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视角的促进校企合作效果的实证分析

基于企业视角的促进校企合作效果的实证分析
基于企业视角的促进校企合作效果的实证分析

第28卷第7期2010年7月

科学学研究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Vol.28No.7Jul.2010

文章编号:1003-2053(2010)07-1082-06

基于企业视角的促进校企合作效果的实证分析

王艳丽,薛耀文

(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要: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研的基础上,从企业角度了解校企合作状况,分析了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形式、

路径以及动力因素。并在对影响校企合作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后向逐步回归分析法,提取出影响校企合作效果的关键因素,

为促进校企合作效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好的策略与方式服务。关键词: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9-09-18;修回日期:2009-12-18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4DGS1D012);山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08041043-02)作者简介:王艳丽(1984-),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校企合作。

薛耀文(1965-),男,山西万荣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决策科学、技术创新。

在产学研政金链条中,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无论

从“人才—科研—产品—市场”的价值链,还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移—产业化—商品和服务”的价值链看,都是关键环节。高校的优势在于人才、信息和技术储备,而企业则在市场、资金、管理以及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其实质就是通过合作发挥双方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比较优势,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特别是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

的技术创新体系”,校企合作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成为建设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和突破

口。而纵观各国校企合作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应该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主体地

位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校企合作创新还没有进入成熟阶段,

再加上体制改革还未完善,从客观上造成了企业在校企合作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明显,不同的企业与高校合作在创新目的、方法和参与方式

上的差异,

同时技术创新成果作为双方合作的产物,存在着创新利益分配、风险承担等问题,使得校企合作呈现不同的效果。基于此,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从企业角度探析影响校企合作效果的因素,从而为促进校企合作的效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好的策略与方式服务。

1

校企合作的形式与路径分析

1.1

调研样本基本情况

本调研的企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企业的规模、性质、所属行业、在同行业中的技术水平、是否建立技术中心及技术中心的类型五个方面(见表1)。被调研的企业分布在山西省的多个地市,涉及到机电、煤炭、冶金、化工、建设、建材、医药、纺织、乳业等

不同行业。从2009年5月到2009年8月,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17份,回

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6.7%和97.5%。

表1

调研样本情况

[1]

(a )按规模

按规模个数

百分比(%)

大型4841.0

中型5547.0小型

14

12.0

(b )按企业在同行业中的技术水平

按企业在同行业中的技术水平

个数百分比(%)

国际领先4 3.4国内领先7564.1国内平均水平3731.6低于国内平均水平

1

0.9

第7期王艳丽薛耀文:基于企业视角的促进校企合作效果的实证分析

(c )按所有制类型

按所有制类型国有及国有控股

4841.0股份制5446.2私营7 6.0其他

8

6.8

(d )按技术中心类型

按技术中心类型国家级技术中心5 4.3省级技术中心

10791.45有技术中心但未申请认定

10.85没有技术中心

4

3.4

1.2合作形式

在关于企业与高校合作形式的调查中,调查统

计结果由图2所示,“合作研发”占91.5%,比例最高,其次是“信息交流和疑难咨询”占88.9%,

“人才培训”占74.4%,“委托开发”、“共同组织重大项目的招标或重大技术的引进”和“技术转让”分别占

52.1%,34.2%和29.1%。分析结果显示:合作研究是最受企业欢迎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因为企业通过合作研究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技术信息交流,有效监督研究的质量;信息交流和疑难咨询以及人才培训是企业发展的最基本的需要,

也是最浅层次的合作;企业委托项目开发是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有效形式;对于大中型企业,根据现实的发展需要,也倾向于采用共同组织重大项目的招标或重大技术的引进的合作形式;而传统的技术转让形式经过实践证明是一种存在制度性和机理性障碍的科技成果转化形式,也是企业选择此种合作形式较少的主要原因。这些结果也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企业技术力量的增强,校企合作必将向更高层次发展

图1校企合作形式

1.3合作路径

本文把校企合作路径分为: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所谓直接路径,指校企双方根据各自利益需求而建立的直接合作途径,可以描述为:高校—企业,具体指的是企业主动联系和高校主动联系。很多情况下,高校与企业之间并不是一种直接的合作关系,

两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而是通过“中介”,多了这一环节,合作路径由“直接”变为“间接”,所以间接

路径就是借助于

“中介”所形成的合作途径,可以描述为:具体指的是政府牵引和熟

人介绍。如表2所示,在关于合作路径的调查中发

现,直接路径中的“企业主动联系”

占94.0%,“高校主动联系”占66.7%,而间接路径中的“政府牵

引”和“熟人介绍”分别占30.8%和41.0%。前者较后者所占比重较大,可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明显增强,说明已经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从中受益。

表2

合作路径统计表

合作途径数量

比例企业主动联系11094.0%高校主动联系7866.7%熟人介绍4841.0%政府牵引

36

30.8%

1.4合作对象

企业在选择高校合作时,会首先选择什么样的高校呢?根据调查结果(见图2),选择“需要的高校”的占到“89.7%”,“熟悉的高校”占到“7.7%”,“母校”和“有名的高校”分别占到“1.7%”和“0.9%”。说明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选择合作对象的依据主要是高校个性特点,如声誉、实力、态度、传统等,但是更重要的是能否满足企业进行创新的需求及能否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和发展,其中需求是企业选择与该高校合作的根本性因素。

