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吧】汉武帝时期王国政策的特点

【汉武大帝吧】汉武帝时期王国政策的特点
【汉武大帝吧】汉武帝时期王国政策的特点

第23卷第2期徐州教育学院学报V o.l23,N o.2 2008年6月J.of X uzhou Education Co ll ege Jun.,2008

汉武帝时期王国政策的特点*

李 园

(徐州市第一中学,江苏徐州221000)

摘 要:汉武帝时期的王国政策,不但继承、完善、发展了文、景以来的王国政策,而且有其自身的特征。这种特征,一则表现为兼具血缘性和地缘性,二则表现为它与当时中央集权、对外战争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内在关联,三则表现为在分封原则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关键词:汉武帝;王国;中央集权;特点

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1008-6625(2008)02-0021-03

一、武帝的王国政策兼具血缘性和地缘性

武帝在位年间,先后有九个诸侯王国因谋反、不法等罪而被除,即刘明的济川国、刘定国的燕国、刘次景的齐国、刘安的淮南国、刘赐的衡山国、刘建的江都国、刘彭离的济东国、刘勃的常山国和刘定的济北国。从血缘关系来看,济川王刘明、济东王刘彭离乃梁孝王刘武之子,齐王刘次景为齐悼惠王刘肥的玄孙,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皆为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江都王刘建为江都易王刘非之子,常山王刘勃为常山宪王刘舜之子,济北王刘宽为济北贞王刘勃之子。

在被除国的诸侯王中,只有江都王刘建和常山王刘勃与武帝的关系较近,其余诸王与武帝的关系都较为疏远,却无一是武帝的兄弟或儿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武帝的兄弟和儿子都是遵守汉法的良王,实际上,其中不乏作恶多端者。譬如胶西于王刘端,武帝的这位兄弟可谓劣迹斑斑,此则 史记卷五九 五宗世家载之甚详:

胶西于王端,!!为人贼戾,!!数犯上法,汉公卿数请诛端,天子为兄弟之故不忍,而端所为滋甚。有司再请削其国,去太半。!!相、二千石往者,奉汉法以治,端辄求其罪告之,无罪者诈药杀之。所以设诈究变,

强足以距谏,智足以饰非。相、二千石从王治,则汉绳以法。故胶西小国,而所杀伤二千石甚众。

赵敬肃王刘彭祖亦复如此。属值武帝加强对诸侯王控制之时,他们竟敢顶风作案,肆无忌惮地杀害汉廷所任命的二千石官吏而未受严惩,这自然得益于武帝对手足之情的顾念。

在打击、侵削诸侯王国的的过程中,武帝固然依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为标准,但尚有其他考虑,此以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江都王刘建身灭国除之事最为典型。相比较而言,称刘安、刘赐、刘建谋反而加以诛除,充其量只是表面文章,其深层原因还在于这三个诸侯王国的地盘,被汉廷认定是易滋祸乱之地。

淮南、衡山、江都三国所在,皆为东周时期的楚国故地,该地民风剽悍好斗,遂为难治之地。时当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就只有楚国,秦国大将王翦在灭楚战争中动用了60万大军,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方才取胜,但仅过了20多年,楚地就再次掀起了反秦浪潮。不但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反秦主要人物都是楚人,而且项羽麾下的以楚地子弟组成的军队更是推翻秦帝国的主力军。汉朝建国之后,韩信、英布皆受封于此,后被次第翦除,其被灭之重要原因,就在于二人盘踞在危险的楚地。尔后当大封同姓诸侯王时,?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填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已拜受印,高祖召濞相之#而后悔,曰:?若状有反相。#[1]刘邦此语,与其说是对刘濞的担忧,毋宁说是对楚地的忧虑。结果是,吴楚七国之乱的首要人物吴王刘濞、楚王刘戊,都出自故楚之地。诸如此类的前车之鉴,自然不能不引起武帝的警惕,其对淮南、衡山、江都三王谋反后处置之严厉,部分也正是因此之故。

二、武帝的王国政策与中央集权、对外战争紧密相联

当武帝即位之初,社会经济经过建国以来六、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已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与此同时,主要通过文帝和景帝的不懈努力,政治形势发生了有利于皇权的深刻变化。首先,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来看,在平定七国之乱后,威胁汉廷的诸侯王势力已经受到重大打击,其领地不断缩小,其势力日益弱化,尽管如此,诸侯王们仍然各怀心机,部分拥有潜在实力的诸侯王甚至还存有不臣之心;其次,汉初以来功臣集团对皇权的制约已经大为减弱。不过,虽然汉初以来功臣集团势力日趋衰退,但丞相一职仍由其把持,以丞相为首的政府对皇权仍有一定的牵制力,这使得皇帝尚无

?

21

?

*[收稿日期]2008-05-20

[作者简介]李 园(1968-),男,江苏徐州人,徐州一中高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

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自行其事。

对此,年轻的武帝也充分地认识到他所急需处理、解决的问题,已不再主要是如何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而是必须改革建国以来的政治制度以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解决政治体制中业已暴露的问题以稳定国内局势,进而为抗击外敌侵扰、开疆拓土创造有利的政治环境;与此同时,他也充分地认识到:国内政治问题的关键所在,主要是以相权为代表的政府对皇权的制约和诸侯王国对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武帝深知,如要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彻底解除外敌的威胁,就必须首先解决好这两个国内政治问题。

(一)王国政策与强化中央集权之关系

相比较而言,在国内的两大政治问题中,尽早解除相权对皇权的制约,更是其中的当务之急,因为这是关系到其政治目标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有鉴于此,在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至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的十一年间,武帝的主要工作是裁抑相权、强化皇权,而对诸侯王国则采取笼络政策,暂时放宽了对诸侯王国的限制,并因此换取了后者对汉廷的忠诚,这就避免了两大政治势力相互勾结共同对抗皇权的不利局面。

