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S池运行时间与水位控制毕业论文

CASS池运行时间与水位控制毕业论文

目录

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目录 ............................................................................................................................................ I 第一章综述 .. (1)

1.1概述 (1)

1.2工艺比选 (1)

1.2.1二级处理部分 (1)

1.2.2中水处理部分 (12)

1.3方案确定 (15)

第二章单体构筑物计算 (16)

2.1进水井 (16)

2.2设计参数: (16)

2.2.1栅条间隙数(n) (17)

2.2.2栅槽宽度(B) (17)

2.2.3进水渠道渐宽部分长度 (17)

2.2.4栅槽于出水渠道连接处的渐窄部分长度 (17)

2.2.5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h1) (18)

2.2.6栅后槽总高度(H) (18)

2.2.7栅槽总长度(L) (18)

2.2.8每日栅渣量(W) (18)

2.2.9粗格栅选型 (18)

2.3提升泵站 (19)

2.3.1设计要求 (19)

2.3.2提升泵的选择 (19)

2.3.3提升泵房设计 (20)

2.4细格栅的设计计算 (20)

2.4.1已知条件 (20)

2.4.2细格栅的设计计算 (20)

2.5竖流式沉砂池 (21)

2.5.1.中心管直径 (21)

2.5.2池子直径 (22)

2.5.3水流部分高度 (22)

2.5.5沉砂部分高度 (22)

2.5.6圆截椎部分实际容积 (23)

2.5.7池子总高度 (23)

2.5.8排砂方法 (23)

2.6CASS池 (23)

2.6.1容积 (24)

2.6.2外形尺寸 (24)

2.6.3 连通孔口尺寸 (25)

2.6.4曝气系统设计 (25)

2.6.5 CASS池配水槽设计 (32)

2.6.6 CASS池运行时间与水位控制 (32)

2.6.7 排水口高度和排水管管径 (32)

2.6.8 污泥系统计算 (32)

2.7中间水池 (36)

2.7.1 池容 (36)

2.7.2 尺寸 (36)

2.7.3加药设备 (36)

2.7.4提升泵 (37)

2.8机械搅拌澄清池设计计算 (37)

2.8.1二反应室 (39)

2.8.2导流室 (39)

2.8.3分离室 (40)

2.8.4池深计算 (40)

2.8.5配水三角槽 (41)

2.8.6第一反应室 (41)

2.8.7容积计算 (42)

2.8.8进水系统 (42)

2.8.9集水系统 (42)

2.8.10排泥及排水计算 (43)

2.8.11机械搅拌澄清池,搅拌机计算 (44)

2.9滤池的设计计算 (46)

2.9.1滤池的选择 (46)

2.9.2 普通快滤池的设计计算 (51)

2.10接触池(中水处理) (55)

2.10.1二氧化氯消毒设计 (55)

2.10.2接触池设计 (56)

2.11污泥浓缩池 (57)

2.11.1设计参数 (57)

2.11.2 尺寸计算 (57)

2.11.3污泥泵选择 (58)

2.12污泥脱水间 (58)

2.12.2压滤机选择 (59)

第三章污水处理厂总体布置 (60)

3.1 污水处理厂总体布置概述 (60)

3.2处理流程与平面布置 (61)

3.3总平面图布置要求 (62)

3.4高程布置原则 (63)

3.4.1高程设计计算 (64)

第四章污水处理厂概预算 (67)

4.1基础建设投资 (67)

4.1.1.估算范围及编制依据 (67)

4.2.2给排水工程概预算的编制与组成 (67)

4.2基础建设投资费用计算 (71)

4.2.1.单项构筑物工程造价计算 (71)

4.2.2劳动定员 (73)

4.2.3人员培训 (73)

第五章安全措施 (75)

5.1 安全措施 (75)

5.2 污水厂运行中注意事项 (75)

英文文献 (76)

(一)Filtration (76)

译文过滤 (79)

(二)Primary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81)

(三) (83)

中外参考文献 (85)

