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

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
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

分析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

第一次辛亥革命孙中山第二次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毛泽东第三次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邓小平

一、第一次历史性巨变: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简介:

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1911年(清宣统三年年)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其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二)辛亥革命影响:

1、政治:

(1)先进性: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了民主革命的旗帜,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局限性: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仍未改变,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经济:

(1)先进性: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孙中山制定了一系列有利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策,鼓励人民兴办实业,刺激了人们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热情,迎来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2)局限性:自从辛亥革命响应以后,中国长期处于分裂、混乱之中。长期的分裂、混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3)思想观念: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性,使资产阶级的平等、博爱、自由等新思想开始吹拂古老的中国大地,成为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4)社会生活:辛亥革命后西方的生活方式开始传入中国和国

民政府强制废除传统封建时代的旧俗,使人们的生活方式(陋习、称呼、礼仪、服装、娱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5)国际地位: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推动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有什么样的开始就与什么样的延续,在辛亥革命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历史演变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自觉的继承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继续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它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重新选择了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从而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上第二次历史性巨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二、第二次历史性巨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

度的确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群众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有步骤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工作之后,195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个“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其实质和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而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须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1956年底,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三)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影响:

1、政治:

(1)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至此结束,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并

且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使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2、经济: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展开了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没收官僚资本,在企业内部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使人民政权拥有了相当重要的经济基础。同时,开展了稳定物价的斗争和统一全国财政的经济的工作。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国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上被消灭。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精力来解决这个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并且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解放了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在这场涉及几亿人口的大规模的社会变革中,不仅避免了通常难以避免的生产下降、商业萎缩、市场萧条、工人失业等不良后果,而且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中国提前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思想文化:

(1)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社会思想观念的历史大转折,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替代了封建主义观念。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性的政治观念,公有制、按劳分配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竞争、等观念深入人心。

(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处于指导地位。

4、社会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5、国际地位:

(1)新中国的成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斗争的发展具有深刻的久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也结束了帝国

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新中国坚定表明了维护国家独立、自由和主权的意志,宣布不承认帝国主义特权和一切卖国条约,显示了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应有的地位和尊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战屡败、任人宰割的历史,令全世界刮目相看。新中国的成立,极大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对世界和平、民主、进步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2)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构建和谐国际关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成为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的政治进步了、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了,是任何一个客观、公正的人都无法否认的。正是在这一次巨变创造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上,中国才实现了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的政治进步了、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了,是任何一个客观、公正的人都无法否认的。正是在这一次巨变创造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上,中国才实现了第三次历史性巨变——1978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

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确立21世纪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雄伟目标。

三、第三次历史性巨变:1978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简介: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三十余年来,我国各族人民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开放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使我国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二)1978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影响:

1、经济:

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整个国名经济发展生机勃勃。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民经济稳定增长,通货膨胀得到有效的控制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好转,人民生活改善。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2)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回升。

(3)运输邮电业在紧张运行中得到较大发展

(4)国内商业和物资供销繁荣昌盛,购销两旺。

(5)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现已形成了“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有层次、有重点的开放格局,在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国外资源,加速国内经济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进出口全面增长。

2、政治: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我国政治稳定,社会稳定,人心稳定。全国各民族人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更加坚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工作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事业出现了新的局面。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取得明显的成效。开展“扫黄”斗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依法惩治腐败,处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社会丑恶现象有所遏制,促进了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思想观念:

(1)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封闭、僵化的状态中走出来,逐步形成了求真务实、勇于变革、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

(2)人们的价值观向多元多样转变,科学、民主、文明、生态、公平等新的理念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尺度。

(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绿色环保在人民心目中逐步树立的一种全新理念。

(4)人们的文化观念从政治化、排斥、否定、抵制西方及外来文化,转变为自信、开放、包容,文化竞争力、文化软实力空前增强

(5)人们的基本追求从求生存、求温饱转变为求发展、求富裕。

4、社会生活:

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巨大发展,人民群众在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的同时,注重自身的精神建设,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精神上得到了享受,满足了精神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的衣食住行方面得到了极大改善。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

