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

文化概论
文化概论

文化概论

导言:文化文化学文化研究

一文化

1中国古代的文化含义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在下,地文在上,天地二文,相饰成贲也。犹人君以刚柔仁义之道是饰成其德也。

文化是人文化成,人处在中心地位,包括精神、物质和制度文明等三个层次。

2西方关于文化的含义

《文化:概念和定义批判分析》----阿尔弗德·克洛依伯、克莱德·克拉克洪

(1)文化的哲学概念:与培育(cultivation)相关,引申为人的心灵修养,重视文化的个人性质和过程性质。

(2)艺术的文化概念:强调文化的创造性质,但这种概念由于民族不同、语境不同而有不同阐释,所以具有模糊性。

(3)教育的文化概念:文化是光,通过接触历代知识和智慧的积累,把人的心灵和精神照亮。

(4)心理的文化概念:文化具有一种追求甜美和光明的激情。通过艺术(甜美)与教育(光明)的途径,以臻人格的完美,具有明显的个人性质。

(5)历史的文化概念:文化作为一个描述性概念,从总体上看是指人类创造的财富积累:图书、绘画、建筑以及诸如此类,调节我们环境的人文和物理知识、语言、习俗、礼仪系统、伦理、宗教和道德,这都是通过一代代人建立起来的。

(6)人类学的概念:文化或者文明,从其广义泛的民族志意义上言,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爱德华·泰勒《文化的起源》)这个概念具有分水岭的意义,对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说明。

(7)社会学的文化概念:文化包括一切习得的行为,智能和知识,社会组织和语言,以及经济的道德的和精神的价值系统。一个特定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它的法律、经济结构、巫术、宗教、艺术、知识和教育。(保罗·布莱斯蒂德)这种文化概念强调了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特征。

(8)种族、伦理、阶级、性别、身份、语言和交流相关的传媒文化概念:从传播与控制角度阐释文化。

(9)生态学与生物学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一种互补的象征关系,对话交流过程。

3文化的当代定义

(1)强调政府行为

托尼·本内特《文化:一门改革家的科学》

政府与文化的关系;政策与实践的关系;跨学科与多元化;国际和比较研究;历史意义和理论的前沿性。

(2)强调文化的总体性和文化各个部门的相互依赖和交叉关系

D·保罗·夏弗《文化:未来的灯塔》

总体视野的文化观念:一个有机的能动的总体,它关涉到人们观察和解释世界、组织自身、指导行为、提升和丰富生活的种种方式,以及如何确立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

(3)生产概念的引入和社会意识的强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文化在今天应被视为一个社会和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知识和情感的所有与众不同显著特色的集合总体,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价值体系、传统以及信仰。

对文化的研究没有统一定义,也没有统一的研究范式。从现有的学术文献看,文化研究至少有两种研究思路:文化学研究、当代文化研究。文化学研究,试图建立一门关于人类文化发展的科学。当代文化研究,自称为跨学科的研究,从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都是多样的,关注大众文化和文化批判等,缺少文化学的宏大叙事。

二、文化学

1文化学概念的历史考察

(1)西方:

1871年英国的爱德华?泰勒的《原始文化》可看做文化学的创始之作。1909年德国科学家奥斯瓦尔德在《文化学之能学基础》中正式提出文化的科学——文化学的概念:“把人类种系与全部其他动物物种区别开来的这些独特的人种特性,都被包括在文化一词之中。因此,对这门关于人类特殊活动的科学可能最适于称作文化学。”(注:转引自吴克礼主编:《文化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194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怀特在《文化的科学》一书中,主张将文化学从一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划分出来。他说:“随着科学领域的拓展,从心理现象与社会现象中划分出另一类现象,它被那些发现和分离出它的人们命名为‘文化’。对于事件的这个独特类别的分析与说明,被称为文化的科学。……文化的科学若不是文化学,又能是什么呢?”ar 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人体学

史前学=史前考古学

文化人类学(美)=社会人类学(英国)=民族学(欧陆其他国家)----文化学

应用人类学

(2)中国:

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就提出了建立文化学的主张,如黄文山、阎焕文、朱谦之等发表了《文化学建设论》、《文化学方法论》等文章和著作。1932年,孙本文的著作《社会的文化基础》出版。1940年,费孝通翻译了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论》。1947年,陈序经的《文化学概观》出版,主张消融物质与精神于文化之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掀起了“文化热”。最初是译介国外文化学者的一些著作,随后也出现了关于文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哲学的论著,但较缺少对文化理论体系的总括性、系统性阐释的著作。90年代以来,着重对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进行研究和总结,也有人重译国外文化研究经典著作,而缺少把文化学放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中进行研究和分析。面对丰富的文化实践,也需要从学理上进行提炼,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学体系。

(3)、当代文化研究

A当代文化研究的定义:跨学科的“准学科”,是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传统。它主张打破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隔离,把整个社会生活纳入研究视野,对社会统治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批判。“当代文化研究”这些学者常把自己的研究称为“文化研究”。其代表人物有理查·霍加特、雷

蒙·威廉斯和斯图亚特·霍尔。或其影响扩展到西方其他国家。文化研究为当代生活、文化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概念、新方法以及新的理论思路。

B与文学、社会学、人类学和传媒研究的关系:从中而出,反哺充实,莫大冲击

C当代文化研究的研究领域

没有明确的领域及其界限。其研究领域横跨下列各学科:传媒研究、文学研究传播研究、文化社会学、社会地理学、女性主义、心理主义、解构主义等。早期的学科基础是文学研究,后研究方向转向社会学、民族学和民族志,后又转为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问题.1970年代后又转向性别、种族及族群等问题。目前的问题集中于文化身份认同及文化表现等。

2文化学定义与内容:定义、内容多样,未能确定。

文化学应该作为一门与政治学、经济学并列的基础性学科,对有关文化现象及其本质、规律以及发展进行研究,是一门与众多学科边缘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内容包括对文化学学科本身的研究;文化形态的研究;文化史的研究;对交叉文化的研究。3文化学的理论流派

4、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

(2)文献法

(3)比较法

(4)其他方法

口述史影像技术法问卷法座谈会

第一章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一节人类文化的起源

一、人类文化起源的生物性基础

灵长类动物的演化:

牙齿、感官系统和思维能力、社会性行为、制造工具

二、人类的起源与文化的发展

(一)人类的起源与文化的发展逻辑关系

人类的演化史是人类文化的孕育起源期,人类的起源是人类体质演化与人类文化行为互动的产物。

1、原人南方古猿阿发种:露西

化石界:人类在440万年前就存在

基因测定:人猿揖别在800万年前到550万年前的某个时期

直立行走和食物结构的改善,脑容量增加

2、能人:260万年前到前230万年前

制造工具,男女分工

神经系统的发育

3、直立人:180万年前

火的使用,体质增强

4、智人:2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

早期智人:精神文化出现

晚期智人:2.8万年前文化符号

(二)文化起源与人类的自意识与意识

自意识:人类区别于动物本能的观察、思考、判断等初步性思维能力,是文化起源的关键。

第二节文化的累积和创新

一、文化累积的本质和意义

1、文化累积

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形式,是指人类特有的创造文化、保存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再创造文化,使文化不断增长和丰富的能力。

2、本质

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

(1)同质文化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有新文化特质的渗透,增加文化成果数量和文化形态。

