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学设计 教案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学设计 教案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列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

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2.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3.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

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难点: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 标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

通过电视剧《康熙王朝》和插曲《向天再借五百年》使学生走近历史,兴趣盎

然地去走近历史人物

一、少年亲政(阅读)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他8岁登极,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又称康熙帝。

为避免再次出现类似于顺治初年多尔衮擅权独断的局面,顺治帝遗照:不由皇

族宗室中的长辈摄政,而在异姓功臣中选拔大臣辅政;增加辅政大臣为4人,

以便相互制约。皇族宗亲对辅政大臣实行监督,再由太皇太后对军国大政总裁。

所以,康熙帝登位后,内有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懿训,外有索尼、苏克萨哈、遏

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然而,当时的大清朝虽立而国未盛、民未安,守成和

创业同等重要。

结合教材,归纳当时康熙(清朝)面临的形势:

(一)基本确立对全国的统治

(二)统治不稳而面临威胁:

1、郑成功据守台湾,坚持抗清;——以郑成功为代表的明朝遗留抗清力量的存在——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2、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中国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3、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对清中央不够服从,需要加强管理——中央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

4、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地占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满族与汉族)民族矛盾尖锐

——可见年幼的康熙帝执掌着一个根基未稳的江山。

解决上述问题,对内巩固国家统一,对外打击侵略,以求巩固满清统治,继承

父祖鸿业,开创后世太平,实现民众康宁、国家熙盛,是康熙帝面临的时代课题。

事实证明,康熙承担起了这样艰巨的历史使命。少年康熙,就已经表现出卓越

不凡的才智和决断力。这一点,可以从他智擒权臣鳌拜一事中看出来。

(☆说明:本部分由老师或个别感兴趣的学生简要讲述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

以激发学生兴趣,并说明少年康熙有着卓越不凡的才智和决断力,或直接就教

材第14页表述)鳌拜是四大辅政大臣之一。他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

熙帝年幼,独断专横,飞扬跋扈。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少年康熙对鳌拜的专横忍无可忍,决心除掉他。

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

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

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

大样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

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

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马上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

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

康熙帝从宽发落,把鳌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这个年轻皇帝的厉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智擒权臣鳌拜一事,显示出年轻皇帝卓果敢与成熟的政治智慧。

此后,康熙大帝革除旧制,施行新政,勤于国事,好学不倦,御敌入侵,山河一统,治河重农,提倡文教,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三、教学设计

二、巩固国家统一

周恩来曾说:“清代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汉,各朝代都没有像清朝那样统一。”这除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共同生活、休戚与共的历史传统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有关,还有康熙帝的积极作为分不开。

康熙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对内):

(一)平定三藩之乱

三藩:明朝一些降将被清朝封为藩王,镇守南方,主要有三:平西王吴三桂,镇云贵;平南王尚可喜,镇两广;靖南王耿精忠,镇福建。

1、原因:

三藩占据要地,拥兵自重,各自割据一方,形成独立王国,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尤其是吴三桂,在云南充任官吏、设立税卡、私行铸钱、圈占土地、掠卖人口、训练军队、赋税自留、不听中央??康熙帝除鳌拜后,三藩成为他最大的心病。

2、经过:

当时,朝廷上主张不可撤藩的占绝大多数,20岁的康熙帝力排众议,毅然下令撤藩,并亲自指挥平叛。同时大胆任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3、影响:

平息三藩之乱,清加强对南疆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南疆的稳定。

(二)接管台湾

1、原因:

明后期,荷兰人侵占台湾。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

——反侵略之举,维护主权。

但收复台湾后,郑成功作为明朝遗将,据守台湾坚持抗清。

——清已统一大陆,郑氏割据台湾,使台湾与大陆分离,显然不利于国家统一。

2、经过:

1681年,康熙抓住郑经(郑成功儿子)死后,其子年幼、部属内讧、台湾政局

不稳的时机,以施琅

为福建水师提督,率两万余水师,攻克澎湖,统一台湾。并在台湾设台湾府,

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还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

3、影响:

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台湾开发,巩固了东南海防。

(三)平定准噶尔叛乱

1、原因:

漠西的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征服南疆回部,进兵青海、蒙古、甚至与沙俄勾结,提出单独统治北方边疆,脱离清朝独立政权的无理要求。实为边疆的分裂叛乱

势力,严重威胁国家的统一。

2、经过:

①康熙帝下令出兵平叛,三次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先后取得乌兰步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又切断了噶尔丹去回部、青海及联络西藏的通道。众叛亲离的噶

尔丹服毒自杀,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平息。

以后,清帝继续与噶尔丹余部作战,前后持续约七十年,到1757年乾隆帝时才彻底粉碎准噶尔贵族叛乱势力。

②为了加强对蒙古贵族的控制,清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直接管理蒙古各部军政大事;

