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染

草木染
草木染

草木染历史

活动内容:

草木染,是指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给纺织品上色,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它是人类染色历史的活化石,从大自然中萃取矿物与植物等染料,遵循“原生态,原材料,原技艺”的三原原则,用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茎、叶、果实、美丽的颜色中回归自然,制作出纯天然的时尚艺术品。传统染色与现在的扎染,蜡染,蓝印花布等用化学染色完全不同,使用的全部是纯天然染料,让体验者与自然亲密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国家传统染色(草木染)技艺项目传承人黄荣华老师将带领小朋友和家长尝试用身边的植物来染色,比如花瓣、树叶,甚至是茄子。小朋友们将会体验给纯棉环保手袋染色流程,从浸湿、扎绑、浸泡染液、漂洗、晒干的一套过程,因为扎绑的不同每个人的图案都是不同的,这就是传统手工染色的魅力所在,大小朋友们快来制作一个专属于你的环保包包吧!

草木染的颜色

大自然的种种皆含有奥妙的色素成分,从植物来说,随着植物种类的不同、地理环境的不同、生长条件的不同、季节的变化、纬度与海拔的差异,都会产生不同的色彩变化,各种色彩皆独特而动人。草木染不但可以染出高彩度的鲜艳色,更可以得到许多细腻的中间色,并且,透过不同染色次数与不同色相的复染,可以染出更典雅隽永的色彩层次。植物性染料由于取得容易,并有别于化学性染料,更具有天然及环保特色,且种类繁多,取用不同的植物即可花的不同的颜色,色泽的深浅可随着萃取的温度高低,产生不同的变化,因此是及值得推广、传承的。通常植物开花会消耗大量养分,所以多数植物选在开花前染色都可以得到不错的效果。春季草木萌芽,多数的嫩叶色素不足,所以比较适合染四季常绿的树种;夏秋是植物生命成长茁壮的最佳时节,所以也是草木染色工作者最理想的染色季节,蓝草的采收与制靛也是在夏秋进行;冬季可以捡拾落叶,青刚栎、落果等物用来染色。平时如果多准备一些干材备用,如洋葱皮、茶叶、咖啡、茜草、槐花等,在冬天及春天染色就不成问题了.

染料来源

许多身边随处可见的植物,其实就是最环保又方便的天然染材。通常我们会先选择量多且容易取得的植物,而且以不伤害植物本体为原则,如仅修剪植物的末端枝叶,或是取用路边杂草或路树修剪下来的枝干等。另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还有许多成分天然的食品、药材,甚至废弃物,也都是非常好用的染色材料。

来源1:行道树修剪我们经常在路边或公园遇见行道树修剪,捡取修下的枝叶回来染色,是最实惠的方法,无须自己动手,又可化腐朽为神奇。可用来染色的路树、庭园树木种类很多,如:七里香、樟树、榕树、枫香、福木、菩提树、乌、榄仁叶等都可染色。台风过后,有些枝干被风吹倒弃置,也可剥取其树皮,晒干留存使用。

来源2:果树修枝果农经常在收成后,会将果树枝叶作大幅的修剪,用它们来染色最方便了,如:龙眼、荔枝、芒果、梨、苹果、枇杷、桃、李、梅、樱、柿等都可染色。

来源3:花店废弃花材花店或插花教室常有修剪丢弃的玫瑰、菊花枝叶等,它们都是很好的染材。大理花、万寿菊、玛格丽特、金盏菊、秋麒麟草等也都可染色。

来源4:市场弃叶或果皮食用过后的果皮、果壳可以留下来染色,如:菱角壳、毛栗壳,山竺、百香果或荔枝的果壳,也可请市场的菜贩帮忙留些洋葱皮,那是非常好的黄色染材。

来源5:荒野空地杂木野草野外常见的杂木野草是植物染最大的宝库,如:咸丰草、鱼腥草、葎草、小花蔓泽兰、蓖麻、五节芒、马缨丹、构树、埔盐、苦楝、野桐、相思树等。

来源6:过期食品每个家庭多少都有一些过期或不合口味的食品,食之不安,弃之可惜,如:咖啡、绿茶、红茶、决明子等,其实都是很好的染料。甚至连煮过的咖啡渣,也可再次利用。

来源7:中药材中药材中有许多传统使用的染料,如:红花、紫草、槐花、石榴皮、茜草根、苏木、姜黄、栀子、黄蘖、槟榔子等,皆可运用。

来源8:天然染料如:蓝靛、蓝靛精粉、墨水树、印度茜、胭脂虫、紫胶精粉等专业用或世界性的珍贵染材,可自天然染料的专卖店购得。

草木染的基本方法

传统的草木染技艺,是古代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它包括了从植物的采集、植物染液的提取、制液到染色加工等一系列工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其染色方法大致可分为媒染法、复染法、套染法、氧化还原法等几种。

媒染法

(1)什么叫媒染

媒染是利用载体对纤维没有亲和力的某些染料色素,使其染料染于纤维上,这种载体称为媒染。

草木染工艺中,许多从植物里提取的色素,对纤维亲和力不是很强,这种植物染料在纤维上

得色不高,色牢度较差,要提高色素与纤维较好地结合必须通过一些矾类物质的介入,这种媒介物称为媒染剂。通过这些媒染剂的媒染,使纤维上色量增加,同时也提高了染色的固色作用。

