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全国教师资格统考笔试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而且相对于教育观和教师观来说,考察的频率更高。一般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对此,考生在备考时需要注重进行理解并加以记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可以总结为“两独一发”。具体而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包括:

知识点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师应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此,考生应理解每个规律的内涵,以单选题形式备考。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教师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进步和追求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材料分析题中,常常考察班上学生会出现学习成绩差、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老师仍然对其不抛弃不放弃,帮助他成长,体现老师看到了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反之,对差生嗤之以鼻,则没有到了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学生是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学生,会犯错,也会改正。

对于班级中的“问题”学生,教师应该包容他们,并且予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的行为。材料题中常常考察,班级中有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但是老师并没有一味地责备他,而是耐心教育学生并引导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上是学生是发展的人的知识内容的介绍,接下来做几个练习题:

【练习题】

1.于老师总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设计课堂提问和练习,这表明于老师( )。

A.遵循教学规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B.关注学生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C.注重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D.注重循序渐进,实现师生教学相长

1.【答案】B。解析:于老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练习,所以可以看出老师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才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2.“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答案】C。解析:“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规律,学生错过某一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则这一方面在日后付出再多努力也很难发展地很好。

知识点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从整体来评价,不能只看一方面,或把学生拆分来看,这都是不正确的,应该把学生当作完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教育。这里强调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不同的,考试中,教师若能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那就说明老师看到了学生具有其自身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很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用自己的视角和观念思考和评价学生的想法和行为,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伤害学生的心灵。例如,一个学生经常欺负其他同学,有的老师可能认为这个学生太调皮,故意搞破坏,但老师如果换一个角度,考虑到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可能就会意识到,这个学生可能是想和其他同学交朋友但是不知道怎么相处,作为老师应该帮助他建立正确的交友方式。

这一部分主要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备考。

知识点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的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求老师在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例如,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小组讨论。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又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学校和教师都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作为老师应当保护学生的权利不受侵害。

这一部分主要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备考。

以上介绍了“以人为本”学生观内涵的全部内容,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材料分析题:

【练习题】四(1)班王红的语文、英语两科成绩都很好,唯独数学差,用她自己的话说:“我爸妈小时候数学都不好,遗传!”

刚接这个班数学课的张老师很惋惜,她想:怎样让王红爱上学数学、会学数学呢?在全面了解王红的学习状况后,张老师决定从习得学习方法、消除数学畏惧入手帮助王红。

张老师先是和王红一起总结语文与英语的学习方法,归纳其中相通的地方,指导王红尝试将其应用在数学学习上。课堂上,张老师提问王红时,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适当进行启发,并给王红提供机会说出解题思路,逐渐地提高了王红的听课效果。

在操作性学习活动中,王红常常不知如何下手。针对这些问题,张老师一方面鼓励王红大胆操作,不要怕犯错误,另一方面教给她具体的操作方法,引导她逐步体验、渐入佳境。

当作业难度较大时,张老师便给王红搭一个“脚手架”,设计较容易的题目让她先完成,然后找到题目之间的联系,最终完成作业。对于王红的作业,张老师采用面批的形式,及时反馈,以便王红适时改进。

经过张老师和王红的共同努力,王红数学成绩大幅度提高,王红再也不说自己“学不好数学”了。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

【参考答案】

张老师的教学行为很好地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观要求教育要做到教育公正,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首先,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老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材料中张老师并没有因为王红的数学成绩差就放弃她,而是从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等方面逐步提高王红的数学成绩,增强王红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材料中,一方面王红的语文和英语成绩优秀,张老师根据王红的优点引导她用学习英语和语文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数学,从而克服了学习数学的畏惧感。另外,张老师根据王红数学基础差,通过给她搭“脚手架”的方式来引导她逐步完成作业。体现了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

再次,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材料中张老师通过方法的引导和自信心的建立,激发王红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王红的数学成绩,体现了教师把学生看成是独立意义的人。

因此,作为教师,在学生偏科的情况下,要结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初步解读,希望能对您的考试有所帮助。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全国教师资格统考笔试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而且相对于教育观和教师观来说,考察的频率更高。一般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对此,考生在备考时需要注重进行理解并加以记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可以总结为“两独一发”。具体而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包括: 知识点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师应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此,考生应理解每个规律的内涵,以单选题形式备考。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教师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进步和追求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材料分析题中,常常考察班上学生会出现学习成绩差、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老师仍然对其不抛弃不放弃,帮助他成长,体现老师看到了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反之,对差生嗤之以鼻,则没有到了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学生是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学生,会犯错,也会改正。

