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创新

古诗词创新
古诗词创新

古诗词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究

志丹县城关小学常文文

【关键词】自主学习想象诵读创设情境悟诗情迁移运用【内容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采用的是“填鸭式”的单一模式,使得语文课程的学习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新课标实施以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者积极思考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

古诗词意蕴深刻,情感丰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写作背景复杂,内容高度凝炼,情感含蓄深邃,不少教师缺乏对教学方法的探究,常常采用“解释题目—读通诗句—分析字词—串讲诗意—总结思想”的五步教学法,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也消失殆尽。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词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在探索有效古诗词课堂教学研究中,分六步进行: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

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

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其实是巧妙地“扶”。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了学情,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味诗情,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

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今天这两节课在朗读环节两位教师就是这样层层深入地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怎样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呢?在上一环节,学生已经在老师的指导朗读中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教师不要孤立地指导朗读或单纯地创设情境,而是将创设情境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马老师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此情此景;孙老师通过看录像将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丰富,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终,让学生通过读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共思、共忧、共吟的境界。实际上这一环节就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和展示。

六、迁移运用,创诗文。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文,以利于学生的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大连市小学语文质量评价标准在各年级的积累要求中的第一条就明确规定该年段积累诗文的数量及途径。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不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有意识地加大学习

古诗的量。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古诗,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的诗作。今天的两节课在方面都做到拓展。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柳。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让学生表演,再现诗的意境;中高段可通过课件的出示和音乐的渲染,创设适宜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环境。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古诗的教学结构多样,教学方法千变万化。六步古诗教学法是我们在开展有效课堂研究中关于如何有效进行古诗教学的一种探索,一定有很多的不足与遗憾。但是我们坚信在我们全体老师的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中,一定会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

古诗文教学创新

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创新 古诗文是古代文学的典范之作,不仅是语法、词汇的堆砌,而是承载着丰厚民族精神内涵的传统文化。古诗文学习重在实现传承民族文化的目标,让学生品味作品中的人文情怀,汲取古典文化的精华,在欣赏品味中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下的古诗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含量增加,足见其地位的上升,这要求教师重视古诗文教学,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古诗文教学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由于古诗文教学方法长期僵化,死记硬背等教学方法已深入人心。对古诗文教学,许多语文教师不愿创新、也觉得难以创新。殊不知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使他们长期处在一种“接受——背默”的模式下被动学习。 目前,新课标的实施体现了古诗文教学的创新,要求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要强调“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创新教学,彻底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呢?根据古诗文特点和课堂教学的要求,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多读 古诗文阅读在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形成文化积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古诗文阅读教学要突破知识型教学模式的框架,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养成习惯和培养能力,最终形成文化积累。古人对读书有经典的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可见诵读经典古诗文是何等重要。而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震撼力、最具创造力、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 首先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从开头的导读到课文,再到注释,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者,课文的大意,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读。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接触课文,首先要扫清语音、句读障碍。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 2..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特别是教古诗,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多诵 读是学习的基础,诵是学习的拓展。要朗诵好关键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读古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教读古诗词应在指导学生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词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词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如何让学生在品味那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可以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古诗词三首创新教案

创新教案 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这首诗是…… 生:《枫桥夜泊》。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 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自读这首诗。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3、根据节奏朗读这首诗。 师:我们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现在,请同学们慢慢地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这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江边有火红的枫叶、有小桥、有流水,渔船上还闪烁着灯火,有人家。

这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你在这么美的夜色里,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会感觉怎样? 三、分析诗歌 1、题目叫《枫桥夜泊》,那枫桥在哪儿? 生:在江苏省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2、“泊”有两个读音,在这首诗里读作“ bó”,那它还有一个读音该怎么读呢? 请大家组词说明:湖泊(pō)停泊(bó)(板书) 3、夜泊又是什么意思? 4、有谁知道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5、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天 6、从哪儿可以看出来?——霜满天 秋霜季节是指每年的九月、十月份,表示深秋来临。 7、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板书) 8、看到满天的霜,你是什么感受?——清冷、凄凉 9、“江枫渔火对愁眠”,读着读着,哪个字眼触动你的心?——愁 10、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哇?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11、作者又听到了什么?——乌啼、钟声(板书) 12、“乌啼”是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是怎样的形象? 乌鸦的叫声。 13、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 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14、在刚才的讲解中,我们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 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 来那一声声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发挥想象力, 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 南秋夜图? 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古诗词教学的创新