图2

企业选择高校的类型

2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动力因素分析

企业在不同的动力因素驱使下以不同的目的开

展校企合作,不同的合作目的和动力因素对校企合作效果也会有很大影响。2.1合作目的

·

3801·

科学学研究

第28卷

在收回的117份调查问卷中,选择“以完成项

目为主要目的”

占72.6%,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企业技术力量的增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已经向更高层次发展,而且绝大多数企业采取以项目为纽带的合作研究。“以战略合作为主要目的”占14.5%,其中大型企业占到70.6%,占据绝对优势,而小型企业在“以交流为主要目的”中占到了66.7%,从而反映出存在着大企业大规模合作,小企业小规模合作的校企合作状况。如图3所示

图3

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

2.2

动力因素分析

从表3可以直观的看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

动力因素主要涉及技术、

市场和人才。“技术创新项目的需要”

被选中的概率为90.6%,“对技术缺乏消化吸收能力需要帮助”被选中的概率为55.6%,

“为了重大的科技攻关,急需战略合作”占到统计总数的40.2%(其中大型企业占到选择该项的63.8%),这些都是技术创新方面的需要。这说明企业寻求高校合作的主要动力就是想获得技术。因为高校学术水平高,科研成果多,学术信息灵便,实验设备先进,还拥有大批勇于开拓的优秀人才,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并且受外界干扰较少,是企业获得最新技术的较好来源。“市场需要”占81.2%,表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比高校更加直接地面对市场,市场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主要反馈到企业组织中,并驱动企业形成创新欲望,市场需要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一个重要的动力因素。而76.1%的企业选择“人才培

训的需要”,说明企业特别重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对企业自身技术人员的培养。许多企业在签订合作

开发(甚至委托开发)的同时,会明确提出研发过程中派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研究,保证知识迅速转

移到企业,促使合作成功[2]

。选择“提高总体的管理效率,凝练企业文化精神”占到35.0%,企业对

合作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单项技术,而更多的是,在管理创新等方面得到全

面地强化

[3]

,使企业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

示出更加强大的综合实力。表3

企业寻求高校合作的动力因素统计表

动力因素

数量比例技术创新项目的需要

10690.6%市场需要9581.2%人才培训的需要

8976.1%对技术缺乏消化吸收能力,需要帮助6555.6%为了重大的科技攻关,急需战略合作4740.2%提高总体的管理效率,凝练企业文化精神

4135.0%按政府的要求,并由政府拨款

10

8.5%

本文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我们把企业现阶段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与研究开发有关,与技术学习和人才获取有关,以及与市场进入有关。

3

影响校企合作效果的关键因素分析

在对校企合作形式、路径及动力因素分析的基

础上,

我们进一步分析影响校企合作效果的关键因素。我们利用SPSS 统计软件对这些因素的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提取出影响校企合作效果的关键因素,为下一步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提供依据。我们采用了后向逐步回归分析法(因变量为合作频率,自变量为影响校企合作效果的因素),也即越早

被剔除的因素对因变量的贡献率越小[3][4]

。逐步回归过程如图4所示。

图4逐步回归过程

注:x 1-x 10表示影响校企合作效果的十个因素:x 1:双方都要重视,并加强沟通;x 2:双方合作积极性;x 3:项目的选择;x 4:增加转化技术的人才设备和资金;

x 5:严格执行合同;x 6:企业拥有应用的条件;x 7:高校的科研能力;x 8:便捷的成果交易市场;

x 9:高校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形式;x 10: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

·

4801·

第7期王艳丽薛耀文:基于企业视角的促进校企合作效果的实证分析

由图4可知先后被剔除的五个因素分别为:企业拥有能马上应用的条件、便捷的成果交易市场、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双方都要重视并加强沟通、严格执行合同。这些因素的剔除说明:(1)从企业角度来说,它认为自身所具有应用条件对校企合作效果没有太大影响,这些与现在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是相通的[5];(2)成果交易市场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造成对校企合作效果贡献不明显;(3)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没有充分发挥其引导和支持作用,对校企合作的效果影响不显著,这与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一致的[2][5];(4)双方在文化及追求目标的差异性,使得双方的沟通渠道不是很顺畅,对校企合作效果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5)严格执行合同因素的剔除,反映出了校企合作的信用与约束机制的建设很不完善,不能保障校企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合作。

但是这些被剔除的因素只能说明它们不是影响校企合作效果的关键因素,并不能说明说它们对校企合作效果是没有影响的,从实际情况来说,每个因素下包含着许多详细的影响因素,正是由于一些因素自身发展所具有的局限性降低了它们对校企合作效果的影响,但是如果它们被忽视或者管理不当,也可能引起校企合作的失败,它们有可能会是影响校企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例如在R.E.Lopez-Mar-tinez等的研究中,他们认为良好的沟通方式是促进校企合作效果的关键所在。William H.A的研究也支持这种观点,通过分析认为沟通在解决校企追求目标的差异给校企合作效果带来的严重影响方面是非常有效的[6],而且认为中介机构在协调双方利益上,促进校企合作效果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7]。同样,Tornatzky,Shohet和Prevezer指出,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中介组织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8]。另外,Numprasertchai S通过案例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信任、承诺、互利以及良好的沟通交流是合作研究成功的主要因素[9],而Gaskill D探究了教育机构与健康机构在合作研究项目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认为信任和承诺是影响成功合作的关键因素[10]。

