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 和 比 例3

比 和 比 例3
比 和 比 例3

比和比例(二)

一.试一试:判断下列两种数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2、总价一定,每支铅笔的单价和购卖的支数。

3、小红做12道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完的题。

二、基本方法

例1.大小两辆客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开出,大小客车速度比是4∶5,两车开出4小时相遇,相遇后继续前进,问大、小客车到达到达各自目的地需要几小时?

例2、小明从家中出发去上学,因他行走的速度提高了2/5,因此比平时早6分钟到校。求小明原计划几分钟可以到校?

试一试:

1、客货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城相向开出,相遇时客车行了全程的2/5.已知货车平均每小时行120千米,客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甲和乙都要从A地到B地去,因为甲的速度比乙快20%,因此甲比乙晚出发5分钟都比乙早到B地7分钟。求甲、乙各用几分钟行完全程?

三、能力拓展:

例3、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作6天能完成 5/6 。已知单独做,甲完成时间的 1/3 与乙完成时间的1/2相等。问单独做甲、乙各需多少天?

例4、学校买红、白两种粉笔共100盒,已知红粉笔每盒3元,白粉笔每盒2元,且两种粉笔所用的钱一样多。求红、白两种粉笔各买了多少盒?

例5. 如图,甲、乙、丙三个互相咬合的齿轮,若使甲轮转5圈时,乙轮转7圈,丙轮转2圈,这三个齿轮齿数最少应分别是多少齿?

例6.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把车速提高20%,可以比原来时间提早1小时到达;如果以原速行驶120千米后,再将速度提高25%,则可提前40分钟到达。那么,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作业:

一、基本题:

1、判断下列两种数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生产零件的总个数一定,每天生产零件的个数和天数。

(2)同样大小砖铺地,所用砖的块数和铺地总面积。

(3) 小明的年龄和他的体重。

(4)A、B、C三种量的关系是:A×B=C

如果A一定,那么B和C成()比例;

如果B一定,那么A和C成()比例;

如果C一定,那么A和B成()比例.

2、从广州到武汉,乘火车所用的时间与乘汽车所用的时间之比为2∶3,已知汽车的速度为每小时50千米,求火车的速度?

3、甲、乙二人步行的速度之比是7:5,甲、乙分别是由A、B两地同时出发。如果相对而行,0.5小时后相遇,如果他们同向而行,甲追上乙需要多少小时?

4、一条船顺水航行每小时行20千米,逆水航行每小时行15千米,已知该船在该航道的甲乙两港间往返一次要花21小时,求顺水航行甲乙两港要多长时间?

5.甲、乙、丙三个齿轮的齿数分别为28个、20个、35个(下图).当甲转动5圈时,乙、丙两齿轮各转多少圈?

6.某项工程,由甲、乙、丙三个工人承包发给他们的工资一共是1800元,三人完成这项工程的情况是:甲、乙两人合做6天完成了工程的1/3,因甲有事,乙、丙合做2天完成了工程的1/6,以后三人合做5天完成了剩下的工程。按完成工作量的多少来付钱,各人应得多少元?

{小学数学}第2课时因数与倍数2-[仅供参考]

2021年{某某}小学 小 学 数 学 学 习 资 料 教师: 年级: 日期:

第2单元因数和倍数 第2课时因数与倍数(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例3及练习二第3~8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0,28,42的因数有哪些?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些数的因数个数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找倍数的方法。(教学例3) 出示例3:2的倍数有哪些?

