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转喻观照下的转喻翻译研究

概念转喻观照下的转喻翻译研究
概念转喻观照下的转喻翻译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概念转喻观照下的转喻翻译研究

作者:吴淑琼, WU Shu-qiong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重庆,401120

刊名: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2013,27(1)

参考文献(22条)

1.余立三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 1985

2.康旭平汉语借代和英语Metonymy的对比与翻译[期刊论文]-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04)

3.韩启毅汉英借代辞格的理解及翻译[期刊论文]-襄樊学院学报 2000(01)

4.郑雅丽英汉修辞互译导引 2004

5.张光明认知隐喻翻译研究 2010

6.肖坤学以认知理据分析为基础的转喻翻译[期刊论文]-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08)

7.邓国栋转喻认知机制及其翻译策略探析[期刊论文]-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7(01)

8.张志慧奥巴马获胜演讲中转喻的解读与翻译[期刊论文]-中国科技翻译 2009(02)

9.谭业升转喻的图示—例示与翻译的认知路径 2010(06)

10.卢卫中转喻的理解与翻译[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11(02)

11.刘敏;朱乐红从认知参照点看汉语宾语代入现象及其对翻译的启示[期刊论文]-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1(04)

12.Panther K U;Thornburg L Metonymy and the way we speak 2006

13.Radden G;K(o)vecses Z 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 1999

14.Panther K U;Thornburg L Metonymy 2007

15.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5(05)

16.邱文生认知视野下的翻译研究 2010

17.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 1999

https://www.360docs.net/doc/1a5124360.html,ngacker R W Metonymic grammar 2009

19.Radden G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in language 2007

20.谭载喜新编奈述论翻译 1999

21.王斌隐喻系统的整合翻译[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2(02)

22.王军;唐毅认知视角下转喻的修辞功能再思考[期刊论文]-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01)

引用本文格式:吴淑琼.WU Shu-qiong概念转喻观照下的转喻翻译研究[期刊论文]-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

转喻意义的认知识解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6, 4(4), 109-113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1a5124360.html,/journal/ml https://www.360docs.net/doc/1a5124360.html,/10.12677/ml.2016.44012 文章引用: 宫健宇, 杨忠. 转喻意义的认知识解[J]. 现代语言学, 2016, 4(4): 109-113. The Cognitive Construal of Metonymic Meanings Jianyu Gong, Zhong Y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Received: Aug. 31st , 2016; accepted: Sep. 16th , 2016; published: Sep. 26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1a5124360.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al of metonymic meanings from the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as-pects. It shows that the construal of lexical metonymies is realized by profiling either proximal concepts or proximal scopes.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grammatical level, the construal of meto-nymic meanings is achieved by different profiles in the same base. All the above construals rely on both cognitive contexts and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 The choices of metonymic forms root in the speaker’s communicative intentions. Keywords Construal, Metonymy, Profile, Context,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转喻意义的认知识解 宫健宇,杨 忠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收稿日期:2016年8月31日;录用日期:2016年9月16日;发布日期:2016年9月26日 摘 要 本文从词汇和语法两个层面入手,探析了转喻意义的认知识解。结果表明,词汇层面的转喻识解通过凸Open Access

翻译中词汇的理解与表达

翻译中词汇的理解与表达 翻译时,译者只有对原作有透彻的理解,才能用译文语言准确地把它复述出来。理解主要是通过原文的上下文来进行。 一、词汇含义的理解 1.名词:It is the two superpowers that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hostilities in the Middle East.应对中东战争(×敌对状态)负责的是两个超级大国。有一些名词,特别是抽象名词的单数变成复数后,意义是不一样的。“hostility“enmity “ill will“敌意”“敌视”解,但“hostilities“war“战争”解。 2.动词:They were obviously quite impressed by the arguments that the Chinese were advancing.他们对中国人提出的(×正在前进)这种论点显然颇为赞同。 to advance作不及物动词用是“come or go forward“前进”,在这里作及物动词用是“put forward“提出”,宾语是arguments,应译为“提出论点”,that the Chinese were advancing是arguments的定语从句,而不是它的同位语从句。 3.副词:The basketball team was organized two years ago and it has yet to win a single game.这个篮球队两年前成立,还没赢过(×还得赢)一次比赛。这里yet与不定式连用,含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某事”的意义虚词虽没有实际意义,在句中不能独立担任任何成分,可是由于误解虚词而引起的误译却也不少。 4.冠词:Awoman with child goton the bus.一位孕妇(×妇女带

