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甲本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帛书甲本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帛书甲本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德经

0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rǎng〉臂而乃之。

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bó〉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亓〈qí〉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而不居亓华,故去皮〈bǐ〉取此。

02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líng〉。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亓致之也:胃天毋〈wú〉已清,将恐莲;胃地毋已宁,将恐发〈fèi〉;胃神毋已霝,将恐歇;胃浴毋已盈,将恐渴〈jié〉;胃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jué〉。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曰孤、寡、不谷。此亓贱之本与?非也。

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luò〉若石。

03

上士闻道,堇〈jǐn〉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fú〉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yú〉。

大方无禺〈y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bāo〉无名。

04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05

天下之所恶〈wù〉,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故人之所教,夕〈yì〉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06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07

名与身孰〈shú〉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08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宭〈jiǒng〉。大直如诎〈qū〉,大巧如拙

〈zhūo〉,大赢如绌〈chù〉;趮〈zào〉胜寒,靓〈jìng〉胜炅〈jiǒng〉。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09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10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yǒu〉,以知天道。亓出也弥〈mǐ〉远,亓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11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云〈sǔn〉。云之有〈yòu〉云,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12

圣人恒无心,以百省〈xìng〉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xī〉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咳〈hái〉之。

13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亓生生也。

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矢〈sì〉虎,入军不被〈pī〉甲兵。矢无所椯〈duō〉亓角,虎无所昔〈cuò〉亓蚤〈zhǎo〉,兵无所容〈yōng〉亓刃。夫何故也?以亓无死地焉。

14

道生之而德畜〈xù〉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畜〈xù〉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shì〉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15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亓母,以知亓子。复守亓母,没身不殆。

塞亓闷,闭其门,终身不堇〈jǐn〉;启亓闷,济亓事,终身不棘〈jí〉。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亓光复归亓明,毋〈wú〉道身央,是胃袭常。

16

使我挈〈qì〉,有知也;行于大道,唯他是畏。

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cháo〉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猒〈yàn〉食货,财有余,是胃盗夸。盗夸非道也。

17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亓德乃真;修之家,亓德有余;修之乡,亓德乃长〈zhǎng〉;修之邦,亓德乃丰;修之天下,亓德乃溥〈pǔ〉。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

18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逢蝲〈là〉虺〈huǐ〉地弗螫〈shì〉。据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pìnmǔ〉之会而朘〈zuī〉怒,精之至也;终日号〈háo〉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胃之不道,不道蚤〈zǎo〉已。

19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塞亓闷,闭亓门,和其光,同亓尘,坐亓阅,解亓纷,是胃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浅。故为天下贵。

20

以正之邦,以畸〈jī〉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亓然也才〈zāi〉?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昏。人多知,而何物兹起。法物兹章,而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21

亓正闵闵〈mǐn〉,亓邦屯屯〈zhūn〉;其正察察,其邦夬夬〈jué〉。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亓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亓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绁

〈xiè〉,光而不曜〈yào〉。

22

治人事天,莫若啬〈sè〉。夫惟啬,是以蚤〈zǎo〉服;蚤服是胃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亓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胃深槿〈jǐn〉固氐

〈dǐ〉,长生久视之道也。

23

治大国若亨〈pēng〉小鲜。以道立天下,亓鬼不神。非亓鬼不神也,亓神不伤人也。非亓申〈shén〉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24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

牝恒以靓〈jìng〉胜牡,为亓靓也,故宜为下。

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xù〉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亓欲。则大者宜为下。

25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gǒng〉之璧以〈yòu〉先〈xiǎn〉四马,不善坐而进此。

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胃求以得,有罪以免舆〈yú〉。故为天下贵。

26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未。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亓细也。

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冬〈zhōng〉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若〈nuò〉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猷难之,故冬于无难。

27

亓安也,易持也;亓未兆也,易谋也;亓脆也,易判也;亓微也,易散也。为之于亓未有也,治之于亓未乱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léi〉土;百仁〈rèn〉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亓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

28

民之难治也,以亓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jī〉式也。恒知稽式,此胃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29

江海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亓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亓言下之;亓欲先民也,必以亓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隼〈sǔn〉而弗猒也。非以亓无诤〈zhēng〉与?故天下莫能与诤。

30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送。有车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亓食,美亓服,乐亓俗,安亓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1

信〈shēn〉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俞〈yù〉有;既以予人矣,己俞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32

天下皆胃我大,大而不宵〈xiǎo〉。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细久矣。

我恒,有三葆。之一曰兹〈zī〉;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兹,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zhǎng〉。今舍亓兹,且勇;舍亓后,且先;则必死矣。

