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从2000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逐步从实验阶段进入推广阶段, 2007年秋季,辽宁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模块学习全面展开。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一所完全学校,下面就我从事的体育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程改革对学校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材内容、课程结构的变化,更主要的是整个学校在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育评价、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在探索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有学校反映:“教师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化、个性化;教学设施得到改进,多媒体得到更普遍的运用,丰富、拓展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有领导反映:“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教师转变了角色,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学校越来越注意创设一个有文化品位、有教育意义、有生活情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很多学校的领导干部把学校的体育工作当作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课改的关注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体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发展:

1、教师更深刻地理解了体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在体育课的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的各个方面,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2)改革体育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始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体育与健康问题能力的过程。(4)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2、课改带来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课改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学中,教师越发地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尊重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发表看法,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改实践使体育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对课改的适应性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对体育教材的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更到位,能够准确地抓住课的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因为体育课是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实践类技能课,传统的体育课以教师的示范讲解为主。而体育课程的改革使老师在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提高,上课前,老师在传授某项技术时,可利用网络技术,采用挂图、音乐等教学用具辅助教学,使学生掌握起来更直观。学生也可以小组协作,带着教师的设问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合。课改前,很多体育教师能说不善写,课改后,教师钻研的多了,体会的更深刻了,教科研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几年来的课改实践,培养了一批体育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3、课改带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在,基础教育课改已实施近十年,高中的体育模块教学也开展近四年。模块教学涉及到我们要按照学段,因地制宜,按照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分层实施,依照学生认识发展水平进行课程开发。课改后,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更加多样化,不仅有必修部分的田径、体操、球类等传统项目,又加入了选修教材的羽毛球、游泳等项目,引入了新兴运动项

目跆拳道、瑜珈等,开发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珍珠球、太极柔力球等。体育课教学改变了传统观念,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变被动的继承性学习为主动的实践性学习,帮助学生主动地面对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有选择性地进行实践研究。课堂上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使学生张扬个性,实现学生独具特色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

(2)精心地设计课堂导入

课改后,体育教学更富有艺术性,如何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它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使教学任务能顺利完成。所以体育教师也应重视体育课的前奏,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精心设计好课堂导入,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欲望。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音乐。如在上搏击操、瑜珈时我们可能都会先放音乐,教师做相应的练习,在美妙的音乐和教师漂亮的示范下,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样,在上室外课比如我们教新操时,我们也可以用广播操的音乐做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开展教学。

(3)建立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良好的师生交往能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改善课堂心理气氛,有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都应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教师为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教师肯定和赞扬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探索、创新、发现行为,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信心、主动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要增加感染力,必须师生达到情感共振,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

三、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发展:

体育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在中小学,体育课无疑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它不同于其它主科,它不会带来学生考试、分数的压力。它更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在课程改革方面,学生更拥护和喜欢课改后的体育课。体育课改也理应走在基础课改的前沿。

四、困惑与反思:

1、体育新课程改革理念如何转变为教学行为?

对新课程的理念,许多老师都很认同,经过培训学习,体育教师大多能理解课改的意义,对新课程也很感兴趣,但到了具体的上课中,就不知道如何去落实。有相当一部分部门和体育教师不能正确理解课改“新”的涵义,上课过分追求体育教学的情境化,一旦学生对教师的情境设置习以为常,情境失去了新异性,就不能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体育课有些背离它正常的发展轨道了,教师都在求新求异上下功夫,而忽视体育课的正常功能。学生站不直,坐不稳,体育课加点强度就呼哧带喘,跑着步就能跑出骨折来,学生肥胖率、近视率、高血压等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2、教学设施、教学资源与课改需求不太匹配

义务教育阶段课改教材内容很丰富,初一、初二基本上能按教材授课,初三基本上就按体育加试的内容上课了。对教材选修部分的新兴项目和民族传统项目,因为教学设施、资源,很多学校并不具备开发的条件,所以基本上还是上必修部分的课。高中新课改近四年,因为师资、场地器材等种种原因,有的学校也仅仅按男女生分班上课,因为班额太大,模块教学也流于形式,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也过于随意。场地器材还需补给,目前器材来源基