四种翻译方法,十种翻译技巧

四种翻译方法 1.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每一个民族语言都有它自己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就应采用意译法。意译要求译文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但可以不拘泥与原文的形式。(张培基) 应当指出,在再能确切的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有其可取之处,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另一方面可以进新鲜的表达方法。 Literal translation refers to an adequa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original. When the original coincides or almost tallies with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sequence of vocabulary, in grammatical structure and rhetorical device, literal translation must be used. Free translation is also called liberal translation, which does not adhere strictly to the form or word order of the original.(郭著章) 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英语文化的前提下,在英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和形式相符的方法。

翻译中理解和表达的关系

英语知识 在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构成了翻译的全过程。其中,理解是表达的前奏和基础,表达是理解的继续和归宿。理解的对象是原著,原著是物质的。理解过程是思维过程,理解是精神的,表达的成果是译品,译品是物质的。可见,翻译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的过程。作为一个过程的双方——理解和表达是一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其中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二者承担责任。只有理解得正确、深透,表达的高度接近原文才是好的翻译。这就要求译者较好地掌握原语,精通译语,而后者更难、更重要,更需要译者花费毕生的劳动和心血。因此,天译时代北京翻译公司认为,翻译中不经过艰苦的努力,不在崎岖的山路上刻苦攀登,是达不到光辉顶点的。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机构。这些机构往往在没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小会议室里开会,这就需要进行即席传译了。遇到这种情况,所有搞同声传译工作的译员,都可能被抽调到这些附属机构中去担任即席传译工作。如果某些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那份工作就要不合理地落到他们的同事身上,给别人增加负担。 所以,在大学的翻译系或翻译学校里,都把同声传译和即席传译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达不到这一标准,就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此外,译员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还必须根据自

转喻和习语的翻译策略

第33卷第3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3 2012年3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r.2012 转喻和习语的翻译策略 单新荣 (广州大学 松田学院,广东 广州 511370) 摘 要:转喻是基于同一认知域的替代,用事物最突显、易于理解的一个方面替代整个事物或事物的其他方面。习语是语言的凝练,结构稳定、意义完整,在翻译过程中常常因为译者的思维差异使用不同策略,译文得到不同体现,同一个习语常常有多种形式的译文。论文应用转喻理论分析习语的特点,总结习语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转喻:习语: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3-0165-03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一种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对语言表达具有输入与输出的特点。Akoff(1980)认为转喻是基于同一认知域的替代,用事物最突显、易于理解的一个方面替代整个事物或事物的其他方面,其主要功能是帮助理解那些抽象、不易把握的概念。习语是人们长期以来凝练出的、用鲜明的特色来比喻事物、阐明事理的语言结晶,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语际交流的桥梁,其任务是把源文信息的思想及表现手法,用目的语表达出来,使目的语接受者最大程度地得到与源文读者相同的感受。习语的翻译涉及源语的思维方式、地理知识及文化背景,在理解上给目的语接受者造成许多困扰。翻译习语时译者若仅着眼于其字面意义或形式,往往会出现辞不达意甚至是误译。本文尝试从概念转喻理论同一认知域的替代来翻译习语,根据可传意性的原则,归纳出习语翻译策略。 二转喻理论与习语的特征 刘宓庆(2000)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一种能动性极高的复合机制,由概念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部分组成,概念思维是思维的主体形态,表现为人可自由地、自觉地运用大脑进行概念组织活动,进行判断和推理,进行分析和是运用形象并借助于情感和意志体验,形成表象或意象,以表象为体,以概念为用;直觉思维是最接近人的心理机制的思维形态。转喻是一种思维方式,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概念转喻来源于两个具体事物之间的经验关系,用事物部分代替整体,特征代表事物。事物的经验关系为习语的理解提 收稿日期:2012-01-12 作者简介:单新荣(1968-),女,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翻译理论。供了途径。我们在现代汉语语料库检索出有关“手”的习语,从3712条例句中,“手”的转喻习语占很大程度,其中含有“手”的四字成语出现频数较高的如下: 习语(成语)频数手的意思 手舞足蹈21 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 得心应手24 技能和本领 不择手段21 为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方法 束手无策35 办法 上表中“手”指代的“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技能和本领”、“为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办法”等。同样从英语1980-1993年的BNC(英国国家语料库)中hand 出现33479次,其中在FICTION中出现14252次,MAGAZINE 中出现2096频次,转喻的使用占了很大比例。英国学者Hockett认为词、短语、句子都可以是习语,除了普通接受的短语习语、短句习语外,代用词、专有名词、颜色词和用于比喻的词也是习语。这样看来,习语的转喻成分占了很大成分。转喻指的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有重要联系的事物,如he is a reader of Chaucer里的Chaucer是指的“著作”,而不是指乔叟本人,但乔叟的作品和他本人有着重要联系。转喻处于一种“同现关系”( co-occurrence)产生“邻接联想” (association by contiguity),如男士拿着玫瑰,一个是人一个是物,但提到玫瑰人们就联想到爱情,所以用rose来代替love,也即转喻发生在两个已经建立相互联系的概念之间,用显著的东西来转喻不显著的东西,容易引人注意、识别、处理和记忆,如give someone a big hand中hand代表“鼓掌”,“手舞足蹈”中“手”和“足”代表“人”。有关“手”的习语意思通常与“掌握”、“操作”有关。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1981)认为语言的意义可分为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 165