夫兹以单〈zhàn〉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女〈rú〉以兹垣〈yuán〉之。

33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胃不诤〈zhēng〉之德。是胃用人。是胃天古之极也。

34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芮〈rùi〉尺"。是胃行无行,襄〈rǎng〉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

祸莫于于无适,无适斤亡吾。吾葆矣,故称:兵相〈xiàng〉若,则哀者胜矣。

35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亓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hè〉而怀玉。

36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亓病病也,是以不病。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

37

母〈wú〉闸亓所居,毋猒亓所生。夫唯弗猒,是以不猒。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被〈bǐ〉取此。

38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栝〈guā〉。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亞〈wù〉,孰知亓故?天之道,不单〈zhàn〉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39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

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

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伐司杀者杀,是"伐大匠"斲〈zhuó〉也。夫伐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40

人之饥也,以亓取食税〈shuì〉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亓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巠〈qīng〉死,以亓求生之厚也,是以巠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41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恒仞贤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亓死也,枯槁〈kūgǎo〉。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42

天下之道,酉〈yóu〉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又〈yǒu〉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又〈yǒu〉,成功而不居也。若此亓不欲,见〈xiàn〉贤也。

43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亓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天下莫弗知,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曰:"受邦之诟,是胃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

44

正言若反。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道经

45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miǎo〉;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miǎo〉之门。

46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è〉已;皆知善,訾〈zī〉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suí〉也;恒也。

是以声〈shèng〉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47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声〈shèng〉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48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潚〈sù〉呵,始万物之宗。

锉〈cuoò〉亓〈qī〉兑〈ruì〉,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zhàn〉呵,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子也,象帝之先。

49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声〈shèng〉人不仁,以百省〈xìng〉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钥〈yuè〉舆〈yú〉。虚而不淈〈qū〉,踵〈zhǒng〉而俞〈yú〉出。多闻数〈shǔ〉穷,不若守于中。

50

浴神不死,是胃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胃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jǐn〉。51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声〈shèng〉人芮〈ruì〉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yú〉?故能成其私。

52

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yòu〉静〈zhēng〉居众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潚〈sù〉;予善信〈shēn〉;正善治;事善能;踵〈zhǒng〉善时。夫唯不静

〈zhēng〉,故无尤〈yóu〉。

53

持而盈之,不若亓已。揣〈tuán〉而允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jìu〉也。功述〈shù〉身芮〈ruì〉,天之道也。

54

戴营魄抱一,能毋〈wú〉离乎?槫〈tuán〉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蓝〈jiàn〉,能毋疵〈cī〉乎?爱民栝〈guā〉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hé〉,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为乎?

生之畜〈xù〉之。生而弗〈fú〉有,长而弗宰,是胃玄德。

55

卅〈sà〉辐同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埴〈zhí〉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yǒu〉,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6

五色使人目明〈méng〉;驰骋田腊〈xī〉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声〈shèng〉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罢〈bǐ〉耳此。

57

龙〈chǒng〉辱若惊〈jǐng〉,贵大梡〈huàn〉若身。

荷胃龙辱若惊?龙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胃龙辱若惊。

何胃贵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梡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梡?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橐〈tuó〉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rǔ〉可以寄天下。

58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胃忽望。隋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纪。

59

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yù〉呵,其若冬涉水;猷〈yóu〉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shì〉;沌〈dùn〉呵,其若朴;湷〈hún〉呵,其若浊;旷〈kuàng〉呵,其若浴。

浊而情〈jìng〉之,余清;女〈rú〉以重〈dòng〉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

60

致虚极也,守情〈jìng〉表〈biāo〉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情〈jìng〉;情是胃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芒,芒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mù〉身不殆。

61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wǔ〉之。

信不足,案〈àn〉有不信。猷〈yóu〉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xìng〉胃:"我自然"。

62

故大道废,案〈àn〉有仁义;知快出〈chù〉,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畜兹〈xùzī〉;邦家昏乱,案有贞〈zhēn〉臣。

63

绝声〈shèng〉弃知,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兹〈xùzī〉;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

64

唯与诃〈hē〉,其相去几何?美与恶〈è〉,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才" 〈zāi〉。

众人熙熙〈xī〉,若乡〈xiǎng〉于大〈tài〉牢而春登台;我泊〈bó〉焉未佻〈tiāo〉,若婴儿未咳〈hái〉,累〈luǒ〉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禺〈yú〉人之心也,蠢蠢〈chǔn〉呵。鬻〈yǜ〉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人蔡蔡,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lǐ〉。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65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呜呵,中有请〈qíng〉呵。其请甚真,其中有信〈shēn〉。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66

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jīn〉者不长。

其在道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欲者弗居。

67

曲则金,枉则定,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胃曲金者,几语才〈zāi〉。诚金,归之。

68

希言自然。飘风不冬〈zhōng〉朝〈zhāo〉,暴雨不冬〈zhōng〉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有,况于人乎?

