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2011~2015年)

全国农业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2011~2015年)
全国农业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2011~2015年)

全国农业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目录

一、农业湿地资源现状 (2)

1.1基本情况 (3)

1.2“十一五”建设情况 (13)

二、重要性 (16)

2.1农业湿地保护利用事关国计民生 (16)

2.2农业湿地保护利用事关生态安全 (17)

2.3巨大的碳汇功能 (18)

2.4不可替代的社会文化服务功能 (18)

三、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18)

3.1指导思想 (18)

3.2基本原则 (19)

3.3依据 (20)

3.4规划期限 (20)

3.5目标…………………....................................................................................... .20

四、建设内容 (22)

4.1农业湿地保护工程 (22)

4.2农业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23)

4.3农业湿地可持续利用工程 (24)

4.4农业湿地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25)

4.5农业湿地生态补偿工程 (26)

五、项目布局 (26)

5.1东北湿地区 (26)

5.2黄河中下游湿地区 (27)

5.3长江中下游湿地区 (28)

5.4滨海湿地区 (29)

5.5东南华南湿地区 (30)

5.6云贵高原湿地区 (31)

5.7西北干旱湿地区 (32)

5.8青藏高寒湿地区 (33)

六、投资估算 (34)

6.1农业湿地保护工程 (34)

6.2农业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35)

6.3农业湿地可持续利用工程 (35)

6.4农业湿地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36)

6.5农业湿地生态补偿工程 (36)

七、效益分析 (37)

7.1生态效益分析 (37)

7.2经济效益分析 (37)

7.3社会效益分析 (38)

八、保障措施 (39)

8.1健全农业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39)

8.2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 (40)

8.3加强科学研究,建立强大的科技保障体系 (40)

8.4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全民农业湿地保护意识 (42)

1、农业湿地资源现状

1.1 基本情况

1.1.1 农区湿地类型

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农业湿地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湿地主要指处于地表为浅水长期或季节性覆盖,具有提供生物产品及为维持和提高生物产品生产能力服务,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的一类湿地。主要包括天然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等。

据统计,全国现有100公顷以上的各类湿地总面积3848万公顷,天然湿地362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77%,占湿地

总面积的94%。其中,滨海湿地为594万公顷(占15%)、河流湿地为821万公顷(占21%)、湖泊湿地为835万公顷(占22%)、沼泽湿地为1370万公顷(占36%),人工湿地3800多万公顷),主要包括水稻田、水生蔬菜种植地、鱼池、虾池、盐田、盐碱地、水库、池塘、渠系、运河等,其中稻田2008年播种面积达到2924万公顷。1992年我国加入《湿地公约》以来,采取了系列措施保护和恢复湿地,到2009年底,全国已建农业湿地保护区49个,农业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区11个。

1.1.2 农业湿地分布

按照全国湿地分布特点,考虑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与湿地形成有关的水文和地质特征、湿地功能、保护和合理利用途径的相似性、行政区域和流域的连续性及实际可操作性,可将我国的湿地按地域划分为东北湿地区、黄河中下游湿地区、长江中下游湿地区、滨海湿地区、东南华南湿地区、云贵高原湿地区、西北干旱湿地区以及青藏高寒湿地区等8大湿地保护类型区域。

东北湿地区。位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及内蒙古东北部。

以淡水沼泽和湖泊为主,同时包括河流和人工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湿地草原和水稻田分布区。

黄河中下游湿地区。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海河流域,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7省(市),该区天然湿地以河流为主,农区湿地主要包括浅海水产养殖区、运河、输水河和少量的水稻田。

长江中下游湿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淮河流域,涉及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上海、浙江7省(市)。本区是人工湿地中稻田面积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基地,也是一个巨大的自然—人工复合农业湿地生态系统。

滨海湿地区。涉及我国东南滨海的11个省(区、市),包括杭州湾以北环渤海的黄河三角洲、辽河三角洲、大沽河、莱州湾、无棣滨海、马棚口、北大港、北塘、丹东、鸭绿江口和江苏滨海的盐城、南通、连云港等湿地,杭州湾以南的钱塘江口—杭州湾、晋江口—泉州湾、珠江口河口湾和北部湾等河口与海湾湿地。农业湿地主要包括盐田、浅海水产养殖区、河口三角洲和滩涂。

东南华南湿地区。包括珠江流域绝大部分、东南及台湾诸河流域、两广诸河流域的内陆湿地。主要为河流、水库等类型湿地。农业湿地主要包括水稻田和水产养殖区。

云贵高原湿地区。包括云南、贵州以及川西高山区,湿地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省的高山与高原冰(雪)蚀湖盆、高原断陷湖盆、河谷盆地及山麓缓坡等地区。另有金沙江、南盘江、元江、澜沧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构成云贵高原湿地的基础。农业湿地主要包括水稻田、水库和坝塘。

西北干旱湿地区。本区湿地可分为两个分区:一是新疆高原干旱湿地区,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等北疆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间盆地和谷地及山麓平原—冲击扇缘潜水溢出地带。二是内蒙古中西部、甘肃、宁夏的干旱湿地区,主要以黄河上游及沿岸湿地为主。农业湿地主要包括水库、沼泽、草甸和湖泊。

青藏高寒湿地区。本区湿地分布于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等,高原散布着无数湖泊、沼泽,大部分分布在海拔3500至5500米之间。我国著名长江、黄河、怒江和雅鲁藏

