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实主义理论范式

一、现实主义理论范式
一、现实主义理论范式

一、现实主义理论范式:

1.物质主义的本体论materialism

哲学上强调知识可以经由感官、经验得自现实的自然世界。

政治上强调现实而不是义务,×道德伦理、发动舆论、尊重国际法→世界和平(!安全)

√理性、精明、谨慎地面对现实,反对狂热和意识形态2.权力至上,国家利益至上(寻求对其他国家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控制)

新现实主义大师吉尔平:※地理、资源、工业、战备、人口(国家的本质:垄断暴力)早期现实主义大师卡尔:※军事和经济力量

传统现实主义者摩根索:※主权(意味着平等)

3.物质→权力→主权→平等→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

国家主权意味着各国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存在超越国家之上的中央权力。

国际社会:水平的、无政府的

国内社会:垂直的、有政府的

4. 如何保证国际社会在无政府状态下正常运转?→有限国家理性

①有限的

②基于生存欲望而非自私自利

③大多数国家都是理性的

5.国际社会→结构(新)现实主义者沃尔兹:国际结构

视角:×个人、政治家,×国家层面,√国际层面

结构关系:实力关系(国际结构)、功能关系(人体结构)

系统论:×单元的简单相加

结构的三个内涵:(无政府状态下,单个国家之间实力对比的状态)

(1)国际体系的排列原则(无政府的:暴力冲突难以根除)

(2)体系单元的功能分化(单个国家之间:功能相似)

(3)体系单元间的实力分配(实力对比:决定国际事件结果的因素)

6.国际结构:单极、两极、多极,三种结构稳定论

国际结构相对稳定:无政府状态难以改变、国家实力对比变化的缓慢

(1)多极结构稳定论:

优点:

联盟具有灵活性势力均衡

缺点:

灵活性必须随时存在,敌我状态不能稳定需要一个强大的平衡者

需要充分的信息

大国数目多,利益关系复杂,误解误判↑

E.g 19世纪欧洲均势:最强大的英国愿意推行“均势”政策

1815-1914 总体保持稳定,但最后导致的结果却是一战(2)两极结构稳定论(↑沃尔兹):

优点:

两个大国相互制约优于单极主导沟通方便,利益清楚

维持体系稳定是两个大国共同利益

缺点:

冷战期间两极格局受核威慑制约

古希腊地区内部两极格局,受外部影响

(3)单极结构稳定论:

先进工业部门产值达到世界一半以上,军力达到世界一半以上

无论多强大也难以控制世界;可以控制或破坏世界稳定;引发其他地区性冲突和战争。

二(一)、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

引言:雅典民主的衰落:

①缺乏对公民自由权利的宪政保障;

②公民大会带来“多数的暴政”

1.自由主义的观念要素:

①个人主义:个人优先于社会与集体

②平等主义:人与人在法律和道德面前都是平等

③普遍主义:适用于所有人

④社会向善论

2.自由主义的基本特征:

强调个人自由,认为没有对权力的限制,就没有基本的自由。于是有了,市场经济、宪政法治、民主选举、政党政治、新闻自由和三权分立等国家制度。

※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古代的积极自由:积极参与集体事务的权利,过分地轻视个人权利和享受价值。

现代的消极自由:享受个人空间的私人独立+政治选举,过分放弃参与政治事务。

3.两种自由主义的区别:(在于自由的程度有多大)

传统自由主义

比较极端,放任自流的亚当斯密、休谟:自由市场促进公共利益,政客干涉会干扰自由市场的良好运行New新自由主义

注重宏观调控

凯恩斯、撒切尔、里根:国家一定程度干预经济,提供基本福利,弥补市场不足Neo新自由主义

近传统自由主义

4.自由主义对国家的看法:

国家垄断暴力是要建立一定的社会秩序(这其中存在两种可能:满足于现状的统治者采取措施维护现存社会、不满足于现状的统治者会利用暴力推翻现存利益结构),这就是国家的危险。【把国家妖魔化:利维坦,by霍布斯】

①国家垄断暴力

②国际无政府社会无法制约

二(二)、自由主义的国关哲学:

I. 乐观的不干预主义——贸易和平论

国际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战争→经济文化。

自由贸易能为每个国家带来好处,并使各国依赖于这种互惠的关系。

缺点:但前提是只针对安全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地区和国家,且双方关系不一定就得到改善。

II. 分权制衡——均势的思考

现实主义强调领导人通过灵活联盟来实现均势,而自由主义强调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

III. 干预主义——理想主义(前两者都不干预)

关注:自由贸易、普遍道德、世界舆论

可以通过制度设计避免人性缺陷→世界和平

E.g 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二(三)、传统自由主义国关理论:

强调个人权利与自由,反对政府干涉,强调政府只充当守夜人。

罗伯特·诺齐克:最小国家原则

1.个体主义的本体论

英国自由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自然权利

①个体是第一位的,社会、国家是第二位的;

②个体是本源,社会、国家是派生的;

③个体是目的,社会、国家是手段。

新自由主义哈耶克:个体主义

个体是所有社会行为的最后承担者

①强调个人优先于社会

②强调不仅要了解单独的个体,更要了解社会的个体

要关注大多数人和除国家以外的社会组织:多元主义假设

自由主义↑经济社会因素,↓军事力量

2.不否认人性善,但是承认人性恶(多元主义、理性主义)

国际体系不稳定的根源在于国内专制、对外扩张的国家,与普遍人性没有关系

人有理性判断正误,意识到需要通过合作实现自身利益。

3.国家层面的假设——与其他政治组织一样是增进合作和福利的工具

自由主义者所说的无政府状态——是指当前存在多种国家层次的政治组织形式,却没有一个全球性政府的现实。

一个国家是自由的还是非自由的?

①国家权力的范围:不干涉个人的自由

约翰·密尔:自由思考发表意见、生活喜好、(不伤害他人)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活动

②国家权力的结构:分权制衡

孟德斯鸠:立法、行政、司法

托克维尔:论联邦制的有限和不完整的主权

4.国际层面假设——国家性质决定国际体系稳定性

①国家垄断暴力

②国际无政府社会无法制约

5.传统自由主义的理论推论:

I. 民主和平论

·自由民主制度的约束:对国家权力的约束和制衡

·民主文化造成的自律:自由民主价值,重视人权,养成了民主协商尊重他人的传统,自然延伸到对待其他国家人民的心态上。

II. 地区一体化的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主义者米特兰尼:从功能性领域入手,推动国家间合作。

厄恩斯特·哈斯补充“外溢”:

①功能性外溢:涉及越来越多其他技术领域;

②政治性外溢:专家小组+政治性合作机构,卷入政府合作。

6.理论存在的问题:

国家性质的核心概念?如何判断民主和非民主国家?国际层次和国际层次如何联系?二(四)、新自由主义国关理论:

1.新自由主义理论范式:

①国际法、世界舆论

②国际社会的自由贸易、自由交流↑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与繁荣

③国家和国际制度都是为了促进人们的自由和福利

罗伯特·基欧汉为代表:新自由主义很大程度上否认了市场自发的万能性,接受了国家中心主义:国家是世界政治中最重要行为体,→财富、权利,所以在分析国际合作时,国家处于中心地位。

