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构建你的知识体系?|笔记达人说掘问题

深入挖掘问题,就是需要不停地输出倒逼输入,我们在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这个问题也逐渐接近本质,而我们又会在这个问题上发现更多新的问题,这就是闭环——不断追求本质的过程。

- End -

感谢有道云笔记用户孙子栋分享他的知识体系构建心得和笔记使用经验:)

如何有效构建你的知识体系?|笔记达人说

2017-01-10 埃达摘自有道云笔记阅 3 转 1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

1

为什么要构建知识体系

花更多时间在有用的知识上

回到最基本的问题:为何要构建知识体系?如果只是为了构建而构建就没有太大意义了,而且知识的楼宇如此庞大,世界历史上下几万年,全部通晓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有些人进入了社会才会明白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区别性,那些学校里被动学习

的理论知识大部分是不需要我们进行实践的(当然排除某些应试类的),很多知识并没有消化,没有经过自己的主动性思考,这些是根本不属于自己的知识。

即使是我们觉得很有价值的知识,也会出现经常遗忘的现象,如果不加以复习,就会在72小时后完全忘记。@warfalcon 战隼有句话非常有趣:对我们没有作用的知识,花再多时间也没有意义。

就比如一个做股票的操盘手去看一些关于韩国泡菜的历史深度文章,娱乐消遣可以,但在知识获取上,就没有太大意义了。与其从意义层面上看待问题,不如说不能发挥其原有的价值。知识学习的广度要有,但对于一个不同方向的人来说,则不需要学到百分之百。

构建知识体系,通常来说要从每个人的人生规划开始,如果一个人不清楚人生意义,往往不容易建立起知识体系,因为这是没有目标的,必须先定好自己的方向。

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就不用深度挖掘关于《全球通史》的知识;如果你是一个老师,就不用想着seo的实现逻辑;如果你是一个医生,就不用天天去看《经济学原理》……

假定我们有了相关目标,那么构建知识体系就是一个持续性和阶段性的事了。

2

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获取、整理、实践

构建知识体系并非推荐书单或者工具。我简单分为三步:获取、整理、实践。

①获取

获取的途径有很多,包括不限于豆瓣、知乎、简书等一切可供阅读的平台,并不是马上看到一篇爆文或者娱乐八卦事件就点进去,我们的碎片化时间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会经常被那些非必要信息所干扰。

如果确实是选择了一篇爆文或微博事件,可以提炼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比如你看到王宝强离婚事件,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思考财产权和抚养权等相关问题,心理学的则可以围绕婚姻心理学和家庭心理学进行相关思考。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垂直或相关信息获取就好,本文的获取方法以原文直接收藏到笔记为例。

②整理

关于整理,越简单越好,直接把收集的信息作不同主题分类归结就好。

因为不同的信息比较混乱,所以就必须要把知识进行归类。如果是一本书,可以以目录为例,不必完全按照目录来,可以参照上课做笔记的方法,提炼重点,进行归类整理。

关于分目录的方法:其实并不用去网上搜集分类大全,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就可以,如果平常不感兴趣或者影响不大的,大可不用穷举。

以我自己为例:

如图,我用有道云笔记进行知识分类,目前的分类不算是特别细的,但大致涵盖了自己想要了解的部分。

但还有一种情况是,如果收集的信息不属于任何一个已分的栏目,是不是要每次更新一个新栏目?答案是不需要,垂直细分领域多之又多,如果一直分下去,会花时间也会弱化自己分类的动力。有两种方法:

设置一个“其他”栏目

因为知识太全,无法穷尽分类,人脑进行选择的次数多了,会进入“选择瘫痪”状态,继续下去的意愿会大大减少,这个时候要么减少可选择项目,要么直接放到其他类别。

不参与分类或分到大类

不参与分类的意思就是直接划分到母类别,等相关知识多了再进行栏目划分,这样的好处就是简化了前期的工作量,可以让自己更有动力。

一篇文章通常有大篇幅的内容,并非所有的内容我们都必须要记下,懒惰的人会直接把文章收藏或复制到相关的分类栏目里,但这类文章都是现成品,很多内容都不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个时候要进行提炼和消化。

知乎里有人提到过构建自身的能力模型,个人认为,对于那些迷茫者,了解自身本来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要把知识与自身情况结合再实践就更难了。话说回来,如果你毅力强,一旦完成这个浩大工程,对于了解自身,改变现状是很有帮助的。提炼知识这一步稍微难一点,需要你具备内容整合以及阅读消化能力。

对于提炼知识,我的方法是这样的:

以上是我用有道云笔记Markdown 总结的信息。

看完文章后,提炼重点或对自己有用的部分,然后融入自身的思考,写下来。上图中关于“情绪性格”类的具体划分,是根据我的自身情况来定制的,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不同,毕竟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是有案例的情况,可以用标题+方法论+案例(无序列表),如图:

预览的效果是这样的:

一定要注意方法论和案例之间的区别。比如说有些知识,它属于某个知识体系,但是本身不参与体系的构建,它仅仅是在某个体系下延伸出来的案例。知乎上有个例子,追女生,有成千上万个方法,但可以往往被总结成一个系统的方法论,我们用这个方法论,可以想出更多的例子去追女生。

如何看到一篇文章觉得赞不绝口,请先不要马上copy,请提炼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再加以深入思考即可。关于“如何才能知道对自己有用”,主观层面上来讲,个人认为自己感觉受教的都是有用的信息,即使这个信息别人都知道。

一般消化知识的过程,我是这样做的:阅读媒体平台文章——保存到有道云笔记——大类划分——知识提炼。

③实践

个人认为,实践最好的办法就是有选择地输出自己的思想,并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知乎的很多现身说法是输出,但除了言传身教之外,还要讲究方法,李叫兽认为还必须要构建知识的多种用法,探索事物的深层次原因。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必须建立知识的相关联系。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活学活用,毕竟刚学到的武功总要拿出来装逼吧。

如果回到看问题的角度,顺序一般是:表象——全局——本质。由事物表象到全局的认知过程,通常就是我们最容易产生迷惑的阶段。这个时候建立联系的作用就出现了。我们会从庞杂的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用的信息帮助我们发现事物的

规律,不断进行归纳和总结,最终发现本质。

去学术网站或平台上发布自己的感想,和评论区的人一起探讨问题的本质,就是建立联系的一种表现。再包括演讲,包括用自己的知识库构建产品的idea 都是如此。

若要说起“建立联系”和“输出”的区别,一个像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一个像是一对一地深入讨论问题。总有一个方法会接近问题的本质。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输出简单,那“发现规律”会不会很难?我想,对于一个主动学习的人,任何的深入思考都会发现规律,如果思考的不够深入,无法“建立联系”,也没有发现规律这一步。

实践包括:输出、聚合、扩充。再具体点就是强化认知后进行知识再重构,通过强化体系再进行知识体系外的扩充。

为了方便理解,我抓取了一张图:

为什么是循环?除非经历重大变故,人的性格其实是极其难以改变的,而我们有

时很难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我们的思维方式、想法都会固定,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的眼界、价值观也是固定的,如果不去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和不同想法、不同环境、不同价值观的人交流,人的眼界就会狭隘,也会弱化全局思考的能力。

3

总结

输出倒逼输入

总结一下,本文的三点方法:

有选择地获取知识

用最简单的方法分类并提炼整合知识

有选择地输出自己的思想,并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深入挖掘问题,就是需要不停地输出倒逼输入,我们在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这个问题也逐渐接近本质,而我们又会在这个问题上发现更多新的问题,这就是闭环——不断追求本质的过程。

- En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