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各地历史高考题分类汇编(必修二)

2017各地历史高考题分类汇编(必修二)
2017各地历史高考题分类汇编(必修二)

2017年全国历史高考题分类汇编(必修二,以人教版为序)罗定中学城东学校周荣清整编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2017全国卷Ⅱ)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C

【考点】中国古代的农业、中国古代的商业、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解析】题干信息中不能得出南茶从唐中期才开始北运,唐中期以前已经出现南茶北运完全有可能,故A不正确。由南北皆有喝茶习俗这一事不能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的大结论,故B不正确。茶叶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古代北方的饮茶习俗也是自南方传入的,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所接受,故C 项正确。南茶北运、北方“贵茶”皆不足以得出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的结论,主流观点认为两宋时期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D不正确。

(2017全国卷Ⅲ)26.表1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A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均田制度

【解析】自耕农是以小块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单个家庭为经济单位,从事耕织相结合的个体农业劳动的农户。题干材料中,100%民户拥有土地,130亩以下占到总民户的91.4%,据此推测,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正确。B项的分析:占有131~300亩的,为7.2%;占有300亩以上的,为1.4%,说明土地集中现象不很突出,故B不正确。敦煌地处唐朝边陲,一般授田的标准额为:丁男、中男20亩,当户主的小男及老男、寡妇等非丁男口10亩,一家有几个男丁就超过了20亩,所以,82.7%民户占有20亩以上土地,完全可能是当地均田制真实的实行情况,不能绝对说明均田制在当地破坏严重,均田制在唐代后期是遭

到了破坏,但题干材料不足以证明这一点,C错误。题干材料只有土地占有信息,没有产量、成本、收入、利润等信息,“农业生产效率”无从计算和推断,D不正确。

(2017浙江选考)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考点】本题考查原始农业时期的生产工具。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时期的生产工具非常简单,主要是石斧和骨镰,耧车在西汉时才开始出现,曲柄锄属于铁制生产工具,原始社会没有使用铁器,所以①③符合题目要求,故答案为A。

(2017上海等级)1.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A.神话传说B.考古遗存C.实物资料D.文字实录

【答案】 A

【考点】史料的分类

【解析】这是一道基础能力题,解题重点是“先民的集体记忆”,并没有说明把其写成文字资料,早期先民也没有成熟的文字,排除D;“记忆”不是考古遗存或实物,排除B、C;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通过口头代代相传,成为传说,故A正确。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2017全国卷Ⅲ)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C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商业的进步·汉初经济发展

【解析】A项出现在明朝,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义利观,逐利成为风尚,汉代经济尚未发展到这种程度,同时题材料也没有涉及到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问题。汉代是重农抑商比较严重的朝代,所以B项错误。D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该内容,题干表明的是富商的发展态势,并未涉及到政治权利问题。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的现象,所以答案选择C项。

(2017北京卷)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考点】史学研究、战国秦汉史

【解析】本题是四选三的题目,排除掉一个错误即可。在考场上运用排除法比较好。根据材料信息“汉代渔阳郡路先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没有体现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汉代大运河还未形成,但体现了①②③。

故本题答案选A项。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2017全国卷Ⅱ)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A

【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且三地距离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答案为A项。B错:题干没有体现“争霸战争”,且争霸战争不利于经济的交往与商贸发展。C错:交通条件会影响地方经济状况,但不起决定作用。D错:“城市规模扩大”没有涉及。

(2017全国卷I)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试题分析: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B项正确。材料之中并没有涉及到君主专制问题,排除A;C项错在“瓦解”,只能是“冲击”;“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当时使用玉制器皿的现象非常普遍,并非仅限于低级官员,故D项错误。

(2017天津卷)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

【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长途贸易

(2017浙江选考)5、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答案】 D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泉州客商李充携带一系列商品出海,这反映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故D项符合题意;当时李充的商船虽是自己所有,但他的商船是否经过政府监督(实际上应该是受到政府监督)从材料信息中不得而知,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当时的贸易是否是官民贸易,故排除B项;仅从这一个别案例不能推知“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C项错在以偏概全。

(2017海南卷)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其影响

【解析】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主要是军事功能,而宋代的镇位于“火烟繁盛”之处,“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这说明经济职能增强,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坊市制度打破指的是城市布局,主要集中在像开封这样的大城市中,材料没有体现出坊市制度被打破,故B错误;。C项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不符合我国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事实,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本就包含征收赋税,题干也未提及地方行政机构权力变化,故C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终宋一代,边患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故D错误。

(2017海南卷)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农业生产包括的内容很多,有农业技术、产品、产量等,粮食生产比重的下降并不说明上述地区的农业生产出现衰退,因此A 选项错误;这一时期,人口增长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人口对粮食需求量增加而非减少,B 选项错误;C项题目没有反映,C选项错误;明清时期江南和华南地区,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社会分工明显,经济作物更容易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进行流通,D 选项正确。

(2017上海等级)5.“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A.张骞出使西域B.遣唐使节来华C.海上丝路繁荣D.朝贡贸易推行

【答案】C

【考点】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解析】题干“市舶之利”是指海上对外贸易所带来的税收和经济利益;唐朝开始,政府在重要的外贸港口广州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A项是在陆路方面加强了与西域的交往,不符合题意;B项是日本来唐朝学习和文化交流,经济贸易不是主要内容,B错误;唐、宋、元等朝代,中国海外贸易发达,海上丝绸之路是主要途径,故C正确;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目的不在于获取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宣扬国威,D错误。

(2017北京卷)41、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2)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6分)

【答案】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绸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

(2017江苏卷)21、(14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学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7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 【答案】

(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发展

【解析】

(3)问依据材料二中“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白银成为货币、商业发展以及中外联系”等角度归纳回答。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2017浙江选考)7、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土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答案】 A