本上是上级配置,部分学校对体育教育的投资力度匮乏,对可耗费型设备(如球类)缺乏投资,自然也就影响了课改的进程。

3、加大体育教师新时期再教育、专业培训的发展力度

在不断变化的新时期,基础的体育教育知识已不能满足对现阶段综合型体育教师的要求。也正因此,对体育教师的再教育与专业培训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局及学校应联合开展多项教育活动,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另外,教育与引导现代体育教师发展成为教育研究者也应当是学校及教育局下阶段的重点工作。

体育课程改革

《大学体育》是基础教育学院开设的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设置 的目的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提高身体素质 及发展的必备课程。 一、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增进学生的健康 1.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由于应试教育和升学率的影响,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过重,户外活动时间过少,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近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学生心肺功能的下降,意志力、忍耐力的减退,不能不令人忧虑。 2.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能忽视 90后的少年儿童双休日、寒暑假都参加培训班、家教班,限制了少年儿童的自由,扼杀了他们的天性。导致他们的性格孤僻,自私、固执、抑郁,情感脆弱,抗挫折能力下降,意志品质薄弱等心理障碍越来越突出。 3.健康第一要讲求实效 体育运动正是解放青少年身心压迫的最佳方式。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尤其高中对学生升学指标的实现,给学生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他们渴望运动,期盼自由。但是班主任和文化课教师占用学生体育课的时间,因此刚刚升入大学的学生大部分人高中基本没有参加过体育活动。 二、课程改革依据 1、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师把课改新理念融

入到教学中,贯彻教改方针,改变师生关系,加强趣味性教学,引导学生主动主动自觉的参加体育锻炼,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充分利用条件锻炼学生的体质。 2、增强学生体质已成为共识。 3、体育课程管理体系较为完善,教学内容多样化。体育教学不再单调,而是越来越多样化。 4、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学生主动、积极、快乐的学习。现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因此就要关注学生是否愿学,是否学得愉快;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是学习”;就要努力使学生对体育学习和活动产生兴趣。所以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自觉、愉快的学习,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进行学习,必然会产生更大的成效。让学生学习、理解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理论, 掌握国际商务谈判的各种技巧。 三、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充分显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强调要增进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创新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创新 作者:余坤鹏 小学体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性的培养具有特殊的功能和意义.要适应教育和体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教学创新的是必由之路.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创新可以从观念、教具、方法、内容和学生兴趣等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体育课的创新以教师转变观念为前提 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新课标的必然要求。在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教育念或者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效果。教师全新的教育观念是适应教育改革新形势的必然之要求。同时,新课程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要求教师做到以学生为本,深入到学生之中去,降低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进而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学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力求课程内容的丰富化、弹性化,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和创新性。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是以一线体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为前提的。 二、小学体育课的创新以因材施教为保障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提供多种独特而新颖的教学方法,然后再根据同学们的兴趣喜好、身体素质、运动经历等择优选用、因材施教,以使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充分地参与到活动当中来。最终,使学生快乐地得到新知识,并在运动技术上有所提高。此

外,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学方式的创新应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迎合学生的创造欲,不必过分地强调动作一致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以为进一步的教学方式创新所用。 三、小学体育课的创新以学法创新为促进 教学是双方的、互动的。因此,单纯地教学方式创新并不能充分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讲,“会学”很大程度上重要于“学会”;对于体育教师来讲,教会学生如何训练比带着学生训练更关键。实际上,教学方式创新更加注重渗透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能够为教法创新和学法创新烘托良好的氛围。 四、小学体育课的创新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小学生来讲最恰当不过,尤其是体育,只要学生对某个项目感兴趣了,他都会自然而然的练习,模仿,加之老师的指导就会顺理成章的成为一种习惯,这样既不是强求也不是施压,反而会促进学生健康体质。 五、小学体育教学方式创新以具体措施为落实 1.运动技能教学方式的创新措施 教学方式的创新最终使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是教学方式创新的出发点和核心,决定着教学方式的创新策略和具体措施。体育教学方式创新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是人们理解新教学模式的根据。例如,快乐体育教学法力图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课程结构,将影响

心得体会浅谈体育与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1f3544066.html,)/心得体会范文/心得体会 浅谈体育与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心 得体会 XX年9月,我区进入第一批新课程改革实验区,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六年多的教学实践,逐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为出发点,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2、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