5、国际地位: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发生了根本性的历史转变,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地区性大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进出口贸易上升为世界第三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均提升到世界第一位,国际旅游出入境人数居世界前列,吸引外资和外汇储备步入世界前列,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我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四、总结:三次历史性巨变,出现了三位伟人,对二十世纪产生

了重要影响

(一)第一位:孙中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三民主义(新、旧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他领导了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并且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结束了帝制是中国人民醒过来了。

(二)第二位:毛泽东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毛泽东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艰辛而曲折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

向,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为我国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在不断的革命道路探索中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三)第三位:邓小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获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1978年末,在邓小平主持下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且他领导了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20世纪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具有以下3个特点:

(一)三次巨变百年的发展远远超越了前2000年的历史发展20世纪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挫折、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百年之间,三次巨变就其深度与广度,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速度之

快,远远超越了封建君主专制的2000年。

(二)三次巨变各具不同的历史特点和历史地位

三次巨变各具不同的历史特点和不同的历史地位,是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特殊规律的反映,具有内在历史逻辑的必然联系。

(三)三次巨变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

三次历史性巨变实际上都是不同程度地围绕20世纪中国面临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共同富裕两大历史课题,而展开的核心是开创和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使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渐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三次巨变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变化。中国发生三次历史性巨变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选择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正确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世纪中国的四次巨变

第一次是指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 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 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革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 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是他为中国革命所带来的影响确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 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 有重大影响。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 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 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 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 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 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第二次是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时辽沈、淮海与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 党发动内战的主力已基本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到长江北岸。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已陷 入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的绝境。新中国诞生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各阶段经验教训的总积累,标志着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后胜利。这是100多年来中国历史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里程碑,也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结束了鸦片战争 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中止了中国可能走向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 发展趋势,结束了极少数压迫者、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征战不已和人 民生活贫困、生灵涂炭的局面。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一个独立、统一、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屹立于世界。 第三次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 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有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 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个长期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 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 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 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新中国成立带来八大历史性变化

新中国成立带来八大历史性变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今天,我们重温这一伟大事件及其带来的深刻变化,对于我们深刻认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至少带来了八个方面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100多年来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社会长期处于战乱动荡,民心离散、民族不和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全国行政区划归于统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实现了大团结,中华民族包括海外侨胞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大大提高,国家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促进了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奴役的历史,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生的人民政权坚持代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的利益,同时紧密团结一切愿意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的社会人士。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阶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各方面权利。在旧中国毫无政治地位的工农大众的代表第一次走进国家议政大堂,同政治界、工商界、知识界和其他各界人士一起,平等地共商国家大事。到1951年10月,全国大多数省、市、县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通过民主选举正式产生了各级人民政府,工农大众的代表加入了各级政权机关,成为国家的管理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从此,中国的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千百年来处于社会底层的工农大众,掌握了当家作主的权利,真正开始成为国家的主人。 三、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历史,使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前的100多年里,中国一直受制于帝国主义列强,根本谈不上国际地位。抗日战争后,中国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但仍未摆脱帝国主义附庸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也结束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新中国坚定表明了维护国家独立、自由和主权的意志,宣布不承认帝国主义特权和一切卖国条约,显示了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应有的地位和尊严。新中国成立之初,尽管国力衰弱,经济落后,又面临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局面,仍然不畏强权,同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展开了一场“抗美援朝”战争,终于把美国逼到谈判桌前。这场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战屡败、任人宰割的历史,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四、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土匪恶霸和黑暗势力对人民的危害,实现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宁。 在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社会孳生了许多与黑暗社会共生的毒瘤,各地土匪恶霸、地痞流氓横行霸道,妓院、毒品、赌博和社会黑暗势力危害严重,贫苦民众被压在社会底层、深受压迫,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坚决镇压反革命破坏活动,消灭土匪黑道,荡涤旧社会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对旧中国盛行的制毒贩毒、吸食毒品、聚众赌博等社会病害严令禁止,并帮助吸毒者及参与赌博的群众戒除毒瘾和赌习,清理妓院,救治妓女。经过三年的努力,旧中国屡禁不止的社会病害及社会陋习基本上被禁绝。这不仅是近代中国不曾有的,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不曾出现过的局面。 五、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存在的条件,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后来社会主义经济基

