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化进程中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研究_以湖南省醴陵市为例

同城化进程中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研究_以湖南省醴陵市为例
同城化进程中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研究_以湖南省醴陵市为例

第25卷第1期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V

o1.25.No.12015年3月 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M

ar.2015收稿日期:2014-0

6-03基金项目: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发展态势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2013

BZZ101);湖南工程学院人才启动基金项目(2012

)。作者简介:周子英(1974-)

,女,湖南辰溪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与旅游管理。同城化进程中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

分析研究

———以湖南省醴陵市为例

周子英,张 群,彭秋霞

(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4

) 摘 要:在同城化背景下,

基于RS与GIS,以2003-2009年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为依据,开展了醴陵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研究。首先对醴陵市遥感影像进行解译,

然后从空间分异、变化幅度和变化速度方面对醴陵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分析,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建立不同用地类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技术发展因子和农业技术发展因子是影响醴陵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十分显著。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主成分分析;醴陵市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81(2015)01-0001-06 近年来,

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城市经济整合与城市群培育已经成为我国打造经济增长极的战

略选择。

[1]

“同城化”的发展理念最早由深圳与香港提出,随后,湖南“长株潭”、广州与佛山、沈阳与抚顺等城市都相继提出了同城化发展战略。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域相邻、社会、经济联系密切的城市,有效地共同配置城市间经济要素,使城市能够在地域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逐渐融合,达到资源与信息共享、统筹协作,以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为了充分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同城化建设是区域城市间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

趋势。

[2]

随着同城化进程加速,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进行同城化建设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统筹协作,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同城化建设更是突飞猛进,经济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城市之间融城速度随之提升,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更为剧烈。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

是在各种驱动力综合作用下,土地利用目的与利用方

式的体现,受到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

[3-4]

随着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的调整,农用地的减少与建设用地的扩张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种矛盾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边缘以及中、东部地区表现得尤为

突出。

[5]

与此同时,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张安定等对山东半岛北部海岸带的龙口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

究,发现龙口市的耕地与园地变化最具代表性。

[6]

王兆礼等对深圳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深圳市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建设用地将占用包括生态用地在内的

其他土地类型。

[7]

张良侠等对新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得出新疆沙地呈负增长的趋

势。

[8]

综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的研究成果,发现学者们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西北干旱脆弱生态区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区,而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强劲、土地资源短缺、人口相对密集的中部地区的相关研究则显得较为薄弱,对正处于同城化进程中的中部城市群的土地利用及其驱动力研究则更是鲜

见。醴陵市作为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城市株洲市的一个县级市,近年来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随着长株潭同城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使得醴陵市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用地快速减少,建设用地逐步增大,因此,以醴陵市为例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并分析其驱动力,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对正处于同城化背景下的县域城市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研究区概况

(一)研究区概况

醴陵市位于湖南省东部,是湖南省的一个县级市,由株洲市管辖,在东经113°09′49″-113°45′43″,北纬27°22′15″-27°58′07″之间,东西宽约58.51km,南北长约66.75km,总面积为2.16×105hm2,地处罗霄山脉的西北边缘。东北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区,西南部地势较为平缓,形成两个相对起伏的倾斜面,从东北部和西南部向中央的渌江谷地递减,整个地貌轮廓分明,为典型的中南低山丘陵区。醴陵市整个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和岗地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28.8%、27.1%、22.7%。截止2009年,全市户籍人口为104.55万人,比2003年增长了1.05倍,全市GDP总量211.33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2.81倍。

(二)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数据源为Landsat TM/ETM+影像(2003年,2009年)、1∶25万地貌类型图(1983)、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2003,2009)、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2003-2009年)。为了对图像进行准确地解译,以遥感图像为选点,对照土地利用现状图,利用手持GPS、地形图进行定位、导航,对醴陵市进行了多次走访与实地调研,最后利用ERDAS 8.6,ArcGIS9.0进行内业数据整理,根据相关图件与实地调查进行数据分类,经检验,2003年、2009年的数据分类Kapper系数分别为83.43%和85.11%,均超过了78%,达到了分类精度要求。

二 醴陵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一)土地利用时空分异

根据判读的遥感影像分类图,发现醴陵市土地利用及其景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3年、2009年醴陵市土地利用类型见图1。

图1 2003年、2009年醴陵市土地类型分布图

由图1可知,2003年和2009年遥感分类图像显示,醴陵市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是整个研究区的基质,呈片状分布在山地和丘岗坡地,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5.56%和55.86%;水田是除林地外的第二大土地利用类型,呈树枝状和条带状分布在河谷平原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5.90%和25.74%;城乡居民工矿用地分布区域与水田基本一致,是仅次于林地和水田的第三种面积较大的地类,占研究区总面积比例分别为9.25%和9.70%;其他类型土地在醴陵市所占比例较小,基本上呈斑点状和条带状点缀分布。

(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为了有效地反映醴陵市土地利用变化速度,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对醴陵市的各种土地利用类

2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

型变化进行测度。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一定时期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剧烈

程度,

[9]

其表达式如下:L=Ub-UaUa×1T

×100%(1

)式中:L表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

Ua、Ub分别表示某种土地类型在研究初期和末期的

数量;T表示研究的时间长度,在研究中,通常T取值为年,因此,L值就是该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根据公式(1)计算出醴陵市7种地类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见表一。

表一 醴陵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与变化率

类型2003 

009面积(hm2)比例(%)面积(hm2)比例(%)面积净变化量

(hm

2)变化比例(%)

动态度(%)

水田54571.05 25.90 54235.05 25.74-

336.00-0.62-0.10旱地6934.21 3.29 6233.84 2.96-700.37-10.10-1.68园地3529.65 1.68 3293.30 1.56-