师:你会找2的倍数吗?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多!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时间到,你写了多少个2的倍数?生1:15个。生2:24个。 师:大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呢? 生1:我是用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这样写下去的。 生2:我也是用乘法,用2去乘1、乘2…… 师:哪些同学也是用乘法做的? 师:你们都是用2去乘一个数,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用的是除法,用2÷2=1,4÷2=2 ,6÷2=3,……依次除下去。 师:很好!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能把2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不能) 师:为什么?(因为2的倍数有无数个) 师:怎么办?(用省略号) 师:通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追问:你能用集合图表示2的倍数吗? 学生填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4)即时练习。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组织交流。学生举例时可能会产生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错例进行适时剖析。

三年级综合—三年级解决问题汇总

三年级解决问题汇总 1、学校班级姓名考号鹅有8只,鸡有168只,鸡的只数是鹅的几倍? 2、三年级学生去参加植树劳动,女生有196人,男生有256人。每4人分一组,一共可以分成多少组? 3、同样一本故事书,小明5天看了175页,小红6天看了198页,谁看的快些?为什么? 4、有一瓶药共180片,每日吃3次,每次吃两片,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5、一共有398个玩具娃娃,送给福利院94个,剩下的平均分给幼儿园4个班级,每个班级可以分到多少个? 6、学校新买来416本故事书,平均分给两个年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平均每班分得多少本? 7、车间生产了720个乒乓球,5个乒乓球装一袋,8袋乒乓球装一盒。一共可以装多少盒?

8、电池厂生产了960节电池,每8节装一盒,6盒装一箱,一共可以装多少箱? 9、128个小朋友参观天文馆,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多少人? 10、同学们做了108个蝴蝶标本,平均放在2个标本盒里,每个标本盒有3层,平均每层放了多少个? 11、同学们到河边植树,河岸长408米,每隔4米种一棵树,共需要种多少棵树? 12、(1)一套磁带共4盒,每盒有2盘。每盘磁带7元,这套磁带要用多少钱? (2)一套磁带共4盒,每盒有2盘。买这套磁带要用56元,平均每盘磁带多少钱? 13、学校买来480本书,放在两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14、一部电视剧全长490分钟,播出8集后还剩210分钟,这部电视剧平均每集长多少分钟?

15、红星小学的教学楼共5层,每层有6个教室,学校在教室里共放了120盆鲜花。平均每个教室里放多少盆鲜花? 16、小林从国庆节那天起每天写7个大字,照这样计算,他整个月一共可以写多少个大字? 17、图书馆从2008年2月9日到3月18日平均每天借出78本书,请问这些天图书馆一共借出多少本书? 18、某服装厂从4月28日到5月2日一共加工服装370件,平均每天加工服装多少件? 19、订一份电视节目报每个季度12元,有线电视费用每月13元,订阅一份全年的电视节目报要多少钱?有线电视费全年有多少钱? 20、小红的爸爸7月18日出差,8月7日回来,他出差多少天? 21、明明每天可以记3个单词,那么今年6月份他能记多少单词? 22、水果店运来16箱苹果,每箱25千克,一箱28元。这些苹果一共多少千克?

五年级数学下册2因数与倍数因数和倍数例2例3学案新人教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34÷2= 2÷4= 18÷6= 在上面的算式中,6和3都是18的因数,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18的因数吗? 18的因数还有: 二、自主探究 1.学习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独立完成后交流找18的因数的方法。 ①列除法算式找: ②用乘法一对一对地找: 18的因数有: (2)找出32的所有因数。 36的因数有: 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最大的是()。 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最大的是()。 我发现: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最大因数是(),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 2.学习例3:2的倍数有哪些? (1)独立完成后交流找2的倍数的方法。 我是这样找到2的倍数的: 2的倍数有的:

用集合图表示2的倍数 2的倍数 (2)找3和5的倍数。 3的倍数有的: 5的倍数有的: 我发现: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最大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 三、同步练习 1.填一填。 (1)根据24÷3=8,我们可以说()是()和()的倍数,()和()是()的因数。 (2)在6和78中,()是()的倍数,()是()的因数。 2.精挑细选。(填序号) (1)10以内,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不同因数的数共有()个。 A.3 B.4 C.5 (2)在下列各数中,不是48的因数的是()。 A.1 B.6 C.16 D.18 3.我是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 (1)一个数(0除外),它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相同。() (2)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这个数大。() (3)任何数都没有最大的倍数。() (4)40以内6的倍数只有12。() 4.一个数是42的因数,同时也是3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多少? 【学习评价】

