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园林分析之扬州何园

建筑园林分析之扬州何园
建筑园林分析之扬州何园

建筑园林分析之扬州何园

今年清明节时层去何园游玩,园内吸引了很多游人,还有学生在假山上写生。人虽多,但圆子内却不嘈杂。船厅内有人弹奏古筝,并且可以在此饮茶。园内的工作人员清一色红色旗袍搭配着晚清时的古建筑,似乎真是回到了清朝末年。但周围游人的身影又将思想拉回,似乎是现代与古代的交际。

何园又名“寄啸山庄”,由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何园原址,为乾隆年间古园,名双槐园。曾在何园寓居过的名人有: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他六次来扬州,寓居在骑马楼东一楼;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曾寓居何园五年多,其旧居在骑马楼东二楼。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其中,片石山房系石涛大师叠山作品,堪称人间孤本。

何园的主要特色是把廊道建筑的功能和魅力发挥到极至,1500米复道回廊,是中国园林中绝无仅有的精彩景观。左右分流、高低勾搭、衔山环水、登堂入室,形成全方位立体景观和全天候游览空间,把中国园林艺术的回环变化之美和四通八达之妙发挥得淋漓尽致,被誉为立交桥雏形。

何园规模庞大,面积为1.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就达7000余平方米,占50%以上,密度极高,反映清后期园林建筑过多的特点。全园可为东园、西园、园居院落、片石山房四个部分组成,以两层串楼和复廊与前面的住宅连成一体。东园的主要建筑是四面厅,为一船厅,单檐歇山式,带回廊,

面阔15.65米,进深9.50米。厅似船形,四周以鹅卵石、瓦片铺地,花纹作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以此建筑为主景,南向的明间廊柱上,悬有木刻联句“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厅北有假山贴墙而筑,参差蜿蜒,妙趣横生;东有一六角小亭,背倚粉墙;西有石阶婉转通往楼廊;南边建有五间厅堂,三面有廊。复道廊中的半月台,是中秋赏月的好地方。

西园空间开阔,中央有一个大水池,楼厅廊房环池而建。池的北楼宽七楹,屋顶高低错落;中楼的三间稍突,两侧的两间稍敛,屋角微翘,形若蝴蝶,故而俗称“蝴蝶厅”。楼旁与复道廊相连,并与假山贯串分隔,廊壁间有漏窗可互见两面的景色。池东有石桥,与水心亭贯通,亭南曲桥抚波,与平台相连,是纳凉之所。池西一组假山逶迤向南,峰峦叠嶂

,后有挂花厅三楹,有黄石假山夹道,古木掩映,野趣横生。何园中的水心亭(有人称戏台),是为了巧用水面和环园回廊的回声,增强其音响的共鸣效果而建的,以供园主人观赏戏曲和歌舞

之用。《红楼梦》等影片的拍摄,都曾把何园的水心亭作为场景。“四面串楼环水抱,几堆假山叹自然。”串楼是何园建筑艺术的最大特色。串楼复廊逶迤曲折,延伸不断。

串楼长400余米,绕园一周。在串楼的窗格和壁板上刻有苏东坡、唐伯虎、郑板桥等人诗画,回廊墙壁石碑上嵌有古人的诗句。回廊上的“观园镜”,可通观全园景色,给人以“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景观印象,充分体现了建筑艺术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之美。

何园虽是平地起筑,但却独具特色。通过嶙峋的山石、磅礴连绵的贴壁假山,把建筑群置于山麓池边,并因地势高低而点缀厅楼、山亭,错落有致,蜿蜒逶迤,山水建筑浑然一体,有城市山林之誉,是扬州住宅园林的典型。园中的植物配置也独具匠心。半月台旁的梅花、桂花、白皮松,北山麓的牡丹、芍药,南山的红枫,庭前的梧桐、古槐,建筑旁的芭蕉等等,既有一年四季之布局,又有一日之中早晚的变化,极尽人工雕琢之美。

何园是清代后期扬州园林的代表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扬州的园林特色和风格的体现。漫步何园,回廊曲折,复道行空,假山贴墙,鸟栖庭树,丘壑宛然,游鱼惊水……宛若“鸟飞屏风里,身置仙境中。[

贴壁假山

贴壁假山在船厅后侧风火墙上紧贴墙壁堆叠着一组长达六十余米的假山,上有盘山蹬道,下有空谷相遇,水绕山谷,

山上有月亭,过月亭可登上复道回廊,形成全园上下立体交通。如果把封火墙比作一张

宣纸那贴壁假山就是一副刚画好的山水画,拐弯处还给人以悠远的感觉,令人无限遐想。也是防止主人家“抬头见东墙”使其更加吉利一些。

船厅

在东园的所有建筑群中,最为精致的要数船厅了,整座厅形似船形,厅周围以

鹅卵石、瓦片铺成水波纹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厅旁抱柱上有对楹联:“月做主人梅做客,花为四壁船为家”。船厅四周用通透玻璃镶嵌的花窗,给有以“人在厅中坐,景自四边来”的意境。

读书楼

翰林公子读书楼是何园文脉的象征。何氏家族从何芷舠(dāo)父亲这辈起通过科举作了大官,留下了厚学重教、诗礼传家的门风。先后出了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

复道回廊

如果说东园是后花园的序幕,则西园则是后花园的主体。走入西园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那贯穿全园的复道回廊,全长1500多米,被誉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型。复道,就是在双面回廊的中间夹一道墙而形成,起到分流作用。

回廊,扬州人俗称串楼,分上、下两层,它将东园、西园、住宅院落都串连在一起,游客即使在雨天,也免遭淋漓之苦,尽情欣赏全园美景。廊的东南两面墙上开有什锦洞窗和水磨漏窗,绕廊赏景,步移景异。

水心亭

西园以水池居中,池中央便是水心亭了,这座水心亭是中国仅有的水中戏亭,专供园主人观赏戏曲、歌舞和纳凉赏景之用。《红楼梦》、《还珠格格》、《毕升》等一百多部影视剧把此处作为影视基地。

蝴蝶厅

水池的北面是主人用于宴请宾客的宴厅,因厅角昂翘,像振翅欲飞的蝴蝶,故称蝴蝶厅。厅内木壁上刻着历代名碑字画。[1]

湖石山

池的南面有一座湖石假山与水心亭隔水相望,这座假山在建园意境上来观察体味,不由得让人领会到“空山新雨后,天清晚来秋。明月松尖照,清泉石水流。”的意境。[1]

赏月楼

从复道曲折南行,便到了赏月楼,又称怡宣楼,这里是全园赏月最佳场所,园主人的母亲就在此居住。廊旁的铁栏杆都是当时从国外进口的,均刻有“延年益寿”字样。[1]

同仁馆

本馆以“同仁”二字,为的是纪念60年前曾在何园创办的一所学校——同仁中学。本馆所在地,就是一间当年书声朗朗的教室。“同仁馆”是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同仁学子永不忘怀的一片绿洲,同时也是联结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炎黄子孙的一条金色纽带。[1]

玉绣楼

自赏月楼小院有东门直达玉绣楼所在庭院,顿有开阔疏朗之感。玉绣楼是两栋前后并列的住宅楼的统称,因院中种植广玉兰和绣球而得名。一百多年前,

何园

何家的老少主人们,就在这样的一个园居空间里一幕幕演绎他们的人生故事。

玉绣楼的主题建筑是前后两座砖木结构二层楼,既采用中国传统式的串楼理念,又融入西方的建筑手法,如采用法式的百叶门窗、日本式的拉门、法式的壁炉、铁艺的床等等,此外,在体现住

宅建筑功能和人性化需要方面,也有一些值得称道的细节,如地面设通风孔、地下建近两米高的透气层等等,可见当时园主人“与年俱进”的思想!