236.35-6.70-1.12林地

117053.17 55.56 117692.10 55.86 638.93 0.55 0.09城乡居民工矿用地

19495.32 9.25 20434.97 9.70 939.65 4.82 0.80水域1561.68 0.74 1666.12 0.79 104.44 6.69 1.11未利用地

7551.82 

3.58 

7141.52 

3.39

410.30-

5.43-

0.91数据来源:

根据遥感影像解译整理而来。 从表一可知,

2003~2009年间,醴陵市7种土地类型均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按照绝对值由大到小进行排列,分别为旱地、园地、水域、未利用地、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水田和林地。其中,水域和城乡居民工矿用地以较快的速度增加,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1.11%、0.80%,而旱地、园地与未利用地以较快的速度减少,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1.68%、-1.12%、-

0.91%。(三)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度仅可以用来对某种土地的变化程度进行度量,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则可以用来衡量区域内各种类型土地相互之间转化的

剧烈程度,

[10]

表达式如下:LC=∑n

i=1

△LUi-j

2∑n

i=1

LU熿燀燄燅i×1T

×100%(2

)式中:LUi表示在研究初期第i类土地类型面积;LUi-j表示研究时段内第

i类土地类型转换为第j类土地类型面积的绝对值;

LC表示研究期内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T表示研究时段的长度,同样,为了研究的方便,将T的取值为年,因此,LC的值就是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年变化率。

由公式(2)计算得出醴陵市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度为0.79%,从而有效地说明了醴陵市LUCC变化速度较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更

为缓慢。

[10]

(四)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为了度量醴陵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相互之间转换的面积大小,在ArcGIS处理平台上,利用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得到醴陵市2003-2

009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具体转移情况见表二。

表二 2003-2

009年醴陵市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 类型

2003年

水田旱地园地林地城乡居民工矿

水域未利用地

2009年

水田(/hm2)

54571.05 

58.21 78.21 152.73 227 97.7 0转化率(%)1.12 0.11 0.14 0.28 0.42 0.18 0旱地(hm2)50.59 6934.21 

155.89 403.46 286 71.07 0转化率(%)

0.73 13.95 2.25 5.82 4.12 1.02 0园地(hm

2)

67.67 

66.03 3529.65 154.6 332.32 41.05 0转化率(%)

1.92 1.87 16.83 4.38 9.42 1.16 0林地(hm2)

35.31 101.23 89.36 117053.17 

164.67 6 0转化率(%)

0.03 

0.09 0.08 0.34 0.14 0.01 0城乡居民工矿(hm

2)

2.52 3.1 5.07 89.23 19495.32 

12 0转化率(%

)0.01 0.02 0.03 0.46 0.56 0.06 0水域(hm

2)

121.76 3.07 59.01 34.14 20.4 1561.68 0转化率(%)

7.80 0.20 

3.78 2.19 1.31 15.26 0未利用地(hm2)

0 35.04 37.78 201.3 21.18 115 7551.82

转化率(%)

0 

0.46 

0.50 

2.67 

0.28 

1.52 

5.43

注:表中数据表示由t到t+k时段内土地利用类型i转化为土地利用类型j的面积。

第1期 周子英等:同城化进程中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研究———以湖南省醴陵市为例

从表一可知,在2003-2009年间,7种地类之间均有转移,但不同类型的土地转移去向各异。具体表现为水田转变为城乡居民工矿用地与林地,转化率分别为0.28%和0.42%;由于园地是一种受人为影响较大的地类,随着同城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大量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同时需要大量的生态林地,导致水田、旱地、园地减少,从转移矩阵可以看出,园地转化为旱地,但部分旱地则转为园地、林地与城乡居民工矿用地,转化率分别为2.25%、5.82%、4.12%;水田、旱地的转移则相对较为复杂,大量的水田、旱地转为林地、城乡居民工矿用地,与此同时,林地与城乡居民工矿用地向水田、旱地、园地、城乡居民工矿用地均有转移,但均很少,导致林地与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数量增多;水域面积的增加主要是由园地与未利用地转化而来,转化率分别为1.16%、1.52%;未利用地与其他地类的转移方式不同,呈单向转移,向旱地、园地、林地、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水域均有转化,但转移去向主要为林地与水域,转化率分别为2.67%、1.52%。

三 醴陵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

因子与模型构建

(一)土地利用变化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分析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是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但在较短时间尺度内,自然驱动力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累积效应并不显著,因此,人文驱动因素是在一个较短时度内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12]由于长株潭同城化战略自1997年提出,同城化建设时间不长,自然驱动力在此期间影响较小,因此,土地利用驱动力主要集中于人文驱动因素。为了更好地研究醴陵市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从人口、经济、技术等方面选取17个指标作为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子,其中人口因素选取了3个指标,分别为人口总数(C1,万人)、农业人口(C2,万人)和非农业人口(C3,万人);经济因素是影响醴陵市土地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选取了12个指标,分别为GDP(C4,亿元)、人均GDP(C5,元)、第一产业产值(C6,亿元)、第二产业产值(C7,亿元)、第三产业产值(C8,亿元)、财政总收入(C9,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C10,亿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C11,千公倾)、粮食总产量(C12,万吨)、最终消费总额(C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C14,元)、居民储蓄存款(C15,亿元)等;技术因素相对于经济因素,影响较小,因此仅仅只选取了2个指标,分别为科技新增产量(C16,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C17,千瓦)。

首先为了消除量纲对数据分析结果的影响,对所选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利用SPSS13.0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了2个驱动因子,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发现2个主成分因子解释方差贡献率为86.089%,说明了醴陵市LUCC变化信息的86.089%可以由2个主成分因子来进行解释,且这2个主成分因子之间有着良好的一致性关系,2个主成分因子的载荷见表三。

