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态学

工业生态学
工业生态学

催生新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自其诞生以来,迅速发展成为国际环保的主流思想,有力推动了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今天,已经很难找到一个没有开展过清洁生产活动的国家或地区了。各国在清洁生产实践中不断创新,新的清洁生产思想、新的清洁生产工具大量涌现,丰富了传统清洁生产,催生着新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不间断的跋涉清洁生产思想自诞生以来,一直在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国际上称其为“不间断的跋涉”。从名称上看,美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污染预防前后,到联合国环境署正式推出清洁生产定义,清洁生产的名称经历了废物规避、低废物工具、废物最小化、废物预防、源削减、源控制等一系列变化。从内容上看,清洁生产不但从最初的化工企业清洁生产审计、发展到包括一、二、三产业各种类型组织的审计,而且其广度和深度迅速发展。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推行清洁生产主要采用的是供给式推动机制。这种机制不能大面积地有效地激发组织自主地进行清洁生产。各国清洁生产近几年在推行中都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的体现是,主动要求进行清洁生产审计的组织不多、通过审计的成果也很难持久。

发展中国家推动清洁生产采用的也是供给侧机制。但是由于政府经费不足,好的企业不多,推动清洁生产往往依靠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赠款项目。

近几年来,清洁生产领域新的概念、新的实践层出不穷,有关于推行机制的,也有关于技术方法的;有的深化和丰富了清洁生产思想,有的开创和实施了新的清洁生产工具。这些理论和实践为创立新清洁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

联合国环境署对清洁生产的定义为:一种新的环境战略,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其具体实施要依靠清洁生产工具。该定义把清洁生产提高到一种思想的高度,突出了整体预防、生态效率、环境战略、全生命周期等重要概念,覆盖了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十几年来盛用不衰。由于清洁生产最初是由企业提出来的,不难看出,在联合国环境署的这一定义中保留了过深的企业层次的烙印,对高层次的和大范围的清洁生产涉及较少,缺乏指导作用。我国过去最主要的、几乎是唯一的清洁生产工具是清洁生产审计。

各国清洁生产的实践证明:把清洁生产主要放在企业层次,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近10年的清洁生产实践尤其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80年代,由于中国工业的布局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仍呈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建成的布局和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区域性污染、结构性污染、资源利用率低下带来环境污染和其他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依靠在单个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是解决不了的。

新清洁生产主要在思想层次、推行机制层次和技术层次等三个层次上创新。

在思想层次上,要把清洁生产这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和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纳入到国民经济计划之中,在国民经济计划这个源头,把好工业结构关、经济布局关、产品生命周期关,把污染消灭在产生之前。

在推行机制层次上,要创建市场运作机制,用市场运作机制产生对清洁生产的大面积的和持久的需求,即用需求侧机制取代过去的供应侧机制。推行清洁生产的核心力量是政府,策划、建立、运作和发展清洁生产市场的核心力量也是政府。政府要通过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清洁生产搞得好的企业更容易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剌激企业搞好清洁生产的积极性。清洁生产的涉及面很广,不是一个政府部门能够全揽的。国务院将清洁生产的职能合理地分解到所有有关国家部委局中,各家协同作战是清洁生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技术层次下,要总结、提高、创造新型实用清洁生产工具,开发出在实际工作层面上落实清洁生产思想的有效手段。

新清洁生产工具

生态设计是一种借助环境确定产品设计的决策方向的概念。生态设计已在荷兰等国家进入研究生课程,有的产品已达到实用阶段。国外有人按生态效率改善程度由低往高顺序、将生态设计分为四类:产品改进、产品再设计、功能革新和系统革新。

生命周期分析是评估产品在其全部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的一种工具,从制成该产品的原材料的提取和加工,到制造、包装和营销过程,到该产品的使用、再生使用和维护,直到最终循环或在产品有用生命末端作为废弃物处置。

随着环境管理的日益加强,过去20年左右发达国家工业界用于环保的费用包括污染治理、废物管理、监测、依法报告、法规规定的必要费用和保险等方面的费用增长很快。但是,由于传统的管理会计系统往往将上述环境费用计在一般管理费帐目上,生产部门的经理因而缺乏减降其环境成本的积极性,导致总经理一级的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环境成本也缺乏了解。环境管理会计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清洁生产工具。

产业生态学是生态产业的学科基础。产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相互关系。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管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并持续利用。

生态产业的组合、孵化及设计原则主要有10点,即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区域整合、柔性结构、功能导向、较硬结合、自我调节、增加就业、人业生态和信息网络。

清洁生产诊断与清洁生产审计一样也是一种预防污染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分析和评估程序,与清洁生产审计的不同之处在于,清洁生产诊断的分析和评估对象是国民经济计划的编制过程、政策的制订过程以及区域或区域性组织。

清洁生产诊断是一套综合性很强的程序,其使用的方法包括生命周期评估、物料平衡、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情景模拟等。《科技日报》2001.08.11文/段宁

立足资源优势和特色建立珠海生态产业示范园区

□ 朱鹏飞

珠海市1997年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998年获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1999年被定为首批“国家生态示范区”,这一切,证明了珠海市20年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达到了国家领先水平,某些领域已进入了国际先进水平,这是珠海市拥有的一笔巨大资源,为今后增加经济总量,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所面临的危机。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例,到目前为止已有深圳、大连、厦门等16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区),这些城市和珠海一样都提前一年实现了“双达标”,生态示范区在全国也已有32个。这说明,在珠海市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其它城市也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赶超珠海,不发展就会落后,是珠海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为此,我们在总结特区成立20年来成功的经验,制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计划时,应考虑如何发挥资源优势,走出一条有珠海特色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特色道路,这是需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珠海市发展生态产业的条件分析

(一)生态产业及其发展的理论基础

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综合型产业,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产业发展的多样性与优势度,开放度与自主度,力度与柔度,速度与稳度达到有机结合,使污染负效益变为经济正效益。根据我国著名的生态学专家马世骏教授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基础,中国的生态产业主要是开展人工生态产业建设,追求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和人的主动改造与建设,强调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的系统组合、学科的边缘交叉和产业的横向结合。在这方面我国已取得了长足的研究进展,是我国生态学跻身国际前沿的少数几个领域之一。

珠海市作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只是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一个初级阶段,仅是生态城市的基础,作为一个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领头城市,应该考虑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贯穿,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建设城市,按照ISO14000的体系来管理,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在能源利用、建筑设计、产业发展等方面应充分考虑资源优势及其再生利用,在产生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不应以发展污染型的工业为经济支柱,而是采用产业生态学方法,以生态产业为主体,通过建设生态产业示范园区,带动全市生态产业的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经济,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珠海市生态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珠海市建市20年来,保护和建设了一大批文化、自然、社会资源,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资产,是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自然资源: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45万亩没有受到太多污染的农业生产良田是非常难得的,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生态农业资源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绿色食品基地(尤其是有机绿色食品基地),创造出生态农业产品品牌,是珠海市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海岛海洋资源:珠海市拥有长而宽的海岸线,东南部的海岛海洋资源,是未来发展海洋经济的物质基础,现在仅开发部分海产养殖和海岛旅游,只是海洋产业的起步,今后,在海洋生物、海洋生化物质利用、能源和封闭式生态型海岛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珠江水网地区及优质的淡水资源:在全球性缺水危机下,珠海所拥有的淡水、河流及出海口三角洲资源就显得特别的珍贵。

生态环保资源:20年来珠海市环保、规划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使珠海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中独具特色地保留了一片蓝天、碧水和土地,并积累了一笔环保、规划管理的软硬技术,这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

国家级环保模范城、生态示范区、旅游城市、国际改善人居环境典范等无形资源是珠海市建立以生态产业为支柱经济的国际型可持续发展示范城市的基础,以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为例,不仅可带动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而且为争取国际生态环保技术合作,吸引国外投资、开展国际融资创造了条件,为生态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信誉基础。

20年来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道路,积累了丰富的领导、组织、管理技术基础和实践经验,一些崇尚环境保护的技术人员、公众纷纷到珠海安家落户和投身经济建设,使珠海具备了一支强大的具有生态文明的干部技术人员和市民队伍,这一切均为今后建立生态城市提供了发展基础。

具备了上述社会、人文、自然、人才等产业基础,开展生态产业的发展,培植特色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就是珠海未来社会发展的强大优势,保护利用好这些资源,就能使珠海的经济走上腾飞之路,并逐步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先进城市的行列。

(三)珠海市生态产业的现状

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和与之配套起协调和窗口作用的生态信息业。珠海生态农业有市农科中心。生态工业有ISO14000企业,生态旅游有海岛生态游、温泉等资源型旅游,但这些只是生态产业的雏形,至于生态信息产业则还未起步,以市农科中心为例,只是通过种养业形成集旅游观光、科普和餐饮业在内的一个一、三产业联合体,就连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的功能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温泉资源只是带动了旅游餐饮业,其利用价值未能充分体现,造成了资源浪费,就资源有偿使用而言,政府所得到的收益是极为有限的,使温泉这一国有资源廉价出让和低水平利用;生态工业方面还未形成清洁生产体系,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不相适应,从全市范围来看,生态产业还未形成产业点面相结合的网络体系,生态产业的源流不能形成良性代谢循环,因此不能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针对这种现状,必须组织建立一个生态产业示范园区,把人才、技术、信息等集中经营管理,通过制定科学的产业优惠政策形成“洼地”

