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有效性

文言文教学有效性
文言文教学有效性

浅谈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

修武实验高中刘波

文言文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民族精魂的载体。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全面推进,新的教学理念已逐步渗透到广大教育工作者脑海中。遗憾的是,现在我们见到的许多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处于高耗低效的状况。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危机也是有目共睹,文言文教学着眼于高考风向标,一味追求高端分数,不关注学生思维、兴趣、习惯的培养。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有言“没有文言文,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比他更早的海外作家龙应台则说“没有文言文,你就会对这个世界目盲”。研读经典文言文,领略悠久而丰富的文化积淀,对于我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陶冶高尚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所在。

一、当前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据《南京晨报》报道,现在很多学生读不懂古文、不愿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基本的文史知识,大学校园里也出现了缺乏人文素质的“传统文盲”。为什么文言文会受到如此“冷遇”?难道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失去了魅力,不能再吸引当今的学生了?答案肯定是“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纵观当前对新课程的评价,批评之声鹊起,其矛头所指之一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目前的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已长期陷入重重困境之中。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学生怕读文言文。由于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历史的变迁、文字的演变,使很多的文字变得晦涩难懂。文章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和今天也有一定的距离,与时尚中学生的知识阅历、生活爱好存有“代沟”。再加上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异,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谈“古文”色变,视文言文为“天书”,把文言文当成了第二门“外语”,在学生心目中越发变得“面目可憎”、遥不可及。

2.学习方式被动单一。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 许多教师习惯于把现成的答案、结论传授给学生,总以为讲得越多越好。“师讲生记”、课本的字

里行间插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可学生的脑袋里仍然一片空白。学生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在被动地接受学习。“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导致了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止了学生的创造力。

3.教学方法和手段僵化。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教师“独霸课堂”,喋喋不休,出现了“媳妇懒、婆婆勤”的现象。教学过程变成“解题——时代背景——作者介绍——逐字串讲——语句探析——背诵”的固定程式。一篇篇文质兼美、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

4.学生的迁移能力差。许多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后,借助课本的注解以及一些参考资料,可以做一些课内文言知识题。如果一旦碰到课外篇目,便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 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为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笔者根据文言文学科的特点,对提高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在这里我就谈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二、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高中的文言文教材篇幅长、语言知识点多、文体多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展示名言佳作,诱发兴趣

教师在口语交流中,要有意识地应用名言、典故、熟语吸引学生。通过这些言传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中丰富的故事。经典的语言可以跨越千年、横贯南北,依然能准确、简洁、生动地表达人类的思想、传递人类的情感、反映社会的现状,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崇拜之情。一旦文言文的神秘面纱被揭开,学生的畏难情绪也就消除了。这时再收集一些应用文化名人的人生经历或应用名人、名著做素材写成的佳作、高考优秀作文来阅读。

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学生阅读后更能被文言文中渗透的深刻哲理、深邃思想、深厚底蕴所折服,开始有了使用的冲动。这样,从被动厌倦到产生崇拜到生发接近之意再到有意尝试,学生的热情逐渐调动起来,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也随之产生。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摆脱了厌倦的情绪,文言文教学当然就逃脱了费时、低效的窘境。

2.提高思维高度,延续兴趣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向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的积累”。而且高中阶段学生数理化学习的任务繁重,常常无暇顾及语文作业,更难有时间去预习、复习文言文,因此,教师要彻底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滔滔不绝的讲解,节省课堂时间进行必要的思考,把需要课外完成的思考调到课内完成,而且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应该鼓励探究,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同时,提出切合高中学生实际的目标、要求和具体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重视学习主体性,变教师逐句串讲为学生自主阅读

实践告诉我们:地毯式翻译,逐字逐句的串讲这些通常的做法,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也违背了认知规律,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在上文言文时,我总是抓住课堂时间,鼓励学生自读。

1.充分利用课前二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先认真自读

读课本,读课文下的注释,读课后的问题。基本理解重要文言文字词、语句的意思;整体感知全文主要内容;根据文体特点,选择角度,侧重理解。

2.课中师生完成翻译

学生提交字词、语句理解难题,老师或其他同学帮忙解决;教师抽查重点字句,了解学生的自读情况、落实自读效果。

3.课尾师生总结巩固

在临近下课的3~5分钟时,由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总结学习内容,包括知识点、重点、已解决的或未解决的难点。

