远未完成的对于父亲思念的作品《安魂曲》。 二、双重叙事视角 1.萨列里的双重视角 传记电影《莫扎特传》采取双重叙事视角将莫扎特的一生展现。这是一种类似于小说的叙述方式,用一种倒叙的方式将故事中的人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者身份展现。电影中的叙述者是与莫扎特同时期的宫廷乐师萨列里。他既是故事的叙事者,又是故事的参与者,由此可以得知,导演为萨列里这个人物设置了两个视角。第一个视角是祈求莫扎特原谅,在疯人院向牧师叙述他和莫扎特之间所有的故事的自杀未遂的萨列里,此时萨列里的视角是叙述者的视角,是一种由现在到过去的全知视角。第二个视角则是电影所展现的回忆中的萨列里,在回忆中,萨列里进行着与莫扎特的恩怨纠葛。因此,第二个视角也就是叙述者萨列里的经验视角。在第二个视角中,萨列里同其余与莫扎特有过交集的人物一同以多个视角将莫扎特的形象全面、立体的描绘。 导演让萨列里成为故事的叙述者,以全知的视角向观众描述着有关莫扎特的全部故事,观众所知道的莫扎特都是从他的描述中得来的。同样,导演也让萨列里成为表演者,以萨列里的经验视角将莫扎特的形象一层层地剥开。于是,叙述中的萨列里,想象着莫扎特的样子,感受着莫扎特毫无修改的美妙旋律。回忆中的萨列里,穿梭于各色人等的中间,猜想着哪一副的肉身之下才能拥有这样伟大的灵魂。 2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