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几何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的数学学科,三维空间是人类生存的现实空间,认识空间图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几何直观能力,是高中阶段数学必修系列课程的基本要求。立体几何在整个高中数学当中所处的地位非常重要,因为高考数学要考察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就是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结合高考试题,要考察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般都是从立体几何来做文章。与此同时,立体几何知识也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个难点, 学生普遍反映“几何比代数难学”,这由于从初中的平面图形知识过渡到空间图形知识,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加之立体几何一章的基本概念集中,抽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这反映在思维能力上有一个较高的要求,再加上客观上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容量大,进度快以及初高中知识衔接方面的问题等诸多原因造成的。

影响立体几何学习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一、空间想象能力的欠缺

立体几何比平面几何研究的基本对象多了一个“面”,而这多出的一个“面”,使得在平面几何中点和直线之间的三种位置关系(即点与点、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拓展为立体几何中点、直线和平面之间的六种位置关系。学生很难自然的将想象出的空间图形画在一个平面上,同时根据画在平面上的“立体”图形想象出原来空间图形的真实形状也存在问题。这就导致学生不易建立空间概念,在头脑中难以形成较为准确、直观的几何模型,从而反映在做题时不会画图或画出图来也不易辩认,甚至作出错误的图形来,误导了解题且不易查错,从而影响了解题。

针对这个问题的对策是:

学生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时,要让他们动手做一些实物模型,如直线、平面、正方体、长方体等等。通过对模型中点、直线和平面之间位置关系的观察,逐步培养自己对空间图形的想象能力和识别能力,想象这些空间图形画在纸上就是什么模样;同时要掌握画直观图的规则,掌握实践、虚线的使用方法,为正确地画图打好基础。培养自己的画图能力,可从简单的图形如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简单的几何体,如从正方体画起。由对照模型画图,逐步过渡到没有模型摆在面前,也能正确地画出空间图形的直观图,而且能由直观图想象出空间图形。在这个“想图、画图、识图”的过程中,不仅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大提高。

二、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

学生在这个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立体几何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学生对立体几何基本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机械的识记上,不注意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易混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以为记住了概念就掌握了概念。

二是对数学命题理解肤浅,不会灵活运用数学命题解决问题。对数学的命题的理解和应用,突出反映在题目的证明和计算上。学生在具体的证明中常常出现逻辑推理不严密,运用定理﹑公理﹑法则时言非有据,或以主观臆断代替严密的科学论证,书写格式不合理,层次不清,数学符号语言使用不当,不合乎习惯等。这表现在:忽视定理本身的证明;应用定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弱。这常常体现在学生拿到一个几何题以后,不知从何下手。

针对这个问题的对策是:

初学立体几何要重视看起来简单的那些基本概念、公理和定理,不仅要理解它们,还要熟练地记忆它们,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同时对基础的题目必须从一开始就认真地书写证明过程,包括已知、求证、证明、作图等等,证明过程要特别注意所运用的公理、定理的条件要摆够、摆准。另外,对课本上定理的证明必须熟记,掌握定理证明的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渗透的数学方法。

三、初中平面几何的负迁移

通过初中两年的学习,以及平常生活中对图形的直观认识,使得平面几何的知识理论体系在高中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但是,这对于立体几何的学习就并非完全是好事,而在某个程度上对立体几何的学习将产生一个负迁移影响.平面几何大量直观的图形和几何概念,对初中学生学习几何的入门,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以至于在初中平面几何里所研究的图形的性质,绝大部分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得到.但高中的立体几何学习,几何体系中的基本元素由”点﹑线”增加为”点﹑线﹑面”,从平面图形上升为空间图形,从“二维空间”变为“三维空间”,产生了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认知冲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识图与画图.表现在“看到的与想到的不一样”.例如在“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画法”中,正方形,矩形在水平放置后呈平行四边形,及在图中看上去明显不垂直的两条线段却偏要证明他们互相垂直等,初中平面几何的直观思维此时往往或多或少的起了负迁移的作用.

(2)平面几何的概念和定理在立体几何中的正确性的再认识与辨析.在平面几何中一些学生熟悉的,常用的直观,正确的概念和定理,在立体几何中却不成立.因而,平面几何中的概念和定理不是信手拈来就能在立体几何中应用的.而往往学生在证明判断中却以初中平面几何

的惯性思维来考虑立体几何问题,这正是反映了平面几何知识的负迁移影响.这种负迁移影响常体现在立体几何教学的入门难上,如果这一关过不好,将影响后面的深入学习.

针对这个问题的对策是:

虽然随着立体几何学习的深入,这种负迁移现象会略有所减.但仍应该在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在“空间直线与平面”教学中,提倡放慢进度,在到“三垂线定理”之前尽量出示直观模型,运用直观手段,通过感性认识完成对知识的描述,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空间概念,有意识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及提高,尽量搞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四、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能力的欠缺

用平面几何的知识来研究解决立体几何的问题,是我们解决立体几何的基本思想,体现这一思想的方法是类比和转化。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无法领会各种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无法体会把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完美的统一起来的乐趣,对很多立体几何问题也就束手无策。

针对这个问题的对策是:

1、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及立体几何本身各元素的位置关系的区别和联系,将空间问题转化为熟知的平面问题,及时进行对比和总结,掌握转化的规律。教学中的适时揭示与恰当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确能强化学生的思维和目标意识,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学习效率。

2、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和诱导学生将空间问题和数量关系、位置结构与相似的平面几何问题进行类比,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诱发灵感,增强数学发现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立体几何的教学与平面几何的不能割裂开来,应统一起来。教师应该以平面几何为依托,利用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处理立体几何问题的能力。在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事物,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结构美﹑对称美﹑和谐美。正如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的美。”