优势,形成生态产业龙头,带动生态产业在全市各行业的全面开展,逐步形成支柱产业。

二、在珠海建立生态产业示范园区的设想

(二)生态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框架

(三)生态产业园区的运作

作者系珠海市环境保护局博士、高级工程师

邮编:519000

第二章工业生态学

每年9月,美国科普月刊《科学美国人》(法文版名称为《为了科学》“pour la Science”)出版一期专刊。1989年9月,专刊的主题是“地球的管理”。人们可以从中读到一篇题为《可持续工业发展战略》的文章。两位作者都在世界上最大的工业企业中就职:罗伯特·福罗什(Robert Frosch)是通用汽车公司研究部副总裁(现在哈佛任教),尼古拉·加劳布劳斯(Nicolas Gallopoulos),也在通用汽车公司任职,负责发动机研究。在文章中,两位作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即工业可以运用新的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将大为减少。这个命题引导他们推出了工业生态学这一概念。

“在传统的工业体系中,每一道制造工序都独立于其他工序,消耗原料,产出将销售的产品和将堆积起来的废料;我们完全可以运用一种更为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来代替这种过于简单化的传统生产方式,那就是工业生态系统。……

一个工业生态系统,完全可以像一个生物生态系统那样循环运行:植物吸取养分,合成枝叶,供食草动物享用,食草动物本身又为食肉动物所捕食,而它们的排泄物和尸体又成为其他生物的食物。当然,也许人们永远也达不到一个完美的工业生态体系的境界,但是,企业家与消费者完全可以改变他们的习惯,如果他们愿意保持或提高生活水准而又不去破坏环境的话。

这些文字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使很多人都产生了强烈的预感。罗伯特·福罗什和尼古拉·加劳布劳斯的文章发表以后,许多作者都发表了他们各自的看法,因此工业生态学不存在标准的定义。加拿大新苏格兰省哈利法克斯达尔荷西亚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的雷蒙·柯特(Raymond Cote)作了一番统计,有关这门年轻的工业生态学不同的定义达20种之多。不管这些定义有多么不同,但作者们至少在关于工业生态学的三大基本要素方面是认同的:

a)工业生态学是一种关于工业体系的所有组成部分及其同生物圈的关系问题的全面的、一体化的分析视角;

b)工业体系的生物物理基础,亦即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与储存的总体,是工业生态学研究的范围,与目前常见的学说不同,工业生态学的观点主要运用非物质化的价值单位来考察经济;

c)科技的动力,亦即关键技术种类的长期发展进化,是工业体系的一个决定性(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有利于从生物系统的循环中获得知识,把现有的工业体系转换为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自然,如同罗伯特·福罗什1990年在英国工程师协会的报告会上所指出的那样,工业生态学是一个类似的概念,不应完全按照字面的意义来理解:

“工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物生态系统概念之间的类比不一定完美无缺,但如果工业体系模仿生物界的运行规则,人类将受益无穷”。

初一接触,工业生态学的概念显得十分简单明了,十分吸引人。那么有没有可能让其跨越美好的抽象概念阶段呢?回答是肯定的,如同历史最长、被广为研究、今天仍在运行的工业生态系统—卡伦堡共生体系—所证明的那样。在探讨关于工业生态学的实践和理论的内涵之前,让我们先去卡伦堡转上一圈,其发现会是十分有益的。

卡伦堡共生体系

卡伦堡是一个仅有2万居民的工业小城市,位于北海之滨,距哥本哈根以西100公里左右。卡伦堡的好时运主要归功于它的峡湾,在北半球这个纬度上是冬季少数不冻港之一。准确地说,常年通航正是卡伦堡50年代以来工业发展的缘由。开始,这里建造了一座火力发电厂和一座炼油厂。

随着年代的推移,卡伦堡的主要企业开始相互间交换“废料”:蒸汽,(不同温度和不同纯净度的)水,以及各种副产品。80年代以来,当地发展部门意识到它们逐渐地,也是自发地创造了一种体系,他们将其称之为“工业共生体系”。

卡伦堡共生体系中主要有5家企业,相互间的距离不超过数百米,由专门的管道体系连接在一起:

?阿斯耐斯瓦尔盖(Asnaesvaerket)发电厂,这是丹麦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发电能力为150万千瓦,最初用燃油,(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改用煤炭,雇佣600名职工。

?斯塔朵尔(Statoil)炼油厂,同样是丹麦最大的炼油厂,年产量超过300万吨,有职工250人。

?挪伏·挪尔迪斯克(Novo Nordisk)公司,丹麦最大的生物工程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酶和胰岛素生产厂家之一。设在卡伦堡的工厂是该公司最大的工厂,员工达1200人。

?吉普洛克(Gyproc)石膏材料公司,一家瑞典公司,卡伦堡的工厂年产1400万平方米石膏建筑板材,175名员工。

?最后是卡伦堡市政府,它使用热电厂出售的蒸汽给全市远距供暖。

液态或蒸汽态的水,是可以系统地重复利用的“废料”。水源或者来自相距15公里的梯索湖(Tisso),或者取自卡伦堡市政供水系统。斯塔朵尔炼油厂排出的水冷却阿斯耐斯瓦尔盖发电机组。发电厂产生的蒸汽回头又供给炼油厂,同时也供给挪伏·挪尔迪斯克工厂的(发酵池)。热电厂也把蒸汽出售给吉普洛克工厂和市政府(用于市政的分区供暖系统)。它甚至还给一家养殖大菱鲆鱼的养殖场提供热水。

1990年,热电厂在其一个机组上安装了脱硫装置,燃烧气体中的硫与石灰产生反应,生成石膏(硫酸钙)。这样,热电厂每年多生产10万吨石膏。由卡车送往邻近的吉普洛克石膏材料厂。现在,这些石膏就用作石膏材料厂的原材料。吉普洛克公司因此可以不再进口直到那时一直从西班牙矿区开采而来的天然石膏。至于炼油厂生产的多余的燃气,可以作为燃料供给发电厂和吉普洛克工厂。图1给出了卡伦堡共生体系的主要交换流程示意图。

把多年来逐步建立起未的所有废料交换的细节一一列数,可能是枯燥无味的。加之,还没有关于卡伦堡工业共生系统详尽的研究报告,我们只有一些初步的出版物。但在目前已经掌握的部分材料的基础上,我们已经可以初步评估卡伦堡工业共生系统的环境、经济优势: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

?减少资源消耗:每年45000吨石油,15000吨煤炭;特别是600000立方米的水,这些都是该地区相对稀少的资源。

?减少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和污染:每年175000吨二氧化碳和10200吨二氧化硫。

?废料重新利用:每年130000吨炉灰(用于筑路), 4500吨硫(用于生产硫酸),90000吨石膏,1440吨氮和600吨的磷。

事实上,源于这些交换的经济利益同样十分巨大。据可以公开得到的资料,20年期间总的投资(计16个废料交换工程)额估计为6000万美元,而由此产生的效益估计为每年1000万美元。投资平均折旧时间短于5年。

图1: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企业间主要废料交换流程示意图(资料来源:卡伦堡共生研究

协会)

卡伦堡的启示

关于卡伦堡共生系统,我们归纳三点结论:

第一,共生系统的形成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是在商业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所有企业都从中得到了好处。每一种“废料” 供货都是伙伴之间独立、私下达成的交易。交换服从于市场规律,运用了许多种方式:有直接销售,以货易货,甚至友好的协作交换(比如,接受方企业自费建造管线,作为交换,得到的废料价格相当便宜)。

第二,共生体系的成功广泛地建筑在不同伙伴之间的已有信任关系基础上。卡伦堡是个小城市,大家都相互认识。这种亲近关系使有关企业间的各个层次的日常接触都非常容易。

第三,卡伦堡共生体系的特征是几个既不同又能互补的大企业相邻。要在其他地方复制这样一个共生系统,需要鼓励某些“企业混合”,使之有利于废料和资源的交换。

90年代初以来,卡伦堡经验日益受到关注,在许多出版物中被引作案例,但往往是经第二手资料。人们可以庆幸其突然来临的知名度,但把卡伦堡的共生系统理想化也是错误的。有必要提出以下几点评论:

第一,共生系统受到刚性的制约,这是因为共生系统内的企业数量有限,保障大部分废料运输的基础设施的性质所限:管道运输只适合于固定伙伴之间固定的废料交换。

第二,在改变生产方式的情况下,或者只是一个伙伴很简单地要终止它的业务,那么,就可能造成某种废料不足,而整个交换系统会受到严重干扰。在像卡伦堡这样的工业生态体系中,由于没有多于必需的供货者,使得共生体系面临这样那样的干扰会变得十分脆弱(与生物生态系统不一样,在生物生态系统中,一般而言,多于必需的供货者是常态)。在卡伦堡,某个废料交换的理由主要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十分邻近。在通常情况下,正好相反,原则上完全可能中断从一个供应商那儿的进货,改成从另一个供货商那儿进货,而不论这个供货商在什么地方。事实上,我们知道,这种理想市场的形成具有许多偶然的因素。原料的稳定供应是所有企业要面临的一般问题。归根结底,我们可以设想,像卡伦堡共生体系这样的经济结构不可能在实际供应更为脆弱的情况下存在,比如像许多不实行废料交换的普通工业园区。

