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莎士比亚《麦克白》中人物悲剧性

论莎士比亚《麦克白》中人物悲剧性
论莎士比亚《麦克白》中人物悲剧性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

2 母语正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3 论《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自然主义特色

4 从《胎记》中阿米那达布的人物分析看人性的原始表达

5 英文电影题目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研究

6 浅谈《基督山伯爵》的主要宗教思想

7 论委婉语与国际商务谈判

8 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的使用

9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主义

10 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浅析及其解决方法

11 浅谈时代背景对于《飘》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

12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

13 从合作性原则看品牌代言中广告语的使用

14 A stud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standards:faithfulness,fluency and beauty

15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英旅游文本的翻译

16 从《马丁?伊登》分析杰克?伦敦的“超人”思想

17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

18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

19 从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人物看克里斯蒂的反女权主义倾向

20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

21 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

22 A Brief Study of Anti-female Bias in English

23 从目的论的角度谈商标翻译的原则及技巧

24 从英语演讲的修辞运用看语言性别差异

25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

26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27 浅析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

28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远离尘嚣》的生态悖论

29 论美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30 The Analysis of Teacher Images in English Films And Their Impacts on Young Teachers

31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

32 西方骑士精神与中国侠义精神的比较研究—以《亚瑟王之死》和《水浒传》为例

33 解析喜福会中美籍华裔妇女的冲突和身份问题

34 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

35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哈利波特》小说中魔法生物名的翻译

36 唐诗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

37 动画片《花木兰》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解构和重构

38 On Hybridization i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Lexemes in Moment in PekingThe Duality of Life and Death——An Analysis on Virginia Woolf’s Mrs. Dalloway

39 A Study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Barn Burning

40 西方影视作品中的美国婚俗研究

41 The Embodiment of Xu Yuanchong’s“Beauty in Three Aspects”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42 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

43 金庸武侠英译中的文化传递

44 中英文数字文化对比及其翻译

45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矛盾性——从传记角度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童话集》

46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解读

47 英美小说《傲慢与偏见》和《飘》中的女性主体意识比较分析

48 英文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49 《推销员之死》中美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

50 试论提高初中英语作业的效果

51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Religious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hristians

52 Application of Foregrounding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Simile and Metaphor

53 浅析美国慈善捐赠的文化动因

54 论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

55 从《紫色》中的意象看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重塑

56 《白象似的群山》中话语权利争夺探究

57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谈唯美主义艺术观

58 论《科利奥兰纳斯》的政治悲剧

59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

60 An Interpret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Socialization

61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62 《喜福会》中母女关系浅析

63 从弗洛姆的社会过滤理论看中国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64 On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Type of J. M. Coetzee’s Disgrace

65 商务英语中含蓄否定句的研究

66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

67 论英汉机器翻译中被动语态翻译的缺点

68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69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

70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

71 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浅析中文菜单的英译

72 英汉颜色词在文化背景下的不对应性

73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74 On the Causes of the Tragedies of Tess and Jenni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Jennie Gerhardt

75 身体,规训与自我意识——《可以吃的女人》之福柯式解读

76 《嘉莉妹妹》中男女主人公命运的对比分析

77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

78 角色中体现的悲剧主题——《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之对比分析

79 从主角与配角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老人与海》中的生存主题

80 解析凯特肖班的《觉醒》中的哥特因素:浅析维多利亚时期妇女文学的觉醒

81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

82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

83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

84 论英汉口译中的数字互译

8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tagonists’ Growth i n Native Son and Invisible Man

8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87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看女性身份的遗失和找寻

88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以《阿Q正传》的两个译本为例

89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重生

90 英语模糊限制语的分类界定及其语用功能

91 论中西教育观的差异

92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浅析汉语成语中数字的翻译

93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94 国外品牌翻译及其接受度研究

95 春晚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和修辞学研究

96 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看《梦》及其英译本中主语的确定

97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98 中国旅游指南的中译英研究

99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 rbervilles

100 存在主义视角下浅析《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和布莱特的爱情

101 美国俚语的文化及特征

102 中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之比较

103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差异

104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105 生态哲人约翰?斯坦贝克

106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07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帽子和鸭子的象征意义

108 商标名的英译汉目的论研究——以洗护用品为例

109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American Marital Status on the Christian Views of Marriage 110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

111 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

112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113 论旅游广告的显影性

114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命运分析

115 李白对庞德和他的作品的影响

116 中美大学课堂文化比较研究

117 不同的阅读任务对高中生英语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118 论现实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119 埃德娜:一个孤独的女战士——解读凯特?肖邦的《觉醒》

120 宋词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121 名转动词的中英对比研究

122 论《海狼》中拉尔森船长本性的双重性

123 英汉谚语中“爱”的情感隐喻对比研究

124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125 《荆棘鸟》中的三位女性形象——追寻荆棘的女人

126 勃朗特姐妹作品中的视觉特征研究

127 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

128 从文化语境角度分析英汉禁忌语的异同

129 《吉檀迦利》中的泛神论思想

130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

131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132 Women’s Ro les in the Family Based on the Bible

133 中西文化差异分析—以国际商务谈判为视角

134 浅析《等待戈多》“反戏剧”的艺术特色

135 论汉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

136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

137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138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体特色分析

139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菜单翻译

140 广告英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141 Problems Occu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 142 鲁滨逊荒岛生存技能的分析

143 从《徳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贞操观和道德观

144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

145 论《简爱》中话语的人际意义

146 《达洛卫夫人》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147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

148 试析《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成长主题

149 梭罗的《瓦尔登湖》和道家思想在自然观上的比较

150 对英语政治新闻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151 The Developments of Marriage View over Three Periods in the West

152 中西方聚会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153 论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

154 从王尔德喜剧中的花花公子形象解读王尔德信奉的纨绔主义

155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

156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s

157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

158 附带学习和有意识学习对英语词汇习得效果的比较研究

159 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160 凯特?肖邦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研究