布江等河源区都是湿地集中分布区。该区湿地保护尤其是江河源区湿地保护涉及到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甚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农业湿地主要包括沼泽、草甸、湖泊。

1.1.3 农业湿地资源概述

农业湿地中蕴涵者丰富的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功能和效益。

1.1.3.1 生物资源

——野生植物资源

中国农业湿地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野生稻、野菱等大量的农业野生植物。据调查统计,我国农业湿地中高等植物有225科815属2276种(及变种),其中苔藓植物64科139属267种;蕨类植物27科42属70种;裸子植物4科9属20种;被子植物130科625属1919种。按经济用途划分,有食用植物、药用植物、饲料植物、芳香植物、纤维植物和观赏植物等。这些野生植物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植物品种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和农业利用价值。

——野生动物资源

我国是湿地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水生动物近20000种,其中海洋水生动物约16200种,淡水水生动物约3300余种。在20000种水生动物中,鱼类约3000多种、两栖爬行类约300多种、水生哺乳类约40多种,其中有经济意义的特产鱼类占很大的数量。2009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5116.40万吨,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3621.68万吨,捕捞水产品产量1397万吨。

许多农业湿地都是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世界湿地水鸟的重要繁殖地和重要越冬地。分布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近13种(类),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60多种(类),据《中国湿地水鸟》统计,中国分布有湿地水鸟257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鸟类有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有42种;有世界受胁物种42种,有些是受世界关注的珍稀濒危种类,如朱鹦、黑颈鹤、黑嘴端凤头燕鸥、黑脸琵鹭等。

1.1.3.2非生物资源

——水资源。农业湿地是重要的蓄水产水区。湿地产水量

大,降水进入湿地,大部分直接进入水体或潮湿的地表,转化为地表水,其单位面积产水量约为陆地平均产水量的1.5倍。以湖南年平均降水量1427毫米计算,则湖南农业湿地的年均产水量为414.05亿立方米,占年地表水量1419.3亿立方米的29.17%。由此可见,农业湿地是一类单位面积产水量最高的土地类型之一。

——农地储备资源。湿地通常具有较丰富的水源和较肥沃的土壤,是可供耕作开发的优质潜在土地资源。现有的自然湿地中,仍有一些边角土地和在它们周围已垦区域中的间隙土地可供开发,是重要的农业土地战略储备资源。

——旅游资源:农业湿地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景观类型丰富,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与优美雅静的湿地环境是人们休闲、娱乐、观光的理想场所,为湿地农业观光、生态旅游、垂钓、娱乐、体验、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文化资源:悠久的农耕历史和社会变迁,为中国农业湿地积淀了丰厚的农业湿地文化。农业湿地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包括稻耕文化、渔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既是祖先给

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又是当代旅游的重要旅游资源。

1.1.4 农业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

1.1.4.1 农业面源污染加剧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影响甚大,其排放化学需氧量(COD)、总氮、总磷分别占全国污染物总排放量的43.7%、57.2%、67.4%。农业湿地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场所,因农业生产中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畜禽粪便未干湿分离与处理、养鱼超量投肥投饵、农村生活垃圾污水露天堆置排放、加上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物直接和随降水流入水体,导致农业湿地水体严重富营养化,许多湿地变浅和不规则涌流,大型藻床和潜在的有毒浮游植物繁盛。上世纪70年代,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面积约为135平方公里,而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目前富营养化面积已达约8700平方公里,40年间激增了约60倍。太湖蓝藻的爆发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江河水质污染主要为有机污染,以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流域污染最为严重。近年来,近海海域主要受营养盐污染和有机污染,污染损害事件频繁发生,海洋环境质量总体

呈恶化趋势。

1.1.4.2 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

农业湿地生物资源因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在我国的重要经济海区和湖区,水生生物资源的衰退现象十分严重,湿地生态系统失衡,处于濒危状态的珍稀水生野生动植物从1988年的80种(类)增加到2002年的500多种(类),平均每年增加30多种(类)。在我国的重要经济海区和湖区,酷渔滥捕的现象十分严重,不仅使重要的天然经济鱼类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而且严重影响着这些湿地的生态平衡,威胁着其它水生物种的安全。我国许多海域的经济鱼类年捕获量明显下降,鱼类的种类日趋单一,种群结构低龄化、小型化。在内陆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同样受到严重威胁,如白暨豚、白鲟、中华鲟已是濒危物种,长江鲟鱼、银鱼等经济鱼种种群数量十分稀少。2000~2002年“全国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处于濒危状态的珍稀水生野生动植物从1988年的80种(类)增加到2002年的500多种(类),平均每年增加30多种(类)。我国大量的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与1980年相比

无论分布点数量还是分布面积都显著减少,尤以普通野生稻消失情况最为严重,全国约70%的普通野生稻分布点已经消失,而云南省原有的26个分布点目前仅剩2个。在全国23个面积超过500亩的普通野生稻分布点中,只有一处分布点变化较小,其它地方的普通野生稻或已完全灭绝或只有零星分布了。

1.1.4.3 农业湿地系统退化

由于人们对千万年来自然形成湿地的重大生态与经济、社会价值认识不足,随意开垦、侵占,农业湿地不断减少。全国稻田面积近40年减少773万公顷,洞庭湖150多年内面积减少了57.6%。小型水库、池塘等农田排灌系统严重淤积,农田生态系统质量下降,抗御旱涝灾害和净化水质的生态能力显著降低。

