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B.社会自我少年期基本成熟

C.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3、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的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差异

又称认知风格,指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为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A.场独立与场依存

a.场独立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

b.场依存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B.沉思型与冲动型【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a.沉思型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

b.冲动型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C.辐合型与发散型

a.辐合型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答案

b.发散型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2)智力差异

A.智商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B.智力的差异

a.智力的个体差异

常态分布(中型分布)

b.智力的群体差异

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体相等,但男性的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3)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A.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B.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影响学习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并不影响学

习是否发生。

C.要求我们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

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

材施教,做到:

a.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

织形式【年龄分班教学、能力分级

制】

b.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努力是教学方式个别化【布卢姆

掌握学习理论】

c.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斯金纳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

学】

(4)性格差异

A.性格是特征差异

a.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b.性格的理智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意志特征

B.性格的类型差异

a.根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

为外倾型、内倾型

b.根据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分

为独立型、顺从型

(5)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

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

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

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

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会影响学生

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

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

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

生的性格差异。

4、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

论及其教育含义

(1)人格发展阶段

A.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

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

培养信任感。

B.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C.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D.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E.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2~18

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

性。

F.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G.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H.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A.家庭教养模式

B.学校教育

C.同辈群体

(3)人格发展阶段的教育意义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识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

结果分类、先行组织者

(1)加涅学习层次分类【8类】

A.信号学习【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

射】

B.刺激—反应学习【桑代克、斯金

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C.连锁学习

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

—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

反应动作联结。

D.言语联结学习

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

即言语连锁化。

E.辨别学习

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

种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

F.概念学习

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应。

G.规则或原理学习

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H.解决问题学习

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2)学习结果分类【5类】

A.智慧技能

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指向学习者的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的信息。

B.认知策略

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它是在学习者应付环境事件的过程中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监控。

C.言语信息

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D.动作技能

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E.态度

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3)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2、理解学习的实质、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式。

(1)学习的实质

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A.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区

别:

a.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

经验以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

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和科学文化知

b.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

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

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c.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

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所以,人的学习的定义:在社会生

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

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

验的过程。

B.学生的学习内容

a.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b.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c.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联结学习理论

A.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规律:a. 效果律

b. 练习律

c.准备律

B.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规律:a. 获得与消退

b.刺激泛化与分化

C.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规律:a. 强化

b. 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c. 消退

d. 惩罚

【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20世纪第

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

D.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a.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信息流、控制结构

b.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3)认知学习理论

A.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a.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b.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

B.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认

知论、发现论】

C.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D.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3、运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

论、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A.学习观

a.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

b.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

过程

B.教学观

a.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

结构

b.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

(2)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A.学习分类

a.接受受学习、发现学习

b.机械学习,意义学习

B.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a.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

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b.条件:

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

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

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理解范围

之内的。

主观条件: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

须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

结构。

学习者必须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

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

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

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

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C.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

a.实质: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b.技术:现行组织者技术

(3)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A.知识观知识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B.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C.学生观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第四章学习动机

1、识记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问题情境等基本观念

(1)学习动机

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自我效能感

指人们对于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问题情境

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2、理解学习动机的结构及其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1)学习动机的结构

A.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内驱力也是一种需要,但它是动态的。从需要的角度上来看,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学习需要就称为学习驱力。【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

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方面:

a.认知内驱力

是一种要求理解失误、掌握知识,

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

以求知最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

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

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

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

学业成就看做事赢得地位和自尊的

根源。

c.附属内驱力

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

的接纳而表现出的把工作、学习搞

好的一种需要。它既不直接指向学

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学业成就看做

是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

者或同伴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

B.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

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

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

与刺激物。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诱因是动态的,

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为目标。所以,

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

诱因。

(2)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倒U形曲线】美国心理学家耶克

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

激起说破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

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

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

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

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

佳激起水平越低。

所以,要根据作业的难度,恰当控

制动机水平。在学习较容易、较简

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

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

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

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

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

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

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3)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

A.力求成功

B.避免失败

要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3、运用学习需要形成的两条途经在

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分析需要层次理论、成败归因理论

和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习动机的培

养和激发的启发作用。

(1)学习需要形成的两条途径

A.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的互

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B.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