中国历史上三次巨变的结果

第一次巨变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次巨变是新中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第三次巨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向各国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愿与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

分析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 第一次辛亥革命孙中山第二次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毛泽东第三次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邓小平 一、第一次历史性巨变: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简介: 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1911年(清宣统三年年)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其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二)辛亥革命影响: 1、政治: (1)先进性: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了民主革命的旗帜,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局限性: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仍未改变,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经济: (1)先进性: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孙中山制定了一系列有利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策,鼓励人民兴办实业,刺激了人们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热情,迎来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2)局限性:自从辛亥革命响应以后,中国长期处于分裂、混乱之中。长期的分裂、混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3)思想观念: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性,使资产阶级的平等、博爱、自由等新思想开始吹拂古老的中国大地,成为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4)社会生活:辛亥革命后西方的生活方式开始传入中国和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及历史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及历史意义 专业:工商管理201102姓名:周君怡学号:20115606 摘要: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历史巨变,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解放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三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历史巨变,让国人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让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发展。 关键词:辛亥革命;新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 正文: 近现代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它们分别是: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 辛亥革命是中国几年代的第一次解放,其领袖人物是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期间,创立了各个革命团体,这些革命团体联合组成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制”为纲领,在各地建立革命组织,多次发动武装起义。 孙中山先生经十七省代表会议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标志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被推翻了。 但辛亥革命有“破”而没有立,也就是虽然打倒了皇帝,开启了中国民主共和的进程,也打开了中国走向阳光时代的大门,但实际上国家并没有迎来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的时代,而是一个军法内乱和遭受帝国殖民的时代。[1]辛亥革命虽然表面是失败的,但实际上却是一次成功与进步,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其次,辛亥革命大大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成为当时社会的思潮。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三,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次历史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伴随着国歌的奏响,当毛主席按下旗帜按钮,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中华人和共和国的成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标志着中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独立自主,也标志着中国从此摆脱了列强的欺辱和殖民,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独立自主的基础,从次中国进入一个进行现代化的探索期。 其次,新中国的成立大大增强了人们追求民族的力量,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并且,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中国近代史的第三次历史巨变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3]”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它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一次历史性质的巨变将国人从旧的不合理的传统人问精神的束缚中解放胡来,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引导的基础。

辛亥革命引起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引起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作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中国近代社会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历史上竖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从政治制度发展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革命运动,而且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及历史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及历史意义 【摘要】: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而这三次巨变使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封建主义国家逐渐成长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三次巨变分别是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论文从这三次巨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分别阐述。 【关键词】: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 正文内容: 一:辛亥革命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而懦弱无能的清朝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任由帝国主义列强宰割,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孙中山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主张改革,但未得到李鸿章的重视,而后他发现清政府腐败无比,便决心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同年,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回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孙中山策划广州武装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继续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表“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一时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都燃起了革命的烈火,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由此,维持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政府。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政府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同时辛亥革命还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二:新中国成立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直接导致了国内爆发“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在斗争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显示了伟大的力量。一些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潮、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先