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69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xiāo〉呵缪〈móu〉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shì〉;筮曰远;远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0

重为巠〈qīng〉根,清为趮〈zào〉君。是以君子众日行不离其甾〈zī〉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巠于天下?巠则失本,趮则失君。

71

善行者无勶〈zhé〉迹;善言者无瑕〈xiá〉适。善数者不以梼〈chóu〉策;善闭者无关龠

〈yuè〉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声〈shèng〉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胃申明。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jī〉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赍,唯知乎大眯〈mí〉,是胃眇〈miǎo〉要。

72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貣〈tè〉;恒德不貣,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73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炅〈jiǒng〉或吹;或强或锉〈cuò〉;或坏或撱〈wěi〉。是以声人去甚,去

大,去楮〈chǔ〉。

74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朸〈lì〉生之。

善者果而已矣,毋〈wú〉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wù〉;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胃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蚤〈zǎo〉已。

75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wù〉之,故有欲者弗〈fú〉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

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tiǎn〉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便〈piān〉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依立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76

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fú〉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yú〉甘洛〈lu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77

俾〈bǐ〉道之在天下也,猷〈yóu〉小浴之与江海也。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wáng〉者寿也。

78

道泛〈fěng〉呵,其可左右也。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声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79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谈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80

将欲拾之,必古〈gù〉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与〈jǔ〉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是胃微明。友弱胜强。鱼不脱于潚〈sù〉。

81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阗〈tián〉之以无名之朴。

阗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辱。

不辱以情〈xìng〉,天地将自正。

此《道德经》是以网名为朵朵莲花修正的《道德经》为基础,感谢古代保存《道德经》的智者们,感谢为还原《道德经》原文做出努力的朋友们,从而让吾有机会聆听老子的教诲。

道德经

原《道德经》的“无”全为,大意为王者风范感恩的心态按天性、天赋去作为或者处事,欲求,合一的状态,让生命跳舞,象玉石一样散发出自然柔和温润的光泽。宇宙的最初状态是,虚。

个人的心态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无”的心态看世界就是“无”,“”的心态看世界就是“”,心境成长的过程,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本文所做的笔记、注解仅供参考。如果有原文繁体,懂得拆字,会对《道德经》有更深的领悟。

前面为修改过的《道德经》原文,第14页开始有《道德经》原文及注解。老子本是云中王,所以读懂《道德经》必须拥有王者心态——没有分别心、欲求,其实,地上的每粒泥土、每滴水、每棵小草……都拥有这种心态,每个生命都是自己意识界里的国王,主宰、审判、执行自己的意识,所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怎么当好自己的国王得靠自己努力,只有公正无私的国王才能主宰自己的生命与幸福。

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筯。两者同出,(yì)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2.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zī,不善矣。有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前后之相隋,恒(规律)也。是以声人居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3.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是以声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知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不治矣。

4.道,chōng而用之;有,弗盈也。簆kòu呵,始万物之宗。锉亓锐(阅),解其纷;和其光,同其穉(zhì)。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子也,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人不仁,以百省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lù舆?虚而不,sù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6.浴神不死,是胃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胃天地根。呵若存,用之不堇jīn。

7.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声人芮ruì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私舆yú,故能成其私?!

8.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zhēng。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簆,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善时。夫唯不

,故尤。

9.粃bǐ而盈之,不若亓已;sù而允(信任)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粦lín,自遗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10.戴营晽lín抱一,能毋离乎?糉zòng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guā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为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胃玄德。

11.卅sà糇hóu同一毂gǔ,当其,有车之用也。然埴zhí黏土为器,当其,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之以为用。

12.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难得之(huò音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糦xǐ,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罢耳此。

13.龙辱若惊,贵大huàn若身。荷胃龙辱若惊?龙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胃龙辱若惊。何谓贵大若身?吾所以有大者,为吾有身也;及吾身,有何?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逅tuó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14.视之而弗见,名之曰糎lí;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xiù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而为一。一者,其上不

(shōu),其下不忽,绔绔kuà呵,不可名也,复归于物。是胃

状之状,物之象,是胃笩望。隋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纪。

15

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猷呵,其若畏四筕;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xuàn泽;沌呵,其若寮。绷呵,其若浊;绪呵,其若浴。浊而耻jìng之,xú清;女(汝)以重chóng之,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也,守耻(音静)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耻。耻是胃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緤dié。

17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

18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huì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畜兹。邦家乳案,有贞臣。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huì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畜兹?邦家乳,案有贞臣?