对于班级中的“问题”学生,教师应该包容他们,并且予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的行为。材料题中常常考察,班级中有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但是老师并没有一味地责备他,而是耐心教育学生并引导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上是学生是发展的人的知识内容的介绍,接下来做几个练习题: 【练习题】 1.于老师总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设计课堂提问和练习,这表明于老师( )。 A.遵循教学规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B.关注学生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C.注重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D.注重循序渐进,实现师生教学相长 1.【答案】B。解析:于老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练习,所以可以看出老师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才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2.“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答案】C。解析:“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规律,学生错过某一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则这一方面在日后付出再多努力也很难发展地很好。 知识点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从整体来评价,不能只看一方面,或把学生拆分来看,这都是不正确的,应该把学生当作完人。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建立新的学生观 作者:陈德华(学生学习青海海西格尔木学生学习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0 / 770 发表日期:2010-07-26 20:57:10 以人为本,建立新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根本看法。“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这个古老而弥新的话题,不同年代的不同教师均有不同的回答。教师的学生观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构成,直接制约着教师教育手段的选择、教育过程的优化和教育成效的显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教育氛围的形成,都要取决于教师是否有科学的学生观。当前教育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可或多或少的归因于教师学生观的不当和缺失。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生观问题受到了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题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学生观又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那么,实施新课程,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呢? 一、学生是具有责权主体的人 尊重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基本原理。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基于其作为人的这一主体存在,是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活生生的生命整体,是既享有一定权力也承担一定责任的责权主体。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走进新课程的必要前提。 中学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色彩最斑斓、生命生长最迅速、生命发展最重要的阶段。教师应该明白:今天的学生虽然知识很多,但他们的知识是无序的。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头脑中许许多多无序的知识,通过教学活动使之科学化、有序化。面对这些“观其外表,貌似成人;察其内心,稚气未尽”的中学生,新课程下的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在是知识权威的象征,应该重视学生主体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学生是责任主体,就是说,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学习的

综合素质~学生观

综合素质~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我国现代教育观的思想渊源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确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一般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包括人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其核心是对学生有完整的认识。 (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教育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是有着身心诸方面需要的完整的人,教育必须全面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3)学生是有着发展潜力的人,教育的作用在于充分开发出学生的发展潜力。 (4)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全体学生的发展。 (5)学生是有差异、有个性的人,全面发展和有个性、有差异的发展是统一的。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进步。“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进一步落实和深化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置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 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1)人的全面发展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2)学生具有个性与差异的特点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考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考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模块一职业理念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攻克本章节90%考点>>】 一、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独立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使学生认识到权利与责权是并存的,更是统一的,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客观要求。 二、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①顺序性 要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学,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 ③不均衡性:一是同一方面发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均衡;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均衡性。 怎么办:适时而教,要在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或时期及时地进行教育。 ④互补性:扬长避短,注重发展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当今社会,单纯的智育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看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三、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2019年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小学综合素质》学生观这一节需要“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置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很好地体现和遵从了学生的本质属性,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切实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置在发展的主体位置。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作“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而现实中,个别教师忽视学生的独立主体性特点,以教师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进而树立教师的所谓绝对权威,这是与当代学生观相悖的。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学生角色观念,帮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探究。在这种学生观的引导下,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索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统考小学综合素质 教育观 学生观 考点归纳

全国统考小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第一章教育观 第一章教育观 考点归纳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重点提示 一、素质教育 1999年,国家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 《决定》对素质教育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新的规范,成为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依据。 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基点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素质教育的目标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4.素质教育的要求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5.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 《决定》指出:"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根据《决定》的精神,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 一.“人得全面发展”得思想 关于人得全面发展得思想学说就是我国确立教育目得得理论依据。 (一)人得全面发展得概念 人得全面发展就是指人得劳动能力,即人得体力与智力得全面、与谐、充分得发展,还包括人得道德得发展。 (二)人得全面发展得基本内容 1、人得发展同其所处得社会生活条件就是相联系得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得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得全面发展得基础与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实现人得全面发展得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培养全面发展得人得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得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得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得以人为本,就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得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得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得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科学发展观得核心。 2、“以学生为本”就是“以人为本”得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得对象就是学生,学生就是独立得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得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得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得内涵 1、学生就是具有独立意义得主体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得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得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得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得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得自主意识,不以教师得个人