骑马楼

出玉绣楼沿着复道回廊向东入骑马楼,骑马楼是何园的客舍。骑马,意味着异乡和征途。何园客舍取骑马为名,别有一番苦心深意。另有一说,骑马楼,形似马鞍,分为东、西两幢楼。东楼亦称东一楼,往北整齐排列东二楼、东三楼。此三幢楼,皆为两层,前后相连,上下相通,宛若迷宫。

东楼,亦称东一楼,国画大师黄宾虹是何园园主何芷舠长媳的族叔。黄宾虹一生中,有六次来扬州,时间有长有短,皆寓居在东一楼。1954年11月,黄宾虹已九十有一,他在给女弟子顾飞论画的长信中,又一次追叙他当年到扬州及何园的经历与见闻。

东一楼、东二楼、东三楼之间,有两个庭院,东二楼中间有过道,将前后两个庭院连通。东二楼中间的这条过道,曾经是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的旧居。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朱千华先生一家五口人(父母、妹弟),就生活在东二楼中间的这条过道里,前后生活了五年时间。当时,此过道有后墙封闭,成为一间居室。居室内再砌墙,分成前后两小室,作民房用。朱千华简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岭南田野笔记》、《雨打芭蕉落闲庭:岭南画舫录》等。[1]

清楠木厅

玉绣楼前面是一座面积为160平方米的“与归堂”,是目前扬州保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座楠木厅,此处为主人会客的地方。楠木厅正厅大门两侧,融合了西方建筑的手法,运用整块4平方米大、9毫米厚的玻璃,采光效果极好!

3片石山房

与何园紧相毗邻的是“片石山房”,是明末清初画坛巨匠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据史称,“片石山房在花园巷,一名双槐园,歙人吴家龙别业,今粤人吴辉谟修葺之。园以湖石胜。”(清《江都县续志》卷十二)又据清钱泳《履园丛话》卷二十载:片石山房内“二厅之间,湫以方池。池上有太湖石山子一座,高五六丈,甚奇峭,相传为石涛和尚手笔”。石涛是我国明末杰出的大画家。原名朱若极,他是清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开辟了扬州画派,为扬州八怪的先驱。石涛遍访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晚年侨居扬州,留下叠石的人间孤本——片石山房。曾旅居扬州,死后葬于扬州蜀冈。

片石山房于1989年复修,门楣上的“片石山房”额系移用石涛墨迹。此园的设计,以石涛画稿为蓝本,顺自然之理,行自然之趣,表现了石涛诗中“四边水色茫无际,别有寻思不在鱼;莫谓池中天地小,卷舒收放桌然庐”的意境。园中假山丘壑中的“人造月亮”是一奇观,盈盈池水,盎然成趣。假山内藏有一所石屋,可作夏日消暑的好地方。它本非自然而追逼自然,出自人工却巧夺天工,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前来观摩瞻仰。

明楠木厅

片石山房东面有

一座楠木厅,是何园保存年代最久的一幢建筑,俗称明楠木厅,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厅西侧有一“不系舟”,坐在舟上可俯视池鱼,就像船只从外面航行归来。[1]

水中月

片石山房中假山丘壑处的一道奇观。园林大师石涛在片石山房的墙壁和叠石之间匠心独运地造就了一处“水中月”的景观。白天望去,但见池水映中一轮明月,且随着观者视角变化有阴晴圆缺之异。原为叠石后的墙上一处孔隙,随视角不同被叠石遮掩。石涛匠心独运,与水月镜花间隐喻出“世事无常,随遇而安”的人生况味[2]。

“满园竞芳”

何园里还蕴藏着四个景致,三处位于西园。排第一的是何园的复道回廊。复道回廊分上下两层,或直或曲,贯穿全园,全长1500多米,被誉为中国立交桥雏形。而复道回廊上的花窗则为第二,造型阔大,气宇轩昂,绕廊赏景,步移景异,是园林花窗中罕见的极品。第三处是以水池居中的西园池中央的水心亭。水心亭是一座中国仅有的水上戏台。在上面轻歌曼舞,可以巧妙的借助水面与走廊的回声,起到增强音响的共鸣效果。位于园东南的片石山房在石涛大师叠石人间孤本的腹内,藏有一座石屋。石屋有两间,东西都有洞门出入,盛夏酷暑,烈日炎炎,这里便成了养心消暑的绝佳之处。

回归何园的何家祠堂于二OO七年四月三十日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约三百平方米的祠堂位于何园西南侧,紧临何园片石山房,祠堂由东向西形成大小祠堂。祠堂内陈设容像为原祠堂的真迹复制品,展出的是何芷舠及其上五辈人的容像。从无锡赶来参加开放仪式的何园主人何芷舠第四代曾孙何祚宏老先生作介绍。

何园是清后期扬州最后建造的一座大型园林。同光以后,由于盐商和漕运的衰落,园林建造的中心已经转到苏州,此时的扬州园林已处于回光返照的状态,但仍能体现其豪放大气的一面。而何园集扬州园林的精髓于大成,并很好地融合了西洋建筑的元素,成为中国园林史上的一个奇葩。

走进何园,宛如走进一幅历史人文的旖旎画卷;一位集官僚、盐商、隐者、教育家多重身份的传奇人物,曲折隐秘的心阶历程在此淋漓披露;一个由封建走向开明的世家大族兴衰荣辱的生存活剧在此栩栩上演;一部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丰富多彩的外传故事在此生动展现……

