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解读十八大报告三2

数字解读十八大报告之三—2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准确而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阐述了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与会代表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产生热烈反响。

现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有关专家的解读和个人的学习体会,整理出《数字解读十八大报告》系列文章,供大家理论学习时参考。

【三个“没有变”】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解读】

十年前,党的十六大产生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第一次集体活动,就是到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地——西柏坡学习考察。胡锦涛同志为此发表了“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的重要讲话,在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引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醒世警言提醒全党,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弹指一挥间”。在这十年中,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执政党又面临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尤其是体制机制出现漏洞,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反对腐败依然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

为此,十八大报告在作出“三个没有变”的科学判断,还特别作出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的重点提醒和历史性交代。这一判断、提醒和交代,振聋发聩,让人警醒,既实事求是,又语重心长,既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现实中国国情状况到底如何”给出了明确答案,明晰了十八大之后的奋斗方向,为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相对于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的“两个没有变”,十八大报告增加了“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一判断。从“两个没有变”发展到“三个没有变”,既说明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说明我们党在观察研究国情时,已经站在全球的视野,用发展、联系的观点,更加客观、更加全面地去认识国情和把握国情。

作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个判断,一是因为从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到至少100年时间,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就是要求我们继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认清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二是因为就当前而言,我国总体上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生产力尽管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但不尽完善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仍然阻碍和桎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急于求成的社会制度变革都是有害的。

作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这个判断,一是因为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不足仍是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唯一出路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不断做大财富蛋糕;二是从发展全局看,当前我国的这一主要矛盾及其基本形态,又决定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提出的客观要求和中心任务。

作出“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个判断,则是因为:就国内而言,尽管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现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还比较低;虽然经济规模等总量指标可以说是提前完成,但服务业比重等结构性指标还有差距,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等任务还很艰巨;虽然我国减贫成就巨大,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基本达到小康,但最新数据表明,我国还有1.28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近1/10;此外,老龄化社会正加速到来、人口红利正在减少等不少民生难题有待进一步破解。就国际而言,虽然我国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在世界上的排位仍然靠后,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目标还没有实现;虽然金融危机后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出现了“南升北降”态势,但发达国家在国际社会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虽然我国国际地位有了较大提升,但还没有根本改变在世界经济政治中受发达国家制约的境况;此外,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周边亦存在不安定因素等使中国将面临更大考验。

十八大报告作出的“三个没有变”的科学判断,无疑给我们注入了一支令人镇静的“清醒剂”。它告诫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党不要陶醉于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要看到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十八大报告作出的“三个没有变”的科学判断,也无疑给我们注入了一支“催化剂”。它告诫我们,既不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不要为国际国内各种批评中国的言论所困扰,要紧紧扭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关键,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加快改革和调整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要坚持把真实的中国国情作为推改革、谋发展的根本依据,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进一步筑牢国家发展繁荣、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大工程顺利向前推进。

【三个“自信”】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解读】

十八大报告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总结过去取得的工作成就时,都提到了要坚持道路自信、要坚持理论自信、要坚持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党的建设起到提纲挈领理论引导的作用,为今后的发展鼓足了信心,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

道路是发展的总方向,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路径,选择不好就会偏离目标甚至与目标背道而驰。但道路有千万条,找到一条顺应规律、符合国情、切合实际的道路又谈何容易?如果走封闭僵化的老路,道路就会越走越狭窄、越走越黑暗,最终走向一条死胡同;如果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脚步就不会自主控制,就会被牵着鼻子走,最终会陷入道路上被早已设计好的“陷阱”。旧中国曾经走过的封闭僵化闭关自守的老路和改旗易帜全盘西化的邪路都让我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所幸的是,九十多年来,党领导人民用踏石有痕、落地有声的足迹一步步走出了一条让世界刮目令国人自豪的属于自己的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走出来,并将勇往直前走下去的宽广亮堂的光明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尽管在这条道路上,依然困难重重,依然有很多问题要解决,但只要我们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毫不动摇地坚持这条道路,就能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论关乎党的行动方向,关乎道路质量、步幅大小、前行速度。理论是靠人创新出来的,理论自信就是一个政党对自身理论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理论发展的坚定信心。九十多年来,我党有两大理论创新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前者成功解决了民族独立自主问题,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成功解决了民族富强问题。这都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路线的的结果,是已经并将继续为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理论体系。所以,要使党员群众认识到,“理论自信”源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路线的坚持和发展,源于我们党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尊重,源于中国人民几十年的成功实践取得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发生的深刻变化,我们党不断地坚持理论完善和理论创新,使得党的理论不断注入新的血液,适应新的变化,让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尽管我们对于理论的学习还不够深透、对于理论的贯彻还不够深入、对于理论还需继续发展的领会还不够深刻,但只要我们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就能孕育理论的创新活力,坚定理论的创新方向,增强理论的创新动力。我们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步幅就会越迈越大,前行就会越来越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前景就越来越光明。

