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2007年全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

浙江朱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辨别其主要治国思想;初步理解孔子“仁”和“礼”的含义,了解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朗读诸子名言)、思(结合历史和现实,社会与个人的思考)、说(积极表达,与他人交流共享)三步的方法,初步掌握学习经典的一种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名言、体验生活和分享同伴的思考,感悟“面对多元价值,传递文化精神需要我们有度地对待经典。”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思、说”,初步认识诸子思想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教学难点:感悟“面对多元价值,传递文化精神需要我们有度地对待经典。”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我在东北师大实验校门口的照片。出示自制的诸子名言书签图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生感情交流。老师自我介绍。学生齐声朗读名言。(以此引入话题。集中注意力。激发师生情感交流。)

讲授新课:

一、解题

老师解读课题“发现·传递——2500年前的孔子及其身后的百家争鸣”。

老师指出2500年前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轴心时代;出示2500年的中国文化地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同学们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学习与感悟发现诸子思想的一些价值,并通过自己传递一些精神。(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老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之一:“读”、“思”、“说”。(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

三、初步理解孔子的“礼”和“仁”的含义

(授课指导思想)学生结合生活的体验,通过文本的阅读,初步理解“礼”和“仁”的含义,点出本课的认识核心是“有度”。

1.历史现场之一:出示孔子的画像;扼要介绍孔子生平。

(师生活动)请学生介绍自己对孔子的印象。

2.老师送给发言的学生一张自制的书签,请这位学生朗读书签上的诸子名言。

(探究)说说当下课堂里有哪些“有礼”的言行?“有礼”的言行是为了什么?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有礼”的言行?

(设计目的)这一课堂小道具的使用目的有:一作为学生“读”“思”“说”的平台之一;二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发言,三可能会促使学生在课后把诸子名言作为座右铭或者激发学生阅读诸子经典的兴趣。

3.(学习内容)了解“礼”的含义。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历史图片;介绍孔子为政的历史细节。解读孔子名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师生活动)学生学习理解“为政以礼”。历史地和辩证地认识孔子的为政思想。

4.(学习内容)了解“仁”。

(师生活动)孔子生平片段之二:“杏坛说仁”。

教师出示历史图片;介绍孔子教书育人的历史细节;解读孔子名言:“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借助杨伯峻和钱穆两位先生的注解让学生了解第一句名言的意思。

(2)教师设问:“立人”和“达人”是否在任何时空中都是一种美德呢?

(3)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这两句名言之间的关系及其包含的“度”的道理。(5)老师补充阐发孔子认为“礼”和“仁”之间应有度的修身和治国道理。5.教师出示历史图片;介绍孔子晚年的历史细节;呈现孔子的多面的历史形象。(师生活动)孔子的生平片段之三:接续文明。

6.出示钱穆先生对孔子的评价:“在孔子之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以上的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四、课堂过渡:在孔子身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社会更加无序,但却充满多元选择的时代。

1.了解战国时代背景

(历史场景)通过形势图了解时代背景:战国七雄;铁器时代;变法改革和百家争鸣。

学生了解战国的时代特征,了解诸子争论的主题。

(学习内容)知道儒、道、法、墨代表人物,辨别其治国思想。

(师生活动)阅读诸子政治主张的片段,了解诸子思想的特点

教师出示讨论的文本材料。

1.治国本应爱民,但统治者不要干预民生、民利,这叫“无为而治”。

2.仁者,爱人。为政以德。齐之以礼。

3.小国寡民固然好,但我更喜逍遥,与天地万物一,旁观现实,欣赏自然。4.人性本善 ,故君主应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我尊孔子,但主张人性本恶,又君船民水,故人君者,降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6.治国之道,因时而异。人性本恶,惟法为治,轻罪重刑。君主须集中权势,用权术以静制动。

(师生活动)讨论一: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这些思想如何归类?是谁的主张?你归类依据的是什么理由?

2.初步认识诸子思想的社会价值

基于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对现实的感受,老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诸子思想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的价值。

(1)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保护学生个性地有价值地多元理解;老师结合古代历史上学生可能熟知的典故或者名人名言提供对诸子思想价值的多元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让学生感知应该多面从而有度地理解诸子思想。

(2)教师总结师生对话:在历史长河中,诸子思想随着岁月的流转和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做着加法和减法,这也是历代君王、大臣和学者为了“现实”进行选择的过程。由此逐渐形成了阳儒阴法、儒道互补、法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它承载了持续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国和农业文明。

(师生活动)讨论二:吸引你眼球的是哪些话或者主张?说说你的想法(1)师生对话,生生对话(2)根据学生对诸子思想的喜好,分发自制书签,要求学生朗读书签上的名言。

(活动目的)初步认识诸子思想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基于学生对历史地了解和对现实的感受,老师引导学生尝试性地初步认识诸子思想在现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1)老师有感情地陈述历史,帮助学生简洁地了解传统文化在近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遭遇:及至近代,经过西方列强枪炮的蹂躏,工业文明的挤压,民主科学思想的洗礼和战争革命的冲击,传统文化化成碎片,一度成为普通民众的视野盲区。时至今日,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大行其道,世界和中国进入发展快车道的时候,我们却又面临着生存危机——道德危机和环境危机。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重新把目光投向2500年前,希望从那遥远的过去寻找一些拯救的力量。对此,你有何感想或者认识

(1)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2)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指出:古代诸子思想和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中都包含着今人可以借鉴的智慧。

(师生活动)讨论三: 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2)老师保护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和提升学生的思考。其中需注意:肯定学生独立思考及其一些有价值的多元的想法,同时也要指出了其中值得商榷的说法。

3.课堂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本节课的核心认识。)

做一个基于历史的物理实验:一根钢丝穿过一只透明的塑料杯子,分别由两位同学托住钢丝的两端,杯子是倾斜的,老师往杯子里倒水,随着水量的增加,杯子由倾斜到摆正又到倾覆。

(1)请两位同学配合做实验,并说明实验现象

(2)请同学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指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3)老师出示历史图片,阐明这一实验的原型是古代国家的一种礼器——欹器。孔子有言:“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4.课堂延伸

仁者是山,智者是水。我们今天这一次探寻,其实离这山那水还很远,也许我们只能在很远的地方,望见这山的巍峨,听到那水流动的声音,如果我们和历史和生活亲近一点,离政治的鼓噪和舆论的热炒远一些,我们也许会发现更多,传递更多。这些经典也许会让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感到更多地温暖。

课堂最后师生齐声朗读由世界宗教会议通过的《世界宗教伦理宣言》中认为人类社会应该共守的伦理底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