4.课后作业以巩固积累和应用为主

主要包括整理本课的知识点,概括本课的内容,记下本课学习的感悟。学生说不全的再由教师总结。

事实证明,在课上坚持让学生自读,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确保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还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读的良好习惯,学会自读的方法,获得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提高主动求知的信心。

总之,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4页word资料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季氏将伐颛臾》是粤教版必修四中的篇目,教参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设定为“学习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体现先贤治国思想”和积累文言知识。上课时,我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学生也配合学案研讨,完成教学任务比较顺利。但我总觉得这样的课堂缺乏了生机。通过平时和学生交流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古文都感觉味同嚼蜡,无论文章难易,都没有什么兴趣,作为教师也感觉到深深的挫败和无奈。就《季氏将伐颛臾》而言,要识记这篇课文的文言知识和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并不难,学生自己都可以解决学案中的大部分问题,上课时学生比较麻木机械,因为文言文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兴奋点。他们对于春秋末期这场即将开始的战争没有什么感觉,战或者不战对他们而言无关痛痒。 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没有多少兴趣,纯粹是为了记忆而积累,为了考试而学习,我便试图寻找到让学生喜欢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在第二个班上课时,我决定在原有教学目标之外加上新的目标:体会一位师长对学生的爱护和期望。 以下是课堂片段实录: 师:孔子认为该不该讨伐颛臾呢?为什么? 生:孔子不同意讨伐颛臾,认为是“社稷之臣”。(我的学生都能找到第二段的这句话来回答,只是回答得不完整,需要教师补充。)师:孔子不赞成这件事,所以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心情如何呢? (学生一听到要讨论孔子的心情时突然精神起来。) 生:不高兴,生气了。