2.1.1因数和倍数P14例1张 - 副本

《2.1.1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张柳烽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14页例题1的内容 【教材分析】:教材编排在揭示倍数和因数概念时,是让学生根据现实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利用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生运用乘除法知识,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在以前的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是先从数的认识开始的,同样在新教材的学习中我还是借鉴了以前教材内容,因为倍数与因数是在自然数范围内研究,所以在进行本节课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忆一些对数的认识:包括整数、小数、分数、负数、自然数的认识,进而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本课知识的学习是为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等知识作重要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数学探索能力,解决实际问题都有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自学能力是学法指导的重点。学生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进行观察与思考,在合作交流中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和因数。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变传统课程实施中过分依靠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按照这一理念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首先从学生找数字入手,由浅入深,认识自然数和整数,然后结合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最后自主探究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用具】:ppt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学习因数和倍数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板书:2×6=12 2、师:等式中的三个数是什么数? 小结:这样的式子中,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写出一个这样的算式来考考同桌说说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吗?学生写算式。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与倍数)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明白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了吗?(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说某个数是因数或是倍数,只能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6 、齐读p12的注意。 设计意图:我设计用数字激趣导入,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对数的回忆,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兴趣。学生通过找数字、分类和归纳等形式,可以提高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例3

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十二册《比例尺》第48、49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能读懂两种形式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线段比例转换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激发兴趣,引入比例尺 师:坐车从龙川县县城来到赤光镇,一共要用50分钟,但有只蚂蚁从龙川县城爬到学校却只用了三秒钟。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生猜:蚂蚁可能在地图上爬。 师:对了。蚂蚁爬的是从县城到学校的图上距离,而人们坐车所行的是从县城到学校的实际距离。 师: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 (重点:激发兴趣,快速导入) 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 1、操作计算。 师:你们喜欢画画吗?那我们来个最简单的——画线段游戏。我说物品的长度,你用线段画出它的长,行吗? ①橡皮长5厘米 ②铅笔长18厘米 ③米尺长1米 师:咦?怎么不画了? 生:画不下。 师:那怎么办呀?快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1米画到纸上去? 生:可以把1米缩小若干倍后画在纸上。 师:这个办法不错。就用这种方法画吧。 重点: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因为需要所以产生。 学生画完,集体交流。 师:你是用图上几厘米的线段来表示实际1米的呢?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师:像2厘米、5厘米、10厘米这些在图上画出的线段的长度,我们叫“图上距离”,而这1米就叫“实际距离”。 师:你能用比表示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吗? 教师指名回答,并板书计算过程。 2、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1)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师:其实像这样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叫这幅图的比例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板书课题及关系式)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板书) 师:同样是1米的米尺的线段图,为什么它的比例尺却不一样呢?(缩小的倍数不同)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上课前所说的最后一道脑筋转弯的题目吗?原来坐车是从县城到赤光外镇的实际距离约是42千米,而蚂蚁行的是4.2厘米的图上距离,怪不得只要3秒呢!那么,你能求出这副地图的比例尺吗? (学生做前先交流) 师:大家交流一下,谁能告诉大家首先要做什么事情? 师:先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把千米化成厘米,也就是说我们在求比例尺的时候,首先要把单位统一起来。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让能说说求一幅图的比例尺的方法是怎样的? 对应练习: 完成课本第49页“做一做” (2)联系生活,进一步理解比例尺 师:你还在哪里见过比例尺?生说一说。 师:根据龙川县城到赤光这幅图的比例尺,你能用另一种说法说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吗? (让学生说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几?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几倍?) 重点:学会求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三、认真比较,深刻理解 1、比较比例尺,揭示数值比例尺的意义。 师:像1:1000000这样的比例尺是数值比例尺。它也可以写成1/1000000你.能说说比例尺1:100000000所表示的意思吗?那么图中的比例尺又是多少呢?(出示图1),他表示什么意思? 你还见过怎样的比例尺?(出示课本第48页图2)引出线段比例尺。