是要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操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 3、教学方法要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 4、改革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进行。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新生入学或者接手一个新班级后,从介绍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学习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制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教育;改革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近年来,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既学生的观察力、获得知识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根据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与培养作如下阐述。 1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际上,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2创新教育是多样化的教学 2.1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

浅谈如何做好新课改下的高中体育教学

浅谈如何做好新课改下的高中体育教学 发表时间:2019-05-23T11:49:49.770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9第3期作者:何涛 [导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颁布和不断深入推行,对高中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摒弃以前只重视高考科目学习的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周礼中学何涛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颁布和不断深入推行,对高中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摒弃以前只重视高考科目学习的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体育教育需要在思路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基于“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播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并且学生通过体育课,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和意志,提高精神状态,还可以提升品德、开发智力。 【关键词】高中体育质量观评价方式 一、确立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 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而且要特别注意对本门课的新科技、新文化的渗透。一定要使高中体育教师认识到,高中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时期体育教育的最高阶段,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既与基础教育的其他阶段有共性,又应有特殊性。在健康水平上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以适应将来的大学教育或走向社会就业工作的需要;在体育保健知识、技术和技能方面要学有所长,形成基本的体育能力,养成体育意识和习惯,为今后的终身体育打下必要的基础。只有克服全面均衡发展的思想,克服片面追求体质发展或运动技能提高的思想,才能切实提高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实效。 二、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体育课有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和培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好胜心强,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生产劳动中,例如课题: “播种”、“丰收的场面”等。使学生对劳动产生间接的兴趣。而学生对体育活动直接的兴趣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无论多大的学生都如此,教学时学生自主地进行游戏竞赛活动,情绪特别高涨,竞争特别激烈,对其生理机能有良好的提高作用,使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还意犹未尽,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锻炼意志,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此教学,不仅是上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和享受运动的乐趣,也是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获得教学成功的喜悦。 三、通过多种手段,改善单一教学方法: 高中体育教师要善于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改革。这些模式有的倾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倾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倾向于学生之间的关心,有的倾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倾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倾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例如,要让学生了解如何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最合理的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并通过实践掌握运动技能的技巧是教学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很多动作技能仅仅靠教师的示范学生是不能真正掌握的。例如,在进行长跑练习时,教师给学生讲解长跑的技巧和用力方法,还需要学生进行练习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长跑的技巧,提高跑步的速度,增强耐力。在进行长跑训练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他们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并降低对身体承受能力的关注。高中学生的好胜心很强,教师可以让他们在长跑训练中进行比赛,让学生在跑步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的“对手”。在互相追逐跑的过程中,学生轻松地完成了长跑训练,并使学生的耐力得到提高,使他们的意志更加坚强。利用长跑中的游戏性和竞争性,使学生不再感到长跑是无法克服的困难,使他们对长跑练习产生兴趣。 五、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满足学生的创造欲,不必过分强调行动一致,提倡“形散神不散”,为学生创造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是课程改革试验的主体,只有他们积极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果。教师是课程改革试验的具体执行者,必须提高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帮助他们把握课改方向,努力探索贯彻课标新理念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但目前还没有什么新的模式方法可供参考,即使有一些经验总结,也不成熟,也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实际。为此广大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实际进行灵活多样的试验。课程改革试验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要有遭受失败的心理准备与心理承受力。任何一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必须经过艰苦努力,而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六、改变体育教学评价方式: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对体育的探究和学习进行科学正确的评价,让学生自己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教师全面评价相结合,使学生能更全面地掌握自己能力,提高在体育运动中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评价,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来肯定教学设计中的积极因素,改进设计中的多余部分,使体育教学能在科学的教学设计指引下,不断取得高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专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进行激发,使学生在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时对体育运动更感兴趣,在教师布置体育运动的练习时,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练习过程中,并经过探索掌握运动技巧。同时,学生能积极地和教师进行互动,互相交流和探讨体育运动技能,使他们的体育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评价学生体育成绩要以“健康”为核心,注意个体的差异,以往我们评价学生都是以一个标准来进行评价学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个体差异,进行综合评价。我认为体育考试成绩因以学生进步的空间来进行评定,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可能被调动起来,并让那些体育素质较差的同学有自觉的锻炼意识。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需要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优化以及合理考评机制的建立来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抗挫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体育论文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体育论文为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我国于2007年开始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何才能使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处?如何才能真正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最终目标?笔者认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一、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按照一定原理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型或策略,它既是体育教学系统与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和实践化,又是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载体。什么是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河南教育学院李小莉将其界定为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程相互配合,转变原有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使体育教学体育论文https://www.360docs.net/doc/1f3544066.html,、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训练、健身娱乐有机融合为一体,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新型教学模式。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是把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课堂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将体育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注重理论与实践、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二、构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实现高校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发展空间,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与交往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发展,使学生体质得到增强,从而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2)是营造多元化校园体育氛围的重要保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训练,如基础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培训、体育竞赛、健身锻炼指导、裁判员培训等等,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推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促进高校经济体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营造一种高层次的、多元化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3)是落实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必然要求。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使体育教学由关心体力发展或技能转变为关心体力、技能与情感意趣协调发展,使体育课程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的过程。 三、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重构课程体系,将课外体育锻炼纳入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它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选择具有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科学性和民族性的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课程内容的改革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出发点,注重体育文化含量,科学对待传统竞技体育,做到吸收精华,放弃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追求发展,同时还要结合当今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和新的成果,吸收新知识、新内容,构建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 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还必须将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社会、野外)、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体系,这些都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将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校外活动等内容纳入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已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体育课程的目标分为运动技能目标、心理健康目标、身体健康目标、运动参与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不仅要依靠体育课堂教学,还要注重课外体育锻炼,因