师:哪里看得出孔子生气了? 生:对冉有直呼其名,还用了反问句。 师:对,孔子反问“何以伐为”?说明他很不赞成这件事。大家对于老师生气的细节都找得很准确,是不是平常有被老师这样批评过呢?(很多学生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特别是平时调皮的学生,课堂上死气沉沉的氛围一扫而空。)那听到老师批评自己,冉有这个学生有没有承认错误呢? 生:没有,他狡辩,推卸责任。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师:哦,冉有是不是和我们某些同学一样,犯了错误经常说:“不关我事”这样的话呢? 学生笑起来,看到学生精神饱满,我突然想到可以通过角色朗读来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于是我临时调整了讲课内容,点拨学生根据谈话背景,人物身份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并且强调孔子和冉有就只是师生关系,学生顿时很有兴趣尝试。 最先来尝试的两位同学朗读得并不好,但很有积极性。于是我范读了一次,让他们明确这是孔门师徒之间的对话,启发学生回忆平时自己和老师之间谈话的经历。并对一些语句在朗读时的具体处理方法做了详细讲解。如“求!无乃/尔是过与?”要读出孔子刚听到这个消息时的生气与震惊,语速应该比较急,“过”字要读出对冉有的责备,应该重读;“何以/伐为?”要体现出怒气,也要读得重些;“且/尔言/过矣”中“且”字可以稍微拖音,要读出老师教育学生时的语重深长,循循善诱。经过我的提示,学生按理类推,觉得“则将焉用彼相矣”也应该重读来体现孔子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把“形成传统文化底蕴”确定为学习文言文的价值追求。同时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文化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一点也对古诗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文言文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简约、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佶屈聱牙,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文言文的情绪,甚至会谈“古”色变。为改变这一现状,实践新课标精神,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感悟作家,走进作品 由于年代久远,那些曾塑造过民族性格且身上承载着太多文化精神的文化大师们在历史的风尘中面目越来越模糊,他们的名字对这些整天埋头于题海战术的中学生而言,有一层历史的隔膜感。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是流水作业式地介绍作家的姓名、字、号、籍贯、代表作品、所属流派等,而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去记这些文学常识,因而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激情。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同时,接受美学认为,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相融合,才能谈得上理解和接受。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挖掘作家作品丰富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对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尤为重要。 如《师说》是传统的背诵篇目,是议论型的文章,学生一开始就望而生畏。在正式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写的《读韩愈》一文,并让学生写阅读笔记,畅谈感受。于是同学们脑海中呈现的韩愈不再是一个干巴巴的老夫子,而是变得很丰满。学生感动于他为谏迎佛骨,不顾自身安危,毅然批虎须揭龙鳞,然后义无返顾走向海角天涯;更感动于他到了潮州,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竭尽所能为潮州苍生办实事:办学堂、废奴婢、去鳄鱼、兴水利,最后尽让一方山水都改姓为韩。于是那位长须弓背一步一颤的坚毅身影活在了学生的心中。许多同学对“不朽”有了自己的理解,也更明白了该如何对待生命中的挫折。学生带着对韩愈的理解与感动去读《师说》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走进作品感受韩愈,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较难的文言文,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个成语“穷而后工”,然后本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原则,采用设疑激趣——人生永无挫折就是幸福吗?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们议论纷纷。然后重点介绍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后一再被贬颠沛流离,死于柳州任上的坎坷命运,随后推荐同学阅读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柳侯祠》。学生读了之后感慨很深,有的同学说:“原来挫折对人生而言,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有的同学说:“柳宗元是不幸的,被朝廷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挪去,被一贬再贬。但是他的不幸却又是民族的幸运,华夏文明因此而凝聚了高峰性的构建。”带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文章的角色。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西初中蒋瑞华 【摘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看法共5页文档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无人问津的课题。首先,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枯燥的、逐字逐句的进行教学。同时,存在不少语文教师不愿钻研、不愿创新文言文教学的现象。其次,学生出于对文言文的陌生、模糊以及文言文语音的拗口,产生排斥、拒绝学习文言文的心理,再加上课堂上一味的记录字、词、句,课后还要死记硬背课文,使文言文教学陷入困境。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此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文言文教学的路障 (一)教师方面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占据主体,逐字逐句翻译,一讲到底,学生则忙于做笔记,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其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课堂变得死气沉沉,从而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和排斥心理。 (二)学生方面 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总是一味的进行记录式教学,只停留在文字表面,根本没有走进文字,也没有发现文字背后古人那抑扬顿挫的风采,更无法体会出古人隐含在文字里深沉的感情。学生不明白学习文言文的意义、乐趣和价值,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 二、清除文言文教学的路障 (一)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此,语文教师就要将课堂还给学生,摆脱以往逐字逐句翻译、一讲到底的教学思想,彻底将课堂交给学生。 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关键,朗读和课文理解是互为补充的。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几次下来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了解和感知。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设计形式各异的朗读,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感知。 首先是散读。要求是大声的朗读,意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学习文言文的氛围。 其次是听读。让学生通过视听朗读这个过程完成对课文的正音正字,以及对文章情感的把握。听读并不是简单的工作,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精心挑选用来听读的视听材料,具体要求如下: 1.朗读者必须声音清楚,发音准确,感情饱满,富于激情。 2.视频的画面必须符合文言文内容。 3.视听朗读的背景音乐必须符合文言文的情感基调。 如果视听材料无法满足以上条件,就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泛读(泛读也要尽量满足以上要求),其目的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为学生营造一个诗意的学习氛围(要注意听读不是任何文言文都适用)。 再次是赏读。何为赏读?就是在课堂上分别找几名同学进行朗读,然后再让其他学生对其朗读进行点评。赏读不仅是为了达到“整齐、准确、流利”的要求,还要富于感情,抑扬顿挫。 除此以外,还可以选用朗诵比赛、小组竞赛、男女混读等方式,这就要根据不同的文言文进行具体分析。 (二)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摘要:“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时下的中考,文言文阅读日益重视考察课外文章和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为了让学生达到“活用”的目的,必须在平日“活学”,即要做到让课堂充满生命力,灵活积累文言知识,愉悦快活地进行拓展阅读。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活学活用 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逐渐向课外渗透,增设课外文言文语段,其目的是考查学生课内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考查学生能否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尽管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费尽心思、花大气力,可不少学生仍然无法独立阅读理解文言文。由于缺乏积累,没有形成文言语感,他们面对陌生文章时,往往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不会寻求当前情境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如何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课堂要充满活力 “学是为了活学。”要让课堂“活”起来,就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这就需要我们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形式。根据教材