【考点】本题考查封建时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乾隆时期,商人家庭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并产生了很多进士,由于封建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尽管经济地位较高,但政治地位依然较为低下,因而很多商人希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故A项符合题意;在乾隆时期各个阶层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所以这一现象和盐商的经济实力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 项;从盐商家庭积极参加科举考试来看,士贵商贱观念在当时还没有被打破,排除C项;盐商家庭所产生的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但材料没有提供其他阶层所占全国进士总数的比例如何,故不能推知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排除D项。

第5课开辟新航路

(2017北京卷)21、图9取材于欧洲画家斯泰达努斯的画作《新发现》(NOV A,REPERTA)。图中所描绘的新发现

A.有助于罗马帝国的海外扩张

B.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C.宣告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诞生

D.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

【答案】B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的“《新发现》(NOV A,REPERTA)”以及图片中的“罗盘”、北美洲即可知是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B正确。ACD描述的不是新航路开辟的内容。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名师点睛】地理大发现(Age of Discovery),又名探索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新航路的开辟。根据这点,和题目的英文对比,然后指南针的运用有利于新航路开辟过程中航海活动的进行,即可知,新航路开辟最符合题意。

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2017浙江选考)19、右图所示为欧洲人在亚非的贸易分布格局,其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

B.海外贸易据点的建立

C.远航探险活动的开展

D. “商业革命”的兴起

【答案】 A

【考点】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及其影响。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易后西欧西、葡、英、法、荷都展开了海外殖民活动,B、C、D均与欧洲人在亚非贸易分布格局的形成有关,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才开始的,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故A项符合题意。

(2017全国卷Ⅲ)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15分)【答案】

(1)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答案D】试题分析: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说明工业革命期间社会财富分配还是不公,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D项正确。材料之中“42.74”、“42.48”数据说明并没有实现同步增长,排除A;从材料看出“42.48”到“78.69”,说明工人收入也在增长,排除C。

(2017浙江选考)21、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发明,英国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个案:织布速度的提高,推动了纺纱技术的改进,纺纱技术的改进,又呼唤织布技术的革新。下列发明,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手摇纺纱机②骡机③飞梭④水力织布机

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④①②③

D.④③①②

【答案】 B

【考点】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棉纺织业发展的进程。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确顺序应是飞梭、手摇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故B项符合题意。

(2017上海等级)9.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下列那一重要现象?

A.手工工场建立B.城市化进程开始 C.垄断组织产生D.资本全球扩张【答案】B

【考点】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解析】工业革命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过程,手工工场在工业革命前已经存在,A错误;B项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机器的出现使工业城市也随之出现,城市化进程加快;C、D 两项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所以错误。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2017北京卷)37、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二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

(2)阅读材料,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概括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14份)

【答案】

(2)18—19世纪的成就:人们认识到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特殊群体;社会采取行动保护儿童;国家通过立法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注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背景:启蒙运动的“天赋人权”观念,成为儿童权利保护的思想基础;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使用童工引起社会关注;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国家直接采取措施,保护儿童。

20世纪的新特点:出现了专门保护儿童权利的国家机构和国际组织;儿童权利保护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儿童权利保护成为国际共识。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017全国卷I)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A】

试题解析:A项的分析:为洋务企业——开平煤矿所产之煤减少出口税,有利于减少企业税负,提振企业信心,A正确。B项的分析:题干材料未见开平煤矿内部管理措施,无所谓“加强”或者“削弱”,B不正确。C项的分析:开平煤矿是洋务企业,未被列强控制;题干材料未见对“列强控制的煤矿业”采取了何种措施;提振一个开平煤矿,能否“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材料未见,事实上可能性不大,C不正确。D项的分析:“煤矿业稳健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包括内部经营管理、技术、资金等,加上材料本身也未见其“稳健发展”。再说,一个煤矿,也说明不了煤矿业的发展情况。D不正确。

(2017全国卷Ⅱ)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用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答案】B

(2017海南卷)8.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

A .日本

B .美国

C .德国

D .英国

【答案】D

【考点】鸦片战争后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017全国卷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分)

【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2017浙江选考)33、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尽管中国没有经历产业革命,但不能抹煞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中为争取中国现代化而献身的人的动人事迹。中国人自制轮船的试探,在福州船政局开办不及十载的1875年便已开始发动。从20世纪开始,中国大地上的追赶先进和推动现代大机器

工业发展进行的奋勇拼搏展现出新的场面。詹天佑和他所设计的“与他国无关”的京张铁路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詹氏早就自豪地说:“中国己渐觉醒。”认为“莽莽神州,岂长贫弱?曰富、曰强,首赖工学。”——摘引自《詹天佑文选》、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

材料二回顾詹天估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追梦之旅,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詹氏成就得益于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及其所奠定的产业基础,由此出发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一运动在西学东渐及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作用。②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开拓而付出的心血和取得的成就,现在是世所公认。——据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所提示的角度并联系所学,指出近代民族工业最初产生的时空范围,分析说明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路径。(5分)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进行阐述。侧重分析②,根据所学梳理詹氏贡献,并用一句话提炼概括詹天佑报国思想。(5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1)时空范围:19世纪60年代;沿海地区。路径:洋务派官办企业;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商人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2)倾向于①,选派留学生,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科技知识;推进洋务事业,培养洋务人才;开创中国近代留学运动;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批工业企业;推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倾向于②,成功建造19世纪末中国最长铁路大桥;主持设计建造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创造铁路史上的奇迹;报国思想:维护中国铁路权益,技术报国。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侧重于交通)的发展

【解析】第一小题第一问考查近代民族工业最初产生的时空范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多产生于沿海地区。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大致有三个路径:即洋务派的官办企业,地主、官僚、商人等投资的近代工矿企业,部分传统手工工场的转变。

第二小题属于开放类设问。此类设问学生只选其一答出就可以。如果选倾向于①,应结合洋务派措施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推动作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所采取的选派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他们所创办的一系列洋务企业则为中国近代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如果选倾向于②,那就应列举出詹天佑对中国近代铁路交通事业的贡献。这一问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答出。由材料“莽莽神州,岂长贫弱?曰富、曰强,首赖工学”可以得出詹天佑主张维护中国铁路权益,技术报国。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017全国卷Ⅲ)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解析】维新变法运动对当时民族企业的增多没有直接联系,也不是主要原因,A项错误;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C 项错误。甲

