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

温岭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
温岭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温岭市域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合理利用、开发、保护各种资源,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区范围为温岭市全部行政区域,在温岭市域内进行的各种开发建设行为,均应服从本规划。

第三条规划期限: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关于加快推进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06〕119号)《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五条城乡规划建设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温岭建设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实力雄厚、人民生活富裕、城市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繁荣、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滨海生态城市。

第六条产业布局、城乡和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原则

(1)坚持统筹社会经济发展原则。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城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集约、节约使用土地、水、能源、矿产等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

(3)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协调好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优化市域城乡布局和生产力布局,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形成各地互促、互补、互动的发展格局。

(4)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原则。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城市对农村和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

(5)坚持安全发展原则。为人民提供安全、适宜、健康、优美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为城乡各种功能布局、各项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提供安全空间。

第二章发展目标

第七条城市定位

温岭市是以山、水为特色的现代化滨海生态城市。

温岭市是温台城镇群中联系温州与台州两大中心城市的重要节点城市,是温黄平原城镇密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温台沿海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东南沿海以机械、电子和轻工产品为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休闲旅游城市。

第八条总体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0年在浙江省率先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各项指标。202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形成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协调互促发展局面,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在省内率先基本实现“三步走”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空间上形成“一心、两带、三大片区”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建设成为浙江省县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进示范区。

第九条到2010年生产总值(GDP)达到600亿元,人均产值为4.30万元,折合为5300美元(按现行汇率计算)。

到2020年生产总值(GDP)达到1100亿元,人均产值为7.10万元,折合为9000美元(按现行汇率计算)。

第十条到2020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争取达到2万元,

恩格尔系数降到32%以下。城乡居民住宅质量和居住环境大幅度提高。到2020年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和劳动保障机制,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第十一条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140万人,城镇人口76.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4.6%。

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155万人,城镇人口113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2.9%。

第十二条加快生态市建设,在争取尽快实现“生态县(市)”的各项指标的基础上,到2012年全面达标。

2010年争取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市域内山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5%,丘陵区达到45%,平原区达到18%。

水环境质量目标:地面水各功能区水质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大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规定的二级标准,声环境功能区分别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规定的标准。

到2020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城市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5%。

林地面积、河网水面率、河网蓄水能力基本保持现状水平。

第十三条到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控制在179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3.3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92平方米以内。

第十四条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GDP)能耗指标下降2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7.3%和15.5%。

第三章城市发展战略

第十五条产业发展战略

坚持改革开放,加快技术进步,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城镇布局,为各类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和政策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合理引导布局产业发展空间,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聚集。

(1)巩固温岭农业在浙江省的先进地位,特别要巩固海洋渔业的突出地位,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2)巩固和提高温岭工业在区域中的地位,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健全和提升产业基地的服务功能;继续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3)积极发展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促进流通、运输业向现代化方向转变;发展生产者服务业;建立完善的城乡商业网络;大力发展旅游业,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同时加快房地产、信息产业的发展。

第十六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积极融入长三角,加强与周边区域中心城市的联系,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实力和民营经济优势,建设长三角南翼的先进制造业区块;利用良好的农业基础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绿色农产品基地和休闲度假旅游基地。

(1)与台州市区加强在城乡建设、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方面的协调,共同建设台州都市区,打造台州沿海产业带。

(2)与玉环县在基础设施、海洋资源保护等方面进行协作,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按照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加强双方规划协调工作,为玉环预留高速公路、铁路、区域供水管线、电力线、重要通信线路等通道,协调接口。协调海洋功能区划,共同保护海洋资源,加强乐清湾动植物资源多样性的保护工作。

(3)与乐清市在旅游发展、生态资源保护等方面进行协作,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共同开发旅游市场,保护生态和旅游资源。

(4)积极引导市域城镇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利用沿海围垦区和废弃土地资源,建设产业集聚区,促进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共同发展。

第十七条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推进新型城市化,实施区域功能分区发展策略。积极引导农村工业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公共服务城乡均衡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城促乡、以工带农,促进城乡产业融合,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积极改善农村的

生产和生活环境,建设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各级城镇、新型社区、中心村为基础,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

完善城乡公共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形成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第四章市域布局与空间管制

第十八条空间布局结构

在市域内形成“一心两带三大片区”的空间结构,建设以“生态空间为基础、城镇空间为核心,道路交通为纽带”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

(1)“一心”指以长屿山为“绿心”,依托绿心建设七条生态廊道,分别连接沿山绿色生态保护带、沿海蓝色生态保护带和台州市区的绿楔。

(2)“两带”指沿市域西部山区建设沿山绿色生态保护带和沿东南部海岸线建设沿海蓝色生态保护带。

沿山绿色生态保护带,北起大溪太湖山、南至坞根台头山。重点加强生态资源、旅游资源保护。

沿海蓝色保护带,由近海陆域、潮间带、近海水域、近海岛屿组成,北起金清港出海口,南至隘顽湾与玉环县交界处。重点加强沿海湿地、岛屿生态、近海渔业资源、旅游资源和文物保护。

(3)“三大片区”指构建三大城镇、产业发展片区,引导城乡资源有效配置。

西部中心城区:包括市区、温峤、泽国、大溪和新河镇,规划期内以市区为中心,形成包括大溪、泽国和温峤在内的大三角城市组团,远景构建包括新河在内的“金十字”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东部沿海城镇区:包括滨海、松门、箬横和石塘镇,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海洋产业和海洋渔业等。

西南部生态经济区:包括石桥头、城南和坞根镇,重点发展无污染的第二产业及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业。

第十九条农业产业空间布局

重点建设6个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

(1)特色水果生产销售基地:着重发展西瓜、果蔗、温岭高橙、大棚葡萄、东魁杨梅、早熟温州蜜桔等特色优势水果。

(2)优质海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优化海洋捕捞产业、大力发展浅海养殖、开发贝藻类养殖、深化海产品加工、发展休闲渔业。

(3)高品质畜禽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培育优质生猪,重点发展温岭草鸡、白毛乌骨鸡等畜禽产品。

(4)绿色蔬菜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巩固叶芥菜、西兰花、蘑菇等优势品种,发展多类型蔬菜生产,推广蔬菜瓜果的大棚种植,扩大生产规模。

(5)花卉苗木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以鲜切花、盆花、绿化苗木等产业。

(6)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保持一定的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安全,积极发展无公害大米和有机大米。

第二十条工业产业空间布局

形成“一心、两带”的制造业布局格局。

“一心”是以温岭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形成制造业综合服务中心。

“两带”是以温岭市区为主体,联合泽国、大溪、新河形成内陆机电及轻工产业带。包括温岭工业城和泽国、大溪、新河城镇工业功能区。温岭工业城重点发展机电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泽国城镇工业功能区主要发展机械、新材料、轻工等产业;大溪城镇工业功能区主要发展泵业等机电产业和塑料制品等轻加工业;新河城镇工业功能区发展机械、服装等产业。

以温岭港区、永安港为依托,以沿海高速公路为纽带,形成东部沿海装备制造及材料制造产业带,包括东海塘组团、滨海、松门、箬横、城南等地。东海塘组团重点发展船舶修造和装备制造业;松门发展船舶制造、装备机械和海洋水产品加工等产业;滨海发展船舶修造和机械产业;箬横发展机械及其他轻工业。

城南、坞根两镇积极促进食品加工制造业、机械等产业发展。

第二十一条第三产业空间布局

在市区建设服务于全市的商业、贸易、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中心;在松门、箬横分别建设

服务沿海和中部地区的商业、服务业中心;在各建制镇建设本地区的商业、服务业中心。

改造提升专业市场,优化网点布局。提升改造生产资料批发市场、销地型专业市场;扶持发展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加快物流业的发展,形成双层网络结构的物流业布局。

旅游业形成“一个旅游中心,五大旅游区”的布局架构。

第二十二条城乡空间管制分区

将市域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分别实施不同的管制政策和措施,规范空间开发秩序。

(一)禁建区

主要包括以下四类控制区域:

(1)水源保护区:包括太湖水库、湖漫水库、花芯水库、桐岭水库及规划建设的前溪水库、梅溪水库、白溪水库、大溪岙水库、桐山水库、白龙潭水库、油麻潭水库、西山村水库的库区及汇水区。

(2)生态公益林。

(3)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

(4)基本农田保护区(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

(二)限建区

(1)城镇建设协调区:城镇周边与城镇联系密切、高度农村工业化的地区,以及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留用地和城市组团之间绿色走廊等。

(2)交通设施廊道:市域内重要交通线路及两侧建筑控制区,包括公路、铁路及轻轨交通等。具体线路包括甬台温铁路、规划的轻轨通道、甬台温高速公路和沿海高速公路以及其他市域交通道路。

(3)市政设施廊道:市域内重要市政设施管线及其保护范围,包括高压线和区域性供水管线等。

(4)生态廊道:主要是指“绿心”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绿色通道。

(5)风景名胜区:包括方岩—长屿峒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太湖山、紫莲山、五龙山、太平双溪、寒坑龙潭、流庆寺、楼旗尖、红岩背、松门滨海、石箬渔村等市(县)级风景名胜区等。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列入禁建区进行保护。

(6)地质公园: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方山—长屿硐天园区。

(7)森林公园:包括大溪国家森林公园和江厦省级森林公园。

(8)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区:包括新河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温峤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和石塘历史文化保护村。

(9)地质灾害防治区:包括市区至牧屿之间的地面沉降易发区,市区南部山地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市区南部中等易发区等。

(10)滩涂养殖区:乐清湾养殖区。规划的沿海围涂区在围涂工程实施前,亦应作为养殖区进行渔业生产。

(11)基本农田保护区:由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核明确,一经明确即列入禁建区进行保护。

(三)适建区

适建区包括市区和各建制镇的建成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重点发展用地和战略性发展用地。

(1)建成区:指目前城镇实际占用的地区。

(2)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指由市区和各建制镇按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确定的未来城镇发展用地。具体范围由城镇建设用地布局规划图划定。

(3)重点发展用地:是规划期内的城镇弹性发展空间用地,在保证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的前提下,协调农村居民点改造,合理使用。其具体范围由城镇建设用地布局规划图划定。

(4)战略性发展用地:城镇远景发展用地及国家重大建项目预留发展用地,主要利用沿海滩涂造地发展。

第二十三条空间管制要求

(一)禁建区

(1)水源保护区内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要求加快加强水源保护区内的公益林建设,保护自然植被,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水库库区应当封山育林,逐步减少库区人口。严格限制有污染的项目建设,禁止采挖和筛选砂石、矿藏等活动,禁止设置排污口。原则上严禁进行各类建设活动。