古诗词教学的创新 [ 2007-1-9 22:45:00 | By: zhiyaokuaile ] 古诗词教学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要走出古诗词教学的误区,当前古诗词教学有哪些误区呢? 一是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形式取代了古诗词的诵读吟唱、语言品味、情感感悟。自主、探究学习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各科教学的共性。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词教学有着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特点,就没有了古诗词教学的“味道”。 二是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花大量时间用于理解分析内容、读通读顺。目前古诗词教学大都停留在这一层次。一些以学习经典诗文为特色的学校,学生可以背诵许多古诗文,但诵读水平不高,品位不高。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品诗”,没有学会吟诵,从品味诗句当中加深对诗中意境、情感的领悟。 下面我结合观摩课一些成功的课例谈一谈古诗词教学的创新点。 一、语言的品味 语言素养体现在对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实践诸多方面。对诗的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许多老师都指点学生自己看注释、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的意思读懂。如“风景旧曾谙”,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从中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现在很怀念江南,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又如“感时花溅泪”,让学生理解“时”不仅指时候,还指时局、时势的动乱;“泪”不是一般的眼泪,而是生离死别的泪,是心惊肉跳的泪,是爱国爱家的泪。这样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释上。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是“品”出来的。 1、古诗词的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学会品诗。 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感情色彩、表现手法。 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但不应停留在诗句内容的浅层,必须引导学生从诗句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提出问题。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都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细细品味。

古诗词创新

古诗词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究 志丹县城关小学常文文 【关键词】自主学习想象诵读创设情境悟诗情迁移运用【内容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采用的是“填鸭式”的单一模式,使得语文课程的学习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新课标实施以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者积极思考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 古诗词意蕴深刻,情感丰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写作背景复杂,内容高度凝炼,情感含蓄深邃,不少教师缺乏对教学方法的探究,常常采用“解释题目—读通诗句—分析字词—串讲诗意—总结思想”的五步教学法,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也消失殆尽。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词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在探索有效古诗词课堂教学研究中,分六步进行: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

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

古诗词中词句的引用化用与创新

古诗词中词句的引用、化用与创新 百花争艳有雷同,诗词一家总相似,古为今用本无心,岂可妙语不相逢! 这几天跟于丹重温中国文学史上最美古诗词,有很大的感触,原来我们一直激赏、赞叹不止的美丽诗文,很多都是引用、化用前人的一些文字和意象重新组合创作而成。 我先要指出的是,今天这里所说的意象化用,不包括一些古诗词中已经约定俗成的表达模式,如梧桐、芭蕉、雨点、杜鹃、凭栏、夕阳表达忧伤、怅惘、悲凉等情绪,也不包括一些用典如接舆、五柳、相如赋、东床等。 因为是随笔,所以化用和创新的例子并不严格分类,只一一列举。 在感叹好花不常,无人同赏时,唐代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一诗中写道: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最后一句更是了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为保此句版权,不幸为其舅宋之问害死。)到了北宋,欧阳修在《浪淘沙》里将其化用为“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我们都熟悉史上最有才情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武陵春》里的一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句话从何而来?在我看来,应该是北宋欧阳修《玉楼春》里的“尊前拟

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淡。”但是李清照的词写得比欧阳修更真切感人,此句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某些状物描写的细节处,一些博览群书的诗人也创造性地应用了前人作品的表达法,比如写绿荷在秋风中摇曳的景象,秦观在《虞美人》中有诗云“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柳外一双飞去、却回头。”显然,秦观化用了杜牧《奇案郡中偶题二首》的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唐朝温庭筠《更漏子》有一句“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写思妇听到三更梧桐雨,孤枕难眠,听雨到天明。这一声声梧桐雨滴到南宋,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化成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将思妇闺情大化为人世沧桑。人生多少悲欢都变成流不断的阶前雨滴。 还是这个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毛泽东深解其味。“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中第一句就化用了这句诗词,将其改为“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一改原句沉郁伤怀之情,用西风晨月、寒霜断雁为英雄主义的豪情壮志做铺垫,以引出下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此为欲扬先抑。 苏轼在《吉祥寺赏牡丹》一诗中有云“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黄庭坚在《南乡子》一词中自我调侃,将其改为“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古