建元元年冬十月,即位不久的武帝即有意改变汉初以来的黄老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但遭到了当时把持朝政的窦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的反对,其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朝政的政策均未实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建元六年。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五月丁亥,窦太后崩[2],政治改革的最大障碍由此不复存在。于是武帝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该年六月即罢免许昌,改由田蚡为丞相[3],从而借此将除吏权由丞相收归己有。时至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随着窦婴被诛、田蚡病死,武帝最终将相权置于皇权之下。自此以后,不但丞相处于皇权的绝对控制之下,丞相以下的文武百官也莫不诚惶诚恐,以临深履薄的心情待职。

从建元元年到元光四年,在裁抑相权以强化皇权的同时,武帝对诸侯王则以笼络为主,其王国政策相对而言是比较宽松的。譬如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五月,他特地下诏?赦吴楚七国帑输在官者#[4]。又如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武帝在听取中山靖王刘胜有关诸侯王?今或无罪,为臣下所侵辱,有司吹毛求疵,笞服其臣,使证其君,多自以侵冤#的哭诉之后,?乃厚诸侯之礼,省有司所奏诸侯事,加亲亲之恩焉。#[5]时至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四月,在?赦天下,赐民长子爵一级#的同时,又下诏使?复七国宗室前绝属者#[6]。考其之所以极力拉拢诸侯王,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之站在自己一边,以便集中力量对付朝臣势力。惟其如此,在这十一年中(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1年),虽然有三个诸侯王国,即刘明的济川国、刘乘的清河国、刘端的胶西国,分别在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被除国,但清河、胶西两国均系王死无后之故,只有济川国因刘明?坐射杀其中尉#而被除,但即便如此,武帝也并未因为?有司请诛#而痛下杀手,仅仅将之?废为庶人,徙房陵#[7]而已。这是武帝着意笼络诸侯王国的具体例证。

(二)王国政策与对外战争之关系

武帝在解决两大国内政治问题并完全控制朝政之后,开始致力于解除外敌对汉朝的威胁,进而开疆拓土,以实现其?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8]的政治理想。当时汉朝的外敌,主要是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闽越、南越诸国,其中匈奴的危害更为直接而严重,也因此,武帝对外战争的目标主要是匈奴。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武帝的王国政策在每次对外战争的战前和战后往往迥然不同,从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动,其规律大致是:在战前,其王国政策以宽容和笼络为主;在战事取得阶段性胜利成果之后,其王国政策又转为严格和严厉。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十一月,始亲政仅五月的武帝,任命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开始谋划以武力征讨匈奴。时至次年六月,即调兵遣将,使五将军屯兵30万于马邑谷中,?诱致单于,欲袭击之#,该计划虽因匈奴?觉之,走出#而流产,却从此正式拉开了汉匈战争的序幕。于是,当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春匈奴入掠上谷,遂?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分道出击,?青至龙城,获首虏七百级。广、敖失师而还。#降及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秋,匈奴入寇辽西、渔阳、雁门,武帝分别派遣卫青出雁门、李息出代击之,?获首虏数千级#[9]。

在武帝准备用兵匈奴及战争刚开始阶段,为了稳定国内政局,武帝对诸侯王国即以安抚、笼络为主,譬如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冬,?赐淮南王、淄川王几杖,勿朝#,以示尊宠。同年正月,又用主父偃之议,颁行?推恩令#:?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10]?推恩令#的颁布实施,固然用以削弱藩国势力,但诸侯王之子孙毕侯,亦不失?亲亲之意#。

但此后,随着战争进程的深入,其负面影响越来越多,不但军费开支日糜,以至于政府财政拮据、民众困苦不堪,而且有部分诸侯王蠢蠢欲动,从而加剧了国内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武帝在对外战争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其王国政策变笼络为压制。譬如元朔二年秋,当卫青、李息大破匈奴军,收复河南地,置朔方、五原两郡之后,武帝即除燕、齐二国。这其中,燕国是因其地理位置靠近匈奴而被除,而齐国则是因其富庶之故,武帝在此时除此两国,实与战争有着直接的联系。又如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在车骑将军卫青将兵十万出朔方、高阙击匈奴右贤王而大获全胜之后,武帝即下诏削去淮南国二县之地。事后当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因此企图谋反,武帝则隐而不发,至次年大将军卫青两击匈奴获胜之后,遂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十一月诛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并除二国;同年四月,重申?左官律#和?附益法#,进一步限制诸侯王国。至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当骠骑将军霍去病等人大败匈奴之后,武帝又除江都国。

三、武帝之王国分封原则较诸前代的新变化

汉初异姓诸侯王之分封,主要是高帝刘邦迫于客观形势

?22?

的无奈选择。也因此,汉廷积极捕捉每一个时机甚至不惜制造冤假错案以翦除异姓诸侯王。两者明争暗斗的结果,如所周知,则是异姓诸侯王们的旋踵而亡。在翦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刘邦又大封同姓诸侯王,此举就其意义而论,显然在于标榜汉帝国皇权专制的确立,就其实施原因而言,则是要想通过同姓诸侯王镇抚当时汉廷尚未完全控制的边远地区,使同姓诸侯王国起到藩辅中央的作用。

时至文、景之世,汉朝历经几十年的巩固和发展,业已基本上确立了对境内诸郡国的有效控制,也因此,此期汉廷的分封目的随之发生了又一次重大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的原因及其意义,徐复观先生颇有论及:?汉的地方政治已渐有基础而能直接控制于中央,故无%镇抚天下&的意义。!!文帝、景帝,是削灭前帝所封之封土以为己子之封土;既可以弱较疏者之权,又可以张自己之势。#[11]降及武帝朝,汉廷在景帝改革王国分封制度的基础上,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6年)颁行?推恩令#,其实质是强迫前帝所封的诸侯王将国邑分给其子弟为列侯,借以彻底削弱由高、文、景三帝所封的诸侯王;尔后,又先后在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十一月及其次年夏,以谋反罪杀掉了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和江都王刘建,从而进一步削弱了诸侯王国的势力,使之在政治上完全依附于皇权,不再成为皇权的威胁。与此同时,武帝又先后在元狩六年(公元前119年)四月,同日分封皇子刘闳、刘旦、刘胥为齐王、燕王、广陵王,至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四月,又立皇子刘髆为昌邑王[12]。

