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力学院

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

目 录

第一部分 系总体性介绍 (1)

第二部分 系研究方向介绍(按姓氏拼音排序,工程力学研究组置后) (8)

艾剑良 教 授——研究小组介绍 (8)

陈力奋 副教授——研究小组介绍 (9)

崔 升 副教授——研究小组介绍 (12)

丁光宏 教 授——研究小组介绍 (13)

丁淑蓉 副教授——研究小组介绍 (15)

郭明旻 博 士——研究小组介绍 (17)

华 诚 副教授——研究小组介绍 (18)

霍永忠 教 授——研究小组介绍 (19)

李为民 教 授——研究小组介绍 (21)

刘琰玲 老 师——研究小组介绍 (22)

马建敏 教 授——研究小组介绍 (23)

倪玉山 教 授——研究小组介绍 (25)

孙 刚 教 授——研究小组介绍 (27)

田振夫 教 授——研究小组介绍 (29)

王盛章 博 士——研究小组介绍 (31)

吴云岗 博 士——研究小组介绍 (32)

吴 正 副教授——研究小组介绍 (34)

谢锡麟 副教授——研究小组介绍 (36)

许世雄 教 授——研究小组介绍 (38)

杨爱明 副教授——研究小组介绍 (39)

姚 伟 副教授——研究小组介绍 (40)

张 迪 博 士——研究小组介绍 (41)

工 程 力 学——研究小组介绍 (43)

第三部分 学生活动介绍 (45)

第四部分 学生感悟 (48)

第五部分 课程介绍 (62)

第一部分 系总体性介绍

力学与工程科学系 总体性介绍

(2010年3月)

——技术科学的代表—力学,她的力量与魅力1

力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科学,她是独立于数学、物理学等的一级学科。如果说,物理学研究的对象需要用“望远镜”(如宇宙等)或者“显微镜”(如粒子、纳米等)才能接触到,力学研究的对象则是我们自身就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包括飞机、卫星、火车、轮船、汽车、血液流动、心脏跳动以及河流、风沙、台风等等,它们都同水、气体或者固体等的运动紧密联系。

马克思曾指出“力学是大工业的真正的科学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力学的研究范畴从传统的刚性机械运动延拓至可变形的复杂介质运动,从纯机械世界延拓至到机械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过程的相互作用,甚至渗透至经济、管理、医学等领域。

2007年中国力学学会成立五十周年之际,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院士在贺文中写到,“力学有两方面的服务对象:一是为工程技术服务,另一是为发展自然科学服务,两者是相互相成,相互促进的”。

力学的发展,以研究方法的特征为线索,可归结为:基于直观实践经验的古代力学,基于严密数学理论的经典力学(1689-1900年),基于洞察物理本质的近代力学(1900-1960年),基于应用高新技术的现代力学(至1960起)。

现代力学,按分类研究的方式,包括以下若干重要的发展与应用领域:(一)航空航天。对于我们耳熟能详的载人飞船、深空探测以及大飞机、高速列车等现代运载工具,需要人们基于传统的空气动力学,结合其他学科发展气动热力学 ,气动热化学,空气电磁学以及稀薄气动力学等。(二)力学与能源。将化石能开采,水能、核能以及风能、太阳能等利用中的力学问题归类为自然界和工业装置中的复杂介质宏细/微观力学(涉及渗流、多项流、物理化学、复合材料力学等)、传热与传质问题,工业装置结构设计中流固耦合、优化与可靠性问题等。(三)力学与环境。气候、灾害、污染、生态变化

1本节有关内容引述我国著名流体力学家、现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复旦力学校友李家春院士于2009年9月23日在母系进行学术访问时的演讲稿。

等是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对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城镇环境、流域环境和大型工程的影响、西部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以及气候变化和极端环境事件的发生、影响与应对等是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研究方向。

