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

初中化学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
初中化学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知识要点

一、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的反应

1、木炭(黑色)与氧气反应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在氧气中:①剧烈燃烧,发出白光②放出热量③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碳+ 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符号表达式:C + O2点燃CO2

2、硫(淡黄色)与氧气反应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①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②放出热量③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瓶底放水吸收,防止污染空气)

文字表达式:硫+ 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符号表达式:S + O2点燃SO2

3、磷与氧气反应

实验现象:磷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磷+ 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符号表达式:P+ O2点燃P2O5

4、蜡烛与氧气反应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2)与金属反应

1、铁丝(银白色)[铁粉:黑色]与氧气反应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①剧烈燃烧,火星四射②放出热量

③生成黑色固体(Fe3O4)

注意:集气瓶里要预先装少量水或细沙,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瓶底,使其炸裂。

文字表达式:铁+ 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符号表达式:Fe + O2点燃Fe3O4

注意:(1)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且在末端系上火柴梗:集中热量,提高局部温度,有利于铁丝持续燃烧

(2)火柴梗的作用:引燃

2、镁带(银白色)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注意:要在石棉网上方进行实验,防止生成的固体太热,烫坏桌面;

文字表达式:镁+ 氧气点燃氧化镁

符号表达式:Mg + O2点燃MgO

【注意】(1)“烟”和“雾”的区别

“烟”是固体小颗粒组成的;“雾”是小液滴组成的。

(2)“光”与“火焰”的区别

“光”一般指沸点高的固体燃烧产生的现象;“火焰”是气体燃烧或沸点低的固

体或液体的蒸汽燃烧产生的现象

(3)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

缓慢氧化也放热,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等。

剧烈氧化反应:发光、放热——燃烧

(三)、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助燃剂):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

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药品:过氧化氢(H2O2)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MnO2)

B 实验原理:

表达式:过氧化氢(H2O2)MnO2水(H2O)+ 氧气(O2)

化学方程式:2H2O2MnO2H2O + O2↑

注: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C、装置: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

注意事项:

①、长颈漏斗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③、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④、a 装置的优点:可以随时添加液体。b 装置的优点:装置简单

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A、药品:高锰酸钾(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B、原理:

①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

表达式:氯酸钾(KClO3)MnO2氯化钾(KCl)+ 氧气(O2)

方程式:2KClO3MnO22KCl + 3O2↑

注意:MnO2 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②加热高锰酸钾:

表达式:高锰酸钾(KMnO4)△锰酸钾(K2MnO4)+ 二氧化锰(MnO2)+ 氧气(O2)

方程式:2KMnO4△K2MnO4 + MnO2 + O2↑

C、装置: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

D、操作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①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a. 微热法(装置A):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

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b.液差法(装置B):塞进橡胶塞,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部分,从长颈漏斗中加水,停止加水后,长颈漏斗中的液面高于试管中的液面,且液面差不再改变

c. 注水法(装置D):首先,在右侧橡胶管上夹上弹簧夹,向左侧管内注水,若左侧

液面高于右侧,再上下调节左侧的管,左右液面总有高度差,且一段时间内高度差不变,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d.吹气法(装置E、F): 当缓慢拉活塞时,长颈漏斗下端口产生气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当缓慢推活塞时,可观察到长颈漏斗内有液面上升,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E F

③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④固定装置: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⑤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⑥收集气体:a、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

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密度比空气大)(防止气体逸出)

b 、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集气瓶口

⑦收集完毕,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⑧再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E 、易错事项:

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①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使其堵塞;②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F 、收集方法: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②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

G 、检验、验满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五)、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蒸馏)

(六)、催化剂:

①概念: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特点:一改变(反应速率)、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

注意:①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不能决定反应的进行

②催化剂仅针对某一反应,并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

③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只一种

三、二氧化碳

(一)、性质

(1)物理性质

(2实验 现象

现象: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

现象:

能与

CO

石蕊变成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化学

方程式: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

(二)、用途

1、用于灭火: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的大;

2、制冷剂、人工降雨: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

3、光合作用

(三)、实验室制法

1. 反应药品:块状大理石(CaCO3)、稀盐酸(HCl)

2、反应原理:文字表达式:碳酸钙+稀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文字表达式:CaCO3+2HCl=CaCl2+H2O+CO2↑