(2)文化创造力的累积导致的文化种类和产品的增加和文化结构的日益复杂。

3、文化累积的意义

(1)是人特有的创造力思维能力

(2)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文化累积的方式和途径

1、方式

文化扬弃

2、途径

(1)本民族内部文化的累积

形成本民族特色文化;增加民族文化竞争力

(2)吸收外来文化的累积

三、文化累积和文化发展的加速度趋势

人猿揖别到石器时代再到金属时代,大约400万年;从金属时代带高科技时代,大约6000年文化加速度的发展是文化累积的结果。

四、文化创新的内涵和动力机制

1、内涵

是指由连续的文化累积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而导致的一种文化创造。

2、动力机制

(1)基本的文化迫力和派生的文化迫力----马林诺夫斯基《文化的科学理论》

(2)由人类生存需求引发的一系列的矛盾共同体内部的矛盾运动构成文化创新的动力机制。

A、人与自然的矛盾

生产方式的改进;生存空间的拓展

B、人的需求与现实的矛盾

C、人与社会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五、文化创新的条件及启迪意义

1、文化创新必须以一定文化积累为基础;

2、文化创新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需要;

3、文化创新必须有社会实践。

六、文化创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实现途径

1、内容

物质技术层面的创新;非物质的文化创新

2、途径

文化发明;文化发现

第二章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第一节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

1、文化的自然性

(1)文化的创造必须以一定的自然环境为条件,以自然为对象,并接受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制约

(2)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属于生物界的一个种群,具有某些生物本能属性。文化创造很大程度上必须考虑满足人的自然需求,又受自然属性所局限。文化主体的自然属性始终以独特的形式参与到人类文化创造过程中。

2、文化的超自然性

(1)从文化生成机制来看,文化是改造外在自然的过程,也是人改造内在自然的过程,给自然和自身打上了人类烙印,因而具有超自然性。

(2)从文化传承方式来看,文化是后天习得行为,而非生物遗传,具有超自然性

总之,文化是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

二、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

1、文化的个体性

(1)文化主体是由各个社会成员组成的,文化主体的总体创造力有赖于个体积极性的发挥。

(2)文化创造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

(3)社会成员有选择和享用文化形态的自由。

2、文化的超个体性

(1)文化创造活动是群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2)个体创造性的发挥建立在时代发展和群体智慧基础之上。

(3)个体生活方式和文化产品的选择自由是有限的。

(4)个体行为受超个体的文化模式所制约。

个体性与超个体性既对立又统一

三、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1、文化的普遍性

(1)人性普同,需求类似

(2)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有某种共性

2、文化的民族性

(1)文化内部的共享性导致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2)文化内部的共享性是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内部凝聚力的形成的基础

(3)文化内部的共享性有助于打破种族界限

3、普遍性与民族性的对立统一

(1)从文化生成模式来看,独立发明往往与传播、采借相结合

(2)从文化发展状况来看,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呈加速度发展趋势

(3)从文化内部成分来看,文化特质日益多元化

四、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1、阶级性总是寓于时代性之中

2、阶级性具有相对性

3、阶级性是衡量时代性的重要指标

4、阶级性并未随着时代性的发展而消失

五、累积性与变异性的统一

1、累积性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2、变异性是文化发展的环节和契机

3、累积性与变异性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

第二节文化的功能

一、满足需要

二、认知功能

三、规范功能

四、凝聚功能

五、调控功能

第三章文化的空间与时间

第一节文化的结构

关于文化的结构分析的两个角度:文化层次的分析与文化要素的组合

一、文化层次的分析:

文化结构三层次说(庞朴:1986)物质层面、心物结合层面、心理层面

1、物质层面:物质文化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心物结合层面:理论、制度文化,包括隐藏在物质层面的人的感情意识和那些未曾或不需要体现为外层物质的精神产品,以及各种制度和政治组织等。

3、心理层面:居于文化结构的里层或者深层,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

4、三者关系:物质层面是基础,制约和决定其他两个层面,其他两个层面又具相对的独立性。

二、文化要素的组合:主要把文化结构视为若干文化要素的有机组合,表现出由部分到全体的系统性分析。1、三要素说:物、人、思想,联系中介是劳动实践。2、五要素说:语言象征符号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方法制度系统和心理性格系统。相互联系,组成动态系统。

三、中国建筑文化

文化结构分析

1、用文化结构三层次理论分析渤海大学校园文化或者自己学生宿舍文化。

第二节文化圈的基本理论

一、什么是文化圈

1、所谓文化圈是指一种地理上的文化相关联现象。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组功能上相互整合的文化质构成的有机体。它们在地理上相连接,其主要的文化特质内容相似或基本相同。

2、文化圈的主要特征

(1)从空间上看,文化圈是一个地理上的空间概念,具有地域性。

(2)从文化传播上看,文化圈包含一定特质的文化成分,具有独立性和流动性。

(3)从时间上看,每一种文化圈都在不同时间形成,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具有持久性。

二、文化圈理论的历史及其评价

1、历史

文化圈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格雷布纳和施米特

(1)格雷布纳的文化圈理论(1)文化圈是一个分布在一定地理空间内的由若干文化元素或物质组成的文化丛,丛内的各种文化特质均散布于该文化圈的地理空间之中。???

(2)文化圈在地理空间的分布上部分重叠,部分分离,而相互重叠的文化圈便形成了文化层。格雷布纳认为,每个文化圈总是起源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由于传播,部分文化圈发生重叠,从而使每一地区一般都存在着若干不同时段的文化圈,这就是文化层。??????

(3)文化层的层序反映文化发展的时间顺序和传播路线。格雷布纳认为,一定地域内由于传播引起文化圈的重叠,其中的文化层在时间上有先后的秩序,这就是层序。层序不仅反映各种文化发展的时间顺序,同时也反映各种文化传播的路线。???

(2)施米特的文化圈理论

企图摆脱文化圈在格雷布纳理论中所具有的纯地理性标志的特征,赋予它更广泛更普遍的意义,使它具有文化发展的世界历史阶段的性质。其主要观点如下:

(1)如果一个文化丛包括了人类文化的主要范畴,如器物、经济、社会、宗教和道德,这个文化丛就可以称为文化圈。文化圈具有自足性、独立性和恒久性。自足性是指文化丛必须包括可以满足人们生活的各种重要范畴,具备了自足性的文化圈也就意味着具有独立性。文化圈的恒久性则意味着构成文化丛的各主要范畴的固定不变。一般来说,一个文化圈占有的地域越广大,就越恒久不变。???

(2)文化圈在地理上包括一大群部族和民族,通常是若干民族群的总合体。正因为有这样广阔的基础,它才能抵抗外来影响,历久不变;也正因为它具有一切主要文化范畴,它才能满足该地域人们的需要。???