第一章综述

1.1概述

宾河5.5万m水质净化厂位于某市火车站的东南部,隶属某市宾河区,靠近南绕城路,厂址东侧为耕地,北侧是耕地和废弃物堆积地,周围有发展余地。厂址位于昆区的下风向,周围建筑在200米以外,有卫生防护距离,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影响不大,出路方便,东临沙河槽,可做事故和冬季排水出路,农灌季节,周围有有大片土地可供灌溉,水电供应和对外交通都很方便,地质条件良好,为风化沉积和冲击地质结构,大致为轻亚黏土、亚砂土交错排列。污水系统服务面积29.5km,污水主要来自昆区和高新开发区居民生活污水和部分化工厂工业废水。处理后污水可灌溉面积5500亩,其中菜地1904亩,林地板2742亩,大田854亩,同时考虑中水处理实施公园绿化浇灌,景观用水,冲洗街道、车辆、室内冲厕、工厂冷却用水. 1.2工艺比选1.2.1二级处理部分根据废水处理的原则,应选择处理效果稳定、产泥少、节能的处理方法。常用的工艺流程有:○1接触氧化法:污水→格栅→沉砂池→提升泵→接触氧化池→沉淀池→出水。②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水→格栅→沉砂池→提升泵→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出水。

③SBR及其发展方法:

污水→格栅→沉砂池→提升泵→SBR池或CASS池→出水。

1.2.1.1 接触氧化法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生物膜法的一种形式,是在生物滤池的基础上,从接触曝气池改良而来的,因此有人称之为“浸没式滤池”、“接触曝气法”等。

早在19世纪末,Waring、Dirter等人就试验研究了生物接触氧化池处理污水。1912年,Closs获得了德国的专利登记。但是发展为正规的污水处理法,还是德国的Bach和美国的Buswell分别在Emscher、Albana处理厂实现的。当时,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效果不大理想,BOD去除率低,主要原因是:

1.停留时间短,一段只有0.5h左右。这种情况下,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不彻底,致使BOD去除率低,出水水质差;

2.填料比表面积过小,附着生物膜量不大,使反应器内的BOD负荷过高,BOD 去除率自然很低;

3.填料构造不合理,易堵塞,清扫困难,管理不便。

由于接触氧化技术存在上述问题,尽管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形成了正规的污水处理方法,却未能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

1971年,日本的小岛贞男从河流自净作用出发,设计出了蜂窝式填料。这种填料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较大,重量轻,不易堵塞,脱膜容易。东京都玉川给水厂采用这种填料的接触氧化装置用以处理污水,处理效果良好。这促进了生物接触氧化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为了进一步适应脱氮和减少污泥生成量的要求,日本开发了分离式接触氧化工艺,见图1.2.1.1,和厌氧接触氧化技术,见图1.2.1.2

图1.2.1.1 分离式接触氧化工艺

图1.2.1.2 厌氧接触氧化技术

国内,北京市环保研究所于1975年研究成功了生物接触氧化技术。近年来,国内在接触氧化技术的试验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废水技术的使用领域更加拓宽,除了用于生活污水处理外,更多应用于工业废水的处理中。目前,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农药、食品加工、印染、轻工造纸、发酵酿造等工业废水的处理中。

2. 接触填料的开发工作十分活跃。接触填料是生物膜赖以栖息的场所,是生物膜的载体。填料的性能直接影响着生物接触氧化技术的处理效率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因此接触填料是生物接触氧化技术的关键。近年来出现的载体填料有玻璃钢蜂窝填料、软性纤维填料、盾状填料、半软性填料、立式波纹填料等。

3. 为了提高氧的转移效率、节省动力、防止水流短路和降低造价,开发研制了一些新的曝气充氧设备,如散流式曝气器、微孔曝气器、可变孔曝气软管等。

4.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池型有所创新。随处理水量的增大和要求处理程度的提高,接触氧化池的池型由单格完全混合型演变为多格完全混合式和推流式相结合的池型。这

种池型提高了处理效果,适用于处理水量较大、有机污染物质浓度较高的场合。

5. 引入废水厌氧处理原理,开发出了厌氧---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技术,该工艺的运行实践表明,生物接触氧化法引入了厌氧污泥回流工艺以后,使生物接触氧化池具有了为活性污泥法所独有的强吸附性能,同时改善了污泥沉降性能和出水水质,使接触氧化法COD处理效率提高5-8%.剩余污泥量可大幅度减少,氧化池污泥增殖率和自身氧化分解率可达到平衡,这样整个系统可不排出剩余污泥,省去了复杂的污泥处理工艺。另外,这种工艺还有一定的脱氮除磷作用。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具有以下特点:

1. 运行管理方便。

生物接触氧化法由于微生物附着在填料上,形成生物膜,生物膜的脱落和增长可以自动保持平衡,所以不需要污泥回流,生物接触氧化法彻底克服了污泥膨胀问题。污泥膨胀是指由于某种原因(一般为丝状菌过量繁殖),活性污泥沉降性能恶化,大量污泥有沉淀池流失,曝气池内的MLVSS浓度降低,正常处理工艺遭到破坏的现象。活性污泥法普遍存在污泥膨胀问题,对处理效果影响很大,因此对操作管理要求比较严格。丝状菌的大量繁殖,可导致污泥膨胀,但另一方面,丝状菌具有相当强的氧化能力,生物接触氧化池内可大量繁殖丝状菌,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其长处而克服其缺陷。

2. 工艺过程稳定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挂膜非常方便。采用直接连续进水(工业废水可加一定量的粪便水或生活污水)的方式,一周左右即可迅速培养出己驯化的生物膜,获得良好的处理效果。而对于生活污水、城市污水、食品加工废水等本身含有较多微生物的有机污水,可以不用特殊的方法挂膜,而仅仅应用正常的操作途径使污水流过处理系统,20摄氏度下,一般5-6天即可完成挂膜过程。有机负荷和水力负荷的波动对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处理效果影响较小,即使遇到突然事故(如停电、有毒有害物质的冲击等)、工艺遭到较大的

破坏,恢复起来也很迅速。另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还可以实现间歇运行。

3. 剩余污泥产量少

生物接触氧化法中生物膜是由好氧层和厌氧层组成的,厌氧层中的厌

氧菌能分解好氧过程合成的剩余污泥,从而使剩余污泥大大减少。另外,

反应器内的生物相多样化,除细菌、原生动物外,还栖息着在活性污泥法中较少见到的真菌、藻类、后生动物以及大型无脊椎动物等,形成较长的食物链,减少了剩余污泥量,节省了污泥处理费用。

4.容积负荷高

一般情况下,活性污泥法容积负荷小于

()

3

5

1.0/

kgBOD m d

?

而接触氧化法的容积负

荷可达

3

5

35/

kgBOD m

-填料。体积负荷高,使处理时间得到缩短,同样体积大小的设备

处理能力大为提高,使污水处理工艺趋向于高效和节省用地。

1.2.1.2 传统活性污泥法

传统活性污泥法是依据废水的自净作用原理发展而来的。普通活性污泥系统主要由曝气池,曝气系统,二沉池,污泥回流系统和剩余污泥排放系统组成,其工艺流程如图1.2.1.2.1所示。废水在经过沉砂、初沉等工序进行一级处理,去除了大部分悬浮物和部分BOD后即进入曝气池,再经过二次沉淀池,最后出水。

图1.2.1.3传统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流程

空气

在曝气池中水流是纵向混合的推流式。在曝气池前端,活性污泥同刚进入的废水相接触,有机物浓度相对较高,即供给活性污泥微生物的食料较多,所以微生物生长一般处于生长曲线的对数生长期后期或稳定期。由于普通活性污泥法曝气时间比较长,当活性污泥继续向前推进到曝气池末端时,废水中有机物已几乎被耗尽,污泥微生物进入内源代谢期,它的活动能力也相应减弱,因此在沉淀池中容易沉淀,出水中残剩的有机物数量少。处于饥饿状态的污泥回流入曝气池后又能够强烈吸附和氧化有机物,所以普通活性污泥法的BOD和悬浮物去除率都很高,达到90~95%左右。

普通活性污泥法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主要是:①对水质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强;②所供的氧不能充分利用,因为在曝气池前端废水水质浓度高、污泥负荷高、需氧量大,而后端则相反,但空气往往沿池长均匀分布,这就造成前端供氧量不足、后端供氧量过剩的情况。因此,在处理同样水量时,同其它类型的活性污泥法相比,曝气池相对庞大、占地多、能耗费用高。

1.2.1.3 SBR及其改进工艺

SBR全称是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Sequencing Batch Reactor)是早在1914年就由英国学者Ardern和Locket发明了的水处理工艺。70年代初,美国Natre Dame 大学的R.Irvine 教授采用实验室规模对SBR工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于1980年在美国环保局(EPA)的资助下,在印第安那州的Culwer城改建并投产了世界上第一个SBR 法污水处理厂。SBR工艺的过程是按时序来运行的,一个操作过程分五个阶段:进水、反应、沉淀、滗水、闲置。

SBR工艺特点是:

1、理想的推流过程使生化反应推动力增大,效率提高,池内厌氧、好氧处于交替状态,净化效果好。

2、运行效果稳定,污水在理想的静止状态下沉淀,需要时间短、效率高,出水水质好。

3、耐冲击负荷,池内有滞留的处理水,对污水有稀释、缓冲作用,有效抵抗水量和有机污物的冲击。

4、工艺过程中的各工序可根据水质、水量进行调整,运行灵活。

5、处理设备少,构造简单,便于操作和维护管理。

6、反应池内存在DO、BOD5浓度梯度,有效控制活性污泥膨胀。

7、SBR法系统本身也适合于组合式构造方法,利于废水处理厂的扩建和改造。

8、脱氮除磷,适当控制运行方式,实现好氧、缺氧、厌氧状态交替,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9、工艺流程简单、造价低。主体设备只有一个序批式间歇反应器,无二沉池、污泥回流系统,调节池、初沉池也可省略,布置紧凑、占地面积省。

SBR系统的适用范围:

由于上述技术特点,SBR系统进一步拓宽了活性污泥法的使用范围。就近期的技术条件,SBR系统更适合以下情况:

1、中小城镇生活污水和厂矿企业的工业废水,尤其是间歇排放和流量变化较大的地方。

2、需要较高出水水质的地方,如风景游览区、湖泊和港湾等,不但要去除有机物,还要求出水中除磷脱氮,防止河湖富营养化。

3、水资源紧缺的地方。SBR系统可在生物处理后进行物化处理,不需要增加设施,便于水的回收利用。

4、用地紧张的地方。

5、对已建连续流污水处理厂的改造等。

6、非常适合处理小水量,间歇排放的工业废水与分散点源污染的治理。

1.2.1.4CASS工艺:

CASS( cyclic activated sludge system)工艺是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革,是近年

来国际公认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处理的先进工艺。1978年,Goronszy教授利用活性污泥底物积累再生理论,根据底物去除与污泥负荷的实验结果以及活性污泥活性组成和污泥呼吸速率之间的关系,将生物选择器与SBR工艺有机结合,成功地开发出CASS 工艺,1984年和1989年分别在美国和加拿大取得循环式活性污泥法工艺(CASS)的专利。

CASS工艺是将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的反应池沿长度方向分为两部分,前部为生物选择区也称预反应区,后部为主反应区,在主反应区后部安装了可升降的灌水装置,实现了连续进水间歇排水的周期循环运行,集曝气、沉淀、排水于一体。CASS工艺是一个好氧/缺氧/厌氧交替运行的过程,具有一定脱氮除磷效果,废水以推流方式运行,而各反应区则以完全混合的形式运行以实现同步硝化一反硝化和生物除磷。

对于一般城市污水,CASS工艺并不需要很高程度的预处理,只需设置粗格栅、细格栅和沉砂池,无需初沉池和二沉池,也不需要庞大的污泥回流系统(只在CASS反应器内部有约20%的污泥回流)。国内常见的CASS工艺流程如图1.2.1.4所示: 图1.2.1.4 CASS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流程图

CASS的工艺组成及设计要点

CASS是一种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循环间隙废水生物处理技术。每个CASS反应器由3个区域组成,即生物选择区、兼氧区和主反应区(图1.2.1.5)。

图1.2.1.5二池CASS工艺的组成

生物选择区是设置在CASS前端的小容积区(容积约为反应器总容积的10%),水力停留时间为0.5h~1h,通常在厌氧或兼氧条件下运行。生物选择器是根据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原理而设置的。通过主反应区污泥的回流并与进水混合,不仅充分利用了活性污泥的快速吸附作用而加速对溶解性底物的去除并对难降解有机物起到良好的水解作用,同时可使污泥中的磷在厌氧条件下得到有效的释放,而且在完全混合反应区之前设置选择器,还有利于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防止污泥膨胀问题的发生。此外,选择器中还可发生比较显著的反硝化作用(回流污泥混合液中通常含2mg/L左右的硝态氮),其所去除的氮可占总去除率的20%左右。选择器可定容运行,亦可变容运行,多池系统中的进水配水池也可用作选择器。由主反应区向选择区回流的污泥量一般以每天将主反应器中的污泥全部循环1次为依据而确定其回流比。