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正确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材料提供了时间,这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但后边的材料又为学生解题设置了一重障碍,它没有直接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也是出题者智慧的一种体现。

(2017浙江选考)12、20世纪初叶,上海市教育局制作歌词分发各界传唱,其中有“神州大陆天产多,手工品真坚固,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歌词意在

A.提倡国货抵制洋货

B.倡导教育救国须从实业做起

C.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提高

D.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

【答案】 C

【考点】本题考查20世纪初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由材料“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信息可知,作者希望民族产业有所改进和提高,故C项符合题意;提倡国货不一定就要抵制洋货,排除A项;材料没有教育救国的信息,排除B项;歌词之意夸赞了国货远胜洋货,但没有说明它一定就是沿海地区的国货,排除D项。

(2017江苏卷)11、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

21.02%。由此可见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答案】D

【考点定位】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经济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017海南卷)12.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A .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 .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 .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 .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答案】C

【考点】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

(2017浙江选考)14、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D

【考点】本题考查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方法。

【解析】题目关键信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变革。A、B选项只涉及发展经济,没涉及生产关系变革、社会制度的变革,故排除;C选项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内容,故排除;D项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符合题意,D项正确。

(2017全国卷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

【答案】(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优先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探;有计划地开展矿业普查和勘探工作;重视对特缺乏资源的普查和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意义:有利于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提供支持。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2017全国卷I)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答案C】试题分析:题旨材料1990年,是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这一考点的扩展时期的混合经济时代,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既有市场调节,又有政府干预的经济。A选项中的肯定字样,在材料中对于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的表述上看不出肯定与否定的判断性词语,故A选项错误;B,材料中主要是经济政策问题,并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的词句,故B 选项错误;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由于能源价格上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1974——1975年陷入危机,标志二战后经济繁荣时期结束和滞胀(经济停滞、高失业率和高物价上涨率并存)阶段的到来。面对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束手无策。各国纷纷放弃凯恩斯主义,导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故C选项正确;D选项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私有制经济为主体经济的社会经济运行系统,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2017北京卷)18、据图8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答案】C

试题分析:“三大改造”进行于1953年至1956年,A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于1953—1957年,B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单一的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这大大促进了市场的活力,C正确。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D错误。【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85年开始,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其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86年为计划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前提下的放权让利改革阶段,主要目的是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和物质刺激,调动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1992年至今,主要是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四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定,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2017浙江选考)15、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答案】 C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过程。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实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故C项符合题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二大时中国尚没有市场经济这一说法,排除A、B两项;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符合“重大突破”的说法,排除D项。

(2017江苏卷)13、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答案】B

【考点定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名师点睛】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4)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2017海南卷)13.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A .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 .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C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答案】A

【考点】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解析】材料信息“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说明了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高,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我国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故B错误;我国是在21世纪初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故C错误;中国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故D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建设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时空意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核心素养之一,准确的时空意识是考生的基本历史素养。本题是时间信息是“1992年”,由此时间可排除BCD三项,准确定位答案为A项。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017上海等级)19.1979年4月,广东省领导向中央汇报:“我们省委讨论过……向中央给权,让广东先走一步,放手干。”“先走一步”是指实行

A.土地改革B.农业合作化C.包产到户D.对外开放

【答案】D

【考点】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村土地关系的变化、改革开放

【解析】土地改革在1952年已经完成,A项不符合题目要求;农业合作化发生在三大改造时期,B项可以排除;包产到户最早发生在1978年安徽凤阳、四川省的一些地方不符合“让广东先走一步”,C项错误;“让广东先走一步”是指在广东等地建立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所以D项符合题意。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2017全国卷Ⅱ)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答案】B

(2017全国卷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B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婚俗变化的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获取材料相关信息的能力,考查的重点定位于近代中国社会婚俗变化的点上,其实质上也考查了服饰变化的特点,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再加上材料中婚礼的场面中的喜字是中国的,钢琴是西洋的,所以布置也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出题者设置了一个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题目新颖却又贴近生活。

(2017北京卷)15、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右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答案】A

(2017浙江选考) 9、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真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C.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

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答案】 D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学生所编的新歌中,对旧式婚姻进行了批评和痛斥,这就表明当时的婚嫁旧俗已经受到冲击,故C项符合题意;尽管婚嫁旧俗受到冲击已经受到冲击,但不表明婚姻自由已成为普遍时尚,旧的婚俗的改变尚需要一个过程,排除A项;婚姻属于社会习俗,与民生主义不是同一个概念,B项错在偷换概念;材料信息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没有表明要采用何种结婚礼仪,排除C项。

(2017江苏卷)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

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由此推断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答案】D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妇女地位变化

【名师点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涉及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及通信工具、大众传媒等几个方面。

(1)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2017北京卷)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017浙江选考)23、大数据分析为历史认识提供了新的方法。下图所示为德国在1820-1870年、1870-1913年、1913-1950年、1950-1973年四个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结合所学分析判断,反映1913-1950年经济增长情况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考点】本题考查德国近代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情况。【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1913-1950年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经济危机以及战后经济的恢复,所以其经济增长应该是非常缓慢,故C项符合题意。

第18课罗斯福新政

(2017上海等级)17.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重大调整,它表明A.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B.国家调控经济模式形成

C.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盛行D.“滞涨”型危机得以缓解

【答案】B

【考点】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以及不同的阶段、罗斯福新政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A项排除;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改变了以往自由放任的政策,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所以B项符合题意;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盛行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29年发生经济大危机之间,罗斯福新政是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 项排除;“滞涨”型危机是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滞涨”型危机得以缓解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D项错误。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017高考试题分类汇编-集合与简易逻辑