19

绝声知,民利百负;绝仁义,民复畜兹;绝巧利,盗贼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寮liáo;少私而寡欲;绝学忧。

第二十章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才。众人緵緵zòng,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tiāo,若婴儿未咳;呵,如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

遗;我禺人之心也,呵;鬻人昭昭,我独若聡呵;鬻人蔡蔡,我

独呵。笩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

(yú)以悝。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21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笩fá。笩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笩呵,中有物呵。zhì呵冥呵,中有请。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fū。吾何以知众之然?以此。

22

曲则金,枉则定,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胃曲金者,几语才。诚金,归之。

23

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曰:jiāng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24

希言自然,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有,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25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móu呵,独立而不缜,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shì,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

重为根竝,根竝为君,是以君子众日行不离其甾重。唯有环

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竝于天下?竝则失本,则失君。

27

善行者chè迹;善言者瑕适;善数者不以罀(zhào)

tiáo。善闭者簵而不可启也。善结者(纆mò)约而不可解

也。是以声人恒善(zhù助)人而(fèi废)人,物财,是胃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给鸟儿喂食,人才储备)也。不贵其师,不爱其,唯知乎大罇zūn,是胃眇要。

28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寮liáo。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

德不;恒德不,复归于极。寮散则为器,声人用则为官长,夫

大制割。

29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隋;或炅或羣(群);或强或羸;或羗sī或zhǔ。是以声人去甚,去大,去楮chǔ。

30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粦;果而勿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胃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蚤已。

31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笋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便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依立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2

道恒名。寮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

宾,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bǐ道之在天下也,猷yóu小浴之与江海也。

33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

34

道,緾chán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

大。是以声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35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

出言也,曰:谈呵其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足既也。

36

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与

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是胃微明,友弱胜强。鱼不脱于,邦利器不可以视人。

37

道恒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磗(bó)。磗而欲作,吾将阗之以名之寮。阗之以名之寮,夫亦将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第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德。上德为而以

为也;上仁为之而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

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而不居亓华,故去皮取此。

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礮líng;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亓致之也。胃天毋已清将恐莲;胃地毋已宁将恐发;胃神毋已礮将恐歇;胃浴毋已盈将恐渴;胃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zhì,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磓duī。夫是以侯王自胃曰:“孤、寡、不古”,此亓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与。是故,不欲禄禄lù若玉,硌硌luò若石。

第41,40章

上士闻道,堇jīn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yú)。大方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刑,道瑇yǐn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

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益之而隥,隥之而益。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43

天下之至柔,驰椽yuán于天下之致坚,有入于间,吾是以知

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44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5

大成若缺,其用不币;大盈若,其用不碱。大直如诎qū,大巧

如拙,大赢如chū。zào胜寒,靓jìng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46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

欲,褀莫大于不知足,咎莫cǎn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47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guī于牖,以知天道。亓出也禀远,亓知也禀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48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隥dèng。隥之有隥,以至于。为为,而不为。取天下也,恒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49

圣人恒心——以百省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

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箸箸焉,为天下浑hún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50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皆之死

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亓生生也。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bì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所亓角,虎所昔亓蚤,兵所容亓刃。夫何故也?以亓死地焉。

51

道生之,而德畜xù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勿宰也;此之谓玄德。

52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秔jīng得亓母,以知亓子。复守(守卫

看护)亓母,没身不殆。塞亓(mēn),闭其门,终身不堇jǐn;启亓闷mèn,济亓事,终身不棘jí。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亓光复归亓明,毋道身央,是胃袭常。

53

使我稈gǎn有知也,行于大道,唯他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

解:朝甚除,田甚wú,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货,财有余,是胃盗fù音馥。盗,非道也。

54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渪yǔ祀不绝。修之身,亓德乃真;修之家,亓德有余;修之乡,亓德乃长;修之国,亓德乃禩sì;修之天下,亓德乃普。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

55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chì子,蠭(fēng蜂)橘chéng蛇弗螫shì,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zuī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昏,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胃之不道,不道蚤已。

56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亓闷,闭亓门;和其光,同亓穉zhì;坐

亓阅,解亓纷,是胃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shū;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浅。故为天下贵。

57

以正之邦,以畸jī用兵——以事取天下。吾何以知亓然也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禀bǐng貧,民多利器而邦家兹;人多知,

而何物兹起,法物兹章,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爲也,

而民自化;我好窗,而民自正;我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

而民自寮liáo。

58

亓正燑燑,亓邦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咲咲xiào。褀qí,福之所倚yǐ;福,褀之所伏;孰知其极;亓,正也!正复为畸,善复为

,人之róng也,亓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xiè,光而不眺tiào。

59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蚤服。蚤服是胃重积德;重积德则不克;不克则莫知亓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