对这些高度复杂的系统,力学能本着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原则,发展经典、近代力学中的理论模型,利用高性能计算技术和先进观测技术深入研究大气、水体、岩土层及地球内部的流动问题等,指引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力学,需用钱学森先生技术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服务于工程。相对于工程技术,力学以应用目标为背景,注目于工程环境下的复杂系统;致力于研究一类或几类工程中带有共性的机理,总结的规律应最大限度地建立在自然科学和数学基础之上,尽量减少经验成分,为制定或修改、补充规范提供依据等2。

力学同时具备鲜明的基础性和技术性两大特征。由此,培养方面,力学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人们以数量观点认识自然、甚至人类社会所获得的知识。这种思想和方法可深远地提升个人认识、处理事务的综合能力,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复旦大学的力学学科

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源于1958年在数学系设立的力学专业。随着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于1984年在力学专业基础上建立应用力学系,1998年更名为力学与工程科学系。

已具五十年历史的复旦力学诞生有一批批德才兼备、思想活跃、热情和蔼的教师。他们中有的是国内生物力学、计算流体力学、航空航天高端技术等领域的先驱;有的为我国第一架大飞机的设计和制造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系里的教师长期坚持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的大方向,承担有国家“973”项目、“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攀登计划”等国家级重大科学和工程问题的研究;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内的多项国家级顶级科技奖励。目前教师中83%以上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其中教授10余位,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等10余位;另有1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任我系的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其中6位为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

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具有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本科培养设有理论与应用力学(理

2引述我国著名流体力学家、天津大学周恒院士于2008年12月2-3日对我系进行了学术访问时的演讲稿。

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工学)两个专业。研究生培养设有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固体力学、生物医学工程、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飞行器设计共6个硕士点;流体力学、生物力学2个博士点。博士后方面设有力学博士后流动站。

我们秉承“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要求:(1)知识结构上,具备系统和扎实的数学、力学基础,特别注重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2)在注重数理、专业知识体系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极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基于坚实基础上的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我们认为,学生具备上述素质,将有益于成为科学技术领导者,有益于真正实现尖端技术领域的突破和创新。——结合国内外,力学、航空航天人才培养的经验,我们以“基础理科化、实践工科化、要求一流化”作为我们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

复旦力学将秉承复旦内涵发展的道路,继承复旦数理基础深厚的传统,发扬力学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在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积极开展学科间的交叉,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力争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同时成为上海、我国航空产业链的中坚单位。

——复旦力学相关专业介绍

“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授予理学学位)源于1958年在数学系设立的力学专业,本专业是当前国内为数不多的理科力学专业之一。“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授予工学学位)为应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需求,于2002年在上海地区高校中率先成立。力学是航空航天的核心学科,在航空航天具有广泛的应用。由此,我们两个专业各有特色、相辅相成。

数学基础方面,两个专业按:微积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常微分方程+数理方程+概论统计等数学或数学相近专业教学路径。

力学基础方面,力学专业按:理论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振动力学等理科力学教学路径。飞行器专业侧重于上述力学理论的应用,按:理论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固体力学+结构振动基础等教学路径。

计算机应用方面,两个专业均包括:CAD、数值方法、计算力学等。我们充分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现代计算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专业深化方面,力学专业可选择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工程力学等方向进行理论及

应用的深入学习。飞行器专业注重飞行器总体、结构分析与设计、控制原理及应用等专门化学习。

实践环节方面,我们可安排学生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国家级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实习,合作进行毕业论文等。两专业学生均可进入飞行器设计与制作学生工作室,已团队合作的形式研制模型飞行,进入金工实验室实践机械加工等。

两专业毕业的学生因“厚基础”,故“宽口径”。既适合本专业领域的继续深造或就业,也适合攻读机械、能源、环境、计算机以及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硕士、博士学位或进入上述行业工作。