经过逐步回归过程,我们得到了最后的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由图4逐步回归过程和表4的回归分析结果,我们分析影响校企合作效果的关键因素及其显著性和影响程度:增强转化技术的人才设备和资金、合作

项目的选择和高校的科研能力五个因素与合作频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这几个因素的统计检验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它们是影响校企合作效果的关键因素:(1)增强转化技术的人才设备和资金系数为正,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实际转化过程中,双方越是在技术、资金、人员和组织上给予保证,校企合作效果就越好,它是对校企合作效果影响最显著,也是最关键的因素;(2)合作积极性系数为正,说明高的合作积极性是校企合作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3)科研形式的系数为负,说明拥有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形式,更能促进校企合作效果,调查显示,企业更希望高校的科研人员带着企业需求在高校研究,这是由企业和高校根据自身从事科研的性质及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目的所决定的。(4)项目的选择系数为正,说明它确实影响校企合作效果,企业不管是以何种形式与高校合作,都应该根据企业与高校自身所具备的研发实力,认真选择合适的合作项目,是否选对了项目甚至是这次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5)最后一个因素的系数为正,对企业来说,高校拥有很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对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才能保持与企业稳定的合作关系[5],进一步保证合作效果。

表4影响校企合作效果的关键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后向逐步回归法)

模型

回归系数

(Coefficients)

T检验值

显著性水平

(Sig.)

(常数项) 2.6488.879.000

增加转化技术的人才设备和资金.383 3.337.001合作积极性.402 2.701.008

科研形式-.277-2.588.011

项目的选择.189 2.304.023

高校的科研能力.171 2.082.040

通过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得出了以上影响校企合作效果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校企合作过程中,我们要予以考虑的重点,但是由于此次调查样本选择范围有限及样本本身具有的缺点,还有很多影响校企合作的因素没有涉及,所以这个结论对实际情况的概括不是很全面,但是对企业促进校企合作效果具有借鉴意义。同时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对如何推动校企合作有更全面的认识,例如Barnes等通过交叉案例分析(Warwick Manufacturing Group的六个大学-企业合作研究项目),得出影响校企合作效果的因素包括:选择合作伙伴、项目管理、公平性文化差异,并认为最重要的

·

5801

·

科学学研究第28卷

是项目管理[11]。W.A.Fisher和F.Bidault则从微观项目层次出发,应用现代厂商理论,探寻在不完全的市场环境中,合作项目的最优制度安排促进校企合作取得良好效果。Santoro的研究表明校企合作双方的关系越紧密,合作的实际效果越好[12]。

4促进校企合作效果的优化措施

为了有效整合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促进校企合作良好效果的取得,同时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经济的发展,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几点促进校企合作效果的优化措施:

(1)继续探索新的校企合作形式

校企合作形式的选择不应追求“最优”,而应追求“最合适”,合适的标准是双方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合作成果应既能体现学术价值,又能创造经济效益。但具体采用何种形式或者研究某种形式的适用性,则要根据校企合作创新的目的和内容的实际需求以及合作主体的实际情况而定[13]。因为无论何种校企合作形式,合作效果的取得都必须最终落实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需要在此过程中得到验证。

(2)强化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

进行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新服务,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最终能实现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一目的的是企业,也只能是企业。高校是知识的传承者,而企业是知识的应用者和转化者,科研成果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形成后,只有通过企业才能最终走向市场。因此,要强化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这对于创新技术的最终市场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建立科学、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问题历来是校企合作中的主要问题,而建立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促进校企合作发展的关键。校企双方的利益分配必须明确分配依据,合理确定各方利益所得,同时国家也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条例或管理办法.在校企合作之初,可以采用双方接受的方法或协商方式,对双方利益分配比例和方法做出清晰、明确的规定,而通过一定时间的运行后,可以再根据双方对合作贡献大小,进一步协商和调整利益分配比例和方法.保证利益分配的公正性与客观性[14]。

(强化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校企合作是不同系统的组合,其各自的运行机制、目标、价值取向等不尽相同,如何把双方力量有效匹配,是政府部门调控、协调工作的一项挑战。政府要制定相关计划,引导校企合作的发展;制定政策和法规,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采取多种手段,建立完善的技术信息网络,保证高校与企业结合的信息准确完整;组建专门的机构,为校企合作发展提供平台,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设立支持校企合作的专项基金,化解校企合作风险,特别是对于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及前瞻性技术而言,政府专项资金是校企中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15]。

另外,要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创新的金融投资机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合,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包括设立应用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利用银行贷款,设立高新技术投资基金;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等。

5结论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除去校企合作的形式、路径及动力因素对校企合作效果影响的情况下,增加转化技术的人才设备和资金、合作积极性、高校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形式、项目的选择和高校的科研能力等五个因素对校企合作效果具有显著影响,这些仅仅是从企业的视角得出的结论,而且由于企业参与校企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或许会遗漏一些可能重要对校企合作效果有影响的指标和因素,但是研究结果可以作为校企合作时的一个很重要的现实参考,对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对于企业、高校和政府而言,进行有效的校企合作,必须要选择科学、可行的校企合作形式和路径,根据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目的以及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这些影响因素出发,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合作创新机制和政策措施,以此提升校企合作带来的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后,我们希望在未来能得到更多的数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解学梅,曾赛星.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8,(4):114-120.[2]吕海萍,龚建立,王飞绒,卫非.产学研相结合的动力—障碍机制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

16(2):58-61.