161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差异

162 探析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风险

163 神经漫游者中的两个世界

164 浅析托尔金在《魔戒》中的创作特色

165 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166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167 论应变能力在同声传译中的应用

168 《远大前程》中皮普的性格发展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169 嘉莉悲剧的原因探析

170 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

171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taphors with Animal Ima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172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173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174 The Gothic Beauty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Allan Poe’s Short Stories

175 浅论创造性叛逆—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为例

176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177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178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179 A Study of Humou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wo Famous Adventures

180 《榆树下的欲望》卡博特的悲剧分析

181 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英幽默

182 论文化差异在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中的表现

183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伦理观和英雄形象研究

184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 185 试析《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186 中美文学作品中乌鸦意象的对比——以爱伦坡“乌鸦”与唐诗宋词为例187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

188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189 论旅游指南的翻译

190 从奥巴马访华报道看中美媒体报道差异

191 On Michael Moore's Fahrenheit / From the Rhetoric Perspective

192 从服饰的变化看待中美文化的差异

193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

194 Approaches to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for English Palindromes

195 忠实与变通策略在科技翻译中的运用

196 An Analysis of Huckleberry Finn’s Personality

197 浅析《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198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

199 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纯洁一词不同理解的分析

200 试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女主人公艾米莉的形象

_从电影《麦克白》看莎士比亚的悲剧特点

电影文学 DIA NY ING WE NX U E 第7期/2016年/总第652期 从电影 《麦克白》看莎士比亚的悲剧特点肖少华 王立宾(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摘 要] 《麦克白》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形象地刻画了麦克白的悲剧人生。而1971 年由波兰斯基执导的电影《麦克白》 ,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以矛盾性的人物心理刻画和血腥暴力场景重新演绎了这一经典悲剧,将莎士比亚作品的悲剧主题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让观众在 光影的世界里品味着故事的内涵。本文从电影《麦克白》及其悲剧主题入手,探讨莎士比亚悲 剧的特点,旨在为研究莎士比亚及其悲剧作品提供有益的启示。[关键词]《麦克白》 ;电影;悲剧;莎士比亚1971年,由波兰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电影《麦克白》将莎士比亚戏剧的悲剧主题及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波兰斯基版《麦克白》由于坚持对原著暴力残忍场景的直接刻画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但是却勾勒出一个更加阴沉、孤独、压抑的麦克白形象。波兰斯基在电影《麦克白》中将自己的愤怒和痛苦融入电影人物的刻画中,充分展示了其对于莎士比亚悲剧的个性化见解,也让该电影成为名著改编电影的精品之作。 一、电影《麦克白》及其悲剧主题 电影《麦克白》中,导演波兰斯基充分尊重原著的悲剧性内容,对其悲剧性主题予以深度展示。电影中讲述了主人公麦克白的一生,以血腥、暴力、超自然现象等元素揭示了人性的堕落,在压抑和黑暗的意境中暗喻着对丑恶人性的批判。电影中主人公麦克白作为杀敌无数、战功赫赫的苏格兰将军,备受百姓爱戴和敬仰。他在卫国战争胜利后,被苏格兰国王邓肯敕封为爵士。然而他在战后凯旋归国途中,和其助手班柯偶遇三位女巫。这三个长胡子的神秘女巫预言主人公麦克白必定成为苏格兰未来的君主。在女巫的预言和夫人的诱惑下,麦克白逐渐膨胀并最终抵挡不住对权力的渴望而刺杀了国王邓肯,并陷害王子马尔康,人性随之完全泯灭。麦克白也从一个卫国杀敌的英雄摇身一变成为谋权篡位的奸佞。电影中主人公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先后杀死班柯、麦 克德夫全家,也让整个国家陷入黑暗恐怖的气氛中。随着影片的发展,麦克白夫人和麦克白也先后陷入恐惧和精神分裂的状态中,最终在麦克德夫的反抗下,众叛亲离而死无全尸。电影《麦克白》不仅将主人公麦克白从英雄堕落为叛国贼的过程完整地展示给观众,而且也将人性的堕落及后果完整地演绎出来。电影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延续了对人性主题的讨论,引人深省。 二、电影《麦克白》对悲剧主题的个性化阐述 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导演对莎士比亚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波兰斯基在电影《麦克白》的改编中,将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融入其中,使麦克白的悲剧更具有个性化的意味。 (一)以人性的挣扎凸显悲剧 《麦克白》作为莎士比亚最恐怖和激烈的悲剧作品,以戏剧性语言和宏大场景来展示人物的悲剧命运。但是电影《麦克白》则是通过人性善与恶的矛盾挣扎,从心理的角度刻画出了矛盾性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是欲望和野心让善良的人性最终堕落。影片主要通过麦克白及其夫人的内心纠结揭示了人性的挣扎,首先,影片主人公麦克白原来忠君爱国,骁勇善战,他的本性并不是丑恶的。只是在女巫及夫人不断地怂恿和诱惑下,逐渐迷失在欲望和野心中,为权力一步步走向疯狂和灭亡。但是在他诸多恶行中,电影没有回避 106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摘要: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看待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人作为一个感性动物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经营方式也大不相同。本文将浅谈中西方在爱情方面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西方、柏拉图、爱情观、等级制度、束缚 爱情是人类世界最为美好的感情,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之舍生忘死!古代陆游与唐婉的悲情故事,范蠡与西施的悲惨爱情,苏东坡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至今成为千古绝唱。近代的罗丝与杰克,他们的爱情令人向往。同样的爱情却有着不同的结局,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国家不同、文化范围不同、对事物的方法不同所导致的,对待爱情也是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一、中国的爱情观 (一)历史上,中国人对待爱情的观念与看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中关于爱情的经典绝句,充分表明了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向往,对纯真爱情的期盼与执着。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极大的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在古代,中国的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是私定终身,是会被当时的人所唾弃的。男女双方没有自主选择对方的权利,在结合之前甚至都没有见面的机会,就更别说他们之间存在爱情了。古代的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妻子和丈夫的关系没有亲密和互助而言,而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从属关系,女子出嫁到夫家也可以说就是一个机器,一个工具,没有自由,更何谈爱情。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令人向往的经典爱情。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爱情至今使人赞不绝口,曾有诗写到:“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爱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在古代,美好的爱情总是被无情的拆散,因为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受低级制度的制约,他们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还有不少悲壮的爱情被某种政治因素无情的拆散,范蠡和西施就是被政治的替代品。那时的没有天长地久的爱情,有的只是永恒不变的利益。一个国家,一个帝王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进行政治联姻,