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得成长规律开展具体得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是认识得主体、时间得主体与发展得主体,就是学习得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得意志为转移 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得意志,学生接受知识得过程并非简单得被动接受知识,而就是经过自己得考量之后做出得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得需求与责权 学生得主体性得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得统一,学生作为独立得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得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得自主需求与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得权利。 2、学生就是发展得人 学生得发展就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与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得相互作用下,身体与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得质、量、结构方面变化得过程及结果,就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得结果。学生作为发展得人,其发展得根本动力就是身心发展得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得矛盾。K5oqo。 (1)学生得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发展得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得学生具有不同得身心特征。 个体身心发展得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学生具有巨大得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瞧做就是发展过程中得客观存在,用发展得眼光去瞧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就是具有个性与差异得人 以人为本学生观不仅要求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瞧待。而且要关注学生得个体差异与个性化成长。以人为本学生观,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得,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得发展,承认学生得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得个性发展要求。 (1)人得全面发展就是以承认学生差异与个性发展为基础 人得全面发展不等于各个方面得平均化发展,教育活动涉及到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与内容,人得全面发展思想,要求每个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得个体,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应有得发展,同时也要承认人得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用同样得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得发展指标。 (2)学生得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得教育理念、

2018下半年中学综合素质考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附真题)

2018下半年中学综合素质考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附真题) 模块一职业理念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独立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使学生认识到权利与责权是并存的,更是统一的,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客观要求。

【2018上半年真题】张老师在班上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展“分享知识”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班上分享收获,并及时加以点评。张老师的做法() A.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 B.拓展了学生学习资源 C.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D.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张老师的做法看到了学生时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通过“知识分享”,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 二、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①顺序性 要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学,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 ③不均衡性:一是同一方面发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均衡;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均衡性。 怎么办:适时而教,要在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时期及时地进行教育。

以人为本-学生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备考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1)顺序性: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的,不可跳跃也不可逆转。侧重考察顺序这个特点。例如:儿童必须要先学会爬再学会走,最后再学会跑,这一顺序不可打乱,同时也不可跳过。 (2)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特征是不同的,任务也是不同的。强调不同阶段的特征。例如:在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高中阶段以抽象思维为主。 (3)不平衡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平衡性,例如人的身高;另一个是不同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平衡性,有的在年龄较早的阶段就发展完成了,比如大脑的发育,有的在较晚的年龄阶段才发育成熟,比如人体的器官。不平衡性要求及时而教。 (4)互补性:一方面强调身体之间的互补,例如盲人的听力特别灵敏;另一方面强调心理弥补生理机能的缺陷,比如在生病的时候,医生会叮嘱病人保持身心愉悦,病会好的快些。 (5)个体差异性: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人和人之间都是不同的,强调因材施教。 这部分知识点作为选择题掌握,只要理解就可以,无需死记硬背。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具有发展的潜能的,教师不应只看到学生现在的状态,对学生下定义,而应该放眼未来,并为学生有更好的发展而作出努力。材料分析题中,常常考察班上学习成绩差,或能力差的学生,老师仍然对其不抛弃不放弃,帮助他成长,体现老师看到了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反之,对差生嗤之以鼻,则没有到了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 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学生,会犯错,也会改正。对于班级中的“问题”学生,教师应该包容他们,并且予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的行为。材料题中常常考察,班级中有学生老是爱打架,老是并没有一味责备他,而是耐心教育没并且教学生如何正确的和同学相处。

最新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模块一职业理念 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要求,需要考生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一、学生的本质特征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1)学生是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是有主体性的人 (3)学生具有明显的发展性 (4)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二、“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 1.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 2.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在小学教育活动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注重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3)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期望与需求 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就是以学