(2)禁止在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

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已经建设的,应当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逐步迁出。严格保护景区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严禁在景区内从事任何破坏、污染、损害自然环境、景观资源和旅游设施的活动。

(3)加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禁止在公益林区内进行有损于林木生长发育的活动,严格突然林采伐更新管理。在公益林区内的各种经营活动,应体现保护优先原则,不得破坏生态环境。鼓励生态保护区的村民向山下搬迁,仍在区内居住的村民需改建拆建原住宅且不愿搬迁的,只能在原址按原规模建设。

(4)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二)限建区

限建区内一般不安排城市建设项目,应严格保护耕地,禁止污染物排放和弃耕,保护农田水利工程。分期有序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有计划地引导村镇工业向工业区集聚,推进废弃宅基地的复垦工作。围垦新增用地除城镇建设用地之外,主要应用于农业生产。

(1)城镇建设协调区在规划期内应控制保留,加强对农村住房的管理,加强土地整理。

(2)生态廊道内主要进行农业生产或绿化,位于生态廊道内的工业企业应逐步向周边城镇集中,农民住宅建设应符合国家的相应政策。

(3)交通设施廊道的保护,分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的相关规定,严格限制其他建设活动,保障各项交通设施的有效运行。

(4)市政设施廊道保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保障电力设施的有效运行。500kV电力线路控制范围内严禁修建各种建筑物。长潭水库供水通道保护范围内不得建设永久性建筑,两侧各100米范围内不得建设有水污染的项目。

(5)注意保护景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景区内的建设项目应符合风景区总体规划的要求。严禁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的活动,严禁进行生产或储存易造成污染、灾害和损害环境的活动。

(6)森林公园的设施和景点建设,必须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在珍贵景物、重要景点和核心景区,除必要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不得建设宾馆、招待所、疗养院和其他工程设施。禁止在森林公园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石、采砂、采土以及其他毁林行为。采伐森林公园的林木,必须遵守有关林业法规、经营方案和技术规程的规定。做好森林公园的植树造林、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林木林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工作。

江厦森林公园范围内有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在森林公园开展各项旅游活动时,应注意保护维持原沙山港的开发现状,保持纳潮量和水流速度。

(7)注意保护地质公园的地质景观、地质风貌和古代留下的人文遗迹。

(8)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保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除规划认可的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

(9)原则上禁止在地质灾害易发地区进行建设,如确需建设的,应避开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地区,必须进行必要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0)在滩涂养殖区控制养殖密度,防治养殖污染;禁止围填海;禁止有碍养殖或污染水域环境的活动。

(11)加强耕地的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经确定,将列入禁建区进行管理。

(三)适建区

(1)现状建成区的旧城改造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的要求进行。

(2)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新建项目应根据《城市规划法》的要求,严格按照市区或建制镇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区内的基本农田建议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进行调整。适建区在进行土地整理时,不安排标准农田建设,清理出的旧宅基地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转为城市建设用地。港区建设用地和独立的市政设施建设用地应严格控制非相关项目建设。

(3)重点发展用地:重点发展用地的使用应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同时在保证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的前提下,在片区规划或镇总体规划中予以具体安排。

(4)战略性发展用地:在规划期内,原则上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发展,如果有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应及时修改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建设。

(四)待定区域

沿海岛屿适应范围待省岛屿保护规划颁布后再行确定。滩涂围垦形成新的土地面积适应范围,待滩涂形成后再行确定。

第二十四条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导引

按照市域“一心、两带、三大片区”的空间结构,编制市域分区规划,协调好区域内各城镇的关系。

(1)西部分区包括市区、温峤、大溪、泽国和新河镇。城镇人口73.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64.90平方公里以内。重点协调好市区与各建制镇交通联系、用地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与共享、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加强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加强交通设施和用地布局与台州市区的衔接。

(2)东部分区包括滨海、箬横、松门和石塘镇。城镇人口35.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34.60平方公里以内。重点协调好松门与东海塘组团、石塘镇的城市用地布局和道路交通联系,处理好城市道路与海塘建设的关系;协调好城镇建设、滩涂围垦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协调港区建设与城镇布局的关系;协调好与台州市沿海产业带的用地布局与道路交通联系。

(3)西南部分区包括石桥头、城南和坞根镇。城镇人口4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3.80平方公里以内。重点协调好城镇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加强与乐清市、玉环市在乐清湾保护等方面的协调,加强与玉环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

第二十五条土地利用与节约资源

(1)严格控制各项建设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镇集约发展。保证包括铁路、公路、高压供电线路、区域性供排水管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分期围涂造地,近期完成东海塘围涂工程,实施坦屿塘围涂工程;远期实施隘顽湾围涂工程。

加快荒草地、废弃工矿用地的利用;继续严格实施耕地占补平衡的政策,加快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调整城镇发展用地范围内的农用地结构。

(2)加大各项城镇节能、节约资源举措实施力度。

节约用水,加强污水处理回用,建设中水系统,补充城市供水水源;建设雨水水库和雨水贮留系统;建设分质供水系统;利用海水作为淡水的替代水源;加强区域协作,实施跨区域、跨流域联合供水;加快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和河道疏浚工程建设。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除特殊干旱年份外,应逐步停止地下水的开采。

大力促进城市综合节能,重点推进高耗能企业节能降耗,合理安排城市景观照明,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促进各类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努力降低城市运行成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城市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步伐,强制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第五章城镇建设与城乡发展

第二十六条中心城区

由市区和大溪、泽国、新河、温峤各镇的镇区范围构建新的中心城区。中心城区是温岭市域的政治、经济、商业服务、交通、教育、文化中心,是以机械、日用电器、鞋业制造为主导的产业基地和旅游服务基地。规划期末城市人口73.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61.5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为“一城四片多组团”结构,建设用地由市区、泽国相向发展,大溪向东扩展。

(1)市区以中央绿带为界分为东西两大片区,西片区包括城西街道、横峰街道、工业城和温峤镇区,安排居住、行政办公、文化、商业金融服务业、工业等用地,工业用地主要在工业城集中布置。东片区由太平街道、城东街道和城北街道组成,安排居住、教育和工业用地,工业用地沿托泽太一级公路两侧布置,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主要在城西街道和太平街道布置。

(2)泽国片区近中期向南发展,与牧屿连接成片;远期向东拓展。工业用地分东西两处相对集中布置,物流与仓储用地结合火车站场布置,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主要安排在中部地区。

(3)大溪片区由大溪镇区和山市、潘郎三个组团构成,镇区建设用地主要向东发展,工业用地在镇区东侧和104国道两侧布置,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在镇区南部和东北部布置。

(4)新河片区由新河镇区和长屿组团构成,新河片区建设用地主要向西、向南发展,工业用地在镇区西侧布置,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在金清河与大石一级公路中间相对集中布置。

第二十七条东海产业集聚区

东海塘组团是温台沿海产业带重要组成部分,是温岭市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城镇人口规模15万人,其生活配套服务基地设在松门,城镇建设用地18.4平方公里。

东海塘组团依托围垦区建设,近期依托周边城镇作为生活服务基地,远期逐步完善城市功能。

第二十八条建制镇

(1)箬横是东部沿海平原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中部地区工、贸、农综合发展的重镇。规划期末城镇人口6万人,城镇建设用地5.30平方公里。镇区建设用地近期向北发展,远期向南发展,工业用地在镇区北侧,物流区安排在镇区北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主要在镇区中部集中布置。

(2)松门是未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商贸、文化中心,东海塘组团的生活基地。重点发展机械加工、船舶制造、水产品加工等产业。规划期末城镇人口6万人,城镇建设用地6.0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由松门镇区、淋川组团构成。松门镇区主要向北和向东南拓展,淋川组团向东发展。工业用地沿81省道两侧布置,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主要在南部布置。

(3)滨海是温岭东部平原地区的农工型小城镇。重点发展加工工业。规划期末城镇人口2.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2.3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依托现有南北镇区相向发展,工业用地布局在东北和西南部分片布置,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集中在镇区中部布置。

(4)石塘是工业、海洋渔业和旅游型城镇。重点发展渔业和海洋产业,利用废弃盐田发展制造加工业,依托千年曙光园和石塘文化古村落发展休闲旅游业。规划期末城镇人口6万人,城镇建设用地6.00平方公里。依托上马盐田建设新区,居住用地在东部和南部布置,工业用地在西侧布置。旧镇区保护好原有的街道布局与建筑特色,迁出行政办公,改善居住条件;箬山、钓浜组团为在现状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活服务区和休闲旅游服务区。

(5)石桥头是农工型小城镇,重点发展加工业和服务业,规划期末城镇人口1.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1.4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依托现有镇区向东发展,工业用地在81省道两侧布置;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沿镇区河流东侧布置。

(6)城南是农工型小城镇,温岭南部的水果加工基地。规划期末城镇人口1.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1.40平方公里。依托现有南北两个镇区相向发展,工业用地在泽太一级路东侧布置,居住用地在泽太一级公路西侧的南北两端布置。

(7)坞根是温岭农业、旅游型小城镇,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依托镇区发展加工工业,严格限制各类污染项目发展。规划期末城镇人口1万人,城镇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依托现有镇区向南发展,以居住用地为主。(详见附表一、附表二)

第二十九条农村社区发展规划

规划将位于适建区内的464个行政村组建为129个新型社区;在适建区以外设置93个中心村,并保留29个单列村外。(见附表三、附表四)

加强中心村的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在中心村按城市居住小区的标准配置各类社会服务设施。并根据农村生活、生产的特点,增设科技服务、农业技术指导等设施。

第三十条农村居民点分类引导

(1)适建区:重点进行新型社区建设,严格控制农村住房建设。旧村拆迁和新村建设结合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新村的选址应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落实,居住环境质量、市政设施应符合城市居住区标准。

(2)限建区:加强农村居民点整治,积极开展空置住宅宅基地的复垦工作,逐步引导农村工业向城镇集中。

(3)禁建区:严格限制区内农村居民点的扩展建设,积极鼓励山区、水库淹没区内的居民的外迁。

第三十一条农村居民点建设布局

调整农村居民点布局。鼓励农民向城镇集中,积极引导禁建区、交通和基础设施廊道保护区、地面沉陷区的农民向城镇搬迁。

引导农村工业向城镇集中。

第六章城乡交通网络规划

第三十二条坚持交通先行,公交优先的原则,形成以公路为主体,铁路和水运为补充,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交通体系。

建设网络型的市域道路体系,使市域内各城镇形成便捷的联系,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