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20世纪的中国,短短百年,但它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上却是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变故、挑战和机遇的百年,也是由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百年。在这百年中,有过三次历史巨变,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的改革开放,每次巨变都对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不可抹煞的贡献。 辛亥革命是这百年中的第一次历史巨变。孙中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但是,由于短暂的三个月的民国政权很快就落入北洋军阀手中,因此后世史家在论述这段历史时,往往只检讨政权怎样落入袁世凯手中,而其他的一切似乎不值一提或语焉不详了。有的论著甚至否定了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说它是“立宪派扮演了领导的角色”,有的更做出了“辛亥革命反而深化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的论断。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一 孙中山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武昌起义的领导,但是起义的人们仍然把他当做革命的领袖,用他的名义来号召和组织群众。正如孙中山本人在《建国方略》中所说:“武昌起事第一日则揭橥吾名,称予命令而发难。”武昌起义后不久刊出的《中华民国公报》就在10月31日以“中华民国政府大总统孙”的名义向“各省同胞”发出布告,号召“各省义军代表,同心戮力,率众前驱……直捣黄龙府,与同胞痛饮策勋,建立共和国”。这一点外国舆论也是看得清楚的,当时美国报纸曾报道说:“武昌革命军为奉孙逸仙命令而起义,拟建共和国体,其首任总统,当属之孙逸仙云云。” 因此,认为从武昌起义到中华民国的建立,不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而是立宪派在起领导作用,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当然,也不能否认在各地的起义过程中建立的地方政权大部分落入立宪派、旧官僚手中,这给全国中央政权的建立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难产并不等于胎死腹中,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共和国临时政府这个新生婴儿,终于呱呱坠地了,虽然只存在了三个月。 孙中山1911年11月25日自海外归来,29日当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他从上海到南京就职, 旋即组织临时政府。 临时政府确定了各部总、次长,从临时政府的各部总长名单来看,虽然以同盟会员为总长的只有三个部(陆军、外交、教育),其他多为立宪派和旧官僚。但是,根据同盟会确定的“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原则,孙中山非常注意各部次长的人选。在他任命的次长中,除海军次长外,其他次长均为同盟会的主要骨干。而且,立宪派和旧官僚出身的总长们,又不常驻南京。张謇、汤寿潜仅一度就职,即跑往上海居住,程德全则“卧病”租界,这些人掌管的部均由次长代理。因此,当时便有人说这个临时政府是“次长内阁”。黄兴长陆军部,又兼参谋总长,军事全权集于一身,当时又值战事未已,因此在临时政府中居各部之上,举足轻重。 从以上临时政府的组成和实际办事人员来看,同盟会基本上保持了对临时政府的领导权。应该说,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一个革命政府。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巨变及历史地位的认识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巨变及历史地位的认识 专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姓名:阙昱林班级:10-1 学号:20100520 摘要: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大地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一场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中坚力量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一次较完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铺平了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奏。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标志压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上的三座大山彻底崩塌,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正式拉开序幕。改革开放解放了思想,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迎来了中国高速发展的同时扩大了对外交往合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中国伟大复兴之高潮。 关键词: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复兴 正文: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是周易·革卦·彖传对革命的描述,用之于辛亥革命是很恰当的,辛亥革命是顺应时势而诞生的,是当时社会环境对自身的调整。正如人感冒发烧是以体温升高来抑制病菌扩散一样,虽然抑制病源是对的但升高体温未免也破坏了一部分机体。而辛亥革命又何尝不是一场中国在感冒发烧中的自救呢。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自其后列强再未与中国发生正面大规模战争(日侵华除外)这个占世界刃口四分之一的古老文明国度终于不再继续沉沦。但这次革命仅是一场必然中的偶然并未开出正确处方,所以中国依然在半殖民半封建中争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也反映出它的不彻底。此时“救亡图存”的观念已升入人心,“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成为当时社会的思潮,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壮大同时也伴随着无产阶级的壮大,迎来了一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辛亥革命主要意义在于给人们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影响深远。这是中华伟大复兴的前奏,中国这旧而新的国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激情融入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虽未站起却也再不肯屈膝,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便是它最鲜明的特征。同时从辛亥革命党人认识到了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后来的黄埠军校北伐工农红军皆受启发。 新中国建立是中华民族自开天辟地以来的大事,开历史之先河,成万世之壮举。真正实现了救亡图存。这是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良药的结果,是久病沉珂的中国康复的标志。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度,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他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独立、主权降到不可能再低的程度,中国人受到了无比的欺凌和盘剥。在失败和屈辱中,中国的先进分子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国家发展的方向。中国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个选择经过了严酷的历史实践的检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确立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出自《诗经·大雅·文王》)这是对改革开放最好的总结。这句话意思是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语,蕴涵丰富的哲理,引起古代先哲的高度重视。儒家经典"四书"中有两书就直接引用了这句话。《大学》