转喻与隐喻

转喻与隐喻之相关概念剖析 转喻(Metonymy)是指当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密切关系时,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来取代甲事物,这样的一种修辞手段。转喻的重点不是在“相似”;而是在“联想”。转喻是认知的一个基本特征,人们利用某事物熟知的或容易感知的方面来代替该事物整体或其他方面。一般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不是无限的认知数据库,对事物认识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事物用一个准确的术语或专有的解释去描述,而是通过大脑的创造性,把自己已有的认识与面临的新的认识对象结合起来,加以对照,找出公共的特性,用旧有的思想去解释、认识眼前的新事物,这种用一事物去指称另一相关的事物就叫做转喻。 凸显原则: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更加容易注意到事物的典型特征,也就是认知心理学中的凸显原则,而转喻就是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这一凸显原则。一个事物、一件事情往往都是复杂的,具有很多属性,而人在认识的过程中最容易被该物最突出的、明显的、容易记忆和理解的、留下深刻印象的属性所吸引,即凸显性。立足于这一突出的特性,我们就会以其为参照点,在该领域内(或同一认知模式里)激发另一成分。同时也可以说,,转喻是一个思维过程和投射过程,是一种描述事物的修辞方法,就是把抽象的思维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只是这一过程是前一事物对照引出后一事物,从原有的经验结构、认知思维到语言表达的结果。