2.国际制度★

基欧汉:三种国际制度的形式和特征

(1)正式的政府间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

(2)国际机制

(3)国际惯例

具有权威性(大多数国家遵守)、制约性(自愿建立国际制度来约束所有成员国)和关联性(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

约瑟夫·奈:国际机制(↑和平)为国家间合作提供了硬件支持

(1)连续观念(比如西欧希望欧盟一直存在)

(2)制度创造了礼尚往来的机会(合作机会)

(3)制度促进了信息流通(信息透明)

(4)制度可以提供解决冲突的方法(多次博弈)

?即使实力结构发生变化,国际制度本身仍然可能具有相当的合法性和生命力,成为霸权衰落之后支撑国际体系的支柱。

3.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推论:

I. 拉西特、奥尼尔:三角和平论:相互依赖、民主政治、国际制度

民主国家更容易加深彼此之间贸易的相互依赖,加入相同的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反过来又促进相互依赖、民主、和平。

II. 约瑟夫·奈:软实力

经济文化因素作用日益突出,软实力来自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硬实力以战争为渠道发挥指挥型作用,而软实力则通过国际制度发挥同化性的作用。

三(一)、 建构主义的理论范式

1. 理念主义的世界观:

?并非唯心主义,强调观念因素的客观性和重要性,主要研究社会事实(不否认客观)。 亚历山大·温特(1958—):国家和国际体系虽然是不可观察的,但却是实在的(本体论)和可知的(认识论)【无法亲眼看见实物,但却是实际存在并且可被认知的,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意义符号”,而非物质成分】——弱式物质主义

a) 自然类别:自行组织起来的物质实体,客观制约。

b) 社会类别:由人建构起来的,包括家庭、国家等社会结构,以及各种法律、习俗等。

建构主义者也同意: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难以截然分开,因为人类有能力依据自己的思想来改造世界,赋予物质世界某种意义。但是他们认为物质力量是次要的,物质力量只有在被建构为特定意义是才是有意义的。

E.g 英拥有500核武器,朝鲜拥有5枚,对美国而言,后者的威胁大得多。 语言和理性能使我们不假思索地创造构想,改变和重新认识我们感知到的世界。 温特:弱式物质主义

三(二)、 建构主义的理论硬核

1. 国家层次的假设:

?与功利主义假设的主要关注成本和收益计算的国家相比,建构主义中理性国家是可以分析自己所处的社会结构,从而确定自己利益目标的国家。

国家仍然处于国际体系的中心,非国家行为体↑更重要的变革发起者,但体系变化最终要通过国家完成。

国家有自我延续的特性:国家与个人不同在于,个人脱离群体无法生存,但是国家可以。对比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中自利倾向的国家,建构主义中的国家更像人。

国家的身份认同受到国际社会影响:如国家的分类——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自我认知与他人认知哪个更重要?

2. 国家的四种客观利益:

a) 生存

b) 独立

c) 经济财富

d) 集体自尊(民族自尊是啥?公仆们的面子还是国民生活水准?)

不存在固定排序,取决于国家认知。不同政治文化,不同利益认知。

E.g. 例如,一些学者认为,苏联的瓦解使得德国获得了空前的行动自由,同时统一的德国拥有了足够的实力以及向东延伸的边界,而东欧的不稳定状况也给予德国寻求安全保证的压力。那么,德国的外交政策应该变得更单边主义和更加张扬。但是,德国的反军国主义和多边主义政治文化使得这种政策预期没有成为现实。

异 同

社会类别 1. 处于特定时空 2. 信念、概念、理论 3. 依赖人类实践活动 4. 依赖社会关系产生 1. 社会类别也有物质基础和自行组织的性质(国家组织)

2. 也是不随个体意志任意改变的(物化)

3. 关于国家利益与道德的问题:

开放态度:国家的外交政策倾向于利益还是道德取决于该国的认同,以及该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角色关系。不设定人的本性向善或向恶,不设定社会活动天生合作或冲突。

P.s. ^_^ 表达态度:

a)关注(重视)

b)关切(关心)

c)遗憾

d)不满

e)反对

f)抗议,强烈抗议、最强烈抗议

4.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硬核:国际规范

规范:对某个给定认同所应该采取的适当行为的集体期望。

E.g. 民主的规范:透明、协商、包容

国际规范:在给定的认知共同体内,不同国家的对外行为应该遵循的适当方式(共识)。建构主义主要关注基于角色认同的国际规范,朋友还是敌人。

集体认知→规范,规范↑集体认同。

主要逻辑:国际规范决定了国际体系的稳定性,在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抗的文化的不同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行为将受到国际规范的强大影响。

I. 霍布斯文化:敌对(霍布斯与《利维坦》,自由主义)

A.与之打交道的是与自己同样的国家

B.相互敌对,相互威胁生存和自由

C.规范:如何对付敌人——发动战争、传达威胁、安排投降、达成均势。

——“战争”成为制度【当一个强大国家经历内部革命,完全拒绝洛克规范的时候,就会暂时回归霍布斯状态】

E.g. 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战争、希特勒兴起后第二次世界大战。

趋势:1. 常年不断的战争;2. 消灭不能适应战争的军事弱者;3. 较强国家中出现均衡,但难以维持;4. 所有成员进入战争状态,不结盟和中立十分困难。

II. 洛克文化:竞争(洛克与自然权利,自由主义)

底线是双方承认对方主权,不再试图征服或统治对方。

E.g. 威斯特法利亚体系中,这种期望在国际法中被正式确定,成为主导文化。

趋势:1. 战争不常见且受到限制;2. 弱小国家蓬勃发展,死亡率低;3. 疆界固定化。

意义:对相互主权维持现状的态度;绝对收益更重要;武力地位下降;竞争限制暴力。

III. 康德文化:友谊(实证主义Positivism)

A.非暴力规则:不使用战争和战争威胁解决争端

B.互助规则:如果任何一方安全受到第三方威胁,双方将共同作战。

——这种友谊并非盟友关系,但可以解释盟友关系:

E.g.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留住美国人、拦住俄国人、拉住德国人。Now→建立在个人自由、民主、人权和法治的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共同本质和持久目标是维护成员国的自由与安全。

趋势:战争不被认为是解决争端的合法手段,谈判、仲裁、诉诸国际法解决争端。

国家为什么遵守?