(2)先染后媒

先用植物染料直接染制纤维,然后用媒染剂媒染发色,这一过程称为先染后媒。染色与媒染操作时,是分别在染色缸和媒染缸中进行。先染后媒这种方法能保持染液不被污染能持续复染,由于染缸中没有其他杂质,再添加新鲜染液可反复续染,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染液的重复利用率。

(3)先媒后染

其程序,先将纤维在媒染剂中浸泡,再将媒染过的纤维放入植物染料中染色,这种方法称为先媒后染。这与先染后媒染在操作程序上不同,体现在先媒,还是后媒。程序的变化使其产生的染色效果也有所不同。纤维先媒比后媒上色要饱和些。可是,由于先媒的纤维上会含有余量的媒染剂成分被带进染液中,原液会造成提前媒染而沉淀,因此损失了原液的纯度,必将影响植物染料原液染色效果。采用先媒染还是后媒染?要取决于人们对纤维上色的要求和视草木染料色素本身特性而定。

古代染工在丰富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出符合实际需要的染色工艺程序,来决定先媒后染或者先染后媒。

复染法

在周代,草木染大量应用,染色的程序及染色的颜色名称,都有明确要求并建立了必要的规章,规范了当时染色行业严格的技术管理。植物染料本身与植物纤维亲和力低,染一次只有少量色素吸附在纤维上,要染深色,必须反复多次浸染,色素才可能较多地吸附与聚结,达到深度的要求。

古代染工为了每染一次便于掌握染色深度,规定每染一次色就有一个色名的习俗,以此确定染色标准。这种同一色系反复染色达到深色的方法称为复染法。

套染法

现在的印染工厂染色是根据样卡(色卡)要求,通过染料不同量的比例拼色。配制成染液,将面料进缸一次性染色。而在古代,纤维上的各种色彩---间色,是采用多次在不同的植物染液里套染来完成的。套染工艺是先染一色后,再套染另一色,产生第三色的效果。

氧化还原法

草木染大都是染色后经媒染处理,使其色素沉淀附着并固结于纤维上。唯独靛蓝染色与其他植物染料染法不同。蓝靛染色采用的是氧化还原法。蓝染后,纤维出缸时呈黄绿色,一经空气氧化,纤维立即转变成蓝色。蓝草染蓝在古代商周时期,应用相当普遍。

准备好要染的布料,以质地较稀疏的真丝料效果最好,棉,麻,羊毛织物也可。准备一锅开水,加入有关的芳香植物泡出颜色,投入织物,用竹筷轻轻搅动,同时加入约为织物重量1%的媒染剂(一般用明矾),微火加热10分钟左右,取出织物,冷却,用清水漂洗干净,晾干即成。如果想在布料上染出晕染花纹效果,可在染前用绳在布上作些结扎,染后解开即成(注意必须在织物干后再解开)。如果所做的结扎分步解开,或解开一些结再另外系上一些结,每一步都用不同颜色着染(注意先深后淡),那么同一块布料就会显示几种不同的颜色。

不同的芳香植物可以染成不同的颜色:

红花,番红花,栀子(果实)------深黄色

西洋甘菊,金盏菊,艾蒿-----淡黄色

薄荷,香蜂花-----茶色

薰衣草-----蓝紫色

玫瑰茄-----粉色

飞燕草-----淡兰色

最后染成的颜色还会随着芳香植物的采集时间,用量,植物的质地等因素而稍有变异。在布料作成各种成品后,还可以在上面压染一些花纹,方法如下:选择一些形状美丽,叶脉清晰的芳香植物叶子,在叶背涂上丙烯画颜料,然后压染在织物上干后即行。

用茶染色,大约是最容易在家里尝试的草木染了。

我第一次知道有茶染这回事,是看到别人说用普洱茶染。好奇之下,自己也尝试了一把。那次尝试,什么知识准备也没有,简直是胡来,染出的布色并不好看,也不均匀,但后来却意外很喜欢这种颜色。看着眼顺,摸着心里舒坦,所以染的几块小布很快用完了。于是计划再试一回茶染,普洱茶有些舍不得,就想到了立顿的袋泡红茶。喝过立顿袋泡茶的都知道,那茶包在热水中不消一分钟,就能浸出红黑的颜色,浸久了,简直苦涩难咽。这样的茶,不适合喝,染色或许更能物尽其用。这回已经颇有经验,白布只选表面毛毛的竹节棉,先用淀粉水浸泡处理,据说如此容易上色。又找粗毛线紧紧扎了几处,尝试扎染效果。还准备了盐水,用来定色。取茶包五六个,煮十分钟,便得了一锅黑红黑红的茶汤(竟比普洱的颜色还深几分, 不过绝没有普洱茶那样好闻的味道),放进待染棉布,煮染十分钟,取出洗净,入盐水泡十分钟,再入汤煮染。如此循环两次,已经得到了很深的红茶色。因上回还注意到空气和光会令呈色不均匀,这次晾干时特意不让它直接接触空气,几块布叠在一起晾,上面另盖一块沾湿的布。想起小时候穿的白球鞋,每回洗完,如果在阳光下直晒,也会出现黄黄的色痕。那时奶奶就拿一块湿布包住鞋子,外面还要裹上草木灰,晒出来的球鞋格外雪白。虽然不知究竟,但猜想必是同样的原因。