的不同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欣赏到文言文言简意丰的美妙,并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在众多的方法中,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为课文配插图、配乐朗读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如《核舟记》一文作者详尽地介绍了这艘刻在桃核上的小船,线索清晰、有序,非常适合让学生为此配插图。预习时我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疏通文意,并把这艘小船画出来。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画作,并互相评点、修改,找出大家比较共性的问题。虽然画的表现形式各异,但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也认真地研读了课本,有的还发挥了想象力,对课本内容进行了再创造。有的同学由于课文读得不细致,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笑话。比如说:佛印“左臂挂念珠倚之”,有的同学没理解,却把佛印的珠子挂在了脖子上等等。其实画错的地方,正是他们难以理解、容易忽视的地方,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轻而易举地把文章的内容理清了。这种争论、评点也有效的调控学生回到课本中,去寻找证据,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我给学生展示了“核舟图”,并与他们自己的画作进行比较、修改。这节课上得很愉快,下课后,学生还意犹未尽的互相交流自己的画,津津有味地谈论着,与以往文言文枯燥乏味的感觉完全不同了。 表演体验法适合《唐雎不辱使命》这类情节故事性较

(完整word版)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不喜欢文言文的,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们说:“语文我最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鲁迅文。”文言文被列为“最怕”之首,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和文言文学习的无助可见一斑。 在我们设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文言文存在以下看法:“我想学,可用不上。” “文言文,是应该学习的,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丢,假如连这都丢了,我们还剩下些什么,可是我曾努力去学过,但最终我放弃了。” “不是我不想学文言文,一是有点难,二是没用”,“我其实很喜欢文言文,也知道对自己有好处,可是我不会花时间去专门研究,老师教一点就学一点,碰到就学,碰不到就算了。”“学了没用,我不想学,但是考试要考。” 从许多的学生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文言文的作用,可是社会发展趋势让这些都变得无用,最多也就是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对于今后走入社会,这并不是一种能力,可学生仍然在学,试想,假如在中考、高考中去掉文言文这一块,还有学生会自愿、自觉的去学习文言文吗? 加上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学方法呆板,始终是一种基本模式: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再读课文读准字音,然后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忙着记笔记,课后再死记硬背,应对考试。连教师都对文言文教学提不起精神,感觉乏趣、乏味、乏力,缺失了现代文教学时的自信和洒脱,学生对文言文又怎能提得起兴趣呢?

白话文无法完全取代文言文,学生能够理性的看待文言文的地位和社会作用,学生害怕或没有兴趣学习文言文,教师教学文言文的积极性不高。这,就是当今文言文教与学的现状。 那么,应该如何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呢?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我们自身要有所作为: 1、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言修养,不断的积累有利于教学的材料。由于现在的中学教师工作较繁重,很少有时间重新学习,尤其在文言文这个离生活相对较遥远的科目上,教师在资料的积累上显得相对不足,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连续几年在教案上是只字未改,完全是以前的积累,这样是不利于教学的发展的。 2、教师要把文言文带进生活去感悟,将作品的思想感情尽量的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因为在中学语文文言作品所选篇目中所表现的更多是赞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可以找到与作品中相似的融合点的,这需要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找到了类似的融合点,就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与现代不合拍无法引起感情的共鸣。假如教师能很好的把握这一点,可能学生会做得更好。 3、教师应当重视语言研究和语言积累(针对古汉语)。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完成教学的任务,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在语言文字方面下功夫,抓紧时间多积累、多学习、多研究。首先要在学习研究中加深自己对语言的热爱,提高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 4、在教学方法上,要真正剖析自我,走出误区,其实,在教学方法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可以普遍运用的,唯一正确的就是要坚持“因材施教”,努力的找到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再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三、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我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自由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一些难句侧重讨论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提出不好理解或解释不通的语句,全班交流质

小学文言文教学课堂评价分析

小学文言文教学课堂评价分析 摘要: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尤其是在教学评价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小学课堂文言文教学评价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新时期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评价方式和改进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不断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小学语文;教学评价 文言文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不断汲取古代文化精髓,培养自身的文化气质,因而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从各个方面来不断改善和提升文言文教学效果。 一、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内容并不多,但即使这样也会让首次接触文言文形式的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加上教学方法上的不重视,导致小学文言文教学效果并不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上: 一是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在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会选择从生字开始讲解,然后进行逐字逐句地翻译讲解,这种教学方法显然太过于枯燥单一,学生很容易失去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也很难理解文中想要表达的人生