表三 驱动因子载荷矩阵

指标类型驱动因子

载荷

F1F2

C10.775 0.559人口因素C20.424 0.824

C30.852-0.392经济因素

C40.996 0.018

C50.994 0.018

C60.978 0.112

C70.994 0.009

C80.996 0.002

C9-0.100 0.811

C100.962 0.181

C110.612-0.701

C120.964-0.224

C130.385 0.483

C140.336-0.428

C150.952-0.145技术因素

C160.995 0.056

C170.994-0.012

第一主成分(F1)的特征值为11.806,解释方差贡献率达到了69.445%。由表三驱动因子载荷矩阵可知,GDP(C4)、人均GDP(C5)、第一产业产值

(C

)、第二产业产值(C

)、第三产业产值(C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C10)、粮食总产量(C12)、居民储蓄存款(C15)、科技新增产量(C16)、农业机械总动力(C17)等10个指标在第一主成分(F1)上有较大的正值载荷,说明这10个指标F1成正相关,同时可以看出,这10个指标都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第二主因子(F2)的特征值为2.830,解释方差贡献率为16.645%。其中农业人口(C2)、财政总收入(C9)、最终消费总额(C13)在该主成分上有较大的正值载荷,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C11)、农民人均纯收入(C14)这2个指标在该因子上有较大的负值载荷,5个指标中,除了财政总收入、最终消费总额这

4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

2个指标外,其他因子都与农业有关,在一定程度上

代表了醴陵市的农业发展水平。

根据醴陵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在研究中将其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有效地概括为经济技术发展因素和农业发展因素。

(二)醴陵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模型构建

主成分分析充分揭示了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与醴陵市LUCC变化之间的一致性,但是各个因素是怎样促使醴陵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还未能确立彼此之间的数值关系,即函数关系。为了定量解释和模拟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醴陵市土地利用真实变化情况与变化趋势,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起所选取的2个主成分因子与7种土地利用变化的函数关系式,结果见表四。

表四 土地利用变化回归模型

模型名称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决定系数R2

水田-0.7531 F1-0.6516 F20.8498 0.7183

旱地-0.9113 F1-0.8476 F20.9127 0.9071

园地-0.2094 F1+0.8204 F20.9809 0.9622

林地0.0617 F1-0.9202 F20.9652 0.9317

城乡居民

工矿用地

0.4722 F1-0.6001 F20.9938 0.9877水域0.7402 F1-0.3104 F20.9860 0.9723

未利用地-0.1514 F1+0.8650 F20.9789 0.9581

从表四的土地利用变化回归模型来看,除了水田的相关系数R为0.8498外,其余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模型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表明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与所选取的2个主成分因子间有着显著的线性相关性,且线性拟合程度很高。此外,从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可以发现,除了水田的决定系数为R2=0.7183,拟合效果欠佳外,其余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模型的决定系数都大于0.9,表示所提取的2个主成分因子可以解释各类用地动态变化信息。其中F1与水田、旱地、园地、未利用地变化呈负相关,与林地、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水域呈正相关。F2与水田、旱地、林地、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水域呈负相关,与园地、未利用地呈正相关。说明了随着同城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醴陵市经济技术的发展,林地、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水域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随着当地经济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增加,而水田、旱地、园地、未利用地等地类会随之减少。

四 结 论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从长株潭同城化视角,分析醴陵市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在2003~2009年期间,随着长株潭同城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技术的发展,醴陵市LUCC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林地、水域与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普遍增加,而水田、旱地、园地与未利用地则快速减少,因此,从国家粮食的安全角度出发,耕地资源保护形式依然严峻。

利用SPSS进行醴陵市LUCC变化分析,利用主成分因子构建了醴陵市各类用地变化的回归模型,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从回归模型可知,随着同城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醴陵市农用地将会不断转向建设用地,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尖锐,因此在长株潭同城化建设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政府应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做好统筹安排,科学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加大土地开发整治与保护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加强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以促进区域内生态环境,提高区域粮食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李晓晖,肖荣波,廖远涛,等.同城化下广佛区域发展的问题与规划对策探讨[J].城乡规划,2010,17(12):77-

84.

[2] 衣保中,黄鑫昊.我国同城化发展的现状及其效应分析[J].理论探讨,2012,(6):85-89.

[3] 龙花楼,王文杰,翟 刚,等.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6):526

-530.

[4] 刘艳艳,吴大放,董玉祥,等.珠海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地形的相关性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3):68-72.

[5] 吴艳芳,许月卿,田 媛,等.大都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1,33(12):2285-2292.

[6] 张安定,李德一,王大鹏,等.山东半岛北部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以龙口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6):1007-1010.

[7] 王兆礼,陈晓宏,曾乐春,等.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24-128.

[8] 张良侠,吴世新,穆桂金,等.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近18a新疆沙地动态及其驱动力分析[J].中国沙漠,2012,32(1):17-24.

第1期 周子英等:同城化进程中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研究———以湖南省醴陵市为例

[9] 吴大放,刘艳艳,董玉祥,等.我国耕地数量、质量与空间变化研究综述[J].热带地理,2010,30(2):108-113.[10]吴明发,欧明豪,廖荣浩.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

2012,19(1):179-183.

[11]周子英.土地利用及其功能变化研究———以湖南省醴陵市为例[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Driving Forces of County Level

in the Process of City Synchronization

———Take Liling City of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OU Zi-ying,ZHANG Qun,PENG Qiu-xia

(College of Management,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104,China)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city synchronization,this paper takes Liling City of Hunan Province as anexample.Based on RS and GIS,using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the land use change data and social-eco-nomic statistical data from 2003to 2009,the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driving forces are studied.The remotesensed imagery of Liling City,and the land use change of the city are analyzed from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the size of change and the rate of change.Finally,this paper us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d regressionanalysis to establish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which includes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Findingsshow that the main factors which impact the land use change in Liling can trace back to two factors: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factor and agricultural-technology development factor,which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land use change.