(3)文化圈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它的各文化范畴在功能上是相互关联的。因此,诸如器物、经济、社会、道德、宗教等范畴,并不是彼此无关地排列在一个地域内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4)文化圈有多种类型,若以地理分布特征划分,有地理上相连的文化圈、被其他文化冲破的文化圈、洲际文化圈、两个或更多间隔较远地带形成的文化圈等。

施米特还提出了划分文化圈的方法,主要有:(1)“特殊标准”与“数量标准”的方法。“特殊标准”即格雷布纳所说的“形式标准”,是指不同地区内文化成分所珍有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所谓“数量标准”,则由种种彼此不相关的“特殊标准”集合而成。施米特认为,“特殊标准”和“数量标准”的方法是确定文化圈和文化层的基本方法。就是说,确定一个文化圈或文化层,不仅必须具有一定的“特殊标准”,还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标准”。通常当一个文化丛具备了一种文化应有的主要范畴,包括器物、经济、社会、道德、宗教等各方面时,它就满足了上述两种标准的要求而形成一个文化圈。(2)时间确定法。施米特认为,文化史方法的关键是在确定文化圈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各文化圈之间的关系,即发展的时间顺序,而时间确定法为解决这一总是提供了可能性。(3)文化内在发展的确定法。施米特把文化民展中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区别为主动和被动两种。他认为,一个民族主动接受的外来文化影响,能对民族文化的内在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被动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只能起到消极的作用,不过纯属被动的影响事实上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它对本民族文化的内在发展多少也有一些影响。那么怎样具体

确定某一文化成分是内在的还是外来的呢?根据施米特提出的文化内在发展的确定法,必须从对文化层和文化圈的研究人手,亦即在确定文化层和文化圈的基础上,对该文化成分的归属作出判断。运用文化内在发展确定法,不仅可以确定文化圈的内在发展过程,同时也可以确定文化圈之间的关系。

上述文化圈概念及划分方法的提出对研究管理模式的发展、演变及范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以国家为单位的范围来看,各国的管理模式肯定是不同的;但若从一个大文化圈的范围来看,各国文化若同属一个文化圈,其管理模式肯定会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这就为研究管理模式的移植、转移、嫁接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随着日本、亚洲“四小龙”及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开始运用文化圈理论来研究它们经济成长背后的原因,提出了“佛教文化圈”的理论,开始把“文化圈”的概念与理论应用到对管理形态及模式的研究之中。

2、文化圈理论的缺陷:为了在重建古今文化关系的历史序列上找出具有同源性的规律。注重空间,试图把全部人类历史归结为文化联系、冲突、借用、转移的历史。有的学者认为人类在本质上是没有想象、发明、创造能力的,文化是一元发生而多方传播的。试图以文化现象的空间转移代替历史进化。

三、与文化圈有关的概念

文化丛:是一个文化实体,是功能上相互关联的文化特征综合体。每一个文化丛都在一个中心一次产生,向其他地区传播,形成文化圈。

文化区:原为博物馆的分类范畴。以地理上的发源地区来分类,不以文化演进区分。

文化层:文化圈的层叠,体现了在时间演进中文化圈的特点变化。

四、国外学者对文化圈的研究

1、斯宾格勒的研究:《西方的没落》1918

(1)文化的本质在于观念,文化哲学的主旨就是要挖掘这些观念,以之解释各种事象,并建造未来的文化哲学图象。

(2)文化的发展遵循生物法则。

(3)九个大文化圈:古典文化(希腊)阿波罗精神、西方文化(中世纪以后的西欧)浮士德精神、墨西哥文化、俄罗斯文化、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

2、汤因比的研究:《历史研究》

(1)文明可以假定为共时的,是等价的。

(2)文明是针对环境的挑战而进行的应战。

(3)21个文明。

3、克罗伯的研究:《文化与文明一览》(1960)

五、我国学者的研究:不多

第三节文化模式及其相关的概念

一、什么是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即一种文化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的特征,是区分不同的民族文化的基本标志。

文化模式的存在与集体无意识有关;文化模式是千差万别的;文化模式具有整合功能;文化模式还具有稳定性和变异性。

二、文化模式的类型

学术界划分文化模式,一般从自然条件及其经济生活方式、精神形态因素划分。

1、按精神形态或心理因素划分,有人提出宗教文化模式:西方基督教文化模式、西亚伊斯

兰文化模式、南亚佛教文化、远东儒教文化模式

2、按自然或经济生活方式划分:海洋文化模式、游牧文化模式、农耕文化模式

三、西方学者相关的研究情况

1、美国学者R.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1934)偏重于心理层面。:“一种文化,就像一个人,或多或少有一种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模式。每一文化之内,总有一些特别的,没有为其他类型的社会分享的目的。在对这些目的的服从过程中,每一民族越来越深入地强化着它们的经验,并且与这些内驱力的紧迫性相适应,行为的异质项就会采取愈来愈一致的形式。当那些最不协调的行为被完全整合的文化接受后,它们常常通过最不可能的变化而使它们自己代表了该文化的具体目标。”

2、美国学者R.林顿:《人类学原理》偏重于人的行为标准

3、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着重于各种文化现象、文化历史的联系、协调的体系性。主要模式和次要模式。“文化是由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的。这些行为模式是通过符号习得和传播的,它们构成了人类群体的独特成就,其中包括体现在人工制品方面的成就。文化的本质是由传统的(即历史衍生的和选择的)观点,尤其是其所附带的价值观构成的。文化体系从一方面来讲,可被视为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首页,便引用了迪格尔印第安人的箴言:“开始,上帝就给每个民族一只陶杯,从这杯中,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她认为,人类的行为方式有多种可能,但一个部族、一种文化在这样无穷可能性里,只能选择其中一些,而这种选择有自身价值取向,通过形式化方式演变成风俗礼仪,从而形成这个部落的文化模式。而后,在1944年,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邀请,研究日本,写了这一本《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代表国民性研究的开始国民性建筑在一个民族的经济地域基础上并渗透着该民族共同文化传统,决定着该民族人们性格和行为模式的共同心理倾向,经历了阶级时代种种变迁,却保有某种形式结构的稳定性,以独特的心理物质扎根于每一个具有共同祖先民族成员的心理结构之中。《菊花与刀》正进一步向我们展示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本尼迪克特是这样归纳的:“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在最高程度上表现出来。正如,题目“菊花”与“刀”般:菊花,高雅,柔和;刀,好斗,残忍。

目前我国研究趋向:

1、理论研究:文化哲学

2、应用研究:

民族文化模式的构建、企业文化模式、旅游文化模式

第四节文化类型

一文化类型的定义

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之中的不同人种或种族的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的最本质特征。

如何理解

1文化类型是各种文化形态体系所呈现的相互差异。这种差异是人类不同社会群体在历史上共同参与的结果。

2文化类型是指各种文化形态体系最有特色、最能体现一种文化本质属性的特征,而不是指它的全部特征的总和。主要表现在不同文化的精神及价值体现方面。

二、文化类型特点

1系统性

2变异性

三、主要文化类型

第五节文化的继承与教育

一、文化的继承

1、文化继承:人类通过长期的实践,将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归纳和提炼,总结出文化发生、发展、存在、变迁的规律,将个体的、零散化的文化事项概括上升为公众都认同的模式,方便进行学习和保存,由此达到对文化的继承。

二、文化继承与社会化的关系

1、过程同一:社会化是个体学习和掌握社会各种思想、行为、价值规范和文化体系的过程

2、社会化是文化的一种传递模式: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个人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

3、社会化过程的结果是文化的继承和社会人的实现

三、文化继承与环境的关系

1、个体生存环境的差异导致文化继承的个体差异

2、个体生存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以及政府行政能力和态度等软环境也使文化继承产生差异。

四、文化继承与时代的关系

1、文化的继承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内容

2、文化继承在完成文化传承的同时也完成了文化淘汰

第二节文化的教育

一、教育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

二、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一)、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

(二)、文化的民族性影响着教育的本质特征

(三)、文化的传统性与时代性决定了教育的内容。

(四)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双向互动。

1、教育促进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进步

2、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教育的进步。物质文化的繁荣推动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的丰富;文化打发站促进了文化信息量的大大增加。