·

6801

·

第7期王艳丽薛耀文:基于企业视角的促进校企合作效果的实证分析

[3]尹海洁,刘耳.社会统计软件SPSS for Windows 简明

教程[

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02-108.[4]赵建英,粱嘉骅.影响企业创新力的内部生态因子分

析[

J ].中国软科学,2006,(11):146-150.[5]唐孝云,李业川,杨帆、温勇斌.产学研合作影响因素

的实证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9,(5):101-103.

[6]Williams T.Cooperation by design :structure and coop-eration in inter -organizational networks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1,58(2):223-231.

[7]William H A ,Johnson D A.Aligning technical and bus-iness goals in industry -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R&D projects :a tale of two projects [J ].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 ,2001,13(1):23-27.

[8]Shohet S ,Prevezer https://www.360docs.net/doc/1d12598071.html, biotechnology :institutional

linkages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role of intermediar-ies [J ].R&D Management ,1996,26(3):283-298.

[9]Numprasertchai S ,Lgel B.Managing knowledge through

collaboration :two cases of managing research in univer-sity laboratories in Thailand [J ].Engineering Manage-

ment Conference ,

2003,11:575-579.[10]Gaskill D ,Morrison P ,Sanders F ,Forster E ,Edwards

H ,et al.University and industry partnerships :lessons from collaborative research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 ,

2003,9:347-355.[11]Tina Barnes ,Ian Pashby ,Anne Gibbons.Effective uni-versity -industry interaction :a multi -case evaluation of collaborative R&D projects [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2,20(3):272-285.

[12]Santoro M ,Chakrabarti A.Firm size and technology

centrality in industry -university interactions [J ].Re-search Policy ,

2002,31:1163-1180.[13]王文鹏.基于制造战略的产学研创新合作模式选择

[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64-68.

[14]罗志文,王婧.产学研视角下的高校科研团队运行机

制[

J ].科技创业月刊,2009,(2):91-92.[15]邵任薇,彭未名.产学研结合中政府的作用及策略选

择[

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6):46-50.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promoting the effects of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on on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s

WANG Yan -li ,XUE Yao -we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 an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state on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on is kept abrea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nterprise ,and the form ,path and kinetic factors of the enterprises are analyzed to develop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on.An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to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impacts of the impact of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on ,using backward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key factors are extracted ,to promote the impact of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on and provide better strategies and methods for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the enterprise.Key words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factor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

7801·

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 庄金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用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校作为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的教育基地,必须面向市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深化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正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建立校企间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有职教政策的指导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政府出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等优惠政策。作为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更应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结合,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学校教学和育人的方向,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办学宗旨。学校只有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与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才能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才能带动教学设备的更新,才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提升综合办学能力,才能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2.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目前职业院校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二是经费紧张、制约学校发展;三是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安置不稳定。要想摆脱这种困难局面,就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才能赢得学校的生成和发展。

[校企合作对学生的好处]校企合作的好处

[校企合作对学生的好处]校企合作的好处近日,一场以"合作共双赢携手同发展"为主题的郑州新东方烹饪学校校企定向合作签约仪式活动已经圆满结束。对于"校企定向合作"这一创新模式,有些人并不十分了解,面对校企合作,很多人也有不同的质疑。笔者作为此次郑州新东方烹饪学校校企定向合作签约仪式活动的组织、参与人员,有义务把校企合作的好处跟大家娓娓道来,让大家对校企合作有一种全新的认识。 "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国内教学的一种"新时尚"。作为职业教育学校的郑州新东方烹饪学校,当然要与时俱进,赶上"校企合作"的列车,完成"办中国最好的职业教育"使命。 校企合作,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不仅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且有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重要途径。 首先,校企合作模式可使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在人才市场上,诸多用人单位希望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对一直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工作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新员

工所需的工作经验。 其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在定岗实习期间,学生参与工作实践,有利于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岗位、职业的感情,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真正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是岗位实践活动以外任何形式无法完成的。 再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使他们在实际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解企业聘用新员工的意向,直接或间接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很多学校把握了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了企业用人需求,实现了校企合作新型的培养模式,大大改善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双赢的一种很好模式。郑州新东方烹饪学校高瞻远瞩,加强"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将为更多学生搭建就业直通车,为更多企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也会更好的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校企合作的好处篇二 合作xx年,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职业学校,由原来的6个专业24个教学班,发展到现在的28个专业90个教学班,在校生规模达到五千余人。一家不知名的小厂,也由当初员工不过千人、产值不足亿元