Key words:land use change;driving force;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Liling City

6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

湖南省耕地的最新标准

湖南省耕地的最新标准 湖南省为切实保护耕地,进一步加强耕地开垦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分别由市、县人民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建设单位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负责开垦耕地;以下是湖南省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及最新标准: 第一章耕地开垦费的使用 第十条耕地开垦费按项目进行管理,专项用于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支出、耕地保护相关支出,分别按可用资金的90%、10%安排。 (一)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支出是指为实现非农业建设项目耕地占补平衡,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等途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而实施的项目支出。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按现行国家和省有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规定执行。 (二)耕地保护相关支出主要包括: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库建设、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含基本农田)调查、耕地数据库建设、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基本农田日常管护、基本农田标志牌建设、耕地动态巡查、新增耕地验收和后期维护、新开发耕地种补助以及对保护耕地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等支出。 第十一条省级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实行计划管理。 (一)省国土资源厅根据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和各市州、县(市)农用地转用年度计划,结合各地耕地后备资源状况,下达各市州、县(市)年度补充耕地面积计划。 (二)各市州、县(市)国土资源局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技术标准,组织土地开发整理机构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规划设计和预算,会同市州、县(市)财政局初审后,联合向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申报。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对各地申报的项目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项目进入省级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库。 (三)省国土资源厅根据省级耕地开垦费征收情况,从项目库中抽取项目及时向省财政厅申报耕地开垦费项目支出预算。省财政厅将项目预算下达至省国土资源厅系统财务,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实施。项目资金纳入省财政厅国库集中支付体系。 第十二条市州、县(市)级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和资金管理模式参照第十一条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均为行政事业性收费,收费收入作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专项资金,可以将两项资金统筹安排使用,形成的新增耕地指标按资金比例分别计算。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来稿日期:1998210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王秀兰 包玉海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 本文从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涵义及研究内容出发,概括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方法—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建立,阐述了各类模型的涵义及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意义,并重点介绍了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几种模型—(1)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2)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模型;(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4)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5)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6)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型。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模型 1 引言 面对当前日益加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全球变化研究成为近年来国际上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而在众多的全球变化问题中,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其原因有二:首先,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是引起其它全球变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因而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次,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多方面的问题,而在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中,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可以说是自然与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因而隶属于“国际科学联合会(I CSU )”的IGB P 和隶属于“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ISSC )”的H PP ,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全球问题的综合研究。建立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简称LU CC )模型是深入了解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成因、过程,预测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也是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及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长期以来,在许多研究领域,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大量的模型,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涵义及研究内容出发,阐述了研究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几类模型,并重点介绍了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几种模型:(1)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2)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模型;(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4)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5)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6)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型。 2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1 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土地覆盖是指地球表层的自然属性和生物物理属性,而土地利用则指土地的使用状况第18卷第1期 1999年3月地 理 科 学 进 展PRO GR ESS I N GEO GRA PH Y V o l .18,N o .1M ar .,1999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10-08-09T15:53:38.48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6月第1期作者:陆晓波 [导读]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口增长、粮食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异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日趋激化,全球性变化研究领域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口增长、粮食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异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日趋激化,全球性变化研究领域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的研究。目前,我国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较为深入,研究成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又受社会、经济、技术、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且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综合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一些有代表意义的学者观点,分别从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素、驱动机制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模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素;机制 中图分类号:N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49-02 一、引言 土地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综合性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与IHDP(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领域计划)于1993年委任了正式的核心计划委员会,并于1995年联合提出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计划,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1995年,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LASA)为了推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方面的创造性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以欧洲和亚洲北部为研究对象,确定以发展新方法,提出新概念,对复杂的人类——环境系统进行预测(陈佑启、杨鹏,2005);日本京都大学、国立环境研究所及东京农业大学所做的LU/GEC项目,是为研究全球环境保护而进行的土地利用项目,项目主要对亚太地区土地利用/覆盖情况进行可持续研究等。 随着国际上有关LUCC研究大量开展,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学者紧跟国际研究动态,开展了一些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监测、驱动力、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张芳怡等,2009)。由于我国具有土地利用条件优越、土地资源数量高度稀缺、土地开发强度大、综合产出率高、耕地流失强度大、土地利用结构急剧变动等一系列显著的驱动特征,因而驱动力及驱动机制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关键领域,同时也是建立动态模型定量分析和预测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 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素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一般包括自然驱动力和社会经济驱动力。在自然系统中,气候、土壤、水文3类被认为是主要的驱动力类型。在社会系统中,社会经济驱动力可分为接驱动力和间接驱动力,直接驱动因素包括:对土地的投入、对土地产品的需求、土地集约程度、土地权属、城市化程度、土地利用政策及土地资源保护态度等,间接驱动因素包括:人口变化、技术发展、经济增长、经济政策、富裕程度和价值取向(郑海金等,2005)。对于此类研究,我国许多学者从不同尺度、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例如:李静等(2008)对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淡水和海洋咸水所控制的水文条件变化等自然因素是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基本控制了分布的格局,并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可能性及变化方向。郭杰、欧名豪、刘琼、欧维新(2009)根据江苏省不同来源耕地数据差异,对江苏1949-2006年耕地数据序列进行修正,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成果表明人口增长与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等社会因素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王宗明(2009)对2000-2005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活动干扰的强度和频率加剧等社会因素是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虽然目前关于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大都包括上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但这些因素在不同时空、不同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作用程度及表现形式还是有所不同的,进行一些特定时期典型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是很有必要的。Zhang K等(2007)指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应包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指标体系和热点地区以及关键性区域的研究、自然与社会经济变量的动态监测以及从局部的案例研究到区域与全球过程模拟的研究,其研究重点是“热点地区”、脆弱区与典型地区研究。国内方面的研究与国际方面相似,学者们通常选择我国“热点地区”、脆弱地区和典型地区。脆弱和典型地区大多选择受各种因素影响生态环境相对敏感地区或受人文因子影响急剧变化并对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地区,如黄英等(2010)就黄果树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相关研究等。 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是一种典型案例对比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提高土地管理中的自然——社会驱动力变化的认识,从而帮助建立区域和全球模型。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行为与决策、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模拟、从局部的案例研究到区域与全球的过程模拟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可持续性研究,其中颇受重视的内容是社会经济机制及土地利用决策的影响(何春阳、史培军,2007),包括:体制怎样影响到具体的土地利用行为,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的改变怎样作用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过程,大区域范围内的国际性协定、国家的环境与国土政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等。摆万奇(2005)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结合经典的数理统计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区域性土地利用结构及其驱动因子进行统计分析,将主要驱动力与土地利用类型置于统一的系统中,来考察土地利用的长期动态趋势,较好地模拟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过程,并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贡献作用的大小。王思远等(2002)在研究湖北省1996以2000年土地利用时空特征的基础上,对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了简单的定性分析,认为人口数量、农业人口比重以及收入增加等经济因素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杨桂山(2001)在研究长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数量变化过程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及其作用,导致长江三角洲耕地数量减少的驱动力主要是政策、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数量变化过程中的明显突变主要与国家宏观政策背景相关联,而耕地数量变化的阶段性和持续减少则主要与经济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人口增长对耕地减少的驱动也不可忽视;朱会义(2006)等通过对环渤海地区耕地流向及其与人口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分析,得出土地管理政策、人均居住用地的增长、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及城市扩张是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在驱动机制研究方面,国外的做法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土地利用变化历史与现状数据获取,并采用多种数学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主导因子,建立土地利用变化定性的概念模型与数学模型,在建立模型时,普遍考虑到了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环境

