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化兵发展壮大的历程

中国防化兵发展壮大的历程
中国防化兵发展壮大的历程

中国防化兵发展壮大的历程

本帖被zslqlq 执行提前操作(2009-05-19)

防化兵,防化学兵的简称——一支与“毒魔”打交道的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兵是一个战斗保障兵种,由防化、喷火、发烟等部(分)队组成。其装备主要包括观测、侦察、防护、洗消、喷火、发烟等六种基本类型。任务是进行化学、核辐射侦察与放射性沾染观测;组织实施烟幕保障;用喷火器等燃烧武器协同步兵作战等。另外,防化兵还要指导其他部队对核武器和化学武器进行防护,并协助地方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实施上述防护。

防化兵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正如粟裕为防化兵的题词所言:“在

原子、化学战争条件下,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兵种,我军就很难甚至不可能完满地完成作战任务。”

萧克向中央建议成立防化学兵学校;张乃更成为防化学部首任部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兵的诞生与世界防化兵的诞生有着共同的原因:近代化学工业的发展,毒气在人类战争中的出现。

然而,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兵的诞生又与各国防化兵的诞生有着不同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学战受害国。

1940年夏,八路军对日军发动“百团大战”,日军为扼守据点,负隅顽抗,使用毒剂20余次,造成八路军中毒近万人,直接影响了战斗进程。1942年,日军在“五一大扫荡”中,用毒数十次,并制造了毒死村民800余人的“北瞳惨案”。日军在八年侵华战争中,共使用化学攻击2000余次,使中国伤亡8万多人。在后来的朝鲜战争中,美军也违反国际公约,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大量使用细菌武器。为了有效地对付侵略者的化学武器攻击,我军开始建立防化兵。

1932年12月13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军委特科队中编设化学排,其主要任务是施放烟雾,以迷惑敌人、掩护己方的战斗行动。1938年底,我军曾在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成立了一个化学队,培训防毒干部。以后,在延安也举办过防毒培训班。在解放战争后期,华东野战军在第七、九、十三纵队组建过防化分队。我军组建大规模的防化部队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11月,中央军委军训部部长萧克向中央提出了成立防化学兵学校的建议,并建议野战军和兵团各编防化科,军编防化股,师、团、营设防化参谋。萧克的建议得到了周恩来的赞同。12月1日,毛泽东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兵学校。1951年,入朝部队在师、团、营建立了防化分队。到1953年,全军已有100多个防化连,大军区相继成立了防化兵处,总参军训

部设置了防化兵处。1956年1月1日,防化学部正式成立,张乃更为首任部长。1957年,防化学部开始履行兵种领率机关职能,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兵部。如今,总参防化学兵部已并入总参兵种部。

1955年1月18日,我军陆、海、空三军联合向盘踞在一江山岛的国民党军发起了总攻,我军防化兵的第一个喷火连在登岛战役中立下了奇功。

一江山岛是国民党军的重要守卫目标,有守军1100多人,岛上构筑了以永久性和半永久性工事为骨干的环形防御体系。敌军利用地形,精心设置了3道防御阵地和4层火力,并构筑了明暗堡154个。前沿多为永久性地堡,与堑壕、交通壕相连,非常隐蔽,不易发现和摧毁,而且地堡大都有方格铁丝伪装网,使步兵难以爆破和投弹。

针对一江山岛的敌情,为确保登陆成功,华东军区决定成立喷火连,这是我军的第一个喷火连。喷火连配备了67具喷火器,分别配属给登岛的各步兵连,并确立了“掩护——爆破——喷火——步兵趁火势冲入敌阵地”的战法。

14时33分,登陆战开始。在海、空军和陆军炮兵的掩护下,步兵向敌人滩头阵地发起冲击。某团一连在海门礁登陆时受到敌水线地堡的火力阻拦,配属该连的喷火兵用火舌直喷敌地堡,为一连开辟了道路。

二连在黄岩礁登陆成功,但一排向敌前沿阵地攻击时,遇敌永久性火力点的封锁,伤亡较大。喷火班班长成建军组织喷火组巧妙地接近敌碉堡,连续喷射。顷刻间,敌人的两个碉堡立即被火海吞没,10多个敌人被烧死,一排乘机占领阵地。

三连在山嘴村遭敌暗堡火力阻拦,喷火兵严恩光冒着敌人的弹雨冲了上去,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对敌暗堡猛烈喷火。敌暗堡立刻在烈火中报销,三连乘胜追击。

19日凌晨,枪声平息下来,一江山岛战役我军全歼守敌。在整个登陆作战中,喷火连共烧毁敌地堡45个,占敌地堡总数的1/3,洞穴16个,防空洞2个,其他目标2个,歼敌200余人。喷火连33人负伤,11人牺牲,48人荣立战功。

深入沾染区,被誉为“蘑菇云下的尖兵”;完全有能力对付“沙林毒剂”

1964年10月16日15时,随着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军防化兵身着防化服,乘着装甲车向着蘑菇云的方向勇敢地冲去。

冲向原子弹沾染区的防化部队是以某部防化一团一营为基础组建的混合防化营,下辖侦察连、固定洗消连、机动洗消连和营部的若干直属分队,共350余人。

蘑菇云在头顶上飘着,原子辐射仍在施放着大量能量,原子弹爆炸后的情景逐一呈现在防化兵的眼前:电线杆东倒西歪,试验物在燃烧,物资被吹得四处乱飘,屋顶被掀掉,一些掩体和工事被震塌,试验汽车被冲击波吹翻,试验狗身上的毛被烧光。防化侦察分队冒着被辐射的危险进入距爆心2900米的区域展开侦察,并逐步深入到距爆心950米处,对20个点进行了测量、记录,并用无

线电报话机向指挥部报告了每个点的辐射级、时间、距爆心距离等数据。

防化兵还在前进,辐射还在施放,但英勇的防化兵无怕畏惧,勇往直前。在距爆心600米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试验汽车变了形,房屋变成了废墟,动物全部死亡;坦克被吹翻,履带朝天;火炮离开了炮位,炮管被震弯;100多米高的铁架全部熔化。防化兵穿着防尘服和防尘靴在2尺厚的松土上艰难地行进,没有人退缩,他们分头测量了地面辐射级,搞清了爆心附近辐射强度的秘密。

以张爱萍为首的指挥部正焦急地盼望着防化兵传来各种数据,因为原子弹是否爆炸成功,取决于防化兵提供的数据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在原子弹爆炸后的半小时,防化侦察分队就将核爆炸的科学数据报到指挥部,张爱萍称赞他们立了头功。

按照周恩来“一次试验,多方受益”的要求,防化兵在沾染区对我国自行研制的核辐射探测器、核爆炸观测器、洗消器材、防护器材等进行了全面检查,填补了多项科研空白,首批进入原子弹爆炸区的防化侦察分队荣立集体一等功。

