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金:小说是深入人心

哈金:小说是深入人心
哈金:小说是深入人心

哈金: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深入人心

(2012-02-25 17:29:26)

转载▼

分类:经典小说欣赏

标签:

文化

美籍华裔作家哈金近期推出长篇小说《南京安魂曲》,这是他在国内出版的第二部作品。小说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主人公魏特林创办的金陵女校难民营拯救了一万多名妇女和儿童。除了面对来自日军的危险,魏特林还要应对很多无组织难民的索求,以及各种道德上的两难选择。在南京的三年经历,严重伤害了她的心理健康。1940年,她在返美休养期间开煤气自杀。在与本报记者所做的独家访谈中,哈金叙述了创作这部小说的理念,他表示,《南京安魂曲》的故事好像有一个“场”,一旦进入其中不敢不庄重。他阐释了自己的文学观。他认为,小说家的功力往往在于创造细节的次序,并能让故事在这个次序中自然地展开;老故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讲,如果运气好,可能会讲出新意;在形式上强调西方或中国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要做得好,做得比别人好。他相信,自己的作品对中国读者的意义更大。

小说家的功力往往在于创造细节的次序,并能让故事在这个次序中自然地展开

傅小平:新作《南京安魂曲》让人惊叹的,还是您那如推土机般轰然掘进的写实功力。因此,我很难想象余华能连夜读完这部书,因为太多的细节,让人在字里行间流连。从这个意义上,在流行轻阅读的当下,您的作品实实在在锻炼了读者的耐性。让我感兴趣的是,是什么奥秘吸引读者读下去?是因为您笔下近乎复制,或被很多人提及的纪录片般的真实?很显然,如果说真实,历史史料或纪录片里有更多的真实;要不就是您把众多细节攒在一起形成有机整体的能力?

哈金:的确,小说中的主要细节基本都在历史资料中出现,但我不是写历史,而是要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要把许多原生细节融入这个故事中。这就有很多小说技艺上的要求,比如什么该写进去,什么不必写进去,在什么地方加入,写多少,怎么写,等等。例如中国人的抵抗我写得很少,就让一位张姓的图书馆员一人代表了:日本兵刺了他一刺刀,但他的大衣太厚没刺透,他就脱下大衣面对日本兵,接着被刺死了。对我来说,这一个细节比千军万马的激战更有意义、更生动、更感人,因为不同于那些逃跑的长官和投降的士兵,张先生体现出一种不屈的精神,他的死也显示了日军的凶残野蛮。还有,我也没对日军祸害女人下很多笔墨,基本上用一个绰号叫“妇科大夫”的日本兵的所作所为给代表了,因为我不想落入战争色情的俗套,因为在日军眼里女人是战利品,战败了就得把自己的女人交出来。过多的写这种细节就等于在国人伤口上抹盐。

傅小平:我总感觉,在您的笔下,细节本身是沉重的,但细节与细节之间,有一种充满想象力的轻盈的连接,所以即使是这么一部承载沉重历史的小说,读来让人并不感觉抑郁。从这个角度,我特别想了解,体现在小说整体或细部,您怎样处理真实与想象之间的关系?

哈金:对,在重要的细节之间要有戏剧的联系,这种联系往往是由一些更小的细节构成的。比如,张先生被刺死之前,高安玲得跟魏特林护送女难民去南京大学的难民营,路上要遇见一些日本兵押送战利品回营等等。就是说,小说家的功力往往在于创造细节的次序,并能让故事在这个次序中自然地展开。这就需要运用想象力。原生细节本身根本构不成故事,只是事件。

傅小平:刚开始读《南京安魂曲》,没有抹去探寻历史真相的冲动,读到在那个特殊时

期,南京人见面问候说,阴霾的天气比阳光灿烂更让人欢乐。这里,想象与现实迅疾拉开了距离,小说的气息扑面而来。这细节是否同样由史料生发出来,还是纯粹源于您的想象?

哈金:所谓真实只是一种感觉,小说中用很多历史的原生细节会增加这种真实感,但细节要用得恰到好处,给人是戏剧的有机部分的印象,否则就会生硬别扭。您提到的那个细节完全是想象的,但是从戏剧的逻辑延伸出来的。小说家必须有这种随手就拿出符合故事逻辑的细节的能力,因为写作过程中随时随地都会需要大量的这种想象的微小细节来使故事丰满,使文字富有质感。当然还有一个比例的问题,不能光罗列细节,那样会破坏故事的流动感。一般来说,凡是能够展示人物内心和生活质量的细节都应该设法融入到故事中。特别是长篇小说,要给人经验充沛的感觉。

傅小平:谈到想象,特别想到您说过,相比《红楼梦》,您更喜欢《西游记》。的确,《西游记》中天马行空的想象,超越现实逻辑结构,实际上也部分超越了文化的阻隔,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但您自己的写作,是始终遵从坚实的现实逻辑的。因此,作品的真实感让人无可置疑。换言之,在写作中,您希望读者进入阅读后能感觉到,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头一句,“本顺总算开口说话了。我们聚在饭厅里,听那孩子讲了整整一晚上”一下子就把读者拉入真实可信的情境中。其实在您的写作实践,和您向往的写作境界之间,有一种内在的矛盾。

哈金:我哪有吴承恩那种才华?喜欢并不等于也要那样写,很多作家都喜欢福克纳,但没人像他那样写小说。我喜欢《西游记》是因为跟它有亲密的感情,小时候读了它之后,一天到晚光想自己怎样才能分身变形,跟着小女孩们又不被她们发现。据我所知,《西游记》几百年来确实影响了许多亚洲人的想象。记得在东北乡下,每到春节扭秧歌的人群中总有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相比之下,《红楼梦》中的人物离普通人的经验要远些,它更像是文人们把玩的作品,当然它在语言上成就要大些。但文学不只是语言,最高的成就是深入人心。

老故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讲,如果运气好,可能会讲出新意

傅小平:从结构框架上看,您的写作更接近《红楼梦》的范式。在极度写实的文字后面,指向的无疑是一个更开阔的意义空间,其中体现了形而上的思考。过去一些评论家和读者指责《等待》这部小说的题材,尤其是淑玉这个小脚女人的形象,刻意迎合西方读者窥视欲,我是不以为然的。一部作品能引起大多数读者的共鸣,该是触及了一些普世性和永恒性的命题。有意思的是,此类命题通常由极简的形式来承载,比如,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比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原因或许在于,很多时候简单更能触及本质。

哈金:写《等待》时的确常问自己这个故事对中国和西方读者有什么共同意义。有一段时间找不到答案,就放弃了。后来读到一个访谈,其中一位美国女性说她丈夫不爱她,她甚至希望丈夫能跟别的女人有个艳遇,那样会证明他能够爱女人。这段话像一扇窗户,让我看到美国男人中也有像孔林那样的人,哪方面都挺好,但不会,也不能投入感情。书出来后常收到印度男人们的电子信,说他们理解并同情孔林。我问印度朋友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反应,他说印度男人在感情上往往受压抑,更容易产生孔林那种心态。我对文学的认识深受托马斯·艾略特的影响,他的文学理论一再强调普世性和永恒性是文学的两个基本标准。其实,这是从古至今的说法,但这种普世性和永恒性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普世性强调广度,永恒强调久远。在中国文学里也有类似的说法,比如“天下谁人不识君”和“不废长江万古流”。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新故事,但老故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讲,如果运气好,可能会讲出新意。

傅小平:中国文人骨子里,都喜好夸张修饰,即使学得了海明威那样大肆砍伐形容词的真言,也很难克服技痒。其实,形容词本身并没有与生俱来的原罪,又确有可能带来与真相

的阻隔,滥用也会滋生作家触摸真实的惰性。某种情况下,简单、平实尤显可贵。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做到的,是您天性中有这种因子?还是受了西方语境的影响?或是从英语写作中受益?