立体几何动点问题

立体几何与平面解析几何的交汇问题 在教材中,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是互相独立的两章,彼此分离不相联系,实际上,从空间维数看,平面几何是二维的,立体几何是三维的,因此,立体几何是由平面几何升维而产生;另一方面,从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的联系看,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是空间二个平面的交线,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是平面截圆锥面所产生的截线;从轨迹的观点看,空间中的曲面(曲线)是空间中动点运动的轨迹,正因为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有这么许多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交汇点,新知识生长的土壤特别肥沃,创新型题型的生长空间也相当宽广,这一点,在高考卷中已有充分展示,应引起我们在复习中的足够重视。 一、动点轨迹问题 这类问题往往是先利用题中条件把立几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再判断动点轨迹。 例1定点A 和B 都在平面α内,定点α?P ,α⊥PB , C 是α内异于A 和B 的动点,且AC PC ⊥。那么,动点C 在平面α内的轨迹是( ) A. 一条线段,但要去掉两个点 B. 一个圆,但要去掉两个点 C. 一个椭圆,但要去掉两个点 D. 半圆,但要去掉两个点 例2若三棱锥A —BCD 的侧面ABC 内一动点P 到平面BCD 距离与到棱AB 距离相等,则动点P 的轨迹与△ABC 组成的图形可能是( ) ) 解:设二面角A —BC —D 大小为θ,作PR ⊥面BCD ,R 为垂足,PQ ⊥BC 于Q ,PT ⊥AB 于T ,则∠PQR =θ, 且由条件PT=PR=PQ·sinθ,∴ 为小于1的常数,故轨迹图形应选(D )。 二、几何体的截痕

例3:球在平面上的斜射影为椭园:已知一巨型广告汽球直径6米,太阳光线与地面所成角为60°,求此广告汽球在地面上投影椭圆的离心率和面积(椭圆面积公式为S=πab ,其中a,b 为长、短半轴长)。 解:由于太阳光线可认定为平行光线,故广告球的投影 椭园等价于以广告球直径为直径的圆柱截面椭园:此时 b=R ,a= =2R ,∴离心率 , 投影面积S=πab=π·k·2R=2πR 2=18π。 三、动点与某点(面)的距离问题 , 例4.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棱长为a ,E 是 1AA 的中点, 在对角面D D BB 11上找一动点M ,使AM+ME 最小.a 23. 四、常见的轨迹问题 (1) 轨迹类型识别 此类问题最为常见,求解时,关注几何体的特征,灵活选择几何法与代数法. 例5、(北京)平面α的斜线AB 交α于点B ,过定点A 的动直线l 与AB 垂直,且交 α于点C ,则动点C 的轨迹是( ) A .一条直线 B.一个圆 C.一个椭圆 D.双曲线的一支 【解析】直线l 运动后形成的轨迹刚好为线段AB 的垂面,由公理二易知点C 刚好落在平面α与线段AB 的垂面的交线上,所以动点C 的轨迹是一条直线.选择 A. 总结:空间的轨迹最简单的一直存在形式就是两个平面的交线,处理问题中注意识别即可. 例6、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 B 1C 1D 1 中,若四边形A 1BCD 1 内一动点P 到AB 1和 BC 的距离相等,则点P 的轨迹为( ) … A .椭圆的一部分 B .圆的一部分 C .一条线段 D .抛物线的一部分 O E 例4题图 A % C D A 1 C 1 D 1 B 1 M - C D B C P O

暑假立体几何中的距离问题

立体几何中的距离问题 【要点精讲】 1距离 空间中的距离是立体几何的重要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点点距,点线距,点面距,线 线距,线面距,面面距。其中重点是点点距、点线距、点面距以及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因此,掌握点、线、面之间距离的概念,理解距离的垂直性和最近性,理解距离都指相应线段的长度,懂得几种距离之间的转化关系,所有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 求距离的重点在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和两个平面的距离可以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一个点到平面的距离也可以转化成另外一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 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在这两条异面直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 求法:如果知道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那么就转化成求公垂线段的长度 点到平面的距离 平面外一点P在该平面上的射影为P',则线段PP的长度就是点到平面的距离;求 法:①"一找二证三求”,三步都必须要清楚地写出来。(2)等体积法。 直线与平面的距离: 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这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叫做这条直线和平面的 距离; 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段的长度,叫做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 求距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应用各种距离之间的转化关系和“平行移动”的思想方法, 把所求的距离转化为点点距、点线距或点面距求之,其一般步骤是:①找出或作出表示有关 距离的线段;②证明它符合定义;③归到解某个三角形. 若表示距离的线段不容易找出或作出,可用体积等积法计算求之。 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公式,如果两条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为,它们的公垂线AA '的长度为d,在a上有线段A' E = m , b上有线段AF = n,那么EF = 、d2 m2 n2 2mncos (“土”符号由实际情况选定)