随着警报的长鸣声,北京市某地铁站化学毒剂紧急救援演习拉开了序幕。北京军区某防化团官兵乘坐洗消车、运输车、救护车,火速赶往现场。

1995年3月,日本东京地铁站发生的毒气事件,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中毒,引起世界震惊,各国政府普遍采取了防范措施。为防患未然,总参谋部给北京军区下达了这次演习任务。演习以犯罪集团在地铁站投放“沙林毒剂”为背景,防化兵的救援分为:抢救中毒人员,指导群众防护;组织化学监测,实施现场洗消;协助公安部门现场取证,控制毒源;组织侦察、化验,确定毒物种类和染毒范围等七项内容。

首先进入沾染区的是由防化侦察兵组成的先遣侦测队,他们身着防化服,携带含磷毒剂报警器和侦毒器,飞奔现场,迅速查明了毒气源,进行了取样。随后,把毒源放入控制箱,进行转移,并在现场做了标记。防化兵化验组收到毒源样品后,立即在野战化验室进行了化验分析,科学地确定了毒品的种类和空气染毒的浓度。

紧接着,警戒队、防化洗消队、医疗救护队分头展开工作。警戒队在侦测队标定的染毒区边界设置了安全警戒线,协助公安人员负责毒区的警戒,防止群众误入。防化洗消车队飞驰而来,但汽车却无法开入地铁站。正当人们焦急的时候,几名防化兵携带着便携式洗消器和小型过滤吸收器赶了过来。他们迅速对地铁站、列车室实施洗消。对变电室、调度室、配电室等不能用消毒液洗消的房间,进行了内循环式过滤消毒。医疗救护队迅速将中毒人员撤离毒区,在野战救护所用解磷针、阿托品、氯磷定等药物急救后,送后方医院继续治疗。

最后,79型淋浴车在指定地域对救援分队和救援器材进行了洗消。

演习获得成功,这表明,我军一个加强防化连利用我国自己研制生产的现有装备,对一个染毒的中小型地铁站实施化学救援,四五个小时就能完成任务,救援手段和时效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多国造”的防化装备时代已经过去,防化装备实现了国产化

防化兵离不开防化装备。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我军一方面注意收集和修复美、日、国民党军制造的防毒器材,并自制的一部分简单器材,另一方面从苏联引进一些防化装备并加以仿制。

1959年,我军对苏式侦察、防护、洗消、发烟和喷火等20多个型号的防化装备陆续仿制成功,并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1958年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军把技术研究与战术研究、制式装备研究与应用器材研究相结合,从而促进了第二代国产防化装备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如1965年设计定型的轻便防毒面具,取消了导气管,重量比当时美军装备的防毒面具还轻。

20世纪60年代,我军还发展了防原子弹装备。1962年底,防化兵领受了首次核试验的辐射安全、防护保障以及有关的技术测试和地面、高空取样等任务。为此,突击研制了专用仪器、器材、技术车辆共8类55套又34台件,性能良好。在多次核试验中,我防化兵凭借这些装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20世纪70年代,防化兵的装备迈上了新台阶。如1971年定型的含磷毒剂报警器,采用了最新技术,重量只有1.2千克,填补了国内空白。装备的新型辐射仪,兼有两种仪器的功能,也仅重1.2千克。1975年设计定型的核爆炸观测仪,可自动开机并测定当量和距离。

20世纪80年代,防化兵装备的研制与发展继续大步向前迈进。1985年实现了“六五”计划预定的发展目标:发展了对核、化学武器的侦察、化验装备;工事用毒剂报警器和检测器材填补了工程防化设施中的空白;核爆炸自动观测仪提高了可靠性,使误报率大大降低;采用电脑技术的便携式防化参谋作业工具,大大提高了核估算的速度与质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防化兵的装备和其他军兵种的防化装备都有较大发展:大型多功能的快速洗消装备,使防化兵的洗消保障能力成倍增加;各军兵种专用的防化装备得到全面发展;发烟器材、燃烧武器也有新发展;防化兵的专业保障能力,合成军的自侦、自防、自消能力,全军的整体防护能力,均达到了新的水平。

另外,我军对化学毒剂伤害的防护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的舞台上,中国防化专家一举夺魁

1990年7月,联合国化学裁军委员会通知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邀请中国参加第二轮国际间化学裁军核查对比实验(简称“联试”)。这是为各国正在谈判待签的《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做前期准备工作。

我代表团通过国际传真迅速将这一报告送到了外交部和解放军总参谋部领导的案头。

外交部副部长刘华秋眉头一喜:一年前,芬兰、法国、西德、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10国进行了首轮“联试”,第二轮“联试”又扩大范围,邀请了中国、苏联、印度等5国参加,这是个好势头啊!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苏关系缓和,这两个拥有化学武器的大国,都表示了禁止化学武器的新姿态。1990年6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签订了《美、苏化学武器协议》,宣布该协议生效时,双方停止生产化学武器,并销毁一定贮存量的化学武器。与此同时,联合国化学裁军委员会化学武器特别委员会为了建立一套有关化学裁军核查的技术标准、方法、程序和相应的国际化学裁军核查实验室,组织了一些国家的科学家进行模拟核查实验,以求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探讨,能为各国普遍接受。

显然,中国参加化学裁军核查,不仅体现了中国对《禁止化学武器公约》谈判的一贯积极立场,也有利于尽快跟踪国际化学裁军的新发展,增加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新贡献。外交部几乎在一天时间内就完成了有关参加国际“联试”的全部协调工作,为我军防化兵走向世界创造了一切有利条件。

总参谋长迟浩田态度十分明确:参加!为中国争口气,为世界和平作贡献。很快,由解放军防化专家钟玉征、陆宝嘉、马远骏、边淑清、曹俊钟、陈志升等组成的专家组代表中国参加第二轮国际核查“联试”,钟玉征任专家组组长。

中国首次出师国际核查“联试”,机遇与风险并存。

钟玉征很清楚,摆在专家组面前的不利条件有五个:一是对手强,参加这轮“联试”的有美、苏、英、法等15国。这些国家大多是发达国家,有着世界一流试验室,设备先进,技术力量强,而且多数参加过第一轮“联试”。二是时间紧,收到样品后,在一个月内报告分析结果,否则取消参试资格。三是难度大,没有样品分析的具体背景情况,只知道是核查一个化工厂。四是设备差,我们的实验设备多是20世纪70年代的产品,陈旧落后,很难达到技术要求。五是经验少,我们没有参加过这种多国实验,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品,出现什么情况。

正当中国专家组逐条分析困难、寻求对策时,从联合国化学裁军委员会传来消息,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分析技术和能力表示怀疑。

极大的挑战性,带来极大的刺激性。平时不爱在大庭广众下讲话的陆宝嘉突然冒出一句话:“报效祖国的时候到了,为国争光就看我们的行动了!”