——研究所、实验室及学生工作室

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现设有力学与工程

仿真研究所、生物力学研究所和飞行器设计

研究所等校级专门化研究机构;设有力学综

合教学实验室、飞行器专业实验室、工程仿

真计算中心、飞行器设计与制作学生工作

室、金工实习车间等多个对学生充分开放的

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力学综合教学实验室具备系统的流体力学、固体力学、振动力学等方面的实验设施。在本系学习的诸多理论课程都配有相应

的实验课程。

飞行器专业实验室收集有各类飞行器

的实物以及模型用于课程教学和学生科研。

飞行器设计学生工作室是则是同学们基于

所学的专业知识,自行进行飞行器设计及制

作的工作场所。

工程仿真计算中心配备有种类齐全的

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以及航空航天相关的大

型软件以供同学们学习使用;帮助大家掌握先进的现代计算技术用于处理各种实际工程问题。

系里所有的实验室、学生工作室、机房等都是同学们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平

台。

——力学系生机勃勃的学生科研活动(FDUROP)

04年至今,本系本科同学共获FUROP (Fudan ’s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 )资助项目40余项。现已完成的全部项目中优良比例约为37%。本系教师积极欢迎各年级同学按自已兴趣进入研究小组,从事相关科研。老师们也十分支持大家申请FUROP 的各种项目。

对于由院系负责组织的曦源项目,近几年每年批准数约为6项,学生积极性很高。

学生工作组有效地组织了项目的申报、中期考核及结题考核等工作,收到学生和老师们的好评。

——力学系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力学人节是力学与工程科

学系一项传统的大型学生活动,

以“崇德坤厚,格物穷理,经世致

公,积力为雄”为总主题,促使

我系本科生成长为“有使命、重

责任、讲奉献、会合作、善创新”

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以“培养

望道

55%

曦源

14%莙政

17%

创新性实

14%

望道曦源莙政创新性实验

学术理念,发扬实践精神,升华青春激情”为主轴线,把娱乐、学术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彰显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2003年起,每学期定期开

展的青年学术沙龙是本系本科

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共同的

学术交流平台。沙龙的宗旨在

于“弘扬学术、增进交流、启

迪思想、相互促进”;特别可为

一、二年级本科生选择进入有

兴趣的研究小组,为三、四年

级本科生选择今后的专业方向

都提供了很有益的信息。学术沙龙有效地配合了复旦大学极力发展本科学生参与科研的培养理念,许多本科同学通过学术沙龙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小组,从二、三年级起就成为导师的“小研究生”,循序渐进地接受系统的个性化培养,为今后深造、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力学系学生毕业去向 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近年毕业去向

27%16%

23%

19%

15%

国内深造

出国深造

国有企业/机关

外资/合资企业

其它(支教、准备出国等)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近年毕业去向

31%25%22%

9%13%

国内深造出国深造

国有企业/机关

外资/合资企业

其它(支教、准备出国等)

上述为近年来,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毕业去向统计。目前,本科生同学也踊跃申请本系直硕及直博,因为基于本科的基础,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更有益于申请到世界一流大学深造。

我们每年都不乏本科生、研究生到世界一流大学深造,到世界一流企事业单位就业——按我们的认识,学生的去向主要决定于自身的能力。——我们坚信我们的专业自身就具有一流化的本质。所谓天道酬勤,祝愿大家充分利用复旦大学文理基础坚实且完整、学术氛围浓厚且自由、人文环境高尚且多彩的卓越优势,奋发图强,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并注重培养高尚的人品,成为我国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事业中的中间力量!