1.1.4.4 外来物种入侵严重

近年来,外来物种入侵已危及农业湿地生物多样性,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不良影响。例如福建霞浦县引进美国大米草,用作护堤、饲料和燃料,由于大米草繁殖力极强,不仅破坏了滩涂原有的生态平衡,致使鱼类、贝类、藻类等大量生物丧失生长繁殖场所,造成一些当地珍稀物种灭绝,给当地造

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如闽江、珠江、黄浦江等江河连年爆发水葫芦疯长、洪湖爆发的“水花生”疯长灾害,严重侵占、排挤野生菱角、野生水稻生境,造成野生生物资源濒危。外来鱼种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也已构成了严重威胁,云南省洱海原有17种土著鱼种,在引入了13种外来鱼种以后,目前已有5种土著鱼处于濒危状态。

1.2 “十一五”建设情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把加强湿地保护作为“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的一项重要措施,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国家已相继投入4.8亿元资金开展农业湿地保护工程建设,进行了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和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2.1 珍稀濒危物种原生境保护

农业湿地作为许多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一方面,农业湿地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基因库,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湿地野生物种的基因改良农业作物,增强抗病特征以及维护野生动物种群。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成

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十一五”期间,国家建立了野生稻、中华水韭、野生莲等126个国家级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建立了野生大鲵、中华鲟等104个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使一批珍稀的农业生物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2.2 农业湿地可持续利用工程

“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了农业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其中,在环洞庭湖区建立国家级农牧渔业综合利用示范区10处,在天津黄庄洼建立农(牧、渔)业湿地管护区40处,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建立南方人工湿地高效生态模式研究示范区2处,在北海等海水养殖开发区域建立滨海湿地养殖优化和生态养殖工程3处。通过建立不同类型农业湿地开发和合理利用模式,为农业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

1.2.3 农业湿地面源污染治理

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基本查清了全国化肥农药农膜、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粪便、水产投饵、农村生活垃圾污水与水土流失产生量及排放污染水体状况。在第一次普

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农业湿地面源污染定位监测,设立了346个定位监测点,初步掌握了太湖、巢湖、洞庭湖、滇池、三峡库区等重点农业湿地区域的农业面源污染底数和变化趋势,建立了一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组织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染源的处理,在全国农业湿地区已建成1100多个污染源头控制示范区示范村,有效的防治了农村生活面源污染。

1.2.4 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工程

近年来,在农业湿地区组织开展了水花生、福寿螺等30多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进行了普查,摸清了农业湿地区外来入侵物种发生情况。先后动员群众1600多万人次,采取物理、化学、生物治理措施,对洪湖的空心莲子草、环洞庭湖的福寿螺、三峡库区的水葫芦组织开展了灭毒除害行动,累计铲除外来入侵物种面积达到5000多万亩,重点区域铲除率达到75%以上,有效控制了农业湿地区外来入侵生物的扩散和蔓延。

1.2.5 强化农业湿地监督管理

2000年以来,相继对《草原法》、《渔业法》进行了修订,2002年颁布了《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办法》和《关于加强草原保

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发布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

农业部从2000年开始实施逐步减少海洋捕捞船只的计划。在审批农业开发计划时对湿地开垦严格控制,在开发项目论证中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依托现有的农业、渔业、农垦和草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开展了一系列的监测工作,同时组织科技力量陆续开展了有关农业湿地保护的调查研究工作,例如在西藏林周的澎波河谷农区开展关于黑颈鹤越冬生境的调查研究,并建立了旨在保护该越冬生境的“农业管护区”。还开展了对三江平原湿地、黑龙江宝清七星河湿地的调查研究等。

2.重要性

加强农业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促进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农业湿地保护利用事关国计民生

农业湿地具有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和底质,湿地区域大气较湿润和小气候较适宜,是最重要的宜农地带。我国农业

高产地区多半分布在湿地区域及其周边地带,这些地带构成我国农业和粮食的主产区和农业商品基地。我国现有2924万公顷的水稻田主要是由湿地开发出来的。最近60年以来逐步开发建成的黑龙江农垦总局主要依托三江平原湿地及其周边地带,该局粮食总产量几乎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的1/5。农业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出全国约60%以上的粮食、经济作物产品和畜产品以及80%以上的淡水鱼和蚕茧,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保障。

2.2 农业湿地保护利用事关生态安全

农业湿地不但生物资源丰富,还是诸多珍稀濒危生物物种栖息繁衍的保护场所。农业湿地具有调蓄水资源、净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大生态服务功能。农业湿地对水体污染物COD、BOD、有机化合物甚至重金属等均有较强的滞留、降解能力。据研究,1平方公里农业湿地的微生物可以吸收和降解2.17吨BOD等有机污染物,水生植物可以吸收去除污水中75%的氮、65%-80%的磷。农业湿地还可调节区域气候、滞纳地面径流中的泥沙和减少河道淤塞。

2.3巨大的碳汇功能

农业湿地是重要的碳汇场地。仅以湖南省3687.23万亩农田为例,通过秸秆与畜禽粪便还田,以20年提高土壤有机质0.5%计,农田土壤每年增加固定的碳素相当于净减排二氧化碳300万吨。

2.4 不可替代的社会文化服务功能

农业湿地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结构复杂,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教育、旅游休闲等功能性场所。

3.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3.1 指导思想

根据中国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现状,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的,坚持“全面实施保护、重点项目突出、生态保护优先、兼顾经济效益、促进持续发展”的原则,重点实施农业湿地资源抢救性保护与恢复、外来入侵物种阻击、农业污染源头拦截和农牧渔业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同时加强农业湿地管理、