内化的三个等级:武力(现实)、代价(制度)、合法性(建构)

5.国际规范如何形成:

a)原有认同的基础

E.g. 大国认同源于军事经济力量基础,穆斯林国家认同源于伊斯兰宗教信仰。

E.g. 美国对沙特的态度因其经济合作而不愿干涉其转型进程。

b)沟通是重要因素,为了建构良好的角色关系:话语建构(争夺话语权/发出声音)

i.断言性

ii.指令性

iii.承诺性

交往→共同认知→角色关系→结构

6.四个可能影响到国际规范的变化:

a)相互依存:客观的政治经济依存

b)共同命运:面临共同客观威胁

c)同质性:国内政治经济体制的相似性

d)自我约束:出于功利原因相互遵守制度、外化国内民主制度和自我束缚(不持续)。

e)国际组织、个人在国际规范建构方面的引领作用:合法性、道德性和专业性的权威。三(三)、建构主义的理论推论

一、世界国家论

1.世界国家包含的三方面要素:

a)普世性安全共同体↑:国际体系成员不相互视为威胁,必须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b)普世性集体安全↑:将某一成员的威胁视为对所有成员的威胁

c)普世性超国家权威机构:世界社会公认的法治程序,有约束力

(世界普遍承认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有国家闹腾就是威胁所有国家,交由权威机构处理。)※权力分散现象:

I. 不要求成员放弃自主性,文化经济政治无需同质

II. 不需要统一联合军队,只需建立一支可以确定和实行对威胁的集体反应

III. 不需要世界“政府”,只需要约束性决定,有广泛基础即可。

2.迈向世界国家的五个阶段:

a)国际体系阶段:霍布斯文化状态→军事发展,战争代价上升→不承认代价↑

b)国际社会阶段:洛克文化承认彼此但战争仍有的状态→战争代价↑→承认的动力

c)世界社会阶段:↑安全共同体,但没有针对侵略的约束性集体保护机制

d)集体安全阶段:康德文化体系→互助原则,非暴力原则→国之间不平等→承认

e)世界国家阶段:全球层次,个人和国家都是世界体系的主体,国家之间实现平等

乐观但存在潜在风险:作为政治文化的国际规范的确限制了个人和国家的承认空间,但是在推动国际体系发展的动力却主要是人性和暴力技术。人性要求平等和权力,而围绕权力的追求最终止于平等,这是政治学家们的一个共识。

二、文明冲突论

1.文化和文明:具体内涵的文明,在哲学假定、基本价值、社会关系、习俗以及全面生活观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差异。

现代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西方文明候选文明:非洲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佛教文明

a)科技发达,世界变小,摩擦增多

b)全球化不等于细化

c)文化差异,喜爱同类,憎恶异类是人的天性

→文化相似的民族或国家走到一起,文化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分道扬镳。

E.g. 冷战时期,在欧洲,文化属于西方一部分的奥地利、芬兰和瑞典曾不得不离开西方,成为中立国家。冷战后,它们可以加入在文化上有亲缘关系的欧洲联盟。类似地,原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作为天主教和新教国家也逐渐成为欧盟和北约的成员国。土耳其作为穆斯林国家,在加入欧盟方面则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E.g. 北约:共同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民主、平等、协商

?亨廷顿:不存在某种普世性的文明或国际规范,西方世界也不应奉行这种普世主义。

1. 国际体系是一种分裂的状态:

i.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正在取代冷战时期的超级大国→基本极

ii.文明的集团:核心国家、成员国、毗邻国家中文化相似的少数民族人口,以及较有争议的核心国因安全考虑而希望控制的邻国中其他文化的民族。

2.文明集团之间的冲突:文明间的差异和非西方世界军事、经济力量的↑。

解决方案:

1.避免原则:避免文明间的大战,文明核心国避免干涉其他文明的冲突。

2.共同调解原则:核心国家相互谈判遏制断层线战争。

文明冲突论:

→一方面,共同的文明会带来国家间的合作,而差异可能导致冲突;

→另一方面,这些具有实体内容的国际规范与温特所强调的关于角色关系、角色结构的国际规范并不冲突,如果国际体系处于一种康德文化的状态,那么不同文明国家的和平与合作仍然是可能。

试论库恩的范式理论及该理论缺陷

人 文 论 坛 166 INTELLIGENCE 试论库恩的范式理论及该理论缺陷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陈 杪 摘 要:库恩的范式理论是一种历史主义的观点,具有深刻的启发性。但是同时库恩的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缺陷,本文认为这种缺陷在于库恩看待科学知识的相对性、以及其科学革命观的非理性化。 关键词:范式 科学革命 相对性 非理性化 美国科学史家库恩,以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而享誉世界。而人们对其“范式”理论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它是“智慧历史的一座里程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发掘”;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它是“完全不足信的”和“耀眼的错误”。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论呢?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库恩的范式理论。 一、库恩范式理论简介 何谓科学活动,科学是怎样发展的?对这个问题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回答。第一种认为:科学发展始于事实,事实经验不断地被归纳为理论或理论不断地为经验所“证实”,如逻辑经验主义;第二种则主张:科学发展始于问题,通过经验的“证伪”而不断由一种理论取代另一理论,如波普尔证伪主义。 而库恩则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将科学进步的图景概括为: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在解释这个过程中,库恩引入了一个新的名词即“范式”。尽管“范式”在库恩自己的著作中涵义也不尽相同,但它大致可表述为:“某一特定的科学共同体成员们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该学科的一种共同的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当一门学科缺少一定的范式,即科学家对基本问题、观点没有达成一致,则该门学科仍处于前科学状态。而范式一旦形成,则形成成熟的常规科学。“一个范式和一种更秘藏的研究方式的取得,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的发展已经成熟的标志。”而当在常规科学研究中总是发现反常规问题,人们对该范式的信念开始发生动摇,则该范式危机就出现了,这时另一种范式取而代之,一场科学革命随之而来,之后确立新的范式形成新的常规科学并如此反复。 由此可见,“范式”这个概念成了库恩科学观的核心概念,体现了他对于科学活动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正是由于 范式的存在,科学才成为科学,科学家才成为科学家。不同的科学共同体在不同的范式指导下,对同一自然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范式论揭示了科学不仅仅是纯粹理性和纯粹逻辑范围内的事情,科学活动及其发展是与科学以外的社会和历史因素紧密联系着的,是多种要素综合影响下的整体性活动。强调科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是库恩范式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 库恩科学观的另一部分“科学革命”理论也相当具有启发性。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以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跃进转化的方式即科学革命的方式进行的,而非归纳主义科学观特征的积累进步。“科学革命在这里被当作是那些非积累的发展事件,在其中一套较陈旧的范式全部或局部被一套新的不相容的范式所代替。”因此,科学革命的根本内容是抛弃旧范式而接受新的范式。库恩用“革命”这一概念来强调科学进步的非积累性。认为一个范式发生危机经由科学革命而由另一范式所取代。科学的长期进步不仅包括在理论框架内确证事实和定律的积累,而且也时常包括推翻一种范式,并用另一不相容的新范式取而代之。而每一次科学革命既是科学知识体系的重建过程,又是对科学活动的主体——科学家的重新塑造过程。科学共同体在自身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实践标准等方面发生“达尔文式的进化”。 二、范式理论的缺陷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也有着较大的缺陷。库恩只承认知识的相对性,忽视其真理性,具有相对主义倾向。库恩认为,范式仅仅是科学家用来解决“谜题”的工具。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仅仅是因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于旧范式,但却并不意味着更加接近客观真理。例如库恩指出:“我认为不存在独立于理论的方式来重建像‘真实在哪儿’这种说法;一个理论的本体与它的自然界中的‘真实’对应物之间契合这种观念,现在在我看来原则上是虚幻的。”因此库恩的立场缺少一个基本要素即“前后相继的理论会逐渐逼近真理。”库恩认为科学理论是科学家们通过建立范式,在理论框架内所进 行的对话与交流。但是,科学理论除了在科学共同体之间进行交流外,其最根本的功能应是用于客观地认识自然现象,从而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且,在科学发展史中,每一次爆发科学革命,其根本上是因为革命之后的科学理论相比于革命前的科学理论包含更多的真理要素。例如伽利略的物理学代替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代替牛顿力学正是因为这些理论包含更多的真理要素,更为客观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库恩的科学理论发展模式即科学革命理论也具有非理性色彩。在阐述新范式如何产生时,库恩曾指出:“新范式或者是一种容许日后阐释的充分的暗示,都是一下子突现出来的。有时是在午夜里,有时是在一个深为危机所烦恼的人的头脑里。”他认为科学范式和科学理论的产生,是科学家是个人心理格式塔的瞬间的转变,是一种云翳顿开的体验,夸大了灵感、想象、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其实,在范式的转换过程中离不开人们长期细致的观察以及刻苦艰辛的实验,还需要运用逻辑工具进行一系列的艰苦的理性思考的过程。这是人的内心因素与现实世界在人的主观努力下,运用理性思维,使人产生一个心理转变的复杂过程。 综上所述,库恩的科学观虽然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科学发展,注重历史的、社会的因素,可谓一种创举,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存在着非理性色彩和相对性。本人认为,库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科学发展的内部历史,在具体解决某一相同问题上,一个范式的解答必定是因为更加逼近客观真理而超过另一范式,才能吸引众多的科学家,从而一个新的范式代替旧的范式,科学自此向前发展。参考文献: [1] [澳]艾伦·查尔莫斯:《科学究竟是什么》,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 林学俊:《试论库恩的范式及其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3]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