用乘法解决问题(3)

《用乘法解决问题》教学方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教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教学主题:用乘法解决问题 课时:共两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张慧莉新密市市直第二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2.教材分析 例3教学有多余条件的、稍复杂的用乘法的意义解决的实际问题。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分3个层次进行编排。(1)第一个层次包括情境图及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情境图中呈现了多种文具的价格,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当然,也为解决问题增加了难度,必须选择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解决问题。这里,教材依然让学生继续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怎样解答”中重点突出对必要信息的选择与分析,同时突出以画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用“几个几”的形式表征出来,强调运用乘法的意义选择乘法运算解决问题。在“解答正确吗?”中借用小精灵的话对数量关系进行总结与概括,使学生初步感悟“总价=单价×数量”这一数量关系。(2)第二个层次即“想一想”部分,借助第一层次的经验解决类似问题,其作用同“做一做”。(3)第三个层次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全方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深化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学情分析 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和生活中的购物经验是教学例3的基础。教学时应充分重视并加以调动,以促进对新知的学习。数量关系的教学,承载着学生的认知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质的飞跃。虽然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对商品的单价等有一些感知,但认识比较模糊。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初步渗透“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 2.初步培养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评价任务 任务一: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并能对必要信息的选择与分析,解决问题。 任务二:借助例题的经验解决类似的问题。 任务三:学生自己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第1-5题。 教学过程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应用-比例尺(3)》教案

比例尺(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难点 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1∶1000表示什么? 2.说说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和比例尺之间的关系。 新课讲授 1.教授例3。 (1)教师用投影出示教材55页的例3。 (2)组织学生讨论:画出三家和学校的平面图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使学生明确: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求出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3)学生分组求出各图上距离,教师订正。(4)组织学生画出平面图,并在全班交流。 2.巩固应用:完成教材第55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间相互检查。 练习讲授 1.出示习题:小明家要搬新家了,他特别高兴。可是,他很担心新家离学校太远。小明的爸爸按比例为他画了一幅图,并且告诉他旧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900m 。小明量得新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是7cm ,旧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cm 。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明算算新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吗? (1)学生根据手中的图纸,分小组研究用什么知识来解答,然后合作计算出结果。 (2)学生汇报所在小组是怎样想的及利用了什么知识。教师要求学生每说出一步算式要说出理由,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求。 方法一:运用比例尺。 900m=90000cm 3∶90000=1∶30000 7×30000=210000(cm )=2100(m ) 方法二:运用倍比关系。 7÷3=37 900×37 =2100(m ) 2.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计算,我们知道了小明的新家距学校比旧家远了不少,但小明还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小明的新家比旧家宽敞。小明的新家按1∶200画出的户型图是这样的。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第3课时3的倍数特征练习题