据 史记卷六? 三王世家记载,武帝在元狩六年分封三子为王时历尽曲折。如此之分封,在汉代政治生活史上从未有过。对于个中原因,徐复观先生曾在 汉代专制政治下的封建问题一文中作有精到的分析,其词云:

原来元朔二年(纪前一二七年)春已开始采用主父偃的建策,诏诸侯王得分国邑封子弟为列侯,以彻底削

弱由高、文、景三帝所封的诸侯王。!!由元朔二年开始分封诸侯的子弟为?列侯#,到封三王的元狩六年,十年之间,!!主父偃的政策已经完全实现。正逼迫文景所封的诸侯王分国邑给他们的子弟为列侯,而却要把自己的儿子封为王,这使武帝在表面上不能不做作一番。

更需指出的是,武帝的这番做作,在事实上表明汉代的王国分封原则,已在悄然间发生了继高帝、文景之后的第三次重大变化。假如说高帝分封同姓诸侯王的目的,是为了填补异姓诸侯王被翦除之后的权力真空,而文景分封诸子为王是为了排挤前帝之所封以巩固自己的统治,那么武帝的分封诸子为王,则纯粹是为了维护皇帝绝对崇高的身份和地位。

对于武帝的这种分封目的,丞相庄青翟等人显然了然于胸,故而坚决反对立武帝诸子为列侯,转而主张封之为诸侯王[13]。对此,徐复观先生分析说:

他们完全是从?身份#上立论,皇帝的子弟若与其他诸侯王的子弟同为列侯,则无形中影响到皇帝的?至尊#的地位,使天下感动皇帝与诸侯王的地位没有什么大分别,致使皇帝?至尊#的身份不显;而皇帝的身份是?至尊#的这一观念,在专制政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要求。为了维护皇帝的?至尊#的身份,便非把皇帝的子弟封为诸侯王不可,并将此观念,上推及于高祖的封建,遂使尔后皇子封王,成为专制政治为了将皇帝身份加以绝对化的不可缺少的重大条件之一。[14]

惟其如此,尽管武帝时期并不存在分封皇子为诸侯王的客观形势,也没有通过立皇子为王以承卫皇室或排挤前帝所封诸侯王的客观需要,然而,仅仅为了凸现皇帝绝对崇高的身份和地位的需要,武帝仍然先后分封四子为王。也因此,笔者断言:汉初以来的分封原则至此确实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参 考 文 献:

[1]班 固.汉书:卷三五?吴王濞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班 固.汉书:卷六?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十七?汉纪九[M].北京:中华书局,1956.

[4]班 固.汉书:卷六?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班 固.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班 固.汉书:卷六?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班 固.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班 固.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9]班 固.汉书:卷六?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班 固.汉书:卷六?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1]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2]班 固.汉书:卷六?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3]司马迁.史记:卷六〇?三王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4]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23

?

我评汉武帝_800字

我评汉武帝_800字 汉武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同时他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他善于重用人才,而且非常聪明。并且从小爱读书的他,当上皇帝后也十分重视教育。 下面我就来评价一下吧。汉武帝在位时,汉朝进入了鼎盛时期,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国家统一,他也一一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在政治方面,他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的问题,加强了中央的权威。而且他还破格录取了有真才实学的人,十分重用人才,并严厉打击地方豪强。在经济方面,将造盐、钱和铸铁的权利归于国家,并统一了五铢钱,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力。同时也打击大商人放高利贷,增强中央财政。在思想方面,他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 在军事方面,出击匈奴,是他最大胆的决策。他克服各种困难,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由于对战争主动权的牢固把握,这一战争后来又具有了征服匈奴的性质。汉武帝以军事胜利为条件实现了汉帝国的疆域扩张,使得南越归服,朝鲜置郡,夜郎入朝,匈奴北遁。而北边军事形势的改变,使西北地区的开发也进入了新的纪元,打通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往的通路。正如秦汉史专家张维华在《论汉武帝》一书中所指出的,这一举措“不仅对于中国的历史,具有重大意

义,即对于整个东方的历史,亦具有重大意义”。西北方向的长期作战,使社会承受了沉重的负担,据说一时“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对“武皇开边”的批评,历来音声响亮。唐人有“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谁知汉武轻中国,闲夺天山草木荒”的诗句。宋人诗作亦谓“汉武爱名马,将军出西征;蹀血几百万,侯者七十人”。但是清代学者赵翼说,“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近世也多有学者肯定这种“缔造中国疆域之伟绩”。 但是汉武帝也有缺点。他好大喜功,连年打仗,耗国库空虚,他同时也相信神仙方术,而且权利欲望极强,迷信自我意志。汉武帝晚年自己也承认,曾下诏检讨:“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怨苦,不可追悔。向者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悉罢诸方士,候神人者。”信方士,求神仙,大兴土木是汉武帝一生中的一大缺点。不过他也是至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向众人承认错误的皇帝,当然我认为只要知错能改,便善莫大焉。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汉武帝,虽然有缺点,但人无完人嘛!不过我特别欣赏他重视教育,重用人才。当然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大公无私,这使他在治理国家方面获得了不少益处。