最新 《搜索》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分析-精品

《搜索》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分析 商业与市场经济让第五代导演纷纷投身于商业大片的创作当中,逐渐背离了第五代导演曾经扛起的家国情怀表达的旗帜,反而专注于视觉奇观的建构。随着一部部商业大片的问世,商业大片时代的大门逐渐被开启,张艺谋的《英雄》、陈凯歌的《无极》,让观众和导演都看到了商业大片的迷人之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以娱乐元素和商业元素为轴心的商业片的空洞和无趣。电影《搜索》是导演陈凯歌经历了《无极》的“电影噩梦”以后,根植于真实生活,将镜头对准当今社会问题,以犀利的电影视角深入挖掘了问题的症结根源。整部电影表现出浓厚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特征,揭露社会问题的同时,也深层次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本文就电影《搜索》的现实主义创作特征做出研究探索,以期对该片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一、基于现实的思辨创作理念 对于导演陈凯歌而言,电影《搜索》不仅仅是一部商业电影,而是代表他对于第五代导演艺术创作本真的回归——揭露社会现实、描绘人性复杂性以及探索造成这些问题的内部原因。但是,这种艺术创作本真的回归又有别于第五代导演曾经坚持的家国情怀,对于“人肉搜索”“诚信缺失”“网络暴力”等当今最为火热的社会问题的展示和思考,呈现出一种更为务实的现实主义姿态。尤其是在经历过电影《无极》的极端负面批评之后,陈凯歌急需一部让自己“翻身”的电影,来重新塑造自己的电影形象以及重新诠释自己的创作理念。 如果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英雄》开启了中国商业大片时代,那么,陈凯歌的《无极》无疑是继《英雄》之后,另一部诠释中国商业电影大片时代的标志性作品。张艺谋在电影《英雄》当中,放大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符号化、奇观化,从视觉审美的角度出发,利用颜色调配和画面构图,创设了一种中式意境,为观众制造一场极具中国特色的影像奇观。而陈凯歌则期望从中国的神话传说这一民族文化入手,另辟蹊径,从另外一种视角诠释自己所认知的中国式商业大片。电影从业者与观众不禁开始对中国商业大片产生疑问,是否对比强烈的视觉元素与搜奇列怪的神话故事足以支撑起商业大片的票房? 因此,电影《搜索》显示出一种更为复杂的特质,从题材的选择到影像语言的表达,都彰显出导演陈凯歌对于自身以及电影艺术的冷静思辨,企图从另一个角度出发,重振自己的电影品牌以及表达自己的电影理想。陈凯歌以电影

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注意 关键词:突出失业问题,将普通群众作为表现中心,跟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运动,实现了电影观念上的突破,非戏剧化戏剧结构,景深镜头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兴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个电影创作运动,这一时期的电影人有感于战后社会现实的严峻形势,拍摄了了一系列具有社会进步的影片,这些电影抛弃了好莱坞的电影美学,转而从纪录电影中汲取养料,他们将摄像机搬到大街小巷的实景里。跟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运动,实现了电影观念上的突破。他们以失业犯罪贫穷等现实问题为题材,将普通人的生活搬上荧幕,表达了反对法西斯战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的主题。 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最早是被“新现实主义之父”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在1942年提出的,而它真正兴起的标志则是在罗西尼里《不设防的城市》。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还有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以及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 其中最典型最突出的作品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这部电影集中体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征,以及对真实的追求。影片采用非戏剧化的“日常性”叙事结构,通过一位普通的工人失业、得到工作、丢车、找车、偷车的过程,深刻的描绘了彼时意大利被失业问题笼罩的社会现实。导演大量地运用中景、远景,以及冷静而克制的长镜头,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勾勒了一幅罗马城的众生相,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即主人公偷自行车的段落,整个过程没有任何的蒙太奇处理,而是以一个大全景贯穿始终,这种难以言表的距离感,反而给观众带来了极大地心灵震撼。影片的结尾引人深思,偷车不成的工人当成儿子面被抓被打,尊严丧尽,最终儿子理解的牵着他的手,二人逐渐消失在人群之中,这时一个没有结尾的结局,故事还在继续,而问题也仍在发生。在这部电影里,苦难是一个轮回,丢自行车的人变成了偷自行车的人,谁又知道那个遍寻不到的小偷会不会就是主人公的另一个翻版,或者他们都是一个人,都是残酷现实的缩影。 作为一次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虽然结束了,但无论是它的美学主张还是艺术追求都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电影人,特别是在导演创作这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给了传统的制片模式一个决定性的打击,它反对千篇一律没有思想的电影,要求导演要富有创造性,切身实地的从实际出发,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情感的和思考,这一点在维斯康蒂等导演一直坚持参与编剧工作上就可以充分体现。 场面调度:场面调度也是出自法文,原义是“摆在适当的位置”或“放在场景中”。开始用于舞台剧,指导演对一个场景内演员的行动路线、地位和演员之间的交流等表演活动所进行的艺术处理。正是由于电影和戏剧在艺术处理上有某些共同性,场面调度一词也被引用到电影创作中,指导演对画框内事物的安排。 法国新浪潮 反好莱坞信仰危机散文风格迷茫而孤独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式和分析方法 本文旨在从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反思中,讨论一下经济学方法和方法论的几个问题。它们是:关于经济学理论式及其比较;关于实证分析;关案例研究。 1、经济学的理论式 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由于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差。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对库恩的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1987)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式,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式或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式;三是作