莎士比亚戏剧的悲剧性

莎士比亚戏剧的悲剧性 师范2班 牟婷婷 2011112169

《麦克白》——走向精神死亡的过程 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作家,“英国戏剧之父”。出生于商人家庭,少年时就读于当地文法学校,爱好戏剧、诗歌。莎士比亚创作成就辉煌,共作戏剧37部,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卷(154首)。1608年左右,获世袭绅士身份,荣归故里,直至终年。莎士比亚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称人道主义。其最高成就在于戏剧,按内容可分为历史剧、悲剧、喜剧三大类。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剧中的麦克白是一个谋权篡位的人,他的堕落是人性弱点促成他的悲剧;他的毁灭死亡给人们以深思。而对麦克白夫人的描写更加深了麦克白的悲剧性结局。莎士比亚塑造的这一悲剧性人物是对刻画人物、探索人类灵魂黑暗面而获得的一大成功。 《麦克白》中野心家麦克白将军从战场上立功凯旋,由于野心的驱使和妻子的怂恿,利用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做客的机会,弑君而自立,最后,这个血腥的篡位者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所战败而死去。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 一、命运 命运是一种冥冥之中超越于人之外、支配人的力量,是人虽然看不到却可以感觉到的神秘力量。在古代社会是西方还是东方,在人们的生活观念中,命运一词根深蒂固,人们常将身边发生的悲喜剧看做是上天的安排或造化,人物悲剧使人们陷入对无知的崇拜和盲目的迷信,例如在两希神话中的诸多故事;在中国古代亦如此,史记中记载项羽兵败乌江时并不认为是军事的失利而是命该如此,“天

简析麦克白人物悲剧性

简析《麦克白》中人物的悲剧性 【摘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剧中的麦克白是一个谋权篡位的人,他的堕落是人性弱点促成他的悲剧;他的毁灭死亡给人们以深思。而对麦克白夫人的描写更加深了麦克白的悲剧性结局。莎士比亚塑造的这一悲剧性人物是对刻画人物、探索人类灵魂黑暗面而获得的一大成功。 【关键词】:莎士比亚、麦克白、人物悲剧性 【《麦克白》作者简介】: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作家,“英国戏剧之父”。出生于商人家庭,少年时就读于当地文法学校,爱好戏剧、诗歌。后因家道中落而辍学,20岁赴伦敦谋生。在剧院打过杂差、当过马夫。1590年,他成为雇用演员,开始舞台和戏剧创作生涯。后成为剧团股东,巡回演出。其间结识了一些青年贵族和大学生,受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1590-1612年间,莎士比亚创作成就辉煌,共作戏剧37部,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卷(154首)。1608年左右,获世袭绅士身份,荣归故里,直至终年。莎士比亚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称人道主义。其最高成就在于戏剧,按内容可分为历史剧、悲剧、喜剧三大类。 《麦克白》中野心家麦克白将军从战场上立功凯旋,由于野心的驱使和妻子的怂恿,利用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做客的机会,弑君而自立,最后,这个血腥的篡位者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所战败而死去。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 一、人物自身的悲剧性 (一)麦克白 主人公麦克白是一位英勇的苏格兰军中大将,他性格中最令人生畏的是他强烈的权利欲、野心和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残害他人之后难以控制的罪恶感。这两方面构成了麦克白采取行动的心理基础,也决定了他最终悲剧的结局。 麦克白像浮士德博士那样恶魔般的追求自己渴望的事物,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但麦克白又不能像爱德蒙和伊阿古那样的恶人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犯下的种种罪行。第一幕第二场通过军曹和洛斯爵士对麦克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面的描述,首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位平定叛乱、抵御外侵、杀死叛徒的勇敢的将军形象。然而麦克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的野心。 从第一幕第三场开始,伴随着三位女巫的预言,“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葛莱密斯爵士!/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考特爵士!/万福,麦克白,未来的君王!”麦克白的野心开始萌芽,并随着女巫前两个预言的实现而迅速膨胀。当邓肯王宣布立长子马尔康为储君,册封为肯勃兰亲王时,麦克白的内心反映是:“肯