汉武大帝中的服饰

论《汉武大帝》中的服饰 这些天一直在看《汉武大帝》,其中服饰多有考究,从帝王将相到平民布衣,从后宫宫妃到宫婢,都体现了汉家服饰的精美。 首先是汉武帝的服饰,戴冕,多为为衣裳连署的右衽服饰,宽大袖袍。汉代以冠帽作为区分等级的主要标志,皇帝与公侯、卿大夫参加祭祀大典时,都戴冕冠,穿冕服,并以冕旒的数量、质地的优劣、服色与章纹的相异来区分等级尊卑。汉代的男子大多穿宽松的袍服。像片中的刘彻的龙袍,官员朝服也都为此类宽松广袖袍。汉代尚黑、黄,皇帝及太后多着黑色,官服则统一为黄色。 汉代女子的礼服,其特点是衣襟绕转层数繁多,衣服的下摆很大。她们在穿着这种服装时,总喜欢将一条漂亮的绸带系在腰间,将腰身紧紧裹起,显出女性婀娜多姿的线条美。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另外,汉代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但一般宫婢的衣服袖子不会太宽大,方便劳动。 剧中女子头饰非常简朴,像剧中王美人就几乎没有头饰。衣服也只是简单的白色。但太后皇后贵妃就挽了发髻,也有了一些首饰。其他后妃都只在后面扎一个结,猜想应该是有等级之差。品级低的妃子不许挽高发髻之类的。但剧中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像卫子夫的取裾大氅网友评论说是错的。 关于匈奴人的服饰,其中大多为紧扎的袖口、长靴、便于携带饮水用品和刀具的皮革跨带。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匈奴的像尖顶一般的皮毛帽,这是由远古时期狩猎野兽的兽头帽演化而来的,非常保暖。部分帽子上还有贴在脸颊上两鬓位置的帽坠,此后蒙古高原上的不少游牧民族的帽子也借鉴使用了匈奴的帽坠。匈奴人全民皆兵,普通牧民穿上甲革带上弓弩与短矛就是士兵。当然,作为上层阶级的象征,匈奴的王侯穿得也会相对华丽一些。帽子上会加上翎毛。头发一般是髡发,就是会剃掉一些头发,只露头皮,剩余头发扎辫.。 汉代官服开始时受刘邦影响,一切从简,以致参差不齐,没有统一规范。汉武帝改革,将其统一为黄色。袍不论单、棉,上衣和下裳均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下配紧口大裤,其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紧紧缩小。袍的衣和袖,一般都用花边,花边的色彩、纹样较之衣服为素,常见的有菱纹、方格纹等。袍服的领子以袒服为主,大都裁成V字式,穿时露出里衣,以衣料精粗和色彩差别来表示等级观念。 汉代官服,从其形制上剖析,与礼教的道德意识息息相关,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学对于汉代审美文化的深刻影响,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反映。它以儒家礼学思想为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成为汉代统治阶级用以维护社会统治秩序、区分身份等级的标识,成为维护封建礼制的重要工具。汉代官服形制的完善与确立,给我们展现了垒砌分明的服饰等级“金字塔”,鲜明地反映出服饰在封建制度中所起到的等级作用。

【大帝语录】大帝语录大全

【大帝语录】大帝语录大全 篇一:汉武大帝经典语录 陈宝国版汉武大帝经典语录: 1汉武帝:你认为你真的了解朕吗?许多事最终只有天知道,已经发生了的,没有发生的。朕来不及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了。 2.心怀怨恨者出一口怨气可以收回天下一多半人的心。 3.汉景帝:毒蛇啮指,壮士断腕。为天下者,不顾身家。 4.窦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七国之乱,如惊雷闪电,风云乍起,然陛下处乱不惊,以义击爆。深谋奇兵,善纳众议,将几十万叛军在数月之内各个击破,逐一荡平。您的威在于不变,惠在于因时,机在于应事,战在于制气,畏在于惧小,智在于治大,战乱在于断然,服众在于正下! 5.好的理论,宛如一个天然的美人儿,增之一分则多长,短之一分则短。着粉则太白,擦胭脂则太红。而这样的美人儿历来只委身一种人,他必须既有雄才大略之心,又有务实治国之才。即能审时度势,又能权衡变通。你们告诉老夫,那个御座上的孩子是这样的人吗? 6.韩安国:匈奴犯边,的确以困扰我汉室六十余年的大问题。一如大行令所说,战争从未止息,但是文景两代虽时有小的战役,但又基本维持了较为和平的局面。为何,那正是朝廷和亲政策的作用。文景先帝,为何要坚持和亲之策呢?一则:汉朝当时尚不具备与匈奴一战的实力,有必要做出染布以换取经济恢复的时间。二则:即便能与

匈奴开战,并且不战败,仍然是得不偿失。因为匈奴的土地不值得占领。所以先王之道是以静制动。和亲政策是文景时代安边的方略,是富国强民的大计。若放弃,那就等于放弃了长期的和平。正如晁错当年所言,攘夷必先定内。战争是一种危险,谁负谁胜,谁强谁弱,决定于一眨眼之间。用人的生命来夺取胜利,一旦跌倒就不能复起,不可不慎啊! 7.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 8.淮南王刘安:魏其侯,窦太主,武安侯,皇太后,乃至太皇太后,哪个是好对付的。都让他给收拾了。玩天下于股掌之间,喜怒哀惧皆为国策,爱恨情仇唯我独尊啊。 9.汉武帝:此次朕之所以全线出击,打的就是声势之仗!朕不在乎一军一卒的得失,我汉室七十多年来,对匈奴屡战屡败,以致士气蹉跎,国威沦丧。这种局面,从今以后必须彻底扭转。朕此战就是要告诉世人:攻守异形了,寇可往,我亦可往! 10.汉武帝:人拿起兵器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只是输赢的问题。做什么朕已经定下来了,怎么做,就要看将军们的了。 11.汉武帝:匈奴人总是以李将军为我汉军的精锐,但李将军自己不要背包袱。要守弱、谦下、虚怀若谷,懂吗?这地面上最柔弱者为水,碰到一点微小的阻碍,就会改变其形状和方向。放在圆的盛器里则圆,放在放的盛器里则方。似乎没有自己的主张,一旦形成洪水,则再大的岩石都难以阻挡,不要总是以硬碰硬,望李将军谨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结合相关历史记载,设置相关问题,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的目的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难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三、教学策略 创设历史情境,直观再现历史,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体验、感悟历史。 设置问题,补充史料,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和材料,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查找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具体记述,如“七国之乱”“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这样评价他: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就是大一统的汉朝。汉武帝是如何加强中央权力的呢?他所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汉武帝的丰功伟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讲授新课】 第一部我的地盘我做主 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见P56课后活动)。 材料二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汉书?主父偃传》