集合与简易逻辑专题 1.(2017北京)已知,集合,则 (A ) (B ) (C ) (D ) 2.(2017新课标Ⅱ理)设集合{}1,2,4A =,{}240B x x x m =-+=. 若{}1A B =I ,则B = A .{}1,3- B .{}1,0 C .{}1,3 D .{}1,5 3(2017天津理)设集合{1,2,6},{2,4},{|15}A B C x x ===∈-≤≤R ,则()A B C =U I (A ){2} (B ){1,2,4} (C ){1,2,4,6} (D ){|15}x x ∈-≤≤R 4(2017新课标Ⅲ理)已知集合A ={} 22(,)1x y x y +=│,B ={}(,)x y y x =│,则A I B 中元素的个数为 A .3 B .2 C .1 D .0 5(2017 山东理)设函数A ,函数y=ln(1-x)的定义域为B,则A B =I (A )(1,2) (B )??(1,2 (C ) (-2,1) (D )[-2,1) 6(2017新课标Ⅰ理)已知集合A ={x |x <1},B ={x |31x <},则 U =R {|22}A x x x =<->或U A =e(2,2)-(,2)(2,)-∞-+∞U [2,2]-(,2][2,)-∞-+∞U

A .{|0}A B x x =U D .A B =?I 7(2017江苏)已知集合,,若}1{=?B A ,则实数的 值为 . 8(2017天津)设集合{1,2,6},{2,4},{1,2,3,4}A B C ===,则()A B C =U I (A ){2} (B ){1,2,4} (C ){1,2,4,6} (D ){1,2,3,4,6} 9(2017新课标Ⅱ)设集合{1,2,3},{2,3,4}A B ==,则A B =U A .{}1 23,4,, B .{}123,, C .{}234,, D .{}134,, 10(2017北京理)若集合A ={x |–23},则A ∩B = (A ){x |–2,则 {1,2}A =2{,3}B a a =+a }11|{<<-=x x P }20{<<=x Q =Q P Y )2,1(-)1,0()0,1(-)2,1(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历史 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 1.(2019年江苏卷)[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 材料二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4分) (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断断于文字记载的争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并列举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4分) (3)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

其原因。(2分) 【考点】二里头文化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得出因为夏朝没有文字记录传承,所以《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第二小问(史料),据材料一“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忆”得出《中国史纲》所依据的史料主要是传说和追忆。 (2)第一小问(主持人和考古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主持人是徐旭生,考古活动时夏墟调查。第二小问(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主要有大型宫殿遗址和相应的手工作坊遗址。 (3)第一小问(路径),据材料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得出是考古发掘。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原因是因为神话传说和文字记载等口头或文字资料的真实性是有待考证的,所以应该主要依据考古发掘。 【答案】 (1)原因: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夏朝历史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史料:传说;追记。 (2)主持人:徐旭生。考古活动:夏墟调查。遗址:大型宫殿遗址;铸铜、烧陶、制骨等手工作坊遗址。 (3)路径:考古发掘。原因:神话传说、文字记载无法定论。 2.(2018年江苏卷)[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人类起源于何处,一直是学者争论的问题。19世纪后期达尔文提出

【高考真题】2016---2018三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

专题01 直线运动 【2018高考真题】 1.高铁列车在启动阶段的运动可看作初速度为零的均加速直线运动,在启动阶段列车的动能() A. 与它所经历的时间成正比 B. 与它的位移成正比 C. 与它的速度成正比 D. 与它的动量成正比 【来源】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物理(新课标I卷) 【答案】 B 2.如图所示,竖直井中的升降机可将地下深处的矿石快速运送到地面。某一竖井的深度约为104m,升降机运行的最大速度为8m/s,加速度大小不超过,假定升降机到井口的速度为零,则将矿石从井底提升到井口的最短时间是 A. 13s B. 16s C. 21s D. 26s 【来源】浙江新高考2018年4月选考科目物理试题 【答案】 C

【解析】升降机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最后做减速运动,在加速阶段,所需时间 ,通过的位移为,在减速阶段与加速阶段相同,在匀速阶段所需时间为:,总时间为:,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升降机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最后做减速运动,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和速度时间公式求得总时间。 3.(多选)甲、乙两汽车同一条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其速度—时间图像分别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所示。已知两车在t2时刻并排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车在t1时刻也并排行驶 B. t1时刻甲车在后,乙车在前 C. 甲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增大后减小 D. 乙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减小后增大 【来源】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全国II卷) 【答案】 BD 点睛:本题考查了对图像的理解及利用图像解题的能力问题

4.(多选)地下矿井中的矿石装在矿车中,用电机通过竖井运送至地面。某竖井中矿车提升的速度大小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图线①②分别描述两次不同的提升过程,它们变速阶段加速度的大小都相同;两次提升的高度相同,提升的质量相等。不考虑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对于第①次和第②次提升过程, A. 矿车上升所用的时间之比为4:5 B. 电机的最大牵引力之比为2:1 C. 电机输出的最大功率之比为2:1 D. 电机所做的功之比为4:5 【来源】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物理(全国III卷) 为2∶1,选项C正确;加速上升过程的加速度a1=,加速上升过程的牵引力F1=ma1+mg=m(+g),减速上升过程的加速度a2=-,减速上升过程的牵引力F2=ma2+mg=m(g -),匀速运动过程的牵引力F 3=mg。第次提升过程做功W1=F1××t0×v0+ F2××t0×v0=mg v0t0;第次提升过 程做功W2=F1××t0×v0+ F3×v0×3t0/2+ F2××t0×v0 =mg v0t0;两次做功相同,选项D错误。