径培养学习动机

(2)层次需要理论【马斯洛】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认知、审美和

创造的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

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

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正

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

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

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

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

扰因素。

(3)成败归因理论【维纳】

A.3维度a.内部归因、外部归因

b.稳定性归因、不稳定性归因

c.可控制归因、不可控制归因

B.6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所以,要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

A.行为结果因素(强化)

a.直接强化

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

b.替代性强化

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c.自我强化

即学习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B.先行因素

(5)学习动机的激发(4点)

A.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B.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C.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D.正确指导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1、识记迁移、正迁移与负迁移、垂直迁移与水平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定势等基本概念。

(1)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正迁移与负迁移

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

A.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B.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

扰、阻碍。

(3)垂直迁移与水平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

平而进行的划分。

A.垂直迁移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讲

演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讲,是具

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

有较低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

影响。

B.水平迁移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

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

组性迁移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

制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A.同化性迁移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

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

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B.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识经验应

用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

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

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

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C.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

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

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

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5)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

分。

A.一般迁移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

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

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B.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

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

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6)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

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2、理解早期的四种迁移理论的基本

观点。

(1)形式训练说

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

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

练而发展的结果。

缺乏科学依据。

(2)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等人

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

生迁移。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

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3)经验类化理论

【贾德】

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

的作用。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

够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

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

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

前后两种学习中。

(4)关系转换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

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关

系的理解。

3、结合实例分析相似性、原有认知

结构、定势等因素对迁移的影响;

分析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

迁移。

(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A.相似性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

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

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

迁移的发生。

B.原有认知结构

原有的认知结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

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

a.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

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b.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

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c.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

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

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

产生。

C.学习心向与定势

促进和阻碍。

定势对迁移究竟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这取决于许多因素,但关键要使学习者首先能意识到定势的这种双重性,具体分析学习情境,既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积极的定势解决问题,同时又要打破已形成的僵化定势,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促进迁移的教学措施

A.精选教材

B.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C.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D.教授教学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1、识记知识、知识直观和知识概括的类型、记忆的三个系统

(1)知识

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的类型

A.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

B.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

a.陈述性知识

也称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语言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以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b.程序性知识

也称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

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于加工外

在的信息。

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

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

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2)知识直观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3)知识概括

A.感性概括

B.理性概括

(4)记忆

A.瞬时记忆【0.25~2秒】

B.短时记忆【5秒~2分钟,7±2个

组块】

C.长时记忆

2、理解知识及知识学习的分类、提

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提高知识

概括效果的方法、遗忘规律及遗忘

的原因

(1)知识学习的分类

A.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

度。

a.符号学习词汇学习

b.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

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c.命题学习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

B.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

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

a.下位学习

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

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

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

关类属学习。

b.上位学习

又称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

得意义的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

非类属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2)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

A.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B.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C.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

特点

a.强度律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

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

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

b.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

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

c.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

对象容易感知。

d.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

续、性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

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

晰地感知。

D.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E.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提高知识概括效果的方法

A.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B.正确运用变式

C.科学地进行比较

D.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4)遗忘规律及遗忘的原因

A.遗忘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

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

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

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

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B.遗忘原因

a.痕迹衰退说

【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b.干扰说

前摄抑制、后摄抑制

c.同化说

【奥苏伯尔】

d.动机说(压抑理论)

【弗洛伊德】

3、比较三种直观方式的优缺点,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1)比较三种直观方式的优缺点A.事物直观

指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a.优点

实物直观是在接触实际事物时进行的,它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因此它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快地发挥作用。

同时,事物直观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b.缺点

实际事物往往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时间、空间和感官特性的限制,许多事物难以通过实物直观获得清晰的感性认识。

B.模象直观

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a.优点

模象直观的对象可以人为制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扩大直观的范围,提高直观的效果。

它可以人为地排除一些无关因素,突出本质要素。

可以根据观察需要,通过大小变化、动静结合、虚实互换、色彩对比等法扩大直观范围。

b.缺点

模象只是事物的模拟形象,而非实际事物本身,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C.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