第三十三条公路交通体系

(1)建设形成“一横两纵”高速公路体系,即机场高速公路(在台州境内)、甬台温高速公路和沿海高速公路。

沿海高速公路在市域东部自台州市区入境,经滨海、箬横、石桥头和城南镇至玉环。在

滨海、箬横和城南设三个出入口。

(2)建设形成“二横三纵”的快速路体系,二横为大石公路(大溪至石塘)大溪至滨海段和太龙公路(太平至龙门港区);三纵为城西干道、泽太快速路(新76省道)和滨海至石塘公路。

(3)建设形成“一环、三横、三纵”的市域主干路网。

一环由大溪经104国道复线向东连滨海大道,向南经石塘镇接81省道,再向西与大溪至玉环公路相交,形成环线;

三横为大溪至滨海大道(于新河南部通过)、箬横至滨海大道和松门至滨海大道;

三纵为路桥至新河和滨海至石桥头公路、滨海大道。

(4)继续加强农村道路网的建设,提升道路配套水平。

第三十四条铁路

建设甬台温铁路,自泽国入境经大溪出境,在泽国西部设温岭客运站并预留货运站位置。

预留经牧屿、工业城至玉环的铁路支线通道,在工业城西部预留铁路货运站用地。

预留温岭站或路桥站至温岭港区铁路专用线用地。

沿甬台温铁路沿线预留台州至温州城际铁路用地。

第三十五条轻轨交通

预留3条轻轨交通线:西线自路桥入境,经泽国至太平;东线由台州沿海工业区经新河、箬横至松门;东西联络线自大溪经泽国、新河、滨海至东海塘组团。

第三十六条航运和港口

保留现有等级河道,重点改造通海河道,创造条件开展海河联运。

严石航道按六级规划控制;金清新港线按四级航道规划、控制。

沿等级河道建设松门、箬横、塘下、新河、城北、横峰、牧屿、温峤、大溪、泽国、东海塘11个内河港区。

建设温岭港区,重点发展龙门、石塘、沙山作业区,永安港保持现状。近期在龙门作业区建设1000吨泊位3个,500吨泊位1个,远期建设深水大港。在乐清湾预留东门头港港址。

第三十七条航空

以台州和温州机场为航空通道,加强与机场之间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

第三十八条物流中心

建设龙门、永安、沙山、石塘作业区物流中心;在工业城、泽国、大溪、箬横、松门、新河、滨海等地建设物流配送站,预留温岭铁路车站物流园区位置。

第七章旅游规划

第三十九条以观光旅游为基础,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全方位扩大旅游客源,积极开拓旅游市场,发挥品牌效益,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旅游资源,努力把温岭市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休闲度假胜地。

旅游项目开发重点突出四个品牌,即石塘千年曙光、新河长屿硐天、大溪方山嵩岩和沿海休闲度假。

第四十条旅游功能分区:全市划分为五个旅游功能区,即都市休闲旅游区、山岳风光旅游区、长屿峒天旅游区、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和农业观光区。

都市休闲旅游区:以市区为中心,包括五龙山风景区、太平双溪风景区和寒坑龙潭风景区。以节假日休闲为特色,发展都市休闲旅游。

山岳风光旅游区:由方山-南嵩岩风景区、紫莲山风景区、流庆寺风景区、楼旗尖风景区和太湖山风景区组成。以山岳风光特色,开展观光旅游项目。开发徐偃古城,作为历史文化的教育基地。

长屿峒天旅游区:由长屿峒天风景区、红岩背风景区、新河镇历史文化保护区及周边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组成。以石文化和历史文化特色,开展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加强对新河古镇格局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由石塘渔村风景区、箬山滨海风景区和海岛旅游休闲度假区。以渔村石镇、滨海风光为特色,发展、休闲度假和饮食文化旅游项目。加强石塘、箬山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划定保护范围,突出渔村特色,注意周围建筑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协调。

农业观光区:主要是东部平原农业地区,开展以瓜果采摘、农家休闲为主的旅游项目。

第四十一条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完善市区旅游接待设施,加强商业、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形成全市的旅游服务中心。

完善新河、石塘、大溪等地区旅游服务设施,形成各功能区的旅游服务基地。

建设全市统一的旅游服务、信息、安全系统。

第八章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第四十二条以提升温岭市历史文化内涵、延续历史文脉、体现城市个性和时代精神为指导思想,加强对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

第四十三条贯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优先原则,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历史风貌特色的完整性。根据保护单位的特点实行分区、分级别保护。

第四十四条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范围由重点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组成。

重点保护区的历史建筑必须严格保护,不得拆除;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传统风貌、格局、建筑风格和特色。

风貌协调区的各种设施包括建筑外观、高度、色彩应与历史建筑相协调。

规划确定市区的当街井巷和坊下街,新河镇的所城与寺前桥街,泽国镇的下街,温峤镇的温岭街,坞根镇的坞根大塘,松门镇的松门老城,石塘镇的箬山村、后山村、桂岙村、上嘴村、下嘴村、黄坭村和新进村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第四十五条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对不可移动文物按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地带进行保护。

在保护范围内以保存原物为重点,不得建设与文物古迹保护无关的项目,不得改变和破坏历史上形成的格局和原貌,对不合理利用文物古迹的单位和居民要尽快迁出,对于不利于文物古迹安全或对文物古迹环境造成破坏的建筑物、构筑物应拆除。

在建筑控制地带内,新建设施的风格应与文物古迹的风貌相协调,并保证文物的安全。

(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详见附表五)

第九章海洋功能区划与岸线利用规划

第四十六条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积极引导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加强环境保护和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海洋经济的发展。

第四十七条海洋功能区划

温岭市近海海域划分为港口航运区、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海洋旅游区、海水资源利用区、海洋能利用区、海洋保护区和特殊利用区,分别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

(1)温岭港区和温岭港区航道所在的区域及附近海域为港口航运区。禁止在上述区域和通航密集区以及公布的航路内进行与港口作业和航运无关、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上述水域执行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2)温岭中心渔港和温岭乐清湾养殖区为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

温岭中心渔港建设区由石塘和钓浜两个渔港组成。禁止在港区内进行与渔港作业无关、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已从事上述活动的应限期调整;严禁在规划区内建设其他永久性设施。水域执行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3)在乐清湾养殖区内严禁进行有碍渔业生产或污染水域环境的活动。养殖区水域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底质执行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

(4)松门镇狗二月沙滩、水桶岙沙滩、洞下沙滩、北沙镬岛、南沙镬岛和石塘镇的三蒜岛、二蒜岛、一蒜岛等为旅游区。污水和垃圾必须实现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禁止直接排入海域。水域执行三类海水水质标准。

(5)在石塘沿海海水淡化厂所在地的海域为海水资源利用区。严格控制海洋污染,水域执行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底质执行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

(6)乐清湾顶部江厦潮汐能发电站附近水域为海洋能利用区。不得进行有碍于电站的建设工程,保证江夏港的潮差和纳潮量,加快海洋能开发。

(7)温岭市工程用海区包括围海造地区、海岸防护工程区和其他工程用海区等。

(8)隘顽湾沿海滩涂属工程用海区,进行围海造地,近期进行的项目有坦屿塘围海工程。

(9)海岸防护工程区包括海岸基干林带工程区和防风暴潮区。应对沿海林带予以保护,并加以完善。加快标准海塘建设,加强对风暴潮的抗防能力。

(10)其他工程用海区包括松门临港工业工程用海区(松门)和温岭坞根临港工业工程用海区(坞根东门至瞿屿)。正确引导产业发展方向,控制海洋环境污染,妥善处理临海产业与非临海产业的关系,注意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坞根临港工业工程用海区,应严格控制围填海,禁止发展修船业,注意清洁生产,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处理好与养殖等功能区的关系。

(11)特殊利用区包括江夏潮汐电站试验区和黄牛礁排污区。

在江夏潮汐电站试验区内,禁止从事与研究目的无关的活动,以及破坏海洋本底、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黄牛礁排污区位于黄牛礁东南450米处,主要接纳温岭城区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通过放流管排入隘顽湾。加强环境状况的检测、监视和检查工作。

(12)温岭石塘镇流水坑嘴至元龙岙沿海为保留区。该水域适宜海水淡化或较大海洋工程建设项目,作为石塘海水资源利用预留区。加强管理,暂缓开发,严禁随意开发,对临时性开发利用,必须实行严格的申请、论证的审批制度。执行不低于二类海水水质和二类沉积物质量标准。

第四十八条岸线规划

沿海陆域岸线分为港口岸线、城市岸线、旅游岸线、特殊岸线、保护岸线和保留岸线进行利用、开发和保护。

(1)港口岸线:主要功能为各港口用于装卸作业区、后方服务区、仓储区及生活区等。主要是温岭港区岸线。

(2)城市岸线:因城市建设需要所占用的岸线。包括东海塘组团、松门镇和石塘镇沿海岸线等。

(3)旅游岸线:指各旅游景区向游人开放的休闲度假海滩、沿海景区等。包括洞下沙滩等和沿海旅游开放岛屿岸线。

(4)特殊岸线:主要指用于安排特殊设施的岸线,包括潮汐发电站、排污区及海水淡化厂等。

(5)保护岸线:主要是指湿地保护区的陆域部分。乐清湾底部湿地保护区岸线。

(6)保留岸线:规划期内暂不确定规划用途的岸线。包括东海塘现代农业园的岸线、隘顽湾岸线、乐清湾八一塘岸线等,以上岸线保持原有状态。

第十章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第四十九条教育设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继续完善基础教育,2008年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制义务教育,适时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

(1)规划在泽国以东建设文教区,用于安排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

(2)到2020年,温岭市高中学校总数达到30所左右;初中总数50~60所;小学总数130所左右。

(3)加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每个街道、建制镇要建设1所中心幼儿园。

第五十条医疗卫生设施

以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提高健康素质为目标,建立健全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重点发展公共卫生、农村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1)规划三级综合型医院3所,市区2所,泽国新规划1所;规划二级综合医院8所,扩建泽国、大溪、新河现有的卫生院,提升为二级综合医院,在工业城(温峤)、箬横、松门各建设二级综合医院一所。

(2)在中心城区通过改造原卫生院或新建,配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在各建制镇建设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建设一批专科医院,包括急救中心、妇幼保健医院、传染病医院、中医院、精神病医院等。

第五十一条文化设施

充分发挥温岭市的人文资源优势,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把温岭市建设成为具有石文化特色的文化强市。