三、教育的文化职能

(一)、教育促进文化的保存与延续

(二)、教育促进文化的传播

(三)、教育促进文化的创新

(四)、教育要注意培养人的文化识能

文化识能:指在教育文化穿成的过程中,一个人所学到的有关所处社会中的“背景知识”之娴熟程度是否足以让其与社会中其他人进行沟通。

文化识能与识字呢里;文化识能与背景知识;学校教育与文化识能

四、文化教育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认知功能

3、塑造功能

4、创造功能

第六节文化的变迁与冲突

一、文化传播

1、内涵:一个群体的文化要素流向另一个群体,并被融合进后者自身文化的过程与结果。

2、模式:直接接触、媒介接触、刺激接触

3、意义:

(1)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同一性与多元性

(2)提供文化发展的新动力,激发文化变迁

第二节文化变迁

一、含义

一个社会原有文化模式中大多数内容与结构在质与量上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经变成或者正在转向另一个新的文化模式,而这个新的文化模式的内核与前者有本质的差异。

二、途径

1、创新

2、传播

3、文化丧失:替代性与非替代性

4、涵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群体由于持续接触,造成一方或者双方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变迁。

强制性涵化与非强制性涵化

三、文化变迁的原因

1、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

2、文化内部的矛盾与分化

3、生态环境的变化

4、外来文化的影响

四、文化变迁的一般过程与规律

1、从量变到质变

2、从器物到观念

3、从自发到自觉

第三节文化冲突

一、含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群体由于文化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产生了文化认同上的障碍,继而导致文化间的交锋、紧张与对抗。

二、文化冲突的表现

1、区域文化冲突

2、民族文化冲突

3、宗教文化冲突

4、阶层文化冲突

5、代际文化冲突

三、文化冲突的特征

1、持续渐进性

2、内在间性

3、全面交融性

四、文化冲突的结果

1、同化现象

2、整合现象

3、分化现象

五、文化冲突的意义

1、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是文化变迁的重要机制

2、促进主体的文化自觉

3、文化冲突的解决需要理性、宽容与智慧

第七节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化

一、传统与文化

(一)传统的含义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是指过去的一切文化现象。文化传统是指历史文化中影响深远以至对现代仍有重大影响的内在因素。

二者关系密切,各有侧重

(二)、文化传统的特性

1、稳定性

2、延续性

3、内隐性

4、兼容性

二、现代化与文化发展

(一)现代化的含义

现代性:世俗化、理性化、实现人自由精神

现代化:用来描述许多国家在现代所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尤其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经由此过程以获得西方工业社会的某些特征。包括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都市化、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信息传播化和人口控制化等内容。

(二)、现代化的主要过程

1、新技术的发展

2、新农业的发展

3、工业化

4、都市化

(三)、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1、传统与现代是相对而言的

2、传统的价值和潜力在未来

3、现代化不等于科技层面的现代化

4、文化模式的转变

(四)现代化与文化发展

1、现代化与本土化

(1)现代化既有一般性,也有特殊性,并不是单纯的同化,其本身也必须经历一个本土化

的变迁过程

(2)在现代化的变迁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容易被接受的“本土”式变迁手段,有步骤地推进当地的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

(3)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采用理性的决策与人性化的举措去实现。

2、传统的再创造

(1)对民族或地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以次抵抗霸权文化,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2)不同的民族对传统的再创造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3)这些再创造的行为实践,是对传统进行认为变迁,是为适应整个文化环境变迁所做出的主动反应,具有促进民族认同的重要价值。

第八节中国西文化概论

一、中国文化概论

(一)古代

(二)近代

(三)现代

二、西方文化概论

(一)古代

(二)近代

(三)现代

闽文化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闽文化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闽文化概论》作业1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闽文化的成因? 答:闽文化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极为密切的关系:①古越文化的遗风;②中原文化的遗风;③宗教文化的传播;④海外文化的冲击;⑤台湾文化的交融;⑥领域文化的渗透。 2、闽文化的特点哪些? 答:有:①多广性(也称碎状性)闽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同;②难融性,闽地民俗各异;③双向性;④不平衡性;⑤延伸性;⑥易移性。 3、闽学特点有哪些? 答:闽学特点有:包容性,注重节义,勤政爱民,勤于著述并轻训重义理,注重收徒讲学,热衷于教育,深远的影响。而从地域上看闽学的产生属于闽地,其核心是物须皆为闽人。从时间上看,闽学萌芽产生于北宋,从哲学上看,闽学其思想核心是天理论为中国在封建理论思潮的主要代表。从影响上看闽学内地域上升到全国性并为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正宗思想。 4、简述闽学在历代的发展状况? 答:北宋时期是闽学的萌芽阶段,北宋和南宋[初是闽学的创始阶段,南宋绿绍兴至康熙年间是朱熹思想形成的时期,也是闽学成熟发展阶段,靠天时地利,闽学进一步发展,时代由于统治者提倡朱熹传说,在全国普及盛行,清代福建理学更为盛行。 5、简述闽籍史学家著述特点? 答:①著述面广泛,各种体制,无所不包;②体制上突破创新;③提出新颖的史学思想,表现出卓越的知识。 6、福建史学兴盛的原因? 答:除了刻书业发达,重科举,读书蔚然成风,教育普及等原因外,还在于福建地外一隅,战乱较少波及,书籍相对保存完好,不少闽人以藏书为乐使史学家有书可查。这就是史学兴盛的原因。 二、论述题 1、试论述闽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答:闽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其它区域文化研究相比,闽文化研究显然还较为沉寂,还不是那么热火,也没有形成某种阵势,但九十年代以来有了很大的进展。 闽文化研究的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发掘闽文化遗产,抢救一些濒濒失传的文化现象,由此推进学术研究,丰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 2、试述为什么在学《闽文化概论》这门课?学习后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和帮助? 答:学习这门课,能对《闽文化概论》有个别深刻的理解,能对早在福建开发时期,对问南始为主的中原人亡现状在批分期进入闽地,对福建的发展有了一些肤浅的限解。学了这门课后,对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探讨,它有美闽文化特点的魅力与深厚的内涵,我想,闽文化与其它区域文化有不同之处,是它的影响已仅仅在福建,在国内而是步出国门,具有一定的国际性,增进福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友谊,使华侨人能千方百计返回故里,从而研究闽文化。 《闽文化概论》作业2参考答案 1、简述福建文学的特点? 答:特点如下:长于文化,是福建文学第一特点,擅长写山水诗,是福建文学的第二个特点。 2、简述福建历代作家创作情况? 答: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魏庆文的《诗人珏屑》是研究宋代诗论不可少的诗话集。刘克庄的《后村诗话》与陶孙的《陶器文诗话》元代的扬载的《诗法家教》《诗学正源》等。 3、福建民间舞蹈产生和形成的原因? 答:①产生于本地的劳动生活中;②外地传入;③脱胎于戏曲;④宗教的影响;⑤多方面的影响。 4、简述福建五大地方戏剧种名和所在区域? 答:福建最主要的五大剧种是: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①闽剧俗称福州戏,流生于福州方言地区及宁德、建阳、三明等地;②莆仙戏主要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及邻县的兴化方言区;③梨园戏流行于泉州等闽南