评价秦皇汉武

评价秦皇汉武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阉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二帝国。这个帝国创生于农民起义。其创业君主刘邦是一个出身草莽行迹近乎无赖与游侠(黑社会领袖)之 间的边缘人物。由于一种政治和阶级的包容性,他的集团具有较为宽泛的社会基础,乘动乱纷争之际,终于取得全国政权。但这个新皇朝几乎不具有法理和意识形态的任何正统性。因此这个帝国在开创之初就陷入了极端不稳定之中。自高帝、吕后至文景的五十年间,内部变乱不断。外部则匈奴交侵,社会深隐危机之中。直到汉武帝的降生,这位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的人物,才为这个皇朝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秦始皇: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 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

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汉武帝: 政治上: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 建立较小的侯国。汉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削去半数的侯国。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削除了地方诸侯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作用: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匈奴受到沉重打击,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西迁。作用:解除了北方边疆的边患,使国家的统一、安定得到了巩固,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 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学说。作用: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民族关系上: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作用: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原和西域的经济文化的联系。 对外关系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作用:沟通了东西方交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汉武帝的大一统使我国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统一、稳定和巩固。 但他连年征战,导致国库空虚,重用酷吏,农民不断暴动,社会曾出现过动荡。

汉武大帝(议论文)

汉武大帝(议论文) “尊儒兴学,悉延百家,整顿朝纲,统一王权,改革官制,抑制相权,平定叛乱,改革分封,打击割据,亲统兵权,改革军制,严明赏罚,扩军、禁军,军队改制”是汉武帝登位后的经历。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地位呢? 武帝生前朝臣对他的举措争论就很激烈。武帝去世不久,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上讨论武帝时盐铁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的讨论分成了两派,从民间来的贤良文学全面否定了这点。 光禄大夫夏侯胜说:“武帝虽然有攘四夷广土开域之功,然而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侈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游离,物故者半。又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蓄积至今未能恢复,无德泽于民……”。元帝时,贾谊曾孙贾捐之又说:“……当此时,寇贼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鄣郭,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没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淮南王盗写虎符,阴聘右士,关东孙勇等诈为使者,是皆廓地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 这样看来,武帝似乎被否定了,然而,这只是单方面的认识。 汉武帝时期,武帝实行了不少创新之举,有的是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而创设的,有的是根据当时的需要而创设的。这些创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术政策方面,秦始皇尊法而“焚书坑儒”,而汉武帝深知,治国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尊贤任能。墨子有言:“尚贤者,政之本也。”因此在建元元年(前140)冬十月,武帝便诏令丞相,御史等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武帝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国家在太学设儒家王五经博士,提高了儒学地位,同时又“悉延百家”。形成了尊儒术而又兼用百家。这一点奠定了中国以后封建社会学术思想格局。不仅如此,武帝对西域胡乐,魔术的传入说明在文化上也通过开放、发展,壮大自己。 在政治制度方面。周代重德治,秦始皇“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法。”汉武帝则是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以严刑峻法治国,二者实用,恩威并举。《汉书-元帝》记载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土霸王道染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而这种体制汉武帝是主要的创始者与完成者。并且此制对后世影响巨大,以后各个朝代化一般均是二者兼用的。这是既有社会的需要,也有历史继承和发展的逻辑规律在内。一下割断历史,一切从头开始是不行的。秦始皇废先王之道,要割断历史传统,结果使秦朝短命而亡。汉武帝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既施仁义又重法治国,他成功了。汉武帝对官史来源泉多元化。汉武帝尤为突出的是用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挑选出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后来随着大统一局面的出现又从少数民族选拔人才当官,武帝的“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部察史民有茂

细数汉武帝一生的成就,不愧是千古一帝,实在太霸气了!

细数汉武帝一生的成就,不愧是千古一帝,实在太霸气了! 电视剧《汉武大帝》对汉武帝介绍词是“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翻开史书,细数汉武帝的显赫武功,即便是再较真的人也会不得不承认,汉武帝千古一帝的名号真不是吹的,汉武帝实在太霸气了!汉武帝且看汉武帝一生中的成就。1 出兵救援东瓯,闽越国闻汉军出动后不战而退。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朝东南边的闽越国(大致为今天福建)围困东瓯国(大致为今天浙江南部),东瓯国向汉朝求援。太尉田蚡等人以路途遥远艰险为由反对出兵救援。汉武帝力排众议,派遣中大夫严助持节发动会稽郡兵马,跨海进军闽越。闽越国听闻汉军大举出动后不战而退,东瓯之围得解。2 出兵闽越,闽越国人杀其国王请降。建元六年(前135年),闽越王郢攻南越。汉武帝派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司农韩安国出会稽讨伐闽越。汉军未至闽越,越人杀国王向汉军请降,汉军方归。3 四路骑兵北击匈奴,汉朝正式向匈奴亮剑。元光六年(前129年),汉武帝派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卫青部到达龙城,斩获匈奴七百级。此战标志着汉朝结束和亲政策,拉开与匈奴决战序幕。对中华民族来说,汉武帝“寇可为,我复亦为;寇可往,