班级 姓名 完成情况 书写 日期 1、直接写得数。 0.45÷5= 4.8÷3= 0.48×5= 0.75×2= 0.4×70= 28÷7= 0.98÷2= 0.78÷0.3= 660÷6.6= 10-4.7= 2、我会填。 (1)在24,58,47,96,108,7203中是3的倍数的有( )。 (2)写出3个是3的倍数的偶数( )。 (3)3的倍数中,最小的两位数是( ),最大的两位数是( )。 (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大两位数是( )。 (5)如果12□1是3的倍数,那么□里最小能填( ),最大能填( )。 (6)652至少减去( )就是3的倍数,至少加上( )也是3的倍数。 (7)同时是2,3,5的倍数中,最小的两位数是( ),最大的三位数是( )。 (8)一个数被3,4,5除都余1,这个数最小是( )。 (9)一个数比30小,是3的倍数。如果加上1就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是( )。 (10)用1,2,6三个数字组成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一共有( )个。 3、我会选。 (1)四位数囗14囗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小四位数是 ( )。 A 、7140 B 、2140 C 、1140 D 、4140 (2)要使42囗能被3整除,同时又有因数2,囗可填的数( )。 A 、6和3 B 、6和8 C 、0和6 (3)哪个数满足“大于10、小于30、是2的倍数、可以被3整除”这些条件( )。 A 、 9 B 、18 C 、28 D 、36 (4)在下面与3有关的三句话中,正确的一句话是( )。 A 、 3是一个自然数,它既是质数也是奇数。 B 、一个自然数的末位是3的倍数,这个自然数一定能被3整除。 C 、任何一个偶数都能被2整除,但不能被3整除。 基础知识练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例3)》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解决问题(第23~25页) 编写意图 (1)例3编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 呈现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 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材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以 对比的方式进行编排,再次加深学生对 除法含义的认识。这里要突出的是对数 量关系的分析。为此,教材在出示问题 后,用示意图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表 示出来,便于学生直观感知数量之间的 关系;在“怎样解答?”阶段,呈现了 学生用语言表述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分析,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 的认识,使学生会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 相应的运算解决问题。 (3)在“解答正确吗?”这一环节, 呈现了学生将结果作为条件回到原情境中,并用乘法进行了检验,进一步体现了平均分两种情况的含义。最后让学生比较两个问题的异同,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平均分以及除法含义的理解,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 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数量关系。 为了使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教师应丰富学生理解题意的方式,并逐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如出示例3的问题后,可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图,并将学生所画的图进行比较,突出问题的结构特征,明确条件和问题,直观感知数量关系。进而引导学生结合图、动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重点是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与平均分联系起来,说明选择除法的道理。通过图形表征、动作表征和语言表征等多种形式,将具体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

(2)让学生不断积累检验问题的方法。 在“解答正确吗?”环节,应组织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并将结果带人原情境中进行检验,体会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再让学生用图画一画,加深对平均分两种情况的认识。最后通过比较异同,认识到平均分的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解答,在比较中突出除法含义的本质。 编写意图 (1)练习五选择了富有中国特色的 素材作为练习内容,在编排过程中将加 法运算、减法运算、乘法运算和除法运 算混合在,一起编排,体现了让学生根 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相应的运算解决问 题的编排思路。 (2)第1、2题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的实际问题进行对比编排。第1题提供 示意图,第2题提出了“你是怎样解答 的?”要求,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这两种情况的区别与联系,能说明选择 算法的依据,提高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能 力。 (3)第3题将除法问题和减法问题 对比编排,其中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在叙述上有所变化,重点在于让学生认真读题并分析数量关系,以选择相应的运算解决问题。 (4)第4题以文字叙述的形式呈现了平均分两种情况的问题,使学生逐步学会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与除法的含义。 (5)第5题将乘法问题与除法问题对比编排,巩固乘法和除法运算的意义。因其信息较多,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加以解决。 教学建议 (1)允许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征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练习五解决问题的内容采用对比编排,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读懂题意的基

《笔算除法》例7 精品教案

《笔算除法》例7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三年级下册P31-32页笔算除法例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得到简便写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算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笔算,☆要验算:(复习例6的类型) 505÷5☆720÷4 2学生板演,全班核对 师:这两题是我们上节课学的商中间或者末尾有0的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商中间或者末尾有0的除法,只要大家用心思考、积极动脑,一样能学得很好。(板书出示课题:商中间或者末尾有0的除法) 二新授: 探究一 师:出示主题图 出示1例7主题图和题目 师:(一学生读题)