立体几何中组合问题的几种解法

立体几何中组合问题的几种解法 解决几何组合问题时,应准确灵活使用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要分类分步进行,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1 直接求解法 例1:四面体的顶点和各棱中点共10个点,在其中取4个不共面的点,不同的取法有多少种? 分析:正面考虑本题各步骤的方法比较复杂,计算困难,应运用逆向思维,即先考虑从10个点任意取出4个点的方法,再减去从10个点中取出4点共面的的方法即可。 解:从10个点中找出4个点的方法有C410=210种,其中在四面体的四个面内各有6个点,取出共面的4个点的方法有4C4■=60种;相邻面各棱的中点4点共C410面的有3种;一条棱上三点与其相对棱中点也共面,共6种。 ∴所求方法N=210-60-3-6=141(种) 本题应注意“哪些点共面?”共有几种情况?[1] 例2:从平面Ⅱ上取6个点,再从平面B上取4个点,这10个点最多可确定多少个三棱锥? 解法①:分三种情况考虑:第一种情况从平面a上的6个点中任取一个再与从平面β上的4个点中任取3个点构成的三棱锥有C1■C■■个;第二种情况,从平面a上的6个点中任取2个与平面13上的4个点中任取2个点构成的三棱锥有C2■C2■个;第三种情况,从平面a上的6个点中任取3个点与平面β上的4个点中任取1个点构成的三棱锥有C■■C1■个。根据加法原理共有C1■C■■+C2■C2■ +C■■C1■ =24+90+80=194(个)。 解法②:逆向思维:从10个点中任取4个点的组合数C410中,去掉4个点共面的两种情况即4点在平面a上的C4■个,4点在平面β上的C4■个。其余的任4点都能构成一个三棱锥。因此,可构成三棱锥C410-C4■-C4■=210-15-1=194(个)。 2 从几何概念上求解[2] 例3:空间10个点,无三点共线,其中有六个点共面,其余无四个点共面,则这些可以组成四棱锥的个数有多少个? 此题易错解,仿上例。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学习方法之我见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学习方法之我见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文章对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学习遇到的障碍进行了总结,对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能更好地提高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学习效率。 标签: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学习方法 1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学习遇到的障碍 1.1缺乏空间想象能力 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学习是重点,这种能力的提高,我们学生要具备空间图形的基本知识,其中还要包括初中阶段学习到的平面知识。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我觉得空间概念的建立是很不容易的,在头脑中难以建立直观的、形象的、明确的几何模型,在做题的时候没有办法自己构建图形,也不容易解决问题,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与效率。我认为,在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中,应该注重平面图形的立体图的画法,观察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反复的揣摩与观察,并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画图与作图,逐步发展自己的看图、作图能力,在一点点的磨练中,依据平面图形会准确的画出其空间图形,了解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这样才会为立体几何的学习打好基础。 1.2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 1.2.1对基本概念吃不透 吃透概念是学习知识的基础,是提升自身学习能力的关键。我在刚开始学习中,对基本的概念的理解就是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在学习中难以灵活运用。立体几何中的空间概念,都是比较相似的,被动机械记忆会产生混淆,例如球和球面、正四面体与正三棱锥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假如记混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用错概念与公式,整个题目都会出现错误。 1.2.2难以灵活的解决问题 立体几何的学习中还有许多的公理、定理,特别是在证明题与计算题上运用的非常多,在具体的学习与证明中,常常出不知道运用何种定理的状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应用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在看到一道几何题几何题之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线线、线面、面面关系的证明都要运用到定理知识。在刚开始记忆的时候并不牢固,解决问题的时候没有办法快速提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质量与效率比较低。 2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学习方法

立体几何动态问题专题

立体几何的动态问题 立体几何的动态问题,主要有五种:动点问题、翻折问题、旋转问题、投影与截面问题以及轨迹问题。基本类型:点动问题;线动问题;面动问题;体动问题;多动问题等。解题时一般可以通过改变视角、平面化或者寻找变化过程中的不变因素而把问题回归到最本质的定义、定理或现有的结论中,若能再配以沉着冷静的心态去计算,那么相信绝大多数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动点轨迹问题 空间中动点轨迹问题变化并不多,一般此类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处理,一是从曲线定义或函数关系出发给出合理解释;二是平面与平面交线得直线或线段;三是平面和曲面(圆锥,圆柱侧面,球面)交线得圆,圆锥曲线。很少有题目会脱离这三个方向。(注意:阿波罗尼斯圆,圆锥曲线第二定义) 1.(2015·浙江卷8)如图11-10,斜线段AB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60°,B为斜足,平面α上的动点P满足∠PAB =30°,则点P的轨迹是( ) A.直线 B.抛物线C.椭圆 D.双曲线的一支 式题如图,平面α的斜线AB交α于B点,且与α所成的角为θ,平面α内有一动点满足∠=π 6 ,若动 点C的轨迹为椭圆,则θ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3.(2015春?龙泉驿区校级期中)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是A1D1的中点,点P在侧面BCC1B1上运动.现有下列命题: ①若点P总保持PA⊥BD1,则动点P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直线; ②若点P到点A的距离为,则动点P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圆; ③若P满足∠MAP=∠MAC1,则动点P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椭圆; ④若P到直线BC与直线C1D1的距离比为2:1,则动点P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双曲线; ⑤若P到直线AD与直线CC1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抛物线.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A.4 B.3 C.2 D.1

立体几何中体积与距离的问题

………………………………………………最新资料推荐……………………………………… 1 / 1 B A C D 1A 1B C D 1C 1 B 1 A 1 E D C B A 立体几何中体积与距离的问题 考点一: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例1如图,在空间四边形ABCD 中,AB =BC =CD =DA =AC =BD =a ,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求证:(1)EF 是AB 和CD 的公垂线;(2)求AB 和CD 间的距离; 考点二:点到平面的距离 例2如图,在长方体AC 1中,AD=AA 1=1,AB=2,当E 为AB 的中点时, (1)证明:D 1E ⊥A 1D ;(2)求点E 到面ACD 1的距离; 例3正三棱柱111C B A ABC -的底面边长为8,对角线101=C B ,D 是AC 的中点。 (1)求点1B 到直线AC 的距离.(2)求直线1AB 到平面BD C 1的距离. 考点三:几何体的体积 1、如图所示,在三棱锥ABC P -中,6AB BC == ,平面⊥PAC 平面ABC ,AC PD ⊥于点D ,1AD =,3CD =,2=PD .求三棱锥ABC P -的体积; 2、已知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ABCD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PD ABCD ⊥平面,6,,PD E F =分别为,PB AB 中点。 (1)证明:BC PDC ⊥平面;(2)求三棱锥P DEF -的体积。 3.已知在四棱锥ABCD P -中,底面ABCD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 PAD ?是正三角形,平面PAD ⊥平面ABCD ,G F E ,,分别是 BC PC PD ,,的中点. 1)求平面EFG ⊥平面PAD ;2)若M 是线段CD 上一点,求三棱锥EFG M -的体积. 练习1、如图,三棱柱ABC-A 1B 1C 1中,CA=CB ,AB=A A 1,∠BA A 1=60°. (Ⅰ)证明AB ⊥A 1C;(Ⅱ)若AB=CB=2,A 1C=6,求三棱柱ABC-A 1B 1C 1的体积 练习2如图,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侧棱垂直底面,∠ACB=90°,AC=BC=1 2AA 1,D 是棱AA 1的中点。(I) 证明平面BDC 1⊥平面BDC (Ⅱ)平面BDC 1分此棱柱为两部分,求这两部分体积的比。 A B C C 1 A 1 B 1 B 1 C B A D C 1 A 1 图5 B P A D