蓝色染料——蓝草;

红色染料——茜草、红花、苏枋(阳媒染);

黄色染料——槐花、姜黄、栀子、黄檗;

紫色染料——紫草、紫苏;

棕褐染料——薯莨;

黑色染料——五倍子、苏木

1.将欲染色的白棉布,下水煮10分钟,再随意的揉成一团。

2.再利用粗棉线,由内而外、从紧到松捆绕起来。

3.染液按一定比例加水(视深浅而定)加温到30度左右下布团。

4.逐步加温到60度保温染色。15分钟后加3%天然固色剂(无固色剂可加食盐)染色30分钟。

5.布团取出清水洗(不要打开布团),解开布团,再次清水洗。

6.晾干。在快干时用熨斗熨平。

如图

染液会随着棉布之间的疏密渗透上色,因其并无一定的规范,所以每个成品皆会呈现不同的效果,因形似在蓝天下的白云,故称之云染。效果如下:

【草木染DIY】蔬菜染----洋葱皮染色

近来,一些拼布及手工布艺爱好者(简称:拼客)以及一些天然染色爱好者(俗称:色友)与我联系,希望能写一些天然染色的DIY傻瓜教程。我欲尝试将一些大家最容易得到的染材做染料,简单讲述一下染色过程,供大家初试天然染色。

今天讲蔬菜染之一:洋葱皮染色。

洋葱皮

洋葱皮是一种很好的染色材料,只要能在市场收集到一些废弃的洋葱皮膜,就可以轻易地染得带橙味的黄色。

一.染材:洋葱皮200克(干)将在市场或超市捡来的洋葱皮外层(最薄的有鳞片的那种,颜色越深越好)用清水洗净,晒干。

洗过的洋葱皮

二、媒染剂:明矾粉5-10克,生石灰50克。

三、用具:

不锈钢锅(直径约36-38公分)1个

玻璃棒2支,或竹筷一双

炉子一个(煤气炉,电磁炉,电炉均可,最好可调温的)

磅秤1台(秤布用)

量桶2个、塑料水桶(大)4只、水瓢2个

滤网、滤布各2个

晒衣架、晒衣竿

耐热手套2付、塑料手套1付(橡胶材质)

白色塑料绳(扎染用)

四、材料:

小方巾若干条(薄棉)每条方巾重量约25-45公克,白布或白色手帕也可以。愿意染丝巾的可以准备白色丝巾(真丝的,化纤的不行)。

今天以白色棉布一块做简单的扎染。

具体的染色步骤如下:

一.染料提取

1.将收集回来的洋葱皮膜用清水洗过,以去除部份残留的沙土,取200克然后置于不锈钢锅中,加入2000克(2升)清水后升水煎煮以萃取色素,萃取时间约为水沸后三十分钟,共萃取二至三回。

2.将各次萃取后的染液经细网过滤后,调和在一起作为染浴使用。

放入容器中煮

二.染色

.被染物先浸泡清水,加温煮10分钟,清水漂洗,拧干、打松后投入染浴中染色,染色时升温的速度不宜过快,并随时加以搅拌,煮染的时间约为染液煮沸后降温保持半小时。

三.媒染

1.媒染剂配备:明矾5克加水1升,石灰30克加水1升。

2.取出被染物,拧干后进行约半小时媒染。

3.经媒的被染物再入原染浴中染色半小时。加点食盐以用于固色。

4.煮染之后,被染物取出水洗、晾干而成。

5.将布料在染色前放入豆浆中浸泡也有好效果,大家不妨试试。

水洗,晾干

染色后的效果(无媒染)明矾和石灰媒染效果四.注意事项:

1..洋葱皮的色素浓度较高,染色时以被染物的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五十己可染到相当的浓度。

2.没有媒染剂的可以不用。蚕丝的染色较明亮:无媒染、明矾媒染呈橙黄色,石灰媒染呈红褐色。棉的染色色调和丝基本一致,但明度都较低些。

3.由于初学者没有布料做前处理的经验,尽量采用市面上有售的本色白布,漂白的虽然也可以,但有漂白粉处理的不利于环保。有布料处理经验的可以采用白坯布自己做前处理再染色效果更好。

3.扎染图片仅供参考,没有经验的可以不做扎染或做最简单的扎染。

有意染布,九月底我就做了点功课。从美洲商陆开始。在网上搜到一个小朋友的心得,呵呵,说商陆的红果汁把手指染红,几天洗不去;红果汁还把工作台染上斑迹,湿布擦不掉;保存了四个月的商陆果用来在纸上写字,而后手指用力擦,同样徒劳。我这才想起我自己的相册里,有网友留下过“用这个果子染红指甲”一类的评论,但是本人敏感不够,一眼带过了。此时也在网上见到了美洲商陆染布的实例,不免信心大增。一个大的收获是发现一业内人士的天然植物染色博客,从中窥到多种草木染的实践,重要的是其取材因地制宜,毫不拘泥。看完此博,就能豁然开朗总结道:哦,原来身边所见的大部分,从吃完丢弃的果皮果壳,到园林工人整枝时修落的树枝树叶,都可用来做染色的原料啊,区别只在颜色、效果和安全性。这些发现令我不淡定了。首先想到的是鸭跖草花瓣染布的可能——说实话,在所有的染色中,我只对染蓝和染绿感兴趣。。。国庆时,就趁着下乡的机会采集材料去了。