陈晨

201179040103

游古猗园阅读训练及答案

春风把我们送到美丽的南翔古猗园。走进古猗园的大门,迎面是一堵巨大的浮雕墙。你看,假山流水,柳荫竹林,亭台楼阁,一对栩栩如生的白鹤正在南飞。啊,多美的艺术品!老师告诉我们,这堵墙叫照壁,上面雕刻的是明代古猗园的全景。转过照壁,沿着石铺的小径向前走,我们来到了横跨戏鹅池的九曲石桥。那栏杆、那柱子,都十分别致。站在九曲桥上,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碧波荡漾、苍松翠竹、层叠的假山、盛开的鲜花,多么秀丽呀!走过九曲桥,登上竹枝山,我们便看见了一个很有特色的亭子。亭子前有一块黑色的匾额,上面是三个苍劲有力的烫金大字:缺角亭。这亭子是四方形的,亭顶、三个檐角的尖端都有一只紧握的大拳头,只有东北角缺了一只。老师告诉我们:“1937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南翔人民就在这儿建立了这个亭子。亭子特意缺了个东北角,以示伤痛。其他几个角上的大拳头是表示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听完介绍,我们不知不觉地紧握拳头,心中升起了怒火。从缺角亭后下山,我们就来到了半浮在戏鹅池上的浮筠阁。在这儿,我看到了对面那古色古香的石舫。水平如镜的戏鹅池池面上,倒映出绿的山,红的花,古老的石舫,秀丽的白鹤亭,湖岸垂柳正在爆芽,桃花正含苞欲放,春意正浓。绕了一个大圈子,我们竟又回到了照壁前。啊,古猗园不愧为江南园林的明珠。好词:柳荫竹林亭台楼阁栩栩如生含苞欲放佳句:水平如镜的戏鹅池池面上,倒映出绿的山,红的花,古老的石舫,秀丽的白鹤亭,湖岸垂柳正在爆芽,桃花正含苞欲放,春意正浓。1.选出表示下列句子意思的词语。形容逼真,像活的一样。 A.古色古香 B.水平如镜 C.苍劲有力 D.栩栩如生正确答案:D2.选出表示下列句子意思的词语。形容书法、绘画老练而雄健有力。 A.古色古香 B.水平如镜 C.苍劲有力 D.栩栩如生正确答案:C3.选出表示下列句子意思的词语。形容水面十分平静。 A.古色古香 B.水平如镜 C.苍劲有力 D.栩栩如生正确答案:B4.选出表示下列句子意思的词语。形容器物、艺术作品或室内陈设具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 A.古色古香 B.水平如镜 C.苍劲有力 D.栩栩如生正确答案:A5.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 A.照壁、九曲石桥、竹枝山、缺角亭、浮筠阁、照壁 B.照壁、九曲石桥、缺角亭、浮筠阁、照壁 C.照壁、缺角亭、九曲石桥、浮筠阁、照壁 D.照壁、缺角亭、浮筠阁、九曲石桥、照壁正确答案:A6.给“端”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尖端()A.不歪斜 B.东西的头 C.事情的开头正确答案:B

中国式居住八大中式宅院赏析

中国式居住· 八大中式宅院赏析 引言丨故乡的眷恋不管是藏匿于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 还是散落于苏杭街巷的粉墙黛瓦,总有一方让人魂牵梦萦的土地,是游子心中神秘且无法割舍的存在,而记忆里的生活点滴,便是我们心灵的栖居之地和情感的寄宿之所。 回溯丨此处心安是吾乡人们常说,每一缕炊烟背后,都是游子剪不断的离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想回到孩童时期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在青草芬芳的小河桥边,细雨滴答的青石板路上,找回心中那份怅然若失的力量和情感。我们满怀欣喜,回到家乡。儿时的小桥流水却早已不知了去向,昔日的青砖小瓦马头墙,也早已变成了华丽复古的西式洋房。日益西化的生活模式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可经济的腾飞和城市面貌的多元,却依然难掩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断层与缺失。 我们不禁自问,那些丢失已久的传统文化自信,又何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焕发出新的生机?「安吉桃花源」作为中国式居住系列作品的伊始,设计以具有禅意的、略带野逸的中式园林为整体基调,用相对现代简约的语汇,传达中国传统建筑的气质神韵,通过现代化的建造技艺,实现了功能与审美间的创造性突破; 「苏州桃花源」我们基于对苏州传统街道布局、水巷组织和庭院营造的研究,在园区的组织形态与空间结构中吸取老城肌理,以小尺度的体量空间,谦逊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展现隐于都市的大儒风范;两

棵迎客松苍劲翠绿,与一镜池水相互映衬。 造境取法古建礼制,古人空明澄澈的境界追求不言而喻。穿过迎宾厅,移步园林内,一派白墙黛檐错落有致,万千气象徐徐舒展。树取一枝,石取一角,一石一木,山川精华所致。这一次悄无声息的桃花源, 毫无疑问让世界醉倒在中国文化之美的意境里。「杭州云栖玫瑰园中式大宅」我们恢复了以内院为核心的传统居住建筑实质,重拾了对原有场地精神的关怀,再现了经典的中国传统园林,希望营造静谧 天地之间的世外桃源,满足用户闲云野鹤的居住情怀;空间主序列是按传统四合院以轴线为引导,一进进的院落:前庭—门厅—中庭—家庭室—主花园,前庭紧凑低调,中庭尺度适宜,把尽可能多的用地留给主花园。「杭州元福里」我们通过与老照片的对比研究,完整保存了明清“坊巷制”架构,以原生态自发生长形成的“低层高密度”城市肌理,再现传统街区的空间记忆,将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历史,在闹市中心得到延续;「杭州江南里」我们基于对“中国古代建筑群组聚落” 的认知,首次将“传统街巷与江南园林”的传统设计精髓,运用于总图设计中,以进退错落的街巷关系和曲折幽深的庭院格局,展现大隐于市的精致城市园林;江南里地处百多年前的洋关,一脉武林,市肆繁错,是典型的城市宅院。相比云栖玫瑰园富于戏剧性的飞檐,江南里的建筑要内敛得多。一共76 户中国院子,歇山顶结合悬山顶,粉墙黛瓦,朱栏小楼。「杭州桃李春风」作为小镇文化的发源,我们将中产阶级对“中国式居住”的向往,装进了83 方

扬州何园导游词

扬州何园导游词 扬州何园导游词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导游,通常会被要求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导游词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扬州何园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位游客,大家好! 我是扬州何园的"小翰林",今天,我带大家参观何园!! 我们现在将要参观的这座园林,位于扬州古运河畔的徐凝门街77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造于1883年,也就是清光绪九年,是扬州大型私家园林中最后问世的一件压轴之作。因为建筑手法独特多样,艺术风格上南北兼容、中西合璧,成为扬州园林的经典代表,被誉为中国晚清第一名园。 其实,何园最早不叫何园,而叫寄啸山庄,因为园主人姓何,人们都习惯叫它何园。何氏家族和中国近代史上几个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关系十分密切: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光绪皇帝老师孙家鼐(nai)是同乡加儿女亲家,进退与共;与光绪皇帝另一位更有名气的老师翁同龢(he)以及清廷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也有姻亲关系。何园主人何芷舠少年得志,官运亨通,暗地里也捎带着经营盐业,拥有巨额财富。何芷舠四十九岁那年,从湖北汉黄德道台任上辞官归隐扬州,投入巨资良材,打造了这座宅园一体、居游合一的大型私家园林。 何园占地面积*****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建筑部分占全园面积的50%。这样的建筑密度,对于园林来说是太大了,但人们置身园中,不但没有拥挤感,反觉得处处收放有度,疏密有致,小中见大,层次分明。这种效果,靠的正是造园者在建筑布局上的匠