我复亦往”的强势宣告,无异于铸就了民族魂魄,从此这个民族以汉族自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4 收复河套,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获首虏数千级。此战最大意义在于收复了河南地(今河套平原),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得以解除。同年,汉武帝在河套设置朔方、五原郡。5 大破匈奴。打破匈奴元朔五年(前124年),大将军卫青率军十余万人出朔方、高阙,斩获首虏一万五千级,赢得汉朝建国以来对匈奴首次重大胜利。6 夺得河西走廊,受降匈奴。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出兵河西走廊(大致为今天甘肃),共斩首虏四万余级。同年秋,匈奴昆邪王率众四万余人来降,汉武帝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从此今天甘肃大部分地区纳入中华版图。夺得河西走廊,对汉朝向西进军、开拓西域意义重大,汉朝影响力和国威也由此走向世界。7 漠北决战重挫匈奴。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下定决心集举国之力对匈奴实行长途奔袭、主力决战。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出击。卫青部北围匈奴单于,斩首一万九千级,至阗颜山乃还。霍去病部与左贤王战,斩获首虏七万余级,封狼居胥山乃还。此战是汉朝与匈奴的国运之战,汉军在付出较大伤亡的基础上重挫匈奴,从此漠南无匈奴王庭。8 讨伐南越,设置南海九郡,平定西南夷。讨伐南越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国相吕嘉谋反、杀汉

对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评价

对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评价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汉书》中称赞他:“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当代伟人毛泽东亦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已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 一、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 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化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因而分封同姓为王,并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随着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分封的弊端便日益严重化。诸王在封国内有权征收赋税、任免官吏、铸造钱币等政治经济大权。他们“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这样在中央的统一治理与地方的高度独立形成尖锐的矛盾,不仅削弱国家的整体实力,还存在战乱和分裂的危机。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一〕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

《一站到底》20130509期题目及答案---29

《一站到底》20130509期题目及答案 第一轮田嘉豪PK王至弘 1、每年的“2月14日”是情人节,那么每年的“3月14日”是西方的什么情人节?白色情人节 2、“3月14日”因为其日期数字跟哪个著名的数学常数相同,而被设立为“国际数学日”?圆周率 第二轮田嘉豪PK刘莎莎 1、“沧海一粟”中的“粟”指的是哪种作物?小米 2、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的下一句是?照旧(照舅 3、NBA的球队中,步行者队的主场是在哪个州?印第安纳州 4、NBA球星林书豪毕业于哪所美国高等学府?哈佛大学 5、请问与山东接壤的省自北向南分别是河北、河南、安徽和哪个省?江苏省 6、金沙江发源于我国西部地区哪个省?青海省 第三轮田嘉豪PK程延伟 1、热带季风气候一年按照降雨量可划分成旱季和什么季?雨季 2、“三秦大地”是对我国哪个省的称呼?陕西省 第四轮田嘉豪PK高珊琳 1、“一站到底好看吗?当然好看啦!”这句话属于问句中的哪种类型?设问 2、“书桓走的第一天,想他;书桓走的第二天,想他想他;书桓走的第三天,想他想他想他!”这句台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反复 3、神话故事“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出自我国古代哪部经典著作?《山海经》 4、《孔乙己》被收录在鲁迅的哪部短篇小说里?《呐喊》 5、2013年春晚中演唱了歌曲《十二生肖》的是哪位台湾男歌手?王力宏 6、在电视剧《海派甜心》中香菇头林达浪的扮演者是谁?罗志祥 7、现在的法国总统是哪位在大选中打败了萨科齐的政治家?奥朗德 8、“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而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是哪位世界富豪的名言?巴菲特 9、纵贯四川省的四条江分别是:沱江、雅砻江、嘉陵江和哪条江?岷江 10、“吉普、阿特”是哪个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单位?老挝 11、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南京在当时的名字是什么?应天府 12、“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总共历时多少天?103天 13、以羊为原型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吉祥物叫什么名字?文洛克 第五轮田嘉豪PK林子昕 1、血液的类型一般被分为A型、B型、O型和什么型,共四种?AB型 2、烹调蔬菜时适当加入哪种调味品可以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醋 3、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拳击48公斤比赛中,获得金牌的是哪位中国运动员?邹市明 4、“郑智、郜林、孔卡、张琳芃”都是我国哪个足球俱乐部的球员?广州恒大 5、形容人极其圆滑的俗语“见人说人话”的下一句是?见鬼说鬼话 6、成语“感激涕零”中的“涕”指的是什么?眼泪 7、《爱在西元前》、《双节棍》都是周杰伦哪张专辑中的歌曲?《范特西》 8、“小冤家,你干嘛,像个傻瓜。”这首《小冤家》是赵薇在哪部电视剧中演唱的歌曲?《情深深雨蒙蒙》 9、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是哪个?唐 10、唐太宗时期,先后进谏200多次,以敢言直谏著称的是哪位大臣?魏征

目标分析

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10 杨氏之子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 (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对汉武帝的评价

对汉武帝的评价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汉书》中称赞他:“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当代伟人毛泽东亦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已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 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化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其次,完善官吏选拔制度,举“贤良”任“能人”对封建社会的合理任官制度影响重大。汉武帝通过对察举制的加强和完善,使汉代吏制“资选”和“任子”制的重大改革和调整,为社会的下层有抱负的贫寒人士提供了施展他们才华的机会,也为封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察举制度开启了其后历代封建国家科举考试制度的先河。汉武帝的吏制改革对我国封建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