湖南省县级国土资源局数据中心与网络建设方案

湖南省县级国土资源局数据中心与网络建设方案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二○○八年七月

目录 1.前言 2.目标任务 2.1基本目标 2.2配置要求 3.建设依据 4.建设内容 5.综合布线 5.1位置选择 5.2信息点和交换机 5.3布线设计 5.4主机房 6.网络系统 6.1 总体结构 6.2 网络结构 6.3 网络核心层 6.4 网络接入层 6.5 服务器区(数据中心) 7.安全系统 7.1 安全配置 7.2 安全管理 8.计算机机房 8.1 机房装饰设计 8.2 供、配电系统设计 8.3 防雷系统设计 9.经费概算

1、前言 数据中心和网络系统是国土资源电子政务运行的基础,是各级国土资源信息远程交换与共享的基础平台。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省 厅明确要求今年底要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国土资源部在2008年 6 月召开的国土资源业务网建设研讨会上,也提出了2008 年年底实现我国中东部地区联网到县的基本要求。 2、目标任务 2.1 基本目标 根据国土资源部和厅党组的要求,建设好县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和网络系统,在2008 年底前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联网,基本形成全省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为全省电子政务的 运行提供基础保障。 2.2 配置要求 方案一:基本配置,主要配置以下内容: (1)至少保证 1 套与互联网物理隔离的内网, 1 台路由器与市局联网; (2)至少配置 3 台内网服务器,其中数据库服务器配置RAID 和2T 以上存储空间; (3)1 台物理隔离网闸保证联网安全, 1 套网络版杀毒软件保证 终端桌面安全; (4)具有基本防尘、防潮和控温的简易机房, 1 组机柜存放设备,有简单的防雷措施; (5)每个办公室至少有 1 台可以上内网的计算机。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_史培军

收稿日期:1999-05-20;修订日期:1999-10-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9899374);教育部跨世纪青年培养基金(1998);日本全球环境战略所 (IGES )项目[Foundation I tem :National Natur 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 ina,No.39899374;Trans -cen tu ry Foundation for Youth Development,M inistry of State Education of China (1998);Project of In 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 trategy,UE ,J apan.] 作者简介:史培军(1959-),男,陕西靖边人,教授,理学博士。E-mail:spj@https://www.360docs.net/doc/1711744766.html, 文章编号:0375-5444(2000)02-0151-10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史培军1 ,陈晋2 ,潘耀忠 1 (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教育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 100875; 2.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院环境系统研究所,九州,日本) 摘要:利用1980、1988、1994年的遥感影像,通过应用最大似然法和概率松弛法对深圳市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分类结果比较法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分析了深圳市1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农田、果园用地显著减少,城镇用地沿海岸和主要公路干线迅速增加。这一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外资大量涌入和以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 键 词:遥感图像;土地利用变化测量;驱动力;中国深圳中图分类号:F 301.24 文献标识码:A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重要组成部分[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 CC)作为IHDP 的核心科学计划经过90年代以来的努力,目前已见到一些研究成果陆续发表[2] 。其中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测量一直作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重要基础,受到IHDP 组织者的高度重视[3]。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取决于经济、技术、社会以及政治的变化[2],因而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1]。区域土地利用积累性的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极为深刻,即通过影响地表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并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影响大气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而导致全球或区域性的气候变化[4]。因此,通过利用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引起变化的驱动力,建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开展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最新动向[5]。 随着我国沿海开放战略的逐步深入[6] ,沿海开放城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其中深圳市高速度的城市化进程,引起了快速的土地利用变化[7,8] 。 深圳市总面积2020.5km 2 。自1980年成为特区以来,15年间由一个人口33万、国内生产总值1.5亿元的沿海渔村小镇发展成为1994年拥有336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6.5亿元的大城市,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1980年增加10.18倍和297.67倍,城市化水平由1980年的10%达到1994年的74%,增加7.4倍[7] 。深圳市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为 第55卷第2期2000年3月 地 理 学 报 ACT A G EOG RAPHICA SINICA V o l.55,N o.2M ar.,2000