哲理。 二是教学评价过于单调。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但当前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评价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太过单调和死板,反而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评价措施 针对当前文言文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主要是从教学评价这一点上来对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提升措施进行了探讨,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能够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多元化的评价内容 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能力。教学评价内容可划分为认知领域评价和非认知领域评价。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阅读能力、态度、识字能力等多个角度进行教学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在文言文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比如,在学习《伯牙绝弦》这篇古文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对学生是否掌握字词进行评价,而且还应该对学生的阅读兴趣、感悟能力等进行评价。比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伯牙绝弦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教师可以适当对学生朗读字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的新教材中,七年级每个单元有一篇文言文,八、九年级每册有两个单元的文言文,整个初中阶段共选入了五十二篇文言文,其数量之多,比例之大,真是史无前例。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均有其独到之处,它们所蕴含的内容,既展示了我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又显现了古代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学习这些文言文,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如何教好初中文言文,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潜心思考,不懈研究的问题。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首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就是说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古汉语功底。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比,二者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变化。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阅读大量优秀的文言文作品,系统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给学生讲好教材。这是教好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教师可以激励学生去看《聊斋志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电视剧,给学生讲一些“画皮”、“武松打虎”、“大闹天宫”、“桃园结义”的故事,以激发他们产生读原著的欲望,尤其是要指导学生从读浅显易懂的《水浒传》、《西游记》等开始,然后再逐步深入,不断积累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去感悟文言文的精美,在潜移默化中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自觉自愿的欲望和行动。 第三,“纲举才能目张”。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必须抓好下面几个重要的环节,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预习环节 和学习现代文一样,进行文言文教学,也要预习。要学会利用课本的注释以及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有注释,它好比拐杖,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阅读文言文时要善于借助文下注释,了解课文的出处、写作背景、文学常识和作者的相关情况,借助注释中的生字、生词初通课文大意。培养学生将重要的生字、生词抄写在作业本、笔记本上进行识记的好习惯,以达到逐渐丰富和积累文言词汇的目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必须养成利用工具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对于初学文言文的人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下的注释,总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全部解决课文里的文言词语,鉴于课文篇幅的限制,有的注释不可能进行详细的解说,这就需要学生在预习时,要善于运用工具书。比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学生会以为是现代汉语中的“jiàn”,而不会读成“xiàn”。“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不查找工具书,学生就不知道它是“时”的意思。运用工具书,可以帮助学生清除大部分的文字障碍,并养成自学的习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教材还是读本,文言文都占有较大的比例。2002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作了如下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足见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近年来,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部分的考试题型、难度、比例也几乎形成模式。明白这些,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随着课改的纵深推进,文言文教学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已大大落后于时代要求,严重阻碍着教改的进行。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积极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已踏着时代节拍应运而生。对文言文兴趣培养是每位执教者探讨的课题。那么,如何做到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中国是一个文化悠久和教育发达的国家。如果按照鲁讯先生所说的,“要让我们的后代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一代一代的被熏陶下来的”(《我们是怎样教育儿童的》),那么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绝对不能轻视。《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都是我们熟知的古代学校教材,它折射出的古代政治、经济、学术、思想、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我们的后代没有理由遗弃它们,因此,对古文学习兴趣的引导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为人之师应该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1、情境引入是激活学生求知欲的第一要素 我国古代优秀的文章大多产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动人的故事隐藏其中,挖掘出来去感染学生使其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引起对文章的注意。如《孔雀东南飞》那曲折的故事情节,凄惨的爱情故事,封建家长式作风干预婚姻而致使有情人难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将这些挖掘出来都能打动学生的心房,引起学生对文章的注意。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用在文言文教学中再恰当不过,它道出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认知规律 文言文语言简练凝重,和我们有一定的语言差距,需要我们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它的思想内涵。因而诱发学生朗读文言文的兴趣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教学手段。 二、个性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七年级上学期一次语言测试的文言文阅读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上中学后,你才开始学古文,你看到这个题目(文言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学好它,请说说看,与同学分享。”看到这个题目,我当即想到了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是的,教师的职责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传授知识,解决疑惑,这固然是对的,但我想: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的职责不只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传授给学生方法和技巧。在这里,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收获,也就是文言文教学重在指导。 一、指导学生熟读文言文。 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熟读课文,才能领会文章的主旨。毕竟文言文跟现代文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熟读,是学习文言文所必须要做的事情。熟读文言文应在两个方面指导:一是读准字音,要读准字音,必须要充分利用字典或词典解决问题,教师还要提醒学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1、破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改变字音的通常读法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读法。如: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骑,音jì一人一马的全称)。2、通假异读。字词通假,产生的异读,通哪一字,就读哪一个字的读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说”通“悦”,读yuè)。二、断句,