29775文化学概论

高纲1517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9775 文化学概论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Ⅰ 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文化学概论”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考生通过系统学习对文化的界定、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全面的了解,熟悉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文化现象、文化类型、文化模式、文化传统、文化传播、文化变迁,以及中西方古代文化流派和近现代文化思潮等内容。通过课程学习,为从事文化问题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学习对文化的界定及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等知识,了解文化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理解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及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3.掌握与文化相关的知识。 4.了解中西方古代文化流派和近现代文化思潮等内容。 5.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文化学概论”是本专业当中具有提高性质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为考生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学知识。考生可以了解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与文化相关的一些知识,陶冶性情、丰富思想,从而对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Ⅱ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概述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人与文化以及文化的起源问题。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个人与文化、民族与文化、人类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把握文化的起源、文化的内涵,从而对于文化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思考。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与本能以及文化与生态的关系问题。 2.掌握:文化与劳动、文化与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关系、文化起源于人类劳动。 第二章文化与文化学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文化的定义、特征以及文化学的发展简史、学习文化学的基本方法等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的定义、文化的特征以及文化学的倡导和建立,从而更系统宏观地把握文化学的发展历史。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文化”的词源、文化的结构、学习文化的基本方法。 2.掌握:文化的经典定义、文化的特征。 第三章文化现象(上)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物质生产文化、物质消费文化、制度文化等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物质生产文化、物质消费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本内容,从而对文化现象有更深刻的把握。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婚姻制度的发展、家庭制度的发展。 2.掌握:物质生产文化的分类、物质消费文化的分类、氏族的演变和定义、民族和国家的定义。 第四章文化现象(下)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1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写的( A ) A、《易传》 B、《吕氏春秋》 C、《战国策》 D、《国语》 2. 战国时期邹衍在总结早期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提出了( C )的观点。 A、八卦 B、天人感应 C、五行相胜 D、天道自然 3. 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兴盛起来的,以( B )为本,并结合《周易》中的儒家思想,所创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A、法家思想 B、老庄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学思想 4.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使节去印度求取佛经,以白马驮佛像经卷回到洛阳,在洛阳城外建(D),是史书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开端。 A、少林寺 B、相国寺 C、大理寺 D、白马寺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 C )。 A、《论语》 B、《孟子》 C、《易传》 D、《尚书》 6.最早提出“天道自然”观点的是( B )。 A、史伯 B、老子 C、庄子 D、列子 7.真正使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的是( B )。 A、达摩 B、六祖慧能 C、神秀 D、济颠 8.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9.儒家五经由汉朝人用当时通行的文字( B )记录成书的,所以称为今文经,训解、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 A、小篆 B、隶书 C、籀文 D、大篆 10.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并加以系统理论阐述的,是明代哲学家是( B )。 A、李贽 B、王阳明 C、陆九渊 D、顾炎武 11. 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12. 书院之名,最早见于( D ),最初是作为官方藏书、修书的场所。但真正具有教学性质的书院出现在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并逐步衍变成具有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图书整理和出版性质的机构。 A、西周 B、战国 C、汉代 D、唐代 13. “五斗米道”是东汉年间沛国丰人张陵在西蜀( C )创立的。 A、昆仑山 B、巴山 C、鹤鸣山 D、武当山 14. “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 D ) A、《列子》 B、《文子》 C、《春秋繁露》 D、《周易》 15.“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最早见于( B ) A、《尚书》 B、《春秋·公羊传》 C、《左传》 D、《史记》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道教的信仰特征。 (1)首先指出道教把道家的“道”人格化为什么。 (2)指出道教的核心内容与终极关怀是什么。 (3)指出道教有哪两重理想境地。 (4)指出道教乐生、重生、贵术的特点。 (5)最后指出道教对“命”的态度。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

江阴历史文化概况分解

江阴历史文化概况 2009-03-12 19:22 江阴,简称澄,古名暨阳。位于长江三角洲苏南板块,东经120°16’,北纬31°53’,南望太湖,北滨长江,是自吴淞口溯江而上的第一座滨江港口古城。江阴,有着7000年人文史、5000年文明史、3800年筑城史和2500年的文字记载史;文物遗存丰富,历史建筑成片,街区风貌依旧,古城布局完好;是著名的江防要塞、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代吴文化重要发源地、一代“游圣”徐霞客故里、中国民乐之乡和崇文重教之地。2000年获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突出贡献奖”。200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江阴尊重历史原貌,注重整体保护,依法规范管理,加大投入力度,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已基本具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条件。 (一)历史沿革 江阴历史源远流长。其人文史可追溯至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史上先后设立乡、县、郡、国、州、军、路等行政建置,沿用暨阳、暨州、连洋、江阴等名称。上古时代,江阴地属九州之扬州,商末周初为吴国北境。春秋战国时地属延陵,先后为吴国公子季札封地和楚相春申君黄歇采邑,故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之称。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江阴属会稽郡延陵乡。汉高祖五年(前202),改置延陵乡为毗陵县,并划出县境东部为其属乡,因地处暨湖以北,乃名暨阳乡,此为江阴设行政建置元始。西晋太康二年(281)置毗陵郡。暨阳乡升为暨阳县,建县治于莫城,江阴始有县级建置。梁景帝绍泰元年(555)废暨阳县,置江阴郡,并迁城于君山之阳、

大江之阴,故名江阴。自此,江阴之名沿用至今,城址亦未再迁移,已有1450余年。 陈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夺梁王位,封梁王萧方智为江阴王,于江阴郡建江阴国,隋开皇九年(589),陈灭,江阴国除;唐,武德三年(620),置暨州,领江阴、利城、暨阳三县,武德九年(626),废暨州,复江阴县。会昌四年(844),升为望县。 五代十国之南唐升元年间(937-942),置江阴军,领江阴一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江阴军为江阴路,置总管府。二十八年(1291)秋,改江阴路为江阴州,属常州路,旋升上州,属江浙路中书省。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即吴王位,将江阴州改名连洋州,未几复称江阴州;至元二十七年(1367)四月,降州为县,属常州府。及至民国元年(1912)废府存县,属江苏省。 1949年4月22日,江阴解放。1987年4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县级)。 (二)城址变迁 江阴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江南滨江古城。位于江阴城郊的佘城古遗址,距今3800余年,至今四周城墙清晰,尤以南城墙保存最好,高出地面近8米。考古专家通过实地考察论证后认为:“佘城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的城的出现,是青铜时代长江下游第一古城。”其后江阴城址随行政建置变化而变迁。据宋《太平寰宇记》载:汉高祖五年(前202)汉将莫宠为抵御海寇筑暨阳城,又名莫城,为江阴县城之始,现莫城旧址尚存于江阴周庄镇境内。五代梁绍泰元年(555)置江阴郡,在长江南岸君山南麓筑新城,占地约600余亩,即今老城区中山公园周围,为现江阴城之始。随后历代都有扩