湘国土资发[2003]号 - 国土资源部

关于下达2011年全省钨等矿种 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 湘国土资发[2011]28号 各有关市州国土资源局,各相关矿山企业: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下达2011年钨矿锑矿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29号)、《关于下达2011年高铝粘土和萤石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53号),结合我省实际,现将2011年我省钨、锑、稀土、高铝粘土和萤石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下达给全省具有开采钨、锑、稀土、高铝粘土和萤石矿资格的矿山企业,请遵照执行。 一、2011年全省钨、锑、萤石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分两次下达,本次为第一次分配。但高铝粘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本次全部予以下达,稀土矿(REO)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本次暂不下达(详见附件1)。第二次分配将在对上半年各相关企业执行情况综合考评的基础上进行。 二、继续实行钨、锑、稀土、高铝粘土和萤石矿开采总量控制责任书和合同书制度。省厅与各市州国土资源局签订钨、锑、稀土、高铝粘土和萤石矿开采总量控制责任书(附件2),并将各市州开采总量控制工作情况纳入市州政府与省政府签订的《维护矿产资源管理秩序责任书》执行情况考核

的主要内容;市州国土资源局应参照与省厅签订的责任书格式,结合本地区实际,与相关矿山企业所在地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签订开采总量控制责任书,并将各县市区开采总量控制工作情况作为市州政府考核县市区政府维护矿产资源管理秩序工作的主要依据之一。相关矿山企业必须与所在地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签订钨、锑、稀土、高铝粘土和萤石矿开采总量控制合同书(附件3),并按照合同约定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对拒不签订开采总量控制合同书的矿山企业,省厅将取消其开采总量控制指标。 三、严格执行统计报表制度。矿山企业应于每月2日前将上月钨、锑、稀土、高铝粘土和萤石矿生产数量、销售量、销售对象等情况报送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市州国土资源局必须于每季度前10日内向省厅报送上季度本行政区域内钨、锑、稀土、高铝粘土和萤石矿总量控制的执行情况,并附电子文档。 四、2012年6月30日前,除国土资发[2011]29号、国土资发[2011]53号文件规定的情形之外,暂停受理钨、锑、稀土、高铝粘土和萤石矿勘查、开采登记申请。 五、加强监管,确保开采总量控制工作取得实效。各有关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必须明确专人负责对钨、锑、稀土、高铝粘土和萤石矿开采企业生产、销售等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强化对开采企业执行总量控制指标情况的经常性监管,督促矿山企业建立生产销售台帐和原始生产日报等与开采总量控制相配套的企业管理制度,依法查处各类违

基于SPSS的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基于SPSS的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 分析 黎海锋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以广东省广州市1999~2008年末土地利用以及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同时利用SPSS软件的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功能,分析该 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影响因子;定量分析 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需要依据土地利用变化及与其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及其根本驱动力。以广东省广州市1999年末~2008年末城市土地利用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该区内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将有助于广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的 科学性。 1 导语 面对当前日益加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成为地理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被列为全球地表资源变化的主要方面之一【1】。 广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腹地,地处南亚热带,为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地势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为山区,主要以林地和园地为主,而平原地区则以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为主。伴随着该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州市土地利用状况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了解、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掌握土地资源变迁的内在机制,为该区调整土地利用对策,进而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实现土地优化提供了数据基础,从而缓解人地矛盾,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空间变化上呈现出不同土地类型间的变化, 在时间变化上服从于人类利用土地方式的改变速度, 两者都涉及变化的内容和幅度问题。所以本文决定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1999年以来,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及其主要的驱动力,并对科学制定全市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提出一些个人觉得较为有效的建议与方法,为建立一种更为高效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贡献自己的智慧。 2 1999年末~2008年末土地利用动态 2.1土地利用变化幅度 表1列出了1999年末~2008年末广州市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10年间三大地类中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各减少了6532.00公顷和2515.00公顷;建设用地增加了9046.00公顷。农用地中园地减少幅最大,共减少5431.00公顷。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增幅最大,增加了4179.00公顷。 表1 1999年末~2008年末广州市土地利用分类变化表 土地利用类型1999年末土地利用 分类面积(公顷) 2008年末土地利用 分类面积(公顷) 10年间土地利用面 积变化 (公顷)

常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常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池 建1 宁镇亚2 (1.宿迁学院,江苏宿迁223800;2.国家测绘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44) 摘 要:利用专题数据分析了常熟市80年代至90年代至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并对其驱动力因子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 明:常熟市以耕地为主的土地资源供求失调,人增地减趋势明显,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加深,人口、经济、农业结构调整、政策、交通是影响常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常熟市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热点问题,加强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的研究,尤其是探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是当前国内外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领域研究的主要趋势。常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对解决经济发展与用地矛盾、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规划均可起到借鉴作用。 1、研究区概况 常熟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地区,北濒长江,南接昆山、吴县,东邻太仓,西连无锡、江阴,境域略呈荷叶形,地理坐标为东径120°33ˊ~121°03ˊ,北纬31°30ˊ~31°50ˊ,全市总面积1264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江域109.8平方公里。常熟境内地势低平,水网交织,海拔大多在3-7m 之间,最低2.5m ,最高263m 。常熟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其年平均气温15.4℃,极端最低气温-12.7℃;年平均降水量1054.0mm ;平均无霜期为242d ;年平均总日照数2130.2h 。 2、数据与处理 数据包括:1980、1990、2000年三期1:10万土地利用专题数据(数据源于全国生态环境调查),1∶5万地形图,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年鉴和文献资料等。 首先将各种数据统一投影坐标:投影方式为双标准纬线等面积圆锥(Albers)投影,采用的椭球体为Krasovsky 椭球体,主要参数:中央经线110°E,原点纬线12°,第一标准纬线为25°N,第二标准纬线为47°N 。并以此制作土地利用专题图(见图1-3)。 其次根据全国土地利用分类专题数据以及常熟市实际情况,确立常熟市的土地利用类型(详见表1)。利用AR - CGIS 、EXCEL 对专题数据进行处理,计算统计属性中各数据,并制图制表。为了形象地描述其不同地类之间的转化, 在ARCGIS9.0中对数据进行两两叠加,获得不同地类之间的转移矩阵(见表2-3),并计算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相对变化率。k+1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相对于k 时期的变化程度相对变化率的计算方法为: E=[ n x =1 ΣAXy-n y =1 ΣAXy]/n y =1 Σ×100% 式中,E 为相对变化率,x,y 分别为k 与k+1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A 为k 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为k+1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 3、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80年代,常熟主要以农业为主,秉承着一贯的 鱼米之乡之名,全市耕地面积为98568.8hm 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6.1%,主要以平原水田和平原旱地为主,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63.2%、12.9%;水域面积19974.2hm 2,占土地利用总面积的15.0%;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就偏少,为 表1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编号 编号 土地利用类型编号 土地利用类型11水田42湖泊12旱地43水库坑塘21有林地46滩地23疏林地51城镇用地24其他林地52农村居民点31草地53 其他建设用地 41 河渠 * *基金项目:宿迁学院校科研基金项目资助