哈金:一开始用汉语写东西也喜欢拽词儿,显示自己有学问。但在英语中这是大忌讳,绝对不准拾人牙慧,一定要词必达意。每一句话要有信息,有质地感。华丽的词藻往往用来掩饰内容的虚潜,只能给人空洞和虚假的感觉。我教了好多年诗歌写作,英诗写作的一个准则是凡是人们不说的词,不写进诗里,就是说一定要接近口语。此外,英语跟汉语的美感也有些不同,英语强调硬朗刚健的美,您看圣经的语言根本不华丽,但有一种骨子里的美。其实,英语行文的一些标准已经被台湾作家们接受,他们很少直接用成语。此外,每一本书有其对语言风格的要求。有一篇评论提到《南京安魂曲》的语言时说:“此书文词的力量不在于任性的华美,而在于其深远的回响。”那正是我力求的风格。

傅小平:在写作中您很少运用比喻。或许是因为有些事物很难直接去言说,或是直接言说缺少美感。所以,比喻或说由此及彼的联想,对写作具有相当的重要性。这几乎成了一种文学的常识。一般写作的人都乐此不疲,而且会为自己读到精妙的比喻击节叹赏。以此看,您摒弃比喻,可说是一种绝大的自信和革新。您自己可曾考虑过这个问题?

哈金:这可能跟我做研究生时专修现代诗有关。庞德对现代英诗语言的最大贡献是“剔除比喻”(metaphor)。在他之后,没有诗人大量使用比喻,都强调展示经验的直接性。我并不刻意回避比喻,但比喻必须是原创的,起码在英语里应当如此。即使这样,也不能多用,不能成为句子的臃赘。

在形式上强调西方或中国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要做得好,做得比别人好

傅小平:在您的小说里,感觉不到那种浓郁的欧化倾向。尽管从资料上看到,您喜欢阅读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俄罗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同时,您也很少提到对中国文学的阅读和欣赏。那么,联系到您写作“伟大中国小说”的诉求,其中该是包含了对中国文化精髓的深切领悟。对吧?

哈金:我说的伟大的中国小说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有这方面的意识。至于怎样才能写成伟大的小说,应当完全是作家们个人的认识。

傅小平:从历史来看,中国文化不仅融汇了国内各民族的经验,也一直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到了现当代,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之大,不仅体现在表层仪式上,某种意义上甚至可能改变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情感经验。从这个角度看,传统其实并没有那么纯粹。所以,当下我们讲回到传统,可能有剥离重重外在影响,还原到根子上去理解的意味。但真能回得去吗?哈金:中国文学中有一些东西还是有用的,但寻根恐怕很难,因为文学小说根本就是西方的文学形式。那么,很多体育项目不都是发源于西方的吗?电脑和飞机不都来自西方吗?所以在形式上强调西方或中国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要做得好,做得比别人好。日本作家在这方面就顾虑少些,他们认真学西方的小说技艺,有些人从学徒最终做成大师。村上春树近年的一些作品是对西方文学的反馈,可以看出他把自己的创作当做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至于他做得多么成功,另当别论,但这是在世界文学中寻找自己的传统的认真卓绝的努力。

傅小平:事实上,对被中国人普遍认可的曹雪芹、鲁迅等大作家,您是有所质疑的。您的写作在何种意义上继承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又或者,在您看来,唯有更多融入外国文学的经验,方有可能真正诞生出伟大的中国小说?

哈金:我有些短篇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例如《光天化日》里的《复活》有《阿Q正传》的影子,《落地》里的《英语教授》回应范进中举。至于怎样才能写出伟大的中国小说,那应当是作家个人的主见,自己所热爱的作家和作品才是自己的真正的传统。

我们别忘了小说是做出来的,不是谈出来的。想象一部伟大的作品并不难,难的是一笔一笔写出来。比如《愤怒的葡萄》是公认的伟大小说,要说无产阶级文学,这部书应当是这种文学的最高成就。每回我教这部小说时,学生们都觉得就像是为今天写的。特别是其中的十六个插入章节,每一章都是一首独特的长诗,很难在翻译中再现那种雄壮又精致的美和力量。中国眼下离家飘落的劳工到处都是,大家都在思考斯坦贝克提出的同样的问题:这个国家怎么了?如果哪位作家能在《愤怒的葡萄》的传统上写出一部小说,并把它的艺术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那些插入章节的技巧,真正做得比斯坦贝克写得更好,走得更远,那就写出了一部伟大的小说。但这要求作家有多方面的才华,而且还要有机会真正了解这个题材,还要不受各种制约,更重要的是要有运气。我说这些只是强调伟大是相对的,尽管伟大的小说有宗教色彩,也不是遥不可及。有一段时间我很苦恼,没有机会亲身了解劳工这个题材,无法尝试写这样一部书,现在真心希望有人能写出来。

傅小平:在全球化时代,民族经验正被日益淡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提法也受到了普遍质疑。

所以,一些作家的写作,表达了强烈的国际主义或说是世界主义的愿望。比如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比如近些年走红的智利作家罗伯特·波拉尼奥,他们的写作很可能代表了未来写作的一种趋势。

哈金:西方的严肃作家很少跟风。我觉得不会有很多人会像石黑一雄和波拉尼奥那样写作。每个作家写到一定程度知道自己的弱处和强处,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不会跟在别人后面的,特别是同代人。

傅小平:当我们提到写作“伟大的中国小说”,或呈现独特的中国经验时,很可能包含了对这种经验的完整性的诉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曹雪芹的《红楼梦》这样的伟大小说,毫无疑问都有完整的体系性的建构。而且,有这样的完整性,一部小说才可能有大的格局,并撑起一个强大的磁场。然而,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面对的是碎片化的经验,与之相适应,很多小说都以某种特殊的限制性视角切入,展示某一局部的经验。包括您的这部小说,实际上也避开了正面描写。而是选择了一个特定的视角,从侧面展开叙述。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验经由何种路径,才有可能真正臻于伟大?