可以长久。是胃深槿jǐn固氐dǐ,长生久视之道也。

60

治大国若亨(hēng)小鲜。以道立天下,亓鬼不神。非亓鬼不神也,亓神不伤人也。非亓申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61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靓胜牡,为亓靓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亓欲,则大者宜为下。

62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竖也,不善人之所竖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善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胃求以得、有罪以免舆,为天下贵。

63

为为,事事,味未。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亓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冬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竝bìng若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人猷难之,故冬于难。

亓安也,易持也。亓未兆也,易谋也。亓脆也,易判也。亓微也,易散也。为之于亓未有也,治之于亓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léi)土。百仁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为也,故败也;执也,故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亓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败事矣。是以圣人

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莜yóu;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

65

民之难治也,以亓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胃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66

江海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亓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亓言下之;亓欲先民也,必以亓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隼sǔn而弗sī也。非以亓诤与?故天下莫能与诤。

67

天下皆胃我大,大而不宵xiāo。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细久矣。我恒有三,葆之:一曰兹;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兹zī,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亓兹且勇,舍亓后且先,则必死矣。夫兹,以單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女以兹垣yuán之。

68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胃不诤之德,是胃用人,是胃天古之极也。

69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芮ruì尺”。是胃行

行,襄xiāng臂,执兵,乃敌矣。褀莫于于适,适斤亡吾。吾葆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亓唯“”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hè而禆bì玉。

71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亓病病也,是以不病。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

72.毋闸亓所居,毋(sī)亓所生。夫唯弗,是以不。是以

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被取此。

73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栝?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亞,孰知亓故?天之道,不單,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

来。弹而善谋,天wǎng sī(负责掌握、处理之意),疏而不失。

74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袄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

者,夫伐司杀者杀,是伐大匠也。夫伐大匠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75

人之碯nǎo也,以亓取食磇pī之多也,是以碯。百姓之不治也,以亓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竝死,以亓求生之厚也,是以竝死。夫唯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辸réng仞rèn贤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亓死也萡bó。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天下之道,酉yǒu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隥dèng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隥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又道者。是以圣人为而弗又,成功而不居也。若此,亓不欲见贤也。

7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亓以易之也。水之琕,刚也;弱之琕,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线曰:受邦之莜,是胃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

79

正言若反。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德司。夫天道亲,恒与善人。

80

小邦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送。有车周所乘

之,有甲兵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亓食,美亓服,乐亓俗,安亓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相往来。

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礼,礼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

善。圣人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翻译】:道可以说,

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更新日期:2015-09-04工具箱道德经道德经全文道德经翻译道德经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