2020高考数学专题复习----立体几何专题

空间图形的计算与证明 一、近几年高考试卷部分立几试题 1、(全国 8)正六棱柱 ABCDEF -A 1B 1C 1D 1E 1F 1 底面边长为 1, 侧棱长为 2 ,则这个棱柱的侧面对角线 E 1D 与 BC 1 所成的角是 ( ) A 、90° B 、60° C 、45° D 、30° [评注]主要考查正六棱柱的性质,以及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2、(全国 18)如图,正方形ABCD 、ABEF 的边长都是 1,而且 平面 ABCD 、ABEF 互相垂直,点 M 在 AC 上移动,点 N 在 BF C 上移动,若 CM=NB=a(0

的底面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PB⊥面ABCD。 (1)若面PAD与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为60°, 求这个四棱锥的体积; (2)证明无论四棱锥的高怎样变化,面PAD与面 PCD所成的二面角恒大于90°。 [评注]考查线面关系和二面角概念,以及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4、(02全国文22)(一)给出两块面积相同的正三角形纸片,要求用其中一块剪拼成一个正三棱锥模型,使它们的全面积都与原三角形面积相等,请设计一种剪拼法,分别用虚线标示在图(1)(2)中,并作简要说明。 (3) (1)(2) (二)试比较你剪拼的正三棱锥与正三棱柱的体积的大小。(三)如果给出的是一块任意三角形的纸片,如图(3)要求剪拼成一个直三棱柱模型,使它的全面积与给出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请设计一种剪拼方法,用虚线标出在图3中,并作简要说明。

如何学好高中立体几何

如何学好立体几何 立体几何一直是高中数学的一大难点,在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后,要进一步学好立体几何的基础知识却并不容易。因为从平面观念过渡到立体观念,对一般学生来说,困难较多。产生困难的原因是立体几何比平面几何研究的基本对象多了一个“面”,而这多出的一个“面”,使得在平面几何中点和直线之间的三种位置关系(即点与点、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拓展为立体几何中点、直线和平面之间的六种位置关系。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立体几何呢? 第一,建立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力 为了培养空间想象力,可以在刚开始学习时,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模型用以帮助想象。通过模型中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观察,逐步培养自己对空间图形的想象能力和识别能力。还可以通过画图帮助理解,从简单的图形(如:直线和平面)、简单的几何体(如:正方体)开始画起,做到能想象出空间图形并把它画在一个平面(如:纸、黑板)上,还要能根据画在平面上的“立体”图形,想象出原来空间图形的真实形状。 第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直线和平面是立体几何的基础,学好这部分的一个捷径就是认真学习定理的证明,尤其是一些很关键的定理的证明。例如:三垂线定理。定理的内容都很简单,就是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关系的阐述。但定理的证明在初学的时候一般都很复杂,甚至很抽象。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可以用笔、直尺、书之类的东西搭出一个图形的框架,用以帮助提高空间想象力。对后面的学习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三,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又如将求点到平面距离的问题,或转化为求直线到平面距离的问题,再继而转化为求点到平面距离的问题;或转化为体积的问题。一方面从已知到未知,另方面从未知到已知,寻求正反两个方面的知识衔接点——一个固有的或确定的数学关系。 第四,重视证明过程 各类考试中都有立体几何论证的考察,论证时,首先要保持严密性,对任何一个定义、定理及推论的理解要做到准确无误。符号表示与定理完全一致,定理的所有条件都具备了,才能推出相关结论。切忌条件不全就下结论。其次,在论证问题时,思考应多用分析法,即逐步地找到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向已知靠拢,然后用综合法形式写出。 第五,充分运用“转化”思想 解立体几何的问题,要充分运用“转化”这种数学思想,要明确在转化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有什么联系,这是非常关键的。例如:面和面平行可以转化为线面平行,线面平行又可转化为线线平行。而线线平行又可以由线面平行或面面平行得到,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同样面面垂直可以转化为线面垂直,进而转化为线线垂直。通过转化可以使问题得以大大简化。

立体几何中的排列组合问题解法举隅(优.选)

1 / 4word. 立体几何中的排列组合问题解法举隅 立体几何中的排列组合问题在近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中出现的频次较高,且常考常新. 因为解决这类问题不仅要具备排列组合的有关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因而是一类既富思考情趣,又融众多知识和技巧于一体且综合性强、灵活性高、难度颇大的挑战性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形成几何图形的元素,并与排列组合形成对应关系,转化为排列组合问题,同时还要注意避免重复和遗漏. 下面结合具体例子谈谈这类问题的求解方法,供参考. 一、分步求解 例1 如果把两条异面直线看成“一对”,那么六棱锥的棱所在的12条直线中,异面直线有( ) A. 12对 B. 24对 C. 36对 D. 48对 解 由于六棱锥的6条侧棱交于一点, 底面六边形的6条边共面, 因而只能将侧 棱与底边相搭配. 第一步, 从6条侧棱中任取一条有1 6C 种; 第二步, 从底面6 条边中与这条侧棱不相交的4条边中任取一条有14C 种, 由乘法原理知有1416C C =24对, 故选B. 二.分类求解 例2 四边形的一个顶点为A, 从其它顶点与各棱的中点中取3点, 使它们和点A 在同一平面上, 不同取法有( ) A. 30种 B. 33种 C. 36种 D. 39种 解 符合条件的取法可分为两类: ①4个点(含A)在同一个侧面上,有3033 5 C 种;②4个点(含A )在侧棱与对棱中点的截面上,有3种. 由加法原理知不同取法共有33种,故选B. 例3 将一个四棱锥的每个顶点染上一种颜色,并使同一条棱的两端异色,如果只有5种颜色可供使用,那么不同的染色方法种数是______.