(1)在市区新建会展中心、博物馆、科技馆、大剧院。在长屿硐天风景区新建石文化博

物馆。

(2)通过改建、扩建,提高各建制镇原有文化设施标准和接待能力;新区结合广场、公园建设文化娱乐中心。

(3)在城市社区(新型社区)配设老年活动站和文化站。

(4)在各中心村设置老年活动室和文化室。

第五十二条体育设施

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发展体育事业,合理布局各项体育设施。

(1)远景考虑在市区凰山组团建设新的市级体育中心,包括体育馆、训练馆、体育场、游泳馆等。

(2)在开发区新建1所体育馆。

(3)在各建制镇以体育公园形式建设体育中心。规模在5万人以上的城镇,体育用地不小于8公顷。规模在5万人以下的城镇,体育用地不小于4公顷。

(4)在各社区安排体育健身角。新建居住区、居住小区人均体育设施用地达到0.5平方米。

(4)在中心村布置健身设施,条件较好的可建设灯光球场。

(社会服务设施配置要求见附表六)

第十一章环境保护规划

第五十三条环境保护目标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

地面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大气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划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即SO2年均值在0.06毫克/立方米以下,TSP年均值在0.20毫克/立方米以下。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56分贝,声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分别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1993)规定的标准。

第五十四条环境保护措施

(1)加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废水治理力度;加快推进市区、建制镇、中心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保证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改善水环境质量。

(2)积极推进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加快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加强对固体废弃物监管,积极建设危险废弃物处理设施,安全处置危险废弃物。

(3)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烟控区和噪声达标区成果,强化废气治理和噪声源治理,完善大气污染和噪声治理的长效管理机制。近期全市基本完成脱硫任务。

(4)加强农药知识宣传普及,禁止使用强残留农药,推广病虫害生态防治方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建设农村生活截污系统,综合整治养殖业污染。

第十二章市政设施规划

第五十五条供水工程规划

供水水源:为太湖水库、湖漫水库、花芯水库和桐岭水库;补充水源为长潭水库引水和石塘海水淡化;后备水源为前溪水库、梅溪水库、白溪水库、大溪岙水库、桐山水库、白龙潭水库、油麻潭水库、西山村水库。

供水网络:实施市域联网供水,近期将横峰水厂、大溪水厂、石桥头水厂、温岭水厂、泽国水厂的供水干管布置为环状,远期将全市各水源工程和输水工程连接成统一的供水网络。

供水分区:

第一供水分区范围包括温岭市区、大溪镇、泽国镇、新河镇、滨海镇和城南镇。

第二供水分区范围包括箬横镇、石头桥镇、松门镇和石塘镇。

第三供水分区范围包括西南片丘陵山区以及其他分散的供水区域,主要为坞根镇。

水厂:

到2020年全市建成11座水厂,总供水能力达63.6万立方米/日。

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

平原地区农村撤并乡、村小水厂,扩大集中供水规模,管网向农村地区辐射延伸,建成联片集中供水体系,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偏远山区及小岛地区,按“大岛建、小岛迁”、“下山脱贫”等方法,实现异地解决饮水问题,或通过建设山塘、蓄水池、坑道井、屋顶接水等小型水源工程,配套相应的净水和消毒设施,建成小型独立供水体系。农村饮用水安全普及率到2007年达到65%,2012年达到80%以上,2020年达到95%以上。

第五十六条排水工程规划

排水体制:新建城区采用雨污分流式排水体制,老城区采用截流式雨污合流排水体制。污水以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完善城镇雨、污水收集排放系统。污水须经处理达标后排入规定的水体。

排水分区:近期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6.5万吨/日,远期达到51.0万吨/日。全市设12个污水处理分区。

(1)中心城区污水分区:包括太平街道、城东街道、城西街道、横峰街道和城南镇,扩建观岙污水处理厂,远期处理规模达14.0万吨/日;

(2)大溪污水分区:包括潘郎、大溪、山市等,污水处理分两片建设,中心镇区及潘郎污水收集后输送至大溪污水处理一厂,规模为4.0万吨/日;山市污水收集后输送至大溪污水处理二厂,规模为1.5万吨/日;

(3)泽国污水分区:污水处理分两片建设,镇区南部污水收集后输送至泽国污水处理一厂,规模为4.0万吨/日;镇区北部污水收集后输送至泽国污水处理二厂,规模为2.0万吨/日;

(4)温峤污水分区:在工业区南部新建污水处理厂,远期规模为6.0万吨/日;

(5)新河污水分区:在镇区东部新建污水处理厂,远期规模为2.0万吨/日;

(6)滨海污水分区:在镇区东部新建污水处理站,采用兼性生化污水处理工艺,远期规模为1.0万吨/日;

(7)滨海工业区污水分区:在工业区东部沿海地区新建污水处理厂,远期规模为4.0万吨/日;

(8)箬横污水分区:规划在镇区东南部新建污水处理厂,远期规模为2.0万吨/日;

(9)石桥头污水分区:在镇区南部新建污水处理站,采用兼性生化污水处理工艺,远期规模为0.5万吨/日;

(10)松门污水分区:新建松门污水处理厂,主要处理松门镇和东海塘组团南部污水,新建松门污水处理厂,规模为4.0万吨/日;

(11)石塘上马污水分区:石塘新镇区污水收集后进入上马工业区污水处理厂,规模为2.0万吨/日,石塘老镇区的污水收集后就近分散处理;

(12)坞根污水分区:主要处理坞根镇区污水,规划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采用微动力生化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规模为0.3万吨/日。

农村地区污水应接入最近的污水管网,无法接入的均采用微动力生化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分散处理。污水处理厂和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出水标准,应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2002)》的一级标准。

中水处理厂规划:

(1)建设横峰中水处理厂,近期规模为2万吨/日,远期规模为10万吨/日,中水厂直接从中央水网取水,处理后的中水供中心城区回用。

(2)在泽国污水处理一厂内设置中水处理站,对二级处理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处理后的中水供给泽国片区回用,规模为2.0万吨/日。

(3)在上马污水处理厂内建设中水处理站,对二级处理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处理后的中水供给东部工业区回用,规模为2.0万吨/日。

结合居住区建设,设置雨水收集系统,经处理后作为中水加以利用。对不宜收集的雨水,尽量采用渗漏措施和地面构层处理,改善居住区的环境。

第五十七条供电工程规划

供电量:温岭市电网供电能力2010年按电力负荷96.0万KW、电量51.0亿KW.h考虑;2020年按电力负荷212.0万KW 、电量109.0亿KW.h考虑。

电源:以华东大电网为主,地方性潮汐能发电、风力发电和小型发电厂发电为辅。

变电站:2020年温岭市域建成500KV变电站3座,即500KV塘岭变、万胜变、温南变;建成220KV变电站9座,即220KV泽国变、曙光变、温峤变、牧东变、苍山变、东海变、城南变、滨海变和长洋变;建设110KV变电站约50座。

农村电网:加强农村配电网建设,提高电网的装备水平和自动化控制水平。建设变电站时,充分考虑农村用电负荷的需求,远期农村地区供电可靠率达到99%以上。

第五十八条通信工程规划

发展目标:远期城镇电话普及率达到80%以上,农村地区达到70%以上,设备容量达到120万门。

通信设施建设:

改造和升级各种通信网络,提高经营效益,推进电话普及率的提高,发展增值业务,提供数据接入服务。

进一步扩大移动交换机的容量和移动通信网的覆盖范围,提供语音、数据及各种多媒体业务。

推进多方式的网络互联互通,扩建互联网接入服务设备,向用户提供多种接入手段,开发和丰富网上应用服务。各运营公司电路交换网络之间应重视网络的互连和互操作性,规范协议和标准。

邮政服务设施建设:

(1)在工业城、城东街道、城西街道、泽国、大溪、滨海工业区、东海塘组团、石桥头镇等地区新建邮政支局。新建居住区、小区开发建设,应同步建设邮政局所、信报箱群,建立零售报刊杂志、邮票等便民网点和信件收集系统;

(2)在温岭火车站附近新建邮件处理中心;

(3)建立邮政综合信息网,扩大网络规模与系统功能,形成技术领先、运行高效、能满足社会不同层次需求的现代化邮政通信网络。

第五十九条燃气工程规划

发展目标:燃气气源逐步由以液化石油气为主过渡到以管道天然气供气为主,合理利用天然气资源,民用优先,兼顾工业用气。近期城镇管道燃气气化率为30%,农村居民燃气气化率为80%;远期城镇管道燃气气化率达到90%以上;农村居民燃气气化率为达到98%以上。

管网建设:

近期改、扩建现有的液化石油气储配站,远期气化站作为天然气应急气源及其他分散的农村居民点燃气气源。

规划在中心城区东北部建设液化天然气(LNG)站,中心城区近中期采用LNG站供气,远期LNG站用于管道天然气调峰设施或应急气源。

“西气东输”天然气高压输气干线沿甬台温高速公路通过,在大溪镇高速公路西侧建设一座天然气门站,以“西气东输”天然气为气源,经分输调压后供城镇用气。

天然气输配系统采用高中压两级系统,在全市形成城乡统一的天然气管网系统,分区供气。

农村燃气设施建设:

在城镇周边的各村镇,燃气供应结合中压天然气输配管网的走向,就近解决管线沿途经过的农村用气需求;在管道天然气覆盖困难的村镇,发展石油液化气供气,同时各中心村、基层村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可采用沼气池提供沼气供气。

第六十条环卫设施规划

发展目标:远期城镇生活垃圾容器化收集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能源化的目标。

垃圾处理:近期扩建岙环垃圾填埋场,处理规模500吨/日,在岙环垃圾填埋厂附近建设岙环垃圾焚烧厂,近期处理规模为700吨/日,远期处理规模为1200吨/日;在松门镇南面建设松门垃圾焚烧厂,远期处理规模为600吨/日。

大型垃圾中转站按区域性设置,每10—15平方公里设置一座,用地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小型中转站按建成区每1.0—1.5平方公里设置一座,用地面积200—600平方米。

农村环卫设施建设:各村镇分别设置垃圾收运点,生活垃圾定点投放至新型社区垃圾投放点,由垃圾收集车就近运往垃圾转运站,再由大、中型转运车辆运往生活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厂进行处理。注重对农业污染的综合治理,以减少农业垃圾和化肥农药等对环境的污染。

第十三章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第六十一条防洪工程规划

设防标准:中心城区和东海塘组团按50—10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其他建制镇按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农村居民点按1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城区排涝标准按20年一遇最大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出不成涝;防山洪标准为20年一遇;沿海防风暴潮标准按50年

