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丽江考察研究报告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云南丽江考察研究报告

□ 郑孝燮 鲍世行

在祖国西南滇、川、藏交界处,巍峨的云岭山脉连绵起伏。海拔5596米的玉龙雪山主峰,有13个晶莹的雪峰,挺拔险峻,气势磅礴。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浩荡南下,在滇西北高原上作了个急转掉头,突然向北奔腾流泻,这里就是“万里长江第一湾”。

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就座落在玉龙山下,“长江第一湾”旁。在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的丽江坝上,有一座古朴秀丽的古城,这就是丽江县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大研镇。

背 景

云南纳西族的先民,原是来自西北的氐羌族的一支。后来丽江县成了这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现在全县总人口30多万,纳西族占57.9%。

历史上丽江是兵家必争的滇西北门户要地,也是云南各族同西藏、川西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宗教活动的中枢孔道。丽江境内多属于山区,森林茂密,仅有5%的土地是平坝,气候温和,雨量充足。金沙江流经云南省长达600余公里,其中的447公里在丽江县境内。

丽江古城座落在丽江坝的中部,四周青山环抱,层峦叠翠,蜿蜒起伏,尤其玉龙山冰川雪岭屹立北方,出类拔萃,更给古城增添了魅力和无穷的借景。

历史上铁马金戈,有些关系到中华民族统一和团结的重大事件,就曾在丽江发生过。13世纪中叶,元朝忽必烈统率十万大军远征云南,就是从这里“革囊渡江”,渡过金沙江,一举攻灭了大理国,并驻军于大研镇(今丽江古城)的。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命三十万大军征伐云南,以扫除盘踞昆明拒不投降的元朝蒙古梁王和统治大理地区的段氏势力。在这次统一西南的战争中,丽江纳西族土司配合有功,因而被朱元璋赐姓“木氏”,并封为世袭统治丽江地区的土司。土司制度主要是在西南边远地区,针对少数民族首领,在他们臣服以后封为土司,就地实行“以土官治土民”的一种特殊的民族政策。从元朝开始,经明朝到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共470年之间,丽江都是由木氏土司世袭统治的。

雍正元年以后,清朝改变土司制度为“改土归流”的政策。也就是说废除土司的直接统治,改由中央王朝派来的流官进行统治(有一定任期的汉族或满族官员)。其中以流官为正,以土司为佐。改土归流的地方,一般都建有流官衙署为正,土司衙署为辅,这样两套班子和两套衙署。

述 评

丽江古城始建宋末元初,宋理宗宝佑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亲征大理,当地土司迎元兵入丽江,忽必烈授其官职并赐地名,丽江由此得名。元、明两代,丽江为州府衙门所在地。清初,丽江古城始称大研里。雍正元年,“改土归流”后,官署衙门均设在此,

城市随之振兴,初具今之规模。民国初年改称“大研镇”。“研”者,砚也。因古城四周青山环绕,城区绿水萦回,宽如一块大砚,同时“大研”兼寓“文墨昌盛”之意。

1.城址

丽江古城选址科学合理。古城位于海拔2400米的坝区,这里干湿季分明、季风显著。城区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挡住了冬季的寒风,而东、南方为一片沃野,沐东风,迎朝阳,因而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温凉,长春无夏,气候宜人。

2.水系

丽江古城是著名的“高原水乡”。古城水源来自北部的玉龙雪山。玉龙雪山不仅风景优美,同时又是个天然的固体大水库。泉水在黑龙潭出露。玉河水系由此向南流900余米后,至城北端的玉龙桥分成三股,即中河、西河和东河,然后各以树枝状形式分成无数小支流,穿街过巷,流到千家万户。

玉河水系尺度较小,一般河道最宽约5—6米,最窄处仅几十厘米。由于街道不宽,一般3—5米,所以两者十分协调。河水或从房前屋后通过,或从建筑底下、庭院内穿过,因而别具“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水乡风貌。