(1)找找这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根据条件和问题你想怎么计算? (生:可用除法来计算,把星光小学的总人数去除以分的几批就可以求出每批去天文台的人数) 师:怎么列式? (生:832÷4) 师:全班试着独立笔算这道题。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笔算过程,并展示在黑板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2 8 2 0 8 2 0 8 4 8 3 2 4 8 3 2 4 8 3 2 8 8 8 3 2 3 3 2 3 2 0 3 2 0 3 2 0 3 2 师:这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种是对的,哪种算法最好,为什么? 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生:第1种是错误的,因为商的十位上不能空着,要用0来占位) (生:第3种是简便写法,因为3比4小,商1不够,就只能写0,0乘4是0。,3减0还是3,因此可以省略0乘除数这一步) 在媒体上把省略的这一步用红色虚线圈起来 媒体再次出现刚才第三种的写法,放大 师:这里的3不移下来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这个3移下来,要和个位的2合起来就是32,除以4商8,所以要移下来。) 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商中间有0的除法,当被除数不够商1就用0占位。(设计意图:因为有前一节课做铺垫,这里只是让学生明白当被除数不够商1就用0占位。不够商1的被除数要移下来和被除数的个位合起来除以除数,通过学生自己讨论得出方法) 巩固算理: 出示:P31 做一做前两题 汇报,交流 探究二:

解决问题 (3)

集体备课定稿 主讲人:吴剑虹 参与:施偲偲时间:2012年03月13日晚上 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时,应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从教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 的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环节安排重构或感悟教学过程: 一、一、创设情境 1、课前让学生背诵语文课文《柳树醒了》 1、师:哇,小朋友背的真有感情,老师好象真的看到柳树醒了的样子, 长出嫩绿的叶子,小花小草也醒了,争着要长大,因为——春天来了。 春天的公园特别美丽,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课件演示)。哇,好热闹! 小朋友们正玩得开心!你看到他们在玩什么? 2、生:丢手绢、捉迷藏、踢足球 (师指着一处问)师:这边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 生:捉迷藏 二、解决问题 1、师:我们走近看一看。(放大图片)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收集到 哪些数学信息? 生:13个同学捉迷藏,这里有6个人, (学生说,老师板书)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条信息,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决问题。列出算式。 3、2、师:这幅图里还有些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 生:丢手绢、踢足球 师:好,选一个你喜欢的游戏,提个问题,然后把解决这个问题的算式写在本子上,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 学生反馈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比什么都重要。这一活动中放

部编小学五年级数学下二、因数与倍数

二、因数与倍数 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 【教学内容】 教材第5页例1 【教材分析】 这节课首先利用整数除法中,根据商的不同情况把整数除法分成两类,其中通过整数除法中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这样的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意义及其关系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并且知道整数除法中,有的算式能整除,有的不能整除,通过整数除法中整除的算式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生易于理解接受。 【教学目标】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从而为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奠定基础。 2.当两个数之间是因数与倍数关系时,会正确判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使学生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难点:掌握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口算。(出示口算题卡) 15÷3=28÷4=27÷8=1÷3= 师:整数除以整数商是不是都是整数?在15÷3=5的除法算式中,15、3、5分别叫什么? 今天我们要研究像15÷3=5这样的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 【新知探究】 1.教学例1 (1)用课件展出例1的算式。 (2)教师提出问题,根据整数除法中商的结果把题中的算式进行分类。 (3)学生分组讨论整理。教师让各组组长展示本组分类的情况。 (4)教师给予评价,并用课件展示分类结果。 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把整数除法算式按商分成两类,第一类商是整数,第二类商是小数或商有余数。 2.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师:像12÷2=6这样,在整数除法中,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哪位同学知道,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归纳总结并用课件展示: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

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例3》

2020年2月25日 上午: 学习内容:自主学习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23页《解决问题例3》. 学习过程:看视频 《解决问题》例3 自主学习单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认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重难点: 重点: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难点: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回顾经验 16÷4=□想四( )十六,商是( ). 30÷5=□想:五( )三十,商是( ). 30÷6=□想: ( )六三十,商是( ).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1)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2)怎样解答?(如果有困难可以先画图。)

(3)解答正确吗? 想:想: 口答:口答: 三、学以致用,升华认识 2.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遇到解决问题与以前有什么不同?你还有其他问题吗? 下午: 学习内容: 1、完成《解决问题例3》当堂达标题; 2、完成二上作业单二。