第三,购买固定废料的企业的工艺流程很难承受向它们提供的原料在性质上或在构成方面的变化。吉普洛克石膏材料厂的情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95年,吉普洛克在常规分析过程中发现石膏中含有大量的钒,这种金属可能对一些人造成变态反应。经过仔细调查,最终发现钒污染的原因是:阿斯耐斯瓦尔盖发电厂试用了一种从委内瑞拉来的叫做奥利木松(Orimulsion)的价格十分低廉的燃料。奥利木松是一种从委内瑞拉奥里诺科河流域开采来的石油,调查人员在这种石油里发现了钒,最终在石膏中也发现了钒。阿斯耐斯瓦尔盖发电厂只好改进其设备,以防止累积钒及脱硫装置生产的石膏的其他污染物。

第四,经济上的不合理。比如,为了防止可能对远距供暖造成致命的竞争,卡伦堡没有天然气输气管道。事实上,对于个人消费者来说,由热电厂蒸汽网络所供的热比管道天然气供热要昂贵得多。这是一个荒谬的现象:丹麦的天然气一直供应到瑞典境内的吉普洛克属下的一个工厂,而在丹麦卡伦堡却得使用液化气瓶或由斯塔朵尔炼油厂提供的燃气。

第五,人们同样看到,很难将中小企业整合进共生系统,主要是因为它们的生产量和对副产品的吸收量都相当小。不过,卡伦堡共生系统的一些主要伙伴正在积极地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比如,阿斯耐斯瓦尔盖发电厂正在设想利用自己多余的蒸汽来制冷。如果有一个食品加工企业设在附近,那么它便可以获得非常合算的冷冻系统。

生态工业园区

能不能在其他地方再现,甚至普及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需要指出的是,在许多地方都有这种类似的初级工业生态系统。在一些传统的工业地区,如在鲁尔、洛林或休斯敦地区,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实行不同企业间多少也是经设计的共生形式。主要的区别在于,在卡伦堡,共生交换的发展过程是自觉地和系统地进行的。

以卡伦堡为榜样,在90年代初出现了“生态工业园区” 的概念(英文为:

eco-industrial park,EIP)。在一个园区中,各企业进行合作,以使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特别是相互利用废料(一个企业的废料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料)。不过,“园区”的概念不应使人们理解成一定是某个在地理上毗邻的地区,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完全可以包括附近的居住区,或者包括一个离得很远的企业,如果它是唯一能处理在园区现场不能处理的稀有废料的企业的话。生态工业园区的观念区别于传统的废料交换项目的地方是,它不满足于简单的一来一往的资源循环,而旨在系统地使一个地区的总体资源增值。

自1993年起,主要在美国,我们看到生态工业园区遍地开花。在华盛顿,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President’s Council on Sustain able Development,PCSD)组建了一个生态工业园区特别工作组。在1997年发表的最终报告中,人们可以看到有15个左右的生态工业园区项目规划分散在全美各地区。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荷兰(鹿特丹)和奥地利(格拉兹)同一时期也有类似的计划。但是,直到目前为止,这还只是一些规划,还没有确确实实地展开。

生态工业园区这一新名词产生了一种时髦效应,但经过热闹的第一阶段以后,具体的成果就需要耐心等待了。还应该承认,如果说在原则上工业生态园区的设想是极为简单的,但实行起来却一点也不容易。表面上看起来,它甚至可能违反我们的良知,比如,我们可以设想下述情形,当一个企业需要增加它的废料生产(而不是减少),在另一个邻近企业能否将其作为原料来接受。

此外,工业生产工艺通常地都设计使用符合严格的纯净标准和质量标准的天然原料。这就使其回旋余地很小。在卡伦堡,吉普洛克不得不改变它的原料加工工艺,因为从阿斯耐斯瓦尔盖热电厂来的石膏原料与天然石膏的温度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使用废料而改造工艺成功的范例。但一般而言,每当为使副产品和废料能为别的企业所用而进入改造生产工艺流程的细节时,经常会遇到技术上和经济上难以克服的困难。工业“营养结构”并不一定肯定比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所见到的更简单!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理解企业家们,如同生态工业园区的推举者们一样,在初期对这一新生事物持保留态度。工业生态园区不可能一夜之间出现并可供实际操作运行,但其思想已经开始发扬光大。

工业生物群落

与工业生态园区概念接近的是“工业生物群落”概念。在生物学当中,生物群落概念与下述事实相关: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物种群总是依据一定特性的组成关系才能组成。我们可以把这一思想扩展到工业联合企业中去,寻求确定“恰当的”即最优化的工业活动组合。比如,与其单独地建造一个蔗糖厂,从一开始就应该设想一个联合企业,以使与蔗糖生产有关的物质、能源流都得到最优化利用。也就是说,为使不同的甘蔗副产品得到充分利用,就至少需要建立一个造纸厂、一个制糖厂和一个热电厂。正是以这种方式,我们设想诸如“纸浆-造纸”、“肥料-水泥”、“炼钢-肥料-水泥”等一类的联合体。部分的和自发的类似联合体的例子很久以来早就存在,但从今以后的问题是要明确地和系统地加以发展。

如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样,在工业生物群落中也存在“主要种群”。热电厂很明显就是这种“种群”之一。可以设想围绕热电厂的一系列的生态工业联合体。特别是燃烧煤炭的热电厂运用的物质流规模相当庞大,而且以热的形式浪费的能源也相当的多。仍以卡伦堡为例,阿斯耐斯瓦尔盖热电厂每年燃烧掉450万吨煤炭,而每年斯塔朵尔炼油厂消耗掉的14万吨蒸汽只占热电厂生产的全部热能的0.3%,远距住宅供暖每年所需的22.5万吨蒸汽只占其中的0.5%,而挪伏·挪尔迪斯克生物公司所用掉的21.5万吨蒸汽也仅占0.5%。

像卡伦堡阿斯耐斯瓦尔盖热电厂那样一个发电厂,如果满负荷运转,所发的电只占其燃烧掉的煤炭所释放出来的总能量的40%。因而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以蒸汽的形式出现,可以在“共生”经营活动的范围之内被利用。这种可能性,在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国家意义特别重大。这两个国家的电力生产规模日见扩大,而其中大部分源自燃煤。在此情况下,人们可以利用富余热力制冷,用于分区供冷(“district cooling”),或者甚至可以将制冷用于食品加工或化工生产。

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会把工业生态学付诸实施吗?如果会,那么怎么样实施?自然,今天工业生态学刚刚走出创导者们的圈子,要回答这些问题显然为时尚早,不过已经可以提出几个基本要点:

?把工业体系视作生态系统的特殊情形的观点的提出并不是为了为难实业界。我们只是看到了走出传统的无结果的“生态-经济”这对矛盾的辩论的可能性。当然,这同样存在一定的倒退风险。早晚一些企业会援引工业生态学来为一些不值一驳的实际现象辩护。

?实业界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多少有点儿高尚的高谈阔论所包围,被淹没在关于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建议的大潮之中(生命周期分析、ISO系列质量体系和其他各种各样的标准),欣赏工业生态学的严格的理论(生态科学)的一面,而且特别欣赏其实践操作的一面。

?在管理方面,工业生态学将产生两大影响:

一方面,它对几乎强迫性的主要关注产品的管理方式提出了质疑。传统地,企业的全部力量集中在销售产品方面,而关于废料管理和环境问题总是扔给一个多少有点儿次要的部门。而现在要给予废料增值以同样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要同销售产品一样重视企业所有物质与能源的最优化交换。

另一方面,传统的管理科学在企业间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树立了竞争力的信条。而工业生态学要求企业间不仅仅是竞争关系,而是建立起一种“超越门户”(Over the fence)的管理形式,即保证资源最优化利用的管理合作。

?最优化利用物质与能量交换迟早会带来技术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正是因为这个理由,中小企业同样有机会实施工业生态学,而不仅仅为一小部分大公司视作奢侈品,使用它但并不期望获得即时的效益。再说,技术进步就是“生态效率”理论(eco-efficiency)的中心思想。“生态效率”理论是由弗兰克·博斯哈特(Frank Bosshardt)于1992年提出来的,他是阿诺瓦(ANOVA)集团(瑞士斯蒂芬·斯密丹尼(stephan Schmidheiny)工业控股公司,可持续发展业务委员会(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创始者之一)的负责人之一。最近,Dow Europe公司的克罗德·福斯勒(Claude Fussler)杰出地发展了“生态效率”理论并将其实际运用于企业界。简要地说,“生态效率”理论推崇的方法,用实业界的语汇来表示(竞争力,革新,等等)与工业生态学十分相似。主要区别在于,“生态效率”理论仍然集中在单个企业的发展战略方面,而工业生态学注重的是企业集团层次上、地区间、甚至整个工业体系的最优化。