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道德经》全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解释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 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 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 渊兮(它浩瀚无边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挫其锐(压制锋芒), 解其纷(解脱纷扰); 和其光(和顺光辉), 同其尘(混同尘垢)。 湛兮(高深莫测啊), 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 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帛书甲本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德经 0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rǎng〉臂而乃之。 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bó〉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亓〈qí〉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而不居亓华,故去皮〈bǐ〉取此。 02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líng〉。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亓致之也:胃天毋〈wú〉已清,将恐莲;胃地毋已宁,将恐发〈fèi〉;胃神毋已霝,将恐歇;胃浴毋已盈,将恐渴〈jié〉;胃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jué〉。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曰孤、寡、不谷。此亓贱之本与?非也。 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luò〉若石。 03 上士闻道,堇〈jǐn〉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fú〉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yú〉。 大方无禺〈y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bāo〉无名。 04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05 天下之所恶〈wù〉,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故人之所教,夕〈yì〉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06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07 名与身孰〈shú〉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08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宭〈jiǒng〉。大直如诎〈qū〉,大巧如拙 〈zhūo〉,大赢如绌〈chù〉;趮〈zào〉胜寒,靓〈jìng〉胜炅〈jiǒng〉。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09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10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yǒu〉,以知天道。亓出也弥〈mǐ〉远,亓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11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云〈sǔn〉。云之有〈yòu〉云,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12 圣人恒无心,以百省〈xìng〉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完整版)《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 dào 道kě 可 dào 道, fēi 非 c hánɡ 常 dào 道。 mínɡ 名 kě 可 mínɡ 名, fēi 非 c hánɡ 常 mínɡ 名。 wú无mínɡ 名 t iān 天 dì 地 z hī 之 s hǐ 始; yǒu 有 mínɡ 名 wàn 万 wù 物 z hī 之 mǔ 母。 ɡù故c hánɡ 常 wú 无,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m iào 妙; c hánɡ 常 yǒu 有,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j iǎo 徼。 cǐ此l iǎnɡ 两 z hě 者, tónɡ 同 c hū 出 ér 而 yì 异 mínɡ 名, tónɡ 同 wèi 谓 z hī 之 x uán 玄。 x uán 玄 z hī 之 yòu 又 x uán 玄,z hònɡ 众 m iào 妙 z hī 之 mén 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 t iān 天x ià 下 j iē 皆 z hī 知 měi 美 z hī 之 wéi 为 měi 美, sī 斯 è 恶 yǐ 已。 j iē 皆 z hī 知 s hàn 善 z hī 之 wéi 为s hàn 善, sī 斯 bú 不 s hàn 善 yǐ 已。 yǒu 有wú 无 x iānɡ 相 s hēnɡ 生, nán 难 yì 易 x iānɡ 相 c hénɡ 成, c hánɡ 长 d uǎn 短 x iānɡ 相 xínɡ 形, ɡāo 高 x ià 下 x iānɡ 相 yínɡ盈,yīn 音 s hēnɡ 声 x iānɡ 相 hé 和, q ián 前 hòu 后 x iānɡ 相 s uí 随。 hénɡ 恒 yě 也。 s hì是yǐ 以 s hènɡ 圣 rén 人 c 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 hī 之 s hì 事, xínɡ 行 bù 不 yán 言 z hī 之 j iào 教; wàn 万 wù物z uò 作 ér 而 fú 弗 s hǐ 始, s 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wéi 为 ér 而 fú 弗 s hì 恃, ɡōnɡ 功 c hénɡ成ér 而 bù 不 jū 居。 fū 夫 wéi 唯 fú 弗 jū 居, s hì 是 yǐ 以 bù 不 qù 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老子》第三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就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得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就是春秋时期得老子李耳(似就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得集合体)所撰写,就是道家哲学思想得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就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得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得道,就不就是永恒不变得道",强调道就是不可言说得。但这样得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得可能性与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得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得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她下面要讲得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得道,不就是一般得道理,即非"常道",而就是……就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 道可以说,但不就是通常所说得道。名可以起,但不就是通常所起得名。 可以说她就是无,因为她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她就是有,因为她就是万物得母亲。 所以,从虚无得角度,可以揣摩她得奥妙。从实有得角度,可以瞧到她得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就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得源头。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与,前后相随。恒也。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 1.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他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解读:本章开篇明义,树立高标。“道”是这章(也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学范畴。在这里“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道”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 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源!

“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 “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有。” “不见其形”被称为“无”的“道”,却能产生天地万物,所以老子用“有”来形容“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到“形而下”的介于“有形”与“无形”的一种特定的状态。“无”和“有”,来源相同,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同叫做“玄”。 所以,综合起来“道”是“无”中“有”,“有”中“无”,“道”超越于人的经验世界。这一章启示我们:不可拘泥于万事万物的表象,而应该用心去体悟“道”的实质。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点。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 2.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专门道。名可名,专门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通常译为"能够讲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讲的。但如此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讲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事实上"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差不多用得非常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讲"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讲:"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那个地点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讲,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 道能够讲,但不是通常所讲的道。名能够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能够讲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能够讲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因此,从虚无的角度,能够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能够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讲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 1天下的人都明白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明白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

《道德经》注音版第四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四十一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注音版】 上(shàng)士(shì)闻(wén)道(dào),勤(qín)而(ér)行(xíng)之(zhī); 中(zhōng)士(shì)闻(wén)道(dào),若(ruò)存(cún)若(ruò)亡(wáng); 下(xià)士(shì)闻(wén)道(dào),大(dà)笑(xiào)之(zhī)。 不(bù)笑(xiào)不(bù)足(zú)以(yǐ)为(wéi)道(dào)。

故(gù)建(jiàn)言(yán)有(yǒu)之(zhī):明(míng)道(dào)若(ruò)昧(mèi); 进(jìn)道(dào)若(ruò)退(tuì);夷(yí)道(dào)若(ruò)颣(lei); 上(shàng)德(dé)若(ruò)谷(gǔ);广(guǎng)德(dé)若(ruò)不(bù)足(zú); 建(jiàn)德(dé)若(ruò)偷(tōu);质(zhì)真(zhēn)若(ruò)渝(yú); 大(dà)白(bái)若(ruò)辱(rǔ);大(dà)方(fāng)无(wú)隅(y ú); 大(dà)器(qì)晚(wǎn)成(chéng);大(dà)音(yīn)希(xī)声(shēng); 大(dà)象(xiàng)无(wú)形(xíng);道(dào)隐(yǐn)无(wú)名(míng)。 夫(fū)唯(wéi)道(dào),善(shàn)贷(dài)且(qiě)成(chéng)。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音版】 三(sān)十(shí)辐(fú)共(gòng)一(yī)毂(gū), 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车(chē)之(zhī)用(yòng). 埏(shān)埴(zhí)以(yǐ)为(wéi)器(qì), 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器(qì)之(zhī)用(yòng). 凿(záo)户(hù)牖(yǒu)以(yǐ)为(wéi)室(shì), 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室(shì)之(zhī)用(yòng).