即读好句子中的停顿,断句的原则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语法结构、朗读结构、重音的强调,也可以说主要从朗读和节奏上读断。如:“前人之述/备矣”就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民/不以/封疆之界”这就是一个主谓宾构的句子。“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这个句子,除主谓宾断读外,还应将“而”这个转折连词强调出来。一般情况下,“之”字是结构助词“的”时候,不与前后断开,如是状语后置就要特殊对待,当然,文言文的断言没有一个绝对的固定格式,在阅读中还要训练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感情的同时,较准把握断句。 总之,指导学生在感情的同时,为疏通文意打好基础,因为字音的识读和读好停顿都与理解字音和句意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步扎实好了,理解疏通课文大意就容易多了。 二、学生正确理解词义 词义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因为正确理解词义是阅读文言文的第一步工作。不明白词义,就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甚至无法进行阅读,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理解词义,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 文言文实词的使用比较灵活,或通假,或一词多义,或词性活用,或古今异义等。学习时,我们应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准确理解其含义。 《醉翁亭记》中的“云归而岩穴螟”和“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两句都有“归”字,按一般意应为“回去”,讲太守回去好理解,讲云回去就不好理解了,显然,“云归”的“归”应取另一义,释为“归

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榔坪中学郑金兰 在人类生活日趋复杂化的现代社会里,在科学文化知识急剧增长、学习内容日益广泛化的现实中,还应该占用时间和精力去教学文言文吗?要认识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首先必须明确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依据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应给文言文教学以必要的地位和赋予应有的意义。 课文中的文言文应该保持适当的比重,这是因为在中学阶段教学文言文,具有多重的意义。 文言文教学的第一个意义,是使学生初步接触古代汉语,感受汉语的历史演变,进而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从古迄今,汉语书面语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构成古代书面语言的文言文和今天的书面语相比较,在用字、构词、造句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质。为了使学生能阅读文言文,就要作相应的阅读训练。从训练中,使学生初步了解到文言文的性质和各种特点,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特别是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文言文教学对未来从事古代历史、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以及医学、农学研究的学生来说,其基础训练的意义尤为重要。 文言文学习的第二个意义,是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法,借以提高现代语的写作能力。文言文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简练,富有韵味,结构精当,巧妙。学生学习它的遣词造句法和文章构成法,既可以学习到汉语运用的知识,又可以感受到古汉语的力量和作用,进而受到写作的启示,学习到写作方法。不仅诗词、文学散文可使学生学习优美的语言,得到美的体验,就是一些政论文,内容也是丰富多彩,韵味无穷的。 文言文学习的第三个意义,是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丰富灿烂的文化,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为现代文化提供可资借鉴的东西。文言文和现代语体文在内容方面的一个最大不同点是,它反映的是古代的社会、前人的生活、过去的文化。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通过作者的观察、认识和文字表达,了解到古代的社会状况、文化艺术、生活情景以及古人的心理状态、思考感受方式等。把它们和现代生活相比较,可以判明应该批判些什么,继承些什么,使古代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当然,要了解古代社会,要继承文化遗产,学习文言文并不是唯一的途径。但是学习它,毕竟是了解先人的历史,探究古代的社会,以及古代文化对当时和后代的影响的必要途径。文言文中对现代有直接意义的内容,可以深化对社会事物的认识,思考社会、文化、人生等等的意义。 文言文学习的第四个意义,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道德情操教育。文言文学习与现代语体文的学习一样,都不单是满足智育目标。任何阅读的意义都不止于语言的、文化的,必然包含着世界观的和道德伦理的因素。在这个意义上,语言学习从来不止是语言能力教育,在思想感情、精神意志等方面也有教育作用。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浅谈言教学的创新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言教学往往费时费力,劳而无功。我个人认为言教学应激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提高预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要善导主体,师生互动相长;重诵读、重感悟、重赏析,将言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为归宿。 一、强化预习、主动探究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除让学生明白言学习的重要性外,还应千方百计地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在首位,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因为任何创新与灵感都是在主动性极强的状态下产生的,再好,教师再有水平,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则无法引导他们欣赏语这个“大观园”的美。这正如一个演员,若不能通过独自揣摩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命运设计自己的表演而全靠导演指点,那他永远成不了真正的演员。学语也一样,只有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主动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言的教学目的和以育人的任务才能完成。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在指导预习时,我们尤其注