工业体系的进化过程

工业生态学概念,是一个类比的概念,我们不能按字面的意义来理解它。不过,基于50

多年来我们在自然生态系统循环方面获得的大量知识,这一类比概念值得我们详细展开探索。从理论上来说,无疑地,最初的基石已经奠定,但分析其有效性和在工业领域实际运用生态系统概念,一切都还刚刚开始。

关于地球生命进化的知识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未来工业体系的思想武器,同生物圈一样,工业体系也是一个漫长进化史的结果。在生命的开始阶段,可能的资源无穷无尽,而有机生物的数量是那样地少,以至于它们的存在对可利用资源产生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记。我们可以这样来描绘,把它看成是一个线性进化过程。在这个进化过程中,物质流动相互独立地进行。资源看起来是无限的,因而废料也可以无限地产生,生命因此可以长期保障其发展的条件。漫长时间内连续的“创造”,先是无氧发酵,然后是有氧发酵,然后是光合作用,我们工业社会可以从中获得启发。

地球生命的最初阶段与现代经济运行方式之间的类比给人以十分强烈的印象:事实上,目前的工业体系,与其说是一个真正的“体系”,倒不如说是一些相互不发生关系的线形物

质流的叠加。其运行方式,简单他说,就是开采资源和抛弃废料,这是我们环境问题的根源。工业生态学理论的主要探索者之一,勃拉登·阿伦比(Braden Allenby)提出将这种运行方式命名为一级生态系统,可以用下述图示表明:

图2:一级生态系统示意图(资料来源:Braden R.Allenby)

在随后的进化过程中,资源变得有限了。在这种情况下,有生命的有机物随之变得非常地相互依赖并组成了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一如今天我们在生物群落中所见到的那样。不同(种群)组成部分之间的,也就是说,二级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变得极为重要,(资源和废料)的进出量则受到资源数量与环境能接受废料能力的制约(见图3)。

图3:二级生态系统示意图(资料来源:Braden R.Allenby)

与一级生态系统相比,二级生态系统对资源的利用虽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效率,但也仍然不能长期维持下去,因为物质、能量流都是单向的:资源减少,而废料不可避免地不断增加。

为了真正转变成为可持续的形态,生物生态系统进化成以完全循环的方式运行。在这种形态下,我们不可能区分资源与废料,因为,对一个有机体来说是废料,但对另一个有机体来说是资源。只有太阳能是来自外部的支援。我们仍然运用勃拉登·阿伦比建议的术语,这可称作三级生态系统。在这样的一个生态系统之内,众多的循环借助太阳能既进行独立

的方式,也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这种循环过程在时间长度方面和空间规模方面的差异性相当大。理想的工业社会(包括基础设施和农业),应尽可能接近三级生态系统。

图4:三级生态系统示意图(资料来源:Braden R.Allenby)

总的说来,一个理想的工业生态系统包括四类主要行为者:资源开采者,处理者(制造商),消费者和废料处理者。由于集约再循环,各系统内不同行为者之间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出入生态系统的物质流。

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活动,在很大的程度上属于一级生态系统的范畴。产品的使用寿命常常极短,往往仅使用几星期,甚至几天。大部分的原材料的使用可以说是毫无价值的:它们仅使用一次以后便被扔掉,散落于周围环境之中。使用的许许多多产品是消耗性的:如润滑剂、溶剂、油漆、杀虫剂、肥料甚至轮胎(看看公路边堆放的旧轮胎吧)。废物再循环利用微乎其微。而且,消费后废弃物的再利用的方式,诸如今天普遍运用的方式,往往其本身也是污染活动,消耗性的,其对环境的真正效益远不是一目了然的。

同生化反应相反,工业生产几乎唯一地使用矿物能源,而矿物能源是不能再生的。在这个意义上,今天的工业生态系统,建筑在矿物燃料的基础上,与生物进化的初级阶段十分相似:最原始的有机物从生物史前时期长期积累的有机分子储备中汲取能量。

图5:理想工业生态系统示意图(资料来源:Braden R.Allenby)

与由太阳能促使产生的再生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不同,目前的工业生产过程只是转化过程中阶段性的和不可逆的线性片段而已。过程从采掘原材料开始,继之以物理的分选、提炼,尔后还原或化合成初级的中间体。这样,人们可以得到构成工业社会第一基础的原料了:基础金属或以纯净形态出现的其他元素,诸如纤维素、碳酸钠、氨水、甲烷、乙烷、丙烷、丁烷、苯、二甲苯、甲醇、乙醇、乙酰基、乙烯、丙烯等等。这些初级材料的获得需要经过吸热反应,也就是说需要添加外来能量。

这些初级材料再经加工和再化合成预想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形态。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初级材料经过放热反应,也就是说不用添加剂的。大部分氢化、氯化、氢氯化反应是放热反应;强酸和金属或氢氧化反应也是放热反应。

因此,这些初级材料含有必要的能量,经反应化合成最终产品。可以说,它们所起的作用有点儿类似生化系统中三磷酸腺苷(A.T.P.)的作用(三磷酸腺苷是为细胞新陈代谢提供所需能量的主要分子)。然而三磷酸腺苷是可以在细胞内部以循环方式再生的。与此相反,初级中间体却是不能再生的,以不可逆方式包含在产品之中。这里,如同罗伯特·U·艾瑞斯(Robert U.Ayres)所指出的那样,是目前工业代谢与生物代谢最根本的区别所在。

在近亿年的过程中,生物圈产生了一个三级生态系统运行所需的一切要素。而我们的工业体系正艰难地和部分地从一级生态系统向二级生态系统过渡,只是半循环的,而这还是由

于一些资源的稀少(主要是一些可以更新的资源,如水、土地),由于各种各样的污染和立法的或经济的因素(比如贵金属的回收利用)所促成的。

工业生态学思想的主旨是促使现代工业体系向三级生态系统的转换。转换战略的实施包括四个方面:将废料作资源重新利用;封闭物质循环系统和尽量减少消耗性材料的使用;工业产品与经济活动的非物质化;能源的脱碳(四个方面的详细介绍见本书第5章)。

比这样或那样的观念更为重要的,将生态学概念运用到工业体系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工业生态学所提倡的全面的、一体化的观念。而特别重要的是,从对生态运行与调节机制的认识中获得知识,即从近50年来由理论生态学发展起来的充满了控制论语汇的学问中获得知识。从长远来说,对生物和工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的知识可能演化成一种像长期以来用于优化工业生产体系各个不同组成部分的科技知识一样的战略理论。

工业生态学?这一词汇本身马上就让人感到惊讶,困惑,因而吸引人的注意力。我们本能地会觉得,“工业生态学”在组词方法上是矛盾的,是一个矛盾修辞,就如“明亮的黑暗”,或“滚烫的冰块”一样。

我们为何有此反应?无疑是出于习惯。我们习惯上认为工业体系是与生物圈相对立的,一边是工厂、城市,一边是大自然。带着这种局限性的观念,我们小视了工业体系对“外界”、对其周围世界、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主义者们,以及他们的先驱者们,长期以来,关注的是工业活动造成的不良后果,即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但工业体系的运行机制本身始终在他们的研究范围之外。

工业生态学从相反的假设开始探索:可以将工业体系预想为生态体系的一种特殊情况。至少,我们可以把工业体系描绘成这样一个形态,即如同生物生态系统一样的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流动及储存。而且,工业体系总起来说是建筑在生物圈所提供的资源与服务的基础上的,在某种意义上,工业是生物圈的赘生物。因此,工业生态系统与生物圈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多少有些直接的相互影响,从几乎“自然状态”的农业生态系统到最为非自然的生态系统,如宇宙飞船。

工业生态学并非全新的概念。60-70年代的科技文献中已经时而出现这一个词了,但是没有更为深入的研究。90年代初,工业生态学一词首先在与美国工程科学院关系密切的一些工程技术人员中重新被提出。从此以后,工业生态学走上了充满活力的发展之路。可以毫不夸张他说,目前,我们正在目睹诞生一个由工程学、生态学和生物经济学交叉构成的科学与技术的崭新领域。尽管还十分稚嫩,但已经表现出了某种成熟的形态,标志之一是1997

年春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了《工业生态学》杂志,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专门介绍这一正在发展中的学科的学术刊物。

近三年来,“工业生态学”一词开始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传播开来,并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时髦效应,尽管其概念不一定被十分清楚地理解。为了避免混淆,我们首先界定“工业代谢理论”与“工业生态学”之间的区别。

工业代谢理论研究的是工业系统所有生物物理组成部分的总和。其基本手段是分析与描述,旨在弄清楚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与储存的动力,从资源的采掘直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这是物质不可逆转并迟早要发生的循环。

而工业生态学,则向前跨越了一个阶段:借助于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认知,找到能使工业体系与生物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相互匹配的可能的革新途径。因此,工业代谢研究是工业生态学不可缺的先决条件。