1990年11月13日,测试组接到外交部通知,样品已由我国驻澳大利亚使馆委托信使带回。钟玉征估计样品包装可能比较大,她告诉有关同志,派一辆面包车去取。到了外交部,一看到样品,大家都愣住了——信使交给他们的是一个大信封,里面有两副扑克牌大小的金属盒,盒内装着29支比香烟稍大一点的玻璃管。其要求是:模拟核查一个“工厂”,是否“秘密生产过化学毒剂”,必须在接到核查样品一个月内报告测试结果,逾期取消参试资格。

一支支玻璃管犹如一个个“魔瓶”,有的装一支棉签,有的装几滴液体,样品量极少。里面即使染毒,也是微量,需用几十亿分之一克的计量来测试,其难度

可想而知。

中国专家开始实施一个反守为攻的计划:在打开“魔瓶”之前,尽可能获得更多的样品信息。助理研究员曹俊钟要求:“水样品不开封,放到核磁仪上进行测试,可知是否含有机磷化合物。”助理工程师林汉杰请战:“我可以不开管进行分析。”深夜12点,曹俊钟报告:水样中含有机磷化合物。林汉杰报告,在29支玻璃管中发现6种化合物。

可是,开启“魔瓶”后的很长时间内,除查出一些一般性有机磷化物外,还没有发现被核查的“工厂”有异常现象。这时,专家们把眼光集中在一支水样品的玻璃管上。只有0.8毫升的水样品中漂着一滴比小米粒还小的油珠。钟玉征认为,这个难度最大的样品最有可能获得直接信息。她决定:“就在这小油珠上打开突破口,将水和油中待测的物质一点不漏地…取?出来。”怎样捕捉小油珠?组长钟玉征拟订了分离提取步骤,教授李正新、讲师周黎明、实验师刘景全采取“空气”捕捉的方法,在放大镜下密切协同,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把这个小油珠吸了出来,并查出这个样品中含毒剂降解产物,由此打开了整个分析检测工作的局面。

接着,各专业组又认真研究情况,克服重重困难,于12月3日夜发现神经性毒剂“辛基沙林”的降解产物。根据这个信息,大家一鼓作气,终于查出了29个样品中的全部化学物质。最后,专家组全体同志对所有鉴定出的样品物质进行了认真地讨论,把所有的图谱和数据都重新进行核对研究,直到确有十分把握后,才提出确定性意见。

12月14日是联合国化学裁军委员会规定的交卷期限。这天凌晨3点,实验室里仍然灯火通明。专家们对所有测试的数据、图谱作完最后一次审核。为了万无一失,他们决定对其中一个数据再作一次“旁证”。

测试报告发出之前,陆宝嘉思忖再三,建议精益求精,再附上一张图。这张图标明了此次“联试”模拟的是一家敌敌畏工厂,29支管子里的样品分别来自原料罐、产品罐、废水、废气。20时,钟玉征领导的6号实验室代表中国,用电传向联合国化学裁军委员会技术秘书处报告了实验结果。

12月28日,中国防化专家收到配样国于10月30日向各参试国实验室发出的一份背景材料,也附有一张图,图上标明模拟核查的是一家处理敌敌畏原料的农药厂,29支管子的样品分别采自哪里,附图及背景材料与中国专家上报的图表完全一致。

第二轮“联试”要查找的这种神经性毒剂,只有荷兰、瑞士、中国3个国家找出来了。可为什么人家找到的是毒剂本身,而我们找到的只是毒剂的降解产物?外国专家对照测试记录,发现中国收到样品晚了13天,收到背景材料晚了58天。这一对照再次引起轰动——中国是在全然不知具体背景的不利条件下,却取得检出率的最高纪录。

在此后参加的历届“联试”中,我军防化专家再接再厉,又取得了十次名列前茅的成绩,为我国我军赢得了荣誉,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兵之最

★我军的第一个化学分队

1933年12月13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军委特科队中编设化学排,其主要任务是施放烟幕,以迷盲敌人,掩护己方的战斗行动。我军真正意义上的防化分队,是1951年2月5日在东北军区坦克第3师组建的化学防御连。该连随坦克3师于1952年6月入朝参战,遂行反毒气战、反细菌战的任务。

★我军的第一所防化兵学校

为对付美帝国主义发动的侵朝战争,1950年12月11日,毛泽东主席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化学兵学校。校址设在四川省江津县。1951年3月7日开学,9月,迁至河北省昌平县(今北京市昌平区)。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军防化兵建设的开始。该校几经调整,逐步发展为现在的防化指挥工程学院,50年来,为我军培养输送了2万多名防化干部。

★我军喷火分队首次参战

1954年10月,陆军第60师组建喷火连,这是全军最早的队属喷火分队。1955年1月18日,该分队参加解放一江山岛战斗,摧毁敌地堡、洞穴共66个,占岛上敌工事的1/3,歼敌200余名,占歼敌总数的1/5。首次参战即显示了喷火兵的特有威力。★我军的第一个防化研究所

1954年10月1日,总参谋部批准,以化学兵学校化学研究室为基础,成立化学防护研究所。主要任务是研制核、化武器的防护装备和喷火、发烟装备。该所经数次调整,发展为现在的防化研究院。★我军防化兵参加首次核试验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防化兵开设的有线遥测站首先将沾染数据上报指挥部,为及时准确地证实核试验成功提供了重要依据,指挥部当即为该遥测站记集体一等功。★防化兵首次执行大规模抗震救灾任务

1976年7月,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大地震,防化兵3支部队奉命紧急出动,执行抢救和消毒任务。千余官兵奋战两个月,喷洒药液消毒灭菌,用淋浴车对伤员和救灾军民进行卫生处理,用喷洒车给群众供水,为唐山大灾之后无大疫作出了重要贡献。★防化兵首次参加国际化学裁军联试

1990年10月,由防化兵组成的中国专家组,首次参加第二轮化学裁军国际实验室对比实验(简称″联试″),克服仪器设备落后、经验缺乏等困难,奋战30昼夜,按时提交测试报告,以检出率、准确率高,检测手段全而一举夺魁。而后又十次名列前茅,防化研究院化学分析实验室成为首批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指定实验室之一。为我国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我军第一部《核化生防护大辞典》

2000年7月,总参兵种部防化编研室历时5年组织编纂的我军第一部《核化生防护大辞典》,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核、化、生武器及其防护知识,核、化事故应急救援以及燃烧武器、发烟装备等知识,反映了我国″三防″领域科学研究的新水平,是一部军队、地方都适用的综合性大型工具书。

防化学兵部

1950年12月成立化学兵学校,随后相继建立各级防化部门及防化部队,1956年1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部,1957年5月改称防化学兵部,1959年4月划归总参,改为总参防化学兵部,1961年1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兵部,1969年10月改为总参防化学部,1978年5月改为总参防化部,1992年9月总参防化部与总参装甲兵部,炮兵部,工程兵部,陆航局合并组建总参兵种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兵

1955年4月19日,中共中央军委第29次会议讨论军委军训部部长萧克﹤关于化学兵建设问题的建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防化学兵部,并责成粟裕总参谋长负责筹建。

1955年5月20日,国防部颁发防化学部编制表,防化学部下辖办公室、8个处和管理科。

1956年1月1日,防化学部组成并开始办公。

1957年5月11日,国防部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兵部,行使兵种领导机构职权,归国防部建制;下设司令部、政委办公室、干部部、器材部。

1959年3月28日,国防部通知:自1959年4月1日起,改属总参谋部建制,更名为总参防化学兵部。

1961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军委第75次会议决定总参防化学兵部改为中囯人民解放军防化学兵部,扩编为兵种领导机构,归中央军委直属。

1961年11月7日,防化学兵部下设司令部、政治部、器材部、后勤部。

1962年11月11日,撤销器材部,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

1969年10月17日,总参谋部根据196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军委办事组公布的总参谋部精简整编方案发出通知: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兵部改为总参防化学部。