古 诗 词 教 学 创 新

古诗词教学创新 湖南省祁东县太和堂罗口町中学王艳美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学生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的一个切入点。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究竟该如何去品析研读教授呢?我经过十年多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识拙见: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的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了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

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采取“引趣”之法,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反复朗读调动学生的思想感情 上课伊始,从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无可否认,多读是有其重要的作用的,但若我们在读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引,相信读的效果会好很多。在教学中,我喜欢采用读思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一读解决一问题的模式。例如,一读诗词,读准音;二读诗词,读准节奏。当然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和意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读诗词,弄明诗词意;四读诗词,体会情感……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 三、设疑启发,激发学生的思维 讲授法作为传统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段,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被看作是“填鸭式”或者是“灌输式”的代名词,被很多人所否定。其实我们应该看到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尤其是古诗文教学中在该讲解的地方必须讲解,否则学生将会对很多知识一知半解。只不过在进

浅谈古诗文教学创新

浅谈古诗文教学创新 一、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古诗文阅读提出的具体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打破以往固定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教学新法。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传统的文言文讲法,老师先介绍背景,然后逐句、逐段地翻译,接着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感觉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全然没有兴趣。叶圣陶也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探究……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采用有效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多鼓励学生,师生间建立民主和谐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纳入语文课堂教学体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具体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激发学生兴趣的良方。 1.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1)导入激生兴趣 古诗文的创作年代,离我们已很久远,要让学生走进作者当时的社会生活,就有必要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以往讲古诗文,都是老师介绍背景,其实这样做学生印象不深,我在讲《孙权劝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上讲台讲这篇文章的背景,来导入新课。即吕蒙是吴国名将,深得孙权器重,但文化知识不多,缺少谋略,只是一介武夫,孙权爱惜人才,劝他学习。这样,学生还更多地知道与之相关的三国故事,即吕蒙学有所成后,巧计从蜀汉手中夺回荆州,还致使关羽败走麦城抱撼而逝等。这样,教师不越俎代疱,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效果很好。 (2)诵读吟唱美文 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或名家录音范读,激起学生的朗读意愿。通过领读、齐读、轮读、自由读、配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古诗文的意境中,初步感悟古诗文的韵味。如教《木兰诗》时,学生见诗作很长,都皱起了眉头,感觉很难背。我让男

高考语文常考古诗词:创新开放型(最新)

高考语文常考古诗词:创新开放型 这类题型要求默写的句子也不限于课内,有时答案甚至不是惟一的。解题的关键是平时在大脑中多贮存古今诗文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某年中秋,我驻美使馆召开部分留美学生座谈会。 ①主持人的发言引用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②甲同学的发言引用了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③乙同学的发言引用了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④丙同学的发言引用了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⑤丁同学的发言引用了苏轼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⑥戊同学的发言引用了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夏日雨后的山里,空气清新,禾苗秀美,忽见翠峰之上,蓝天之下,彩虹横贯,真是“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4)以“人权卫士”自居的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选举中落选,再次证明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正确。 (5)《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是一个著名的情节,请简述书中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 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西厢记》词句表白、打趣。宝玉自比张生(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比黛玉为莺莺(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说宝玉是“银样蜡枪头” (6)《巴黎圣母院》中流浪人为什么攻打圣母院?此事结局如何?请简述。