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 金冲及 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是这段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台阶。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看作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它最终结出的硕果。辛亥革命时期志士仁人们的巨大历史贡献,将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怀念。 二十世纪,对中国来说,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二十世纪,中国人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是其中的第一次。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当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地跨入新世纪的时候,回顾中国人在上个世纪走过的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怎能不对前人在那黑暗年代创立的不朽业绩肃然起敬? 黑云压城城欲摧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一个世纪前的事情也许太遥远了。他们已很难想象那时候中华民族的悲惨处境。 中华民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近代却落后了。当二十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走过整整六十年。外国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命脉。中华民族在世界上遭人鄙视,被看作“劣等民族”。国家的命运不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而是听任别人摆布。人民挣扎在生死线上,多少次反抗都失败了。长夜漫漫,仿佛没有尽头。这一切,不能不使每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感到极大的痛苦。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相交的时候,这种不断沦落的步伐大大加快了。十年间,在中国土地上接连发生了三场帝国主义国家发动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俄战争。前两次战争都以清朝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中国对外赔款共达六亿八千万两白银,比当时全国八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还多;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被日本侵占;列强还取得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驻军权。后一次战争竟是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东北大地上的相

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

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 1.背景条件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 (3)政治:民族危机加深,反帝反封建运动高涨 (4)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5)资产阶级改良方案的失败 (6)孙中山丰富的革命实践和对欧美革命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康、梁维新派与孙中山革命派的救国方案有何异同? 相同:主要目的 ①改变封建专制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②挽救民族危机 不同:方式和政体目标 ①维新派保留清王朝前提下,通过自上而下改革,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②革命派通过武装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提出 (1)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1905年11月,《民报》发刊词———正式提出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3.内容 民族主义:民族革命 (1)含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争取实现民族独立。 (2)实质:反封建(清王朝) (3)评价:反清与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相结合, 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局限性)。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 (1)含义:“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防止帝制复辟,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实质:反君主专制统治(反封建) (3)地位:三民主义的核心 (4)意义:理论上解决夺取和建立政权问题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 (1)含义:“平均地权”核定地价,现价归原主,涨价归国家。 (2)实质:资产阶级土地革命纲领 (3)评价:反映了孙中山维护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 (局限性)反封建不彻底。 4.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进步性 (1)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是20世纪初期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旗帜。(2)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局限性 (1)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 (2)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主题: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中考历史部分主干知识 一.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前两次国际格局的实质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影响新的世界格局形成的因素又有哪些? 实质: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结束:1、1939二战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结束; 2、1991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影响因素: 1、经济实力(决定性因素); 2、科技的发展; 3、军事实力的变化; 4、重大国际组织的建立等 三、第三次演变有何特点? 1、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2、它不是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而建立的; 3、多极化格局的建立需要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4、第三世界在新的世界格局确立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三次变动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第一次原因: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 ②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 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第二次原因: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②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 ③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 ④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局形成 3、第三次原因:①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世界经济结构的多级化 ②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③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日、俄等实力不断增强 ④第三世界的崛起等 五、三次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 ②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 盾,因此这一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第二次:①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②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③美苏势均力敌,防止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第三次: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②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威胁世界和平。 六、怎样认识当今正在变化的世界格局: ①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②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 史性巨变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

简介 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该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名。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及其领袖孙中山。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没有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也就谈不上革命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巨大成就,也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可能有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野蛮入侵,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苦难。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年代,一切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人们无不痛切感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孙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民国约法》的实施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思想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 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 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辛亥革命的评价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所以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1中国近代以来的三次历史性巨变是什么

1中国近代以来的三次历史性巨变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A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辛亥革命人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的变化。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B 新中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第一;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历史从此结束。第四;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C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时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促进了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推进了制度建设和创新,实现了由高度集权到民主法治的历史性转变;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变;扩大了对外交往和合作,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历史性变2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特征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相互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第三;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但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存在,而且在中国经济生活中起了硕大的作用。但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本国官僚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在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的程度为世界上所少见。 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基本内容 标志;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为标志。基本内容;第一;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第二;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和科学判断一切。第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 4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和两次国共合作的标志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

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件大事

★★★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件大事 1、辛亥革命: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3、改革开放 这三件事情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历史(党史)上的三次重大转折 1、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邓小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 1、1978年底,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4、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发展才是硬道理等。推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 5、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因为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这一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 ★★★二、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变革: (1)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的规律,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党和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