故(gù)有(yǒu)之(zhī)以(yǐ)为(wéi)利(lì), 无(wú)之(zhī)以(yǐ)为(wéi)用(yòng). 【译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最后的是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有无相生” “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言赏析 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再大的树木,也是从一颗小树苗开始长起来的;再高的塔台,也是用泥土一点点堆积起来的。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不断努力,哪怕每次只做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若能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想做一件难度很大的事,要从这件事最容易的地方下手;要想做成一件大事,先要从最细小的地方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无论工作还是学习中,都应该从细节入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翻译.doc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我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五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第五章》 作者:李耳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翻译: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道德经·第五章》注释: 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正如元代吴澄据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

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道德经·第五章》解读: 不讲仁慈,不安发议论,听任事物的自生自灭。这就是老子在对自然界的客观唯物性质认识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无为之治"的大体原则。 "天"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个范畴。 古人惯于把天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并往往赋予天以人格和宗教方面的涵义,先秦诸子们也大多继承了这种传统的天命观。夏王朝的建立,由于有了统一的君主专制政权,反映到宗教上,在多神之上便出现了众神之长,即上帝,又叫做"天"。从此,"天"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神性,而成为天神。这种人格化的主宰者式的天神观念,到了商、周时期得到进一步强化和丰富。春秋时期,传统的天命神学并未完全解体,依然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孔子关于"天"的理解是有矛盾的,就其思想的主导方面而言,仍是坚持了殷周以来的天神观念,肯定天是有意志的,并且肯定天命,鼓吹"生死有个,富贵在天";而墨子则提出"天志"、"天意",宣扬天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十五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音版】 含(hán)德(dé)之(zhī)厚(hòu),比(bǐ)于(yú)赤(chì)子(z ǐ)。 毒(dú)虫(chóng)不(bù)螫(shì),猛(měng)兽(shòu)不(bù)据(jù), 攫(jué)鸟(niǎo)不(bù)搏(bó)。 骨(gǔ)弱(ruò)筋(jīn)柔(róu)而(ér)握(wò)固(gù)。

未(wèi)知(zhī)牝(pìn)牡(mǔ)之(zhī)合(hé)而(ér)全(quán)作(zuò), 精(jīng)之(zhī)至(zhì)也(yě)。终(zhōng)日(rì)号(hào)而(ér)不(bù)嗄(á), 和(hé)之(zhī)至(zhì)也(yě)。知(zhī)和(hé)曰(yuē)常(ch áng), 知(zhī)常(cháng)曰(yuē)明(míng)。益(yì)生(shēng)曰(yu ē)祥(xiáng)。 心(xīn)使(shǐ)气(qì)曰(yuē)强(qiáng)。 物(wù)壮(zhuàng)则(zé)老(lǎo),谓(wèi)之(zhī)不(bù)道(dào), 不(bù)道(dào)早(zǎo)已(yǐ)。 【译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含“德”深厚之人,就像是刚出生的小孩天真无邪。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毒虫不会去蜇他,猛兽不会去伤害他,飞禽鸟兽不回去搏击他。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骨弱筋柔而却能够紧握小手,不知道牝牡做爱之事但却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因为精气充足的缘故。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终日哭号而不哑,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知道“和”才能“常”,“和”=“和谐、随和、柔和。”,“常”=“平常、及平常心是道。”;知道“常”了,才算是“明”,“明”=“明白、明了、明是非,正知正见”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爱惜自己的生命才是真正的吉祥,以“心”去使“身之气”

老子《道德经》全文-原文原版无标点整理

老子《道德经》全文-原文原版无标点整理

序:根据众多的考古资料得知,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原本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排序,这是老子以德进道的本义。本文是以熊先生所校《老子.德道经》为范本,对文字进行简体化,并去其标点,以求最大限度还原《德道经》原貌。 另外,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目前对《德道经》主流的断句方式都是有问题的,所以笔者建议,如果想更好的理解这本巨著的意思,还请看本文。 《道德经》全文 德篇 第一章论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第二章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第三章闻道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反复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五章中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觐殷死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第六章至柔

史上最全的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_)