注意:在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中,不能用稀硫酸与块状石灰石反应来制取CO2,因为H2SO4与CaCO3反应生成微弱的CaSO4,它会覆盖在CaCO3的表面,阻碍反应的进行。若用浓盐酸与石灰石反应来制取CO2,会导致浓盐酸中的氯化氢气体混入产生的CO2气体内,使制得的CO2气体不纯。

3、制取装置

4.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5.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

(四)、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综合探究

1、气体发生装置

一般根据反应条件(是否加热、加催化剂)和反应物状态(固体与固体、固体与液体或液体与液体反应等)设计发生装置,如下图:

注意:(1)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必须插入到液面以下,否则生成的气体会从长颈漏斗

口逸出;(2)导管伸入容器内无需太长,有利于气体导出;更不能伸入到液面以下,否则气体无法从导管口排出。

2、气体收集装置

一般根据气体的水溶性、气体的密度设计收集装置,如下图

收集方法气体性质优缺点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E (简称“多变一”)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A+B+……(简称“一变多”)

③: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四、水

1、水、纯净水、蒸馏水、冰水混合物都是纯净物;自然界的水、矿泉水、盐水、糖水、

雪碧饮料等都是混合物

2、净化水的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1)沉淀(吸附沉淀):试剂:明矾

净水原理:利用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对水的杂质进行吸附,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2)过滤①适用范围: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或可溶性固体)

②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体迸溅;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③仪器: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玻璃棒的作用:引流作用

④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A 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B 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C 滤纸破损

(3)吸附常用的吸附剂:活性炭(具有吸附性):除去水的难溶性杂质、色素和异味(4)蒸馏:利用液体沸点不同将液体分离的方法

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沉淀、过滤、吸附、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3、硬水与软水

(1)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例:井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例:开水

(2)鉴别方法:肥皂水,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3)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4)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4.水的电解

(1)实验现象: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两根滴定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滴定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正极相连的滴定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2。(2)气体的检验:

①取下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②取下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试管口向下移进酒精灯火焰,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

淡蓝色,证明是氢气。(氢气点燃前要验纯,反应式为:氢气(H2)+氧气(O2)→水(H2O))氢气的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难溶于水

氢气燃烧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用途:高能燃料

(3)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4)反应表达式:水(H2O)→氢气(H2)+氧气(O2)

初三化学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单元测试卷(A)

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单元测试卷(A)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0重庆卷】2020年6月,某高速路上一辆液化石油气槽罐车发生爆炸,爆炸产生的以下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NO2 B.CO C.粉尘 D H2O 2、【2020贵州遵义】欲将硬水软化,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是() A.加肥皂水 B.静置沉淀 C.加入明矾 D.加热煮沸 3、【2020云南】空气的成分中能供给人体呼吸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4、下列不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的是() A.密度比空气略大B.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不易溶于水D.能供给呼吸 5、【2020湖南长沙】今年,“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下列关于爱护水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少,所以要节约用水 B.为了节约用水,提倡直接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C.生活污水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D.为了防止水体污染,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6、【2020青海】下列对河水的净化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蒸馏 B.过滤 C.加入活性炭 D.静置沉淀 7、下列是某同学进行过滤操作时的一些做法,其中错误的是() A.让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B.直接向漏斗中倾倒待过滤的液体 C.让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D.让漏斗中液面始终低于滤纸边缘 8、实验室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依据的CO2性质是() A.密度B.颜色C.气味D.熔点 9、【2020江苏扬州】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常状况下,O2是无色气体 B.相同条件下,O2的密度大于CO2的

初中化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二课时氧气

初中化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二课时氧气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2 氧气 教学目的: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了解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氧化物的概念 3、通过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氧化物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设问]:通过学习空气,知道空气组成中有一种可以燃烧的气体,即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复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引入]:氧气的化学性质如何先做几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板书]:一)、氧气的化学性质:(后写)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完成实验的文字、符号表达式,实验现象描述,有关物质的物理性质 1、氧气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能支持燃烧 2、[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3、[板书]: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4、[演示实 验]:磷在氧气中的燃烧