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_麦克白_悲剧性分析

摘要:麦克白悲剧结局是由他自己的野心和权欲导致的,麦克白心中的野心与女巫的预言不谋而合,通过谋杀去实现这番预言完全是麦克白自己的欲望,麦克白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而不是命运悲剧。 关键词:性格悲剧;命运悲剧;麦克白;女巫;预言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也是篇幅最短的一部,戏剧动作发展最迅速的一部,与《哈姆雷特》的行动迟缓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一个用谋杀国王的手段来篡夺王位的故事。在这部悲剧中,莎士比亚着重描绘了麦克白从一个气势非凡的英雄沉沦为一个祸国殃民的暴君的过程,揭示了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对人性的吞噬。悲剧主人公麦克白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恶人,而是一个正直慷慨、英勇善战的英雄。是什么力量扭曲和毒化了他的灵魂? 英国19世纪文学批评家赫士列特认为,在《麦克白》中,“超自然势力不可抗拒的压力以双倍的力量激荡着人类感情的浪潮。麦克白自己被命运的狂力所驱策,像一只船在风暴中飘荡。”[1]由此看来,女巫是操纵了麦克白行动的命运女神,三个女巫正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命运三女神,而麦克白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并最终落到毁灭的下场,则完全被看成是受了女巫的捉弄的结果。这种说法显然是与莎士比亚的意图格格不入的。剧本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麦克白是在女巫的胁迫下才采取行动的。 一、女巫的第一次预言 剧中的麦克白是一个军功赫赫的大将,是国王邓肯的表弟,深受国王的宠爱和赞赏。苏格兰国内发生了叛乱,麦克白和班柯将军一起,经过激战,打败了叛军。在班师回朝的途中,碰到了三个神秘的女巫,女巫预言麦克白将成为考特爵士和苏格兰国王,也预言班柯的子孙将来也当上苏格兰国王,这是女巫的第一次预言。让人迷惑不解的是,这时候,国王邓肯的使者来迎接麦克白,并称麦克白为考特爵士,原来国王将叛变的考特爵士的封号和领地转封给了麦克白,女巫的预言应验了一半,这就勾起了麦克白更大的野心。于是麦克白就给家中的妻子写了一封信,把女巫的预言告诉了妻子。而麦克白夫人在得知这些预言的时候,脑子里顿时生满邪恶的念头,她决心鼓动麦克白夺取王位。麦克白回到朝廷以后,国王邓肯立长子马尔康为太子,这引起了麦克白的不满,在麦克白夫人的一再鼓动下,麦克白亲手杀死了在自己城堡作客的国王,并制造假像嫁祸于国王的两个侍卫。如女巫所预言:麦克白终于当上了国王。然而麦克白并没有忘记女巫还曾预言:苏格兰大将班柯虽然不能为王,但他的子孙将要当上苏格兰的国王。于是,麦克白夫妇决心要把班柯和他的儿子一块儿弄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布置了一个盛大的晚宴,把所有重要的大臣都请来,当中,特别隆重地邀请了班柯父子。但麦克白却暗地里安排刺客杀死了前来赴宴的班柯。所幸的是,班柯的儿子在混战的时候逃跑了。 事实上,女巫的第一次预言尽管对麦克白产生了巨大的诱惑,但是,根本原因还在于潜伏在麦克白心中的权势欲立刻与女巫的预言产生了共鸣。这一点,可以通过麦克白和班柯对预言的截然不同的反应得到证实。班柯虽然也有对权势的渴望,但却心地坦荡,因而他对女巫的预言一听了之,毫不动心。可是,麦克白一听到女巫的预言就惊恐不已,立即产生了邪恶的念头。显然,女巫的预言只是向麦克白表明了未来的可能情况,而抵制诱惑还是屈从诱惑则完全取决于麦克白本人。更何况,女巫只是向他宣布了可能发生的事情,将他尊称为考特爵士和未来的君王,然而只字未提实现这些预言所必须采取的行动。由此可以断言,通过谋杀去实现这番预言完全是麦克白自己的想法。 二、女巫的第二次预言 麦克白虽然派刺客暗杀了班柯,但是班柯的儿子却逃脱了,麦克白的心病仍然没有消除,更可怕的是,在那个晚上的宴会上,班柯的鬼魂屡屡出现,鲜血淋漓地坐在麦克白应该坐的位子上,麦克白被吓得魂不附体,对鬼魂否认自己与谋杀有关,班柯的鬼魂除了麦克白之外,众人都看不见,因此麦克白的这一番辩白反而引起大臣们的怀疑。此后国内流言四起,麦克白终日生活在可怕的幻觉之中,心力交瘁。登上了王位的麦克白并没有得到一点欢乐,却时时在担忧王位的丢失。于是,麦克白又去找三个女巫,在荒野里的一个山洞里终于找到了那三个女巫,这三个女巫又神秘地发出三个预言:一,要他留心大臣麦克德夫,二,没有一个妇人所生的人可以伤害他。三,麦克白永远不会被人打败,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树林会冲着他向邓西嫩方向移动。得知这三个预言后,麦克白还没来得及下手,大臣麦克德夫已经逃往英格兰,麦克白便派刺客杀死了他的妻子和儿子。如果说麦克白第一次遇见女巫纯属偶然的话,那么,在谋杀了邓肯和班柯之后,他再度去和女巫见面时,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不是女巫来找他,而是他自己主动找上门去。麦克白在这次和女巫会见之后,立即就去屠杀了麦克德夫的妻儿。而我们知道,在女巫与他的第二次会面时并没有对这个暴行有任何暗示。 麦克德夫怀着深深的仇恨,与避居国外的王子马尔康带领一万英格兰将士打回了苏格兰。这时,麦克白因为不得人心,已经众叛亲离。但他仍然把希望全寄托在女巫的预言上。麦克白把自己的王宫搬到了地势险要的邓西嫩高山上的城堡。麦克白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准备凭借地理上的优势与对方决一死战。麦克德夫和马尔康王子率领的军队已经打回了苏格兰,在勃南森林附近,为了隐蔽实力,马尔康王子让每 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 —— —《麦克白》悲剧性分析 杨振喜 (北华大学文学院) 84

