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AGE1页共NUMPAGES6页 (3)

(命题技巧与不足)

命题技巧

1 机械加工法直接将教材中的句子取下,然后根据考试目标进行进行简单的改造(组合和加工)后设问。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006年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一))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这些细胞位于

A.大脑皮层 B.垂体 C.下丘脑 D.脊髓

2003年第29题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调节准确、快速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

C.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2006年普通高考全国卷Ⅱ理科综合在人体中,由某些细胞合成与释放,并影响其他细胞生理功能的一组物质是A.信使RNA、必需氨基酸B.激素、递质

C.淀粉酶、解旋酶D.肝糖元、丙酮酸

这道题貌似考查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其实不仅如此,它还考了体液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区别。教材中对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叙述讲得很清楚。体液调节持久、速度慢、作用范围广等。选项A是神经调节的特点。B与D是体液调节的特点。C是激素调节的特点,体液调节不仅包括激素调节,还包括其他化学物质(例如二氧化碳的调节等),所以C不是体液调节的特点。答案:B、D。

又如,2003年第13题:

真核生物染色体DNA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过程,在细胞质中进行的是

A.复制 B.转录 C.翻译 D.转录和翻译

答案:C

2 借助实例导入法实例的推出,在要求上有新所提高,它可给考生设置了新情境。例如,江苏高考生物试题第17题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人体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不.可能发生的是

A.[H]减少B.贮存的糖元减少C.乳酸积累增加D.肾上腺素含量增加

2003年某地区一些玉米植株比一般玉米植株早熟、生长整齐而健壮,果穗大、籽粒多,因此这

些植株可能是

A.单倍体B.三倍体

C.四倍体D.杂交种

本题由于引入了“玉米”这一具体作物,可能会给考生带来更多的想象,其实,该题考

查的是单倍体和多倍体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该题巧妙地将其特点融入了玉米的具体实

例中。题干将多倍体的特点(健壮,果穗大、籽粒多)与“早熟”拼接起来,既不属于多

倍体的特点,也不符合单倍体的特点。因为,单倍体的特点之一是“植株弱小、高度不孕”。

与题干的“健壮、果穗大”不符;多倍体的特点之一是“发育延迟”,与题干的“早熟”

不符。也就是说,单倍体(选项A)和多倍体(选项B、C)的特点都不能满足题干的要求,

只有D选项才有可能。正确答案是D。

这类试题的比例最大(约占单科试题的50%,理科综合试题的70%左右),构成了试题

的主体。又如,2003年第5题:

用甲地的高产优质枣树品种改造乙地生长健壮、但果实产量低、品质差的枣林,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是

A.用甲地的枣树花粉给乙地的枣树授粉

B.挖去乙地的枣树,种植甲地枣树的种子

C.挖去乙地的枣树,用甲地枣树的枝条进行扦插

D.将甲地枣树的芽或枝条嫁接到乙地枣树上

答案:D

18.3 克服知识限制法此类题对教材知识不做过多要求,侧重追求思维方法和能力的考查。通过新材料和新信息,为考生创设了全新情境。例如,第20题:

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

A.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B.大麦远远多于燕麦

C.燕麦远远多于大麦 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

1.84利用实验或图表串联法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例如,2003年第34题:

将四组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豌豆苗,分别放入A、B、C、D四种培养液中,在光照温度、

pH等均适宜的条件下培养。A为蒸馏水;B为0.025mol/L NaCl溶液;C为含有全部必需元

素且总浓度是0.025mol/L的溶液;D为含有全部必需元素且总浓度是0.5mol/L的溶液。

一段时间后,C组生长发育正常,A、B、D三组幼苗均死亡。

回答下列问题:(1)请解释幼苗死亡原因:

A是因为。B是因为。D是因为。

(2)提高盐碱化地区农作物产量的两大途径是。

答案:(1)A没有矿质营养元素 B营养元素不全 D溶液浓度过大

(2)改良土壤种植耐盐碱的作物(或选用耐盐碱的作物品种)

这道题通过实验将水分代谢、矿质代谢以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进行了较好的联系,同

时考查了考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实验为依托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

能力,充分体现能力立意基本命题思路。这类题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例有上升趋势。