论汉武帝

论汉武帝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阉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二帝国。这个帝国创生于农民起义。其创业君主刘邦是一个出身草莽行迹近乎无赖与游侠(黑社会领袖)之间的边缘人物。由于一种政治和阶级的包容性,他的集团具有较为宽泛的社会基础,乘动乱纷争之际,终于取得全国政权。但这个新皇朝几乎不具有法理和意识形态的任何正统性。因此这个帝国在开创之初就陷入了极端不稳定之中。自高帝、吕后至文景的五十年间,内部变乱不断。外部则匈奴交侵,社会深隐危机之中。直到汉武帝的降生,这位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的人物,才为这个皇朝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中国历史上对其评价很高,在其执政风格以武为主,刘彻于7岁到16岁间,朝政由虞太后主掌,小小年纪已不霄人羽翼,与自已的祖母暗斗十数年,最后虞太后知其高皇血脉并非平庸之辈,安然隐退,由此满腔报复的刘彻着手亲政。 在汉武帝的治国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历学家们统一并没有异议的看法,可是在刘彻执政44年间,汉武帝却是彻底的法家治国思想,在历朝历代来看,儒家思想是符合封建君王治理国家的,甚至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从不同程度上起到了愚民的作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对百姓以儒家思想布恩施,宣儒道以示政府怀柔,以儒家教化天下的同时也用法治法则甚至重典来约束官吏,儒学与法学的有效结合,可以说,刘彻是以儒学为辅却是以法家思想治理的汉王朝,使国力日盛,吏治相对清明,并为汉王朝的军事顶盛扫清了后顾之忧。 汉武帝是一位极具魄力的皇帝,甚至称之为霸道也不为过,在其年轻时期汉王朝崇武治军的思想贯彻军中,在其持剑主朝就可以看出,他主持的汉王朝是一个充满男性阳刚的朝代,处处透露着舍我其谁的霸气,在其前任的数位帝皇对西域匈奴采取的和亲以换边境安宁的做法极为不齿,从登基依始就为洗刷这一在他看来国民一大耻辱的境况努力着,尤其是面对伊稚斜单于和亲后尚滋扰边境,滥

第17课 评价历史人物 ——评秦始皇汉武帝

第17课评价历史人物 —评秦始皇汉武帝 【活动内容】: 从多个角度、正反两方面组织材料,对秦始皇、汉武帝做出正确评价。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注意历史人物的时代性;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并抓住历史人物的特点进行评价。 【活动目标】: 1、通过评价秦始皇汉武帝,初步掌握和运用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2、丰富历史知识,认识历史人物的多样性。 3、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方案】: 1、活动准备: (1)、熟悉课本中有关秦始皇的史实和评论,还应到图书馆或网上去查阅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到一些有关秦始皇的名胜古迹去考察。 (2)、要注意到史实甑别,去伪存真,做到史实可信。不要把各种传说、野史、特别是影视作品中关于秦皇汉武故事的艺术演绎作为评论的依据。 (3)、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要认真作好记录,一是史实方面的,二是评论方面的,三是自己的心得体会。 (4)、对秦皇汉武的评价,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单位进行,可以将两人进行对比评价,比较其异同。 评价秦皇汉武,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他们的统治政策和客观效果: ①、施政持点及效果。 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③、对统一多民族的贡献。 ④、在文化事业上的作为,等等。 2、活动过程: 开展历史人物的评价活动,可选择下列方式中的一种进行。 (1)、讲演式。 可分组进行,也可以在小组讲演的基础上,选出几个观点典型又讲得好的,到班上讲演。还可以从班上选出优秀讲演者,组织全年级进行讲演大赛。(2)、讨论式。 既可以分组讨论,也可以全班进行讨论,围绕主题自动举手发言。还可以组成正方和反方,开展对擂辩论。

(3)、小论文式。 按论文格式进行写作,没人交一篇小论文,在小组或班上交流。 3、活动评议。 (1)、肯定活动的成功方面,表扬活动积极分子,特别是观点鲜明、有独到见解者,鼓励思维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 (2)、指出不足,纠正有关史实方面的观点和观点方面的错误,特别要注意方法点拨,正确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3)、组织评选,将选出来的优秀论文编订成册,或出专刊,或向学校广播站和有关刊物推荐。 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 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 思想:焚书坑儒 军事:防御匈奴北筑长城 汉武帝的大一统 1、政治上: 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设立刺史制度。 效果:诸侯再也无力对抗中央。 2、思想上: 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立太学,以五经为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效果: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经济上: 措施: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效果:保证了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 4、经略边疆: 措施: (1)、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 效果:匈奴再也无力与汉朝对抗。 (2)、派张骞出使西域。 效果:开辟了丝绸之路。

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

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 市教学设计参赛作品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教学特色:“异步教学法”的尝试 2007年12月 一、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1、理论来源:1979年,湖北大学育心理学教授黎世法教开始进行现代教育理论与教学方式的实验研究并提出了“异步教学法”。对老师来说,这是“五步指导法”,即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根据不同的学情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强化总结。对学生来说,这是“六步学习法”:即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该方法已经在全国实验推行了20多年了,全国有5万多所中小学在实验和实践,我却是今年才在网上看到了相应的理论,觉得比较有可操作性,于是准备自己也来实验一下。 2、该理论的特点:完全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从学生自学开始,老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适度的指导,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在独自自学,或三两人交流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基础进而提升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此理论组织教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完全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3、课堂表现出来的教学特色:学生自行收集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具体的教学法有体现老师指导作用的讲述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辩论法。 4、本课对于“异步教学法”的实践:《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本身也是一个活动课,需要学生的参与,更能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来解决问题的能

力,而且在其中也会学到许多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方法,在课堂辩论中,老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给予指导,课后也需要一个评价和小结,这些正好来实践“异步教学法”的几个步骤,基于以上考虑,设计了此课。 二、教材分析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和不断巩固的时期,正是这一时期初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轮廓,也草成了后来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所以本阶段在本期教学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的技巧非常缺乏,而正确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所以本课的学习还有很高的现实意义。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年幼无知,看待问题比较片面,也没有掌握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往往对历史人物的看法比较主观,而且不善于用历史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不善于处理与自己不同观点者的争论,容易发生吵架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学生人云亦云,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此次课应该注意引导学生(1)能用史实证明自己的观点;(2)学会倾听,理智的对待不同观点;(3)学会理直气壮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活动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主题活动巩固和拓展有关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知识; (2)巩固关于统一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学习收集、整理相关历史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材料说明观点的能力; (2)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敢于独立发表个人见解、勇于探讨争论的个性,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汉武大帝_2000字