2018年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向量

1 2018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向量 一、填空题 1.(北京理6改)设a ,b 均为单位向量,则“33-=+a b a b ”是“a ⊥b ”的_________条件(从“充分而不必要”、“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充分必要”、“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中选择) 1.充分必要 2.(北京文9)设向量a =(1,0),b =(?1,m ),若()m ⊥-a a b ,则m =_________. 2.-1 3.(全国卷I 理6改)在ABC △中,AD 为BC 边上的中线,E 为AD 的中点,则EB = _________. (用,AB AC 表示) 3.3144 AB AC - 4.(全国卷II 理4)已知向量a ,b 满足||1=a ,1?=-a b ,则(2)?-=a a b _________. 4.3 5.(全国卷III 理13.已知向量()=1,2a ,()=2,2-b ,()=1,λc .若()2∥c a+b ,则λ=________. 5. 12 6.(天津理8)如图,在平面四边形ABCD 中,AB BC ⊥,AD CD ⊥,120BAD ∠=?,1AB AD ==. 若点E 为边CD 上的动点,则AE BE ?uu u r uu u r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6. 2116 7.(天津文8)在如图的平面图形中,已知 1.2,120OM ON MON ==∠= ,2,2,BM MA CN NA == 则· BC OM 的值为_________. 7.6- 8.(浙江9)已知a ,b ,e 是平面向量,e 是单位向量.若非零向量a 与e 的夹角为π 3,向量b 满足b 2?4e · b +3=0,则|a ?b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 8.3?1 9.(上海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1,0)A -,(2,0)B ,E 、F 是y 轴上的两个动点,且2EF = ,则AE BF ?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9.-3

2017年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13个专题)及5套高考试卷烃

专题9 有机化合物 Ⅰ—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1.(2017?北京-7)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下列商品,主要成分属于无机物的是 A.瓷器B.丝绸C.茶叶D.中草药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有机物大多数能够燃烧,且多数难溶于水;无机 物指的是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无机物多数不能燃烧,据此分析。 A、瓷器是硅酸盐产品,不含碳元素,不是有机物,是无机物,故A正确; B、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是有机物,故B错误; C、茶叶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是有机物,故C错误; D、中草药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是有机物,故D错误。 【考点】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的概念、硅及其化合物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物质的分类专题 【点评】本题依托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考查了化学知识与生活中物质的联系,难度不大,应注意有机物中一定含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却不一定是有机物。 Ⅱ—有机结构认识 2.(2017?北京-10)我国在CO2催化加氢制取汽油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CO2转化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①的产物中含有水 B.反应②中只有碳碳键形式

C.汽油主要是C5~C11的烃类混合物 D.图中a的名称是2﹣甲基丁烷 【答案】B 【解析】A.从质量守恒的角度判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反应为CO2+H2=CO+H2O,则产物中含有水,故A正确; B.反应②生成烃类物质,含有C﹣C键、C﹣H键,故B错误; C.汽油所含烃类物质常温下为液态,易挥发,主要是C5~C11的烃类混合物,故C正确;D.图中a烃含有5个C,且有一个甲基,应为2﹣甲基丁烷,故D正确。 【考点】碳族元素简介;有机物的结构;汽油的成分;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菁优网版权【专题】碳族元素;观察能力、自学能力。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碳循环知识,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把握化 学反应的特点,把握物质的组成以及有机物的结构和命名,难度不大。 C H, 3.(2017?新课标Ⅰ-9)化合物(b)、(d)、(p)的分子式均为6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的同分异构体只有d和p两种 B. b、d、p的二氯代物均只有三种 C. b、d、p均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D. b、d、p中只有b的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答案】D 【解析】A.(b)的同分异构体不止两种,如,故A错误 B.(d)的二氯化物有、、、、、, 故B错误 KMnO溶液反应,故C错误 C.(b)与(p)不与酸性4 D.(d)2与5号碳为饱和碳,故1,2,3不在同一平面,4,5,6亦不在同 一平面,(p)为立体结构,故D正确。 【考点】有机化学基础:健线式;同分异构体;稀烃的性质;原子共面。 【专题】有机化学基础;同分异构体的类型及其判定。 【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把 握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判断以及空间构型的判断,难度不大。 Ⅲ—脂肪烃

2020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集合)

2020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集合) 考法1交集 1.(2020·上海卷)已知集合{1,2,4}A =,{2,3,4}B =,求A B = . 2.(2020·浙江卷)已知集合{14}P x x =<<,{23}Q x x =<<,则P Q = A.{|12}x x <≤ B.{|23}x x << C.{|34}x x ≤< D.{|14}x x << 3.(2020·北京卷)已知集合{1,0,1,2}A =-,{|03}B x x =<<,则A B = A.{1,0,1}- B.{0,1} C.{1,1,2}- D.{1,2} 4.(2020·全国卷Ⅰ·文科)设集合2{340}A x x x =--<,{4,1,3,5}B =-,则A B = A .{4,1}- B .{1,5} C .{3,5} D .{1,3} 5.(2020·全国卷Ⅱ·文科)已知集合{3,}A x x x Z =<∈,{1,}A x x x Z =>∈,则A B = A .? B .{3,2,2,3}-- C .{2,0,2}- D .{2,2}- 6.(2020·全国卷Ⅲ·文科)已知集合{1,2,3,5,7,11}A =,{315}B x x =<<,则A B 中元素的个数为 A .2 B .3 C .4 D .5 7.(2020·全国卷Ⅲ·理科)已知集合{(,),,}A x y x y N y x *=∈≥, {(,)8}B x y x y =+=,则A B 中元素的个数为 A .2 B .3 C .4 D .6 8.(2020·全国卷Ⅰ·理科)设集合2{40}A x x =-≤,{20}B x x a =+≤,且 {21}A B x x =-≤≤,则a = A .4- B .2- C .2 D .4 考法2并集 1.(2020·海南卷)设集合{13}A x x =≤≤,{24}B x x =<<,则A B =