文化产业概论题库_含答案

文化产业概论 第一章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 一、阅读理解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一切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一方面,只有通过符号的创造,人类才能创造文化。人类的一切思想,都是通过语言符号来建构和传达的,我们情感和对世界人生的感觉,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符号才能够充分地捕捉和表达。另一方面,任何符号,都是一定文化的体现,一切文化,都是符号,没有符号,就没有文化。 二、文化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精神要素:文化的精神内容,主要指哲学、艺术、宗教、伦理道德等思想意义层面的内容。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 表达要素:文化的表现形态,是表达特定精神意义的物质形态。 规范要素: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包括思维规范,如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艺术程式、风俗习惯,明文规定的如法律条文、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等。各种规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 三、文化创意产业 答: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手段、以文化内容创作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特征的产业。 四、内容产业 答:内容产业又叫数字内容产业,指利用数字化手段和信息技术提供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服务的产业,其范围包括移动内容、互联网服务、游戏、动画、影音、数字出版和数字化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 五、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 答:1、产品的精神性 人类的精神构成了文化产品的基本内核,尽管文化产品也有一定的物质形态,但物质形式只是一定精神文化内容的载体,精神的内容才是文化产品的本质。 2、消费的娱乐性 文化产品的精神性,使人们在文化消费的时候,能得到教育价值、认识价值和娱乐价值,但对于一般大众文化消费而言,娱乐价值是文化产品价值的主要和基础的价值。人们的喜闻乐见,就成为文化产品的首要要求和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 3、产业的依附性 产业的依附性,是指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文化产业对物质生产力水平和政策、制度环境有更大的附属性和依赖性。(1)文化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水平;(2)文化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政策制度环境。 六、材料分析 如何看待学者明星化的社会现象?(《百家讲坛》和《公开课》) 答:1、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学术走向大众是有必要的 学者明星化并不一定是一种文化堕落的现象,因为学者所研究的学术是应该被公民大众所共同享有的,因此,应该鼓励学术走向大众,从而发挥学术更多的作用。 2、在鼓励学者、媒体、大众亟需“文化自省” (1)学者关键要做好真正的学问,给公众展现更科学化、立体化的思想与知识谱系,拒绝“学术失身”与“学术泡沫”;(2)大众对于媒介照单全收的心理也需要有所调整,需要提升媒介素养;(3)媒体最关键的是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坚守正确的文化导向,而不是一味地倒向市场与消费。 七、从文化产业的依附性谈如何适应国家政策制度环境 答:1、经营者要多研究国家的政策制度环境,尊重文化市场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 2、国家管理者应该尽可能地创造宽松的政治环境,为发展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条件。 八、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答:1、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从生产的角度看: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

鹤壁文化概述

鹤壁文化概述 鹤壁位于河南省北部,淇水之滨,太行山东麓,因世传“双鹤栖于南山之峭壁”而得名。鹤壁历史悠久,已有3000多年历史,地处中原腹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鹤壁老市区曾为商代首都"中牟",战国时赵国首都迁邯郸前曾定都于此约40年。所辖淇县曾是殷商首都“朝歌”,春秋时卫国首都“沬”。这里山河秀美,历史悠久、文明久远,山河壮美、人主荟萃,厚土民魂、神韵飞扬,实乃太行山东麓的一颗明珠。 鹤壁是华夏文明发祥之地。这里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文明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就在此耕耘生息,辛村文化遗址、鹿楼汉代冶铁遗址、鹤壁集宋代古瓷窑遗址等,充分反映了这里古文化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殷商时期殷王武丁、武乙、帝乙、帝辛曾先后在辖区内建都,战国时期公元前425年赵国曾在此建都达39年。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13篇专门描绘淇河两岸人民的劳动、爱情生活。这里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以及孔子的高足子贡的故乡。 鹤壁是秀丽多姿之地。这里名胜古迹荟萃,自然景观奇特。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54处。华北地区唯一未被污染的河流----淇河从境内蜿蜒流过,水阔流缓,清澈碧透,沿河景点密布,被誉为“北方漓江”。所辖浚县、淇县均为历史文化名城。大伾山、浮丘山、云梦山风景优美,摘心台、鹿台、万鹤台闻名遐迩,天宁寺、双塔寺、金山寺美丽宜人,千佛洞、玄天洞、药王洞、鬼谷子洞诡支波谲,上峪火山地幔窗口世所罕见。 鹤壁是诗书之乡。壮美的山、秀丽的水,古老的文明、深厚的文化,引无数文人骚客竞折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名士登云梦观赏山川河流之秀丽,进朝歌领略历史文化之悠久,驻黎阳赞叹人文风情之俊美,或文或诗,留下了许多脍灸人口的骈文绝句、文章佳作。这些熠熠生辉、流远久远的精品佳作,以写实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鹤壁的古风古韵、美景名胜、人文地理、淳朴民风,记录了文人墨客对鹤壁那份挥之不去的情思和留恋。 鹤壁是美丽富饶之地。这里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现已发现矿藏30多种,煤炭、水泥灰岩、白云岩、天然矿泉水均有较高的工业开采价值。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花生等,淇河鲫鱼、缠丝鸭蛋、冬凌草被誉为“淇河三珍”,享誉中外,久负盛名。 鹤壁是美食之乡。淇河鲫鱼在过去上敬奉过皇帝,下适应民间百姓,它长盛不衰,伴随鹤壁人民度过了无数个寒来暑往,岁月更替。浚县子馍粗放而不失雅致,是文化的结晶,地域的印证。小河白菜曾让曹操将士饱口福,精神振奋,一口气登上太行山灭了高干;浚县八大碗来自皇家,是满汉全席之遗存……原来美食名吃也蕴藏着历史,饱含着文化。 鹤壁是开发开放的热土。鹤壁位居中原,是兵家逐鹿、商家必争的中原地区,既是豫北城市群的中心,又是晋冀鲁豫四省十市经济协作区的中心,具有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有利条件,有利于发挥联络和辐射作用。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和南水北调中线从新区穿过,南距郑州机场130公里,交通四通八达,通讯捷达方便。经过40多年的建设,鹤壁已经形成了融工业、贸易、文化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开放型、园林化综合性新型城市,随着国家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鹤壁已经成为中外客商竞相投资的热土。 这就是鹤壁,山光水色优美,文化传承悠久;这就是鹤壁,英杰雄才辈出,文明郁积磅礴。这就是鹤壁,既有亘古长存的历史足迹,又有今日始开的时代芬芳;这就是鹤壁,既蕴藉历史的雄浑博大,又焕发未来的神韵风采。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福建省电大在线作业闽文化概论第一次答案

福建省电大在线作业闽文化概论第一次答案 第 1 大题: ( 得 38 分 ) 单项选择题 1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福建各种木偶头中,以( )最为出色。 A . 泉州木偶头 B . 石码木偶头 C . 漳州木偶头 D . 龙岩木偶头 正确答案: A . 2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宋代福建作家( )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著有《乐章集》。 A . 王迈 B . 萧德藻 C . 黄公度 D . 柳永 正确答案: D . 3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唐代高僧长乐人( )在《禅院规式》(又称《丛林清规》、《百丈清规》)中

制定了一整套不同于大小乘戒律的丛林制度,进一步促进了佛教中国化,在中国 禅宗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A . 慧海 B . 怀海 C . 希运 D . 灵祐 正确答案: B . 4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 )是现存的第一部福建全省性的地方志。 A . 《福州府志》 B . 《八闽通志》 C . 《闽大记》 D . 《全闽记略》 正确答案: B . 5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载( )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中的“第十六洞天”,名“真升化玄洞”。 A . 太姥山

B . 霍童山 C . 武夷山 D . 冠豸山 正确答案: C . 6 . ( 应得 2 分,实得 0 分 ) 清代福建作家( )山水诗尤佳,著有《左海诗集》、《左海文集》等。 A . 陈梦雷 B . 叶娇然 C . 黄任 D . 陈寿祺 正确答案: C . 7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全真道南宋五祖之一为闽清宋代人( ),他提出以精、气、神为核心的内丹理论,将内丹与雷法并传,强调“内炼成丹,外炼成法”,被后世学者称为“道教 南宋正统,丹鼎派中最杰出之才”。 A . 黄舜申 B . 白玉蟾

文化学概论课件

文化学概论 主讲教师:彭厚文 第一章文化释义 第一节什么是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 ?“文”与“化”出现于三千年前的卜辞。 ?古书中最早把文、化放在同一句子的文献是战国末年的《周易》,其《贲卦·象传》说:“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二字复合,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中国古代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文治与教化。 ?二、西方的文化概念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cultura,在德文中为kulture,在英文和法文中为culture。 ?西方古代的文化概念,其含义与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有着重大区别。