汉武大帝_2000字 “尊儒兴学,悉延百家,整顿朝纲,统一王权,改革官制,抑制相权,平定叛乱,改革分封,打击割据,亲统兵权,改革军制,严明赏罚,扩军、禁军,军队改制”是汉武帝登位后的经历。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地位呢? 武帝生前朝臣对他的举措争论就很激烈。武帝去世不久,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上讨论武帝时盐铁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的讨论分成了两派,从民间来的贤良文学全面否定了这点。 光禄大夫夏侯胜说:“武帝虽然有攘四夷广土开域之功,然而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侈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游离,物故者半。又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蓄积至今未能恢复,无德泽于民……”。元帝时,贾谊曾孙贾捐之又说:“……。当此时,寇贼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鄣郭,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没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淮南王盗写虎符,阴聘右士,关东孙勇等诈为使者,是皆廓地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 这样看来,武帝似乎被否定了,然而,这只是单方面的认识。 汉武帝时期,武帝实行了不少创新之举,有的是吸取历

史上的经验教训而创设的,有的是根据当时的需要而创设的。这些创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术政策方面,秦始皇尊法而“焚书坑儒”,而汉武帝深知,治国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尊贤任能。墨子有言:“尚贤者,政之本也。”因此在建元元年(前140)冬十月,武帝便诏令丞相,御史等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武帝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国家在太学设儒家王五经博士,提高了儒学地位,同时又“悉延百家”。形成了尊儒术而又兼用百家。这一点奠定了中国以后封建社会学术思想格局。不仅如此,武帝对西域胡乐,魔术的传入说明在文化上也通过开放、发展,壮大自己。 在政治制度方面。周代重德治,秦始皇“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法。”汉武帝则是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以严刑峻法治国,二者实用,恩威并举。《汉书-元帝》记载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土霸王道染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而这种体制汉武帝是主要的创始者与完成者。并且此制对后世影响巨大,以后各个朝代化一般均是二者兼用的。这是既有社会的需要,也有历史继承和发展的逻辑规律在内。 一下割断历史,一切从头开始是不行的。秦始皇废先王之道,要割断历史传统,结果使秦朝短命而亡。汉武帝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既施仁义又重法治国,他成功了。汉武帝对

《河西走廊》纪录片解说词

第1集:《使者》 主要讲述公元前138年,匈奴对汉朝的包围袭扰迫使汉武帝派遣张骞穿越河西走廊,去往西域寻求军事同盟的故事。张骞的凿空之举,带来的地理大发现使河西走廊正式进入了中原王朝的视野。 第2集:《通道》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信息坚定了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的决心。本集主要讲述公元前121年,发生在河西走廊的河西之战。一年之内,年仅19岁的霍去病率领汉朝骑兵三次出击匈奴,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并使它自此并入汉朝版图。 第3集:《驿站》 河西之战后,行政与邮驿系统遍布河西,汉朝的势力范围也沿着河西走廊延伸到了西域。本集主要透过敦煌悬泉置驿站及其出土汉简,再现长罗侯常惠建功西域的风云往事,展现河西走廊这一战略通道在汉朝经营西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4集:《根脉》 主要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讲述魏晋时期,中原大乱之际,河西走廊以其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庇佑了迁徙至此的儒家学者。儒家文化自此在河西走廊扎下根脉,并最终东渐反哺中原,成为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来源。 第5集:《造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恒河两岸的佛教文化开始沿着宽阔的河西走廊大规模进入中国。以昙无谶、鸠摩罗什为代表的佛教徒,以译经、造像等方式在这里弘扬佛法,开启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同时也为河西走廊留下了宝贵的佛教遗产。 第6集:《丝路》 魏晋南北朝,因中原动乱,河西割据,丝绸之路阻塞不通。西域商人止步于河西走廊,使这里在隋朝初年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征侵扰河西走廊的吐谷浑并在张掖举行了外交与商贸盟会。连接中原与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再度畅通。 第7集:《敦煌》 盛唐是丝路最繁荣的时期,也是敦煌艺术最辉煌的年代。从长安来到敦煌的工匠将长安艺术带到了这里,他们在当地世家大族的支持下继续开凿敦煌石窟并绘制敦煌壁画。本集以敦煌220号石窟的营建为例,讲述敦煌石窟如何见证了丝路的繁华并成为大唐盛世的缩影。第8集:《会盟》 河西走廊不仅连接了古代中原与西域,也连通着分处南北的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本集主要讲述在蒙古帝国的时代,来自蒙古和青藏两大高原的游牧部落首领在河西走廊举行了一次关于和平的会谈。随着元朝建立,西藏归入中国版图,凉州会盟深刻影响了此后数百年中国的政治与文化格局。 第9集:《苍生》 随着明朝西北防线逐步收缩,河西走廊因闭关锁国渐趋沉寂。本集以古老的嘉峪关城为视角,讲述明清时期穿越河西走廊的东西方人士及其在河西走廊的经历与见闻。虽然这时的河西走廊已与整个国家一同进入沉寂时期,但在风雨飘摇的帝国晚期,新疆危机的爆发及振聋发聩的塞防论再次唤醒了中原统治者对河西走廊及广阔西部的重视。 第10集:《宝藏》 新中国成立后,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河西走廊复苏的动力,古老的走廊迎来了现代化的工业与机器生产,成为新中国建设蓝图的关键一环。从兰新铁路到兰新高铁,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河西走廊再度迎来崛起的契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