说到鸭跖草染色,数百年来,因日人在其民族染技“友禅染”,及浮世绘锦绘中对此花颜色的利用,声名远播,遂成日本特有之用。一段关于浮世绘的英文资料,把鸭跖草花色素提取的过程这般描述:The colorant was obtained from petals of modified (plant breed improved) dayflower, aobana (literally blue flower). Collected petals are squee zed and then the blue liquid (colorant) is applied to a paper, which acts as a carrier for the colorant. This paper carrier is then called aobana-gami (aobana paper) or ai-gami (literally blue paper). 根据这位作者,由于鸭跖草花蓝色素特殊的生物构成,存储着蓝色素的蓝纸,一经水汽,蓝色会完全从纸上转移,随水而走,在移转的彻底性上迥异于其他色素:leaving no trace behind in the paper. 不过作者又紧接着提到:Past descriptions of the use of dayflower as a dyestuff would seem to ind

icate that it can withstand a high temperature. The blue colour is also stable in its dried state. 啊,这太鼓舞人了。

乡人惠赐的花瓣:

花瓣挤出汁来。不加水

?

次日,氧化后

几天后,一时昏头,想看看色牢度,在水龙头下试图搓洗晒干…(无语了吧)大条花边上的色素多数被冲走了。几条小花边挽救了下来。

小花边后来再经水,颜色还是要掉,只是不那么容易掉——这也许跟棉花边的质地(如纤维的粗细)有关。色牢度也跟成品放置时间有关。如果要勉强作一经验总结的话,我觉得首要的是至少半个月内染成物要避水。另外需要试验的是不同织物着色的效果、染色过程中不同固色剂的运用和蓝色素对高温的反应。我很好奇前人究竟是否有过鸭跖草花染织物的实践。以常理推断,如此显眼而独特的蓝色,没有理由敝国人民反而从来视若无睹,不去动动利用的脑筋吧。所以假期回来后我又不死心地网上到处搜。好不容易找到几条:

1. “……中国的鸭跖草等青绿染料的染色技术也在唐代以前传入日本,蓝染、黄染以及青黄复染技术与日本的交流更是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染色技术的发展。”——《浙江传统印染手工艺调研》

2. “建国前……县城、孔城、大关、枞阳、练潭、青草塥、汤家沟、老梅树街等集镇有私营染坊,以栀子果、鸭跖草、茜草根等植物浆汁和窑烟染衣染布”——一篇介绍民国时期安徽桐城纺织工业的文(这里,”窑烟“是干嘛用的?代替草木灰还是?)

3. “鸭跖草的花可以揉出特殊的蓝,也是很好的染布原料。”——出处(此处配了个紫叶鸭跖草照片,文图不符。这个来源信度不够高)

4. “土人用绵,收其青汁,货作画灯,夜色更青。画家用于破绿等用。”“花盖片的的青色液汁,可供绘画的颜料。”——《花镜》对鸭跖草(淡竹叶)的描述;转引自心岱博文

可以确认的是此花染布是前已有之的。可惜还未在手头的资料中找到具体有效的染法。这且

留待将来。P.S.《艺伎回忆录》第二十九章有这么一句:"到了夏天,岚野先生让我去采集鸭跖草。鸭跖草是种花,汁能用来浸丝。"

鸭跖草外,我试验了美洲商陆果实、紫草根、茜草根、杭白菊、新鲜紫苏叶、新鲜艾草、新鲜丝瓜叶、海桐叶染色。其中,海桐叶煮水后气味刺激,艾草的分量过少,都中途弃用了。以下所染,未加说明都以水为溶剂,盐为固色剂。染色次数一二次不等。工具:不锈钢锅(用于煮染液)和筷子(不时搅动布料,使着色均匀)。

原产于北美洲的美洲商陆(垂序商陆)果序。花在此。

这种果汁染布,不知染成后布的安全性如何,因为不知商陆果汁是否对人体皮肤有害。不过后来看到《西北农业大学学报》上的某文摘要:”对商陆果实色素提取物进行光谱和耐酸碱性、耐光热性及耐氧化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色素呈紫红色,吸收高峰为523nm,水溶性好,对碱、氧化剂不稳定,耐光性较差。但对酸、热稳定性高,可作为一种食用色素使用。“安全性这个疑虑就算是解决了。

染液很鲜艳。注意布从染液中捞出后,不要放到流水中冲洗,直接晾至半干(避免曝晒),再加以熨烫,即可存色,最后成浅紫红色。当然颜色的深浅取决于染液的浓度。另外最好将果汁过滤后再染,其他材料也是一样。

茜草根和紫草根,以及黄栀子、黄檗、姜黄、苏木等传统染料,可在中药店买。明矾、青矾等媒染剂,可以到化学用品店去找。碱液可以自制:枯枝败叶燃烧得到草木灰。

紫草根和茜草根:

紫草根染:我试了两次,头次用酒精浸泡一夜后再煮染,得到了较为纯粹的浅紫色。后一次水浸,染液浓度高,偏紫红色。染成后的布,色牢度比较好。在棉布上着色更好。

看两次染的花边对比:

语言学发展史[1]

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为语言本身的目的而研究语言)起始于19世纪上半叶,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而诞生的.在一个多世纪里,语言学的发展,概括起来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可分别以语言研究中先后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和功能主义语言 学派的四大学术思潮为其标志. 1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指的是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语言之间的系统对应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揭示语言的历史渊源,语言的演变规律及其亲缘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工作最初是由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的英国学者琼斯(W.Jones)开始的.琼斯在1786年首先提出了梵语同欧洲古希腊语,拉丁语有着共同的来源这一观点,但他并没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 规律.因此,他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般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19世纪丹麦的拉斯克(R.Rash),德国的葆朴(F.Bopp)和格林 (J.Grimm).这三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广泛地调查了一大批诸如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冰岛语,立陶 宛语,峨特语等古代和现代语言,对它们的词形作了系统的比较,找出了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 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另一位影响较大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是德国的施来赫尔(A.Schleicher).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古印欧语的重建工作,并提出了所谓谱系树理论(Family Tree Theory).该理论认为,一个语系就好像一棵树,亲语是树干,子语是树枝,构成一个谱系树.谱系树理论的提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一个语系从假设的原始母语逐步演变到各种语言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地展现了出来.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以保罗(H.Paul)等人为代表的新语法学派(Neogrammarians),该学派的出现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新语法学派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应该只是对语言变化做单纯的 描写,而应该联系语言的使用者探讨语言变化的本质.他们把语言变化的规律归纳为两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一是语音规则无例外论,二是类比原则.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局限性,如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而忽视 了语言的体系性,强调对语言现象的历史比较而忽视了语言的整体性等,便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到了20世纪初,语言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 2 结构主义语言学 1911年是语言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和7月间,早年曾从事过印欧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在日内瓦大学系统地传授了他本人语言学理论中的精华部分——静态语言学(Static Linguistics).1916年,也就是在索绪尔去世三年后,他的学生巴利(Charles Bally)和薛施蔼(Albert Sechehaye)根据讲稿和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一书.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语言学史上是罕见的.美国语言学家霍凯(C.Hockett,1965)曾把《普通语言学教程》称誉为现代语言学史上的四项重大突破之一.该书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性,开创了语言学中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纪元.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把语言看成是由语言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结构系统.换句话说,索 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有词汇,语法,语音三个小系统;而这三个小系统各自又有许许多多彼此有联系的成分.另外,索绪尔对语言的研究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之处还体现在他的三个二分法之中,即语言和言语,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等的区分. 在索绪尔学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语言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各结构主义学派在语言研究中虽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 在众多的结构主义派别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该学派由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所 始创,但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1933年布龙菲尔德出版了《语言论》(Language)一书,对这一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做了规范性的描写.他主张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客观地,系统地描写可以观察到的语言素材,以此来揭示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而 忽视意义的研究;认为语义不属语言研究的范围.这个学派对语言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探索出了一套相 当严谨的语言描写方法,即以分布和替代为标准对语言单位进行层层切分和归类的描写方法. 3 转换生成语法 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姆斯基(N.Chomsky)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一书,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从而开创了语言研究的转换生成语法时期.虽然在语言研究方法和原则方面,乔姆斯基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一些特征,例如哈里斯所创造的转换理论,雅柯布逊的语言共性理论,以

三角学的发展历史

三角学的发展历史 摘要:三角学是现代中学数学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作为未来的中学教育工作者,了解三角学的发展史,是中学数学教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本文从三角学的兴起,希腊学者由于天文学研究的需要确定三角形边与角的精确关系;三角学的发展与改进过程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阿拉伯地区三角学的发展与改进;文艺复兴以后三角学更加完善并且深化。这几部分所涉及的三角学内容与当今中学课程标相关,本文探讨中学的三角学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三角学发展史教育 1.三角学的兴起 1.1古希腊天文学中的三角学 古希腊天文学家们为了做出一份天体运行位置以及日月食的详细记录,需要对天体的距离和角度十分熟悉。他们采用日晷仪指针。一种通过垂直杆的影长显示时间的简单装置,实质上是一种类似计算余切函数的装置。如图1,表示杆的高度,表示它影子的长度, 当太阳与地平线成角时,, 然而发明该指针的古人对余切函数没有研究,只是将其作为时间计时器。但是这种“投影计算”被古代学者得到良好的应用,这可称作三角学比例的先驱。后来,这种简单的方