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

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 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 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1 一、实施情况 本期我在实施新教材过程当中,努力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了过去体育教材以运动技术为核心的方式,力求把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锻炼和健康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放在首位,并且尽最大可能采用生动活泼的、能吸引学生的方式表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使他们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和适应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经验和成果 本期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改变了一些过去的教学方法,如:在进行篮球双手头上投篮的教学中,过去的教学注重技术动作,强调运用过程,反复练习徒手的基本动作,学生投篮难以掌握,没有积极性,因此学习兴趣下降,达不到教学效果。通过教改,首先让学生以投出去为主,增加练习次数,教师用语言鼓励并做规范、准确的示范,当学生屡投不中时,他们就会去摸仿教师的动作,提出问题,这时再进行技术讲解,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了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存在的问题

1、班级人数多(70—80人); 2、运动场地少、小(上课班级多),运动器材少; 3、从“达标”情况看,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主要表现在:耐力、力量、吃苦耐劳精神、勇敢精神、集体主义等方面; 4、学生基本没有时间参加业余锻炼。 四、改进建议 1、增加体育器材、场地; 2、规范“二课、三操、一活动”,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更充足的精神来面对繁重的文化课,从而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率。 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2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并且"喜欢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置疑问、多样化、兴趣化、选择性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样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较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一开始设置

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

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 --杏林中学付海英 体育课作为向学生传授体育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发展体育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学校教育中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等,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潜能,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所以要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必须形成学生坚持锻炼的习惯。体育兴趣的培养,对于全面贯彻和实施新课标的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学时期是学生身体、生理成长发育、心理成熟的敏感和关键时期,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动机,是中学体育课堂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由于升学压力、自身生理、心理特点、不合理的教法等原因,对体育课兴趣不高。这就影响了教育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 一、中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原因分析 1、对体育课不了解。实质上是对“体育”、“体育的目标”、“体育的意义”不了解,导致学生思想上的错误认识,从而使学生存有轻视体育课的想法,不了解体育课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 2、社会因素 社会对学校要求是学校的升学率越高越好,家长们也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生处于社会、学校、家庭的多重压力下,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潜意识认为只要学习好就代表一切都好。如此认识下参加体育锻炼“理所当然”就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我们的家长恰恰也缺乏这方面认识,更有甚者竟然把孩子的那点运动想法扼杀在萌芽状态。 在学生被强大的升学率压的无暇顾及运动时,我们的家庭环境又是如何?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就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也统统被家长们“毫无怨言”地大包大揽起来。