历年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

2008年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 圆锥曲线 一. 选择题: 1.(福建卷11)又曲线22 221x y a b ==(a >0,b >0)的两个焦点为F 1、F 2,若P 为其上一点,且|PF 1|=2|PF 2|,则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为B A.(1,3) B.(]1,3 C.(3,+∞) D.[)3,+∞ 2.(海南卷11)已知点P 在抛物线y 2 = 4x 上,那么点P 到点Q (2,-1)的距 离与点P 到抛物线焦点距离之和取得最小值时,点P 的坐标为( A ) A. ( 4 1 ,-1) B. (4 1 ,1) C. (1,2) D. (1,-2) 3.(湖北卷10)如图所示,“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沿地月转移轨道飞向月球,在月球附近一点P 轨进入以月球球心F 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轨道Ⅰ绕月飞行,之后卫星在P 点第二次变轨进入仍以F 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轨道Ⅱ绕月飞行,最终卫星在P 点第三次变轨进入以F 为圆心的圆形轨道Ⅲ绕月飞行,若用12c 和22c 分别表示椭轨道Ⅰ和Ⅱ的焦距,用12a 和 22a 分别表示椭圆轨道Ⅰ和Ⅱ的长轴的长,给出下列式子: ①1122a c a c +=+; ②1122a c a c -=-; ③1212c a a c >; ④11c a <22 c a . 其中正确式子的序号是B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4.(湖南卷8)若双曲线22 221x y a b -=(a >0,b >0)上横坐标为32a 的点到右焦点 的距离大于它到左准线的距离,则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B ) A.(1,2) B.(2,+∞) C.(1,5) D. (5,+∞)

三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名著阅读(2017-2019年)

三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名著阅读(2017-2019年) 【2019年高考】 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选择两项且全答对得5分, 选择两项只答对一项得2分,其余情况得0分) A.《三国演义》中,张飞在长板桥上睁圆环眼厉声大喝,吓退曹兵,然后迅速拆断桥梁,以阻追兵,可见张飞十分勇猛,又很有智谋。 B.《家》中,许倩如倡导女子剪发,带头剪掉自己的辫子,还以梅的遭遇来激发琴拒绝包办婚姻,鼓励琴做一个跟着时代走的新女性。 C.《狂人日记》中,狂人说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最后喊出“救救孩子”,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D.《欧也妮·葛朗台》中,夏尔在父亲破产自杀后,不愿拖累心上人安奈特而写了分手信给她,这一良善之举让偷看信件的欧也妮发誓要永远爱他。 E.《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经过生死搏斗最终将大马林鱼残骸拖回港口,有游客把它当成了鲨鱼骨,这一误会让小说结尾更意味深长。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和理解名著的能力。解答本题,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识记其中的人物和情节。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A项,“迅速拆断桥梁”“有智谋”错误。如果不拆断桥,曹军害怕其中有埋伏不敢进兵。现在拆断了桥,曹军会料定张飞心虚,必定前来追赶。故A项错误。D项,“这一良善之举让偷看信件的欧也妮发誓要永远爱他”表述错误。欧也妮发誓要永远爱夏尔的原因不止是这一点,还有信中夏尔表达的对欧也妮的好感和赞美。故D项错误。B、C、E项正确。故选AD。 二、【2019年高考江苏卷】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一回中,群芳行令,宝钗摇得牡丹签,上云“任是无情也动人”。请结合小说概括宝钗的“动人”之处。(6分) (2)《茶馆》第三幕,在得知来到茶馆的“老得不像样子了”的人是秦仲义时,王利发对他说:“正想去告诉您一声,这儿要大改良!”这里的“大改良”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王利发什么样的情感?(4分)

历年高考真题遗传题经典题型分类汇总(含答案)

历年高考真题遗传类基本题型总结 一、表格形式的试题 1.(2005年)已知果蝇中,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以下子代类型 请回答: (1)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 (2)亲代果蝇的表现型为、。 (3)亲代果蝇的基因为、。 (4)子代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蝇中,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例为。 (5)子代雄蝇中,灰身分叉毛的基因型为、;黑身直毛的基因型为。 2.石刁柏(俗称芦笋,2n=20)号称“蔬菜之王”,属于XY型性别决定植物,雄株产量明显高于雌株。石刁柏种群中抗病和不抗病受基因A 、a控制,窄叶和阔叶受B、b控制。两株石刁柏杂交,子代中各种性状比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 (1)运用的方法对上述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可判断基因A 、a位于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染色体上。 (2)亲代基因型为♀,♂。子代表现型为不抗病阔叶的雌株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 3.(10福建卷)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H、h控制),蟠挑对圆桃为显性,下表是桃树两个杂交组合的试验统计数据: (1)根据组别的结果,可判断桃树树体的显性性状为。 (2)甲组的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 (3)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台定律。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台定律,则甲纽的杂交后代应出现种表现型。比例应为。 4.(11年福建卷)二倍体结球甘蓝的紫色叶对绿色叶为 显性,控制该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3号和8号染色体上。下表是纯合甘蓝杂交试验的统计数据: 请回答: (1)结球甘蓝叶性状的有遗传遵循____定律。 (2)表中组合①的两个亲本基因型为____,理论上组合①的F2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 (3)表中组合②的亲本中,紫色叶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若组合②的F1与绿色叶甘蓝杂交,理论上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

2017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集合)

2017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集合) 考点1 数集 考法1 交集 1.(2017·北京卷·理科1)若集合{}21A x x =-<<,{}13B x x x =<->或,则 A B = A. {}21x x -<<- B. {}23x x -<< C. {}11x x -<< D. {}13x x << 2.(2017·全国卷Ⅱ·理科2)设集合{}1,2,4A =,{}240B x x x m =-+=.若 {}1A B =,则B = A .{}1,3- B .{}1,0 C .{}1,3 D .{}1,5 3.(2017·全国卷Ⅲ·理科2)已知集合{}1,2,3,4A =,{}2,4,6,8B =,则A B 中元素的个数为 A.1 B.2 C.3 D.4 4.(2017·山东卷·理科1)设函数y =A ,函数ln(1)y x =-的定义域为B ,则A B = A .(1,2) B .(1,2] C .(2,1)- D .[2,1)- 5.(2017·山东卷·文科1)设集合{}11M x x =-<,{}2N x x =<,则M N = A.()1,1- B.()1,2- C.()0,2 D.()1,2 6.(2017·江苏卷)已知集合{}1,2A =,{}2,3B a a =+,若{}1A B =,则实数a 的值为______. 考法2 并集 1.(2017·全国卷Ⅱ·文科2)设集合{}{}123234A B ==,,, ,,, 则A B = A. {}123,4,, B. {}123,, C. {}234,, D. {}134,, 2.(2017·浙江卷1)已知集合{}11P x x =-<<,{}02Q x x =<<,那么P Q = A. (1,2)- B. (0,1) C.(1,0)- D. (1,2) 考法3 补集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近代以来科技文艺