【高中学习立体几何的方法有哪些】高中立体几何做辅助线方法

【高中学习立体几何的方法有哪些】高中立体几何做辅助线方法 升入高中后,面对新的课程,新的知识,新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多会感到无所适从,尤其是在高中立体几何方面颇感头疼。那么高中学习立体几何的方法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高中学习立体几何的方法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高中学习立体几何的方法一 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直线和平面这些内容,是立体几何的基础,学好这部分的一个捷径就是认真学习定理的证明,尤其是一些很关键的定理的证明。例如:三垂线定理。(这个定理对今后学习线面垂直以及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非常重要)定理的内容都很简单,就是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关系的阐述。但定理的证明在出学的时候一般都很复杂,甚至很抽象。掌握好定理有以下三点好处: (1)深刻掌握定理的内容,明确定理的作用是什么,多用在那些地方,怎么用。 (2)培养空间想象力。 (3)得出一些解题方面的启示。 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可以用笔、直尺、书之类的东西搭出一个图形的框架,(我要求学生用手里的书本当平面,笔作直线)这样亲自实践可以帮助提高空间想象力。对后面的学习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高中学习立体几何的方法二 培养空间想象力

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一次飞跃,要有一个过程。有的同学自制一些空间几何模型并反复观察,这有益于建立空间观念,是个好办法。有的同学有空就对一些立体图形进行观察、揣摩,并且判断其中的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探索各种角、各种垂线作法,这对于建立空间观念也是好方法。 建立空间观念要做到:重视看图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个几何体,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以是俯视、仰视、侧视、斜视,体会不同的感觉,以开拓空间视野,培养空间感。加强画图能力的培养:掌握基本图形的画法;如异面直线的几种画法、二面角的几种画法等等;对线面的位置关系,所成的角,所有的定理、公理都要画出其图形,而且要画出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除此之外,还要体会到用语言叙述的图形,画哪一个面在水平面上,产生的视觉完全不同,往往从一个方向上看不清的图形,从另方向上可能一目了然。加强认图能力的培养:对立体几何题,既要由复杂的几何图形体看出基本图形,如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又要从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想到复杂的几何图形,既要看到所画出的图形,又要想到未画出的部分。能实现这一些,可使有些问题一眼看穿。 此外,多用图表示概念和定理,多在头脑中证明定理和构造定理的图,对于建立空间观念也是很有帮助的。 高中学习立体几何的方法三 建立数学模型 新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数学模型一词,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数学模型是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抽象概括,再从数学角度来反映或近似地反映实际问题时,所得出的关于实际问题的描述。数学模型的形式是多样的,它们可以是几何图形,也可以是方程式,函数解析式等等。实际问题越复杂,相应的数学模型也越复杂。 从形状的角度反映现实世界的物体时,经过抽象得到的空间几何体就是现实世界物体的几何模型。由于立体几何学习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联系非常密切,空间几何体是很多物体的几何模型,这些模型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许多物体。他们直观、具体、对培养大家的几何直观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空间几何体,特别是长方体,其中的棱与棱、棱与面、面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研究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的直观载体。学习时,一方面要注意从实际出发,把学习的知识与周围的实物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经历从现实的生活抽象空间图形的过程,注重探索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归纳、概括它们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高中学习立体几何的方法四

2018年高考数学压轴题突破140之立体几何五种动态问题和解题绝招

2018年高考数学压轴 题突破140之立体几何五种动态问题和解题 绝招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8年高考数学压轴题突破140之立体几何五种动态问题和解题绝招中高考数学名师张芙华2018-01-29 06:14:27 2018年高考数学压轴题突破140之立体几何五种动态问题和解题绝招 一.方法综述 立体几何的动态问题是高考的热点,问题中的“不确定性”与“动感性”元素往往成为学生思考与求解问题的思维障碍,使考题的破解更具策略性、挑战性与创新性。一般立体动态问题形成的原因有动点变化、平面图形的翻折、几何体的平移和旋转以及投影与截面问题,由此引发的常见题型为动点轨迹、角度与距离的计算、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探索性问题以及有关几何量的最值求解等。此类题的求解并没有一定的模式与固定的套路可以沿用,很多学生一筹莫展,无法形成清晰的分析思路,导致该题成为学生的易失分点。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缺乏相关学科素养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造成的。 动态立体几何题在变化过程中总蕴含着某些不变的因素,因此要认真分析其变化特点,寻找不变的静态因素,从静态因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求解动态范围的选择、填空题,有时应把这类动态的变化过程充分地展现出来,通过动态思维,观察它的变化规律,找到两个极端位置,即用特殊法求解范围。对于探究存在问题或动态范围(最值)问题,用定性分析比较难或繁时,可以引进参数,把动态问题划归为静态问题。具体地,可通过构建方程、函数或不等式等进行定量计算,以算促证。 二.解题策略 类型一立体几何中动态问题中的角度问题

【指点迷津】空间的角的问题,一种方法,代数法,只要便于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均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然后利用公式求解;另一种方法,几何法,几何问题要结合图形分析何时取得最大(小)值。当点M在P处时,EM与AF 所成角为直角,此时余弦值为0(最小),当M点向左移动时,EM与AF所成角逐渐变小时,点M到达点Q时,角最小,余弦值最大。 类型二立体几何中动态问题中的距离问题