体育教学改革方案

体育教学改革方案 沈阳市实验学校—中学部 一、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的一些传统教育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更新教育模式迫在眉睫,同样学校教学也跟着时代步伐不断进步,体育课改革也势在必行,体育教学也要改革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建立能够充分体现我校:“和谐、扬长、互助、发展”个性特点的体育教学新模式。 二、课程性质 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健康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寓思想品德教学,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 我们学校将要把体育教学定位在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发展性,从学生出发,充分体现我校所倡导的“追求科学、发展个性、创造卓越”建设具有实验特色的体育课程,我们将突破传统的思路,建立宏观大体育观,我们将体育教学实施健康教育,淡化竞技,注意健身,运用启发式、自主式、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将自选“套餐”式教学模

式代替传统式教学。 传统式与自选“套餐”式体育课的对比 传统体育课的不足之处 1、学生参差不齐,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各不相同。 2、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存在差异,不可能精通各个项目的教育 3、课的内容枯燥无味,学生都不感兴趣,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 自选“套餐”式的体育课优点: 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健康为出发点,一改传统式教学内容及方法,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兴趣爱好出发,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将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按项目分组上课,能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以便更好地发展,这种上课形式也能充分展示我们每位体育教师的专长,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教学氛围。 三、教学目标 1、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验运动乐趣,培养体育意识。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掌握保健与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挖掘潜能,增强责任感。

高中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高中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摘要:课标基本理念是我们把握课标精神、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是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它反映了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以及教育教学的导向和前瞻性,是教育教学的一种观念和行为的规范。我们应从本学科特点来解读“明晰理念——教育理念——教学理念”的关系与含意,从而把握本学科的教育教学理念,正确地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体育教学新课程改革教学评价 山东省是全国首批进入新课改试验的四省份之一,并于2005年7月进行了如火如荼的电视会议。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参加了2005年7月13日在滨州分会场进行的体育课程改革的电视会议,由全国著名学者王金保教授主讲。我在2009—2012年连续四年的时间进行了远程教育培训,通过这些培训以及这八年多来的教学实践,我不仅在体育教学中积极探索、深入新课标,而且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体育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和同事们的收获是巨大的: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大大提高了专业素质和教科研水平;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团队意识有所提高,探究学习的精神由课内扩展到课外。但是,教学试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体育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 1.提高思想素质。教师处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课改的实施。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强调将增进学生的健康、锻炼健康的体魄始终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2.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教师教,学生被动地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在新课程改革下体育的教学模式却有着明显的变化。就拿我们滨州一中的体育教学来说,我们高三这一级是实施新课改的第一年,在我们六个体育老师的共同努力和探索下,实行了模块教学、学生选修教学项目的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体育项目,教师也根据自己的专业开设相应的项目。这样,教师发挥了自己最大的专业水平,学生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尽情地享受着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 3.教师角色的转换。我们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王金保教授下了这样的结论:(1)服务者,为学生服务是教师的职责;(2)学生健康的设计师;(3)学生的帮助者;(4)智者,教师是智者的象征;(5)良好的组织者、长者、指导者。 二、教学评价的实施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个学校在积极地运作这些事情,体育教师也在挖空心思地想把体育课上好,学生也抱有极大兴趣,把体育课当成他们活动的乐园。我们都努力地这样去做,可是,如何去评价这堂课的好坏,去评价学生是否学到了东西、是否愉悦了身心,运动技能是否得到了提高?教师如何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给我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经过广大体育工作者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许多可行、效果明显的评价形式。 1.即时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即时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好、坏)给予及时评价;阶段性评价是指某一阶段教学结束时对学生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f3544066.html,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作者:赵慧彪原军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18期 摘要:文章中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山西工商学院体育俱乐部课程的建 设和开展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表明:体育俱乐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健身为目标。在办学理念、师生体育观、体育活动质量、调动师生积极性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山西工商学院体育课程俱乐部模式的建设对我校校园体育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俱乐部课程化管理 一、研究目的 山西工商学院作为一所民办大学,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成为山西省办学规模最大的民办高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各界对该校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学校在硬件不断发展的同时软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2016年全校进行大规模教学改革, 使我校大学课程在原有固定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更加灵活生动,主要特点是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学体育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完成的一门课程。怕累、没意思是学生在上体育课前经常提到的词语,随着全校课程大改革的趋势,体育课也进行了大胆改革,成立俱乐部课程。新学期学生所上体育课不再枯燥单调,而是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喜欢什么项目就上什么项目的课,这样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积极性,使体育课堂变得更加活跃。目前所拥有的俱乐部课程有: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跆拳道、柔力球。山西工商学院篮球项目的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在中学已经掌握了如“三步上篮”等基础技术。进入大学后他们所需要的是运用这些技术以及在原有基本技术基础上学习更专业的技能,,在大学体育课堂中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享受篮球带来的快乐,但是由于同一班级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技术难度较高的课堂中基础差的学生又跟不上进度,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使得教师只能从最基本的技术开始教学,部分技能强、喜欢篮球的同学,长期练习相对简易的技术,心理产生抑制作用,反而不在像以前喜欢篮球课。大学体育课堂中应该在学生已有的基本技术基础上,进行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教学。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不仅仅得到锻炼身体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课让学生养成长期锻炼身体的习惯,终身体育的观念,让他们从热爱体育出发,拥有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是培养学生长期锻炼的前提。[1]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理论教学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和新要求,并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当前终身体育思想正在逐渐普及,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学由传统的“填鸭式”应试教育向注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培养学生终生体育能力的方向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终身健身体育改革素质教育 一、体育教学以终身健身为指导思想 终身健身思想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是现代体育教学重要的发展方向,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强调健康第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克服以升学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体系的历史局限和负面影响,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改革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要重视以终身健身思想为指导,增强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使之不光在学生时代,在进入社会后都具有健身意识,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独立自主地坚持身体锻炼,视健身活动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外,体育教学改革还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将传授健身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终生健身的体育观。 二、体育改革向符合现代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方向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高校体育改革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了学习气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日趋成熟,世界观、价值观正在逐步确立,并且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规范,有着较强烈的独立意识,具有较高智力发展水平,在教育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实践表明,当前高校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体育知识的需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现代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也得到了逐步增强,他们不但要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他们需要用这些体育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便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健身的需要。社会各领域的竞争加剧,工作、学习、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们心理承受的压力加大,出现了现代文明病、职业病等现象,这使大学生们开始认识到健身不仅是自己在学习期间的需要和毕业后择业的需要,而且是提高终身生活质量的需要。与此同时,随着“健康第一”“终身健身”教育指导思想的贯彻,大学生的健身意识也有所提高。 3.对健美的追求。随着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增强,健美锻炼,将逐渐成为现代大学生喜爱的一种健身方式。过去,学校体育教学,以传授体育的“三基”为中心,旨在增强学生体质,几乎不向学生传授任何有关健美的知识和技能。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大大提高,在校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健美锻炼在大学校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健美操、韵律操、形体训练以及各种肌体练习,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4.对娱乐的渴望。娱乐性原本就是体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大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而且也是为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寻找乐趣,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5.对终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追求。受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在追求体育锻炼的健康效益时,也开始重视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和特长,学习和掌握一些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以适应将来工作、学习、生活和终身体育的需要。竞技体育则具有鲜明的娱乐性、竞争性和人文性,其表现出来的竞争意识、群体意识、协作精神、拼搏精神、自控能力、抗挫能力以