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

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

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a.优点

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

可以广泛使用。

能够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去

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象。

b.缺点

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

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

稳定。

(2)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A.深度加工材料

B.有效运用记忆术

C.进行组块化编码

D.适当过度学习

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

学习。【150%】

E.合理进行复习

a.及时复习

b.分散复习

c.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1、识记技能、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等观念

(1)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

则的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

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

的操作活动方式。

(3)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

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合法则的

心智活动方式。

2、理解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基本

特征及其形成阶段、操作技能的培

训要求

(1)操作技能

A.基本特征

a.动作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b.动作的进行具有外显性

c.动作的结构具有展开性

B.形成阶段

a.操作的定向

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

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印象

的过程。

b.操作的模仿

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

为模式。

动作特点动作品质:稳定性、准确

性、灵活性较差。

动作结构: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

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

作产生。

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

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与纠

正错误。

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

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

紧张。

c.操作的整合

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

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

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动作特点动作品质:表现出一定的

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但当外

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

点都有所降低。

动作结构: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

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

贯,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

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

动作控制: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

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肌肉运动感

觉变得较清晰、准确,并成为动作

执行的主要调节器。

动作效能:疲劳感、紧张感降低,

心理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减少,但

没有完全消除。

d.操作的熟练

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动作特点动作品质:动作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都能顺利完成动作。

动作结构:各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

动作控制: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视觉注意范围扩大,能准确的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式。

动作效能:心理消耗和体力消耗降至最低,表现为紧张感、疲劳感减少,动作具有轻快感。

C.培训要求

a.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b.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c.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d.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心智技能

A.基本特征

a.对象具有观念性

b.执行具有内潜性

c.结构具有减缩性

B.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

a.【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5阶段】

动作的定向阶段

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b.【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认知阶段

联结阶段

自动化阶段

c.【冯忠良】三阶段原型定向

原型操作

原型内化

C.形成阶段

a.原型定向

即了解心智活动的时间模式,了解“外化”或“物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

b.原型操作

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相当于加里培林的“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c.原型内化

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可划分成的三个小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D.培养要求

a.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b.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c.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3、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 A )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D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3.( C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4.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D )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8.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C )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9.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 )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10.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 ( B )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1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 D )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 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1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 C )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13.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 B ) A.态度 B.习 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14.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 C )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15.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 A )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D.信息加工过程16.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 B ) A.消 退 B.泛化 C.获得 D.分化

2017年高考生物考试大纲

2017年高考生物考试大纲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课程标准的必修及部 分选修内容,确定为高考理工类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 1. 理解能力 (1) 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 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 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 实验与探究能力 (1) 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 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等进行运用。 (2) 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能对收集 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3) 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 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3. 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能从提供的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 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 4. 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生物学科的考试范围包括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必考部分在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的范围内, 选考部分在课程标准选修模块 1(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模块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范围内。 必考部分的试题是考生必做的,选考部分的试题需要考生在规定的选考内容中选择。 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以知识内容表的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识内容 表中用Ⅰ和Ⅱ标出;实验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则用文字说明。Ⅰ和Ⅱ的含义如下。 Ⅰ: 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 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 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生物知识内容表(一) 必考部分 知识内容 1-1 细胞的分子组成 Ⅱ Ⅱ Ⅰ Ⅰ Ⅱ Ⅱ Ⅱ Ⅱ Ⅱ Ⅱ Ⅱ Ⅱ Ⅱ Ⅱ Ⅱ Ⅰ Ⅱ Ⅱ Ⅱ Ⅱ Ⅱ (1) 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 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 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1-2 细胞的结构 (1)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2)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 (3) 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 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5)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3 细胞的代谢 (1)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2) 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3) ATP 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4)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5)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6) 细胞呼吸 1-4 细胞的增殖 (1) 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 细胞的无丝分裂 (3) 细胞的有丝分裂 1-5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1) 细胞的分化 (2) 细胞的全能性 (3)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4)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防治 要求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具体要求如下。 A.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D.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 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不同难易程度的考查。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考试的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B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⑶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要求成语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成语 1. 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 2. 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看得很重。 3.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4. 别无长(chá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5. 不为(wéi)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已甚,过分。 6. 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即,接近。 7.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8. 不容置喙(huì):不容别人插嘴。喙,嘴。 9. 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0. 城下之盟: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 11. 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含贬义。 12. 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水平。 13.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语出唐代杜牧诗。