5、[板书]:铝 + 氧气点燃氧化铝 Al + O 点燃 AlO 6、[板书]: 镁氧气点燃氧化镁 7、[演示实验]:铁在氧气中的燃烧 [总结]: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可燃物在氧气中的燃烧要比在空气中剧烈。甚至有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却能燃烧。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也说明,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和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空气中氧气含量相对较少,所以,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 [作业]: [默写]:木炭、硫磺、红磷、铁丝、铝箔、镁条、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符号表达式及其反应现象 [设问]:注意分析除蜡烛以外的六个反应,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讲解]:都是由两种物质经过反应生成了另一种物质。我们将这类反应叫化合反应。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讲解]:分析讲解化合反应-----蜡烛燃烧是不是化合反应 [设问]:那么它与上面的六个反应有没有共同点 [讲述]:对,他们都与氧气发生了反应,我们把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板书]:四、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二节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案)北京课改版

第二节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氯酸钾(另加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 (2)反应原理: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二氧化锰加热 ?→???+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加热 ?→??++ (3)发生装置:给固体加热装置。 (4)收集方法: 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瓶口向上排气法: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收集氧气时应注意: <1>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收集完毕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撤去酒精灯,目的是防止试管内温度骤然降低,压强减小,水槽中的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内使试管炸裂。 <2>用瓶口向上排气取气法收集氧气:导管在集气瓶内应接近瓶底。 (5)验满: 用排气取气法收集氧气,要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其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若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

(6)实验室制氧气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末端先入水,手握容器看气泡)。 <2>装:把药品装入试管内(如以KMnO4制氧气时,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KMnO4粉末进入导管) <3>固: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要夹在试管中上部) <4>点:点燃酒精灯加热(先给试管均匀预热,然后集中在试管有药品的部分加热) <5>收:收集气体(满水无泡倒立水中,排水充气,取出水中) <6>移:把导气管移出水面(防止先熄灭酒精灯,引起试管内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槽中的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使试管炸裂) <7>熄:熄灭酒精灯。 (7)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特点:“一”变“多”。可表示为A =B +C ,与化合反应一样都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 (8)催化剂、催化作用 <1>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2>要理解“改变”的含义,它包括加快和减慢两层含义。 <3>催化剂具有选择性,既不是“万能”的,又不是“惟一”的。如二氧化锰在氯酸钾的分解中是催化剂,但不是任何反应的催化剂。氯酸钾的分解中也可以用氧化铁代替二氧化锰。 2. 氧气的工业制法: 空气液态空气氮气 液氧贮存在蓝色钢瓶中降温加压根据沸点不同分离加压到帕?→???→?????→???→???→?????-?-??19618315107C C .

身边的化学物质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身边的化学物质》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无锡市东亭中学顾丽娅 【设计思想】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初中化学作为面向未来公民的基础教育,在学完了课本知识之后,通过本专题的复习,要使学生系统地复习有关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一系列知识,在实验探究中选出身边的化学物质,在分组讨论中提炼新知识。本堂课教学的这种价值定位,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有别于以单纯复习知识为本,以应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 2.以身边的三种物质为线索组织教学的策略。 看到“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课题学生一定有着好多的困惑,通过维生素C泡腾片加入水里时有气泡冒出,提出气体是什么的猜想,并指出这个实验中的化学物质,从而切入课题并展开复习。改变过去复习课只是机械性就事论事的复习,而是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化学物质原来就在身边,以维系生命活动“呼吸”的有关物质二氧化碳、氧气和水为线索来组织教学、推动课堂。 3.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的原则。 怎样让学生从探究中发现问题、自主复习知识、锻炼能力、产生求知欲望正是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核心,为此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要贯彻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的教学原则,教师由传授者的角色转换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 【教学内容分析】 二氧化碳、氧气和水是身边重要的化学物质,也是贯穿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下两册课本的重要物质,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重要一部分。在刚刚结束新课的时候,学生对于前面学过的基础知识已淡忘了很多,这时提出身边的化学物质--二氧化碳、氧气和水的系统复习很有必要。(1)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法本身是重要的内容,配以”氧气的功与过”、“你对二氧化碳知多少”等问题的讨论探究,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复习更有新意,对知识的探求更上一个台阶。(2)改变水的复习局限于第三单元的思路,把九年级化学上、下两册课本与水有关的实验、现象有机地串联起来,在枯燥的复习阶段活跃学生的思维,通过“水”整理出一条知识脉络,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水的组成、水的净化、燃烧的条件、铁钉锈蚀的条件、溶液的形成等重要知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枯燥的复习阶段耳目一新,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复习过程中,展示了化学学习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复习二氧化碳、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法,掌握一般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和常见气体的性质、用途。 2.通过复习有关“水”的一系列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与水相关的知识以及水的用途。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关注身边的化学物质并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课件准备:多媒体课件。 2.实验准备:维生素C泡腾片、澄清石灰水、水、试管、导管(带橡皮塞)。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实验)向烧杯的水中加入一粒“糖”(预先准备好的维C泡滕片)。 (现象)杯中嘶嘶冒出大量气泡,最后变成了一杯鲜甜的橙汁。