8、(2003年春季高考第21题)现有一植物的种子,已经知道它的萌发受温度、水分和氧气的影响,但不了解其萌发与阳光是否有关,为探究光的有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请你根据所给材料和用品设计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分别得出相应的结论。

材料用品:数量充足的铺有滤纸的培养皿、无菌水、表面消毒过的种子等

方法步骤:

①②

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相应的实验结论:

①②③

通过对以上这些题目的分析和训练,考生朋友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心中有书,做题不慌;能力在身,能得高分。打牢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是复习阶段(特别是第一轮复习)的首要任务。在平时备考中,不可将过多精力放在解题中,而应该放在对教材基本知识、技能的归纳和梳理上,放在对教材本身的分析和联系上。应尽可能地将教材的知识通过表解等各种形式,不同角度进行归类。对所做复习题,应该及时加以总结,要与教材内容建立必要的联系。不要为了做题而做题,做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检查自己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检查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识,是否能进行灵活应用。

本文练习答案:

1、D

2、C

3、D

4、C

5、C

6、B

7、(1)A 黄绿色,部分叶绿素受到破坏。(2)B 几乎无色,叶绿素不溶于水。

(3)C 深绿色,大量叶绿素溶于乙醇中。

8、方法步骤:①向培养皿中倒入适量的水,将等量的种子分别放入两组培养皿中②将一组放置于有光的环境中,另一组放置于黑暗的环境中,培养过程中使两组所处的温度、水分、空气状况适宜且相同。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相应的实验结论:①有光组萌发,无光组也萌发(或答发芽率差异不显著),该种物种子的萌发不受光的影响。②有光组萌发,无光组不萌发(或答有光组发芽率高于无光组,差异显著),光是该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③有光组不萌发,无光组萌发(或答无光组发芽率高于有光组,差异显著),光抑制该种植物种子的萌发。

不足5.1 源于教材本身叙述的不完善教材本身存在有部分需要完善的地方,若以此命题,自然会引起争议。

例3 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7~7.53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将CO2排出

答案:BCD

讨论D是否正确?按照教材理解,是正确的。现行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第一册P87:“当吸入二氧化碳含量较高的混合气体时,会使肺泡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动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也随之升高,这样就形成了对呼吸中枢的有效刺激,…………”选修教材P7:“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显然,选项D的叙述直接源自教材。其实,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增多引起的刺激,是直接作用于大动脉管壁的化学感受器而非神经中枢,引起呼吸中枢的刺激应该是来自神经传来的兴奋。对教材内容可进行适当的补充而完善,但作为试题,若学生懂得血液中二氧化碳不会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则会做错。

例4 若一个人的胸腺先天发育不良,可能造成的结果是

A.体内没有B细胞而仅仅有T细胞 B.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C.只保留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D.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合成能力减弱

答案:B

讨论将此题答案确定为B的依据是选修教材这两段叙述,P24:“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 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P18:“一部分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进入胸腺,并在胸腺发育成淋巴细胞,这一类细胞称为T淋巴细胞”。显然,命题者是认为,胸腺发育不良,则缺乏T细胞,而可能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应该说,教材在论述艾滋病时,所说的“免疫功能”主要是指“特异性免疫”,但表述时由于使用了“一切”,而让人感到困惑。

5.2 脱离教材或事实背景这类问题比较多,大多是对教材断章取义和片面理解所造成的。例如,涉及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题目,将基因、DNA和外显子混淆起来;对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忽视教材以“高等植物”为例来讲解植物的有丝分裂这一前提。等等。

例5 假设某细胞所含的核酸中只有A、G、C、U4种碱基,则其含有多少种脱氧核苷酸

A.3

B.4

C. 7

D.5

答案:A

讨论本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由于U不存在于脱氧核苷酸,所以脱氧核苷酸只有3种(A、G、C3种碱基分别对应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所以选A。可事实是,这样的假设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在生物细胞中,DNA是双链的,也就是说,有A的DNA,必然也有T。但题目中没有T。