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职业院校摆脱困境。在计划经济下,职业学校奉命办学,“招生靠计划、分配靠政府、经费靠拨款”,人才供应链条是计划性的。企业发展也是计划的产物。在人才供求方面,培养出来的人才全部由政府包分配,职业教育也处于卖方市场的地位,职业学校无生存发展这虞。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来越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校企之间出现了真空地带,由于计划经济正逐步退出舞台,而市场还未完全在企业与职业学校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了人才供应数量、专业类型、人才规格层次无序的状态。目前,不少职业学校生源不足,学生素质较差,毕业生就业层次低,教学设备陈旧,办学经费短缺,真可谓是举步维艰,濒临困境。再下去几年,高职院校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职业学校面临的发展困境,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的责任;既有企业的原因,也有社会的责任。在此之下,必须强调政府、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尤为必要。职业院校要积极争取政策,强化校企合作才能摆脱困境,求得发展。 2、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职业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实行顶岗实习,能够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企业环境熏陶和必要的实习条件、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生产实践过程也就成了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学生在师傅带领指导下,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并把在实践中体验进行理论的对接,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热情和创造精神。

3、有益于减轻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由于中职学生家庭绝大多数为农民、工人等低收入家庭,在提供学费、生活费等方面,大多存在困难,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与扶持。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等方式能够在培养技能的同时,给这部分学生减轻经济负担,顺利完成学业。 4、有利于建设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大多是从高校直接分配的,他们专业水平高,理论知识丰富,但缺点是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实际操作水平不高,这也极大地影响了职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创设实习基地,兴办专业产业,为广大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践、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机会,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把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的质量,对职业学校建立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有利于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校企合作,企业和院校如同生命共同体,而不仅仅是一个是需方,一个是供方。只有打破这样的观念,加快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才能真正实惠产业升级。目前不少行业产业升级已经到了非常急迫的程度。实现产业升级,走科学发展,以人才为支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的自主创新发展道路。校企合作有利于改善企业的人才结构,夯实人才对发展的支撑;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科技进步对发展的贡献。如果现在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还没有达成共识的话,在短期内要进行产业升级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知道,职业教育是最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为企业所用,为社会所用,这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结构和调整,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湖南衡阳县职业中专张知明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术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中间出现断层,目前社会急需大批能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物质产品和现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型人才。目前流行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充分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包括市场需求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等。全面掌握市场的实际需求,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些信息帮助指导学生,是真诚合作、实质性合作的前提。学生的职业能力最重要的还在于获取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和科技进步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技术性的创新能力。只有双方都注意充分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并以此来确定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这样的结合才有积极意义和实用价值。

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我校已与十多家大型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并且有自己的专业技术团队,他们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实战技能,是一批战斗在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新方法、新技术,正是通过他们聪明的大脑、勤恳的双手才转化为新成果,学校可以全心全意地依靠他们为学生传授实用技能,可以切实帮助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是校企成功合作的一个重要基点。 充分发挥企业工作环境的优势。企业员工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工作精神可以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第一线的环境,让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去第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工作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工作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工作的艰辛、团队合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这不仅能为学生直接了解具体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提高职业能力,为毕业与就业接轨,上岗工作奠定基础,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企业作为学生毕业前的综合实习基地,更重要的是作为经常性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有效地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条件,实习基地的建立作用将是不言而喻的。 实践证明,企业与职校进行校企合作并回报社会,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从学校角度,希望以产学合作关系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产学结合上取得突破并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双赢”。今后除了实习基地建设等“初级层面”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推进校企合作是当前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就要明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意义,分析、找准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探究其对策,有的放矢,才能构建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使之更好地达到院校和企业“双赢”的目的,只有“双赢”才能实现合作的真正目的,才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一、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是规律性需求 校企合作不仅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一种育人模式,更是一个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资源整合、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而且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还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使其实现服务社会、发展经济、提高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目标。通过职业教育和专业培养使其成为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强有力的生命军。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性强、技术 过硬、管理水平高、岗位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必须贴近社会需求、生产实际,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相结合,学校教育环境和与企业生产环境相结合,教育、科研和生产相结合,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发挥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校企合作对学生的好处]校企合作的好处

下面是分享的校企合作的好处。供大家参考! 校企合作的好处篇一 近日,一场以“合作共双赢携手同发展”为主题的郑州新东方烹饪学校校企定向合作签约仪式活动已经圆满结束。对于“校企定向合作”这一创新模式,有些人并不十分了解,面对校企合作,很多人也有不同的质疑。笔者作为此次郑州新东方烹饪学校校企定向合作签约仪式活动的组织、参与人员,有义务把校企合作的好处跟大家娓娓道来,让大家对校企合作有一种全新的认识。 “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国内教学的一种“新时尚”。作为职业教育学校的郑州新东方烹饪学校,当然要与时俱进,赶上“校企合作”的列车,完成“办中国最好的职业教育”使命。 校企合作,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不仅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且有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重要途径。

首先,校企合作模式可使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在人才市场上,诸多用人单位希望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对一直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工作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 其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在定岗实习期间,学生参与工作实践,有利于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岗位、职业的感情,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真正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是岗位实践活动以外任何形式无法完成的。 再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使他们在实际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解企业聘用新员工的意向,直接或间接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很多学校把握了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了企业用人需求,实现了校企合作新型的培养模式,大大改善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双赢的一种很好模式。郑州新东方烹饪学校高瞻远