2016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14近代以来科技文艺 考点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 0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2)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 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 A.缓解了人口压力 B.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答案】D 【考点定位】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以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本题的解答比较容易,试题的命制契合了“科技创新”的热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复习备考时,要把控热点问题,进行适度的深化挖掘,把握住了高考的方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3)表1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表1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B农业生产衰退 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D.工业发展滞后 【答案】A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名师点睛】本题以美国、日本、德国三代产业的比重表格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本题的的命制契合了“科技创新”的热点,这要求我们要关注热点问题。试题通过表格的形式考查到了考生识图的能力,该类型题目一般比较简单,“数据表格类”的选择题解题技巧是“纵横驰骋看变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除即可。 考点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01.(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34)图5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图5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答案】D 【考点定位】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美术的辉煌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 思维和读图理解能力。本题以四副西方美术作品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西方美术流派演变 历程的认识,正体现了新课标高考高于教材、以多种载体考查考生能力的命题思路。做此 题的关键是要抓住19世纪以来美术流派的主要特征,再联系教材内容,就能分析出他们是

2019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全)

2019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第一节 集合分类汇编 1.[2019?全国Ⅰ,1]已知集合{} }2 42{60M x x N x x x =-<<=--<,,则M N ?= A. }{43x x -<< B. }{42x x -<<- C. }{22x x -<< D. }{23x x <<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集合的交集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渗透了数学运算素养.采取数轴法,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题. 【详解】由题意得,{}{} 42,23M x x N x x =-<<=-<<,则 {}22M N x x ?=-<<.故选C . 【点睛】不能领会交集的含义易致误,区分交集与并集的不同,交集取公共部分,并集包括二者部分. 2.[2019?全国Ⅱ,1]设集合A ={x |x 2-5x +6>0},B ={ x |x -1<0},则A ∩B = A. (-∞,1) B. (-2,1) C. (-3,-1) D. (3,+∞)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集合的交集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渗透了数学运算素养.采取数轴法,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题. 【详解】由题意得,{}{} 2,3,1A x x x B x x ==<或,则{} 1A B x x ?=<.故选A . 【点睛】本题考点为集合的运算,为基础题目,难度偏易.不能领会交集的含义易致误,区分交集与并集的不同,交集取公共部分,并集包括二者部分. 3.[2019?全国Ⅲ,1]已知集合{}{} 2 1,0,1,21A B x x ,=-=≤,则A B ?=( ) A. {}1,0,1- B. {}0,1 C. {}1,1- D. {}0,1,2 【答案】A 【解析】【分析】 先求出集合B 再求出交集. 【详解】由题意得,{} 11B x x =-≤≤,则{}1,0,1A B ?=-.故选A . 【点睛】本题考查了集合交集的求法,是基础题. 4.[2019?江苏,1]已知集合{1,0,1,6}A =-,{} 0,B x x x R =∈,则A B ?=_____. 【答案】{1,6}.

2017年全国高考英语试题分类汇编(共23份) (1)

2017年全国高考英语试题分类汇编(共23份) 目录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定语从句 (2)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动词+动词短语 (13)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动词时态与语态 (30)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非谓语动词 (47) 2017全国高考汇编改错 (68)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交际用语 (82)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介词+连词 (96)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名词性从句 (112)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完型填空 (187)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形容词+副词 (330)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虚拟语气+情态动词 (341) 2017全国高考汇编阅读之广告应用类 (355) 2017全国高考汇编阅读之广告应用类 (375) 2017全国高考汇编阅读之科普知识类 (409) 2017全国高考汇编阅读之人物传记类 (456) 2017全国高考汇编阅读之社会生活类 (471) 2017全国高考汇编阅读之文化教育类 (552) 2017全国高考汇编阅读新题型 (658) 2017全国高考汇编阅读之新闻报告类 (712)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代词+名词+冠词 (740)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状语从句 (761)

2017全国高考汇编之定语从句 The exact year Angela and her family spent together in China was 2008. A. When B. where C. why D. which 【考点】考察定语从句 【答案】D 【举一反三】Between the two parts of the concert is an interval, _______ the audience can buy ice-cream. A. when B. where C. that D. which 【答案】A 二I borrow the book Sherlock Holmes from the library last week, ______ my classmates recommended to me.. A.who B. which C. when D. Where 【考点】考察定语从句 【答案】B 【举一反三】The Science Museum, we visited during a recent trip to Britain, is one of London’s tourist attractions.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一、单选题 1.(2019·全国Ⅱ)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 D 【考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反对慈禧干预政治,说明部分西方人对变法表示赞同,D选项符合题意。 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戊戌变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2019?北京)下图取材于某中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结合所学判断,农奴获得自由() “如此自由” A. 即获得了土地、权力和财富 B. 指的是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 C. 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 D. 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 【答案】B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分析】由图片和2月19日法令主要内容:政治上:俄国农奴获得人身自由。经济上:农民以赎买的方式分到一块耕地(叫做“份地”),农民只有使用权。组织上: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归所居住地区的“村社”管理可知,自由主要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B正确;

A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如土地只有使用权,排除; D俄国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排除; D说法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全面掌握1861年俄国改革的内容,方式和评价。 二、材料分析题 3.(2019·全国Ⅲ)[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考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可概括出原因是自身认识的转变。根据材料“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原因是:减少变法的阻力和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 (2)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即可归纳出: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和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故答案为:(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戊戌变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2019·全国Ⅱ)[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2017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数列)