城区还有多处泉水出露,其中“三眼井”是当地颇具特色的用水方式。“三眼井”由三口串联的水井组成,泉水溢出的第一井为饮用水,是井水之源;流入第二井后,作为淘米洗菜之用;注入第三井后,即专作洗涤衣服杂物用水,最后污水才流入排水沟。“三眼井”各有功能,不相混用,居民约定俗成,都能自觉遵守。由于源于雪山的泉水水量较大,有足够的自净能力,因而这种用水方式得以长期保持下来。

3.街巷与市场

丽江古城区的街巷和水系,相辅相成,呈主街旁河,小巷临渠,河多桥多,自由分布的格局。其中曲巷斜街并不少见。这同苏、杭、绍兴等江南水乡城市有很大的不同。

凡是城市必有交换贸易的中心,亦即市场。丽江古城的四方街就是街道幅辏、商贾云集的中心市场,从古至今一直不衰。明清时的四方街,曾是西南边地的一处盐、茶、马交易的互市。

四方街是一块占地平均长宽为70×22平方米的梯形广场,四周全是两层楼的店辅,中间则是摊贩列肆的地方。广场西侧建有一幢名叫科贡楼的高阁,鹤立鸡群给平缓的广场建筑群插入了一个拔高的音符,使广场环境风貌既有变化又协调统一。整个广场熙熙攘攘,生活气息浓厚。广场西侧有西河通过,上架石桥两座(豌豆桥和鸭蛋桥)。集市散后,可以在此堵水,河水直冲四方街广场,冲洗场地,体现出利用自然的高度水平。

清初,当大研镇基本上还是集镇时,附近四条街道就是进行定期集市的地方,后来商业发展较快,特别是“改土归流”以后,商业更加活跃,至光绪、宣统年间,四方街就逐渐修筑完成。

其他街道小巷也都结合地形灵活布置。街巷宽的3—5米,窄的1—2米,两旁建筑皆为一二层。街巷路面用五花面铺砌,显得幽静古朴。

4.一城二府

丽江木氏土司与明朝的关系一直很好,一方面是明朝扶持他,借以抗衡吐蕃西藏,一方面木氏也必须竭力依附明朝,以保存和稳定自身。万历年间木氏土司还向王朝中央进贡白银万两,并派精兵参加平叛,于是皇帝题赐:“忠义”二字,为此木氏在土司府前特地建了感恩牌坊——“忠义石坊”。

木氏土司并非一般领主,而是丽江地区的边疆土司,他的府衙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整,重点突出。沿中轴线,布置重重院落,最后把西面的狮子山划入,作为后花园。另外在土司府的东南北三面只挖护城河保卫,而不作城墙,原因是“木”字加城墙围绕等于

“困”字,这是土司最忌讳的。

到了明朝后期,木氏土司达于极盛,统治范围远及川康边境。当时局势稳定,经济文化繁荣,于是土司便进一步大兴土木,扩建宫室、寺庙,不但在丽江古城内,甚至在城外白沙镇、东河镇、漾西镇等地也修建不少离宫,署府、寺庙,乃至山水胜地的避暑行乐的建筑。

清初“改土归流”政策实施以后,丽江古城区内形成以二府一市为中心的特殊城市型制。一市即四方街商业中心,二府是两套政府中心。一是先有的木氏土司府为辅,木氏降为土通判;二是新增的流官知府为正。前者和四方街都在古城的西半部,后者则位于东半部。中国古代帝王的宫殿必须体现“非壮丽无以重威”唯我独尊的气势。府、州、县衙及少数民族的土司府衙建筑,也无不力求反映各自等级的威严,使老百姓望而生畏。明万历年间到过丽江的徐霞客在他的《滇游日记》里记述:木氏土司府的“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据说这个土司府的建筑豪华壮丽过度,以致木土司不敢请他进去看。

清咸丰年间,丽江木氏土司衙门在战乱中被毁,土通判已无力复建,改在土通判署南侧建木家院。今木家院尚存。中路的土司衙门主体建筑群被毁后,东侧的金水河、金水桥以及石牌坊尚存。这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牌坊“忠义坊”,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雨和多次6级以上地震,它均安全无恙,可是竟毁于文革期间。还有原在“万卷楼”前的一座精美的木牌坊,也在文革中被毁。现在只有劫后余生的一对石狮,已移在黑龙潭公园大门牌楼之前。