名园赏析

苏州四大名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 1、苏州“拙政园”的见解、布局、特点、手法。475 全园包括三部分:西部的补园、中部的拙政园紧邻于各自的邸宅之后,成前宅后院的格局,东部重加修建为新园,是一座大型的宅院。 中部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中部布局以水池为中心,池中推山,池南建厅堂轩馆。主景在远香堂后两面,即前面是嶙峋崔嵬的奇峭山水,后面是平岗水坂的平原山水,奇峭有赖于用石,前山是用湖石叠成,有洞壑峰恋,但制作粗劣,且黄石与湖石混用。平远则需舒展,故在池中堆土成二岛,岛上竹树茂密,各建一亭,形成东西展开相互映衬的画面,具有浩淼的水面和土山茂林,富于江南情趣。后期所增加的南轩、荷风四面亭、小飞虹等建筑物都非常得当,成为很好的观景点,又是山水中的优美点景物。在远香堂的东西两翼,则有两组院落或景点:一组在东,有枇杷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三个庭院组成,形成富于变化的空间组合,再加上绣绮亭作为远香堂的对景,使东翼景观十分充实。另一组在西,有小沧浪水院、小飞红和香州石舫组成,以水院与水景为特色,使西翼也颇丰满。这两翼都以空间层次多、构图美而加强了远香堂作为主厅的地位,且东翼以院、西翼以水,其意趣各有不同。至于偏于一隅的见山楼,因体量较高大,处于偏远处是恰当的,也可补香州与南轩以北缺少对景的不足。 总体看来,拙政园中部的布局疏密相同,旷远与深邃兼备,尚保留一些宋、明以来的平淡简远的遗风。建筑物不少,却又不过于人工化,水面开阔,而又不失水层次的丰富。 西部原补园部分,以三十六鸳鸯馆前的山水为主景。此后经改建后较为拥塞,由澳邃而却开郎,山石堆砌过多,人工气息过重,只有倒影楼和宜两亭一线对景及水上波形长廊较有创意,是此处最佳景物。 其他值得一提的布局手法:原来的园门是邸宅备弄的巷门,经长长的夹道而进入腰门,迎面一座小型黄石假山犹如屏障,免得园景一览无余。山后小池一泓,渡桥过池或循廊绕池便转入豁然开朗的主景区,这就是造园的大小空间转换、开合对比手法运用之一例;中部的建筑布局以次景区的密来反衬主景区的疏,既保证了后者的苑若天成的大自然情调,又解决了因园林建筑过多而带来的矛盾。中部是典型的多景区、多空间复合的大型宅院,园林空间丰富多变、大小各异。有山水为主体的开敞空间,有山水与建筑相间的半开敞空间,也有由建筑围合的封闭空间。这些空间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分隔,形成一系列的序列组合,并突出表现了大园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的组景韵律感。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36982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一、前言 纵观中国园林的发展轨迹,从殷周苑囿、汉唐雄风、魏晋六朝、宋元明清到现代园林,已有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经过绘画、工艺美术、建筑、诗词等多种艺术综合,长期相互交融渗透后发展出来的一门体系完备的艺术门类,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多姿多次,个性特征鲜明。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成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历史长河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介绍中国园林的史论专著及影音资料多以华丽优美的词藻赞美古典园林的形式与意境的精妙,虽引人入胜,却较少揭示产生这种精妙的原因。彭一刚先生撰写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这本经典著作,从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总体特征、中西方造园手法对比入手,联系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突出强调其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巧妙结合为一体的特点。作者运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文字,精美的钢笔画,清晰直观的照片和分析图,从建筑构图及空间理论的角度对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系统而深入地进行了分析研究。反复阅读书中各章节后,让我对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性认识。本文结合自己本科实习时所见到的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实例,就感受较深的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要素 园林造园成熟于明清时期, 其造园的规模、技术、艺术等方面都比前人有很大的提高, 成为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而江南以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园林史上有着非凡的成就。江南所建园林大都是城市中建造的宅园,是为地主以及文人士大夫的需要而建造的具有城市山林式的园林。唐朝杜苟鹤的诗“君到姑苏见,人家皆枕河,姑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反映了江南水乡的面貌,所以江南园林的特点:“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高低曲折随人意,好处多从假字来”。这也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私家园林以明清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代表,如拙政园、寄畅园、留园、沧浪亭等,它们在创作思想上,均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主要表现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在创作中居于主导地位。 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它主要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既再现了自然山水美,又高于自然,且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筑山、理水、植物、建筑是其造园核心的四大要素。 1.筑山 明清时期,随着写意山水园的不断发展,堆山置石之风更为盛行,达到了“无石不园”之地步。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它不仅师法自然,还凝聚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园林中的山石除了兼备自然山石的形神外,还可以具有传情的作用。园冶中所说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园林受到绘画的启迪,常借助叠石起某种象征或抒情作用。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林泉高致》中对山石的描绘:“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如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很能说明寄情于物的移情作用。无独有偶,扬州个园也有山石为景分别象征春夏秋冬,以石为主材营造出扬州个园的四季不同的假山, 以石笋代表春山, 湖石代表夏山, 黄石代表秋山, 宣石代表冬山, 可谓别具一格。如图1-4所示:

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考察报告

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考察报告 一、园林建筑的分布 园林建筑,作为物质财富和艺术创作,总是用来满足封建统治阶级——帝王、贵族、官僚、地主、士大夫、富商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要求的。 由于园林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传统,因而其分布的地区也是很广的,更为集中的仍在以下几个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一带;洛阳、开封;杭州及钱塘江三角洲;南京、扬州、苏州及其附近各城市;北京、承德以及岭南一带。 二、北京园林的历史和分布 北方的园林都集中在北京。北京就是战国时燕的都城,唐以前称冀州,辽代曾以此为陪都,金时建为都城。明时利用元大都旧城又加以改建,清仍袭明之旧制未作很大改动。 金与南宋相对峙,据北方以北京为都城,其统治阶级暴戾奢侈,为贪图享乐也大量的兴建苑囿。元之太液池即系在金之大宁宫基础上改建的,并成为宫中禁苑。明时又扩建太液池为西苑,从而成为城内最大的苑囿。此外,由于是都城,达官贵气云集,而积水潭,海子一带即城东南泡子河周围,既可引水注园,又有自然风景可借,因此也建造许多私家园林。不过总的讲来北京城内由于水源短缺。有不少宅园均无水可引,只好成为“旱园”。 与城内相比,西北相邻一带其自然环境更加有利于建造园林。这里既有西山为屏障,又有充分的水源可资开发利用,加之自然风景十分优美,所以自金、元至明清,建造别墅、苑、园的活动一直连绵不断。特别是到清代,自康熙开始先后有畅听园、静明园与香山行宫,雍正时又建了圆明园,到乾隆造园活动达到全盛时期,在这里建造的大小苑囿不下十处。除皇家苑囿外,还有许多贵族官僚的私园。 三、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园活动,并且由于各自文化传统的不同艺术风格的话。那么,概括地讲有两种园林风格最典型也最引人注目。这两种园林风格是:在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园林;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在现自然山水式园林。前者的特点是:整齐一律,均匀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方正正的。总之,一切都纳入了严格的几何制约关系中;一切都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一句话,就是强调人工美。后者的特点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没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上述两种造园风格的主要差异表现为:一个着眼于几何美,另一个着眼于自然美。除了这两种园林外,还有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园,伊斯兰园林,日本园林等。这些园林都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就其对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态度来讲,非侧重于前者,既侧重于后者。 中国园林具有独特的风格,作为中国人引为自豪这本来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这种情况却常使某些人在突出我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特点时,便不自觉的贬低了西方园林的成就。其实,这两种园林艺术都是各有千秋的。它们之间仅是风格不同,各自所抒发的情趣不同、各自所走的路子不同而已。这两者之间是很难分出孰高孰低的,不过为了廓清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征,却有必要把它们放在一起作对比、分析,从而进一步搞清这两种园林风格各自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下逐渐形成的。 四、中国园林建筑的特点 与其它类型建筑相比,园林建筑究竟有哪些特点呢?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抒发的情趣不同其它其它类型的建筑如宫殿、寺院、陵墓、民居等,出于不同的要求或宏伟博大,或庄严肃穆,或亲切宁静,但一般都不追求如诗似画一般的意境,并在画家的苦心经营下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所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诗情画意等对园林意境的描绘,都说明园林建筑确实不同于一般建筑,如同凝聚了的诗和画,具有极其

古漪园导游词(老园区2.24)

导游词 各位亲爱的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古猗园游玩,首先我谨代表我们古猗园景区及所有工作人员向你们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我是古猗园景区的导游,我叫xxx。俗话说: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陪同大家一起游览古猗园。在之后的导游中,如果有什么地方我讲的不清楚或者大家有什么问题,欢迎提出,我将尽我所能为各位解答,希望我们古猗园的优美风景和我的服务能给大家带来一份好心情。! [古猗园概况] 在游园之前我先占用大家一点时间来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古猗园的概况。古猗园位于市嘉定区南翔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五大古典园林之一。古猗园,初名“猗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为时任通判闵士籍所建。猗园之名取自《诗经》“绿竹猗猗”,形容竹子美盛的样子。最初由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三松精心设计,有“十亩之园,五亩之宅”的规模。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洞庭山人叶锦购得后,大兴土木,修葺装点,因隔了一个朝代,更名为“古猗园”。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9年)由地方人士募捐购置古猗园,作为州城隍庙的灵苑;同治至光绪年间,园又增建厅、堂、庵院,开设酒楼茶肆,作为祀神集议和游览休闲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古猗园历经多次改扩建,2009年经过园区改造和东扩建设,面积达到130余亩。全园按不同景观划分为猗园、花香仙苑、曲溪鹤影、幽篁烟月四个景区,具有猗猗绿竹、明清建筑、幽静曲水、花石小路、楹联诗词五大特色以及古朴、素雅、清淡、洗练的园艺风格。园保存的唐代经幢、宋代普同塔、南厅、微音阁等文物、历史遗迹,弥足珍贵,引人探古问胜。 [缺角亭] 现在您正在波平如镜的鸳鸯湖上,沿九曲桥北行,我们即将进入古猗园老园景区。眼前这座山叫竹枝山,高耸于山顶的四角凉亭飞翼凌空,色调柔和瑰丽。与其他方亭不同的是,它只缺东北一角,这便是沪上闻名的爱国主义纪念地——

【精选】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 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 事业。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 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 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于中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

研究。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有以下几种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因为采用“咫尺山林,多方胜景”手法造园。园林不在大小,都强调小中见大、大中有小。大观园属大园林,然而在观览中,又不断出现幽趣小景。像颐和园万寿山上出现谐趣园一样,那就是寓动观中以静观所在,游人在此可以得到调剂休息,不能老是走着看景,也要驻足领略静观的妙趣。园林离不开叠山理水,苏州网师园是一个小型园林,园内仅有半亩方塘,但环水池叠石成山,崎岖有致,形成若干洞穴,使人不感单调。临山池建半亭、水阁和小桥,皆低凌水面,居高临下,可见流水潺潺;立足桥上,会引起寻觅流水源头的意思,望去有广远不尽之意,尺幅天地也就不感局促了。中国园林还讲究借景,如无锡的寄畅园为山麓园林,身临其境,满法人代表法人代表目是山,正是纳野外自然山景于园内,起到园外有景、景内有景的效果。借景常见以水为镜,水中现景,称为借镜。还有远借、邻借、仰借和俯借等构景手法。通过建筑的门洞、花墙和窗口都可达到借景,以丰富园景。苏州沧浪亭,大门外沿河用黄石假山叠为驳岸,在园内复廊上开数十个花窗,观景仿佛分不出园内园外。这是为实现借景而采取的一种造景方法。小中见大、实中求虚的造园手法,是中国古典园要的另一特点。扬州园林小盘谷,面积不大,充其量不过一湾池水,一座假山和一幢楼舍。然而造园通过叠石堆山,给人造成一种园景深远的错觉。园中用玲珑湖石临水造景,架起小桥,突兀假山,映带屋宇。细察剔透的湖石,像虎,像狮,像鬼怪,姿态各样。再望山上苔藓斑驳,藤萝掩映,好像幽壑中微露出一条羊肠小径,穿过去又别有洞天,使人越发感到这座小屋的情趣。