14. 对簿bù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指公堂上受审。 15. 耳提在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耳朵叮嘱。形容恳切教导。语出《诗经》。 16. 繁文缛(rù)节:不必要的仪式或礼节繁多。也比喻多余锁碎的手续。文,礼节,仪式;缛,繁多,烦琐。 17.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些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也说"俯拾即是"。 18. 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19. 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故步,走老步子;封,限制住。"故"也作"固"。 20. 沆瀣(hàng xiè)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21. 怙(hù)恶不悛(quān):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怙,依靠,依仗;悛,悔改。 22. 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成消除。涣然,消散的样子;冰释,像水一样消融。 23. 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24. 间(jiān)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2017年高考文综考试大纲

2017年高考文综考试大纲:政治历史地理 思想政治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 调动和运用知识?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3. 描述和阐释事物?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 论证和探究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1. 货币(1) 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2) 货币的种类与形式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 2. 价格(1) 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2) 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 消费(1) 消费及其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4. 生产与经济制度(1) 生产与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发展生产的意义(2)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 企业与劳动者(1) 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的类型公司的组织形式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2) 劳动者劳动与就业劳动光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维护劳动者权益 6. 投资与融资(1) 商业银行利息、利率与本金储蓄存款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的业务(2) 投资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股票债券商业保险(3) 融资 7. 个人收入的分配(1) 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 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034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19年7月2日;该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时间60分钟,形考手段纸质(30%),终考手段为纸质(70%)。 一、选择题 1.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心理研究方法,称之为(A)。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行动研究法 2.下列学习策略中,有利于提高回忆成绩的策略有(ACD)。 A.分散复习 B.集中复习 C.试图回忆 D.谐音字法 3.下列选项中,能够激起内部学习动机的因素是(B)。 A.父母的约束 B.学习材料的趣味性 C.教师的表扬、奖励 D.竞争情境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D)。 A.某学生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交头接耳,此学生是问题行为的学生 B.问题行为是直接指向他人和环境的不良行为 C.问题行为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课堂、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因素 D.教师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可以视情节严重的程度使用惩罚 5.如果在课堂中需要学生讨论,而且班级人数在20—25人,比较适宜采用的课堂设计形式为(BC)。 A.双四边形 B.马蹄形 C.环形 D.双环形 二、名词解释 6.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7.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三、简答题 9.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们的行为而学习社会行为的,即模仿他们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学习的,班杜拉强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对认知一行为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另外,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由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主义框架中纳入了多种认知过程,因此该理论又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10.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 答:课堂纪律具有四种主要的功能。 (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 (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 (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 四、论述分析题 11.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答:智力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对智力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1)形成程序性知识 形成程序性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1

2017年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 语文 Ⅰ.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题型 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 三、试卷结构 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70分,分为两类:现代文阅读35分,古诗文阅读35分。表达题80分,分为两类,语言文字应用20分,写作60分。 阅读题分为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3题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3题14分;实用类文本阅读,3题12分。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4题19分;古代诗歌鉴赏,2题11分;名句名篇默写,1题5分。 表达题分为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语言文字应用,5题20分;写作,1题60分。 全卷共22题。 Ⅱ.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结合教学实际,确定高考语文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例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2013年全国一卷、乙卷) (1)足蒸暑土气,,,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檐牙高啄;,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说明】试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试题内容分别出自白居易《观刈麦》、杜牧《阿房宫赋》和苏轼《赤壁赋》。其中杜牧《阿房宫赋》和苏轼《赤壁赋》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白居易《观刈麦》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 例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2015年全国二卷、甲卷) (1)《庄子·逍遥游》指出,“,”,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模拟试题与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诞生于() A.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B.20 世纪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末D.1903年 2.将学业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个人外部的稳定因素,指的是()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3.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理论是() A.共同要素说 B.概括原理说 C.关系转换说 D.学习定势说4.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A.言语信息 B.态度 C.动作技能 D.智慧技能 5.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的人物的行为 6.小明在两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A.言语信息 B.态度 C.动作技能 D.智慧技能 7.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哪种模式进行教学()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发现学习 8.下列对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描述不正确的是() A.单维思维 B.思维的不可逆性 C.思维的可逆性 D.自我中心