③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接受臣服。

④设“木兰围场”,建避暑山庄等

3、影响:

平定准噶尔叛乱,清加强了对蒙古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定。

(四)推行文化宽容政策

1、崇尚汉族儒家文化

(1)表现:①祭拜孔庙②恢复科举③令人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字典》等,弘扬传统文化

(2)影响:缓和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笼络汉族知识分子,接受汉族先进知识文化,还利用儒学尊孔,维护封建统治。

2、尊重喇嘛教

(1)表现:清朝在蒙藏地区特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分掌蒙藏地区的喇嘛教务,而四大活佛直辖于清廷,俯冲中央命令,代表中央对

地方加强管理。

(2)影响:既保护佛教,尊重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巩固统治,并且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三、维护国家主权。击退沙俄侵略——康熙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对外)

1、原因: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袭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

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

2、目的:为了巩固东北边境(注意:东北是满清发源地),维护国家主权,康熙决定击退沙俄。

3、性质:反侵略战争。

4、经过:结合教材15页,简要介绍。

5、结果:俄国战败,被迫接受中国谈判建议;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

楚条约》。

——注意引导学生按教材第16页和配套历史地图册,掌握条约规定的界限。

——性质: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

——影响: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

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中俄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

6、影响:巩固了东边边疆,维护了国家主权;同时也表明康熙帝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

四、综合评价

除此,康熙帝还革除旧制,施行新政,治河重农,提倡文教,奠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康熙统治时期,中国成为疆域辽阔、统一繁盛的国家,封建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伸向中国的西方早期殖民势力受到遏制,开始了封建社会新的相对稳定时期,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康熙自评道:“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材标题把康熙帝定性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那么,我们如何全面认识康熙帝,给他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呢?

(再次回顾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

1、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对内:平定三藩之乱、接管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巩固统一

对外:击退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仍有局限: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

——当时西方资本主义比中国封建统治显示优越和潜力,但是康熙帝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后来西方侵略中国埋下战败隐患。

3、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所创盛世,是封建社会最后

的盛世。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接触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③《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四、通用课件:另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PPT

五、课后练习:

少年康熙继位后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但康熙却立志做贤明有为、励精图治的君主。据此回答1~5题。

1、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包括()

①建立新王朝政权

②对边疆地区未有效控制

③沙俄势力威胁边防安全

④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A.①② B.②

③ C.②④ D.③④

2、下列关于平定“三藩”表述无误的是()

A.“三藩”是清初影响国家统一的主要因素

B.平定“三藩”极大地削弱了清朝中央集权的力量

C.平定“三藩”进行得一帆风顺

D.平定“三藩”标志着清王朝全国统一的完全实现

3、1683年康熙帝命令清军进入台湾,对这件事最确切的的评价是

()

A.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

B.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扑灭反清武装

D.消灭明朝残余军事力量

4、台湾收复后,隶属于()

A.江苏省 B. 福建省 C. 浙江省 D. 广东省

5、对康熙帝与蒙古贵族噶尔丹的战争,,我们持肯定态度,主要是因为

()

A.是掌握中央政权的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

B.有利于维护内地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C.是反对少数民族进攻的自卫战争

D.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康熙面临沙俄的侵略,毅然行使和维护国家的主权。据此回答6~10题。

6、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其意义主要是()

A.捍卫了边疆,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

B.抗击沙俄,显示国威

C.以战胜为条件求得和平

D.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7、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中俄边界条约,签订于()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

期 D.乾隆时期

8、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重要意义在于()

A.双方平等协商,提供了处理领土争端的范例

B.是清朝军事胜利后的又一重大胜利

C.用法律手段维护了领土主权

D.收回了尼布楚等地主权

9、康熙帝的行为属于维护国家主权的典型表现()

A.亲自东巡,了解敌情

B.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迫使对方谈判

C.签约时使用“中国”这一国号

D.极力维护满州的统治

10、康熙盛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康熙良好的个人素质

B.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

C.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对外交往

D.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课堂小结

康熙统治时期,中国成为疆域辽阔、统一繁盛的国家,封建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伸向中国的西方早期殖民势力受到遏制,开始了封建社会新的相对稳定时期,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康熙自评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缔造了巩

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除此,康熙帝还革除旧制,施行新政,治河重农,提倡文教,奠开创出“康乾

盛世”的大局面。

课后习题

1960年4月,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毛泽东与老舍先生论及康熙。毛泽

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

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毛泽东说,康

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满族进关时兵力只有5万多,

加上家属也不过20万,以这样少的人口去统治那么一个大国,占领那么大领土,管理那么多人口,矛盾非常突出,康熙皇帝便发明了一个统一战线,。。。

(1)列举康熙皇帝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突出贡献。

(2)康熙皇帝入关后是如何运用统一战线政策确立并巩固清朝在全国统治的?