浅谈观赏竹在园林中的应用

浅谈观赏竹在园林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11-18T16:35:20.03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9期作者:康高[导读] 面对席卷全球的生态危机和城市环境问题,人类在利用竹类植物的同时对竹类植物的生态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成都理工大学 610059 摘要:本文分析了观赏竹的观赏特性、分类及在园林绿化的发展与运用,对观赏竹在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应用与存在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为正确认识观赏竹造景的价值,提出了以下主观意义上的建议。 关键词:观赏竹;特色分类;应用近年来,面对席卷全球的生态危机和城市环境问题,人类在利用竹类植物的同时对竹类植物的生态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竹类植物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城市生态建设,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竹类植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造景形式也日益丰富。 1 观赏竹概况 观赏竹指具有可供人们观赏和较高经济价值的禾本科竹亚科的竹类植物,观赏竹是构成中国园林的重要元素。据当代文献记载,我国有狭义竹亚科(不包含草本竹类)40 属 500 余种,其中大部分皆具观赏性。 观赏竹的特性一般分为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文化特性和美学特性四个方面。第一, 生物学特性, 竹由地下茎、竹竿、枝、叶和箨、花、果六部分组成;第二, 生态学特性, 竹的适应环境条件广, 但在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较深厚肥沃的土壤中生长较好;第三, 文化特性, 竹素来有“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之美称, 象征虚心谦和、高风亮节的操行;第四, 美学特性, 含声、影、意、形“四趣”, 有洒脱、素雅、高洁、古朴之美。 2 观赏竹在园林中的应用 2.1 观赏竹在古典园林的应用 2.1.1 与甬路和铺装搭配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竹坞寻幽”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为常见的植物造景方法之一。多以群植的竹林夹于曲折小径两侧形成较高密闭度的空间, 要求竹丛林冠线高低起伏, 富于节奏;园路则“忌直求曲, 忌宽求窄”,呈不规则地柔和曲线型, 正如扬州个园中几处小径, 以毛竹围合, 碎石小径蜿蜒曲折, 此端望不见彼端, 在拉伸景观层次的同时又增添了游园乐趣 (图2-1)。 2.1.2 与建筑及构筑物搭配 中国古典园林中竹与建筑等构筑物的配合造景中以亭、墙、窗为最, 分别有“竹里幽馆”、“粉墙竹影”、“移竹当窗”的具体造论。正如扬州个园北入口处的竹亭, 三面围以翠竹, 一面贯通石子小路, 与游园的主路分隔开的同时, 竹亭的茅檐微微探出竹丛, 从而做到空间上相隔, 而意境上相连(图2-2)。 图2-2 个园观赏竹应用 而“粉墙竹影”与“移竹当窗”中的构筑物体量较小, 偏向于形成尺度较小的景观, 且突出强调以漏景或框景手法形成的“尺幅之画”。尤以扬州何园中“琴棋书画”中的画境最具代表性:将观赏竹与景墙配合造景, 用镂空墙体或窗架等框取背景竹的局部以构成天然图画(图2-3)。 2.1.3 与溪流水体搭配 古来造园便极重理水, 从中衍生出关于观赏竹的应用便有“竹径绕池”、“岩涧幽篁”、“隔篁听水”等形式, 又以水体类型的不同而各有特点。正如《沧浪亭记》中所写的那样“前竹后水, 水之阳又竹, 无穷极”, 形成平阔的“澄川”与高直的“翠干”之间色彩与质感上的对比, 又通过水中竹的倒影使二者调和。

不系之舟_园林石舫漫谈

石舫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一种特殊景观建筑,外形模仿江湖中的游船画舫,因其固定不能移动,又称为旱船。其下部往往用石材砌筑,故又称为石舫。 画舫原指江、湖中一种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游赏性船舶,又称游舫。皇家园林中水面浩瀚辽阔,多设龙舟游船,自汉唐以迄明清莫不如是。大型私家园林中也常设有画舫,以便泛舟游于园池。舟船浮游于水,不宜作居住之用,而园林中的石舫因其稳固,不涉风险,既是一种独特的景观,又有生活实用价值,故无论在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中均可见到它的身影。 舫在江南园林中极为常见,全国现有的园林石舫也以江南园林中为最多。如南京煦同;苏州拙政园、怡园、狮子林、吴江退思园;上海豫园、南翔古漪园、青浦曲水园;扬州瘦西湖西园曲水、静香书院;杭州曲院风荷等都有石舫,许多园林中还有船厅。北方颐和园有清宴舫、圆明园石舫遗迹、淑春园(今北京大学未名湖)石舫遗迹;济南十笏园有稳如舟船厅;太原晋祠、西安华清池也有石舫。岭南园林中广东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东莞可园均建有石舫或船厅。四川眉山县三苏祠有船坞石舫。石舫依水而不游于水,处于陆而不止于陆,似舟而非舟,似动而还静,付与园林以独特优美的景观,给人以无穷的联想,创造了深邃的意境,具有极深的哲理。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白居易《适意》诗之一:“岂无平生志,扬牵不自由。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宋张孝祥《浣溪纱》词:“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显示人们向往坐享烟水之趣,不履风波之险的生活,追求无劳无忧、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心态。南京煦园石舫匾额上题有乾隆皇帝手书的“不系舟”,上海南翔古漪园石舫旧有祝枝山题额“不系舟”,青浦曲水园旱船之额为“舟而非水”,松江醉白池旱舫,董其吕曾题额“疑舫”,嘉定秋霞圃也有“舟而不游轩”等等,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在历史记载中,唐代及以前的园林中没有出现过石舫。北宋时,在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里未见到石舫,宋徽宗营造的艮岳中也没有石舫。欧阳修在庆历二年(1042年)任滑州通判时,在衙署东面建有“画舫斋”并著《画舫斋记》,文曰:“斋广一室,其深七尺,以户相通。凡入余室者,如入乎舟中。其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栏槛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凡偃休与吾斋者,又如偃休于舟中。山石蝤,佳花美木之植,列于门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故因以舟名焉。”欧阳修的画舫斋面宽仅一间,进深七尺,按宋《营造法式》,此类房屋间广(即面宽)不会太大,一般在一丈五尺以下,故平面比例在1:2左右,分成左右两室,以门相通。一间较封闭,另一间较开敞,其两侧设栏槛。进门设在一端山墙上。它的平面形式以及栏槛与舟船相似,内部空间也可能相象,但整个建筑的外形并不一定像船,且不临水。 最早记有船形建筑的是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其卷四“故都宫殿”中有“旱船”,“德寿宫”中亦有“旱船”。周密另一著作《癸辛杂识》记载临安(今杭州)集芳园中有“旱船曰‘归身’。” 明末关于石舫的记载明显多了,如无锡邹迪光的《愚公谷乘》说“愚公谷”(俗称“邹园”)有“阁前一池,屋跨其上,状如‘舸’,曰‘半舸’。”北京米万钟的“勺园”,“而跨水之第一屋,曰:‘定舫’。”“南有屋,形亦如舫,曰‘太乙叶’,盖周遭皆白莲花也。”祁佳彪《越中园亭记》载“苍霞谷”“堂之左有楼,望之若雪溪一舫”。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中引宋介之《休园记》曰:“水池之北岸建屋如舟形”。王世贞“弇山园”内亦有“舫屋”等等。上海南翔古漪园戏鹅池上的“不系舟”石舫,闵士籍初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沈元禄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作《古漪园记》,记曰:“为‘采香廊’,廊尽有亭,亭之左,作水周之轩,为‘书画舫’,在‘戏鹅池’上。”“不系舟”石舫应是记中的“书画舫”。现存石舫乃重建于1947年。 但是明末计成的《园冶》中关于屋宇只记有门楼、堂、斋、室、房、馆、楼、台、阁、亭、榭、轩、卷、广、廊等十五种,而没有舫。这大约是所记的十五种应为园林中常有的建筑,舫不是逢园必有的,故不录。 清代石舫更多,现存园林中的石舫多建于清代。皇家园林中颐和园之石舫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上部舱楼原为官式木构建筑,光绪年间改建为西式楼房,并改名为“清晏舫”(彩插图1)。承德避暑山庄有 不系之舟——园林石舫漫谈 何建中 · 55 ·