哈金:我们不应该制定标准,每个作家心里应当有自己的标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小说艺术上的成就,这是最难的。《南京安魂曲》的情况不同,历史事件太重大,无法从正面写,至少对我是这样。所谓完整性只是一种印象,托尔斯泰笔下的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很少,有几个,但很苍白,他长于描写贵族社会,其作品中的俄罗斯经验并不是完整的。曹雪芹笔下的焦大也只是点到为止。所以,小说很难做到对时代的完整展现,但可能创造完整性的感觉。这种完整的感觉应当成为伟大小说的标准吗?我觉得未必。

这个故事好像有一个“场”,一旦进入其中不敢不庄重

傅小平:当下,随着海外华文文学越来越引起关注。很多大陆的作家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异域生活拓宽了海外作家的视野,使其写作获得更为开阔的表达空间。我参加一些活动,会经常在私底下听到过类似羡艳的话。而且,现在不少作家有海外生活的经历,也有海外移民的身份,同时,游刃有余地穿梭于中外之间。回国以后,又能长期在大陆居住,这种羡艳就更有理由了。

哈金:嗨,人往往是这样,吃着自己碗里的,看着别人锅里的。海外作家的视野并不宽阔到哪去,他们有自己更难的苦衷。比如选择在大陆长期居住,也标志着很难坚持在边缘生存,采取对中心的依赖。新鲜的题材并不等同文学价值。像我说的那部关于劳工的宏大小说,只能用汉语写,只能在对当下的国内生活有了切身经验之后才能写。福克纳几乎从不旅行,

只写自己的家乡,他的视野源自他的内心和天才。

傅小平:当然,海外作家是否在创作资源上占有某种优势,也并不是不可探讨的话题。一个重要方面的便利,应该体现在小说的视角上。有媒体写到对您的采访时,标题径直就是“用西方视角写南京大屠杀”。以我的观感,《南京安魂曲》是基于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林真实的故事进行创作的,但叙述人是魏特林的女助手高安玲,整个故事以她的第一人称展开。因为这个视角,或者说是高安玲在中西夹层之间的特殊身份,让小说实际上有了一种间离的效果,也确保了您叙述的客观。那么,对所谓的“西方视角”,您有何感想?

哈金:所谓“西方视角”是别人加上的,不是我说的,但这并不最重要。故事的讲述人是高安玲,是个中国人,当然她跟普通难民不一样,会说英语,受过良好的教育。从技巧上说,讲述人必须能思考,有文化,眼界宽阔些,否则,很难把故事讲好,讲丰满。我让这个故事围绕着魏特林展开,因为她是当事人,也是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无论怎么说,魏特林都不是旁观者,而是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南京大屠杀也是国际经验,我要在国际经验的背景下来写南京大屠杀。别忘了,日本仍有些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根本没发生。我本人不是基督徒,但对魏特林这位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一万多名妇女和儿童的英雄,不管她是什么教徒,就应该大书特书。如果有人反对我这样做,我可以告诉他们,要是他们中任何一人有那种壮举,我也会写他们的。做人应当有良心,应当知恩图报。

傅小平:小说的主要人物明妮·魏特林,让我自然联想到奥斯卡·辛德勒。我琢磨着,辛德勒是怎样从浪荡子成为英雄、义人的?个人感觉托马斯·肯尼利的《辛德勒的名单》,并没有给出一个有足够说服力的答案。对比来看,魏特林的情况没那么复杂,当时美国没卷入二战,她属于战争之外的一方。另一方面,有她作为基督教徒的背景。但从平常人到成长为一个英雄,看似一步之遥,却可能是很难跨越的,或说要迈出这一步,必会经历一番内心挣扎。这一点在小说中少有交代。

哈金:这个故事还有一个主题,就是寻找家园。魏特林的悲剧的另一个层次也在于她把南京和金陵女子学院当做了自己的家,死活不离开,甚至买下了地要将来建筑自己的房子。但精神崩溃后就回不去了,最后连自己的墓碑上都刻着“金陵永生”。而她的朋友霍莉选择另一种活法,不把任何地方当做家,只坚持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相比之下,魏特林更平凡一些,头脑简单些,但这种平凡更接近普通人的经历。她首先是战争的受害者,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精神受到创伤,最后被摧垮了。也就是说她从未刻意做什么英雄。

傅小平:就小说整体来看,最能体现写作难度,恐怕是在后半部。我指的不是高安玲和她儿子日本家庭的复杂情感关系的情节设计,而是对平淡的日常生活场景的掌控。国内曾一度非常轰动的新写实派,能写日常,但多流于庸常,很难做到收放自如。相比而言,您对日常生活的把握,始终不失一种庄重感,在如何提炼生活这一点上,您有什么特别的技艺?

哈金:这个故事好像有一个“场”,一旦进入其中不敢不庄重。头半部有路可寻,史料也很多,写起来确实容易些。下半部要难得多。所谓“提炼”就是弄清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写到什么份上,怎样才能使日常生活成为前面故事自然的延伸,怎样利用高安玲家的故事来推动魏特林的故事,又不喧宾夺主,而且还要让故事有流动感。所以说,表面上好像是没有什么技巧,其实每一页都是靠技巧来完成的。

傅小平:个人感觉,您的小说尽管题材各异,但都凸显了一个基本的主题,就是关注极限境遇人的生存处境。您喜欢的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契诃夫、帕斯捷尔纳克等,小说的人物在极端环境的淬炼中,都迸发出生命的力度和人性的光辉。您笔下的主人公,大多趋向妥协和沉沦。这是不是说,您对人性有一种根本上的悲观?或者在您看来,在我们这个价值观崩解的时代里,现代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在关键时刻,只剩下了这一点可怜的挣扎,舍此别无其他意义?

哈金:其实,我的知识分子主人公最后都没有沉沦,比如《疯狂》中的万坚,《战废品》

中的俞元,《自由生活》中的武男,他们都找到了生存的方式和意义。《南京安魂曲》中也有许多正面的知识分子,比如大刘和高耀平。我并不认为那些俄苏作家刻意表现人性的光辉。契诃夫最好的作品都是灰色的,而且他的人物通常是不变的,但他的故事总是那么动人。也许你会提到《复活》,但那是托翁最差的长篇。“人性”这个词在当代中国文学批评中有些被用滥了,总给人大而不当的感觉,更重要的是人生的感受和生活的逻辑。

故土是自己过去的一部分,必须承受,也无法放下

傅小平:您身处异域他乡,写的却大多是纯粹的中国小说,甚至带有比较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在这些小说里,基本不出现外国人的形象。

哈金:开始只想,也只能写中国的事情。后来慢慢范围扩大了一些。文化冲突是大家都关心的题材,但我目前对它没有兴趣。题材跟作家本人的存在状态有关系,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很大的文化冲突,可能是因为我甘愿生存在边缘。最终,优秀的作家必须有不同的眼光,看问题独到,至于国际视野并不重要。如果谈论同样的问题,您说得与众不同,而且有道理,大家就会认真听。关键要努力做到“飘然思不群”。

傅小平:在国内,经常有作家抱怨创作环境不够理想,认为社会大环境喧嚣、浮躁,作品只有经炒作、获奖或改编成影视,才能引来关注。您在海外,面对的或许是很不相同的环境,但同样有艰辛磨难。尤其是在进入美国主流文坛之前,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您是怎样坚持过来的?