当堂达标 1、填空不困难,全对不简单。 (1)20个同学做手工艺品,平均分成4组,每组()人。 (2)1只猴子能吃6个桃子,30个桃子够分给()只猴子。 (3)大象一次可以运3根木头,15根木头需要运()次。 2、脑筋转转转,答案全发现。 (1)平均每只信鸽送6封信,4只信鸽可以送()封信。 A.4×6=24 B.24÷6=4 C.24÷4=6 (2)有30棵柳树,平均栽成5行。与30÷5=6相对应的问题是()。 A.平均栽成几行? B.有多少棵柳树? C.每行有几棵? 3、看图列式解决问题。 (1) 平均每个蘑茹屋里住几只小兔子?如果每6只住一个蘑菇屋,需要几个蘑菇屋?(2)妈妈带了36元钱,能买几件? 4、游乐场。 (1)30个人坐转椅,每人坐一次,几次能坐完? (2)30个人坐摩天轮,每人坐一次,几次能坐完?

(完整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例三)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解决问题(例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会利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同学整体水平比较平均,学习气氛浓厚,大部分同学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这些小数去掉小数点,原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0.8 0.703 0.45

(二)探索新知 知道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的扩大或缩小,那么今天我们就利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大家都知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我们中国的货币是?人民币(生口答)。韩国的呢?韩元(生口答)。美国的呢?美元(生口答)。那我们也应该知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货币是不流通的,我们要想去别的国家旅游或生活都需要兑换钱。现在王叔叔要去美国旅游他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兑换钱(生口答)。他现在就来到了外币兑换中心。 课件出示例三情境图 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生:1元人民币可以换0.1563美元是数学信息。我用1万元人民币可以换多少美元?是数学问题) 问题:1. 对于“1元人民币可以换0.1563美元”, 你是怎么理解的? 2.你能解决题目中的问题吗?

小组讨论汇报。 ①1万元人民币就相当于1元人民币×10000,所以能 换的美元也就是0.1563美元×10000。 0.1563×10000= ②可以根据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来计算,乘10000就要 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 0.1563×10000=1563(美元) 答:1万元人民币可以换1563美元。 问题:1. 我们做得是否正确呢? 1563÷10000=0.1563,算对了。 (三)巩固练习 1.100张A4纸摞起来厚1cm,1张A4纸有多厚?(女生读题) 1÷100=0.01(cm) 答:1张A4纸有0.01cm厚。 (口述列式计算的过程。) 2. (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最后订正答案) 3. 抽查一批产品,在100件产品中合格的有90件,若 这批产品共有10000件,那么其中合格的产品大约有多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例2和例3》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诗城小学李朝东 学习内容:教材第6页例2、例3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说出下列各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0÷4=5 6×3=18 在上面的算式中,6和3都是18的因数,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18的因数吗?18是3的倍数, 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3的倍数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二、探究与交流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 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我们一起找找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后汇报 (18的因数有:1,2,3,6,9,18)教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 (预设1: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预设2: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 2×9=18…) 教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教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教师板书: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3.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

3 解决问题

3 解 决 问 题 (1)解决问题 (一) 预习指南:1. 能借助线段图分析,利用方程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类问题。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 5,是把( )看作单位“1”,数量关系式是( )×4 5=( )。 2.教材第37页例4。 解:设小明的 体重是x kg 。 4 5 x = ( ) x =28÷( ) x =28×( ) x =( ) 答:小明的体重是( )kg 。 从图中读出:这里的45是以儿童体重为单位“1”,28kg 水分正好占体重的4 5,可以得出:( )×45 =( )。 3.解方程。 2x=4 5 2 5x=30 14x=56 4.画线段图表示下面各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1)鸭的只数是鹅的2 。 (2)男生占全班人数的3 。 5.校园里有20棵杨树,占树木总数的5 7。校园里树木总数是多少棵?(用方程解答)