古城区东半部的流官知府衙署,基本上和内地府治衙门的建筑形制大同小异。讲求中轴对称。以流官府衙为中心,外围府城。城内还按照内地的城制及军事需要建有文庙、武庙、城隍庙、魁星楼和兵营、仓库、监狱、档案馆(案牍)等建筑。

5.民居建筑

纳西族早期的民居建筑,是木楞式土掌房,尚不是现在的四合院式建筑。现在所见的丽江四合院民居主要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都是明清以来逐渐成型的。纳西族民居深受汉族、白族民居影响,但也颇具特色。

(1)纳西民居屋顶多为悬山形式,且山墙头屋顶悬出较多,阴影深沉,显得比较饱满、舒展,而白族民居则多采取硬山形式。

(2)纳西族民居善于处理屋面,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变化有致,特别是山墙面形象生动,博风板、悬鱼、麻雀台(腰檐)和山墙尖端暴露的木构架,造型比较丰富,由此可以看出深受传统木楞墙做法的影响。

(3)善于利用室外空间和半室外空间。一般厦子(廊檐)较深,可以放下一席桌凳,正房及两厢可放下九桌,加上院子六桌,共可放下十五桌酒席。

院子中花木茂盛,生机盎然。

(4)建筑善于结合地形,高低错落,空间布置统一中富有变化。

(5)建筑与水系结合紧密,或门前即渠,清新幽雅,或房后水巷,别具景色,或跨河筑楼平添情趣,或引水入院,独具匠心。水系兼有生活和防火功能,是日常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均不可缺少的部分。

(6)注重防震要求。丽江为地震区,建筑有设防的要求。传统民居均为木构架的土木(或砖木)结构,能做到房倒屋不塌的要求。一些比较考究的民居,砖(土坯)墙内还有木板的顺墙板,除了起防盗的作用处,主要也是为了防震。

总之,丽江传统民居的组合、造型及尺度充分吸收了我国四合院体系的优点,环境虚实结合,内外一体,色彩淡雅;青砖、灰石、白粉墙、土坯砖、木结构,均为当地材料,质感朴实,加上花草树木以及盆景的配合,更加增添生活情趣。

6.黑龙潭园林

丽江城北从玉龙雪山下来的清泉涌流,积水为潭,一片澄碧,湖面30亩,名为黑龙潭。黑龙潭是古城身边的一湖净水。它以屏立于城北的起伏连绵的远山为借景,特别是那座海拔5596米的玉龙雪山的借景及其在湖上的倒影,最给这座园林生辉,引人如入诗画。这座园林虽然是凭借远山近水、苍郁林木而成的自然园林,但也能够因景制宜,疏落而恰当地穿插一些文物建筑——如锁翠桥、龙神祠、戏楼、石拱桥、得月楼及迁建保护的五凤楼(即法云阁)等。它们好象几颗形态、光泽不同的宝石,镶嵌在黑龙潭园林的整个景色之中。

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木氏土司在丽江城西北白沙镇的芝山上修建别墅,名“解脱林”。别墅很大“广柔数里”,其间遍布亭台楼阁,岭岩泉瀑,还有一座佛寺,即福国寺在内。徐霞客到丽江,在这里住过,并且以文会友,给当时的土司木增所著的《云艹