2020年中考化学复习指导课件与习题上册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2.1性质活泼的氧气第1课时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

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知道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原理和方法,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 (3)认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认识氧化反应。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4)认识水的组成;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 (5)知道地球上水的存在和分布情况,知道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初步懂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6)了解天然水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其常规处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会观察、记录化学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体会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通过学习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体会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间的区别和联系。 (3)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思路。 (4)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及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出水的组成。 (5)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自来水的一系列净化过程,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及使用硬水带来的危害;了解水的净化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图表等形式来了解水资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产生“温室效应”,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3)利用电解水实验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4)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5)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增强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并能在生活中以实际行动来关心、保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水资源,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本章是具体从化学角度系统的研究物质开始,是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化学世界的台阶。本章以学生熟悉的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为载体,围绕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制法、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与探究、分析与讨论、调查与研究活动。这些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化学领域。 本章教材共分为“性质活泼的氧气”、“奇妙的二氧化碳”、“自然界的水”等三个课题,其主要内容有:氧气的性质及制法、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等概念;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检验和验满的方法,所用的试剂、装置及收集方法的原因等知识;水的组成与净化,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的同时,又以水为载体,将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以上内容也都是中考重点考查的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章测试题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测试 (满分:60分考试时间: 6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计30分。)请把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1.最早通过实验测定出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 B.英国的汤姆生 C.瑞典的舍勒 D.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白磷燃烧 B.汽油挥发 C.水遇强冷变成冰 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3.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B.冰水混合物,五氧化二磷 C.矿泉水,河水 D.净化后的空气,受污染的空气 4.下列物质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集气瓶底部应放少量水或细沙的是 A.木炭 B.硫粉 C.铁丝 D.红磷 5.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它的质量不变 B.化学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不变 C.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D.可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6.下列关于氧气物理性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液态氧是一种淡蓝色液体 B.氧气难溶于水 C.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气体 D.氧气的密度略小于空气

7.某密闭容器内盛有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采用燃烧法除去其中的氧气,且不能混入新的气体,最好采用的可燃物是 A.硫磺B.红磷C.铁丝D.木炭 8.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正确的是 A.硫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雾,放出大量的热 C.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倒入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物质 9.下列关于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B.有的氧化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氧化反应全不是化合反应D.所有燃烧都是化合反应 10.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双氧水B.空气C.氯酸钾D.氧化汞 11.在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忘记加二氧化锰,其后果是 A.加热时无氧气产生B.加热时产生氧气少C.产生氧气缓慢D.没有影响 12.常温下,某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小,不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有挥发性,该气体泄漏时对人体有严重危害.收集该气体的最适宜方法是 A.排水集气法B.向上排空气法C.向下排空气法D.用气球泡收集 13.检验集气瓶内氧气有无集满的方法是 A.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B.向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口 C.用燃烧的木条伸入瓶中D.将鼻子伸到瓶口闻一下气味 14.在试管中装入少量碘和锌粉的混合物,没有什么明显的化学反应.向其中滴入几滴水,则迅速发生反应,且水的质量未改变.则上述变化过程中水充当