?西方学术界两个有影响的文化定义: ?(一)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1871年,他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二)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定义。 ?1952年,他们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提出: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着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三、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描述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为主的定义,《辞海》对文化所下的定义可作为代表。 ?一类是以揭示文化本质属性为主的定义,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下的定义可作为代表。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业一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业一 第一章、第二章 一、填空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的总和。 、《孙子兵法》是学派的经典著作。 、法家学派、兵家学派、名家学派、阴阳五行家学派 、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周敦颐、张载、朱熹、程颢 、“疱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只有顺应自然来接人待物,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

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之辩”中的思想。 、天人交相胜的观点、天道自然的思想、天人相分的观点 、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 、先秦时代讲动变最深刻、最丰富的著作是。 、《论语》、《庄子》、《易传》、《孟子》 2、明清实学 明末至清朝,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来一股与之对立的新的社会思潮。它的基本特征是“崇实黜虚”,鄙弃宋明理学的空谈心性,束书游谈的空疏学风,造就了一代新的思潮与学风,对近代中国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大致经历三个阶段:明清之际的经世之学,清中叶的乾嘉之学,晚清的公羊之学。

3、名实之辩 中国古代哲学中,作为认识论与逻辑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自先秦以来一直就有着名实之辩。“名”指名称或概念;“实”则指实在,即名称或概念所称谓的客观事物。“名”和“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 四、简答题 3、明清实学的思想有哪些特点 答:第一,经世致用的精神,即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政治联系起来,用于改革社会。第二,实事求是的精神。即科学精神,不

仅指的是对自然科学的积极探索,还指科学的认真研究态度。第三,独立的批判精神与启蒙意识,从不同角度冲击了封建主义的传统思想,闪耀着时代的火花。LDAYt。LDAYt。 4、天人之辩主要有那些观点 4、、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习题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作业(一) 班级学号姓名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儒家六经,即、、、、、,四书即、、、。 2、神话传说凝结着民族精神,据《史记》记载、、、、,是我国传说中的五帝。他们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伦理的核心特征。 3、中国古代学术与政治关系密切,不同时代各有其最为发达的学术形态,春秋战国时期学发达,两汉盛行。魏晋风靡士林,隋唐独步一时,宋明理学精致高妙,清代达到极盛。 二.选择(每题1.5分,共30分) 1.五行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最早提出阴阳五行说的是(). A.邹衍B.《尚书》C.《周易》D.《老子》 2.周代实行() A.宗庙祭祀 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以上答案都正确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5.佛教约于汉代传入中国,魏晋时期借()之风获得大的发展 A.儒学 B.道学 C.玄学 D.经学 6.宋明理学改变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成为渗透着佛道思想的新儒学。宋代理学理气论、心性论集大成者是() A.程颐 B.程颢 C.朱熹 D.王重阳 7.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对周边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的国家曾长期使用汉字,并借鉴汉字创造了本国文字,如() A.日本 B.朝鲜 C.越南 D.上述三国 8.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法家中提出“法,术,势”的是() A.韩非 B.商鞅 C.申不害 D.李悝 9.华夏族最终形成于() A.夏 B.商 C.汉 D.春秋战国 10.在整个中国古代,教育和科技最发达的朝代是() A.汉 B.唐 C.宋 D.清 11.佛教“四谛”是指() A.生老病死 B.四大皆空 C.脱苦 D.苦集灭道 12.下列史书中属于编年体的是()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文献通考》 13.中国最古老的高等学校是() A.汉太学 B.唐国子监 C.宋书院 D.明宗学 14.下列农作物中除()外都是华夏大地古已有之的。 A.水稻 B.大豆 C.粟 D.西瓜 15.中国古代科学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唯一传统学科是() A.天文学 B.数学 C.农学 D.中医学 16.把中国古代各行艺术加以综合并使之精致化的艺术形式是() A.音乐 B.戏曲 C.建筑 D.园林 17.唐代画家中被称做画圣的是() A.李思训 B.吴道子 C.闫立本 D.韩干

2013秋闽文化概论作业1答案

第 1 大题: ( 得 38 分 ) 单项选择题 1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福建年画产地主要集中在泉州、漳州、福安、福鼎等地,其中以()年画最为有名,它既有北方年画之粗犷,又兼有江苏年画之秀丽。 A . 泉州 B . 漳州 C . 福安 D . 福鼎 正确答案: B . 2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在“闽中四先生”中,()最为重要。 A . 陈襄 B . 郑穆 C . 陈烈 D . 周希孟 正确答案: A . 3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由于()对闽学有重要贡献,人称他为“闽学干城”。 A . 蔡元定 B . 黄干 C . 陈淳 D . 真德秀 正确答案: A . 4 . ( 应得 2 分,实得 0 分 ) 清代福建最著名的两个画家为() A . 上官周、华嵒 B . 上官周、黄慎 C . 华嵒、黄慎 D . 翁陵、华嵒 正确答案: C . 5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元代最著名的福建画家是由南宋入元的连江人(),其《墨兰图》画兰而不画土,寓意国土被异族践踏,兰花不愿生长其上。“露根兰”由此成为一种绘画流派,在福建一直盛行到清末。 A . 郑思肖 B . 林希逸 C . 章友直 D . 吴激 正确答案: A . 6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清代( )主持的《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现存完整的一部类书,共一万卷。 A . 何秋涛 B . 陈梦雷 C . 李光地 D . 林侗 正确答案: B .

7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明代莆田人()善画人物,美国哈佛大学高居翰教授将他的一些作品与十七世纪初传到中国的一些西洋版画对照,认为他的画必然受到西洋画的影响,其作品如《仙山高士图》、《文杏双禽图》等。 A . 边景昭 B . 李在 C . 吴彬 D . 宋钰 正确答案: C . 8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明代晋江人( )的《国史唯疑》,通记历朝人物遗事,后半卷专记闽事,可补史传不足。 A . 郑鸿逵 B . 王忠孝 C . 黄景昉 D . 谢杰 正确答案: C . 9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天主教第一位中国籍神父和主教为福安人(),1634年由方济各会西班牙籍传教士利安当施洗入教,后赴马尼拉在多明我会主办的圣多玛斯学院半工半读,之后偕西班牙籍传教士多人回闽传教,并曾任南京教区主教。 A . 罗文藻 B . 张赓 C . 李嗣玄 D . 黄子玉 正确答案: A . 10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北宋时,()成为国际贸易港,被称为“涨海声中万国商”,与三十六个岛国有贸易关系。 A . 福州 B . 漳州 C . 泉州 D . 厦门 正确答案: C . 11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闽西十班因其中由十个人掌握()组成班子而得名。 A . 六件乐器 B . 八件乐器 C . 十件乐器 D . 十二件乐器 正确答案: C . 12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福建闽越人图腾() A . 蛇 B . 鸟