兼氧区不仅具有辅助厌氧或兼氧条件下运行的生物选择区对进水水质水量变化的缓冲作用,同时还具有促进磷的进一步释放和强化氮反硝化的作用。主反应区则是最终去除有机底物的主场所。运行过程中,通常将主反应区的曝气强度加以控制,以使反应区内主体溶液中处于好氧状态,而活性污泥结构内部则基本处于缺氧状态,溶解氧向污泥絮体内的传递受到限制而硝态氮由污泥内向主体溶液的传递不受限制,从而使主反应区中同时发生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以及同步硝化和反硝化作用。

CASS工艺的循环运行过程:

CASS以一定的时间序列运行,其运行过程包括充水-曝气、充水-泥水分离、上清液滗除和充水-闲置等4个阶段并组成其运行的一个周期。不同的运行阶段的运行方式

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无反应充水(即进水时既不曝气也不搅拌)、无曝气充水混合、充水曝气及不进水曝气等。一个运行周期结束后,重复上一周期的运行并由此循环不止。循环过程中,反应器内的水位随进水而由初始的设计最低水位逐渐上升至最高设计水位,因而运行过程中其有效容积是逐渐增加的(即变容积运行)。曝气和搅拌阶段结束后,在静止条件下使活性污泥絮凝并进行泥水分离,沉淀结束后通过移动堰表面滗水装置排出上清水层并使反应器中的水位恢复至设计最低水位,然后,重复上一周期的运行。为保证系统在最佳条件下运行,必须定时排泥。CASS反应器中经沉淀后的污泥浓度可达10000mg/L以上,剩余污泥量要比传统的活性污泥处理工艺少得多。

图1.2.1.6所示为CASS工艺的循环运行操作过程。具体运行过程依次为:(1)充水-曝气阶段。边进水边曝气,同时将主反应器区的污泥回流至生物选择器。污泥回流量约为处理废水量的20%。(2)充水-沉淀。停止曝气,静置沉淀以使泥水分离。在沉淀刚开始时,由于曝气所提供的搅拌作用能使污泥发生絮凝,随后污泥以区域沉降的形式下降,因而所形成的沉淀污泥浓度较高。当混合液的污泥浓度为3500mg/L时,经沉淀后污泥的浓度可达到10000mg/L以上。与SBR工艺不同的是,CASS工艺在沉淀阶段不仅不停止进水,而且污泥回流也不停止。后者在沉淀期间不停止进水而可获得良好沉淀效果的原因除上所述外,还由于在此期间反应器不出水,在合理设计的条件下,反应器犹如竖流式沉淀池,而其表面负荷则要比竖流式沉淀池低得多。(3)表面滗水(上清液排除)。处于滗水阶段的CASS反应器需停止进水。根据处理系统中CASS反应器个数的不同,或者将原水引入其它CASS反应器(两个或两个以上CASS反应器),或者将原水引入CASS反应器之前的集水井(单个CASS反应器)。滗水器为移动式自动控制装置。滗水过程中,根据CASS反应器内水位的变化,由一浮球式水位监测仪控制滗水器的升降。排水结束后,滗水器将自动复位。滗水期间,污泥回流系统照常工作。污泥回流的目的是提高缺氧区的污泥浓度,以使随污泥回流该区内污泥中的硝态氮进行反硝化,并进行

磷的释放而促进在好氧区内对磷的吸收。由于CASS反应器在运行过程中的最高水位和滗水时的最低水位是设计确定的,因而在滗水期间进行污泥回流不会影响出水水质。(4)闲置阶段。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滗水时间往往要比设计滗水时间短,其剩余时间通常用于反应器内污泥的闲置以恢复污泥的吸附能力。正常的闲置期通常在滗水器恢复待运行状态4min后开始。闲置期间,污泥回流系统照常工作。

图1.2.1.6 CASS工艺的循环操作过程

CASS工艺的运行即为上述4个阶段(1个周期)依次进行并不断重复的过程。每个运行周期中曝气和停止曝气的时间基本相等,而其一个典型的运行周期时间为4h,其中曝气2h、沉淀和滗水各1h。

CASS工艺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的比较:

与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相比,CASS工艺具有以下优点:

(1)建设费用低。省去了初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及污泥回流设备,建设费用可节省20%-30%。工艺流程简洁,污水厂主要构筑物为集水池、沉砂池、CASS曝气池、

污泥池,布局紧凑,占地面积可减少35%。

(2)运转费用省。由于曝气是周期性的,池内溶解氧的浓度也是变化的,沉淀阶段和排水阶段溶解氧降低,重新开始曝气时,氧浓度梯度大,传递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运转费用可节省10%-25%。

