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考前必背)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国家的起源:①流域、流域;②标志:的使用的产生、

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形成。

2、夏朝的政治:继位,禅让制被所取代,的局面形成。

3、商朝政治:①以为纽带,实行宗法制;②神权与密切结合。

4.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维护周朝的统治。(2)分封的对象:、、;(3)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义务:对周天子,并提供。(4)影响:①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②消极: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下降。

5、西周的宗法制(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1)特征:按照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秩序;继依据嫡长子继承。

(2)宗法制在当今社会的遗存:太庙、祠堂、家谱、祭祖扫墓、供奉祖先、落叶归根等。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设制:(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百官)和(管理军务)。(2)地方全面推行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

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1)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2)郡县长官由任免调动,不得。

3、西汉制度的特征:汉承秦制。有改进的有:汉武帝设十三、。

第3课君主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皇帝制度:集权、权和权于一身。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分别负责政令的草拟、审批、执行。

3.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的演变:

秦朝御史大夫(中央)、监御史(地方)

汉朝御史大夫(中央)、刺史(地方)

唐朝御史台

宋朝提点刑狱司

元朝御史台

明朝都察院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防止腐败。

4、汉初王国问题严重,汉武帝颁布“”,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5.元朝的行省制度

(1)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简称省或行省。是中国的开端,影响深远。2)意义:调整了的关系,加强中央集权。

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内阁制度的形成:(1)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皇权取得与相权斗争的完全胜利。(2)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①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②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清雍正帝设(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特点: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无决策权。

3、清朝边疆政策:措施(1)设立处理边疆事务。(2)雍正时期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 年的《 》。

3、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 年的《 》。

4、标志列强对华侵略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的是 年的《 》,即允许在通商口岸 。

5、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于—1895年《马关条约》之后,其开端是 。

6、三国干涉还辽的三个国家分别是 。

7、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第一次自发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斗争的是 。

8、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企图在新疆扩大势力的国家是 。

9、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10、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在 战役。

11、台湾反割台斗争的爱国志士

12、义和团运动反映的主要矛盾是 1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客观上 ; 主观上 。 14、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局部侵华、局部抗战) 15、1935年日本制造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 要矛盾,中国面临亡国灭种。

16、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全面抗战)

17、1935年中共八一宣言“ ”。 14、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在 会议上。

19、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是 事变。

20、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1、四大会战是指 、 、 、 。

22、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的是 战役。23、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的是 战役。

24、制定全民族抗战路线是在 会议。

25、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是 。26、1940年 指挥了百团大战。

27、中共七大:时间、地点: ,内容:A 制定党的任务:领导人民打败日本,建立新中国;

B 确立 为党的指导思想;

C 选举以 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28、 的完全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小结:君主专制的加强(君权与相权) 1、总趋势:君权越来越强,相权越来越弱。 2、表现: 汉朝 :汉初:位高权重

汉武帝:频繁换丞相、形成中外朝,削弱相权;

唐朝: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 宋朝:中书门下,设参知政事(副丞相,管行政) 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以分散相权;

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 清朝:设立军机处,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演变

选官制 时期 选才标准或依据 特征及作用

世官制 汉代以前 依据是血缘关系世袭 形成世卿世禄 察举制 西汉 汉武帝时创立,注重德才 有利于选拔人才选拔。 东汉 豪强势力发展,注重门第 形成累世公卿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门第的高低(家庭

背景) 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科举制 隋唐-1905 考试的成绩 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条约 割地 赔款 开放通商口岸 其他 1842《南京条约》 香港岛 2100万

银元

广厦福宁上 协定关税 1895《马关条约》 台湾

白银

2亿两 苏沙重杭 设厂 (资本输出) 1901《辛丑条约》 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最能反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基础题:

1、1851年洪秀全在发动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兴起标志)。

2、初步奠定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在。

3、1853年定都天京(现南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4、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5、1864夏,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6.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7.1905年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8.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9.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五色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0.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的导火线。

11.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2.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标志着。