一遇设防。

工程措施:通过“上蓄、中疏、下排”工程措施加强防洪工程设施建设。

(1)加强河道上游山区水土保持工程和中、小型水库的运行管理,预留防洪库容。

(2)兴建金清新闸二期工程和湖漫隧洞排涝工程;河道整治疏浚以防洪、排涝、灌溉、蓄水为基本任务,又应考虑景观、环境建设等其他要求。

(3)在老城区沿山设撇洪渠道或汇水河道,截流山水引入下游河网。

(4)对部分地势较低的地区实行填高处理,中心城区双桥河以南区域,地面高程控制在3.80米以上;双桥河以北区域,地面高程控制在3.60米以上。

超标准洪水防治对策:

(1)在汛期前做好充足的防汛物资准备,洪水期加强对城市防洪堤防的巡视,并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抢险。

(2)制定超标准洪水撤离预案,当遇超标准洪水时,根据预案进行有序撤离和重要物资转移;市内重要建筑物应设置避洪台,来不及撤离时可就近避洪。

(3)重要部门(通信、重要变电所、交通枢纽等)应布置在地势相对较高处。

第六十二条消防工程规划

建立四级消防组织,一级为全市性消防大队和消防指挥中心、消防通信中心;二级为消防中队;三级为专职消防队;四级为民间群众联防。建立林业防火及水上防火组织。

消防站建设:

(1)市区:近期在温岭工业城区建设特勤消防站,设置消防指挥中心、消防通信中心,远期设置消防后勤、训练基地;保留现状温岭消防站;在横峰、城北、城东、南屏建设4个消防站。

(2)泽国镇:近期改建现状泽国北消防站和牧屿消防站;远期规划新建泽国南消防站和火车站消防站。

(3)大溪镇:近期建设大溪消防站和殿后消防站;远期新建潘郎和山市消防站。

(4)规划在新河、箬横、松门镇分别建设2座消防站;在温峤(原址改建)、城南、滨海、石塘、石桥头、坞根、滨海工业区、东海塘工业区分别建设一座消防站;在龙门港、石塘分别建设一座水上消防站。

(5)建设企业专职消防队,技术装备按小型普通消防站配备。

消防安全布局:

(1)生产、储存易燃易爆物品工厂、仓库应布置在城镇边缘的独立安全地区,对现有影响城镇消防安全的大型易燃易爆危险品仓库,限期迁出城镇或改变生产、使用性质。

(2)天然气输送管网、储气设施、调压站的规划建设必须纳入城市规划管理和防火审核,选择合理的走廊和点位,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3)新建、扩建、改建各类建设工程的选址定点、设计、施工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的规定,并加强建筑设计防火审核工作。

消防措施:

消防给水与城市供水管网统一配置,加强对天然水体的综合利用,多渠道保障消防给水;按有关规范要求设置消防栓。

严格按有关消防技术规范规定设置消防通道,旧城区结合改造打通消防通道。

规范危险品的运输,规定危险品运输路线。

第六十三条人防工程规划

按照“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坚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人防建设,全面提高城市整体防护能力。

设防标准:人防掩蔽工程按照留城人员40%、人均1.3平方米的标准建设;人防工程可与周围山体结合建设。战时城镇人口以就近掩蔽、近郊疏散为主,中远程疏散为辅。

疏散通道和场地:确保城市交通通畅,以保证战时人员疏散和消防抢险通行;城市绿地、广场、停车场等作为战时的疏散场地。

人防保障措施:

战时人防指挥部由公安、消防、通信、供水、供电、市政、医疗等专业部门组成。

在北山顶和市区东、北、西部选择高大建筑顶部,设置大功率防空警报器,保证防空报警音响覆盖全市。

重点保护目标包括指挥控制系统、生命线系统、重要工业企业和重要物资储备库等。

第六十四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制,以地面沉降为防治重点,兼顾突发性地质灾害,以综合治理为主要手段,有效遏制地质环境恶化,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保障社会稳

定。

(1)为从源头上防治地面沉降,在城区建设平原地区全面禁止开采地下水。

(2)严格建设项目审批验收管理,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

(3)加强地质灾害的日常监测,避免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大的损失。

(4)矿山建设必须注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制定矿山自然生态保护方案。

(5)必要时可通过搬迁避开危险灾害体,对不能搬迁的地区应采取必要的工程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制止地质灾害继续发展。

第十四章近期建设规划

第六十五条温岭市近期建设的目标是,围绕经济建设、中等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三大主体任务,东西并进,整体跃升,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和新型现代化中等城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各项指标,力争温岭走在全省前列。

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约43000元(5300美元)左右。

到201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14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6.5万人。

近期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70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70平方公里以内。

第六十六条近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促进中心城区向综合性现代化城市方向发展,加快海塘组团的建设,促进各建制镇住宅产业发展,加强农村居民点环境整治和社会服务设施配套,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区绿化,促进环境改善与恢复。

第六十七条完善中心城区的建设,加快东海塘组团的建设,做好西南生态经济区的前期规划工作。

第六十八条加强中心村建设农村居民点和乡村工业的整治工作,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改善卫生环境。

第六十九条市域范围的重点建设项目

(1)包括沿海高速公路等一批市域道路建设项目。

(2)甬台温铁路及站场建设。

(3)温岭港区8处货运码头13个泊位,总吞吐量达到211万吨。

(4)建设大溪至城北、严家浦至温松线航道等一批航道整治项目。

(5)实施长潭水库引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新建梅溪、白龙潭、白溪等水库,争取启动建设日制水10万吨的核能海水淡化工程,扩大箬横、泽国、大溪等水厂规模。

(6)排新建220KV温峤变、东海变、牧东变等变电所3座,扩容曙光变1座。安排新建110KV文峰、南嵩、新街、西郊变等变电所12座,结转牧西、浦头、琛山变等变电所3座,扩容长屿、洋城、光明变等变电所10座。

第七十条公共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包括市青少年宫、妇女活动中心、会展中心、物流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等。

温岭中西医结合医院等。

城镇与农村社区基层医疗网点。

松门水产品批发市场。

第七十一条生态绿地及城市绿地重点建设项目

(1)楼棋尖风景区、流庆寺风景区、崇国寺风景区等生态环境建设。

(2)市域主干路两侧的防护绿带。

第七十二条燃气及环卫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建设液化气中心储备站。

扩建岙环垃圾填埋场,新建岙环垃圾焚烧发电厂。

新建泽国粪便高温堆肥处理厂,新建岙环粪便沼气发酵处理厂。

第七十三条防灾设施项目

(1)建设市消防指挥中心、消防训练基地;改建泽国北、牧屿消防站;新建温岭城东、大溪、殿后、松门、东海塘组团、新河、石桥头、箬横消防站;新建龙门港水上消防站。

(2)防台风避难所。

第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第七十四条建立以市域总体规划为基础的城乡规划全覆盖体系。市域总体规划规划是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政策框架,是市域内城乡规划建设和建设项目选址管理的依据。

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以市域总体规划为基础,编制片区城乡协调规划(分区规划)、中心城区和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农村居民点整治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各层次的城乡规划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

完善近期建设规划,明确近期规划建设重点,落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和耕地保护目标。

第七十五条实施空间管制管理

严格执行市域总体规划划定的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城镇发展区的管理要求;加强对“紫线”、“绿线”、“紫线”、“黄线”四线的管理。依据空间管制内容和要求制定温岭市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细则;依据空间管制制定村庄分类建设管理细则。

第七十六条打破行政区界线,建立以规划分区为基本单元的统筹发展机制

片区内统筹布局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立一体化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加强对“绿心”、“绿带”和“蓝带”的保护。建立健全与片区相对应的人口转移、产业发展、财税体系、生态环保、行政考核等政策支撑体系。

第七十七条推进“村村新”工程

按照拆迁新建型、合并组建型、移民迁建性、保护复建型、整理改建型、整治改进型六种模式因地制宜地指导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

科学合理地确定新型社区和中心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标准,促进城镇道路、电力、供水、公共交通、通讯信息、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

大力推进农村住房“立改套”,加大农村宅基地整理力度,开展“两违”综合整治活动。

积极引导农民和农村工业向城镇集中。市区和各建制镇要留出一定比例的居住用地用于安置城边村的农民和城中村改造的周转用地;在工业区内留出一定比例的用地安排农村工业。

第七十八条建立“节地、节能、减排”举措,建立城乡循环经济体系。

加强在城镇与新农村在规划建设中的节能、环保新技术产品的运用,加强监督检查工作。

第七十九条建立市级生态补偿机制

对于市域范围内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直接或间接牺牲了一定经济利益担负着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欠发达地区,多渠道多形式的给予补偿或扶持。坚持政府主导,努力增加公共财政对生态补偿的投入;同时又积极发动全社会支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

第八十条健全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

建立重大项目决策的部门联席会议,建立市民公众参与的听证制度,健全规划法制程序。

改革镇级、村级行政管理职权。加快镇级行政管理职能转型,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改变农村集体经济政企不分的传统管理模式,分离农村集体的行政管理和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权,并积极推广股份合作制。

第十六章附则

第八十一条本规划由文本、图册和说明书三部分组成,文本与图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八十二条本规划自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施行。

第八十三条文本中标有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内容,违反规划强制性规定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本规划由温岭市建设规划局负责解释。

附表一

2020年市域城镇人口、用地规模控制表

附表二

202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综合平衡表

附表三

市区及各建制镇规划镇区新型社区一览表

市区及各建制镇规划镇区新型社区一览表(续一)

市区及各建制镇规划镇区新型社区一览表(续二)

市区及各建制镇规划镇区新型社区一览表(续三)

市区及各建制镇规划镇区新型社区一览表(续四)

附表四

各建制镇规划中心村及单列村一览表

各建制镇规划中心村及单列村一览表(续一)