防化学部部长:张乃更﹤代理﹥1956.2---1956.3.26;1956.3.26---1957.5.11;副部长:张乃更1955.9.28---1956.3.26毕庆堂1956.2---1957.5.11。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兵部部长:张乃更1957.5.11---1959.4.1;

部政治委员:萧学林1958.11.17---1959.4.1;

副部长:毕庆堂1957.5.11---1959.4.1。

总参谋部防化学兵部部长:张乃更1959.4.1---1960.12.1﹤1960年12月1日部长改称主任﹥1960.12.1---1961.1.26;

部政治委员:萧学林1959.4.1---1961.1.26;

副部长:毕庆堂1959.4.1---1960.12.1裴宗澄1960.8.14--1960.12.1;

副主任:裴宗澄1960.12.1---1961.1.26,毕庆堂1960.12.1---1961.1.26,

司令部参谋长:蓝文兆1960.7.22---1961.1.26

司令部副参谋长:曹波声1960.12.14---1961.1.26;

政治部副主任:黃文仲1960.7.22---1961.1.26吕澍霖1960.9.7---1961.1.26。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兵部主任:张乃更1961.1.26---1969.10.17;

政治委员:萧学林1961.1.26---1963.8.10曹广化1963.8.10---1965.8.26李真1965.8.26---1969.10.30;

副主任:裴宗澄1961.1.26---1969.12.11毕庆堂1961.1.26---1969.7.22王绍南1964.6.27---1969.10.17;

司令部参谋长:蓝文兆1961.1.26---1969.10.17

副参谋长:曹波声1961.1.26---1965何棣1961.11.25---1969.10苗汝昆1965.2.9---1969.10.17;

政治部主任:桂生芳1961.11.25---1969.10.17;

副主任:黃文仲1961.1.26---1969.10.17吕澍霖1961.1.26---1961.5.26孙殿甲1965.5.26---1969.10.17;

后勤部部长:阎廷泰1963.4.26---1969.12.11。

中国国防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国防教育发展历程 国防教育的实践与理论,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它是随着国家和国防的产生而产生的。实行有效的国防,必须调动和增强广大民众尤其是战争参与者积极支持战争的自觉性,借以保障战争的胜利,于是国防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 一、中国早期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早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国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便有了初步认识。孔子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成矣”。他认为对民众进行军事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军事技能。孟子说“善教得民心”,强调教育能够激发人民的爱国精神,有助于统一人们的思想。 在我国历史上,虽然一些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对国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较早,但由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防及国防意识,是与当时统治阶级对国防的主张相适应的。中国古代把“国防”解释为“礼义之防”,历代封建“朝廷”大都实行“重内轻外”的国防政策,军事手段主要用来镇压人民的反抗,维护皇权的统治,国防意识只是局限在小的圈子里。“重文轻武”的文化和心理传统,不利于国防意识的形成;长期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表现为爱恋土地而缺乏拓荒探险精神,国防意识主要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捍卫与守护上;我国东、南有大海环抱,西、北有高山大漠阻隔.半封闭的大陆环境.客观上缺乏树立国防意识的条件。因此,我国古代——自缺乏对国防教育内容、特点和规律的系统研究,也一直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更没有把国防教育上升为“国策”的层面来对待。所谓的国防意识,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故土的爱恋和对丰衣足食的生活的追求与捍卫。很多人就无视外界的威胁,甚至置外界威胁于不顾,有意无意地去粉饰太平,缺乏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 当然,在近代中国的统治者中也有一些例外,比如前清时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那是清朝的“盛世”时期,社会安定,很少有战争发生。针对这种和平环境,统治者在大力加强武备建设的同时,还注重对臣民进行国防观念的教育,一再强调兵可百年不用,但不可一日无备,即便是在天下太平之时,国家的武备也不可一日松懈。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步步进逼,康熙等人在思想上有一定的警惕,他在晚年曾指出:“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国家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乾隆也说:“我国家承平日久,海疆宁谧,中外习为固然。然从而防患于未形,未雨绸缨,古人所云。”晚年乾隆,以其一生的经验,教育臣民不管国家如何强大,也决不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进入近代,孙中山先生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孙中山先生开始,国防教育的功能得到较为系统的开发,国防教育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广泛和重大。 在筹划国家建设时,孙中山1921年在他所著的《建国方略》的续篇《国家建设》中首次提出了“国防教育”这一概念。《建国方略》由四部著作组成,即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实业计划、民权初步和十年国防计划等。在“国防计划”中,作者共拟定了62项计划纲目,第15项为“发展国防教育计划”。孙中山不仅从总体上强调国防教育,而且还具体地关注国防人才的培养和训练,将国防人才区分为国防基本人才和国防物质工程技术入才。孙中山还提出在全国的中学、大学中普及军事教育,以适应战时扩大兵源的需要。 虽然孙中山先生的“国防计划”和“发展国防教育”的宏愿虽未实现,但就其在中国第一次提出“国防教育”的科学命题并将其纳入国防计划而言,是孙中山先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个重要贡献,在国防教育发展史上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思想资料。 二、革命战争时期国防教育的成功实践 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了国防教育的理论,创立和实行了国防教育的法制,推动和促进了国防教育的发展,在中国国防教育史上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伴随这场抗战而进行的国防教育,则是—场伟大的国民基本教育。抗日战争的胜利,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胜利的取得,是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促进国共合作,积极倡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新闻事业的改革 从五四运动至今,我国的新闻史经历了多次的新闻事业的改革,其中以五四运动时期,延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解放区的反“客里空”运动;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的四次改革最为重大,而且影响深远。 首先,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闻工作也在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一)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广泛使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三)新文风的出现;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四)副刊的革新;改变副刊原来格调不高,不少副刊还充斥低级趣味的、黄色的内容的情况,改为大力宣传反封建的民族主义思想,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思潮。(五)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头版头条设为最新发生的国内重大新闻,多设了专栏。聘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使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六)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经过五四时期的新闻改革工作,我国的新闻事业渐渐的向现代化转化。有着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其次,我们先谈谈有关《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的相关内容。 1942年春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核心是反对主观主义,旨在从思想上清算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路线,尤其是清算王明的错误并肃清其流毒,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马列主义的教育运动。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前列,实行改版,树立了典范。改版前夕,毛泽东和博古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了有七十多人参加的《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毛泽东在最后作了重要讲话