哈金:大陆作家生活得舒服些,但体制确实也有限制人的地方。存在的方式不同,写出的作品也不一样。我不觉得进入了主流,也说不清什么是主流。海外绝大多数作家都不愿意进入主流,因为主流往往意味着保守,是被推翻的对象。大家也没有什么“顺利”的感觉,一本书比一本书难,像爬山,越爬越艰难。如果能写出一本好书来,那是万幸。但大家对文学小说和畅销书有截然不同的态度,不像在国内把畅销小说跟文学小说混为一谈。比如,《追风筝的人》和《朗读者》,连我的学生们提起这类书都摇头。靠畅销成名是短命的。

傅小平:您频频获得主要的文学奖项之后,是不是意味着写作就有了很好的安顿?哈金:国外的作家都没有安全感,写不出作品文学生涯就没了,哪有什么功成名就这一说。有些大作家最后连书都没有人给出。最近我读过一位曾经富有盛名的小说家的自传,是一家非常非常小的出版社出的,虽然书写得漂亮极了。国外的小说家基本上是独来独往,纽约上州住了一些作家,从来不跟外界来往,只是出书时露一下面,做做宣传,平时只专心写作,有的十几年也听不到他们的动静。还有的作家出书时也不跟外界打交道。

傅小平:长年身处海外的作家,在写作中回望故土,一定包含了特别复杂的人生况味。该怎么体会您和故土的精神关联?在写作中的这样一种倾情投入会不会在生活上,对您对他国文化的认同带来困扰?更何况,您还要面对来自国内类似认为您在贩卖中国落后文化,以迎合西方读者口味的质疑。

哈金:故土是自己过去的一部分,必须承受,也无法放下。美国是多元的国家,没人要求你认同什么,只要不犯法,按时付税,就没有人管你。同故土的联系是好事,能让自己看问题有不同的角度,别人也喜欢您有独特的看法。我并不对某一个国家完全有文化和心理上的认同,比较喜欢美国是因为它有让各种各样的人生存的空间。

我坚信我的作品对中国读者意义更大

傅小平:说到以非母语写作的作家,会自然想到康拉德和纳博科夫。他们以非母语写作,

却形成了独特的文体。事实上,即使以本民族语言写作,在文体上有所创造,也有相当的难度。这种反常和极端的写作,却可能是催生文体创新的一个动因?另外,如果说一种语言代表了一种思维,那英语又怎样影响了您的文体?

哈金: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都是难的,用母语写作的作家同样有很多难关。语言并不决定个人的思维,虽然用英语写作就要用英语思考,也要有英语文学传统的意识。我认识的人中有懂十几种语言的,但他们并不智力过人。纳博科夫就一再强调他用意象思维。至于非母语写作能催生文体创新的说法,那有些太浪漫,有几个人曾做到?光花在掌握一门语言上的工夫是要以十年为单位来计算的,人的一生有几个十年?我还是那句话,最好用您的第一语言写作。某些人用外语写一两本书也许不太难,但要走得长远,是要付出超人的劳动的。小说家最宝贵的财富是青春年华,要想写出里程碑式的书,动笔要趁早。

傅小平:对比《等待》出版简体中文版时受到的冷遇,《南京安魂曲》可谓是“热得快”,媒体还是评论都一片叫好。您的作家朋友余华、阎连科,都对这本书给以“伟大”、“必将进入文学史”的鲜花和掌声。就我个人喜好,如果不考虑题材因素,宁可秉灯夜读《等待》。您怎么看这种“气候”反差?对您的其他作品出简体中文字版,有何期许?

哈金:这么多年来我懂了一个道理:你期待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我总提醒自己别期待任何东西。直到《收获》出版《南京安魂曲》前,我和季思聪(译者)都一直不敢相信会在大陆出版。对余华和阎连科的赞誉我非常感激,但也明白最终一切是由时间来裁决的,不该期许什么。《等待》确实不一样,这部小说在文学上是有其位置的,因为孔林这种人物以前没出现过。不久前捷克国家广播电台刚播送了《等待》全书,可以说这本小说仍在发现读者。现在还不知道我别的作品的简体中文版能不能出来,如果能,当然我求之不得。我坚信我的作品对中国读者意义更大。

傅小平:在美国,作家在大学任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教学工作是否对您的写作产生了影响?

哈金:教书对写作的影响主要是要花费很大精力,但教书能给作家们一个稳定的收入,让他们不受制于图书市场,专心写自己要写的作品。另一方面,大部分长篇小说家不愿意教书,许多大学想雇用长篇小说家,但雇不到。我原来教过书的艾默里大学的原副校长,有一回给大家看了他对学校的“如意算盘”,其中有一条是学校将拥有一位具有全国知名度的长篇小说家。二十年都快过去了,他们还没找到那样的人。对我来说,教书还有几个好处,教文学会常常提醒自己什么是真正的文学,跟年轻作家打交道会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写什么,使自己不孤陋寡闻。我们住在乡下,非常安静,这一点我十分珍惜。对于作家来说,大学也是言论自由的重要堡垒,所以他们很多人都在大学里教书,也使自己的生活稳定下来。

傅小平:最后说说您生活、工作的近况吧,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您是怎么进行阅读和写作的?

哈金:最近英文版的《南京安魂曲》和中文简体字和繁体字两个版本同时出来,身心有些招架不住,好在基本上已经过去了。最近在读村上春树的书,很喜欢。他在思想和结构上并不强,但在字句和段落方面做得非常好。刚买了英文版的《2666》,准备认真读一遍。

外语原版小说阅读技巧与策略

外语原版小说阅读技巧与策略 1. why to read original edition novel 要想真正提高外语水平,阅读原版小说是必经之路,正如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外语高手一样, 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毅力读完N本原版小说的.(我特佩服门卫,能够把一本<飘>都上N遍,如果我有这种毅力的话,早就成为高手了…) 2. fundamental conditions 语法:系统准确的掌握语法. 基本上,如果是E,高中毕业以后这一点都达到了 词汇: 熟练词汇>2.5k, 认知词汇>5k 工具书:一本C-E, 一本E-E,或者用文曲星代替,但我偏好字典——词汇认知学指出,词汇的记忆效果与词汇的检索时间正相关(我现在读法文,由3本D, F-C,F-E,F-F) 3. 选材,仁者见仁,就我个人而言, 我偏好当代中篇作品(我现在选了一本Marcel Pagnol 写于1957年的<父亲的荣耀>, 280pages) 4. 前期工作: 查找百科全书或相应的工具书,了解到作者的生平,作品,世人的评价. 5. 阅读中的词汇学习: 每天阅读6 pages(6X225=1350字),在阅读过程中碰到new words先做标记,读完后再查D, 把生词记载在本子上,并及时背诵(我现在最怕的就是这一点,会不会半途而废???) 6. how to read 我准备默读, 这是我的习惯,朗读太费尽了,泛读也没有意义,介于精泛之间 7. read what 我主要研究其词汇搭配.词汇的用法是语言中最难的,比如,法语中最简单的一个介词à,用法不计其数,在大型D上有好几页,为什么同样的词汇在名家手下就生龙活虎,到了我的手下就一潭死水呢?我认为这应该是读原版小说的最根本目的.