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它是人工式或构造式。虽然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这也是库恩式的基本部分,但是,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与一般科学哲学思维的抽象性相反,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的具体性,并把具体性看作是科学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认为,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这样一来,库恩也就把具体性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实际的“图象”、“模型”和“哲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使自己的思想与其他科学哲学区别开来。库恩的构造式就是这种实际的“图象”和“模型”,它不仅使常规科学解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从而成为开启新学科的契机和手段,而且在应用模型和形而上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相互关系,解决了从一般哲学理论转向实际科学理论的途径问题。我们以下的分析主要是讨论和运用式的后面两种含义。 经济学的式一般总是以经济效率为中心,(宇燕,1993)以分工、交易和合作为容,以供求均衡分析、边际替代分析、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 百科名片 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理论,它也是一个多义且有争议的概念。虽然现实主义的批评者和支持者经常将其视为一个统一的思想整体,但实际上,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或统一的理论。 目录[隐藏] 基本信息 现实主义概念的源起 现实主义的理论涵义 现实主义发展历史 什么是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的国际秩序模式:权力均衡 现实主义均势模式的内在矛盾及评价 现实主义作家作品表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正如杰克·唐纳利所指出,现实主义不仅不能提供一种一般理论,而且它基本上也是前后矛盾的,现实主义者对同一事件的解释经常不一致。现实是变动不居的,针对不同的问题,现实主义当然给出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不然就不称其为现实主义了。“现实主义变成了建立在共同预设理论假定之上、有点松散联系的前后不一致的理论模式。”因此,了解现实主义,除了解现实主义的世界观和基本假定这些共同点之外,了解现实主义者之间的不同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拟以经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为例,通过探讨现实主义理论的多样性,进而来揭示现实主义在国际秩序模式上的异同之处。和浪漫主义有很大不同 [编辑本段]

现实主义概念的源起 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这个术语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瓦萨拉的《画家的生活》曾叙述了一些有趣的艺术史轶事: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这种现实主义概念雄霸人类艺术史近两千年,至今仍残留在日常生活中。另一种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历史地看,现实主义发端于与浪漫主义的论争,最终在与现代主义的论战中逐渐丧失了主流话语的位置。 R·韦勒克《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追溯了现实主义术语在欧美各国的发生史:这个概念在文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1826年。法国一作家撰文宣称忠实地摹仿自然提供的范本的现实主义信条日益增涨,它将是19世纪的写实文学。而这个术语的流行与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的积极应用有关,库尔贝将自己被拒绝的作品贴上了现实主义的标签引发了一场论战,尚弗勒里1857年出版题为《现实主义》的文集,捍卫现实主义信条。同时其友人迪朗蒂又推出文学评论杂志《现实主义》,虽然昙花一现只出了六期,但其文风具论战性而产生广泛影响。被20世纪的现代主义先锋派视为保守的现实主义,在19世纪诞生之时也具有挑战文学成规的前卫品格。迪朗蒂曾明确地说:"这个可怕的术语'现实主义'是它所代表的流派的颠覆者。说'现实主义'派是荒谬的,因为现实主义表示关于个人性的坦率而完美的表达;成规、模仿以及任何流派正是它所反对的东西"。准确地说,现实主义挑战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成规,卫姆塞特和布鲁克斯在《西洋文学批评史》中就把现实主义理解为19世纪中叶的一种逆动,它抵制"不现实的各种事物",迪朗蒂和尚弗勒里继承了30年代普朗什抵制浪漫主义的思想,尖锐地攻击雨果、缪塞、维尼等浪漫派作家,指责他们"无视自己的时代,企图从往昔的岁月里掘出僵尸,再给它们穿上历史的俗艳服装。"现实主义者则拒绝这种诗的谎言。因此现实主义是作为浪漫主义的对立面和论辩敌手出现的,它本源地含有反对幻想和伪饰崇尚真实的意义。 [编辑本段] 现实主义的理论涵义 现实主义经过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直至20世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文学实践达到高潮。现实主义理论日趋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成规。它包括以下层面的涵义: 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达米安·格兰特用"应合"理论解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成规,他称应合为一种文学的认真心理," 如果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希翼仅从恣意驰骋的想象汲取营养,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这强调的是文学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R·韦勒克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理论和研究范式)【圣才出品】

第三章 理论和研究范式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理论与范式 1.理论 (1)含义 理论,是指为解释某个现象,按照一定的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体系。 (2)特点 ①理论的目标是对某个现象做出解释。 ②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理论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概念,二是概念之间的联系。概念 理论 理论与范式 库恩和范式理论 三种范式对比 大众传播理论的三种范式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 诠释经验主义范式 批判理论范式 理论研究的逻辑 理论研究的程序与工具 实证研究的程序 关于因果性 获取数据的具体方法 一般评估标准 如何评估理论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的评估标准 诠释经验主义范式和批判理论范式的评估标准 理 论 和研 究 范式

是为帮助人们思考而对某些现象或现象的集合所赋予的标签。 ③理论的建立必须遵循规范的程序。 (3)概念 一类是具体的概念,一类是抽象的概念。 ①具体的概念,是指人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比如身高、商品购买等。 ②抽象的概念,是指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比如智商、态度等。 (4)命题 命题是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概念之间的关系很多,比如相关、因果关系等。 (5)假说 在没有得到完全证明之前,这些命题只能称为假说。假说是提出来供人们思考的命题,有关其真与假的判定要到这种思考完成后才能做出。 2.库恩和范式理论 (1)范式的概述 ①含义 库恩把不同的学者之间所持有的,这种不可通约的研究范例称为范式。 ②特点 a.它是指导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设,它指导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b.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围绕着某个范式会形成“无形的学院”。范式本身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如果一个范式的拥护者压倒多数,那么这个范式会成为主流范式。 c.不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范式不可通约,它们相互矛盾、针锋相对。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的美学特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的美学特征 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受19世纪末作家维尔加所编导的"真实主义"文艺运动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他们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一样,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一批批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相继推出,引起了世界电影的关注。他们以极为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二个民族。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同时,他们还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

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主要体现在: 一、纪录性——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对于现实的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 二、实景拍摄——这是新现实主义“纪录性”的一部分体现。这样一种拍摄方法,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象上紧密地结合起来。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口号是: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而在此之中,摄影机跟随着人物在实际空间中的运动,正是电影在空间观念上的突破,它自然使得传统的场面调度的观念随之消失,而使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的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出来。同时,实景拍摄也避免了隶属于舞台观念的戏剧性用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摄影师,更多地采用了自然光。 三、长镜头的运用——在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长镜头的运用作为表现空间真实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与风格的独特作用。这种没有被分割得很碎的视觉处理,似乎使每一个镜头都成为完整的一段。这既体现了创作者忠实于自然的客观性,又使影片获得了现实真实的透明性,最终消失了自我的主观性。 四、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在新现实主义的许多代表作品中,的确都运用了非职业演员的表演。 五、结构形式——新现实主义电影制作者,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