制度是根本的保障,道路、理论最终都要靠制度来落实。没有制度,个体就会丧失约束而不顾他人利益我行我素,权力就会丧失监管而任意凌驾导致腐败,社会就会缺乏伦理道德自律而混乱一片。但制度不是万能的,诸如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那些不适合国情的外来移植制度,就“水土不服”、形同虚设。制度是靠人建立的,九十多年来,我们党历经三代领导集体一以贯之不断探索的制度创新所建立并将不断发展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是我们国家实现民主团结信心之源。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基层群众自治等政治制度,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这个制度体系也是我们实现民富国强的信心之源。因为它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尽管我们的制度体系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某些领域腐败问题高发、市场秩序混乱、伦理道德缺失、社会管理无序,但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不断创新和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不断完善政治、经济和民生政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旗帜引领方向,方向凝聚力量,力量来自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也是我们坚持“三个自信”的根本保证,而“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要求则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只要我们党始终突出“三个自信”,进而树立起强烈的政治自信,就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个“公平”】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解读】

执政党的理念,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新理念,突出了妥善协调利益、正确处理矛盾和切实维护与实现公平正义等三个方面内容,涉及了社会公平的内在要求、前提基础和重要环节,是迄今为止对“社会公平”的内涵最准确、最全面、最权威的阐明,是我们党对当前人民群众新期待的有力回应,是我们党向人民群众作出的又一个庄严承诺。

公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公平的实现有赖于制度的和谐,制度的本质就在于调整包括公民权利在内的社会各种权利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公民权利主要指向政治参与、担任公职、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权利”的认知与诉求从生存层面上升到发展层面,对诸如户籍制度、劳动合同、城乡人口选举比例等“权利公平”更加关注。权利“无添加”,起点要平等,人们的基本权利不能因为出身、职业、财富等附加条件不同而被区别对待。这应该是最实际、最朴素的权利公平。有了这个基本权利,遭社会诟病的“官二代”和“富二代”,也就不会成为社会不公的“话柄”。从直观的层面看,社会不公现象是形态各异的,而在人们出生伊始就被依照自然生理状

况和社会出身的不同进行人格身份的差等划分的起点的不公则是其典型表现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承受社会差异的心理,总体上是健康的,对于财富和利益的认识也日渐深化。然而,如果社会差异的扩大超过一定范围和界限,则是人们难以接受的,也会逐步冲破心理底线,从而积压社会怨恨,导致社会危机。可以说,没有公平便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也便没有社会的和谐。由此可见,权利公平对构建和谐社会是何等重要。

有了平等的基本权利,还要有平等的参与机会,这就是机会公平。当代社会发展表明,收入差异、阶层差异、身份差异、教育差异、文化差异等等,都与机会公平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客观事实是,社会差异的产生以及扩大,既有个人能力的因素,也有制度安排、政策倾斜、权力资源、人情关系等非能力因素。在机会公平的前提下,穷人在意的不是有没有富人,而在意富人是怎样富起来的;社会也不在乎是否存在差异,而在乎“异”是怎么“差”出来的、是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发生差异的;人们并不反对勤劳致富,但反对不公平基础上的贫富差距;人们并不反对差异的合理存在,但反对违背社会公平原则的差异。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力有高低,结果会不同,但机会公平了,心态就平和了。所以,近年来,“苦累都不怕,就怕没机会”成为一些弱势人群的心声。由此可见,机会公平的更大意义在于,“既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又能让相对弱势的群体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