中国近代刑事立法的特色

中国近代刑事立法的特色 一、近代刑事立法概况 从清末经北洋政府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近代刑事立的历程是曲折而艰 难的。 1901年清廷发布“新政”诏旨,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变法修律活动,中国近代刑事立法的序幕,也在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全方位近代化尝试中徐徐拉开。1902年,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资产阶级法学思想的沈家本等人,奉命修律,历经磨难,终于在1911年1月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近代刑法典——《大清新刑律》,《大清新刑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刑法近代化之肇始,该律虽然带有明显的旧代痕迹,但它从体例到内容都引进了资本主义刑法例,有力地突破了封建旧律保守封闭的藩篱,使中国刑法从此步入了近代化的历史轨道。清政府垮台后,中国近代刑事立法的历史虽然没有中断,却随着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政治风云的翻覆变幻踏上了更加坎坷的路途。1912年至1935年,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都进行了一系的刑法典编纂活动,从而使旧中国刑法沿着清末开辟的近代化道路缓缓地行进着。1912年北洋政府颁行的《暂行新刑律》在《大清新刑律》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了民主,委弃了专制,将中国刑法的近代化向前推进了一步。然而,1914年,袁世凯欲为帝制抛出的《暂行新刑律补充条例》及《第一次刑法修正案》又大量恢复了了《暂行新刑律》业已删除的维护封建专制、封建礼教的内容,表现了明显的复旧倒退的倾向。1919年,以再造共和自居的段祺瑞政府对《暂行新刑律》中有违近代民主精神之处作了修正,其拟定的《第二次刑法修正案》成为后续的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刑法典的蓝本。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分别于1928年、1935年颁布了两部刑法典。其中1935年刑法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近代刑法典,其法条着力表现了“三民主义”的立法指导思想,就其形式和内容本身而言更趋文明、进步。该法为旧中国的近代刑事立法划上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 二、近代刑事立法的特色 从清末变法至南京国民政府的灭亡,近代中国刑事立法以刑法典的发生、发 展的为主线,在纷繁复杂的政治环境和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的双向拉力中 艰难地调整着近代化的步伐。旧中国近代刑事立法曲折的历史进程具有以下特 色: 1.仿效西方各国刑事立法例,追随“世界刑法潮流”在旧中国刑法史上,近代刑法典的迭次编纂修订,都不乏以“采世界最新刑法学说”,“从多数国

中国军事理论论文

中国军事理论论文 10级奔驰售后麻兴贺 中国成立60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而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的军事现状却了解甚少。军事理论课的学习目的就是使我们改变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国防概念。 我认为,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对于知识结构的改变也就体现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树立,社会主义信念的增强,以及热爱祖国的强烈思想到深层的、理性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 80末90后的我们,在家里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爱的浇灌下长大,没吃过苦,没受过累,所有的好东西都是自己的,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也很少有机会过这种集体生活,所以免不了会自私,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重 通过军事理论课的学习,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中国革命战争史就是人民军队的奋斗史,而人民军队就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化身,集体主义就是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的思想。所以,如果没有集体主义,就没有人民军队,就没有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人民军队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是人民的子弟兵,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 是在和平建设年代,无论是在炮火连天的战场,还是在抗灾抢险的时候,在人民最 需要的时候,人民军队总是会冲在最前面,为人民利益而奋不顾身,当个人利益与 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始终将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体现了高尚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的为了人民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英雄人物,成为我们社会中坚持树立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典范,人民军队所体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今天已经成为了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承认合理的个人利益,以调动人们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

中国刑法典型案例研究

《中国刑法典型案例研究》读书笔记 危害公共安全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 1、如何理解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公共安全” (张明顺爆炸案) 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公共安全”,其内涵在于“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以报复特定人为目的而实施的不计危害后果的爆炸、非法购买爆炸物炸毁他人财物)2、如何理解危害公共安全罪中不特定多数人中的“不特定” (栗东伟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客车上扒窃,司机发现,殴打司机,致翻车) 当伤害行为危害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构成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对象和结果的不特定,有一即可) (以矿石砸击列车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3、如何理解危害公共安全罪不特定多数人中的“多数人” (刘小勇爆炸案:同伙被其制造的爆炸压死,自己被同伙炸伤) 犯罪行为侵害的不特定多数人存在上限限制时,同样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不特定多数人” (只要犯罪行为可能危害的人数在三人以上) 4、如何认定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危害结果 (陈美娟投放危险物质案) 在可能被不特定人食用的食物中注入毒物,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毒害性物质、放射性物质、传染病病原体、其他危险物质)

5、危害公共安全罪中重大损失的确定 (李新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 过失放火罪、过失爆炸罪、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重大损失”,一般应是损失30万元以上 (故意放火罪、故意爆炸罪、故意决水罪、故意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2万元起点,10万为重大、50万为特别重大) 6、放火焚烧他人行为的定性 (华庆和故意杀人案:提汽油讨债,致债务人烧成轻伤) 在放火行为指向的对象明确且未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生命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情况下,应构成故意杀人罪 7、放火焚烧自家财产的定性 (符光放火案) 放火焚烧自家财产危及邻居不特定多数人生命人身安全及财物的情况下构成放火罪 (间接故意) 8、杀人后为毁灭证据实施放火行为的定性 (杨少痒故意杀人、放火案:杀妻、在自家点燃木块致含自家的7家财产损失) 故意杀人后,为毁灭证据而实施放火行为,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财产安全时,构成放火罪(以放火为手段,放活后实施盗窃、抢劫等,成立防火罪与盗窃罪、抢劫罪的牵连犯,从一重处断) 9、以诈骗保险金为目的防火烧毁投保汽车的行为如何定罪 (王新生等放火案) 保险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一般为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只存在人身保险合同中),特殊情况下,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可能构成共犯 以放火的手段实施其他犯罪行为,危害公共安全,应当构成放火罪

试论中国军事思想

试论中国军事思想 首先,什么是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不同的队级、国家和政治集团有不同的军事思想。军事思想虽属于理论,但其对军事实践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它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为进行军事预测提供思想方法,为从事各项军事活动提供全局性指导。由此可见,军事思想在军事领域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如果将军事比作人,那军事思想必将是灵魂。因此,我们研究军事思想的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这里,我想重点谈谈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 一、《孙子兵法》——第一次军事思想的飞跃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无疑是一支绚烂的奇葩。中国古代战争之多,兵书和论兵要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章之多,堪称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关于战争和指导战争的理性原则。当然,在诸多古代军事著作中最富盛名的还属《孙子兵法》,其为我国军事思想的第一次飞跃。 《孙子兵法》共计十三篇,从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系统,全面的阐述了战争规律。其主要思想是慎战、重战、善战。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将帅要谨慎用兵,高度重视用兵。而孙子重点阐述善战者的特征,品质,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从客观和主观层面来怎样创造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怎样做到善攻者和善守者。《孙子兵法》用一个字来简单概括就是“变”。虚实是变,诡诈是变,奇正是变,形势是变,计谋是变,因势制权是变,因利用兵是变,九变是变,总而言之,变在先,以变应变,因敌变化而变化取胜谓之神。就这一点对现代军事而言也同样的重要,当面对战事时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实事求是,逐渐创新求变,以应变于无穷。 细究古代军事思想就会发现,其不仅仅是单纯的排兵布阵,而大量涉及到政治、经济与战争的关系,进而从政治和经济层面论述军事和战略问题。因此,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经过悠久的历史考验以及从战争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具有宝贵的价值。只要人类还有战争,其中许多政治军事原则就将是永远适用的。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军事思想的再次跨越 近代以来,我们的军队经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后来多次边境作战,可以说也算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部队,在战争中也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那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其以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为基础,为真正科学地考察、解决战争和军事问题首次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南。 首先,毛泽东军事思想创造了高超的以弱胜强的战争指导艺术。毛泽东一生不仅创造了大量以弱胜强的战役范例,而且指挥赢得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此外,以弱胜强还表现在武器装备上,不仅做到了数量上的以少胜多而且还做到了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之敌,其中包括先后打败两支拥有当时世界一流武器装备的外国侵略军。 其次,其所揭示的军事规律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从国内革命战争的指导原则到国际反侵略战争的指导原则,从建军路线到作战方略,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等等,这里面既包括了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发展的特殊规律问题,又包含军事领域的大量一般规律问题;既广泛涉及到军事科学的应用理论,又深刻地触及到军事科学的基础理论,其对军事规律的理论揭示,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练习题答案2016年