一、现实主义理论范式

一、现实主义理论范式: 1.物质主义的本体论materialism 哲学上强调知识可以经由感官、经验得自现实的自然世界。 政治上强调现实而不是义务,×道德伦理、发动舆论、尊重国际法→世界和平(!安全) √理性、精明、谨慎地面对现实,反对狂热和意识形态2.权力至上,国家利益至上(寻求对其他国家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控制) 新现实主义大师吉尔平:※地理、资源、工业、战备、人口(国家的本质:垄断暴力)早期现实主义大师卡尔:※军事和经济力量 传统现实主义者摩根索:※主权(意味着平等) 3.物质→权力→主权→平等→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 国家主权意味着各国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存在超越国家之上的中央权力。 国际社会:水平的、无政府的 国内社会:垂直的、有政府的 4. 如何保证国际社会在无政府状态下正常运转?→有限国家理性 ①有限的 ②基于生存欲望而非自私自利 ③大多数国家都是理性的 5.国际社会→结构(新)现实主义者沃尔兹:国际结构 视角:×个人、政治家,×国家层面,√国际层面 结构关系:实力关系(国际结构)、功能关系(人体结构) 系统论:×单元的简单相加 结构的三个内涵:(无政府状态下,单个国家之间实力对比的状态) (1)国际体系的排列原则(无政府的:暴力冲突难以根除) (2)体系单元的功能分化(单个国家之间:功能相似) (3)体系单元间的实力分配(实力对比:决定国际事件结果的因素) 6.国际结构:单极、两极、多极,三种结构稳定论 国际结构相对稳定:无政府状态难以改变、国家实力对比变化的缓慢 (1)多极结构稳定论: 优点: 联盟具有灵活性势力均衡 缺点: 灵活性必须随时存在,敌我状态不能稳定需要一个强大的平衡者 需要充分的信息 大国数目多,利益关系复杂,误解误判↑ E.g 19世纪欧洲均势:最强大的英国愿意推行“均势”政策 1815-1914 总体保持稳定,但最后导致的结果却是一战(2)两极结构稳定论(↑沃尔兹): 优点: 两个大国相互制约优于单极主导沟通方便,利益清楚 维持体系稳定是两个大国共同利益 缺点: 冷战期间两极格局受核威慑制约 古希腊地区内部两极格局,受外部影响 (3)单极结构稳定论: 先进工业部门产值达到世界一半以上,军力达到世界一半以上 无论多强大也难以控制世界;可以控制或破坏世界稳定;引发其他地区性冲突和战争。

分析魔幻现实主义在_百年孤独_中的运用_刘知洪

yǔw ěn ji àn sh è lǐniàn理念wénxué文学 同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从邵挺所译《天仇记》的译本中抽出几个关键性的地方,揣摩译者的用心,我们就会对文言文译 本《天仇记》那带着镣铐跳舞的优美舞姿有一个新的认识。 身世飘零、命运多舛的哈姆莱特在第一幕第二景中的首次 亮相,就相当明确地表现出来遭受父死母嫁失掉应得王位打击后的内心世界,并且极力掩饰自己悲哀的心绪。邵挺在翻译的同时,对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的对话以及人物形象进行了评析,并对自己的译文作了说明。黑蒙勒第一次出场,今王和他有一段对话,邵挺译为:王:“胡为浊云尚医障汝”,黑蒙勒:“否。我主。某光明如 太阳。” 黑蒙勒一开口,邵挺就赞美道:“黑蒙勒极富哲学理想。思 虑极灵敏。言多深思奇妙而妥帖。此即一端。案英文太阳与子 同音。意本双关。兹仅能译其一。不能译其二。读者谅之。”在 这一句中,克劳狄斯主要是在试探哈姆莱特,哈姆莱特的目的 就是要把自己的仇恨隐藏起来。邵挺在译文中带给我们的理解 是,面色不好,是不是有心事,“浊云”一词使我们体会到“汉 语的音象与汉诗词曲本身要求的情韵味之间”的“先天性契合” 贯通,何况,莎剧原来就是诗剧,译者采用长于诗歌的文言翻 译,形式与形式、形式内容契合,给读者带来了审美的愉悦。 而对于黑蒙勒回答我光明正大就像太阳一样,邵挺老实承认, 对于双关语只能译出一种意思“太阳”,并请读者原谅。“医” 通“翳”,“翳障”即障蔽。《西京杂记》卷四:“茂陵轻薄者化 之,皆以杂错翳障,以青州芦苇为弩矢……”在此,读者也可 悟出,王子是被今王的卑鄙“障蔽”了。 在《哈姆莱特》研究中,“生存还是死亡”一句历来受到研 究者的重视,相当多的研究者也对它作出了不同的解释。有的 人从这句话中看到了哈姆莱特对充满欺骗、暗杀的封建腐朽社 会的绝望;有的人从中看到了哈姆莱特对人和人世的极端厌倦, 乐观的人生态度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由享受生活的淳酒变成了厌恶人世。这一段邵挺译文为:[黑蒙勒]噫此躯壳太———太坚“悲愤交集。出辞不相接”不能融化露水也。上帝未尝立法。禁人自戕也。唉、天呼。斯世于予。何其倦惫平淡也。世其无福哉。吁。无福哉。荆天棘 地。满目蓬蒿。竟至若斯。“痛其父之死。恨其母之婚。百感萦怀。觉此世之无味。故一切乐观。尽成悲观。然谁可告语者。号泣于天而已。”“汉语言文字它是一种综合性很高的语文……它那个信息量负载量很大。”汉语言文字的诗歌性质,可以淋漓尽致地挥洒在莎氏诗剧译文中,而文言文又把这种信息量、负载量发挥到了极至,邵挺的这段译文在所有译文中是最经济的,从哈姆莱特呼天抢地的呼喊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他对这个世界已经彻底绝 望了。从邵挺的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自戕”、“自戮”都是这个意思,准确地体现出了哈姆莱特在看透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准备与这个世界同归于尽。邵挺译“倦惫平淡”语气不够强烈,两个“无福哉”的“福”为幸福的意思,对于黑蒙勒来说“无福”就是“没有幸福”。文学语言要充分体现其美学效果,诗歌的语言美在于承载它的言词,尽管是文言文,邵译文不但在审美上达到了一个高度,而且较好地传达了原作的意思。而且,他在译文中的评点也一针见血地点出黑蒙勒由于“悲愤交集”,上句不接下句,面对父死母嫁的现实,已经由一个开朗乐观的王子,变成了一个悲观的厌世者。邵译文的“躯壳太坚”也较好地体现了第一对开本中的这个意思。三、结语 邵挺翻译的《天仇记》是《哈姆莱特》文言文译本中的最后一个译本,它的出现标志着采用文言文翻译《哈姆莱特》的终结。又是《哈姆莱特》三大文言文译本中在形式上和译文上最接近原本的一个译本,它不是译述形式的散文、故事译本,而是真正以戏剧(诗剧)的形式翻译的莎士比亚剧本。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填补翻译文学史、中外文学关系史、中国莎学史研究的空白。参考文献:[1]莎士比亚,卞之琳译.莎士比亚悲剧四种[M].人民文 学出版社,1988.[2]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分析魔幻现实主义在《百年孤独》中的运用 成都师范学院 刘知洪 摘要:魔幻现实主义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拉丁美洲逐渐兴起的文学流派,它的范围主要盛行于拉丁美洲。《百年孤独》是作者马尔克斯倾尽心血创作的巨著,其中充分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倾向,使整部作品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包裹下显得魅力顿生。本文通过分析魔幻现实主义在《百年孤独》中的运用,进一步解释出《百年孤独》作为魔幻现实主义代表力作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百年孤独 魔幻现实 运用 魔幻现实主义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从拉丁美洲开始逐渐兴起的,其影响力起初涵盖面较窄,《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的代表力作,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充分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构造一个虚虚实实的封闭世界,从而逼真地映射社会现实。这种手法使小说中所构造出来的部落充满了桃园之乐与原始味道,使所有情节都充满了魅力,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对情节进行猜想和试探,从而引申出魔幻现实主义之于《百年孤独》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百年孤独》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大致知道这部巨作所想要表现的内容和核心主旨。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合适界定,也能够使我们在了解小说大致情 节和内容的基础上,逐渐抽丝剥茧出一种关于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和思路,从而进一步推进我们在《百年孤独》中对具体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加以分析和解读。 一、小说《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完成于1967年的代表作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魔幻现实主义开始在拉丁美洲流行,辐射范围大致主要涉及到拉丁美洲。《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在作品完成后,一度被人称为是再现了拉丁美洲的社会历史,可以说算得上是一篇鸿篇巨著。作品在情节建构的过程中,塑造出了主人公布恩迪亚家族一家,布恩迪亚一家有七代人,作者在整部作品中着力塑造布恩迪亚家族这七代人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可以说得上是一个传奇。它所描写的七代人的故事因为每一代都有其各自的孤独、狭隘和封闭,导致了七代人的悲剧,直到最后一代人死去的时候,发现了箴言,原来对于布恩迪亚家族的预言早已经写到:“家族的第一个人会在树上死去,家族的最后一个人会被蚂蚁吃掉”,而布恩迪 DOI:10.16412/https://www.360docs.net/doc/1112683570.html,ki.1001-8476.2013.29.025