例析立体几何中的排列组合问题

例析立体几何中的排列组合问题 春晖中学过月圆 在数学中,排列、组合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思想方法上,都体现了实际应用的观点。立体几何与排列组合综合问题是高考命题的新趋势,体现了《考试大纲》要求的在知识交汇处命题的指导思想,应引起考生的重视。立体几何中的计数问题也是高考的热点题型,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以点带面法,下面列举立体几何中排列、组合问题的几个例子。 1 点 1.1 共面的点 例1(1997年全国高考(文)) 四面体的一个顶点为A,从其它顶点与棱的中点中取3个点,使它们和点A在同一平面上,不同的取法有() A.30种 B.33种 C.36种 D.39种 解析:四面体有4个顶点,6条棱有6个中点,每个面上的6个点共面。点A所在的每个面中含A的4点组合有个,点A在3个面内,共有个组合;点A在6条棱的3条棱上,每条棱上有3个点,这3点与这条棱对棱的中点共面。 所以与点A共面的四点组合共有个。 答案: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组合的知识和空间相像能力;属97文科试题中难度最大的选择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每条棱上的3点与它对棱上的中点共面的情况计算在内。 1.2 不共面的点 例2(1997年全国高考(理)) 四面体的顶点和各棱中点共10个点,在其中取4个不共面的点,不同的取法共有() A.150种 B.147种 C.144种 D.141种

解析:从10 个点中任取4个点有种取法,其中4点共面的情况有三类:第一类,取出的4个点位于四面体的同一个面内,有种;第二类,取任一条棱上的3个点及对棱的中点,这4点共面有6种;第三类,由中位线构成的平行四边形,它的4个顶点共面,有3种。 以上三类情况不合要求应减掉,所以不同取法共有种。答案:D。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是当时高考中得分最低的选择题,对空间想像能力要求高,很好的考察了立体几何中点共面的几种情况;排列、组合中正难则反易的解题技巧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2 直线 例3(2005年全国高考卷Ⅰ(理)) 过三棱柱任意两个顶点的直线共15条,其中异面直线有() A.18对 B.24对 C.30对 D.36对 分析:选项数目不大,若不宜用公式直接求解,可考虑用树图法。 解析:法一:一条底面棱有5条直线与其异面。 例:与AB异面的直线分别是B1C、A1C、B1C1、A1C1、CC1。 侧面中与底面相交的棱有4条与其异面的直线; 例:与BB1异面的直线分别是AC、AC1、A1C1、A1C,侧面中的对角线有5条与其异面的直线;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核心考点与学习方法.doc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核心考点与学习方法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核心考点 1、平行、垂直位置关系的论证的策略: (1)由已知想性质,由求证想判定,即分析法与综合法相结合寻找证题思路。 (2)利用题设条件的性质适当添加辅助线(或面)是解题的常用方法之一。 (3)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在高考题中使用的频率最高,在证明线线垂直时应优先考虑。 2、空间角的计算方法与技巧: 主要步骤:一作、二证、三算;若用向量,那就是一证、二算。 (1)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①平移法:②补形法:③向量法: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①作出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作垂线,找射影转化到同一三角形中计算,或用向量计算。 ②用公式计算. (3)二面角 ①平面角的作法:(i)定义法;(ii)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法;(iii)垂面法。 ②平面角的计算法: (i)找到平面角,然后在三角形中计算(解三角形)或用向量计

(ii)射影面积法; (iii)向量夹角公式. 3、空间距离的计算方法与技巧: (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经常应用三垂线定理作出点到直线的垂线,然后在相关的三角形中求解,也可以借助于面积相等求出点到直线的距离。 (2)求两条异面直线间距离:一般先找出其公垂线,然后求其公垂线段的长。在不能直接作出公垂线的情况下,可转化为线面距离求解(这种情况高考不做要求)。 (3)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一般找出(或作出)过此点与已知平面垂直的平面,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过该点作出平面的垂线,进而计算;也可以利用三棱锥体积法直接求距离;有时直接利用已知点求距离比较困难时,我们可以把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从而转移到另一点上去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及平面与平面的距离一般均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来求解。 4、熟记一些常用的小结论 诸如:正四面体的体积公式是;面积射影公式; 立平斜关系式最小角定理。弄清楚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的内心、外心、垂心的条件,这可能是快速解答某些问题的前提。 5、平面图形的翻折、立体图形的展开等一类问题,要注意翻折前、展开前后有关几何元素的不变性与不变量。 6、与球有关的题型,只能应用老方法,求出球的半径即可。 7、立体几何读题: (1)弄清楚图形是什么几何体,规则的、不规则的、组合体

立体几何的动态问题翻折问题

立体几何的动态问题之二 ———翻折问题 立体几何动态问题的基本类型: 点动问题;线动问题;面动问题;体动问题;多动问题等 一、面动问题(翻折问题): (一)学生用草稿纸演示翻折过程: (二)翻折问题的一线五结论 .DF AE ⊥一线:垂直于折痕的线即 五结论: 1)折线同侧的几何量和位置关系保持不变; 折线两侧的几何量和位置关系发生改变; 2--D HF D H F ''∠)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3D DF ')在底面上的投影一定射线上; 二、翻折问题题目呈现: (一)翻折过程中的范围与最值问题 1、(2016年联考试题)平面四边形ABCD 中, , CD=CB= 且AD AB ⊥, 现将△ABD 沿对角线BD 翻折成'A BD ?,则在'A BD ?折起至转到平面BCD 的过程中,直线'A C 与平面BCD 所成最大角的正切值为_______ . 解:由题意知点A 运动的轨迹是以E 为圆心,EA 为半径的圆,当点A 运动到与圆相切的时候所称的角最大,所以tan 'A CB ∠= 【设计意图】加强对一线、五结论的应用,重点对学生容易犯的错误 1 2 进行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 2、2015年10月浙江省学业水平考试18).如图,在菱形ABCD 中,∠BAD=60°,线段AD ,BD 的中点分别为E ,F 。现将△ABD 沿对角线BD 翻折,则异面直线BE 与CF 所成角的取值范围是 D A B E C D A B C 4) ''D H DH 点的轨迹是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5AD'E AE .)面绕 翻折形成两个同底的圆锥C