(1)三征噶尔丹,控制新疆;进兵西藏,维护西南稳定;统一台湾;反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国家主权。

(2)团结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团结汉族的上层人士,重用汉族官员;全面学习和继承汉文化,尊孔崇儒。

板书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1、少年皇帝

(1)少年继位

孝庄垂训——亲政——除鳌拜

(2)面临的严峻形势

辅政大臣专权

内满汉矛盾尖锐

郑氏政权对峙

蒙古贵州反叛

外——沙俄侵扰东北

2、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平定三藩之乱

统一台湾地区,设台湾府

镇压噶尔丹叛乱

加强民族团结、崇儒、册封

对外——抗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

平定三藩之乱

①三藩的由来

②从降清到反清

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③平定三藩之乱

统一台湾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郑氏政权与清政府的对峙

③统一台湾

平定噶尔丹叛乱

①蒙古的分裂

漠南蒙古

漠北蒙古这三部曾先后归附清政府

漠西蒙古

②噶尔丹分裂祖国

③平定噶尔丹叛乱

加强民族团结

对汉族:崇尚儒学,拜谒孔庙

对满蒙:尊崇喇嘛教,册封四大活佛

抗击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①沙俄侵略我国东北

②两次雅克萨之战

康熙帝指出:“征剿罗刹似非甚紧要,而所关甚巨。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翦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

③《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八课 国家利益至上 教案

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 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 第1课时国家好大家才会好 1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国家利益的含义。 教学难点: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叙利亚战乱的图片)观看图片,谈谈感受。 教师讲述: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曾饱受帝国主义的蹂躏。青年学生曾发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呐喊。他们不怕寒风凛冽,不怕被捕坐牢,甚至不怕流血牺牲,他们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无私的、真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气壮山河、感人至深的。学生的呐喊发出了所有同时代人的共同心声,激发了民众对山河沦陷与个人命运关系的思考,帮助民众意识到覆巢无完卵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课第1课时:国家好大家才会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认识国家利益 (一)爱国情感 材料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1.邓小平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提示:邓小平这句话表达了浓浓的爱国之情。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会不自觉地怀有爱国情感。 材料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2.结合诗句思考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情感? 教师总结:祖国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她以广袤的土地和灿烂辉煌的思想文化,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我们每个人都怀有最深厚、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这一片土地,养育了我们,因为没有了国家,就没有了我们的幸福生活。国家利益与我们个人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请同学们列举一些自己知道的表达爱国之情的诗词名言。(多媒体展示材料) 提示: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 很早以前,我国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现有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 59% 。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为1.04亿,只占全国人口的8.41 %。因为这55个民族所占的比例小,人口少,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56个民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局面。也可以表述为各民族“大分散、小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一方面,各民族都有大小不同的聚居区。 我国各民族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移民、屯田、屯军,汉族人民不断向边疆迁徙。 第二,由于战争、起义失败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迫使少数民族四处迁徙、或者是汉族起义失败后逃入民族地区。 第三,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形成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二、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 我国自秦汉以后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此延绵不断,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直到今天,国家统一局面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像中国这样一个国土长期保持统一且未被分裂,文化传统古老且未能割断的国度,在世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 大连市第二十一中学齐鑫 一.学习者分析 1.学生具有读图(图表)、识图(图表)的基本技能。 2.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身边的事例拉近学生与地理的距离;并且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3.因为学生对日本这个国家并不陌生,并且现代的初一学生所接触的文化现象中包括了许多日本的文化元素,如日本的动漫、游戏和某些电子商品等。学生通过身边的各种媒体对日本了解较多,但学生对日本的地理特征缺乏深层认识,因此学生对这节课应该存有较大的学习兴趣。 二.教案/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了解日本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平原狭小,海岸线曲折,多港湾的地形特点。(4)借鉴日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 2.本课目标 教案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地图,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培养阅读地图的能力;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并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各种图表和文字资料获取地理知识,提高了比较、归纳的能力;将课程知识点分成一系列不同的场景,并以旅游日本作为贯穿始末的主线,让学生争对各场景进行思考、讨论,解决各个问题,从而学习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防震意识和环保意识,体会并树立发展经济要保护环境的人地观。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的问题,使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地理环境问题。 重点难点:日本自然环境特征,多火山、地震的成因,以及防灾的教育。 关键:自然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教案理念和教案方式 教案方式主要采用问题引入式、分组讨论、创设情境等,学习方式主要是主动学习、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教案理念: 1.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2.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教案效率。 3.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既关注学生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教学设计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国家利益至上;知道为了国家利益要放弃甚至牺牲个人利益。 能力目标:了解维护国家利益的方法;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形成正确的国家利益。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 教学难点: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和材料)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左图为父亲何力1984年在中印边境地区原始丛林留影;右图为儿子何宇恒2016年6月16日在拉萨市留影。父亲何力1983年入伍进藏,在位于中印边境的解放军某团三连当兵3年。何宇恒2014年研究生毕业入警进藏,在边境一线工作。西藏公安边防总队有这么一群“父子兵”:数十年前父辈们远离亲人,翻山越岭来到西藏守卫边疆,他们渐渐老去,相继离开了曾经战斗过的雪域高原;如今,他们年轻的孩子长大成人,接过父辈们的接力棒。 1.思考:“接力棒”指的是什么?