校企合作的模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学校模式、企业模式、合作模式。 学校模式是以学校为办学主体。优点:①学校模式的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正规性和系统性; ②学校模式具有规模效益性;③学校模式具有育人的全面性。局限:①中专职业学校的教育大多数脱胎于普通教育中的学科教育,并习惯于传统应试教育,重理论学习、轻技能的培养现象十分严重。②学校与实际部门联系薄弱。 企业模式是企业为主的员工职业培训模式。优点:①职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②具有动作灵活见效快的特点;③可以边干边学,成本效益好;④具有专业性、连续性,有的甚至还有保密性。局限性:①缺乏理论教学的系统性;②职业技术传授的单一性;③企业模式不能完全保证企业所需求的人才规模数量、种类和质量。 当代西方企业培训典型模式主要有:1)封闭、一元模式的企业培训(当代日本企业培训实践,认为人、财、物是企业经营的三因素,其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把企业培训当作“企业秘密”来看待。2)半封闭半开放、双元模式的企业培训(当代德国企业培训实践:)。3)开放、多元模式的企业培训(当代美国企业培训实践:)。 合作模式是指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这是目前职业教育最具前景的培养模式。具体形态是①以学校教育为主,企业培训为辅的合作模式;②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合作模式。优点:①吸取了学校模式和企业模式的优点,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有利于互通有无,有利于职教资源的充分利用。②有利于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有利于人才培养与需求紧密结合。局限性:①合作模式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价值、教育内容与管理一系列的变革,因此,它必然受到政府、法制、学校、企业、体制、经费等因素的制约。②中等职业教育中的知识性与实用性、能力性与专业性、针对性与系统性的相互关系,在合作模式中仍未真正解决好。内容由南京华宝通讯转载自网络

浅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浅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作者:马眷宾 摘要: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培养国家事业继承人的过程,因此教育培养的人才就必 须适合社会之需,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当前,普通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大多数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甚至无实践,培养的人才的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著名教育学家吕型伟曾撰文对我国传统教育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教学内容死板,教学大纲多年不变;单纯的知识教育,旧有经验的复制,忽视实践,没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考试分数评高低;忽视人文教育,没有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等。 目前,各大高校通过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反思,对新教育模式的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教育模式。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采用“七分实践,三分理论”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教育风潮。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职业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重要性实践育人 引言:实习实训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执行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的关键环节,是实施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教学形式,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就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和初步的技术经验,达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坚定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

校企合作对发展价值

校企合作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校企合作模式对于企业的核心价值有哪些。 1、得到合格、可用的后备人才资源,为技术更新作人员储备,为企业中长期发展做准备。 如今企业发展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才的缺失。通过校企合作,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司人才荒的问题。公司可以直接启用通过培训过的学生。从公司方面来说节约了培训成本和培训时间,给公司带来最直接的经济效益。 校企合作的最重要目的在于人才梯队建设。”通过对公司稀缺岗位进行人才的定向培养,为企业提供最需要的专业人才,“专业的出身,加上这些学生本身较高的文化素质,使他们比企业现有的从生产线上提起来的管理人员更有发展和升值的潜力。同时,三年的工作实习,也弥补了现在的学生缺乏工作经验的缺憾。” 三年的学习工作过程中,让这些学生对企业产生熟悉感、归属感、认同感,也使他们比外面新招的员工更容易融入企业,与同事能够相处融洽,已经彻底认同企业的文化,从而降低人才流失的可能性。 2、改善员工素质 通过企业进校园,引进真实的生产流程、经营管理环境。由校企共同建立校企合作专班,面试选拔优秀生源进行专班专门教学。采用项目管理模式开展,集中了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形成实施团队,优势互补,开展教学。教学计划以及课程实施与企业所在行业的对应集群岗位所需能力对接,设置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课程。学生有计划的安排到真实生产车间,进行工学交替的顶岗轮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很好结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力。 3、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提升形象 应届毕业生一直以来都是公司人员构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知识的专业性,高昂的工作激情,较高的企业忠诚度使其被称为公司的新鲜血液名副其实。 通过校企合作这项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始终保持以树立企业美誉度为原则,在学生实习中保持与校方的紧密沟通并及时灵活的调整实习内容,运用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引到学生的实习工作,能极大的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企业形象。 通过校企合作对企业树立美誉度,为内部员工素质提升以及外部人力资源运用提供了有力的平台。 4、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和纳税减免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对校企合作的促进作用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对校企合作的促进作用 [摘要]职业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就业教育,谋生教育。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就业,近年来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如火如荼的在全国开展,这是职业教育制度的一次创新,也是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培养人才的教育指导思想有关;更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就业率的的一种努力。通过技能大赛这个为学校和企业搭建的平台,从各个方面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该文主要介绍了职业技能大赛对校企合作有哪些促进作用。 【关键字】职业技能大赛;校企合作;促进 改革开放30年来,使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增加,特别是懂技术,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形势下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蓬勃发展起来,经过20年的发展,高职教育目前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截止2010年,我国的各类高职高专类院校有1228所,在校生近1000万人。职业教育的高等化,使职业教育的功能从单一的为受教育者提供技能培训转到技能训练和学历教育并举,功能的拓展虽使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也滋生了各种矛盾,问题不断凸显,突出表现在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之间的矛盾。 针对这种矛盾,面向高职学生的各种技能大赛就像搭建在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一座桥梁,纷纷出现,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天津市高职高专职业技能大赛,全国计算机应用水平大赛(ITAT)等等--这些只是众多技能大赛的一小部分。在这一个个竞赛中,全国的高等职业院校都积极组队参加,这已是职业院校的一种新潮流,也是高职院校探索解决学校“就业难”与企业“用工慌”之间的矛盾的一种尝试,而全国各个高职院校积极通过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这个桥梁,积极进行校企合作,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缩短学生所学与岗位需求之间的距离,努力使学生和企业做到“无缝对接”。 一、技能大赛促进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带动招生就业 近几年来,在每个毕业季到来时,经常会发现有很多的学生没有找到对口专业的工作或是根本没有找到工作。反过来,人才招聘市场中又经常发现企业招聘不到合格的技能人才。这说明企业和学校之间存在着需求和培养目标上的距离,对于企业,需要各类技能应用型人才维持和扩大企业的生产,而反过来学校却面临着巨大的学生就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就显的特别的迫切,各类职业大赛就像一个纽带,将学校和企业紧密的联系起来。 企业有学校所需要的技术和经验,而学校有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只是这些“人才”和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如果能使学校的“人才”和企业的需求做到无缝对接,就能实现“双赢”。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既能发挥职业院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订单式”培养,共同完成定向培养的“订单班”。本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的使命,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学生缺乏职业技能素质的训练,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熟练的技能和相关职业素质的获得,必须依赖于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实训教学不能离开企业的真实环境,教学容也必须和企业技术改革及产品更新实时联系在一起。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必由之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职校企合作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可谓“叫得响,落不实”,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企业缺乏合作的在动力,不能积极参与,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合作只是停留在文件协议上,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校企合作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对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作用有限;合作程度不高,停留在表层,合作模式单一,缺乏长远规划和深度合作容。这些问题反映出在我国高职教育中,还没有建立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长效合作,互利共赢,共育高技能人才,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浅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摘要: 1.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培养国家事业继承人的过程,因此教育培养的 人才就必 须适合社会之需,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2.当前,普通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大多数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甚至无实践, 培养的人才的很 难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 3. 著名教育学家吕型伟曾撰文对我国传统教育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答:教学内容死板,教学大纲多年不变;单纯的知识教育,旧有经验的复制,忽视实践,没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考试分数评高低;忽视人文教育,没有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等。 目前,各大高校通过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反思,对新教育模式的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教育模式。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采用“七分实践,三分理论”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教育风潮,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职业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 关键词: 校企合作重要性实践育人