古典园林史重点整理笔记

古典园林史重点整理笔记 1.一池三山: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封建帝王都梦想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自从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开始,“一池三山”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 2.计成:明代的造园家,著有《园冶》一书,我国造园学的重要著作 3.样式雷:样式雷是清代二百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清代宫廷建筑设计和预算分别由样房和算房承担,样房是由雷姓世袭,称为样式雷,其祖雷发达是木工,所存建筑设计模型称为烫样,图纸称画样。 4.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构园手段是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 5.中国四大名园的古典园林是指:拙政园、留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6.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园林是指圆明园 7.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在_魏晋南北朝__开始兴起,到_唐代__有了较大的发展。 8.北宋文学家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是记录北宋园林面貌的重要文献 9.《考工》关于城市营建的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10.无锡寄畅园较多地保存着明末的布局面貌,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大造园家的回归现实主义的造园思想 11.明中后期,江南出现了一批造园专家,如计成、康熙时的、周秉忠等,他们原是文人,擅长绘画,又参与造园设计与施工 12.计成所著《园冶》一书中有“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的说法,来说明园林意匠的重要性 13.三山五园的基本组成 “三山五园”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三山是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是: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和清漪园(颐和园) 14.囿: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 15.大内御苑:建在首都的宫城或皇城以内,供皇帝日常游憩临幸的地方。 行宫御苑:建在都城远郊、近郊风景优美的地带,供皇帝偶尔游憩或短期居住的地方。离宫御苑:建在远离京城的风景地带,供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 16.花石纲:宋徽宗时期运输东南花石船只的编组。 17.别业:指在风景区或在郊外建造的以家宅为主体的园林 18.阁与楼:园林中供登高远望、游憩赏景的高层建筑,一般认为重层的屋为楼,有墙和窗 的重亭为阁。 19.隐逸:一种历史文化积淀,一种与仕宦相对应的概念与行为,是中古古代士人保持人格 独立的一种处事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还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如果说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园活动,并且由于各自文化传统的不同有各具不同艺术风格的话。那么概括地讲有两种园林风格最典型也最引人注目。这两种园林风格是: 在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园林;在东方,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 前者的特点是: 整齐一律,均匀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放整整。总之,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联系中去;一切都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一句话,就是强调人工美。后者的特点是: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上述两种造园风格的主要差异表现为: 一个着眼于几何美,另一个着眼于自然美。除了这两种园林外,还有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园,伊斯兰园林,日本园林等。这些园林都自成体系,各自特点,但就其对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态度来讲,非侧重于前者,即侧重于后者。 如果说西方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建筑所遵循的构图原则基本一致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方法则很不相同。传统建筑多采用中轴线对称和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是相当程式化的。园林建筑则变化无穷,它不受任何形式的约束。那么传统园林建筑究竟有哪些特点呢?概括地讲有以下几点: 情景交融:

游古猗园

游古猗园 今天是星期天,蓝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云彩,太阳公公也 露着笑脸。爸爸心血来潮地对我说:“这么好的天气咱们去古猗园玩吧?”我一听,心里高兴极了,连忙回答道:“嗯嗯,好好!”于是,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开开心心地出发了。由于古猗园离我家不远,我们乘上公交汽车一会儿便到了。要知道,在上海这么现代化的大城市中,有这样一处具有明代建筑特色的旅游景区是非常罕见的。这里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每天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到此游玩,我们一下车就直奔售票亭。 通过浏览景点介绍,我了解到:古猗园位于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区的南翔镇,它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原名“猗园”,取自《诗经》中“绿竹猗猗”一句。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古猗园”。它是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同时也是上海最古老的揽胜之一,园内有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南翔壁等多个景点。我们迫不及待地进入园内,只见绿竹依依、幽静曲水、鸟语花香,典雅的明代建筑、独到精巧的艺术构思以及优美的花石小路,使古猗园更显出古朴、素雅、清淡的气韵,置身其中真是太美妙了! 我们首先来到了逸野堂。逸野堂建于明代,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在当时是园主招待宾客和休息的地方。在这里四面道路相通,登堂可看见全园的景色,所 以又称“四面厅”。从逸野堂出来沿着铺满鹅卵石的小径一

路向南走,来到了戏鹅池,这儿的池水一望到底。向池中望去,我惊喜地叫了起来:“快看呀!有大白鹅,太好玩了。”只看见一群群的大白鹅在水面嬉戏,见到有人过来还伸长了脖子“嘎嘎”地叫着,好像在说:“欢迎,欢迎!”绕着湖边漫步,分别可以看到白鹤亭、不系舟、浮筠阁、竹枝山和缺角亭。戏鹅池西边的白鹤亭是为了纪念“白鹤南翔”而建,是园中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离开白鹤亭,沿戏鹅池往东走,便会看到不系舟。不系舟俗名止舟,旱船,又名石舫,建于明代,此舟无缆可系,因此得名。它原为园主的书画舫,门头写有明代著名书法家祝允明题的“不系舟”三字,被冠以上海园林“不系舟”之最。 随后,我们来到最后一个景点——缺角亭,顾名思义这个亭子缺少一角。据说是九一八事变时,当地爱国志士为表示自己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愤怒及收复东北的决心,募捐所建的亭子。当时人们重新修补阙亭,独缺一角,故名“缺角亭”。亭子的三个角是拳头的形状,象征着决心及愤怒;独缺的东北角,意指沦陷的东北,以示勿忘国耻。缺角亭象征着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奋勇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时间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最具特色的小吃——南翔小笼,以皮薄、陷大、汁多而驰名中外,市区的城隍庙也有分店,据说这儿才是正宗的南翔小笼所在。想到这,我的肚子“咕咕”叫了起来,“嘿嘿”该吃午饭啦!我们来到深受大家喜爱的老字号“上海古猗园餐厅”。从外面看好似没什么人进出,