关联原则:转喻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现象,其实质上是一种联想认知,遵循关联原则,也就是要理解转喻就必须依靠语用推理。例如:He is fond of the bottle.他喜欢喝酒。用bottle装酒的瓶子,表示wine酒,二者之间有相关联性,用容器代表了所装的物体。这种例子是相当多的,如:head头代指动物的数量,刀剑代指战争等等。这种关联性往往能帮助我们表述认识的更多的事物,但人的认识又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所以就会有从A→B→C的关联渐递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转喻具有临时性(对突然间面临的事物即刻做出解释)、创造性(思维的创造)、转借性(用A的特征指代B)、开放性(认知领域很广泛)、和多维性(所选择的属性方面)。 转喻的类型:①以部分代整体,如:The company needs more creative heads.②以地点代替机构,如:The White House’s current occupant is Barack Obama.③以地点代替事件,如:Watergate(水门事件) changed our politics.④以机构代替负责人,如:China and America attended the meeting.⑤以产品出品人代替产品,如:李宁代指“李宁”体育名牌⑥使用物体代替使用者,如:The buser are on strike.⑦控制者代替被控制者,如:Nixon bombed Hanoi.⑧容器代替物体,如:I’ll have a glass.(再来一杯)。 转喻作为一种语言创新运用的重要方式,它大大的提高了语言现有词汇的使用效率,增加了语言的内涵,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使语言富有趣味性、审美性、形象性、简洁性和经济性,同时,也扩大了我们的认识领域,促进了对新事物的有效了解。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 ——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 熊兵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翻译》2014(3)82-88 摘要:本文对学界在“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这三个基本概念上所存在的普遍的混淆进行了剖析,提出应对这三个概念进行明确区分。在此基础上论文对这三个概念的定义、特性、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的分类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混淆;定义;分类 1.话题缘起 在翻译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个问题即为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其中又尤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这三个概念的混淆为甚。一方面,学界对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的讨论虽多如牛毛,但把它们作为一个方法论系统的关键要素进行综合研究,深入考察其各自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分类体系的系统性研究还相当少见。另一方面,学界在对这三个术语的认识和使用上普遍存在着定义不明、分类不当、概念混淆不清的问题。例如,在一些翻译教材中中,“归化”与“异化”一方面被作为“翻译方法”加以讨论(如龚芬,2011:79—81),另一方面又被视为“翻译策略”进行阐述(同上:93—106)。一些翻译论文把本应属于翻译技巧层面的增补型翻译(类似于增译)、浓缩型翻译(类似于减译)划归为“翻译策略”的类别(如李克兴,2004:66—67)。在一些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论文中,把翻译“策略”、“方法”、“技巧”混为一谈的更是比比皆是。甚至翻译专业的老师对此问题也存在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如把归化等同于意译,把异化等同于直译)。 国外学界对此也存在一些模糊或混淆(或未予严格区分。比如Shuttleworth & Cowie (2004:44,59)一方面把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称作是“strategy”,另一方面却又把free/literal translation也视为“strategy”(同上:63,96 )。Vinay & Darbelnet (1958/2000:84—93) 把翻译方法(method)分为两类: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和间接翻译(oblique translation),前者包括三种处理方式(procedures),即借译,拟译,直译,后者包括四种处理方式,即词类转换,视点转换,等值翻译,顺应翻译。可在论述中却经常把其划分出来的“方法”(methods)和“处理方式”(procedures)混为一谈。另外,他们把“借译、拟译、直译、等值翻译、顺应翻译”和“词类转换、视角转换”划归为一类(同属procedures)也欠妥当,因为前者应属“翻译方法”的范畴,而后者则应属“翻译技巧”的范畴。实际上,这里Vinay &Darbelnet的分类涉及到三个层面: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其划分出来的两大“翻译方法”(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其实应为“翻译策略”(所以Munday说,“The two gener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dentified by Vinay &Darbelnet are direct translation and oblique translation”,见Munday,2008:56),而在其划分出来的七类“处理方式”中,前三类和最后两类属于“翻译方法”,第四、第五类则属于“翻译技巧”。总之,Vinay &Darbelnet在其分类中把翻译“策略、方法、技巧”混淆在一起,这也导致后来很长时间学界在这几个概念上的混淆(Molina &Albir,2002:506 0 关于国外译学界在译学术语,特别是在“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三个术语上所存在的概念混淆、使用混乱的问题,Chesterman(2005)和Molina & Albir(2002)曾专门撰文予以讨论。如Chesterman指出,学界用于描述文本操作过程的术语除翻译“策略”外,其他还有“技巧、方法、转换、转化、变易”等等(2005:17)。他认为这种众多术语相互混用