爱情观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对爱情的认识、观点至今仍引发人们去争论和思索。冲过硝烟弥漫的高三,跨进了大学这一环绕着神圣和浪漫光环的象牙塔,成为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天之骄子。然而,荣耀感和新鲜感退去之后,随之而来的大学生活却让我们无所适从:宽松的管理给了我们广阔的发挥空间,大量空余的时间却让我们倍感迷茫;远离父母家人的生活给了我们独立自主的自由,经验和知识的局限性却让我们不断受挫,欲行又止;大群聚居在一起的同龄人给了我们人际交往的无限机会,客气拘礼但缺少真诚热情的交往方式却让我们有了弦断无人听的感慨;校园里双双对对的恋人身影给了我们生动的启发,真正适合的人生伴侣却不可轻易求得……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终身伴侣,如何找到真正的爱情,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爱情观。我认为爱情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恋爱感情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一个正确的爱情观会引导人走向健康、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先看看爱情的涵义。电子词典里对爱情的解释是:男女间爱恋的感情。这没什么好说的,倒是后面的英文:personal affection有点意思,私人的爱情或说私人的疾病。大约爱情是西方传来的产物,到底是人家说的触其本质,处理好了是爱情,处理不好便是疾病! 我们公认爱情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情绪。感觉和情绪本身就一种很玄妙的东西,作为这里面最复杂的一种,爱情就更是说不清道不明是个什么滋味了。不过,我们可以研究一下爱情的作用或曰任务。 爱情大约有四大作用:其一让男女双方愉悦,可以快乐的生活;其二进一步升华到婚姻,繁衍后代;其三激发灵感,生出新的艺术;其四解除人生的孤独寂寞。由笔者看来,爱情的每一个作用很伟大,每一个作用都是对人生的最大慰藉!然而,并不是每一场爱情都可以把四种作用全发挥出来,或者说不是每一份爱情都含有这四种作用。所以,我们亟需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把握爱情的内在规律,从而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爱情史! 首先,端正恋爱态度。对大学生加强爱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封建婚姻只强调婚姻的封建义务,无视人有爱的权利,具体表现为包办婚姻“三从四德”等,那是对人性的奴役,必须予以否定。但是,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不承担爱的责任,就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泥潭,这种只图享受、不负责任的轻率行为理应受到指责。一位教育家曾教导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惜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想借爱情寻欢作乐的人,是贪淫好色之徒,是堕落者。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她缔造幸福。”这种爱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爱,是感情,只能用感情去爱,而不能用道理去爱。”爱,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情感,当然也只能用感情去爱,这并没有错,但人作为人,既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人之爱其所爱,除开感情因素,也应当讲究理性,应当符合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无理性的爱是盲目的,很危险的,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一场悲剧。 其次,要正确对待爱情的有与无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切高层建筑要有经济的基础,任何事要在吃饱饭前提下开展。作为人类最高级的感情,爱情绝对是一种奢侈品。既然是奢侈品,就必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有部分人可以享用,而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所以,如果我们终其一生也没爱情的话,要坦然面对,不要感伤。其实这就是老祖

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

《莎士比亚悲剧》 莎士比亚的作品突出集中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特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产生,深刻揭示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人类的生活和斗争。莎士比亚的悲剧带给我们的,是我们生活的智慧。尤其是他的悲剧,使悲剧从神的世界来到人间,直接反映了社会、人生、人的关系、人的斗争、人的命运……莎士比亚的悲剧有着独特的特点。 第一、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莎士比亚的悲剧表现的社会内容和哲学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它以精湛的艺术形式,博大的思想内容表现出主人公人文主义理想的幻灭,反映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索。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悲剧《雅典的泰门》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深入思考,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 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奥赛罗正直淳朴,相信人而又嫉恶如仇,在奸人摆布下杀妻自戕,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自豪、自信中迷失本性,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难。麦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及的罪人。这些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

论莎士比亚的爱情观

论莎士比亚的爱情观 姓名:杨冉冉学号:317010807717级 摘要: 爱情,是千百面来亘古不变的被人们最多追求和谈论的文学主题。它不仅是喜爱文学和热爱生活的人所向往的精神层次,同样也是各世纪诗人和戏剧家们追求和探究的永恒主题。爱情自然会带给你们莫大的幸福感,是赐予女性挣脱社会枷锁,追求自由爱情的巨大力量。但任何有力量的事物都会在人类的催化下产生两面的效应,比如悲剧和戏剧。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学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在古往今来的世界文学史中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除了莎士比亚醇厚的文笔,故事架构符合当时阶级的发展,矛盾思想的激化,我想亘古不变的主题-爱情是吸引人们去探讨和吸引后世关注的其中原因。本文试图就莎士比亚的作品对其的爱情观点进行追踪和分析,深度研究莎士比亚爱情观的内涵。 关键词:莎士比亚封建统治激进纯情浪漫的人文主义爱情观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色彩浓重的作家。他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作品影响巨大,他将诗和剧有力的结合,创新了传统的戏剧文学,并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悲喜剧等相集合,是对后世文学的巨大奠基。他一生写了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是

“英国戏剧之父”。 一、莎士比亚戏剧前期理想和自由乐观的爱情观 这段时期的社会王权巩固,经济繁荣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阶级矛盾有但并不那么激化,并且上层社会的主导倾向,喜欢看戏,喜欢看有张力的戏剧。所以这段时期的创作特性还是乐观主义和追求幸福,快乐生活,反对禁欲主义。 莎士比亚此阶段戏剧中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可以看出当时人文主义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打破禁欲主义、封建伦理道德束缚,释放个性,追求爱情自由不惜牺牲一切的憧憬。 这个时段的的爱情大多是一见钟情,此志不渝的。一旦男女主角找到所爱,就会有各种困难和束缚,而他们会以更激烈的方式相爱,不惜冲破重重障碍,以生命为代价去进行斗争,追求纯洁的爱情。这些作品在歌颂爱情的自由,同时乐观的对爱情充满了幻想,但是盲目的和激进的。比如《罗密欧和朱丽叶》中,朱丽叶对罗密欧一见钟情,就说出令人震惊的表白:“要是他已经结过婚,那么坟墓便是我的婚床”,说明他们的爱情是盲目和极不理智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一部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他们为了爱情自由,不惜双双殉情,以年轻的生命了结两大家族的仇恨。但即使《罗密欧和朱丽叶》以悲剧收场,但文中展现的爱情观是至真至纯的,是浪漫的、美好的,充满了青春的气息,也是充分表现了对爱情的歌颂,歌颂他们积极挣脱父权,说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要求婚姻自由,追求个人幸福,真正体现出一种平等的浪漫理想主义人文精神,具有积极进步的社会意义。悲喜剧的特色也是源于当代社会表面的繁荣,也说明理想主义必将经过一番与封建传统和父权的斗争,而不一