科研监测、宣传培训为主要内容的能力建设,提高全社会对农业湿地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扭转农业湿地资源萎缩与生态功能下降的局面,为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

3.2 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农业湿地资源保护、生态恢复优先,用生态循环农业理念和方法,使生态建设与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协调处理好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的利益关系。

——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农业湿地资源分布和利用的现状与特点,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业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坚持重点示范、分步实施的原则。注重综合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对环境有重要影响、敏感性强或濒临退化的湿地要进行重点保护。在时间上先安排对东部地区的抢救性保护与管理和西部地区规划、预评价性管理,后安排西部地区湿地保护。

——坚持科学利用,注重实效的原则。注重依靠科技措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什么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中国有七八亿农民,人均耕地1.41亩,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依靠科技来提升农业,依靠农业机械化来进行规模经营,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来组织高效农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概括许多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人力资本积累少,这是我们的国情,因此,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实现途径如下: (一)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农业基础建设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供给,又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还包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第一,完善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第二,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第三,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第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五,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二)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要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 (四)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政府应制定支农、惠农、强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五)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现代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固然必须提高农业的设备和武装水平,但归根结底,还必须依靠现代农民。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储备人力资本。政府部门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

城市湿地保护的合理化建议

城市湿地保护的合理化建议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不仅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保护海岸等巨大的生态功能,湿地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区,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生态系统,保护了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湿地所具有的景观和文化价值也为世界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面积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我国十分重视湿地保护,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湿地保护工作有了进一步加强。2000年,国家17个部门在总结多年来湿地保护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并发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进一步确定了全社会共同加强湿地保护的行动纲领。2001年,国家启动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将湿地保护作为主要内容之一,纳入国家重点工程建设。2002年,国家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将湿地保护作为事关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组织研究。2003年,完成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同年,国务院批准了由10个部门共同编制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湿地保护和恢复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全国已有约1600万公顷,近40%的天然湿地纳入353处保护区的保护范围,一大批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在保护区内得到了较好保护。我国黑龙江省扎龙等21块总面积达303

万公顷湿地被列入了《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我国湿地保护的成就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但是,也必须看到,一些地方仍在对湿地盲目围垦、改造,导致湿地数量减少、生态功能退化,有些重要湿地甚至丧失了湿地功能,湿地保护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国务院于2003年批准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是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湿地保护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建设重点和主要措施。总的要求是: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强化湿地保护。要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为核心,以依靠各级地方政府和全社会力量加强保护为基础,以湿地保护工程建设为重点,坚持积极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努力从整体上维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加强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管理等措施,强化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使我国天然湿地的下降趋势得到遏制;通过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管理,以及污染控制等措施,恢复和治理退化湿地,努力使丧失的湿地得到恢复,使湿地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到2030年,完成湿地生态治理恢复140万公顷,建成53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全国湿地保护区达到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个,使90%以上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使我国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进入良性循环,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湿地保护规划目标(全文)

中国湿地保护规划目标(全文) https://www.360docs.net/doc/1b12388586.html,2001年5月21日水利部. 总目标 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效地扼制湿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现象,力求把湿地生态环境做到良性循环,为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湿地成为一个工农业发展的基地、巨大基因库,为社会提供生活资源和种质资源。 分区目标 沼泽类湿地的保护规划目标 沼泽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综合形成的产物,是一定地区内生态系统平衡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进一步加强对沼泽类湿地的管理,对湿地的开发要进行全面的环境质量评价,有效地控制沼泽地乱垦的现象。 1996-2000年,减缓沼泽类湿地乱开垦的趋势。要我国三江平原湿地和若尔盖地区湿地进行综合整治。根据生态条件,综合评价是否开发的面积及保护的面积和对象。使本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2000-2010年,有效地扼制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根据沼泽的特殊功能进行全国的统一生态环境示范工程建设,实现示范区域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当地农林牧业的发展。 沿海湿地保护规划目标 我国海岸线长,地形复杂,类型多,沿海湿地破坏严重,严重地影响了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了海产品的正常生长。 1996-2000年,建立北、黄、东、南海每个地区一个示范区,根据各海岸带不同的情况建立本地区示范区的模式,进行合理的开发与有效保护相结合。 2000-2010年,在示范区的基础上,努力推广沿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使沿海地区的湿地能够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海洋产品的发展。 湖滨湿地的保护规划目标 由于对湖滨湿地的盲目围湖造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也破坏了鱼虾的产卵采食基地,使鱼虾及湖内水生动植物产量下降。 1996-2000年,对我国五大淡水湖地区的湿地进行综合管理,防止污染,减缓生

资本农业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光明前景(一)