过淡墨》作序。他记述别墅胜地及福国寺说:“乔松连幄,颇饶烟霞之气”,福国寺“乃丽江之首刹”,“中殿不宏,佛像亦不高巨,然崇饰庄严,壁字清洁,皆他处所无。正殿之后,层台高拱,上建有法云阁,八角层薨,极其宏丽”,“阁前有两庑,余寓南庑中”(《徐霞客游记》卷七下)。后来寺毁,光绪年间按明制重建。1977年丽江县政府又把法云寺一组文物建筑迁建于黑龙潭畔。这是一栋平面正方,高约六丈,飞檐八角的三层木构,内外三十二根柱。阁的外观像五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凝重而飘洒,所以俗称五凤楼。而且这是一栋汉、藏、纳西文化交流的文物建筑,现为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丽江县博物馆也建在黑龙潭北边的空地上,是一处以纳西族历史文化遗存和文献精华为主的历史课堂。这里还规划了一片以丽江民居发展为主题的展览区,已经有几栋早期的木楞式土掌房实物迁建过来,今后将进一步有各式的民居文物建筑出现在这里,包括摹拟穴居野处时代的居处。

7.东巴文化

纳西族是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由纳西族先民创造的东巴文字,至今仍在使用,因而被认为是人类象形文字的活化石。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可以称为纳西族的百科全书。据说现存二万余册,分存在17个国家,其中国内尚存5000余册。《东巴经》中,有关舞蹈的专书,生动形象地记载着纳西族传统的古典舞蹈。《东巴经》中还有东巴画,最有代表性的是《神路图》。纳西族不仅创造了自己的东巴音乐,而且还保存了唐宋以来的道教洞经音乐和儒教宫廷音乐,这些音乐在其他地区多已失传或变调,但丽江因地处偏远,受外来影响较少,加之纳西族对神的虔诚信仰,认为不能改变,否则神就听不懂了,因而奇迹般地比较完整地把这份珍贵的音乐遗产保留了下来。我们来丽江前不久,英国皇家音乐学会,正式邀请丽江东巴古乐演奏队前去伦敦交流演出。能够受到英国皇家音乐学会的邀请是极其不容易的。这正说明了东巴古乐所蕴含着的阳春白雪般的文化价值开始得到了国外的尊重。由此可见,纳西族是一个非常重视保存文化的民族,这在建筑、音乐、绘画等很多方面都有体现。此外宗教、哲学思想、民风习俗等方面在丽江纳西族文化的体系中,也显示着独特的光彩。△

参考文献

《丽江府志略》清.乾隆八年修撰

朱良文主编《丽江纳西族民居》 云南科技出版社 1988年1月

本文作者:

郑孝燮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鲍世行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ABSTRACTS

Traffic in our big cities Zhou Ganzhi(2)

………………………………………

At present,traffic pr oblem s in our big cities is serious.The article analy sed the key pr oblem s and main reasons that big cities face on.It po inted out the aim,direction and way to big cities dev elo pment.

Conservation of well-known historical and clutural cities(12)

……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Lijiang in Yunnan pro vince and Pingy ao in Shanx i prov ince”w as wr itten by some specialists,Who ar e eng ag ing in applying to UNESCO fo r listing Li-jiang and Ping yao in the World Culture Heritage.Reports give a minute descriptio n of fo r-mation backgr ound,characters,traditional and local-style dw elling house.“investigation repo rt of Lijiang in Yunnan pro vice”intro duced an old Do ng ba culture.

“Rejuven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w ell-know n histor ical city”probe into the questio ns of theo ry and practice about remaking old w ell-kno wn histo rical cultural cities.

“Pro 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ncient Suzho u,Jiangsu pro vince”discusses the rela-tio nship betw een protection of ancient c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t points out:the best strateg 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uzhou ancient city is dev elo ping tourism and the service sector.

Development theory and new concept of urban development

Duan Jin(29)………………………………………………………………………

Using the fundamental tenets and m ethods of dev elo pment theo ry no w adays,this pa-per analy zes the deep reasons of various decision m istakes in urban construction.T he au-thor holds that these faults are not just go ing w rong in technology.According to the ex pe-rience o f dev elo pment theory at home and abroad,w e advance a new urban dev elo pm ent viewpoint co nsidering our national conditio n.

It will be a long process for China construct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Cao Jiaxiang(33)

…………………………………

Some big cities in our country take metr opo lis as their planning objective.M any city leaders po inted o ut that they w ill to build an mo dern international m etropolis.It appears as a w ind of competation.So many specialists give adv ice:“It must be car efully handled w ith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