体育课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体育课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发表时间:2016-09-29T16:49:39.11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7月下作者:陈运龙 [导读] 体育教师应不断充实完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从而使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体育的快乐和创新。 摘要:传统的体育教学已远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新的课程改革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体育教师应不断充实完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从而使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体育的快乐和创新。 关键词:体育教学;课堂结构;素质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总结过去,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剖析自己,在实践中摸索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完成素质教育赋与我们的重任。 一、体育教师的思维习惯和教学模式 在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容易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教学任务能够顺利进行,但是却束缚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如在让学生做准备活动时,笔者多采用慢跑,之后让学生做徒手操,这种教学模式很少改变。通过课改,笔者发现这种定式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体育课兴趣变淡,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减弱。除此之外,还表现在对教材的使用和选择上,创新意识不强,但自我感觉良好。 传统的体育教学已远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满足学生的需求,社会诸因素也无形中增加了其难度,使体育教学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之中,这就需要探究与改革目前体育的教学思路,寻求切实有效的途径。新的课程改革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于是出现了“愉快教学”“差异性教学”“自主性教学”“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体育教学推陈出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同时也为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体育教师创造性地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不断充实完善,营造快乐、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激励学生以新的姿态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并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改变过去体育教育千篇一律、徘徊不前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使更多的学生尝试到“快乐、自主、创新”,达到身体与心理“双赢”效果。 二、加强课堂结构改革 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与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攻坚阵地。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新是课程改革的落脚点。 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遵循与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内容应结合地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气候进行有针对性选择与创新。首先,教材内容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领域水平的学生选择教学内容;其次,教材内容要科学性——学生的练习密度、练习时间仍然要有所体现,教学运动要根据学生的体能状况分层次进行教学;再有,教材内容要有合理性——要根据气候的变化、季节的变化灵活选择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包括身体机能的发展,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对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同时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之一。新课改以来,体育教师集思广义,探索研究,创新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地域性运动项目”的引入——流行于某些区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或形成传统的运动项目,它包括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和文化等原因在某些特定地区或民族中流行的运动项目;创新项目的开设——开发与创新新型运动项目;传统项目的革新——将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二次编写实施教学;校本课程的开设——各学校根据学生、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内容。这为落实与完善学校的体育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教学时,教师更多考虑教学内容要“以生为本”,教学内容能否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教师基本走出了忽视运动注重娱乐或是忽视“技能”注重竞技的教学误区。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上课时多采用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四部分”的结构模式。通过课程改革的培训,笔者深深地认识到这种结构的局限性:对体育教学的限制过死、过分强调时间的合理分配以追求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通过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思索,在课堂结构的改革方面,笔者进行了大胆突破。例如: 1.三部分式结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技术学习和身体素质练习)——恢复和结束部分,实践证明,这种结构比较科学合理,更有助于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 2.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生理特点、成长规律,笔者还采用“三段式”结构教学: (1)引导阶段:该阶段以激发兴趣为着眼点,以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身体技能为落脚点,提高学生的活动意愿。 (2)激发动机:该阶段以降低训练难度,使多数学生能达到训练目标,从而满足学生的活动愿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训练标准,达到体育教学的课程要求。 (3)交替练习:根据人体机能的活动规律,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使练习按照一定顺序连续地进行,这阶段要侧重学生情绪与心理活动的调节,而不过分强调阶段的顺序结构。 三、加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教育在改革,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学最优化的实现条件来讲,教学过程的优化,是由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充分活动一起构成的。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体育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人际关系,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掌握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四、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协调师生关系 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现代学生个个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精力旺盛,他们大都喜欢运动,喜欢上体育课。对于体育明星、体育健将有着强烈的崇拜感,喜欢模仿体育明星的形象,渴望得到体育教师的正确指导。因此,体育教师应特别注意自身的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素质。体育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时,不能仅拘泥于教材,应适当引进一些鲜活的资料,传递一些新科技信息,增加体育教学