13、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是在。

14.北伐的目的:。 15、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是。

16.1927年8月1日,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

17.1928年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18、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成立。19、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20、中国共产党有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21、1946年夏,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标志爆发。

22、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

战略决战:1948年秋开始的、、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

理解提高题:

1.《天朝田亩制度》①时间:1853年,②解决的核心问题:土地问题,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③评价:革命性:突出反映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空想性:提出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不符合实际,只是一种空想,实际上没有真正实施过。

2.《资政新篇》:①时间:1859年提出者是。

②内容:a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b对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c兴办文教事业

③评价:a进步性: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b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迫于形势,并未实行。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颁布时间:1912.3(2)内容:a主权在民、自由平等、b三权分立体制、c责任内阁制。(3)意义:这是中国第一部,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的进步意义。

4、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5、中共一大(1)时间:1921年7月23日上海

(2)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②党的纲领:共产主义;③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

领导工人运动;④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3)意义:宣告中共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6、中共二大(1)时间:1922年上海;(2)内容:a党的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B最低纲领:打倒列强、除军阀,

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3)评价: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民主革命纲领。

7、八七会议:(1)时间:1927年,汉口;(2)内容:a确立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b决

定发动秋收起义。

8、遵义会议:(1)时间:1935年1月,遵义

(2)内容:a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c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3)评价:a这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要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b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确立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七届二中全会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标志——1954年一届人大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性质; 类型的宪法,体现两大原则、。

4、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确立—— 1954年

5、民族地区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在。

6、三大改造是指对、、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间从年—年。

7、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在后,从此进入新时代。

8、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是在 ,写进宪法在。

9、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实现三通是在年的《》。

10、1981年,叶剑英发表《》的谈话,提出举行国共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

11、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具体含义是。

12、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地区得到成功运用。

13、香港回归时间;澳门回归时间是在。

14、1992年“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

15、七届二中全会:(1)时间:1949年3月;地点:(2)内容:工作重心的转移:乡村转移到城市,b总任务:建国以后的基本政策,两个转变(农业国—工业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16、新中国成立的意义:a结束三座大山的压迫,b建立人民民主专政c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基石。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

2、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可概括为:、、。

3、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了《》。

4、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年与代表团谈判时。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

6、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在年的会议。

7、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是在年的会议。

8、面对万隆会议上各国的分歧和矛盾,周恩来总理提出了著名的“”的方针。

9、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年的第届联合国大会。

10、尼克松于年访华;中美两国正式建立是在年。

11、1985年邓小平提出与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12、新时期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具体表现是。

13、实行、坚持原则,成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同世界各地发展外交的的出发点。

14、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会议举行历史上的首次会晤在。

15、2001年10月,中国在上海第一次举办了高级别的大型会议是亚太经合组织第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1、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的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2、希腊公民——本城邦的成年男子。

3、梭伦改革(1)内容:A经济上:;B.政治上:按年收入划分等级,设会议;

C.设立法院—陪审法庭。(2)主要影响:它打破了贵族垄断特权的局面;

4、克利斯提尼改革:(1)内容:A.组成五百人大会;B.军事上“十将军委员会”;C.制定“”。(2)影响: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雅典的民主政治初步确立起来。

5、伯里克利改革:(1)内容:A官制开放,抽签产生;B机构: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大会、陪审

法庭;C参政公民有工资补贴。(2)影响: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希腊民主政治的“”。

6、《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49年,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罗马法的诞生,是成文法发展的起点。

7、公民法:程序繁杂,缺乏变通,内容上则侧重等方面,而涉及等问题不够完善。

6、万民法:特征:A灵活实用B注重调解,因而适应社会发展。

7、罗马法的影响(理解)

(1)稳定了社会秩序,(2)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

(3)影响到国家个人的生活(调解商业纠纷、保护个人财产);

(4)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蕴涵的法律观念。

专题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1课英国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1.“光荣革命”的史实:

(1)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49年查理一世上断头台—克伦威尔统治时——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2)意义: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为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基础。

2、《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识记)

(1)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保证。

(2)影响:①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使议会权力增强,②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3.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应用)