显示答案【单选题】刑法有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之分。广义的刑法包括()。 说明: ?A、刑法典、单行刑法、司法解释 ?B、刑法典、附属刑法、司法解释 ?C、刑法典、刑诉法典、司法解释 ?D、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显示答案【单选题】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机关是( )。 说明: ?A、各级人民法院 ?B、各级人民检察院 ?C、各级司法行政机关 ?D、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显示答案【单选题】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相适应。 说明: ?A、人身危险性和承担的刑事责任 ?B、社会危害性和承担的刑事责任 ?C、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 ?D、犯罪态度和承担的刑事责任 显示答案【单选题】甲某在打电话时无意中发现电话机旁市检察院的举报箱中露出一封信,随手取出。发现该信举报该市某局长乙某有受贿4万多元的犯罪事实。甲

某与乙某熟识,便将举报信交给乙某。乙某当即酬谢甲某8000元现金。事后,乙某与行贿者串通,并销毁了有关罪证。( ) 说明: ?A、甲某构成敲诈勒索罪 ?B、甲某构成包庇罪 ?C、甲某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 ?D、甲某不构成犯罪 显示答案【单选题】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刑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该规定体现了我国刑法的( )。 说明: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D、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显示答案【单选题】甲在新刑法生效以前实施的某一行为,新的刑法规范认为是犯罪,而旧的法律认为不是犯罪,此时法院宣告甲无罪,这在本质上坚持了( )。 说明: ?A、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B、罪刑法定原则 ?C、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中国法制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

中国法制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 郭兵罗春梅 摘要中国的法制历经千年,渐序完善。从奴隶社会时期到封建社会时期再到近现代时期,法律一直是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有效保证之一。历史上的中国法制是现实中国法制的背景;现实中国的法制是对历史上中国法制的改造和发展。了解历史上的中国法制,不仅有助于了解现实中国的法制,而且可以加深对当代法学的理解;将中国法制史中具体的法律事例,应用到对当代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可以更生动地印证其中的学理;将中国历代刑事、民事等法律同当代相应的法律详加比较,可以认清这些法律发展的脉络和趋势。简言之,即以史为鉴,可为现实的中国法制服务。本文分四个部分,通过对中国古代法制史、近代法制史及现当代法制史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中国法制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法制史中国法制法律发展 作者简介:郭兵、罗春梅,四川理光律师事务所。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1-005-03 中国,是个重视历史的国家,从其产生之时起就十分重视各类历史的记载和研究,法制史也不例外。最早记载中国法制内容的是夏、商、周时期的古籍《尚书》,最先使用“法制”一词的是春秋时期的史籍《左传》和《国语》。自先秦到清朝,各代学者对当时法制和法制历史的研究始终没有中断,编写出许多关于中国法制的史志和类书。正因为有了前辈学者记载和研究的法制文献,才让今天的我们能够有幸以史为鉴、激发我们关于法制及其发展的思考。 一、中国古代法制发展情况 (一夏商周时期的法制发展情况 法律和国家一样,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原始社会的氏族成员在共同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氏族习惯,由其调整社会关系、规范成员行为,部落首领在氏族习惯的基础上设范立制,促使了氏族习惯向奴隶制习惯法的演变。 氏族习惯向奴隶制习惯法的过渡,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完成的。在中国历史上,这一过渡,大约从黄帝时期开始,至夏禹时期基本完成。中国最早的法律制度即奴隶制的法律制度在这一时期已呈现雏形。 最初是一种祭祀仪式的“礼”,经过“周公制礼”后成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规范,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教育、宗教、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许多方面,其基本原则有两条:“亲亲”和“尊尊”。前者的目的在于维护家族内部的等级关系,后者的目的在于维护整个国家的等级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坚持前者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后者。 在夏商周时期,法律规范只是礼的组成部分之一。在礼之外的法律形式还有誓、诰、训、刑等种类。当时的法律规范除了刑与罚之中心内容外,还规定了行政、经济、民商等实体方面及诉讼程序方面的内容,并设置了相应的司法机构予以施行。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发展情况 春秋战国时期历时500年,是中国奴隶制度逐步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法制也随时代发生变革。社会发生剧烈的变革,周王室衰退,各诸侯国互相争霸,新旧矛盾不断激起,“百家争鸣”应时而生。为适应时代的变迁,各诸侯国为巩固各自的实力,纷纷开始变法。最早的变法是魏国李悝的《法经》,它是新兴地主阶级意识的产物。在这些变法中最成功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其对秦国加快统一六国的步伐功不可没。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对“明德慎罚”的刑法思想皆有继承和发展。 当时的各诸侯国都推行重农政策,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立法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农业法制的基础,也造成了重农抑商传统的形成。因此各诸侯国在

军事思想论文中国军事思想论文

军事思想论文中国军事思想论文: 企业市场环境分析中的军事思想运用 内容摘要:在我国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如何应用本土文化更好地分析所处的市场环境已变得日益重要。本文基于易经、孙子兵法等我国优秀军事思想的全新视角,探索企业在市场环境分析中应关注的重点因子,使企业的市场调查有的放矢,高效实用。 关键词:市场环境分析中国军事思想易经孙子兵法 企业市场环境分析是企业制定营销战略的前提,其结果直接影响营销战略选择和实施的成败。易晋卦上九说:晋其角,维用伐邑,历,吉,无咎,贞吝。强调是否进攻先要比较敌我双方的力量,否则将会遭受灾祸。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如能在现代市场战略理论基础上灵活运用中国军事思想精华对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进行有 效分析,则知己知彼,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将成为可能。 我国的军事思想及其适应性 《易经》描绘了涵盖天地的一切法则,是对中华民族行为准则影响最深的思想源泉。根据易学哲理进行预测,对市场环境分析的指导意义巨大。《孙子兵法》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系统战略思想宝库,孙子兵法在诸多方面论述了如何通过战前预测把握战争主动权并争取战 争胜利的内容,无疑对市场环境分析有重大借鉴作用。本文意在通过军争范式与市场竞争范式的转换,把战前分析转移到市场环境分析上来,让军事思想超越时代背景应用于市场环境分析研究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即结合易经的系统思维和孙子兵法的战略思维,探讨企业如