每日 口算 35×56 = 2 3 ×12= 12 7 ÷24= 9×61= 286+198= 314-202= 1 2×2 5= (12+13+1 4)×24= (2)解决问题(二) 预习指南:会用线段图分析和用方程方法解答“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类问题。 1.看图写出数量关系。 (1)甲比乙多1 3 (2)乙比甲少1 3 2.教材第38页例5。 从图中读出,小明的体重相等于爸爸体重的( ),是35kg ,这样可以得出“爸爸的体重×( )=35(kg )或爸爸的体重-爸爸的体重×( )=35(kg )。 解:设爸爸的体重是x 千克。 爸爸的体重× (1-8 15)=小明的体重 ( )x=35 ( )x=35 x=35×( ) x=( ) 爸爸的体重-爸爸比小明重的 部分=小明的体重 x-( )x=35 ( )x=35 x=35×( ) x=( ) 答:爸爸的体重是( )kg 。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例3)解决问题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例3)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以及愿意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除法计算的问题,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前面我们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下面我们来做几道题。出示十道除法口算题。选两道说算法。 (设计意图:巩固口诀求商。) 2、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3、出示学习目标: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自学提示:在学习中大家一定要仔细观察主题图,说清图意,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讨论。我们就能很好的完成学习目标。 5、生看书上23页例3的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二、解决问题 1、生看书自学,思考后汇报。 2、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生思考后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进行板书。现在我们根据主题图得到了两个实际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么解决?说说你这样解答的理由?第二个问题该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老师板书学生汇报的算式。 4、结合两道题来观察这两个算式,看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吗?生思考后,讨论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学生间互相启发,发现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和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既解决了难点,又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合作学习和自组探究的空间。) 5、师小结: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及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6、举一反三:看,又来了3个小朋友,每组平均应有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算的?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汇报订正,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倾听他人意见时,反思、

因数和倍数二教案

因数和倍数(2)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一个数因数的求法和一个数倍数的求法(教材第6页例2、例3,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2~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重点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说出下列各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0÷4=5 6×3=18 在上面的算式中,6和3都是18的因数,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18的因数吗?18是3的倍数, 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3的倍数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新课讲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我们一起找找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后汇报 (18的因数有:1,2,3,6,9,18)教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教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教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教师板书: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2的倍数有:2、4、6、8、10、16、…… 教师:为什么找不完?

三年级笔算除法例

笔算除法例5、例6教学案例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数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记忆乘法口诀,自觉预习,了解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理。 (2)准备必备的学具。 教学课题:笔算除法例5、例6教学案例 使学生了解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让学生经历在具体情景中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感。 1、通过观察、分析、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能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3、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材分析:“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的数的计算。在这一例题之前,教材先安排了“基本的笔算除法”和“除法的验算”内容。因此,在学习本例题之前,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算理、算法已经基本掌握,因此有了一定的基础。“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只是除法中的特殊情况,是除法计算法则的补充,也是这一单元的难点内容。关键是让学生亲历“0占位”的思维过程,为以后四年级学习“除数是两位数或多位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 1、商中间有0的一种情况: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是0商0占位。 2、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提前准备的相关0的一些资料。 书写习惯。 教学方法:采用故事激趣、观察模仿、学生互评、有趣练习、开发拓展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和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看,他们已经学会了口算除法、估算除法,掌握了基本的笔算除法,并会进行除法的验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他们对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被除数中间或末尾也有0的规律已掌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解的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倾斜于他们。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孩子们《西游记》这部电视好看吗,那里面长着长鼻子、大耳朵的是谁呀?(孩子们可能很兴奋,回答是猪八戒。)打开课件,让孩子走进猪八戒的故事,引入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的相关知识。(出示课件) 2、这一天,猪八戒和一群小猴子看见了一树桃子,他骗小猴说:“我去帮你们摘桃子”。当他爬上树后自己偷偷的把桃子全吃了,却告诉小猴子上面一个桃子也没有。请问,小猴子吃到了几个桃子?(出示课件,让孩子观察试着列出算式) 3、教学例5 :0÷5=?(孩子口算结果) 4、小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5、孩子口算练习。 A:出示课件,口算抢答。 0÷8= 0÷9= 0÷12= B:孩子口算课本28页做一做。(孩子同桌互相评一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