资本农业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光明前景(一) 摘要: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大农场排挤小农场是不可逆转的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所谓“小农经济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两大实践难题是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如何培育和发展资本农业,归结起来就是“人往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 关键词:小农制;小农经济;现代农业;劳动集约型;资本集约型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生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在中国,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1](p934)。时至今日,在我国13多亿人口中仍有9.49亿农民和2.6亿多个小农户分散居住在380多万个自然村,其中包括63%的农业人口、60%的劳动年龄人口、66%的老年人口和70%的少儿人口。下一步,我国如何实现小农制与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部门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实践课题。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做一番回顾性阐释,无论是从思想史还是从现实需要的角度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科学论断的回顾性阐释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以后,无论是在斯密的自由经济论中,还是在李嘉图的国民分配论中,都是没有自耕小农和小农制的历史地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高利贷和税收制度必然会到处促使这种所有制没落。资本在土地价格上的支出,势必夺去用于耕种的资本。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本身无止境地分离。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生产条件日趋恶化和生产资料日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规律。对这种生产方式来说,好年成也是一种不幸”2](p910)。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灭亡和衰落。……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将把他们那无力的过时的小生产压碎,正如火车把独轮车压碎一样是毫无问题的”3](p485)。所以,恩格斯晚年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反复强调指出:“我们永远也不能向小农许诺,给他们保全个体经济和个人财产去反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优势力量。我们只能向他们许诺,我们不会违反他们的意志而强行干预他们的财产关系。……假如我们不得不等到资本主义生产到处发展以后,等到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都变成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牺牲品以后,再来实现这个改造,那对我们可就太糟了。我们在这个意义上为了农民的利益而必须牺牲的一些社会资金,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观点看来好像只是白花钱,然而这却是一项极好的投资,因为这种物质牺牲可能使花在整个社会改造上的费用节省9/10。在这个意义上说来,我们可以很慷慨地对待农民”3](p500-501)。总的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尤其是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国家政权后如何对待农民的态度以及如何改造小农生产方式的方针政策和策略,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然而在19世纪末,一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却提出:“用不着有丝毫怀疑,农业的每一部门在中小生产内就如同在大生产内一样可以同样合理地经营,而且甚至和工业的发展相反,农业中集约耕作就使小经营较大经营有极大的优越性。因此,在农业的资本主义发展中并没有走向大生产的倾向,恰恰相反,在农业发展的范围以内,大生产并不常是较高的

中国湿地保护规划目标

总目标 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效地扼制湿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现象,力求把湿地生态环境做到良性循环,为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湿地成为一个工农业发展的基地、巨大基因库,为社会提供生活资源和种质资源。 分区目标 沼泽类湿地的保护规划目标 沼泽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综合形成的产物,是一定地区内生态系统平衡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进一步加强对沼泽类湿地的管理,对湿地的开发要进行全面的环境质量评价,有效地控制沼泽地乱垦的现象。 1996-2000年,减缓沼泽类湿地乱开垦的趋势。要我国三江平原湿地和若尔盖地区湿地进行综合整治。根据生态条件,综合评价是否开发的面积及保护的面积和对象。使本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2000-2010年,有效地扼制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根据沼泽的特殊功能进行全国的统一生态环境示范工程建设,实现示范区域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当地农林牧业的发展。 沿海湿地保护规划目标 我国海岸线长,地形复杂,类型多,沿海湿地破坏严重,严重地影响了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了海产品的正常生长。 1996-2000年,建立北、黄、东、南海每个地区一个示范区,根据各海岸带不同的情况建立本地区示范区的模式,进行合理的开发与有效保护相结合。 2000-2010年,在示范区的基础上,努力推广沿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使沿海地区的湿地能够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海洋产品的发展。 湖滨湿地的保护规划目标 由于对湖滨湿地的盲目围湖造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也破坏了鱼虾的产卵采食基地,使鱼虾及湖内水生动植物产量下降。 1996-2000年,对我国五大淡水湖地区的湿地进行综合管理,防止污染,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带来的湖泊老化问题。 2000-2010年,有效地控制湖泊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减少污染,实现重点地区的环境良性循环。 水源地保护规划目标

最新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①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还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显示: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从传统农业发展和过渡到现代农业,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正面临哪些困难,这些问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迫切且现实的问题。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现在是一个人口接近十四亿的大国,而耕地总量约为13000万公顷,人均耕地小于0.1公顷。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许多地方有只搞经济而忽视了农业发展的现象,农业中土地、人力、农业资源等大量流失。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促进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措施,使得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提升。当前中国的粮食问题,使得市场上出现了有的地方过剩而有的地方短缺的问题,这个问题使得当前整个农业生产面临着一个矛盾,从而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在总体上持续低,因此,农民要增加收入很困难。 (二)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首先,我国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农家庭生产方式居主导地位。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经济,所以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生产方式上回到了中国以前传统的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方式落后、停滞不前。其次,自给自足、很少依赖外界提供物资和服务的传统,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具有现代化的条件。再次,集约型的劳动生产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它带来的结果就是农民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劳动力去进行农业活动。而且,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对科技知识缺少认识也是制约农业增产的因素。最后,农业生产规模小,加上资源的不足,投入过多但收益甚少,缺少技术支持和资金来源,也是一大问题。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提纲(修正后)

江西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提纲) 前言 1江西湿地及其保护状况 1.1江西湿地概况 1.1.1湿地类型与面积 1.1.2湿地分布 1.1.3湿地资源 1.1.3.1湿地资源概况 ·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 ·水生生物资源 1.1.3.2湿地资源评价 ·系统发育完善 ·区域的“烙印” ·丰富的淡水资源 ·多样的生物资源

·可用的能源资源 1.2江西湿地保护状况 。退田还湖的实施 。保护区的建设 1.3江西湿地管理状况 。湿地调查 。立法情况 。科学研究 。国际合作交流 1.4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与原因分析 1.4.1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1.4.1.1生物资源衰退·植被退化 ·渔业问题 ·野生动物受威胁 1.4.1.2湿地污染呈上升趋势 1.4.1.3湿地水生态失衡 ·泥沙淤积