生为根本,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在关心尊重、关心学生的前提下,教育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①顺序性 要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学,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 ③不均衡性:一是同一方面发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均衡;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均衡性。 怎么办:适时而教,要在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或时期及时地进行教育。 ④互补性:扬长避短,注重发展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在历年的考试当中,“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直是我们考试当中的考察重点,其考查方式多是 以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的方式来进行。所以,今天老师就教给大家一个简洁清晰的思路,来 帮助大家快速识记这些理论和观点,快速定位答案。 一、知识回顾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二、速记整理 三、试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磊磊爱淘气,是班里出了名的鬼灵精,经常在上课的时候说话、乱坐座位、 拿笔戳前面的同学,作业做的也乱七八糟。某一天,他又在课上做鬼脸、乱说话,恰好此时 班主任老师从教室外面走过。发现了这个情况。非常生气,将磊磊叫到教室之外,对磊磊说:你不要上课了,叫你父母来学校,成绩烂成这个样子,还有脸在上课的时候打闹。你父母什 么时候来了,你跟你父母回家好好反省反省。闻听此言,磊磊低着头默默的抹眼泪,不敢言语,更不敢回家,只好尴尬的站在教室外面。校长知晓了这件事请以后,问清原因,先让磊 磊回教室上课。事后,校长把磊磊的班主任老师找去,提出了批评。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班主任老师的教育行为。 【参考答案】班主任的做法是不妥当的,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要求。 第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人。材料中,磊磊上 课时说话、乱坐座位,作业做得也乱七八糟的状态,正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表现,班主任只 是非常严厉的批评,并没有进行容错教育,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是教师资格证考试当中主观题的重要考试点,将这部分的知识点理解透彻就显得特别重要。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我们有一个简单的记忆口诀:“两独一发”。“两独”为学生是独立的人和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一发”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接下来具体谈谈对这三点的理解。 1.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指的是个体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体差异性,在这五个规律的掌握中要注意对各个规律的理解以及能够根据题干的描述进行区分选择,要明确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里对于发展潜能的理解主要在于能够认识到学生是会进步会改错的,作为教师要能够看到学生可能的更好的进步空间和发展的可能性;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这一点强调的是作为教师我们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人,学生的成长是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的,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尽可能的在做到包容的同时给予正确的指导。 2.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拥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作为教师要注意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看待,进行完整完善的教育和引导,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也就是现在我们所强调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天津中公教育·中公天津教师考试网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是相同的学习者,但是在这共性之外还存在着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着就要求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个别差异,要能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个差异主要集中在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与成人有明显的不同,也就是所谓的“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做到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并进行换位思考,明白学生是不成熟的。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理解这一点时强调的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认识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导学生时要学会因势利导,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我们现行的素质教育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改善,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教学,更多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方式更多的使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这一点主要强调的是法律方面的责任、义务与权利,学生享有法律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学校和教师在保护学生权利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承担责任。 天津中公教育·中公天津教师考试网

【教师资格考试】“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师资格考试】“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观是当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综合素质科目考试的必考内容。尤其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更是高频考点,也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更是大家以后为人师者所应该践行的教育理念。下面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大家在即将到来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一举通过。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与教育内涵 1.“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进步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置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以人为本”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①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在教育活动中,教育是学生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外界把教育强加给学生。教育者的作用则是引导学生成长。

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哈十四中学姜春英 大家请看如下几个重大事件: 1、2000年《中国青年报》杂志刊登了一个14岁少男自杀事件的遗书:...... 遗书是这样写的:"那天我看电视,见记者采访一个放牛娃.放牛娃说,他的理想是放好牛、然后卖牛挣钱盖房子、盖了房子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孩子、生了孩子再让他放牛.事后,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呢?找个好媳妇.然后呢?生孩子,让他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这样的生命没有价值."于是这位连续3年是校三好学生、班长的优秀少年,服毒自杀了.2、《春天到了》 “春风吹绿了大地,春雨带来了万紫千红。你看,地上的小草发芽了,路边的杨树挂满了‘毛毛虫’,风中的柳树长了嫩绿的叶子,公园里粉红的桃花、雪白的玉兰花、金黄的迎春花盛开了。”这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写的日记,从她稚嫩的文笔中可以看出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她也曾天真地想过让“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这又光明又美丽的世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女孩,却因为一次小测验的失误而自杀。 3、2001年5月20日凌晨5时许,在天津,年仅19岁的刘佳朝熟睡中的母亲的要害部位猛捅23刀,致使母亲当场死亡。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杀了母亲后,他带上钱物到泰山旅游去了。 4、2002年4月间,在甘肃景泰县,一名初二学生由于母亲管教严厉,竟然约了两个同学用铁丝将母亲活活勒死。他怕母亲缓过气来,将一张湿纸紧紧帖在母亲的面部 面对以上这一幕幕惨剧,我们是必要问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孩子如此轻生呢?是家庭?是社会?还是学校?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我们都应该进行反思,尤其是我们这些作教师的更应该认真地进行思索。我想,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都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人去看待,而是把他们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即在我国的教育中缺少人性化,因而造成这些孩子心理扭曲。可以说,能否顺利地度过中学并进入大学对每个青少年都是巨大的心理挑战.也正因为如此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核心理念.使"以人为本"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可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为了深刻理解新课程、新理念,我们需要认识“人文主义”,那么什么是人文主义?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复习资料:学生观