汉语转喻理解的模因分析

汉语转喻理解的模因分析* 邹春玲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130024;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150040) 提 要:转喻与隐喻都是思维认知模式。但是,隐喻注重相似性,转喻以相邻关系为特征。转喻理论的发展历经了替代论、比较论、互动论、投射论、合成论,内涵外延传承论等理论模式,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各理论模式对 相邻的概念莫衷一是。本文以 模因!模质之间的 互推!链接为分析模型,从转喻的相邻问题出发,对转喻的理解过程作出说明。该 模因!模质说有望成为转喻研究的另一种分析模式。 关键词:转喻;模因;模质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8)06-0043-3 M e m etic Analysis of Chinese M etony m y Understanding Zou Chun li n g (N ortheast N o r m al U niversit y,Changchun130024,China; H a rbin Sc i ence and T echno logy U n i versity,H arbi n150040,Ch i na) M e tapho r and m etony m y are bo th cogn iti ve m ode lsw ith the i r si m 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M etaphor focuses on t he proper t y o f si m ilarity bet ween t w o doma i ns,wh ile m etonym y focuses on tha t of conti gu i ty.Theor i es of m etonymy conti nuousl y developed through m ode ls o f substituti on,compar i son,pro jecti on,i n teg ration and i ntensi on ex tension conti nuu m,but the re a lso ex i st som e prob l em s,such as the idea discrepanc ies to the concept of?conti gu it y#.Starti ng fro m the prob le m o f conti gu it y,?i n ference cha i n#o f?m e m e m e m ete i n#as the analytic m ode,l this article exp l a i ns the understand i ng pro cess ofm e t ony m y.Such a?mem e m e m ete i n#m ode l is expected to be ano ther analytic m ode l for me tony m y. K ey word s:m etonymy;m eme;m em ete i n 1 引言 邻近性是多数转喻定义的核心概念,传统研究把邻近关系看作是现实世界的具体空间接近关系,而认知语言学则将之视为可能世界中概念层面上的接近关系。这表明,认知转喻实质上指 转喻思维,具有 整体!部分相互激活的本质特征。其功能体现在:促进语言的发生与理解。 语言理解是生物过程,而不是机械过程。(M i chael Sp i vey2007:200)因此,从模因―模质角度对转喻理解作出说明是有根据的。本文认为,转喻的运作是与 熟悉度相关的联想认知过程。 2 模因!模质理论 2.1元模因阐释 本文将 模因定义为基本思维单位, 模质为其思维或语言的内、外表征。模因在思维层面上运作,模质在思维和语言两个层面上运作。 思维在模因!模质理论中是个核心概念。 思维具有连续性、层级性等特征。(M ichael Spivey2007:10)通常,思维可分为4层:(1)本体性思维,即经验积累的内隐知识,有操作性,无可述性; (2)主观认知本体思维,主体对输入信息表征之间关系的把握;(3)主体间认知思维,在特定语境制约下,互推话语含义的过程,包含主体认知图式与输入模型的匹配与修改的过程;(4)形式思维,即显性知识(declarati ve),由推导得出,可操作性强。 综上所述, 思维分等级,模因在各思维层面上操作。模因产生对内、外模质家族相似性的默认,是在 模质刺激下的抽象心理认同或差异,以词意为表征。表征指时间连续、状态相邻的思维处理过程。各级思维的最 43 2008年第6期总第145期 外语学刊 FORE I GN LANGUAGE R ESEARCH 2008,No.6 Seria lNo.145 *本文获得哈尔滨理工大学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资助。

解析汉英翻译——谈法律文献汉译英的理解与表达问题

汉英翻译——谈法律文献的汉英翻译 汉英翻译——谈法律文献汉译英的理解与表达问题 作者 王春晖 一、法律词语的理解 法律文书中的词语是构成法律文书最基本的单位。对法律文书中一些专业词语的正确理解,是翻译法律文书的前提和基础。在翻译构成中,不能正确理解原文词义是无法进行翻译的。关于词语的理解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1、注意词义在上下文中的一致性 一个法律词在不同的场合,译成英文有不同的含义,要正确理解法律原文的词义,必须注意词义在上下文中的一致,切不能拘泥于字面上的一致,如果保持字面上的一致,译文往往不能准确达意。请看下面句子,“如在解释上遇有分歧,应以英文本为准”。“解释”,在汉英词典上可译成:“construe”、“explanation”、“exposition”、“interpretation”,但这个句子的“解释”是指对法律条文的正式解释,选择“interpretation”,较为恰当故译成“In case of any divergence of interpretations. The English text shall prevail”。再看下面一例,“发生于缔约国一方而支付给缔约国另一方居民的特许权使用费,可以在该缔约国另一方征税”。原文中的“特许权使用费”要译的准确是不大容易的,如果译成“fee of special permitted right”不能体现出原文的含义。根据规范文件的正式解释及其在句中的作用,本句中的“特许权使用费”是指使用或有权使用专利、商标以及文学、艺术、科学著作等所支付的作为报酬的各种款项,所以把“特许权使用费”译成“royalty”才能体现出与原文的一致性。故译成英文为:“Royalties arising in a Contraction State and paid to a resident of the other Contracting State may be taxed in that Contracting State”. 2、注意同义词在译文中的不同含义