·湖泊萎缩 ·洪旱灾害 1.4.1.4湿地本土危害·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 ·地类改变 ·湿地征占 1.4.1.5监控能力薄弱 2.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2.1指导思想 2.2原则与依据 2.3规划期限 2.4目标 2.4.1总目标 2.4.2近期目标 2.4.3中远期目标 2.5任务

3区划与布局 3.1湿地保护区划原则 3.2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 1、 3.2.1规划分区河流湿地区 2、湖泊湿地区 3、沼泽湿地区 4、人工湿地区 5、农田湿地区 3.2.2分区建设重点 ·河流湿地区 ·湖泊湿地区 ·沼泽湿地区 ·人工湿地区 。农田湿地区4湿地保护管理规划 4.1湿地保护 湿地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只有从加强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同时控制湿地污染等多方面入手,在省政府统一规划指导下,林业、农业、水利、环保、海

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

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 论文摘要]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回顾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刻。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既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本文提出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三者互动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论文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毛泽东在建过初就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调全党要高度重视农业。农业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现代化道路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出路。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2O世纪5O年代初至5O年代末期。我国农村经过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产权的明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时,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设想和目标。1954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构想。195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实现这一构想的“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即,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由此初步形成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即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改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出发,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第二阶段:2O世纪6O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进行第一次调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提出以农业为基础,按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指出,经过2O年到25年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对这一目标的追求被中断。 第三阶段:20世纪7O年代末8O年代。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全面部署,同时,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作了扩充,增加了农业布局,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农畜产品加工以及小城镇建设等。8O年代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全面实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产生了极好的效果,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农业现代化实验区和示范点,更加丰富了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与实践。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商品化、生产要素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为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从而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逐步深刻。跨人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加入唧后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强,学界认为,研究农业现代化要以“农民大国”为背景,重视对农村文化的研究,跳出农业、立足整体国民经济研究农业现代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研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从广义上理解现代农业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吸收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还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下应将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纳入农村这一大系统之内综合分析,从农村和农业与其他相关社会经济方面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发展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谈论农业自身的现代化。

《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农产品加工、渔业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农业部有关司局、直属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部署要求,我部研究编制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农业部 2016年11月14日 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四化同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简称“产业融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条件 农产品加工业连接工农、沟通城乡,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是产业融合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建设健康中国保障群众营养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产业融合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为“十三五”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1.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奠定了产业融合的坚实基础。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2145万吨,棉油糖、肉蛋奶、果蔬茶、水产品生产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000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0%。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建设取得新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56%和63%。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2.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了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规模水平提高,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8万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近20万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超过10%,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由1.7∶1提高到约2.2∶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创新步伐加快,初步构建起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框架,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了一批成熟适用技术。产业加速集聚,初步形成了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水稻加工、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加工、长江流域优质油菜籽加工、中原地区牛羊肉加工、西北和环渤海地区苹果加工、沿海和长江流域水产品加工等

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一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 化的战略部署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历史性、国际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 理方法和理念来管理农业。 农业现代化包括生产手段、生产过程、生产条件、经济结构、经营管理、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现代化。其追求目标是:在优化生态环境、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加工增值率,实现农区产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包括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电子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包括培育优良品种,使动物、植物、微生物有一个生长发育的良好条件,用现代方法去控制和改善环境条件。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及各环节上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采用现

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从2000年9月起,总局党委组成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研究”专题组,分成7组到9个分局和部分农场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广泛征求垦区各方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分别在北京与哈尔滨两地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顾委专家对《规划》进行咨询论证,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权 威性。 2000年11月6日,《规划》在北京通过专家论证。这次论证会得到了省政府和农业部、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开发银行的关怀和支持。出席论证会的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研究员卢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柯炳生,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学科评议委员李里特,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于新华,水利部松辽委副总工程师、规划研究室主任李金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教授杨志福,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外经贸部WTO农业谈判组组长程国强,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 农业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信乃诠等专家和学者。

湿地保护项目

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保护项目——湿地资源保护 项 目 建 议 书 编制单位:西南林学院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西南林学院国家公园发展研究所 日期:2008年7月19日

1 项目概况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对地球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是关系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战略资源。湿地生态系统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和多种效益,被称为“天然水库”、“地球之肾”、“生物超市”等。此外,湿地与文化、社会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其生物多样性保存价值、美学及文化遗产价值都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影响。保护湿地、维护湿地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湿地,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现状、维护水资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湿地是普达措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碧塔海自然保护区2005年成为国际重要湿地。 普达措区域生态旅游的开展及其这一区域内社区居民的生产活动成为这一地区主要潜在的环境压力和威胁。因此,对保护区内湿地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进行系统的监测,是探明生态旅游对该保护区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指导国家公园内生态旅游经营管理、生物多样性保育管理以及社区的生产生活,从而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的目的。(中国开展生态旅游的核心地区,中国重要湿地的密集分布区) 1.1项目名称 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保护项目——湿地资源保护。 1.2项目性质 新立项目 1.3项目类型

环境保护项目 1.4项目承担单位 迪庆旅游投资公司普达措分公司 1.5项目主管单位 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局 1.6项目科技支撑单位 西南林学院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 西南林学院国家公园发展研究所 西南林学院自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 1.7项目报告编制单位 西南林学院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 1.8 项目实施地点 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 1.9项目实施目的 有效保护普达措国家公园内的湿地资源 1.10项目任务 (1)进行湿地资源调查 (2)进行旅游活动对湿地环境的影响监测与评估 (3)进行旅游活动对湿地植物生态系统的影响监测与评估(4)进行旅游活动对动物生态系统的影响监测与评估 (5)进行环境本低和生物多样性监测 (6)提出湿地生态保护战略 (7)完善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2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工作建议:关于做好全市湿地规划和保护的建议