英文小说阅读

Isaac Bashevis Singer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美国作家。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祖父与父亲都是犹太教的长老。他从小接受正统犹太教教育,学习希伯来文和意第绪文,熟悉犹太教的经典和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这一切都铸就了他作品的重要特色。由于受到作家和记者的哥哥的影响,他违背父命,走进了华沙犹太人文学界。在哥哥的帮助下,1935年迁居美国纽约。 辛格15岁开始文学创作。迄今为止已创作30余部作品,全都用意第绪文写成,大部分已译成英文。长篇小说《莫斯卡特一家》(195o)、《庄园》(1967)和《农庄》(1969)等主要写在现代文明和排犹主义双重压力下,波兰犹太社会的解体过程,其中《庄园》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另一类小说主要写爱情与宗教问题,主要作品有《撒旦在戈雷》(1955)、《卢布林的魔术师》(196o)、《奴隶》(1962)、《仇敌;一个爱情故事)(1972)和《童爱)(1979)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卢布林的魔术师》,西方评论家说它是辛格最佳的长篇小说。 辛格的短篇小说创作也很突出,至今已发表I0余部短篇小说集,重要的有《傻瓜吉姆佩尔及其他故事》(1957)、《市场街的斯宾诺莎》(1961)、《羽毛的王冠》(1973)、《短篇小说集》(1982)、《意象集》(1985)、《梅休塞拉赫之死及其他故事》(1988)等。此外还有2个剧本、3部回忆录。11部儿童故事集。1978年,由于“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辛格被称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在创作上,他尊重传统,又吸收了意第绪文学中的营养,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小说有不少以性爱为题材,他认为“在爱情和性爱中比在任何其他关系中,人的本性显露得更充分”。但他不耽于色情描写,而重在探索和揭示激情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他主张作家创作要起到娱乐读者的作用,让读者得到艺术享受。所以他的故事叙述生动,文笔轻松幽默,作品中丰富的成语和活泼的句法受到评论界的高度赞扬,认为那是任何译文无法传达的。

高中英语阅读提高方法之原版小说阅读

高中英语阅读提高方法之原版小说阅读英语原版小说阅读的必要性 良好的阅读素养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部分,是关系到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提高做题正确率,特总结以下建议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现行英语教材在阅读素材方面有待完善。例如,原版英语阅读量不足,英语阅读材料不够地道纯正等。教材与初中学生的需求存在以下三点差异: ?第一,词汇量偏少; ?第二,课本中的语言和内容有的经过了加工,如对原文做了删节; ?第三,能让学生产生真实情感共鸣的文章不多。 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头脑中对语言的认知比较零散、孤立,呈现出碎片化倾向。这与使用现行英语教材教学的局限性有关。 因此,英语阅读课有必要引入大量原版阅读材料,以满足学生对语言和信息的需要,为整体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提供文化资源。而在阅读课中以思维训练为主的阅读策略的指导,又有利于学生在课外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2019年至今,笔者所在的英语教研组在初中阶段开展了适合学生英语语言水平和心智发展水平的英语原版小说阅读教学。 在英语必修课上,我们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原汁原味的语言素材,大多数是选自获得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的小说。这个奖项每年颁发一次,专门奖励上一年度出版的英语儿童文学优秀作品。此奖项设立近百年来,对美国以及世界儿童文学有着极大的影响。凡获纽伯瑞奖的书籍,皆被列入英语国家英语课必读书籍。另外,我们所用的小说也有选自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最佳青少年读物奖的小说。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很多美国中小学五至九年级暑期推荐书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小说。如: ?Bridge to Terabithia ?Roll of Thunder, Hear My Cry ?Number the Stars ?The Giver ?Hoot ?The One and Only Ivan ?Charlotte’s Web ?Island of the Blue Dolphins ?Holes ?Freak the Mighty 英语原版小说阅读的主要益处 1提升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 经典的文学作品以生动流畅的语言、匠心独运的构思,细腻鲜活地描写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穿越时代和地域,展现人类对于生命意义、友情、亲情、爱和人性等永恒主题的深刻追问。以经典文学作品作为阅读材料,可以使学生获得地道的语言输入,而这些文字更有一种直抵心灵深处的力量,激励着学生潜心阅读,开启心智,因此是使学生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 2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英语原版小说阅读课上,教师是学生思想品格的辅导员和引领者。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我们更有责任去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英语原版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取材于生活,在吸引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学生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去思考。我们在帮助学生解读他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态度的过程中,进一步鼓励学生在体验与联想中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把小说中珍惜友情、重视

哈金专政府采购管理暂办法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在省直行政事业单位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通知》的精神,加强财政公共支出管理,提高学校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证我校政府采购工作有序、规范运转,根据《黑龙江省政府采购暂行办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全校各部门及后勤服务总公司使用财政性资金办理的政府采购。这里的财政资金包括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事业收入及其他收入。 第三条政府采购包含内容:指各级国家机关、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使用预算内及预算外等财政性资金,以购买、租赁、委托雇佣等方式,获取实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第四条管理体制:政府采购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学校的采购工作统一归省教育厅财审处直接管理,我校由财务科、物资设备科、后勤服务总公司共同完成。 财务科根据省政府采购办法的要求,制定相应的采购政策及原则,完成如下工作: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及省政府有关政府采购工作的政策及法规。 2、根据省政府采购办法的要求,制定学校采购政策及办法。 3、监督和管理我校政府采购活动。 4、根据各部门的采购计划编制全校采购计划,同时编好政府采

购年度预算。 5、加强政府采购资金的管理。 6、编制学校年度政府采购决算。 物资设备科参与政府采购的同时还应完成如下工作: 1.收集和整理各部门政府采购计划,并报送财务科; 2.收集和发布有关政府采购的信息; 3.负责组织政府采购项目的验收工作; 4.协助处理政府采购最终用户的投诉事务; 5.负责承办小额分散采购业务; 6.办理其他有关政府采购事务。 第五条遵循原则: 1、以质优价廉的商品、良好的售后服务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 2、实行集中采购和公开竞争为主导的采购方式,依法执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条学校各部门领导应加强本部门采购管理,支持和协助学校财务科和物资设备科按本办法履行各自职责。 第二章政府采购主体、范围及模式 第七条政府采购主体包括采购机关和供应商。采购机关分为集中采购机关和非集中采购机关。省政府采购中心为省本级集中采购机关,负责承办政府集中采购业务。我校为非集中采购机关,负责承办分散采购业务。 第八条供应商是指具备向采购机关提供货物、工程和服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包括中国供应商和外国供应商。

英语小说阅读技巧

Plot: Exposition raising action climax falling action resolution Conflict: is a struggle between two opposing forces or characters in a story. Conflict can be external or internal and it often takes one of these forms: a person against another person A person against society A person against nature Two elements struggling for mastery within a person Exposition:is the beginning part of a story in which importan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is given. Surprise ending: means an unexpected twist at the end of a story that is not predicted by the reader beforehand and it depends on an unexpected resolution of the main conflict. Point of view: refers to the standpoint from which a story is told, or the angle from which a fictional work is narrated, or the perspective from which a story is presented to the reader. Third-person point of view: (1)、third-person omniscient(all-knowing) (2)、third-person limited (3)、third person objective Innocent narrator(na?ve narrator) does not comprehend all the complexes and complications of the outer world or fails to understand all