《中国诗词大会》的创新之道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e4740137.html, 《中国诗词大会》的创新之道 作者:黄俊 来源:《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12期 三门广播电视台,浙江台州 317100 摘要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中央电视台制作了诸多相关的文化节目,其中比较有影响,激起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的有《百家讲坛》,捧红了于丹与《论语》、易中天与《三国》;甚至“青歌赛”这样的节目也使余秋雨获得了全民的追捧,掀起了后续的“文化热潮”以及对于中华文明复兴的讨论。在这种持续推进中,以“趁热打铁”的势能积聚,当前又掀起了一系列汉字、成语、谜语、诗词、文章方面各种文本性质的文化节目,目前《中国诗词大会》全面提升了此类节目的品质,也为我国电视文化节目创新制作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新路标。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电视节目;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2-0088-02 《中国诗词大会》由五大主体构成,分别是导演组、主持人、参赛选手、评论者、百人团选手。在其程序设计中包括参赛选手自述环节、百人团与参赛选手共同答题环节、选手抢答环节、飞花令环节。舞台背景选取的是具有明显中国风格的清新布景,其主调选择了舞台的蓝黑色调、后背景以大屏幕实施背景播放,其设计方面中国风特征显著,给人一种意境悠远的印象与感受,而且在百人团答题环节的显示声响设置、沙画设置、飞花令设置均有其独具创新的地方。以下结合个人观感从设计、创意、主体、制作五个方面展开具体解析。 1 从设计方面分析 《中国诗词大会》的设计以受众作为主体,强调了诗词题面的熟悉性、赛制的完整性、参与者的全民性、答疑解惑的专业性。 比如在诗词题面方面,主创团队对于古典诗词的范畴界定,以阳春白雪的风格为设计基调,表面初看古典诗词,文学美学层面属于略小众的文化层面,但以阚兆江为首的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节目主创们将传播正能量为节目宗旨,贯彻诗词大众化路线,通过“玩”的理念以及受众参与的角度,设置了门、门槛、院落、内室,形成了阶梯式的层层递进模式。因而在其题目内容选材、设计中本着弘扬原则实现了普遍化的诗词题面选择。而且令其中的“熟悉的陌生题”获得了明显的表现。《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初期的口号是——带领全国人民重温中华古诗词;因此,其节目选题往往以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本为准,因而满足了全民参与的需求;从其节目播出的内容可以明确的看到其涵盖范围所涉及到的各大类型,包括田园、边塞、豪放、咏怀、婉约、咏物、咏史等;并且在这种题材的选择下重点令传统文化中的那种忠、孝、仁、

有关创新的诗歌、成语、名言

名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陶行知 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郎加明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 人才进行工作,而天才进行创造。----舒曼 好点子的身价是没有上限的。点子是所有财富的起点。---拿破仑·希尔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之 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 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爱因斯坦 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马克思 不要在已成的事业中逗留着!---巴斯德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伏尔泰 科学没有国境,但科学家有祖国。---巴斯德 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爱迪生 五易画风的白石老人 齐白石,本是个木匠,靠着自学,成为画家,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他永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名画家的长处,改变自己作品的风格。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地不同于60岁以前。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80岁以后,他的画的风格再度变化。据说,齐白石的一生,曾五易画风;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仍然马不停蹄,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为成熟,形成独特的流派与风格。 牛顿晚年趋于保守 牛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对科学的贡献是史无前例的。牛顿的一生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力学三定律、万有引力、光学环、光微粒说、冷却定律以及微积分,然而到了晚年,他的研究陷入了亚里士多德的柏拉图学说的范围而不能自拔。他花了十年的时间来研究上帝的存在,结果自然毫无所得。由此看来,即使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一旦落入陈旧的范畴,就谈不上有丝毫的成就。 比尔·盖茨 小时候的比尔·盖茨十分好动,常常不能静下来。他最喜欢就是坐在木马上摇摇摆摆地晃着,有趣的是,即使现在他已长大成人,有时仍会不由自主地摇着呢!这成了他独特的小动作。
牛顿三岁时,已显露出其不平凡之处。当一般的小朋友喜欢跟朋友四处奔跑和嬉戏时,他却宁可独个儿躲在屋子里,拿着锤子 和铁钉,叮叮铛铛地打在木板上,制作喜欢的小工艺。