1.专题一:身边的化学物质

专题一:身边的化学物质 一. 教学内容: 专题一:身边的化学物质 初中化学专题复习:同学们好!首先我祝贺你们升入高级中学,成为一名高中生!初中化学知识记忆性的多,基础性强,学好初中化学知识,培养好相应能力,对学好高中化学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同学们中考后两个多月的长期暑假,会遗忘掉不少化学内容。因此,我们准备用2~3周时间复习初中内容,切实做好初高中的学习衔接,为学好高中化学做好充分准备。我们的复习内容准备按4个专题进行。主要形式是问题设计,问题分析。争取以题带理。 这节课我们首先进行专题一的复习。 专题一身边的化学物质 一. 化学物质无处不在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在我们的周围,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物质。这些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怎样?物质的变化规律有哪些?化学正是研究这些问题的一门科学。可以说化学物质无处不在,正是化学才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魅力无限! 思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酒精可用作液体燃料() (2)用铜或锌可以冶炼金() (3)铁桶可以用来盛放农药波尔多液() (4)用干冰可实现人工降雨() (5)用催化剂可将水变成燃料油() (6)利用太阳能将水变成氢能源() (7)石墨可用作干电池的电极() (8)铜的性质不活泼,是制造餐具、炊具的良好材料() (9)熟石灰可用作食品、衣物存放的干燥剂() (10)钛和钛合金是制造飞机、轮船的理想材料() 二. 物质变化随时发生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变化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前者指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后者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又称化学反应。如冰的熔化、酒精的挥发属于物理变化。而酿酒、制药、炼铁、钢铁生锈、食物腐败、蜡烛燃烧等等都包括多个复杂的化学变化。日常生活生产中物质变化随时随地发生,往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同时发生,一个看似简单的生活现象常蕴含着多个复杂的变化。例如蜡烛的燃烧,既有石蜡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物理变化,还有石蜡蒸气和烛芯的燃烧而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变化。 2.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本身所表现出的状态、颜色、气味、挥发性、密度、熔点、沸点等,我们称之为物理性质,而物质只有在化学反应中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例如酸的化学性质包括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与碱中和、与碱性氧化物反应、与活泼金属反应、与某些盐反应等。

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知识点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 第一节性质活波的氧气 1.O2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空气,溶于水。在标况下,降温至-183℃变为色的液氧,继续降温至-218.4℃变为色状固态氧。 试题演练: 鱼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氧气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助燃性: 注意:现象的描述不能混淆;烟和雾;光和焰;现象要完整。 常考点:(1)可燃物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需要自上而下缓慢伸入瓶内的原因是: 。 铁丝燃烧的实验 (2)需要在铁丝末端系一火柴梗的目的是:。 (3)需要将铁丝扭曲为螺旋状的原因:。 (4)点燃火柴梗后,待,再将扭曲为螺旋状的铁丝伸入瓶内。 (5)瓶底加入少量水或沙的作用是。 (6)实验结束,集气瓶内壁破裂的原因是。 (7)实验中未观察到火星四射的原因可能是、。(8)铁丝燃烧火星的剧烈程度和有关。 (9)使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做铁丝燃烧实验的优点是、。硫燃烧的实验: (10)瓶底也需要加入少量的水或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

试题演练: 1)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的原因是。 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A.硫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雾 3)下列实验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B.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有大量白色气体生成 C.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或产生大量白烟 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 2)氧化性 (1)定义:化学反应中物质得电子的能力(或反应后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具有的性质)。 (2)氧化反应:有氧气参加的反应。(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的) (3)典型的缓慢氧化反应有:、、、。试题演练:铁丝燃烧和铁生锈的产物是否相同:。 3.氧气(或氮气)的工业制法: 方法:。 原理:。 所属变化类型:。 4.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①②③。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 ②试管口放一蓬松的棉花团的作用:。 ③制取气体的实验,实验前需要。 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刚开始出现气泡时,为什么不能立即收集?收集的时机是什么: ⑥用排水法收集满气体的标志是,集满气体后应,取出后正放在实验台上。 ⑦实验结束后应先,后;防止水倒吸造成试管炸裂。 ⑧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⑨氧气的验满方法是。 ⑩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速率先快后慢的原因是 。 ⑾如果用高锰酸钾和氯酸钾混合加热制氧气,能否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⑿用高锰酸钾和氯酸钾混合加热制氧气,高锰酸钾是催化剂吗? 。 ⒀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应考虑的因素是、。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检测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 B、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 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 A ; B ; C ;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叫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 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臭氧。

身边的化学物质知识点总结(精)