哈金专利自学手册2

相信大家在看过美国新式样专利说明书的架构简介之后,已经对新式样专利说明书的撰写方式有初步的了解。与发明专利不同,新式样专利的保护范围是取决于说明书内的图标,因此绘图的适当与否对专利的保护范围有相当大的影响。到底什么是适当的绘图?绘图时该注意哪些事项?本周周报将来探讨这些议题。 在许多人的观念里,新式样的申请案制图并不需要任何技巧,只要会画图的人都会作。大家普遍认为说明书内的图标应该要越详细越好,最好能包含实物各项细节,才能充分保护到设计。因此常可以发现许多新式样专利说明书的图标完全是依照实际产品来描绘,不仅将所有细节巨细靡遗的呈现在图式中,有的还包含产品所有角度的视图。其实这并不完全是正确的想法,要了解这个想法的问题所在,必须先对新式样专利保护范围的判定有初步的了解。描绘在新式样申请案的图标中的特征,就像是发明专利请求项中的文字,是用来定义专利的保护范围,当限制的特征越多时,保护范围就越狭小。因此,如果图标包含实物的每一项细节,会给竞争对手较大机会在设计上作修改而回避掉专利。

举例来说,在美国著名的Contessa Food一案中,Contessa Food 公司拥有一项新式样专利专利来保护虾盘(Serving Tray with Shrimp),说明书中的图标如下所示: Contessa Food 认为Conagra 等公司使用类似的设计在盘子上排列虾子(如图一、图二和图三所示),因此在地方法院侵权控告这些公司侵犯这项专利权,并获判侵权成立。但是当该案上诉到联邦巡回法院时,联邦巡回法院却驳回地方法

院的判决。联邦法院指出虽然被控侵权者使用与专利权人类似的设计在盘子上排列虾子,但因为说明书中还包括盘子底部的图标(图四和图五),因此在判断侵权,应该连盘子的底部设计也一起考虑。 那么该如何避免取得保护范围狭小的美国新式样专利?绘图者可以采用以下两项技巧: 1.省略不必要的细节:由于在图标中出现的特征都会被用来定义专利保护范围,在绘制图式前,绘图者除了必须谨慎思考图式中应该呈现哪些特征,才可使产品的设计与其它已存在的设计区分开来,还必须思考哪些细节是不必要的,是应该省略,才不会局限到专利的保护范围。举例来说,Contessa Food案例中的新式样专利想要保护的是虾子的排列设计,图标内应该要呈现的是虾子排列的特征。相较之下盘子底部就是不必要的细节,这部分应考虑省略不画。 2. 适当地运用虚线(Broken Line,如”_ _ _”或”__.__.__.__”等不连续线):美国专利审查基准150 3.02 III 提到,图标中的虚线可用来表示「不定义保护范围」的部分。如果绘图者想要在图式中呈现物体的某部分,但又不希望这样的呈现会影响到专利的保护范围,就可以考虑使用虚线来表示。举例

高中生经典英文小说阅读与欣赏系列 Eveline

Eveline by James Joyce SHE sat at the window watching the evening invade the avenue. Her head was leaned against the window curtains and in her nostrils was the odour of dusty cretonne. She was tired. Few people passed. The man out of the last house passed on his way home; she heard his footsteps clacking along the concrete pavement and afterwards crunching on the cinder path before the new red houses. One time there used to be a field there in which they used to play every evening with other people's children. Then a man from Belfast bought the field and built houses in it -- not like their little brown houses but bright brick houses with shining roofs. The children of the avenue used to play together in that field -- the Devines, the Waters, the Dunns, little Keogh the cripple, she and her brothers and sisters. Ernest, however, never played: he was too grown up. Her father used often to hunt them in out of the field with his blackthorn stick; but usually little Keogh used to keep nix and call out when he saw her father coming. Still they seemed to have been rather happy then. Her father was not so bad then; and besides, her mother was alive. That was a long time ago; she and her brothers and sisters were all grown up her mother was dead. Tizzie Dunn was dead, too, and the Waters had gone back to England. Everything changes. Now she was going to go away like the others, to leave her home. Home! She looked round the room, reviewing all its familiar objects which she had dusted once a week for so many years, wondering where on earth all the dust came from. Perhaps she would never see again those familiar objects from which she had never dreamed of being divided. And yet during all those years she had never found out the name of the priest whose yellowing photograph hung on the wall above the broken harmonium beside the coloured print of the promises made to Blessed Margaret Mary Alacoque. He had been a school friend of her father. Whenever he showed the photograph to a visitor her father used to pass it with a casual word: "He is in Melbourne now." She had consented to go away, to leave her home. Was that wise? She tried to weigh each side of the question. In her home anyway she had shelter and food; she had those whom she had known all her life about her. O course she had to work hard, both in the house and at business. What would they say of her in the Stores when they found out that she had run away with a fellow? Say she was a fool, perhaps; and her place would be filled up by advertisement. Miss Gavan would be glad. She had always had an edge on her, especially whenever there were people

池越忠烈士的尴尬

在风景如画的迎泽公园,牡丹园旁,迎泽湖畔,耸立着一座雕像,是一个竖着羊角小辫的姑娘,她叫池越忠。1968年生人,为救两个落水的小孩,献出了年仅15岁鲜活的生命。逝者已逝,本不该说三道四,让死去的人的灵魂不得安息,也是我们不愿为之的。 但是,活着的人的冷漠,世人的世俗与无情,也使我们对生命的价值持怀疑的态度。时至今日,已经很少有人再提起这位妙龄少女,以及当时她的英雄壮举。如果对现在的小学生提起这段往事,也只是像听传奇故事一样,过眼烟云,很快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当然,达到永垂不朽的人是极少的,大部分人的生与死,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化为乌有!但是,为了救别人而搭上自己命的人,总应该和一般人有所区别吧!但我们所感受到的是对英雄的不屑不恭不敬。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一些国家,是不提倡见义勇为的。他们认为,社会是一个有序的社会,每一个人都有着明确的分工,施救应该是专业人员的职责,比如消防队员。别的社会成员不能没有爱心,这种爱心的表达就是呼救和及时报警。让一些根本没有施救能力的人,甚至是未成年人去施救,实际上是一种对生命的亵渎,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国家为什么屡屡发生这样的悲剧呢?包括2009年,长江大学的数十名学生施救落水儿童,三名大学生遇难,精神可嘉,但具体做法不应该提倡。这反映出我们教育的偏差,教育中的极端化倾向,是许多青少年遇难的思想认识根源。还记得有个少年叫赖宁,死于救山火,后来,教育部门专门下发文件,不允许少年儿童救火,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以及了对生命的敬重。我们的教育者,在教育学生富有爱心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教育他们热爱生命,科学施救的方法和手段呢,再也不要做一些无谓的牺牲了。 下面要讨论的是为什么普遍地对池越忠烈士的行为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呢?她毕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者,且符合我们传统的价值观。这只能说明世风日下,价值观、是非观颠倒,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更多地关注物质层面的东西,而对于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包括理想、信念、正义、公平、自由等,已经成为珍贵的奢侈品了,大部分人都不去问津,更不去追求了。这样的民族还有希望吗?一想到这里,就不寒而栗!也许是杞人忧天吧。 请容我再转述一则死亡的故事。那是1968年的夏天,一条装满建筑材料和中国士兵的船,在中国东北的图门江上行驶。不幸的是,船翻了,岸边就是苏联,落水的士兵想要活下去,只能从哪里上岸。可是这群倔强的士兵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死亡。那些士兵的尸体,不久被打捞了上来,其中的一个,至死还抱着一尊已经破损的毛主席像。士兵们被追认为烈士,怀抱毛主席像的战士被追记二等功。此后的每一年,新入伍的战士都会被带到这儿,听人讲述这一段惨烈的往事。当然,这比池越忠烈士的遭遇要好些。 新兵中的一个,成为英语世界中最重要的华裔作家,他的名字叫哈金。在他用英文写作的第一首诗里,记述了这个故事,那是1986年。之后,哈金在接受采访时,有时会讲起这个故事。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知道这个故事的人如今已经寥寥无几,和读过这首诗的人一样。

