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表半里证病位探析

 1 病位质疑:
八纲辨证中的半表半里证,与伤寒六经辨证中的少阳病大体相当。其病位近代医家大都认为“病邪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在表里之间”,实则似是而非。一般来讲,病邪伤人必然侵犯机体的肤表、腠理、肌肉、经络、筋骨、脏腑等某特定的组织器官,致其发生结构性或功能性改变,进而显示出一系列临床表现。换言之,疾病的形成,病邪既可在表,也可在里,或者表里两在。假如“病邪既不在表,也不在里”,实际上是没有明确的病位,没有病位的疾病是不存在的。“邪在表里之间”只不过是一个无法明确界定的抽象概念。“表里之间”就如同上下之间、南北之间一样,它们只能是某两点间距广阔空间中未加界定的位置的统称,既可以指此,也可以指彼,还可以彼此都不是,因而也就没有固定的位置可言。病位尚不确定,又怎么形成病证?

2 表里考异:

要想弄清半表半里证的病位,应先弄清表与里这两个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基本概念。在中医学领域中表和里的关系不是绝对的、固定的、僵死的,而是相对的、机动的、变化的。在不同情况下,二者可能各自有其不同的含义。以内外来分,如皮肤、肌腠、经络、筋脉、肌肉等外在的组织属表,骨髓及五脏六腑等内在组织器官属里。八纲辨证中的表里两纲,其意义与上述有别。其不是单纯以解剖学的概念区分,而主要是以证候特点及病证的阴阳属性,并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区分的。例如以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来分,邪在卫分为表证,邪在气分、营分、血分为里证。以伤寒六经辨证来分,三阳证为表,三阴证为里。更具体一点讲,邪在太阳经引起的临床表现属表证,邪在阳明或传入三阴引起的临床表现属里证。有些情况下,表和里也可以是指某一经的经证和腑证相对而言。如脉浮、头痛、发热、恶寒属太阳在经之表,膀胱蓄水蓄血属太阳在腑之里。白虎汤证属阳明在经之表,承气汤证属阳明在腑之里。至于少阳病,原则上亦自有经、腑证候之不同,因而亦自有其表里病证之各异。但少阳自身的表证和里证并不完全象太阳病或阳明病那样,经证自为经证,腑证自为腑证,彼此界限清楚,每可单独出现,也需分别治疗。而少阳病的经证和腑证不易截然分开,较少单独出现,而以掺杂并见者居多,即偶或单独出现,亦无需另行处理。如无兼证,只用柴胡汤便可以经腑两顾。

3 病位析疑:

半表半里证病位所在是邪干少阳内外。以经腑相对而论,外是指少阳经脉经络及其所属的腠理等外围组织而言,即邪在半表的部分,叫做半表证;内是指少阳居于腔内的胆腑及受到牵累的胃而言,即邪在半里的部分,叫做半里证。但这种半表半里证并非跨经疾患,

而是一组主要局限于少阳经范围之内的表里兼备的症候群。因而它严格区别于合病并病一类的跨经病证。因病邪主要干犯少阳经,表、里两相涉及,故名曰半表半里证。半表半里证的两个“半”字在这里不是量词,而是指定词。因而应把“半”字理解为“亦”字,即邪犯少阳,并导致了该经亦经亦腑同病的半表半里证。少阳半表半里证在病邪分布上,邪在经、腑两者间的量可能相当,亦可经多于腑或腑多于经,甚至病邪可能主要袭扰或经或腑的某一方面。更加之患者体质、虚实、寒热的不同,故在具体病例中症状、体征参差互异。有时经腑表里某一方面的症状表现比较突出,而其他方面的症状表现则相对轻微甚或缺如。故谓:“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4 结论

4..1中医学所称的表和里,表证和里证是机动的、可变的。在不同情况下,其各自的内容和含义不尽相同。

4.2半表半里证是属于少阳经范围之内的一组既有在经之表,又有在腑之里的经证和腑证兼备的混合证型。但与跨经的合病、并病以及其他混合性的如气卫混合型、气营混合型、气营血混合型等均有不同。

4.3少阳半表半里证可以经证、腑证同时兼见,也可以单见经证或单见腑证,且有虚实寒热之分。

4.4少阳半表半里证的“半”字不是量词,而是指定词。因此,少阳半表半里证,可以理解为少阳亦表亦里证。

4.5邪客少阳经腑表里的量是变动的、随机的。其在经腑各自的量可能两者相当,也可以是此多彼少或此有彼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