欢迎访问我们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的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163662422.html,

第二部分 系研究方向介绍

艾剑良教授——研究小组介绍

艾剑良教授(左起第六位)同他的学生们

依托复旦力学的坚实后盾,我们组在艾剑良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专注于航空航天领域发展的前沿技术,培养发展我国空间试验站、载人飞船、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和民航客机等航天航空事业所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航天航空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和工程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我们的研究方向比较广泛,以航空航天领域为主,兼顾力学、控制等多学科多领域。具体有战斗机(空空、空地)全任务全战场环境下作战效能分析;飞机飞行仿真技术;飞机飞行控制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自动编队飞行控制系统设计;舰载机自动着陆飞行控制系统设计;鲁棒飞行控制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飞行器总体设计等等。

我们组毕业的研究生具有扎实的航空、控制、力学等知识;能独立从事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熟悉其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软件开发与设计的基本能力。毕业后可在航天、航空、民用机场、汽车和高速轨道交通和其它制造部门从事应用研究、技术设计、软件开发、教学及管理等工作。同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入外企、私企等等。

相信只要我们怀有梦想,脚踏实地,祖国的蓝天事业一定是我们发挥才能的大舞台。也欢迎有志于航空航天事业的同学加入我们的组。

陈力奋副教授——研究方向简介

1、动力耦合系统的振动控制

在航天、航海、汽车等大型结构的设计分析中,越来越趋向于部件设计的模块化、标准化,如大型航天器主要由桁架、梁、板壳等简单子结构组装;整车系统通常包含车身、悬架、动力总成、转向系统等主要部件,这些模块化、标准化的部件一般需通过连接结构组装成耦合的大型结构。由于部件设计制造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对于耦合结构的动力学性能的控制,寄希望于通过调整连接结构来实现。

连接结构的动力学特性通常具有不同程度的非线性,如星箭之间的适配器、航天器上太阳帆板或大型天线的铰链、车身与副车架之间的橡胶支承等都是典型的非线性连接,这些局部非线性连接结构的引入给耦合系统结构动力学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

动柔度(导纳)方法作为一种易于测量的系统动力学特性,近年来在结构振动控制上的应用开始受到关注,尽管目前的研究大都局限于线性系统,但已充分体现出动柔度修改在振动控制中的应用前景。

动力耦合结构示意图

2、听觉系统的有限元建模与分析

人类听觉系统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完美的中耳传音结构,在这一精巧的生理系统中,不同的组织、器官都有其独自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征:中耳通过鼓膜有效振动面积和镫骨足板面积之比、听骨链杠杆比率和圆锥形鼓膜的弧形杠杆三种机制将声能有效地进行增压,达到有效阻抗匹配;同时,听骨链系统的听关节、听韧带以及听骨肌共同作用,通过对不同频率声波和声强的有效调节,保证当过量强声传入时能有效保护内耳感音结构。本研究通过建立中耳和内耳声波传导器官的精确有限元模型,为中耳听骨链和耳蜗基底膜声波传导的微观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一个平台,以进一步阐明听觉器官声波传导的力学原理,为临床提高耳聋的诊治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的技术路线

崔升副教授

主要从事方向如下:

(1)复杂动态系统建模与仿真。如社会经济系统的力学建模与仿真,生态系统自然选择过程与人工参与机制的协同控制机理,规则与制度与人类行为关系等群体动力学等交叉学科

(2)多主体系统建模与协同控制问题,主要是无人机群协同搜索,对抗,追踪等群控问题。

(3)结构主动控制,数字信号处理问题。

(4)从价值流与信息流角度对东西方科学思想的力学解读(兴趣)

欢迎对上述问题有兴趣的同学来共同探讨。

指导老师:丁光宏,王克强,Wolfgang SCHWARZ,姚伟,王盛章,张迪

大致分为以下方向:

TCM(中医)实验组:研究采用佐剂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 AA)大鼠模型,选择足三里穴(ST36)进行针刺,在针刺镇痛有效的前提下,分别阻断穴位组织、经脉线上非穴位组织以及非经脉组织中的胶原纤维、肥大细胞,观察针刺疗效和肥大细胞形态间的关系;进行大鼠结缔组织原位肥大细胞和离体肥大细胞株(HMC-1)的细胞膜片钳实验,分析机械、热和电流刺激对肥大细胞膜蛋白通道激活的影响,结合在体针刺实验,阐释针刺镇痛效应的作用机制,获得对针刺效应的整体认识。