意诵读的指导,先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第一遍参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再默读,揣摩其停顿、轻重、语气和节奏等;紧接着再高声朗读。除读出轻重缓急和节奏语气外,力求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在熟读感知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课前提示”,课后练习、注释及有关工具书,疏通意,划出百思不得其解的词句,并尽可能制成问题卡片,为上课时质疑问难做准备。总之,只有让学生课前多做些探究性的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求知的苦与乐,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导主体,互动相长 课堂既是教师的舞台,也是学生的舞台。教师仅是教学这台戏的导演,主角还得让学生唱。在教学中,我们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和五官,使其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本组成员在预习中遇到的难题,教师随机给予必要的指导,在分组讨论中,尽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引导他们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能动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指导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之后,再引导他们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感知课,理清的思路,指导他们整理常用的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事先把筛选出的知识点归类,然后组编成练习题,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关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阶段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文言文往往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把文言文称作“第二外语”,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悲哀。的确,就目前的社会状态而言,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它所依存的语言环境。但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的用法依然保留着文言的痕迹,所以不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语言延续的角度,我们都不能放弃文言文,那么怎样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集中高效地展开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这四方面进行考虑。 一、明确文言文的价值 (一)文言文产生的原因。 1、古人生活比较简单,需要使用的字的数量比较少。尽量记载大事。后来要表达东西多了,就使用以前的字代替。当然也包括避讳。(通假字) 2、书写条件限制,必须简省文字。必须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最多的内用。(省略) 3、早先没有考虑到文字的传播,对已经共知的内容大部分省略了。(纪年的简省) (二)文言之美。(可以结合“汉字之美”作专题介绍) 1、文言文是最经济、最实用的语言。在相同的内容下,文言最

经济,比如电报、短信 2、文言文具有音韵的美、含蓄的美。可以用诗词,美文为例。 3、文言文离我们并不遥远。流传下来的成语、固定说法。有的特殊用法依然可以在现在生活中见到,比如有这样一个使动用法在现在使用的例子,外国人非常费解中文的足球报道说,往往标题为“中国队大胜某某队”时是中国队赢,而标题为“中国队大败某某队”时还是中国队赢! (三)文言文并不难学。文言文大部分也是单句结构的,使用我们熟悉的单句结构的法则进行分析是能够了解并掌握的。 二、日常的综合性渗透 既然学生日常生活已经很少接触或接触不到文言文了,那么我们应该在平时注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综合性的渗透,从而达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创设文言学习的环境。比如要求学生按期阅读文言读本,从《新序》、《说苑》、《世说新语》等古籍中挑选短小有趣的故事(或成语故事的原文)作为积累,再比如在进行写作文的训练时可以适当穿插文言短文的阅读与翻译让文言文的阅读和其他的语文能力进行整合训练。示例: 1、翻译下面这篇短文 造屋 有一愚人,居于东市。见邻人居室华美,乃自思维:彼有居室如是。何我独元?乃寤寐思量:何处作基,何处立柱,何处架屋,何处安门,如何涂饰,如何安顿。如是五年,一砖未置,—木未备。其人抚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介绍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介绍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介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

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再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三、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据笔者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中学文言文教学走 进了一个怪圈:教师只向学生讲解翻译,学生只管记忆翻译和 名篇,没有互动,没有激情。而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既不能提 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不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承担着授业、解惑任务的教师因为他们没有向学生讲解文言文的社会功能,学生不懂得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 些“之乎者也”,学它干什么,好象不学也可以。 其次,教师自己对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力度不够,即不够重 视文言文教学,也未找出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案,致使 学生对那种老套的教学手段毫无兴趣,更谈不上自己去主动 的学。 最后,当然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学生自己重视不够,认 为文言文离现在太远了,现代人又不说文言文,学了没有益处。有时他们还问老师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因此,要把文言文教学从怪圈中引出来,必须要从我们教 师自己做起,去解决学生思想方面的误区,去提高自身的教育 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向学生讲解文言文的社会功能,消除学生的思想误区