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好地进行市场环境分析,彰显军事思想的重要功用。 市场环境分析中的军事思想运用框架 易经乾卦六爻阐述了事物发展抑扬转换、起伏交替的辩证特点。只有遵循六爻规律才能达到大和、利贞的境界。企业如能以易经乾卦六爻为框架,结合《孙子兵法》的五事七计对面临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可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情况而趋利避害。始计篇说: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又说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结合现代企业实际,加上时代局限忽略人的因素,因此可以把企业市场环境分析因素扩展为五事结合人事因素的六事因素以符合时代要求。由于易经爻位在六十四卦中有两种功能。一是展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空间,下两爻代表地道,中间两爻代表人道,上两爻代表天道;二是展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时间,下两爻代表过去,中间两爻代表现在,上两爻代表未来。时间为世,空间为界,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种世界,这是爻在卦中的功用。乾卦亦如此,乾卦爻位的时间和空间功能给了六事因素结合易经乾卦六爻进行市场环境分析完美的依据和纽带,由爻位的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可以准确厘定六事因素应处于的乾卦爻位。现应用时间和空间二维量表把六事因素放在其应处于的爻位上。

中国古代刑法

一、刑事政策 中国古代刑事政策主要表现为“刑罚世轻世重”。“刑罚世轻世重”起源于西周。周灭商之后,如何统治广大的“殷顽民”及原来臣服于殷商的众多诸侯方国成为棘手问题。据说,周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不惜汙尊降贵,向殷朝元老箕子请教作为治国安邦的大法。 周朝最高统治层内部的观点也不一致,据说当时有三种代表性的意见,一是姜太公主张应“咸刘厥敌,靡使有余”,即将敌人全部杀光,不留残余;二是召公奭主张“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即只杀掉有罪之人,留下无辜的人;三是周公旦主张“各安其宅,各田其田,毋故毋私,惟仁之亲”,即保持原来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变,利用殷商贵族,以仁为本,进行统治,但如果有谁胆敢作乱,不论商人还是周人,都应镇压。 最后,周公的主张得到了多数的支持,强调应根据具体情形,由朝廷编订“建国之三典”:“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相传到周穆王时制订《吕刑》,将上述原则概括为“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 ,即强调适用刑罚必须懂得轻重权变,根据社会情势确定刑罚的轻与重,既要注意刑罚适用的统一性,又要注重适用刑罚的灵活性,这样做有助于正确处理案件,也有利于制定完备的刑律。 周代之后,“刑罚世轻世重”成为历代奉行的一项基本原则。春秋时代,子产有“宽猛相济”的主张,认为“惟有德者能以宽服其民,其次莫如猛” ,表现在刑事政策上,也就是轻重相济,以重为主。战国时法家大都强调“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当时之世既“争于气力”,故必须“重刑轻罪”。儒家的荀子则强调“治则刑重,乱则刑轻,犯治之罪固重,犯乱之罪固轻”。曹操治魏,也强调“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而明太祖朱元璋更明申此旨,对建文帝称:“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 可谓深得此中真谛。 附带需要说明的是溯及力问题。在汉代,采从旧主义,依据犯罪时的法律定罪科刑。至唐代改采从轻主义,凡犯罪未发、已发未断而逢格改者,若改重则依旧条,减轻则从新法。到明代又改为从新主义,无论轻重,并依新律拟断。清同明制。这也是“刑罚世轻世重”政策的一个方面。 二、犯罪主体 1、“化外人” “化外人”类似我们现在说的外国人,但当时的范围要广一些,除了外国人以外,还包括在中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之人。按照《唐律疏议》的解释,是指“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这一定义适用于以后历代。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大家好,今天我汇报的课题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也就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1840年这一时期人们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椐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仍然多达2308部,18567卷。比较有价值的100多部,被选入百科全书的有39部。为了使大家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想介绍讲两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前21世纪—前8世纪)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在这时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真正的战争及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但此时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非常之少。 军事思想的特点: (一)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所受外部侵略少,当时的军队是对内统治的工具;其军事思想的出发点都探求如何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的反抗的问题。 (二)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在今天,为了保持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待遇,进行政治教育和强调军法军纪等等。而在那时则很简单,主要是进行处罚,对奴隶士兵的处罚是相当详细而又严酷的,如周朝的五刑之律竞达3千多条:墨(黥面,在脸上刺字)1000条、劓(割鼻)1000条、非(断足)500条、宫(去势)300条、大辟(杀头)300条;如若士兵集合迟到,就要被砍去脑袋,可见当时刑法之严酷。如果是士兵立功受赏,也只是将他们变为平民,使其获得人身自由而已,想升官是不可能的。另外“礼”主要是针对奴隶主的,以赏为主。如果对其处罚,也只是剥夺其奴隶、土地数量。可见刑不上大夫,礼不下遮人。 (三)迷信色彩重。这时候的战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每次作战之前都要到庙里烧香拜祖,乞求祖宗和神仙的保佑。因为我们的祖先相信战争的起源和胜负都是由神决定的。一些军事行动的决策如出兵的时间,攻击方向等也必须事先占卜,而后才能确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使人们长期从事 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中华名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名族。在其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军事思想一直是一朵绚烂的奇葩。在此做一概述。 中国军事思想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 事思想。而近代军事思想又可以分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第一次国内革命之前为一个 阶段,从第一次国内革命到新中国建立为第二阶段。从新中国建立至今为第三阶段。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生、形成、充实提高、系统完善四个历 史时期。 ⒈萌生时期。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这一时期军事 思想的主要内容是:①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强调天命、伸张正义和保民。②治军上强调齐 众以律,③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主张"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由于这一 时期战争样式简单,规模比较小,持续时间短,人们对军事的认识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⒉形成时期。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 制转化,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争霸、兼并、统一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 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 独立兵种,步、骑、车配合作战,形式多样;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 征兵制;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学术上百家争鸣等,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 发展。以《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 提出一系列战争指导和作战原则春秋时期的战争指导者,已能成功地制定和运用军事与政治 谋略。 ⒊充实提高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期,即从秦统一中国后历两汉、三国、 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分裂和统一的历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完 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也不断发展。军事技术有新的进步,铁兵器种类增多,杀伤性能 有所提高;军事交通、筑城、造船也有较大发展。各朝军制多有所变革,武装力量体制基本 成型,大致由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大部分组成,集权于皇帝。战争规模增大,时间延 长,区域范围广,大规模的骑兵集团作战、横渡江河作战、水上交战以及水陆配合作战较多。 汉代注重兵书的搜集整理,并将兵家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这一时期 军事思想在继承先秦传统的基础上,侧重于实际运用,内容更加丰富,水平进一步提高。 高度重视战略谋划在几次统一中国的战争中,一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表现出高超的 战略思想和决策能力。 国防指导思想呈现新的特点根据当时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及周边形势,秦朝修筑万里长城, 体现了因地形,"用险制塞"、"限胡马之足"、以墙制骑、安边设防的思想。 ⒋系统完善时期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历经辽、宋、西夏、金诸政权并立时期和元、 明、清(前期)几个朝代,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进一步系统完善。这期间,中央政权与北方民族 所建立的地方政权较长时期处于并立状态,既争斗,又融合,中国政治、经济和科技、军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较大的发展,统兵用兵之权高度集中。 以兵权高度集中为统兵建军宗旨宋朝统治者鉴于唐末五代藩镇拥兵割据,大权旁落的历 史教训,力主兵权高度集中,战略思想更加丰富,在战略进攻上,北方各民族将帅普遍注意 发挥骑兵机动能力强、善于野战的特长,主张进攻速决,在战略防御上,南宋提出了依靠江 河,藩篱三层,扼守要点的点、线、面结合的设防思想。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一)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一) 2009-07-24 10:33:34| 分类:考研资料 |字号订阅 1、 “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京报”发展到完备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指称。 始于乾隆年代,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 名称开始固定,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这时,《京报》的性质已经出现变化, a)它继续邸报的余绪,在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发行,含有内部参考资料性质 b)它公开销售于民间,只要付钱便可订阅,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它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但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因为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 总之,《京报》与以前的同类在体相比,虽有很大不同,但仍没质 2、 《东西洋考》创办的目的和宣传的特点--- (一)办报目的--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政府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二)宣传的特点--虽是宗教性报刊,但已没有解释教义的专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