工作建议:关于做好全市湿地规划和保护的建议 湿地,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湿地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一、我市湿地资源基本情况 经过调查和估算,我市湿地总面积约257429公顷(见表1),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0%。我市湿地不仅面积大,而且种类多。 在天然湿地中,湖泊和草本沼泽湿地面积约10681公顷,约占全市湿地面积的4%。河流湿地面积约80212公顷,占全市湿地面积的31%,包括大型河流4条,即辽河、浑河、柳河、绕阳河;中型河流4条;小型河流40多条。主要特点是汛期(每年6~9月份)流量大、水位高、挟沙量大、枯水期流量小(小型河流枯水期基本无水),季节性明显。 在人工湿地中,库塘湿地面积约14936公顷,共计有中型水库11座,小型水库39座,占全市湿地面积的6%。水稻田是人工湿地中面积最多的类型,全市约有151600公顷,占湿地面积的59%,位居全省之冠。目前,我市已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两处,总面积19867公顷。

我市处于东北亚候鸟迁徙路线上,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我市有兽类动物约22种,鸟类包括旅鸟、夏候鸟、冬候鸟和留鸟约290种,每年有数百万的候鸟在我市停歇、觅食,爬行动物约9种,两栖动物约6种,鱼类约83种。在我市湿地约290种鸟类中,国家一级鸟类5种,分别为:白鹤、东方白鹳、黑鹳、白头鹤和丹顶鹤;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1种,包括大天鹅、疣鼻天鹅、灰鹤、白枕鹤、蓑羽鹤、苍鹰、红隼等。据2008年监测显示,国际极度濒危的白鹤在我市卧龙湖自然保护区内观测到2700多只,约占全球数量的80%以上。此外,我市湿地植物主要以芦苇草甸、宽叶香蒲、三棱草、萤蔺针蔺等为主。 二、我市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情况 近年来,我市先后建立起卧龙湖、仙女湖等湿地自然保护区,在湿地鸟类资源恢复以及河道湿地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建设卧龙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沈阳卧龙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沈阳市康平县境内,面积11200公顷。卧龙湖是辽宁省内最大的平原淡水湖,属内陆型天然湿地,最大库容9620万立方米。卧龙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区位很特殊,正好处于半干旱与半湿润两种气候、森林与草原两种植被、农业和牧业两种生产方式的生态交错带上。特殊的生态区位决定了其生态的脆弱性和对环境变化反应的敏感性,环境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 建设仙子湖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沈阳仙子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新民市和辽中县交界处,保护区总面积8667公顷,其中滩涂面积约6000公顷,水面面积约2667公顷。该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大量的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其中以游禽

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与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b12388586.html, 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与建议 作者:李飞 来源:《财讯》2017年第06期 现代化一直是党中央领导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工作重心。要想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依据中国国情,制定适当的现代化系统,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以保障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应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对策,为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支持。 农业现代化障碍对策 统筹城乡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就得着手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这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要想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就需要用中小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同样的公共资源,实现资源分配,真正让他们“进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首先,城镇建设是新的城乡一体化的重点,改变农村其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其原有的经营理念,跟上市场经济的大潮,尽可能实现农村城镇化。二,保护农民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他们与城市居民受到平等的待遇,减轻农民的经济压力,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地方先进的教育资源,以缓解城市学校的学生压力。 开发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第一,要有效利用耕地资源。国家对于农业资源的问题方面,一再的强调要保护和合理利用。在耕地资源上国家更是大力倡导,耕地资源被占用来发展工业,这种减少农业耕地面积来发展工业的视角对农业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工业和农业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有效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同时,还要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对于那些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提出整改措施,或转化为合理规划,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采取“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的方针,响应“谁并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政策,依靠科技进步挖掘农业资源潜力,提高它的使用效率,从而降低占用农业资源的消耗”的号召。 第二,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中国总耗水量的65%用于农业灌溉,而灌溉水利用率仅为30%。农业节水应通过渗水管道引导,减少失水;有效利用处理后的废水、污水,可以用来农业灌概;同时深耕松土、耕地除草等相结合都是有效节水的方法。 第三,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教育,普及对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实施报告

第1章总论 1.1 项目概述 1.1.1 项目名称: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1.1.2 项目主管单位: 1.1.3 项目建设单位: 1.1.4 法人代表: 1.1.5 项目性质: 1.1.6 项目建设地点及范围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平顶山市西南6km处,属沙河上中游地区,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3°42′14″~33°45′45″,东经113°02′31″~113°14′45″之间。涉及平顶山市的湛河区、新华区和鲁山县3个县(区)的7个乡镇、28个行政村。湿地保护区的管理点、检查站沿保护区北界和保护区西南界设立;界桩、界碑和管护标牌在保护区试验区边界设立;湿地恢复工程以及科研工程中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分布在保护区内;管理中心、管理站、宣教、科研等工程在保护区外建设。 1.1.7 建设内容及规模 (1)保护与恢复工程 完成保护区3个管理站、7个检查站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总建筑面积2080m2;完成界碑、界桩及标牌设置,总数150个(块);在新华区设置防火瞭望塔1个,配备防火车1辆,防火设备80套,建立管护码头3个,配备水上巡逻艇3艘。