慈溪市市域总体规划

第一章区域发展宏观环境 第一节社会经济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强化,国际环境趋好,国际制造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更快融入世界经济,更大围地分享国际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机会;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后发优势、改造提升传统经济、拓展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这对处于沿海制造业发达地区的慈溪若想在省或者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 二、长三角地区发展一体化 长三角地跨江、浙、沪三省市,位于长江和钱塘江的入,处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长江产业密集城市带的“T型”接合部,具有得天独厚的江海交汇、南北居中的区位条件,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镇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在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下,正在加速向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迈进。随着湾大桥等一批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开工建设以及沪杭高速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研究的不断深入,慈溪与以及长三角北翼城市的联系日趋紧密,慈溪亟需确立在长三角世界城市群中的地位与功能,进一步明确市域空间发展结构。 三、省空间发展构架 “十一五”时期空间发展结构的确定要围绕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中心,突出“经济区域、生态优先、城市核心、交通关联、双重协调”的原则,在省城层面重点形成“四圈三带二区”的空间发展构架。慈溪市处于“四圈”的城市经济圈,共同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与临港重化工业的核心区域。同时也处于“三带”中的环湾产业带,形成涵盖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的地域经济系统,成为“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阶段发展的主骨架。 在《省环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确定了以“一个湾城市连绵带”为基础,形成“三三四六”的发展框架,在未来15年,慈溪是新增的50万—100万人口城市之一。因此,重新构筑慈溪市城镇发展空间显得十分有必要和紧迫。 四、大都市区发展 市经过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已经进入都市区经济的空间扩散和区域整合过程,以市中心区为中心、以余慈和奉化为组团的大都市区雏形已经形成。大都市的扩散作用直接导致中心城市的一些工业企业和资金进入慈溪,慈东工业区块成为了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在《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慈溪城市和城镇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慈溪市域的空间需要重新整合和调整。 第二节政策背景 一、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涵和基本要求,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需要规划更多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及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国家宏观土地政策 从2004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简称28号文件)的颁布,到2005年初土地监察制度正式启动,国家颁发了有关于土地管理的多个配套具体实施文件和紧急通知,可见中央政府贯彻土地半垂直管理的决心无可动摇。这些土地政策都为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特征的慈溪市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可估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将会非常有限,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慈溪经济发展必须向集约涵转型,而且显得十分迫切。 三、省“八八战略”与推进城乡一体化 充分发挥“八个优势”、深入实施“八项举措”,扎实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扎实推进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条主线。对慈溪而言,要充分发挥其体制优势、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主动接轨,积极参与长三角,不断提高对对外水平,同时积极保护和改善

关于建设温岭曙光文化主题公园

一、起源 2009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关于温岭城市形象文化设计”,并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形象设计专家林家阳教授负责设计。设计团队经过实地考察,深入调研、深刻思考,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听取意见建议,并经反复论证后,得出温岭城市形象文化元素应为“曙光文化”和“石文化”两大文化元素。曙光文化元素反映的是,新千年新世纪中国大陆第一缕曙光首照温岭,使温岭扬名海内外,弘扬的是温岭特有的天地自然精神。石文化元素反映的是,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温岭人民不俱困难,敢为人先,坚韧不拔,勇于取胜的意志和毅力,弘扬的是温岭人民特有的人文精神。 二、社会共识 现代新型城市的竞争,不仅在于人口和区域规模大小的竞争,更在于城市的品质品位、文化形态、环境形态、产业优劣、市民素质及可持续发展竞争。所以我们中国·温岭曙光文化主题公园 中国·温岭石桥文化主题公园 关于建造 的建议

必须要在城市的品质品位、城市文化和生态环境上下功夫。为了配合温岭城市形象设计,参与讨论,本人于2009年6月3日和6月5日分别写了“关于阳光文化”和“关于石文化”两篇文章发表在《温岭日报》,文章对温岭阳光文化、石文化作了全面深刻的注释,提出把这两种文化元素做实做精做出品位来,于是提议建设中国〃温岭曙光文化主题公园和中国〃温岭石桥文化主题公园。文章见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有七八十岁的老工人、老农民、老干部、老专家、离退休老教师、老医师;有小学、初、高中学生,有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有企业家、有个体户;特别是二三十岁的大量的年轻网民和“温岭虎山论坛”的网友对这两篇文章普遍地予以赞赏、支持和拥护。上海九三学社副主委、上海市人大常委张良仪先生在温岭日报社寄送的报纸上看到两篇文章时激动不已,利用出差路途给我写信,表示赞赏和支持,并提出许多建议意见。温岭杭州经济社会发展顾问团也在报纸上看到这两篇文章后,认为非常重要,于是在杭州专题召开研讨会,邀请省文化厅副厅长连晓鸣、省工商联副会长郑明治、省武警总队副总队长陈朝华、杭州警备区原司令胡晓泉、古今建筑集团董事长、

金华城市总体规划

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 前言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金华因其优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历为浙江中西部及周边地区的中心城市。新千年之交,《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明确了金华作为浙江省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地位。为了抓住机遇,加快建设中心城市,市人民政府于2001年2月委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修编城市总体规划送审稿,同年12月,完成城市总体规划报批稿,2002年1月18日,《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05)》经金华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党力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2002年2月21日,市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呈交要求审批《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02年)》的请示,2002年9月10日,省政府批复原则同意《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年)》。 为了宣传城市总体规划,特编辑印刷《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年)》简介本,该简介本力求以较小的篇幅,概要地展示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 规划修编背景 一、省政府对金华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1.由国务院批复实施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将金华市定位为“一级经济亚区”、“发展成省域次区域中心”。 2.浙江省委(1999)41号文件批准的《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指出:金华应成为浙江省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与交通枢纽。井要求“对金华应优先加以重点扶持,同时加强周边城市群建设,发展群体优势”。 二、市域背景 1.金华市区行政区划调整,为实现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2.杭金衢、金丽温、金甬等七条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进一步强化了金华作为浙江省主要的交通枢纽地位。现已建设的国家一级光缆(1条)、二级光缆(2条)为建设我省第二大信息港创造了条件。 3.金华市正处于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在现有的体制下,按照一中、两翼两三角的战略布局,正在谋求新一轮的发展。 三、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局限性 1、产业发展空间不足,2000年市区实际工业、公共设施用地规模已逼近上一轮规划2020年的工业。公共设施的用地规模,重新确定合理的产业发展空间势在必行。 2、规划规模偏小,城市发展速度快于原规划的预测,急需确定与城市发展趋势相一致的规划框架,为城市合理发展奠定基础。 3、城市形态未摆脱圈层式发展模式。 4、城市发展时序欠妥。 四、国内与国际环境的变化 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产生深刻变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一些都要求城市总体规划与时俱进。合理预留城市发展空间。 总体规划内容 1.本规划的期限 近期2000-2005;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远景未来30—50年。 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为统筹安排台州城市各项建设事业,指导城市合理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的法定效力本规划经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同意并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即成为台州市开展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法定性文件,由台州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三条适用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台州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都必须遵守本规划,服从城市规划管理。 第四条规划修改因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需对本规划进行局部调整时,应由台州市人民政府主持修改,报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备案。 涉及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等重大调整的,须经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议同意后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 调整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须经台州市人民政府组织论证,向浙江省人民政府提出专题报告,经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调整。 第五条规划期限本规划中规划期指批准实施年份至2020年;在各项文件的表述中,近期指2004?2010年,远期指2011?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 第六条城市规划区本规划所称城市规划区与台州市市区行政管辖范围一致,共1536平方公里,分为中心城区和郊区。 中心城区是具体布局城市各项功能用地,平衡城市建设用地的范围。中心城区含规划建成区和近郊区,

面积约900平方公里,具体包括:椒江区陆域范围;黄岩区的江口街道、北城街道、东城街道、西城街道、南城街道、新前街道、澄江街道、高桥街道、院桥镇和沙埠镇;路桥区陆域范围。 第七条规划原则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坚持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原则。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优先原则。 (四)坚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优先原则。 (五)坚持市区一体化和整体性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规模效益,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第八条规划指导思想 (一)循序渐进、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以规划为龙头,切实增强规划刚性,把握建设节奏,进一步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在更高的层面上,稳步推进城市化。 (二)区域统筹发展。温黄平原将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城市群,在城市发展空间管治、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应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 (三)城乡统筹发展。小城镇与农村发展是台州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的发展,促进农村地区与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生活服务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四)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应积极主动地应对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对城市用地的需求,并通过空间增长管理,协调各项城市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做大”的同时“做深、做强”,发展循环经济;城市空间发展以“整合发展、统筹发展”为主,坚持“内聚”发展模式。 (五)坚持规划刚性和弹性相结合。既要科学、严谨地安排规划期内各项城市建设,严格执行强制性

镇总体规划

镇总体规划 《即墨市金口镇总体规划(2013-2030)》批前公示 2013年4月,金口镇人民政府委托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承编《即墨市金口镇总体规划(2013-2030)》(以下简称“金口总规”)。2015年5月,“金口总规”通过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2015年7月,“金口总规”通过专家及即墨市相关部门评审会。为加强公众参与,发挥公众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城乡规划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青岛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务公开的有关规定,对“金口总规”进行社会公示,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为规划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本次规划公示期限为三十天,公示期为2015年7月30日至8月30联系电话:0532-******** 地址:即墨市金口镇人民政府、即墨市店集中心社区管理委员会 公示内容如下: 一、规划背景

1、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抓住了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突出矛盾,实现城镇化的健康、高质量和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关键在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并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生态保护、生态边界、历史文化保护、地方财政、社会公共事业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2、大青岛全域统筹发展时代背景 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将被培育成国家级中心城市,成为山东省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城市,这也为即墨东部城镇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青岛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战略,大青岛城市发展空间由环胶州湾地区向全域拓展,全域统筹的重点是城乡统筹,城乡统筹的重点是南北统筹,这也为即墨金口小城镇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3、即墨行政区划调整

浙江省永康市石城山黄帝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说明

浙江省永康市石城山黄帝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说明 目录 第一章概况 1.1地理位置 1.2自然条件 1.3社会经济 1.4基础设施 1.5开发条件与存在问题 第二章风景资源评估 2.1风景资源总体特征 2.2风景资源分类特征 2.3景点分类列表 第三章总体规划 3.1规划依据 3.2景区规划范围 3.3规划原则 3.4景区性质与功能 3.5规划期限与目标 第四章分区规划 4.1石城山黄帝文化景区 4.2白云山景区 4.3休闲度假区

4.4农业观光区4.5高级别墅区4.6管理服务区 第五章专项规划5.1道路交通规划5.2植被与绿化规划5.3建筑风貌规划5.4基础设施规划5.5保护规划 第六章旅游发展规划6.1环境容景分析6.2旅游发展规划6.3游客规模预测6.4游程规划

第一章概况 1.1地理位置 永康市位于浙江省中部,行政隶属金华市。早在数千年前,即有人类活动,中国古代名著全译丛书《山海经全译》一书记载:“永康县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去黄帝曾游此,即三天子都也。”而石城山即位于石城山黄帝文化旅游区。 石城山黄帝文化旅游区位于永康城郊,距市区仅3公里,地理位置座标东经120001′42″,北纬28054′09″。 1.2自然条件 1.2.1地质地貌 石城山黄帝文化旅游区属永康盆地西部低山丘陵区,地层结构属浙东南地区四明山地层分区永康地层4区,以晚白垩早期火山岩系特别发育为特征,一套紫灰色黄绿带褐色地状流纹质,含砾玻屑凝灰岩,玻宵熔结凝灰岩建造。 1.2.2气候水文 永康地处浙中内陆,是有典型中北亚热带季风区盆地气候特征,年平均湿度17.50 C,平均降雨量1328.9mm,无霜期245天,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每到夏秋季节,云雾缭绕,变化万千,形成特有的气候景观。 1.2.3.土壤植被 石城山黄帝文化旅游区地处中北亚热带季风过渡区,土壤主要成土母岩为凝来岩,共有红壤,黄壤,水稻土三个类型。