身边的化学物质知识点总结(化学汇总)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 1.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氮气(化学式:N2):78% (2)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 实验的原理、装置、注意事项等(教材P27)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再 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 弹簧夹。 请回答以下问题: ?1)红磷燃烧时可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P + 5O2 ==== 2P2O5 ?2)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反应完全,该实验选用红磷的原因是生成的P2O5为白色固体,不影响实验结果。可否用硫代替,为什么?不能,因为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影响实验结果。 ?3)步骤④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水的体积约为瓶体积的1/5。 原因是红磷燃烧消耗了瓶氧气,导致集气瓶的压强减小,因而水倒流。 此实验的结果通常水进入集气瓶不足1/5,试分析原因:1.红磷用量不足,集气瓶中氧气没有消耗完。2.装置没有冷却到室温。3.装置漏气。 此实验的结果水进入集气瓶超过1/5,试分析原因: ?4)实验完毕后,集气瓶中剩余的主要气体是:氮气,通过该实验可推论出该气体的性质有氮气难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5)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0%。 2.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1)几种主要成分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①氮气(教材P28):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氮气难溶于水,标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小。 化学性质:不活泼。 用途:主要用于化工原料、制冷、保护气(焊接金属时、灯泡中充氮、食品包装充氮等利用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超导实验提供低温环境等。 ②稀有气体(教材P29~30):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 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用途:主要用作保护气(体现化学性质)、电光源(体现物理性质)、激光、制冷以及医疗(液氦冷冻)等。 (2)空气污染给人类到来的危害(教材P30)、 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也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章 溶解现象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 1.【答题】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通常是液体,溶质一定是固体 B.凡是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液体是溶液 D.无色透明的液体是溶液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基本概念。 【解答】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A选项中,溶质不一定是固体,还可以是气体、液体,如汽水是二氧化碳溶于饮料中,医用酒精是乙醇溶于水中,说法错误;B选项中,根据溶液的定义可知,溶液一定是混合物的说法正确。C选项中,根据溶液的定义可知,此说法错误;D选项中,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如碘酒的颜色是紫色。故选B。 2.【答题】下列能组成溶液的混合物中,水是溶剂的是() A.碘酒溶液 B.医用消毒酒精 C.植物油滴入水中 D.油脂溶解在汽油中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解答】碘酒溶液: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医用酒精的溶质是酒精,溶剂是水;植物油不能和水形成溶液;油脂溶在汽油中,油脂是溶质,汽油是溶剂。 3.【答题】可以作为溶质的() A.只有固体 B.只有液体 C.只有气体 D.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溶质。 【解答】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质可以是固体,还可以是气体、液体,如汽水是二氧化碳溶于饮料中,医用酒精是乙醇溶于水中。 4.【答题】下列溶液中,溶剂是酒精的是() A.蔗糖溶液 B.酒精溶液 C.碘酒 D.氯化钠溶液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的溶剂。 【解答】 A选项中蔗糖溶液的溶剂为水;B选项中酒精溶液的溶剂为水;C选项碘酒溶液中溶剂为酒精;D选项氯化钠溶液中溶剂为水;故选C。 5.【答题】下列有关蔗糖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蔗糖水中的溶剂是水 B.各部分一样甜体现了溶液的均一性 C.蔗糖溶于水体现了分子不断运动 D.蔗糖溶解于水的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答】A、固体溶于液体,固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所以蔗糖水中的溶剂是水,故A正确;B、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所以各部分一样甜体现了溶液的均一性,故B正确;C、蔗糖溶于水的过程是蔗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之间而消失的过程,故C正确;D、蔗糖溶解于水的过程中并不放热,故D错误。故选D。 6.【答题】变量控制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设计方法。在探究影响不同固体物质在溶剂中溶解限量的因素时,不需要控制的变量是()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复习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空气 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 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Hg+O22HgO和2HgO2Hg+O2↑。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4P+5O 2 2P2O5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弹簧夹关闭。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 1.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 小。 3.导管中要注满水。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 测量结果偏小。 4.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 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8.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9.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 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三、空气的成分 气体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 21% 0.94% 0.03% 0.03% 四、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纯净物 定义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 混合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 物。

初中化学中考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一、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符号表达式:P+O 2 P 2O 5) 【实验现象】①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 放热;③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剩余4/5氮气的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支持燃烧。 【实验结果小于1/5原因】 1.红磷量不足。 2.装置气密性不好好。 3.未冷却后就打开弹簧夹。 【实验结果大于1/5原因】 1、 弹簧夹未夹紧; 2、点燃红磷后未立即伸入集气瓶中。 二、空气的成分 气体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分子 原子 离子 定义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举例 水(H 2O ) ,氧气(O 2) ,氮气(N 2) ,二氧化碳(CO 2) 金属( Fe Cu )、稀有气体(He Ne ) 氯化钠(NaCl ) 性质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微粒的化学性质相同。 共同点 三者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都能保持构成物质的化学性质,例如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铁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保持,氯化钠的化学性质由氯离子(Cl -)和 钠离子(Na +)保持 联系 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 区别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原子与离子的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原子 (不带电) 原子核(带正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 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每个质子带 一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点燃 点燃