一个接着一个进行得以的意思。 2.“父子兵”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他们的孩子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以国家利益为重,心怀爱国之情,以行动维护国家利益。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努力维护国家利益。 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维护国家利益。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树立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 (一)国家利益至上的要求 活动一:随手拍有讲究 (展示材料) 有调研报告显示,网络泄密站泄密事件宗师的七成以上。某西方国家军方研究中国军情的权威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信息来自中国军迷发布的网络消息。一些从事互联网情报搜集的人主要从网山论坛、聊天室等公开发布的信息中搜集情报。如果要搜集空军情报,只需要发出“有谁知道我国空军现状”的帖子,就引来大量网友跟帖。威力引诱军迷更加开放,有的情报搜集者故意说自己不懂空军,在网友的回应中,窃取更有价值的信息。 我们应该从以上事件中吸取什么教训? 提示:生活中我们要有爱国之情,要有危机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复杂。我们要对危害国家利益、威胁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行为时刻保持警惕。 (二)依法维护国家安全 活动二:种种行为、危害国家利益 (展示资料) 材料一:阴谋颠覆政府,分裂国家,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参加境外各种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或代理人的任务的行为;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行为;策动、勾引、收买国家工作人员叛变或者将防地设施、武器装备交付他国或敌方的行为;组织、策划或者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的恐怖活动的;捏造、歪曲事实,发表、散布文字或者言论,或者制作、传播音像制品,危害国家安全的;利用设立社会团体或者企业、事业组织,进行危害国家安全活动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各民族团结与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清除了极“左”思潮危害,巩固并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运用与创新,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情况,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归纳出我国当代民族关系的内涵,提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与共同进步的要求,强调加快发展是增强新时期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开创了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局面。也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坚持、发展与创新。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是我国各民族大团结,民族地区大发展,民族工作成就辉煌的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在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实践中,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这个当代中国民族工作最主要的、最基本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做出了新发展、新贡献。科学地阐明了当代民族问题的内涵。 一、理论背景 在国家初创时期,新中国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破旧立新,确立了民族关系平等与团结的基本准则。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担负拨乱反正与开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局面,确定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性质,并探索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道路,邓小平提出的富民政策与两个大局思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比如二十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 ,就是为了实现全国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所面临的,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东西部差距也明显拉大,这就需要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与充实新时期民族关系的内涵,江泽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的目标。 作为党和国家的最主要领导人,江泽民在审视了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势,以及当今 我国民族关系的现状与特点后,创新性地指出:民族问题包括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两方面的主要内 容;我国民族关系的内涵应该是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与共同进步;加快发展是增强新时期民族团结的 核心问题。江泽民的民族关系理论,有效地指导了我国的民族工作,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 在实践中的创新。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当代民族问题的内涵作出了准确的归纳,把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作为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并辩证地指出,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互为因果,良好的民族关系是民族得以发展的前提与保证,民族发展繁荣又是形成团结和睦民族关系的物质基础。江泽民从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宏观战略性的思考,认为加速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必经道路,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

国家和地区两种教学设计

第四章地域发展差异第一节国家和地区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概况。 ②了解国家间存在的诸多差异,重点认识世界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③运用地图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理解“南南合作”“南北对话”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教师提供的信息、教科书提供的信息及自己掌握的知识,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现状阐明自己的观点。 ②运用各类图表,培养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树立国家无大小、强弱一律平等的观念。 ②利用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地区分布的特点。 难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产生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你知道目前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章第 一节《国家和地区》 【讲授新课】