A.( ,)63 ππ B. (,]62 ππ C. ( ,]32 ππ D. 2( ,)3 3 ππ 分析:这是一道非常经典的学考试题,本题的解法非常多,很好的考查了空间立体几何线线角的求法。 方法一:特殊值法(可过F 作FH 平行BE,找两个极端情形) 方法二:定义法:利用余弦定理: 222254cos 243 FH FC CH FHC CH FH FC +-∠==- ,有344CH ≤≤ 11cos ,22CFH ?? ∴∠∈-???? 异面直线BE 与CF 所成角的取值范围是(,] 32ππ 方法三:向量基底法: 111 ()()222BE FC BA BD FC BA FC BF FA FC =+==+ 111cos ,cos ,,222BE FC FC FA ?? <>= <>∈-???? 方法四:建系: 3、(2015年浙江·理8)如图,已知ABC ?,D 是AB 的中点,沿直线CD 将ACD ?折成 A CD '?,所成二面角A CD B '--的平面角为α,则 ( B ) A. A DB α'∠≤ B. A DB α'∠≥ C. A CB α'∠≥ D. A CB α'∠≤ 方法一:特殊值 方法二:定义法作出二面角,在进行比较。 方法三:抓住问题的本质,借助圆锥利用几何解题。 4、 (14 年1月浙江省学业学考试题)如图在Rt △ABC 中,AC =1,BC =x ,D 是斜边AB 的中点,将△BCD 沿直线CD 翻折,若在翻折过程 B

学习立体几何的方法

学习立体几何的方法 学习立体几何的方法第一要建立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力。 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一次飞跃,要有一个过程。有的同学自制一些空间几何模型并反复观察,这有益于建立空间观念,是个好办法。有的同学有空就对一些立体图形进行观察、揣摩,并且判断其中的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探索各种角、各种垂线作法,这对于建立空间观念也是好方法。此外,多用图表示概念和定理,多在头脑中“证明”定理和构造定理的“图”,对于建立空间观念也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用图形、文字、符号三种形式表达概念、定理、公式,要及时不断地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这是因为《立体几何》内容前后联系紧密,前面内容是后面内容的根据,后面内容既巩固了前面的内容,又发展和推广了前面内容。在解题中,要书写规范,如用平行四边形abcd表示平面时,可以写成平面ac,但不可以把平面两字省略掉;要写出解题根据,不论对于计算题还是证明题都应该如此,不能想当然或全凭直观;对于文字证明题,要写已知和求证,要画图;用定理时,必须把题目满足定理的条件逐一交待清楚,自己心中有数而不把它写出来是不行的。要学会用图(画图、分解图、变换图)帮助解决问题;要掌握求各种角、距离的基本方

法和推理证明的基本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 第三要不断提高各方面能力。 通过联系实际、观察模型或类比平面几何的结论来提出命题;对于提出的命题,不要轻易肯定或否定它,要多用几个特例进行检验,最好做到否定举出反面例子,肯定给出证明。欧拉公式的内容是以研究性课题的形式给出的,要从中体验创造数学知识。要不断地将所学的内容结构化、系统化。所谓结构化,是指从整体到局部、从高层到低层来认识、组织所学知识,并领会其中隐含的思想、方法。所谓系统化,是指将同类问题如平行的问题、垂直的问题、角的问题、距离的问题、惟一性的问题集中起来,比较它们的异同,形成对它们的整体认识。牢固地把握一些能统摄全局、组织整体的概念,用这些概念统摄早先偶尔接触过的或是未察觉出明显关系的已知知识间的联系,提高整体观念。 注意事项 要注意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又如将求点到平面距离的问题,或转化为求直线到平面距离的问题,再继而转化为求点到平面距离的问题;或转化为体积的问题。要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一方面从已知到未知,另方面从未知到已知,寻求正反两个方面的知识衔接点——一个固有的或确定的数学关系。要不断提高反省认知水平,积极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从经验上升到自动化,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水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 高三数学立体几何学习策略一、逐渐提高逻辑论证能力

立体几何中的距离问题

立 体 几 何 中 的 求 距 离 问 题 集美中学数学组 刘 海 江 一、记一记,填一填,这些知识你掌握了吗? 1、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 求法:(1)纳入三角形,将其作为三角形的一边,通过解三角形求得 (2)用公式,),,(),,,(222111z y x B z y x A ,则|AB|= 。 (3)利用向量的模,|AB|=|AB … (4)两点间的球面距离 :A ,B 为半径是R 的球O 上的两点,若<,>=θ 则A ,B 两点间的球面距离为 。 2、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点向直线作(相交)垂线,该点与垂足间的线段长。 求法:(1)解三角形:所求距离是某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解此三角形即可。 (2)等积法:所求距离是某三角形的一高,利用面积相等可求此距离。 (3 ) 利用三垂线定理:所求距离视作某平面的斜线段长,先求出此平面的垂线段和射 影的长,再由勾股定理求出所求的距离。 (4)利用公式:A 0:),,(00=++C By Ax l y x 到直线的距离为 。 基本思想是将点线距转化为点点距。 3、点到平面的距离与直线到平面的距离(重点) (1)从平面外一点引平面的一条垂线,这个点和____________的距离,叫做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求法: ①利用定义、做出平面的垂线,将垂线段纳入某个三角形内,通过解三角形求出此 距离; ②利用等积法、将此距离看作某个三棱锥的高,利用体积相等求出此距离; ③利用向量、点A ,平面α,满足ααα⊥∈?O A ,,, 则点A 到平面α的距离||n d = ( 是平面α的法向量 ) (2)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时,这条直线上任意_________到这个平面的_________,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的距离。 (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时,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平面的距离相等) 求法: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来求;(具体方法参照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法) 4、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 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那么它也_________另一个平面,这条直线叫做两个平面的__________,它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部分叫做这两个平面的_______,它的长度叫做两个平行平面的____________。 求法: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来求;(具体方法参照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法)