引言: 实习实训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执行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的关键环节,是实施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教学形式,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就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和初步的技术经验,达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坚定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引言: 实习实训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执行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的关键环节,是实施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教学形式,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就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和初步的技术经验,达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坚定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 进入本世纪以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

校企合作的意义

校企合作的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术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中间出现断层,目前社会急需大批能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物质产品和现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型人才。目前流行的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 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学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充分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包括市场需求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等。绿源蔬菜加工公司在全国拥有许多家分公司,能够全面掌握市场的实际需求,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些信息帮助指导学生,是真诚合作、实质性合作的前提。学生的职业能力最重要的还在于获取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和科技进步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技术性的创新能力。只有双方都注意充分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并以此来确定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这样的结合才有积极意义和实用价值。 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绿源蔬菜加工公司有很多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他们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实战技能,是一批战斗在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新方法、新技术,正是通过他们聪明的大脑、勤恳的双手才转化为新成果,学校可以全心全意地依靠他们为学生传授实用技能,可以切实帮助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是校企成功合作的一个重要基点。 充分发挥企业工作环境的优势。绿源蔬菜加工公司拥有数千名员工,他们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工作精神可以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第一线的环境,让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去第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工作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工作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工作的艰辛、团队合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这不仅能为学生直接了解具体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提高职业能力,为毕业与就业接轨,上岗工作奠定基础,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 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企业作为学生毕业前的综合实习基地,更重要的是作为经常性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有效地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条件。 企业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并回报社会,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从学校角度希望以产学合作关系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产学结合上取得突破并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 双赢 。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调查分析报告 ———四川省宣汉职业中专学校国示建设办公室 为了解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现状,研究发现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中的问题,提出推动校企合作有效发展的新思路和工作建议,我们分别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广东、江苏、浙江福建、重庆、四川、安徽等十几个省市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结构以及不同行业的100 多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配合问卷调查,分别赴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江苏、浙江福建、重庆、四川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我们选取了100 个企业的反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实地调研中座谈会了解的情况,形成了校企合作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一、校企合作企业基本状况 按照规模不同,我们将这100 家企业(包括问卷与座谈会的企业)分成了三类:职工人数<=1000人的企业31 家,占比31% ;职工人数为1000~5000人的企业26家,占比26% ;职工人数>=5000人的企业43 家,占43% 。 在100 家企业中,有77家已开展了校企合作,占比77% ;其余23家尚未开展校企合作。在已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中,职工人数>=5000人的企业有35家,占比45.54%;职工人数1000~5000人的企业21 家,占比27.27%;职工人数<=1000