文言文的社会功能十分广泛,大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文言文是研究历史的切实保证。利用文言文的工具研究历史,可以从中获取经验教训,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推进我们各项事业发展。其次,文言文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它是民族精神支柱。孔子的“克已复礼”,孟子的“舍生取义”,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超越古今时空的精神正是通过文言文载体代代相传,至今仍在升腾激荡着我们的后生学子。最后,文言文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工具。诵读文言文可以时时激越浓郁的情愫,产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无限依恋,从而形成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并随时化作重振河山,抗击入侵者的力量。 二、把握一个教学根本――诵读 诵读(朗读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唯一正确途径,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除此别无他法。 但应注意在诵读时应注意句读,注意去理解它的意思,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去死记硬背。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来读去,通过口、眼、手三条渠道,字、词、句自然而然地进入大脑,课文的内容和意旨,随之融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体现一个教学宗旨――放

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中学教学2019年第5期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提升学生们的文化传承能力的关键。优化文言文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升文言文教学课堂的体验性,让学生们在体验式的文言文阅读过程中传承文化经典,体验文言文阅读之妙,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那么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优化文言文教学方式呢?下面我将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论述。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情感 人是情感的动物,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在情感的驱动之下进行的。因此,要想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在文言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激活学生的课堂情感。而教学情境是学生展开文言文阅读活动的基本情境,也是影响学生课堂情感激活的重要因素。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以情境教学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在《湖心亭看雪》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先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学设备展示了《湖心亭看雪》一文的课本插图。然后,我问学生们:“这幅图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湖心亭、小舟、人。”学生答。“和我们所看到的其他图画相比,他有什么画面特点呢?”我又问。“更简洁。”“都是点和线。”“有大面积的空白。”……学生纷纷说道。“那这样的图画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你可以描绘一下这幅图画吗?”我继续引导道。接着,学生们以自由发言的方式解读了图画,并在图画与文本的对照中感受了雪后西湖的美。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图片教学的方式导入课堂教学,以图片的强大感染力迅速将学生们带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们在对画面留白鉴赏中感悟了文本中的留白艺术,提升了文言文鉴赏能力。 二、小组合作,强化课堂参与 参与是探究的前提,要想提升初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课堂体验就要让初中生充分参与到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探究过程中去,让学生们在参与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而小组合作教学法恰好就是一种可以强化学生课堂参与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木兰诗》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先将学生们分成了人数适宜的语文知识探究小组,然后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如下问题进行探究: 1.木兰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2.木兰在军旅生涯中经历了哪些事情? 3.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接着,学生们纷纷就上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终在观点的表达了优化中掌握了文言文文本内容,提升了文言文解读和分析能力。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推进文言文解读活动,打破了教师在文言文解读过程中的权威地位,促进了学生个人观点的充分表达、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进而降低了文言文解读难度,提升了文言文教学质量。 三、适当留白,驰骋学生思维 留白本是中国古典绘画技法,后被应用到了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留白手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有效的关照了文言文的文体特点,驰骋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堂体验。故要想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学质量,我们不妨将留白手法推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去。 例如:在《桃花源记》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我问学生们:“桃花源是一个什么地方呀?为什么桃花源中的人们不愿意让渔人告诉别人他们的存在呢?它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地方还是现实存在的呢?如果现在还存在桃花源的话,那么我们该不该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呢?”随后,学生们以自由发言的方式探究了上述问题,在联想和想象中拓展了知识学习范围,获得了课堂情感体验。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组织开放式问题的方式激活了学生思维,让学生们在开阔的知识探究空间中锻炼了逻辑推理能力和语文思维能力,感受了陶渊明的桃花源式生活理想之美。 总之,要想提升初中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就要充分分析初中文言文教学实际,然后根据初中生的学习实际和文言文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强化初中生的文言文课堂参与。 参考文献: [1]邱九明.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之我见[J].读与写(教育学刊),2019,16(03):55. [2]孙有喜.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5):145. 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殷海燕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丽日中学 摘要:重新理清“言”与“文”的概念,提出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恰当地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言”是文言文的根基,“文”是文言文的灵魂,进而改革目前“重言轻文”的文言文教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因言释文,还是因文悟言,都是要做到“言”“文”和谐统一,从教学内容取舍、文本价值取向辨析和学习方式方面深入思考“言”与“文”的课堂整合取向与方式。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官方语言,大多数古典文献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写成的。故要想传承我国语言文化经典,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就要优化文言文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优化文言文教学、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 ·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