9.当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老师撤除对他的批评,老师的这一做法属于。()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10.奥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有意义接受学习 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探究学习答案:1-5:DCCBD 6-10:ABCBA 二、概念比较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正强化和负强化 2.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3.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 4.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5.上位学习与下位学习 6.算法式策略与启发式策略 三、简述题(每小题 8 分,共 40 分) 1.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有何特点,高校教师如何帮助他们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 3.按照维纳的观点,人们对成功或失败的解释主要涉及哪三个维度? (举例说明) 4.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容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联系高校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017年《素质技能测试》考试大纲课件

2017年《素质技能测试》考试大纲 法律道德 (一)考试性质 法律道德主要考查考生对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法律知识、与中学生密切关联的法律和法规的了解、理解和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社会公共道德及中学生思想品德的认知程度,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理想情操和道德品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考试目标 根据中专、中职及普通高中阶段有关法律道德的教材内容,考查考生对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基本政治和经济制度、国家政权机关等了解、理解和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依法治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以及与中学生密切关联的法律、法规的了解、理解和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社会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及中学生思想品德的了解、理解和掌握程度,能运用政治、法律、道德相关知识正确认识和判断社会现象,辨认法律道德考试命题内容的正确性。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 1.考试内容: (1)中专、中职及普通高中阶段有关法律道德的教材内容。 (2)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法律知识:如宪法、选举法、民法、刑法、劳动法、继承法、婚姻家庭法等法律的主要条目以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 (3)与中学生密切关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如教育法、未成人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社会管理、治安管理、公共秩序管理、校车安全管理等条例的主要条目。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道德、中学生思想品德等内容。 2. 考试要求 (1)识记:在与教材相似情景和材料情景中再认法律、法规和制度、道德和品德的基础知识。 (2)判断:辨别和判断与法律道德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观点。 (3)理解:比较法律、法规、制度、道德和品德有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4)运用:根据法律、法规、制度、道德和品德有关知识正确辨认与判断社会现象。(四)题型与题量 法律道德共20题(单项选择题16题、判断题4题,每题1分。共20分)。 (五)样题 ◎单项选择题 1.同学小李有一本精美的邮册不慎遗失,被同学小张无意发现拾得后赠送给朋友小王。后小李发现遂向小王追索。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涉及( )。 、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般被认为产生于( )。 A 18世纪末 B 、19世纪末 C 、18世纪中期 D 、19世纪中期 2、美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 A 、 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 B 、 20世纪 80 年代以后 3、美国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4、美国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5、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8、 1924 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潘菽 D 、廖世承 9、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于 1867~1869 年出版了( ),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 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 A 、《大教学论》 B 、《人是教育的对象》 C 、《教育心理学》 D 、《教育心理学大纲》 10、 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俄国的( ) 1 877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 A 、卡普杰列夫 B 、乌申斯基 C 、维果斯基 D 、布隆斯基 11、 (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 、教学环境 B 、教学过程 C 、教学媒体 D 、教学手段 12、 ( )在 1994 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 80 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 A 、布鲁纳 B 、皮亚杰 C 、维果斯基 D 、乌申斯基 13、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分支来进行研究,反对把普通心理学的成果简单的移植到教育心理学, 并创立 了心理学的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并从这一理论出发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他是前苏联著名 的心理学 家( )。 A 、维果斯基 B 、布隆斯基 C 、鲁宾斯坦 D 、列昂节夫 14、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认为心理过程不但在活动中表现出来,而且也是在活动中形成的,是前苏联 著名的 教育心理学家( )。 A 、鲁宾斯坦 B 、维果斯基 C 、布隆斯基 D 、列昂节夫 15、 在教育心理学中, ( )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 要 内容。 A 、教学内容 B 、教学媒体 C 、教学环境 D 、评价/反思过程 16、 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 A 、教学过程 B 、教学手段 C 、教学内容 D 、教学媒体 17、 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A 、教学媒体 B 、教师 C 、学生 D 、教学环境 18、 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它起作用。 A 、教师 B 、教学环境 C 、学生 D 、学校领导 19、 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以 1903 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其作者是( ) A 、华生 B 、桑代克 C 、布鲁姆 D 、詹姆士 20、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 、教学过程 B 、学习过程 C 、评价过程 D 、反思过程 21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 )。 A 、学生 B 、教师 C 、教学内容 D 、教学媒体 E 、教学环境 22、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由下列哪些活动交织在一起。 ( ) A 、学习过程 B 、教学过程 C 、评价/反思过程 D 、管理过程 E 、互动过程 23、 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 )。 A 、如何教 B 、如何评价 C 、如何学 D 、如何管理 E 、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C 、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 D 20世纪 90 年代以后 A 、 19世纪 20年代以前 B 、 19 世纪 80 年代 C 、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 、 20 世纪 80 年代 A 、 19世纪 20年代以前 B 、 19 世纪 80 年代 C 、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 、 20世纪 80 年代以后 A 、桑代克 B 、斯金纳 6、 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 A 、斯金纳 B 、布鲁纳 7、 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C 、华生 D 、布鲁纳 )编著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C 、华生 D 、桑代克 )。 ,这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 、华生 B 、桑代克 C 、布鲁纳 D 、加涅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 语文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具体要求如下。 A.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D.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 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 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 A、B、C、D、E、F 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不同难易程度的考查。 Ⅰ.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题型 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 三、试卷结构 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70分,分为两类:现代文阅读35分,古代诗文阅读35分。表达题80分,分为两类:语言文字运用20分,写作60分。 阅读题分为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3题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3题14分;实用类文本阅读,3题12分。古代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4题19分;古代诗歌鉴赏,2题11分;名句名篇默写,1题5分。 表达题分为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语言文字运用,5题20分;写作,1题60分。 全卷共22题。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考试的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