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复习 资料:学生观 第二节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其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获得的发展机会也不相同。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发展史的考察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城市和农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人的片面发展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中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 3.机器大工业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首先,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需要。其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创造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缩短了劳动时间,使工人有物质条件、时间、精力去从事学习,发展自己。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机器大工业生产所提供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充分地实现。只有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全体劳动者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才能使他们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观是当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综合素质科目考试的必考内容。尤其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更是高频考点,也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更是大家以后为人师者所应该践行的教育理念。下面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 助大家在即将到来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一举通过。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与教育内涵 1.“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进步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 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置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 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把促进 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以人为本”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 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 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 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是以 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 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 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①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在教育活动中教育是学生自 己的需要而不是外界把教育强加给学生。教育者的作用则是引导学生成长。 ②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教育因学生的成长需要而存在。学生的成长需要是多方面的教育应当全面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这就是说以人为本就必须以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③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的需要是所有人、所有学生的需要而不 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学生的需要。所以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也不是以一部分学 生为本而是以全体学生为本。 (二)现代“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学校教育是现实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或者说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 关系中进行。教师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正确地开展教育活动并取 得积极的教育效果。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体现和遵从了学生的本质属性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独特性 并切实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置在发展的主体位置真正地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等规律这是经过现代 科学和教育实践证实的。这要求教师依据这些规律开展教育活动。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的现代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现代学生观 培养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兼备,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双有,具有鲜明个性又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学生观。 “孩子,我尊重你的想法。”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情绪体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着一些自己的看法。面对学生的突发奇想或者灵光乍现的小火苗,教师要摒弃原有的思维定势,像呵护荷叶上的小露珠一样去呵护小学稚嫩的心灵,在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而不是以权威自居,否定学生新奇的想法,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这样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或许正是教师那充满肯定的话语和赞赏的眼神,这个世界就又多了一个爱因斯坦。 “孩子,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学生是藏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随机抽取一部分儿童,并以“权威性的谎言”告诉老师这些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些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正是教育家点亮了学生心中成功的信念,致使他们发挥潜能获得成功。由此可见教师的期望可以给学生带来的多大的动力,教育者应抛弃僵化的教育方法,用一种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方法,正确的看待评估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热情和信心,想方设法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而教师的热情和努力会变成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他们会带着老师的鼓励和期望扬帆起航,届时这个世界又会多出几个卡耐基。 “孩子,这没什么大不了。”学生是独特的人,他们眼中的世界和大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因为是发展中人,各方面都不成熟,所以往往会出现好心办坏事、明知故犯的现象。当这样的问题发生时,教师不要急于批评指责,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换位思考,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看待学生的错误,用一颗真挚的心去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在错误中总结经验,在错误中成长,这不正得到了最好的教育效果吗?如果身为人师都斤斤计较,小题大做,那你的学生又怎会成为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呢!最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或许在你的理解和包容下,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位华盛顿。 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学生观,重视学生的独立地位与独特感受,真正践行“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改核心理念,用尊重赢得尊重,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建立起民主、

教育理念之学生观

教育理念之学生观如何拿高分 一、考情介绍 《综合素质》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无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是必考科目,考试内容主要包含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五个部分,其中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部分的考试题型比较固定,每部分都有两道固定材料分析题,那么这两部分中的材料分析题如何考是广大考生比较关心的内容,就职业理念部分我们来进行详细解析。 这部分的出题点包括三个内容: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出题基本是从三个内容中选取其中一个考点进行考, 教育理念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教育观、学生观以及教师观3部分的内容,在整个教师资格综合素质中所占分值比较大,其中客观题—单选,所占分值为8分;主观题—材料分析题,所占分值为14分,共计22分。客观题一般会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对题干中教师的做法进行判断,主观题则从会从教育观、学生观以及教师观任一角度出发,要求考生能紧扣该观点的内容,对材料中的教师的做法给予评价,所以在讲解的时候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三观的具体含义。学生观作为一个必涉及的知识点,带着广大考生一起学习如何在学生观拿到可观的分数。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的基本看法与认识。“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学习的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