(1)含义:内阁制是指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负责的政体形式。由于内阁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或议会内阁制。

(2)形成:1721年,成为英国第一位首相,责任内阁制开始逐渐形成。

第2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年轻美国的窘境:松散的邦联,财政的困难、内忧外患。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制定一部完备的宪法,成为美国发展的迫切要求。

2、美国1787年宪法(理解)

(1)主要内容:①美国是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三权分立:立法权归于;行政权归于;司法权归于。

(2)体现的原则:。

(3)评价:A是近代世界的第一部成文法;B突出体现的原则,实现三权分立;C稳定社会秩序(调整中央与地方等矛盾)。

局限性:承认黑奴制,妇女、黑人、奴隶无选举权;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第3课民主政治的扩展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875):A、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B、立法权属于议会(参议院和众议院)

C、其它:①定《马赛曲》为国歌、7月14日为国庆节;②把“政府的共和形式永远不得动摇”和“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法国总统”等内容写信宪法。

2、德国的统一:1871年, 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德国的统一.

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1年):①国体:联邦制。②政体:君主立宪政体。

其一,行政权属于德意志皇帝:皇帝拥有巨大权力,他是国家元首,统率三军,任命宰相,召集和解散议会;宰相是内阁首脑,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而不对议会负责。他主持政府工作,拥有绝对权力,内阁大臣都服从其领导。其二,立法权属于两院(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1课美苏争霸

1.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1)雅尔塔体制的确立;(2)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3)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4)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对立。

2、美苏冷战:(1)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2)具体措施:(看下表)

美国苏联

政治杜鲁门主义九国情报局

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北约(1949)华约(1955)

注:冷战的焦点在欧洲,亚洲是热战(扶蒋反共、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3、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①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②美苏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第2课新兴力量的崛起

1、欧共体形成的背景:A、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B、在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联系密切,走上联合的道路;

C、为了提高西欧各国的国际地位,联合与起来与美苏抗衡。

2、欧共体的形成:

①“舒曼计划”1950年:提出建立欧洲联合与美苏抗衡

②《巴黎条约》1951年“煤钢共同体”(化解了法德之间的矛盾)

③1958年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

④1967年三合一“为欧洲共同体”:各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资金自由流动。

3、欧盟的建立:

①1991,在荷兰签定《欧洲联盟条约》;

②年底,欧洲12国,欧盟正式成立(性质:欧洲政治经济共同体)

欧盟的发展:1999年,欧元在11国启动,标志欧盟内部合作进一步加强。

④影响:A、提高了欧盟成员国的政治地位,促进了欧盟成员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了欧洲各国的联系;

B、挑战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

4、日本经济发展

(1)原因:A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方针;B大战对外经济;C重视教育

(2)表现:6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

3、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形成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2)宗旨(特点):非集团、不结盟、独立自主、把经济领域的斗争作为中心内容之一。

(3)任务(行动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第3课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瓦解

(1)瓦解标志: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影响:①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多极化只是一个“趋势”,并没有“实现”)

②世界局势特点: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动荡的因素: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种族冲突、领土争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

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1、中国农业的发祥地 流域、 流域。

2、原始社会的农业工具是 。

3、农耕方式:(1)原始阶段是 ;(2)春秋战国出现 ;

(3)汉代: 普及;工具有 ;(4)唐代的农业工具有 。

4、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是 为主。

5、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战国: 主持的都江堰和 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 “ ”,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 治理了黄河。

6、灌溉工具:隋唐五代:北方的 ;南方长江流域的 ;宋代的 ; 明清代的 。

7、识图:

8、古代的土地制度:

(1)商周时期是---- ;(2)战国:商鞅变法确认 ;(3)北魏至唐前期是 ;

9.“富者田连阡陌”说明出现了 的现象。

第2课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

1、家庭手工业的特征:(1)以 经营为主,高度分散,体现自给自足的特点;(2)与小农业相结合形成“ ”的经济形式。

2、官营手工业的特征:(1)生产的目的:满足 的需要;(2)弊端:A 不服务于社会;