一、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 师:出示《世界政治地图》 生:观察《世界政治地图》明确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师:学生阅读课本第94页前三个自然段,指导学生归纳国家和地区的根本区别。 生:国家拥有主权,地区不能完全独立地决定对内对外的事务。 活动一 读地图册39页《世界上陆地面积前10位与后10位的国家》图 1、找出世界上面积居前六位的国家 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2、找出部分袖珍国家 梵蒂冈、摩纳哥、瑙鲁、图瓦卢、圣马力诺…… 3、比较得出不同国家面积差异很大 读地图册第39页《世界上人口前十位与后十位的国家》图 1、找出人口较多的国家, 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 2、找出人口较少的国家 梵蒂冈、图瓦卢、瑙鲁、帕劳、圣马力诺…… 3、比较得出不同国家人口差异很大 师:不同国家在面积、人口方面存在差异之外,还有其它方面吗? 生: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 【转承】虽然不同国家在面积、人口、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平等的。 下面我们来学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教学设计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思想上)树立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 2. 使学生明确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3. 使学生(行动上)自觉扞卫国家利益。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讨论、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主学习(要求:3-5分钟请认真阅读教材P91--95完成填空。) 1. 如何树立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 (1)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心怀()之情,以()为荣,以()为耻。 (2)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树立和增强()识和()意识。对危害()国家利益威胁国家生存发展的行为时刻保持()。 (3)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和()。用(、、)的心态,地表达爱国情感(),国家利益。 2、如何扞卫国家利益() (1)着眼长远,(),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利益放在()。 (2)为了国家利益,有时不仅需要()个人利益,甚至要献出自己的()。(3)始终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扞卫国家(),坚决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觉遵守()和(),积极维护()国家()的局面。 3、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是(),但二者(),国家利益是关系(),有时难免同个人利益发生()。 二、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一:戍边楷模:陆兰军边境线上的无悔坚守 1979年3月,坐落在广西十万大山深处的尖峰岭国防民兵哨所诞生。作为村民兵营副营长和支前模范的陆之方临危受命,成为哨所第一任哨长。3年后,换上严重风湿病的陆之方走不动了。陆兰廷接过父亲手中的枪,成为尖峰岭哨所第二任哨所,一干就是14年。1996年,陆兰廷工作调动,陆兰廷接替哥哥任第三任哨长。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陆兰军深情地说:“是祖国养育了我,那么为她奉献一生又算的了什么呢哪怕有一天我会老死在自己的岗哨上,我问问自己的心,他会说这是值得的。” (小组讨论:你如何评价陆之方一家两代人守卫祖国边疆的事迹) 教师点拨:(1)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心怀爱国之情,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探究二:各抒己见 2012年,日本宣布钓鱼岛国有化,掀起了我国人民的“反日”热潮。 而这次韩国与美国部署“萨德”系统后,人们采取不买韩国货,拒绝韩国旅游等方式表达抗议。 (小组讨论:根据以上观点,评价国人的前后两次做法,并就如何正确表达爱国情感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点拨:(1)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的民族情况;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掌握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其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3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一国两制;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教学过程】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的民族情况(制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板书)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由于汉族以外援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有些少数民族还有或在或小的聚居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相应的自治区域,少数民族自己管理的内部事务。 2、保障少数民族行使权利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板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3、新型的民族关系: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 4、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板书) 5、该如何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 维护民族团结,既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就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并要坚决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 复习回忆:历史上南北大一统的朝代:秦、汉(东汉和西汉)、隋、唐、元、明、清 二、一国两制和统一大业(板书) 1、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邓小平从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用 “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 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中国的原则 3、成功实践:(板书)(1)香港、澳门问题 ①由来:百年耻辱 香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租界新界。 澳门:16世纪中叶以后,澳门逐渐被葡萄牙人占领 ②实质:主权回归(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零时整,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人教版】选修四: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材料解析(含答案)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少年皇帝 1.康熙继位时的政治形势 〔材料一〕顺治元年,定近京荒地及前明庄田无主者,拨给东来官兵。圈地议自此始。……圈顺直①各州县地百万九千馀晌,给满洲为庄屯。……康熙初,鳌拜专柄,欲以正白旗屯庄予镶黄旗,而别圈民地圈补。户部尚书苏纳海、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咸以不如指,罪至死。圣祖亲政,谕停止圈地。本年所圈房地俱退还。又以张家口、山海关等处旷土换拨各地,并令新满洲以官庄余地拨给,其指圈之地归民。是为旗退地亩。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一二〇《食货志》 〔材料二〕康熙六年五月丙午,谕吏部等衙门:“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民业,方可称太平之治。近闻直隶各省民多失所,疾苦颠连,深为悯念。或系官吏贪酷朘穷黎,抑或法制未便,致民视野,果何道以遂其生耶?一切民生利病,应行应革,尔内外各衙门大小文武等官,念切民依,其各抒所见毋隐。”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九 【解读】《东华录》是一部编年体清史史料长编,主要取材于《清实录》,叙事自清初至雍正十三年。虽然取材于《清实录》,但是它保留了实录所不载的一些重要史料;它不专抄实录,也采取了其他文献的著述;还保留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所以本书对清代前期的研究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以上材料反映清朝入关后实行圈占土地的政策。最初是无偿圈占土地,后来又以张家口、山海关地无主土地补偿给被圈地之人。但是,由于所圈占的土地都是肥沃的土地,而张家口等地的土地是荒地,需要投入很大劳动才能变为肥沃土地,这引起了被圈占人士的不满。其次,满族贵族圈占土地后,用奴隶制方式来剥削在土地上工作的农民,引起逃亡、反抗等事件。因此康熙初,由于重新圈占土地,激化了社会矛盾。 以上材料说明:①清朝圈地政策,在朝廷内部引起了争议与矛盾。②圈地使直隶周边地区农民失去土地,引发了社会矛盾。当然,康熙帝没有将这种矛盾归于圈地,而是将其主要归于地方官吏的腐败。 【注释】①顺直:顺天府和直隶。 2.鳌拜专权 〔材料一〕鳌拜以苏克萨哈与相抗,憾滋甚①。鳌拜日益骄恣,苏克萨哈居常怏怏②。康熙六年,上亲政,加恩辅臣。越日,苏克萨哈奏乞守先帝陵寝,庶得保全余生。有旨诘问,鳌拜与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等遂诬以怨望,不欲归政,构罪状二十四款,以大逆论……狱上,上不允。鳌拜攘臂③上前,强奏累日,卒坐苏克萨哈处绞,余悉如议。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二四九《苏克萨哈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 大连市第二十一中学齐鑫 一.学习者分析 1.学生具有读图(图表)、识图(图表)的基本技能。 2.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身边的事例拉近学生与地理的距离;并且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3. 因为学生对日本这个国家并不陌生,并且现代的初一学生所接触的文化现象中包括了许多日本的文化元素,如日本的动漫、游戏和某些电子商品等。学生通过身边的各种媒体对日本了解较多,但学生对日本的地理特征缺乏深层认识,因此学生对这节课应该存有较大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了解日本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平原狭小,海岸线曲折,多港湾的地形特点。(4)借鉴日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 2.本课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地图,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培养阅读地图的能力;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并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各种图表和文字资料获取地理知识,提高了比较、归纳的能力;将课程知识点分成一系列不同的场景,并以旅游日本作为贯穿始末的主线,让学生争对各场景进行思考、讨论,解决各个问题,从而学习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防震意识和环保意识,体会并树立发展经济要保护环境的人地观。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的问题,使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地理环境问题。 重点难点:日本自然环境特征,多火山、地震的成因,以及防灾的教育。 关键:自然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问题引入式、分组讨论、创设情境等,学习方式主要是主动学习、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理念: 1.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2.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既关注学生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新人教版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康熙帝、乾隆帝平定西北的叛乱,以及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等史实;知道清朝的疆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西藏、新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朝对西藏的管辖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因涉及多个少数民族,七年级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封号等较难掌握,同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概念,学生也较难理解。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图片(包括郑成功、“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与“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等内容)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讲述本课前,先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经学生回忆、讨论,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由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1644年清军入关,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南下消灭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及各地反清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清朝在此后的统治中,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巩固了自身的统治。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明朝末期,荷兰侵占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2.清初,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 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建议教师参考有关资料,自制《郑成功进军收复台湾示意图》电脑课件,边演示边进行生动描述。 3.1683年清军入台,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列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 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2.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3.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 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难点: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 标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 通过电视剧《康熙王朝》和插曲《向天再借五百年》使学生走近历史,兴趣盎 然地去走近历史人物 一、少年亲政(阅读)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他8岁登极,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又称康熙帝。 为避免再次出现类似于顺治初年多尔衮擅权独断的局面,顺治帝遗照:不由皇 族宗室中的长辈摄政,而在异姓功臣中选拔大臣辅政;增加辅政大臣为4人, 以便相互制约。皇族宗亲对辅政大臣实行监督,再由太皇太后对军国大政总裁。 所以,康熙帝登位后,内有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懿训,外有索尼、苏克萨哈、遏 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然而,当时的大清朝虽立而国未盛、民未安,守成和 创业同等重要。