有了公平的权利和公平的机会,还必须有公平的规则。因为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权利公平”是重要立足点,“机会公平”是基本条件,“规则公平”则是实现环节的必要保障。这三个“公平”之间,规则公平是权力公平和机会公平的基础。规则公平被破坏之后,会直接破坏权力公平和机会公平。权力公平和机会公平,实际上也要通过规则公平来体现。规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了所有的法律、政策、制度、规定等。规则公平主要体现的是法治理念,规则公平的理念就是依法治国的理念。法治社会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规则平等,规则对于任何人都不能有例外。我们的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法治的核心灵魂就是制定出了规则以后, 规则就应该有权威,规则就应该对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大家在规则面前是一律平等的,不论职位高低,不论贫富,不能有特权,权不能大于法,个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一般而言,规则肯定是经过慎重考虑,经过一定的程序产生的,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既然是这样,。而超越了规则,就形成

了“潜规则”和“特权”,会严重破坏公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充分说明,规则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是让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发挥实际意义的保障。我们党在加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建设中,要完善规则的制定。在制定规则时, 应该更多元、更科学。要努力寻求兼顾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利益的平衡点, 制定透明的、公平的竞争规则和程序,鼓励人们通过公平竞争来获取正当利益。对不按规则办事者,应该追究责任,甚至从法律上去约束。

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三个公平”,是从制度设计的角度传递出社会公平新希望。目前我国处于矛盾多发期,现实中我们的社会也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现象。所以,要实现“三个公平”,就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没有发展做基础,公平就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以平稳健康的发展作基础,社会公平才有实现的坚实基础;要实现“三个公平”,就必须大力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法律体现最大的民意。严格依法办事,人民群众的权利才有可能得到充分保障。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制裁。要实现“三个公平”,就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没有约束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损害社会公平。充分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权力所到之处都向人民公开、让人民监督,才能有效减少权力滥用,才能带动全社会自我革新,才能逐步建立起以“三个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体系,使公平正义像阳光一样温暖人心。

【三个“大团结”】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要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促进团结,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

【解读】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国外敌对力量尚存、国内社会关系复杂、党内腐败问题严峻、改革发展任务愈发艰巨的条件下,强调团结更为必要。因此,十八大报告结尾部分从国家发展和世界和平的高度,呼吁“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全党同志要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促进团结,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促进中

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以“团结”为主题收尾,道出了胡锦涛同志对新一代领导集体及全国人民的殷切期盼,也说明了团结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保障。

团结就是大局。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安定团结的局面。没有团结,何谈发展?发展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不发展,国家就不会进步,共产主义事业也就无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做出的正确选择,是大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我们党以党性坚强和人格魅力团结带领一班人,在自觉维护党内民主、党内团结的基础上,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需要我们党一强有力的凝聚力带领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党的凝聚力,是维护大团结的主心骨。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任务十分繁重,矛盾易发多发。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要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始终使我们党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党有凝聚力,全社会就有凝聚力;党有战斗力,人民群众就有向心力、自觉跟党走,从而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

团结就是力量。最伟大的力量,就是同心合力。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个人和集体只有依靠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个人的愿望和团队的目标结合起来,超越个体的局限,发挥集体的协作作用。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能产生力量、集聚力量。而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为民谋利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不断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始终是党团结人民的力量之源,也是实现大团结的力量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是依靠两三个精英或一两个人就能实现的,它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事业,需要发挥每个人的力量,凝聚大家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让全党全国人民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形成全党上下全国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才能共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团结就是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中华民族奋力前行的灯塔,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和希望;而共同理想、信念和希望,又是实现大团结的最大公约数。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成功,需要安

定团结的大局,需要团结协作的合力,更需要理想、信念和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接下来,关键靠各级各地各部门同心协力去抓好贯彻落实。团结出生产力,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影响力。我们要继续全面把握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更加自觉更加深刻地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全社会力量为共同理想而奋斗。今天,一盘散沙的旧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在党的团结带领下,我们已经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继往开来,我们更要团结一心,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艰苦奋斗、顽强奋斗。美好的未来,一定属于坚强团结的中国人民。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八大宣示了中国必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要什么状态、建什么社会”这些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福祉的重大问题,绘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蓝图,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但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一切都可能落空。因此,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团结”,体现了党中央的高度政治清醒,同时也是在告诫和警醒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爱护“团结”、倍加增进“团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营造稳定和谐、团结奋斗的良好氛围。

团结是永恒的主题,团结是共同的追求。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让充满希望的“美丽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一二年十二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