B.行业之间隔绝;C 技术传承有 性。

3、汉代:发现很多技巧高超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等。丝织品经 远销到 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

4、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5、元代:纺织能手 ;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6、明代中后期出现 和 标志着 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7、商周时期被称之为“ ”时代; 8、人工冶铁最早出现在 时期;

9、汉代冶铁开始使用 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 ,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 南阳太守 创造出以 为动力的鼓风装置。

10、南北朝时期,出现更为先进的 ;北宋时期,已经有以 作为燃料冶铁的记载。

11、从 到 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时期。

12、唐代: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 ,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13、清代出现 瓷器,到 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唐代出现客舍、 和 、车坊。

2、北宋的益州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3、明清时期出现 和 。

3、“市”在历代的发展

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汉代)耧车—播种工具

(唐代)曲辕犁

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限制。

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四大名镇是。

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1)含义: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而限制打击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变法。(2)表现:汉武帝对商人征收重税、实行了“”;(3)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消极方面,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1)含义:“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表现:明代的注重建立一种“”贸易;清代的闭关锁国,如颁布“”和“”。(3)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3、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产生的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2)产生是时期:;

(3)主要行业:;(4)阻力是。

专题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1、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生产相结合的,一直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自然经济的特征是。

3、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开始

..瓦解作用,破坏了农村的家庭手工业,也沉重地打击了城市手工业。

4.★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5、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时间:。6.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还有两条途径: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7.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8.实业救国:张謇(晚清的状元),创大生纱厂;荣氏兄弟创无锡保兴面粉厂。

9.★年,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是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是当时中国的第二大工业。

10.★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地区,其发展主要是在方面,的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11、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目的:为了防止白银外流。

内容:(1) 以法币为流通货币;(2)白银国有。

13、★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命运:求生存,在求发展。

14、★在夹缝中求发展—原因:生存的环境恶劣,受三重压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压迫的表现见课本:P

15、★在斗争中求发展—有两重性质(革命性:受到压迫,要反抗;妥协性: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

专题三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

1、★从年起,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到年底完成,标志着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2、一五计划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

3、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5、“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盛行,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根本原因:不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6、★1960年冬,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实施“ ”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7、1956年到1966年建设成就: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石油实现自给。 8、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9、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

10、1992年10月,十四大会召开——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11、1997年9月,十五大会召开—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12、★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3、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沿海开放城市(14个沿海港口)→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发展状态

时间 原因 特征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①外国入侵摧毁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分布在沿海: 上海、广东、天津 兴起 甲午战争后到

20世纪初

1895—1912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

厂自救”“实业救国”;

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

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代表:方举赞、张謇、荣宗敬、荣德生 ▲短暂的

春天 1912—1919年 ①辛亥革命进一步扫除了障碍; ②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设厂热情; ③群

众性反帝斗争;

④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的

经济侵略。

①分布:沿海地区; ②部门: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缓慢,未形成完整体系; ③力量:薄弱,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 短暂发展 国民党统治前期 1927—1936

(1)国民政府:①“国民经济建设运

动”; ②1935年 币制改革; (2)反帝爱国运动促进(抵制洋货)。 陷入困境 国民党统治后期 1937—1949 ①日本侵华 ;② 国民政府通货膨胀政策影响;③美国经济掠夺; ④官僚资本掠夺;⑤繁重的捐税负担

14、★1949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历程

专题四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3、西装在 传人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4、★中山装是吸收欧美服饰优点设计而成的,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5、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接触西式服装之后,女性服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可 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旗袍也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6、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中山装、列宁装和连衣裙盛行。

7、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流行军装和“干部服”,颜色单调。

8、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有个性过渡

9、四大菜系—— 。

10、从19世纪40年代起(鸦片战争后),西餐也随之传入。11、 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12、鸦片战争后,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13、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发展的时期

时间 方针政策 成就 过渡时期 1949—1956 一五计划基本任务:一化三改造(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三大改造完

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曲折发展的十年 1956—1966 (1)成功探索:①《论十大关系》;

②中共八大(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2)失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浮