TCM脉象组:针刺内关穴对于心律失常病人脉象频域特性的影响。充分利用项目组成员学科综合交叉和长期协作从事针灸经络研究的优势,充分运用先进适宜技术和国际化合作平台,用实验数据和数学模型阐明内关等腧穴与心脏相关的生物学基础,阐释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机制,丰富与发展中医经络理论。

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组:血吸虫、肺结核动力学模型研究及其应用,小复杂网络在传染病动力学研究的应用等:主要运用仓室模型和复杂网络模型研究血吸虫、肺结核等疾病的传播,通过对控制措施的研究,即将该病传播模型的相应参数改变,对相应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

脑动力学指标分析:脑循环动力学指标在临床的应用: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结合临床数据,采用多因素分析法从繁多的血液动力学参数中得出对脑血管疾病防治有实际意义的代表性指标。

血液动力学: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组织液流动等的二维、三维数值模拟及病理分析。

分子动力学模型: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肥大细胞膜蛋白通道的机械性质。

神经元的数学模型:项目还处于模型建立初期,着眼于从神经网络的角度来展开针刺调整机理的研究,涉及到神经信息学技术,信号分析,神经元的数学模型建立。

该研究组获得的主要学术奖励:

2008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7年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05年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2002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

2000年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一等奖

199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9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承担主要课题:

1.经络及针灸显効病症实验和临床规范化研究(03DZ19554),2004.1.1~2006.12,300万元

2.经穴的结构功能与针刺效应机理研究(04DZ19836),2004.9.1~2006.12,250万元

3.针刺效应与经络功能的科学基础(05DZ19745),2005.9.1~2008.9.30 270万元

4.针刺穴位肥大细胞机理的国际合作研究(064319053),2007.1.1~2009.12.31 200万元

5.经络腧穴生物物理基础研究(T0302-A01),200

6.9.1~200

7.

8.31,10万元

6.穴位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中的调控作用(07DZ19722),200

7.10.1~2010.9.30,535万元

7.针刺效应与经络功能的科学基础,(2005CB523306),2005.12.1~2010.11.1,300万元

8.经络的研究,国家攀登计划-子课题,1998-2002,17万

9.在体针刺手法与运针过程定量检测与临床客观化研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800188),

1999-2001,11万

10.细胞间质中组织液定向流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1420002),2002-2003 7万

11.组织间隙组织液流动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20246027),2003-2005

7万

丁淑蓉副教授介绍

1、学历及工作经历

1989.9-1993.7 湖南大学工程力学系读本科,获工程力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

1993.9-1996.4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所攻读硕士,获计算力学专业硕士学位.

1996.4-1999.3 大连理工大学力学系材料力学教研室任教,助教.

1999.3-2005.9 天津大学力学系材料力学教研室任教,1999年6月评为讲师,2005年6月评为副教授. 2001.9-2005.9 天津大学力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于

2005年9月获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5.9-2008.1 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做博士后研究.

2008.1 - 至今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任教副教授

2、教学情况

近年来,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工程力学、54学时材料力学、64学时材料力学、80学时材料力学、固体力学专题课和弹性力学。

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材料非线性力学行为

并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 已完成天津大学力学教学基地立项:工程力学电子讲稿的制作.2) 已完成天津大学优秀课程立项:64学时材料力学电子课件的制作.3) 参加了天津大学材料力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通过多媒体和黑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讲解,使学生掌握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不同方法。希望能够使学生既注重对宏观问题的把握,又能注重细节,抓住其中的关键问题。

3、获奖和荣誉称号

于2004年获徐芝纶杯全国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

于2008年获2005-2008年度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的荣誉称号

4、研究的专业领域及科研情况

(1).研究方向: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的多尺度、多场耦合计算分析,弥散型核燃料元

件反应堆内力学行为的多重非线性数值模拟.