法被成功的运用于测量地球的大小,以及行星之间的距离。后来希腊人创立了一门知识来预报天体的运行路线和位置以帮助报时,计算日历、航海和研究地理。 1.1.1希帕霍斯和三角学的兴起 三角学的兴起的标志性人物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希帕霍斯。他在爱琴海的罗德岛建造了一座天文台,应用自己发明的仪器进行天文观测。由于天文研究的需要,希帕霍斯对球面上的角度和距离进行计算,制作了一个和现今三角函数表相仿的“弦表”,即在固定的圆内,不同的圆心角所对应的弦长(相当于现在圆心角一半的正弦线的两倍的表)。为了定出数值,他采用了巴比伦人的60进制。对于一定度数的圆弧,可以得到相应弦的长度数。 在希帕霍斯的三角学中,一个基本元素为单位圆中已知弧(或中心角)所对的弦,这里表示弧长,表示对应的弧长,如图2 因为角度和弧度的度量单位是“度”或“分”,为了统一单位希帕霍斯将圆半径的度量单位也转换成“度”或“分”。已知单位圆的周长为,取的六十进制近似值为3;8,30,他 算得近似到最接近整数的半径R的度数为:,则在该圆中任意角的度数(其对应的圆弧长除以圆的半径等于它对应的弧长的度数。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马京振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区或者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人们要使自己的活动获得成功,就必须认识和利用周围的地理环境。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在寻找这种能描述和分析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工具,而地图便是这样一种最普通最常用的工具。从古代地图的起源与萌芽到近代地图的发展与传统地图学的形成,再到现代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而长盛不衰,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然不可取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地图学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并且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一、地图学的历史轨迹 1.地图学史 古代地图 大约在距今1万至4万年之间的原始社会,出现了用小块石头、树枝在地上摆成的缩小模型,用来表示居住的位置及周围的通行路线。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梁流域的苏美尔人的地图,这幅古老的地图是雕刻在陶片上的。在我国,地图的萌芽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或者更早,在《左传》中记载的关于鼎地图的传说,后人称之为《九鼎图》;《山海经》也绘有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图。3000年前,西周为修建洛邑时绘制的洛邑城址地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幅具有实际用途的城市建设地图。《管子·地图篇》对当时的地图内容和地图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指出“凡兵主者,必先审之地图”,可见在当时地图在战争的作用已经很受关注。 古代地图从原始地图逐渐发展到具有相当绘制水平的地图,无论就地图的种类,地图的内容要素、地图测绘技术等方面来看,都反映了当时我国地图科学的蓬勃发展,但这时在制图的理论上还没有系统的阐述。从西晋到明末,这时期,裴秀创“制图六体”,奠定了制图的理论基础,中经贾耽、沈括、朱思本一直到罗洪先,终于形成在我国古地图中最有影响的《广舆图》体系。 近代地图的发展 公元14世纪后,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中国的罗盘、造纸、印刷等技术的西传,推进了当时欧洲探险的地理发现,也推动了地图的发展。从16世纪开始,出现了社会对新地图的需要,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地图学家,在东方是我国的罗洪先,西方就是佛兰德Flanders的墨卡托(Gerhardus,1512-1594)。墨卡托的《世界地图集》和我国罗洪先的《广舆图》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东西方地图学发展的历史成就。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欧各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国家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并先后测制和出版了大比例尺地图和中比例尺地图。我国是亚洲最早以政府名义统一进行地图测绘的国家,清朝乾隆皇帝期间就开始了全国规模的测绘工作,主要是测定全国的三角网,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在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后来又编成中国分省图。这些大规模的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奠定了近代地图测绘的基础。

中国史学的发展

中国史学的发展 ★史学的概念与由来 (1)概念:史学是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2)由来:口耳相传→史官的产生→史学的萌芽 ★上古英雄史观 ★西方史学的源头:希罗多德《历史》(叙事体) 一、司马迁(西汉史学家)与《史记》 1、司马迁撰写《史记》的主客观因素 (1)客观条件 Ⅰ时代背景:汉武帝当政,政治、经济高度发展 Ⅱ家庭熏陶:祖父曾是西周史官,父亲任太史令 Ⅲ师从名儒:师从董仲舒,博古通今 (2)主观因素 Ⅰ二十壮游:周游南北各地,充实社会阅历和积累丰富素材(实地探访) Ⅱ触怒武帝:遭受腐刑,出狱后发愤著述 2、《史记》 (1)体裁:纪传体通史,即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体裁 (2)内容:全书130篇,50多万字,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叙述我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约三千多年的历史 (3)编纂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特点 Ⅰ取材宏富,内容广博,据事直书、像今略古,尤其关注当代 Ⅱ叙事生动,言语简练 (5)贡献 Ⅰ开创了“纪传体”体例 Ⅱ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 Ⅲ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对此做出表率 Ⅳ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传记 (6)地位 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Ⅱ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司马光(北宋史学家)与《资治通鉴》 1、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 (1)治史目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2)设置史局:撰成《通志》8卷,送呈宋英宗,英宗赞赏并命其继续编述,历时19年(3)皇帝赐名:宋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

历史学就业前景(详解8篇)

历史学就业前景(详解8篇) 就历史学的就业方向详细说明一下。 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可适应策划、咨询、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大部分毕业生在各类学校、文博科研单位、党政机关、新闻出版部门、著名企业就业,有将近一半的本科生经过考研继续深造。就业岗位:高中历史教师、初中历史教师、储备干部、小学初中高中各科优秀教师、文案策划、医药代表、销售代表、成本会计、高中历史教师、会计、游戏文案策划、销售工程师等。能够说就业方向已经很广了。 历史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专业对口的职业相对需求较少,就业方向相当广泛。 历史学就业前景详解(七): 历史学专业就业前景就业形势分析 历史学:昨日的记忆 社会需求有限,期望适中就业不难 多数人都把历史学看成是冷门专业,认为该学科就业前景冷淡。其实也不尽然,该专业学生凭着大学所学到的广博的知识,就业时只要不期望过高,就业并不比其他专业差。 有平台统计数据显示:历史学毕业生规模为16000~18000人,连续两年就业率都在65%~70%之间。 从专业对口方面来说,历史学职业需求相对较少,最为人所熟知