翻译策略的分类和介绍

翻译策略的分类和介绍 引言 一般的翻译教材在讨论翻译问题时,都离不开讨论翻译方法与技巧。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统编翻译教程(即张培基等编著的教程),主要是讲述常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其中包括:词义的选择、引伸和褒贬;词类转译法;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正反、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被动语态的译法;名词从句的译法;定语从句的译法;状语从句的译法;长句的译法,和习语、拟声词、外来词语等特别语词的译法等。 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也基本上沿用这些方法与技巧,或在此基础上有些改进,例如,柯平编著的《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除了提出与张培基教程大同小异的方法外,还提出了变通和补偿手段:加注、增益、视点转换、具体化、概略化、释义、归化和回译。 ( ) 性” 关于直译之争持续了几个世纪,赞同者坚定不移,反对者(也即意译的赞同者)坚持已见,互不让步。其实,英文和中文“直译”的定义都不是十分确定,既可指逐词译 ( ),也包括逐句译()。直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常见用于以下领域的翻译:()用于翻译科技资料;()用于外语教学,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也用于文学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直译的高手,在他看来,“只有直译才是真正的翻译”(见)。 然而,在现代文学译者中,赞同直译的人为数不多,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所说,“因为没有哪两种语言是完全相同的,无论是符号所指的意义或语言符号的排列方式都会有差异。可以说,语际之间没有绝对的一致。因而,也就没有绝对准确的翻译”(:)。

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在当时的统编教材《英汉翻译教程》中这样下定义:“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应当指出,在能够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法显然有其可取之处。直译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断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使我们的祖国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完善、精密”(张培基等:)。 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对直译又有了不同的阐释:“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范仲英:)。一般说来,采用直译所产生的译文看起来肯定有翻译的痕迹,读起来也不是那么通顺。如 () ’ 原文玩了个文字游戏,很风趣,凡是了解艾尔弗雷德·希契科克曾导演的读者,看到这句话时,大概都会忍俊不禁。但是这样的文字游戏却造成翻译上的极大困难,如直译成“艾尔弗雷德·希契科克使一位淑女失踪”,其意思就会与原文相悖。王先生采用意译的方法,表达了原文的一层意义,说明了一个事实,可惜其双头语的形式消失了,原文的风趣味道也完全丧失了。对此,王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性,都有自己独有的声音、文学、修辞手法和社会习惯,这是无法移植的。古书说,‘橘逾淮而北为枳’。橘子好吃,枳可是酸苦的。翻译正是如此。一篇好文章,翻译过来往往读不得。你可以把大意译出,可是原文那些音乐和形象性,原作者那些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你会丢了一大半”(王宗炎:)。

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

3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认知语用学与外语教学的创新研究”,批准号:E I B 030496。作者简介:李勇忠(1969-),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用学收稿日期:2005-04-21(修改稿) 2005年第8期 总第197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5,№8Serial №197 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 3 李勇忠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27) 摘 要:传统修辞学把转喻关系看成是真实世界的“邻近”关系,而Lakoff 等认知语言学家则把它看成是概念层面上的邻近关系。转喻是在同一认知框架下一实体(源域)为另一实体(目标域)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本文从转喻的概念本质出发,分析了转喻与言语行为,转喻与认知距离等的关系。进而分析了转喻的语用学意义,诸如新格氏理论与转喻推理图式在语用推理中的互补性及转喻与含义和显义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转喻;认知框架;突显;语用推理 Abstract:Traditional rhetoric treats metony m ic relation as a kind of contiguity in physical world,while Lakoff and other cogni 2tive linguists treat it as contiguity in concep tual world .Metony my operates within the same cognitive frame in which one entity,the source,p rovides mental access to another entity,the target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 tual nature of metony my,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 bet w een metony my and speech act,metony my and cognitive distance,etc .It further analyzes various top ics concerned about the p rag matic significance of metony my,such as the comp lementarity bet w een Neo 2Gricean theory and metony m ic schema in p rag matic inference,the relationship s bet w een metony my and i m p licature,metony my and exp licature . Key words:metony my,cognitive frame,highlight,p rag matic inference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5)08-0001-04 1.关于转喻的定义 转喻,亦即借代,是传统修辞研究的重要辞格之一,但作为一种概念现象,最先却是由Lakoff 和Johns on 在他们合作 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1980)一书中提出的。转喻被认为主要用于间接指称,如:用the Cr own 借代the monarch,换言之,转喻所表示的是一个实体与另一实体之间的“代表”(stand f or )关系。Lakoff (1987)后来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理 想化认知模型”(I C M )来进一步阐释他的认知观点。I C M 是 表征交际者概念及语义知识的认知结构,I C M 可细分为4种类型:意象图式、命题模型、隐喻模型及转喻模型。其中转喻模型是产生类典型效应(p r ot otype effects )的基础。例如,La 2koff 注意到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一般会把mother 与housewife mother 联系在一起。因为人们会把常年呆在家、任劳任怨地做家务事、抚养子女的母亲看成是母亲的典型代表。上位词mother 与下位词housewife mother 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转喻关系。 Lakoff 把隐喻看成是发生在两个不同认知域(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同构映射(is omor phic mapp ing ),而转喻则是发生在同一概念域内部的突显。传统修辞学把转喻看成是真实世界的“邻近”,而Lakoff 等认知语言学家则把转喻看成是概念层面上的“邻近”。 转喻常被看作是一种指称现象,表示的是代表关系。但 是,我们认为代表关系,即替代关系(substituti on ),不足以概括转喻运作的全部。除了某些词汇的历时语义演变外,转喻的源域与目标域之间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一种认知操作的过程。最近的转喻研究表明,转喻应该被看作是为理解目标概念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触点(cognitive trigger )。Radden &K vecses (1999:21)给转喻下了一个广为学界认可的定义:转喻是发生在同一认知模型中的认知操作过程,其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mental access )。 2.转喻的本质 转喻图式“X F OR Y ”字面上表达的是一种替代关系,在以下的行文中我们依然沿用这一图式,原因有二:其一是出于简明,其二是遵守认知语言学界约定俗成的做法。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转喻的本质。 2.1转喻是一种偶然关系Radden &K vecses 的转喻定义是基于Lakoff (1987)和Langacker (1993)的观点:转喻是一种概念现象。无疑,他们的定义把转喻从传统的修辞观中拯救了出来,同隐喻一样,转喻不只是语言的修饰,它更是一种认知手段。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他们的定义有“大而全”之嫌,该定义无法把非转喻的表达与转喻区分开来。请看例句: (1)The p iano is in a bad mood .