工业生态学首先要求助于科学生态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它研究的范围是工业体系整体的和长期的发展。因此,环境问题,同其他许多问题一样,只是工业生态学研究范围的一个方面。与目前正在进行的大多数关于环境问题的讨论不同,工业生态学不涉足政治生态主义领域,既不持灾变说,也不持与其相反的、过分的科技乐观主义。

本书旨在首次用法文简要介绍工业生态学90年代初以来的形成情况,包括历史回顾及主要代表人物。书末的参考文献目录列入了那些深刻地更新了工业体系传统观念的主要书目;书中脚注列出了一些更专业的出版物。

本书原是为一次辩论会准备的文件,为夏尔·列奥鲍尔·梅那人类进步基金会(Fondation Charles Leopold Meyer pour leProgres de lhomme,FPH)而起草,在1993-1994年间主要在美国完成的一系列采访的基础上写成的。我感谢FPH人类进步基金会,特别是Maurice Cosandey,Pierre Calame和Gustavo Marin先生,他们的支持使我得以在理想的条件下进行研究;我感谢我的助手Gisele Spescha女士,她耐心阅读了我的手稿;我也要感谢所有那些在工业生态学有关出版物还十分稀少的时候拨冗接待我的采访,并慷慨与我分享他们知识的人士。我还要特别感谢David Allen,Braden Allenby,Jesse Ausubel,Robert Ayres,Dohn Ehrenfeld,Robert Frosch,Arnulf Grubler,Ernie Lowe,David Rejeski,Deanna Richards,Walter Stahel,Willi am Stigliani,Hardin Tibbs,智广渡边以及Jacques Grinevald,他们为本书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无私的协助。

1998年2月于日内瓦

第一章出乎自然的工业

把工业体系视为与生物圈相对立这一看法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实际后果,那就是把人类活动的影响视为主要仅限于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于是,人们认为解决的办法就是采取措施来治理污染,一般而言,采取技术手段的时机总是在生产过程的末端,用英文表达,那就是“end of pipe”。

多年来,企业界、政府部门喜欢反复地劝说应该“从源头开始预防污染”。这种观点很吸引人,但是,从某种角度看,它仍然属于“过程末端治理”的原理范畴,因为这里注意力仍集中在污染和废料(虽然目的已是尽量减少)方面,而没有展开更为广阔的视野。当然,应该看到,在实际生活当中,从过程末端处理污染物的方法还将广泛地运用。不过,日益明显的是,从过程末端治理的方法是不够的,不足以维持对生物圈的干扰处于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

对“过程末端治理”的批判

我们可以从7个方面来批判“过程末端治理”:

1.部门分割

固体废料,危险或有毒废料,液体废料,大气污染等的治理一般而言要涉及从卫生部门到水资源管理等不同的行政部门。这些政府部门更为关心的是维护本部门的特权,它们拥有的管理权力源于不同的立法,这不同的立法又源于不同的,甚至矛盾的法学原理。这种刚性的制度上的分割造成的结果就是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往往过分地强调部门的主张。在一个部门看来是很好的“解决办法”,很可能只是把问题转移到了隶属于另一个部门的范围之内,于是,“减少污染”仅仅变成了转移污染。例如,废水处理可以产生“干净”的水,但是净化过程同样也产生大量的沉淀物。于是,这些沉淀物的存放或在农田的倾倒处理,就会引起特别是重金属对土地或地下水的污染。同样,固体垃圾的焚烧处理固然可以大大减少其数量,但是焚烧后灰烬的存放同样产生对土地和地下水的污染问题。此外,焚烧还可能污染大气。为了符合空气排放标准,又必须安装过滤装置,来收集那些同样也应该处理的固体废料。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看到,在总体环境问题处理方面,也存在着类似的部门分割状态。在国际上有许多互不相关的国际间协定,有关于气候变化的,有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也有关于同温层臭氧的和关于土地荒漠化的,以及还有关于森林保护的等等。这些国际协定由代表不同领域的专家拟就,他们并未真正相互间协调,他们从属于不同的部门和机构,涉及各自的权力范围便百般苛求。但是,真像地球生态科学表明的那样,生物圈是一个整体,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2.增量发展

总的说来,过程末端治理方法是日益增量发展的:它由渐进的小步改善不断向前。这种方式有其优越性,但是它以边际的改善加强了已有的技术体系,而牺牲了真正的革新。于是人们逐步地陷入了一个变得日益难以自拔的技术困境。

比如说,人们早就知道应该用其他动力的马达,特别是电动机来取代燃烧冲程马达。但是,那么多的人力、财力投入,迫使人们现在只能,并将继续只能努力改良它,通过催化、稀释混合等技术,使之尽量减少污染。而每一项技术进步都会加强这一古老技术在市场上的地位。因此,向其他类型的马达过渡,在经济上,因而也在政治上,变得日益困难。要考虑到汽车工业在工业化国家的重要性(每10个就业机会中就有1个)。

3.成本越来越高

增量发展的特征是效率逐步下降:为了减少份量越来越少的污染物,成本越来越高。如垃圾处理的成本就随着标准的日益严格而不断提高。

过程末端治理的主要困难源于有毒废料处理的乘数效应。我们拿将作焚烧处理的危险废料举例,焚烧炉需要空气过滤装置和冲洗用水,而过滤装置和冲洗用水在使用过后也被认为是有毒废料。自然地,因处理初始有毒废料而产生的二次废料的处理有可能产生其他同样属于危险级别的“最终”废料。比如,冲洗用水可以再处理,但残留固体废料始终是危险物品。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大卫·阿伦(David Allen)先生指出,在美国每焚烧1

吨危险废料平均要产生40吨的其他废料,主要是炉灰和过滤器的冲洗用水。

4.产生恶性经济效益

据许多一致的报告,经合组织国家因治理污染和处理垃圾而形成的市场每年达到约3000

亿美元,据估计,到2000年,将达到6000亿美元。根据国际金融公司(世行的一个分支机构)分析,这一市场主要分为三大类:

a)垃圾处理设备、水净化处理设备,污染物控制装置(过滤设备、静电沉淀处理装置等);

b)设施本身,它们是进行污染治理和危险废料处理的基础设施;

c)经常性的服务与咨询,包括测量、分析、效果测定、环境状况评估,或者还有使用某种指标体系和“绿色标志” 等。

从某种角度看,我们应该为看到一个经济领域如此繁荣而感到高兴才是。一个前景极好的市场:一方面,在工业化国家,各项指标日趋严格,另一方面,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保证了过程末端治污设备市场的良好前景。

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污染本身演化成一个巨大的市场的时候,治理污染的压力集团会努力扼杀一切真正实施预防污染战略的试图,这已经十分明显地反映在有关环境保护的立法中。再者,有污染,必须要采取措施治理,治理污染形成了市场;间接地,污染在国民经济帐户中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值,换句话说,污染等于增加了国民财富。而事实上,这部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值间接地反映的是生态系统的贫瘠化。

5.科技惰性的鸭绒枕头

过程末端治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强制战略,会引起这样的对应态度:企业家会满足于遵守立法者规定的标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不会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而会购买在市场上能找到的最廉价的治污设备,以最低标准满足法定的标准要求。

总的说来,这一治理方式引起私营经济为一方与政府及公众为另一方之间的相互不信任和瓦解性对抗。例外证明了这一规则,比如说,一些大企业出于荣誉,遵守了,甚至超标准执行了环保标准,除了由此可能对企业公共关系产生的影响外,我们还要关注它们会不会因此把环保问题转嫁给它们的供货商或承包商。

6.可能有损于发展中国家

过程末端治理污染表明对发展中国家是有害的。事实上,经合组织国家是目前污染治理设备最大的市场,它们因此向发展中国家施加贸易压力,以求出售它们这方面的技术。这种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压力会随着经合组织国家过程末端治污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本身市场饱和而日益增加。

工业化国家的这种策略对发展中国家造成双重的忧虑:首先,由于其增量发展的性质所决定了的,过程末端治理技术的广泛使用会阻碍发展中国家跨越一些阶段和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和更少污染的生产方式。其次,过程末端治理污染的基本原理会导致产生一系列的环保标准、生态指标、各种各样的技术规范,这些不仅需要日益复杂的生产方式,而且需要基础设施和专门的社会机构(信息网络、教育、管理专家、立法)。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只是部分地具备上述条件,于是有可能加重它们对发达国家,特别是通过发展援助的依赖。

7.它不提供全面的看法

人们对过程末端治理方式可能提出的最根本的责难是它不可能提供全面的概念的框架。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这一治污方式甚至会引出越来越多的技术规范,而这些规范会加深不同领域的专家间的隔阂。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只能依据那些基于零碎的毒理学的和生态学的知识所制定的规范来采取应急措施。于是,人们往往以十分合理的方式,但总体上都是混乱的方式,来解决特殊的灾害,而没有从全面考虑与干扰生物圈密切相关的问题。