(2).科研项目

已完成的科研项目10项, 另有两项项目在研:

1)弥散型核燃料元件辐照-热-力耦合特性研究(10772049),30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8.1-2010.12,负责。

2)核燃料元件微动损伤分析和预测的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科技部863课题,2009.4.1-2011.3.31,主要参加人。

(3)主要学术成果

1)AS4/PEEK热塑性复合材料层合板,特别适用于耐高温性能要求较高的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不同于热固性复合材料,在拉伸及其它复杂载荷下,其表现出较强的和变形速率相关的非线性行为,层间分层破坏是其重要的基本破坏形式之一。本人针对AS4/PEEK热塑性复合材料建立了三维的弹塑性和粘塑性有限元模型,分析计算了层间应力分布规律以及边缘效应等力学行为,并进行了实验研究,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损伤机理分析等提供了分析依据。

2)弥散型核燃料元件是产生核能的基本元件,内部细观强度和主要变形关系到元件的使用安全性。为了分析所关心的力学行为,已建立了适合的理论和分析模型,并对其力学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已在国际核材料权威杂志发表。

3)近几年来在国内外力学和材料类期刊上共发表论文29篇, 27篇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SCI可检索16篇, EI可检索22篇.

5.导师寄语

招收研究生方向:固体力学、工程力学、飞行器结构材料与飞行器结构强度技术热诚欢迎力学、数学、物理及材料科学等学科中对研究材料的复杂力学行为、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力学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参与科研、攻读硕士

郭明旻博士——研究小组介绍

郭明博士在循环风洞中安装飞机模型

风工程是研究大气边界层内的风与人类在地球表面的活动及人所创造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实际工程中,圆柱或圆柱群的结构随处可见,如烟囱、桅杆、天线、桥墩、斜拉桥的拉索、架空电缆和海底光缆、电厂的冷却塔群、海洋石油平台的支柱、冷凝器的排管、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中段的三圆柱群等等。以圆柱为代表的钝体在绕流时会形成边界层分离、旋涡脱落等复杂的流动现象,其流场远比流线体绕流形成的流场复杂。实验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工具,是目前研究钝体扰流的主要手段之一,不仅为理论分析提供现象和数据,也是检验数值计算效果的标准。

华诚副教授——研究介绍

研究兴趣:

1.固体结构的力学分析

(a) 飞机水上迫降过程的计算仿真与力学特性

(b) 重型货物空投冲击过程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c) 复合层合板的屈曲及强度分析

2.微观组织的数值模拟:

(a) 蛋白质结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b) 固体宏观力学机制的Phase Field法微观模拟

3.强地震孕育发生的力学机制和动力学计算

(a) 龙门山断裂带的二维、三维力学模拟

(b) 有限元方法在预测断层滑动速率、温度梯度及其他力学响应方面的应用

4.耳蜗的力学机理和数学模型

(a) 耳蜗三维螺旋结构的力学建模

(b) 行波学说与感音机理的数值模拟

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共同参与!

霍永忠教授——研究小组介绍

霍永忠教授(前排左起第四位)同他的学生们

霍永忠老师研究小组主要研究新型材料的力学行为,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核能用核燃料的可靠性与优化设计;

2)相变型智能材料(形状记忆合金、液晶高弹体)多场耦合作用下的复杂行为的机理、

本构关系及非线性力学特性;

3)智能材料的工程应用研究:微机电系统、振动自适应控制、可变翼飞行器、管接头。

承担的部分科研项目如:

z多阱势能与界面能影响下材料微结构的演化规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z微纳米尺度力学中的若干基础问题研究, 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

z弥散型核燃料元件优化设计与可靠性分析及计算软件包的研制,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z核动力用弥散型核燃料元件的力学可靠性研究,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z光敏液晶高弹体光-力耦合机理及其非线性力学行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