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

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摘要:以重庆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统计年鉴及相关资料为基础,把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通过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等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经济增长、人口变化、产业结构变动、城镇化、国家和地方政策是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nd use change data,statistics and related information,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ynamic trend and degree of land use in chongqing city, and reveals that the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e, population change, urbanization, national and local policies are the driving force for land use.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驱动力;重庆市 key words: land use;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driving factors;chongqing 0 引言 人类社会要得到长足的生存和发展是绝对不能与土地分离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越来越重视研究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覆被的研究方 法及应用、变化影响、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研究尺度等方面,进一步了解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同时掌握了其驱动机制的互动互馈关

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试行)

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试行)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二〇一九年三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及相关工作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建立空间规划体系,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和湖南省的实际,制定《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试行)。本试行方案包括:制定背景、概念界定、制定依据、分类原则、分类思路、土地分类与编码六个部分。 本分类(试行)由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制定并负责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及时进行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分类(试行)主要起草单位: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长沙市规划设计院。

目录 一、制定背景 (1) 二、概念界定 (1) 三、制定依据 (2) 四、制定原则 (2) 五、用地分类思路 (3) 六、用地分类和编码 (4)

用地分类是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发挥土地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依据,用地分类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了与土地相关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018年初,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两个统一”服务的根本任务。今年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会议要求“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体现战略性、提高科学性、加强协调性,强化规划权威,改进规划审批,健全用途管制,监督规划实施,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2018年12月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会议明确了“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2020年全面完成规划期至2035年的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为落实“多规合一”要求,为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奠定工作基础,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土地分类为基础,综合考虑各行业管理需求,制定衔接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试行)。 二、概念界定 本用地分类中的“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是指:按照土地实际使用的主要性质或规划引导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形成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用地分类体系。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与修改工作的通知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规范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调整与修改工作的通知 湘国土资发…2012?10号 各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局: 为切实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严格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与修改工作,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管理的通知》(湘政发…2011?29号)、《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等相关文件规定,结合当前实际,现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与修改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规划调整与修改的范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安排。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国家和省重大建设项目用地的需要,确需改变现行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主导方向、土地利用区域布局,或改变规划约束指标的,经依法批准,可以对规划进行修改(以下简称“规划修改”)。因已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单独选址项目、安全及环保等特殊项目建设需要,或选址在有条件建设区的其他项目建设需要,在不改变现行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主导方向,不突破规划约束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的前提下,经依法批准,可以对规划进行局部修订(以下简称“规划调整”)。 二、坚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和修改的原则 1、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2、严格控制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内、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外的规划调整与修改。

3、规划修改中确需突破现行市、县级规划确定的约束指标的,应当在本行政区域内平衡。 4、规划修改应当在定期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同一行政区域的规划修改次数原则上二年不得超过一次。 5、加强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切实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6、无特殊选址要求的工业项目,统征地项目,商业、娱乐和商品住宅项目等,应当严格按照规划选址布局,不得随意调整规划报批用地。 三、严格限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与修改的条件 (一)申请规划调整的,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规划文本中已作安排,但选址未定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单独选址建设项目,需落实到规划图上的; 2、规划文本和规划图上已作安排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实际用地规模或位置需作调整的; 3、在允许建设区规模不增加的前提下,对允许建设区的空间布局形态进行调整,在有条件建设区进行选址建设的; 4、因矿山建设或安全、环保等原因,对选址有特殊要求的项目,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5、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申请规划修改的,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未列入规划,但符合《土地管理法》第26条规定,经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2、未列入规划,也不符合《土地管理法》第26条规定,确需建设的单独选址项目,需要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论文 杭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班级:规划1001 姓名:张治莹 学号:1005200108