实证主义、现实主义与诠释主义

实证主义、现实主义与诠释主义 本体论与认识论是哲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而之所以成为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又是由于这是人类日常生活与思维领域中的基本问题。所谓本体论,是人对外在世界(自然界或者人类社会,或者二者的结合)的看法,即世界是什么样的问题。例如,马克思将人类社会视为阶级的聚合,这就是他关于人类社会的本体论;女性主义者将男女地位差异视为现实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也是他们对于人类社会的本体论。他们都论述了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他们对于社会的不同看法。所谓认识论,是人通过什么途径认识世界的问题。 在本体论这一层面上,大致可以划分出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与建构主义的本体论两种类型,这两种本体论对世界的认知具有根本性差异。客观主义的本体论认为周围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与变化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而与人的观念、意识等主观因素无关,我们所身处的和体会到的世界就是一个客观的世界、真实的世界。而建构主义的本体论则认为周围世界是人所建构的结果,是人根据自己的观念和意识而形成的印象,是一个随着人们观念与意识的不同而变动的世界,不同人眼中的周围世界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也许存在一个客观世界,但那个客观世界是人所不能认识和体会的,人所认识到的和体会到的以及所谈论的世界都是经由人的观念、意识和感觉过滤之后的产物,沾染了人的主观因素,是人的主观因素建构的结果。而客观主义认为存在一个真实世界,而人也能够把握原版的真实世界,人所认识和体会的世界与真实世界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客观的,人的主观因素是一个完全通透而不会存在过滤和修正的中介,这个中介前面与后面的世界是完全一样的。通俗一点儿说,客观主义认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真实的,建构主义认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虚幻的。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以全球化为例。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会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是我们所处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资本、技术、人力资源与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真实流动所构成的一个真实情况,并不会因为人们的否认而不存在。而建构主义则恰恰相反,他们会认为全球化只不过是一种观念存在,根本没有什么全球化,人们眼中的全球化只不过是根据现实中的一些情形在观念中建构的产物,并转而用这一观念来强化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从而使得全球化似乎是一种事实;与全球化相比,毋宁说世界更是一种区域化的态势,甚至区域化本身也是一种建构的结果。再举一个例子,例如国家利益。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会认为国家利益是确实存在的,它就像是桌上的茶杯一样存在那里,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需要我们采取政策行动去保卫和促进。而建构主义则认为,没有什么客观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只不过是主观建构的结果,没有人能够把握所谓的国家利益,不同人眼中的国家利益差距甚远,人们所认为的国家利益只不过是意识形态灌输的结果。毫无疑问,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都有案例支撑,都非常有道理,都使我们眼界大开,不能说哪一个是错的哪一个是对的。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世界是客观基础上的建构,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思考的世界都是客观与建构两种因素的混合,是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如一个杂面窝头,你不可能在现实中把它分为小麦面和玉米面,因为它们已经完全融合到一起了,但你可以在理论上把它分为小麦面与玉米面,这恰恰使我们更充分地认识了这个窝头。这就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伟大之处,也是概念化与理论研究的伟大之处,就是通过抽象概念的形式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当别人说这个窝头是玉米面时,我们需要在旁边大声地说:“它也是小麦面的。”当客观主义者提出世界的客观