1.1 2004年广东高考第25题

下列关于固氮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一种根瘤菌能侵入所有种类的豆科植物

B.豆科、植物与其根瘤内的根瘤菌互利共生

C.土壤中的根瘤菌不能固氮

D. 具有根瘤的豆科植物能以氮气为氮源

答案 A

1.2 问题与分析

对于“具有根瘤的豆科植物能以氮气为氮源”这个说法能成立吗?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互利共生关系,根瘤菌从植物获得所需要的糖类等有机物,而豆科植物又从根瘤菌获得氮素营养,应该说根瘤菌是以氮气为氮源,植物以铵盐或者硝酸盐为氮源的。如果D是正确的,那可以说“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以CO2为碳源”吗?显然不能。所以,该题答案应该是AD。

5.3 忽视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矛盾有的命题者只强调特殊性,却忽视教学的习惯性,也有的只注意普遍性,不考虑特殊性。这些都会导致答案的变化而引起争议。例如,对果实发育,不少资料都说是由子房发育的,而忽视了部分植物中花托也会发育成果实的事实。

例6 (多选)某生物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时,与无性生殖相比,其后代具有

A.更大的变异性

B.具有2个亲本的遗传性

C.更强的生活力

D.与母亲完全相似的性状

答案:ABC

讨论本题是机械套用教材所引起的。有几个版本的教材在讲述有性生殖的意义时都有类似这样的叙述:“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两个亲体的遗传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和生活力”,应该说这一叙述是针对“进行有性生殖的所有生物群体”而言的,而不指进行有性生殖的个别生物。事实上,像豌豆等进行自花受粉的植物,并未涉及“两个亲体”,同时,由于变异的不定向性决定了后代的个体并非都能具有更强的生活力。因此,本题是欠严密的。

5.4 沿用高校部分不严密的叙述

例7 科学还发现,如果把兔子体内合成血红蛋白过程中起模板作用的信使RNA加入到大肠杆菌的提取液中,可在这个无细胞合成系统的提取液内合成出兔子的血红蛋白,这个事实证明:所有的生物

答案: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讨论严格地说,本题至少存在两点值得商讨之处,一是从两种生物之间发生的事实,是难以推测所有生物之间的情况。只能说明“兔子与大肠杆菌”(至多能说明,动物与原核生物)有上面的共性。二是,“一套遗传密码”是习惯性说法,改为“密码子表”也许更确切。即使做这样的修改也不一定完善,因为密码子表在微生物中仍有特例的。事实上,“遗传密码”一词的使用频率很高,也很容易产生歧义。只要在网上进行搜索就知道,有的是将其用于描述基因,有的则将“基因测序”称为“遗传密码破解”,更多的是将遗传密码与遗传机理等内容等同起来。许多中学教学资料中的“遗传密码”实际上是“密码子”的代名词。

5.5 源于思考的不周密

例8 [2006年某市高三统考试题]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余条件都是2

A.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在35℃时该植物不能生长

B. 昼夜不停地光照,该植物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30℃

C.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温度保持在20℃的条件下,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D. 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温度保持在3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10℃时的2倍

答案:ABD

讨论按照题目所给的答案可知,命题者认为C项的“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温度保持在20℃的条件下,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这一叙述是正确的。许多考生和老师都支持这一观点。理由是,温度保持在20℃的条件下,植物在光照1h和黑暗1h时,CO2的净吸收量最多(为3.25-1.50=1.75 mg),意味着积累的有机物亦最多,超过温度保持在表格上其它恒温情况下的积累量,例如,温度保持在30℃的条件下,植物光照1h、黑暗1h, CO2的净吸收量只有3. 50-3.00=0.50(mg)。似乎无可争议。但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命题者在给答案时是将“昼夜恒温”做为潜在条件。事实上,题目并没有要求一定要按“恒温”做思考。若不考虑恒温,则情况就大不相同。例如,在“温度为25℃时日照1h、温度为5℃时黑暗1h”时CO2的净吸收量为3.75-0.50=3.25(mg),大大超过1.75 mg。从这个角度上看,C应该是错误的。

总之,试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试题的不严密是增加师生心理负担的因素之一,理性对待流行试题中存在的不足,宽容对待命题者,在平时教学中杜绝传播和使用不规范试题应该成为广大中学教师的自觉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