夸风、共产风)

(3)纠正:1960年调整:八字方针(调整、巩

固、充实、提高 )

钢铁(武汉、包头) 铁路(福建、宁夏、青海) 石油基本实现自给 文革十年 1966—1976

背景:文革爆发,破坏国民经济。 ①1971年,周恩来调整;

②1975年,邓小平调整(以铁路为突破口);

影响:文革使中国经济更落后于世界。

伟大转折 1978年 ▲(1)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改革开放

(2)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城市改革(企业改革):中心环节:增强

企业活力,促进生产。

极大提高了人民的生

产积极性,经济发展迅

速。 现代化建设 1992— (1)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①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②三个有利于;③发展才是硬道理。 (2)中共十四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十四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1997中共十五大会①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②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

14、★社会习俗变革,尤其以婚丧礼俗的变迁最为明显。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一种时尚。

1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16、民国成立后,开展了、、、等活动。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第1课新航路的开辟

1.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迪亚士1487年向东到达非洲的最南端—;//哥伦布1492年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发现“新大陆”;//达伽马1497—1498年从西欧-好望角- // 完成环球航行。

2. 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应用)

(1)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2)以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引起“”和“”,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17世纪荷兰被誉为“”(识记)。

2、中期英国确立殖民霸权(识记)

3、早期殖民扩张带来的影响(理解)

①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大促进了西欧发展。

②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宽,也促进了技术革命的到来。

③给广大的亚非拉地区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造成了近代亚、非、拉广大地区贫困和落后。(结论:殖

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第3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1.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瓦特发明改良(识记)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应用)(关键词)生产力,生产关系,国际关系,世界市场

第4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识记)

主要成就:①电的广泛使用(西门子发明发电机;爱迪生发明电灯;电话、电车、电影放映机)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内燃机车、)

③新通讯手段的发明(电话、无线电报)

④化学工业的建立(炸药、塑料、人造纤维、石油化工的产生)“钢铁时代”到来。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应用)生产力,生产关系,国际关系,世界市场

【知识整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时间相关事件阶段特征

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开始出现。

17、18世纪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建立起来。

20世纪70-90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化明显加速。

3、影响:P104(1)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世界经济的趋势,把世界练成了整体。

(2)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生产的空前发展;(3)给人口流动和社会分工带来影响;

(4)促进全球性文化的交流。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

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

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及影响(应用)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即生产的与生产资料的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②具体原因:贫富差距;美国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经济的虚假繁荣;股票投机

③直接原因:和之间的矛盾激化,即生产能力远超过消费能力。

(2)特点:、、。

(3)影响:①社会危机。②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使各国家、各地区之间矛盾日益尖锐。

第2课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应用)

(1)内容:整顿、的计划指导、用调整农业政策、推行“”等社会福利政策。

(2)实质: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的一次成功调整。

(3)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3)影响:

直接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的恢复。

间接影响: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最终形成了。

第3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内容(识记)

1936年,英国凯恩斯出版《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加强的干预,凯恩斯主义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并造就了五六十年代的高经济增长。

2.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理解)

(1)概念:

(2)概况:针对30年代经济大危机,罗斯福采取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措施,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政策的发展,到六七十年代达到。八十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专题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①内忧: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

②外患: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2、措施:①军事上:义务兵役制,组建红军;②经济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的评价: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保证军事上的胜利,但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2、向社会主义过渡(1921年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的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经济形势。

②它探索到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立足本国国情,利用关系来发展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农业余粮收集制粮食税

工业国有化中小企业放开管理

流通禁止商品贸易允许商品自由流通

分配强制劳动按劳分配

专题八 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

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背景是:(1) ;

(2) 。

2、金融组织

3、经济集团化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应用)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 ,也是 。

4、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及影响(理解)

时间: 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影响:总体上是利大于弊

①利: 对中国: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 体制。

对世界: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②弊: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有些产业会受到 。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

第1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

1、原因 :(1)政治上: 衰微,士大夫出现,诸侯争霸。

(2)经济上: 崩溃,封建经济兴起与迅速发展。

(3)阶级关系上: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 ,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 兴起。