结合教材,归纳当时康熙(清朝)面临的形势: (一)基本确立对全国的统治 (二)统治不稳而面临威胁: 1、郑成功据守台湾,坚持抗清;——以郑成功为代表的明朝遗留抗清力量的存在——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2、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中国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3、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对清中央不够服从,需要加强管理——中央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 4、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地占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满族与汉族)民族矛盾尖锐 ——可见年幼的康熙帝执掌着一个根基未稳的江山。 解决上述问题,对内巩固国家统一,对外打击侵略,以求巩固满清统治,继承 父祖鸿业,开创后世太平,实现民众康宁、国家熙盛,是康熙帝面临的时代课题。 事实证明,康熙承担起了这样艰巨的历史使命。少年康熙,就已经表现出卓越 不凡的才智和决断力。这一点,可以从他智擒权臣鳌拜一事中看出来。 (☆说明:本部分由老师或个别感兴趣的学生简要讲述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 以激发学生兴趣,并说明少年康熙有着卓越不凡的才智和决断力,或直接就教 材第14页表述)鳌拜是四大辅政大臣之一。他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 熙帝年幼,独断专横,飞扬跋扈。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少年康熙对鳌拜的专横忍无可忍,决心除掉他。 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 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 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 大样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 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 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马上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 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 康熙帝从宽发落,把鳌拜的官爵革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教学设计- 印度