在管理中心设置野生动物救护站,建筑面积200m2,笼舍500m2,购置救护设备1套;在越冬侯鸟集中分布区建立3处野外给饲站,每个给饲站建贮藏室15m2;设疫源疫病及病虫害防治监测站,建筑面积200m2,购置疫源疫病及病虫害防治监测设备1套,监测车1辆。 实施退耕还滩60hm2,种植芦苇和香蒲等水生植物恢复植被110hm2,封滩育草100hm2。 (2)科研工程:在管理中心设立科研站,建筑面积共300m2,辅助建筑工程80m2,购置科研设备、信息设备、标本制作及保管设备各1套。 (3)宣教工程:在管理中心设立宣教培训中心,建筑面积200m2,辅助设施80m2,购置宣教设备1套。 (4)管理中心、保护管理站工程:在新华区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建筑面积450m2,配套80m2,3个保护管理站每个建设办公用房400m2,共1200m2。 1.1.8 项目建设期:2年,即2009年4月-2011年4月 1.1.9 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为2217.64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投资1330.58万元,占总投资的60%;地方配套资金887.06万元,占总投资的40%。 1.2 建设依据和宗旨 1.2.1 建设依据 (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

湿地生态景观的保护与规划原则

湿地生态景观的保护与规划原则 湿地生态景观的保护与规划原则 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对于城市的功能和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因此,湿地的保护和景观规划愈来愈受人们的重视。本文旨在探讨湿地生态景观的保护与规划原则,即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湿地景观,在湿地景观的设计上要尊重自然和以人为本并重。同时,湿地景观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求大力拓展和丰富湿地文化,最后,湿地景观的成果要求立法保障并监管到位。 湿地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它是连接陆地和海洋胡泊的中间地带。它有着面积广阔的水资源和丰富的植物动物等物种资源,它的存在对于地球的生态、物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城市的生态系统的改善和环境污染的净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湿地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探讨湿地保护区的特色,以及如何加强湿地景观保护与规划原则。 一、湿地生态景观及其保护意义 (一)湿地生态景观概述 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我国湿地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人们对于湿地的功能和作用愈加重视。各地也纷纷建立和健全湿地立法,并建立湿地保护区,以更好的保护湿地的生态资源,发挥湿地的城市之肺的作用。 (二)湿地生态景观的保护意义 1、湿地景观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物种资源 第一,湿地有丰富的水资源,以盘锦的红海滩为例,红海滩的水域面积多

达120万余亩苇海湿地。第二,湿地有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红海滩中栖息着二百六十余种数十万只鸟类。同时,红海滩还有一种特殊的植物―碱蓬草。这种植物每年4月长出地面,初为嫩红,渐次转深,9月由红变紫。红海滩湿地还有大片的芦苇丛,是鸟类栖息繁衍的重要场所。丰富的水资源滋养出丰富的物种资源,丰富的物种资源进一步改善水资源的环境,他们共同构成湿地的可循环、可持续系统,共同为地球的生态环境改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2、湿地景观对于城市来讲功能强大 湿地景观的功能和作用是非常强大的。第一,湿地的丰富的水资源可以通过地层的渗透,成为地下水的有效补充。当前,城市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城市供水系统频现紧张情况。而湿地的水资源丰富,同时,通过地表水不断的向地下渗透,这成为了城市地下水的有效补充。第二,湿地吐纳功能强大,成为城市环境的保护者。湿地有着强大的改善环境的功能,湿地景观可以通过强大的植物资源净化城市的空气,可以通过水中多种微生物资源吸收和净化水资源,湿地堪称城市的“肺”,是城市发展和环境改善的有效武器。第三,湿地景观蕴藏强大的经济价值。湿地有着广阔面积的地域分布,植被和生物系统丰富,因此有着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同时,湿地中的动物和植物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开发,湿地景观的经济价值可以实现并为社会服务。 二、湿地生态景观保护与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湿地景观政策法规不健全,开发规划不够科学。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对于生态湿地的保护有很明确的规定,同时,各省也相继出台专门的湿地保护条例,以加强湿地的管理和维护。但是,但是执行力不强。首先,湿地位置多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人烟稀少,且湿地面积相对较大。其次,各种生态资源丰富,吸引少数不劳而获的人前来。最后,执行机构的人力有限,难

湿地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X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项目 1.1.2项目申请单位: 1.1.3项目实施单位: 1.1.4项目内容 (1)湿地保护管理能力体系建设工程,包括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及国际重要湿地建设、保护管理机构能力建设、湿地科研与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2)湿地保护及恢复工程,包括生态文明村和生态人居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水质净化工程、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湿地景观建设工程、河道修复及治理工程、面山水土流失控制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农村污染控制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社区共管工程、水库湿地保护工程、重点湖湾生态修复建设工程等。 (3)湿地可持续利用工程,包括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区(点)、湿地公园建设工程(3个)。 1.1.5 项目范围:在X白族自治州X市洱海、洱源县洱海源头、剑川县剑湖、鹤庆县草海及其相关流域。 1.1.6 项目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1996年)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技术规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1998)(4)洱海流域环境规划(云南省环境保护局,1999年6月) (5)X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X州建设环境保护局,2001年3月)(6)?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X洱海保护治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云政发…2003?10号) (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8)?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4.29修正);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2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年3月1日);(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年1月21日); (1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12月1日);(14)?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年3月1日); (1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7年1月1日);(16)?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7年12月3日);(17)?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8年12月10日);(18)?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999年8月4日);(19)?湿地公约?(拉姆萨尔公约)(1971年); (20)?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