生态学期末考试重点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趋同适应:在自然界不同种的生物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往往能沿着同一生态适应方向发展形成趋同适应。典型例子:生活型、生态类型趋异适应: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由于环境的作用在形态上、生理上发生改变,并且此改变能通过遗传被固定下类形成不同的类群。典型例子:生态型。生态型:当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分布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植物的生态适应过程中,就发生了不同个体群之间的变异和分化形成了一些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异地性的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且这些变异在遗传上被固定下来,这样就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不同的个体群类型,这些不同的个体群类型称为生态型。 生态因子:环境中凡是对生物起作用的事物被称作生态因子限制因子: 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性因子。生态幅:物种适应于生境范围的大小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维持起正常生长发育,而且植物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常数。积温:规定时间内,符合特定条件的各日平均温度或有效温度的总和。有效积温:植物某一生长发育期或全部生长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即为有效积温。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相对较少,这是贝格曼规律。 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法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由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往往被称为阿伦规律。种群:在特定空间中能自由交配、繁殖可育后代的同种生物的个体集合。生命表:指与年龄或发育阶段有联系的某个种群特定年龄或特定时间的死亡和生存的记载。动态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根据对同时出生的所有个体的存活过程进行动态监测而获得的资料编制而成。 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种群空间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最小面积(表现面积):能够包括群落中大多数植物种类的最小地段。r—选择:一般把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称为r—选择。r—策略者:把r—选择的物种称为r—策略者。如山雀、虎皮鹦鹉、k—选择:一般把有利于竞争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k—策略者:把k—选择的物种称为k—策略者。如鹫、鹰、信天翁、老虎。选择受精:指具有特定遗传基础的精核与卵细胞优先受精的现象。他感作用: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生境内共存;如果生活在同一生境内,由于剧烈竞争,它们之间必然出现栖息地、食物、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即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要想生存必须发生生态位分化。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相关系数:当两个种都存在于所有样方时,一般通过数量数据(多度、盖度、重要值)计算种间相关系数来衡量两种间的相关程度。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频度: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频度=某物中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100%演替顶级群落: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这是演替的终点,这个终点就称为演替顶级。植被型(高级单位):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凡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群系(中级单位):侧重于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群丛(基本单位):侧重于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凡是片层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从。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形成的相互依赖、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链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称为营养级。反馈:指系统的输出端通过一定通道,变成了决定整个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正反馈:是系统不断增大与理想状态或位置点距离的过程,使偏离加剧。其作用是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负反馈:是一种减小与理想状态或位置点距离的过程,是不断趋向平衡点的行为过程。其作用是保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机制。 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维持系统的正常功能,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维持自身的稳定性。这个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限度被称为生态阈值。 水循环:水分子从地球表面通过蒸发进入大气然后遇冷凝结,通过雨,雪,和其它降雪形成回到地球表面,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的物质循环。 沉积型循环:主要蓄库是与岩石,土壤,水,相联系的物质循环都称为循环。水生植物的特点:a、通气组织发达,充分吸收O2。b、机械组织不发达,以适于水体流动和浮力等特性;c、叶片分裂,增加吸收面积。 陆生植物特点:生存环境的变化:缺水:增加吸水能力,减少水分散失能力:空气、土壤、固着性、根系发达,机械 组织发达。 如何统计种群的数量? ①动物:标志重捕法,假定重捕取样中被标志的个体比例 与样地总数中被标志的个体比例相等。计算公式:M ︰N = m ︰n N = (M ×n )/m 式中:M ——标志的个体数,N ——样地上个 体总数;n ——重捕个体数,m ——重捕中标记的个体 数;。 ②植物:样方法。 做样方时应注意:a.样方设置在典型地段;b.取样面 积要能反映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通常,草地:1×1m2、0.5×0.5m2 灌木:2× 2m2 、5×5m2森林:10×10 m2 或100×100m2 c.取样点应是随机确定的; d.样方个数要达到最小 取样量。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蒂方程 其中:N/K:拥挤效应 K:意味着环境空间及其资源供应可供承载的 极限种群密度,又称为环境容纳量。 N:种群大小,t:时间,λ:种群的周限增 长率;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 来历: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同样有离散和连续的两类。 具密度效应、世代重叠的种群增长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 加了两点假设:①有一个环境容纳量(K),当N=K时,种 群为零增长,即dN/dt= 0;②种群增长随种群密度的上 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即每增加一个个体(1/N), 就产生l/k的抑制影响。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将不再 是“J字型,而是“S”型。产生“s”型曲线的最简单数学模 型是在前述指数增长方程(dN/dt=rN)上新增加一项(1-N /K),有人称之为剩余空间。就得到该方程。 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 1、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也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 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 重要概念。 生物学含义:种群增长动态是受环境阻力对其个体瞬时增 殖率的修饰和环境最大容纳量的制约。 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格局的类型):均匀型;随机型; 成群型 r—对策者特点: a、不断占领暂时性生境迁移是种群动态过程重要组成部 分;b、非密度制约,生活期大部分时间种群数量处于增 长状态;c、竞争力较小,死亡率高生活周期短; d、分配于生殖组织或器官的能量高繁殖较早或繁殖1-2 次(一生中)。 K—对策者特点: a、生境稳定; b、个体大、寿命长、死亡率低; c、把能 量更多地分配给防御机制和提高竞争能力方面;d、较晚 生殖并重复多次。 r—和K—对策生物的的优缺点: ⑴r—策略者虽然由于防御力偌,无亲代等原因而死亡率甚 高。但高的r值可以使种群迅速恢复,高的扩散力,又使 它们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并在别的地方建立起新的种 群。r—策略者是新生境的开拓者,但存活要靠机会,所以 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机会主义者,很容易出现“突然的 爆发和猛烈的破产”。 ⑵K—策略者的种群数量比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 但超不过它,所以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较小,是稳定环 境的维护者,在一定意义上,它们又是保守主义者,当生 存环境发生灾变时很难迅速恢复,如果再有竞争者抑制, 就可能趋向灭绝。 什么是中度干扰假说?其内容是什么? 中度干扰假说:即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内容:①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 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 ②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极期,多 样性也不很高;③只有中等于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 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他感作用的意义: (1)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植物他感作用的研究在农林业生 产和管理上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必 须与其他作物轮作,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 低产量。这种现象被称为歇地现象。 (2)他感作用和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植物群落都由一定 的植物种类组成,他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 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 很多,但大体上又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 演替的内在因素,至今报道不多,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 要的因素之一。 如何衡量两个物种的关联程度? 种间关联一般用X2 检验(卡方检验); 首先将两物种出现与否的的观测值填入2×2 联列表。 表中a,b,c,d 是实际观测值: a:是两个种均出现的样方数,b:是仅出现物种A 的 样方数, c:是仅出现物种B 的样方数,d:是两个种均不出 现的样方数。 如果两物种是正关联,那么绝大多数样方为a和d 类; 如果属负关联,则为 b 和 c 类; 如果是没有关联的,则a、b、c、d各类样方数出现机率 相等,即完全是随机的。 生物群落总是从极端环境演替到中生环境:水生→湿生→ 中生←干旱 从水生/陆生开始的演替路径是什么样的? 水生演替模式:浮游生物与漂浮大型植物带→沉水扎根水 生植物带→浮叶扎根水生植物带挺水扎根水 生植物带→湿生草本植物带→中生森林带 演替与波动的区别? 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 向连续的变化过程;而波动:是短期的可逆的变化,逐年 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1、非生物环境;2、生产者;3、 消费者;4、分解者 哪三个金字塔?哪几个可以倒置,哪几个不能倒置? 1.数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内的生物体的个体数。 2.生物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时间内生物体的生物 量。 3.能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时间内生物体的生产率, 千卡/米2/年。 能量金字塔不能倒置;生物量金字塔有时可以倒置,数量 金字塔大多数都能倒置。(什么情况下可以倒置见书P200)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1.收获量测定法:用于陆地生态系统。定期收割植被,烘 干至恒重,然后以每年每平方米的干物质重量来表示。 2.氧气测定法:多用于水生生态系统,即黑白瓶法 3.CO2测定法:用塑料帐篷将群落的一部分罩住,测定 进入和抽出空气中CO2含量。 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把放射性以碳酸盐()的形式,放 入含有自然水体浮游植物的样瓶中,沉入水中经过短时间 培养,滤出浮游植物,干燥后在计数器中测定放射活性, 然后通过计算,确定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量。 5.叶绿素测定法:通过薄膜将自然水进行过滤,然后用丙 酮提取,将丙酮提出物在分光光度计中测量光吸收,再通 过计算,化为每m2含叶绿素多少克。 决定植被分布的因素:热和水 地球上有哪些类型的森林?各自有什么特点? 地球上森林的主要类型有4种,即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及北方针叶林 热带雨林:由常绿、喜温、耐高温、耐阴的高达30m以上 的乔木组成,并有藤本植物附生。生态系统特征: 生产者:高大乔木、种类组成复杂、终年发育、很少有季 节变化。 消费者:动物区系种类丰富、各类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都 特别多。 生产力: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高 常绿阔叶林:指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并以壳斗 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 林生态系统。 落叶阔叶林:具有明显季相变化的、夏季盛叶、冬季落叶 的阔叶林。冬季落叶的阳性阔叶树种。在严寒的冬季,整 个植物群落处于休眠状态,灌木层是落叶的,草木层冬季 地上部分死亡,种子过冬,是温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 北方针叶林:在寒温带由松柏类组成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用经济学的原理解决生态学问题。 1、价值理论:资源是有价值的。 2、成本理论:让排污者 破坏环境者付出成本。-------外部性内在性。3、产权理论: 让资源有边界明显的产权。4、市场理论:由市场调查生 产。 1、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 规律。 水分和温度及其相互配合构成的水热条件是影响植被分 布的主要因素;因水热条件的有规律变化,植被的分布也 出现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 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指虽纬度升高,温度降低 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北半球随纬度的升高依次出现热 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 寒带荒漠等植被类型;经度地带性指在经度方向,从沿海 到内陆,由于水分的变化,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热带 地区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热带雨林、热带稀树干草原、 热带荒漠;垂直地带性指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水分 增加,依次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垂直带植被为随海拔增 加,出现基带以东、以北的植被类型。 2、植物群落分布为什么具有“三向地带性”? "三向地带性"是指纬度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 性。 不同植物群落类群的分布,决定于环境因素的综合影 响,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两者 的结合作用。 地球表面的热量随纬度位置而变化,从低纬度到高纬 度热量呈带状分布。 水分则随距海洋远近,以及大气环流和洋流特点递 变,在经向上不同地区的水分条件不同。 水分和热量的结合,导致了气候按一定的规律的地理 性更替,导致植物地理分布的形成:一方面沿纬度方向成 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纬度地带性。另一方面从沿 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经度地带 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合称水平地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也发生有规律性变化,植物物 也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垂直地带性。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生态学书籍