翻译中的理解、表达与加工润色-模板

翻译中的理解、表达与加工润色 翻译的过程大体都要经历理解、表达和加工润色三个阶段。正确理解原文是基础是前提,这要求译者精通外语和掌握所翻译内容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合格的译作不仅要求译者对原文的内容有深透的理解,而且还要求译者表达自如,要达到表达自如就需要精通本国语言,掌握本国古今文学知识和具备较高的写作水平。最后是核对、润色加工,这需要译者具备有关的理论修养,文学修养,如哲学、美学文艺理论和跨文化知识等等。 一、理解能力 翻译的过程是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运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其中正确理解原文是最基本的环节,是翻译的基础与关键,理解错了,文字表达的再漂亮也是枉然。在翻译中如果理解性的错误或理解不准确就会影响对原文的忠实,就不能正确传达到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风格。 翻译首先关键是要吃透原文和对原文词、句进行透彻分析,然后再动笔翻译,若望文生意,难免读者不知所云或怡笑大方。不妨看以下几例: 例1原文:Those were drinking, and most men drank hard. So very great is the improvement time has brought about in such habits, that a moderate statement of the qu antity of wine and punch which one man would swallow in the course of a might, without any de triment to his reputation as a perfect gentleman, would seem, in these day, a ridiculous exaggerat ion. (A Tale of Two Cities, Book II, ) 译文1:这是饮酒的时代,大多数人都努力喝酒。由时势所造成的这种好习惯是如此伟大,以至述说一个人在一天晚上喝完了不致有碍他的标准绅士声名的相当酒量,在当日,似乎是过份客气的笑话。 这段译文第一句理解错了。Those (days) were drinking days 中的those (days),从上文来看,明明指的是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封建贵族阶级统治的时代,而狄更斯写成《双城记》是1859 年,相距七十余年,故只能将它译为“那(时候)”。再则在这段文字的末了还有个these days。二者正是遥相