关于创新有关的古诗文名言

关于创新有关的古诗文名言 1.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 2.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先秦]《周易·乾·文言》 意译:每天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 3.日新之谓盛德。 ——[先秦]《周易·系辞上》 意译: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叫大德。 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先秦]《周易·系辞下》 意译: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变化了就能通达,通达之后才会长久。指的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发展到衰落的过程,只有寻求变化才能继续发展。 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汉]戴圣《礼记·大学》引《盘铭》 意译:如果一天内能更新自己,就应该日日更新,每天都不间断。

6.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注释法: 效法。周: 通“赒”, 帮助。循: 沿袭。句意如果对人民有好处, 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 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 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 7.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列传》 意译: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的舆论也不要害怕。 8.德贵日新 君子所学所感须每日有新体会新进步 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先秦]《荀子·劝学》 意译:青色染料是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却比蓝草更深。 10.惟进取也故日新。 ——[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意译:只有不断地进取,才会有不断的创新。 11. 不日新者必日退 不天天有进步就一定会天天退步,

12. 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该月化,便是长进 做学问应该始终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每天思考。每月有新的变化,这就是进步 关于改革有关的古诗文名言 1.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意译:喻指旧事物必然灭亡,新事物不断成长。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千头万木春. 2.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 事物没有原因是不会产生的,没有变革发展是不会大成的。 是我国古代两汉之交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杨雄提出的。3. 新竹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意思是:新松恨不能快长高千尺,恶竹就是砍掉万枝也不吝惜. 现今引用,表示一个人要爱憎分朗,对好的事物要无比热爱,积极扶持,对腐朽、不好的东西要坚决反对. 4. 芳林新叶催民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郁郁葱葱的树林里,老的叶子掉落了,新的叶子马上就长出来了;甚至老叶子只是枯黄着还留在枝头,新叶子就迫不及待地长了出来。(催字代表,新叶子的速度很快) 缠绵不断的流水中,前面的波浪流走了,后面的波浪就补了上来;有时候,前面的波浪还没消失,后面的波浪就涌了过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 古诗词三首 创新教案

《宿新市徐公店》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了解古诗的大意,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激发积累古诗文的兴趣。 一、提问引入,揭题、释题。 1.谁能来背背《小池》这首古诗?你们知道《小池》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 3.读诗题,理解题意(板书课题) 宿:住宿,过夜。新市:地名。徐公店:姓徐的男子开的客店。 宿新市徐公店的意思是(诗人在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4.杨万里在这里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二、初读古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1.自由读诗,借助拼音把字读准,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小朋友读得很认真。这里有几只美丽的蝴蝶,想和你们交朋友,认识它们的小朋友就请站起来和它们打个招呼。(看课件)读生字词“住宿、徐公、篱落、疏疏”。 3.刚才读字的时候,你发现哪些字音,很难读准?请你带同学读一读。(注意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然后全班齐读。 4.刚才小朋友们生字词读得真好。现在我们把这些字宝宝送回诗中,请你们正确流利地把诗读一读。 5.指名读,小朋友注意听音是否读准,再指另一名学生读。 6.这几位同学读得真好。请你们照着他的样子,读给同桌听。 7.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读给大家听;齐读。 三、逐句指导朗读,感悟诗的意境美。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1.(出示课件)小朋友,请听老师朗读,一边听一边想,通过这两行诗,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听后看图回答(老师可用手势带学生回答)。联系学生的回答,解说词语(篱落:就是围园子的篱笆;疏疏:指围篱笆的竹棍隔得很开。篱落疏疏

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 创新教案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祝您天天进步!

创新教案 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这首诗是…… 生:《枫桥夜泊》。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 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自读这首诗。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3、根据节奏朗读这首诗。