转自北师大资源学院生态论坛 01城市生态学、生态旅游与景观生态学书籍 中国生态旅游-走进大自然-高峻-2001 中国生态特色旅游-章采烈-1996 住区—绿色生态住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1 全国高等林业院校试用教材景观生态学-徐化成-1996 全国高等林业院校试用教材-景观生态学-徐化成-1996 城市景观生态-董雅文-1993 城市植物生态学-冷平生-1995 城市生态学-于志熙-1992 城市生态学-杨小波吴应书等-2000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孔繁德等-2001 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_10882127 城市生态规划研究—承德市城市生态规划-薛兆瑞等-1993 城市生态调控方法-王如松等-2000 城市科学前沿丛书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张鸿雁-2000 城市绿地与环境-徐乃雄-2002 日本公共艺术生态-刘俐-2002 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俞孔坚-1998 景观生态学-徐化成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傅伯杰等-2001 环渤海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生态学研究-肖笃宁等-2001 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夏云等-2001 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张鸿雁-2000 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周浩明等-2002 生态旅游的绿色实践-杨桂华-2000 都市生态走廊-曹鉴燎等-2001 02动物生态学书籍 Ecological Entomology-Carl B.Huffaker INSECT ECOLOGY (THIRD EDITION)-Peter W.Price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实验指导-耿济国等-1991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昆虫群落生态学-庞雄飞等-1996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昆虫群落生态学-庞雄飞等-1996 动物污染生态学-杨明宪-1988 动物生态学-(日)伊藤嘉昭 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一版-孙儒泳-1987 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二版-孙儒泳 动物生态学实验与实习方法-高中信等-1992 动物生态学浅说-林育真-1982 动物繁群生态学-单国桢-1983

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六套试题和答案解析

WORD格式.整理版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参考答案: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 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 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评分标准: (1)英文需翻译成规范的中文名词,不能正确给出的扣1分; (2)要求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简单给出概念本义而未能扩展的扣1分。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参考答案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 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 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优质.参考.资料

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 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围,称作生态幅。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围,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 生态元的生态位。 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在的调节机制使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与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一同属于“正相互作用”。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二、填空题 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2.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又叫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3.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4.年龄锥体的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5.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 次。 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景观生态学知识分享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855景观生态学 适用专业: 070501自然地理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概念题):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简答题(简述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分析论述题(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景观生态学科目考试要求考生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景观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评价、规划、管理、保护等方面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相关技术及其应用,以及目前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并在理解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应用到相关专业领域,运用景观生态学提供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工具和资料,如土地利用与土地变化,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生态环境课题,分析生态规划、景观管理、生态工程等保各个环节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内容与方法 1.景观 理解:景观、景观要素和景观生态学的定义。 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 理解:景观异质性的含义。 3.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第二章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1.斑块 理解:斑块、生态交错区、边缘、边缘效应的含义。 了解:斑块的起源及类型、结构特征、岛屿生物地理学与种-面积关系;森林破碎化; 掌握: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理。 2.走廊 了解:走廊的起源、作用和结构特征。 理解:林带的宽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3.本底 了解:本底的结构特征及与斑块的区分方法。 理解:本底孔性的生态意义。 了解:网络的结构。 第三章景观总体结构 1.景观多样性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类型; 理解:景观多样性的含义、描述指标和异质性。 2.森林景观的异质性 理解:森林景观异质性包括年龄结构、组成结构和粒级结构等3个方面。 3.景观的结构类型 了解:FORMAN划分的景观结构类型。 4.景观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 理解:几种不同的景观格局。 了解:空间关联 第四章景观动态 1.关于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理解:景观稳定性及相关概念。 了解:景观特性与景观稳定性的基本原则、按稳定性划分的景观要素类型 了解:物种共存的2种假说、斑块动态学说。 2.景观变化的作用力 理解:干扰按作用力强度的分类。 理解:景观稳定性的若干特性。 第五章景观功能 1.概念 理解:景观功能的概念。 2.基本观点和基本机制 了解:关于景观要素间流的两个基本观点。 理解:景观要素间流的5种媒介物。 理解:景观要素间流的3种基本动力。 3.气流 理解:防护林3种顶部形态的防风效果,林带的3种基本类型及防风特性。

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作者:张正春 | 2005年08月21日15时41分 |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创立中国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它既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必然,又会推动现代生态学的理论革命,这是研究和挖掘中国古代生态学的重大意义。提出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既是为了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生态学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代生态学中的问题。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规律,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动态规律,生态系统的普遍模型,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产生机制,生态工程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要领,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和抗干扰能力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 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张正春 按照E.P.Odum的意见,现代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甚至于“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自然界的构造和功能的科学”。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是一个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稳定的复杂系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complexity)已经引起生态学家的高度重视,所谓“通常是超越了人类大脑所能理解的范围”(蔡晓明,2002),关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理论的研究(Jorgensen,1992)和生物多样性研究(Schulz,1993)代表了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方向。整体论是现代生态学最重要的思想,与现代生态学的理论相对比,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始终一贯的整体论,整体论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基本特点,如中医中的整体论思想等。我们把中国古代的生态学思想给予提炼和总结,形成了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供大家讨论改正。 提出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既是为了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生态学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代生态学中的问题。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规律,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动态规律,生态系统的普遍模型,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产生机制,生态工程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要领,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和抗干扰能力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 一、元气论 元气论是中国古代的基本思想。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都在气中。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充塞宇宙之间者,气也。元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从热力学理论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来看,中国古代的“元气”概念类似于能量的基态,是万物起源的基础(万物之母),是从无到有、有生于无的物理条件。“气”是不同形式的能量活动,“元气”则是宇宙能量的基本形式和原始组成。“气”的概念是与“形”的概念相对应而产生的,“气”是功能状态,“形”是形态结构,“气”是动态概念,“形”是静态概念。一切物质能量的功能性活动都表现为“气”。如: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大意: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是生命的本质问题,生命的本质和人体生理的基本规律是“阴阳”(内外),人体九窍与体外相通,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循环通道) “气”与“形”相对应,气是不可见的,形是可见的。《黄帝内经》对“气”与“形”的关系有一个经典论述: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是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称为第一性生产或初级生产。(1.0分)1.0 分A、 元素循环积累的能量 B、 太阳辐射积累的能量 C、 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 D、 2分A、 枝干 B、 根部 C、 叶片 D、 土壤 3 A、 湿度 B、 惰性气体 C、 云量 D、 我的答案:C 4海洋和港湾生境里的生物入侵的形式不包括()。(1.0分)1.0 分 A、 压舱水 B、 水产、渔业和饵料物种及其相伴随的物种的引进 C、 运河的淤积 D、 由观赏性种类养殖业或放养增殖所致的物种释放

5根据Penman分类系统,理论上最有确定可能蒸散的方法应涉及到的主要因素不包括()。(1.0分)1.0 分 A、 辐射平衡 B、 空气温度 C、 湿度 D、 土壤 我的答案:D 6 (1.0 A、 时间长度 B、 变化强度 C、 影响范围 D、 造成后果 7 A、 B、 C、 D、 8 (1.0分)1.0 分 A、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了地球生命的进化历史 B、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和记录着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C、 大气混合得相当不均匀和缓慢,它的成分变化能被用作指示全球尺度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变化的指标 D、 大气控制着气候,因而决定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B、 6% C、 3% D、 1% 我的答案:D 10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约滞留()吨碳在陆地生态系统中。(1.0分)1.0 分 A、 1220亿 B、 1200亿 C、 220亿 D、 20亿 11 (1.0 A、 B、 C、 工业 D、 农业 12 1.0 分A、 澳大利亚 B、 挪威 C、 加拿大 D、 俄罗斯 我的答案:A 13全球海洋总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1.0分)1.0 分 A、 42% B、