风景园林赏析的知识点

1.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的五个时期: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时期、成熟后期 2. 台、囿、圃的本身已经包含着园林的物质因素,可以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形,中国古典园林的三个源头。 3. 秦汉时期园林的特点 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的,持续了近1200年。虽然持续的时间长,但进展缓慢,始终处于初级状态。 (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主流是皇家园林; (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3)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密性。 4.魏晋南北朝时期造园林特点 与生成期的园林相比较,这一时期的园林规模由大到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向自然气氛转化,创作方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的结合。 这一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致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同时,山水与其他的造园要素紧密结合,园林规划设计趋于精致,造园活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 5. 隋唐园林臻于全盛体现的六个方面: (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完全形成; (2)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的细部处理,以诗入画、因画成景的做法,唐代已见端倪。 (3)宗教的普遍兴盛促进了寺观园林的发展,宗教建设和风景建设在更高的层次上相结合,促进了风景名胜区的普遍开发。 (4)公共园林的兴起,改变了园林私有的性质,反映了统治阶级“与民同乐”的意识,同时公共园林也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的绿化效果。 (5)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较之上一代有所提高,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6)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这三门艺术有了相互渗透的迹象。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三个特点“诗画的情趣”开始形成。 6. 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 (1)简远:简约而意境深远,一方面景象的简约,另一方面是景题的诗化,其创造的意境深远而耐人寻味。 (2)疏朗:园内景观数量不求其多,因而园林的整体性强,不流于琐碎。 (3)雅致:象征意义强,为激发人们的联想而创造意境,抒发文人、士大夫的脱俗和孤芳自赏的情趣。 (4)天然:力求园林本身与园外自然环境的契合,而园林内部的成景多以植物为主要内容。 7. 两宋时期造园活动的主要特点 (1)私家造园活动最为突出。文人园林的兴盛是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2)皇家园林较多的受文人园林的影响,更接近于私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源远流长,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彭一刚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这本书里简要介绍历史发展改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形式,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内涵的再现。大多介绍中国园林的书籍,侧重描述中国园林形式的精妙,却很少涉及这种精妙所产生的文化根源,即鲜有从啫喱的角度揭示产生这种精妙的文化依据,从而真正把握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精髓。而《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在华夏文化的背景下展开,深入揭示了深沉于古典园林亭台水榭、山石花木中的内涵。 这种内涵,是华夏文化精神给予我们的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我们很难索骥它,只能去感受,去领悟,因为它深深地含蕴在名族文化的这片沃土中。它是超越时空的、隐匿的神韵,或者说是一种抽象的精神。由于这种内涵的东西在我们的许多现代建筑、规划中、几乎没了踪影,从而使许多建筑、规划在眼花缭乱中缺失了内在的、精神的、文化的东西。使得这些作品苍白而落寞,让人无以寄托、无由发生应有的归属感,没有了精神的家园,建筑、规划作品就缺乏灵性,让人不能“似曾相识”地辨析它,还念它,它的生老病死便让人漠视。最终,人类对于早期建筑所产生的那份特有的感情,就被纷繁迅捷的时代信息所挤兑,使我们与我们的建筑规划作品无法沟通。面对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材料、技术、应接不暇的新潮、时尚,熙来攘往的风格、流派,真叫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难道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产生的消化不良就该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但我相信这种无奈只是暂时的,人类对建筑、规划的灵感源泉犹如人类对于母爱的渴望一般,有朝一日定会重新找回这份就为的情愫。这也是我写的这篇文章的动因。我彷徨,我凝聚,我试图从古人的辉煌中找到一线生机,一丝灵感,找到解决的办法,摆脱困境,早一天回到自信的怀抱中,享受那一份应有的安宁与祥和。 本书在概括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在于“艺术地再现自然”。书中还用大量篇幅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技巧的手法,并就南、北园林艺术风格的变化作了比较。读完本书后,我也粗略地分析了下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 中国的古典园林犹如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她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后世无法超越的程度,但是我们可以把握古典园林的精髓,在现有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更是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 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

园林史试题集2010分析

中外园林史试题集 一、填空 1.田园城市理论最早是由英国人霍华德于1898年发表的《明日之田园城市》论著中首先提出的. 2.传说公元前七世纪建于西亚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是世界第一名园,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3.如果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加以分类, 中国古典园林可归纳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三种主要类型. 4.秦始皇在渭水之南作上林苑,苑中建造许多离宫,还在苑中掘长池、引渭水,东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池中筑土为蓬莱山,开创了我国人工堆山的记录. 5.伊斯兰造园中常用十字形水渠,其来源于《古兰经》中所述“天国”景象中的水、乳、酒、蜜四条河流。 6.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将山之景观归纳为“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 7.法国古典园林最主要的代表园是凡尔赛宫苑和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它们都是勒·诺特尔设计的。 8.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是美国第一座城市公园,它的设计方案是由奥姆斯特德主持完成的。 9.清朝著名的三山五园是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香山的静宜园及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和静明园为行宫御园,而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则均为离宫御园。 10. 辋川别业和庐山草堂分别是王维和白居易以山水泉石为精神寄托的佳地. 11.清末三大离宫御苑分别是_ 圆明园,___ 避暑山庄_和__清漪园(颐和园)_。 12.我国文献记载中已知最早的帝王苑囿是殷纣王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的“灵囿、灵台、灵沼” 。 13.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我国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构筑物是台。 14.秦汉上林苑是中国园林史上著名的帝王苑囿,其中出现的“一池三山”格局是指池为太液池、三山为方丈、蓬莱、瀛洲。 15.试写出唐代著名二座别墅园平泉庄、庐山草堂。 16.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公园是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其设计者是奥姆斯特德,他首次提出景观建筑师的专业名称。在1901年哈佛大学创立景观建筑学系,第一次有了较完整的专业培养课程。 17.1771年出版的英国园林著作《东方园林艺术泛论》的作者是钱伯斯。 18.唐代华清宫属于皇家园林中离宫御园类型。 19.明代计成为扬州郑元勋营造了___ 影园。 20.唐代庄园除称别业,别墅,也称___ 山庄。 21.把中国庭园最早介绍到英国的是___ 钱伯斯_。 22.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是东亚、西亚、欧洲园林体系。 23. 狩猎和通神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早具备的两功能。 24.清皇家园林“三海”中北海面积最大,以__ 琼华岛为中心布置景观。 25.明代叠代名师___ 张南垣主张叠山造园应体现写意园林的特征。 26.魏晋南北朝的私园,按其所处位置可以分城市私园和郊外别业。 27.中世纪西欧修道院的菜园,药草园是生产庭园,而回廊式中庭属于装饰庭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