分析实证法学-法律现实主义与法律形式主义资料

对实证主义法学、法律形式主义和法律现实主义的简单介绍一、实证主义法学 (一)实证主义简介 近代以来的哲学大致可以归为科学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两大类,科学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就是实证主义。从思想源头看,实证主义源于古希腊的经验论哲学传统,而现代的实证主义按其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实证主义为法国人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所创建,除孔德外此一理论的支持者还有英国人约翰·穆勒和斯宾塞;到了十九世纪末,马赫主义成为实证主义的第二代;其后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日常语言哲学被认为是实证主义的第三代。 实证主义者一般既反对将世界归结为精神,也反对将世界归结为物质。他们把经验作为科学的基础,只承认可观察和感觉到的事实才是知识的来源,其基本立场是研究的任务在于“获得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1。在社会科学上,以法学为例,它要求“法律的研究也必须建立在确证的事实的基础上,而不是停留在像自然法等虚幻的抽象概念和原则上”2。 (二)实证主义法学3 实证主义法学在广义上包括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和社会实证主义法学,前者的任务是分析实在法,后者考察和描述与实在法有关的社会因素。换句换说,实证主义法学强调以研究事实为依据,如果这种事实指的是实在法律规则,那就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如果此事实指的是法律规则以外的其他社会因素,就是社会实证主义法学。 但是在狭义上,实证主义法学仅指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虽然很难给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但是在笔者看来,它有如下三个特点值得关注: 1.法律和道德的分离。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坚持法律和道德在逻辑上是可以区分的。休谟对事实和价值的区分是分离命题的哲学源头,边沁和奥斯丁则在法理学上完成了这一区分,比如奥斯丁曾说,“法律的存在是一回事,其优缺点是另一回事。它是否存在是一个问题,而它是否能与某种预设的标准相一致则是另外一个问题。”4也就是说,虽然法律和道德会有内容上的重合或要求的一致,但是法律与道德的这种一致并不是必然的。 2.社会事实命题。在坚持法律和道德相分离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就会问:“什么样的法律是有效的?”或者“成为具有效力的法律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认为法律的有效性在于法律是一种社会事实。这一命题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核心。不过,不同的学者对社会事实的阐述是不一样的:奥斯丁认为,“准确意义上的法(laws),具有命令(commands)的性质”5,他将主权者对臣民的命令作为鉴别法律的事实;凯尔森则认为法律规范的效力来源于上级规范的授权这一事实;而哈特认为法律规则的效力在于通过了承认规则的检验。当然,至于奥斯丁的“主权者”、凯尔森的“基本规范” 1顾肃,小田桐忍(日).法律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特色.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112页.2同上,113页. 3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以边沁为实证主义法学的创始人的话,实证主义法学会比近代实证主义哲学的出现要早,但是笔者认为实证主义法学仍然可以归入西方实证主义的哲学传统。 4H.L.A.哈特,支振锋译.法理学与哲学论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5约翰·奥斯丁,刘星译.法理学的范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11. 6笔者以为,“主权者”和“基本规范”只是一种先验的或预设的事实,至于“承认规则”,依哈特的观点可以认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人类历史中自从有了权力政治理论,也就出现了与此相对应的道德政治思想及理论。于是有了前面我们谈到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三次论战。修昔底德等的古典现实主义和斯多葛学派古典自由主义理论的论战;摩根索、基辛格等的传统现实主义和康德、威尔逊传统自由主义理论的论战;以及以及今天我要说到的沃尔兹(提出“人、国家与战争”三概念)、吉尔平等的新现实主义和基欧汉、罗斯克莱斯等的新自由主义的论战 最早以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对峙来概述第三次论战的是约瑟夫·奈《世界政治》上发表的文章:《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后1993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戴维·鲍德温主编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当前的论战》一书是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第三次论战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鲍德温在书中撷取六个要点对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进行比较分析:(这里我们只大致浏览下。就不做详细介绍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一看) 1.关于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结果。2.关于国际合作。3.相对收益与绝对收益。4.关于国家的优先目标。5.关于意图和实力。6.关于制度与机制。 这次论战的主题有许多,这里将主要从人、国家与国际社会这三个层面分析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国际政治观。 首先来总体看下两方的大致观点①新现实主义认为人性是恶的,而新自由主义理论则抛弃了传统自由主义人性善的观点,认为人性并非纯粹恶,人的本质是不完美的。②新现实主义仍然是一种“国家中心”理论,而新自由主义者除了承认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作用外,还强调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由于这两种理论对人和国家的看法不同,导致二者在国际关系,也就是③对战争与和平态度的不同,新现实主义持悲观态度,而新自由主义则持乐观态度。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下 一、人。新现实主义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关于人性恶的基本观点,对人的本质持悲观态度,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被欲望驱使的、甚至是残暴的,所以,人一直生活在冲突之中。人类的冲突甚至战争是自然的,是正常的,人类的问题深植于人的潜意识中,远不是人们之间的误解造成的,也远非以理性的对话和劝解能解决的。顽固的问题需要强有力的手段从物质和心理上来解决,也就是说使用强力迫使人屈从。这就是新现实主义对人性及人类冲突的看法●而队于新自由主义,它抛弃了传统自由主义人性善的观点,但又不像现实主义者那样认为人性是纯粹恶的,他们承认人的本质是不完善的,人是有缺点的,有脆弱和半理性的一面,但有潜在的能力控制自己的欲望,并在合理的环境下有能力使自己变得有理性。人不是实现集体目的的手段,人本身就是目的,人在群体生活中有能力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习俗、规则及价值观,人可以通过伦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基欧汉强调人有足够的智慧与别人以任何方式进行贸易交易,人有能力衡量自己的利益和得失并有能力与他人竞争,有能力作出理性的选择。竞争很像游戏或体育比赛,是有规则的,比赛的规则就是公益(公共利益)。确保每一个选手的存在,然而每一个选手并不是为所有的人去竞争,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行为者追求个人的利益,不涉及他人利益,这样则自动地满足了他人的目的。”这种竞赛不是零和博弈而很像非零和博弈(这里要说下,所谓零和博弈,就是指不是一人所得便是所有人所失的博弈,其中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而非零和博弈是一种合作下的博弈,博弈中各方的收益或损失的总和不是零值,也就是说存在双赢的可能)。基欧汉与罗斯克莱斯等新自由主义者都认为非零和博弈的结果导致竞赛者获得绝对利益③,而不是相对利益。 二、国家。新现实主义关于人的概念是与国家概念有直接联系的,新现实主义者认为人自身没有挽救自己的能力,只有在自身以外,在集体中及国家内才能实现这一愿望。国家弥补了人的这一缺陷。人是冲动的,国家则是人格化的,是强大的;人缺乏真正的“人格”,国家则是理性的;人具有理智和愿望,而国家有智能和愿望以求生存,国家是理性主体。这样就形成了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政治观。他们认为人创造国家,而国家也造就了人。新现实主义继承霍布斯的“战争状态”的理论观点,认为国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很难在国家间建立一种有序的、

试述库恩范式的优先性

试述库恩范式的优先性 潘春晓 (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作者简介:潘春晓,女,瑶族,1987年4月生,广西南宁,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11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 摘要:“范式”一词是托马斯·S·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的核心概念,该书至少20次提到范式,库恩所谓的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范式比能从其中明白地抽象出来进行研究的任何一组规则更优先、更具约束力、更加完备;它无需规则的帮助也能确定常规科学;它比任何规则和假定更具有优先性。 关键词:范式,范式优先性,共有规则,理论,常规科学 “范式”一词首先是由托马斯·S·库恩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整书多次提到范式一词,但库恩在书中没有明确提出范式的具体概念。在我看来,库恩所谓的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范式的优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范式比能从其中明白地抽象出来进行研究的任何一组规则更优先、更具约束力、更加完备。 任何人想要描述或分析一种特殊科学传统的进化,都必须找出这类公认的原则和规则。在库恩看来,寻找规则比寻找范式更加困难,更加难以令人满意。例如:哥白尼日心说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当时的欧洲正处在黑暗的中世纪的末期。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早已被基督教会改造成为基督教义的支柱。而哥白尼用了“将近四个九年的时间”去测算、校核、修订他的学说。然而,由于哥白尼的日心说所得的数据和托勒密体系的数据都不能与第谷的观测相吻合,因此日心说此时仍不具优势。而且在当时社会环境下还受到了两种人的批判一种人是顽固的哲学家,他们坚持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说法,把地球当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