高中生经典英文小说阅读与欣赏系列 The Veteran

The Veteran by Stephen Crane Out of the low window could be seen three hickory trees placed irregularly in a meadow that was resplendent in spring-time green. Farther away, the old, dismal belfry of the village church loomed over the pines. A horse, meditating in the shade of one of the hickories, lazily swished his tail. The warm sunshine made an oblong of vivid yellow on the floor of the grocery. "Could you see the whites of their eyes?" said the man, who was seated on a soap box. "Nothing of the kind," replied old Henry warmly. "Just a lot of flitting figures, and I let go at where they 'peared to be the thickest. Bang!" "Mr. Fleming," said the grocer--his deferential voice expressed somehow the old man's exact social weight--"Mr. Fleming, you never was frightened much in them battles, was you?" The veteran looked down and grinned. Observing his manner, the entire group tittered. "Well, I guess I was," he answered finally. "Pretty well scared, sometimes. Why, in my first battle I thought the sky was falling down. I thought the world was coming to an end. You bet I was scared." Every one laughed. Perhaps it seemed strange and rather wonderful to them that a man should admit the thing, and in the tone of their laughter there was probably more admiration than if old Fleming had declared that he had always been a lion. Moreover, they knew that he had ranked as an orderly sergeant, and so their opinion of his heroism was fixed. None, to be sure, knew how an orderly sergeant ranked, but then it was understood to be somewhere just shy of a major-general's stars. So, when old Henry admitted that he had been frightened, there was a laugh. "The trouble was," said the old man, "I thought they were all shooting at me. Yes, sir, I thought every man in the other army was aiming at me in particular, and only me. And it seemed so darned unreasonable, you know. I wanted to explain to 'em what an almighty good fellow I was, because I thought then they might quit all trying to hit me. But I couldn't explain, and they kept on being unreasonable--blim!--blam! bang! So I run!" Two little triangles of wrinkles appeared at the corners of his eyes. Evidently he appreciated some comedy in this recital. Down near his feet, however, little Jim, his grandson, was visibly horror-stricken. His hands were clasped nervously, and his eyes were wide with astonishment at this terrible scandal, his most magnificent grandfather telling such a thing. "That was at Chancellorsville. Of course, afterward I got kind of used to it. A

哈尔滨诉圣士丹案被告方案例分析

哈尔滨啤酒诉圣士丹啤酒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被告方案例分析 一、案由 哈尔滨啤酒诞生于1900年,目前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啤酒生产企业。2002年,哈啤集团在国内市场上发现圣士丹公司生产的多种听装、瓶装啤酒包装装潢上,标注“哈啤金酒”,这四个字分两排,“哈啤”在上,“金酒”在下;“哈啤豪酒”,这四个字分两排,“哈啤”在上,“豪酒”在下。哈尔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曾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被告予以行政处罚并查封了其部分产品。但圣士丹公司依然我行我素,没有停止其侵权行为。为此,2003年10月末,哈尔滨啤酒有限公司起诉至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 二、案件争议焦点 “哈啤”是否为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称?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不 正当竞争? 三、原告的诉求 原告诉称:原告是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企业。原告生产的哈尔滨啤酒,代表了中国啤酒工业的成就,是中国知名商品;“哈啤”作为该商品特有的名称,已经被广大消费者熟知并认可。2002年以来,被告未经原告许可,擅自将其生产的七种商品以“哈啤”的名称在市场上销售,给原告造成了经济损失。请求判令:1.被告立即停止使用特有名称“哈啤”的不正当竞争行为;2.赔偿原告的经济损失50万元;3.赔偿原告为调查侵权而支付的合理费用68 400元;4.赔

偿原告的律师代理费2万元;5.以罚款制裁被告;6.被告负担本案诉讼费用。 针对原告方上述诉求和所出示的证据,我方针对本案提出下列分析意见: 1、对于哈尔滨啤酒公司所提出的“哈啤”已成为哈尔滨啤酒特有的名称,并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哈啤”并不是注册商标,而且,我方注册的是“哈金”商标,我方已经提交注册商标受理通知书、商标注册证,用以证明“哈金”商标的申请日是2002年9月26日,现已经国家商标局正式核准为注册商标,注册人是沈阳市和平区东升食品采购批发站,核定使用的商品是第32类的证据,所以我方并不构成对原告的不正当竞争。 2、对于原告方所提交的关于所谓“‘哈啤’的沿革与发展”资料、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证明、《黑龙江省志》、《哈尔滨市志》、《中国工商时报》的资料以及名牌产品证书等用以证明原告的商标和其产品所获得的荣誉等资料,只能用以证明原告生产啤酒的历史悠久,哈尔滨啤酒是一个大家熟知的啤酒品牌,我方认为,一个产品是否为知名商品,与该产品的历史是否悠久、是否获得过各种荣誉没有关系;是否为知名商品,不能由原告哈尔滨公司自己说,原告方所提供的资料并不能证明“哈啤”是其注册商标,应当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定。 3、就原告方所提交的投诉书、协查函、哈尔滨市政府办公厅