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从2000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逐步从实验阶段进入推广阶段, 2007年秋季,辽宁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模块学习全面展开。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一所完全学校,下面就我从事的体育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程改革对学校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材内容、课程结构的变化,更主要的是整个学校在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育评价、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在探索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有学校反映:“教师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化、个性化;教学设施得到改进,多媒体得到更普遍的运用,丰富、拓展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有领导反映:“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教师转变了角色,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学校越来越注意创设一个有文化品位、有教育意义、有生活情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很多学校的领导干部把学校的体育工作当作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课改的关注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体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发展: 1、教师更深刻地理解了体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在体育课的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的各个方面,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2)改革体育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始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体育与健康问题能力的过程。(4)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2、课改带来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课改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学中,教师越发地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尊重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发表看法,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改实践使体育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对课改的适应性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对体育教材的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更到位,能够准确地抓住课的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因为体育课是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实践类技能课,传统的体育课以教师的示范讲解为主。而体育课程的改革使老师在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提高,上课前,老师在传授某项技术时,可利用网络技术,采用挂图、音乐等教学用具辅助教学,使学生掌握起来更直观。学生也可以小组协作,带着教师的设问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合。课改前,很多体育教师能说不善写,课改后,教师钻研的多了,体会的更深刻了,教科研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几年来的课改实践,培养了一批体育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3、课改带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在,基础教育课改已实施近十年,高中的体育模块教学也开展近四年。模块教学涉及到我们要按照学段,因地制宜,按照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分层实施,依照学生认识发展水平进行课程开发。课改后,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更加多样化,不仅有必修部分的田径、体操、球类等传统项目,又加入了选修教材的羽毛球、游泳等项目,引入了新兴运动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