莎士比亚悲剧研究

莎士比亚悲剧之美及其人性探索的意义 以《哈姆雷特》为例 [班级]新闻111班 [姓名]韩文 [学号] 1105010226 [上课时间]周一七、八节

莎士比亚悲剧之美及其人性探索的意义 有人说,悲剧,是崇高的诗,它有一种美,一种冷峻而又壮丽的美。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是欧洲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每一篇著作都脍炙人口,被世人追捧,而他的悲剧更是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莎士比亚的悲剧以《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四大悲剧为代表。他的悲剧主题思想颇富深意,其人其事充分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关注和思考,对对抗现实、超越自我、超越时空的伦理规范的追索。本文以《哈姆雷特》为例,探讨悲剧的美感,以及莎士比亚悲剧人性探索的意义。 第一部分 悲剧之美 如果说生命的诞生带来了无尽的喜悦,那么生命的逝去就带来了无尽的美感。死亡是一种形式完满的艺术,生命逝去的那一瞬间所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无穷的,是一种生命最真实最彻底的呐喊。在人们的生活中欣赏悲剧会止不住的流泪,因为在悲剧中美受到摧残的同时,又更加显示出其光辉品质。“悲剧美”就是悲剧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给人以强烈的道德震撼,它通过怜悯、畏惧达到惊赞和义愤,从而激励人类从事伟大艰巨的实践斗争的决心和信念,使人们获得崇高的体验,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悲剧所具有的特殊审美功能对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使人们坚定地追求真、善、美都有特殊的作用。 莎士比亚的悲剧是命运悲剧,是性格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欣赏莎士比亚的悲剧之美要理解其悲剧作为文学作品的形式与结构之美、作为戏剧作品的艺术之美以及作为人类文化产品的精神力量之美。 一、莎士比亚悲剧作为文学作品的形式与结构之美 威廉.莎士比亚一生从事写剧和演剧,虽然他写剧不是为了建立文名而 是为了自己所属的戏班能有戏演,但是,不可否认的,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具有极大的文学成就,这体现在不管是这些悲剧作品的结构、形式、语言、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都为欧洲戏剧的发展打开了一种新的局面并影响着后世的戏剧创作。

《麦克白》之暴力叙述及其美学意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 2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3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4 从“狗”和“龙”的谚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5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 6 简论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和翻译 7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8 从目的论看电影《音乐之声》中对白的汉译 9 浅析美国慈善捐赠的文化动因(开题报告+论) 10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 11 高校学生英语口语课堂焦虑感控制的研究 1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4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15 小学生英语学习中情感态度的调查研究 16 卡克斯顿印刷业对英语传播的贡献 17 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18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 19 论凯特肖班《觉醒》中的超验思想 20 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21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Translating San in Chinese Idioms 22 论《好人难寻》中的哥特特征 23 从Hofstede的文化维度角度解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24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25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Symbols Which Reflect the Emotional Keynote of Wuthering Heights 26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27 考琳?麦卡洛《荆棘鸟》中麦琪悲剧命运的成因 28 《红字》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 29 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 30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31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 32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比较 33 探究汉英翻译的中式英语现象 34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 35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36 澳大利亚传记文学中的土著文化:以《我的位置》为例 37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英语幽默理解障碍 38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 3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0 基于精细加工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

关汉卿及莎士比亚的悲剧特点对比

相隔百年的中外悲剧对话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悲剧特点对比 13世纪,正值中国元朝开朝年间,一个自视为前朝遗民的汉族文人,在徜徉留恋瓦肆勾栏之时,创作了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战斗檄文式戏剧,他就是关汉卿。300年后,英国出现了一名集诗人与编剧的才能于一身的文艺复兴先驱,用华美而深邃的文字,丰满而传神的人物,紧凑而曲折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他就是莎士比亚。究竟是怎样的魅力,让两个异时异空的戏剧家的著作名垂千古?下面将试着通过对两者悲剧创作特点的对比,一一揭示其成为经典的原因。 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分为三类:一,历史剧。这类剧目描写了历史上著名卫国英雄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批判了乖X暴戾的外族政权对汉族人民的压榨。剧目包括《单刀会》《西蜀梦》《单鞭夺槊》等。二,公案剧。这类剧目描写了一个个冤案错案,揭露了残暴和黑暗的政治社会势力对弱小阶级人民的压迫,表达了人民向往美好公平宁静生活的心愿。剧目包括《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等。三,爱情婚姻剧。这类剧目描写了妇女为爱情,与封建婚姻家庭制度斗争的故事,表现了女性在抗争中的智慧和胆略,体现了鲜明的美丑冲突。剧目包括《救风尘》、《望江亭》、《谢天香》等。 再看看莎士比亚,他的戏剧按照其创作年代的不同,亦可以进行相应分类:第一时期,历史剧和喜剧。作品主要有《亨利六世》、

《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等。第二时期,悲剧。作品主要有《哈姆雷特》、《终成眷属》、《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第三时期,传奇剧。作品主要有《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 在本文中,我想主要将关汉卿与莎士比亚的悲剧作为探究对象。 一、故事结构和情节设置 作为中国戏剧家,关汉卿所受的创作理论和创作习惯限制远没有莎士比亚大。那时英国戏剧创作流行的是“三一律”的原则,即一个情节线索,一天时间和一个地点。古典主义的理论要求戏剧冲突集中,结构严谨。 然而,在遵循一个情节线索这点上,中国的关汉卿和英国的莎士比亚却是做到了巧合般的相似。更加有趣的是,关汉卿和莎士比亚的悲剧故事,时间跨度上又都比较长,而且频繁转换地点,一起违反了“三一律”原则。当然,对于中国剧作者来说,根本不存在“三一律”的束缚,所以关汉卿的在创作中,天马行空的随意驰骋,并不稀奇。而身居英国的莎士比亚,敢于违抗传统戏剧创作条例,则完全可以说是胆识过人了。正因为如此,莎翁的戏剧创作方法,才先后受到了风靡一时的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创作流派的不屑和批评。 在戏剧冲突的处理上,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采取了小高潮铺陈带动大高潮的手法,冲突非常集中。例如关汉卿《窦娥冤》中,窦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麦克白》读后感