英文小说阅读书目推荐

英文小说阅读书目推荐 1.傲慢与偏见 2.呼啸山庄 3.爱丽丝漫游仙境 4.麦田里的守望者 5.gone with the wind 6.the devil wears prada 比较生活化的美语,不难,而且内容有趣 7.the lord of the rings 8.bridget jones's diary 英式英语,稍微有点不适应,不过写的有意思 9.Twilight 10.bridge to terabithia 11.Shopaholic Series 12.Confession of a shopaholic 13.Marley and me 14.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15.Harry Potter and philosopher's stone(这本是HP里最简单的,我最爱前三部) 16.The devil wears Prada 17..Nanny Diaries 18..Animal Farm (1984和这本都要动点脑筋,每次Analysis的材料和启蒙) 19.The Kite Runner 20.5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21.Pride and Prejudice 22.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 23.苦海孤雏(Oliver Twist 24.孤星血泪Great Expectations 25.My family and other animals 26.Doctor in the house 27.Gone With the Wind 28.希腊罗马神话 29. 蝴蝶梦 30. 教父 31. Gone with the Wind飘/乱世佳人 32. Great Expectations远大前程 33. Sense and Sensibility理智与情感 34.The Great Gatsby了不起的盖茨比 35. The Scarlet Letter红字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绪论 一、从研究对象和范畴看:三个阶段: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布吕奈尔三人主义 二、从价值取向着眼 三、比较文学的价值 1、对文学研究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确立于19世 纪七八十年代的比较文学,处于对狭隘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不满,后者滞后于当时文学的全欧性与全球性交流的事实。 新的视角:本国文学与他国文学关系的角度 新的领域: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 2、对文学创作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了解与欣赏其他民族文学的理论指导。 比较文学可以提醒创作者注意吸取他国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写作技巧,以推动自己与本国文学的发展。 3、对文化交流而言,比较文学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文化体系互识互证互补,最终推 动世界文化交流与世界和平。 全球化趋势使不同民族、不同体系之间的文化交流、对话与包容势在必行,比较文学有助于缓解文化霸权与极端民族主义的矛盾,促进文化多元化。 比较文化是“跨文化之桥”(乐黛云语)“自我”和“他者”的认识之道(孙景尧语)四、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两者不等同,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展开的文学研究都属于比较 文学:1、两个比较所归属的层面不同:前者是一种比较意识,属本体;后者是一种研究方法。2、指涉的对象不同:前者前就对象必须跨越国家语言民族学科等界限;后者则不一定跨越;3、使用方法不同:前者除比较法之外,还可使用实证法批评法和阐发法。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学科史 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酝酿于十九世纪20—30年代、形成于十九世纪70—90年代的欧洲,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1、思想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全球渗透促成全球意识和比较意识的产生,最终促成文学研究的全球意识与世界胸怀的形成。 2、研究方法方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展,促成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比较研究的形成于比较方法的广泛应用。 3、文学发展方面,各民族文化与文学交流的频繁,促使传统的民族、国别文学研究方式被突破,比较文学应运而生。 (美)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兴起时为反对大部分19世纪学术研究中狭隘的民族主义,抵制法德意英等各国文学的许多文学史家的孤立主义。 二、学科确立的标志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816年法国两位中学教师编录的书中。1829年,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开设比较文学课程,被公认为比较文学之父。 比较文学确立于19世纪70—90年代,其标志如下: 1、理论体系的建立与研究成果的问世。 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86 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 法国学者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03 总结了早起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 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72—1884)是影响研究的范例,法国戴

哈金对中国的选择性呈现

哈金对中国的选择性呈现 刘克东傅利 内容提要:哈金被称为写实派作家,而且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是来自中国的“权威”,然而,他却为了迎合西方读者,有选择地呈现中国,使西方读者误把片面的某一时代、某一方土的中国当作现代的、全部的中国,实际上是对中国的扭曲书写。 关键词:哈金选择性呈现扭曲东方主义 作者简介:刘克东,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加文学。傅利,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英美加文学主语用学。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科项目“当代美国文学研究基础上的后经典叙事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0B033】及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项目“英美加少数族裔英语文学研究”【项目编号:HIT.HSS.2009008】和“后经典叙事视阈下的当代美国文学研究”【项目编号:HIT.HSS.2009039】的阶段性成果,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Title:Ha Jin’s Misrepresentation of China Abstract:Ha Jin,alleged to be a realist writer and the“authority”from the Orient,in order to cater for Western reader’s curiosity,presents China selectively,misleading the Western readers to believe that the era and the place,which they are reading about,are a wholesome contemporary China.Ha Jin in actuality has distorted China. Key words:Ha Jin selective representation distortion orientalism Authors:Liu Kedong is a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150001,China).His research focuses on British,American and Canadian literature.Email:rjoyk-liu@hit.edu.cn Fu Li is a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150001,China).Her research focuses on British,American and Canadian literature.Email:fuli@ hit.edu.cn 当红作家哈金被称为坚持用英语写作的写实派作家,而且是来自东方的“权威”,却为了迎合西方读者,有选择地呈现中国,使西方读者误把片面的某一时代、某一方土的中国当作现代的、全部的中国,实际上是对中国的扭曲书写。哈金对中国的选择性呈现体现在主题、场景、人物等方面。哈金作品中的主题是负面的,揭露某些不公正、不合理、不人性的制度、现象;其场景经常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尤其是文革前后)的中国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体现的是贫穷与落后;其人物形象是丑陋的,素质是低下的,品质是邪恶的;男主人公经常是女性化了的“他者”。 一、清一色的负面主题 哈金作品的主题经常是负面的,体现的多为制度的不合理、不人性化,腐败现象,报复行为等。哈金的成名作《等待》(Waiting,1999)中部队军官与妻子分居18年后才可以不经妻子同意离婚的规定是某一任政委的规定,哈金似乎在告诉西方世界中国是一个人制国家,而不是法制国家。医院还有不许在医院大院内散步的规定。体现的都是不合理的、不人性化的制度与规定。这在西方鼓吹自由恋爱、人本主义的语境下无疑是不可思议的。小说《池塘里》(In the Pond,2000)选择了分房主题,主人公邵彬为了分得一套住房想方

中小学生正确的阅读英文原版小说方法

中小学生正确的阅读英文原版小说方法(一)心态 关于阅读英语原版小说的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是根据自己英语学习和指导娃儿英语阅读时总结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也算抛砖引玉,请各位青蛙妈踊跃分享下自己的经验。 不要急功近利。刚开始阅读的阶段也是最容易放弃的阶段。毕竟英语原版小说与我们接触的考试或作业中的英语文章在遣词造句上都有很大差异所以这样的心理准备一定要做好:刚开始不会很容易的。尤其是前两个月的阅读,主要目的是用来调整个语言体系和记忆新的词汇短语。绝大多数英语小说的阅读者都会遇到这个阶段,克服的方法也只有一个就是持续不断的阅读和记忆。只有在掌握了基本的小说词汇之后,欣赏才有可能。 就拿七初初三青蛙Jerry和嘉祥初二青蛙Ray 来说他们也是经过了这样一个适应的过程。刚开始还未掌握方法时也较艰难,但通过Matt老师阅读课上的不断引导、鼓励和训练后,他们逐渐尝到了读英语原版小说的成就和乐趣。现在两个青蛙正沉浸在马克吐温的经典小说A Connecticut Yankee in King Arthur?s Court《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的阅读中。他们目前也仅上了18次课,但英语的阅读、写作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Jerry 在申请美国高中时写出如此有思想和地道的英语文章就是一个有力的见证。今天嘉祥青蛙妈把我们准备的测试文章A modest proposal 拿给Ray试读,他因本周准备期末考试比较忙,他只粗读了一下,只借助字典查少量单词就能读懂60%到70%的内容。因嘉祥青蛙妈说第一批试听的孩子英语应试水平和她儿Ray的水平相当,所以Matt推荐了此篇文章。这是一篇英国非常经典的文学作品,是美国孩子分别在他们8年级和10年级的时候被要求重复阅读的作品,这个作品的内容甚至有在A P考试中出现。 但是我们第一组的孩子们普遍反映单词多,难度大,有些读不下去,强烈要求换一本简单的小说。青蛙妈妈现在更坚定了让孩子继续坚持读英文小说了,因为通过比较两组孩子阅读前后的感受,效果明显摆在眼前。其实Jerry和Ray 也是今年2月才开始读英文小说的,每周读两个章节,周末只上1.5小时美国老师的指导课,现在一共也就18次课吧,可是现在就能相比同年级的孩子比较轻松读下美国10年级孩子水平的A Modest Proposal这篇经典作品,这是显而易见的进步,关键是两个孩子已经养成了读英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