《文化研究导论》读书笔记

文化研究导论 第一部分文化理论 第一章文化与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一种新的跨学科的研究文化the study of culture的方式)在欧美已经历约半个世纪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登陆中国。 一.文化是什么? 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文化”的三个相对独特的意义: 艺术及艺术活动(人文学者的研究领域); 习得的、首先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的特质(人类学家和社会学界); 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运用历史文献和历史方法的历史学家)。 二.文化研究中的议题和存在的问题 1.人如何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习得的。社会学,社会化。 2.文化研究如何解释事物的意义:人类关于世界的知识是社会地建构的。理解的方式是:我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形成了我们看世界及赋予这世界以意义的方式,所以,通过考察我们的社会处境,可以明了我们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理解世界。 3.文化研究如何理解过去:从影响和传统的角度来考虑文化,询问历史。传统并不是中立和客观的,而是文化地建构的,在建构和重构的过程中,有些东西被包容而另外的被排斥,这就反映了社会中权利的分配方式。 4.其他文化能被理解吗?:跨历史,跨地区和区域的问题。 5.我们如何理解文化间的关系?:理解任何文化形式的意义,不能单纯地把它固定在一种文化内部,而应按照它如何适应不同文化网络之间的交叉点来看它。 6.为什么某些文化和文化形式比其他的文化与文化形式得到更高的评价?:这样的价值判断,这样的规范或传统本身就是被建构的。↓ 7.文化与权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无论采取何种观点,权利与文化不可避免的连结在一起,文化分析不可能从政治和权利的关系中被分离出去。 所有社会都是政治地、经济地组织起来的。权利和权威分布于社会之中,所有的社会都有分配稀有资源的方式,这些分配产生了特有的社会形构。 文化受社会统治集团的利益和影响,而统治集团则试着去解释他们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并使这一位置合法化。统治集团这样做的途径之一是通过对传统的建构以及这些传统在民众中的宣传来实现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些大众或通俗文化形式实际上是那些掌权的人用来麻醉或灌输给从属集团的。如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关于现代文化的评论认为,文化工业在它们的大量的观众之中造成了被动性和一致性。 8.“作为权利的文化”是如何被谈判和被抵制的?:四个主要领域是:性别、种族、阶级和年龄 9.文化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文化身份。(比如,19世纪许多评论家认为英语是为了塑造学校孩子们的一种民族文化意识而设计的,而文学文本被用来灌输这些意识——强化一种特殊的民族认同,成为一个英国人意味着什么。所以,这种民族认同是建构的,这种建构关系到以特定的方式把其他种族的身份建构为非理性的和野蛮的“他者”。) 三.把文化理论化 一般文化理论体现了下面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1.文化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哪一种研究观念和方法为解释文化提供了最有前景的的视野? 3.意义是如何被组织和模式化的? 1.文化与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一个社会中各因素之间的持续的、有秩序的和模式化的关系。一种描述一个特定社会结构的普遍方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它的主要分界线上。在西方,普遍地把这些分界线分为阶级、年龄、性别和族性。在把社会结构看做首要领域的地方,文化被作为一种结构的派生物来对待。 功能主义:帕森斯的功能主义观点:社会、文化和个体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每一个都解释者另一个,但文化占据着一个中心的位置,因为每一方面它由个体内化了,而另一方面它又在构成社会的稳定的行为模式中被体制化了。

《中国文化概论》平时作业

《送子天王图》名画的作者是朝的。 A.唐吴道子 B.五代范宽 C.元王冕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第4题 《山水清音图》的作者是。 A.展子虔 B.石涛 C.赵孟頫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第5题 名画《踏歌图》的作者是。 A.马远 B.马致远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宋代张择瑞的代表作是。 A. 《雪溪图》 B.《江帆楼阁图》 C.《清明上河图》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5.第7题 《富春山居图》这幅旷世名画的作者是朝代的。 A.唐阎立本 B.东晋顾恺之 C.元黄公望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6.第8题 《针炙甲乙经》的作者中国古代朝的。 A.东晋皇甫谧 B.西晋皇甫谧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墨葡萄图》的作者是。 A.展子虐 B.徐渭 C.八大山人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8.第16题 《黄州寒食诗帖》的创作者是。 A.褚遂良 B.虞世南 C.苏东坡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9.第17题 《资治通鉴》的编撰者是。 A.司马光 B.司马懿 C.司马迁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晋代著名的道家哲学和医学的代表作《抱朴子》的作者是。 A.葛洪 B.李时珍 C.张仲景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1.第19题 佛教创建于。 A.印度 B.印尼 C.中国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2.第20题 《辋川图》的作者是。 A.赵孟坚 B.赵孟頫 C.王维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文化产业概论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5 —20 16 学年第一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文化产业概论改卷教师: 学号:136331942姓名:陈若敏得分: 一、当前文化产业十大热门行业(归纳几段文字介绍) 新闻服务,主要范畴是新闻业 指从事新闻工作、业务的职业,或新闻行业。以新闻手段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职业。新闻职业的基本特征:①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②采用各种新闻传播手段;③拥有以传播新闻为职业的专业人员;④面向社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图书出版业 图书出版是指书籍、地图、年画、图片、画册,以及含有文字、图画内容的年历、月历、日历,以及由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其他内容载体形式的编辑,并通过印刷发行向社会出售的活动。或者说,是指依照国家有关法规设立的图书出版法人实体的出版活动。在我国,图书出版执行许可证制度。 图书出版业作为一个产业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版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十大产业之一,特别是此产业还是思想、文化、道德和政治意识等内容的重要传播手段,所以出版业得到各国无论是经济还是政府的重视。 我国的出版业总称为新闻出版业,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及相关印刷、制作等多个体系。图书出版是出版总类中的一个大类,是出版业中最原始的代表。 报刊业 在我国,报刊中的。报。是指有固定名称、刊期、开版,以新闻报道为主要内容,每周至少出版一期的散页连续出版物。。报刊。中的。刊。是指有固定名称、开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成册的连续出版物。它是从属第三产业的信息产业。我国报刊业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步伐进行改革,并且是中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报纸的发行量是衡量一报纸国际影响力的主要指标,同时也是评价一报社经营规模的重要指标。扩大经营规模,实行规模化经营是我国报业扩大国际影响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 音像业 音像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商品属性的产业,音像产业的产品是精神文明、文化艺术、科技教育最直接的载体,科技含量也相当高,肩负着宣传、教育、娱乐的重任。音像业也称视听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音像业是由唱片业延伸发展起来的,产品包括录音、录像两大类,录音产品主要指唱片、盒带、CD等为载体的记录音乐与戏曲等内容的产品;录像产品主要包括记录电影、电视剧、音乐录像、卡拉OK、百科知识等内容的录像带、VCD、DVD等产品。国外的同行业仍称作唱片业。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业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五行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最早提出阴阳五行说的是()。 A、邹衍 B、《尚书》 C、《周易》 D、《老子》 2.周代实行()。 A.宗庙祭祀B.分封制C.谪长子继承制D.以上答案都正确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B.甲骨文C.金文D.石鼓文 5.佛教约于汉代传入中国,魏晋时期借()之风获得大发展。 A.儒学B.道学C.玄学D.经学 6.我国少数民族也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与汉族早期长篇史诗不发达的情况不同,少数民族中往往流传着反映其早期历史的长诗,《格萨尔》就是( )族的著名史诗。 A蒙古族B藏族C维吾尔族D白族 7.《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明代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B.《官场现形记》C.《红楼梦》D.《初刻拍案惊奇》 8.经学是中国文化的渊薮,经学典籍主要是“五经”,即()。 A、《诗》、《书》、《礼》,《乐》、《易》 B、《书》、《礼》,《乐》、《春秋》、《左传》 C、《书》、《诗》、《礼》,《大学》、《论语》 D、《易》、《书》、《诗》、《礼》、《春秋》 9.宋明理学改变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讲求四书的义理,探讨身心性命修养,成为渗透着佛道思想的新儒学。宋代理学理气论、心性论的集大成者是( )。 A.程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 10.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的国家曾长期使用汉字,并借鉴汉字创造了本国文字,如( )。 A.日本B.朝鲜C.越南D.上述三国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狭义的文化 2、“五经” 3、家国同构 4、“今文经” 三、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2.中国本土第一种人为宗教是道教,其创始人是老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