立体几何中的截面(解析版)

专题13 立体几何中的截面 【基本知识】 1.截面定义:在立体几何中,截面是指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包括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长方体,正方体等等),得到的平面图形,叫截面。其次,我们要清楚立体图形的截面方式,总共有三种,分别为横截、竖截、斜截。最后,我们要了解每一种立体图形通过上述三种截面方式所得到的截面图有哪些。 2、正六面体的基本斜截面: 3、圆柱体的基本截面:正六面体斜截面是不会出现以下几种图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梯形、正五边形。 【基本技能】

技能1.结合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与性质性质求截面问题; 技能2.结合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求正方体中截面问题; 技能3.猜想法求最值问题:要灵活运用一些特殊图形与几何体的特征,“动中找静”:如正三角形、正六边形、正三棱锥等; 技能4.建立函数模型求最值问题:①设元②建立二次函数模型③求最值。 例1 一个正方体内接于一个球,过这个球的球心作一平面,则截面图形不可能 ... 是() 分析考虑过球心的平面在转动过中,平面在球的内接正方体上截得的截面不可能是大圆的内接正方形,故选D。 例2 如图,在透明的塑料制成的长方体ABCD-A1B1C1D1容器内灌进一些水,固定容器底面一边BC于地面上,再将容器倾斜,随着倾斜程度的不同,有下列四个命题: ①水的部分始终呈棱柱状; ②水面EFGH的面积不改变; ③棱A1D1始终与水面EFGH平行; ④当容器倾斜到如图5(2)时,BE·BF是定值; 其中正确的命题序号是______________ A C B D

分析 当长方体容器绕BC 边转动时,盛水部分的几何体始终满足棱柱定义,故①正确;在转动过程中EH//FG ,但EH 与FG 的距离EF 在变,所以水面EFGH 的面积在改变,故②错误;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有BC//FG//A 1D 1,所以A 1D 1//面EFGH ,③正确;当容器转动到水部分呈直三棱柱时如图5(2),因为 BC BF BE V ??= 2 1 水是定值,又BC 是定值,所以BE ·BF 是定值,即④正确。所以正确的序号为①③④. 例3 有一容积为1 立方单位的正方体容器ABCD-A 1B 1C 1D 1,在棱AB 、BB 1及对角线B 1C 的中点各有一小孔E 、F 、G ,若此容器可以任意放置,则该容器可装水的最大容积是( ) A . 21 B .87 C .12 11 D .4847 分析 本题很容易认为当水面是过E 、F 、G 三点的截面时容器可装水的容积最大图(1),最大值为 8 7 12121211=???- =V 立方单位,这是一种错误的解法,错误原因是对题中“容器是可以任意放置”的理解不够,其实,当水平面调整为图(2)△EB 1C 时容器的容积最大,最大容积为1211 112121311=????-=V , 故选C 。 例4 正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正方形边长是3,O 是P 在底面上的射影,6, PO Q =是 AC 上的一点,过Q 且与, PA BD 都平行的截面为五边形EFGHL ,求该截面面积的最大值. C 1 A B C D A 1 D 1 B 1 E G F 图(1) C 1 A B C D A 1 D 1 B 1 E G F 图(2)

立体几何中的动态问题

立体几何中的动态问题 立体几何中的动态问题主要包括:空间动点轨迹的判断,求轨迹的长度及动角的范围等;求解方法一般根据圆锥曲线的定义判断动点轨迹是什么样的曲线;利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求轨迹的长度等. 一、常见题目类型 (优质试题·金华十校高考模拟)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点 M 、N 分别是直线CD 、AB 上的动点,点P 是△A 1C 1D 内的动点(不包 括边界),记直线D 1P 与MN 所成角为θ,若θ的最小值为π3 ,则点P 的轨迹是( ) A .圆的一部分 B .椭圆的一部分 C .抛物线的一部分 D .双曲线的一部分 【解析】 把MN 平移到平面A 1B 1C 1D 1中,直线D 1P 与MN 所成角为 θ,直线D 1P 与MN 所成角的最小值是直线D 1P 与平面A 1B 1C 1D 1所成角, 即原问题转化为:直线D 1P 与平面A 1B 1C 1D 1所成角为π3 ,点P 在平面A 1B 1C 1D 1的投影为圆的一部分, 因为点P 是△A 1C 1D 内的动点(不包括边界), 所以点P 的轨迹是椭圆的一部分.故选B. 【答案】 B (优质试题·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联考)已知平面ABCD ⊥平面ADEF ,AB ⊥AD ,CD ⊥AD ,且AB =1,AD =CD =2.ADEF 是正方形,在正方形ADEF 内部有一点M ,满足MB ,MC 与平面ADEF 所成的角相等,则点M 的轨迹长度为( ) A.43 B.163 C.49π D.83 π 【解析】 根据题意,以D 为原点,分别以DA ,DC ,DE 所在直线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如图1所示,则B (2,1,0),C (0,2,0),设M (x ,0,z ),易知直线MB ,MC 与平面ADEF 所成的角分别为∠AMB ,∠DMC ,均为锐角,且∠AMB =∠DMC ,所 以sin ∠AMB =sin ∠DMC ?AB MB =CD MC ,即2MB =MC ,因此2(2-x )2+12+z 2=x 2+22+z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