翻译的性质、策略和方法

第二章翻译的性质、策略和方法 2.1 什么是翻译? 定义林林总总,可谓太多,但有一点很明确,翻译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它牵涉到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内容,是一种跨语言(cross-linguistic)、跨文化(inter-culture)、跨社会(cross-social)的交际活动,是把“原语”SL(Source Language)的语言、文化信息用“的语”TL(Target Langue)的语言形式进行转达的活动,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一种媒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是一种更换语言形式和转移信息内容(包括思想、意义、情感、修辞、文体、风格、文化等)的复杂的思维及表达活动(毛荣贵)。而对这一活动规律的探讨和研究必然牵涉到哲学、美学、思维学、文化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说,翻译是一门科学。 翻译还是一门艺术。在翻译实践中,离不开直觉(instinct)、推敲(word-weighing)、灵感(inspiration)、顿悟(insight)等艺术思维方式,离不开各种艺术手段和技巧的运用。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展示的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在不悖原文的基础上,力求尽量完美地再现原文的语言艺术风采。 翻译更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积累,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见识。译者虽不需通晓各门专业,但至少应是一位“杂家”。翻译离不开原文文本和译文读者,否则成为无本之木、无的之矢,谈不上“翻译”二字,因为它离不开原文的限制。因而有人说它是“戴着镣铐跳舞”,不能长袖舒展,随心所欲。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常常为一词一句的理解和表达而煞费苦心,固有“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之说。 从形式上看,翻译有口译、笔译之分。口译又可分为交传(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同传(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两种形式。各自的标准和要求也不一样。口译强调“快捷、准确”(quick and accurate response)和“通顺”(smoothness),笔译则要求在“准确”与“通顺”的基础上,还要深究原文内涵,讲究行文用字自然得体、通顺地道。 而按体裁划分,翻译又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经贸翻译、时政翻译、法律翻译、旅游翻译、公文翻译、医学翻译以及广告宣传翻译等等。除文学翻译外,其它体裁大多归属于应用翻译的范畴。 2.2 什么是应用翻译? 应用翻译,英语又称为pragmatic translation,practical translation或applied translation。(方梦之[M],2003:前言),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它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强,应用面广,其范围几乎涵盖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大不同于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学欣赏的文学翻译。就内容来看,它几乎囊括了除文学翻译以外的所有作品,“包括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而就文本体裁而言,它“包括政府文件、告示、科技论文、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广告、技术文本、科普读物、旅游指南等各类文本”(方梦之[J],2003),甚至还包括各种通俗读物。 从文体特征来看,“信息性、诱导性和匿名性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特点”(方梦之[J],2003)。信息性是指突出传递真实世界的客观信息和现象,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它往往重内容而

转喻和提喻的定义与区别

一、转喻转喻是在提及事物时不用其本身的名字称呼而是用与它密切相连的概念来替代它的一种英语修辞格。它着重的是事物本身的特点或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转喻主要有以下表现方式: 1.身体部位来替代它的相关功能。 (1)He has a good ear for music.(ear指代欣赏音乐的能力) (2)He has a sharp tongue.(tongue指代所说的话) 2.某人的名字来指代他的作品或风格。 (1)Have you ever read Jack London?(Jack London指代他的作品) (2)Do you like Dickens?(Dickens指代他的典型风格) 3.地名指代它的地方产品或在此处所发生的事件。 (1)He was behind the arras. arras.(指代这个法国小镇的产品) (2)He met his Waterloo.(Waterloo指代重大失败) 4.用所在地指代政府、单位或企业。 Kremlin(克里姆林)——俄罗斯政府,Fleet Street(舰队街)——英国的新闻界,Hollywood(好莱坞)——美国的电影制造业。 对于用容器来指代容器内物体的修辞,学者们存在着争议,本人认为它更接近于转喻修辞格,因为它正是利用了两者之间的一种联想关系,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构成上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二、提喻提喻,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是一种用局部代替整体或整体代替局部,种类代替个体或以个体替代种类,以材料代替所制成的物品的修辞格。 它有以下表现几种形式: 1.部分代替整体。 (1)It is hard to earn a dollar these days.(美元指代钱) (2)His parents bought him a new set of wheels.(轮子指代汽车) (3)The price of the meal is set at twenty pounds per head.(头指代顾客) (4)He has many months to feed.(嘴指代家庭成员) 当我们在使用这一修辞用法时,我们应注意所采用指代整体的部分应具有典型性,对比以下两个例句:(1)His pet purr was home alone and asleep. (2)His pet paws was home alone and asleep. purr仅仅可以用来指猫,但paws却是其他很多动物所具有的部分,如狗、狮子等。所以第二个例句就是提喻的失败运用。 2.用整体替代部分。 (1)Australia beat Canada at Cricket.(用国家替代球队) (2)The car conked out.(车辆替代引擎) (3)Then he cut me open and took out the appendix and stitched me again.(人整体替代身体某部位) 以下是经常见到的这方面的典型实例:Use your head(替代大脑) to figure it out. Albany(替代纽约州)just passed a law addressing this problem. West Point指代美国的军事院校 3.种类替代类属或类属替代种类。 (1)Spring should vanish with the rose! (rose替代花朵) (2)What a despicable creature he is!(creature替代单个人) 以下是这种方式的一些典型实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