师:我们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现在,请同学们慢慢地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这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江边有火红的枫叶、有小桥、有流水,渔船上还闪烁着灯火,有人家。 这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你在这么美的夜色里,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会感觉怎样? 三、分析诗歌 1、题目叫《枫桥夜泊》,那枫桥在哪儿? 生:在江苏省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2、“泊”有两个读音,在这首诗里读作“ bó ”,那它还有一个读音该怎么读呢? 请大家组词说明:湖泊(pō)停泊(bó )(板书) 3、夜泊又是什么意思? 4、有谁知道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5、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天 6、从哪儿可以看出来?——霜满天 秋霜季节是指每年的九月、十月份,表示深秋来临。 7、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板书) 8、看到满天的霜,你是什么感受?——清冷、凄凉 9、“江枫渔火对愁眠”,读着读着,哪个字眼触动你的心?——愁 10、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哇?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11、作者又听到了什么?——乌啼、钟声(板书) 12、“乌啼”是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是怎样的形象? 乌鸦的叫声。 13、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 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14、在刚才的讲解中,我们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

浅议古诗词教学的创新

浅议古诗词教学的创新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因此古诗词教学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当前古诗词教学有哪些误区呢?一是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形式取代了古诗词的诵读吟唱、语言品味、情感感悟。自主、探究学习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各科教学的共性。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词教学有着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特点,就没有了古诗词教学的“味道”。二是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花大量时间用于理解分析内容、读通读顺。目前古诗词教学大都停留在这一层次。一些以学习经典诗文为特色的学校,学生可以背诵许多古诗文,但诵读水平不高,品位不高。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品诗”,没有学会吟诵,从品味诗句当中加深对诗中意境、情感的领悟。一些名师大家的成功的课例为古诗词教学展示了创新点,提供了新的思路,下面结合这些课例谈一谈古诗词教学的创新点。 一、语言的品味 语言素养体现在对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实践诸多方面。对诗的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许多老师都指点学生自己看注释、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的意思读懂。如“风景旧曾谙”,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从中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现在很怀念江南,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又如“感时花溅泪”,让学生理解“时”不仅指时候,还指时局、时势的动乱;“泪”不是一般的眼泪,而是生离死别的泪,是心惊肉跳的泪,是爱国爱家的泪。这样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释上。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是“品”出来的。 1、古诗词的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学会品诗。 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感情色彩、表现手法。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但不应停留在诗句内容的浅层,必须引导学生从诗句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提出问题。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都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细细品味。 且看孙双金执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片断; 师:请认真诵读全诗,看看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是哪个字? 生:“喜”字。 师:这就是这首诗的诗眼。请大家带着这个“喜”字反复诵读品味,体会诗人“喜”的是什么,诗句又怎样表达“喜”的感情。 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分别悟出了这样的意思:诗里表达“喜”的情感是“一喜叛军得平复”,“二喜国家得安宁”,“三喜亲人能团聚”,“四喜回乡得偿愿”。这样就品味到“喜”字用笔之妙,贯穿了全诗的感情。 再看汪秀梅老师执教《忆江南》的片断: 师:古典诗词语言精美,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那么你认为这首词哪里写得好?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写得好。江南处处是美景,诗人抓住江花、江水这一江南美景,让我们看到了江南的又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 师:请你读出这种意境。(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开,红日普照,使鲜艳的红花红得更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有关科技变化的诗句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卢照邻 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看来大胆还是必要的,当然大胆要建筑在扎实工作基础上。——赵金科 科学规律的本身是客观真理,是不会陈旧的。人们运用这些规律的方式和作出的相应设计方案,却是日新月异的。——王竹溪 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培根 科学、科学知识总是假设的:它是猜想的知识。科学的方法是批评的方法:寻求和消灭错误并服务于真理的方法。——卡尔·波普尔 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胡适 科学需要一个人的全部生命。——朱冼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已是综合的、大规模的、集体的事业。——王方定 科学知识的积累是科学发展的必要前提,至于最后由谁来总其大成,也许带有偶然的、幸运的色彩。——谈家桢 进步不是什么事件,而是一种需要。——斯宾塞 前进是生活的法则,不然人就不能称作为人。——勃郎宁 科学本身就有诗意。——斯宾塞 任何科学的结论都不该看成是永恒不变的。——邓拓 搞科学、做学问,要“不空不松,从严以终”,要很严格地搞一辈子工作。——华罗庚 对全人类来说,只有一种共同利益,那就是科学的进步。——圣西门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斯宾塞 科学是一种强大的智慧力量,它致力于破除禁锢着我的神秘的桎梏。——高尔基 科学常是在千百次失败后最后一次成功的。——徐特立 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周培源