不同于莎士比亚时代的视角看 ——莎翁创作《麦克白》 总听到不同的人说,中国的作品中没有真正的悲剧,中国人的思想中“大团圆”三个字影响深远,中国式悲剧如《窦娥冤》,当窦娥受冤死去后,最后的结局并不是戛然而止,而是延续到窦娥的父亲衣锦回来为自己的女儿平反。当我看到莎翁的四大悲剧时,我觉得悲剧不是那种浅显的受冤或者生离死别,悲剧是那种让人看后从心里都为其感到悲哀、无奈。《麦克白》就是这样一部经典悲剧。 《麦克白》这部经典著作与莎翁其他的悲剧有所不同,当你读完后不会为了它悲伤,尤其是作品主角麦克白,甚至很多都觉得麦克白是罪有应得。但当你慢慢的静下心来细想,这种罪有应得展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命运、人性以及这个国家的悲哀。 莎翁作品仔细读起来会被他塑造的人物巧妙所赞叹,他所塑造的人物没有一丝一毫的浪费,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或是促成着情节的发展。《麦克白》中最引我注意的是两个女性角色,或许我自己是女生的缘故吧,我总是很在意作家在作品中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下面,我就分析分析我眼中莎翁创作的《麦克白》两大女性角色——麦克白夫人和三个女巫。 罂粟开的比玫瑰更艳 单纯从《麦克白》中说麦克白夫人,我觉得对麦克白夫人是不太公平的,所以我把麦克白夫人与莎翁创作的另一大悲剧《奥赛罗》中的苔丝狄蒙娜对比来说。麦克白夫人和苔丝狄蒙娜同是莎翁笔下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但不同的是,她们一个是恶的代表,一个是善的代表。麦克白夫人在人们的眼里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她在听说自己丈夫在路上的奇遇后,便怂恿自己的丈夫去杀了国王,谋夺皇位。所以对于麦克白夫人的死去,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罪有应得的。相反,苔丝狄蒙娜是人们同情可怜的对象,她是那么善良、那么美,她勇于追求爱情,对爱情忠贞不渝。这样一个女子最后却死在丈夫的怀疑和嫉妒中,这是多么的让人可惜啊!所以,多年来苔丝狄蒙娜被许多女性当做爱与美的代表追捧。 可是,我们将这两位女性带到现代来看,事实并不是全是这样。 苔丝狄蒙娜是很善良,很美,但是在具有古典少女美德的同时,她的身上也体现出了传统女性依附于男性生存的软弱性,这一点,在我们国家鲁迅先生的《伤逝》中也有体现,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与苔丝狄蒙娜和奥赛罗的情况有异曲同工之妙。麦克白夫人身上是可以看见很多人性堕落阴暗的一面,但是,若带着现代人的欣赏眼光来看待麦克白夫人,我们会发现,在她身上更能体现现代新女性的意识,可以把她作为一个斗争女性的代表,甚至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恶的化身。说起“巾帼不让须眉”,我们不得不提麦克白夫人在麦克白登上皇位的不可缺少的“功劳”。每当麦克白由于软弱而举步不前时,麦克白夫人总能鞭策他,激起他的决心。在做国王这件阴谋中,麦克白夫人始终比他的丈夫更加坚定。因此,这让我们不得不联想到一句话: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是有一个能干的女人。麦克白夫人的确是一个能干的女人,只是她的能干把她的丈夫推上了王位,也同时把他推进了无底的深渊。 我们以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一下这两个人物,可以从她们身上看到两种女性

从《仲夏夜之梦》看莎士比亚的爱情观

Abstract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is one of the most romantic comedies in Shakespeare's plays, its main characteristic of his thought is against the feudal marriage,shows the pursuit of free love and the freedom of marriage. Shakespeare skillfully sets circumstances,and makes the atmosphere of suspense through the myth manufacturing, and finally makes everyone get the happiness of love. This drama mai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creations of female images who are always fighting against difficulties to pursue of free love.All these images express Shakespeare’s pursuit of love, and shows a view of humanism love which is full of liberty, equality and fraternity. Key words:Shakespeare;the view of humanism love;free love;the happiness of love.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自十九世纪始,它们即被公认为 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系统化的怀疑主义哲学。他在人学中涉及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关于人与宇宙、人性、灵与肉、人生终极目标等根本性的问题,属于超道德的范畴,可见,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超道德为主的人学。尽管有其矛盾之处,但是,由于莎士比亚人学对中世纪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同时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超道德的崇高精神追求方面,因此它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1]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系统化的怀疑主义哲学。莎氏人学中涉及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关于人与宇宙、人性、灵与肉、人生终极目标等根本性的问题,属于超道德的范畴,可见,莎氏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超道德为主的人学。尽管有其矛盾之处,但是,由于莎士比亚人学对中世纪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同时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超道德的崇高精神追求方面,因此它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艺术特色 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 第二,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 第三,情节生动丰富,一个剧里常有几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线索,悲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第四,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