的就是从事教师工作,或者向历史学研究方向发展。 而此刻毕业生就业是双向选择或多向选择,不必将职业局限在狭窄的领域,这样来看,历史学专业就业范围还是比较宽泛的。 当前历史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 在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博物馆、档案馆从事研究工作; 在高校、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 在出版社、杂志社、网站等媒体从事修改、记者等工作; 报考政府部门公务员; 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 彻底转行,从事与本专业毫无关联的工作。 历史类专业包括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等,开设大学较多。 历史学就业前景详解(八): 历史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专业对口的职业相对需求较少。就业方向相当广泛,毕业生可适应策划、咨询、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一、就业方向职业的岗位职责 大部分毕业生在各类学校、文博科研单位、党政机关、新闻出版部门、著名企业就业,有将近一半的学生经过考研继续深造 二、就业方向职业的本事素质要求 科研单位:包括各高校及相关研究单位,从事教师、研究员职位。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人文素质。要有踏踏实实做学问的精神和对历史学浓厚的兴趣以及刻苦钻研

三角学的发展历史

三角学的发展历史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三角学的发展历史摘要:三角学是现代中学数学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作为未来的中学教育工作者,了解三角学的发展史,是中学数学教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本文从三角学的兴起,希腊学者由于天文学研究的需要确定三角形边与角的精确关系;三角学的发展与改进过程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阿拉伯地区三角学的发展与改进;文艺复兴以后三角学更加完善并且深化。这几部分所涉及的三角学内容与当今中学课程标相关,本文探讨中学的三角学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三角学发展史教育 1.三角学的兴起 1.1古希腊天文学中的三角学 古希腊天文学家们为了做出一份天体运行位置以及日月食的详细记录,需要对天体的距离和角度十分熟悉。他们采用日晷仪指针。一种通过垂直杆的影长显示时间的简单装置,实质上是一种类似计算余切函数的装置。如图1,h表示杆的高度,s表示它影子的长度,当太阳与地平线成α角时,s=h cosα, 然而发明该指针的古人对余切函数没有研究,只是将其作为时间计时器。但是这种“投影计算”被古代学者得到良好的应用,这可称作三角学比例的先驱。后来,这种简单的方法被成功的运用于测量地球的大小,以及行星之间的距离。后来希腊人创立了一门知识来预报天体的运行路线和位置以帮助报时,计算日历、航海和研究地理。 三角学的兴起的标志性人物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希帕霍斯。他在爱琴海的罗德岛建造了一座天文台,应用自己发明的仪器进行天文观测。由于天文研究的需要,希帕霍斯对球面上的角度和距离进行计算,制作了一个和现今三角函数表相仿的“弦表”,即在固定的圆内,不同的圆心角所对应的弦长(相当于现在圆心角一半的正弦线的两倍的表)。为了定出数值,他采用了巴比伦人的60进制。对于一定度数的圆弧,可以得到相应弦的长度数。

西方史学发展的大致历程

【史学史】西方史学发展的大致历程 下面简要地概述西方史学发展的大致历程。西方史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古典史学,即古希腊罗马史学。它起源于神话与史诗,创立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时代。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是其最杰出的代表。希罗多德已把叙述历史事件(希波战争的前史和历史)作为著作的主线,并已具有对史实的批判求真精神和一定的历史观(宿命论)。修昔底德对史料的批判原则、摒弃用神的力量来解释历史的人本思想,以及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探讨,都对西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长远影响。此外,还出现了一批历史学家,如色诺芬、波利比阿。恺撒、李维、塔西陀、阿庇安等。他们对西方史学的发展都有各自的贡献。如波利比阿的《通史》叙述了被罗马征服的地中海所有重要国家,开创了最早的“世界史”体例。撒鲁斯特、塔西陀、普罗塔克的著作对历史叙述形式的发展很有影响。他们尝试用历史事件参加者的心理来解释事件,运用为人物塑像的方法来描述历史时代。古典文学的传统持续到公元5世纪。476年西罗马帝国的覆灭标志着欧洲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第二个阶段可以称为西方中世纪史学。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后,基督教的史学和神学史观占据统治地位,古典史学的传统中断了。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354-439)和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55—1274)的宗教信条和神学体系被奉为官方哲学,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总的说来,在这长达近1000年左右的时期内。西方史学的发展是迟缓的。在这近千年内。欧洲没有出现一位可与古典时代著名史家媲美、值得称颂并不被时间长流所湮没的大历史学家。但这并不是说,这个时期在西方史学发展史上是完全漆黑一片。基督教史学,特别是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的确是企图用基督教的神学观念来解释历史,改造古典史学的人本观念。但如果我们拨开和透过宗教色彩的神秘迷雾,却可以从中发现不少对西方史学发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史学观念。其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发展”观念和“进步”观念。基督教神学家构造的整个人类历史,从上帝创世到末日审判,是一个单线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其终点是人类十恒的“千年王国”。虽然人类在现世要不断地赎罪,但其前景却是无比美好的。人类的历史在宗教外衣的包裹下正是朝着这个前景不断向前的一个“进步”的过程。这种历史“发展”和“进步”的观念,不仅比古希腊时的“循环论”、“灾变论”要先进,而且对西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此外;中世纪史学发展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如“编年史”(chronicle)和“年代纪”(a nnals)体裁的出现。它们虽然逐渐取代古典时代流行的历史叙述体裁,但仍保留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有些编年史还突破了狭隘地区性的局限而带有较宽广的横向目光,如艾克哈德的《世界编年史》(11世纪),德意志历史家弗莱辛的奥托的著作《两个王国史》和《弗里德里克大帝传》《法兰西大编年史》(13-15世纪),《西班牙大编年史》(13-15世纪)等。又如,回忆录作为历史作品体裁的发展,历史教科书和文选读本的流行,城市编年史带有较多的世俗特征等,也都值得一提。