人的企业21家,占比27.27%。在没有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中,职工人数>=5000人的企业有8 家,占未开展校企合作企业的34.78%;职工人数1000~5000人的企业5家,占比21.74% ;职工人数<=1000人的企业10 家,占比43.48%。总体看,规模小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比例低于规模大的企业。 在开展校企合作的77家企业中,制造业有54家,占开展校企合作企业的70.13%;服务业15 家,占比19.48%;IT企业8 家,占比10.39%。而在开展了校企合作且职工人数>=5000人的35家企业中,制造业31 家,服务业3 家,IT业1 家。在1000人以下企业中,制造业9 家,服务业7 家,IT 企业5 家。以上说明,制造业是开展校企合作的重点行业。 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情况分析 (一)对开展校企合作认识的分析 为了解不同企业中不同层次人员对开展校企合作的态度,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校企合作宣传教育,我们在问卷中对企业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分别设计了选择题,并进行了座谈访问。 1、企业领导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认识。为分析企业领导对校企合作的认识程度与开展校企合作的关系,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以下六个问题选项:(1)非常有必要,有利于企业选择高素质员工和企业员工队伍建设,要支持做好校企合作;(2)有必要,由于企业投入一定成本,可以有选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择并控制成本,没必要用太多精力开展校企合作;(3)没必要,

校企合作的意义及几种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的意义 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1.校企合作,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我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技能人才。因此,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事关大局的战略意义。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企业全面参与的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培养出社会和企业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 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2.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既能把本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培养人才的职业院校,又能直接参与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与职业院校共同制订培养目标、确定课程设置、实训内容和技能评价标准,达到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稳定需求。同时,还能利用职业院校的培训优势,定期对在职职工进行技能提升培训,保证职工的素质和技能水平能够跟得上企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脚步。进而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校企合作,有利于职业院校的发展 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这个平台,建立起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一是能够更直接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二是推行“产学结合”、“工学结合”、“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方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改革。三是通过设立校外实训基地,“把车间建在学校,把课堂设到车间”,不断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四是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选派教师定期进企业挂职锻炼和参与实践,以实现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企业里的技术专家、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可以到职业院校兼职,直接参与到教学、教研工作中去,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4.校企合作,有利于技能人才的培养 校企合作能够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技能。在职业能力由低向高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对具有普遍性的专业基础和程序性操作方法能力进行培养,企业对学生更多地通过在具体的岗位上“干中学”进行专业能力的培训提高,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具体的实践高效率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使学生随着实践积累的过程不断推进,能力水平层次的提高不断提升。同时,校企合作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学生在生产、服务第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师傅手把手的教学,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

谈创新校企合作形式的必要性可行性

谈创新校企合作形式的必要性可行性 2014年02月23日 【摘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存在合作关系不稳定、缺少规范性、合作效率低、效果不突出等问题,而上述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不够科学有效,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现状,在可行性上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求为建立科学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校企合作机制可行性 1校企合作的协调机制与可行性分析 1.1 校企合作的组织协调机制 校企合作的协调机制,主要指校企合作各主体要素之间如何协调彼此间的利益、资源及相互关系等,从而将校企合作教育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协调机制包括组织协调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 一、校企合作的组织协调机制 组织协调机制主要涉及企业、学校和政府三个主体。首先,政府主要负责宏观调控,可以通过成立校企合作成员单位联合会或委员会等,制定校企合作制度、政策和规则等,以规范校企合作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第二,校企合作双方要签订合作合同和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力和义务,而且要先在各自机构内组建专门的协调组织机构。 二、校企合作的组织协调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校企合作的宏观调控(包括组织、领导、保

障与统筹规划、监督方面)作用显得薄弱。目前,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造成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的充分协调,校企合作主要靠“关系和信誉”建立,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 其次在校企合作双方,高职院校自身优势不明显。高职院校目前难以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主要原因还是高职院校自身实力不强,优势不明显,不具备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优势。 1.2 校企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 校企合作是一个相互选择、各取所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等相关企业的利益,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到校企合作能否长期开展下去。 一、校企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 1、从政府的角度看:需要政府出面,通过立法、制定政策措施等形式,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给予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以此来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从企业的角度看,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一是获得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二是利用高职院校的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三是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四是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及提高知名度;五是通过校企合作获得政府的政策性优惠;六是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形成、企业优秀文化的塑造和学习型企业的建设。 3、从学校角度看,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一是获取企业的资

总结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好处

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好处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

附件 安徽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能力,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制定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和企业通过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等方式实施的合作活动。主要形式有: (一)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合作设置专业、研发专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教学标准以及教材、教学辅助产品,开展专业建设; (二)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或职工培训方案,实现人员互相兼职,相互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学生就业创业、员工培训、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提供支持; (三)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订单式、学徒制合作,联合招收学员,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 (四)以多种形式合作办学,合作创建并共同管理教学和科研机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及学生创新创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机构; (五)合作研发岗位规范、质量标准等; (六)组织开展技能竞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试点、优秀企业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七)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合作方式和内容。 第三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行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遵循“平等自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过程共管、依法实施、互利共赢”的原则,实现育人、生产、科研相结合,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第二章实施与管理 第四条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统筹协调、规划指导、综合管理和服务保障,会同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税务等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教育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推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和改革,加强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指导,将校企合作办学紧密程度和水平作为职业院校办学业绩和水平评价、工作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把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情况纳入质量年度报告,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发展改革部门要将产教融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组织实施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经济和信息化部门配合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信息化服务平台,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对话协作机制;财政、税务等部门负责按规定落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财政税收政策。 第五条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协调本地区校企合作的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督导评估等工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职业院校管理干部、专业教师交流制度;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管理;发挥行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的纽带作用,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运用财政、税收等手段,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第六条职业院校应当制定校企合作规划,建立适应开展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组织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