2017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数列) 考点1 等差数列 1.(2017·全国卷Ⅰ理科)记n S 为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若4524a a +=, 648S =,则{}n a 的公差为 C A .1 B .2 C .4 D .8 2.(2017·全国卷Ⅱ理科)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33a =,410S =,则 11n k k S ==∑ . 21n n + 3.(2017·浙江)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为d ,前n 项和为n S ,则“0d >”是 “465+2S S S >”的 C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考点2等比数列 1.(2017·全国卷Ⅲ理科)设等比数列{}n a 满足121a a +=-,133a a -=-,则 4a =____.8- 2.(2017·江苏卷)等比数列{}n a 的各项均为实数,其前n 项的和为n S ,已知 374S = ,6634 S =,则8a = . 32 3.(2017·全国卷Ⅱ理科)我国古代数学名著《算法统宗》中有如下问题:“远 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意思是: 一座7层塔共挂了381盏灯,且相邻两层中的下一层灯数是上一层灯数的2倍, 则塔的顶层共有灯 B A .1盏 B .3盏 C .5盏 D .9盏 考法3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综合 1.(2017·全国卷Ⅲ理科)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为1,公差不为0.若2a ,3a , 6a 成等比数列,则{}n a 前6项的和为 A A .24- B .3- C .3 D .8

高考全国卷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必修

2015——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分封制、宗法制)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2017·全国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 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可知同一件事有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说法,所以答案选B。A与C、D说法太过绝对。 考点:史学常识 2、(2017·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 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从题目可知考察的分封制起到的作用,把贵族分封到地方,应有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交流,所以答案选A。材料并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秦朝开始)和贵族世袭(血缘关系),所以B、D排除;C指的是秦统一六国后实行的郡县制。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3、(2017·全国Ⅰ卷·25)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B 解析:从表中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目增多,可判断出中央的势力有所增强,这就有助于解决边疆问题,所以答案选B.A、B材料无法体现;(A王国问题在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颁布推恩令得以解决;B材料涉及的是地方)D、区域应该是缩小。 考点:汉代的政治制度 4、(2017·全国Ⅰ卷·26)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2017高考试题分类汇编概率统计

概率统计 1(2017北京文)(本小题13分) 某大学艺术专业400名学生参加某次测评,根据男女学生人数比例,使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中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记录他们的分数,将数据分成7组:[20,30),[30,40),┄,[80,90],并整理得到如下频率分布直方图: (Ⅰ)从总体的4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一人,估计其分数小于70的概率; (Ⅱ)已知样本中分数小于40的学生有5人,试估计总体中分数在区间[40,50)内的人数;(Ⅲ)已知样本中有一半男生的分数不小于70,且样本中分数不小于70的男女生人数相等.试估计总体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例. 2(2017新课标Ⅱ理)(12分) 海水养殖场进行某水产品的新、旧网箱养殖方法的产量对比,收获时各随机抽取了100个网箱,测量各箱水产品的产量(单位:kg).其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 (1)设两种养殖方法的箱产量相互独立,记A表示事件:“旧养殖法的箱产量低于50kg,新养殖法的箱产量不低于50kg”,估计A的概率;

(2)填写下面列联表,并根据列联表判断是否有99%的把握认为箱产量与养殖方法有关: 箱产量<50kg箱产量≥50kg 旧养殖法 新养殖法 (3)根据箱产量的频率分布直方图,求新养殖法箱产量的中位数的估计值(精确到0.01).附:, K2=n(ad-bc)2 (a+b)(c+d)(a+c)(b+d) 3(2017天津理)(本小题满分13分) 从甲地到乙地要经过3个十字路口,设各路口信号灯工作相互独立,且在各路口遇到红灯的111 概率分别为,,. 234 (Ⅰ)设X表示一辆车从甲地到乙地遇到红灯的个数,求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Ⅱ)若有2辆车独立地从甲地到乙地,求这2辆车共遇到1个红灯的概率. 4(2017新课标Ⅲ理数)(12分) 某超市计划按月订购一种酸奶,每天进货量相同,进货成本每瓶4元,售价每瓶6元,未售出的酸奶降价处理,以每瓶2元的价格当天全部处理完.根据往年销售经验,每天需求 量与当天最高气温(单位:℃)有关.如果最高气温不低于25,需求量为500瓶;如果最高气温位于区间[20,25),需求量为300瓶;如果最高气温低于20,需求量为200瓶.为了确定六月份的订购计划,统计了前三年六月份各天的最高气温数据,得下面的频数分布表: 最高气温 天数[10,15) 2 [15,20) 16 [20,25) 36 [25,30) 25 [30,35) 7 [35,40) 4 以最高气温位于各区间的频率代替最高气温位于该区间的概率。 (1)求六月份这种酸奶一天的需求量X(单位:瓶)的分布列; (2)设六月份一天销售这种酸奶的利润为Y(单位:元),当六月份这种酸奶一天的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76

2016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17高中历史选修5-6 考点一:探索历史的奥秘·二里头文化 01.(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2)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 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 【答案】C 【考点定位】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遗址 【名师点睛】从历史上来看,夏代的文明需要用考古的形式来确认。中国曾经开展过夏商周的断代工程,二里头文明也就是在此次活动中被确认为夏朝的遗迹,也证明了史料中记载的夏朝的存在。在考古过程中发现的宫殿遗址是最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夏朝已经出现了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形式,也将夏朝的历史初步确定在约公元前2070年。 0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4)[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推动了夏史研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右图。

材料二 20世纪初,甲骨文的破译和近代考古学的引进为历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途径……自从王国维最先揭破这一道理之后,不少人相信“地下之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的结合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商史的突破性进展如此,夏史也有这种可能。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类型,指出目前根据考古发现测定文物年代的主要技术手段。(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以来夏史研究的新方法及其对夏文化研究的意义。(6分) 【答案】 (1)类型:遗迹;遗物;墓葬。技术手段:14C测定。 (2)新方法: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甲骨文的破译和运用。意义:弥补了夏史研究中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了以往夏史研究中的错误;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 考点:探索历史的奥秘?二里头文化遗址?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