2.面积:领土约为298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_______位。是_______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 力最强的国家。 二、自然环境: 1.地形分布:北部为______________山脉,中部为___________平原,南部为__________ 高原。 2.地势:地势特点是______高,________低。 3.河流:________是本国的主要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注入____________。 4.气候:印度以__________气候为主,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学习2】认真阅读教材31-33页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印度的总人口约为多少?在世界上居第几位? 2.由图可知,印度的人口增长速度较________。 【合作学习2】 材料:中新网2012年4月1日电据外媒报道,印度人口普查官员近日称, 印度的人口进你那攀升到了12.1亿,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 一人口大国。印度虽然在90年间第一次看到人口增长趋势,但是在过去的十年中 还是增加了1.81亿,仅此一项就近乎巴西人口的总和。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回 答问题: (1)印度人口具有什么特征? (2)众多的人口及人口快速的增长给印度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哪些影响? (3)为了减轻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压力,印度政府制定了怎样的人口政策? 【展示交流】 (总结归纳) 三、人口: 1.数量: 2011年,印度人口约达______亿,仅次于________,居世界第_____位。 2.人口增长速度的:______。 3.人口政策:___________。 (填图巩固) 1.邻国名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2.河流⑤____________。地形区⑥____________。 3.首都⑦____________。 4.海、湾、洋:⑧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⑩___________。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进行知识梳理归纳) 对照学习目标,提出你还存在的疑问?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这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里,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96%。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有9056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8.04% 。由于这个原因,习惯上把其余的兄弟民族称为少数民族。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政府(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虽都有一套关于民族事务的政策和制度,但民族间却无平等可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即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意愿,

中国政府采取不同方法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实行民主改革,并在50年代末完成。这场改革废除了领主、贵族、头人等特权者的一切特权,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制度,使千百万少数民族群众翻身解放,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曾经长期被压迫、遭歧视的少数民族真正变成了国家的主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些新中国成立前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度或封建农奴制度下的少数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跨越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鸿沟,跨入了现代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坚持贯彻执行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政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法律的保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都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在50年代组织人员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建立专门的民族语文工作机构和研究机构,培养民族语文专门人才,帮助有语言无文字或有文字但不完备、不通用的民族创制、改进或改革文字,推进少数民族语文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这些民族文字主要在双语教学、成人扫盲、新闻出版等领域使用。

统一多民族国家教案和说课稿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 授课教师:杨志 [课标要求]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以实际行动来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明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理解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要求学生能够把维护各民族的团结、促进祖国统一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 [教学重难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书设计: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1. 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2. 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1. 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 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请学生观看教材P41的四幅邮票,回答: 1) 你能说出图片中有哪些少数民族吗? 2) 除了上述民族外,我国还有哪些民族? 3) 请学生选一个感兴趣的民族,介绍它的风俗习惯、文化瑰宝、代表人物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板书: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请学生观看教材P41的“各民族人民亲如一家”图及41-42的教材,回答:什么叫少数民族?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你知道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自治区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板书: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请学生阅读教材P42的填表题和教材内容,回答:我国的民族关系是什么?处理我国的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板书:二、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1.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4.请学生阅读教材P43上的材料,回答:我们青少年在生活中可以为维护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少年皇帝 1.少年继位 1661年,清朝顺治帝第三子玄烨继位,次年改年号为康熙。 2.严峻形势 (1)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 (2)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3)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加强管理。 (4)由于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5)辅政大臣鳌拜骄横跋扈,欺君擅权。 3.总揽大权 康熙帝14岁亲政,智擒鳌拜,稳定了秩序,总揽朝政。