《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全文及译解 前言: <为老子五千言正名>:2500多年前,老子避世隐居时路过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挽留,相谈甚恰。尹喜深感老子讲的内容无比重要,恳请老子写下来以传后世。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言。尹喜为了不让老子五千言失传,亲自操刀刻简,使老子之说得以传世,称为《老子》。 至于称老子五千言为《道德经》,是道教发展之后才出现的。先秦的韩非作《解老》、《喻老》。司马迁《史记》说言道德之事五千言。东汉顺帝时张道陵作《老子想尔注》。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中开始称老子五千言为《道德经》,从曹魏王弼注释《道德经》可见一斑。 老子五千言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之根。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中,都把老子五千言称之为《道德经》,这实在是一种错误。因此,必须为老子五千言正名,定名为《老子》。 尊重历史,还老子五千言之名的本来面目。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史称诸子百家。虽然,老子为诸子百家之源,在其上而不在其内,但传世之初也称之为《老子》。因此,将老子五千言定名为《老子》,才符合历史事实。 尊重老子,真实体现老子本人的意愿。老子在世之时,没有组织宗教团体。老子应邀而写的五千言,也并非宗教著作。后来,被道教奉为祖师,再后来被道教恭称为《道德经》。显而易见,《道德经》名字的出现,是道教发展的结果。在道教之内如何称呼老子五千言,那是宗教界的事情,但是在学术界应称老子五千言为《老子》,这才是尊重老子,因为这才符合老子本人的意愿。 尊重科学,准确反映老子五千言之内涵。老子五千言,包括“道”、德、修道、行道(圣人)四个方面内容,称为《道德经》没有完全反映老子五千言的内涵。因此,称为《老子》才能够准确地涵盖老子五千言的内容。 为老子五千言正名,定名为《老子》,既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有利于使老学发扬广大。 道的含义:1、构成世界的本体。2、创造宇宙的原动力。3、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总体上,道可以被认为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的蓬勃生机都是它发动和创造的,遵循着固有的规律。 无为的含义:通过无为产生有为。比如说“不尚贤”,就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制度让人才脱颖而出,而不是让政府劳师动众地挖掘人才,导致民众为贤人之名争的头破血流。经济发展也是这样,只要政府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就可以,让人民自己去创造,政府不要插手搞计划经济或国有企业。政府主要是搞个好制度,为百姓服务,宏观调控,做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教育、治安方面的事情。民间能做的事情尽量让民间去做。苏南模式比不过浙江模式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的中国社会虽然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政权力量的触角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无孔不入了,但是无为而治就是自由的说法并没有过时,想解决腐败问题吗?那就不要进行言论管制,让公民拥有充分的舆论监督的权利;想解决矿难欠薪等问题吗?那就不要干涉各种维权活动,让劳工们享有自发组织工会和参加集体谈判的权利;想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吗?那就公平的私有化,国家不要再去费思劳神;想建设公民社会扩大民主吗?那就不要一天光想着怎么领导人民,而是还公民结社、自治的种种权利……只有从有为开始,损之又损,不断扩大无为而治的范围,公民的自由度才能逐渐扩大,政府才能靠公民的自为实现无为而无不为,才能靠公民的自治实现无治而无不治。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央政府在反腐败、欠薪、国有企业、失地、矿难等等问题上事倍功半顾此失彼的尴尬局面。可以说,无为而治不仅是还公民们以自由,也是还政府以自由;不仅是还民间以自由,也是还官方以自由。司马迁说:“道家无为……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德经原文加经典译文

道德经 《道德经》的内容涉及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等等,它体现了老子对世性的洞察和精微的思索。 《道德经》受到极大的推崇,后来被誉为“万经之王”。它对中国的古典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和国家的统一与稳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经》共五千字左右,分为八十一章,这是由道家“九九归一”指的是“周而复始”、“归根到底”的意思,体现了一个“道”字包含了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的意思。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分别为《道经》和《德经》。“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载体和体现。 《道德经》中的智慧涵盖面极为广阔,不论年轻的学生还是成熟的学者,不论政府官员还是商界精英,甚至于普通的老百姓,都能从那里吸取滋养。《道德经》即可以为成功者敲响警钟,又可以给失意者带去慰藉。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约前571年—前471年),字伯阳,又称老聃,楚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是玄奥的,而他的生平也颇具神秘色彩。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老子的称呼比较特殊,其他诸子都以姓称呼,比如孔子姓孔,庄子姓庄,孟子姓孟。唯独老子姓李却不叫“李子”,而叫“老子”。这里又有一个传说,相传老子的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才从腋下产下老子,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当然这只是后人的一种传说,由于缺乏史料,现在还无法考证“老子”这一称呼的来源。 老子出关时所著的《道德经》与《易经》、《论语》一起,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的思想全部包含在这部《道德经》中。 0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 2013-2-19 转载自依江南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完整版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虚神永远存在,可以称它为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通向这个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门径,就是这个天地世界的根本。它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它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 《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