温岭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温岭市域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合理利用、开发、保护各种资源,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区范围为温岭市全部行政区域,在温岭市域内进行的各种开发建设行为,均应服从本规划。 第三条规划期限: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关于加快推进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06〕119号)《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五条城乡规划建设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温岭建设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实力雄厚、人民生活富裕、城市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繁荣、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滨海生态城市。 第六条产业布局、城乡和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原则 (1)坚持统筹社会经济发展原则。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城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集约、节约使用土地、水、能源、矿产等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 (3)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协调好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优化市域城乡布局和生产力布局,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形成各地互促、互补、互动的发展格局。 (4)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原则。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城市对农村和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 (5)坚持安全发展原则。为人民提供安全、适宜、健康、优美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为城乡各种功能布局、各项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提供安全空间。 第二章发展目标 第七条城市定位 温岭市是以山、水为特色的现代化滨海生态城市。 温岭市是温台城镇群中联系温州与台州两大中心城市的重要节点城市,是温黄平原城镇密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温台沿海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东南沿海以机械、电子和轻工产品为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休闲旅游城市。 第八条总体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0年在浙江省率先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各项指标。202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形成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协调互促发展局面,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在省内率先基本实现“三步走”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空间上形成“一心、两带、三大片区”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建设成为浙江省县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进示范区。 第九条到2010年生产总值(GDP)达到600亿元,人均产值为4.30万元,折合为5300美元(按现行汇率计算)。 到2020年生产总值(GDP)达到1100亿元,人均产值为7.10万元,折合为9000美元(按现行汇率计算)。 第十条到2020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争取达到2万元,

永康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文本

、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促进永康市城乡建设有序、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2006)40号文件、《永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并结合永康市实际制定本规划。(文本划线部分为强制性内容) 第二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6-2010年,与《永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期限一致; 远期:2011-2020年;与在编的《永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远期期限相一致; 远景:未来30-50年。 第三条规划范围 永康市全市域,面积1047平方公里。 二、人口与用地规模 第四条人口与用地规模 经“两规”衔接,确定永康市人口与用地规模见下表: 人口与用地规模 表2—1 第五条市域土地利用配置 规划耕地保有量至规划期末确保24262.5公顷,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21539公顷。至2020年,市域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8513.9公顷以内,其中城镇建设用地达到6765公顷,其中中心城区面积为4785公顷,建制镇用地规模为1980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2724公顷,独立工矿用地面积为2010公顷,交通用地面积为4571.8公顷,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2243.1公顷,特殊用地面积为200公顷,规划期内共增加建设用地5600公顷。 三、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第六条定位目标 (一)定位 浙中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全国现代五金产业中心,打造国际五金产业中心。

(二)目标 国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结构向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初期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年,中心城区达到50万人口(包括独立工矿区6.5万人)的规模,在全市域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初步建成国际五金之都。 永康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表3—1 说明:现状人口数为2005年统计数,人均指标按户籍人口(55万)计算,人口为按“五普”口径计算的常住人口数。 第七条总体发展战略 (一)五金名城战略 大力引进国际资本、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科学安排空间布局、提升集约用地水平、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系统,加大城市现代化功能建设力度,打造现代化五金名城。 (二)生态城乡战略 强化市域生态保护,重点保护水源地、生态林地,风景区。优化村庄布局、改善村庄居住环境、加快建设中心村和新农村。力争把永康市建成环境友好、景观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综合生态型城乡。 (三)商旅大市战略 依托发达的市场体系和优美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永康市的商业、旅游业水平。大力强化商业、市场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现代化提升,形成为商业大市。同时,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景点布局,扩大旅游环境容量、增强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形成规模效应,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第八条空间发展战略 (一)中部提升核心 市域中部紧紧围绕中心城区这一核心,促进中心城区产业的综合化发展,在五金制造业向高精尖升级的同时,致力于培育更具附加值、更具区域辐射力和更大成长空间的面向五金产业商贸、物流、研发、信息、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幅提升市域核心竞争力,带动市域各镇经济社会和城乡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外围突出重点 外围城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产业园区为重点发展二产经济。空间相邻的城镇应加强产业空间的整合协作,形成规模效应,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充分利用永康市城乡交错密布、时距小的布局特点,引导乡村共享城镇基础设施、社会设施,提高设施利用效率,并充分利用村庄居住功能,尽可能将可用地资源投入产业发展。 (三)周边保护环境 在规划期内,必须十分重视保护下一轮经济转型的核心资源:旅游资源、环境优美的宜居地、市域景观生态等,而市域周边区域正是生态环境敏感区,环境资源优美,理应更多地承担环境保护的职责,为下一轮经济转型打下基础。 第九条产业发展战略 (一)产业组织战略 1.一产:结构转型、扶持特色、规模提升 推动一产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大力扶持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发展,种植业内部从传统的粮食、蚕桑、茶叶种植业向发展优质蔬菜、果品发展;推动农业生产企业化、规模化发展,以规模效应提升产业效率。 2.二产:提升顶部、培育中部,优化底部,形成大区域的垂直分工体系

温岭市滨海镇总体规划文本new样本

总则 第一条本规划是温岭市滨海镇城镇规划区内各项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在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 执行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1996年批准的《横河镇城镇总体规划》与1999年批准《新街镇城镇总体规划》的重新修编, 原规划自本规划批准之日起作废。 第三条凡因城镇建设需要编制的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 均应按照本规划的要求进行。 第四条本规划的具体落实由滨海镇人民政府负责, 由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和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 第五条因某种原因需要对本规划的某些内容进行调整时, 应经市人民政府批准, 并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市城市规划经管部门批准。 第六条规划期限为: 1.近期: - 2. 中期: - 3. 远期: -2020年 第一章城镇发展战略目标 第七条本次规划确定城镇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是: 遵循党的十五大精神, 按照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紧紧依靠科技进步,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的经营, 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以提高工业经济总体质量为主攻方向, 培育一批优秀企业和名牌产品; 依托各类专业市场, 经过改造、完善、提高, 使之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发展以镇区为中心, 具有水乡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 使之成为温岭东北部沿海农业服务基地和农业观光基地。 第二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第八条预测镇域各期人口( 此人口不包括外来常住人口) 及城镇化水平如下: 规划近期镇域人口: 7.1( 万人) , 城镇化水平为: 23.9%; 规划中期镇域人口: 7.3( 万人) , 城镇化水平为: 30.8%; 规划远期镇域人口: 7.0( 万人) , 城镇化水平为: 42.9%。 第九条村镇等级规模结构为城镇——中心村( 单列村) 二级体系结构, 具体见《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一览表》及《村镇体系规划布局一览表》。 第三章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十条给水规划: 规划镇域各中心村生活用水均由滨海镇镇区水厂引用长潭水库水源供水供应, 供水普及率达到100%, 人均综合用水量300L/日, 总用水量为2.3万吨/日。 第十一条排水规划: 镇区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镇区污水经过污水管道送往新河

嘉兴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

嘉兴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年)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市域功能定位与总体发展战略 第三章市域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规划 第四章市域空间利用规划 第五章市域空间管制与协调规划 第六章市域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第七章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第八章市域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背景

为统筹嘉兴市域的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嘉兴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以及《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批复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意见》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嘉兴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定位 1、本规划是统领嘉兴市域发展的具有法定地位的纲领性文件。 2、本规划在充分尊重嘉兴市城镇体系规划、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各县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基础上,以嘉兴市域的统筹发展为目标,对原有规划进行整合协调,构建区域性总体规划的新范式。 3、本规划以实现市域一体化发展为宗旨,统筹嘉兴市域的各种发展要素,建设网络型特大城市。 第三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 年)及《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7、《浙江省建设厅县(市)域总体规划导则(试行)》(三稿) 8、《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2010) 9、《环杭州湾地区产业带发展规划》 10、《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11、《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4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4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资溪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核心,强化规划引领,注重景城联动、景村联动、镇村联动、城乡一体,积极构建以县城为龙头、集镇为骨干、中心村为补充的新型生态城镇体系,达到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的“五美”总体要求。结合整体规划,推动镇村联动建设。要以全域规划的理念,尊重自然、体现特色、传承记忆,编制、完善、提升县、乡(镇)、村三级规划,实现乡(镇)村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配套,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 根据省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实际,从全全局出发,着眼长远发展,确立人口相对集中、产业辐射能力强、要素集约、功能多元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中心示范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达到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的“五美”总体要求。坚持“党政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和“农民筹资投劳、整合项目资金、财政奖补资金”三点结合的投入机制,突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个重点,整治农村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在2015年,我县率先将高阜镇高阜、石陂两个中心村建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试点示范村,进一步提升其他乡(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三)、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导,突出特色。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托自然地理条件,适应资源禀赋和民俗文化差异,突出地域特色,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规划。

2、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民主。要始终坚持“议”字当先,严格农民民主议事程序,落实农民主体作用,把维护好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3、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鼓励各地实际先行先试,在局部村点取得重点突破和经验模式后再逐步推开。 4、坚持多元投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鼓励农民和社会各界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 5、坚持以县为主,统筹推进。继续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优势,发挥县级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监督等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统筹推进机制。 (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实施的主要内容 严格按照我县乡(镇)村联动工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导则要求,重点实施以下内容: 1、抓好规划编制。按照全域理念,着眼长远发展,修编完善全县乡(镇)村庄布点规划,科学确定中心村、需要保留的自然村,每个行政村原则上规划建设1个中心村。围绕“三区一园”、“四类村” 和农村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村庄产业规划。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要求,不搞大拆大建、不求千篇一律、不搞一个模式、不用城市标准和方式建设农村,做到依山就势、聚散相宜、错落有致,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在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预留建设发展空间,引导农户向中心村集中,新建房屋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政策规定标准,严禁村庄规划区外新建房屋。 2、整治农村环境。对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确定拆除的危旧房屋、猪圈、厕所、院墙必须无偿拆除到位。对村庄内河流、沟渠、池塘进行清污,对村庄内水塘