(5)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2、意义: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所属学派及思想主张(运用)

思想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核心:“仁”与“礼”;以德治民;“ ”;“有教无类”。 孟子 “仁政”;“ ,社稷次之, ”;“性本善”

荀子 “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人之性恶”。 道家 老子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无为而治”;朴素的 思想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法不阿贵;中央集权;历史向前发展的。

区域集团化 成立时间 特点 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合组织

成立时间 总部 国际货币基金 世界银行 关税贸易总协定

第2课汉代儒学

1、秦朝崇尚家,实行“”。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理解)

(1)主张A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建议“,”(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以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并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儒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成为正统思想。

5、汉武帝设立,地方有。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宋明理学

1、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识记)

(1)程朱理学代表人物:北宋时、程颢和南宋时的集大成者是。

(2)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南宋的陆九渊和明朝的。

2、“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识记)

二程认为:(1)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物而后有理)。

(2)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人伦者,天理也”)。

(3)提出“”的认知论(只有深刻的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朱熹:

三纲五常是天理;强调“,灭人欲。

3、陆王心学:心学的开创者是期的;名言有;

主张;心学的集大成者是明朝时期的,提出了“心外无物”和“”,认为只要人人一心向善,都可以成为圣人。

第4课明清儒学的发展

1.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识记)

李贽:离经叛道,否定孔孟权威和思想。

黄宗羲:抨击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

(1)经世致用:他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际民生的现实问题。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思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静止时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1)造纸术:秦汉时期的书写材料是;西汉时发现有纸,到时,由改进了造纸术。经传入欧洲,促进了的发展。

(2)指南针:战国时叫;它的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的时代。

(3)火药:早期于炼丹的时候发现;唐宋之时,开始使用于军事;出现了地雷,后来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起了重大作用;

(4)中国古代最早的印刷作品是朝的。到北宋时平民发明了,元代时创造了。印刷术是经传到欧洲的。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和。

2、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重视,而忽视。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1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人(识记)

2.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最详实的专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的思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3.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解)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其根本目的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分化出洋务派。

(2)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时间:19 世纪60 年代—90 年代

(4)目的: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5)主要内容:①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②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创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③筹划海防(北洋、南洋、福建);

④创立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人才。

(6)历史作用:①引进近代先进技术,对封建经济的解体起了一定的作用;

②增强了海防,一定上抵制了外国的侵略势头;

③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教育,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7)失败的原因:外因: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内因:①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②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中央领导核心;

③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洋务派不能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4.维新变法思想的代表人物及思想(理解)

(1)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变法思想代表人物: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他们主张政治上实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2)康有为:《》,利用孔子的名义宣传变法。梁启超的《》,指出变法是历史的趋势。严复的《》宣传进化论来批判封建顽固派。

第2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识记)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理解)

(1)内容:倡导,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2)两大旗帜:;

(3)意义:①进步性: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②局限性: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对待采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2. 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文章(识记)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初步宣传俄国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1919年李大钊发表《》,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他是最早举起的人。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理解)

(1)内容:①民族主义;②主义(核心);③民生主义

(2)评价:①进步性,它涉及民族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的民主革命任务。

2.“三大政策”的内容(识记)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作用(理解)

(1)提出: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地点:

(2)进步性体现在:第一 ;

第二 ,第三。

第2课毛泽东思想

1.“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理论的提出(理解)

(1)提出:受挫后,毛泽东在文家市作出重大决策,转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创建革命根据地,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提出“,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识记)

第3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思想路线(识记)

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此外还确定了工作重心转移和改革开放的决定。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解)

(1)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A、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建设道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十二大)

C、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阶段(十三大)

D、基本路线:、两个基本点(十三大)

E、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南巡讲话)

F、判断工作是非得标准:三个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南巡讲话)

G、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

(2)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他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3)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他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科技问题上,他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识记)

代表先进的发展要求(基础和根本);代表先进的前进方向(灵魂和先导);代表中国的根本利益(本质和归宿)核心内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