生态经济学第一章

前言 生态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经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传统经济学和生态学像两条永远向前延伸的平行线,各行其是,互不相干。直到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 E·Boulding)发表了《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重要论文,人们才逐渐从工业文明中觉醒,关注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加剧、食物安全受到威胁、能源匮乏、土地污染与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经济的外部性日益显现。 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而我们的地球是一个封闭系统,经济的增长不能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的限制。毫无疑问,经济是环境的一个子系统,经济应归属于生态学理念,但是,实践中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观点和对世界的展望差别较大。经济学家关注迅速攀升的经济指标,而生态学家则看到没有人能预见到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可能带来的后果。事实上,不论观点如何,经济增长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已经导致地球生态系统内部熵值的增加,低熵已经成为比任何经济资源更为稀缺的资源。跨学科的研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涉及生态学和经济学两大理论完全不同的学科。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已经开始转变观念,正在探索一种能维系环境永续不衰的经济——生态经济。 研究生态经济学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高效率、零污染”的运行方式,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实现人类经济的持续繁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经济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并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本教材力求展现当前生态经济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做到理论、方法和实践有机结合。本教材共分三篇十二章,上篇,理论篇,包括:第一章,引论,介绍生态经济基本概念和生态经济学发展;第二章,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生态经济系统;第四章,生态经济学的价值研究;中篇,产业篇,包括:第五章,生态产业;第六章,生态农业;第七章,生态工业;第八章,生态服务业;下篇:保障篇,包括:第九章,生态文化;第十章,生态伦理;第十一章,生态教育;第十二章,生态社会。 当前,生态经济学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热点,本教材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特点和生态经济发展的现实,并结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方法,做一些整体性的研究和思考,其中下篇,即为生态经济发展的生态思想与生态社会保障问题。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借鉴了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难以一一注明。在此谨向有关作者和支持帮助本教材编撰的专家和同仁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者 二0一0年八月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1、景观概念:景观是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2、景观的基本特征:1)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特征;2)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3)景观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4)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5)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6)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适应。 3、景观要素概念:景观是由异质生态系统组成的陆地空间镶嵌体,这些相互作用的、性质不同的生态系统统称为景观要素。 4、景观生态学概念: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是德国的特罗尔) 5、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景观结构;2)景观功能;3)景观动态;4)景观规划与管理。 6、景观生态学的特点:1)整体观和系统观;2)异质性和尺度性;3)综合性和宏观性;4)目的性和实践性。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 7、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2)等级系统理论;3)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4)时空尺度;5)空间镶嵌与生态交错带;6)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7)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8)复合种群理论与源——汇模型。 8、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景观的系统整体性原理和异质性原理;2)景观生态研究的尺度性原理;3)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4)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5)景观的文化性原理;6)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7)景观多重价值原理。 9、耗散结构概念:耗散结构就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包含有多组分、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在外间条件变化达到一定界值时,经“涨落”的触发,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10、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1)系统必须处于远离热力学平衡的非线性区域;2)系统是开放系统;3)系统的不同要素之间必须有非线性相互作用,主要是负反馈机制的存在。 11、复杂性是等级系统的基本属性。(等级系统的目的:将复杂的系统简单化) 12、空间异质性概念: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景观异质性概念:是景观尺度上景观要素组成和空间结构上的变异性和复杂性。 13、景观异质性的意义:1)它决定着景观的整体生产力、承载力、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决定着景观的生物多样性;2)提高景观对干扰的扩散阻力,缓解某些灾害性干扰对景观稳定性的威胁,增加其稳定性。 14、尺度概念: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对所采用的时间和空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或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 15、尺度往往以粒度和幅度来表达。

恢复生态学主要运用哪些理论

1、恢复生态学主要运用哪些生态学理论? 恢复生态学应用了许多学科的理论,但最主要的还是生态学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有; 限制性因子原理(寻找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子)、热力学定律(确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征)、种群密度制约及分布格局原理(确定物种的空间配置)、生态适应性理论(尽量采用乡 土种进行生态恢复)、生态位原理(合理安排生态系统中物种及其位置)、演替理论(缩短恢 复时间,极端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时.演替理论不适用,但具指导作用)、植物入侵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引进物种时强调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可能导致恢复的生态系统稳定)、缀块—廊道—基底理论(从景观层次考虑生境破碎化和整体土地利用方式)等等(John— s恤e,1986;Fo抓sn,1995;Mid4le咖,19993余作岳和彭少肋,1996)。 2、恢复生态学的理论有哪些? 如前所述,恢复牛态学是一门关于生态恢复的学科,它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就H6V的理解,恢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①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物空间组成结构、不同地理单冗与要素的空间组成结构及营养结构等)、功能(包括生物功能;地理单元与要素的组成结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作用;能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循环过程与平衡机制等)以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抗逆性、生产力、恢复力与可持续性研究;③先锋与顶级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机理与演替规律研究;U不向于扰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⑤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从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⑧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预替及预测研究;⑦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包括:①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⑦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勺重构及其调控技术研究;③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技术;④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⑤环境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技术;⑥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优化模式试验示范与推广研究(马世骏,1990;章家思和徐班,1999)c 目前,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sclN01gn ve刚s dMign lh印ry)是惟一从恢复生态学中产牛的理论(van Jervalk,1999)。自我设计理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的进程、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自己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而人为设计理论认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这一理论把物种的生活史作为植被恢复的重要因子,并认为通过调整物种生活史的方法就可加快植被的恢复。 3、自我设计理论和人为设计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这两种理论不同点在于:自我设计理论把恢复放在生态系统层次考虑、未考虑到缺乏种于库的情况,其恢复的尺能是环境决定的群落;而人为设计理论把恢复放在个体或种群层次上考虑,恢复的可能是多种结果(MNdleton,1999;Van der Valk.1999)o 第三章 1、什么是退化生态系统?表现在哪里? 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于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与自然系统相比,一般地,退化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群落或系统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和微环境恶化,生物问相互关系改变(Ch叩删,1992;Daily,1995;陈灵芝和陈伟烈,1995)。当然,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其退化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例如,湖泊由于宫营养化会退化,外来种入侵、在人为干扰下本地非优势种取代历史上的优势种等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等,往往这种情况下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但生物生 产力不一定下降.有的反而会卜升(Berser.1993)。 2恢复生态系统的目标 Hobbs和N盯ton(1996)认为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目标包括:建立合理的内容组成(种类丰富度及多度)、结构(植被和土壤的垂直结构)、格局(生态系统成分的水平安排)、异质性(各组分

(完整版)生态工程学期末考试考点[1]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工程: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生态停滞:当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输入量大于输出量,且超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时,过度输入的物质和能将以废物形式排放到周围环境中,或是以过剩物质的形式积蓄于生态系统中,这样就造成收支失衡,原有协调结构与功能失调,导致环境污染。 4自组织理论:生态系统通过反馈作用,依照最小耗能原理,建立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使之发展和进化的行为。 5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6生态位: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都具有明显的变化梯度,这种变化梯度中能被某种生物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为生态位。 7自我设计:系统不藉外力自己形成具有充分组织性的有序结构。 8环境的时间节律:由于光照的周期性变化,地球上的温度、湿度、降水等随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对于每年、每月、每日的不同变化动态分别称为年周期、月周期和日周期,另外还有季节变化。这些变化称之为环境因子的时间节律。 9机能节律:生物的机能节律也称之为律动,这种机能节律与环境因子的时间节律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机能节律也分为年周期、季周期,月周期和日周期,这些周期性变动称其为生物的机能节律。 10湿地:是一个介于典型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水的存在为特征、其土壤与邻近的高地明显不同、供养的植物适应湿生条件) 11生态恢复: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 12最小限制因子:在“稳定状态”下,当某种基本物质的可利用量小于或接近所需的临界最小量时,该基本物质即为限制因子。 13物种耐性限度:每种生物有一个生态需求上的最大量和最小量,两量之间的幅度。 14山地:许多山岭、山谷连绵交错组合而成的地区。高差一般在200米以上,地质复杂。15沙地: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干扰,形成类似沙漠的地貌类型,称为沙地。 16废弃地: 17加环:在一个生态系统或复合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网或生产流程中,增加一些环节,改变食物链结构,扩大与增加系统的生态环境及经济效益,以发挥物质生产潜力,更充分利用原先尚未利用的那部分物质和能量,促使物质流与能量流的途径畅通,此称为加环。 18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利用土地及其中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对污水进行处理,同时又利用其中水分和肥分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生长的工程设施。 19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20矿山废弃地:指采矿活动所破坏和占用、非经整治而无法使用的土地,包括裸露的采矿岩口、废土(石、渣)堆、煤矸石堆、尾矿库、废弃厂房等建筑用地,地下采空塌陷地及圈定存在采空塌陷隐患的荒废地等。 21矿山复垦: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的矿山破坏,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22海滩生态工程:利用海滩及海岸带的第一性生产力为主要成分组建的海滩生态工程,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