任何科学上的雏形,都有它双重的形象:胚胎时的丑恶,萌芽时的美丽。——雨果 向一切成功者和失败者学习思想方法。——何祚庥 科学事物,必须不断研究,认真实验,得寸进尺地深入、扩展,通过韧性的战斗,才能可能获取光辉的成就。——陈佳洱 科学是“无知”的局部解剖学。——霍姆斯 人们喜欢猎奇,这就是科学的种子。——爱默生 一切伟大的科学理论都意味着对未知的新征服。——卡尔·波普尔 科学在今天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我们人类精神所发展到的最高阶段。——郭沫若 各种科学发现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和创新精神。——钱三强 科学经历的是一条非常曲折、非常艰难的道路。——钱三强 科学技术体系本身是一种现代社会组织,必须以一种现代精神原则作为运动动力,仅仅依靠增加资金与人员的投入,并不能获得所期待的科技产生。——何家栋 科学和民主,它们取消了人和自然的差异,也取消了人和人的差异。——王安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一切伟大的科学理论都意味着对未知的新征服。——卡尔·波普尔

诗词创作立意创新的五种方法

诗词创作立意创新的五种方法 立意创新是个老话题,诗家们早有许多精辟论述。此文旧话重提,只是想从不同的角度,浅抒己见,求正方家。一、诗人务必有新的思想 “诗言志”(《尚书·舜典》)的命题确立了“意”在诗词中的重要地位。宋·刘贡父说:“诗以意为主,文辞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辞平易,自是奇作。”(《中山诗话》)此论亦可作为“诗言志”的一个注脚。但是,时代的变迁,又决定了“志”的渐进性,即是说“志”非静止的概念,而是动态的思想和情感。时代往前行,“志”也就在继承的基础上因时而化。同样是“爱国”这个“志”,岳飞的爱国决不同于黄继光的爱国,今人的爱国同样地有别于黄君。 “志”的渐进性表现在诗词作品里,就是“意”的内涵的渐变。“新婚别”古今有之,但时代决定了别因总有一定差异。杜甫笔下新郎新娘“暮婚晨告别”,那是新郎要“守边赴河阳”。而李启中的《新婚别》是这样的:“新婚欠债已难还,只得挖煤图赚钱。矿上送来钱数万,告知人已井中眠。”显然此诗表达的“意”烙下了新的时代印记。

“意”的内涵的变化,实质是时代特征的变化,这就要求诗人要有与时代同步的新的思想。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现代汉语词典》),那么就今天而言,新思想就是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小康和谐、富民强国、市场经济、环境保护、反腐倡廉、虚假广告、健美减肥、色情赌博等等在诗人心中形成的新的观念、新的感悟。这些新的观念、新的感悟就是诗词创作立意创新的基础。 诗人要具有新思想,就要走进社会,观世局世态,析世情世风,甚至还要游山玩水。新的思想是立意创新的首要条件。 二、要注意选择新的题材 大千世界为诗人们提供的题材虽然是丰富多彩的,但是风雨山水、菊梅竹松、春花秋月,从古写到今,诗人们似乎也时有缺材之感。因此我们要善于在时代前行的脚步声中寻找新的题材。 农民打工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鲜事,打工的农民不但安全无保障,还总被克扣或拖欠工资。齐荣景先生就用自度词《打工词》写了这个题材:“江南雨,昏接晓,离人怎能不心焦。山后是愁水,山前是断桥”。(《尧乡诗词》2003年第4期)寥寥23字,字字情义,生动地描写了打工农民的惨况。此

创新教案《古诗三首》

【创新教案】 《山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郎朗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2.(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1.教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

论文-浅谈提高小学古诗词的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诗词教学策略 上津镇中心小学刘国燕 教师要教得好,让学生学得好,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古诗教学要设计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分七步进行: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背景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如:我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就像本人执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六组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再次走近诗人李白,学习他笔下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背景介绍,知晓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像我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我教学《长相思》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纳兰性德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自主学习,弄懂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