(3)有机物去除率高,出水水质好。不仅能有效去除污水中有机碳源污染物,而且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功能。

(4)管理简单,运行可靠,不易发生污泥膨胀。污水处理厂设备种类和数量较少,控制系统简单,运行安全可靠。

1.2.1.4 各种工艺关于BOD去除率的比较

以上生化处理工艺对于BOD的去除率的比较见表1.2.1.4.1

表1.2.1.4.1 BOD去除率的比较

1.2.2中水处理部分

中水就是水质介于上水(给水)和下水(排水)之间的,可重复利用的再生水,使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回用水质标准的水。污水回用方式有开放式循环再生回用和封闭式再生回用两种。前一方式的特点是沿河上下游城市均设置自己的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其中排水系统要求其水处理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才能排入水体,下游城镇再经给水净化达到饮用水标准,供生产,生活使用。后一方式,即封闭式污水再生回

用的特点是把污水的一部分经水处理,水质达到回用标准后就地供工业,农业或生活使用。中水处理系统指的是封闭式污水再生回用系统。虽然与自来水相比,中水的供应范围要小,但在厕所冲洗,园林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方面,中水是最好的自来水替代水源。就世界范围而言,当前污水经再生已经回用与工业,农业灌溉和养殖业,市政绿化,生活洗涤,地下水回灌和补充地面水等方面。

中水的处理技术,根据水处理的分类,按照处理立即离不同可分为物理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膜处理法三大类。

1.2.2.1 物理化学处理法

物理化学处理法是以混凝沉淀(气浮)技术和活性炭吸附技术相结合的基本方式,主要用于处理优质杂排水。该处理法适用于处理规模较小的中水工程,主要特点是处理工艺流程短,运行管理简单,方便,占地相对较小;但相对生物处理来讲,运行费用较大,并且出水水质受使用混凝剂种类和数量的影响,有一定的波动性。

当以含有粪便污水的排水作为中水原水时,宜采用二段生物处理与物化处理相结合的处理工艺流程。

理相结合的深度处理工艺流程。

1.3方案确定

根据以上的方案比选,最终确定该污水处理厂在二级生化处理中选择CASS 工艺,在中水处理中选择直接过滤+消毒工艺。具体工艺流程图见图1.3.1。

图1.3.1 处理流程图

进水竖流沉砂池CASS

配水井接触池二级出水

中间水池浓缩池

机械搅拌澄清池带式压滤机

普通快滤池泥饼外运

接触池

回用

第二章单体构筑物计算

2.1进水井

进水井中设置进水管,出水管和事故出水管,每个管口均设有闸门。其中进水管和出水管口闸门未开启状态,事故出水管口闸门仅在事故时开启泄流。

格栅用以去处废水中较大的悬浮物,漂浮物,纤维物质和固体颗粒物质,以保证后续处理单元和水泵的正常运行,减轻后续处理单元的处理负荷,防止堵塞排泥管道。

2.2设计参数:

取:栅条间隙 19mm ,机械清渣,选2台,一用一备。

过栅流速 0.8m/s ,

格栅倾角60° 格栅水头损失 0.15m

格栅间必须设置工作台,台面应高出栅前最高设计水位0.5米。工作台上应有安全和冲洗设施。

格栅间工作台两侧过道宽度不应小于0.7米。工作台正面过道宽度不应小于1.5米。

格栅间内应安设吊运设备,以进行格栅及其他设备的检修,栅渣的日常清除。

设计水量Q=55000 3/m d =0.636 3m /s

根据污水量总变化系数表(见表2.2.1)

表2.2.1 污水量总变化系数Kz 值

用内插法,当Q=636L/s 时,Kz=1.3

则Qmax=0.636×1.3=0.827 3m /s

格栅示意图见图2.2.1。

图2.2.1 格栅示意图

2.2.1栅条间隙数(n )

设栅前水深h=0.65m ,过栅流速v=0.8m/s ,栅条间隙b=0.019m ,倾角a=60°

则:

2.2.2栅槽宽度(B )

设栅条宽度S=0.01m ,则:

bn 1)-s(n B +==0.01×(78-1)+0.02×78=2.25m

2.2.3进水渠道渐宽部分长度

设进水渠宽1 1.3B m =,其渐宽部分展开角度120a =°(栅前流速为0.8m/s )则

2.2.4栅槽于出水渠道连接处的渐窄部分长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