A、言论:不再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 B、科学文化知识:除介绍西方的情况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C、新闻信息传播: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录自穗澳的地方新闻,后期也录有些“京报”的材料。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它还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看懂中外进出靠贸易的物价表。 D、编辑业务: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E、宣传策略:与《察世俗》相同,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署名“爱汉者”。 3、 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报刊的崛起--- a、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商业性报刊崛起并迅速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 香港最早出现的4家商业性报纸为《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子子喇报》。1860年前,香港的商业性报纸由《德臣报》《香港记录报》《中国之友》三足鼎立。1860年后,形成《子子喇报》与《德臣报》两家对峙的格局。 b、香港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最早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育出来。 c、商业性报纸的涌现,推动了新闻时效观念的提高,原来的中文报刊均为月刊、周刊,而中文商业报纸则多为周三刊和日报。通讯手段和采编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印刷条件日趋先进。为争取快速出版,它已报刊已经摆脱了以往的书本形式,形成近代报纸散页出版物的模式。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使报纸充分体现新闻纸的特性,一些消闲性的志怪传奇之作被日益排除在新闻之外。

中国古代刑法制度发展史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刑法制度发展史 篇一:中国古代刑法史 中国古代刑法史 夏朝 禹刑是夏朝刑法的总称。 大辟、膑、宫、劓、墨 与其杀不辜,另失不经:裁判官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宁可违反法律或者与以前判决不相符,也不得错杀无辜。商朝汤刑是商朝刑法的总称 奴隶制五刑基本确立。奴隶制五刑是指中国奴隶制时代长期存在的墨、劓、剕、宫、大辟等五种肉刑体系。。 ①墨刑:在犯罪人的脸上或者额头上刺字,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它既是身体刑,也是耻辱刑。是五刑中最轻的一种刑罚。②劓刑:割去受刑人的鼻子。它既是身体刑,也是耻辱刑。③剕刑:砍去受刑人手或者足。砍足叫作剕,砍手叫作刖。④宫刑:破坏受刑人的生殖器官。对男性割去生殖器,对女性为幽闭。⑤大辟:死刑的总称。 西周

罪名 1抗命罪 2不孝罪 西周刑事原则 1矜老恤幼 2罪疑从赦 3区分故意和过失 眚,即为过失;非眚,即为故意“惟终”为惯常“非终”为偶发4上下比罪 要求审判案件时,如果法无正条可援引,则比照在罪与刑两方面相关法条作为审判依据进行审判。 5贵族特权 刑名 墨刑、劓刑、剕刑、宫刑、大辟、其他 西周司法制度 大司寇 西周诉讼制度 1“狱”与“讼” “狱”与罪名有关类似于刑事诉讼法。“讼”与财产有关,类似于民事诉讼 2诉讼限制 3口供与证据

辞听。听当事人的陈述,理屈则言语错乱; 色听。观察当事人的表情,如理亏就会面红耳赤; 气听。听当事人陈述时的呼吸,无理就会紧张的喘息; 耳听。审查当事人听觉反应,无理就会紧张的听不清话;目听。观察当事人的眼睛,无理就会失神。 4司法官责任 五过: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 5死刑执行 6监狱管理 圜土 春秋战国 罪名 1降敌罪2奸非罪3窃取国家机密罪4私议法令罪5博戏罪6群居罪7受贿罪8逾制罪9盗窃罪10杀人罪11窥宫罪12拾遗罪春秋战国刑罚制度变化 1死刑执行方式有所增加 2出现了一些新的刑种,用徒刑和罚金取代肉刑 3赎刑使用范围越来越广 《法经》主要内容 《盗法》是涉及公私财产受到侵犯的法律。 《贼法》是有关危及政权稳定和人身安全的法律。 《囚法》是有关审判、断狱的法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着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 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 “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 “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 “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着名论断;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 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二、崇尚道义,追求和平 日本历史学家浅野先生在深入研究了中国军事历史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军事思想的“第一个特点是以非战主义为原则,尽量通过外交和谋略活动,求得政治解决。第二个特点是在军事上力争把战争控制在局部并在短时间内结束”。“中国的兵学的价值是以政略性和道义性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兵家的得意之处在于外交和谋略,其着眼点是极力避免诉诸武力”,“他们主要是以用兵的方略和讲究道义而闻名于世的”。也许是旁观者清,浅野先生对中国军事思想特点的概括,确有翔实的历史根据。以中国古今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伟大的三位军事思想家孙武、孙明和毛泽东为例,我们确实可以发现中国军事思想中的崇尚道义、追求和平的可贵之处。孙子把“道”也就是道义作为战争取胜的头一条因素,并告诫人们一定要慎重对待战争,战争关系到国家的“死生”、“存亡”,“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战国初期的《司马法·仁本》也提出“好战必亡”的着名论断。三国时期足智多谋的孔明,在他运筹帷幄的戎马生涯中,始终以“据道讨淫”为宗旨,并指出,“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他的“七擒七纵”的杰作,充分表现出他那不图杀戮,只求安邦的思想。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段军事家、军事思想家毛泽东,始终把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种,坚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始终把战争作为消灭战争、实现和平的一种手段。 三、注重谋略,力求智取 革命导师列宁指出:“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而谋略思想在中国出现之早,受到重视的程度之高,施计用谋的着名战例之多,变谋论略的不朽着作之丰,足智多谋的古今将帅之众,却是其他国家所难以比拟的。中国军事谋略思想的产生与运用,可以溯源到远古的战争。黄帝、炎帝联盟与蚩尤的涿鹿之战,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战,已经孕育着军事谋略思想的萌芽。商朝着名的鸣条之战,就已运用了离间计。周朝着名的牧野之战,是“兵家之祖”、“军事谋略的奠基人”吕望奇计良谋的杰作。此后,从孙膑首创的“围魏救赵”,到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中国军事历史上运用奇妙方略的经典战例举不胜举。最早的战略名着《孙子兵法》首篇就言计,它明确指出:“兵者,诡道也”,“上兵伐谋”,主张先计而后战。还在书中提出了旨在“全胜”、速胜、巧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系列至今还被反复引用的不朽的谋略思想。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在军事谋略思想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强调思危,未雨绸缪 进入中国军事思想宝库,人们会发现,居安思危的意识是这一宝库中古今皆具的“通宝”。古代中国的战争相当频繁,因此,做好战争准备,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军事家、军事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有极强的思危意识,都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