2017年考试大纲

2017年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技术》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考查专业技术人员运用安全技术和标准,辨识、分析和评价作业场所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采取相应防范技术措施,消除和降低事故风险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1.机械安全技术。运用机械安全相关技术和标准,辨识和分析作业场所存在的机械安全隐患,解决转动、传动和加工等机械安全技术问题;运用安全人机工程学理论和知识,解决人机结合的安全技术问题。 2.电气安全技术。运用电气安全相关技术和标准,辨识和分析作业场所存在的电气安全隐患,解决防触电、防静电、防雷击和电气防火防爆等电气安全技术问题。 3.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运用特种设备安全相关技术和标准,辩识和分析特种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解决特种设备安全技术问题。 4.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掌握火灾、爆炸机理,运用防火防爆安全相关技术和标准,辨识和分析火灾、爆炸安全隐患,采取相应预防和控制措施,预防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5.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运用职业危害控制相关技术和标准,根据作业场所生产性粉尘、毒物和物理因素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式和途径,辨识和分析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采用工程控制技术措施和个体防护技术措施,消除或减少职业危害。 6.交通运输安全技术。运用交通运输安全相关技术和标准,辨识和分析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运、航空等主要事故隐患,采用相应技术措施,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7.采矿安全技术。运用矿山安全相关技术和标准,辨识和分析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采用相应技术措施,预防事故发生,重点预防瓦斯灾害、地压灾害、水害、火灾、尾矿库溃坝和排土场泥石流等主要事故;运用油气田安全相关技术和标准,辨识和分析油气田勘探、开发和储运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采用相应技术措施,预防事故发生,重点预防井喷、火灾、爆炸、中毒等主要事故。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B.基本看法C.改造D.意识[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B.发挥C.表现D.持久的变化[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B.美国心理学家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D.英国医生[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B.兴趣性动机C.情趣动机D.直接性动机[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C.间接性动机D.志向性动机[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需要学习动机C.内部学习动机D.隐蔽性学习动机[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诱因性学习动机C.强化性动机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对活动的影响C.对记忆的促进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B.聪明过人C.思维敏捷D.物以类聚[ 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B.情感迁移C.知识与技能迁移D.气质迁移[ 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B.同化学习迁移说C.经验类化迁移说D.认知结构迁移说[ A] 20.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6.1) A.感受与体验B.前人经验C.记忆的内容D.信息及其组织[ D] 21. 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程序性知识B.实用的知识C.直观的知识D.可应用的知识[ A] 2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