管理学的发展历史

管理学的发展史 关键字:管理理论泰勒法约尔工人个人战略管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历史,从19世纪到现在,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一些科学的管理理论。 自古以来,管理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始终。有例为证,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闻名于世,同样闻名于世的还有《汉穆拉比法典》,当时的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在法典中,针对各种职业﹑各种层面上的人员,从责﹑权﹑利等方面出发,制定了282条法律,作为管理国家的制度。内容涉及人民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这使得巴比伦成为当时管理最完善的帝国。而公元前5世纪的《孙子兵法》则因为探索战略的一般规律被认为是最早、最系统的战略管理学著作。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古代中国都创建出了管理体系管理制度,总结出管理智慧。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劳动代替手工劳动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伴随着组织运作所要求的连续性﹑规范性﹑精确性导致的管理难度逐渐加大,管理成本上升,管理不善导致企业倒闭的例子的增多,一些人开始真正重视管理理论的研究,但主要局限于工厂内部的运作问题,并没有全面推广,直到美国铁路的大兴修建,这种情况才发生变化。 19世纪40年代末,美国铁路企业因为铁路的建设的热潮而成长起来,为了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股份制的出现使企业规模突破了个人资本量的限制,企业规模日益扩张,内部结构日益复杂,现代职业经理阶层应运而生。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人泰勒开始思考如何使用秒表研究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法国人法约尔也在思考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独立的规律,这标志着传统管理学的诞生。在过去的这100年中,管理已经从一种虚幻的的非正式的活动,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目录,人们不仅认识到管理活动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组织和人类有组织的活动中,而且从各种可能的角度、采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对管理活动和问题进行规范分析和研究。由于管理科学知识被广泛地用于指导管理实践,从而管理效率被大幅度地提高,管理科学化进程不断被推进,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扩张发展。所以很多人说,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经过整整一百年的发展,管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复杂分支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和智慧宝库中占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管理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管理理论经历了从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早期管理阶段)、到行为科学阶段(传统管理阶段),再到管理理论阶段,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派,例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完善了庞大的

西方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西方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四个阶段 在讨论西方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时,我们也很有必要将西方的史学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以利于分析和讨论的进行。在这里,我主要根据陈启能研究员的观点,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古典史学,即古希腊罗马史学。第二阶段为西方中世纪史学。第三阶段从14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直至19世纪末,历时600年。第四阶段包括整个20世纪,可以说是现当代史学。1这个阶段又可以二战结束为界分为前后两段。 古典史学 第一阶段是古典史学,它起源于神话与史诗,创立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时代,包括了古希腊罗马的史学,是西方史学的开创时期。西方古典史学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 1、求真探索精神。 2 、人文主义观念。 3、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 中世纪史学 西方史学的第二阶段是中世纪史学。欧洲在进入封建社会后,基督教史学和神学史观占据统治地位,古典史学的传统中断。圣·奥古斯丁(354-439)和托马斯·阿奎那(1255-1274)的宗教信条和神学体系被奉为官方哲学,束缚人们的思想。在这一时期,基本上没有出现著名的大历史学家,但与古典史学思想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必须加以关注,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中世纪史学的几个特点: 1、完全摒弃了古典史学的求真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2 、由于基督教是一个普世性的宗教,重视统一性和传教的神圣性,因而在世界史的体系上,其任务便是阐明上帝之命在人类各地区、各民族的实现过程,而不再限于某一地区。这无疑是受了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的影响。 3、强调神意,强调上帝的至高无上,人对上帝旨意的服从,压抑了人性。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精神丧失殆尽。 4、在史观上,基督教史学打破了古典史学的“循环论”和“灾变论”,提出了“千年王国”的说法,是一个单线不断发展的历程。 人文主义史学 第三阶段从14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直至19世纪末,历时600年。在这一时期,首先登场的是人文主义史学。它是近代史学的开端,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紧密相关。具体说来,人文主义史学思想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1、人文主义史学家继承了古典史学的人本主义观,重新将人放在中心,认为历史应该反映人事而不是神事,摒弃了天定命运观。反对以教会史和犹太史为中心。 2、继承了古典主义的怀疑批判的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精神,重视对资料的收集和考订。 3、注重历史的垂训作用和历史的现实借鉴作用,现实和历史紧密相联。 博学派史学 人文主义史学先后在欧洲各国流行,对中世纪的封建神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随着宗教改革及与之相伴而来的宗教战争,人文主义史学开始衰落,继之而起的是宗教改革时期的史学和博学派史学。对于宗教改革时期的史学思想,这里以宗教改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