2012年6月6号 杭州市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杭州市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调查分析,对于人口,政策及经济的增长等方面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驱动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分类发展 前言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土地利用反映了土地与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多种罂粟之间的关系。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以杭州市市区为例,根据对杭州市区土地利用的变化的分析,并研究其驱动力。 一、研究区域与主要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1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是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浙江第一大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两个副中心城市之一。杭州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1′-120°30′,北纬29°11′-30°33′。杭州市土地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是3068平方公里。 2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杭州市土地利用战略布局为: 杭州、嘉兴、绍兴和湖州四市,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及华中、华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布局相衔接并成为这些地区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打造浙江省可持续产业发展中心与创新基地,提升杭州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综合竞争力。 3 .杭州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布局 杭州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布局,着力提升杭州省域中心城区用地功能,优化老城区用地空间格局,整合新城用地空间,打破分区管辖权限进行统一土地利用协调,促进临平副城与下沙副城用地整合,富阳与之江旅游度假区用地协调,西部新城与余杭组团用地协调,强化萧山区与滨江区功能设施的协调。 (二)研究方法 主要方法是在统计年鉴中手机所需要的数据,结合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数据来源 以2001年到2010年杭州市统计年鉴,获得总面积,建设用地,道路面积,绿地面积。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1 前言 经过一学期对《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变化研究》课程的学习,使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为了巩固所学内容,灵活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次研究特选取西安市临潼区2000、2009年的tm影像,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软件操作,完成土地利用分类、动态度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和马尔科夫预测等工作,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本次研究旨在掌握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基本流程,从而加深对遥感与土地利用基本理论的理解,着重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研究过程 2.1 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这种空间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位,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功能)。分类提供土地覆盖以及土地利用中涉及的人类活动类型等信息。它也可能有助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潜在的土地利用多样性。本研究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对临潼区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以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 2.1.1 影像分析及样本选取 根据已有的影像资料分析判别,可将研究区地物类别划分为四类:建设用地、耕地、水体和林地。在ENVI中利用ROI Tool来定义训练样本,也就是将感兴趣区当做训练样本。根据人工经验知识和影像波段组合,可确定影像中白色有尖锐颗粒的呈片状分布地区为建设用地,影响颜色呈浅绿、深绿,并且纹理清晰,分布在城市着农村周围的平缓区域的为耕地,水体的分布呈现出带状或颜色均一的片状,

一般为蓝色或浅蓝色,而在影像东南地区的山上则分布着大量的林地,颜色为墨绿,色泽均一或有浅绿色颗粒。根据上述的解译特征,在ENVI软件中的Region of Interest中选择土地类别的样本,并按照3、7的规则分为验证样本和训练样本。如图所示: 图1. 样本选取过程 对于选好的训练样本在Options下的Compute ROI Separability 中计算可分离度,一般可分离度大于1.8,则表示训练样本的可分离性较好。本研究所选的分类样本分离度均大于1.6,表明可分离性较好。 2.1.2 监督分类 根据分类的复杂程度和精度要求,本次研究选择最大似然法分类器。最大似然法分类器假设每一个波段的每一类统计都呈正态分布,计算给定像元属于某一训练样本的似然度,像元最终被归并到似然度最大的一类当中。 在ENVI软件菜单中选择Classification——Supervised——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功能,对2000年和2009年的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制作成专题地图如下: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地信息提取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 利用TM/ETM3个时相卫星数据,应用ENVI软件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 2. 实验内容 金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的提取。采用决策树分类法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它通过分析地物光谱特征和其他图像特征,充分利用高程、坡度等地理辅助信息可以有效地提高分类精度,比较适合于江南丘陵地形破碎、地物分布复杂的地区。和传统的监督分类法相比,它可以消除园地和林地、建设用地和裸地光谱相似所带来的影响。 (1)TM影像数据的预处理。本文的遥感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和图像增强,并利用行政边界矢量图对影像进行裁剪。 (2)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首先对其中的一期影像(2003年)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决策分类树法进行分类,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并对二者的提取精度进行比较,选择精度最高者作为最终的提取方法,进而提取1988~2003年金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信息。 (3)利用空间叠加获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面积转移矩阵,进而通过面积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数量变化、空间结构变化和土地利用程度。 3. 实验方案 4. 数据预处理 4.1 数据源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包括:两景金华市的Landsat TM和一景Landsat ETM陆地卫星影像,一景半SPOT 全色影像;该地区1:50 000地形图;该地区81m*81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1:100万中国行政边界矢量图等。具体的见表4-1和4-2所示。 表4-1 研究区遥感影像数据 获取时间传感器类型数量(景)空间分辨率(m) 2003年3月9日SPOT-5全色 15 1/25 2003年3月26日LandsatETM+ 1-8波段 1 15m(全色) 30m(多光谱) 1996年9月6日LandsatTM1-7波段130 1988年12月5日LandsatTM1-7波段130 表4-2 研究区其他资料及应用说明 数据类型应用说明 大比例尺地形图最新时相的1:50000地形图,用于进行卫星遥感资料的几何校正 野外调查资料野外控制点的测量,土地利用/覆盖分类训练样本区的调查,建立判读标志,进行分类及信息提取精度检验等工作 土地利用现状图对比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及遥感影像分类精度参考 4.2 图像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部分主要包括:对遥感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几何纠正、以及对研究区进行边界裁剪和图像增强。主要工作流程如下(图4-2):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专题研究 黄陵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 黄陵县国土资源局 2008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导论 (3) 1.1研究对象 (3) 1.2研究方法 (3) 1.3研究内容 (4) 1.4研究意义 (4)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 2.1黄陵县基本情况概述 (5) 2.2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11) 2.3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27) 2.4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32) 2.5土地利用特点 (33) 第三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35) 3.1农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36) 3.2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41) 3.3未利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45) 第四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预测 (47) 4.1农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47) 4.2建设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49) 4.3未利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63) 第五章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64) 5.1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64) 5.2合理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途径及建议 (66)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对象 本专题的研究对象是自1996年至2005年黄陵县辖区范围内各类土地利用状况,尤其是要重点研究2005年黄陵县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利用情况,将耕地和基本农田变化情况作为本专题研究的重中之重。 1.2研究方法 通常采用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有静态分析法、动态变化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指标分析法、图上分析法等。 1.静态分析法:是分析对象在某一时期或时刻的状况与特点。 主要用于对基期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进行分析。 2.对比分析法:将不同地类的面积、构成与同类型地区或与有 关更大一级区域平均值进行比较。 3.动态分析法:(目前比较强调的部分)运用多年土地统计资 料,分析土地类型变化情况、特点规律和成因。 4.指标分析:即是用特定的指标,反映土类利用的特点和状况, 主要用于土地利用程度、效益的分析。 5.图上分析法:既是用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反映出土地利用的特 点及变化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