1.平定“三藩”之乱 (1)原因:在康熙帝下令撤藩后,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藩起兵反清。 (2)过程及结果:康熙帝亲自指挥平叛,并大胆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平定叛乱。 2.统一台湾 (1)收复台湾:1681年,任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兵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2)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并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 3.镇压西北叛乱 (1)原因:噶尔丹分裂祖国,发动叛乱。 (2)过程及结果:康熙帝三次亲征,先后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取得平叛成功。 4.加强民族团结 (1)康熙帝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2)加强与蒙、藏两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1.背景 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和雅克萨等据点。 2.概况 (1)军事上:康熙帝分别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接受中国的谈判建议。 (2)外交上: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意义 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世界上的国家》教学设计

《世界上的国家》教学设计 九江市长虹小学闵支农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第二课《我们的地球村》第三课时《世界上的国家》 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及世界上一些国家地理位置、基本情况、风土人情等。 2.通过探寻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增强对世界上一些国家的认识,并树 立国家无论大小都是平等的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世界上一些国家地理位置、基本情况、风土人情等。 教学难点:借助地图或地球仪了解一些国家的地理位置。 课时安排:本课为第二课《我们的地球村》第三课时《世界上的国家》。 教学准备:1.师生课前了解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地理位置、基本情况、风土人情等。师生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了解近期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并 作好记录。 2.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地图或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同学们,请欣赏我们的地球村!(课件播放一组反映地球村自然环境和风光的图片以及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 教师解说图片:这是西藏的喜马拉雅山,它是地球上最高峰。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喜马拉雅山就像穿越了地球,景色蔚为壮观。这是意大利的五渔村,这个古镇很特别,每座建筑都刷上了鲜艳的颜色,特别漂亮。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上第一大沙漠,那里的日落美得令人窒息。位于加拿大和美国的尼加拉瓜大瀑布是北美洲最宽最有气势的瀑布。这个美丽的地方是北极,水是那么的清澈,你甚至可以看见冰块的倒影。夏威夷毛伊岛海滩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海滩。每年冬季数以千计的座头鲸迁徙到毛伊岛温暖的水域过冬。非洲大草原变幻莫测的荒野,数量庞大的野生动物和未开发的原始部落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生命交响曲。这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这是埃及的姑娘们。巴西狂欢节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狂欢节,有“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美称。每年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数百万人。番茄大战是欧洲许多国家的民间传统节日,节日当天人们们脱掉上衣,奋力把熟透的西红柿抛向其他人。很快西红柿就在街道上汇成一条条红色的海洋,人们的身体和欢笑声淹没在红色的海洋里。这是中国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你们看,这张图片是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播放的世界儿童笑脸,她喻示着全世界和谐美好的未来。 2.看完这组图片,你想说点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理解谈:地球村很美丽、很大,生活在地球村人们生活习惯、风俗、肤色等各不相同,我们都是地球村的村民要相亲相爱……)教师顺势而导:我们的地球村又大又美丽、地球村的人们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 3.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人们把地球村划分为七大洲、四大洋,谁知道是哪七大洲、四大洋呢?(课件:世界地图)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世界上的国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反映地球村风貌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我们生活世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全册 2.3.3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全册 2.3.3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新人 教版 我说课的题目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程序分析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意义: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因此,本课内容是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国情、培养维护祖国统一情感的重要内容。 3、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增强关心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自觉性,能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尊重少数民族,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2)认识到“一国两制”方针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理解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3)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和意义。 【能力目标】 (1)在获得有关我国民族国情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课前指导学生有效的预习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并从中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在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和意义的过程中,通过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有关的政治现象,逐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采用合作、发现、探究的方法,使学生理解、活化知识,培养学生

学以致用的能力。 4、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难点】“一国两制”方针的意义。 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各民族相互交融的深度和广度日益加深。处理好民族关系,对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因此把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定为本课的重点;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学生虽然知道什么是“一国两制”,但是对“一国两制”的深刻意义理解的不够透彻,因此定为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思想品德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特点,因此教法的选择应该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从而形成科学正确的观点。 因此,本课教学选择的教学方法主要是:(1)情境教学法;(2)讨论法;(3)讲授法。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以情境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可以帮助学生利用这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来完成学习,主动实现意义建构(即能力目标)。例如:“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是用Flash歌曲《爱我中华》引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用视频资料《乡愁》把学生带到忧国忧民的愁绪之中;最后用Flash歌曲《回家》表达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此外还采用讨论法和讲授法。探究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才会引发学生的讨论,才会有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当遇到重难点问题需要突破时,就采用讲授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知识。 教学方法贯穿本课教学内容的始终,因此本课的教学流程是: 创设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归纳提升——拓展延伸。以多媒体情境创设为契机,以问题为纽带,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静态的问题动态化,从而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培养学生归纳提升、拓展延伸的学习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是要指导学生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发现疑难问题,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上小组合作,结合情境和社会生活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重难点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程序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共有三个目题,从以下四个环节来进行分析,它们是层层深入来凸现重难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