第五,人物语言性格化,如哈姆雷特的话富有哲理和诗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语言矫揉造作,伊阿古的语言充满秽言秽语。据电子计算机统计,莎士比亚创作的词汇量有29066个。 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对自己忠实。——《哈姆雷特》 作品风格 莎士比亚最早的剧作是以当时常见的风格写成的。他采用标准的语言书写, 常常不能根据角色和剧情的需要而自然释放。诗文由扩展而定,有时含有精心的隐喻和巧妙构思,语言通常是华丽的,适合演员高声朗读而不是说话。一些评论家的观点认为,《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中庄重的演说词,经常阻碍了情节,《维洛那二绅士》的台词则被评论为做作不自然。[6] 莎士比亚从传统风格转向他自己的特点。《理查三世》开幕时的独白开创了中世纪戏剧中的邪恶角色。同时,理查生动的充满自我意识的独白延续到莎士比亚成熟期剧作中的自言自语。没有单独一个剧本标志着从传统风格到自由风格的转换,莎士比亚的整个写作生涯中综合了这两种风格,《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能是这种混合风格最好的诠释。 到1590年代中期创作《罗密欧和朱丽叶》、《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梦》时期,莎士比亚开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写作。他渐渐将他的隐喻和象征转为剧情发展的需要。莎士比亚惯用的诗的形式是无韵诗,同时结合抑扬格五音步。实际上,这意味着他的诗通常是不押韵的,每行有10个音节,在朗读时每第二个音节为重音。他早期作品的无韵诗和后期作品有很大区别。诗句经常很优美,但是句子倾向于开始、停顿、并结束在行尾,这样有可能导致枯燥。当莎士比亚精通传统的无韵诗后,他开始打断和改变规律。这项技巧在《朱利叶斯·凯撒》和《哈姆雷特》等剧本的诗文中,释放出新的力量和灵活性。[6] 《哈姆雷特》之后,莎士比亚的文风变化更多,尤其是后期悲剧中更富有感情的段落。 英国文学评论家安德鲁·塞西尔·布拉德利将这种风格描述为“更紧凑、明快、富有变化,并且在结构上比较不规则,往往错综复杂或者省略”。在创作生涯后期,莎士比亚采用了很多技巧来达到这些效果,其中包括跨行连续、不规则停顿和结束,以及句子结构和长度的极度变化。完整地理解意思对听众是挑战。后期的传奇剧,情节及时而出人意料地变换,创造了一种末期的诗风,其特点是长短句互相综合、分句排列在一起,主语和宾语倒转、词语省略,产生了自然的效果。[6]

浅析麦克白悲剧根源

浅析麦克白的悲剧根源 1.背景介绍…………………………………………1页 2.麦克白的灵魂……………………………………2页 3.女巫的作用………………………………………3页 4.麦克白弑君………………………………………4页 5.最初的麦克白……………………………………5页 6.完成超越…………………………………………6页 7.超越的悲剧………………………………………7页 8.自我矛盾…………………………………………8页 9.悲剧的根源………………………………………9页 10.参考文献……………………………………10页

浅析麦克白的悲剧根源 摘要:莎士比亚著名悲剧《麦克白》的主人公麦克白,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双手沾满了血腥的刽子手。但他并非只是简单的“恶”的极致的代表,他所遭受的惩罚和毁灭并不能减少其悲剧命运震撼人心的力量和观众所引起的“怜悯和恐惧”的情感。究其原因,麦克白悲剧的根源在于“超越”。而这种“超越”,是悲剧主人公麦克白对主体自身的超越,并在超越中达到了灵魂的升华。 关键词:悲剧;超越;麦克白 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麦克白》是所作悲剧中最短的一个,但其剧情发展却是最急剧、节奏最快的一个。有人说它是一个“命运的悲剧”,有人说它是一个“恐惧的悲剧”,有人说它是一个“野心的悲剧”,可谓是众说纷纭。麦克白在命运的戏弄下,以三个女巫模棱两可的预言为表现形式,试图超越主体自身的限制,却导致了相反的结果,从而使其的毁灭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深刻的悲剧美。 别林斯基说过:“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是一个坏蛋,但却是一个具有深刻而强大的灵魂的坏蛋。因此,他唤起的不是反感,而是同情。你会看出他是这样一个人,他包含着胜利与失败两者的可能性,如果走上另外一个方面,他就可以变成另外一个人。”其实,麦克白所“唤起的不是反感,而是同情”,准确地说应该是“他唤起的不只

读哈姆雷特析莎翁爱情观

读《哈姆雷特》析莎翁之爱情观 文学院 09中文一班李虹虹 200900110141 众所周知,《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其核心本质是文艺复兴时期“人”的觉醒。但是我想抛弃这些东西,从另一个角度,用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去解读它。探讨一下莎翁的爱情观,研究一下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爱情。 哈姆雷特父亲猝死,他回国却发现自己的母亲已经嫁给了自己的叔父。突如其来的这一变化使他不再相信爱情。因为这一变故是如此巨大,它同时包含着三对矛盾。1)兄弟骨肉相残 2)妻子不忠 3)乱伦。三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他觉得一切感情都是不可靠的,连亲情都不可靠,更不用提渺小而又卑微的爱情了。读到这一情节,就不得不想起《卡门》里的唱词“爱情是什么玩意儿,不过是自己骗自己。”联想到莎翁的不幸婚姻,我认为他本人就对爱情持怀疑态度。 “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恶、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想不到居然会有这种事情!刚死了两个月!不,两个月还不满!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这样爱我的母亲,甚至于不愿让天风吹痛了她的脸。天地呀!我必须记着吗?嘿,她会偎依在他的身旁,好像吃了美味的食物,格外促进了食欲一般;可是,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从这一大段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中,我更加确定莎士比亚对爱情持否定态度,他最后一句以一个倒装句的形式强烈表明女人是靠不住的,这里面很有可能含有对女性的偏见。对世间的厌恶似乎是丧失爱情信念的起因,但是最后一句用脆弱给女人定性,在我看来莎士比亚没有守护爱情的能力,进而失去了对人世的好感。之前对人世间的肮脏的形容只是作者对消极爱情观的一种铺垫和映衬,并不是对爱情绝望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