山东省临沂市2018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一71

专题身边的化学物质 1、下列关于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B.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可用于金属除锈 C.稀盐酸能够使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都变红色D.稀硫酸能够与活泼金属反应制取氢气 2、下列物质加入到稀硫酸中,有大量气泡产生的是() A.Zn B.Cu C.K 2SO 4 D.NaOH 3、实验室中有两瓶失去标签的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下列四种试剂中能将其鉴别出来的是() A.AgNO 3 溶液 B.无色酚酞试液 C.K 2CO 3 溶液D.Na 2 SO 4 溶液 4、用稀盐酸除去铁锈主要成分的原理是() A.FeO+2HCl═FeCl 2+H 2 O B.FeO+2HCl═FeCl 3 +H 2 O C.Fe 2O 3 +6HCl═2FeCl 2 +3H 2 O D.Fe 2 O 3 +6HCl═2FeCl 3 +3H 2 O 5、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做法不是 ..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A.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用含氢氧化镁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用盐酸除去铁锈 D.用氨水(NH 3·H 2 O)处理工厂污水中的硫酸 6、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下: ... A.鸡蛋清显碱性B.苹果汁和葡萄汁显酸性C.葡萄汁比苹果汁的酸性强D.胃酸过多的人适宜吃玉米粥7、下面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Cl、HCl、Na 2CO 3 、NaOH B.H 2 SO 4 、BaCl 2 、KNO 3 、NaOH C.CuSO 4、Na 2 CO 3 、NaOH、KCl D.NaCl、KCl、HCl、NaNO 3 8、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NaNO 3、CaCO 3 、NaOH、CuCl 2 、NaCl和Ca(NO 3 ) 2 中的一种或 几种,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 单元测试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单元测试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两个实验.(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 Ⅰ中药品Ⅱ中药品Ⅲ中药品 实验1 块状大理石、浓 盐酸 硝酸银溶液紫色石蕊溶液 实验2 MnO2、H2O2溶 液 白磷 热水(80℃) 白磷 冷水(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1,可观察到Ⅱ中硝酸银溶液变浑浊,能说明浓盐酸有挥发性 B.实验1,可观察到Ⅲ中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能说明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实验2,装置Ⅱ、Ⅲ中均有气泡产生,试管Ⅱ中的白磷发生燃烧 D.实验2,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分析,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有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2 . 如图所示微观变化的化学反应类型,与下列化学反应的类型一致的是:()

A.2KClO32KCl + 3O2 ↑ B.2HI + Cl2 =2HCl+ I2 C.C+ CO22CO D.CO+ CuO Cu + CO2 3 . 对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冒出大量的白雾 D.铁丝能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4 . 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 B. C. D. 5 .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说法正确的是

A.丙一定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可能是分解反应 C.甲一定是化合物,乙一定是单质 D.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的丁和乙的质量之和 6 . 铺设火车轨道时,技术人员常利用反应:2Al+Fe2O3Al2O3+2Fe,无缝焊接铁轨,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B.该反应因为需要高温条件,所以反应是吸收热量的C.该反应中还原剂是Al D.该反应说明铝比铁的化学性质活泼 7 .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忘记加催化剂,其结果是 A.不放出氧气B.放出氧气速率不变 C.放出氧气的总量会减少D.放出氧气总量不变,但反应速率变慢 8 . 下列实验方案中,设计合理的是() A.用过滤的方法将硬水转化为软水B.用MnO2来区别水和双氧水 C.用燃烧木炭的方法制备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D.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9 . 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镁+氧气氧化镁 B.碳酸→水+二氧化碳 C.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 D.氯化氢+氨气→氯化铵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1]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 、红磷燃烧,冒出白烟,放出热量。 B 、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内气体体积的1/5。 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 五氧化二磷(P 2O 5) 5、注意事项:A 、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 、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在实验中进入水的体积低于1/5其原因可能是: A 红磷量不足; B 装置气密性差; 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D 、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二、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 2)78%,氧气(O 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 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三、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有固定组成和化学符号。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 性质。 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 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3、用途: 五、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烟尘。 2、污染来源: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点燃