《海口市美兰区大致镇总体规划(2018-2030)》规划简介

《海口市美兰区大致镇总体规划 (2018-2030)》规划简介 一、规划范围 1.大致坡镇行政辖区范围,规划面积为115.42平方公里。 2.镇区规划范围:东、南接文昌市东路镇,西邻海文高速公路,北达乌土城村。规划总用地面积778.29公顷,建设用地面积262.16公顷。 二、总体发展目标 依托高效绿色农业、南洋河等资源及便捷的交通优势,秉承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原则,建成以商贸、“互联网+”为支撑,以琼剧文化为底蕴,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一流的特色产业小城镇。 三、总体发展定位 打造“海澄文”一体化的重要示范区、形成琼北地区商贸服务中心、创建以琼剧文化为特色的风情小镇。 四、空间发展结构 依托现状产业基础,大致坡镇城乡发展的空间结构为“一廊、两心、五区”结构。 一廊:以海文高速公路和琼文公路形成的交通发展廊道。

两心:为大致坡镇区综合发展中心和咸来片区综合发展中心。 五区:林下经济发展区、反季节瓜菜种植区、花卉种植区、乡村旅游发展区、建材加工产业区。 五、镇域土地利用规划 用地分类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公墓用地、水域、农林用地等。 六、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根据村镇体系空间结构组织,中心镇——中心村——特色村三个等级。 中心镇:大致坡中心镇区,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心村:咸来墟、大东村、咸来村、崇德村、美桐村、大榕村。其中咸来墟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经济辐射能力在大致坡镇西部片区中作用明显,是周边行政村经济、社会服务中心。其他中心村是周边各自然村的公共服务中心。 特色村:金堆村、昌福村、栽群村、美良村、永群村,特色村是作为周边各自然村的公共服务同时根据村庄特色建设共享农庄、田园综合体等,发展乡村旅游。 七、城镇性质 大致坡镇城镇性质为:琼东北地区以商业贸易、现代服

参江西省宜春市宜阳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江西省宜春市宜阳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项目建议书 《技术标》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OO五年七月二十六日

内容 一、单位业绩 二、单位荣誉 三、项目总负责人业绩 四、项目总负责人荣誉 五、项目组组成人员情况 六、项目组组成人员业绩情况 七、项目建议书 八、后续服务承诺

一、单位业绩 2000年(含2000年)以来我院承担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15平方公里以上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地级市及以上的行政中心区的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 1、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 编制时间:2001.3~2002.4 规划规模:100万人口 规划特点:紧紧围绕“建设浙江省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总目标展开规划研究,注重远景空间发展战略与近期可操作性相结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一个核心区,六大功能区”的布局结构。 2、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编制时间:2003 规划规模:60万人口

规划特点:强化了城市合理结构的研究,通过城市用地的综合评价、城市现状条件以及城市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确定了一个能适应不同发展时序和发展速度的城市结构。针对城市的特点,采取组团式布局,将自然山体、水系作为组团划分的要素和城市生态、游憩的重要功能,形成山、水、城融为一体的空间格局。 3、湖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编制时间:2003 规划规模:98万人口 规划特点:湖州为环杭州湾城市群和环太湖城市群的节点中心城市,规划突出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主题,强化了城市生态绿楔、绿带、绿廊的预留与控制,形成一城两区、双心结构的带形城市结构。由13个城市分区组成。 4、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6、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 7、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8、浙江省温台地区城市群规划

温岭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温岭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 领导小组 组长:曹羽 副组长: 庄德震(市府办) 林继平(市发展和改革局) 朱岳林(市环境保护局) 成员:赵永辉(市发展和改革局) 任发根(市环境保护局) 卢旦生(市财政局) 陈光辉(市建设规划局) 江胜(市工业经济局) 吴茂云(市科学技术局) 陈玉勤(市水利局) 王剑(市农业林业局) 梁金祥(市国土资源局) 陈文云(市海洋与渔业局) 郑卫斌(市风景旅游管理局) 《温岭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 责任表 编制单位:温岭市环境保护局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项目负责人:王飞儿 参加人员:林琴徐向阳张秋玲 楼莉萍叶海波戴露莹 王利军何云峰周虹 钟晓航边金云 审核:任发根王飞儿 审定:朱岳林

温岭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文本 登记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性质 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类型、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布规律,将区域划分成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功能小区规划,明确各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的环境保护基本要求、污染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的过程。 第二条规划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区域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找出温岭市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确定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划定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区,明确各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和区域产业发展环保准入门槛以及发展重点,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促进温岭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的定义 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归为四类,即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 禁止准入区: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环境极敏感,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包括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一级、二级保护区)、重要的自然与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绝对保护区等。该区进行全面保护,禁止开发。 限制准入区: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或极重要、生态环境高度敏感或极敏感,对于维持区域乃至全省生态安全起到重要作用的地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绝对保护区以外的区域)包括在内。该区进行优先保护,限制开发。 重点准入区:生态环境敏感性为一般,生态服务功能中等或一般,产业结构与布局相对合理、环境仍有一定容量、资源较为丰富、经济功能较强、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该区实行合理布局,重点开发。 优化准入区:生态环境敏感性为轻度或中等,生态服务功能中等或一般,开发历史久、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较深,产业结构与布局有待于优化、人口密集、环境容量小、人均自然资源拥有率低的地区。该区实行调整结构,优化开发。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国发[2000]38号 (3)《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务院,国发〔2005〕39号 (4)《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大纲》(试行),国家环保总局,环办[2002]8号 (5)《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2006年 (6)《浙江省县(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技术导则》(试行),2006年 (7)《台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03年 (8)《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台州市实施规划》,2009年 (9)《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 (10)《温岭市市域总体规划—城乡统筹发展规划》(2005-2030),2006年 (11)《温岭生态市建设规划》,2004年 (12)《温岭市东部产业集聚区东海塘总体规划(2009-2020)》,2009年 (13)《温岭市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2006年 (14)《温岭市海洋功能区划》,2006年 (15)《温岭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04年 (16)《温岭市水土保持规划》,2006年 (17)其他相关资料 第五条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为温岭市全境,总面积15625.82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925.82平方公里,涉及5个街道11个镇。 规划基准年:2008年 规划近期:2008~2010年 规划远期:2011~2020年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功能为目标,以《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和《温岭生态市建设规划》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探索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9-07-18T14:13:46.120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8期作者:谢芙蓉 [导读]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持续推进,城乡建设也开启了新局面, 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 530000 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持续推进,城乡建设也开启了新局面,以城市为中心的建设正加速向城乡协调建设转变,乡村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引起各方关注。“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概念于2014年首次提出,并在全国部分省市先期开展县域乡村建设规划试点工作。由于缺乏规范指导,该类型规划的编制实践仍处于摸索阶段。本文以东兴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例,探索乡村建设规划的技术方法、规划思路,以期为同类型的规划编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东兴 1引言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乡建设也开启了新局面。以城市为中心的建设正加速向城乡协调建设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任务更加迫切,美丽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喜爱和向往的家园。规划建设好广大农村,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既是“十三五”时期的迫切任务,也是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乡村规划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普遍关注。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乡村规划编制和管理,对乡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指导和推进作用。但是,乡村地区的规划编制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区域协同的规划思维,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就村论村”“就规划区论规划区”的现象发生;二是公众参与不彻底,在村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村民及公众作用相对有限;三是各类上位规划或相关规划因其宏观性难以有效指导乡村建设;四是过于关注空间整体形象的塑造,实用性较差,难以发挥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五是诸多规划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缺乏有效衔接[1]。 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作为一种新的规划类型,是在新型城乡关系视角下,统筹县域乡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设施配置、风貌特色和建设管理等问题,构建以乡村为核心的规划框架,探索符合乡村实际、指导性强和实施性强的规划理念、编制办法和实施策略等,实现乡村规划的改革和创新[2]。 编制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协调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置,指导村庄规划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2东兴市乡村建设发展现状 2.1基本概况 广西东兴市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东南濒临北部湾,西面与越南接壤,是广西乃至中国通往越南以及东南亚最便捷的通道,也是中国与东盟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城市,总面积590平方公里。截止2017年,东兴市下辖东兴、江平、马路三镇,31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市人民政府驻东兴镇。全市户籍总人口14.96万人,常住人口15.92万人,其中村庄总人口88117人。 2.2乡村发展特征 (1)经济发展特征 2017年,东兴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6471元,明显高于周边上思、凭祥、宁明、扶绥、合浦、灵山、浦北等县(市),亦远高于自治区11325元的平均水平。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67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2%。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缓慢,农业经济对市域整体经济发展贡献较低,单纯发展农业很难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口比重较2013年呈下降趋势,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持续增大。播种面积亦呈逐年下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农村空心化程度加剧。 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但尚未实现有效整合,乡村旅游仍处于粗放经营状态,旅游未有效促进民富。 图1 2011-2017年东兴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增长率 (2)空间分布特征

镇总体规划

关于《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的公告 《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规划成果已经舒城县汤池镇人民政府委托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即将上报舒城县人民政府审批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现依法向社会公告,诚请广大市民踊跃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详情可在汤池镇人民政府网站、舒城县规划局网站及舒城县政府信息公开网上查询。公告期自2018年4月5日起至2018年5月4日止。 附件:《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主要内容 一、规划目的 加快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绿色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在《六安市舒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指导下,结合汤池镇发展实际情况,编制完成《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五统筹的和谐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城市双修等为思想,以塑造生态镇为标准,合理调整城镇发展空间,协调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以及与周边景区之间的关系,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持续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镇品质。 (1)树立区域整体观,处理好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发挥优势,促进发展 (3)优化结构,完善功能

(4)提升品位,塑造特色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四、规划范围 本规划确定镇域、镇区两个规划层次。 1、镇域 包括整个汤池镇域范围,总面积约160平方公里。 2、镇区 镇区规划范围共1049.1ha,分为中心片区、三江片区和城冲片区三大片区,中心片区规划范围为北至万佛湖大道(三江快速连接线),西抵倒淌河西侧山体、东达高速公路,南至镇区南侧山体,范围大小为856.2ha;三江片区规划范围为北到三江北环以北用地边界及往东至城冲河边、南达三江南环及万佛湖大道、西以环湖旅游路为界、东至城冲河堤,规划范围约144.3ha;城冲片区规划范围为北到城冲河和舒桐路外绕线、西以现状建成区边缘及平行南延为界、南至敬老院南侧附近、东抵城冲河,规划范围约48.5ha。 五、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1、城镇化发展目标 用10—20年左右的时间,整合自身优势资源,全面改善投资发展环境,重点建设旅游业和服务业,使之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建成以温泉为特色,地方特色产业比较发达、综合服务业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