身边的化学物质详解

空气、氧 模块一 空气的组成 1. 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2. 各成分性质与用途 成分 主要性质 主要用途 氧气 化学性质:助燃性,氧化性。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 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以及化工生 产和宇宙航行等 氮气 化学性质:不活泼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 制硝酸和氨的重要原料,根据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医疗上用于冷冻麻醉,还可用作超导材料 稀有气体 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惰性)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用作保护气,用于航标灯、闪光灯、霓虹 灯的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 境,用于医疗麻醉 模块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3. 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原理是: 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 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4. 实验现象: 红磷在集气瓶内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五氧化二磷小颗粒),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经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知识点 身边的化学物质 一

5. 实验成功关键: ①红磷要过量; ②装置必须密封; ③导管内先注满水; ④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思考】如果红磷不足会怎样? 【思考】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导致什么结果? 模块三 氧气的性质 1. 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氧气不易溶于水。在1.01×105Pa 下,-183℃时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 氧气的化学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C + O 2 ???→点燃 CO 2 【现象】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并放出大量热量,燃烧后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 体——二氧化碳(CO 2)。 (2)硫在氧气中燃烧: S + O 2 ??? →点燃 SO 2 【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则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放出热量,同时生成了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SO 2)。 【注意:二氧化硫有毒!】 (3)磷在氧气中燃烧:4P + 5O 2 ??? →点燃 2P 2O 5 【现象】磷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放出热量,并产生大量的白烟——五氧化二磷(P 2O 5)。 【注意】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体,而不是气体,也不是液体。固体小颗料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烟。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Fe + 2O 2 ??? →点燃 Fe 3O 4 【现象】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烧至红热,但在氧气中能够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量,火星四 射,生成了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Fe 3O 4)。 【思考】集气瓶里要预先装少量水或者细沙,为什么? 【思考】通过以上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贴士:什么是“氧化物”?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化学身边的化学物质专题复习资料

初中化学 身边的化学物质专题复习资料 知识结构梳理 初中化学教材中主要介绍30种物质,其中有6种混合物,7种单质,13种 无机化合物和4种有机化合物。现将30种物质以物质分类的形式归纳如下: 1、空气和水 (1)空气的成分: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稀有气体 其他气体及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03% 0.94% 0.03% (2)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及主要用途: 氮 气(N2) 稀有气体(He Ne Ar Kr Xe 等) 物理性 质 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 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1)常温下稳定。 (2)一定条件下可与氢气、氧气等物质反应。 稳定,很难与其它物质反应,故又称惰性气体。 用 途 保护气 电光源 (4)空气和水的污染和防治 (1)空气的污染源: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②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③ 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水的污染源: ①业生产中的三废: 废液 、 废渣 、 废气 ;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 放;③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任意使用。 2、碳及其化合物 (1)、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2)碳的化学性质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 在高温或点燃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a 充分燃烧生成CO2 ,化学方程式为 C+O2=CO2 b 不充分燃烧生成CO ,化学方程式为 2C+O2=2CO 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为淡蓝色,在氧气中燃烧时火焰蓝色。 氧化物:H 2O 、CO 2、CO 、CaO 酸:HCl 、H 2SO 4、HNO 3 碱:NaOH 、Ca(OH)2 盐:NaCl 、Na 2CO 3、CuSO 4·5H 2O 、CaCO 3 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CH 4、C 2H 5OH 、CH 3OH 、CH 3COOH 混合物:空气、煤、石油、生铁、钢、无定形碳 无机化合物 物 质 纯净物 单 质 金属单质:Fe 、Al 、Cu 。 非金属单质:O 2、H 2、金刚石和石墨。 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其化学式为H 2O 。 物理性质:无色、无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休,凝固点0℃,沸点100℃,4℃时 密度最大,为1g/cm 3 ,冰的密度比水小。 ①电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2H 2O 2H 2 ↑+ O 2 ↑ ②与某些酸性氧化物反应,举例 H 2O+CO 2 = H 2CO 3 ③与某些碱性氧化物反应,举例 CaO+ H 2O = Ca(OH)2 用途:工业、农业、生活等 性质 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